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十篇

2024-05-12

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1

一、融洽师生关系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才能“乐其学”。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 教师必须做学生的贴心人, 尊重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不吝啬自己的激励言辞。使学生敢于主动与老师沟通, 让教师成为学生信得过的人, 这样的融洽关系,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容易创设有效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贴近生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如在印尼海啸发生当天, 一位小女孩跟妈妈在海滩上散步, 突然小女孩对妈妈说:“妈妈, 可能要发生海啸了。”小女孩进一步解释道:“我们老师说过, 在海啸发生之前海水会冒泡, 并且会有一个退潮现象。”母亲听了孩子的话, 并仔细观察海水, 发现有异样, 马上通知海上救援队, 救援队马上撤离将理解得透、学得快、记得牢。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另外结合家乡的环境被破坏的状况, 如垃圾堆成山, 青山成光头等等,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拓展了教学内容, 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教学设置情景

有效的情景教学策略, 可以激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激发学生的情感,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并使学生心理机智得到发展。如: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 有这样的情景教学:一次, 老师为教爱弥儿学会辨别方向, 就把他带到大森林里, 爱弥儿在森林里迷失了方向, 又饿又累想回家但又找不到路。这时老师便通过中午树影朝北的常识引导爱弥儿, 找到了回家的路。有了这样的经历, 学生一定会牢记这一事情, 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总之, 创设恰当的情景能有效地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四、丰富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实物投影、远程网络平台等教学手段, 可将丰富多彩的材料形象生动地传递给学生, 极大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刺激学生思维, 从而使学生记忆深刻、理解透彻。此外, 传统教学手段如粉笔、黑板、挂图、模型在教学中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课堂教学要新老结合, 合理运用, 才能相得益彰。

当然, 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还有赖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 因此, 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给每个学生以展示自我的平台,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不可少的手段。

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2

一、深刻理解地理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作为实施教学的核心要素, 决定了教学的方向, 方向找不准, 我们的教学就谈不上有效和高效。因此, 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方向、有目标、有效益, 就必须熟读课标、研究课标, 同时用对课标的理解来把握教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教学目标, 这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三维目标如何整合是当前课堂教学的聚焦点, 亦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关键之所在。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 重在智能的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性目标, 重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与方法是关键性目标, 是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途径。从三者关系来看, 知识与技能是物质载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动力, 过程与方法是策略, 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尤其“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力求改变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足。因此三维目标设计的依据不仅仅是教学内容, 同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能力基础, 教师本身特点以及教学环境这些因素, 使教学目标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积极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

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不能是课程资源的被动使用者, 而应合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地理课程资源。例如关于太阳高度角的教学, 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与难点, 非常需要其他课程资源的配合。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活动, 例如:测定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合理楼间距等。通过探究活动收集、处理、分析资料, 形成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课程资源。这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贴近学生生活, 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地理学习生活化”的新理念。

三、以“主体参与”模式活化地理课堂教学

“主体参与”是一种以心理学、教育学为依据, 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诱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成长的教学模式。“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而获得知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教学的情境, 精心设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形式,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一般而言, 地理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

1.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导学材料质量的高低。在实践中可以采用学案导学法, 结合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 精心组织搜集信息、材料, 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从而实现启发、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2. 课堂导入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目的在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提高他们积极投入课堂的热情。例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因素”时,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踏青旅游, 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今天我们就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来一次“室内春游” (接下来播放视频短片, 视频包括大量丰富的农业活动和田野风景图片, 背景音乐是非常欢快的歌曲《在那希望的田野上》) 。一下子学生学习的热情就高涨了起来, 接下来整节课都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3. 小组合作探究

新课标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农业的区位因素”学习中, 可以选择这样一道探究题:在某城市郊区A、B、C、D四个位置分别布置小麦区、花卉区、乳牛业、林果业, 并说明你的理由。学生对这样的题目合作探究的兴致非常高, 最后小组讨论的结果也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4. 大班交流

教师应该始终关注课堂动态与问题生成, 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和新生成的问题进行大班交流,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同时注意规范学生的学科语言。

5. 当堂检测

教师提供检测题、变式训练题等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解、应用的训练, 使学生形成方法和技能。题目要立足于多变, 避免重复, 提高练习效率。教师要展示学生具有代表性的解题过程 (好的解法、典型的错解) , 让学生讨论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方法。

6. 反思总结

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与收获的过程。它是学生对知识和方法内化、建构, 形成技能并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即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我学习这个知识点、解决这个问题, 是如何思考的, 或者是通过怎样的一个学习 (或思维) 过程, 掌握了什么方法, 体验 (感悟) 了什么道理。

四、积极进行学习评价

新课标指出:“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 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 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 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地理学习评价应发挥其激励和发展功能, 使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习兴趣, 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提高地理学习水平。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与反映, 并给予必要、及时、适当的鼓励性评价和指导性评价。

总之,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 做好铺垫, 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让他们在课堂上思考、探索、说和做, 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这样我们的学生将学得更自信, 生活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贾燕.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地理新课程改革.

[2]胡唐明“.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及思考[J], 泰州教育.2008 (6) .

[3]叶圣陶.中国现代文学百家——叶圣陶[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2.

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3

那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模式呢?人们通常从三个方面来衡量有效性,一是“效果”,即对教学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效率”,而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三是“效益”,即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很明显,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知识、技能显性方面的衡量,也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方面的指标。

那该如何提高有效性呢?我有几点看法:

首先,什么是“无效”,心中要有数。对于“教学方式”的无效,比如上课时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效,教师的有效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是教学的生命线,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重要的“激活”因素,更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有效的问题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更有利于加深理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学习方式”的无效,时下时兴的“探究式教学”用意是好的,但往往却是无效的,探究问题的设计没有挑战性,探究活动的任务交代不够清楚,探究活动时间的掌控不够科学,教师评价不够全面,教师思维固定化,扼杀学生思想火花。对于“教学媒介”的无效,多媒体的使用无效有这样几种情景:满满是字的大屏幕,黑板上什么也没有,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主体,没有特色,没有物尽其用……把“无效”二字刻画得简直入木三分,让上课者汗颜,听课者惊心。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无效,课堂结束前的小结环节,容易被多数教师忽视。有的认为不重要,有的因为课堂容量大而时间去小结。失去这个环节以后,首先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不够完善,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一个模糊的课堂知识结构印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弄不明白,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明显下降。还有,“无效讨论” 、“无效作业” ……这些都是现实课堂中存在的无效现象。

其次,甄选适合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⑴要使学生主動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⑵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自己也独立学习。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问题。

⑶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凭想象充分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如何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更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⑵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⑶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同一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教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对象在变,教学条件在变,教学智慧也在增进。我对有效教学的探索只是一个开始,对教学效果的追求就像一个汩汩而流的永不停歇的泉眼,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效教学是永恒的课题。

参考资料和文献:

1.肖成全《有效教学》

地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篇4

——“361”教学模式的应用

我省对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开展专项督导,对有严重违规行为的学校和地区实行“一票否决”,并公布各地监督电话。严禁提前开学,严禁延迟放假,严禁以任何形式补课。以往用延长教学时间和加强学生学习强度的方法来提高教学,现在看来是行不通了。那么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地理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呢?这就对课堂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问题——“满堂灌”的“教”

英国教育学家威廉.亚瑟曾经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满堂灌”的课是最糟糕的课。

而我们目前的地理课堂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许多与课改初衷相背离的现象:

花——以媒体代文本,将课本上的内容制作成幻灯片,显示在屏幕上,看似内容丰富,声情并茂,实际上是花拳绣腿。无效信息的搜集和利用,不但侵蚀有效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剥夺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虚——“讨论”之风盛行,动不动就让学生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且不说论的内容怎样,仅讨论的过程就很让人担忧,不是一个人说,另外几个人听,就是大家叽叽喳喳,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不相干。全班交流时,发言者所说内容仍是个人见解,并没有概括大家的意见。讨论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收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乱——对学生的评价不规范或忽略,练习的反馈、阶段性的测试没 有。作业批改不规范甚至完全是错误的。这些无序的教学流程,使整个环节显得凌乱。学生完全不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要怎么做,课堂上显得手忙脚乱。

二、措施——“361”教学模式

“361”教学模式的含义:

学习内容:自主学习(约占课本内容的30)、合作探究(约占课本内容的60)、教师讲解(约占课本内容的10)。

课堂分配:教师指导、点拨、答疑、精讲(约占课堂时间的30,约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合作学习(约占课堂时间的60,约25分钟)、当堂检测、学生展示(约占课堂时间的10,约5分钟)。

(一)教师有效的“教”

1、导学案的编写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地理教师必须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导学案。导学案必须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划定学习范围、指导学习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导学案必须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自主学习内容、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达标检测等内容。

2、地理教师必须做到的五个活动

一是听课,每一位教师都是被听课的对象,每一位教师都是听课者;二是评课,对每位教师的课都进行评价,首先是自评,然后是大家评;三是总结,对课堂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修正,可以早上听课,下午评课,晚上总结;四是再学习,针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学习经典教育理论,思考教育新理念;五是反思,每位教师对每节 课都要写课堂反思录以提升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

3、提升地理教师的专业素质

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必须做到:

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丰富个人的地理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地理素养。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实现专业成长。

(二)学生有效的“学”

1、自主学习(课前完成)

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自主学习教材,完成导学案,把自己学习的收获标示出来。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课内5分钟)

各小组把导学案上的合作探究问题和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列举出来进行讨论,并最终形成统一的思想。

3、分组展示(课内5分钟)

把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出的成果拿出来展示给其他组看,如果讲解正确,再由其他小组展示剩余的问题,如果展示不完善,可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4、学生点评、教师点睛(课内20分钟)

小组的成员可及时对其他组成员的展示进行点评,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和重点问题及时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消化。

5、当堂检测(课内10分钟)

对于导学案的达标检测当堂及时进行检测,及时查看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解决疑难问题。

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5

学生做笔记的现象分析

自备笔记本, 将老师的板书抄录下来。地理、历史与社会课不像理科的数学课、科学课, 因为理科老师在上课时往往运用例题作为引课, 以例题来证明某一个公式、定理等, 还运用例题进行复习巩固。而地理、历史与社会课是采取开卷考试, 运用笔记本的作用不大。由于本学科在学校、家长眼里的地位不高, 一个学期只举行一次期末考试, 在考试时, 有的学生因疏忽大意丢失了笔记本, 上课时单一抄笔记, 书上很少做上任何笔记, 所以这一类学生连临考发挥都存在问题。

利用课本空白处相应地记录有关要点, 学生将重点句子关键词划上线, 但颜色、线条单一;有的学生在课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夹缝空处做点评, 并标上箭头。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资源, 科学地利用好课本,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有的学生纯粹抄教师的板书, 笔记与课本内容相脱离。在划句方面, 也存在学生单一划句子, 缺乏抓重点句、关键词的现象。开卷考试的题量大, 时间紧, 有的学生明知道知识点在这一页, 却偏要从头到尾重新阅读一次, 结果这一类学生往往不能有效利用考试时间, 难以得高分。

利用彩色便利帖 (标签纸) , 把相关知识的要点、页数摘抄在标签纸上, 整本书的边缘像姑娘穿着花裙子一样美丽, 学生称这样标起来考试时可以节省翻书的时间。采用这种方法的同学, 据笔者观察有两类人, 一类是上课听得认真, 笔记也记得细致, 担心自己考场发挥不当或时间不足的学生;另一类是上课不听讲, 到考试时, 临时抱佛脚, 到优秀的同学那里, 学着标签, 用不是办法的办法来对付考试的学生。

运用浓颜色的笔给重点句、词涂盖上颜色。学生这样做就盖住了课本上的文字, 课本的文字清晰度明显降低。有些学生找到了书上的内容, 但没有标明区别标志导致其失分。我们知道, 教师平时在监考时经常会遇到因考卷的印刷问题而举手发问的学生, 而他们把书本上清楚的字用彩字笔涂上, 自然影响了自己的视觉, 视觉受到影响, 学习质量、作业的速度也自然降下来了。

有的同学把课本保管得相当好, 就像开学刚发下来的新书, 书上不留任何笔迹。这类学生对开卷考试的科目不重视, 除了不动笔写字, 甚至连听也很少。每当考试时东翻翻, 西看看, 有的凭感觉确定某知识点的章节页数, 为了找到知识点, 只好从头开始看, 结果答题速度缓慢, 时间一到便急于交卷。

学生养成做笔记习惯的重要性

1993年6月, 以钟祖荣教授为组长的调查组对北京市部分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一项学习方法中的“课堂笔记”里反映出:“8.67%的学生不记或记得很少, 58.86%的学生只是抄黑板, 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水平不高, 只有32.37%的人有时能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笔记, 记得较完整, 这种人在高水平层次, 其中重点校占42.31%, 一般校占21.38%, 差距明显。”由此可以说明, 好的笔记是教科书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 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学生能自觉地把笔记作为学习中随时可以应用的一根手杖, 就能有效地提高读书效率, 增强学习效果和质量, 更好地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做好笔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巩固学到的新知识。学生刚接触的课文, 即使预习过, 对课文的结构、重要的知识点总不会像老师那样钻研。老师为了把知识正确地传授给学生, 事先都是要经过反复阅读才能开始备课。备课的过程大致是经历过粗看、细看、精看, 教师遇到疑惑的问题会请教参考书, 请教同伴, 在取得一致意见后, 才提炼出有效的信息———关键句、重点词, 再设计板书出现供给学生, 进而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遇到课本上没有出现的知识, 但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或有联系的知识需要补充, 补充到什么程度都要周密思考。这些成分是教师一堂课中的精华部分, 作为听课的学生理应记好笔记。遗忘规律告诉我们, 在接受新知识后较短的时间内记忆, 其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在及时初记时应注意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同时还应注意记忆的准确性, 如果第一次记忆就出现错误, 以后要克服是十分困难的。由此我们想到, 一些学生记笔记, 但考试或作业中出现笔记中的错别字屡见不鲜, 这大概是使用课件上课受时间的限制, 记的速度快, 有些字还没有看清楚就记下了错误的字。有的学生因写字的速度慢, 完成的句子记不下来,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下课也没有整理补上, 到了考试时只好乱翻、将错就错, 失去了记笔记的意义。一般地说, 笔记要成为复习考试时适合自己使用的有用材料。我们知道, 人的大脑通过“书写”和笔记实现了沟通, 当注意力集中的时候, 就实现了记忆, 书写出现错误时就会及时得到更正;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抄错或忘记。

做笔记可以实现教学与纪律的双赢。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 长时间地听老师讲课, 看课文不写字, 容易使人疲劳、倦怠;一旦教室里的学生骚动起来, 教师就要调动智慧, 暗示学生这个知识点很重要, 希望大家动笔记下来。这时, 教室里就会出现短暂的安静, 因为学生担心记不下来, 会影响自己考试的成绩。有一次考试后, 一个学生因答题偏差而扣了分, 这位学生要求老师给他加分, 老师让这个学生把书打开, 结果发现这个学生书上的重点句子没有做出任何符号, 就用自己的话语回答, 结果表达欠妥而丢分, 老师就此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从此之后, 该学生上课就认真多了, 记笔记也规范了。为了让学生认真做笔记, 又遵守课堂纪律, 单一的方法肯定无效。教师在板书设计方面要格外讲究艺术性。如执教《秦岭———淮河南北》一课, 既有人文的知识, 又有自然的知识。教师上课之后普遍认为学生学起来有难度, 于是打破课程编排的体例, 运用列表格进行对比的教学方法;还有我国行政区的简便记忆法“东北三省黑吉辽, 北部边疆内蒙古;两河两山连京津, 两湖三江接皖沪;南部琼台闽粤桂, 川黔云藏加重庆;西北陕甘宁青新, 港澳特别行政区”等。学生认为学习起来省力、方便又感到新鲜, 易懂, 就会主动在书上空白的地方记上笔记。教育不是单纯机械地将知识传授给被动和顺从的学生。由此可见, 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的内驱力。

怎样的笔记对学生的学习有效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一样, 因此记笔记的方法也不一样。作为初中的地理、历史或历史与社会课程, 大多数地区都实行开卷考试, 把笔记直接做在课本上是最方便复习和考试的方法。

把课本与笔记合二为一, 实现课本与笔记互补。把笔记做在课本上, 要有自己辨认的符号系统。它可以把老师讲的要点, 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记录下来, 把所有的精华都留在课本上。只要你复习或考试时一打开课本, 就会一目了然。不管你翻到哪一页、哪一章, 都有你当时记录的痕迹, 复习起来很方便。划书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勾画不同的内容, 也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不同的意思。有的用波浪线、有的用直线, 有的关键词、关键句还可以用圈、点、三角形等符号表示知识点的重要。同时, 学生还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空白处, 记录听课的补充内容, 对照课文一一排列, 将上课的重点依次记录下来。

有选择性地做笔记, 把自己需要的知识点记下来。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存在差异, 兴趣、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也存在差异。人的活动是受需要支配和驱使的, 没有需要就没有活动。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能使全班学生都感兴趣是不可能的, 讲授的知识使全班人都需要也是不可能的。所以, 课堂里的学生有的在记笔记, 有的坐在那里无动于衷。笔者认为, 对于那些说与读的技能失调, 词不达意, 阅读时吞吞吐吐, 写字经常把字词、符号写错的学生, 坚持做笔记, 对提高其读和写的基本技能很有帮助。

让教学与学习可能性相适应。教师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是教学的基本矛盾。要解决好这个矛盾, 教师要掌握好度的要求。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教师的作用力与学生的作用力要适应, 而且这个度是动态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同, 有的喜欢理科, 有的喜欢文科;有的喜欢听, 有的喜欢记。强迫学生记笔记, 往往会引起师生冲突。还有的学生因记笔记忘记了听老师讲课, 那就是顾此失彼了。只有满足于学生的需要才是提高教学与学习质量的保证。

浅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 篇6

一、提问要有效地创设问题的情景

地理教师要善于选择时机, 创设情景, 诱导学生启动全部思维,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创设提问情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利用日常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当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生活贴近时, 便会对问题产生一种亲切感, 学生渴望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所以, 生活中的问题与地理教学的结合点, 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也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如, 在学习海陆风时, 教师可以引发学生思考“我们在白天和晚上去海边, 站立在海岸上, 风向有什么不同?”, 这样的问题学生会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每个学生都知道有海风的事情, 陌生是因为他们没想到这其中也包含了地理知识——风向变化, 因而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2. 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 创设问题情景。

在讲授新课前, 教师通过对己知知识经验的再现, 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寻找原来没有解决的问题, 通过设置疑问,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例如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学习中, 根据学生基本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绘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 并与教材上世界洋流图进行对比, 创设相关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3. 利用图片动画演示创设问题情景。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进行比较, 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褶皱时, 探究内力、外力作用的效果时, 可制作一组图片或动画:背斜受内力作用时岩层向上拱起, 而向斜受内力作用时岩层向下弯曲;从地形来看, 形成山岭和谷地, 但当受外力作用为主时地形发生倒置现象。看完图片或动画后再提出问题,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4. 通过例题 (习题) 创设问题情景。

高三地理复习, 以例题带内容是最常用的方法。在例题 (习题) 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模式“出题——读题思考——试解——分析讨论——归纳检验”进行教学。这种模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具体的地理问题的理解, 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 结合有关的知识、规律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分析、判断、思考和探索解题方法。然后,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

二、提问内容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

课堂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 富有情趣和吸引力, 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 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例如, 我在教学经常应用各种谚语成语, 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问题。如:“沧海桑田”体现什么地壳运动;“稳如泰山”、“坚如磬石”从地质学观点上讲, 正确吗?“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这样的提问既直观形象, 又生动活泼, 不仅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 使学生愉快而积极地投入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三、提问时要善于捕捉最佳的时机

为了把握好提问时机, 教师要从学生心理反映和教学内容这两个角度去找准时机。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 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 不宜过多, 何时提问, 提问什么内容, 哪些地方学生易于产生疑惑, 为什么会存有疑惑, 何时旁敲侧击令其去疑解惑。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 精心设计。例如高一地理中关于“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内容, 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我们居住的海沧生活区, 面积比十多年前扩展了几倍, 人口也随之迅猛增长, 这会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哪些问题呢?试从城市污染程度、交通状况、住房状况和就业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 教师及时总结, 突出强调前三个方面。这样, 既完成了“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学习内容, 又为下一个内容——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问埋下伏笔。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在最佳时机上提出问题, 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四、提问对象要讲究学生的层次性

教师在教学之前, 要充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 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求知欲望, 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 篇7

1. 注意地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入手。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非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地理专业的地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过于强调地理思维,课堂不够生动活泼。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悦、兴趣是他们的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他们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老师,那么学生又怎么会喜欢“地理”呢?怎么能学好地理呢?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是指师生之间在地理学习上的共鸣,是师生双方的一种地理学习的愉悦。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由于年龄的差异,师生间往往存在“代沟”,一些中老年地理教师常责怪学生“不配合、不适应老师”,其实他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龄年轻化,如何更好地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往往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 注意采用“互动教学”

时代进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特别是地理知识的传播渠道更广了,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并且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既包括一般意义上学校的课堂,又包括网络、社区、野外的“课堂”。初中生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如开展学生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

3. 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在一堂初中地理观摩课中出现了这样的情景: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一个学生突然举手发言,一本正经地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平,从兰州到洛阳附近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少走弯路,直接流入中下游。学生的想法很幼稚,出乎任课教师及听课教师的意料。但任课教师没有指责、嘲笑,也没有回避,而是让该学生继续发言。在表扬他有大胆的设想的同时,教师话锋一转:假如全班一半同学住在“几”字形地区,你们是否同意,为什么?由此全班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课堂讨论既活跃又深入。

4. 引入新课要有“新情境”

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的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沿用原来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把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引向“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还有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划书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来代替“讲”,用翻“图”来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却代表着实质的进步。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引入”新课的新方法有:地理新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国内外地理新闻;地理趣闻引入法,教师或学生评述地理趣闻,如世界之最等;头脑冲浪引入法,教师提出地理兴趣题,激发学生讨论;学生报告引入法,学生对学习专题提出个人或小组报告;一题多练引入法,教师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编制开放性题目,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目标激励引入法,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和奖励目标,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题;表扬批评引入法,教师对表现较好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表扬少批评;地理(电脑)游戏引入法,利用道具或软件进行地理游戏或地理竞赛,等等。

5. 注意教学过程地图化

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习者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包括地理图表和图象)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生而言,会读地图是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原理图、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次一级手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象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教师应该让学生从以往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把培养读图能力看作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具体途径,把培养学生获得此项可以终生受用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地图教学能力也是评价地理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指标。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这也是最具地理学科特点的能力。地图教学能力是指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制作地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正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地理教师缺乏地图能力和地图教学能力,就很难成为一个好的地理教师。而目前一些地理教师不愿用、不会用地图的情况实质是教学要求不高或教学能力低弱。

6. 注意学业评价能力化

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篇8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复习开学4周以来学习过的内容,下面全班同学分成10个小组,每组6个人,推选小组长一名,各个小组可以给自己命名。至于有关比赛的规则和要求,请看投影屏!”学生们好奇地看着投影屏上的文字:比赛题目:竞赛题目分必答和抢答两种,抢答题以考查识记内容为主,每题50分,必答题主要考查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侧重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解释地理现象,每题分数为100分。(纪律要求略)

学生们很快按要求分组完毕,再看他们给自己起的名字——“尼罗河代表队”、“克林顿代表队”、“全美联邦代表队”、“上帝代表队”、“梦之队”、“龙之队”。

莱特曼微微一笑,学生们心中的梦想不容小视啊。

竞赛很快就结束了,再看战果,最开始居末位的龙之队反败为胜,以900分的高分夺得了冠军!

莱特曼微笑着说:“在竞争中。能赢的人总是少数。输的人必定是多数。想知道你们中大多数人为什么不如别人吗?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自从莱特曼来了之后,不少大学生在给学院的意见反馈书上写道:“我每周最盼望的就是上地理课,特别是知识竞赛,紧张而又兴奋,富有挑战性又有成就感,竞赛让我感到学地理有无穷的乐趣。”“我一直不喜欢地理,可是自从地理课堂实行知识竞赛后。我对学习地理改变了看法,它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原来地理课也可以这样生动活泼。”

莱特曼的地理课堂表明:当学生处于兴奋、感兴趣、喜欢学的状态时,学习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综合性较强,我们教师必须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时刻注意和善于捕捉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好学”、“乐学”,唯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总是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莱特曼正是针对学生们的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模仿和借鉴电视综艺类节目等形式,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这样既能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让地理课堂从沉闷走向活跃。

试想:如果地理教师都能像莱特曼一样教学,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乐学、愿学。

我认为,莱特曼的地理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课堂,它构建了互动教学的新模式,实现了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与交往,形成了教学的互动、互联、互助、互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索者和主人。

在全国实施新课程改革、强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探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务之急。尤其是作为已经步入中年教师行列的我,将逐渐失去“年轻”给自己带来的课堂亲和力,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永葆青春呢?我认为,突破点就是主动应对课改,勇赶课改潮流,改变教学方式,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在此,列举一个白己亲身经历的案例:在学习“地球公转运动意义”的内容时,我先用一道综合例题训练学生:通过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和地理经纬度位置来判定有关地理事象的正确性。该题首先通过已给条件太阳直射点在20°N和正午时立杆测影等计算后得知: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80°和经度位置是120°E,然后要计算出该地处在什么纬度之后,才能判别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一项:A.水稻种植业;B.商品谷物农业;C.大牧场放牧业。D.混合农业。我在黑板上写下计算过程:H=80°=90°(不成立),30°N(成立)。最后学生据此判断正确答案是A,因为该地的地理坐标是(30°N,120°E),应在浙江省境内。

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犹豫着举起手说:“老师,你的计算有问题。”我先是一惊,眼光迅速扫了一下黑板,明白了问题所在,但又不动声色地问:“有什么问题?请指出来。”学生答:“当太阳直射在20°N时,地球上正午太高度为80°的地方肯定有两个纬度处。”我继续问:“老师不是考虑了吗?还有,30°N处正确吗?正确的话。另一纬度处应在哪里?请同学们画图证明。”学生动手在草稿纸上画图并纷纷举手回答:“30°N是正确的,另一纬度应是10°N。”我肯定答案正确并追问:“老师的错误在哪里?”学生热烈讨论并回答:“老师考虑问题太绝对了,把另一纬度看作一定在南半球是不对的。”我接着问:“那怎样计算就能避免这种错误呢?”学生答:“除老师考虑的一种情况外,还要考虑第二种情况:即两地都在北半球的话,应是20°,而且在脱出绝对值应是:+10°,然后算出:30°N。我又问:“大家的意见都是这样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是。”我微笑着说:“你们说得有道理,这个错误我应该改正。”教室里顿时掌声四起。

我认为只要在实际教学中,能长期坚持这样做,课堂教学实效的提高就能真正落到实处。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9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初中地理教师应追求的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为地理教师的共识,但是教学是否有效益,教学知识是否落实,学生的地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些都值得教师们注意和重视。本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从“厌学”到“想学”到“爱学”再到“会学”,循序渐进的阐述了如何去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学校教育正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授课时间缩短而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 地理 素质的公民?我认为应该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学 地理 的兴趣,使他们从“厌学”到“想学”到“爱学”再到“会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一、认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学生“想学”

许多学生认为 地理 是“副科”,学不学问题不大,临近考试“抱佛脚”突击一下就能过关。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观点,每学期开学伊始我都会精心准备一堂序言课,告诉学生: 地理 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横跨文理两大科学领域,既有自然科学的内容又有社会科学的内容。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称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地理 与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学科均有联系,学好 地理 有利于学生各学科基本能力的提升。

地理知识对生活有用。地理 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理 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如我们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汶川的大地震、国庆黄金周的旅游、环境保护以及人类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学习这些内容,既可帮助同学们揭开 地理 知识奥秘,又可增加生活情趣。

地理学科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一个人不管将来从事资源开发、交通建设、商业活动、旅游业、农业甚至从政,扎实的地理功底对这些职业都有莫大的帮助。比如农业种植要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安排生产;交通建设要注意各地的地质构造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客货流)等;商业活动要讲求地域优势;资源开发利用要注意合理有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总之,学习地理可以为学生们将来就业提供丰富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

上好序言课,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并不是有些同学所说的“副科”,它是一部知识丰富的“百科全书”。地理也并不是简单背就能掌握的。地理占着个“理”字,只有理解了才能牢牢掌握。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到地理学科的价值和作用,摆正地理学科的位置,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喜爱这门学科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想学”。

二、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愿学”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想使学生愿学地理,就必须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用鼓励的目光、赞许的微笑,表示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用老师的真情去换取学生诚恳的学习态度;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营造这一个氛围可以把学生带到老师的授课中去,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位置,学生也就敢于交流、乐于交流。课后积极参加学生的文体活动,课间多与他们交谈等。时间一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就会拉近。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愿学老师所教的课。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爱学”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了,他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情。托尔斯泰告诫我们:“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提高课堂有效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用丰富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而“追新求异,探索自然奥秘”是人类的本性。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我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满足学生的猎奇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青少年思维活跃,好胜心强,富有积极向上的竞争精神。所以我们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组织对抗性、趣味性强的综合竞赛,在紧张、热烈的竞争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情境过程中学习地理,发展地理,体验地理价值。因此,我在教学中着重做好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眼、口、手、脑等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中去探索新知,获取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一系列富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一节时,恰巧我们这里出现了大雾天气,我及时地抓住这个机会,一上课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今天早上出现了什么天气?”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回答:“大雾天气。”“谁说一说:在这样的大雾天气,你今天在上学的路上有什么感觉?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离校较远的王超同学抢先站起来说:“这种天气,能见度特别低,上学骑车很不方便,应注意交通安全。”“由此可见,天气的变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遇有这种天气,同学们上学的路上可要注意交通安全,你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有关天气的知识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想。”这样,巧妙地联系实际,借景导入课题,缩短了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老师讲课,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4、运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挂图来授课,手段单调,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利用电化教学可以化静态地图为动态地图,同时艳丽的色彩、明快的光线和生动的声音效果既可刺激学生的感官,又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识记我国某些省份的轮廓时,我们可以在展示各省的轮廓的同时,把各省的轮廓形象的比喻成某种动物或植物的轮廓,(广东省比喻成大象的头,海南省比喻成菠萝,四川省像一只蝴蝶等)加深学生对各省的认识,从片面的单调的几何图形转变成生动的具有活性的事物加以记忆,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也通过多媒体动态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利用视觉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很快掌握知识。

5、结合身边的地理现象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结合身边的地理现象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身边有很多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如:“为什么我们的作息时间有变动,夏天放学晚而冬天放学早?”学生回答:“夏天时白昼时间长而冬天白昼时间变短。”而昼夜长短的变化又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有关。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地理就如同身边常见的事一般鲜活、亲切,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地理的信心。

四、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会学”

我认为: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基础,只有“会学”才能“学会”。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地理学科兼跨文理两大学科,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学生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虽然也下了不少功夫,但成绩一直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1、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有一句话叫“高度决定视野”。如果没有地理知识的积累,地理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地理学习要从基础知识着手,扎扎实实地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这样分析问题就有了依据,解题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2、指导学生构建“脑图”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在某种意义上,地图可以称得上是地理的灵魂。所以要求学生平日学习时,要用眼看图,用脑记图,动手画图,将各种地理事物在脑海中进行准确“定位”,构建“脑图”,逐步在大脑中形成“经纬网”。脑中有图,在地图上对应知识点,图文结合,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而成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地图。学习地理就会变得轻松、有趣。

3、学会“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应用能力,也是地理综合性思维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遇到新问题时,才可迅速确定解决思路。

4、学会自学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如果我们地理教师都能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发掘知识的宝藏。就会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地理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多数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

5、学以致用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讲城市交通时,可以联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学生说一说对改善北京交通有什么好的建议。讲旅游地理时,引导学生列举威海有哪些旅游资源并进行归类,对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要求学生帮助外地来的游客设计一条威海“一日游”的旅游线路。

6、列表比较

地理学科中有许多知识,学生在记忆时往往相互混淆,采用列表比较,找出异同之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经线和纬线的形状、长度、指示方向、0度线时可用此法。

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确定课堂教学结构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古人云: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就是指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授课内容要安排得当,难易适中,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知识的难度正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接受能力上,这样才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六、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授业有方”。首先地理课堂教学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旧模式,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重在引导、指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次课堂必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呆板而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厌烦和不满的情绪。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及其知识水平,不断地变革,完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总之,地理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才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10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反映和重要的教学载体, 同时还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高中地理教师在制定上课的教材文本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教材进行准确的分析, 做到精确把握教材中的精髓。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和把握, 对教材的有关方面进行科学分析。将材料内容与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相结合进行分析, 更好地明确教师上课的重点。 (2) 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教材。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正确的把握, 然后结合生活实际灵活使用教材。明确教材内容是静止的, 实际生活是不断变化的。 (3) 重视比照教材。高中地理教材有很多版本, 高中地理教师在制定上课的内容时, 应将多个版本的地理教材进行比较, 取长补短, 充实现有的地理教材版本的内容。

二设计巧妙的教学导入方式

教学导入是指教师在开始一项新的教学内容之前, 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向学生讲述教学的内容和目的以及新课的要求, 以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教学行为的方式。好的教学导入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方式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采用多种多样的导入手段和导入形式。高中地理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导入新课的教学, 同时要不断创新导入方式。 (2) 导入要符合趣味性、启发性和目的性。对教学导入进行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把心思放到对新课的学习中来。 (3) 导入的方式要简练。要明确上课的重点, 不可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教学导入上。

案例分析:在对高中地理 (必修1) 中的“常见的天气系统”进行学习时, 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地理现象为基础, 对新课的导入方式进行设计。如教师可以问:“长江中下游的6月份和7、8月份的天气气候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就会产生疑问,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新课的学习, 学生开始寻找答案。这种带有悬念的教学导入方式,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对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优化

课堂提问是教师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 教师教授知识, 通过课堂提问获得反馈。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 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增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教师应不断优化课堂提问方式, 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课堂提问应满足以下基本的要求: (1)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要注意目的性, 每一个问题都要提得有价值、有意义。 (2)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3) 问题的设置要多样、新颖, 具有启发性, 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 (4) 设置的问题要灵活。 (5) 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 具有广泛性。 (6) 注意评价的方式, 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案例分析:在学习高中地理 (必修3) 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时, 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 (1) 我国水资源空间的分布特点有哪些? (2) 造成我国北方缺水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3) 水资源短缺对人们的生活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四增强课堂留白意识

课堂留白就是在课堂开始之初、课堂中和课堂教学结束时, 教师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总结和完善。增强课堂留白意识, 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案例分析:在学习高中地理 (必修2) 中的“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时, 教师可以留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 并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进行总结, 接着再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进行感悟, 最后教师向学生提问。

五实施对话教学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对话教学时, 应注意以下两点: (1) 教师设计的对话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对话内容的难度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宜, 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案例分析:在学习高中地理 (选修6) 的“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对话教学:请从环境污染的危害、类型和现状及防治措施等方面, 介绍一下你家乡的环境污染情况。让学生自主发言, 最后由教师通过对学生所阐述的“家乡环境污染的情况”总结出新课的内容。

六结束语

本文主要从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巧妙的教学导入方式、对课堂提问的方式进行优化、增强课堂留白意识和实施对话教学五个方面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实施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希望对我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善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 2012 (22)

[2]王军英.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 2012 (2)

[3]薛建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黑河教育, 2013 (2)

上一篇:会计信息披露监控体系下一篇: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