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排架

2024-09-12

分类排架 篇1

一、图书分类

图书分类就是根据图书内容的学科属性将其归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本 (第五版) 》, (以下简称《中图法》) 相应的类别中。图书分类可以告诉读者图书馆收藏了哪些大类的图书, 或者收藏了某一学科的哪些图书。

1.分类依据

《中图法》。

2.分类目的

规范排架, 便于管理;易于查找, 方便借阅。

3.分类原则

(1) 保持《中图法》基本部类和基本大类, 设置序列基本不变; (2) 保持《中图法》中字母、数字混合制的标记符号; (3) 保持《中图法》中层累小数制的标记制度; (4) 采用《中图法》中分类方法和技术, 如类目复分、仿分法等; (5) 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选择和借阅特点, 突出中小学馆藏排架图书重点。

4.分类特别说明

为了便于学生查找、借阅, 同时考虑到项目学校图书馆有限的书架数量, 在图书分类中, 细化了教育类、儿童文学类等图书, 简化了其他类别的图书, 特做以下说明:

(1) 关于学科综合性读物

综合性普及读物集中入“Z2百科全书和类书”;工具书集中入“Z3辞典”;自然科学普及读物集中入“N49科学普及读物”。

(2) 关于历史类图书

世界历史读物一律集中入“K109世界历史普及读物”;中国历史读物一律集中入“K209中国历史普及读物”;世界各国人物普及读物、世界人物综合作品, 一律集中入“K81传记”;中国各类人物普及读物、中国人物综合性作品, 一律集中入“K82中国人物传记”。

(3) 关于中国文学作品

成套儿童文学综合集 (丛书、书库等) , 集中入“I28儿童文学”, 不再细分;当代儿童文学作品集中入“I287当代作品 (1949年-) ”;当代儿童故事类作品集中入“I287.4儿童小说”;当代儿童寓言类作品集中入“I287.7童话和寓言”;当代儿童文学含大量插图或绘画作品集中入“I287.8图画故事”。

(4) 关于世界各国儿童作品

世界各国儿童作品全部集中在“I3/7”相应二级类目, 不再按照各国细分。例如:I3亚洲文学, I5欧洲文学, I6大洋洲文学, I7美洲文学。

(5) 关于语言类作品

凡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演讲读物集中入“H019朗诵法和演讲术”;各类汉语拼音读物, 集中入“H125.4拼音读物”;名人名言、成语、歇后语等读物集中入“H139词源学 (字源学) ”;英汉 (或汉英) 对照读物一律集中入“H319英语教学”。

(6) 关于教育类图书

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社会公德教育、品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图书集中入“G41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班主任工作、教师工作集中入“G45教师与学生”;安全和卫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类图书全部集中入“G47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参考书入“G633各科教学法及教学参考书”;学生学习参考书入“G634课本教材、辅助教材”;家庭教育入“G78家庭教育”;学习方法入“G79自学”;益智游戏入“G898游戏”。

(7) 关于军事类图书

凡适合儿童阅读的军事图书分别集中在“E1世界军事”“E2中国军事”“E8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E9军事技术”各类目下。

二、图书排架

为了科学排列图书, 图书馆采取“分类号+种次号”排架法。其中, 排架号 (又称为索书号) 是图书馆图书排列上架的依据。

1.排架号说明

排架号一般由字母、数字和其他符号组成, 用小标签分别标记在每册图书的书脊上。排架号决定了每一册图书在书列上的排列位置。它既是中小学图书馆科学排列图书的依据, 也是学生快速、准确找到自己需要图书的依据。

2.排架号建议

(1) 新建图书馆, 图书排架号可以采取“分类号+顺序号”组成方式。其中, 图书分类采用目录所给分类号, 顺序号可采用自然数字 (1, 2, 3, 4, 5, 6…) 组成。注意同一品种多个复本的图书, 排架号相同。

(2) 已有图书馆, 图书分类采用目录所给分类号, 种次号可以继续沿用本图书馆方法, 组成图书排架号。

分类排架 篇2

单层排架结构的厂房是二十世纪我国工厂主要采用的结构之一,由于使用年代久远,这种厂房在使用的过程中结构性能逐渐退化,安全性问题不断显现。

近年来业内对此类结构的安全性与抗震性能进行了检测鉴定,其方法各有异同,本文结合某单层排架厂房结构检测鉴定的实例,介绍了该类工程检测鉴定的方法。

1 工程概况

某单层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厂房,排架柱网轴线尺寸为6 m,柱间跨度为15 m,建筑面积1 029.1 m2。该厂房建于20世纪80年代,使用至今已有20余年,建成初期,其围护砖墙出现多条斜裂缝并不断发展,针对此情况业主曾对其地基进行了加固,并采用型钢加固了开裂墙体,墙体裂缝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近年厂房工人反映时常可听到厂房屋面出现异常响动,并怀疑厂房主体结构已经出现变形,现场观测发现该结构墙体裂缝至今仍有发展的迹象。

厂房柱网平面布置见图1。

2 现场检测内容及结果

2.1 场地及地基基础情况调查

该工房建于沟底,建设场地为Ⅰ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采用3∶7灰土处理,条基处理深度为500 mm,每边宽处基础底300 mm,杯形基础处理深度1 000 mm,每边宽处基础400 mm,要求灰土干容重大于1.6 g/cm3。柱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杯形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为150号,垫层用75号素混凝土。1993年曾对该厂房北侧室外散水及路面进行修整,当时中部吊车附近室外路面层出现约70 m2的凹陷,凹陷深度为30 cm。目前室外硬化地面可见通长地面开裂。

2.2 结构变形现状检测

2.2.1 排架柱变形现状检测

采用全站仪对排架柱垂直度进行检测,柱平面外倾斜量的限值H/750=10.33 mm(H=7 750 mm为柱高),大部分柱的倾斜量已超过该限值,该部分柱子按混凝土构件评级应评为C级构件,其中16个柱子柱平面外倾斜量超过H/500=15.5 mm的限值,该部分柱子按混凝土构件变形应评为D级。整体看来,工房排架结构呈扭曲状,且柱倾斜值较大,已经对排架结构受力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2.2.2 屋面梁构件变形现状观测

采用全站仪对该厂房内屋面梁的梁两端高差、竖向挠度进行了观测,其中每个梁构件布置3个测点。根据观测结果,该工房混凝土屋架梁的最大挠度值为1/500均未超过表中允许挠度变形限值1/450,目前屋架下挠情况不影响其正常使用。从总体观测,目前厂房屋架南端梁底标高普遍高于北端梁底标高,表现出一定的整体规律性。

2.2.3 围护墙体整体侧移观测

采用全站仪对该工房围护墙体整体侧向倾斜进行了观测。经计算,发现该结构墙体顶点最大侧移值为66.2 mm,见图2。该结构墙体倾斜量已经超过D级限值60 mm。

2.2.4 围护墙体沉降观测

采用全站仪对该工房围护墙体沉降进行了观测。观测过程以窗户过梁底面(即该结构圈梁底面)为测试水平线,由观测结果知,该结构北边墙体沉降差值较大,最大差值达到105 mm,同时相邻测点最大沉降差达到39 mm,局部沉降差值过大,见图3。

2.3 材料强度检测

2.3.1 混凝土材料强度检测

现场对排架柱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进行检测,依据设计图纸,排架柱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250号。采用满足现场客观条件的回弹法检测排架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由检测结果知混凝土强度试验值最大为33.1 MPa,最小为26.6 MPa,回弹法测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较为均匀。由于构件碳化深度大,为使排架结构承载力校核计算结果更加安全可靠,故以本次鉴定在计算时将排架柱混凝土强度等级按C20取值。

2.3.2 围护墙砌筑砂浆强度

采用贯入法检测、评定该工房围护墙砌筑砂浆的实际抗压强度。现场在该工房内部随机共抽取6个测区,依据检测结果,该工房围护墙体砌筑砂浆的实际检测强度可评定为0.75 MPa,砂浆强度较低,砌筑质量差,部分砂浆呈粉末状。

3 结构安全性及结构抗震鉴定

依据GB 50144-2008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等的有关规范条文对该厂房现有结构进行鉴定。

3.1 场地、地基和基础

按地基变形观测资料或上部结构反映的检查结果对地基安全性进行评级。根据上部结构现状结果,该结构围护墙体出现与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有关的整体侧移,该结构地基基础安全性等级为Cu级。该结构属于8度设防时的乙类建筑,根据上部结构整体垂直度、沉降现状及墙体裂缝现状的检测结果,可判断该建筑地基基础现状无严重静载缺陷。

依据GB 50023-2009: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土、饱和沙土和饱和粉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的乙类、丙类建筑,可不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鉴定。

3.2 上部结构鉴定

上部承重结构子单元的安全性鉴定评级,应按结构整体性和承载功能两个项目进行评定,并取其中较低的评定等级作为上部承重结构子单元的安全性等级。对乙类建筑应按设防烈度9度对结构抗震措施进行核查。

1)结构整体性的评定应根据结构布置和构造、支撑系统两个项目中的较低等级作为结构整体性的评价等级。

根据上述结构布置和构造、支撑系统两方面级评级结果,依据GB 50144-2008,上部承重结构子单元的安全性等级按构件的整体性等级评为Bu级。

2)按结构承载功能的等级进行评级。

根据现场检测结果,采用PKPM对该工房现有结构分别进行建模计算,依据《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将上部结构分为12榀框架平面计算单元,考虑到排架结构的相同性,故只选择其中的一榀框架进行计算。

对轴线(3)上的排架柱配筋进行计算,计算简图和配筋包络图分别见图4,图5;计算结果见表1,显示排架柱各个控制截面中的实际配筋面积均大于计算所得钢筋面积,即现结构排架柱可满足承载力需求。

通过PKPM输出的结果可知各节点位移,见表2。

可知结构顶点位移最大值为15.7 mm满足《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规定的C级限值大于H/750。

经计算可知,一榀框架中重要构件符合承载力要求,依据《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可知每榀框架的安全性等级为Bu级。但顶点侧移过大,应将上部承重结构的承载功能评级定为Cu级。

mm2

mm

3)上部结构抗震鉴定。

厂房跨度为15 m,柱距为6 m,场地类别为Ⅲ类,屋盖采用钢筋混凝土屋面梁,不符合GB 50023-2009第8.3.1条3规定的按9度设防时屋架宜为钢屋架的要求。厂房屋盖采用15 m跨度薄腹梁无檩屋盖,未在厂房单元两端设置竖向支撑,不符合GB 50023-2009第8.3.3条2规定的“8度~9度时跨度不大于15 m的薄腹梁无檩屋盖,屋架支撑系统布置和构造可仅在厂房单元两端各有竖向支撑一道”要求。

9度时屋面梁与柱子连接宜用螺栓;屋面梁端部支承垫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6 mm,9度时柱顶预埋件的锚筋416(As=803.8 mm2),有柱间支撑的柱子,柱顶预埋件还应有抗剪钢板;柱间支撑与柱连接点预埋件的锚件,9度宜采用角钢加端板。而该厂房屋面梁与柱子采用2根20螺栓连接,支承垫板厚度仅为8 mm,锚筋为612(As=678.2 mm2)。不符合GB 50023-2009的相关要求。

柱间支撑的有关连接部位柱顶预埋件有抗剪钢板,抗剪钢板采用螺栓连接,但螺栓锚固不紧,故厂房结构构件现有连接不符合规范要求,需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依据图纸可知,粘土砖围护墙(纵墙及山墙)沿柱高每隔625 mm设置26钢筋与柱拉结,不符合GB 50023-2009第8.3.7条1规定的拉筋间距不应大于500 mm的要求。

综上所述,该厂房在排架的构造与配筋、厂房结构现有的连接构件、围护结构的连接构造等方面不满足GB 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相关抗震鉴定要求,应评为结构综合抗震性能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

4 结构鉴定结论及建议

4.1 不考虑抗震设防时的结构静力安全性鉴定结论

该厂房现有结构安全性等级均评为三级,在不考虑抗震设防时的结构静力状态下,该工房不满足日常安全使用要求,需做必要的加固处理。

4.2 考虑抗震设防时的结构抗震鉴定结论

该厂房现有结构的综合抗震性能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达不到该地区设防烈度(8度0.20g)的抗震设防要求,不具备充分抵御地震灾害的功能。建议对厂房现有结构采取抗震加固措施,以提高结构抗震防灾能力,避免严重震害对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参考文献

[1]GB50144-2008,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S].

[2]GB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S].

[3]GB50023-2009,建筑抗震鉴定标准[S].

[4]GB/T50344-2004,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S].

上一篇:多元协调下一篇:H5亚型禽流感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