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节段椎弓根螺钉三篇

2024-08-05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3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20例, 女10例, 患者年龄18~70岁, 平均 (42.5±22.5) 岁。神经功能分级结果为:5例A级, 3例B级, 5例C级, 7例D级, 10例E级。主要致伤原因包括:10例交通事故伤, 6例高处坠落伤, 10例压轧伤, 4例其他。骨折类型包括:8例屈曲压缩型骨折, 2例骨折脱位, 10例单纯性楔形压缩性骨折, 10例椎体爆裂性骨折。受伤部位包括:3例T11, 7例T12, 15例L1, 5例L2。所有患者经过CT、X线片检查, 结合其体征和临床表现, 均确诊为胸腰段脊柱骨折, 且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手术方法:患者在手术托架上保持俯卧位, 全身麻醉后, 完全避免压迫患者腹部。以伤椎为核心, 在伤椎上下一个椎体后正中处打开一个手术切口, 将筋膜和皮肤逐层切开后, 对竖棘肌进行剥离处理, 保证椎板充分显露[3]。在C臂透视下, 准确定位伤椎位置, 定位伤椎和上下邻椎的“人字嵴”顶点作为进钉点, 将定位针于两侧椎弓根开路处置入, 利用C臂透视观察确定置钉位置良好后, 将椎弓根螺钉置入。在椎管减压处理后, 探查神经根以及硬脊膜情况, 将脊髓压迫解除后, 实施脊柱排列重建, 将连接棒纵向撑开复位, 复位过程中最大限度恢复椎体的自身高度, 并实施植骨处理[4]。

术后处理方法:术后留置引流管, 常规实施负压引流, 手术12 d后可以拆除缝线, 患者卧床休养8~12周后, 依据其恢复情况适当开展功能恢复性训练, 训练过程中需使用支具或是佩带腰围进行伤椎保护。术后患者接受基础性骨外科临床护理, 适当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激素、抗生素等治疗, 手术48 h后将引流管拔出, 患者出院前由责任护士对其提供健康指导, 使其掌握功能锻炼方法, 从而提高脊柱功能的恢复速度, 术后定期实施CT和X线片复查, 对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动态监测[5]。

1.3 观察指标

所有观察对象均于临床治疗前后分别接受CT和X线片检查, 对比分析患者临床治疗前后的Cobb角、患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椎管狭窄率以及神经功能分级结果, 以此为依据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临床治疗前后椎管狭窄显现显著改善, Cobb角明显减小, 与治疗前相比, 患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明显提高, 且神经功能分级结果明显改善, 患者临床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胸腰段是由固定腰椎向活动腰椎过渡的一个重要部位, 因而胸腰段脊柱损伤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现阶段, 临床上对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方法较为多样, 且各种治疗技术各具优缺点[6,7]。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治疗技术, 有助于损伤部位的解剖复位, 促进骨折端的快速复位和功能恢复, 且力学性能较好, 椎弓根固定治疗能够同时对前、中、后三柱产生良好的固定复位效果, 并有效保留胸腰段脊柱原有的运功功能和灵活性, 因而适用于旋转暴力、屈曲暴力、伸展暴力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8]。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手术适应证包括:第一, 滑脱度在Ⅱ度以下, 但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不稳现象, X线片检查证实滑脱现象随着病程发展而逐步加重。第二, 临床表现为下肢神经根严重受损。第三, 腰椎管狭窄。第四, 胸腰段脊柱骨折非手术保守治疗未见明显效果, 且腰痛合并滑脱病程超过半年的患者。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可用于T10至L3节段椎体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 但是, 对于L3以下和T10以上脊柱节段损伤的患者, 其治疗效果通常较差。对于T10以上节段椎体损伤患者来说, 因为这部分椎体较小且椎弓根较细, 而相比之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则较为粗长, 因而无法实施内固定处理;而对于L3以下节段椎体损伤的患者来说, 因为这一部分椎体上下间隙较大且较高, 因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的接触面积较小, 因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复位和固定治疗效果较差[9]。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常见问题包括螺钉松动以及断裂等等, 诱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 未进行有效的植骨融合, 导致复位后的受损脊椎发生压缩现象, 且椎体内部存在空虚现象, 如果植骨融合无效或是未进行植骨治疗, 则椎弓根会受到较大的集中应力影响, 进而发生螺钉断裂或是松动脱出。植骨融合治疗最为常用的方法是后外侧融合, 这一处理方法具有较高的融合率, 其治疗效果的主要决定性因素为植骨是否丰富以及植骨床准确是否认真。现阶段, 椎体间植骨常使用腰椎体间融合器, 且植骨融合率也实现了明显的提高。第二, 手术过程中多次进钉, 手术时若进钉位置选择不理想, 则需要多次反复进钉, 进而易造成骨质丢失和钉道扩大松动等现象, 钉-骨界面稳定性得不到保障, 并会导致螺钉术后松动和脱出等问题, 因此, 手术操作者需要对进钉位置进行准确判断, 提高一次进钉的成功率, 对于需要多次进钉的患者, 可选择直径和长度较大的短节段椎弓根螺钉, 从而降低螺钉脱出和松动的发生率。第三, 螺钉松动、断裂的另一主要原因在于椎弓根螺钉本身不具有较强的把持力, 易受到植钉位置、术后承载负荷、椎体骨密度以及螺钉结构、直径等因素的影响。第四, 其他原因, 主要包括内植物逐渐衰竭、迟发性感染的发生、体内内植物留置时间过长以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过早等等, 因此, 术后应加强相应的感染预防措施, 为患者提供康复训练指导[10,11]。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某院骨科1999年5月至2002年2月间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或脱位的46例患者, 其中男32例, 女14例, 年龄16~68岁, 平均42岁;损伤部位分别为T11骨折脱位14例, T12骨折脱位13例, L1骨折脱位11例, L2骨折脱位8例。

1.2 手术方法

全麻插管, 取俯卧位于脊柱手术托架上, 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腹部受压。以骨折或脱位的椎体为中心, 作正中切口, 切口长度以伤椎及上下各一个椎体为宜;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筋膜及骶脊肌筋膜, 剥离两侧竖棘肌, 至关节突外缘, 充分显露椎板及小关节突。在C臂X光机透视下定位伤椎, 于伤椎及上、下邻椎体“人字嵴”顶点作为进钉点, 进钉方向与矢状面的夹角0°及横切面夹角5~15°, 自T10~L3逐渐增大, 置入椎弓根钉长度要适当;然后进行椎管减压, 并探查硬脊膜及神经根, 解除脊髓压迫。重建脊柱排列, 恢复椎体高度;留置引流管并冲洗关闭切口。

1.3 术后护理

术后抗生素及其他对症治疗,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卧床4~6周后佩带腰围或坐轮椅开始逐步进行功能恢复锻炼。

1.4 以骨折或脱位的椎体为中心拍摄术前、术后4周及术后6个

月的X线正侧位片, 观察椎体的复位情况及是否发生椎弓根钉松动或断裂等情况

将骨折或脱位的椎体前缘压缩比值与Cobbs角进行对比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处理, 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比较,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对46例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患者进行的随访调查, 时间在5~32个月, 平均18.5个月。调查结果显示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患者术后除有3例复位效果不太满意, 1例后期出现椎弓根钉松动;其余患者骨折情况均达到临床骨性愈合;对比结果见表1。

3 讨论

胸腰段脊柱 (T11、T12、L1、L2) , 这一区域活动度较小, 为胸段脊柱和腰段脊柱的过渡区域, 特定负荷下易发生变形, 是脊柱骨折好发区, 易发生爆裂性骨折伴随脊髓损伤;临床上常采用手术治疗对骨折段脊髓进行减压、修复、复位, 重建脊柱稳定恢复脊柱功能。手术完成后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锻炼至关重要, 对患者术后能否恢复脊柱正常或接近正常功能有很大影响, 所以一定要做好后期患者功能锻炼恢复期的指导工作;经过大量临床研究证明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对脊柱骨折、脱位的减压、复位, 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有很好的临床效果;现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是一种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杜心如, 赵玲秀, 石继川, 等.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7, 25 (3) :239~242.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Hangman骨折患者45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颈后路组23例和颈前路组22例。颈后路组女11例, 男12例, 年龄18~66岁, 平均 (41.2±4.3) 岁;颈前路组女12例, 男10例, 年龄19~64岁, 平均 (40.3±5.7) 岁。采用X线片和CT三维扫描对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均进行颈椎正侧位的检查。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的表现均为颈部疼痛、活动障碍。

1.2 方法

颈后路组患者采用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患者采取仰卧位进行全身麻醉, 头部被固定在头架上使头部稍往后仰, 沿颈后正中线切开, 确定进针的位置, 将椎弓根探子钻进入椎体沿着椎弓根的方向。根据椎弓根探子及钉道内的导针进行诊断, 确定位置, 逐层缝合切口放置引流管。颈前路组的患者术前准备与颈后路组的患者相同, 在颈前路切开, 切口为衡弧形, 约5 cm的长度, 使第二、三颈椎体及椎间盘暴露, 采用X线定位, 第二、三椎间盘切除, 逐层缝合关闭切口在放置引流条后。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的24 h心电监护, 术后48~72 h拔出引流管, 均给予抗感染治疗, 治疗时间为5 d。在颈托的保护下术后3~4 d可下床活动, 颈托保护1个月, 定期随访。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手术治疗产生的并发症的类型及人数, 骨折痊愈的程度 (痊愈的标准:按压或叩击局部没有头痛的感觉;骨折处有骨痂的生长在X线下诊断;痊愈过程中无任何畸形) 及恢复脊髓功能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痊愈、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术后骨折痊愈的程度及恢复脊髓功能的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颈后路组的患者产生的并发症的类型及人数明显少于颈前路组的患者, 颈后路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 (4.35%) 明显低于颈前路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 (31.82%)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0778, P<0.05) ,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Hangman骨折常常被定义为:骨折发生在枢椎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骨质连接区域内, 又被称为创伤性枢椎滑脱, 常常合并枢椎椎体脱位[3]。骨折可分为4型:骨折移位小于2 mm时为Ⅰ型骨折, 韧带损伤程度较轻, 上颈椎伸展压缩外力是其主要的机制[4]。椎体移位大于2 mm时为Ⅱ型骨折, 可以成角。脱位性骨折为Ⅲ型骨折, 可有单侧或双侧的关节突脱位[5]。对于稳定性的Hangman骨折早期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但对于不稳定性的Hangman骨折治疗的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在医学界是一大难题, 引起了高度的重视[6]。有研究表明颈前路手术很难使骨折端达到解剖复位, 及直接加压固定的作用, 仅仅达到间接固定的效果, 只能使脊柱的前柱得到固定, 所以后方结构的稳定性很难得到保证, 畸形的可能性很大, 虽然颈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可以使骨折端到达解剖复位, 确切的加压, 但是术后会有颈椎不稳的可能性[7]。所以本研究中研究者采用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的Hangman骨折。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原理是采用了三柱固定, 手术选择较浅的部位, 比较容易暴露且有较小的创伤, 在手术中操作比较容易, 第二颈椎椎弓根螺钉可以使骨折端解剖复位及在之间可以使骨折的愈合得到促进。有研究表明, 采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稳定性明显高于采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所以对于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为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并且比较安全可靠。本研究显示:采用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产生的并发症的类型及人数明显少于采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 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 (4.35%) 明显低于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 (31.82%)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两种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所用的时间及出血量, 术后骨折痊愈的程度及恢复脊髓功能的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于Hangman骨折采用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采用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 在临床上有较高的价值, 并且比较安全可靠, 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所以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Hangman骨折最理想的治疗方法, 在临床上可以广泛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Hangman骨折采用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Hangman骨折患者45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颈后路组23例和颈前路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手术治疗产生的并发症, 术后骨折的痊愈程度及恢复脊髓功能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痊愈的程度及恢复脊髓功能的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颈后路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 (4.35%) 明显低于颈前路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 (31.82%)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治疗Hangman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为颈后路多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关键词:Hangman骨折,椎弓根螺钉,钢板,内固定术

参考文献

[1]李金泉, 徐皓, 姚晓东, 等.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18 (4) :280-283.

[2]任虎, 申勇, 张英泽, 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新鲜与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18) :1361-1364.

[3]Levine A M, Edwards C C.Selection of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clinical results of Hangman’s fractures[J].Chinese Journal of Spine and Spinal Cord, 2011, 21 (7) :554-560.

[4]王海川, 随承锋, 桑原田.胫骨远端骨折三种手术方法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17) :1980-1982.

[5]邹剑, 范鑫斌, 张长青.胫骨远端骨折:经皮钢板内固定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9, 11 (9) :821-824.

[6]李莹, 张力丹, 王满宜, 等.经皮微创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干远1/3骨折的比较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0, 12 (7) :642-646.

上一篇:集成分析论文下一篇:机械制图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