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栓塞的护理十篇

2024-09-05

静脉血栓栓塞的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6例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32例, 女34例, 年龄29~75岁, 平均年龄 (50.36±5.72) 岁。所有患者入院均经心脏及下肢超声、胸壁CT、D-二聚体及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显像等检查, 并联合患者临床表现进行确诊。纳入标准:超声检测发现肺动脉高压, 肺动脉血栓形成, 右室肥厚或右心扩大;彩超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呈阳性;胸部CT可发现肺动脉附壁性或中心性充盈缺损, 肺动脉分支被完全阻塞且相应肺段楔形高密度影。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给予病情分别选用急性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溶栓或者次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溶栓 (2 h) 方案。具体操作如下:尿激酶2万IU/kg溶于生理盐水100 m L静脉泵注, 2 h内滴完。

1.2.2 护理方法

①溶栓前护理:患者入院后立即安排抢救病房, 给予吸氧辅助, 同时进行采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测。立即建立多条静脉通道, 并备好除颤器、急救药物、微量输液泵及套管针等, 根据患者病情及医嘱准备止血、溶栓药物。医护人员采集患者血标本, 并尽快对血型、血常规、NR、APTT、PT、肝肾功能、血气分析及心肌酶谱等进行检查, 排除溶栓治疗禁忌症。②溶栓治疗:先对患者进行生理盐水静滴, 保证通道通畅后连接提前备好的尿激酶溶液, 滴注完成后用生理盐水对滴管进行冲洗。药物滴注时, 禁止其他药物的使用, 同时输液必须2 h内完成。医护人员将床上大小便技巧告知患者, 对于不习惯者进行协助。患者治疗期间保证充分卧床休息, 尽量减少搬动次数, 若必须搬动则需用平车进行接送, 避免血栓脱落引起的再次栓塞。在溶栓过程中要对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 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出现皮肤瘙痒、头痛、头晕等不良症状患者要及时给予停药等针对性处理。同时观察肺栓塞再次形成及重要器官出血等现象是否发生。同时要对患者的APTT、PT等进行严密检测, 定时抽取静脉血标本并送检, 为治疗提供准确、及时的依据。治疗期间, 尽量减少各类穿刺及注射, 穿刺及注射后要适当延长按压时间。护理人员动作要轻柔, 技术娴熟, 避免加重患者的痛苦。③溶栓后护理:出血是溶栓治疗后最为常见并发症, 具有一定的致死率, 患者主要表现为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 严重者可导致颅内出血症状,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因此治疗后, 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 观察鼻腔、牙龋、静脉穿刺点、全身皮肤粘膜及大小便是否有出血现象, 观察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 同时对患者的表情、瞳孔变化进行观察。患者卧床休息期间, 设置专人陪护, 协助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护理。保持患者床褥及衣物的干净整洁, 同时帮助患者定时翻身, 避免压疮的出现。对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指导, 多食纤维丰富、清淡易消化食品, 保证患者大便通畅。呼吸困难者给予供氧。④心理护理:患者病情发展较快, 且多伴随着呼吸困难等症状, 极易出现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因此医护人员要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 做好安慰解释工作, 安抚患者, 争取患者的主动配合, 保证溶栓治疗的顺利进行[2]。

2 结果

患者临床治疗痊愈29例 (43.9%) , 显效23例 (34.8%) , 有效12例 (18.2%) , 无效2例 (3.1%) , 治疗总有效率为96.9%。均未出现严重出血症状, 其中3例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症状, 给予对症治疗后痊愈, 患者治疗中心率及血压等均平稳。

3讨论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有着直接关联, 笔者认为临床护理时, 要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严密观察, 并及时做记录, 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有效预防再次栓塞及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心率、持续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与病情发展有着直接关系, 因此护理人员要定时检测并观察。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前, 医护人员要提前对患者凝血酶进行检测, 并观察患者是否有溶栓禁忌症, 排除不能接受溶栓治疗患者。溶栓治疗后要间隔4~6 h对患者的APTT进行检测, 观察患者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出血是溶栓治疗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尤其是颅内出血及胃肠道出血, 因此, 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多部位进行观察, 及时发现出血现象, 患者若出现头痛、腹痛症状, 则及时告知主治医生进行诊断及治疗。在护理同时, 医护人员要将治疗后出血的相关知识告知患者, 如禁止挖闭孔、使用软毛刷等, 避免各类人为创伤引起的出血。患儿的自我护理也是实现标准化护理的重要方面, 因此医护人员要将护理知识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使患者及其家属可进行自我日常护理, 共同促进患者的康复[3]。

该研究中, 在给予患者溶栓治疗的同时, 给予患者标准化系统护理干预, 临床治愈率为96.95%, 由此可知, 及时治疗及有效护理是促进患者康复的有效手段。在临床护理时, 医护人员要在溶栓治疗前、中、后均给予患者有效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并发症发生, 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参考文献

[1]乔玉花, 田雪萍.急性肺血栓栓塞症13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4) :201-202.

[2]马海滨.矽肺合并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3) :383-384.

静脉血栓栓塞的护理 篇2

1病例介绍

患者, 女, 38岁, 因“疤痕子宫, 妊娠足月, 胎儿监护异常1d”于2008年9月1日上午10∶50步行入院, 既往无其他器质性疾病, 术前1个月曾因“胎儿窘迫”住院2次 (共21d) 。入院后抽血检查凝血时间正常, 血色素75g/L, 当天下午16∶50在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双侧输卵管结扎术。手术过程顺利, 未输血, 未行深静脉穿刺, 手术时间约2h。术后早期一般情况好, 术后第5天出现左下肢肿胀, 第8天出现左下肢胀痛、压痛、肿胀、Homans征阳性, 血管超声波检查报告示:左股静脉、腘静脉内充满弱回声, 无血流信号。考虑左下肢广泛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予以溶栓和抗凝治疗:尿激酶30000U/d静脉注射, 肝素0.4ml (2500U) 皮下注射, 每天2次, 并予以硫酸镁湿敷, 连用10d后左下肢明显好转, 停药, 继续观察5d, 患者一般情况稳定, 予以出院。

2护理

2.1 预防性护理

根据深静脉发生的相关因素, 尤其是妊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 以及多产、肥胖、产时大出血、长期卧床休息者, 应做到严密观察, 重视患者的主诉, 认真查看各项化验检查, 应用科学的方法, 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2.1.1 预防静脉血流滞缓:

警惕高危人群,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深静脉血栓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出进行预防的必要性, 待患者麻醉作用消失后, 指导患者在床上主动或被动活动, 加强踝关节屈伸运动以及股四肌的收缩练习, 勤做深呼吸, 以增强术后心、肺功能[1]。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 以促进下肢血液的流通, 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1.2 警惕高凝状态:

术前重视查阅各项凝血指标, 静脉注射回流慢或抽血后很快凝固, 提示有高凝状态。应通知医师进行抽血检查, 并予以相应处理, 以避免血栓形成的发生。同时, 指导患者注意避免食用含维生素K的食物或高胆固醇饮食, 多食水果或富含纤维素的蔬菜, 定期排便, 以免便秘时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1.3 提高穿刺技能, 避免血管内膜损伤:

静脉穿刺时应避免同一部位重复穿刺, 争取一针见血, 一般使用留置针者时间不超48h。对于剖宫产产妇, 除非确有必要, 否则不予以静脉留置针。

2.2 血栓形成后的护理

2.2.1 心理护理:

向患者解释深静脉血栓形式的原因、机制及发展、预后, 告之疾病的相关知识, 介绍治疗过程, 使其消除焦虑、恐惧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更好地配合治疗。

2.2.2 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是本病一种重要的治疗措施。急性期患者应卧床10~14d, 且下肢抬高30°以利于静脉回流, 减轻静脉内压, 缓解疼痛。恢复期患者可下床活动, 需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包扎, 以适当地压迫静脉血液回流。同时, 卧床休息可减少因行走使血栓脱落而发生肺栓塞的机会。

2.2.3 患肢观察与护理:

每天观察患者下肢, 包括肤色、皮温、足背动脉搏动、肿胀程度和感觉, 每天定时、定人测量患肢肿胀程度, 避免受冷和按摩患肢, 予以局部冷、热敷, 保持室温在25℃左右, 发现异常报告医师。

2.2.4 用药观察与护理:

抗凝及溶栓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措施, 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消化道、泌尿道、齿龈出血及全身出血情况, 根据药物的需要, 定时测定凝血时间, 发现异常报告医师。

3讨论

产妇是下肢静脉栓塞的好发人群, 发病后易引起产妇死亡, 其发生和处理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 应受到产科护理工作者的重视, 在日常工作中注意观察与及时处理。不论医学如何发展, 护理在新的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 且不论护理学科如何发展, 永远改变不了以患者为本的核心[3]。总之, 为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患者痛苦, 细致的护理操作是关键[4]。

关键词:剖宫产,下肢深静脉栓塞,护理

参考文献

[1]赵家菊, 周家红, 姜前兰, 等.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的护理[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18 (5) :715-716.

[2]卢昱菁.产科安全护理管理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10) :145.

[3]卢昱菁.20092010年某院住院分娩新生儿住院期间母乳喂养状况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9 (17) :652-653.

静脉血栓栓塞的护理 篇3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32-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起病急、危害大,如治疗不及时会造成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因血栓脱落而导致肺栓塞,肺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最常见、最凶险的并发症。患者常因大面积肺梗塞而死亡[1]。我科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选择非手术治疗的20例患者,在早期积极进行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51岁,平均住院天数5~15天,均行非手术治疗。20例患者均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其中1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合并胃癌晚期患者放弃治疗,余19例患者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12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7例。其中60%病人有吸烟史。全部患者采用静脉输注药物抗凝、溶栓、祛聚治疗,同时进行患者功能锻炼,持续抬高患肢,后期给予口服华法令6~12个月。

2护理干预措施

2.1心理护理: 因起病急、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及对此病知识缺乏,本组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我们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方式的心理疏导。包括对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知识,并安排治疗成功的病友与其沟通,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本组20例患者,除放弃治疗1例外,其余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均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治疗配合及护理

2.2.1静脉抗凝、溶栓、祛聚治疗时的护理: 长期输液的患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严格无菌操作,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现配现用、单独给药,并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用量及给药方法。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必须精准,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输入,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2]。治疗期间配合医生做好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随时做好记录。滴药过程中,若出现肢端皮肤青紫或苍白,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应立即停止用药并通知医生。

2.2.2肺栓塞的护理: 肺栓塞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口唇紫绀、胸痛、胸闷、咳嗽、咯痰带血、恐惧感等症状,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需给予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监护、高流量氧气吸入(5L/min),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指数。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床边备好急救车,保持吸痰装置处于功能状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2.3患肢护理

2.3.1密切观察: 患肢皮肤温度、色泽、疼痛、肿胀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3]。局部压迫易引起缺血、缺氧,患肢供血障碍,可指压毛细血管的充盈度了解患肢血液循环情况,指压患肢皮肤在15s内转红说明局部侧支循环有改善,治疗有效,详细记录观察结果。

2.3.2每日测量: 患肢周径要每日测量并同健侧对照,观察肢体消肿情况。测量方法:在髌骨上缘15cm,胫骨结节下10cm处分别测量周径,减少误差并记录,严格交接班。

2.3.3抬高患肢: 患者入院后即采用治疗体位,上半身抬高15°,患肢抬高25°并制动,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同时膝关节微曲5°~15°[4],避免膝下垫硬枕及过度曲髋,当肢体感觉疲劳时可更换体位,避免保持同一姿势,这种体位能使髂股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可缓解静脉的牵拉。严禁按摩患肢,防止栓子脱落。治疗10天左右在床上活动,指导患者行足部轻微背曲运动,以不引起患肢不适为宜,避免剧烈活动。

2.4 并发症的护理

2.4.1 出血: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期间最常见并发症[5]。治疗期间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用药过程中如发现患者有皮肤黏膜、牙龈出血,前次静脉穿刺点渗血、血尿、大便或痰中带血等情况时,及时报告医师,防止大出血的发生,如患者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血压急剧升高等表现时应警惕颅内出血引起的颅内高压。做皮肤护理、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采血或静脉穿刺后按压5min以上,减轻患者痛苦。

2.4.2预防重要脏器栓塞: 因静脉血栓的附壁性在1~2周内最不稳定,极易脱落,血栓脱落后逆流有发生其他器官栓塞的可能,如心、脑、肺等,所以在血栓行成1~2周及溶栓治疗过程中应卧床休息,抬高床头床尾各15~25°,这样可以控制血流速度,能起到防止脱落栓子上行的作用,告知患者禁止剧烈活动及按摩患肢,同时须密切观察患者伴随症状。

2.4.3预防肺部并发症: 每3~4h翻身1次,同时对患者背部进行叩拍,由外而内、由下往上,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或行雾化吸入,每4~6h一次,能有效松解粘滞的痰液,有利于排出,积极预防肺部感染。

2.5健康宣教

2.5.1饮食及生活指导: 指导进食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多吃新鲜蔬菜、瓜果及黑木耳等降低血液粘稠度食物。指导患者床上排便,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因排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

2.5.2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出院后,注意保暖患肢,坚持穿弹力袜至少3~6个月,卧床时抬高患肢。坚持适量活动,避免久站久坐及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以防复发[6]。向患者宣教出院后药物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嘱患者禁烟,严格按医嘱剂量按时服药,告知患者持续口服抗凝药对预防血栓的重要意义及过量服用可增加皮下出血、脑出血的危险,严格定期复查凝血酶原时间,定期门诊复查,不适随诊。

3小结

今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我国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也在逐年增多,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患者的比率也相应增高,积极的防治对该疾病的预后尤为重要。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的患者及早积极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预后明显改善。本组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肺栓塞非手术治疗的患者,除1例因胃癌晚期放弃治疗,其余因在疾病早期积极进行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其中11例痊愈出院,8例好转出院。

参考文献

[1] 张培华主编. 临床血管外科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吴洪波.下腔静脉滤过器植入加静脉溶栓术病人的护理.护理学杂志,2002,17(3):177.

[3] 胡德英,田莳. 血管外科护理学[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

[4] 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护理学杂志,2002,17(5):399-401.

[5] 汪忠镐,张福先主编. 血管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静脉血栓栓塞的护理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1-2012年收治肾癌伴下腔静脉瘤栓行下腔静脉瘤栓切除术加肾癌根治术后患者37例, 按照住院顺序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19例, 观察组18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手术时间和病情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 施以肾癌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 以整体护理为基础的同时, 由病区护士加以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 (1) 心理护理:下腔静脉瘤栓切除是泌尿外科手术中风险较大、死亡率相对较高的手术, 因此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取得患者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了解患者的思想顾虑、心理负担, 讲解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 结合成功案例的讲解, 可以适当地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 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 (2) 预防癌栓脱落:癌栓脱落可造成肺梗塞, 甚至猝死。这时应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建立巡视卡, 定时巡视, 注意对患者进行观察, 警惕肺梗塞的发生;家属24小时陪护, 嘱患者卧床休息, 勿剧烈运动,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情绪激动。 (3) 术后病情观察:术后返回病室平卧6小时, 保持呼吸道通畅, 头偏向一侧, 建立重症记录单, 每30分钟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1次, 并记录。 (4) 管路护理:术后留置尿管、肾窝引流管、锁骨下静脉导管各1根。保持各管道引流通畅, 防止扭曲、受压、堵塞、滑脱。 (5)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术后保持留置尿管引流通畅, 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和尿量, 记录24小时尿量, 当尿量<30ml/小时,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6) 健康教育:如患者家属未要求保密病情则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引导患者正确认识本病, 了解疾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应对的方法。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处理。

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干预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满意度则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通过对肾癌患者系统性地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患者的依存性有所提高, 痛苦减轻, 医患关系融洽, 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协调发展, 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相应提高。根据统计结果,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没有因为以上干预措施的施加而减少, 这可能是并发症的出现是取决于疾病的本身或患者本人等其他因素, 亦或是本研究的样本量少导致的误差, 需更进一步研究确定。

综上所述, 腔静脉瘤栓切除术加肾癌根治术, 术后采取上述有效的护理措施, 对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提高其生活质量, 延长其生命,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也是取得手术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Spitzer WO, Dobson AJ, Hall J, et al.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ancer patients[J].J Chronjc Dis, 1981, 34:585-597.

截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 篇5

1临床资料

本组截瘫患者312例中男223例, 女89例;年龄14~32岁, 中位年龄37.8岁;住院时间21~362d, 平均41d;四肢瘫118例, 截瘫194例。所有患者均为脊髓完全损伤或下肢肌力Ⅰ级患者, 四肢或双下肢无任何自主功能。无因血栓栓塞致死病例。本组共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 经积极处理痊愈出院。

2预防措施

2.1 电刺激

电刺激原用于兴奋截瘫肢体的神经和肌肉, 防止其过度萎缩, 不但可起到治疗作用, 且可恢复患肢功能, 在兴奋肌肉的同时, 利用肌肉泵的舒缩作用, 将静脉内血液推向下腔静脉, 以利回流。操作方法:将阴极置于腓骨小头内前方, 阳极置于踝关节外前方, 刺激间隔3s, 脉宽2~4ms, 频率20~50Hz, 每次30min, 每天2次。

2.2 红外线治疗仪

随着医学进展, 红外线治疗仪也在医院中普及开来。红外线治疗有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的说法, 护理是整个治疗康复过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措施。而红外线治疗仪又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红外线可透过衣服作用于治疗部位, 可穿过皮肤, 直接使肌肉、组织等产生热效应, 加速血液物质循环, 促进血液回流, 防止血液栓塞。患者用红外线治疗仪每天3次, 每次治疗30min, 在预防VTE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2.3 下肢被动活动

首先由陪护人员或护理人员, 一手握足, 另一手握持小腿活动踝关节;然后一手握持小腿, 另一手握持大腿活动髋关节。踝关节的活动促使小腿肌肉活动, 使其舒缩挤压静脉促进回流, 其次是膝髋关节活动, 再次将静脉血液推向下腔静脉以利回流。双下肢交替进行, 不可活动过猛, 防止小血栓脱落, 引起脑、肺栓塞。宜每1~2小时进行1次, 每次3~5min。

2.4 腓肠肌间断压迫

本方法简单易行, 不需设备, 效果可靠, 每次2~3min, 每0.5小时1次。操作方法:双手挤压, 按摩小腿腓肠肌, 同时可适当挤压、按摩大腿肌肉, 要求手法轻柔, 以免撕伤组织。通过挤压腓肠肌, 使静脉管腔变窄, 促进静脉回流。

2.5 弹性绷带或循序加压弹力袜 (GCS)

于夜间或患者入睡后, 实施上述方法必将影响患者睡眠。故睡眠前, 双下肢应用弹性绷带缠绕或穿循序加压弹性袜为最好治疗方法。弹性压

迫肌肉, 使静脉管腔变窄从而促进静脉回流, 效果确实可靠。

2.6 低分子肝素 (LMWH)

LMWH的使用需据个体化给药, 一般LMWH 5000U皮下注射, 每天1~2次。其为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抗凝血酶活系用化学或酶法使普通肝素解聚而成, 使抗血栓作用与出血作用分离, 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 从而降低了出血危险, 用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本方法已成为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预防手段。

3讨论

VTE的发病率日益增加, 提高对VTE临床表现的认识刻不容缓。脊髓损伤后, 瘫痪肌肉无任何舒缩功能, 同时静脉扩张, 血液瘀滞呈现高凝状态, 对胶原的血小板反应性增加, 易形成血栓。高峰期在伤后7~9d, 1~3周形成血栓[2]。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接近100%, 临床诊断为深静脉血栓者约占13%~15%, 而脊髓完全损伤所致静脉血栓诊断率为22.9%, 早期因血栓所致病死率为3.7%。如何预防血栓形成, 减少病死率为脊髓损伤后康复的一个重要问题。截瘫患者双下肢无任何自主活动, 心脏射入瘫痪肌肉内的血液, 无法因肌肉舒缩挤压回心脏, 如何促进静脉回流为重要问题。尽管应用药物和机械治疗可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 但根本问题仍在于静脉回流。肌肉舒缩成为促进静脉回流的根本方法。电刺激不仅可使瘫痪肌肉恢复功能, 还可因肌肉收缩, 促进静脉回流, 为康复治疗较好的方法。红外线治疗仪也可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瘫痪后下肢静脉栓塞。研究发现, 间断压迫腓肠肌可使血栓发生减少40%, 该方法简便易行, 为预防血栓形成的最好方法。被动活动和睡眠前穿弹性袜, 缠绕弹性绷带均能促进静脉回流[3]。本组发生率为0.99%, 较上述为低, 充分说明促进静脉回流的重要性, 为预防血栓形成提供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但应注意不可过量, 以防血栓脱落引起心、脑、肺栓塞。药物预防也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基本预防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陈晓笑, 朱杰.肺栓塞25例临床分析[J].疑难病杂志, 2009, 8 (3) :170.

[2]陈敏, 李丽.骨科创伤术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2) :119-120.

肺血栓栓塞症的治疗 篇6

1 一般治疗

包括绝对卧床、吸氧、镇静、止痛, 必要时给吗啡、度冷丁等止痛药, 静脉注射阿托品0.5~1.0 mg可缓解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引起的肺血管痉挛及冠脉痉挛;持续低血压的患者可用去甲肾上腺素0.2~2.0 mg, 维持平均动脉压>8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心脏指数>2.5 L/min·m2, 尿量>50 ml/h;血压正常、低心脏指数的患者给予多巴胺5~10μg/kg·min和 (或) 多巴酚丁胺3.5~10μg/kg·min;改善呼吸, 如合并支气管痉挛可应用氨茶碱、喘定等支气管扩张药, 呼吸衰竭严重患者可短时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同时行积极的溶栓或抗凝治疗。

2 溶栓治疗

2.1 溶栓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

2.1.1 适应证

溶栓治疗适用于大面积肺栓塞 (PTE) , 即出现因肺栓塞所致休克和 (或) 低血压的患者;对于次大面积PTE, 即血压正常但超声心动图显示右室运动功能减退的病例, 若无禁忌证可以进行溶栓;对于血压和右室运动均正常的非大面积PTE病例不主张溶栓治疗。

2.1.2 禁忌证

溶栓治疗的绝对禁忌证是活动性出血及近期的自发性颅内出血;相对禁忌证包括2周内的大手术、分娩、器官活检或不能压迫止血部位的血管穿刺、2个月内的缺血性中风、10 d内的胃肠道出血、15 d内的严重创伤、1个月内的神经外科或眼科手术、难于控制的重度高血压 (收缩压>180 mm Hg, 舒张压>110 mm Hg) 、近期曾行心肺复苏、血小板计数低于100 000/mm3、妊娠、细菌性心内膜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出血性视网膜病变等。对于大面积PTE, 因其严重威胁生命, 上述绝对禁忌证应视为相对禁忌证。

2.2 常用溶栓药物和PTE溶栓方案

溶栓药物可直接或间接将血浆蛋白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 迅速裂解纤维蛋白, 使血块溶解;同时可通过清除和灭活凝血因子Ⅱ、Ⅴ和Ⅷ, 干扰凝血作用。

2.2.1 链激酶 (Streptokinase, SK) 是由β溶血链球菌产生, 半衰期 (T1/2) <30 min。用法:SK 25万IU溶于100 ml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 在30 min左右静点完毕, 然后以10万IU/h, 持续静点24 h。该药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所以在使用前应先肌注非那根25 mg或静脉给氟美松5 mg。如近几个月内有过链球菌感染或曾用过链激酶, 溶栓时应避免用该药。

2.2.2 尿激酶 (Urokinase, UK) 是从人体尿液或培养的人胚肾细胞分离所得, 无抗原性。用法:负荷量4 400 IU/kg, 静注10 min, 随后以2 200 IU/kg·h持续静滴12 h;或者直接以2万IU/kg持续静滴2 h。

2.2.3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ecombinant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 是由细胞重组DNA技术产生, 无抗原性, 使用安全, 比SK、UK对纤维蛋白更具特异性, 对老龄血栓作用也较强。方法:根据体重给50~100 mg, 外周静脉静滴2 h。国内研究认为rt-PA 50 mg与100 mg疗效相当, 出血风险减少, 推荐国人使用rt-PA 50 mg溶栓方案。

2.3 PTE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3.1 溶栓前准备

溶栓必须在诊断明确、有适应证的情况下进行。溶栓前应充分评估出血风险并向家属交待, 签订知情同意书;溶栓前检验血型并备血, 查血小板计数;用一套管针做静脉穿刺, 保留此静脉通道至溶栓结束后第2天, 此间避免做静脉、动脉穿刺和有创检查;溶栓过程尽量减少患者搬动。

2.3.2 溶栓时间窗

肺组织有双重血运供给, 并可直接从肺泡摄氧, 故一般不发生缺氧坏死即肺梗死, 即使发生了也相对较轻, 因此, 只要血栓尚未机化均有溶解的机会。肺栓塞的溶栓时间窗为发病后14 d, 但溶栓愈早效果愈好。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对发病时间在1个月以内的大面积和次大面积PTE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同样取得了确切的临床效果。

2.3.3 UK、SK溶栓期间勿同用肝素

溶栓药剂量固定, 故不需实验室监测凝血指标。溶栓治疗结束后, 应每2 h~4 h测定1次凝血酶原时间 (PT) 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 当其水平低于正常值的2倍时, 开始规范的肝素治疗。

2.3.4 溶栓治疗副作用及处理

溶栓疗法最重要的并发症是出血, 最常见于穿刺部位, 也可发生自发性出血, 特别是胃肠道、腹膜后和颅内。平均发生率为5%~7%, 致死性出血约1%, 舒张压升高是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腹膜后出血比较隐匿, 多表现为原因不明的休克。一般小量出血者可不予处理, 严重出血时即刻停止溶栓, 并给予6-氨基乙酸或止血芳酸或止血环酸 (AMCA) ;紧急情况下输注新鲜全血或新鲜冻干血浆;也可输注血小板、红细胞、浓缩的凝血酶原复合物。颅内出血应请神经科医师紧急处理。

2.4 某些特殊情况下的溶栓治疗问题

2.4.1 深静脉血栓 (DVT) 与PTE并存时

资料显示PTE的栓子70%~90%来源于下腔静脉系统 (下肢和盆腔静脉) 的血栓脱落, 具有基础DVT病变的患者并发急性PTE时, 并不一定是新鲜血栓, 此时栓塞往往与血栓形成并存, 在溶栓治疗PTE的同时也兼顾了DVT。但溶栓治疗可能使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 发生或复发PTE, 为预防可置入临时的下腔静脉滤器, 10 d~14 d取出。

2.4.2 PTE二次溶栓问题

如溶栓后原正常肺组织新出现较大面积PTE, 或发病时间较短, 溶栓效果不满意, 无介入治疗条件, 首次溶栓又无出血并发症时, 可考虑行二次溶栓。重复溶栓应在首次溶栓复查后 (通常在第1次溶栓结束后24 h) 出现上述情况时进行。但如果临床症状改善, 客观检查结果改善不理想, 应慎重选择二次溶栓。二次溶栓剂量通常小于首次用量, 可用UK或rt-PA, 可与首次同药, 也可更换另一种, 但SK不能重复使用。二次溶栓的适应证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加以明确。

2.4.3 妊娠并发急性PTE的溶栓治疗

妊娠是溶栓治疗的相对禁忌, 溶栓治疗一般只用于妊娠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大面积PTE患者, 用药同非妊娠时。对于经溶栓和抗凝治疗后效果不明显、肺动脉压力仍明显升高、心功能较差和不能耐受长期抗凝治疗的孕妇建议终止妊娠。当分娩时, 除非患者濒临死亡而又不能立即进行外科手术, 不能进行溶栓治疗。

3 PTE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基础治疗, 虽然不能直接溶解已存在的血栓, 但是可以通过增强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机制溶解已形成的血块, 从而防止血栓进一步增大。充分的抗凝治疗可避免肺栓塞的复发, 降低病死率。抗凝分急性期抗凝和长期抗凝, 常用抗凝药物是肝素和华法令。

抗凝适应证是不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急性PTE和非近端肢体DVT、高度疑诊PTE或确诊DVT者、急性PTE或DVT溶栓后的序贯治疗;禁忌证包括活动性出血、凝血机制障碍、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近期手术史、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动脉瘤、恶性高血压、2个月内出血性脑病。

3.1 抗凝治疗药物及方案

3.1.1 肝素

普通肝素 (UFH) 是一高硫酸酯黏多糖, 分子量3 000~30 000 Da, 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 (AT-Ⅲ) 结合形成复合物, 增强后者抑制活化凝血因子Ⅻ、Ⅺ、Ⅸ、Ⅹ作用, 其中以抑制活化Ⅹ因子为主, 预防血栓形成, 促使内源纤溶机制溶解已形成的血块。肝素起效迅速, 作用强大, 需依据APTT监测调整剂量。

(1) 给药方法:首剂负荷量80~100 U/kg, 继之以18 U/kg·h剂量持续静脉泵入维持。在治疗的最初24 h内每4 h~6 h测定APTT, 根据APTT调整剂量 (见表1) , 使APTT达到并维持于正常值的1.5~2.5倍, 之后改每天上午测定APTT。肝素抗凝在APTT达到正常对照值的1.5倍时称为肝素的起效阈值, 达到正常对照值1.5~2.5倍是肝素抗凝治疗的适当范围;肝素用药过程中血浆APTT水平是不断波动的, 一次测定结果不能预示24 h内的情况, 应进行动态检测, 必须达到有效抗凝范围, 否则将严重影响疗效, 血栓复发率显著增高。肝素用药原则应快速、足量 (因抗凝剂量不足不能阻止血栓扩大) 和个体化, 用药时间以临床情况好转、血栓明显溶解为止, 通常7 d~10 d, 期间过渡到口服抗凝药。

(2) 肝素治疗的副作用:主要是出血以及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HIT) 。治疗前应充分考虑出血风险, 如既往应用抗凝剂的出血史、血小板减少症、维生素K缺乏、年迈、基础疾病及合并用药等。对发生出血患者, 多数停用肝素即可。因肝素半衰期仅60 min~90 min, 停药后APTT通常在6 h内恢复正常;严重出血者在停止肝素的同时应用鱼精蛋白缓慢静滴 (如50 mg/10 min~30 min) , 大约1 mg鱼精蛋白可对抗100 U肝素。肝素治疗过程极少数患者发生HIT, 因此, 每3 d~4 d需复查血小板计数1次, 血小板计数在1×104/L以下时停止用药。其他副作用还有骨质疏松及转氨酶升高等。

3.1.2 低分子肝素 (LMWH)

是从肝素裂解纯化得到的间接凝血酶抑制剂, 与普通肝素相比, LMWH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 (3 h~6 h) , 对血小板影响小, 出血副反应轻, 皮下注射易吸收, 使用简便, 无需监测, 但肾衰患者不宜应用, 且价格较贵、起效慢于肝素。LMWH应根据体重给药 (anti-Ⅹa U/kg或mg/kg, 不同LMWH的剂量不同) , 每日1~2次, 皮下注射。对于大多数病例, 不需监测APTT和调整剂量, 但对过度肥胖者或孕妇、肾功能不全者宜监测血浆抗Ⅹa因子活性 (plasma anti-Ⅹa activity) 并据以调整剂量。各种LMWH的具体用法需参照其产品说明书。

3.1.3 华法令

为维生素K拮抗剂, 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部分凝血因子活化而发挥抗凝作用。华法令是PTE-DVT长期治疗的首选药物, 在UFH、LMWH开始应用后的第1~3天内开始加用, 初始剂量3.0~5.0 mg/d, 根据INR或PT调整剂量, 保证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 达到2.0~3.0。由于华法令需要数天 (36 h~48 h) 才能发挥全部作用, 因此与UFH需重叠应用至少4 d~5 d, 当连续2 d测定的INR达到2.0~3.0, 或PT延长至对照1.5~2.5倍时, 即可停止使用UFH/LMWH, 单独华法令治疗。该药易受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影响, 使用中需监测。

华法令最主要的副作用是出血, 发生率为6%;约1%患者可能发生皮肤坏死。该药可通过胎盘致畸, 妊娠妇女避免使用。禁忌情况有:活动性胃肠出血、创伤、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未控制的重症高血压、脑血管病、潜在出血性疾病等。

3.2 抗凝治疗的疗程

口服抗凝剂的疗程根据VTE的危险因素决定:低危人群指危险因素属一过性的 (如手术创伤、制动) , 在危险因素去除后继续抗凝3个月;中危人群指存在手术以外的危险因素或初次发病找不到明确原因者, 至少治疗6个月;高危人群指反复发生静脉血栓形成者或持续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 应该长期甚至终生抗凝治疗, 包括恶性肿瘤、易栓症、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复发性VTE、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和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者。但对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缺陷, 因子VLeiden纯合子基因变异者是否接受长期抗凝治疗尚不清楚。总之, 充分的抗凝治疗可减少PTE的病死率和复发率。停用抗凝剂时应逐渐减量, 以避免发生反跳, 增加血凝度。长期使用华法令者可每月测定1次INR, 使其在2.0~3.0之间。

3.3 抗凝治疗期间的手术治疗

抗凝治疗期间行手术会增加出血危险, 但减药或停药又会增加血栓形成危险。对于一般性操作如皮肤和动静脉血管穿刺、介入性治疗 (如无创伤性内窥镜检查、小型外科手术) 可继续抗凝治疗;如在出血危险较大时, 可暂时把INR调节在1.5~2.0;对需急诊手术者 (如生产) 可用鱼精蛋白或维生素K中和抗凝剂, 当INR低于1.5时才考虑手术;如需立即恢复正常止血功能, 可输入凝血酶原复合物500~1 500 U;为防止血栓栓塞危险, 可在围术期预防性用UFH或LMWH替代华法令, 当组织完全愈合后继续过渡到口服华法令抗凝。

欧洲心脏病学学会最新指南指出, 手术肺血栓切除适用于高危且为溶栓禁忌、溶栓效果不满意、有卵圆孔未闭及心脏内有血栓的患者;经皮介入治疗的证据水平低, 适用于溶栓禁忌或失败的患者, 或作为高危患者手术的替代治疗。

3.4 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

静脉血栓栓塞的护理 篇7

关键词:肺血栓栓塞溶栓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276-02

肺血栓栓塞(PT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1]?临床治疗程序为一般治疗?呼吸循环支持治疗?溶栓治疗?本文就11例肺血栓栓塞的溶栓治疗分析如下:

收集12例肺血栓栓塞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 9例患者全部是大面积,并出现休克和(或)低血压者,3例患者是次大面积PTE合并右

作者简介:朱湘慧,男,汉族,(1973-),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诊治工作?

心功能减退患者?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例肺血栓栓塞患者,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段在40~50岁6例,50~60岁4例,60岁以上2例?患者的身体资料没有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处方1溶栓治疗

①尿激酶(UK)负荷量 4400IU/kg,静脉注射l0min?维持量 2200 IU/(kg·h)持续静滴l2 h?2小时溶栓方案 20000IU/kg 持续静滴2 h?

②链激酶(SK)负荷量 250000 IU,静注,30 min?维持量100000 IU/h 持续静滴24 h?注:用药前需用苯海拉明 10~20 mg 肌注 bid或地塞米松5~l0 mg 静注 qd?

③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50~100 mg 持续静滴2 h?

1.2.2处方2 抗凝治疗

为PTE的基本治疗方法,选用普通肝素(肝素)?低分子肝素(LMWH)?华法林在肝素?

①普通肝素(肝素)负荷量 2000~5000 IU或80 IU/kg 静注?维持量 18 IU/(kg·h) 持续静滴?然后根据APTY调整用量或 250 IU/kg 皮下注射 ql2 h?

②低分子肝素(LMWH)依诺肝素 1 mg/kg皮下注射 ql2 h 療程l0 d;那屈肝素钙86 anti-Xa IU/kg 皮下注射 ql2 h 连用l0 d?亭扎肝素175 anti-Xa IU/kg 皮下注射 qd 连用5~10 d?

③华法林在肝素/低分子肝素开始应用后的第1~3 d加用?初始剂量3.0~5.0 mg/d 以后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或PT调节,疗程3~6个月?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2例患者经过溶栓治疗,三联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病情痊愈11例,效果良好1例,治疗有效率达100%?

3讨论

肺血栓栓塞存在PTE的原发性与(或)继发性危险因素?在原疾病过程中突发原因不明的呼吸困难与气促?胸痛?晕厥?烦躁不安?惊恐?濒死感及咯血等症状;呼吸频率>20次/min,心动过速,血压下降?休克,发绀,肺部哕音,P2亢进等?下肢深静脉血栓表现?动脉血气分析示Pa02↓,PaC02↓,P(A~a)O2↑?心电图 V1~V4T波改变和ST段异常,可出现SⅠQⅢTⅢ,电轴右偏,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型P波,右心肥大,顺钟向转位等并有动态变化?

胸部X线平片显示区域性肺纹细?疏?消失,局部浸润阴影?楔形阴影,肺不张;右下肺动脉干扩张?截断征,肺动脉段突出与右心肥大征等[2]?

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右心房?右心室扩大,肺动脉扩张,下腔静脉扩张,三尖瓣反流,肺动脉压力升高等,若发现肺动脉近段血栓可确诊?血浆D-二聚体增高?低于500μg/L,可排除急性PTE?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呈肺段分布的肺灌注缺损,并与通气显像不匹配,是PTE重要的诊断方法?螺旋CT和电子束CT扫描可发现段以上肺动脉内的栓子,是PTE的确诊手段之一?磁共振成像可发现段以上肺动脉内栓子,且能识别新旧血栓?

肺动脉造影为PTE诊断的“金标准”?表现为肺血管内造影剂充盈缺损,伴或不伴轨道征的血流阻断?但为有创检查?由于PTE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以至临床上漏诊与误诊率极高?做好PTE的鉴别诊断,对及时检出?诊断PTE有重要意义?

肺血栓栓塞的临床治疗程序为一般治疗?呼吸循环支持治疗?溶栓治疗?溶栓治疗适用于大面积,并出现休克和(或)低血压者,次大面积PTE患者合并右心功能减退或不全时[3]?

使用UK?SK溶栓期间勿同用肝素,rtPA溶栓时是否停用肝素无特殊要求?溶栓治疗结束后,应每2~4 h测定l次凝血酶原时间(PT),或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F),当其水平低于正常值的2倍,即应开始规范的肝素治疗?溶栓后应注意对临床及相关辅助检查进行动态观察,以评估溶栓疗效?

参考文献

[1] 鞠远荣,张继承,张娟,等.肺血栓栓塞症诊治的临床思维[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5,4(10):901.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2):259.

肺血栓栓塞症的鉴别诊断 篇8

1 急性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急性肺栓塞特别是大面积肺栓塞常出现类似冠心病特别是心肌梗死的表现, 如二者都可表现为胸痛或胸闷、气短, 心电图都可出现胸前导联T波倒置、ST段压低等, 还都可出现血浆心肌酶的升高, 因此, 这种情况下急性肺栓塞很容易被误诊为非Q波性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此外文献报道急性肺栓塞ECG还可表现为下壁或胸前导联ST段抬高, 极易误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以下几点可有助于两者鉴别:

(1) 肺栓塞患者往往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其他危险因素可寻, 发病时多为突发呼吸困难, 或伴晕厥, 少数伴胸痛, 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严重低氧血症。 (2) 肺栓塞ECG以右心负荷明显加重为主, 如电轴右偏、完全性或不完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Ⅰ导联出现S波、Ⅲ导联出现Q波、下壁导联和胸前V1~V4导联ST-T改变, 但一般不会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Q波, 也无急性心肌梗死ECG的动态演变过程。 (3) 部分急性肺栓塞虽然也有心肌酶升高, 但升高的幅度较小, 很快恢复正常, 也无动态改变。 (4) 超声心动图可发现肺栓塞患者肺动脉压增高、右心功能障碍而非急性心肌梗死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有助于两者鉴别。 (5) 肺动脉增强CT或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显像有助于明确诊断。

2 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

部分肺栓塞患者表现为发热, 轻度胸痛或胸闷, 伴咳嗽, 咳少量白痰, 如果化验血象正常、胸片也未见明显异常时容易被误诊为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如果化验血白细胞增多、胸部X线片示浸润阴影, 很容易被误诊为肺炎, 这是肺栓塞最易误诊的疾病之一。如能注意同时存在的气短或呼吸困难及危险因素如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胸部X线片提示反复浸润阴影和区域性肺血管纹理减少以及血气分析异常等, 应疑有肺栓塞, 再进一步做肺动脉增强CT或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检查, 可以鉴别。

3 胸膜炎

约1/3急性肺栓塞患者可发生胸腔积液, 易被误诊为病毒性或结核性胸膜炎, 后者则需给予长期抗结核治疗。并发胸腔渗液的肺栓塞患者缺少结核病全身中毒症状, 胸腔积液多为血性, 量少, 吸收较快 (1周~2周内自然吸收)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其他危险因素的存在、动脉血气分析异常、胸部X线片同时发现吸收较快的肺浸润影等都可与结核性胸膜炎鉴别。

4 气胸

急性肺栓塞患者突发胸痛及呼吸困难, 与突发气胸症状相似。后者听诊呼吸音消失、胸部X线检查可见气胸。

5 肺不张

外科手术术后患者可出现肺不张, 其症状与肺栓塞症状相似, 动脉血气通常也不正常。但后者往往存在深静脉血栓, 必要时可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进行鉴别。

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长期的咳嗽、咳痰和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病史, 通过胸部X线、肺功能和血气分析等检查一般不难与肺栓塞区分开来。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易并发肺栓塞, 应引起注意。当临床怀疑两者并存时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扫描对鉴别诊断意义不大, 可进一步做肺动脉增强CT或肺动脉造影检查。

7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与肺栓塞症状有相似之处, 如乏力、劳力性呼吸困难、晕厥及咯血等, 两者均可出现右心衰竭。其不同点是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一般较年轻 (20岁~40岁) , 女性较多, 病情呈进行性恶化, 肺灌注显像无肺段性缺损, 肺动脉收缩压多大于6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肺动脉造影显示中心肺动脉显著扩张, 外周肺血管纤细, 呈“残根”样改变。

8 夹层动脉瘤

部分急性肺栓塞患者出现剧烈胸痛, 上纵隔阴影增宽 (上腔静脉扩张引起) 伴休克, 需与夹层动脉瘤相鉴别。后者多有原发性高血压史, 疼痛部位广泛, 与呼吸无关, 紫绀不明显, 超声心动图和主动脉增强CT及核磁检查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9 急性焦虑发作

急性焦虑即惊恐障碍发作时, 患者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窒息感、濒死感, 同时伴有过度换气, 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肺栓塞。但惊恐障碍发作时动脉血气无明显低氧血症, 且症状在数分钟到数十分钟内逐渐自行缓解。

1 0 肺动脉内肿瘤栓塞

有少数肺栓塞是因纵隔、肺部肿瘤侵及肺动脉, 或右心室内肿瘤生长蔓延至肺动脉, 以及肺动脉内肿瘤导致肺动脉狭窄或阻塞而引起肺动脉高压, 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也呈肺段缺损, 因此易误诊为肺血栓栓塞。仔细分析临床症状、胸部X线片、肺部和心脏CT以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1 1 肺血管炎

肺血管炎是指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累及肺血管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属于风湿免疫性疾病。该病可导致肺血管广泛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肺动脉高压, 临床上表现为胸闷、气短和咯血等症状与肺栓塞非常相似, 胸部X线片也表现为肺纹理局限性稀疏, 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也呈肺段缺损, 极易误诊为肺栓塞。但肺血管炎患者除肺部表现外有更多全身表现, 如关节肿痛、肾脏损害、皮肤损害、周围神经损害等;实验室检查可表现为血沉显著增快, 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 类风湿因子阳性以及免疫学指标异常。肺动脉增强CT或肺动脉造影将有助于两者鉴别。在影像学上肺栓塞表现为肺血管充盈缺损、缺支等, 而肺血管炎则表现为肺血管多发狭窄、扭曲, 管腔变细和扩张并存, 有时管腔呈鼠尾状改变, 部分患者因继发血栓形成表现为肺血管充盈缺损。

1 2 心肌病

静脉血栓栓塞的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血栓栓塞性疾病包含静脉血栓栓塞和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实验所用对象为本院于2013年1~12月收治的300例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 按发病类型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动脉血栓栓塞性患者213例, 男110例, 女103例, 年龄25~74岁, 平均年龄 (43.2±2.9) 岁, 其中心肌梗死患者156例,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25例, 缺血性脑卒患者32例;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87例, 男34例, 女53例, 年龄27~69岁, 平均年龄 (44.7±3.3) 岁, 其中肺栓塞 (PE) 患者50例, 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患者37例。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DVT的急诊治疗方法

DVT患者病灶处肢体表现为十分肿胀, 皮肤表面可见静脉扩张、色素沉淀, 即使无物体接触或用手轻触患处, 患者均反应疼痛难忍。排除外伤后, 在初步怀疑为DVT后, 立即进行确诊) 。患者确诊应马上施行肝素 (最为常用的抗凝剂) 进行抗凝治疗。应按患者体重调整皮下低分子肝素注射剂量。为提高治疗效果, 应建议患者尽可能的下床活动。

1.2.2 PE的急诊治疗方法

患者临床一般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气促现象、咯血、晕厥等现象严重者会有濒临死亡的感觉。PE患者普遍发热, 一般为低热, 少数患者可有中度以上的发热, 肺部可闻及哮鸣音。临床多表现为心动过速、呼吸急促, 较严重者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出现上述现象患者被初步怀疑为PE时, 在排除心包压塞、心源性休克及主动脉夹层分离的可能性以后, 应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检查。对PE的诊断本院通常采用准确率较高的肺血管造影和螺旋CT技术。PE患者早期的配合治疗十分重要, 给予患者多巴酚丁胺和多巴胺, 这两种药具有一定肺血管扩张作用和正性肌力作用, 再配合溶栓治疗。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紧急进行治疗, 进行紧急救治后, 多用未分离肝素、低分子肝素进行持续的抗凝治疗[2]。

1.2.3 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室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此疾病较好确诊, 难点在于区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虽然在治疗方面此两种类型的心肌梗死都需要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但是溶栓治疗只适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如果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溶栓治疗, 将会对患者造成一定伤害。

1.2.4缺血性脑卒中的急诊治疗方法表现不很明显、突发性强、发病过程缓慢、多数患者在安静的状态下发病、发病后患者多为清醒状态, 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特点。患者被怀疑为缺血性脑卒中时应立即进行CT或MRI检查对缺血梗死灶进行确定。①要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要进行气道支持帮助患者进行呼吸。②控制体温不让患者因为体温过高造成伤害。③要谨慎对待患有高血压和高血糖的患者, 对其进行充分实施降压降糖措施, 再对是否溶栓进行判断。

1.2.5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急诊治疗方法

对于此疾病要紧急注射肝素以防血栓的扩散, 运用导管取栓、直接经皮血运重建等方法, 尽早恢复患者患肢通血, 以防局部组织坏死。现在对于慢性肢体缺血没有更有效的办法, 尽量让患者定时定量服用阿司匹林, 进行保守治疗和疾病的控制。

1.3 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简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种:有效: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 甚至患病体征基本消失;无效:患者病情无改善, 部分患者存在病情恶化的现象。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0例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的急诊诊断率均达到90.0%以上。具体治疗效果见表1。

3 小结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糖、高脂的食物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老年人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医务人员要做好高发人群的宣传工作, 让其真正意识到要均衡饮食, 适当锻炼, 帮助其制定健康的饮食计划, 督促其对血压和血脂进行监控, 当然对于医务人员主要是不断的精进医疗技术。

摘要:目的 探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并总结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方法。方法 将300例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对其实行系统化针对性治疗, 观察其急诊诊断率。结果 300例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的急诊诊断治疗有效率均达到90.0%以上。结论 在现有的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上, 不懈的探索、创新、改变, 将会提高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愈率。

关键词: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预防

参考文献

[1]颤红风.126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治疗分析.当代医学, 2011 (6) :68-69.

肺栓塞病人的护理 篇10

【关键词】肺栓塞;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5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183-02

肺栓塞(PE)是目前我国比较常见的肺部疾病。近年来,由于临床医生诊断水平和诊治意识提高,对肺栓塞的病因研究、诊断及治疗水平都有较大进展。目前认为,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本病可因心肺疾患、下肢骨折、外科手术以及介入治疗等需要限制活动或需要长期卧床引发,在老年人群中是一种患病率高、误诊率高、病死率高的临床常见但常易被漏诊的疾病 。

1 临床症状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到突然死亡。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和胸痛,发生率均达80%以上。其它症状为焦虑,可能为疼痛或低氧血症所致。晕厥常是肺梗塞的征兆。

常见的体征:(一)呼吸系统体征:呼吸增快;紫绀;肺部湿罗音或哮鸣音;肺野偶可闻肺血管杂音;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积液体征。(二)循环系统体征:心动过速;血压变化,严重时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颈静脉充盈或异常搏动;P2亢进或分裂;三尖瓣收缩期杂音及急慢性肺心病相应表现。(三)约40%患者有低至中等度发热,少数患者早期有高热。

2 护理

2.1 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整洁安静,创造良好和谐的环境。协助病人完成饮水、进食以及大小便等基本生活需要。保持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床铺整洁、干净、舒适,每2 h协助病人翻身1次,避免拖、拉、推,并对受压部位给予适度按摩,以预防褥疮的发生。注意下肢血栓部位不应按摩。

2.2 一般护理

肺栓塞活动期应绝对卧床休息,一般卧床时间应在充分抗凝的前提下卧床2~3周;无明显症状且生活能自理者也应卧床,床上活动时避免突然坐起、并注意不要过度屈曲下肢,严禁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再次肺栓塞。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因腹腔压力突然增高使深静脉血栓脱落,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2.3呼吸道护理

2.3.1 保持呼吸道通畅。按需要及时吸痰,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先吸气管插管内,后吸口腔、鼻腔内的痰液,以免污染气道造成感染,另外负压不易过大,动作要轻柔,要注意观察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适当提高给氧浓度。同时做好气道湿化,雾化吸入3次/d,每2h用生理盐水气道冲洗一次,防止痰痂形成,阻塞气道。

2.3.2保持病室清洁及有效的温湿度,室温20℃左右,湿度70%。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d,每次1h。

2.3.3 呼吸平稳后指导病人深呼吸运动,使肺早日膨胀。

2.4 饮食、心理护理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为宜,保证疾病恢复期的营养。宜食用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食品,少食用油腻、高胆固醇的食物,禁食辛辣食物,保持平衡膳食和良好的饮食习惯。牢记高脂饮食和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卷心菜、菜花、莴苣、绿萝卜、洋葱、鱼肉等,可以干扰华法林的药效。因此,在口服抗凝药物期间应减少使用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和蔬菜。本病发病急,持续胸闷、胸痛、低氧血症给患者带来濒死感,易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对预后感到失望。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护理人员要运用语言技巧进行疏导、安慰、解释、鼓励,并以从容镇定的态度、熟練的技术、忙而不乱的工作作风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加强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

2.5 抗凝及溶栓治疗护理

溶栓治疗期间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动。抗凝治疗能使非大面积急性肺栓塞患者改善症状,且可防止栓塞发展和再发[1]。溶栓药应现配现用,在静脉灌注过程中要准确调节输液泵的灌注速度。目前国内最常用的溶栓药是尿激酶,因剧烈震荡和室温下超过8小时均可使配制好的尿激酶活性降低,故使用时应现用现配,并不得用酸性稀释[2]。注意观察病人皮肤黏膜、齿龈、胃肠道有无出血,注射部位有无血肿,避免肌肉注射,静脉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拔针后按压时间要适当延长。尽量避免深部血管穿刺及其他创伤性操作,要定时测定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大便潜血试验和尿常规检查。做好抗凝期间的自我护理指导。发现出血倾向,要及时报告医师,及时给予处理。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应注意注射部位选择,注射后要压迫数分钟防止注射部位出血引起皮下瘀斑。并遵医嘱按时用药。

2.6 术后护理

行下腔静脉滤网置入术后,每30min巡视一次,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和血肿,若穿刺处出血较多,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3]。因穿刺处需加压包扎,应注意观察加压患肢及足背皮肤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的情况,防止肢体缺血坏死;穿刺侧肢体伸直制动12h,防止血栓形成。

3 预防

运动是最简单而有效的预防方法,鼓励长期卧床患者做下肢主动或被动运动、膝踝关节曲伸运动,至少被动锻炼身体1次/4h,翻身1次/h,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鼓励患者卧床期间多饮水,防止血液粘绸。不要长时间保持一个体位,长途旅行中每1-2小时活动片刻,坐位时不可跷腿,以免增加作用于局部血管的压力,造成血液淤滞。间歇或持续气动装置可通过对套在肢体末端的袖套充气和放气来促进血液流动和深静脉血回流至心脏;分级压力袜能够提供不同程度的外部压力,通过将外部压力作用于静脉管壁来增加血液流速和促进血液回流,均可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起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 程显声.肺栓塞诊断和治疗进展[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0,5(2):122.

[2] 吴洪波.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加静脉溶栓术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2,17(3):9.

上一篇:消防部队下一篇:课外阅读指导点滴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