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艺术专业网页设计十篇

2024-09-07

服装艺术专业网页设计 篇1

关键词: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

在当前全球化趋势加深的情况下,人民群众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的影响,思想状态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对服装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使得服装艺术设计在时代潮流中被赋予了新的定义,但是这仍然是设计的基础性原则。面对这样一个形式不断演变、内容不断丰富、市场需求不断更新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教学疏漏,打造更侧重于实践的课堂教学,培养出踏实肯干且敢于创新的高素质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满足国内外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是时代的必然。[1]

一、当前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中的不足

(一)定位错误,实践性教学强度不足。

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服装艺术设计专业角色定位错误,认为未来的发展不过是在办公室里借助电脑等工具直接进行相关创作。错误的思想观念使得他们在教与学过程中出现了闭门造车,不问世事全凭主观想象的尴尬局面,直接影响了最终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经验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于一部分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来说,并没有真正参与过服装设计,在自身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就会下意识地回避实践性教学形式。同时部分学生由于多种因素所以对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不感兴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难免积极性不高,影响以后的学习效果。

(三)企业支持力度不够,不能学以致用。

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相比其他学科和企业的联系更密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和企业部分院校和企业联系不够密切,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以致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机会,因此使一些本应该实践的课程变成了纸上谈兵,不能发挥其应用作用。

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策略

(一)强化师资力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积极作用的前提就说强化师资力量,以有经验的专业教师采取正确有效的教学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对现有教师进行按时定期的培训,将行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请来与本校老师进行更深入地沟通。还要将更专业的服装设计人员吸收到自身的教师团队中,以新鲜的血液保证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认清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在社会中角色地位,解决学习上的盲目性,并通过合理有效的互动实现对学生的深入观察,从而对其采取更直接更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2]

(二)重视并强化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服装艺术设计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清晰地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整体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以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基础,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自行发现其中的不足,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并引进更多的课外资源帮助学生加强理解。

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放弃以往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并鼓励学生进行课下自觉有意识地动手操作。同时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以团队的形式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社会调研,真正走向市场,逐步了解行业内的发展现状。[3]

(三)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帮助学生实践。

一部分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导致最终错失机遇。为了解决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并令更多的学生有实践的机会,服装艺术设计的院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专业人才引进企业的发展之中,将企业发展的情况反馈给学生。以此通过在企业中的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服装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真正发挥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作用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就是关于当前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几点思考。服装艺术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学科,与其他各种知识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从社会的方方面面获取设计灵感。但是服装设计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民群众,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还要真正走进社会,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为此,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当逐步完善、提高实践性教学的质量水平,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蕾,朱秀丽.关于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7,(3):330-332.

[2]宣炜.关于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创意与设计,2011,(5):89-91.

服装艺术专业网页设计 篇2

设计学是一门成长中的学科, 它的产生是20世纪以来的事情,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中国的设计及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而稳健的发展, 在这个氛围里, 它与特定的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联系, 使得它本身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特征;并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之间存在的显而易见的关系, 又使得设计学在另一方面有着特殊的意识形态色彩, 所以服装设计与其它设计类别一样, 被视为一种物质文化行为, 它同样具备着自然科学的特征又有着人文学科的色彩。同样, 服装设计教育亦是如此。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毫无疑问的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 这个研究对象象其他艺术设计一样, 都是将功能性与审美性作为设计的终极目标。纵观国内的服装教学, 基本都围绕着“设计”与“工艺”展开研究和制定专业的方向。各个高校也以此来建立专业课程, 接受了服装高等教育的学生们纷纷走向社会, 来迎接各种各样的机遇与挑战。

“时尚”这个词本身就昭示着变化, 而且, 变化的步子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与其他创造性的行业相比, 时尚潮流发展的速度之快是相当惊人的。每个季节, 就好像有一种连续不断的力量在推动着时尚的车轮。设计师需要不停的寻找新的灵感, 这样可以使他们的作品保持新鲜感、时代感, 时装设计师在巨大的压力下, 要保持自己的创作动力而时常处于被激发的状态, 批量生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这一变化的节奏, 缩短了从产品设计到成品设计的间隔时间, T台上所展示的很快就亮相于繁华都市。各大品牌的时装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 不断推陈出新, 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 社会需要大批训练有素的时装设计师和从事相关行业的人才。对于服装行业人才的需求直接影响到了各大高校对应培养的一个目标与方向。

目前, 我国服装业成衣生产制造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标准,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服装制造大国”但是, 并不是国际设计大国, 由此可以映射出, 中国服装教育所培养出的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二、“艺术”与“技术”引发的问题

一直以来, 中国的高等教育将服装专业划分为两个不同的专业方向, 第一个方向, 以艺术设计为主, 开设的课程主要有, 三大构成专业基础课, 服装设计学、中西服装史, 服装图案设计, 服装色彩设计、服饰配件设计、服装摄影等专业课。第二个方向, 以服装工程为主, 开设的课程有, 成衣纸样与工艺, 服装结构, 服装工业制板, 服装工效学, 服装材料与面料设计等专业课程, 从这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就可以看出, 一个偏重于“设计”一个偏重于“制作”。那么从我国服装行业的反馈信息来看, 企业急需懂技术、动手能力强、把握流行信息、了解市场动态, 并能准确表达品牌定位风格的高级专业人才。这几个方面说明, 中国服装高等教育的缺陷与不足, 上述两个专业方向培养的学生有专业的局限性与单一性, 造成了设计方向的学生没有技术, 工艺方向的学生没有审美的现象, 与企业所需求的综合性人才相差甚远。在国外, 我们可以看到, 设计师几乎是一个全才, 既要设计服装, 又要进行制作指导, 并且还要亲自来完成品牌策划以及宣传大片的风格定位和拍摄。并且, 现代的时尚行业又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相关职业, 如时尚买手、时尚造型师、视觉营销、流行预测师等, 为了更好的与国际接轨, 这些行业在中国也悄然兴起, 这就为给过去服装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

在服装行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 高校的课程体系是第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 现在的高等教育盲目的迎合高速发展的服装行业, 开设一些相关的但课时量又较短课程来解决问题, 展示、品牌、营销、外贸英语、软件等这些类别的课程, “蜻蜓点水”式的教授给学生, 服装专业的毕业生真正接触专业就只有2年的时间, 在自己的专业方向里出现学艺不精的局面。另外, 由于所学的“艺术”和“技术”不能很好的结合, 如设计类的学生开设的制作课的时间较少, 并且过于看重自己是设计类出身, 忽略工艺的重要性, 出现服装设计学生在企业看不懂工艺单, 做不出一件完整的成衣的现象。而工艺方向的学生毫无审美, 因为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对于设计基础培养所花费的时间很短, 在企业中缺乏审美和创造力, 很难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的表达, 所以很容易被划为“裁缝”的行列, 达不到企业所需的高等综合性人才的要求。上述两种情况的出现, 都与课程的设置是息息相关的。

服装教学课程设置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难以紧密结合, 由于长期以来高等服装教育中担任专业教学的大部分师资力量对实际产品生产动作及市场营销规律缺乏了解和认识, 以致专业教学的内容形式变成了我们常说的象牙塔式的教学, 由于艺术和工程两个专业的学生学习内容的单一性和局限性, 两个专业的学生出现“隔行如隔山”的情况, 根本不进行内部交流经验和分享学习心得, 再加上许多学校地处偏远, 并且没有相关行业的实习实践场所, 学生与社会的交流甚少, 对行业内部流程及变化全然不觉, 必然会产生“闭门造车”的情况。大学四年知识学了一大堆, 毕业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比比皆是, 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现实情况, 特别是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 这种现状更加令人担忧。

服装高等教育面临的第三个问题教材选择的问题。目前的的专业划分必然造成学生在阅读专业书籍上的专一性, 这也就使艺术和工程的学生两级划分更为严重, 再加学校给服装两个方向所定的教材专业知识的拓展性不强, 只局限在自己专业范围之内, 养成了学生只读自己专业书籍, 对服装行业其它相关行业的知识一概不懂的局面, 这样就更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狭窄, 进入服装企业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对改进服装设计教学的思考

面对不断高速发展变化的服装行业, 高等教育需要调整和改进目前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艺工结合”的教学发展路线

对于现在高校服装教学所存在的“艺术”与“技术”偏重的问题, 平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知识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课程设置上, 将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分布在两个专业方向内分别进行知识渗透, 并且交替两个专业的专业课选修, 这样, 学生在课外选修的过程中增进对另外一个方向的认识和了解, 拓展了行业知识, 增进了职业技能的训练。在服装教学中, 教师在讲授时应该在这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上做到精化课程的同时还要拓展相关的行业知识。并且在课程的进行中, 对两个方向的学生进行均衡的辅导, 另外, 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艺术与技术同样重要, 提高学生这两方面的认识, 明白服装的表达通过创作思维和表现、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特征以及审美特性和商品属性等来表现, 使两个方向的学生全面的认识理解服装, 打破思维定势与局限, 真正做到艺术与工程结合的新教学路线。使学生应该在业务上既具备准确地解决专业岗位要求的能力、对时尚流行信息和市场情报具有分析能力, 又能在企业的变革中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通过艺术与设计, 设计与技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 培养企业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2. 建设双师型师资力量, 构建“针对项目”的导师辅导与学生工作室制度

从国外的高校来看,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其特点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 强调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许多大学教师都是在企业或服装行业内经验十足的设计师和前辈, 他们在教学中结合自己在服装企业的工作经验和体会心得, 通过自己在公司的各种实战案例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授, 达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专业沟通和互动, 学生一进入社会就能满足不同岗位上的专业需求和市场定位, 快速地适应市场, 将所学应用于市场。但是, 我国高等服装教育中担任专业教学的师资中大部分对实际产品生产运作及市场营销规律缺少基本的了解和认识[5], 以致长期以来专业教学的内容形式单一, 课程与课程之间知识点相互重复, 概念互相引用, 教学内容不能与实际操作更好的结合。在新形势的要求下, 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是当务之急, 通过参与企业产品、企划设计工作的实际操作, 认识市场, 把握市场的规律,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络合, 只有这样才能将新课题、新观念、新知识带到专业教学的实践技能中去。而且, 还应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技术骨干、业内专家参与到教学中来, 把专业教学内容始终与企业发展状况及产品市场形式紧密相连, 使之组成一批既掌握专业教学规律, 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除此之外, 两个方向教师分别给学生建立专业工作室制度, 以工作室的形式争取与一些企业和公司进行合作, 以小团体的形式消化实际项目, 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在实际项目中得到提高, 并且增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另外, 工作室与工作室之间需要定期交流经验, 融合过于清晰的专业界限, 增进相互了解并且可以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

3.“专业图书推荐与专业阅览分馆的建设”发挥集体优势构建图书

书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教材的选择与征订上严格把握专业方向和定位, 由于快餐文化的兴起, 图书市场也开始出现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 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现象, 很多人都跟风写书, 出现了书籍出版越来越快, 内容越来越泛, 出版社也是琳琅满目, 一切以商业盈利为目的。面对这样的现象, 对学习专业的学生是极为不利的, 很多书籍空洞无物, 印刷精美, 价格不菲, 并不能为专业起到指导和推进的作用, 所以这就对我们在教材的选择与征订上提出了新的问题。教师在这时需要做的就是起到推荐图书的作用, 对自己熟悉的名师作者进行推荐, 使专业书籍真正做到“专业”。另外, 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学科特点构建专业阅览分馆, 将本专业或所有艺术专业的书籍单独构建一个阅览分馆, 这样使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接触专业知识, 增进各专业方向的了解, 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同时, 各班级发挥集体的优势构建班级图书角, 不断更换, 使学生都能最大化的接触不同的专业书籍, 并且也解决了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的读书问题, 全面的接触专业知识。有利于增进学习氛围, 促进各专业和学生共同进步。

中国服装行业构成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 中国的服装行业怎样从“制造大国”转变为“设计大国”, 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一个方向, 这就更加对中国服装高等教育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在当今不断更新变化的服装行业中,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发掘培养高水平的、适合服装企业需要的应用型全面人才的方法, 对现代服装设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服装高等教育中所存在的“艺术”与“技术”两方面引发的问题, 指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改革,艺术,技术

参考文献

[1]Kathryn Mckelvey, Janine Munslow, 时装设计:过程、创新与实践[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1.

[2]卞向阳, 服装艺术判断[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2-38.

[3]尹定邦, 设计学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Richard Sorger, Jenny Udale[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16.

服装艺术专业网页设计 篇3

关键词: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通过对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东华大学的实地走访与调研,以及本人在中原工学院从事多年的教学工作,了解到了目前服装院校比较真实的教学情况。与国外院校相比较,我国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比重小,公共课比重较大,这样客观上就造成学生的专业性不够强,尤其缺乏基于服装行业的专业知识训练,品牌意识较弱。毕业生进入服装企业后在很多方面不得不从头学起,与服装行业市场的专业衔接跟不上,造成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而用人企业则招不到急需的专业人才。近年来,国内服装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调整。尽管如此,但收到的效果仍然不明显,服装专业教学的市场化运作仍然步履艰难[1]。

一、生源过于单一

经过对国内几所大学的调研,发现现阶段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的招生方式采用的是艺术类高考的模式来进行招生的。即先进行美术专业课的考试(通常是素描、色彩、速写三门基础课程),成绩合格者收到相应的专业合格通知书,再参加全国统一的文化类课程高考,而后综合美术专业的成绩和文化课的总成绩进行录取。这种招生模式的优点是可以招收到绘画基础较好,又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综合型学生。

但我国的职业教育的高中阶段过于注重专业类课程的培养,往往忽略了文化课的重要性。学生学习重点安排的不均匀,使许多学生都以学好专业课为主,把大部分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绘画当中,而分给文化课的学习时间较少,这就造成职业高中学生的专业课基础都较之普通艺术类学生的强,但文化课的成绩差距较大。所以现阶段的招生录取模式无疑是将职业教育的学生拒之门外。

这些年来,我国高等服装教育由于生源本身的问题再加上教育体制的双重问题,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理论知识也较为中庸,使许多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大学毕业生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

二、重专业基础,轻专业理论;重绘画,轻制作

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中原工学院的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教学培养计划显示:北京服装学院专业基础课占四年总学时的46%,专业理论课只有16%;清华大学的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71%,专业理论课只有29%;中原工学院的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31%,专业理论课占18%。经过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着重专业基础教育,轻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求甚解,不知出处,不知所以然的现象,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在上述的三所院校培养计划的分析中,我们还发现在专业的基础课程中,虽然有很多的成衣基础、制作工艺等相关课程,但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大量的课程都是在讲授结构基础,而学生动手实践的学时在课程中只占很少的比例。许多学生因动手能力较差,在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制作过程中,完全是交给裁缝进行制作,自己则几乎完全不参与其中。

在实践教学方面,北京服装学院的实习课程占了总学时的25%,中原工学院为27%,而清华大学则基本上没有实践环节。虽然北京服装学院和中原工学院的实习课占的比例较高,但这些实习课几乎没有或很少有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基本都是通过校内实习或采风、写生等绘画方面的实习来完成的。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校期间绝大多数对企业一无所知,对服装的整个生产流程及企业的运作方式、营销手段等方面十分陌生。服装企业聘用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标准很明确,就是要选择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和市场嗅觉俱佳的毕业生。服装设计专业的动手能力不单单指服装制作能力,而是需要具备在企业中担当设计工作的全部专业技能。如果这些专业技能不能在课堂上教授,必将延长毕业生在企业里的见习期[2]。

三、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学资源不够充分

近些年来我国各高校不断扩招,使原来每年各个相关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几十个名额的招生量扩大到上百或几百人,原来每班十多人的小班上课,小班辅导成为了奢望。

扩招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比例不断扩大。从2002年起,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各个高校都在大量的引进教师。因此,很多刚刚走出校门的本科生又马上走进校门成为教师。这批教师很多都是各个知名院校的优等生,但他们却在一没有教学经验,二没有生产经验的情况下匆忙走上讲台。而有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服装从业人员,由于没有较高的学历,则被各个高校拒之门外。现在的这些老师有些经过了脱产再次深造,有的在职攻读了学位,现在已经成为了各个院校教学的主力军。

由于扩招的原因,各个高校的实验室已经开始慢慢地不能够满足教学的需求,而大多数院校的学生他们的自由练习和自由实验已经变为不可能。学校的实验设备更新太慢,现在很多学校的服装实验室除了缝纫机和锁边机外,基本一无所有。即使有些学校引进了一些高科技设备,也基本成为了教师为了完成科研工作量的专属设备。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对于这些高科技设备连面都没见过,以至于到企业工作时遇到这种设备时就会手足无措。

四、过于重视教学体系的规范化,教学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国内的服装院校招生教学计划基本都是在学生入校之前已经制定好的,四年几乎没有变化,而与市场真正的需求相背离。在教学过程当中,过于注重教学体系的规范化,在开题前必须制定教学计划,必须为学生定制教材,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允许随意改动教学计划,学生就像流水线上的商品一样,已无自身特色。服装设计教育是一个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专业,要求因材施教,要根据其自身的喜好来选择适合学生本人的研究方向。而院校统一的教学计划,无疑将抹杀掉学生的个性,成为无自身特点的所谓“流水线”上的工业化产品。

在目前我国的服装类高校当中,对于学生的成绩考核方式主要以笔试及学生的综合作业为主要考核依据。在很多西方知名的院校当中,经常会有面试、小组作业、辩论、演讲等考核形式。考核方式的多样化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个性化的一种有效形式。

国内的考试往往以成绩的评定为考核的结束,许多院校很少或几乎没有对学生的作业或考卷进行反馈,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作品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教师往往根据本人的理解或喜好给以学生的成绩评定,并没有给学生讲述自己作品的设计构思、创新点、材料选择的机会。

五、结束语

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使得各院校不可能任意改变课程结构,教学改革必须是有范围的[3]。当前首要建立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设计与市场相结合、实践与调研相结合、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就业的基本素质,为后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谭立平.纺织、服装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及研究[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5,(9).

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介绍 篇4

主要课程:

1、服装设计理论:中外服装发展史、服装学概论、纺织材料学和市场营销学;

2、服装设计基础:时装设计效果图、纺织与服装色彩设计、服装结构设计与服装造型技术;服装设计系列课程等

服装设计的流程:

1、构思,画款式图

2、打版,(白坯布上打版),分为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看效果

3、用布料制作成衣

服装设计软件

服装设计软件主要有photoshop(PS)illustrator(AI)coreldraw(CD)FreeHand(FH)CAD 服装公司最常用的是CorelDRAW,但现在也越来越多人 用AI,FH了,真正服装设计用CAD的很少,PS用来处理效果图是很好的。随着时代的步伐,以前的人都是用手绘的方式来设计服装,现在不一样了,电脑可以说普及到了每一个家庭,所以说服装设计软件只是代替服装设计的其中一种。

就业:

服装生产与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服装行业管理部门及新闻出版机构等从事服装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服装理论研究及宣传评论等方面的工作。从事服装设计类:

1、只会画画款式图(还不能称之为服装设计师,有文凭并不代表有能力.只能叫改图员或修图员)

2、服装结构设计,也俗称服装打版或服装纸样(打版师,机结构设计师)

将设计师的平面服装效果图,立体化、现实化。一幅幅的服装平面设计图,通过版师一系列的工艺分解被结构化,从而能够使服装以适合工业生产的方式从服装生产企业生产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版师是服装设计与生产的桥梁。

服装艺术专业网页设计 篇5

一、服装面料再造的作用

服装设计是以面料为材料, 以人体为骨架的雕塑艺术。服装的设计思想是通过服装面料来体现的, 面料风格是服装设计的基调, 它是服装设计的基本要素。服装面料艺术再造改变了服装的造型、丰富了服装材料的设计、调和了服装色彩的设计。传统的服装设计款式单一, 色彩的搭配、面料的对比设计也很单调, 缺乏一定的视觉美感。

服装面料再造艺术分为拥有肌理再造和纤维再造两大种类, 拥有肌理、结构、色彩的材料, 再通过折叠、撕扯、披挂等等多种处理技法, 加入绘画风、建筑风、中国传统文化风、现代主义思潮等等不同的灵感来源, 通过空间效果将服装完美的展现出现。服装面料再造能促使设计师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去思考, 把握艺术的美感, 而不仅仅是一个单调缺乏美感的设计。

在服装设计的整个过程中, 服装面料再造需要找到适应该种面料的性能与特征, 在特点与性能的基础上增加创新的设计, 进行一些平面或立体处理, 通过二次印染, 添加多种工艺手段来创新设计。比如刺绣、贴花等表现形式, 这些艺术手法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传统的设计方式, 弥补服装第一次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通过采用抽褶、镂空等不同的手法丰富了服装的造型, 使简单的服装造型表现出了自身独特的魅力。这就要求设计师应该清晰的认识面料的特点与性能, 了解感受面料, 在合适的时间, 运用合适的方式融入设计的过程中, 使面料发挥到最大的性能。

同时, 在面料的选择上也, 要根据不同的服装设计要求来进行选择, 不同的面料给人会有不同的感受, 通常情况下, 质地细密、光滑的面料在色泽上的表现力会更强, 给人的感觉会更加的艳丽, 明亮度更高, 会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感觉, 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 搭配上这种鲜艳亮丽颜色的服装会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不仅提升了服装的气质, 也提升了人的气质。

相反, 质地很粗糙、稀疏的面料给人的感觉会差一些, 明度会更加的贴近面料的本色, 纯度偏低, 这样的色彩搭配上合适的服装会给人一种沉稳的感觉, 这也是另一种面料再造艺术的美。所以这就需要设计师们根据面料本身的材质来进行恰当的二次再造, 才能在色彩搭配上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色彩达到和谐统一。

二、服装面料再造中的整体与局部处理

服装面料再造艺术可应用在服装设计的局部, 也可应用的服装设计的整体中。局部应用包括应用在服装的边缘以及中心两个部位。边缘部分的应用包括应用在服装的袖口、下摆、口袋、领口等位置。通过以不同的宽度、窄度、不同的比例以及线条来增强服装的轮廓感。我们在生活中能看到一些褶群, 裙摆部分就是通过连续的褶线表现, 运用大波浪的面料来强调边缘部分。袖口、领口以运用刺绣, 贴花、金属铆钉等手段, 在口袋上应用线条手法使服装看起来更加精致, 打造出了一种不一样的设计效果。中心部位的应用包括在胸部、腰部、背部以及腹部等等。在中心部位的应用艺术手段, 立体感更强烈, 给人一种非常直观的感觉, 个性更加鲜明。服装的背部通过平面设计来进行装饰, 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大部分衣服在背部都会有一些平面的图画、刺绣、贴花等等, 给服装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整体运用可以表现出服装统一的艺术效果, 将局部应用联系起来, 做呼应处理。服装的整体运用可以采用压花、压皱等技术手法进行处理, 或者通过对服装面料拼接不同颜色面料的编织组合等进行处理, 通过不同质感的线、花边等通过编的手段, 交错、连续对比, 增加了服装的视觉效果。这些应用不仅改变了面料原来本有的外观, 使面料在肌理、性能以及质感方面具备了创新色彩, 同时增加了服装的立体感以及律动感, 使服装更加具有个性特征, 新特征、新风格的表现力也随之提升, 简单、大气也不失气质。这些以及具有感染力与表现力的服装更能够适应现代人大众且具有个性特征的审美需求。

三、结语

服装面料再造作为一种新的服装艺术, 能够把现代夸张、变形的艺术形式融入服装设计, 为服装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设计空间。

摘要:在社会的发展下, 人们的服装审美需求也不断提升, 传统服装设计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对服装面料进行再造设计可以拓展服装设计的思路, 成为了设计人员追求的新目标。本文主要针对服装设计中面料再造艺术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服装设计,面料再造艺术,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廷菊.服装工作室与企业项目合作教学的探讨[J].艺术科技, 2016 (09) .

[2]李菊.我国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创新的整合[J].艺术科技, 2016 (09) .

[3]诸燕亚.服装设计智能化趋向及模式研究[J].艺术科技, 2016 (09) .

[4]王晓莹.关于服装设计训练课程教学实践的范例及分析[J].大众文艺, 2016 (19) .

服装面料重塑在设计中的艺术魅力 篇6

服装面料重塑是当前艺术设计当中的核心环节,对于进一步的增强服装面料重塑的质量和最终的设计水准均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要想切实地实现对艺术设计水准的提高还需要加强对此环节相关内容的深入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服装面料重塑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之上,通过不同类型的辅助材料的使用,更好地实现对艺术设计的立体型的改造,充分结合艺术设计过程当中相关材质的特征、色彩的特征以及空间的特点等,加强对艺术设计形式的改进,同时使设计的质感得到切实的增强,这样的服装面料重塑使用不仅可以使整个材料的应用范围更加宽广,同时还可以使艺术设计的效益得到切实的增强,所以从本质上加以分析服装面料重塑是当前艺术设计当中的核心手段之一。

一、服装面料重塑的思维方式和构成形式分析

明确相关设计的艺术方式和主要的构成形式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的特征和难点等均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在实践的设计过程当中还需要加强对技术难点的分析,以更好地促进设计效益的提高与不断提升改进。

随着当前艺术设计的不断向前发展,在实践当中加强对艺术设计策略的深入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服装面料重塑是当前艺术设计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同时也是当前广泛推行艺术设计思想理念的核心环节,所以在服装面料重塑过程当中需要从艺术设计角度着手,加强对当前相关服装面料重塑对策的深入分析。

在当前艺术设计事业不断发展的趋势之下加强对服装面料重塑的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实践当中服装面料重塑的形式可谓是多种多样,其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艺术设计美以及表达思想感情的,所以,加强对服装面料重塑的深入分析,可以使得一定时间和空间之内的艺术得到全面提高。

二、服装面料重塑的艺术魅力分析

在服装面料重塑实践之中不仅需要深入地分析和明确创造性艺术设计思维方式的重大意义,同时还需要明确当前艺术设计的核心现状,更好地掌握艺术设计变化的基本现状,以及艺术设计手段的变化方式,真正意义上使得服装面料重塑实践之中的沟通得到增强,实现对现实的指导。

面料的形态重塑要以服装为中心,以各种面料质地的风格为依据,融入设计师的观念和表现手法,将面料的潜在性能和自身的材质风格发挥到最佳状态,使面料风格与表现形式融为一体,形成统一的设计风格。面料形态与服装设计之间的协调性是服装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服装面料不仅是服装造型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造型艺术的重要的表现形式,如简洁的款式造型可以与立体感和肌理突出的面料结合在一起,以展现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单纯、细腻的材质可以使用夸张多变的造型,若两者配合不当,所表现的视觉效果就无主次和个性而言,无法达到在形式和风格上的统一。面料形态重塑与服装的造型、色彩相互搭配的关系,已成为贯穿现代服装设计过程中的主要表现手段。在服装面料重塑之中还需要加强相关服装面料重塑的使用,同时对今后艺术设计策略的发展建设方向和基本的原则思想理念等进行了全面和系统化的分析,旨在更好地实现对艺术设计策略的改进。在服装面料重塑不断的自我体会和自我发展中,加强对服装面料重塑的归纳,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服装面料重塑的发展和改革。在当前全新的艺术设计之下加强对服装面料重塑的深入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切实的作用,同时对设计过程当中应当注重的难点和重点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对服装面料重塑质量和水准的不断提高。所以在实践当中还需要更好地明确服装面料重塑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对艺术设计工作实现全面的改革,更好地建立起以服装面料重塑的个性化为基础和中心的艺术设计方案思想,真正意义上实现对服装面料重塑的革新和不断发展。

三、结语

服装设计中,面料的重塑是对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检验,怎样进行重塑,从而展现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设计师面临的课题。加强对服装面料重塑的深入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服装面料重塑是当前艺术设计当中的核心环节,对于进一步增强服装面料重塑的质量和最终的设计水准均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要想切实地实现对艺术设计水准的提高还需要加强对此环节相关内容的深入分析。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现代化的服装面料重塑的难点和重点等进行全面和系统化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对服装面料重塑的难点和重点的不断改进,真正意义上实现对设计效益的不断提高和改进。

摘要:在当前服装面料重塑技术的应用过程当中,一方面需要注重设计的艺术思想理念,另一方面还应当结合目前艺术设计工作的基本现状制定出完善的服装面料重塑对策,更好地实现对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文章将针对这两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地分析了当前服装面料重塑在艺术设计实践当中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同时对设计过程当中应当注重的难点和重点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对服装面料重塑质量和水准的不断提高。

浅谈现代艺术影响下的服装设计 篇7

关键词:现代艺术,服装设计,设计师,风格,影响

现代主义艺术起源于19世纪下半叶法国的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画家们提出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艺术家们在重视艺术本身脱离宗教和宫廷的独立性的同时突破了传统艺术的局限, 赋予了艺术“打破艺术家、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区别, 主张艺术干预人类生活”的特点, 艺术家们把各种新的观念、形式和材料纳入到艺术表达的范畴之内, 使艺术涉及到了除绘画以外的雕塑、建筑等各个领域。同时现代艺术也在“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引导下先后形成了“装饰艺术运动”“超现实主义艺术”“极简主义艺术”及“普普艺术”“欧普艺术”等颇具影响力的艺术思潮和流派。

现代主义的全新艺术理念和艺术风格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深深地影响到了另外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服装艺术。这一时期的服装艺术大师们受到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其作品无论是设计的思维形态、灵感来源, 还是具体的款式、色彩、材质、图案, 还

3.细节与造型

造型与细节上, 通过廓形中流畅的线条、夸张的比例, 以及工艺机绣的立体绗棉面料, 以一种独具特色的松弛感衬托出男性的肩部和整体轮廓, 散发出从平面到立体浓浓的后现代浪漫主义情怀, 蓝色、紫色、白色的基础色调也在融合的手法下饱满的呼应了整体的宽松廓形 (如图6-7) 。

图6以绗棉面料表现的肩部廓形

图7以绗棉面料表现的整体廓形

结论

服装廓形的实现离不开着装者的基本体形, 离不开支撑服装围度的相关形体部位。廓形的设计决定和影响着服装的风格, 体现着着装者不同的精神状态和心理需求。廓形设计中通过对新是设计的展示过程无一不体现出现代主义艺术的气息。他们很多经典的设计作品, 都可以称得上是服装设计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 是服装发展史上的艺术瑰宝, 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一、“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工艺美术运动”是19世纪下半叶发起于英国的一场设计运动, 这场运动

发端于一批艺术家们对工业大生产初期批量生产造成设计水平下降的局面的不满。这些艺术家主张回归中世纪传统, 以精湛手工艺技术加上受过专业训练的艺术眼光来设计制造生活用品, 主张“美术与技术相结合”“纯艺术与工艺美术地位相同”的观点, 认为“在家里不要放一件实用而不美的东西”。虽然这场艺术运动极端地反对机械生产、过于强调装饰增加了产品的成本, 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但是它的“美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主旨, 使艺术深入到了家具、纺织品、书籍装帧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 大大扩大了艺术的领域。同时, 服装艺术领域也与其它领域一起跨入了新时代。当时的英国服装设计大师查尔斯·沃斯用他纯手工制作的方式在他设计的服装作品上面大量运用精致的褶边、蝴蝶结、蕾丝花边等装饰, 营造了华丽、娇艳的风格, 得到了上流社会甚至是王室和贵族的认可, 开始了设计师左右时尚的历史, 也奠定了现代服装设计的基础。

作为“工艺美术运动”的深化和发展, “新艺术运动”的艺术家们以“回归自然”为口号, 反对过度装饰, 主张精致、合理的设计。他们用植物、花卉和昆虫等自然事物作为装饰图案的素材, 但又不完全写实, 多以象征有机形态的抽象曲线作为装饰纹样, 呈现出曲线错综复杂、富于动感韵律、细腻而优雅的审美情趣。受这一艺术风格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最初10年里

材料、新技术和新观念的运用, 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关注起历史与传统、怀旧与复古的创作主题, 通过新的设计手法, 构建一座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融合桥梁。

参考文献:

[1]西蒙·希弗瑞特 (英) .时装设计元素:调研与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2]卡利·布莱克曼 (英) .世界男装100年[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

[3]袁熙旸安.德卫普的秘密—当代比利时前卫服装[M].江苏美术出版社.

[4]凌雅丽.服饰创意—制作篇[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5]布兰奇·佩尼.世界服装史[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6]MCOO时尚视觉研究中心.潮流时装设计——男士服饰造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

[7]黄耀明张秋平.服饰图案.[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2版.

[8]忻惠珍.服装图形装饰设计[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版.[9]王磊卢嘉.色彩构成[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10]袁仄.中国服装史[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11]刘晓刚.服装设计3——男装设计[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12]许可.服装造型设计[M].东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13]朱松文.服装材料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2月第3版.

女装的外形从侧面看也以呈优美的“S”形为特点, 抛弃了过分的装饰。这一时期在服装史上也被称为“S形时代”。这一时期的女装胸部前凸、腰节收细、裙身为前身垂直后摆加长的鱼尾造型, 以“吉普森少女装”最具代表性。尽管当时的女装为了强调“S”形的造型, 使用了比之前还要紧窄的紧身胸衣, 违背了当时已发生巨大改变的现代生活方式很快便被淘汰了, 但是“新艺术运动”所倡导的精致、合理的设计理念也使得服装设计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

二、“装饰艺术运动”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装饰艺术运动”是在20世纪20-30年代在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展开的设计运动。该运动开始采用工业化材料, 不再回避机械生产方式, 它主张采用传统工艺和工业化的双重特点, 采取设计上的折衷主义立场。在审美风格上, 该运动的艺术设计师们较广泛地吸收了东方的传统艺术。如远东、中东、希腊、罗马、埃及与马雅等古老文化的物品或图腾, 埃及古墓的陪葬品、非洲木雕、希腊建筑的古典柱式等, 都成了装饰艺术的素材来源。

当时服装界的杰出服装设计师保罗.博瓦列特是“装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设计不仅从结构形式上突破了欧洲的传统, 取消了禁锢女性长达三百多年的紧身胸衣。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攫取了东方服饰的元素, 如日本的和服、古埃及舞女的短裤、乌克兰的民族服装以及古希腊人的服装等民族服饰的特色, 成功推出了“孔子”大衣、土耳其式的裤子、和服饰开襟和袖型的丘尼克.多莱斯。他的设计超越了原有民族审美观的局限, 融入全球化的审美范围, 成为服装艺术发展的大趋向。

三、“超现实主义”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潜意识心理学理论的影响, 主张“精神的自动性”, 提倡艺术应该“不接受任何逻辑的束缚, 非自然合理的存在, 梦境与现实的混乱, 甚至是一种矛盾的组合”。他们常常用特定的精神去选择平常不在一起的对象, 并异想天开地将其联系在一起。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就常常用诸如抽丝一样的细长兽腿之类的幻觉影像传达出一种介于现实与臆想, 具体与抽象之间的梦幻。

作为画家达利的好朋友, 服装设计大师夏帕瑞丽的设计作品也明显表现出超现实主义的风格特点。她将女性化与超现实主义相互融合, 设计出有骸骨图案的毛衫, 有抽屉式口袋的套装, 刺绣着鲜红的虾和绿色的欧芹的白色夜礼服, 一直戴到肩头的羊腿袖型长手套, 把高跟鞋倒过来做成的帽子, 把剪下来的报纸作为印花图案印制的衣料等艺术作品, 被称为“时装界的超现实主义者”。夏帕瑞丽这种突破性的创意设计, 不仅为当时的高级女装设计开创了新的篇章, 也为日后服装的趣味性设计指引了方向。

四、“波普”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波普 (POP) ”艺术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 而鼎盛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一种“大众化的、便宜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趣味性的、商品化的、即时性的和片刻性的”形态与精神的艺术风格。美国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用他对包装文化那种夸张、惹眼、引人注目的艺术形式的吸收以及对透过丝网印刷手法和不断重复影像将人物化成视觉商品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成为当之无愧的“波普艺术大师”。他的代表作《玛丽莲·梦露》更是让“波普”艺术带着群众的流行性渗透到各个领域。

在服装设计领域里, “波普”艺术风格多体现在服装面料与图案的创新上。“波普”艺术的服装常常将风格独特的绘画作品加以夸张、变化, 直接运用到服装的面料上, 赋予服装意味和情趣。法国服装设计师伊夫.圣.洛朗在1965年秋冬的发布会上把“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在1929年的作品“构图”直接印在服装之上, 展现出冷静的科学的形式美。这一举动在杂志《VOGUE》中被认为“包含了一点儿笑料和一些波普艺术精神”。20世纪90年代, 服装设计大师范思哲曾以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为题材, 将其作为图案设计出一款长裙, 表达了他对于波普艺术的崇敬。此外卡通、幽默的标语, 艳丽的色块对比, 随手涂鸦, 连环画或肖像拼贴都是波普风格时装中常见的素材, 以此来展现生活的幽默感、时尚感。现今, 随便一件T恤衫上便可以看到波普艺术的影子。可以说“波普”艺术的兴起使得现代艺术与服装设计贴合地更加紧密。

五、“欧普”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欧普艺术”又叫“视觉效应艺术”或“光效应艺术”是利用几何形象制造出各种光学效应引起运动幻觉的一种抽象艺术。它以颜色转换时显现波形变化, 或以制图仪器画出很细的线条, 以及人工处理光泽变异, 给人造成视觉差错的“光效幻象”为显著特点。“欧普”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风行于欧美, 并很快地在服装设计领域得以运用。

服饰艺术中的“欧普”艺术特征也主要体现在面料设计上, 常常表现为把最简单的线条、形状、对比值、纯色点以一种产生视觉运动的形式排列起来组成图案, 获得搅乱视觉的三维效果。在“欧普”艺术的影响下人字呢和格子呢等传统织物也可以有视幻效果, 而平面的织物构成以人体为基础的立体结构后, 更加具有爆裂、跳跃、颤抖、摇摆、震荡和闪烁的效果, 甚至普通的条格织物做成的紧身服装也会因为人体美妙的曲线而引起奇特的“欧普”式视幻效果。意大利针织服装品牌“米索尼”的设计就具有这种典型的“欧普”艺术特性。米索尼夫妇善于运用多种色纱交织出不规则的几何抽象图案及多彩线条的针织图案, 这些图案的灵感来源于水面五颜六色的波浪状倒影,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形成独特的“米索尼”风格。米索尼夫妇用他们的艺术天赋突破了意大利服饰的传统局限, 确立了意大利时尚在创造、创新领域的突出地位。

六、“极简主义”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起源于马列维其的“至上主义”绘画的极简主义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一种艺术流派, 他们提倡用极少的色彩和形象去简化画面, 摒弃一切干扰主体的不必要的东西, 提倡一种“理性、冷峻、简约”的艺术风格。这种强调“单纯、简单”的观念, 深深影响到了美国设计师卡尔万·克莱恩, 他的个人品牌“Calvin Klein (CK) ”自1968年诞生以来就以“最单纯、最简约、最时尚”作为品牌精神, 其设计多为简单利落的线条以及褐色系色彩的大量运用, 体现一种“现代、极简、舒适、华丽又不失优雅气息”的“美国时尚”。Calvin Klein的作品以细致的裁剪, 典雅、中性的色调, 简洁利落的风格纵横时尚界40余年, 成为20世纪末的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服饰风格。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末期的这百年的时间里, 服装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特有的文化象征,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现代艺术的影响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似的成就。虽然, 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注重着装个性化的人们开始尝试突破现代艺术留给服装艺术的程式化局限, 进而从后现代艺术中寻求设计灵感。但是, 我们不难看到的是从“工艺美术运动”的兴起直至“极简主义”艺术的盛行, 人类的服饰文化经历了一个摆脱封建的传统束缚走向新时代的开放、自由的伟大历程。在这个历程中, 着装艺术从宫廷走向大众、从繁缛走向简约、从忽略人性到彻底地解放人性, 奠定了当代服饰自由、舒适、个性化的基础。可以说现代艺术的出现, 改变了传统的服装世界;现代艺术的发展, 曾经也正在引导服装文化向着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元风、胡月主编.《服装艺术设计》[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1.

[2].李当岐编著.《西洋服装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9.

[3].叶立成编著.《服饰美学》[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1·11.

浅析艺术表演中的演艺服装设计 篇8

由于表演艺术的差异性,表演服装在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段上各具个性特点,其个性特点的鲜明性和普遍性,使得表演服装在客观上形成了三种稳定的艺术形式,学术上通称“样式”。在我国,舞台美术学科的辞书上列有“写实的戏剧服装”、“非写实的戏剧服装”、“程式前提的意象化戏剧服装”等三个并列的词条,对戏剧服装样式加以分类。本教材吸纳了上述辞书关于样式的分类,略有变通。从教学需要(需涵盖戏剧和影视)出发,并根据对戏曲服装本质特征的理解,对表演服装作出如下的样式概括:

1.写实戏剧服装:写实戏剧服装指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设计的服装,含写实话剧服装和影视服装。

2.非写实戏剧服装:非写实服装主要指不注重生活真实而强调抒情性、雕塑美的服装,如舞剧服装;还包括受欧、美表现主义及抽象主义戏剧风格影响而具有特定美学原则的中性服装、抽象服装,这在非写实的话剧、歌剧、舞剧中均有体现。

3.程式前提的意象化戏剧服装:程式前提的意象化戏剧服装专指以写意为美学原则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中国戏曲服装。古罗马早期话剧和日本歌舞伎中的某些服装,虽也具有某种程式性,但在美学原则上与中国戏曲服装有质的区别,属于特殊样式。在国际表演服装范畴,中国戏曲服装以“程式前提的意象化”样式,与“写实化”、“非写实化”样式,三者并列。

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称为“对比”,而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方面比较,则称为“类比”。在表演服装这个大类之中,比较样式的差异(个性)称“类比”较为适合。“程式前提的意象化”与“写实化”、“非写实化”这三大样式的基本差异,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1.服务于表演的作用不同:写实话剧和电影、电视剧的表演,就其基本形态来说,是生活化的,力求形似生活,要逼真地再现生活。虽然也有比生活夸张的表演动作,虽然也强调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但演员表演的艺术意蕴通常是含在生活化的自然表演之中,从而表现为更强调生活真实的一面。所以,这类戏剧、影视艺术竭力排斥夸张化、程式化的表演动作,其中,尤以影视艺术为最甚。写实化服装不参与表演动作,仅具有静态美、生活化。

舞剧、舞蹈和某些表现主义、抽象主义风格的非写实话剧的表演,前者通过有节奏感的动作来表现故事情节及人物情感,后者则强调有别于自然表演的语言对白和形体动作。上述戏剧中的非写实服装,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参与表情达意,构成为表演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种则仅有静态美。

中国戏曲艺术,从纵向上看,传统与现代紧密联系;从横向上看,各剧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的共同特征,体现在表演上,即是变形夸张的、具有规范化艺术魅力的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它排斥生活化的表演动作。程式前提的意象化服装不仅参与表演动作,而且已与表演构成为一种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兼有静态美和动态美,还具有超乎剧情之外的独立审美价值。

2.创作思想观念不同:写实化服装强调“再现”,真实摹写生活,直观地再现客观对象(特定时代、地域、时令中的具体人),十分讲究再现生活气息(如服装的质感、新旧程度、职业痕迹等)。著名电影导演吴贻弓曾说:“它应从生活出发,重视现实主义……细节应以真实、自然为宗旨……应以人物和时代为要求,不搞夸张和虚浮的一套”,“它应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人物个性,避免程式化、戏曲化”。

非写实服装强调“表现”,追求强烈的主观性。其中之一的舞剧、舞蹈服装,强调抒情,解放四肢,使之有助于形体动作的完美展现;此外的话剧服装和抽象服装,更注重变形、象征,外化情感。两者均是“间接性”地表现生活,表现客观物象(具有创作者主观情感的人),其“间接性”迫使观众参与,诱发联想,从而获得独特审美快感。有的非写实服装,在“形”上已距生活很远。

程式前提的意象化戏剧服装强调“再现基础上的表现”,既追求“直观性”,又追求“间接性”,形神兼备,神韵至上,以中国特有的“写意”为美学原则,表现客观物象(具有创作者主观情意的、处于有规则的自由运动中的人)。其外形式,介于写实和非写实之间。

3.表现手段不同:写实化服装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创作方法。非写实服装以浪漫主义为基本创作方法。其艺术表现手法为夸张、变形、寓意、象征。程式前提的意象化服装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为基本创作方法,具体的创作方法是戏曲的意象创造,艺术表现手法为戏曲特有的夸张、变形、寓意、象征。

4.审美价值范畴不同:写实化服装的审美价值,只属于写实话剧和影视艺术范畴。影视中的某些生活服装,除去破衣烂裳,多具有现代服饰的审美意义。非写实服装的审美价值,属于非写实戏剧艺术范畴。程式前提的意象化戏剧服装,其审美价值,既属于戏曲艺术范畴,又具有超乎剧情的独立审美意义,传统戏衣因刺绣精湛而具有工艺品价值,有的甚至也具有文物价值(如清宫戏衣),从服饰艺术价值角度上看,它还是至今仍“活”在舞台上的中国历史服饰,从服饰文化这一角度折射出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灿烂。

绚丽的艺术服装设计大赛策划书 篇9

“绚丽的艺术”服装设计大赛

二、活动时间:

6月14日--6月18日

三、活动安排:

1、比赛形式:比赛采取淘汰制,2场初赛,一场半决赛,一场总决赛。

2、时间安排:预赛:5月20日-22日

半决赛:5月23日

总决赛:5月24日

四、活动地点:

学院文体馆

五、活动内容:

1.活动以服装设计为主,参赛选手分为服装设计师和服装模特两部分,组员由四名同学组成,其中有一名是模特。

2.参赛范围:全院同学均可报名参加。

3.服装作品要求:

(1)、以服装为载体,选手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身边常见的废旧物品,如报纸、布料、旧衣服、废旧塑料袋等废旧物品设计服装,可运用道具。

(2)、要求作品环保、健康、创新,能展示大学生独特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六、评分标准:(100分)

1、突出主题、青春、个性、创新(30分)

2、美观大方、生动形象、新颖(20分)

3、服装所选材料、质地、款式、色彩搭配协调(25分)

4、模特展示(25分)

七、评比奖励办法:

一等奖:一名

二等奖:二名

三等奖:三名

优秀奖:五名

学生会·女生部、社团联合会

服装艺术专业网页设计 篇10

山本耀司是八十年代闯入巴黎时装舞台的日本设计师之一。他大胆发扬日本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 其设计风格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山本耀司, 1943年, 出生于日本横滨;1966年, 毕业于庆应大学法律系;1968年, 获装苑奖, 并得到去巴黎学习时装的奖学金;1970年, 从巴黎深造回国, 一直活跃在以东京为主的时装设计界;设计师山本耀司是八十年代闯入巴黎时装舞台的先锋派人物之一。1972年就成立了自己的品牌成衣公司, 1976年在东京举行了第一场个人发布会, 1988年在巴黎开设时装店, 至今, 在每一季的国际时装周的发布会上山本耀司的设计作品都会给人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二、三本耀司服装设计中的特点

山本耀司是一位不遵循传统的设计师, 在设计作品结构上以宽松, 非对称的结构造型为主, 用具有体积感的服装包裹身体。在服装色彩上多运用永恒的黑色。在设计思想上, 他尊敬服装的精神, 保持日本传统服装的色彩和某些美学特征, 注重服装本身与穿戴者彼此之间的微妙平衡关系。

1.三本耀司反时尚的设计理念。他虽在法国深造过, 但不盲目追随西方时尚潮流, 并未被西方文化同化。他排斥一切主流的设计因素, 对着装观念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2.三本耀司的服装在裁剪与造型上区别于西方。其设计作品以日本传统和服为主, 不强调人体曲线, 以平面直线型为主, 这与西方以贴体的服装来体现女性优美的曲线背道而驰, 同时运用非对称的造型手法, 给人一种自由、轻松、自然流畅、没有固定的着装结构外形的感觉, 将人体与服装之间的空间关系处理得惟妙惟肖, 他用时尚独特的服装廓型体现日本服饰美, 也创造了新的流行款型。

3.三本耀司在服装设计配色中, 采用“黑色即永恒”的概念。在三本耀司的设计中多采用无彩色, 其中黑色象征着庄严、神秘、含蓄、稳重和性感, 这也是受了日本文化的风格影响。

4.三本耀司服装作品中解构主义的渗透。解构主义是由结构主义发展而来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解构主义有着不稳定性、开放性、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的特点。三本耀司打破条条框框的设计结构, 在颜色比较统一的基础上, 服装结构设计的变化显得更加丰富出彩, 他从人体与服装本身找到平衡点, 将布料做旧、撕裂、打破其平衡, 利用悬挂或者在结构线中穿插, 缠绕出丰富的造型。不论是纯粹作为表面装饰元素, 或是作为强化结构不对称、不稳定性的设计, 将服装进行各种解构、重构, 形成了一种反常规的服装视觉效果, 都传达出了三本耀司独特的个人设计风格。如三本耀司2012春夏男装设计作品系列对男装进行了全新的改造, 将凌乱的各部件打散、重构和自由组合拼凑在一起, 形成不稳定的结构形式, 给人以随意、个性的特点。

三、三本耀司在服装界的影响和地位

在服装时尚界突飞猛进的发展中, 在设计师们盲目追随西方时尚潮流, 迷恋西方传统的紧身衣裙展现女性曲线时, 三本耀司却突破传统, 以和服为基础造型创造出时尚独特的服装廓型新风貌, 赋予了日本服饰文化新的生命力。与主流时尚背道而驰的三本耀司不仅引领着潮流, 还保持了日本传统服装的色彩和某些美学特征, 他在东西方同时站稳了脚步, 进入国际时装的主流, 为世人所认可, 其很大程度来源于独特的设计理念与日本本土传统文化。

结语

日本本土传统文化在三本耀司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设计中努力体现日本传统的美学特征与传统日本文化理念, 摒弃潮流趋势, 对服装有着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这一点对中国设计师及其设计生涯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服饰作为时尚的重要承载之一, 其流行性、季节性和时尚性也在不断地强化, 但不能盲目地受季节性时尚旋风所支配, 当服装的款式、色彩都难以有更多的变化时, 这就要求服装设计师, 不仅需具备精湛的造型能力, 还应培养细腻的洞察能力, 研究事物客观存在的背后的内涵, 丰富服装的设计语言。

作为一个服装设计者要善于打破传统的界限, 从“发现”中去“创新”, 从理念上不断地提升自己, 挖掘中国本土文化的精髓, 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现代设计手法与设计者自身优势相结合, 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设计道路。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日本设计师三本耀司的一些设计作品以及它的设计理念的分析, 揭示了三本耀司作为一个日本设计师, 不追随西方时尚潮流, 有自己独特的时尚潮流风向标, 三本耀司对服装的独到见解为后世的设计师们开启了灵感之门。

关键词:三本耀司,黑色,非对称,反时尚,传统美学

参考文献

[1]王受之著, 《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9月

[2]陈莹著, 《服装设计师手册》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4月

[3]王受之著, 《世界时装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9月

[4]李当岐著, 《服装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5]刘元风胡月著, 《服装艺术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年1月

[6]王建唐启佳著, 《日本传统艺术》重庆出版社.2002年1月

[7]陈勤建著, 《中日文化的融合和冲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上一篇:产品设计中的品牌元素下一篇:慢性感染性髋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