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文化十篇

2024-06-28

莲花文化 篇1

1 选题概述

1.1 调查事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邀标等形式将原本由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转交给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履行, 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改善社会治理结构, 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此次, 我们以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莲花社区为例, 调查他们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践状况。

1.2 调查起因

(1) 国家政策的重视。自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文化建设以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3年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强调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 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 研究缺乏。关于政府购买老年人公共服务的报道和事例较少, 收集到的资料有限。并且, 从历年来大学生调研的课题来看, 相关的课题研究也较少, 因此该课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3) 调研切入点适当。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话题, 目前国内的实践与欧美国家相比还很不成熟, 因此若是切入点比较广泛, 得到的有效数据少, 调研难度大。因此, 以老年人为主要群体, 不仅群体易被访谈, 而且采集数据较为方便, 具有可操作性。

1.3 调查对象历史背景

苏州工业园区莲花社区坐落于斜塘街道, 南邻独墅湖高教区, 交通便利。莲花社区的户主多是为了修建工业园区以及独墅湖高教区而拆迁的住户。而工业园区未建立之前此处多为农田, 因此此地居民多为农户, 文化程度不高。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 经济发达, 外资企业众多, 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 其中以农民工居多。很多工厂设立在工业园区附近, 莲花社区交通便利, 吸引了大批外来的租客, 因此, 莲花社区的住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

如今住户多为老年人和租客, 以及一部分随子女而来的老年人。因而, 选取莲花社区作为我们研究政府购买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

2 调研成果

2.1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1) 老年人文化活动以自发为主, 活动形式单一。社区贯彻执行的力度不大, 仅设立了一个老年人活动室, 较为接近棋牌室的性质, 但是活动形式单一, 老年人活动时间少。社区中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大部分是自行组织的, 形式以民间自筹文艺队伍为主, 比如秧歌队、太极拳、花鼓以及广场舞等, 但针对群体仅限于女性老年人。男性老年人活动缺乏, 因此经常会聚集在社区的亭子里聊天交流。

(2) 外地老年人遭受地域歧视, 基本不参与文化活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衍生出来的一个突出问题, 是本地城市老年人和跟随外来务工子女的老年人存在明显隔阂。这其中固然有语言以及文化观念的不同, 也有社区负责人对这两类老年人的明显区别对待的因素。在访谈过程中, 外地老年人反映, 社区组织的一些例如检查身体、测量血压等体检活动基本只针对苏州本地老年人。另外, 来自外地的老年人基本上将所有的时间用于照料子女以及下一代, 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娱乐活动。与之相反, 城里老年人观念开放, 而且时间与金钱较为充沛, 有更多机会可以参与到文化活动当中去。

(3) 文化服务设施缺乏。在走访莲花社区的间隙, 我们观察了社区的基本格局, 小区中只有公用建筑、幼儿园、休闲广场、图书馆、健身房。整体来说, 提供给居民的文化娱乐场地有所缺乏, 部分居民表示老年人活动中心功能单一, 期望有阅览室、音像室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设施。

(4) 文化服务资金不足。社区中曾经举办过说书等针对老年人的公共文化服务, 每周定时定点向公众开放, 反响热烈, 参与度高, 但可能存在资金问题, 于前年就已经停止开展, 居民表示如果有类似的活动愿意积极参与。此外, 社区中存在群众自发组成的队伍自娱自乐, 但是社区从未资助过文艺队, 也很少宣传相关的文化活动, 在这一点上, 政府也没有发挥其积极作用, 比如民间表演队伍的演出基本靠自己联系, 演出费也十分微薄。

2.2 调查中的可喜现象

(1) 老年人具有一定的公共文化意识。虽然社区没有专门的阅览室, 但是老年人活动室为居民定期提供报纸, 方便老年人了解外部信息。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这个概念, 受访的老年人大多表示听说过或者有所了解, 表明老年人具有一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这一点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2) 民间自发组织文化活动自娱自乐。社区中有很多民众自发组成的文艺队伍。在调研途中我们发现一支老年人自发组成的歌唱队伍, 成员给歌曲填词, 内容积极向上, 大多是有关歌颂党和改革开放, 歌颂人民美好生活。这支队伍两到三周组织一次活动, 自弹自唱, 会有大量社区居民观赏。

2.3 居民不重视文化活动的原因

(1) 经济能力有限。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得知, 大多数老年人收入水平不高, 只够维持温饱, 没有闲钱去参与其他文化娱乐活动, 因而造成了居民参与度比较低的情况。而由老年人自发组成的文艺队伍, 大部分成员是一些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人, 是拥有较好经济能力的苏州本地人。 (2) 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比如一些文艺队会进行现场演奏, 老年人很难在短期内掌握乐器演奏。所以大, 部分群众会选择参加广场舞, 但是, 参与广场舞的居民大部分集中在30岁~60岁, 受众范围有限。

3 建言献策

3.1 基于政府和社区视角的建议

(1) 政府推行文化服务时可以采取阶梯式, 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农村地区整合投入力度可以更大一些。 (2)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经济承受能力在其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除了每月基本的养老金之外, 对于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如何提高他们的收入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3) 将部分服务外包, 比如物业以及社区保洁人员等都可以外包给更专业的服务公司, 社区可以集中精力搞建设。 (4) 区域一体化、动迁使得农村逐渐向城市过渡, 这必然出现了农村一些人是否适应的问题。这些其实都是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现在政府应加强新农村建设, 将农村整合成城市未必是好的解决方法,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生活是很多老年人不愿改变的生活方式。

3.2 基于受访人群视角的建议

(1) 外地老年人普遍反映目前最为迫切的需要是心理疏导和医疗服务。老年人身体经常出现各种疾病, 但是社区里鲜有为外地老年人提供的医疗服务和帮助, 体检的服务也只有本地老年人才能享有。除此之外, 社区里存在较多随子女在苏州安家的外地老年人, 他们帮子女照顾孩子, 但是老年人和年轻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经常发生分歧, 这也可能会造成老年人心理上的疾病, 因此迫切需要心理医生的疏导。 (2) 当地老年人在带动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的同时, 应该抛除地域观念, 积极与外来老年人互动交流, 邀请他们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 丰富生活, 从而促进社区文化活动的发展。

4 结语

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利于促进建设和谐社会, 但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挫折和走弯路。在调研中发现的部分问题是由于老年人无法适应城镇生活而出现的, 不禁让人思考政府积极地让农村居民融入城镇是否是正确的选择。因此, 政府应该加强新农村建设, 认识到全面建设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才是重中之重。只有在医疗和养老得到保障的基础上, 老年人才能更好地追求文化生活。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概况和调查主体的基本情况。然后从调查发现的问题、可喜现象和居民不重视文化活动的原因三个方面展示了调研成果, 并以此为基础, 从政府、社区的宏观角度和社区老年人的微观角度提出建议, 为政府购买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建言献策。

关键词:政府,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5) .

莲花文化 篇2

细细算来, 因为痴迷于夏夜的婉转蝉鸣, 门前的一树浓荫, 还有河塘里清浅潋滟的水光, 童年的暑假总是在外婆家度过。外婆带着我走街串巷, 在有着温柔笑靥的店家前停步, 买下廉价幼稚却让我欣喜万分的零碎小物。

记得那一夜, 一个小贩提了满满一手的莲花灯, 在黑暗中渐渐走来。莲花灯一明一暗地闪着, 我看得入了神, 便再也挪不动步子。外婆低头问我:“想要?”我满脸期待地看着她, 点点头。外婆盯着莲花灯, 伸手摸了摸, 脸上显出犹豫的神色, 但看到我亮晶晶的眼睛, 她便爽快地付了钱。我抱着那盏灯不肯撒手, 一路小心翼翼地捧着。外婆跟在我身后, 看着我雀跃的步子, 一面笑着, 一面喊:“小心点!”我把灯挂在家门口伸出来的木梁上, 仰头望天时便又多了一轮浅粉色的月亮。一整个夏天, 我就只盼着夜幕降临, 等待打开莲花灯的时刻。那个星光流转的小院里, 有幼时的我, 未曾老去的外婆, 鲜嫩明亮的莲花灯。

但是那盏灯很快就失去了对我的吸引力, 我痴痴的眼神又被其他玩意儿捉去, 再也回不到它身上。外婆却舍不得扔掉它, 终日挂在屋里。日子久了, 瞧着瞧着, 我竟习惯了它的存在, 也忽略了它的存在。

然而, 在我遗忘那盏灯数年以后, 它又以另一种姿态, 让我铭记。

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傍晚, 天上飘着雨, 并不猛烈, 却散发着透心的凉意。夜幕迫不及待地降临, 回乡下的我们尚未到家, 就落入了沉沉夜色中。

车子在路上曲折地绕着弯, 在家门前的那个岔路口, 我看到了外婆:她的手中提着那一盏旧旧的莲花灯, 本不高大的身影在风中更显得单薄, 似乎一阵风吹来, 她便要倒下去。经过年岁的洗礼, 莲花灯褪去了原本粉嫩的颜色, 留下了岁月侵蚀后所特有的暗黄色。它自然不复当年的明亮, 一明一暗, 忽闪忽灭, 晃得人眼睛生疼。而外婆像是一片在风雨中飘摇的树叶, 在看到我们的那一瞬间, 才终于寻得避风的港湾。她急急地迎上来, 我从她手里接过灯, 感觉她的手因寒冷而瑟瑟发颤。

“外婆, 你怎么不在家等啊?”我不住地埋怨道。

“啊呀, 你们打电话说一会儿就到, 我看天黑了, 怕你们看不见路啊……”外婆一边说着, 一边又把那盏破旧的灯往我们停车的地方送。但是那一道微弱的灯光在那束明亮的车灯前, 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我搀着外婆进屋, 莲花灯那并不闪烁的光线, 顿时照亮了一室温馨, 它照着长大的我, 照着老去的外婆。

莲花文化 篇3

关键词:东莲花村;民族文化;旅游开发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东莲花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明清建筑风格和回族文化合二为一,具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开发东莲花旅游资源,对继承和弘扬回族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一、东莲花村历史背景介绍

马帮运输,在世界交通史上算得上是一种特殊的交通运输方式,被誉为“山地之舟”。茶马古道不只一条,而是一组道路群,从四川西部和云南出发至西藏的广阔区域,都有马帮的足迹,历史上云南马帮以回族、白族、汉族、彝族和藏族这五个民族最多,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回族马帮,回族马帮又被称为“回回帮”。东莲花村马如骥回回帮的兴衰是整个蒙化马帮乃至是云南马帮兴衰的缩影。马如骥的马帮贸易不仅是一部发展经济,振兴家乡的光辉历史,又是一部跨越百年,赤胆忠心,为革命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光荣史。

二、东莲花村旅游资源特色与文化内涵

(一)历史名人辈出

马如骥,字德兴,1897年出生在蒙化县永济乡东莲花村一个伊斯兰世家,1983年11月归真(逝世)于泰国清迈,享年86岁。马如骥聪明勤奋,为人厚道,讲义气,讲诚信。青年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经商能力,在从政期间广交党、政、军、商各界朋友,走南闯北,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东莲花村的马锅头除马如骥外,还有马如骐、马如骧、马如清等。

(二)民族特色的建筑

东莲花是巍山县永建镇的一个纯回族自然村落,伊斯兰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民俗多姿多彩。民国初年东莲花村是马帮锅头聚居地,经济繁荣,建盖了不少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建筑,至今保存完好的角楼有5座,古民居22院,其中民国三十年建成的马家大院最具代表性。马家大院古建筑群多采用"六合同春"布局,角楼林立,重门深院,"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等建筑工艺十分精湛,无论是照壁还是雕花,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和谐并存、水乳交融。

(三)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基础良好

东莲花马家大院坐落在村中央,当地人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作习、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类型。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从城市前往农村,体验生活,享受大自然的清净。

三、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通过此次调查,东莲花表现出如下的问题:首先是总体旅游开发程度不高;其次是民族文化被同化带来的文化危机;第三是不顾村落风貌盲目追求发展;第四是基础设施差;第五是环境卫生欠佳;第六是宣传力度不够。

四、东莲花村历史文化和旅游开发构想

(一)民族工艺品的开发

回民向来在手工艺品制作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民间民族工艺品、饰品都可以在回族姑娘的手里变得精美绝伦。日常劳作或穿戴服饰等都有许多可以开发的工艺品,它们不但造型奇异,制作精细,而且还具有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因此设立工艺服务部,开发民族工艺品促成旅游的购物促销。

(二)民俗民风名小吃

在东莲花村,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圣纪节、开斋节等伊斯兰传统节日体现出浓郁的伊斯兰风情,回族"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婚礼习俗、丧葬习俗等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油香、树皮、馓子、牛干巴、乳扇、清真糕点等传统清真食品美味可口,多年来深受各族群众喜爱。今年来由于巍山小吃节的闻名于世,东莲花村可以抓紧这样的机遇,在小吃节期间把回民的诸多美食投向市场,让后留于游客心间。

(三)实施走出去的“桥头堡”战略

茶马古道的形成联系沿途的各个地区,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年以马如骥为首的回回帮,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体现了蒙化马帮的价值,巍山正以一种超越物质的形态吸引着世界的眼光。“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形象的话语所反映出来的过去热闹繁忙的古道马帮驿运景象,将与古道马帮曾经历过的悲壮艰辛和拥有过的浪漫诗意,同时载入人类文明进步的光辉史册!今天,交通便利,各地人民互通往来,各民族之间和谐发展,为云南实施走出去的“桥头堡”战略提供了独有的优势条件,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昔日的茶马古道和马帮已经悄然逝去,今天的东莲花切切实实是巍山回族马帮文化的活化石,马帮文化已经成为东莲花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和建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结语

东莲花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旅游事业刚刚起步,加强对东莲花旅游资源范畴、特点、分类、开发利用等研究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东莲花经济发展,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態效益。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益巨大,但茶马古道沿线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必须将旅游资源和环境做合理的有效的规划,否则,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2] 马绍雄.巍山回族简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3] 邓启耀.古道遗城——茶马古道滇藏线巍山古城考察[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4] 马克伟.古道名村东莲花[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0.

[5] 马文斗.巍山马家大院——岁月留痕的地方[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出版社,2013.

[6] 巍山县商业局.《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商业志》(内部发行).

[7] 马永欢 马克伟.马背上的东莲花[J].回族文学,2012(03).

[8]达吾德·马崇文.《茶马古道上的回族马帮》.

从莲花落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篇4

有人说,中国文化就是保守、传统的代名词,而西方文化就是奔放、现代的化身。因而不少人便把中国文化归结为落后文化,西方文化则为先进文化。其实不然,中西文化的不同,主要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罢了。而这表现方式的差异,主要还得归结为不同地域人的生活习性差异,但并无优劣之分。

莲花落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一种说唱并重的绍兴地方曲艺,一种草根艺术。其唱词多为信口编造、通俗易懂,演唱也没有固定基调,只寻求生动活泼,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绍兴莲花落”在庐陵文化中还占有重要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它在2006年还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莲花落《大年三十》的开头,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是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开始过春节,置办的年货也主要是年糕、粽子,米酒,鱼干,腊肠,酱鸡、酱鸭酱肉等酱货,而西方,他们的圣诞节则相当于我们的春节,他们准备的食物也和我们的大相径庭。他们准备的大多是火鸡、烟熏火腿、圣诞三文鱼、圣诞布丁、甜点以及圣诞红酒等等。这也是中西方人生活习性、居住的环境以及文化造成的。

中国人为什么吃这些食物作为过年的象征呢?这还得从中国的悠远的历史说起。据说,最早的年糕是用于祭祀的,到后来才渐渐成为春节应景的食品。“年糕”寄托着我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希望的憧憬,希望“年年高”。而另外一种“过年吃年糕”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在春秋战国时,吴王夫差建都苏州以后,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大将伍子胥预感到必有后患。因此伍子胥在兴建苏州城墙时,以糯米制砖,埋在地下。当吴王赐剑逼其自刎前,他吩咐亲人说:“吾死后,如遇饥荒,可在城下掘地三尺觅食。”伍子胥死后,吴越战火又起,城内断粮,此时又值新年来临,乡亲们想起伍子胥的话,争相掘地三尺,果然得到糯米砖充饥。从那以后,每当逢年过节,苏州百姓都会做年糕,以此纪念伍子胥。渐渐地,过年吃年糕的习俗便风靡全国各地。但是,为什么有些地方过年要包粽子呢?很多人都觉得包粽子、吃粽子这是端午的习俗。其实不然。“粽子”的“粽”谐音是“宗”,有着传宗接代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中国人都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壮大,蔓延子嗣,人丁兴旺,这样整个家族便可兴盛不衰。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地把控着我们现代,尽管大家都不太明白吃这些食物是什么原因,但大家都会自觉地去做。

那为什么西方人把火鸡作为圣诞晚餐时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呢?据说火鸡是美洲的特产。当时大量的欧洲移民刚抵达美洲,还保持着吃烤鹅的习惯。可是他们还没有在美洲大陆上摸索出养鹅的方法,于是就开始吃火鸡了。让他们吃惊的是,美洲的火鸡比他们欧洲的鹅好吃多了。于是烤火鸡就成了美国人的大菜,在重要节日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而至于为什么圣诞节西方人要吃烟熏火腿,而不吃普通的火腿,则得从圣诞老人说起。大家都知道,圣诞老人是从烟囱里爬进来来给孩子们送礼物的,因而西方人觉得,他们吃的火腿也应该带有烟熏味,就好像是圣诞老人送来的一样。

在《大年三十》中,大家也应该都看到了,家家户户都在贴春联,而这春联一般都是用蘸有黑墨汁的毛笔写在红纸上的。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红色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喜庆色。但西方人的“春节”则不同。他们会用“圣诞色”(即红、绿、白三种颜色)来点缀、装饰他们的“春节”。红色的主要是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则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是用砍伐来的呈塔形的常青树装饰而成的。树上面悬挂着五颜六色的彩灯、礼物和纸花,还会点燃着圣诞蜡烛。红色与白色相映成趣的是圣诞老人,他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西方儿童在圣诞夜临睡之前,都要在壁炉前或枕头旁放上一只袜子,等候圣诞老人在他们入睡后把礼物放在袜子内。在西方,扮演圣诞老人也是一种习俗。在这对比之下,大家也不难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多大了。白色在中国可谓是一种很被人忌讳的颜色,中国人都认为白色是不祥之兆,特别是在春节这样特殊的日子里,是不容许出现的,而西方人则觉得白色是纯洁的象征,很是推崇。

在《大年三十》中,我们应该还关注到了这么一个情节:数十个小孩子在学堂学习。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授课方式。中国的孩子学得大多是四书五经;而西方的孩子则是通过请家庭教师来学习的。他们主要学的还是如何弹奏乐器,或是让老师给孩子讲《圣经》里的故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对孩子都十分重视思想教育,但西方则更注重乐器的教授。而在中国古代,先生在对小孩子四书五经的教授过程中,尽管知道他们并不理解其中的内容,但是他们相信:只要孩子们读的是好书,今后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的增多,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悟”出其中的道理。因此,先生们会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其中的句子,然后学生就会摇头晃脑、似懂非懂地跟读。而在西方,教师则注重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意思,让他们领悟到其中包含的做人道理。这也是中西方古代教育的一个差异。

在大年三十这一整天发生的故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显著的中西方人性格的差异。故事中,苏先生在吃“偷”来的番薯的时候说道,大年三十这一天,不该说是“吃番薯啊吃番薯”,这样容易被人知道自己偷了人家的东西,这样很容易让自己丢面子。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不安,硬是把“番薯”叫做“蹄胖”,还和苏师母互相称赞“蹄胖”膘肥肉厚扑鼻香,十分美味。直到后来林嫂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带着吉儿,为苏先生家送来了年夜饭。苏先生苏师母仍想隐瞒自己“偷”番薯的事情,觉得有失面子。从这个情节我们看出,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读书人,十分重视面子问题。觉得面子就是自己的一切,不能让自己丢脸。同时,我们也明白,中国人也是十分团结的民族,邻里关系十分融洽。当看到邻居有困难时,大部分的人还是十分愿意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的。这也就是中华民族沿袭了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但若这换做是在西方,他们的做法应该会大不一样吧。大家都知道,西方人比较直率,他们喜欢把事情都说得很清楚,不会因为面子问题而隐瞒事情真相。这也是中西方的差别之一。

浅析南北朝青瓷莲花尊 篇5

一、历史文化背景

南北朝时期, 南方与北方长期分裂对峙, 社会动荡, 长年的战乱使社会经济和文化遭受严重的破坏, 但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各地人民之间的交流。

当时, 于东汉自印度传入我国的佛教文化与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汇。统治者重视并大力扶持佛教, 更加速了佛教的传播。据载, 南朝梁代佛教最兴盛时, 寺庙多达两千多所, 北魏末期僧尼达两百余万人。民间信佛者的数量剧增, 佛教文化空前盛行, 佛教艺术的影响深入到各个领域, 瓷器上也开始出现大量与佛教文化有关的装饰纹样。

二、造瓷工艺背景

连年的割据, 却使得不少手工业者能更自由地进行生产和技术改进, 多种工艺美术制造技术得到发展, 其中以瓷器的成就最为突出。

各地以烧制青瓷为主流。瓷窑增加, 种类繁多, 烧制工艺提升, 瓷器数量、质量也大大提高。南方出现了最早的匣钵烧造, 这种窑具在瓷器焙烧时放置坯件, 并对坯件起到保护的作用。匣钵烧造封闭性好, 提高了瓷器的质量;承重力强, 又提高了瓷器的产量, 使瓷器的质、量大幅度提高。工艺上, 已经摆脱了东汉晚期承袭陶器和原始瓷器的传统, 在成型方法上, 除轮制技术有所提高外, 还采用了拍、印、雕、堆和模制等技法。至此, 瓷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南、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胎质较为坚硬细腻, 釉中含铁, 釉色呈淡灰色, 釉面晶莹纯净, 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料中氧化铝的含量高, 往往因温度不足而瓷化程度稍低, 瓷胎的颜色比南方稍淡, 胎体厚重, 玻璃质感强, 流动性大, 釉面有细密的开片, 釉色青中泛黄。由于北方的制瓷工艺不及南方, 尤其是越窑的成熟, 因此, 从器物外观看, 南朝的莲花尊釉色较北朝的更纯正些。

青瓷莲花尊器形高大, 一般为50——70厘米, 因此成型和烧制都很困难。通常采用分段拉坯和泥条盘筑两种方法成型, 烧制时要求窑内温度平均, 这样才能保证釉色均匀, 不变形、不开裂。在当时的烧造技术背景下, 形体高大, 装饰华丽繁缛, 且釉色精美的青瓷莲花尊才得以烧造成形。

三、青瓷莲花尊的造型特点

尊的形状通常是敞口、折沿、圆腹, 体型较为巨大。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新式造型, 器型尤为修长端庄, 外加纹饰更复杂化。

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是1972年在南京灵山梁代大墓中出土的一对青瓷莲花尊, 称得上是稀世珍品。尊高85CM, 僧帽形盖, 四周为三角形锯齿状的变形莲瓣。长颈直口, 口部为侈口, 呈喇叭状, 口沿外有对称的两个横系, 流肩, 肩部六个双系环耳。颈部装饰分三段:自上而下为飞天, 一腿前伸一腿后屈的人物形象, 龙及忍冬、莲花纹构成的图案, 以凸弦纹间隔。自肩部至足部有六层不同形态的仰覆莲瓣为主要装饰。肩腹部由两层模印的双瓣覆莲, 一轮贴花菩提和一组刻划瘦长的复莲组成;第三层在器腹中部, 莲瓣最长, 瓣尖凸起微向外卷, 每瓣还加饰一片模印的菩提叶纹;下腹部为一组双层单瓣仰莲, 莲瓣尖端略微上卷;圈足似一喇叭座, 表面有两层单瓣的覆莲。此器物高大庄重, 敦实, 装饰华丽繁缛, 工艺精巧细致。釉色青绿, 胎质灰白色, 釉层厚而均匀, 光滑润泽, 胎釉结合牢固, 无冰裂纹。体型这般高大规整的莲花尊烧造成功, 是南朝制瓷工艺的巨大成就, 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青瓷之王”。

从现存的10余件青瓷莲花尊可以看出其特点均为造型高大, 装饰繁缛瑰丽, 尊体由莲花瓣组成, 堆贴忍冬、兽头、蟠龙、宝相花和飞天等凸饰, 凸弦纹将之分成上中下三段, 肩有系耳。

四、莲花尊主体饰纹——莲花的文化渊源

南北朝时期, 由于西域佛教文化的融入, 莲花拥有了更特殊的文化内涵。莲花在佛教中地位很高, 作为佛教文化中的重要象征, 是佛教偶像崇拜和佛教艺术中常见的图案。

传说釉迦牟尼降生前, 皇宫中百鸟齐鸣, 天乐鸣空相和, 四季花木同时盛开, 池中开出如伞盖一般大的莲花。白莲长出之时恰是释迦降生人间, 佛祖一出世, 便站在莲花上。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后, 每当他传教说法时, 坐的便是“莲花座”。在有关佛教艺术的雕塑作品中, 诸佛所坐的台座也多为莲花形。佛教宣传的西方极乐世界, 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 故称“莲邦”;佛经《法华经》, 是以莲花为喻, 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就连僧众所披的袈裟都称“莲花衣”, 谓清净无杂之义。

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 因此佛教艺术中莲花的图案造型几乎无处不见, 无论是石窟寺的柱础、藻井, 还是佛像的台座、背光, 都普遍与莲花有关。随着佛教在民间的进一步深入, 莲花更逐渐成为各种建筑艺术和日用器皿等的装饰题材。瓷器上开始大量使用莲纹作装饰便是始于南北朝时期, 当时莲花纹饰的丰富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而青瓷莲花尊便是将莲花与器物造型结合的最典型, 也是最能体现佛教文化的器形之一。

五、青瓷莲花尊的功能

由于瓷器性能优于陶器, 而且原料充足, 烧制成本相对较低, 瓷器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 被广泛用于餐饮、陈设、文房用具、丧葬冥器等等。

自商周以来尊一般都是作为盛酒器使用, 但莲花尊造型硕大, 纹饰精美, 不能简单视为盛酒器。莲花、宝相花、飞天与佛教题材相吻合证明青瓷莲花尊与佛教之间关系密切, 而酒在佛教中被视为禁物, 决不会在酒器上装饰如此复杂的佛教题材纹样, 可见, 莲花尊应该并非盛酒的器物。

那么青瓷莲花尊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呢?据考, 吴晋时期流行的作为死者灵魂的栖息物或寄托物的谷仓罐到南北朝已消失。瓷质谷仓罐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陪葬品, 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 是由东汉的五联罐发展而来。南北朝时期的贵族中非常盛行厚葬之风, 墓砖上常刻有莲花图案, 而青瓷莲花尊亦多出自墓中。因此, 有理由推断, 莲花尊极有可能是取代谷仓罐的, 含有宗教意义的随葬品, 它不仅可安放灵魂, 而且加入了佛教因素, 能超度死者亡魂, 使其免于轮回之苦, 能够永登极乐。可以说, 莲花尊是佛教与中国古代灵魂观念结合的产物。

总结

青瓷莲花尊始于南北朝时期, 并盛极一时, 它高大端庄的器形, 繁缛精美的装饰工艺和莹润光亮的釉色均代表了当时制瓷的最高工艺水平, 其装饰与神秘的功能更充分体现了时代背景与文化特征, 是当时佛教信仰的衍生精品。它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并重, 就如朵朵盛开的硕大莲花一般在中国瓷器史的长河中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摘要:青瓷莲花尊是南北朝时期瓷器的最典型代表之一, 其艺术价值与文化研究价值并重, 造型特征在我国的众多瓷器种类中也较为罕见。莲花尊的功能至今在学术界仍然具有争议。本文针对青瓷莲花尊的历史背景、工艺背景、造型特点、文化渊源和功能的五个方面, 对这一特殊器形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解析。

陶瓷装饰中莲花纹样的审美意义 篇6

一、莲花纹样的装饰性

中国传统莲花纹样的本质, 在于它的审美意义。纹样的出现都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人们用莲花纹样装饰生活并赋予其象征寓意, 莲花纹样的装饰性就自然成为纹样审美意义的主要方面。在历史发展进程中,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莲花纹样更多的文化内涵, 莲花纹样的装饰性也由纹样本身多重审美意义的升华和形式美的不断丰富而构成。在装饰风格上, 以莲花纹样为主题的陶瓷装饰, 采用堆雕、刻花、绘画、雕刻等技法绘制, 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宋代莲纹简洁明丽, 秀美典雅;元代莲纹繁密工整;明代莲纹严谨精细;清代莲纹精细巧妙。

莲花纹样作为较早出现在植物纹饰中的一种, 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与许多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的生活制品和装饰品构成一体,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部分。在考古发掘中, 我们可以见到大量以莲花为装饰纹样的陶瓷艺术品。例如:河北省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莲花罐就是南北朝时期莲花纹样运用的典型器物, 它集中运用印贴、刻划和堆塑等艺术手法, 在器身上下遍施莲花纹样进行装饰。莲花罐上有盖, 同样有莲瓣装饰, 罐体腹部的贴塑莲瓣是莲花罐的重要造型特征。六朝时期的陶瓷装饰中除了贴塑莲瓣纹之外, 莲花纹样还常常用刻划花的方式表现, 莲瓣纹是这一时期越窑青瓷上的主要纹饰, 而且装饰手法已相当成熟, 其特征是将莲瓣纹刻在碗的外部、盘的里面或壶身上部, 线条极细, 是用尖锐的金属工具刻划的, 刻划的方法较以前的压印和印贴方式有所改变, 这是六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装饰方法。总的看来, 六朝时期的莲花纹样多为二方连续形式, 除了作为主题纹饰之外, 还可作为辅助纹饰使用。到了宋代, 在耀州窑、定窑、景德镇窑等窑口还可以见到刻画于碗心的单独适合莲花纹样。元代以后, 陶瓷装饰中的莲花纹样常以青花及绘画的形式出现, 此时的莲花纹样种类更多, 除传统的二方连续缠枝莲纹外, 还出现了“一把莲”、“折枝莲”、“莲塘鸳鸯”等单独适合纹样。明清时期瓷器上的莲花纹样由于受到民俗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化的特征, 纹样整体造型不但抽象化、图案化, 还注重运用写实的手法, 纹饰饱满而繁复, 并具有中国书画意韵。

莲花纹样也体现了东方人“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中国传统莲花纹样作为厌火的象征以及人与天的一种沟通方式, 在装饰各种器物和建筑物的同时, 更多表达的是对天对自然的一种膜拜和崇敬, 在佛教传入以后逐渐演变为清净超脱的象征。虽然不同时期的莲花纹样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 但都是通过纹样来表达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随着时代的发展, 莲花纹样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传统宗教意味, 在今天的陶瓷装饰中主要是为了满足欣赏者对于自然的热爱, 当今很多陶艺家都在对莲花纹样传统的表现技法加以改进。例如, 弱化原有莲花纹样规矩严整的装饰特征, 改为以自然的曲线弧度及色彩来表现;利用刻绘结合的方法, 在二维与三维的综合空间中表现莲花纹样的立体感等, 使得莲花纹样拥有了新的生命力。

二、意义的通感

近代陶瓷装饰中的莲花纹样常常以意义的通感表达其吉祥的意义, 运用谐音、寓意、象征等手法, 表达对吉祥与幸福的渴求、对美好希望的憧憬、对子嗣的企盼和祝福。近代陶瓷装饰中运用的莲花纹样, 除了对莲花纹样本身进行夸张、概括以外, 在形象的创造上常常与其他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相结合, 创造出崭新的组合纹样, 例如人们常见的莲花纹样与金鱼、蝴蝶等组成“莲年有余”、“莲生贵子”、“蝶恋花”等吉祥图案。莲花有子且一蓬多子, 具有无限的繁殖能力, 正符合人类繁衍生息、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

莲花纹样也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文化遗存中的重要纹样, 是远古先民对女性生殖器崇拜的又一种表现莲作为女阴、女性的象征, 是表现繁衍生息的祥瑞图案。传统的“鱼戏莲”纹样, 构图为金鱼在荷花丛中游戏, 隐喻男女合欢, 美满和谐;又因鱼产籽较多, 故以其为多子的象征。“鱼戏莲”图案细分为“鱼戏莲”与“鱼钻莲”两种, 在造型上, 前者鱼在莲叶上或水面上, 意为恋爱;后者则是鱼在莲叶下咬莲茎, 意为结婚。大量的鱼莲戏纹样是明清时期的产物, 已没有了对生殖崇拜偶像的禁忌, 只留下祈求宗族繁衍, 企盼丰收兴旺的美好愿望, 其中也饱含妇女们细腻、专一的审美情趣。它传承和延续着远古时代生殖崇拜、图腾崇拜时代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演绎着标识男女合欢和生殖繁衍的永恒主题。

三、地域性与民族性

近代陶瓷装饰中莲花纹样的审美意识有地域性和民族性。陶瓷装饰中的莲花纹样, 无论在装饰手法还是象征寓意上无不表达了当地特有的地域性与人文性, 折射出当地丰富的风土人情、宗教文化及审美特征等, 带有浓郁的本土特色。莲花纹样的表现形式与人们的审美意识、宗教信仰以及多元文化的渗透交融有着一定的联系, 宋代以后,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渗透, 莲花摆脱了单一的宗教含义, 脱俗为纯洁、美好的象征, 其纹样被大量装饰在陶瓷制品上, 丰富了陶瓷纹样装饰艺术, 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就艺术创作与艺术设计而言, 形式美规律的运用与形式美感的表现都是必不可少的。近代陶瓷上装饰的莲花纹样所包含的古朴、简练、风趣与优美感, 符合了造型美的规律, 纹样中叶、花、茎, 藕节、鱼虾的表现形式完美无缺, 合情合理。这种意象清新的造型, 更增加了近代陶瓷装饰中莲花纹样的艺术水平和审美意义。装饰图案的构图必须符合对称、均衡、对比、协调等形式美法则, 近代陶瓷装饰中的莲花纹样是艺术形式的一种, 同样也遵循着这些形式美法则, 符合人的审美心理, 体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 同时也能够领略到更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

结语

浅论绍兴莲花落的方言特色 篇7

绍兴莲花落说白唱词采用的是萧绍方言炼话 (1) , 虽源于日常用语, 却又将其艺术化, 通俗易懂, 风趣幽默, 生动简练, 给人一种亲切感。与言语相比较, 戏剧唱词作为相对凝固的方言词汇载体能更准确地反映萧绍方言不同于普通话的浓郁方言特色。本文以莲花落为具体对象, 主要从合音词、变调、重叠词和修辞等方面加以论说。

一、合音词

合音以单音节词的形式, 表现多个语素的意义, 符合语言学经济实用的原则。譬如文言词中的“焉”是“于诸”的兼词, 普通话中的“孬”是“不好”的合音, “甭”是“不用”的合音。萧绍方言属于吴语区太湖片临绍小片, 方言中也存在着许多合音现象, 特别是否定词和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

否定词的合音词存在着一定规律。如:不会 (弗会) ———[fei];不要 (弗要) ———[fiau]覅;不用 (弗用) ———[fu耷]。

很明显, 这些词的发音都是首字的声母和尾字的韵母相拼得出的。“[fei]”是“弗”的声母[f]和“会”的韵母“[ei]”相切而得, “[fiau]”是“弗”的声母[f]和“要”的韵母“[iau]”相切而得, “[fu耷]”是“弗”的声母[f]和“用”的韵母“[fu耷]”相切而得。在《越谚》中收集了许多这一类的词, 如“弗”和“顽”相切 (字义为“嘉许小儿循良之称”) 、“弗”和“庸”相切 (字义为“谢馈赏”) 、“弗”和“为”相切 (字义为“不会”) 等。不过, 除了“[fei]、[fiau]、[fu耷]”外, 别的否定合音词已越来越多地被普通话词汇所代替, 很少出现在现代的口语交际中, 青年一代的口语交际中更是越来越少。

并不是所有否定词的合音词都符合以上这一规律。如:“不可以”用“[kho]”表达, “只要、只有、只会”都可以用“[諨ia]” (读入声, 开口度较小) 来表示。

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同样不遵循这一逻辑。例:“我们”读作“[耷a]”, “你们”读作“[na]”, “他们”读作“[ia]”。

在合音词的实际使用中, 两个字的发音已经结合得很紧, 甚至不能用原词替代, 也就是说, 口语交流中只用合音词而不用原词。之所以紧密型的发音更为萧绍地区的人们所接受, 可能是与萧绍地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说话语速普遍较快的习惯密不可分的。

二、变调

普通话的音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用五度标记法表示分别为55、35、214、51。而在萧山方言却有8个声调, 不过现在单个字读8个调的人已较少, 读6个调的较为普遍。这六个调分别为平声 (调值445) 、上声 (调值13) 、阴去 (调值53) 、阳去 (调值31) 、阴入 (调值5) 、阳入 (调值2) 。

在普通话中, “东西”两者都读阴平时, 表示的是“东西方向”;但“西”读轻声时, 表示的是“物体、物件”。相同的音节, 变化了语调, 就有不同的意义, 在萧绍方言中也有这样的现象。如“爷爷奶奶”, 读平声“[ia]445[ia]445[niε]445[niε]445”时表示的是“爸爸的父亲和母亲”, 读“[ia]53[ia]53[niε]53[niε]53”时表示的则是“公公婆婆”。

语调的变化不仅可以区分词义, 而且能反映出讲话的语气和词语的构造。

“钱”现在通俗而普遍的叫法是“钞票”, 但从胡兆海版的《翠姐姐回娘家》中不难看出, 近代萧绍方言对“钱”的叫法是“铜钿[do耷diε]”。不过, 在“最近钱啊没有, 穷死了”中, “钱”不读“[qian] (调值13) ”, 也不叫“铜钿[do耷diε]”。因为用的是自嘲、戏谑的口吻, “钱”读作“[ni誻n] (调值35) ”。可是, 当表示具体花销费用时, 像“车钱”“茶钱”“饭钱”, 结构为“N+N”时, 又读作“[diε]2”。

相同的现象还有“死”在方言中的运用。《翠姐姐回娘家》中, 崔姐姐心急赶路, “踏死一只乌小鸡”中“死”不读“[si]”, 而是读“[sɑ∶]”。“摔死、淹死、撞死、病死”等结构为“V+adj”的词, “死”都读做[sɑ:]”。而在“死”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时, 如“他死了”中。“死”充当谓语, 读作[xi]。

三、重叠词

萧绍方言中存在不少叠词, 最常见的是形容词的叠词形式。AB可以生成ABB形式或AAB形式 (有些两者兼可) , 还可以生成ABAB形式。这类词在表示颜色类词中尤其多见。

雪白—雪雪白—雪白雪白墨黑—墨墨黑—墨黑墨黑

血红—血血红—血红血红焦黄—焦焦黄—焦黄焦黄

碧绿—碧碧绿—碧绿碧绿笔直—笔笔直—笔直笔直

火热—火火热—火热火热精瘦—精精瘦—精瘦精瘦

滥湿—滥滥湿—滥湿滥湿攒齐—攒攒齐—攒齐攒齐

这些表示感觉和外在属性的词既能以AAB形式出现, 又能以ABAB形式出现。但ABAB读起来显得委婉, 更像书面语, 而表达的程度上, AAB式比ABAB式强烈, 更加形象化。这是因为AAB中的AA语义却比较实在, 读音也比较重, 即重音在AA上, 且是连续相同的重音, 而ABAB只是反复, 语势上就缺乏了一气呵成的感觉。

还有一类ABB形式的叠词, 结构比较固定, 并不能做出这种变换。

木佬佬:形容东西很多;慌兮兮:让人感觉害怕;空佬佬:表示空虚, 莫名其妙;白皙皙:面无血色、惨淡的白;乌油油:黑得发亮;甜黏黏:甜得过分;得拉拉:脑子不灵光;芡杀杀:多指女孩子肆意笑谑, 过于轻浮。

之前所提到表示感觉和外在属性的词结构为“N+A”, 是由普通话中具有比喻意义的状态形容词AB式重叠形成的。而“木佬佬、慌兮兮”等形容词是由一个词根语素加上一个叠音后缀构成的。“兮兮、丝丝”等常充作后缀, 构成如“吓兮兮、凉丝丝、爽快丝丝”等词。

四、修辞手法

萧绍方言的一大亮点是说话富于技巧性, 夸张、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的应用可谓是俯拾皆是。

绍兴莲花落的开头, 多见顶针、设问等手法。

“竹板的笃琴弦起, 今朝我唱段娘家戏;这段娘家戏, 出在何方地?出在那绍兴平水斗丘里。” (选自《翠姐姐回娘家》)

顶针和设问交相使用, 直截了当地引出话题, 简明扼要地交代了这一出《翠姐姐回娘家》的故事背景。

在绍兴莲花落的唱词中, 几种修辞手法同时使用, 更加表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如若玉林有高官份, 除非砻糠好搓渡船绳;如若玉林有高官份, 黄狗出角会变麒麟;我要想玉林有高官份, 扫帚柄里出冬笋, 白鲞劈开会还魂。” (选自《马家抢亲》)

“油菜开花黄如金, 萝卜开花是白如银, 蚕豆开花象九莲灯。” (选自《分家节诗》)

《马家抢亲》的唱词,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说明了玉林不可能有高官做, 而三个夸张构成的排比句, 更是让这种“不可能”变得不容置疑。

《分家节诗》的唱词, 从颜色还有形状出发, 用金、银、九莲灯比喻油菜、萝卜、蚕豆开花的盛况, 而三个比喻句一起构成了排比, 显示出了三月初三的好风光, 照应了上文。

有些看似朴素的唱词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双关。

“在大人面前, 你不好背着山锄追根掘底。” (选自《翠姐姐回娘家》)

“吃了年糕运道好, 脚踏楼梯步步高。” (选自《翠姐姐回娘家》)

前者运用了意义双关, 表面指锄头不停地掘土, 实指对问题追根究底。后者用语音双关, 表面指地势的变高, 实际指年“糕”的好彩头。

此外, 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了谚语、歇后语等。

如:“赖头婆死老公———无法无天哒。” (选自《“110”和“120”》

“是介话, 想嵘落起, 这叫赤膊鸡自笃身, 自弄自变白地。” (选自《醉仙女》)

“猪八戒啃猪脚, 自产自销。” (选自《证母》)

在日常用语中, 修辞手法的应用也可谓是淋漓尽致。

“半夜里食骨头/偷食佬又要出洞了”:“食骨头”即“贼骨头”, 也就是“小偷”, 但在这句话中, 用“食骨头偷食佬”来指“老鼠”, 运用了借代的手法。

“你真当是老虎直直眼, 东西就在脚边还找不到”:“老虎直直眼”讽刺人眼大无神, 不能发现自己一直寻找却又近在咫尺的东西, 运用了拟物的手法。

“你们这群学生上课, 就跟个鸭听天雷一样, 反应也没有”:“鸭听天雷”形容人呆傻, 不会很快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运用了拟物的手法。

“这条路是巴掌里杀出个拳头来, 因了周围的山, 雨势到了这却是突然就变小了”:“巴掌里杀出个拳头来”意指在原本不可能或完全违背常理的情况下创造出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运用了象征比拟的手法。

“第一碗饭就那么点, 反倒是你第二次再盛的, 竟然有这么多, 真当是买头还是添头多”:“买头还是添头多”形容做事主次颠倒, 本末倒置。

无论是在莲花落的方言唱词中还是在日常用语中, 使用频率最高的修辞手法都是比拟, 而比拟的客体无不来源于生产劳作、柴米油盐。虽是下里巴人, 但其生动的表现力和形象感是不容忽视的。

研究绍兴莲花落的语言艺术特色一方面有利于拓宽绍兴莲花落的唱词创新及发展途径, 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也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特色地域文化作出贡献。另一方面, 绍兴莲花落唱词凝固了许多方言词汇, 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分析方言地域特色, 佐证语音变化发展趋势, 对语料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绍兴莲花落的说白唱词采用了萧绍方言, 源于日常用语, 又将其艺术化, 通俗易懂, 风趣幽默, 生动简练, 为研究萧绍方言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文通过对绍兴莲花落的唱词的整理研究, 并和当下的萧绍方言进行比较, 凸显了绍兴莲花落的语言艺术特色和萧绍方言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绍兴莲花落,萧绍方言,语言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王艺, 骆峰.绍兴莲花落.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8.

[2]寿永明主编.绍兴方言研究.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5.

风中的莲花 篇8

走近莲花池,看到一朵朵白莲花在风中摇曳。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风中的莲花,看似脆弱,但十分骄傲地摇荡着,那白莲有几分寂寞,有几分清高,又有几分惹人怜爱!

天空中有雨丝飘落,那些风中的莲花,有几分挣扎,雨急起来,它们在雨中狂舞着,枝枝蔓蔓互相倾诉、互相缠绵,显得更美了。我在廊下看着莲花,忽然涌上片刻的惆怅,荷与荷之间,是否也曾不懂得,它们快乐吗?它们寂寞吗?

朋友们开始在廊下下围棋,我仍痴痴地看着风中莲花。

我以为,荷就只是这样美了,就像这雨后的莲花,直到去年秋后我去了白洋淀。我被那成千上万支残荷震撼了!

枯黄的一片!不再有半支荷花,只有茎和秆子,茎都是残的,颓在万亩水里。天气冷,我坐在水边发呆,想着那些残荷的过往,最美的盛夏过去了,开完了一季,谁会记得它们曾经最美时的容颜,现在,它们老了,凋了,残了,孤独着,寂寞着,却也深刻了!它们的每一根神经都那么坚强!经历过整个夏天,它们一层层地蜕变,褪去了青涩,然后是盛开,再然后,凋谢。

就像人的一生吧,不同境遇,卷土而来,烦恼、忧伤、悲戚、恐惧、毁灭、喜悦、高兴、幸福……什么都会要有,风中的残荷,它经历了它应该经历的一切,就像在白洋淀的孙犁纪念馆看到的孙犁老人的一句话:“天地至大,丰美优良,孜孜以求,发射微芒……”孙犁老人就是一朵风中之莲吧,一生为了一个“真”字活着,即使在最动荡的年代,他仍然坚持了自己,有莲的清洁干净和挺拔傲骨,所以,看到“大道低回”这四个字时,我想他是配得上这四个字的。

而那万亩残荷,好像一种精神在蔓延,我并不觉得它们败了,它们是在秋天丰收了,那下面,是藕啊。

想起一个朋友。

她从不和别人说她的不幸,但她的确是不幸的,爱情出了事故,身体也出了事故。可是,她一直微笑,坚强地活着,活得那样鲜艳夺目,开花店,画画,所有精神细节被安排得异常妥当。我们常常在一起聊天,她宛如透明而清丽的荷,那样让我迷恋,她也是风中之荷吧。

我想,自己之所以如此迷恋风中的莲花,是迷恋莲花内心的宁静和淡然吧!它一点也不骄躁,不显摆,不虚荣,不贪恋过多的雨水和阳光,它像我的朋友——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些特质,就是风中的莲花的品质,就是我想要的执著与坚强吧!

还记得去中国美术馆看荷的展览,每次都喜欢看那些残荷。盛开时的它们,还有几丝骄傲和得意,和人一样吧,正年轻,正得势,所以,难免张狂,要怎么开就怎么开。可是,那些残荷,经历了,丰富了,那些疼痛和坎坷让它们不再惧风霜,它们由薄变厚了,变瓷实了,变丰满了。

一个叫李老十的画家,残荷画得最好,一片片的墨黑,黑得让我透不过气来。可是,我仍然能感觉到风。在他的画布上,有风在吹!

风吹着那些残荷,它们昂着头,在风里,轻轻地吟唱,真的,我听得到!

我那位女朋友总是微笑着说,风中的莲花,就是以最简单的心,最简单的形式在过自己的生活!而我们也一样,要用最简单的形式,获得最深厚的精神!

有关莲花的美文:莲花湖的夏天 篇9

每一个季节的莲花湖风景各不相同,会有很多的色彩参与表现,当然,每一个季节也都会有不同的“龙门阵”。比如春天谈百花开和一些计划,秋天谈农忙收获,冬天谈怎么过年。那么夏天呢?夏天的主题就比较丰富了,因为散步纳凉的人多,聊天内容就比较杂:谁的孩子考上什么学校,好和不好都是谈资;为什么清华北大对四川学生比较严苛,为什么我们不是北京人;谁的裙子好看,但长了短了、质地好坏;谁又在努力减肥,却管不住自己的嘴……所有的聊天都在轻风中慢慢落下来,最后揉碎在湖水里,被波光缓缓推向夜的深处。

湖水在吸收很多聊天“信息”的同时,还会沉淀很多的晚霞,其色彩和天空的一样美丽,相得益彰。“寻梦,彩虹似的梦”,我忽然想起自己曾经想当画家,画遍中国山水。面对湖水送来的微风,不禁摇摇头笑起来,以前教书,现在从政。但不管怎么说,丰富的晚霞是不适合用油画的方式表达的,天空和湖水都应该属于漂亮的中国画。湖水清澈见底,看到湖水,一样可以感受“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美妙,享受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惬意,享受着小城安逸的夜晚。我慢慢地走着,竟然感觉是自己独享了。

“莲花湖会不会是天上降落的一块彩霞,不小心揉在西充这座城里?”慢慢走着,我不禁在心里默默的问自己。

湖的一些角落,总会有几片莲叶,更加增添了莲湖生气。几朵莲花站立在上面,间或也有蜻蜓飞来飞去,下面有鱼游动的发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然而大多数人是不会理会这些诗句的,或许他们眼里只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视觉效果吧!

如果要看莲花仙子,从一棵垂柳右侧看过去最好。这个角度让仙子仿佛活起来,挺立之势又显得温柔美丽、从容大方,或许她就是西充女人幸福的神态吧。西充人是很尊敬莲花仙子的,甚至还有人悄悄的跪拜,让其保佑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以后能有个好的前程。但一个人的前程,岂是一尊美丽的塑像能左右的呢?

晚霞慢慢消失了,天空和湖底的色彩也渐渐褪去,散步的人也陆续往回走了,广场音乐响起了萨克斯名曲《回家》,飘荡在莲花湖中央。莲花湖终于要“客走主安”了,留下的,仍有一些轻柔的晚风和水里的鱼儿,城市闪烁的灯饰静默地落在水底,招摇的柳树开始消停下来。但或许就是在这样的时间,才是这个夏天里最美好的时候吧!

试论萍乡莲花落曲目的教化功能 篇10

传统坐唱曲目中之《戒烟歌》:我一不打来二不嫌, 三不 (该只) 骂来四不恨。只有 (该只) 洋烟 (指鸦片——笔者注) 不是货, 害死几多几好哥哥, 铜勺子熬, 牛角盆子装, 鸦片烟子本是损精汤, 你坐到好像一只迷魂鬼, 睏到好像一只钓鱼船, 上街走到 (该只) 下街转, 东边坐哩坐西边。有坵田来你耕不得, 有块土来你不能园 (俗话说菜园靠园:作动词用, 勤种勤浇之意——笔者注) 。你走起路来两只肩膀一扛起, 一只脑壳勾到地下里, 哥哥仔——你就好像一只干腊鸡。

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鸦片成为毒害我国国民以及经济的罪魁祸首, 这一段《戒烟歌》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鸦片吸食者猥琐形态和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之后果描述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这首《戒烟歌》在传唱中教化人们远离鸦片和毒品。萍乡莲花落的教化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弘扬我国传统美德, 对于人们的思想教育作用显著。

如肖云圣口传下来的《王氏教女》, 是一首非常典型的传颂尊老爱幼、勤劳工作和睦邻里等传统道德观的曲目, 里面部分唱词例如:为娘教你十宗事, 一件一宗 (呀) 要记心中:……男也要勤, 女也要勤, 三餐茶饭不求 (哇) 人, 不求人不求人。你在人家做媳妇, 家娘家爷要尊敬。公公婆婆年纪大, 在家服侍要小心等等都是用平实的语言, 讲述生活中对父母的照顾, 夫妻间的和睦相处, 这种教化方式通俗易懂, 传唱范围广, 教化面比较普及, 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某种程度上更是符合现在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以上分析的都是传统曲目, 新篇曲目中注重教化这一功能的当数宋华铿老先生创作的《长寿歌》与《养老歌》为最典型。前者由宋老亲自主唱、不仅参加了萍乡市2000年的春晚、获得了萍乡市首届文艺作品优秀奖, 还被江西省选拔参加了全国2013年在济南举行的全国第十届“群星奖”的复赛, 获得《济南晚报》的赞誉;后者被改成“萍乡说唱”参加了2006年全国“红叶风采”大型文艺晚会汇演, 而且被CCTV三套选播。两个曲目都被省红星电子音像出版社集结出版共发行光碟20000余盘。它们之所以获得如此绩效, 除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风趣幽默外, 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教化功能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而体现出来的, 既入耳又入心。例如当今社会一个新词叫做“正能量”指的是人要有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面对问题的时候都能从积极的方面去考虑问题。萍乡莲花落的《长寿歌》用另一种角度诠释了“乐观”一词。其中中节选的“长寿还要天天笑, 乐观豁达总会笑;是也笑、非也笑, 笑谈轻松总会笑;输也笑、赢也笑, 朋友之间笑对笑;别人发噎 (生气之意——原作者注) 我也笑, 笑来笑去一起笑;笑声妙、笑声好, 笑声之中去烦恼;笑声好、笑声高, 矛盾就在 (该只) 笑中消;笑中有宽容、笑后最轻松, 笑中有爱护, 笑后回报丰, 世上荣辱身后事, 一切都在 (该只) 笑谈中;笑中和谐你我他, 人人高寿乐哈哈。”

这些选段唱词中倡导的是一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也要笑容面对。在当今社会这种乐观的充满正能量的人生态度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重要, 而这一点是在书本知识中无法涉及到的, 是一种思想上的影响和教育。

萍乡莲花落中无论是经典名段还是近些年新创作的新篇曲目, 还有很多新旧结合的曲目中都用或平实, 或幽默, 或生动的语言灵活的表达出思想道德的教化意义。萍乡莲花落的教化作用之所以显著, 是因为它是发源于本土, 最容易被本土群众所接受的一种文化形式。作为一种本土的文化, 传承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 价值观念, 从中提炼总结出最精髓的文化部分, 通过传唱, 耳濡目染的进行思想教化。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萍乡莲花落用一种传统的曲艺文化的形式, 不同于书本内容的枯燥, 更加富有乐趣, 易于接受。也拥有更广阔的群众基础。萍乡莲花落中的很多曲目实际上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种呼应。无论是新曲目还是传统曲目, 这种教化方式寓教于乐,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它才能流传至今生生不息。如今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传承。

摘要:萍乡莲花落是萍乡坐唱中的一种。自古以来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传唱至今并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萍乡莲花落目前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列举萍乡莲花落的经典名段论述其教化功能。

上一篇:学校德育教学品德教育下一篇:词汇教学的步骤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