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育智慧论文十篇

2024-05-29

智慧课堂育智慧论文 篇1

无论宏观上的把控, 还是微观上的设置, 无论是包含的直接信息, 还是隐蔽的间接信息, 教材无一不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等待我们去挖掘。作为教师, 我们要能揣摩编者的设计意图, 正确把握其价值取向。只有这样, 才能有目的地组织教学, 使我们的课堂增值, 培育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一、宏观上把握读懂渗透的学习方式

以9A Unit One为例, 谈谈笔者是如何来理解每个课时的层次与内在联系, 从而有序组织学生层层深入, 理解和内化知识的。

整个这一单元所处的模块为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要与人相处, 需要了解其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Comic strip&Welcome to the Unit, 通过漫画引入话题Star Signs, 借此过渡到第二、三课时Reading中展示的每一个星座的人物性格特征的词汇。另外, 第二课时的练习中评价一个人物的性格, 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个词汇, 而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评价的缘由, 即由词过渡到句的表达。第四课时Vocabulary给我们呈现Describing friends的词汇, 并分成positive和negative两个类别。笔者认为编者的目的一是向我们传达应该“一分为二”地评价一个人, 同时也是为Grammar课时做了铺垫。因为句型enough与句型too…to转换将涉及反义词使用。第五、六课时Grammar中的两个句型‘It is’+adjective+‘of’…+‘ (not) to’–infinitive和Verb‘to be’+adjective+‘enough’+‘to’–infinitive, 这两个句型在前面Vocabulary及Reading基本句型的基础上有了提升。把两个简单句, 合并成了一个句子。如Vocabulary中Billy has all kinds of different ideas、He is imaginative两个简单句, 我们可以运用Grammar给予的句型合并成Billy is imaginative enough to have all kinds of different ideas.这样的表达, 在语法层面上提升了一级。第七课时Integrated skills中, 我觉得编者把前面的独立的句子放入了对话中, 类似于speak up, 为过渡到Main task篇章打下伏笔。第八课时Study skills内容是Formal and informal language, 比较第九课时Main task标题A formal recommendation, 我们不难看出Study skills也是为Main task做了铺垫。第十课时Checkout, 表面上看是对本单元语法及词汇知识的小结, 在内容上看使前面整个单元设置的话题情境更为完整:被推荐者David, 对Millie和Kitty表示感谢。总之, 整个单元的内容按照词、句、句型、对话、篇章这样一个语言习得进程设计。

以上, 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浅见, 也许对编者的意图还没能够把握到位, 但希望可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微观上研究, 读懂蕴含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式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下面, 列举问题来阐述教学实践中笔者如何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的。

问题一:danger是可数名词还是不可数名词

不知各位给我的答案是什么?但容我冒昧地替大家回答:“这还用问, 当然是不可数名词。”好, 请大家翻开8A课本到62页, 看最上面一行的文字“Millie is telling Amy about the dangers that giant pandas are facing.”这个发现启发了我和我的学生去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概念?

问题二:Do you want to have some noodles?还是Do you want to have any noodles?

您是如何理解这个表达呢?是用some还是any, 还是两个表达都可以?这个答案也同样需要分情况而定。我们同样可以翻到书本9A第31页, 文中用的是Do you want to have some noodles?

类似的还有:What do you think about sth?还是How do you think about sth?对于第一个表达, 大家没有任何疑问, 那第二种表达恰恰是对应书本8B第100页“We can also use?”“It is'+adjective+to-infinitive to express how we think about something.”不知道你在意了吗?

“难道书本上的表达就正确吗?”肯定有人会用这个问题反驳我。不错,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举上面的例子, 只是为了分享一个想法:做学问, 应该于无疑处有疑。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和学生们在解读教材时, 关注了前后教材间的练习, 所以像前两个问题的发现一样,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启发进一步地思考、质疑自己原有的知识是否全面、正确, 又激发并培养了学生质疑权威的意识。这里质疑的对象, 既包括自己原有的知识, 也包括老师及教材等。由此, 使学生获得创新和突破, 继而更好地启智生慧。

再看问题三:

——How () do you know about our school?

——I know it very well.I've visited it twice before.

A.well、B.long、C.soon、D.far.

这是八年级《暑假作业每日一刻钟》第37页单项选择的第三题。你选择的是?说实话, 我没法选择。细心的老师会发现这个练习对应的是8B书本Unit One第八页第一句话“How well do you know Sunshine Town, Mr.Chen?”所以暑假作业提供的参考答案是“A”。那什么让我纠结呢?不妨让我们一起找出前一版7A教材, 翻到21页和63页。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两句话:“How well do you know your new friends?”以及“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food”?另外, 8A第75页有“What do you know about birds?”现在该轮到您为难了吧?所以, 如果我们用心解读分析我们的教材, 我们的学生就不会被奴化, 他们一定会具有质疑意识, 从而具有创新精神!那么, 我的学生如何去创新的呢?

问题四:请大家思考一下:教材8A第45页Grammar A部分我们可以做怎样的修改, 使之更加完善?

这是我在讲课时, 提出供我的学生思考的问题。要能回答出这个问题, 首先学生要能质疑这部分教材的不完美。可是我也不能让自己培养出只会一味抱怨的学生, 于是, 更希望学生们能对此提出建设性的想法, 这就是创新!

有一个学生提出的想法是:文中说“We use‘or’to join possibilities or options.”但课本上给我们举的例子只体现出了options的用法, 所以我们可以再增加一个例句来表达possibilities, 这样就更加清晰完善了。

你觉得怎样?看到孩子这种状态, 我很欣慰, 我的目的达到了。如果我们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 那就不会有“钱学森之问”了;我们国家, 也不再只是“中国制造”了!

问题五:请告诉我, 这部分内容,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什么?

这是笔者和大家最后分享的一个问题, 也是在讲授Grammar时, 常问学生的一个问题。只是想让学生们学会充分利用好每一个资源, 尊重并思考其价值。下面以书本9A第73页的练习为例, 给大家介绍一下对这部分教材内容做了怎样的解读与分析。

课本素材:My classmates like the story of Friendship (1) () (well) that of Spacemen on earth.They think the actors act (2) () (well) those in Spacemen on Earth.However, among the four programmes, they watch Ken’s Story (3) () (regularly) .They think the actors in Ken’s Story act (4) () (well) .

They seldom watch Unusual Weekend.They think the actors act (5) () (badly) and that the story is (6) () (bad of the four programmes.Very few people like this programme.

这个练习, 是让学生巩固不规则副词的等级。讲课时, 笔者总是要求学生们尊重编者们的劳动, 尽量去体会编写意图并思考挖掘价值。空格1、2, 表面上看, 答案都是well的比较级, 但深入观察一下, 可以发现它们的比较对象一个是that, 另一个是those;第3、4、5、6空格, 虽都是最高级, 不一样的是比较范围不一样, 有among the four programmes、of the four programmes, 也有in Ken’s Story;第5、6空格告诉我们bad和badly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拼写形式是一样的。

通过解读这段文字里所隐含的信息, 学生们不仅掌握副词等级的构成、比较范围的表达、比较状语从句中代词的运用, 而且还能进一步学会懂得尊重、珍惜每一个人价值, “以德载道, 以道御术”, 让教学不再只是浮于表面的做题得答案而已。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通过教材的深度解读和比较挖掘, 帮助学生形成学科思维, 拓展学科视野, 有利于其探究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合格人才的培养;学会质疑, 能让学生敢于对和自己想法相左的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激发求异精神;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 发挥学习潜能,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要:无论是宏观上的把控, 还是微观上的设置, 无论是包含的直接信息, 还是隐蔽的间接信息, 教材无一不蕴藏着丰富的学习资源等待我们去挖掘。作为教师, 我们要能揣摩编者的设计意图, 正确把握其价值取向。只有这样, 才能有目的地组织教学, 使我们的课堂增值, 培育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教材,思考,质疑,英语,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智慧课堂育智慧 篇2

一、智慧课堂教学策略

1.启悟型课堂教学策略

启悟型智慧课堂是以开启、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分辨性、鉴赏性和运用能力为具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堂。

这种课堂的基本模式是,教学流程分为初悟、深悟、透悟三个环节。初悟环节,学生根据明确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阅读文本,找出疑惑的地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深悟环节,教师主要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启发学生品悟语言。基本策略是,通过比较训练,悟出语言之准确;通过想象训练,悟出语句之意境;通过品味训练,体验语句之情感。透悟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扩写、缩写、仿写、续写、写读后感等方式,把读写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发现型课堂教学策略

发现型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主要基于数学学科。基本流程是:导入新课,明确问题;启发点拨,自主学习;师生共探,解决问题;应用发展,拓展创造。

第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问题并出示教学目标;第二个环节,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学法指导,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第三个环节,教师运用小组结对等方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中答疑解惑,达成教学目标;第四个环节,教师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巩固知识,拓宽思维。

3.实践型课堂教学策略

实践型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基于综合学科。基本思想是,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尝试、体验、探究等方式主动学习,多元思考。

这种课堂常用的教学策略有三种: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教师将教学的重难点问题设置成不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在一系列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运用探究方式,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自由体验的空间,让教学过程沿着“尝试练习——发现问题——反馈讨论——获得新知”的流程运行,使学生感受到发现并解决问题的乐趣。三是重视实践体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让他们在体验中获取知识,生成智慧。

二、智慧课堂学习策略

1.自主性学习策略

智慧课堂自主性学习策略研究基于语文学科,其核心是提升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自主写作。具体策略主要有三种。

(1)指导预习,教会质疑

自主不是放任,对于学习经验尚且不足的小学生而言,教师的细心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前提。语文课题组经过提炼总结,规范了预习流程:阅读课题,揣摩课文内容;查阅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细读课文,开展质疑问难;完成练习,检测预习效果。

在这个流程中,质疑问难落实起来难度最大。为了增强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课题组对质疑的方法进行了细化。如: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有不懂的地方要标记下来,并及时提出来;揣摩意义时可以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主要内容、意义及关键词句、动情点、中心句(段)等而展开。将问题具体化后,学生有章可循,质疑问难的能力逐步提高。

(2)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课改以来,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课堂学习方式。育才实小语文教研组不仅在阅读课上充分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而且在写字课、习作课上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如,一位教师执教习作评讲课《我开的小店》时,引导学生通过四人小组互相点评。点评中,有的学生说小店的布置只写了一句话,不够具体,建议写一写小店的布置、环境、特点,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总分方式构段,还有的提出故事中缺少人物的心理描写,不够生动。通过合作,文章存在的问题被学生一一发现。

(3)个性理解,读写结合

一位教师执教鄂教版《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画满画的圆月亮》时,引导学生三次读第七节。第一次放在“小松鼠的愿望实现了吗”这个学生最想了解的问题上,学生抓住“一大串”“满是”及小松鼠画的画,认识到小松鼠的愿望实现了,但没有感受到小松鼠此时的心情。学完第五、六节后,教师再次安排学生读第七节,此时,学生在情境对话中已经深入到小松鼠的内心,充分感受到了松鼠由伤心、难过到惊喜、高兴的心情变化,因此朗读时情不自禁地用夸张的动作和幸福的语气表现出了小松鼠愿望实现后的快乐和满足。第三次读安排在学习第12节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丰富画的内容,并鼓励他们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把想象到的内容写出来。学生在读和写中增强了想象能力,感受到了小松鼠的智慧。

2.探究性学习策略

智慧课堂探究性学习策略研究基于数学学科,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敢问、会问、善问。

(1)大问题驱动,培养学习兴趣

大问题指一节课中具有统领性的问题。教学“比的意义”时,教师让学生思考:这节课你想知道什么?想学会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据此确定了两个核心任务,“什么叫作比?比跟我们以前学的哪些数学知识有什么联系?”接着,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在自学中自主建构知识。这样教学,原先需要一节课完成的内容20分钟就完成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都得到了提高。

(2)小问题驱动,提升思维能力

大问题的最终破解,有赖于小问题的顺利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在找准了大问题后,精心预设小问题,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以引导学生一步步逼近并解决大问题。教学《圆柱体表面积计算》时,教师在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核心任务(自主找到计算圆柱体表面积的方法)之后,给出了活动线索,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每当学生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时,教师就适当地引一引,但并不将圆柱的本质特征显现出来。最终,学生自主发现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和本质特征。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提升了思维能力。

(3)走出课堂,让生活与数学接轨

学习了“画正字收集运动数据”的方法后,教师要求学生课外寻找一个感兴趣的主题,用这种方法统计分析,并阐明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有的学生对百步亭小区各路口上学期间车流量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有的对五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还有的对小学生收看电视节目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等等。在对百步亭各路口上学期间车流量进行统计后,学生认为交通拥堵既有道路设计不够合理的原因,又有车流量急剧增加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这些问题给学生上(下)学时的交通安全带来了隐患。就小学生而言,这些看法和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

3.合作性学习策略

智慧课堂合作性学习策略研究基于综合学科。主要策略有三种。

(1)表演式合作

表演式合作学习即通过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这种合作形式在音乐教学中运用最广泛。

(2)探究式合作

探究式合作学习即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某一内容进行讨论、研究、实践。这种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必须有明确的分工,一般运用于科学学科的实验操作中。

(3)学科式合作

学科式合作学习指将几门学科整合起来开展合作学习。例如:教学美术课《中国龙》时,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学到的有关龙的成语,进行成语接龙游戏,还可以结合音乐课上学习的知识,演唱《龙的传人》等歌曲。

智慧课堂推行以来,课堂上假问题少了,真思维多了,假合作少了,真对话多了,假活跃少了,真主动多了,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普遍提升。

(作者单位:武汉市育才实验小学)

智慧课堂育智慧论文 篇3

一、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做朋友,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给予学生多一分关爱和温暖,那么,师生关系就会多一分融洽。在平时的接触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常与他们沟通,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朝着良好、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朝着文明、民主的方向发展。

二、保持快乐和宽容的心态

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够把笑声带给别人的人,他本身就有一种能力,叫感染;喜欢把痛苦带给别人的人,他也有一种能力,叫传染。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学生,他们需要在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学习、成长。可以说,犯错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必然障碍。学习本来也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纠正、不断成长的过程。如果教师不能容忍学生的错误,就相当于剥夺了学生成长的权利。因此,在学生犯错之时,教师应先冷静下来,然后深呼吸,三思之后再做决定,切勿让望生成才之心冲昏了头脑。

三、制订适当的惩罚措施

精彩导入,智慧课堂 篇4

关键词:智慧;课堂导入;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导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预热”,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大胆尝试多样“导”课,学生跟着我“导”的方向走,课堂上有声有色,教学效果明显转好。下面,我列举了在平常教学中颇有成效的几种导课方法。

一、复习导入法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学过的知识,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对新知识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增强了旧知识印象的同时,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

例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课中,先复习《自转》,“地球自转是怎样的方向?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自转是围绕着什么转动的?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在学生回答完后,自然说到:“地球的运动除了自转以外,还有公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公转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生活经验导入法

生活处处有地理。初中生对生活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他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逐层深入地引导其去分析、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比如说,在《多变的天气》一课,上课初始,我走到学生中间,随意问一位学生:“今天穿的衣服少的啊,你感觉怎样啊?”“有点冷的。”我继续提问:“那大家是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两天的天气状况的呢?”下面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看天气预报的”“看手机的”“爸爸妈妈说的”“上网查的”。师问:“了解天气的途径很多,那我们描述天气通常会用到哪些词语呢?”

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的教学。

三、多媒体导入法

新课标提出应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所以在新课开始之前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感性现实材料来导入,如图片、动画或视频等方式。

如,学习《人口与人种》时,可先展示几幅假期坐公交去恐龙园游玩的照片,根据亲身经历,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这样在用数据告诉学生人口数量以及后面归纳的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前,就让学生先从亲身经历深刻地感受人口数量的庞大及带来的压力,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四、板图板画导入法

学习地理最有效的工具是地图,老师熟练地板出当节课要学习的地理内容所涉及的地理板图,先声夺人,先入为主,更能很快地进入教学主题。

比如,在学习《黄河的治理》一课时,在课前三分钟,我在黑板上即时画了黄河板图。学生一看到板图就知道今天学习的是黄河,自然而然地就导入了新课的教学。

五、时政导入法

教材的安排是固定的,但是每天发生的事件都是无法预知的,将学生关注的时事政治问题,大胆而巧妙地引入地理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日本》一课时,引用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回忆了地震对人民带来的伤害,对国家造成的损失,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后,我说道:“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中,也有多地震的国

家,大家知道是哪个吗?”学生自然地说到是日本,很快就进入了新课的教学。

六、诗词导入法

诗词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导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用诗词恰当地导入新课,既使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和美的享受,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记忆,开放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地形和地势》一课中,上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诗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提问:“这些诗词都蕴含着怎样的地理知识?”学生纷纷回答:“我国很多的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的。”我顺势引导:“河流向东汇入大海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很多学生都能想到是地势的原因,教师马上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这样的自然导入,既能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课堂上采用哪一种方法,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利用有针对性的导入,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尽快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王雪梅.地理课堂导入之我见[J].新课程:下,2012(03).

作者简介:蒋海燕,女,1986年4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研究方向:地理课堂如何体现教学智慧。

建构智慧课堂 篇5

涉县辽城乡中心校:李中堂

摘 要:在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如何以课堂这块主阵地为依托,实现提质增效尤为重要。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分别从专研教材、认真备课,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完善教学策略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借以抛砖引玉,躬身推进新课程的发展。

关键词:建构 智慧 课堂 落实 有效 教学

这学期我乡从上到下都在倡导有效课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那么,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一直在思考着。迎接省市教学评估检查期间,有幸听了我乡十余位优秀老师的公开课,对几位老师格外的佩服,感想颇多。从他们的课中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找到了我以后语文教学中所要寻找的方向。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有效教学的前奏

笔者认为,要实施有效教学,首先要做到明确目标,深入钻研教材,巧妙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正确到位的理解文本,若对文本的解读把握不甚到位,就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难以进入情境。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我备课没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因此,我们在课前要深入钻研文本,从深度、广度等多方面进行研读,挖掘丰富的内涵,再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才能辅导、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更好的开展个性化阅读。

比如我在教学《白杨》一课前,读到下面的句子: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从表面上理解:写出了白杨树高大挺秀,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的特点,以及表现了白杨树的不怕困难、坚强执着的精神。但通过反复研读,会深层次体会到句子的意思: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和白杨树一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 1

家。这正是人与树的神似之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这句是爸爸勉励自己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爸爸的那种豪情壮志……

在听素红等几位老师的课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他们对于教材的分析比较透彻。他们一节课总能围绕几个主要问题展开教学,游刃有余,这同样和他们的精心备课是分不开的。

精心准备好每一个45分钟所要讲授的内容,首先要做到每一节课主题或者说重点要突出。围绕这个主题再去设计课堂的引入,教学过程中如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以及设计什么深度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思考等等。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否则就没有多大意义,而且做为新授课的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有层次感,做到因材施教,水到渠成。作为复习课,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发散性,能促使学生头脑中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做到温故而知新,所有这些都依赖教师对专业知识能力和传授知识的专业教育技术的掌握。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很难用一个标准去加以衡量。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奏,透彻地把握教材可以使教师“轻松上阵”,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获得预期的进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个性飞扬——有效教学的主 旋曲

如果我们在课堂中多设置情景,让孩子自然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营造温馨和谐、清新活跃的语言环境,语文课将会由机械传授、盲目灌输变为积极地、正确地、有效地引导,学生将会由被动地接受改为主动地探索、积极地配合、热情地参与,才能真正成为生动有效的课堂。

在几节课中,我们时不时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愿意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吗?你能站起来朗读吗?你一定行的,老师相信你。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好孩子。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却说不出来,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好吗?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在他们的课中,学生无拘无束,思维活跃,踊跃发言,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课堂上总是充满着教师的鼓励、关爱和尊重,学生才会被感染,并因此而动情,愿意对你敞开心扉。只有在这种平等、和谐、爱的氛围中,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从而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发挥其学习的创造性。课堂上,除了要求老师

以情动情,以趣激趣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掘教材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习中飞扬个性。相对其他学科教学,语文教学更具形象性、情景性和趣味性等优势。教师若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会深受气氛的感染。

在李梅老师三年级

(二)班的语文指导课中,设计就独具匠心。她在课前就播放好多孩子们爱听的动画片主题曲,让孩子们放松心情,然后她故弄玄虚地说:“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神秘人物,想认识吗?孩子们个个惊喜万分,急切的心情可想而知。接着课件上出现的都是孩子们熟悉又喜爱的人物形象——奥特曼、嘎子、雨来、赖宁等,让学生说说喜欢他们的原因,老师最后总结:有的性格顽皮,幽默搞笑;有的品质优秀,本领高超。然后话题一转进入主题,“我们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物,你能向在座的同学、老师介绍一下我们班的小明星吗?”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

三、完善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最强音

1、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张田若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为读而读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比如上文提到的《白杨》一课。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

2、把创造的乐趣带给学生

学生主动发展的火花,需要教师点燃。主动的核心是创造,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情境,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发表异见、独见、创见,品尝创造的乐趣。公开课中王涛老师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多数同学都说:狐狸是个很狡猾的坏东西,专门欺骗其他小动物。有个学生却提出:狐狸是很聪明的,它能够想办法从乌鸦的嘴里得到肉,我们应该学习它遇事多动脑筋。这个学生,打破了定向思维的模式,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这是一种超越,是真正意义的创新思维。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鼓励他们的创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迸

发出创新的火花。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其次,要有宽容的胸襟。提问时,教师都希望学生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个时候,一定要宽容,要有耐心。只要学生能沾一点儿边,就要加以鼓励、引导,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即使是违背主旨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应给予一定的理解。

3、把合作学习的空间放给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在这几节公开课中,有的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①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②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

智慧让课堂充满活力 篇6

案例一:“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片断

(教师把写着1~15这15个数的卡片贴在黑板上,并在这些数的下面贴一个红圈与一个绿圈)

师:把2的倍数贴在红圈里,把3的倍数贴在绿圈里。(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板演,男生负责找2的倍数,女生负责找3的倍数。做着做着,板演的两位学生争论起来,认为6和12都应该放在自己的圈里。当女生把6和12放在自己的圈里以后,男生趁女生不注意,悄悄地把6和12“偷”到自己的圈里,下面的学生发出一片笑声)

师:6和12到底应放在哪个圈里?

生1:两个圈里都可以放。

生2:6和12既属于第一个圈,也属于第二个圈。

师:你能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他们不再争吵,使6和12既属于第一个圈,也属于第二个圈吗?

生3:把红圈与绿圈靠起来,使它们中间相交叉,把6和12放在它们交叉的圈里。

师:这个同学想得多妙呀!(全班学生鼓掌)

……

反思:“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属概念教学课,以前也听过其他教师上过这节课,总感到要上好很不容易,课堂气氛一般都比较沉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则会感到枯燥、无味。然而,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别出心裁”,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把书中的“死”圈变成了黑板上可移动的“活”圈。不仅如此,教师还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即让板演的学生“争”6和12这两个数,从而引起全班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献策, “公倍数”这个概念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案例二:“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1)2,4,6,x,10。

(2)丁老师能活到A岁。

(3)K + 0.5。

生1:在第一小题中,x等于8。

师:在这题中,x能不能等于9或其他数?

生:不能。

师:说明这里的x表示的是一个确定的数。下面我们研究第二小题。

生2:在第二小题中,A可以是任意一个自然数。

师:A能等于1000吗?

生3:一个人不可能活到1000岁,所以A不可能等于1000。

师:那么,这里的A到底表示什么数呢?

生4:这里的A必须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师:非常好,字母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数,还可以表示一定范围里的数。

师:想一想,第三题中的字母“K”可以表示哪些数?

生5:K可以是自然数,如8、9、10等。

生6:K可以是小数,如0.1、0.2等。

生7:K可以是分数,如二分之一等。

……

反思:“用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呢”,这是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一个自然而然的想法。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三道题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愉快,课堂效率高,这不正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吗?

案例三:“用计算器计算”教学片断

师出示: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78×85×0 1000÷5 4599-499 198+99≈

(大部分学生迅速拿出计算器计算,只有少数学生直接用笔写答案)

师(向写得最快的学生问):请你说一说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算得那么快。

生1:我觉得这些题目不用计算器也可以算出来,而且口算也比较快。

师:算完这些题目,你们有何感想?

生2:我觉得以后要看清题目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用计算器。

师(小结并板书):是用计算器算,还是口算、估算,要合理选择。

……

反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对教材重新加工,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需要。如在本课中增加了一个“比一比,看谁算得快”的环节,实际上在这个环节中,比的不仅仅是快,更是考验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让学生对计算器计算有正确的认识。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学生有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自己也应有创新精神。把创新的智慧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个环节中,智慧会让课堂更美、更高效。

(责编 杜 华)

智慧课堂作文 篇7

别看只有五十分钟就要听课了,但是,由于智慧课堂很有趣,我就像过了五秒钟似的来到了第二节课。

上课了,我怀着高兴和激动的心情认认真真的听着,但是,我心里总是想快点儿做智慧课堂上数学老师给我们出的题。在做这些题的时候,别看我很激动,也很认真,但还是出现了一点儿小差错,在第一作文组问题中我的第一题就错了,其它的问题全对了,我下定决心,下一组题我一定要争取一次性全部做对,不能再错了,但是尽管我在认真,我还是错了第二组的第一题,我心想:我就跟这个一过不去吗?这个一跟我有仇吗?于是,我又想第一组做的题一样,第一题错了,其它的题全对了。

智慧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篇8

一、以“生”为本,智慧处理课堂生成

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是富有个性体验的生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所以在课堂中常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不是教师课前备课所能预料到的。课堂上,教师应凭借自己的教育智慧,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意外”,并创造性地进行开发利用,让“意外”在英语课堂中生成精彩。

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8 Open day (Part A) 时,我和学生正在用There be 句式进行交流学习时, 结果我班一名女生对教科书上的图很感兴趣,在专心致志画起画来了,当时我很想发火,可是我一想,发火不仅打击了这位学生,还会浪费全班同学的时间,所以,我灵机一动,拿起这位同学的画夸奖了一番,然后用她所画的画与同学们用There be句型进行了交流,此时的她似乎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听得特别认真,我顺势让她用本课的重点句型介绍了她自己的画。我不仅将她的画作为有效地课堂资源利用了,还保护了这位学生的自尊心。从此,这位学生课堂表现非常出色,成绩也提升非常快。

课堂上我们要时时为学生着想,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善于倾听,宽容错误,使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发表意见,乐于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和谐共生状态,让英语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二、以“材”为本,智慧安排课堂活动

活动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组织实施的主要形式。《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提倡采用多种教学活动,设置尽量真实的语言情景,使学生能够使用语言来做事情,通过做事情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巧妙的导入能像磁石一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融入英语课堂中,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础。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一些动的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使英语课堂变得生动、灵活。如:利用学生汇报、师生谈话等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也可以利用英文歌曲、儿歌等让学生唱起来,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中的图片、音像等与学生开展游戏,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这样便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紧跟老师的步伐,为下面的新知学习做好的铺垫。

新授环节的活动要根据教材内容,围绕目标,不能跑偏。要动静结合,不能一味地静,枯燥乏味,也不能一味地动,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一位老师在执教5B Unit 8 At the weekends( Part A ) 时,先带着学生唱ABC song, 这首歌与本课教学内容毫无关系;接着让学生学昆虫类单词,做昆虫类游戏……这也不是A部分的教学重点,结果都半节课下来了还没进入A部分的教学。如此设计课堂活动,怎能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活动设计往往是学生能力养成的一个“催化剂”,有效地课堂教学活动是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可靠保障。诚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活动形式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不能顺手拈来或面面俱到,要根据教材内容、活动的目标、学生的特点来选择,使其为教学目的服务。所以应将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到教学活动中,使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性,才有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三、以“用”为本:智慧引领学以致用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交际,“活化语言”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学生、教材、教法的特点,相机引导,创造性地设计拓展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达到语言的学习目的——“活用”。

如:在教学Whats the matter? A部分时,在新授内容结束后,我安排了“帮助我们周围需要帮助的人”这一拓展活动,用多媒体展示了与我校结对帮扶的贫困孩子缺衣少食的图片,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句型与图片中的人物对话,并捐出自己所带的衣服、食品或文具。很多学生还综合运用了以前学过的句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还让学生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英语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而应基于书本进行有效拓展,将文本中的知识生活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构建智慧与和谐课堂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该落实到实际教学行动中。教师应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善于捕捉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运用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师生潜能,英语课堂才能闪耀出智慧与和谐的光芒。

555智慧课堂课后反思 篇9

高陵县第一中学高阳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未来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也在于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因此,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553智慧课堂中,质疑、追问是课堂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一种形式。那么怎样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呢?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师生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必须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别的学生尊重他人的发言,认真听,不插嘴。让每个人都能在和谐的气氛中积极思维。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究,善于质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教师要寻找适合学生年龄阶段和理解力的具体案例挖掘其内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如化学实验中出现各种奇特现象的解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物质(氯化钠、乙酸、乙醇等)的用途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抓社会热点探析所蕴含的知识,这样学生好奇心被打开,兴趣自然而然就起来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敢于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问题就成了脚下的台阶,学生就会在不断质疑中获得新知。

三、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设疑。教师设疑的目的是创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思维,设疑有助于调节课堂情绪加深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化学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适当设疑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纯碱和小苏打都是厨房里的两种常用辅料,你知道它们的区别吗?它们之间怎样转化?

四、在课前做好问题预设。在学案教学中,通过对探究课题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在知识理解上出现的问题,以问题形式列出。也可以通过新旧知识对比找差异。在学生质不敢质疑或质疑较少时,教师也可以提前指定学生对某一探究课题进行提问。

五.引导学生质疑的几种方法。

1、因果法:化学史上的重要发现都是化学工作者不放过实验现象背后的细小问题,在深究其原因的过程中完成的。化学知识的学习也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尤其在接触新知识时,以问题进行导学,引导学生自 1

主探究,从规律的发现过程学习新知。让学生多问为什么?为什么要引入这一概念?为什么要这样而不那样?根据是什么?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装置?如果不这样会怎样?通过归因、质疑,学生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三维目标。

2、反问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反问,以此亦可以很好得引导学生质疑,甚至可以人为设置一些错误,在纠错过程中对正面回答的问题倒过来思考,看结论是否成立,是学生在质疑中发现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教师的反问,学生的反问,实际上都可以很好得促进学生问问题,提问题,从而在反问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这也是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3、推广法:纵观一切规律的发现,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我们常说在过程中教学,而过程教学就包括了知识、规律的推广过程。在化学教学中,把从部分反应得到的规律推广到一般反应,其结论是否依然正确,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质疑、探究,从而掌握规律的相对性往往比直接教学具有更好的效果。

4、比较法:新旧知识的对比迁移是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方法,新旧知识对比求完善,正误对比找差距,正反对比求深刻。

5、变化法。在解题时,变换已知条件,看看解题方法是否相同。从而探究不同条件下的应对方法。

尊重个性生成 创造智慧课堂 篇10

关键词:数学课堂;个性生成;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8)12-0044-02

在一次“生成·导学”课题研究活动中,一位骨干教师执教的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是一节真实有效的好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课堂理应是精彩的、智慧的和富有创造性的课堂,也应是激荡着师生、生生互动生成的课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进一步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下面,笔者以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感悟,与大家共享。

片段一:

[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谁能结合示意图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生答略。

师:从图中你看到什么?

生:长增加了,面积变大了,宽没有变。

师: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是怎样?

生1:根据增加的面积是18平方米,长增加3米,可以求到宽1米的小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再求出原来长方形的宽,最后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列式为:18÷3=6(平方米),6÷1=6(平方米),8×6=48(平方米)。

生2:增加的面积是18平方米,长增加3米,也就是增加的18平方米正好是原长方形的宽与3米相乘的积。可以求出原长方形的宽,再求出原长方形的面积。列式为:18÷3=6(米),8×6=48(平方米)。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呢?

生4:第一个同学将增加的长方形平均分成3个小长方形,先求出宽1米的一个长方形面积是6平方米,再求每个长方形的长是6÷1=6(米),也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为6米,最后求出原长方形的面积为8×6=48平方米,这种方法是对的,想法很独特。

师:这是一种富有个性的思维方法。

生5:第二个同学直接用18÷3=6(米),求出原来长方形的宽,再求出原长方形的面积:8×6=48(平方米)。这种方法比较简洁。

师:对!这种方法不绕弯子,比较简便,是多数同学使用的方法。

片段二:

[试一试]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下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再解答)

师: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按要求在教材提供的图上画出“减少的部分。”

师:根据画出的示意图,怎样求出现在鱼池的面积?

生1:把原来鱼池的宽平均分成4份,每份5米,可以将原来长方形平均分成宽为5米的四个小长方形。每个小长方形面积是150平方米(也就是减少的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就是它的3倍。列式为:20÷5=4(个),4-1=3(个),150×3=450(平方米)。

生2:150÷5=30(米),20-5=15(米),30×15=450(平方米)。也就是先求出鱼池的长,再求出现在鱼池的宽,最后求出现在鱼池的面积。

生3:150÷5=30(米),20×30=600(平方米)。

生4:老师,他做错了。

师:他真的做错了吗?

生5:第3个同学没有做错,只是没有做完。600平方米求的是原来长方形鱼池的面积,减去150平方米就等于现在鱼池的面积,也就是600-150=450(平方米)。

(听了该生的回答,其他同学投以赞赏的目光。)

老师赞扬了该同学的回答,课堂上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反思:

一、充分“预设”——课堂是精彩的

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说过:“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和周密预设,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他提醒了我们每位老师:只有课前的充分预设,才会有课上的精彩生成。片段一和片段二中,教者能对问题进行充分预设,学生自然生成了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有了充分的预设,才能做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这样说,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不是真正的精彩,缘于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

二、生成“多样化”——课堂是灵动的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上的意外生成,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关注学情。片段一中,生1的解法非常独特,先求宽1米的小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再求出原来长方形的宽,最后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学生的思考是多元的,教者充分认识到个体间的差异,善待差异。课堂上学生不能顺应教师的教学思路,教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善于挖掘每一个生成点,课堂就会闪现出创新的“火花”。相反,如果教师按部就班,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就显得太枯燥,课堂就缺少了一种灵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动态生成这一教学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善待“差错”——课堂是智慧的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片段二中,面对学生“差错”,教者敏于捕捉,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没有否定学生,而是耐心等待,通过巧妙点拨,因“错”利导,反而生成了另外一种解法,学生的思维打开了,课堂成了一片智慧的天地。

上一篇:城市环境火灾风险评估下一篇:低碳交通与汽车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