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自然七篇

2024-05-04

心灵与自然 篇1

人文在空间设计这一环节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人文思想又是设计生活的条件之一。最早形式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 使人产生共鸣的隐士哲学至今对当今的人文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隐者的田园生活自陶潜开先河以来, 可谓形成了一个流派。它不仅影响了代代诗风, 同时也影响了中国人的实际生活。隐之大道又是怎样获得, 又是怎样为自己的精神构造场所服务。欧阳修说: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间。”其引申之意不是生活的具体形态而是构筑了自己精神的山水, 即个人的情感场所。又如, 丘为作《寻西山隐者不遇》丘为并没有真正拜访到自己欣赏的隐者, 一路辛苦上山而不得相见, 似乎只有空敬仰一番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丘为别开了另一个境界。他开始独自留连起周遭的幽景, 雨后青青的草木, 松涛声在黄昏的窗边响起, 诗人在这幽静的晚景里感到自足而神怡, 即便没有与隐者把酒闲话。诗人这一日也开悟了清静的道理, 最后诗人乘兴而来, 又尽兴而归, 的确得到了“隐之大道”, 他也完成了构筑自己内心的情感场所, 可见情感空间是有人文基础的。此诗字字寓禅, 细读下来也参悟到一点禅机。这就和我们参观安藤的作品, 不用他本人叙述, 通过他构筑的空间, 你已经得到了他要表达的某种信息。

中国园林尤其是江南园林在体现隐士哲学方面是情感营造的典型, 自得其乐式文人自己的情感抒发空间。这些园林无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 又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并不是凭主观的臆想, 而是对地段特点及周围环境深入考察顺自然之势, 经过对自然山水美景的高度提炼和艺术概括的“再创造”再加上自己的思想, 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效果。其实最重要的是造园无不是园主自己的人生态度, 精神的升华, 形成的寄情于山水, 即精神的建筑自己心中的禅宗哲学, 来达到“位在俗, 却能隐于林”的效果。可见隐文化也是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郑板桥:“十笏茅斋, 一方天井, 修竹数竿, 石笋数尺, 其地无多, 其费亦无多也。”寥寥数语就刻画出来一个精神需求空间, 这个空间是有人情味的不是空洞的。例如, 扬州个园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 是当时大盐商的私人园林, 园主爱竹, 园内遍植竹子, 由于竹叶形象“个”字, 故取名“个园”。竹是古代文人喜爱的植物, 是清高有节的象征。苏东坡曾有“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之语。园内有四季假山, 春景——竹丛中石笋插于其间, 取雨后春笋之意;夏景——荷花池畔叠以湖石, “夏山苍翠如雨滴”;秋景——为坐西朝东的黄石, 登山四望, 有秋高气爽之感;冬景——用白色的雪石堆砌, 象征隆冬白雪, 游园一周, 似历一年, 符合中国传统画理。春山宜游, 夏山宜看, 秋山宜登, 冬山宜居。个园以山胜引人入胜, 整座园林体现了园主的独具匠心, 这和园主的文化素养是分不开的, 寄情于山水, 寓理于世间。充分表达了“以小空间看大空间才知道空间大”, 这一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以及中国古老的哲学的精髓。

贝多芬说过, 大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 他爱一棵树甚至于爱一个人。现代设计师也喜爱“雨淋墙头月移壁”的自然景观在设计中运用。对现实空间保持距离又有对生活的渴望, 这也是隐文化的矛盾之处。正是这一矛盾思想, 使这些园主造出了流芳后世的不朽之作。为情而造景, 情能升文, 亦能升景。而现代版的日本人安藤, 常以石板、水泥、木头、钢材、玻璃为材料, 妙不可言地把雾雨风和阳光设计要素运用其中, 从安藤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日本农舍与大自然的和谐性和日本数寄屋的禅宗美学意识。 也正是以其抽象的素然的静寂的几何学空间创造, 以及对光的捕捉, 寻求空灵与神秘, 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憩栖之所。在现存符号化设计横行的今天, 这种情感流露更难的可贵, 在每个不同时期流派盛起, 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观念, 但每个流派的背后, 其实是脱离不了整个生活大环境的依托物的, 相互影响, 相互存在, 每个时期的流行有每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如果你现在盖一座个园或拙政园, 我想这种情感还是不要得了, 因为他没有情感流露的基础, 这也是时代随着进步, 我们也要有新的情感寄托, 受其影响但不受其支配, 这一条是不变的流行。不管在陶渊明隐士哲学流行的年代, 还是黑格尔哲学流行的今天, 不同时代的思想造就不同的情感空间。

二、无相亦有象——情感构造的写意空间

地域主义认为空间构筑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物质表象和功利性工具, 而是强调其文化意义, 试图创造给人以归属感的环境, 应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和地区文化的关系, 环境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情感产生的源泉。把抽象的“情”转变为具象的“物”, 把抽象的图式转变为具象的空间形式。由空间形象而触发感情, 这是情感的物化过程。将情感凝聚于建筑实体之上。通过空间与实体的塑造, 可以达到空间构筑是以物质结构构成的使用空间。建筑本体是以材料通过结构的围护空间达到功能的需要。然而建筑在成为人的情感的载体时, 就渗入艺术领域, 即建筑艺术。建筑艺术的本质体现在建筑的移情作用, 建筑是寄托人类情感的物资结构, 它包含着人的思维的表达需求, 而需求本身的演变又是靠物质为媒体传达着人的不同感情, 人的情感是空间构造真正要表达的内容。空间的情感认知被人近距离的活动所接受, 对空间的认知不只是通过眼睛, 盲人步行者对空间的感受是在时间的展现中认知的, 因此情感空间的认知, 表现人在建筑中的活动时间过程是时空形成的概念。事物的各个方面不可能在瞬间同时表现各个特征, 而是在过程中一一展现出来, 只有过程才能把握认知的本质与规律。人对空间的认知是建立在思维基础之上的, 思维本身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过程。

设计情感空间要有情感的效应, 这些效应主要有情绪, 情调, 移情效应, 情绪的情景性强持续时间短, 容易因环境的变换而变化, 例如在进入中国的庙宇之前, 应有一种超脱之意, 使人的情绪为之一变。情调效应提供与某种生活方式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例如上海外滩的建筑及景观有异国的欧陆情调, 明孝陵之破败有艺术情调, 罗马的广场有历史情调等。移情效应虽然有片面性与主观性, 但可解释某些微妙的情景交融现象。人的情感、情绪、心境可以使环境“染色”, 环境又可以改变影响人的情绪, 情感心境。设计师把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 才能创造富有情感和表情的空间。才能感染别人影响他人, 情感的交流是跨越时代与国界的。

设计家要尊重自然, 研究自然, 模仿自然, 同时建筑处理必然要对自然做必要的选择和加工。建筑对自然要忠实, 不能背离自然, 也不可能改变大自然的整体把空间与自然完全沟通起来, 建筑设计要充满对自然与生活的感受与理解, 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象都是人们观察与思考的对象。建筑大师赖特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全心的扑进大自然之中。“有机建筑”即要求在自然环境中探索情感空间的妙缔, 从古典主义的以建筑主宰环境, 发展到现代主义把建筑寓于大自然之中, 或把建筑从属于大自然环境, 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进步, 自然是建筑环境的文脉, 建筑的情感在自然环境中的充分表达是建筑的内在属性, 因此自然是情感也是建筑空间设计的基础。例如, 赖特善于用材料的自然特点来创造出感人的气氛, 坐落在水边乡野的流水别墅靠各种材料的充分表现, 将建筑物的生机融入了丛林流水瀑布之中, 这栋住宅是为彼兹堡百货公司经理建筑的, 是赖特最有诗意的作品, 也是表现罗曼蒂克之作, 他崇尚大自然和古老的返祖意念。而郎香教堂是柯布席耶艺术设计当中的一颗明珠。粗旷的朗香教堂把人们带进了可塑性的艺术般的形式和雄伟的材料质感的情感世界之中, 柯布说“这种取悦于人眼的光的变化是与数学物理控制所不能相容的形式美, 和谐, 重复, 相互依存, 创造一种柔和与稀薄之感的精神再现, 并和室内的声学效果融合在一起, “郎香”教堂的艺术特征是一座雕塑艺术品的表现力, 他完成的建在山顶上波浪般的混凝土郎香教堂, 是创造了“有角的空间诗歌”。而丹尼尔·李别斯金 (Daniel Libskind) 设计的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充分运用黑暗空间及灰空间和坡地走道的隐像诱导式的平面曲折布局, 令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凡尔赛宫、卢浮宫以及故宫也都是一种情感的空间。萧何为汉高主刘邦营建未央宫时认为:“天子以四海为家, 非壮丽无以重威。”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外历代的统治者都懂的怎样利用建筑艺术来巩固他们的政治统治。但问题是公众需要的是亲切的释然的有人情味的平民化的空间, 自得其乐。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初阿房宫会被项羽烧掉, 因为那代表统治者的情感空间是压迫民众的场所。它不能承载大多数人的最求和梦想, 只是特权阶层情感宣泄, 所以情感空间应该是博爱的, 他给大多数人带来的内心深处的愉悦, 不要符号化的生活, 不要没有生活基础的空间。

空间中的光是丰富情感空间的使者, 著名建筑大师勒·柯布席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提到:“建筑是对阳光下各种体量做精炼的、正确的和卓越的处理, 我们的眼睛天生就是观看关照中光与影烘托构成的形象, 立方体、园锥体、球体、圆柱体、 金字塔等都是光所突出表现的主要形体。”例如, 法国著名建筑师让·努唯尔无疑是此中高手, 他对光的运用和理解让他自己有非常独到的地方, 对此他解释说, 传统建筑是建立在坚固的实体和静态的空间之上的。他们忽略了在我看来是最为重要的建筑要素之一——光的作用。忽略了光影的表现性及其各种可能性。对于我来说光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个事件、一种材料、一种最基本的材料。如果你理解和洞察了光的各种变法, 那么你的建筑词汇就会得到极大的延伸和拓展。通过光和使用光来达到多变表情的可能性, 同时也不仅仅是通过日光的种种变化而且还通过室内空间的光线变化, 通过透明性和不透明性的, 有效控制来达到这种变化。有效的使用光是我的作品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而且我会考虑五种、六种, 甚至是七种不同使用光的方法。这同那些仅仅是引入日光的建筑是很不同的。由此可以看出努唯尔对光的理解已并不是简单的柯布西埃式的“阳光下的精确的表现”努唯尔用光的层次可能更为丰富和多样, 他的光已不是简单的日光, 更多的是通过人工光源及色彩的控制, 对透明不透明之间的把握来构成空间各种绮丽的视幻效果, 努唯尔的建筑通过对透明与非透明性的把握对构件元素传媒信息化的研究, 竭力表现我们这个时代各种变幻不定的影象世界和幻化的感觉, 他打破那种固定的, 静态的, 传统的透视建筑造型效果, 为我们创造了某种非物质化的注重建筑物内在品质的电影般的变化和漂移不定的景象, 并将“虚无”表现到极至。

三、结语

当今这样的信息社会, 人们将自身投入信息的海洋, 电脑和网络成了诸多媒体中的主角, 在制造虚拟情感空间方面功不可没, 在虚拟的空间中有邮局、商店、书亭、茶馆、酒吧、聊天室等, 喜欢逛街购物的, 喜欢看新闻的, 喜欢看书的等等, 各种爱好的人都可以乐在其中, 虚拟情感空间在人们的生活中或真或假, 或虚或室丰富了人们的情感生活和精神世界。这一课题是时代发展所给与情感空间的新的内容, 空间就是为情感交流提供的场所。它可以是实体也可以是虚拟的空间, 因为情感本身就是人要表达的精神需求, 无论是精神的物化, 还是物化的精神都是一种情感表达的一种途径。情感的境界是独立于一切物质之外, 它是一个设在人类心灵深处永不更易的美地。

摘要:空间形式是人的情感抒发的方式之一, 人构筑了空间, 空间是人交流情感的场所。空间形式的形成不是一个人脱离生活基础凭空臆想的结果, 事实上其形成是因人们不断的学习、吸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在总结思想的基础上, 作为其情感形式的表现而造就出来的。是源于对外界的反应自然交流的结果。原始人类为了避风雨、御寒暑和防止其他自然现象或野兽的侵袭, 需要有一个赖以栖身的场所——洞穴, 这是最早的空间, 一个构筑在大自然中的安身空间, 而这个时期的所产生的洞壁内的岩画是最早的情感表达, 也是最初的情感空间雏形。老子在《道德经》中记载:“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其用意就在于强调建筑对于人来说, 具有使用价值的不是围成空间的实体的壳, 而是空间本身。

关键词:隐逸,无相亦有象

参考文献

[1]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2]彭一钢.《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用心灵与自然对话 篇2

我生在塔城,长在塔城,塔城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深深印在我的心中。

从祖脉上讲,我是陕西人。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1952年和母亲一起来到塔城。当时塔城百废待兴,父母成天忙得顾不了家,就将我寄养在邻居俄罗斯奶奶家。我是啃着馕、喝着牛奶长大的,我的身边有很多哈萨克、俄罗斯、维吾尔族同龄伙伴。处于这样的环境,我无形中学会了哈萨克语、俄语,没想到这些语言后来帮了我大忙,是它们架起了我深入牧区和塔城大地的桥梁,拍摄到了常人无法拍到的好片。

起初,我在新疆石油管理局工作,继而从事文物考古,最后辞职,转向职业摄影。西北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塔城地区文物所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被摄影记者的“长枪短炮”所震撼、吸引,觉得冥冥中一直追寻的心爱之物终于出现,便省吃俭用,买了一部美能达相机,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摄影生涯。自从踏上这条路后,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我总觉得有一个声音在远处呼唤,让我无法静下心来埋首案头公务。我是一个不甘于平静生活的人。1997年,不顾家人、同事的阻挠,我毅然辞去公职,踏上了职业摄影这条不归之路。命运在一夜之间发生了改变,安逸和舒坦一去不复返,艰辛和艰难开始伴随左右。想当初,那种穷困潦倒的处境,那种孤独无助的情状,让我开始回避城市的世俗,不经意间孤身寻找无人区,深入大漠戈壁,登攀高山雪峰,寄托自己无奈的归宿。我曾三上帕米尔高原,四入罗布泊,无数次登上天山雪峰,用心灵与自然对话,将一串串足迹留在大漠深处……

(二)

摄影不仅是一件苦活,有时甚至是一件要命的活。

2003年8月,我随凤凰卫视摄制组去小河墓地。沙漠车到沙丘地带跑不动了,GPS显示的方位和地图对不上,没有办法,只好就地露营。当时正值盛夏,沙漠地表温度高达70多度。幸好第二天是阴天,气温不高,我们决定弃车步行。到小河墓地后,同行人员拍完片先往回走,我和四毛留下来又拍了两个小时。下午往回走时,天晴了,地表温度迅速升高到70度。我俩把设备放在梭梭草下,一边走,一边在路过的梭梭上用红布条做记号,以便日后回来取。走了近6个小时,实在走不动了,索性躺在沙丘顶上昏昏睡去。夜幕降临,死亡向我俩慢慢逼近。将近凌晨,摄制组的人开着沙漠车找到了我俩。

这次遇险,差点把小河墓地变成了自己的墓地。

(三)

二十多年来,浪迹天涯,用步幅和车轮丈量着脚下这片热土,虽然历尽艰险,但几十万公里的行程,换来数万幅的照片,我心足矣。每当夜深人静,独自翻阅拍摄日记,选择胶片放在观片器下慢慢欣赏的时候,一股巨大的冲击力迎面而来,我常常暗问自己,这些年是怎样走过这些艰辛历程的?是什么东西支撑着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到了现在?也许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吧,也许是对家乡的眷恋和感恩吧———是她们给了我前进的动力和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

我最珍爱的是那些拍摄塔城大地的照片,这片大地没有遭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至今保持着原生状态,呈现着未被人为破坏的自然美。这种状态,在今天看来,已是一种近于奢侈的幸运。我能为拥有这种幸运而感到无比幸福,此为其一。其二,塔城地区是北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东西方文化、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千百年来,这里形成了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在这里,人文与自然和谐共存,呈现出内涵深厚的大美之境。我时常被这些美感动,一种发自内心的驱动迫使我用镜头把她记录下来,进而让影像中的她去感动更多的人。

我一直坚信约翰?缪尔的那句名言:“进入宇宙的畅途得经过旷野。”他的话在今天听来愈加显得有分量。在现代文明的掘进中,旷野日渐挤压、消失,我们进入宇宙的通道越来越狭窄。经常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让我无法安心待在城市,一年365天,超过一半时间在野外、在路上。我的心与自然紧紧贴在一起,随着岁月的推移,情感愈加“脆弱”起来。我曾为风雪中觅食的小鸟唏嘘感叹,那娇弱的身躯竟敢与暴风雪抗衡;我曾为卡斯特地貌、侏罗纪地貌、雅丹地貌迎风长啸,时光如流水,自然神工,雕琢出如此的雄阔图景;我曾为草原明月浮想联翩,举杯共饮,与古人一起纵马驰骋;我曾为雪山群峰伫立膜拜,面对如此神山,除震撼之外,顿感自己如此渺小……

(四)

也许有人会问,有那么玄吗?摄影无非是机械地重复,外加一些经验和技巧。如果说摄影有这么简单,它绝不会成为一门艺术。它绝不是技术卖弄,它所体现的是镜头之后摄影者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我经常给同行讲,摄影是长时的等待,瞬间的曝光。摄影家不是在不停地拍,他更多的是在路上、在等待。守候,等待,是对拍摄阵地的坚守,也是摄影艺术的最高境界。我曾为拍摄阿尔金山,在戈壁大漠搭帐篷住了十天,就是为了等待那最为恰当的一束光;为拍白杨河的雾凇胡杨,在林边雪地上住了一周,就是为了等待朝阳升起的一刹那。等待,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这需要自然光线的恩赐,更需要对心中影像的感知和理解。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说摄影家形成了自己拍摄题材的视角和风格,那么书就是丰富其知识、提高视觉定位的关键,更是感受自然神奇、震撼心灵的砝码。几十年来,我购书逾万册,正是踩着这些书做的阶梯,我一步步地向高处攀去。

有很多人无数次问我,放弃仕途去搞无利可图的摄影,值吗?“值!”二十年来,我一向这样回答。鲁迅先生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在人类300万年的漫长历史中,一个人的一生,无疑是流星一现。况且,人类在不断发展,其历史在不断拉长。放在这个定位,我觉得,作为一个人,如果不枉此生,就必须给后人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名车、洋房,可能尊显一时奢华,但终会被岁月冲荡得无影无踪。我想,我用心灵感受拍摄的感光胶片,在岁月浸泡下的显影,将会凝固时间,让美成为一种永恒。

自然与心灵 篇3

时光不停的向前流去,天气渐渐的凉爽起来,吵人的蝉鸣声被秋风吹散了,代替它的是晚间草丛中的蟋蟀的名声。秋天带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的来到了我们中间。

看,那山那水那林间小道,哪一处不都是那么美。仰望,山重重叠叠一片深绿,看不到黄色的秋叶,全是苍翠的松树,没有丝毫的秋意。山上蜿蜒的石阶隐隐约约的出现,像一条蜿蜒的长蛇在林中爬行。天,蓝的像海水,几朵飘飘悠悠的浮云,洋洋洒洒地点在天空中,像一幅美妙的图画。

走在小道上,道边的矮小植物真是好看,红的、黄的、绿的混在一起,像神奇的调色盘。那红的是那么的红如同烈火,那黄的是那么的黄金光闪耀,那绿的又是那么的绿,绿的逼你的眼。我想全天下的颜色属它们最漂亮了。路边还有一些高大的植物,它们几乎都是松树,绿油油的,特别是雨后阳光照在上面格外的好看。顺着小道往上看,我只有一个感觉,就是幽静。

一路风景迷人,来到山顶上更是美不胜收。往下俯视,一切都是绿的,只在松树林中的缝隙里看到了一点金黄。湖在眼下显得很平静,青山倒映在湖面上,湖面就像滴翠似的,美极了!山外的下面是城市,城市尽收眼底,白色的居民楼,灰色的工厂,银光闪烁的停车场,是显得那么渺小。远看连绵起伏的山若隐若现,多么像一幅水墨画。天和山也连成一片,天显得那么低。近看,大片大片的矮小植物红的似火,中间还点缀着小白菊,红白相映,看上去多像一个花园。蜜蜂也在中间凑着热闹。

一阵秋风吹来,带来了一丝凉意。空气还是那么清新,并没有因为是下午,空气变的干燥。这风使我心旷神怡精神轻松了,疲惫的身子抖擞了一下,又挺立了起来。秋风如同一支神气的画笔,给树叶涂上了红色、黄色、绿色、紫红色等各种各样的色彩,绘出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山水画。秋风还带来了清脆的鸟叫,那叫声优美婉转。

把整个心灵献给大自然 篇4

本学期的一次作文训练,我让学生写的是“下雪”,阅罢作文,我沮丧至极。失望过后,我开始了深刻的反省。我仔细研究学生的作文,找到了他们共同存在的两个大问题:缺少细致观察的能力,缺少感悟生活的能力,我与学生一起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后,还给予了必要的指导。第二次训练,我决定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上去上观察说话课。按“看雪——接雪——尝雪——玩雪”的顺序进行教学。

在野外教育的课堂中,春天,春满大地的情景;夏天火一般的颜色;秋天,秋风送爽,那丰收的景象;冬天,雪花飘飘,都激起孩子们梦幻般的遐想。因为想象,因为童话,给整个田野,大地罩上了诱人的色彩,这是展现无穷生命力的世界。那也是孩子编写童话的最生动的素材,那是思维和语言的源泉。

二、教学目的

1.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2.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书面作文打好基础。

三、教学设计

导入:对于雪花,同学们可能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大家在冬天天气寒冷时都见过雪,说陌生是因为我们很少认真地关注过它,感受过它。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用心感受的人或事物,都是陌生的。现在让我们走出课堂,奔向大自然,和雪融入到一起吧。

孩子们看见那一片片雪花在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便欢呼着置身到那美景中。

“下雪啦!下雪啦!”“好美的雪啊!”“老师,老师,我可以和雪花一起跳舞吗?”“雪下得好大呀!”“雪花正在欢快地跳舞呢!”

孩子们还兴奋地仰起头,眨着那双充满好奇的眼睛:“程老师,雪花这么美,为什么它不开得久一点呢?”

接着其他孩子又相继提出:

“雪花是谁种的呢?”

“雪花有几个花瓣呢?”

“程老师,你说天上那棵树肯定很大吧!不然树上的雪花掉不完呢?”

“雪花怎么没有香味呢?”

……

随即我让孩子们仔细地观察雪花并做雪花姑娘,回答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

(角色的转换,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从感受雪花外在的美,在不知不觉中去体验雪花心中的美,“美”总是会激起孩子们的“爱”。他们谁也舍不得雪花落在地上一下子从我们视眼中消失掉,他们抬起头,摊开小手:一朵,一朵,聚在小小的手掌中,小小的雪花成了孩子心目中的精灵。片刻,几乎是同时,孩子抬起头,伸开双臂,在雪中旋转着,旋转着……,瞬间孩子们俨然成了真的“雪花姑娘”了,这个美丽的,童话式的美景闪现在我眼前。孩子们也睁大了眼睛瞧着,乐了。我顺着孩子情感的脉搏,让大家一起来编“雪花姑娘”的童话。刚才观察雪花获得的直接的美的感受,对雪花姑娘的新奇、怜爱,连同编童话故事需要幻想的形式,都激起了孩子们创造的欲望。)

雪花飘飘,雪人手舞足蹈,此景此情构成了最佳的创造情境,孩子们身心俱适,一对对想象的翅膀扇动起来了。

有孩子说:“我飘起来了,我飞起来了,我要飞到雪花家里去瞧瞧。”这个开头很具情感色彩。我就顺着孩子的思绪启发:“你在雪花家里看见了什么?”

孩子想了想说:“我看见雪花妈妈正在哭呢!”

“那她为什么要哭呢?你去问问好吗?”

于是那个孩子就很有礼貌地问:雪花妈妈,你为什么哭啊?

我连忙以雪花妈妈的角色说:“我们的孩子逃跑了,我找不到他们呢!”

“逃跑?你们想雪花姑娘为什么要逃跑?你们想雪花姑娘是怎么逃跑?以后又会发生什么呢?”我接过孩子的话茬,进一步启发。

于是有个孩子深情地说:“那是一个寒冷的深夜,雪花姑娘等妈妈睡了,她悄悄地开了后门逃走了。”

我想此时,孩子的脑海中随着他们的想象和语言描述,一定看到了雪花姑娘在深夜逃跑的画面。

“雪花在空中尽情地舞蹈着,它终于跳累了,轻轻地落在地上休息,可是雪花姑娘没想到自己会变成了水,那怎么办呢?”在孩子们思维呆滞时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有孩子说:“我去拿一个瓶子把它装在瓶子里,夏天可以作为治菲子的天然药水。”

“老师,雪花落在我的嘴里了,凉凉的,甜甜的。”我连忙接过话茬子:“你想把它留在——”学生受到启发,说:“我想把它留在我的心中。”

风停了,雪止了。雪花姑娘为大地披上了美丽的银装。

这时,一个小女孩说:“我想和雪花姑娘玩玩,行吗?”

这个小女孩的一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玩雪的情景,我连忙说:“行啊!”

孩子玩得尽兴处,就会向我诉说:“老师,我和某某打雪球,他扔在我的身上,好像是在挠痒痒。

另一个孩子跑过来用他那双稚嫩的小手拉着我一边跑一边说:“程老师,我堆了个雪人,你快来瞧瞧。”

站在雪人面前,我乘机问:“这么漂亮的雪娃娃,你是怎么堆成的?”

“老师,我们先用雪把它堆成身子,然后用雪捏了一个尾巴,又用雪捏了一对耳朵,最后拿红线当嘴巴,用雪捏成一个小球当鼻子,用黑色的线当眼睛,堆好了,我们很开心。”

雪花姑娘在天上留念人间,想起小朋友,所以,每年都会下来……

自然与心灵话题作文 篇5

所谓大自然生态,泛指动物、植物、山川、大地等等,它们都是地球生命中相当活跃的扮演者。虽然它们的存在,并不会因为我们是否关心注意而有所改变;但是显然地,透过吾心对自然生态的细腻体察,却可投影出对于生态现象的主观感受和深层意象。

这些主观的感受和意象,不仅足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关系着吾人对自然认知的准确度,也深切地导引着人类编织现实生活美梦、以及憧憬未来理想愿景的心境。终究,心灵映象乃是个人主观思维和客观经验两者,不断交会与累积的结果。

自然本诸永恒,映象源于慧眼,唯有摭拾外在大地有缘物,方能撒播内在心灵无量田。虽然人生短暂,但是心灵却能无穷;而透过心灵的发抒,可以静观天下、点化人生,达到天人一致、物我合一之超凡境界……

一、日出印象

在西洋的绘画史上,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是擘开西洋传统与现代绘画的转折点。印象主义兴起于十九世纪的六十、七十年代,它探讨色彩瞬间的印象,追求光影的变化,突破传统绘画模式和色彩观念,注重户外实境的写生,为现代的艺术奠定了基础,使印象主义成为现代绘画的起点。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这群画家于1874年共同举办了第一次联合展览(原名“无名协会”)。在众多的参展作品之中,莫内(Claude Monet,1840-1926)展出了一幅表现日出氤氲气氛的画作,名之为《日出?印象》。

在这一幅图画中,莫内以红、黄、蓝等华丽色彩为主调,着眼于色彩的趣味性,其表现方式,显然有违当时所崇尚的色彩诲暗、构图规矩之古典技法,以致于被认为手法轻率、内容平淡。其中有一位艺术评论家,更从莫内的《日出?印象》画作名称中断章取义,以几分讥讽的口吻,统称这些画家为“印象派”。这就是开创近代绘画先锋──印象派,其画派名称之由来。

十九世纪物理科学家,对光和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分析,发现物体之所以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变化,乃是因为它具有吸收和反射不同光线能力的结果。此种研究上的发现,对画家而言,的确产生很大的启发作用。

这些认识,促使印象主义画家大胆地使用颜色,他们打破过去以为阴影只有棕色或黑色的观念,使阴影呈现出了丰富色彩的新面貌。为求真实和鲜艳的色彩效果,他们开始采用以色块、色线或色点并置的手法,描绘画作的对象,捕捉光在物体上造成的色彩变化,以及所产生的视觉感受。

运用新的色彩观念,客观再现个人的瞬间视觉印象,这种感觉纯粹是个人的。因此画出的色彩,也就非常鲜明、丰富而且富有个性。由于强调追求色彩的效果,也因之往往会忽略对象的形相和轮廓。为了保持作品的生动感和真实感,印象派画家主张在外光中一次完成作品,回到画室不再修改。

印象派强调追求亮丽的色彩,表现光影的晃动。为了要捕捉自然现象中剎那的永恒,色彩就必须随着光线的不同而灵活变化。因此,同一个取景地点的不同画作,可能会因为时空之差异,而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色彩。

为了追求光影的变化,印象派画家类皆强调户外写生,将外界真实的客观景色,作自我主观意念的观察。他们强调经由大自然所赋予的灵感,捕捉大地万物的生动画面,藉以建构原野光线的无限永恒,而非仅是藏身于画室之中,凭空想象与冥思创作而已。

走入光影波动,体悟人我自然,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之中,绝非仅是印象派画家一群而已……

二、晴空乱流

有一个人在山林之中郊游,无意间发现一只翅膀受伤而无法飞翔的银鸟,于是便将其带回家中细加照料。终于,银鸟伤势逐渐痊愈,恢复昔日的丰采,并且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竟日形影不离。

传说中的银鸟是一只神鸟,牠能带来幸运与财富。果然自从捡回该只银鸟之后,这个人就变得事事顺心、财源滚滚,与传说中的情况完全一致。可惜有一天,他在无意之间听别人谈及,世界上还有一种金鸟,牠能够比银鸟带来更大的幸福和更多的财富。只是,如果想要获得金鸟,就必得先行将银鸟赶走。

为了获得金鸟,这个人不顾银鸟的苦苦哀求,依然下定决心要赶走银鸟。银鸟伤心欲绝,决定远离这块令牠伤心的地方。离开之时正值黄昏时分,太阳金光四射,天空彩霞遍布,映照出一幅金黄色的绚烂世界。

银鸟鼓翅而起、盘旋数回之后,依依不舍地凌空离去。这时人们才惊奇地发现,银鸟竟然在夕阳照耀之下,全身绽放出无尽的金色光芒。原来大家所传说的金鸟,竟然就是这只银鸟的化身。人们不断惊呼,但却为时已晚,银鸟终究还是心怀遗憾,隐没于金黄的夕照余晖之中。

这是一个相当凄美的故事,当我在广播上听到这个故事之时,内心之冲激、悸动,久久无法平复。因为它像极了目前求新求变的人心和社会情节,也类似于新旧交替下的教育改革。其实,彰显自己,并不必然一定得否定别人。为了追求那种未知的梦想,是否值得以漠视或者抛弃以往奋斗的成果为代价,着实有待人们细细的斟酌与省思。

银鸟绝非等同于一般的鸟类,显然系经过一番辛勤的努力,获得上苍特别的眷顾之后,才得以在偶然的因缘之中获得,无法侥幸可以任意得之。这种得之不易的成果,理应获得妥适的关爱与珍惜,只是贪婪的人类,似乎仅会盲目地追求那种从未见过的虚幻与风潮,而无法真正静下心来,仔细思索金鸟与银鸟之间的隐涵哲理,以致于徒令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

虽然,每个人必须要有远见,但是愿景的建构,却也必得以真实的现况为依归。抛开自我意识的包袱,透彻事件深层的意涵,如此方能细辨本末之要、明察动静之因,藉以去芜存菁,厘清未来发展之方向。山穷水尽,当思峰回路转之道;柳暗花明,谨记创业愿景初衷。

心航天地,企盼晴空万里;悟行人间,谨慎乱流扰心。把握当下,厘清迷踪;清心寡欲,实事求是。终究,菩提本无树,无常因缘观自在;明镜亦非台,污泥莲花转凡尘。尽心戮力,不忘初衷,方能持恒守常、可长可久。

了悟无常尘世,静观自然因缘,那么银鸟幻化,早已自在我心,何须缘木而他求?

三、幸运灵草

以前曾看过一则讽刺漫画,画中描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拄着拐杖,沿街叫卖幸运草。有一个路人看到此一状况,忍不住地对他说:“既然你卖的幸运草可替别人带来好运,那么为何不自己留着,以便为你自己带来幸福?”

幸运草在西方的发源地,人们称它为“Four Leafs Clover”。Clover是一种三叶草,整个词组转译成中文,就是“四叶的三叶草”。幸运草一般指的是四叶的酢浆草、苜蓿或车轴草,绿色,茎很短,学名叫做苜蓿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只有三片小叶子,叶形呈心的形状,叶心较深色的部分也是心形图样。

只有极少数在基因变异的情况下,才会长出第四片叶子,其发生的机会率大约仅是十万分之一而已。所以说,找到了四叶草是幸运的,的确是一点也不为过。由于四瓣者稀少,因此幸运草乃被国际公认为幸运的象征。此种物以稀为贵的人性特质,在幸运草的界定之中,在在表露无遗。

幸运草的四片叶子,分别代表着爱情、健康、名誉以及财富,拥有它将可为人带来好运。幸运草是否真的会带来幸运,的确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课题。不过,就如同各种的信仰一样,个人心灵的接受度,将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只要吾心信其有,则心理感受的奇迹,自然就可能会在个人的主观意识中出现。所谓心诚则灵,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种心灵奇迹的真实性,如分别就当事者和旁观者的认知角度而言,可能会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性。

在衣衫褴褛的乞丐,叫卖幸运草的画面中,相信一定会出现有人购买的镜头。只是其购买的动机,可能绝大部分系着眼于幸运草本身的神秘价值,而非乞丐本身的可怜形像。然而不幸的是,每个人在追求这种超乎现实的神秘力量之同时,却往往会使得原本可以仔细判断的人类理性,受到刻意的蒙蔽或扭曲。在此种主客易位的场景氛围中,主观的情感因素,自然而然就会跃居鳌头、主导方向,而一些不甚合理的决策,就容易因之而顺势产生。

由于个人主观意识的作祟,使得物我之间,犹如隔着一层特殊的透明玻璃一般。这种人造玻璃凹凸有致,可以合理地解释个人主观的内心世界,却也妨碍了我们对外界事物的客观认知。偶而行之固然无妨,但是长期的深藏操作,终究会积非成病,而淡忘了原本的自我清澄本性。

孔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因为当一个人习惯于某种环境之后,将会如同入芝兰之室或鲍鱼之肆一般,能够再行洞悉透明玻璃之存在、且能知所回避或透析者,也就少之又少了。

心灵拥抱大自然作文 篇6

珠海最富有的是蓝天,白云,绿地,大海和新鲜空气,让你享受的就是那份自然环境,那份浪漫,那种悠闲,那种忘记尘世的轻松。真是如诗如画!抬眼望去,满目青翠。湛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强烈的色彩对比,明亮的色块宛如一幅幅油画。情侣路是珠海最有名的路了,她像一条飘动的彩带,依香炉湾渔通而展,环绕在海岸线上,把渔女和整个城市装扮得更加美丽了。

宽阔的路面有草坪相隔,购绿树婆婆,方草溢香。渔女就矗立在这风景秀丽的香炉湾畔,她体态婀娜,丰姿绰约,双手高举着一颗晶莹摧操的珍珠,向世界昭示光明,向人类奉献珍宝。这座雕像已成为珠海的标志。珠海给人以海阔天空,自由自在的感觉,只有在这种氛围中,人们才有闲情逸致,让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休息。珠海之所以能拥有国际居住环境范例奖这个美誉,都是珠海人民的功劳!如果珠海人民不珍惜她、爱护她,那又怎能得到范例奖?珠海有一部分地区,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就正是这个习俗使珠海人懂得了要保护大自然!那就是——每当有新的生命诞生时,他们的父母往往会为孩子认一个任何大自然中的生物做孩子的爷爷或奶奶,让它伴着孩子过一生。因为,人类是依靠大自然存活着的,大自然就是人类的再生父母,它同时也在人们的心目中建立了神圣的地位。也许孩子的父母还想让大自然中令人敬重的`生命体也和他们一起来保护他们珍爱的后代吧!透过这表面的现象,我们不是也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在珠海人民心灵的深处,保留着的是一种纯朴的崇拜自然的感情吗?当他们怀着纯朴的感情,把大自然中的生物叫成爷爷奶奶的时候,就是把生物也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平等、有生命的朋友和亲人了,并且绝不容忍任何人去伤害它!我忽然间觉得,这之中所包含着的是一种美丽而又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心灵与自然 篇7

静极而定,刹那便

心境平静无澜,万物自然得映;心灵静极而定,刹那便“ alt=”[转载]【经典名言荟萃】563 心境平静无澜,万物自然得映;心灵静极而定,刹那便“ src=”http://image89.360doc.com/DownloadImg/2015/10/0607/59753789_1“ width=”680“ height=”680“ real_src=”http://image89.360doc.com/DownloadImg/2015/10/0607/59753789_1“>

1.人生的路上,如果懂得体谅,懂得宽容,日子就会很温馨,也会很安宁。人生的路上,如果缺少体谅,没有谦让,日子就会越过越烦恼。生活中的很多烦恼,就是源于我们不能体谅,过分在意了自己的主张,互不理解,互不相让,伤了彼此的心灵。生活,很多时候,就是一种体谅,一种理解。

2.知人于心,无须言尽,多点口德;责人适度,无须苛尽,多点肚量;有才不露,无须显尽,多点深敛;有功不邀,无须赏尽,多点自持;得理让人,无须倚尽,多点容忍;获宠不骄,平易谦和,多点内涵;居高不霸,平视众生,多点退路;挫败不馁,胜负轮回,多点信心;错后少悔,善于总结,多点自省。

3.用悲观的心去看世界,看到的世界就是冷淡的;用乐观的心去看世界,看到的世界就是温暖的。用负面的心去看世界,看到的世界就是缺陷的;用正面的心去看世界,看到的世界就是圆满的。用世俗的心去看世界,看到的世界就是充满烦恼、痛苦和肮脏的;用圣人的心去看世界,看到的世界就是菩提、安乐和庄严的。

4.人生如梦,暮然回首万事空。嬉笑怒骂即是生活,花开花落便是人生。人无常势,水无常形,繁华过后皆云烟。山一程,水一程,走过的都是春秋,看过的都是浮云,永恒只是看不到希望的希望。何不如,张开双臂,尽情拥抱每一幕花开的幸福,悄然领悟每一片落叶的安息。

5.人生如梦,岁月无情。学会坦然,你就会在遭遇挫折时收获一份执著,在获得成功时保持一份本色;学会坦然,你就学会了勇于面对所有的痛苦;学会了珍惜所有的幸福。学会坦然,就是一种不屈。心境平静无澜,万物自然得映;心灵静极而定,刹那便” alt=“[转载【]经典名言荟萃】563 心境平静无澜,万物自然得映;心灵静极而定,刹那便” src=“http://image89.360doc.com/DownloadImg/2015/10/0607/59753789_2” width=“680” height=“449” real_src=“http://image89.360doc.com/DownloadImg/2015/10/0607/59753789_2”>

6.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从容平淡,自然达观,随心、随情、随理。明白了人生都是因缘和合,缘聚则成,缘灭则散,才能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安身立命,随遇而安。凡事随缘,皆有禅味。

7.当脾气来的时候,福气就走了!人的优雅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嘴伤人是最愚蠢的一种行为。一个能控制住不良情绪的人,比一个能拿下一座城池的人更强大。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学说话,却要花数十年的时间学会闭嘴。可见:说,是一种能力;不说,是一种智慧。

8.笑看花开是一种好心情,静赏花落是一种好境界。人生无尽的悲欢离合,不过是不同的心路,不同的历练,在落花的那一刹那,从心底涌出千差万别的感受。

9.如果生活是一杯水,那么痛苦就是掉落杯中的灰尘。没有谁的生活始终充满幸福快乐,总有一些痛苦会折磨我们的心灵。我们可以选择让心静下来,慢慢沉淀那些痛苦。如果总是不断地去搅和,痛苦就会充满我们的生活。所以,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10.淡定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清醒时,我是赛诸葛;冲动时,我是猛张飞。反复无常的情绪使我的幸福也忽远忽近。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学不会淡定,只能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反复地起落。愤怒与悲伤,人所共有,淡定的人,发泄在无人的角落。看待问题,要乐观;处理问题,要实际。淡定,是减少遗憾的灵丹妙药。心境平静无澜,万物自然得映;心灵静极而定,刹那便“ alt=”[转载【]经典名言荟萃】563 心境平静无澜,万物自然得映;心灵静极而定,刹那便“ src=”http://image89.360doc.com/DownloadImg/2015/10/0607/59753789_3“ real_src=”http://image89.360doc.com/DownloadImg/2015/10/0607/59753789_3“>

11.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即使你再排斥现在的不愉快,光阴也不会过得慢点。所以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要学会低调,取舍间必有得失,不用太计较。要学着踏实而务实,越努力越幸运。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的内涵和物质做后盾,人生就会变得底气十足。

12.不需要迷失在别人的赞美里,也不必沉沦在他人的批评里,活别人眼里的自己,一定让生活无比沉重。自心需要明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忘什么,该拿起什么,该放下什么,那么,别人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又何必挂碍。如果以他人的言语做自己人生的风向标,自己的人生,不能自己做主,那么又为何还要埋怨命运羁绊了自己的自由。

13.人生有一种矫情,就是总是活在自我的情绪里,用一种狭隘的思维,复杂了所有的事情,暗淡了自己的心情。这天底下,没有谁为难谁,只有自己难为自己,命运的光明与灰暗,就在于自己是豁达还是纠结的一念之间。

14.如果问幸福在哪里,未必是在想要的一帆风顺里,也许恰恰就在你最不愿意付出的汗水甚至泪水里。既然行走在人生的这条路上,就需要我们每个人能够承担那些路途上的坎坷与风雨,人生的收获,恰恰就在生命穿越所有苦痛后内心的释然和明了。人世间一回走过,拥有什么,都不如拥有内心的清湛和廓然。

15.在生命的旅程里,遇见的每一个人、需要面对的每一件事情,乃至听到每一句话,看到的每一个眼神,都会在心海里激起浪涛,而这些,你把它们理解为折磨,那它们带来的就是伤痛,如果把它们解读为是一番锻炼,那么生命因为包容和坚强而厚重。心境平静无澜,万物自然得映;心灵静极而定,刹那便” alt=“[转载]【经典名言荟萃】563 心境平静无澜,万物自然得映;心灵静极而定,刹那便” src=“http://image89.360doc.com/DownloadImg/2015/10/0607/59753789_4” width=“680” height=“453” real_src=“http://image89.360doc.com/DownloadImg/2015/10/0607/59753789_4”>

16.命运的走向,从来都不是取决于发生什么事情,而在于自己用什么心态去面对所有,只有用一个积极、阳光的心态,才能引领自己的命运走向宽阔和温暖。如果说也会泪流满面,也会痛彻心扉,只要最后绽放的是笑容,展现的是一种千帆过尽的从容,那么,生命因为泪水而清澈,因为伤痛而觉悟。

17.雾霭沉沉,千里烟波,人生难免冷落清秋,人生需要一种勇气,从低谷中走出自己生命的高峰。岁月点赞的不是谁的懦弱,更不是谁的悲情,人生的态度,就是任它雨打芭蕉,点滴到天明,我自活出生命的自在与洒脱。

18.心静了,才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心清了,才能照见万物的实性。不甘放下的,往往不是值得珍惜的;汲汲追逐的,往往不是生命需要的。停下来,笑看风云;坐下来,静赏花开;沉下来,沉静如海;定下来,静观自在。心静则清,心定则恒。

19.做人要有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波澜不惊,生死不畏,利不能诱,邪不可干,不为物累,不为人忙,只求心中的一份安宁。想要过上潇洒自得的生活,就必须回归简单的心灵,学会减法生活。不要挖空心思去追名逐利,也不用每天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心灵没有枷锁,才会拥有真正的快乐。

20.生命的风景就在生命本身,更在于自己保持张弛有度的处事方法。多少风雨辛苦,不会让生命更暗淡,前路有多远,不必要懊恼,不必要急躁,也不必要计划得很好,记住一个简单的道理,管好自己当下的心情,不要忽视曾经经过的周围,一个人的人生质量,心地在负责任。

21.人的一生,没有谁事事得意,处处风光。告诉自己,淡然一些,看开一点,生活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平常心态,淡然而简单,你会愉快。没有一种快乐,是专为我们设计,没有一种痛苦,是单为我们预留。世上有多少种心情,就有多少种开心,有多少种不幸,就有多少种酸痛。心境平静无澜,万物自然得映;心灵静极而定,刹那便“ alt=”[转载]【经典名言荟萃】563 心境平静无澜,万物自然得映;心灵静极而定,刹那便“ src=”http://image89.360doc.com/DownloadImg/2015/10/0607/59753789_5“ width=”680“ height=”445“ real_src=”http://image89.360doc.com/DownloadImg/2015/10/0607/59753789_5“ action-data=”http%3A%2F%2Fs11.sinaimg.cn%2Fmw690%2F002y3TTEgy6VXnpplUK3a%26690“ action-type=”show-slide">(图文编辑自网络)

上一篇:防治水措施论文下一篇:提高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