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的裂缝原因十篇

2024-08-05

混凝土施工的裂缝原因 篇1

1. 模板支撑的因素

模板工程的支撑因强度不足或失稳而导致混凝土结构倒塌、破坏的实例在国内不时有所报导。由于模板系统的设置不合理, 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事例也不少。施工荷载, 混凝土不同的施工方法, 包括混凝土浇灌和运输方法, 对模板系统的设计都有不同的参数。在采用混凝土泵送施工楼板的, 特别要注意泵送混凝土产生的水平作用力对混凝土初凝影响产生的破坏作用。

某商住楼工程顶板层高4.5m, 采用一般夹板木骨廊、门式支架的支撑系统, 用一台泵泵送商品混凝土施工。由于工程的面积较大, 泵机布置在纵向尽端一侧, 水平泵管从建筑物宽度的第一跨柱开间按之字走向依次顺序布管, 在第三开间的某跨设了一施工缝。该层混凝土完成后, 发现施工缝这一跨出现垂直于建筑物纵向的裂缝较多。经分析裂缝原因是由于施工缝接口的混凝土恢复浇灌时, 刚好是先期浇筑混凝土初凝硬化期间, 泵管水平的抽动损害了混凝土的终凝, 导致了裂缝的出现。

目前大型、大面积的混凝土工程中, 较多地使用了后浇带的技术。后浇带未浇灌前, 结构的受力状态与设计有很大的差异。

2. 商品混凝土配合比的因素

商品混凝土是由搅拌站集中搅拌供应施工现场的, 是属于大流态混凝土, 与自拌混凝土相比, 有着坍落度大、砂率大、水泥含量多的特点, 随着混凝土要求强度不断提高, 对水泥品种、强度、细度和单方的水泥用量都提高了, 其结果是混凝土的收缩值增加, 由于商品混凝土生产和施工的原因, 造成混凝土构件出现了裂缝的问题比较突出, 尤其是泵送施工的商品混凝土, 其干燥收缩值比较大, 产生裂缝的机率就较高。其原因有:

(1) 泵送施工的商品混凝土, 配合比要求的砂率较大, 石子骨料粒径较小, 同一等级的混凝土, 水泥用量比较大, 浆骨比大。由于混凝土的干缩值与水泥用量成正比关系, 也就是说, 水泥用量越大, 混凝土出现的干缩值越大。

(2) 泵送施工的商品混凝土, 要求的坍落度较大, 配合比中的水掺量相对较高, 因而干燥收缩值也较大。

(3) 外加剂的影响混凝土外加剂有着减少拌合用水量, 减少水泥用量、改善混凝土性能的作用, 有利于混凝土浇筑施工。但选用外加剂时, 要针对混凝土各种成分, 特别是与水泥品种的相容性做出多次的试配, 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 得出该外加剂的复合作用和最佳掺入量,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一般高效减水剂的收缩比在115%~130%之间, 这是商品混凝土比自拌普通混凝土有较多裂缝出现的原因。

(4) 施工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其中以浇灌过程被任意加水的问题影响较大。

某工程为两层地下室, 底板和外壁采用S8, C30的抗渗混凝土, 用商品混凝土浇筑, 底板的施工控制较好, 底板反上500mm设施工缝, 通长设了钢板止水带。该工程外壁模板拆除后, 发现了不少的垂直裂缝, 多出现在外壁暗柱的两边和跨中处。其产生裂缝的原因有底板对外壁墙体收缩的约束, 有墙体暗柱嵌固的约束, 以及墙体连续过长的影响。但在地下室外壁混凝土泵送施工时, 预定混凝土的坍落度为120~140mm, 施工时班组为了图方便, 不时在泵内加水增大坍落度。在商品混凝土中随意加水, 改变了混凝土的水灰比, 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 而另一方面增加了混凝土的收缩值, 其后果是严重的。

3. 气候条件的影响

混凝土浇灌, 由于受到模板、钢筋等因素的约束, 使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受到很大的限制, 遇上高温或刮风的天气, 混凝土初凝时, 表面水分骤然失去而变硬, 而内部混凝土的变形在继续发展, 使表面产生剧烈的体积收缩, 但混凝土的强度还没有增加, 使刚浇筑混凝土表面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龟裂现象, 一般称为混凝土塑性裂缝。这种裂缝仅是表面开裂, 对结构的危害性不大。只要注意配合比的控制, 对模板充分浇水湿润, 施工时对混凝土采取二次振捣、二次压光、及时覆盖养护, 这种裂缝会得到控制。

4. 水化热的影响

混凝土在水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温度升高。混凝土构件的表面与外界接触, 温度会很快地降下来, 而混凝土构件中间内的热量却不易散发, 使之与表面的温度出现温差, 在大体积混凝土中这个温差往往很大, 过大的温度梯度可使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此外, 混凝土水化热达到峰值以后, 温度会降下来。温度的下降使混凝土产生收缩应力和变形, 较大的温度变化和收缩作用, 是导致混凝土产生贯通性裂缝的主要原因。

降温阶段的收缩和干缩引至混凝土结构开裂的现象, 比较普遍地存在地下室的外壁和剪力墙结构。过早地拆除墙体模板, 使混凝土水化热引起的高温突然下降, 骤变的温差产生的收缩应力, 当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裂缝马上会出现。要控制该类裂缝, 除在配合比上采取降低混凝土水化热绝热温升的措施外, 要用各种手段延缓降温速度, 温降速度宜在3℃/d内。有资料介绍在模板拆除时, 温差要控制在15℃以内。

5. 预应力施工的影响

某小区商住楼设一层连体地下室, 平面由两个呈凹字型组合, 纵轴长约223m, 横轴长约175m。地下室底板用C25抗渗混凝土, 顶板为C30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该工程地下室原设计设置了三道变形缝, 划分了四个区间。当地下室结构完成, 楼板已施加了预应力, 接着施工以上塔楼的时候, 发现顶板出现多处裂缝。裂缝有一定的规律性, 其中在梯间剪力墙筒体边角的楼板出现了约平行于长轴的裂缝, 在2×J轴阴角附近的外边梁上有多道竖向贯通性裂缝。

本工程地下室顶板为无梁楼盖, 楼板采用了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沿字母轴的柱上板带布置了预应力钢筋, 跨中板带仅配一般钢筋;梯间剪力墙筒体两侧的剪力墙, 各是楼板柱上板带预应力钢筋的锚固端, 当施加预应力时, 由于施加力对邻近跨中板带的扩散作用, 该梯间剪力墙之间的跨中板带增加了一对方向相反的拉力, 由于跨中板带只配置了非应力钢筋, 当附加的预应力超过了该板带的抗拉能力时, 便出现了上述现象的裂缝。

在2×J轴阴角附近的外边梁的裂缝, 主要是该边梁设置了楼板预应力钢筋的支座, 施加预应力时改变了梁原设计的受力状态, 使该梁侧向增加了较大的集中荷载, 这是原设计没有考虑在内的, 超出了梁侧向的抗弯能力而不堪负荷所致。

6. 地下室上浮

某大型的商业、办公、公寓楼, 占地面积为306×56m, 有三层地下室, 底板埋深15.5m。该工程地下室完成并做完外防水工程, 地下室外壁已完成大部分回填土, 于是把原施工设置的降水井封堵。此后陆续发现地下室底板有裂缝及地下水渗出。在裙楼施工至第三层, 遇到一次大暴雨, 发现建筑物原封闭的抗震缝变形开裂, 大量渗出地下水, 一天内裂缝突增60mm, 抗震缝两边的反肋互相错动, 一侧相对上浮170mm。后来测得地下室最大的上浮值达330mm, 以8m柱距相邻一跨上浮值相差最大为150mm。

地下室上浮令底板及楼板出现多道垂直于纵向轴线的裂缝, 个别平行纵向的在跨中;楼板留大圆孔洞边有多方法向向心的裂缝, 柱脚有水平和斜裂。

7. 施工荷载的影响

某多层厂房的二层有一个钢筋混凝土漏斗。由于混凝土漏斗浇灌时, 下层楼模板及支撑均已拆除, 近3t/m 2的施工荷载作用在设计活载只为500kg/m 2的楼板上, 造成下层梁及板抵抗弯矩和剪力不堪负荷, 出现了结构性破坏, 梁、板多道裂缝, 其中以剪应力破坏最严重, 在梁接近柱支座所见裂缝可用粉碎性破坏的字眼来形容。

8. 预埋暗线管的影响

某三幢六层学生公寓楼工程,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交工后两年业主反映屋面楼板有裂缝并渗漏。施工单位听报到现场了解, 发现屋面裂缝的位置刚好与楼板预埋暗线管的位置吻合。该工程用PVC塑料线管预埋在屋面楼板上, 由于PVC塑料线管与混凝土的结合性差, 且线管削弱了混凝土截面, 设计没有采取加强措施, 影响了楼板受力, 加上屋面直接受到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 产生的温度应力对屋面板不利, 因而出现了普遍沿线管开裂的现象。

9. 对裂缝的认识

混凝土施工的裂缝原因 篇2

关键词:施工中,混凝土裂缝,原因及解决措施

在混凝土施工中, 尽管我们采取各种措施, 小心谨慎, 但裂缝仍然时有出现。究其原因, 我们对混凝土温度压力的变化注意不够是其中之一。

1 裂缝的原因

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 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 以及结构不合理, 原材料不合格 (如碱骨料反应) , 模板变形, 基础不均匀沉降等。

混凝土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 内部温度不断上升, 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 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上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气温的降低也会在混凝土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 即会出现裂缝。许多混凝土的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变化较慢, 但表面湿度可能变化较大或发生剧烈变化。如养护不周、时干时湿, 表面干缩形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也往往导致裂缝。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 抗拉强度是抗压强度的1/10左右, 短期加荷时的极限拉伸变形只有 (0.6~1.0) ×104, 长期加荷时的极限位伸变形也只有 (1.2~2.0) ×104。由于原材料不均匀, 水灰比不稳定, 及运输和浇筑过程中的离析现象, 在同一块混凝土中其抗拉强度又是不均匀的, 存在着许多抗拉能力很低, 易于出现裂缝的薄弱部位。在钢筋混凝土中, 拉应力主要是由钢筋承担, 混凝土只是承受压应力。在素混凝土内或钢筋混凝上的边缘部位如果结构内出现了拉应力, 则须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担。一般设计中均要求不出现拉应力或者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但是在施工中混凝土由最高温度冷却到运转时期的稳定温度, 往往在混凝土内部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有时温度应力可超过其它外荷载所引起的应力, 因此掌握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对于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极为重要。

2 温度应力的分析

根据温度应力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早期:自浇筑混凝土开始至水泥放热基本结束, 一般约30天。这个阶段的两个特征, 一是水泥放出大量的水化热, 二是混疑上弹性模量的急剧变化。由于弹性模量的变化, 这一时期在混凝土内形成残余应力。 (2) 中期:自水泥放热作用基本结束时起至混凝土冷却到稳定温度时止, 这个时期中, 温度应力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冷却及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 这些应力与早期形成的残余应力相叠加, 在此期间混凝上舶弹性模量变化不大。 (3) 晚期:混凝土完全冷却以后的运转时期。温度应力主要是外界气温变化所引起, 这些应力与前两种的残余应力相迭加。

根据温度应力引起的原因可分为两类: (1) 自生应力:边界上没有任何约束或完全静止的结构, 如果内部温度是非线性分布的, 由于结构本身互相约束而出现的温度应力。例如, 桥梁墩身, 结构尺寸相对较大, 混凝土冷却时表面温度低, 内部温度高, 在表面出现拉应力, 在中间出现压应力。 (2) 约束应力:结构的全部或部分边界受到外界的约束, 不能自由变形而引起的应力。如箱梁顶板混凝土和护栏混凝土。

这两种温度应力往往和混凝土的干缩所引起的应力共同作用。

要想根据已知的温度准确分析出温度应力的分布、大小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在大多数情况下, 需要依靠模型试验或数值计算。混凝土的徐变使温度应力有相当大的松驰, 计算温度应力时, 必须考虑徐变的影响, 具体计算这里就不再细述。

3 温度的控制和防止裂缝的措施

为了防止裂缝, 减轻温度应力可以从控制温度和改善约束条件两个方面着手。

控制温度的措施如下: (1) 采用改善骨料级配, 用干硬性混凝土, 掺混合料, 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以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 (2) 拌合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以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3) 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 利用浇筑层面散热; (4) 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 通人冷水降温; (5) 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 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 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 (6) 施工中长期暴露的混凝土浇筑块表面或薄壁结构, 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

改善约束条件的措施是: (1) 合理地分缝分块; (2) 避免基础过大起伏; (3) 合理的安排施工工序, 避免过大的高差和侧面长期暴露;

此外, 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提高抗裂能力, 加强养护, 防止表面干缩, 特别是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对防止裂缝是十分重要, 应特别注意避免产生贯穿裂缝, 出现后要恢复其结构的整体性是十分困难的, 因此施工中应以预防贯穿性裂缝韵发生为主。

在混凝土的施工中, 为了提高模板的周转率, 往往要求新浇筑的混凝土尽早拆模;当混凝土温度高于气温时应适当考虑拆模时间, 以免引起混凝土表面的早期裂缝, 新浇筑早期拆模, 在表面引起很大的拉应力, 现“温度冲击”现象在混凝土浇筑初期, 由于水化热的散发, 表面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此时表面温度亦较气温为高, 此时拆除模板, 表面温度骤降, 必然引起温度梯度, 从而在表面附加一拉应力, 与水化热应力迭加, 再加上混凝土干缩, 表面的拉应力达到很大的数值, 就有导致裂缝的危险, 但如果在拆除摸板后及时在表面覆盖一轻型保温材料, 如泡沫海绵等, 对于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过大的拉应力, 具有显著的效果。

为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 防止开裂, 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 正确使用外加剂也是减少开裂的措施之一。例如使用减水防裂剂。在实践中总结出其主要作用为: (1) 混凝土中存在大量毛细孔道, 水蒸发后毛细管中产生毛细管张力, 使混凝土干缩变形。增大毛细孔径可降低毛细管表面张力, 但会使混凝土强度降低。这个表面张力理论早在六十年代就已被国际上所确认。 (2) 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收缩的重要因素, 使用减水防裂剂可使混凝土用水量减少25%。 (3) 水泥用量也是混凝土收缩率的重要因素, 掺加减水防裂剂的混凝土在保持混凝土强度的条件下可减少15%的水泥用量, 其体积用增加骨料用量来补充; (4) 减水防裂剂可以改善水泥浆的稠度, 减少混凝土泌水, 减少沉缩变形。 (5) 提高水泥浆与骨料的粘结力, 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 (6) 混凝土在收缩时受到约束产生拉应力, 当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裂缝就会产生。减水防裂剂可有效的提高的混凝土抗拉强度。大幅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7) 掺加外加剂可使混凝土密实性好, 可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 减少碳化收缩。 (8) 掺减水防裂剂后混凝土缓凝时间适当, 在有效防止水泥迅速水化放热基础上, 避免因水泥长期不凝而带来的塑性收缩增加。 (9) 掺外加剂混凝土和易性好;表面易摸平, 形成微膜, 减少水分蒸发, 减少干燥收缩, 许多外加剂都有缓凝、增加和易性、改善塑性的功能, 在工程实践中应多进行这方面的实验对比和研究, 比单纯的靠改善外部条件, 可能会更加简捷、经济。

4 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实践证明, 混凝土常见的裂缝, 大多数是不同深度的表面裂缝。其主要原因是温度梯度造成寒冷地区的温度骤降也容易形成裂缝。因此说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

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 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 (1) 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及混凝土表面梯度, 防止表面裂缝。 (2) 防止混凝土超冷, 应该尽量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 (3) 防止老混凝土过冷, 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 以达到两个方面的效果, 一方面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 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一方面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 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是相互关系的。混凝土的保温措施常常也有保湿的效果。

结束语:以上对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进行了一些探讨, 但在具体施工中还要靠我们多观察、多比较, 出现问题后多分析、多总结, 结合多种预防处理措施, 混凝土的裂缝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混凝土施工的裂缝原因 篇3

关键词:水利施工;混凝土裂缝;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79-1

因为建设水利工程与国民财产、生命安全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一定要确保其工程质量达到标准。假如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混凝土裂缝,一定要予以重视。因为出现裂缝混凝土内部的钢材就会直接与空气接触,就会产生锈蚀现象,也就会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年限、耐久性,留下安全隐患。因此,一定要对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1 水利施工中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

1.1 温度变化导致的混凝土裂缝

通常情况下,物质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混凝土也不例外。当外界环境的温度或者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温度出现变化的时候,就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内外的温度差异比较大,这样较大的温度差异就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内外的热胀冷缩程度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在混凝土结构表面就会形成相应的拉应力,当这种拉应力大于混凝土结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产生裂缝。除此之外,水泥水化反应产生大量的热或者外界温度突然降低的时候,也会导致混凝土结构内外出现温度差异,温度差通常情况下会大于25℃,进而出现相应的温度应力,造成混凝土结构产生温差裂缝。

1.2 收缩现象导致的混凝土裂缝

在水利工程的实际施工中,大多数混凝土裂缝是由混凝土收缩导致的。在混凝土收缩的过程中,干缩、塑性收缩都是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相关研究表明,混凝土收缩裂缝的最大特点就是裂缝基本产生在表面,宽度比较小,并且呈现纵横交错的形态,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影响其主要的因素包括砂子规格、强度等级、水泥品种、外界环境以及养护措施等。

1.3 外荷载导致的混凝土裂缝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经常存在着一种由于静荷载、动荷载等外荷载的直接应力以及结构次应力的存在而产生的混凝土裂缝,这种裂缝一般具备发育不均匀、普遍存在以及形态多元化等特点,其主要有两种裂缝形式,直接应力裂缝与次应力裂缝。其中直接应力裂缝指的就是由于外荷载的直接应力作用而产生的裂缝;次应力裂缝指的就是由于结构次应力作用而产生的裂缝。

2 水利施工中防治混凝土产生裂缝的有效措施

2.1 合理、科学的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

在使用混合混凝土材料的时候,一定要确保混凝土自身特性的发挥,以及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单位混凝土的用水量,并且对砂率、水胶比以及坍落度等方面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当的高粉煤灰,严格按照相关设计准则与标准进行配制,这样才可以确保生产出来的混凝土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具有高强度、高抗裂性、低热度的特点。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对混凝土的配比进行严格地控制,进行准确地计量,同时加强对坍落度抽查的工作。

2.2 加强对混凝土施工过程的控制

首先,进行混凝土的二次振捣是预防混凝土裂缝的有效措施。一般情况下,机械振捣产生的收缩要比手工振捣小,振捣的时间也是由机械性能决定,机械振捣可以有效消除钢筋以及粗骨料之下的水膜,减小收缩量。其次,采取二次抹压技术可以有效消除干缩、塑性收缩等导致的混凝土裂缝。此种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表面失水造成的,裂缝产生在加水到混凝土初凝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次提浆、抹平操作予以消除。利用机械抹光机展开抹压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混凝土表面的强度与平整度。最后,有效地控制混凝土内外之间的温度差异、表面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异,可以避免混凝土表面出现急剧冷却的现象。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时刻关注天气情况,根据相应天气预报,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比如覆盖、洒水等。

2.3 加强施工养护

在进行混凝土振捣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其振捣的密实程度达到设计标准,并且在完成相应的拆模操作之后展开相应的养护工作,比如铺草、洒水等。在施工过程中,新浇筑的混凝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出现损伤,一定要对其展开相应的养护。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各种设施以及构筑物的上部结构均是由混凝土结构组成的,混凝土施工质量对工程施工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有效的增强混凝土施工的质量,进而为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在水利工程施工中,一定要重视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从而加以改进,提高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研究协会.混凝土裂缝检测控制与修补新技术应用手册[M].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5.

[2]张广英,潘玉军.水利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价值工程,2012(16).

[3]蒋新强.最新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控与通病防治实施手册[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混凝土施工的裂缝原因 篇4

中国混凝土网 [2007-7-6] 网络硬盘 我要建站 博客 常用搜索 征订网刊

摘 要:主要阐述泵送混凝土施工中温度裂缝存在的原因,提出应完善工程设计,并对使用的水泥、砂石料等加强检验,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加强施工过程控制,从而提高泵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泵送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55.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泵送混凝土在工程施工中得到普及,广泛使用于现浇梁、板、柱、墙等各种现浇混凝土构件中。但是,泵送混凝土因骨料级配的限制,胶凝材料的大量使用,以及具有的高坍落度、高流动性、高水泥用量的原因,在水泥硬化中易产生泌水现象,并产生大量的水化热,造成温度裂缝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构的抗渗性和耐久性,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现对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有效控制裂缝的出现和发展进行探讨。泵送混凝土施工中温度裂缝产生的原因

泵送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因水化而产生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使得混凝土结构内外出现较大的温差,这些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产生收缩,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同时,商品混凝土具有较大的收缩性,在共同应力的作用下,将会产生大量的温度收缩裂缝,虽然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但是如不加控制,将很快发展,形成贯穿裂缝,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混凝土的抗冻融、抗疲劳及抗渗能力等,严重的将形成质量病害,影响建筑的结构安全和合理的使用寿命。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

对使用泵送混凝土的工程,应充分考虑温度裂缝问题,在工程设计中,应对易产生温度裂缝的部位采取构造加强措施。施工中应从拌制混凝土使用的水泥、砂石料、掺合料、水灰比等方面进行重点控制,并在施工中加强过程控制,以保证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完善工程设计

从设计角度看,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按温差和泵送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作综合考虑,配筋量因而达不到要求。在工程设计中,应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作综合考虑,对易产生温度裂缝的房屋四周阳角、现浇板的中部、地下室及屋面板等配筋薄弱处,应设置一定数量的构造钢筋进行加强。如负筋不采用分离式切断,改为沿房间全长配置,并且适当加密加粗。对于超过45 m 的现浇梁板宜设置伸缩缝或后浇带。对不宜设置伸缩缝的建筑,可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混凝土微膨胀剂,以减少温度变化导致的收缩裂缝,如UEA微膨胀剂系列产品等。如在该市某栋综合楼施工中,施工方在图纸会审中提出,在温度裂缝常产生的部位应进行构造配筋,并增设一处后浇带。设计部门采纳后,进行相应变更,施工中基本未发现温度产生的病害裂缝,效果显著。

2.2 泵送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的选用

1)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合理确定水泥用量。引起大体积钢筋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水化热的大量积聚,使混凝土出现早期升温和后期降温,产生内部和表面的温差。减少温差的措施是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在掺加泵送剂或粉煤灰时,也可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同时,可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以减少水泥用量;或改善骨料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所使用的水泥应符合GB 17521999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

2)掺加优质掺合料。在泵送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可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泵送混凝土中掺入一定数量高效优质的粉煤灰后,不但能代替部分水泥,而且可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从而改善了可泵性。特别重要的效果是掺加原状或磨细粉煤灰后,可以降低混凝土中水泥水化热,减少绝热条件下的温度升高。泵送混凝土使用的各种掺合料应符合GB 8076 混凝土外加剂及GB 50119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的相应质量标准的要求,优先选用高效粉煤灰、高品质的外加剂,以保证混凝土的各种性能符合要求。

3)严格控制水灰比。泵送混凝土为了保证具有相应的泵送性,要求有较大的流动性。在浇捣完毕后,现浇板面易出现泌水现象,易产生混凝土表面温度裂缝。在使用泵送混凝土时,宜选用低坍落度混凝土,即在保证混凝土的泵送性的前提下,越小越好,以减少混凝土表面的温度裂缝的产生。

4)选用高质量的砂石料。水洗砂的质量应符合J GJ 52292 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的相应标准,宜选用中砂或粗砂,含泥量应严格进行抽查,含泥量不得大于3 % ,泥块含量不得大于1 % ,以保证砂的质量。石子的质量应符合J GJ 53292 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的相应标准,选用级配合理的材料,严格控制含泥量不得大于1 % ,泥块不得大于0.5 % ,以保证石子的质量。

5)合理确定泵送混凝土的配合比。泵送混凝土的配合比决定了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性、和易性、坍落度、水泥用量、水化热大小、初凝和终凝时间以及混凝土收缩率等性能指标。在施工中根据结构的不同部位、不同特点和设计要求,结合气候条件及施工现场的生产管理状况,提出相应的技术参数,由相关实验室进行试配,确定详细合理的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在满足混凝土泵送的前提下,优先选用5 mm~40 mm 石子级配,采用低坍落度,以减少混凝土温度和收缩产生的裂缝。

2.3 加强施工过程控制措施

1)加强对钢筋工程质量的管理。在施工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及有关规范施工,加强对钢筋工程的质量管理,确保钢筋工程施工质量。应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并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或铺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减少对钢筋的踏踩损坏。

2)加强对楼面上层钢筋网的保护。楼面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同时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在施工中对楼面上层钢筋必须设置钢筋小撑马,并安排足够数量的钢筋工,在混凝土浇筑前及浇筑中及时进行整修,以保证上部钢筋的位置正确。

3)施工现场应严格检查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检查随车出料单,以保证混凝土熟料的半成品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不得使用。

4)严格控制浇筑流程。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对已浇筑的混凝土,在终凝前进行二次振动,可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石子、水平钢筋下部形成的空隙和水分,提高粘结力和抗拉强度,并减少内部裂缝与气孔,提高抗裂性。二次振动完成后,仔细进行板面找平,排除板面多余的水分。若发现局部有漏振及过振情况时,及时返工进行处理。

5)注重浇筑完毕后养护。混凝土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保温能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降低混凝土表层的温差,防止表面裂缝。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高温季节泵送时,宜及时用湿草袋覆盖混凝土,尤其在中午阳光直射时,宜加强覆盖养护,以避免表面快速硬化后,产生混凝土表面温度和收缩裂缝。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草帘覆盖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结语

温度裂缝的存在是泵送混凝土施工中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应充分认识到裂缝的出现对建筑物的危害性。在工程设计中采取构造加强措施,并在施工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合理的施工过程控制方法,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以保证泵送混凝土浇筑质量,满足建筑结构的安全、耐久性等要求。

参考文献:

[1] GB 503002200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S].[2] GB 500102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3] GB 502042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S].原作者: 张博

混凝土施工的裂缝原因 篇5

1. 房建施工中常见裂缝类型

1.1 原材料质量问题造成的裂缝

如果没有掌握科学的原材料配比, 或者使用了不合格的原材料, 都会造成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例如没有严格按照相应的指标来控制外加剂、水、骨料、砂子、水泥等材料的混合配比, 就容易造成裂缝[1]。

1.2 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指的是由于施工过程中温度变化而导致的裂缝。也就是施工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温度变化, 导致混凝土内外的温差过大。在施工中水泥会大量的放热, 而混凝土内部的散热能力较差, 表面的散热能力较好, 造成内部温度高于表面温度, 出现了温度应力。如果温度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温度裂缝就产生了。

1.3 沉陷裂缝

所谓的沉陷裂缝指的是没有对回填土进行夯实而产生的裂缝, 与此同时如果地基土质过于松软, 也会出现混凝土结构的沉陷裂缝。在施工时如果混凝土结构被水长期浸泡, 也会出现不均匀的沉降。

1.4 塑性收缩裂缝

塑形裂缝是混凝土凝结之前出现的裂缝, 造成塑形裂缝的原因是混凝土表面集聚了浆体中的水分, 并将水分迅速的蒸发掉了, 造成混凝土的体积在短时间内迅速收缩, 形成了混凝土表面的塑性收缩裂缝。如果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大风天气、干热天气等天气状况, 会加大塑形收缩裂缝发生的几率。塑形收缩裂缝的状态为断续连贯、长短不一、裂缝较浅, 且一般形态为两端较细、中间较宽。

1.5 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是房建施工中最常见的一种混凝土结构裂缝类型。干缩裂缝一般在混凝土养护后的两周左右出现, 造成干缩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受到了外界条件的影响, 出现了硬化、变干、水分流失的情况。当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蒸发过快时, 就会造成混凝土的干缩变形。与此同时混凝土内部的水分流失速度较慢, 表面水分流失的速度较快, 内部会对外表层进行约束, 造成混凝土结构出现强大的拉力, 最终出现干裂裂缝。干缩裂缝出现的主要部位是表面浅层, 以表层开裂为主。

2. 房建施工中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原因

2.1 混凝土本身的收缩性

混凝土本身就是由多种材料共同组成的, 并且调配时还需要对湿度和温度进行控制。配置时不同的材料会产生相互作用, 从而提高混凝土内部的温度。配置完成之后, 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又会逐渐下降。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 混凝土结构的拉应力就会增加, 一旦这种拉应力突破了混凝土结构的抗拉性, 就会导致裂缝的出现。

2.2 施工过程中的不规范

在房建施工的过程中, 如果没有对混凝土材料的配置比例进行严格的控制, 出现砂石量不足、水泥过量等情况, 很容易造成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下降, 增加裂缝出现的几率。施工时如果施工时没有对回填土进行及时的处理, 或者造成了地基的塌陷, 也会出现混凝土结构裂缝。与此同时如果施工时没有进行有效的养护, 造成混凝土结构的水分过多, 会造成不均匀的沉降裂缝[2]。

3. 房建施工中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预防措施

3.1 保障配置材料的质量

在房建施工中要保障混凝土配置材料的质量, 包括外加剂、石灰、水泥等, 提高混凝土的抗拉性。在进行混凝土的配置时, 要严格按照相应的配置标准进行操作。尽量选择低热的水泥, 并对水泥的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选用含泥量低、细小的砂子, 这是由于砂子的含泥量过高会影响配置的质量。

3.2 对二次抹压时机进行把握

为了降低混凝土结构的裂缝, 必须掌握合适的时机进行二次抹压。在房建施工的过程中, 要把握好二次抹压的时机, 有效的减少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如果过早的进行二次抹压, 由于混凝土结构裂缝还没有出现, 二次抹压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如果过迟的进行二次抹压, 混凝土的可塑性已经大为降低, 甚至成为了半凝固状态, 难以达到抹压的预期效果。

一般情况下合适的二次抹压时机是在混凝土结构塑性完之后。此时混凝土已经开始进入初凝状态, 施工人员要把握时机对其进行二次抹压, 使混凝土结构的承压性能提高[3]。

3.3 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在混凝土的凝固过程中, 要通过有效的养护措施来降低混凝土受到的外界因素的影响, 对混凝土的湿度和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 从而减少混凝土结构裂缝。

(1) 做好混凝土的保湿工作。保湿养护主要是在混凝土为初凝状态时进行的, 在完成二次抹压之后要用塑料薄膜将混凝土覆盖起来, 从而减少混凝土内部的水分流失, 起到保湿的作用。保湿养护的过程一般要持续15天左右。

(2) 做好混凝土的保温工作。要以混凝土中心的温度为依据, 将混凝土的保温温度确定下来。还对塑料薄膜的覆盖时间进行严格的控制, 使混凝土凝固期间的散热速度加快, 避免混凝土受到外界温度的过大影响。

(3) 春夏季节的养护。在昼夜温差不明显的季节, 可以采取蓄水养护的方式。也就是混凝土凝固之后, 以其内部湿度和温度为依据对蓄水池的高度进行调节。

(4) 对配置程序进行规范。要对施工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 要求其能够把握投放的顺序和材料的比例, 并指派专业人员对混凝土的配置过程进行指导。

4.结语

在当前的房建施工中普遍的应用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 混凝土结构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房建的质量, 而混凝土结构的一个常见问题就是出现裂缝。本文对混凝土裂缝的主要类型和出现原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并提出了预防混凝土裂缝的措施, 对裂缝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避免裂缝的产生。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抗拉性能, 使房建施工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的保障。

摘要:当前我国的房建施工中普遍的运用到了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结构一旦出现裂缝就会对房建施工的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对房建本文对房建施工中的混凝土结构裂缝类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并分析了出现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原因, 提出了预防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房建施工,混凝土结构,裂缝

参考文献

[1]成伟.对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结构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 (19)

[2]苗伟, 宫保春.基于混凝土结构的收缩与控制[J].中国科技财富.2011 (03)

混凝土施工的裂缝原因 篇6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原因,混凝土防裂

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在当前混凝土施工中较为普遍,裂缝不仅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抗冻性,还对混凝土抗渗性和耐久性产生严重的影响。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也是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核心问题,现已成为现代建筑施工的研究热点。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与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的设计、施工工艺、外部荷载作用等因素有关。而大体积混凝土具有体积过大、温度高的特点,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与普通混凝土不同[1]。

1 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1.1 产生塑性裂缝的原因

塑性裂缝由混凝土的塑性收缩引起,一般来说,厚度较大的混凝土浇筑后4 h,水泥水化反应最激烈,出现明显的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现象,引起混凝土沉降收缩,在有钢筋的部位被钢筋托住,而没有钢筋的部位混凝土下沉,出现顺钢筋产生的干裂缝。混凝土浇筑后,如果没有及时覆盖,受风吹日晒,混凝土表面游离水蒸发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而此时混凝土早期强度较低,不能抵抗这种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使用早期强度较高的水泥或水泥用量过多、水灰比过大也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2]。

1.2 应力裂缝的产生原因

应力裂缝是在某一时刻因混凝土内部产生化学收缩、干燥收缩、降温收缩,使混凝土内部拉应力超过了当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造成混凝土裂缝。因此,因降温收缩产生的应力是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2]。

1.2.1 化学收缩

化学收缩是由于胶凝材料收缩引起的,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在硬化过程中,化学反应后的体积比反应前缩小,其收缩量是干燥收缩的1/5~1/10,一般不会产生危害。

1.2.2 干燥收缩

混凝土拌和水以不同形式存在于硬化后的混凝土中,拌和水包括化合水和自由水两部分。化合水是水泥进行水化作用时必须用的水,要有足够的化合水才能保证水泥颗粒的充分水化和水解,生成结晶和凝胶,这部分水仅占拌和水的1/4,而自由水完全是为了满足施工及操作需要的水。混凝土硬化后,化合水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参与同外界湿度交换,自由水以吸附水、毛细管水和孔隙水的形式存在。当混凝土处于干燥环境中时,首先是大空隙及粗毛细孔中的自由水分蒸发,这种失水不引起收缩,然后毛细孔、微毛细孔中水的蒸发,使细孔中形成负压。随着干燥作用的加剧,负压逐渐增大,水泥石受压而形成压缩变形,构成混凝土收缩变形。在毛细水蒸发后,如继续干燥,物理-化学结合的吸附水,包括晶格间水分和分子层中的吸附水先后蒸发,这种失水引起的显著的水泥石压缩,是收缩变形的主要部分。干燥收缩受环境潮湿影响最大,还同水泥品种、水泥用量、水灰比、环境温度、掺和料品种、配筋率有关[3]。

1.2.3 降温收缩

混凝土浇筑后,在胶凝材料水化过程中释放出热量,因混凝土表面的散热条件远比其内部散热条件好,从而使混凝土中心温度高于混凝土表面温度,形成温度梯度,产生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当这种温度应力和其他应力的合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在一定尺寸范围内,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内外温差越大,温度应力也越大,引起混凝土裂缝的概率也越大[4]。

2 结构裂缝的预防措施

2.1 选用适当的水泥品种

大体积混凝土宜选用水化热低、水化热不集中的水泥品种。如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

水泥中水化热的大小、水化热的集中程度和水泥中熟料组分、水泥的细度及颗粒分布情况有密切关系。水泥熟料的硅酸二钙(C2S)水化速度快,水化热大;铝酸三钙(C3A)水化速度最快,水化热最大;水泥的比表面积越大,水泥的水化速度越快,放热量集中,很容易产生比较大、较为严重的裂缝;水泥的颗粒分布过于集中,很难与混凝土中粗细骨料组成混凝土大系统内连续而又合理的级配,使混凝土在微观上抗拉能力变差。因此,当需要严格控制水泥水化热时,应查看水泥的组分和物理特性,进行试验确定其可用性。

2.2 增加粉煤灰掺量并使用高效减水剂

在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不仅能使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和易性、可泵性、抗渗性和抗离析,减少泌水现象发生,有利于混凝土表面处理,而且对提高混凝土强度,特别是后期强度有较大的贡献。实践证明,在高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如使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掺量最大限量不应大于水泥用量的30%;如使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掺量最大限量不应大于水泥用量的20%;如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掺量最大限量不应大于水泥用量的40%;如使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掺量最大限量不应大于水泥用量的50%[4]。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每掺加10 kg粉煤灰替代等量水泥,混凝土的温升可降低1℃。因此,增加混凝土中的粉煤灰掺量是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热的一种有效措施[4]。

2.3 掺入有微膨胀组分的外加剂

在混凝土中掺加微膨胀剂,补偿一部分混凝土的收缩,从而放宽温差的限制。以UEA为例,将10%~12%微膨胀剂掺入水泥中,可拌制成补偿收缩混凝土,其限制膨胀率为0.02%~0.04%,在钢筋和邻位约束下,可在混凝土中建立0.2 MPa~0.7 MPa的预应力,这一预应力大致可抵消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收缩拉应力,使结构不裂或控制在无害裂缝范围内。

2.4 增加混凝土中粗骨料的用量

给混凝土增加骨料用量,特别是粗骨料用量,也是防止裂缝产生的一个有效措施。骨料用量多了,胶凝材料用量就会相对降低,胶凝材料产生的水化热也会降低。

2.5 设计合理的养护措施

采取合理的养护措施是在混凝土浇筑后预防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最重要措施[1]。提高养护环境湿度,可以避免混凝土因表面干裂而产生的塑性收缩。适当提高养护环境温度有利于减少内外温差、缓解降温速度,从而减小温度应力,也有利于混凝土强度增大和应力松弛,在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还不高时避免裂缝出现。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适当延长。一般混凝土温差最大值应发生在浇筑后7 d之前,但实践证明,大体积混凝土7~21 d平均温差往往大于1~7 d的数值,且最大值并未出现在前7 d。这是因为,虽然混凝土水化热高峰已过,但内部仍积蓄着很大的热量,混凝土的导热系数远小于空气,散热速度不如空气快,深层热量散失慢,温度降幅小,而表面热量散失快,温度降幅大,因而形成温差不断增大的现象。

2.6 改善约束条件

在构造设计方面,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改善混凝土的内外约束,有利于预防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3]。

2.7 增设后浇带

当混凝土结构尺寸过大时,可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增设后浇带,以减小外约束应力。

2.8 设置滑移层和缓冲层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基础,为了减少因混凝土收缩时受地基阻力约束而在混凝土中形成的拉应力,在浇筑混凝土前,可在基础垫层与混凝土基础之间设置沥青油毡或其他类似的材料作为滑移层,以减少大体积混凝土的外约束。在混凝土基础的某些部位设置缓冲层,可以缓解地基对基础收缩时的侧压力,减少地基的约束作用。

2.9 在混凝土表面撒石子

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混凝土浇筑后可在表面均匀撒上一层薄薄的小石子,在混凝土浇筑后4~8 h内用长刮尺刮平,初凝前用铁滚碾压,再用木抹子搓平压实,以控制混凝土表面裂缝。

2.1 0 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冷却混凝土

这种工艺是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埋设水管,当混凝土浇筑后,向水管中注入温度较低的水(一般使用循环水)以带走混凝土中的热量,从而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此方法对降低大体积混凝土,尤其对控制超大体积混凝土温升和内外温差非常有效,但成本较高。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注意大体积混凝土的特性,合理选择混凝土的原材料及外加剂,试配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用一定的措施降低混凝土外约束力,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按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要求组织施工,控制和监测好混凝土的浇筑温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有害裂缝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王铁梦.建筑物的裂缝控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吴中伟.膨胀混凝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

[3]赵志,李继业.高层建筑施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混凝土施工的裂缝原因 篇7

1.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内出现的裂缝按深度的不同, 分为贯穿裂缝、深层裂缝及表面裂缝三种。贯穿裂缝是由混凝土表面裂缝发展为深层裂缝, 最终形成贯穿裂缝。它切断了结构的断面, 可能破坏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其危害性是较严重的;而深层裂缝部分地切断了结构断面, 也有一定危害性;表面裂缝一般危害性较小。

但出现裂缝并不是绝对地影响结构安全, 它都有一个最大允许值。处于室内正常环境的一般构件最大裂缝宽度≤0.3mm;处于露天或室内高湿度环境的构件最大裂缝宽度≤0.2mm。对于地下或半地下结构, 混凝土的裂缝主要影响其防水性能。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阶段所产生的温度裂缝, 一方面是混凝土内部因素:由于内外温差而产生的;另一方面是混凝土的外部因素:结构的外部约束和混凝土各质点间的约束, 阻止混凝土收缩变形, 混凝土抗压强度较大, 但抗拉能力却很小, 所以温度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能承受的抗拉强度时, 即会出现裂缝。

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1水泥水化热。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要释放出一定的热量, 而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厚, 表面系数相对较小, 所以水泥发生的热量聚集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失。这样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无法及时散发出去, 以至于越积越高, 使内外温差增大。单位时间混凝土释放的水泥水化热, 与混凝土单位体积中水泥用量和水泥品种有关, 并随混凝土的龄期而增长。由于混凝土结构表面可以自然散热, 实际上内部的最高温度, 多数发生在浇筑后的最初3~5天。

1.2 外界气温变化。

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阶段, 它的浇筑温度随着外界气温变化而变化。特别是气温骤降, 会大大增加内外层混凝土温差, 这对大体积混凝土是极为不利的。温度应力是由于温差引起温度变形造成的, 温差愈大, 温度应力也愈大。同时, 在高温条件下, 大体积混凝土不易散热, 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一般可达60~65℃, 并且有较长的延续时间。因此, 应采取温度控制措施, 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引起的温度应力。

1.3 混凝土的收缩。

混凝土中约20%的水分是水泥硬化所必须的, 而约80%的水分要蒸发。多余水分的蒸发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水蒸发引起混凝土收缩。如果混凝土收缩后, 再处于水饱和状态, 还可以恢复膨胀并几乎达到原有的体积。干湿交替会引起混凝土体积的交替变化, 这对混凝土是很不利的。

影响混凝土收缩, 主要是水泥品种、混凝土配合比、外加剂和掺合料的品种以及施工工艺、养护条件等。

2.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制

大体积混凝土所选用的原材料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粗骨料宜采用连续级配, 细骨料宜采用中砂;

(2) 外加剂宜采用缓凝剂、减水剂;掺合料宜采用粉煤灰、矿渣粉等;

(3) 大体积混凝土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坍落度要求的前提下, 应提高掺合料及骨料的含量, 以降低单方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4) 降低原材料的温度;

(5) 水泥应尽量选用水化热低、凝结时间长的水泥, 优先采用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大坝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等。但是, 水化热低的矿渣水泥的析水性比其它水泥大, 在浇筑层表面有大量水析出。这种泌水现象, 不仅影响施工速度, 同时影响施工质量。因析出的水聚集在上下两浇筑层表面间, 使混凝土水灰比改变, 而在掏水时又带走了一些砂浆, 这样便形成了一层含水量多的夹层, 破坏了混凝土的粘结力和整体性。

3.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与振捣

浇筑方案, 除应满足每一处混凝土在初凝以前就被上一层新混凝土覆盖并捣实完毕外, 还应考虑结构大小、钢筋疏密、预埋管道和地脚螺栓的留设、混凝土供应情况以及水化热等因素的影响, 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3.1 全面分层。

即在第一层全面浇筑全部浇筑完毕后, 再回头浇筑第二层, 此时应使第一层混凝土还未初凝, 如此逐层连续浇筑, 直至完工为止。采用这种方案, 适用于结构的平面尺寸不宜太大, 施工时从短边开始, 沿长边推进比较合适。必要时可分成两段, 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浇筑。

3.2 分段分层。

混凝土浇筑时, 先从底层开始, 浇筑至一定距离后浇筑第二层, 如此依次向前浇筑其他各层。由于总的层数较多, 所以浇筑到顶后, 第一层末端的混凝土还未初凝, 又可以从第二段依次分层浇筑。这种方案适用于单位时间内要求供应的混凝土较少, 结构物厚度不太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

3.3 斜面分层。

要求斜面的坡度不大于1/3, 适用于结构的长度大大超过厚度3倍的情况。混凝土从浇筑层下端开始, 逐渐上移。混凝土的振捣也要适应斜面分层浇筑工艺, 一般在每个斜面层的上、下各布置一道振动器。上面的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卸料处, 保证上部混凝土的捣实。下面一道振动器布置在近坡脚处, 确保下部混凝土密实。随着混凝土浇筑的向前推进, 震动器也相应跟上。

4.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时的温度控制

养护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以便控制混凝土内表温差, 促进混凝土强度的正常发展及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和发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 应尽可能多养护一段时间, 拆模后应立即回土或在覆盖保护, 同时预防近期骤冷气候影响, 以控制内表温差, 防止混凝土早期和中期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不仅要满足强度增长的需要, 还应通过人工的温度控制, 防止因温度变形引起混凝土的开裂。

温度控制就是对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和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进行人为的控制。在混凝土养护阶段的温度控制应遵循以下几点:

(1) 混凝土的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间、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室外最低气温之间的差值均应

小于20℃;当结构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抗裂能力时, 不大于25℃~30℃。

(2) 混凝土拆模时, 混凝土的温差不超过20℃。其温差应包括表面温度、中心温度和外界气温之间的温差。

(3) 采用内部降温法来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内部降温法是在混凝土内部预埋水管, 通入冷却水, 降低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冷却在混凝土刚浇筑完时就开始进行, 还有常见的投毛石法, 均可以有效地控制因混凝土内外温差而引起的混凝土开裂。

(4) 保温法是在结构外露的混凝土表面以及模板外侧覆盖保温材料 (如草袋、锯木、湿砂等) , 在缓慢的散热过程中, 使混凝土获得必要的强度, 以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小于20℃。

(5) 混凝土表层布设抗裂钢筋网片, 防止混凝土收缩时产生干裂。

5.结论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与措施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性能, 若不能很好的了解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开裂的原因以及掌握应对此类问题所采取的相应施工措施, 那么实际生产当中就很难保证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叶琳昌, 沈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国建筑出版社, 1987

[2]迟陪云.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起因及防裂措施.混凝土, 2001

混凝土施工的裂缝原因 篇8

【摘要】岩土施工中混凝土结构发生裂缝的情况比较普遍,影响混凝土结构产生的裂缝的因素很多,一旦有裂缝产生,会对混凝土结构的刚度造成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整个建筑物质量和安全。本文对岩土施工中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原因加以分析,并针对常见的混凝土结构裂缝类型提出有效的控制方法。

【关键词】岩土施工;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方法

岩土施工中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直接影响岩土工程整体的刚度,影响工程质量,带来安全隐患。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是岩土施工中常见的现象,导致裂缝产生的因素也有很多。虽然轻微的裂缝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岩土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但是会影响其外观的美观性。随着裂缝的加大,达到一定限度会就会对工程的刚度和安全性造成危害,影响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因此,必须对混凝土结构裂缝加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加以控制。

1、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混凝土本身的因素之外,施工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外部环境的因素都可能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混凝土中的水泥成分水化放热后在降温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会导致裂缝产生、水泥砂浆在硬化的过程中硬化收缩会导致裂缝产生、混凝土在干燥的過程中干缩导致裂缝产生;岩土工程外部的环境变化造成的温度升降带来的温差导致混凝土缩胀变化使裂缝产生;岩土工程设计考虑不周、混凝土材料的配置比例不恰当、施工工艺不当等都会导致裂缝产生。

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建筑工程产生裂缝具有普遍性,而且裂缝的种类和形态也不尽相同,轻者影响建筑的美观度,重者降低建筑的载荷,影响建筑的安全性。据资料统计,因工程结构变形引起的裂缝占80%的比重,其余的20%为载荷导致的裂缝。为了更好的控制岩土工程裂缝的产生,必须从源头抓起,深入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加强控制。

2、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分类及控制方法

2.1塑性裂缝的控制方法

塑性裂缝多在施工的过程中产生,浇灌的混凝土在初凝后或者在终凝前,在混凝土结构的表面有时会有裂缝产生,其外观与泥浆干燥时表面的裂缝相似。塑性裂缝多表现为不连贯的、不规则形状的裂缝。塑性裂缝的产生多是混凝土浇灌养护的过程中,自身温度过高,长时间处于70℃以上的温度,或者与外界存在大的温差,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就会有裂缝出现。究其产生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混凝土水灰的配比不当,水泥的量多,混凝土浇灌后在初凝起养护不到位,没有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有效的覆盖,使混凝土中的水分直接与外界接触,过快的蒸发导致混凝土收缩过快,混凝土初期的强度较低,无法对变形应力进行有效的抵抗,从而产生变形。

对于塑性裂缝的控制,要注意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的配比,比例要恰当,不要过量的使用水泥;在浇灌混凝土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将基层和模板彻底湿透;混凝土浇灌之后要及时对其表明进行覆盖,控制其表面水分蒸发的速度,同时定时向表明喷水,做好养护工作;对于混凝土在初凝时或者终凝时产生的裂缝,在终凝前对混凝土表面在进行一次抹压,在进行必要的养护工作,就可以消除裂缝。

2.2干缩裂缝的控制方法

干缩裂缝通常在在混凝土结构或预制构件养护完毕,经一段时间后在表面出现。干缩裂缝较其它类型的裂缝要细多,横竖裂缝交错,毫无规律性。干缩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混凝土在干燥的过程中,受到外界风吹日晒的影响,表面过快的干燥,水分蒸发迅速,表面干缩速度过快受混凝土内部约束,拉应力过大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

对于干缩裂缝的控制,首先要对混凝土的比例严格控制,尤其粉砂不能过量的使用,同时混凝土浇灌后加强养护,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提高混凝土表面的抗裂强度。混凝土脱模后仍然要重视喷水养护的工作。对于混凝土预制构件在露天放置的时期要避免阳光直射或者空气中暴露,采取必要的覆盖央行措施,保持湿润,尤其是薄壁构件应该堆放在阴凉的地方对其进行覆盖养护。需要注意的是混凝土构件如果是在露天条件下制作,要注意防风,及时张拉预应力构体。如果有微小裂缝产生,要及时喷水进行养护。

2.3温差裂缝的控制方法

为了预防收缩裂缝的产生,在设计阶段就应该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对于拉应力较大的部位,要进行后浇带或者永久变形缝的设置。混凝土使用微膨胀的混凝土并采用预应力结构,同时注意对结构抗侧力构件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于体积规模较大的混凝土结构在进行浇注的过程中,水泥水化会带来温度大幅度的升降变化。混凝土与外界环境以及混凝土自身表面和内部的温度都会存在很大的温差,对此问题必须加以重视,一定要注意模板拆除不能过早。如果是在冬季施工,必须对混凝土进行及时的覆盖,以起到保温的作用。如果保温层拆除过早,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降低,表明冷却收缩速度过快,受混凝土内部约束的作用,会产生拉应力。如果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不能抵抗拉应力时,就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对混凝土结构本身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如果大体积的混凝土浇筑在岩石地基或厚大的

混凝土垫层上,如果浇灌温度过高,会产生外约束降温收缩裂缝,裂缝较深,严重的会成为贯穿性裂缝,对混凝土整体结构造成破坏性影响。

2.4沉降裂缝的控制方法

岩土工程的地基不均匀发生沉降而造成裂缝产生的现象较为常见,这主要是因为地基承载力不够、地基土不均匀,地基含水量变化的不正常都是造成沉降裂缝产生的原因。沉降裂缝的方向多与地基的主应力方向呈垂直状态,裂缝的大小和裂缝的深度受时间和地基变形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地基变形会产生较大的应力,由此产生的裂缝也多为贯穿性裂缝,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严重的沉降裂缝会造成混凝土结构的破坏,甚至坍塌,因此必须对沉降裂缝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沉降裂缝的产生。

对于沉降裂缝的控制,搜寻在设计上要尽量采用整体性好的基础。对于独立性的基础要设置基础联系梁。如果地基土不均匀必须要对地基进行有效的处理,解决地基不均匀的问题。如果因地基不均匀产生了沉降裂缝,就要对沉降进行严密的观测,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控制,最大限度的降低沉降裂缝带来的危害。首先对地基进行压实和加固处理,提高地基的刚度和强度,提高地基的载荷能力,同时力争做到地基整体能够均匀的受力。其次在基坑的周围要注意完善排水的措施和设备,避免地基被水浸泡影响其刚度。为了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载荷能力,保证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应采用压注水泥匠液,结构补强等方法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加固。

3、结语

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可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防止和减少裂缝的产生,一旦出现了裂缝,应根据裂缝的性质、大小、结构受力情况和使用要求等不同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以保证结构的承载力、稳定性和耐久性,确保建筑混凝土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叶青.浅谈混凝土施工温度裂缝产生原因及对策[J].今日科苑,2013(10).

[2]李国平.桥梁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及设计原理[J].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01).

混凝土施工的裂缝原因 篇9

摘要:目前 , 加气混凝土砌块是代替粘土砖的主要绿色建材之一 , 但是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裂 缝问题一直困扰着建筑施工。笔者针对这一问题 , 重点阐述了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机理 及其危害 , 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加气混凝土砌块 裂缝 危害 防治措施

一、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机理分析

宏观上引起墙体裂缝的原因是材料吸湿膨胀、干燥收缩 , 同时 , 随着温度变化会产生很大 的应力效应。由此 , 导致结构变形。当变形受到某种约束时 , 会产生较大的应力 , 甚至引起裂缝。微观上是因为加气混凝土砌块是一种高分散多孔结构的硅酸盐建筑材料 , 内部孔隙率高 , 其孔 结构内部大口径小 , 导湿与解湿性差。这种特性使传统的抹灰砂浆容易开裂、空鼓。

1.加气混凝土砌块比抹灰砂浆的线收缩大

加气混凝土的线收缩为 0.8 mm/m 左右 , 普通抹灰砂浆线收缩在 0.03 mm/m 左右。加气 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值比普通砂浆大 , 当加气混凝土的收缩应力超过制品抗拉强度或砌体粘结 强度时 , 砌块本身或墙体接缝处就会出现裂缝。

2.砂浆的保水性不能满足加气混凝土砌块的要求

加气混凝土砌块是高分散多孔结构 , 气孔大部分是内部大口径小的结构 , 只有少部分是毛 细孔。砌块吸水量大 , 吸水先快后慢、时间长的 , 毛细管作用较差 , 导湿、解湿缓慢。由于普通 砂浆不具备这种性能 , 加气混凝土会吸走普通砂浆中大量

水分 , 使其水化不足 , 粘结力下降 , 砂 浆收缩快 , 尤其在界面结合处 , 当砂浆的强度增长不足以抵抗收缩拉力时 , 导致砂浆层过快收 缩而造成开裂。

3.加气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小

普通砌筑砂浆一般为水泥砂浆或混合砂浆 , 这类砂浆的导热系数为 0.8 W/(m• K ~1.0 W/(m• K。轻质保温砌块导热系数为 0.15 W/(m• K ~0.35 W/(m• K。由于两者导热系数差 距较大 , 致使整个砌体存在 “冷桥” 现象 , 在砌筑灰缝 , 甚至整个墙面出现结露现象 , 进而导致砌

块墙体吸水膨胀与抹灰墙面收缩不一致 , 造成抹灰墙面裂缝。4.加气混凝土墙面粘结力差

砌块基层表面过于致密、光滑 , 造成浆体无法深入基层表面 , 砂浆与基层不能形成锲合作 用 , 大大降低了界面的粘结力。当砌块基层过于干燥时 , 砌块基层的吸水率过大 , 使抹灰层过快 失去流动性和失去凝结硬化所需的水分 , 使抹灰砂浆失去粘结力。相反当基层过于潮湿 , 含水 率过大时 , 由于基层的孔隙被水充满 , 灰浆不能深入基层孔隙 , 将造成抹灰层无法粘附 , 或者基 层的水分向外渗出而将抹灰层稀释产生流浆。

二、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的危害

普通裂缝一般不会危及到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 但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影 响 , 主要体现在 : 1.一些贯穿墙体的裂缝会削弱墙体的受力性能 , 特别在单层或多层承重结构中影响到建 筑物的使用寿命及抗震性能。

2.发生于外墙的裂缝 , 会造成墙面的渗漏 , 加大外墙防渗处理难度 , 降低外墙防潮的功能。

3.裂缝过于多、密 , 在温度反复变化中会加速裂缝的扩展 , 造成更大的空鼓。4.抹灰裂缝对后续饰面效果产生损害 , 对观感影响较大。5.存在不安全因素 , 可能造成抹灰层的开裂脱落。

三、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的控制和防治措施

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的控制和防治措施可以在材料、设计、施工三方面着眼 , 根据 加气砼砌块执行相应的砌体规范、标准 , 并制定具体的措施。

1.材料选用上

混凝土施工的裂缝原因 篇10

1 水利施工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 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影响因素非常多, 在施工中, 施工技术操作不当, 温度变化以及养护工作的不到位都会导致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因此, 文章对导致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1 塑性收缩裂缝

在混凝土裂缝中, 塑性收缩裂缝是最常见的裂缝形式。混凝土在施工中, 经过浆液浇筑形成具体的形状, 然后硬化形成固体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 混凝土内部会出现水泥水化热反应, 浆液中的水分会出现不断消失的情况, 导致混凝土体积出现收缩的情况。在收缩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应力, 在应力大于混凝土自身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裂缝出现。

1.2 温差裂缝

混凝土施工后, 经常会出现表面内外的温度不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 温差就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在高低温度变化过程中, 混凝土的浆液会出现温度下降的情况, 在温度变化较大的情况下, 非常容易出现结冰情况, 因此, 会导致混凝土体积出现膨胀的情况, 在这种压力作用下, 混凝土非常容易出现裂缝。通常情况下, 温差经常会出现施工初期以及拆模以及内部温度不宜散发的情况下。水利工程施工中, 经常会出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情况, 因此, 导致温度裂缝比较常见。

1.3 混凝土塑性坍落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浇筑以后会出现塑性坍落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会出现在浇筑后的几个小时内, 在这时混凝土还处于塑性状态, 在出现渗水情况时, 会在重力作用下, 导致混合料中的颗粒出现浮动的情况。在进行混凝土拆模时, 也会出现这种裂缝。

1.4 碱-骨科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碱-骨科反应是指混凝土空隙中的碱性溶液和活性骨料之间出现想化学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会生成硅酸凝胶, 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 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膨胀的情况, 因此, 导致裂缝出现。混凝土表面出现的裂缝通常情况下非常的不规则, 同时, 经常是由里向外进行展开。

2 水工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 混凝土裂缝是最常见的物理性病害, 其也是影响非常严重的病害, 会引发很大的问题出现, 对水利工程的质量以及安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会导致整体结构的强度以及抗拉性能出现很大的影响, 同时, 也会导致出现侵蚀作用, 导致结构内部受到侵蚀, 对钢筋带来很大的腐蚀。混凝土裂缝的出现也会导致堤坝出现渗漏的情况, 导致堤坝的正常运作受到影响, 对坝体的抗滑能力进行消弱, 对整个水利工程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此, 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非常必要。

2.1 优化混凝土的设计配合比

在对原材料进行试拌时, 要减少水泥的用量, 将水灰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同时, 在其中可以加入粉煤灰对其性能进行改善。在混凝土原材料中加入粉煤灰能够降低温度升高的情况, 同时, 也能减少收缩情况的出现, 对提高其抗侵蚀能力有很好的作用。

2.2 塑性收缩裂缝的预防措施

首先是要选择合适的材料, 一般选用干缩值较小、强度好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严格控制水灰比例, 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 减少水和水泥的分量。在浇注混凝土之前, 将基层和模板浇水均匀湿透。要及时在混凝土的表面覆盖一层薄膜, 保证混凝土的湿度, 或者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

2.3 避免混凝土基础不均匀沉降

可以采取减轻结构的重量,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 改善混凝土结构等方式实现。如果只简单的依靠减轻结构重量来控制沉降, 只会使整个结构的自身重量加大, 稳定性不强, 会加重不均匀的沉降。在工程实践中, 应以抵抗不均匀沉降为主要保护措施。

2.4 沉陷裂缝的预防措施

要保证地基的稳定, 对松软土的地质结构在施工前要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要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有较强的支撑力, 保证地基的受力均匀。混凝土在浇注的过程中不能被水浸泡, 模板的拆除要控制在一定的时间以内, 还要注意拆模的先后顺序。在冻土上搭设模板时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3 水工混凝土裂缝的常见修补方法

为了防止裂缝对结构的进一步影响, 在水利工程中, 对于已经产生裂缝的混凝土水工结构必须采取措施进行修补。目前在水工施工技术中, 最常见的混凝土裂缝修补技术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3.1 开槽法

首先用人工将晒干筛后的砂、水泥按比例配好搅拌均匀后, 将环氧树脂聚硫橡胶也按配比拌匀。然后掺入已拌好的砂、水泥当中, 再用人工继续搅拌。最后用少量的丙酮将已拌好的砂浆稀释到适中稠度。及时将已拌好的改性环氧树脂砂浆用橡胶桶装到已凿好洗净吹干后的混凝土凿槽内进行嵌入。

3.2 低压注浆法

这种修补技术要先将裂缝粘贴密封, 在一段时间后除去密封物体, 露出裂缝, 再利用配制好的浆液注入裂缝中。由于固化后还可能产生裂缝, 因此需要反复注浆, 并防止漏浆的发生。可以采取自上到下的方式注浆。

3.3 表面覆盖法

这是一种在微细裂缝的表面上涂膜, 以达到修补混凝土微细裂缝的目的。表面覆盖法所用材料视修补目的及建筑物所处环境不同而异, 通常采用弹性涂膜防水材料, 聚合物水泥膏、聚合物薄膜 (粘贴) 等。施工时, 首先用钢丝刷子将混凝土表面打毛, 清除表面附着物, 用水冲洗干净后充分干燥, 然后用树脂充填混凝土表面的气孔, 再用修补材料涂覆表面。

4 结束语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 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对整个工程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 在施工中一定要针对出现的裂缝采取防治措施, 同时, 要对施工质量管理进行重视, 对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操作进行严格规范, 对施工质量进行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因此, 在施工中, 一定要做好施工质量控制以及养护管理工作, 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出现, 同时提高水利工程建筑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

参考文献

[1]胡金水, 尹国伟.浅析水利工程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J].科技风, 2009 (1) .

上一篇:氯代环己烷下一篇:龙场烟草基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