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火灾防治技术七篇

2024-07-16

森林火灾防治技术 篇1

1 针叶用材林火灾的特点与防治原理

粤北地区是我国森林火灾高发地区之一, 在重点防火期基本上是高火险天气。粤北由于人口多, 农材分散, 针叶用材林也存在连片规模不大且分散, 林地内以针叶和其他地被为主的可燃物多, 针叶用材林地周边情况复杂, 火灾隐患多, 人员活动频繁, 火源管理难度大。同时山形复杂、山高路陡, 扑救难度非常大。在森林火灾保险制度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因各种建设活动导致的林区周边各种火灾隐患多。在粤北针叶林地, 林内易燃物如杂草、针叶及枯落物多, 并且伴有枯枝、腐殖质等燃烧缓慢可燃物, 加上林木密度较大、树枝高度低和植被较多的情况。发生火灾的时间一般在晴朗干燥季节的白天, 突发性强, 火力迅猛且火量大, 扑救处置难度极大, 破坏能力极强。

1.2 防治原理

火源、森林可燃物和氧气 (助燃物) 是产生森林火灾的3个必备条件, 在有火源的情况下, 在火源预热达到森林可燃物燃点温度时引燃森林可燃物而形成森林火灾。在做好造林前期的防火科学规划设计基础上, 还要要针对森林火灾发生的3要素火源、燃点和可燃物, 在评估火源点风险的基础上, 尽可能发现控制火源, 因害设防, 强化营林措施、火源控制措施、扑救措施及其他措施, 做好预案, 确保针叶用材林的森林资源安全。

2 针叶用材林防治的关键技术

2.1 防火设计关键技术

在森林防火的方法中, 隔离法也是森林防火的一种重要、有效的方法。隔离法即采取阻隔的手段, 使火与可燃物分离、使已燃的物质与未燃的物质分隔。针叶用材林的造林规划除适地适树的原则, 还要优先评估造林周边的森林火灾发生的风险。在林火风险评估基础上, 对于易发生、难扑救的地段, 如在被农田包围的山地、坟墓多的山地、周边山火频发的山地, 尽可能避开。在确定造林地块后, 要根据山地的地势及周边的情况, 科学评估森林火灾的风险, 因害设防, 优先规划生物防火林带及林道等其他防火隔离带。在设计时, 依据树种、地形、重点防火期的主风向、农田、坟墓、可能的火灾隐患和人为活动等的具体情况, 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 合理布局。根据经验, 除在山脊重点设防外, 在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段 (如路边沿线、田边、林边、山边和建设工地) 及火险大 (如林地旁边的易发山火地段等) 的地方主动设防。在对连片的造林地块, 在造林地块周围设计生物防火林带闭合圈的基础上, 还要按一定的面积 (约10~30hm2为1块) 设计生物防火林带或阻隔带闭合圈, 将生物防火林带、林区公路、林道和其他的自然阻隔带的合理配置, 形成完善的防火阻隔网络。要通过林道及林区公路将各阻隔带串在一起, 确保阻隔网络在关键时刻能发挥预期的作用。此外, 对松树林一定要进行面积分块控制, 避免大区块连片种植松林。此外, 要建设维护好生物阻隔带网络, 及时进行生物防火林带抚育、林道维护和其他防火阻隔带的维护工作。要及时伐除生物防火林带内的针叶树种, 对生物防火林带及时进行全铲抚育, 对其他防火阻隔带清除可燃物。在实践中, 特别要注意的还要针对可能已经改变的周边环境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如因公路建设或其他建设, 改变了林地的周边情况, 应以因害设防的原则实时动态调整增加防火阻隔带。

2.2 森林可燃物和燃烧环境调控关键技术

2.2.1采用各种营林技术措施来调控森林林内可燃物, 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林内可燃物一般为枯枝、枯立木、落叶、杂草、灌木、地被物和本身的针叶树种。针对针叶用材林的具体情况, 通过营林技术措施减少地表可燃物、增加活枝高、降低林冠密度和减少林木密度等达到减少林地可燃物数量的目的。在造林前要对全面清理造林地, 采用通带、打穴或局部全垦的整地方式。对幼林、未成林要及时抚育减少地表可燃的杂草、杂灌。对林下枯枝落叶多的林分, 及时清除或减少地面上的可燃物。

2.2.2通过各种营林技术措施来改变林内光照、湿度、温度等条件来控制可燃物燃烧环境, 调整林分结构, 促进林木生长, 优化林分结构, 增加林内湿度。对中龄林存在林木密度大、枝下高较低的林分要进行修枝抚育和适当的卫生伐或间伐, 增加林冠与林地、林木之间的间距。

2.3 火灾隐患动态评估及应对技术

2.3.1根据对林地范围及周边现有的烧田基、清明火险隐患点的评估采取相应的阻隔措施。在不同的时期, 有针对性查找林火隐患和及时巡山发现火源。抓好林地周边野外用火的管理, 清除火灾隐患。对于林区内道路两旁、农田、果园、墓地等重点地段实行每天巡山制度, 特别是连续晴3d以上或4级以上的高火险天气以及冬收、造林备耕、春种春耕、清明前后扫墓等重点季节。

2.3.2针对可能已经改变的周边环境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如因各种建设可能产生的火灾隐患点, 特别是林地范围及周边建设可能用的电焊、烧沥青、建设工棚工人用火及其他的预防。对于林区内或林地周边作业的民工住厂四周要铲宽10m以上的防火隔离带, 要求民工人走火熄, 严禁在山上生火煮饭, 与民工订立森林防火责任书。

2.3.3做好巡山、进山登记与防火宣传等工作, 对进山人员的可能火源的管理, 实时排除火源点等。加强林地内各路段的巡视工作, 防止疯子或破坏分子放火烧山, 将火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周边可能的生产性用火如烧田基或炼山等, 要采取充分的准备工作, 确保万无一失。

2.4 防火预案及扑救关键技术

防火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积极消灭”, 要根据本身的林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森林火灾预案。预案要明确人员的组织和分工, 制定并落实预防措施, 并针对预案的执行进行预演, 根据预演情况改善预案, 确保预案措施可操作性强及达到预案的目标。要经常做好与当地防火部门的联系沟通工作, 建立突发情况下的林火扑救的程序和人员组织, 对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工作, 使扑火队员能熟练掌握“重压、滚拖、轻提”扑火技术, 掌握捡火尾、清余烬防止灭后重燃守护火场技术, 掌握向燃烧后的空旷地逃离或利用火柴小刀回火、劈割使自己迅速脱离危险的逃生技术。以人为本, 安全第一, 明确队员组织纪律性教育, 听从统一指挥, 发扬团结互爱的集体主义精神;要求队员遇到危险和困难时, 沉着冷静, 灵活应对。一旦实时监控到林地范围内及周边的火源情况, 要马上报告并针对火源情况实时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

2.5 其他相关措施

2.5.1 对连片面积大的针叶用材林要建立防火监测点 (如了望站) , 并有护林人员值班。

2.5.2做好防火宣传工作, 提高群众防火意识, 包括林地周边的进山路口、村口、农田集中地、道路和林区公路两旁视野开阔地段树立大型醒目防火牌, 在林地内各路口张贴防火标语, 在石头、立木上书写标语。

2.5.3 购买森林保险。

2.5.4针对万一发生森林火灾时, 根据预案尽可能将森林火灾控制在最小区块内, 做到打早、打小、打了, 尽可能降低的相关损失。

2.5.5 根据林地情况合理配备防火监测及扑火工具等, 并做好相关维护工作。

3 结语

针对粤北以杉、松为主的针叶用材林的特征和林区周边的情况, 在森林火灾风险评估基础上, 在造林设计及建设阶段优先做好防火规划设计与建设工作, 并根据后期因林地或周边情况变化情况的采取必要应对措施。在管理过程中, 通过各种营林措施减少林内可燃物, 实时调控森林燃烧环境。在管护过程中, 常巡查, 及时排查林火隐患, 做好火源管理工作。总之, 要针对森林防火的各个环节, 采取可操作性强的综合防火技术措施, 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摘要:粤北是广东的主要商品用材林区, 由于市场因素, 近几年来粤北地区以杉木、松树为主的针叶用材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针叶用材林发展的同时, 森林火灾也频频发生, 严重影响着当地用材林产业的发展。加强针叶用材林的森林防火工作, 须从源头预防做起, 在造林地火灾风险分析的基础上, 做好生物防火林隔离带的设计。并做好针叶幼林林地可燃物调控、防火隔离带动态调整、火灾隐患排查和森林火灾预案应对工作。应用各种措施做好火源控制、森林可燃物控制、林火监测和提升扑救能力等关键技术工作。

关键词:粤北,针叶用材林,森林火灾,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唐晓燕, 孟宪宇, 易浩若.林火蔓延模型及蔓延模拟的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 24 (0) :87-91.

森林火灾防治技术 篇2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分布的特点是由特定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以及人文因素等因子所决定的。夏玛林区地处甘肃天祝县西南部, 属祁连山系冷龙岭余脉, 地貌多为中山和低山两大类型, 海拔在2350~4074m之间, 林区气候属寒冷半干旱气候, 气温低, 光照不足, 生长期短, 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0.4℃。年平均降水量400~500mm之间, 多集中在7~8月, 年蒸发量1200~1400mm, 全年无霜期为100天左右。

全林区林木种类简单, 绝大部分为天然林, 人工栽培极少。天然林分以乔木为主。乔木以青海云杉为建群树种, 生长在阴坡、半阴坡阴湿地带。其次为祁连圆柏, 主要生长在向阳山坡, 山杨生长在山谷河沟和阴屲山坡, 灌木以高山柳、杜鹃、金露梅、银露梅、烈香杜鹃、沙棘、矮卫茅等。主要分布在乔木林上线, 林缘地带和山沟、河沟、部分林区乔、灌混生。

夏玛林区的特点是天然林树种单纯, 大部分森林和草原、农田、村庄交错相间, 林区人口增长快, 人畜活动频繁, 浅山森林因不合理的垦种和过渡放牧失去了外围屏障而逐渐后移, 使林区森林生态系统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

2 夏玛林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2.1 进一步加强林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一定地区的生物群落是在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历经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自然物理环境之间, 不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过程中达到相对协调稳定的结果, 即所谓的生态平衡。这种稳定与平衡只是一种相对与暂时的状态, 其中一些因素出现了变化, 必然导致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的变化。祁连山林区因人为活动频繁, 鸟兽销声匿迹, 灌草被牛羊过度啃食, 很少开花结实, 使许多取食种实和花蜜的动物、天敌昆虫食物短缺而种群下降。一些地段的林分因人为环境严重, 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下降、系统自我维护功能降低, 病虫灾害乘虚而入。保护祁连山森林生物多样性, 促进多种植物生长, 为多种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形成丰富的森林景观、多样的森林结构、复杂的野生动植物群落, 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对非正常外力干扰的抵抗力和恢复力, 保持森林健康的关键。因此, 要控制森林病虫害, 首先必须控制人类对森林生态环境的过度干扰破坏。当前, 要尽快通过移民、退耕还林 (草) 、封山育林等多种途径控制林区人口增加, 减轻目前林区人为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过度干扰, 使森林生态系统保持其自身演替规律和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其对病虫害的自我调控能力。

2.2 进一步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

自然界各种生物种群之间通过食物链关系相互控制保持一定的数量关系, 人为减少或增加某些物种数量, 将会引起其它物种种群的变化, 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变化。近代以来,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多数情况是因滥捕滥猎或不科学的防治, 人为造成控制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天敌生物种群数量下降, 对病虫害失去自然调节作用。因此, 要想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 必须保护好它们的天敌, 尤其要制止猎杀以森林害虫为取食对象的鸟类野生动物的现象, 增加天敌种群数量, 利用生态系统物种之间的食物链来调控害虫种群, 避免发生危害。

2.3 人工造林要营造多树种混交林

近年来, 微观尺度上的生态学研究大部分认为空间上异质的森林能容纳更多的物种尤其是需要特殊生境的物种。如植被垂直结构的复杂性与一定面积中的昆虫和鸟类的数量有关。多树种组成的林分, 径级或年龄结构变异大, 林分结构越复杂, 能为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的小生境或食物的多样性就越大, 林分总体的生物多样性就越高。所以, 尽快改变目前营造大面积人工纯林的作法, 营造适宜本区环境条件的多树种混交林, 积极选育抗逆性树种, 采取合理的栽植方式, 建立多种结构的人工林群落。加强林分抚育, 调整和改善天然森林的组成和林分环境条件, 促进林木健壮生长, 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林分环境。

2.4 防治以自然控制措施为主, 适当选用安全无污染农药

防治方法主要应采取对其它有益生物和环境影响小的各种自然控制措施为主, 以应急短效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措施为辅, 尽量避免或逐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在目前还达不到生态控制的条件下, 也要尽量选用生物合理农药和环境和谐农药。

2.5 加强开发利用, 变害为利

大部分病原真菌、昆虫在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演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并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如许多真菌的子实体和昆虫具有药用或食用价值。

摘要:夏玛林区森林病虫害约700余种, 本文主要分析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关键词:夏玛林区,病虫害,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蒋学财.夏玛林场志[R].2002

论森林虫害防治技术 篇3

【摘要】 森林不但是重要的建设物资宝库,也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文章介绍了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以期对森林虫害防治有所启发。

【关键词】 森林 虫害 防治

一、引言

人类与病虫自然灾害的斗争是客观的自然规律,资料表明一些林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森林病虫发生也很普遍,美国每年用于化学防治和探讨研究项目的花费达几亿美元。据统计,近年来美国东北部几个州受舞毒蛾的危害面积达30 余万公顷。美国报道病虫对林木的影响所造成的损失,大约相当全年采伐量的40%。俄罗斯食叶害虫的大发生使26亿公顷橡树枯萎死亡。日本由于松材线虫的危害每年采伐死株高达200万立方米木材。意大利因大青杨天牛的危害使木材利用率降低60%。森林病虫害是林业生产的大敌。号称世界森林资源大国的加拿大和美国,每年发生森林病虫害的面积都达数千万公顷,损失材积近亿立方米。我国是个贫林国,但因病虫害损失的材积也相当大。

二、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森林害虫有1500多种,病害500 多种,我国森林害虫的发生面积近1亿亩,害虫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究其原因是:

(一)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

(二)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

(三)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

(四)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三、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一)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二)加强营林防治为基础环节

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 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 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 达到有虫不成灾。 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

(三)协调化防与生防的矛盾

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如泡桐根颈打孔注药内吸防治大袋蛾; 菊酯类农药毒笔、毒绳触杀松毛虫以及氧化乐果等涂环内吸防治松毛虫、 松干蚧等,这些方法既能杀虫又能保护天敌。

四、结语

我们在对森林虫害进行治理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区治理。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执中等.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3]陈昌洁.松毛虫综合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4]菜青年.植物保护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5]卜志国等.城市绿地虫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和防治对策[J].河北林果研究,2005, 20(4)404-406.

[6]吴小芹.大气污染对森林昆虫的影响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4,(3):36-42.

[7]谷昭威,曲爱军,朱承美。森林生物多样性与林木虫害的自然防治[J]。生态学杂志,1998, 17(3):59—62》.

森林火灾扑救与安全技术 篇4

作者:ADMIN 时间:2010-6-12 8:02:19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23

1、扑救森林火灾有哪几种作战方式?

扑救森林火灾一般采用“推进式”、“超越式”、“对进式”和“围歼式”等几种方式作战。

推进式是指扑火队伍从突破点沿火线向合围地点做较长距离的连续推进,直至完成合围。这种扑救方式阵脚稳,扑灭后不易复燃。机动性较差的扑火队伍,或由于地形不利,机械难以发挥作用而扑火力量不能迅速展开的条件下多采取这种方式。

超越式是两个或几个扑火单位沿同一火线向同方向交替超越扑打前进。具有一定机动能力扑火队伍或地形条件对超越有利时,可采取这种方式。

对进式是指两个扑火单位,从两个地点向同一地点作对进扑救,以求迅速形成合围,合围后,利用高度的机械运输能力和有利地形迅速转移火线,继续扑救。

围歼式是指以足够扑火力量扑救小面积火场时,采取集中全部力量四面包围扑救的方式。

2、扑救森林火灾分为哪几个阶段?

通常把灭火的整个过程大体分为准备阶段、扑救阶段、火场看守阶段、队伍撤离阶段等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完善指挥组织系统,制订扑火方案。方案主要是在分析林区的特点和林火规律的基础上,落实战略战术;落实扑火指挥员;落实扑火责任区;落实扑火队伍的人员;落实火场通信和人员;落实运输车辆,燃油和扑火工具;落实吃饭、喝水、住宿、救护等后勤保障。

森林火灾一般在接到报警后就启动预案。在较大的森林火灾中要进行战略战术的修改和调整。

(2)扑救阶段。扑救阶段一般采用先控制再消灭的办法。该阶段主要是消灭明火,清理余火。扑明火时,要边打边清,打清结合;清理余火应先清火边、后清场内,要做到无火、无烟、无蒸汽;要注意燃烧的树枝、球果等的掉落;注意燃烧的枯立木倒落;注意火顺腐朽的树根燃烧蔓延到未燃烧区;注意山坡上滚落的燃烧物引起新火;清理火场最好是用水清理余火;火场有蒸汽散发的地方,可能潜在有地下火。

(3)火场看守阶段。扑火队撤出火场时,应交待火场所在的村、场、林权单位及个人,安排足够人员看守火场,将看守时间及责任落实到位,分片看守,白天每200-300米火线部署一名,夜间每100-150米火线部署一名,要以喊话能互相听见为要。看守火场时间:人工林山场夏秋季看守4-5小时,冬春季看守8-10小时,原始林和竹林夏秋看守不少于10小时,冬春季不少于20小时。(4)撤离队伍。队伍撤离前应就地集中清点人数与工具,确认无误报请现场指挥部同意后方可撤离。

3、扑火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扑救森林火灾总的要求,就是要做到“打早、打小、打了”。

(1)打早。森林火灾扑救,关键要突出一个“早”字,就是要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出动、早扑灭。打早是实现打小前提;打早就是要把小火当大火打,集中优势兵力,把火灾消灭在初发阶段;打早才能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2)打小。森林火灾的扑救必须贯彻“先控制,后消灭”的原则,扑火指挥员应利用火场各种有利时机,采取正确的战术手段,抓住初发山火面积小、火强度低的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控制火势,力争变大火为小火,一举消灭,避免导致火势强大,减少人员伤亡。

(3)打了。明火基本扑灭后,必须彻底清理火场,消灭余火、暗火,防止死灰复燃造成更大的损失。

4、扑火队伍训练应包括哪些内容?

县级骨干消防队伍、乡级应急扑火队伍和村级快速反应小分队等都应根据需要,选择下列内容进行培训:

(1)防火业务知识训练:①森林火灾的基础理论知识;②地形学知识,主要掌握识图用知识和现地判定方位知识;③气象学知识,主要掌握气象因子对火灾影响方面有关知识;④扑火区域内火灾发生和发展的规律;⑤山林中活动经验;⑥各种扑火机具、器具的使用和管理一般常识。

(2)扑火技术训练:①单人扑救火灾基本动作;②小组配合扑打火线动作和队形;③二号工具、风[FS:PAGE]力灭火机及其它灭火工具的使用技术;④火场清理技术;⑤火烧法灭火技术;⑥开设临时防火隔离带技术。

(3)扑火战术训练:①扑火战术理论;②掌握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几种扑救战法;③火场观察和判断能力训练。(4)火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训练:①体能训练,提高扑火队员的体质和耐力;②野外生存能力训练,通过野营训练提高扑火队伍的野外生存能力,以适应火场环境;③火场受大火袭击时的自救和互救训练,以避免扑火伤亡发生;④迷山自救和互救能力训练。

5、扑火队工具如何配备?

扑火队要配有足够数量的劈刀,并辅以若干二号工具,要有通讯工具,以便联系;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最好每个小组能配备一台油锯、一台割灌机和一把灭火水枪。

扑火人员应穿戴棉质服装、防刺胶鞋、手套、头盔,配备扑火工具、毛巾、水壶、手电筒和火柴(打火机);参战队伍及人员装备整齐,是为了确保安全和提升扑救效率,要禁止没有任何防护装备和工具的人员徒手参加扑火。

6、怎样用2号工具扑救火灾?

用2号工具扑救火灾时,两脚站在边缘外,斜向火烧迹地向里扫打,成40-60°的斜角。扫打时,要一打一拖,轻举重压,切不要直上直下扑打,以免溅起火星扩大燃烧面,边打边进。

火势弱时,可用单人单独扑打一点;火势强时,扑打小组几人同时扑打一点,同时起落,打灭后一起前进。

要沿火线逐段扑打,不可脱离火线去打内线火,不要跑到火峰前方进行阻拦扑打,尤其是扑打草塘火和顶风火时,更应注意人身安全。

7、风力灭火机使用的基本技术是什么?

(1)单机灭火基本要领: 风力灭火机是直接扑火的重要工具,在可燃物分布较均匀地段,打灭火焰高度50cm以下较稳定火线时,可使用单个风力灭火机灭火,其基本要领是:①持机手携机位于火线外侧距火焰1m左右,灭火机出风口与火线走向成15度左右角度,并与火焰底地面构成40-45°角。②灭火机左右摆动机体(摆动幅度在1米-1.5m之间)。先从上部摆动,用强风压低火势,并使可燃物质向迹地内部飞散,再回摆用强风切割火焰底部,达到灭火目的。如火焰微弱时,可直接切割火焰底部灭火。

(2)风力灭火机使用基本技术:风力灭火机还可以多机组合灭火,其基本技术可归纳为“割”、“压”、“顶”、“挑”、“扫”五个字,具体技术要求是:①割:用强风切割火焰底部,使燃烧物质与火焰断绝,并使部分明火熄灭,同时将未燃尽的小体积燃烧物吹进火烧迹地内熄灭。②压:在火焰高度超过1m而采用双机或多机配合灭火时,用其中1台灭火机在前压迫火焰上部,使其降低并使火烽倒向火烧迹地内侧,为切割底线的灭火机营造条件,相互配合灭火。③顶:火焰高度超过1.5m需要多机配合灭火时,除用1台灭火机压迫火焰上部外,加用1台灭火机顶吹火焰中部,共同将火线压低,并使火烽倒向火烧迹地内侧,其中第2台灭火机即使用“顶”吹技术灭火。④挑:在枯落物丰厚地段灭火时,由助手用长钩或带叉长棍挑动枯落物,风力灭火机手则将风力灭火机由后至前呈下弧形推动,用强风将火焰和小体积的燃烧物吹进火烧迹地内侧,达到最佳灭火效果。⑤扫:用风力灭火机清理火场时,可用强风如扫帚一样将未燃尽物质斜向吹进火烧迹地内部,防止复燃。

8、上山火如何扑救?

主要是采取控制两翼绕过山背堵截打法。上山火要避开火头,派2支扑火队顺着火势发展方向的两翼火线跟进打,消灭侧翼火;同时,派一组扑火队穿插到后山,等待火头越过山脊后火势降低燃烧,形成下山火时,抓住战机及时组织力量重点突击灭火。

9、下山火如何扑救?

主要是采取分割包围歼灭打法。下山火蔓延速度较慢,火势较平稳,当火线从山上往山下燃烧时,是扑火最佳时机,要集中优势兵力多点突进围打,将山火消灭在山坡或堵截消灭在山脚下,严防火下沟后或越沟重新发展为上山火。

10、树冠火如何扑救?

主[FS:PAGE]要是采取选择有利地形断开打法。树冠火,火势发展迅猛,燃烧强烈,时常伴有火暴和飞火发生,实践证明,灭树冠火时开设阻隔带,断开燃烧通道,效果较好,但要防止新的火点发生。

11、地下火如何扑救?

我国南方地区地下火发生较少,只有在原始森林内腐质层较厚和毛竹林区在特别干旱的冬春季才会发生,主要是沿火线外围开沟,断开火源熄灭。

12、急进火如何扑救?

风大时火势发展速度快,燃烧猛烈,受地形和可燃物的影响,易形成多个火头,而火尾、火翼则燃烧较弱,扑火队员可在火尾和火翼处直接扑打,控制两翼火不向外蔓延,中间的火可暂不理会,当风小或火头遇到自然地形、河流、道路、防火隔离带阻挡时,火头火势必然降低,发展速度也必然减缓,这时灭火队可抓住战机,采取攻坚战术,一举将火头扑灭。

13、险境火如何扑救?

峡窄沟谷、向阳山坡平缓地凹陷处、石崖峭壁、风向多变的乱流区、管茅芒萁繁密处和密度大的人工针叶林内都是高危险区,冬春长时间干旱,草芒干枯,火的行为变化激烈,尤其纯针叶中幼林火强度大,火势发展方向多变,极不易控制,灭火过程中误闯险区,十分危险。扑救时,一是要等待时机,组织若干个小组选择地段突击扑灭;二是要在火头到来之前,选择有利地形和合适地段开设防火线,并结合以火攻火,但要建立安全避险区或撤退线路。应特别注意的是:不可进入,当遇到险火时,能让则让,能避则避,千万不可逆险而战。

14、纯针叶林中幼林火灾如何扑救?

针叶中幼林生物载量大,发生火灾时,通常火焰强度大,扑救难度大,应针对各时期、各时段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灭火。

入冬至春初树木枝叶含水率很低,加上林下植被干枯,如遇到长时间的高火险天气,山场就是一座干草库,一旦发生火灾易产生树冠火、飞火,对流柱火,尤其是午后高温,常有大风和旋风发生,大面积森林瞬间就被火焰吞没,这种不稳定的林火燃烧时,扑火人员直接进攻极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采取办法:一是避开午后高强度大火,选择早晚或夜间少风低温有利时机扑灭;二是烈火受到小路、溪流、山脊等自然屏障阻拦时,火焰会小下来,抓住时机突击打;三是选择合适地段和时机在火头到来之前开好阻隔带,并在内侧及时点燃迎面火,也可利用自然屏障点烧迎面火,点火时应从高处往低处逐步点燃,点燃速度以火线看守人员在烧完火线后能够安全撤出为准。

春末至秋季林木青草生长旺盛,枝叶含水率高,林内湿度较大,林火燃烧速度相对慢,火焰时高时低,一般情况不会产生大面积树冠火和飞火,扑火人员可直接靠近火线扑打,虽然天气炎热,扑火时有灼热感,只要扑火员防护装备好,不会造成严重威胁,扑火人员应抓住时机,避强打弱,灵活作战,最终扑火。

15、成熟针叶林火灾如何扑救?

成熟针叶林发生林火时,由于树木高大,林下植被较少,一般不易产生树冠火。但杉木林和松木林有所区别。杉木成熟林下植被稀疏,林内因阴凉地表湿度大,发生火灾时火势相对小,扑火人员可采取分包围的办法,直接靠近火线打,风力灭火机可充分发挥作用。

松木纯林由于树冠技叶稀疏,林下植被较多,林内也比较干燥,在干旱的冬春季发生火灾,火势较大,扑救有一定的难度,但松木林一般都有采脂道,火在烧到林道时火势都会变小,应采取避强打弱,积极扑打,应用两翼合围战术最终将火头扑灭。在火势猛烈情况下,应及时派主力扑火队到火头前进方向选择有利地形开设阻火带,采取迎面点烧,以火攻火。

在松木林扑火绝不能大意,风大时也会形成急进地表火或树冠火,要认真对待。

16、间伐山场火灾如何扑救?

扑打刚间伐过山场林火时,火焰虽然不高,但热能强度大,地表燃烧充分,打这种火2号工具和风力灭火机不好使,最有效的办法是沿着火线边缘外侧捡掉采伐干枝等剩余物,清理出一条80-100cm宽的无[FS:PAGE]引燃的阻隔带,火焰就可自己熄灭,实践证明,这种扑火方法很有效。

17、竹林火灾如何扑救?

扑救密度大的竹林火时,如遇长时间干旱气候,地表腐质层的火会烧到地下,毛竹干根和根须都会燃烧,不易熄灭,清火时要用锄头在火的外围开沟断火,宽度15-20cm即可,深度要挖到无根须的地方约20-30cm。应注意的是:竹林火线复燃性较大,应避开复杂地形,沟谷,管茅多的地段。

18、天然针阔混交林火灾如何扑救?

针阔混交林发生火灾后,火焰小,燃烧速度慢,但这类山场多处在高山峡谷,坡陡,悬崖峭壁交错,山上多石,岩石被火焰烧后爆裂或活动石块燃物烧后重心失衡,易滚落,枯立木烧倒后伤人或滑到山下引发新的火源,给扑火人员带来严重威胁,扑救这类山场原则上应在白天进行,扑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有异常响声立即躲到树后避开落物;在清理火线时,要选择好躲身之处,一段一段地清理,队员间要互相照应,发现有坠落物或不慎踩落物要及时提醒身后扑火人员注意。二是山场枯枝落叶层较厚时,应沿火线外侧将地表可燃物清开,将着火的枯枝、球果等拾到可阻挡滚落的地方或刨开小坑放置。三是着火的枯立木和腐朽木应妥善处置。

19、火场行进中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在开进或撤离火场的行进过程中,扑火队员要遵守以下安全事项:(1)注意乘车安全,不要拥挤抢上抢下,不要在行进的车辆中睡觉,防止碰伤、摔伤。(2)过河过桥时,要防止掉进河里或卷入水中,造成伤亡。(3)在林中行进要防止树条抽伤和拔动树枝弹回来伤人。(4)携带工具应放在身边,尽量采取手提式和背负式,不要放在肩上,避免伤人。(5)走路时要防止树茬碰伤脚,注意脚下道路防止摔伤踝骨。(6)不要离开队伍偷偷睡觉或搞其他事情,防止丢失或其它事情发生。(7)上、下坡时,要注意防止石块流动伤人。(8)避免接触有毒植树和毒蛇、毒蜂等。20、扑救火灾中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1)扑打火线时要运用好扑火技术,避免鲁莽蛮干,时刻注意观察火势变化,避免乱流火烧伤。特别是注意不要在下风头迎火头扑打。(2)清理火场时,要注意烧焦倾倒的“枯立木”和“树挂”突然落地伤人,并且防止掉入燃烧的腐殖质层中烧伤。(3)在林地需伐倒树木设立隔离带时,要选派有经验同志实施,注意树的倒向,防止树倒伤人。(4)晚间扑打间歇休息,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防止由于劳累和困倦睡觉,在转移时掉队,在休息行动时,必须做好人员的清点工作。

21、扑火通常会遇到哪些危险情况?

(1)在复杂的地形和恶劣气象条件下,火势在极短时间内发生突发性改变,指挥员、扑火人员惊惶失措,指挥失控盲目冲击,造成人员伤亡。

(2)误入陡坡、窄谷、沟口、岩石峭壁、鞍状山谷、复杂地形等危险区域。(3)无组织无纪律,单兵作战,缺乏照应。

(4)在气候干旱、大风、气温高、湿度小的气象条件下,易燃丛和阳性杂草镶嵌的林分,可燃物载量多,燃烧强度大,容易形成立体燃烧的树冠火、冲天火、旋风火、飞火,误入其中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5)指挥员对火势判断失误,在退避空间狭小、途径复杂的地带开设隔离带,安全距离评估不足;(6)被掉落物砸伤,行进过程摔伤。

归结起来,火场上造成人员伤亡主要原因有:误入险区,避险无知,缺少防护,指挥失误,战法混乱等。

22、什么样的地形容易造成扑火人员的伤亡?

一些特殊的小地形,如阳坡的山凹,狭窄草塘沟和向阳坡后堵,由于其特定的位置,在一定气象条件下,往往形成扑火的危险环境,这是因为:(1)这种地形处在阳坡和半阳坡,受热时间长,白天温度高,可燃物干燥。(2)地势低凹,风速较小,但在地形和山脊主风向的作用下,这些地段风向极不稳定,燃烧后产生乱流火。(3)由于上升气流与主风向的相互作用,易产生强大的空气[FS:PAGE]对流,致使火旋风产生。

由于上述有所列举的地形坡度往往不大,人员行进也不困难,往往易导致指挥员判断失误。如火灾从阴坡越过山脊后,沿东侧或西侧半阴坡向下蔓延,因是下山火蔓延不快,这时往往会判定为扑救的良好时机,没有经验的指挥员会将扑火队伍带到谷底阻截火线,但是因这种危险的地形环境导致蔓延至坡地中下部时,火势迅速增强,接着乱流火和火旋风开始发生,蔓延的火线在极短时间内由下山火发展成强烈地上山火,火势强烈,大量的烟尘也使谷地昏天黑地,这时,置身于谷地中的扑火人员,会面对着一起极其危险的局面,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23、什么样的时机容易造成扑火人员伤亡?

最易造成扑火人员伤亡的时机就是扑火队员迎面扑打火势较强烈的火头,这种打法必须严格禁止,扑打火头只能从侧面开始,这应作为扑火队员必须掌握的常识。

实地扑救火灾中,没有经验的指挥员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过岭打冲火,这是非常容易造成扑火队员伤亡的不利时机。这是因为,上山火(冲火)蔓延速度快,火势非常强烈,当火蔓延到山坡上部时,由于风速加大,火势愈加强烈,强烈燃烧的山坡上部就形成了造成扑火队员伤亡的危险环境,如果此时扑火队员过岭向下截击上山火,会造成严重的伤亡。正确的做法是,扑火队员不要越过山岭,而是待火蔓延过山岭脊部而转为下山火时,选择好恰当地点突入火线扑救。突入火线时,力量要集中,切不可分散截击火线。

24、什么样的气象条件容易造成扑火人员伤亡?

首先易造成扑火队员伤亡的气象条件主要是一定时间内风力加大和风向突然改变,其次是气温和相对温度的影响。由于强烈燃烧促使空气对流加强,火场风力要比其他地区加大,如果其他地区风力为5-6级,则火场会达到7-8级或更大,这时,火灾已无法直接扑救,强行扑救则会造成扑火人员的伤亡。再加上地形影响,风向有时会突然改变,也会造成扑火人员的伤亡,另外,气温增高,相对湿度降低也是形成危险环境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形成危险环境并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时间多在每天的12时至16时,此时气温偏高,扑救火灾时如果指挥不当,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另外,这个时间范围内,火场运动的路线应该避开危险地形,以免遭到大火的袭击。

25、什么样的可燃物种类配置容易造成扑火人员的伤亡?

可燃物的种类和配置决定着火的燃烧程度,也是能否形成扑火危险环境的重要条件。经实践检验,以下情况易造成危险环境:(1)单位面积内可燃物载量大的地段。如山的中下部和狭窄沟塘内草木茂密,枯萎地被物积累量大,特别是芦苇丛,燃烧时火强度大,在气象和地形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易形成危险环境。(2)针叶幼林分布区,燃烧时地表火和树冠火可以同时发生,在不利的气象条件和综合作用下,也易形成扑火的危险环境。(3)易燃灌丛和杂草镶嵌地段,火势强烈且持续时间长,非常不易扑救,加上不利气象因素影响,极易形成危险环境。(4)可燃物数量多,垂直分布明显地段,火燃烧强度大,并易形成立体燃烧,扑救时也易造成人员伤亡。

26、受大火袭击时如何解围自救?

扑救火灾中,扑火队伍受到大火袭击时,指挥员应保持冷静的头脑,率队采取以下方法解围自救:(1)依靠各种车辆迅速撤离以避开大火袭击。(2)点火解围。当大火袭击来时,应组织迅速点顺风火,然后进入火烧迹地避火。避火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窒息。在来不及撤离的情况下,点火解围应是首选的最好的一种解围方法。(3)跨越火线解围。当来不及点火解围时,扑火队员应以小组或各自为战,采取逆风对冲,跨越火线解围。解围时,要用衣服蒙住头部,选择已经过火或杂草矮小又好走的地段,一口气冲过火线即可安全脱险。(4)卧倒避火。如果河沟或植被稀少地段,可把衣服用水浸湿蒙在头上,两手放在胸部卧倒[FS:PAGE]避火,但严禁卧倒入土坑内。待大火过后,立即起立,如衣服被烧,要马上滚灭或相互扑灭。卧倒避火时,为了防止在火到来前被烟雾呛昏窒息,要用湿手巾捂住口鼻,并在地下扒个坑,把脸贴靠湿土呼吸,可避免烟害。(5)强行突破火线解围。在时间紧迫来不及点火解围时,还可以将5台以上风力灭火机集中使用,在火线上打开一个突破口迅速向两侧扩大,扑火队员进入火烧迹地,实现突破解围。

27、如何进行迷山自救?

(1)停止前进,冷静判定方位,如无法到达指定地点时,应按原路返回原地。(2)无法到达预定地点和返回原地时,应在就地报警,如无通讯设备时,可以在火烧迹地内点火报警,给寻找者指示信号,但要注意安全,防止跑火。(3)如在密林深处,要走出密林,选择开阔地带休息,当头脑清醒后细心观察,判定方位,判清方向时返回。(4)沿火烧迹地边缘方向前进,也会找到扑火队伍。(5)当无其它方法以摆脱迷途时,要沿河流方向向下游行走,最终可以找到村镇。

28、火场生活中应注意哪些卫生要求?

扑救火灾是紧张的战斗,高温作业,低温宿营,长途跋涉,饮食不定。扑火时有的队员热就脱棉衣,渴就喝脏水,扑火后返回宿营地,火场温度降低,容易患感冒和胃肠病。因此,火场生活必须注意以下卫生要求:(1)扑火队要配备卫生人员,上火场要携带常用药品及消毒、消炎药品,有病人员不能上火场。(2)扑火队员脱掉外衣随身携带,扑火作业后应及时穿上,预防感冒。(3)在宿营地休息应尽量喝开水,不喝脏水。(4)做饭时要做熟,不要吃生饭和夹生饭。(5)睡觉时要把帐篷四处压好,防止透风,睡觉前应把肚子盖好。

29、怎样做好火场的饮食管理?

浅论人工营林防治森林鼠害的技术 篇5

关键词:营林工作,鼠害,预防,人工营林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和认识水平逐渐提高, 对于环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森林作为主要的环境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其营林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随着近年来营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面积的大幅度上升和提高, 中幼林树苗的鼠害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影响越来越大, 这就常常造成了一种边栽边吃、常补常缺的现象, 造成了营林工作经济损失惨重。因此在目前的营林工作中, 防治鼠害现象的出现于产生就显得格外重要。

1 森林鼠害概述

1.1 主要原因

森林鼠类作为森林生物链中的基础环节, 在生态位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就一般情况分析, 在其他生物种类以及自然因子的控制之下, 森林鼠类一直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 保持在林木生长的同时其得以生存的过程, 这对于林业生长构不成危害。但是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森林鼠类数量急剧增加, 从而导致了森林发生鼠害现象,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 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使得鼠类出现食物短缺的现象, 尤

其是在冬季, 由于各种能食植物的短缺, 使得一些林鼠为了生存不得不以树木或者树根为食, 这就造成了林业生长影响, 造成林业损失。

1.1.2 食物供给发生变化, 由于在植物栽培或者种植的过程中

大面积的种植一种植物或者林鼠喜食的植物, 这就使得这一地区的植物容易受到鼠类的食用而造成林业资源损害, 也使得鼠类急剧的增多。

1.1.3 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各种生物链发

生断层, 如人类在生活中大力捕捉鼠类天敌, 造成了鼠类生长数量得不到遏制, 这就容易数量出现大幅度上升。

1.2 森林鼠害规律

在一般情况下, 森林生长的过程中都是从天然次森林和人工林为主的, 是从秋季到第二年春季发生之前较为严重的环节。就一般的鼠害规律分析, 其主要是幼树受害最为严重、年龄越大的数目受鼠害的影响越小;林缘地区树木受害最为严重而中心地区的林木受鼠害现象较少;树木越密集, 受到的鼠害威胁越大, 树木越疏散, 受到的鼠害威胁越少。

1.3 鼠害危害以及种类

目前的林业鼠类在通常情况下被人们分为两大类, 其一是地上鼠, 其二便是地下鼠。其中地上鼠主要是以啃食树木主干、叶子、枝桠为主的林业鼠类。而另外一种鼠害是出现于地下的鼠害, 其主要是以啃食树根、为主的鼠类。

2 人工与营林鼠害防治

受到当前工业社会的发展影响, 生态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所排放出的气体极容易造成温室效应的产生, 从而引起生态环境发生变化, 同时也造成了气候出现已成状况, 加剧了生物链的变动, 这就使得生物链生物数量出现失衡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鼠类猖獗。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 我国林业工作人员对于鼠类预防和控制的研究一直未曾中断过, 截至目前, 我国已经总结出了多种人工营林鼠害防治技术。这些技术方法主要是从林业鼠类的生活习性、生物特性以及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 综合考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现象, 从而使得鼠害防护措施与林业生态生产达到平衡与协调, 使得其在生产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社会发展要求统一进行, 进而构建一个以森林为主题的生态平衡体系模式。

2.1 人工营林工作中的抗鼠害工作思想

在森林鼠害防治工作中, 我们通常都是以森林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理论为基础, 以生物多样化的观点入手就保持生态系统生物链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味主要的工作目的来进行鼠害的预防和处理。在目前的鼠害预防和处理工作中, 通常都是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工作模式。同时我们在工作中也要做好及时发现、及早处理、及早报告的工作方针与应用对策。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 我们通过营林工作的研究对于其综合认识和处理技术形成了较多的模式, 也提出了完善的工作理念和方法。

2.2 主要的防鼠害方法

2.2.1 选择适宜且能够拒食的树种

在目前的人工营林工作中, 最佳、最合理的预防鼠害措施和方法主要是选择能够适宜本地环境和气候要求的树种, 且这些树种由不易被鼠害食用的种类来进行造林。如在东北地区的营林工作中, 人们常常都是采用油松、红松等植物, 这些植物一般不被鼠类所喜欢, 因此在种植中其种植地点较高, 不但能够有效的提高生长速度和效率, 同时对于避免树木鼠害有着重要作用与意义。

2.2.2 混交林

混交林是目前鼠害防治工作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其不仅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周期, 又能够在生长的过程中协调鼠类之间的关系, 这对于防治鼠害造成林业生产影响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林业生产效率与质量。

2.2.3 营造驱鼠林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在营林工作中选择一些能够驱逐鼠类的植物进行混交, 使得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发出一些独特的气味, 这些气味对于鼠类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在植物生长中对于鼠类的驱除十分有效, 一般都是在人工林的株行间适当栽种这些被称为“植物猫”的植物, 可取得长治久安的效果。

2.2.4 改善林地卫生环境

要加强人工林、次生林的抚育管理。如卫生伐, 伐除劣质木, 割光下草灌木, 清理碎石乱枝.改变林地卫生状况, 逐步改变或创造不利于害鼠生活的环境条什和栖息的场所, 使之难以繁衍和生存。

2.2.5 利用抚育“剩余物”做替代食物防御鼠害

利用幼龄林抚育采伐下来的树头、枝桠、灌木等剩余物, 作为替代食物, 根据害鼠的生活习性, 在害鼠发生4、5周前, 将替代食物平铺或堆放存害鼠聚集地点, 供害鼠啃食, 以取代林术受害, 防鼠效果达100%。随着害鼠替代食物的充足, 以鼠类为丰耍食物的天敌的食科也丰富了, 刺激了天敌的增殖, 从而遏制了鼠害的发生。此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防鼠措施。

结束语

森林火灾防治技术 篇6

目前我国引种桉树种类已达300多种, 人工林面积达100万hm2以上, 分布在15个省市自治区, 600多个县。目前桉树生长比较正常, 害虫问题不是很突出。但随着大片人工林的不断发展, 桉树害虫问题在局部地区表现突出, 并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因此, 对桉树害虫问题不能掉以轻心。根据我国1990~2008年桉树害虫的发展情况并结合其它因素进行分析, 对今后10年我国桉树害虫发生趋势进行了预测。

1.1 害虫种类

2010年桉树害虫种类将由目前的281种上升到320种左右。其中, 白蚁、蟒蜡、尺镬、卷叶蛾等仍然是今后的主要害虫类群。此外天牛、小蠢蛾等蛀干害虫会上升为主要害虫类群。

1.2 危害程度

预计桉树害虫的危害程度在今后10年内总体上将维持现有水平。但在局部地区可能造成较大危害。预计桉树面积受害率为5%~7%。危害特点以零星点状受害为主。根部地下害虫将维持现有水平, 而食叶害虫和嫩梢刺吸类害虫会加重危害, 并可能形成若干个重要害虫, 蛀干害虫的危害将明显加重。

1.3 经济损失

桉树是速生丰产用材林树种, 年公顷蓄积生长量达15m3以上。害虫造成中等程度危害能使蓄积生长量减少10%~15%。桉树害虫发生危害率为5%。100万hm2桉树林每年有5万hm2发生危害, 则减少蓄积生长量7.5万m3, 经济损失约1 500万元。

2 桉树虫害现状

至2005年, 我国桉树害虫种类达281种, 比1980年全国森林病虫害普查时的53种增长了5倍多。其中危害严重的30种, 危害中等的60种, 危害轻度的191种, 它们隶属于10目58科。

2.1 苗圃地下害虫

桉树苗圃地下害虫主要有大蟋蟀、蝼蛄、小地老虎、白蚁、蟒蜡、尺镬、叶蛾等。其中许多种类既是苗圃害虫也是造林地害虫, 小地老虎、蝼蛄、大蟋蟀等在部分地区危害较重, 采用种子育苗的地方容易发生苗圃地下害虫危害。

2.2 根部害虫

桉树根部害虫是目前最重要的害虫类群, 主要种类有白蚁、蛴螬、蝼蛄和地老虎等几大类。

(1) 白蚁是目前最重要的桉树害虫, 全国共记载22种, 其中危害中等以上的有17种, 危害最严重的是黑翅土白蚁和海南土白蚁。它们主要危害苗木或1~2年生幼树主根部分, 取食韧皮部, 致使苗木或幼树枯死。白蚁几乎能全年活动危害, 但最严重时期在4~7月, 苗木在定植后半年内最容易受白蚁的危害, 1年生以后受害明显减轻。白蚁对桉树的危害有一定的选择性。在相同条件下, 窿缘按、巨按、赤按、小果灰按等受害较重, 而柠檬按、尾叶按等受害较轻。

(2) 蛴螬是仅次于白蚁的重要桉树害虫。蟒蜡食性很杂, 能危害多种桉树。苗木在定植后半年内最容易受蛴螬危害。广西东门林场、钦廉林场和北海防护林场以及广东省雷州林业局受蛴螬危害较重。广西北海防护林场1991年春营造尾叶桉6.7hm2, 由于使用城市垃圾作基肥, 蛴螬发生危害率达30%以上。危害桉树的蛴螬种类较多, 计有31种。其中危害较重的有二点鳃金龟、红脚绿金龟、大等鳞毛金龟、赤绒金龟、小茶金龟和鳞毛鳃金龟等。蛴螬对窿缘按、柠檬按、大叶按、布拉斯按及巨按等危害较重。

2.3 叶部害虫

桉树食叶害虫种类种类很多, 包括鳞翅目、鞘翅目等许多种类。广东省金光林业公司有桉树林面积2.7万hm2, 其中2008年遭受尺蠖等叶部害虫严重危害面积约为1 333.3hm2, 虽经防治, 2010年仍有666.7hm2受害。广西合浦县乌家镇2009年新造林受桉小卷蛾危害, 有虫株率98%, 平均每株虫苞密度40个, 危害程度前所未有。此外, 危害程度中等以上的有黄刺蛾、青刺蛾、螺纹袋蛾、大袋蛾等。鞘翅目的叶甲、象甲和金龟甲也危害桉树。其中李叶甲、绿鳞象甲等危害较重。李叶甲的成虫、幼虫都危害按叶。绿鳞象甲幼虫取食杂草根, 成虫取食按叶, 危害期5~6月。

2.4 嫩枝和刹吸类害虫

桉树嫩枝害虫主要有半翅目、同翅目和直翅目昆虫。直翅目昆虫如蝗虫、蟋蟀等啃食桉树幼苗、幼树嫩枝。半翅目、同翅目昆虫刺吸嫩枝、嫩叶的汁液, 影响幼苗生长, 造成一定危害, 对大树危害较轻。

2.5 树干害虫

桉树树干和木材害虫有天牛、吉丁、木蜂、木蠢蛾、小蠢、长蠢等。这几类害虫一般为害衰弱木的树干、树枝或树皮。光肩星天牛、云斑天牛危害中等, 其余种类危害较轻。柠檬按、窿缘按、大赤按和葡萄按等较容易受害。

3 采用烟雾机杀虫害的方法

3.1 烟雾机的性能特点

烟雾机产生的烟雾能使药液均匀扩散, 它施放的烟雾粒径小, 可随气流扩散、弥漫, 并具有极好的穿透性和附着性能;用药量少, 农药残留量少, 污染小;安全省力, 工效高。

3.2 烟雾机的作业方式

根据防治地区的具体地形变化, 可灵活设置施放烟雾作业, 主要考虑不同地形气流和风向的影响, 尽可能使烟雾朝林间扩散。施放烟雾的方法可采用固定法和移动法, 或结合进行。

地形复杂的山场, 操作人员不可能走到, 可以充分利用气流和风向, 采用固定放烟法, 在作业区设置几个固定的放烟点, 适当延长放烟的时间, 增加整个作业区的烟量, 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势平坦, 地被物稀少, 林间行走方便的林分, 可采用移动放烟法, 作业人员相隔一定距离, 在林间逆风缓步向前行走。

3.3 防治成本

目前烟雾剂都是自行配制的, 以柴油为烟剂, 根据害虫虫龄的大小, 配制不同浓度的烟雾剂, 现配现用, 一般情况下农药与柴油的混合比为1:20左右。因此, 烟雾机的防治成本主要是柴油、汽油、农药和劳力4项费用, 根据烟雾机的耗油量 (1.85L/h) 、生产率 (3.3hm2/h) 、用药量 (0.2L/亩) 等项指标以及每天的最大工作量, 按现在的物价, 可换算得出烟雾机杀虫防治成本约为67.5元/hm2。

3.4 防治效果

烟云层在林间滞留时间的长短是防治效果成败的关键。一般要在烟云停留10min以上, 才能发挥烟雾载药的防治效果。而影响烟云层滞留林间时间长短的因素很多, 气压、风力、林相、地形等都能直接影响烟云层的滞留时间。因此, 掌握有利的防治时间, 充分利用地形、风向、气压等的变化, 是烟雾机防治技术的关键。

3.4.1 防治时间

掌握在产生“温度逆增”时施放烟雾, 有利于烟雾的熏杀作用。一般“温度逆增”产生在日落后到次日清晨前。傍晚施放烟雾, 烟雾随气压下沉, 在低层飘浮, 适宜于矮林;早晨施放烟雾, 烟雾随气流上升, 在高层飘浮, 适宜于高林。气压、晴天、气压高, 烟云上飘, 分散、淡薄, 防治效果差, 不宜放烟;阴天气压低, 烟云下沉凝聚、浓厚, 放烟效果好。

3.4.2 风力

施放烟雾时, 风速在1m/s以内为合适, 风速超过1.5m/s, 烟云在林中停留时间短, 且容易被风吹散, 不宜作业。

3.4.3 郁闭度

林相整齐, 郁闭度高的林分烟云在林间滞留的时间较长, 防治效果好;反之, 则需延长放烟时间。

3.4.4 地形

坡度小, 地势平坦的林分, 烟云不易飘出林外, 效果较好;坡度大, 地势陡的林分, 难留住烟, 只能通过延长放烟时间, 增加整个作业区的烟量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向欣, 王正军.外来入侵种美国白蛾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 :7~8.

[2]郝德君, 王焱, 戴华国, 等.中国人工林害虫生态治理策略及技术展望[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4 (6) :11~12.

我国森林防火现状及火灾控制策略 篇7

【摘 要】随着我国林业的发展,国家开始越来越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但近些年来,一些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森林乱砍乱伐,而且森林火灾不断出现,由于以上原因森林资源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加强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重视,使其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本文主要从森林防火着手,对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引起森林起火的原因、我国森林防火现状以及我国森林防火控制策略等四方面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火灾;防火现状;控制策略

0.前言

可以说,危害森林的大敌之一就是森林火灾。一场火灾可以在顷刻间把整片森林毁掉,它烧毁的不仅是森林,破坏的不仅是森林资源,而且还会烧毁房屋和生活在森林里的珍贵动植物。除此之外,因为森林被烧毁,林地失去覆盖,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危害水利和农业。给国家和人民都带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加强对森林防火的管理,不仅仅是保护森林资源,还关系到林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动植物的保护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必须要高度重视起来。

1.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地形起伏多变,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致使森林类型和分布各异。这就导致森林火灾的状况也是不同的,具体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1森林火灾分布具有地域性特点

森林火灾分布的地域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东部多西部少,南部多北部少,过火面积北方大于南方。据资料统计我国东部的森林火灾发生率是全国最高的,相当于全国森林火灾总次数的99.07%,而且过火面积也占到全国总过火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南方地区的森林火灾次数占到全国森林火灾总次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然而森林火灾的过火面积却不是南多北少,相反是北多南少。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首先,从东西部看,东部森林的总面积占据着我国全国森林总面积的98.8%,而且东部森林分布特点是连续分布;西部同其相比,森林覆被率仅占全国的1.2%,且多分布在青藏高原的谷地和新疆山地,分布特点是间断的,所以这正是东部火灾次数和过火面积均高于西部的原因。

其次,从南北方看,森林火灾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属于低中山丘陵地带,多为农林镶嵌区,交通不便,再加上生产、生活用火多,如果用火不慎便会引起火灾。而森林火灾过火面积北方大于南方的主要原因是北方的森林多集中在东北林区和内蒙古东部,且两大林区均属原始林,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开发相对较晚。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火灾,不会有人及时的发现。就算及时发现,由于交通不便,也不能及时赶至现场进行补救,因此,这里只要发生火灾,损失就会十分严重,从而也使过火面积相对较高。

1.2森林火灾贯穿全年

|我国的森林火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贯穿全年,东北林区的火灾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新疆的火灾主要发生在夏季;南方林区的火灾主要发生在春、冬两季。而且火灾发生的特点是每年的春季森林火灾由南向北依次推移,秋季则是相反方向,由北向南依次推移。

2.引起森林起火的原因

引起森林起火的原因很多,但通常有三个方面,分别是火源、氧气、可燃物。这三方面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火源。因为氧气和可燃物都是原本就有的,唯独火源是后天因素,也是引起火灾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只要找到火源的来源并加以控制,火灾是可以避免的。

引起森林火灾的火源一般有两种,一是自然火源,一个是人为火源。之所以会不断引起森林火灾,破坏林业资源,主要是由于人为火源,它是引起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据有关部门统计,99%的森林火灾都是由人为引起的。因此,杜绝森林火灾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约束和管理人类在林区的活动。

3.我国森林防火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森林防火的逐渐重视,我国的森林防火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具体将其概括为两点:

3.1传统的森林防火逐渐被现代森林防火代替

依据传统林业和现代林业将森林防火定义为传统森林防火和现代森林防火。所谓的传统森林防火指的是以单纯的木材永续使用为指导思想,保护林业的经济价值为目的的防火手段,从它的内容,我们能看出传统森林防火的明显不足就是它忽略了森林系统的整体性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社会性。然而同其相比,现代森林防火就弥补了这一点缺陷,将其涵盖在内容里,现代森林防火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为前提,以保护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运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加以管理,从而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由此可见,传统的森林防火已不能适应现代林业的发展,它被现代森林防火技术所取代已是不争的事实。

3.2初级管理逐渐被科学管理所代替

建国初期至1987年,这段时间属于我国森林防火的初级管理阶段具有很多缺陷,如:森林防火机构不健全,专职防火人员综合素质较差、能力较低,基础设施差等,这严重的制约了森林防火工作的发展。

1987年“5·6”大火至1994年8月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座谈会期间,这段时间属于我国森林防火的全面发展阶段,国家开始重视森林防火,加大扶持力度,进行各方面的投入,从而使防火设备全面的提高。同时成立了专业的扑火队,全面训练专职防火人员,使人员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1994年8月至今,这段时间属于科学治理阶段,所呈现出的特点:无论是基础设施、目标管理,人员培训均上了一个新台阶。

4.我国森林防火控制策略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视,森林防火经费投入不断增多,林火管理不断完善,但是我国的森林防火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能完成的,它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因此,要想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必须做好长远打算,依据我国森林防火的现状,未来森林防火工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4.1逐渐采用森林防火现代化装备

在森林防火工作中,逐渐采用卫星技术、航空技术、网络技术等,使其在林火预报、监测、补救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应用,从而提高森林防火工作的方便性、准确性和快捷性。

4.2加快森林防火科学化进程

森林防火是以林火理论为基础的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必须将科学研究在森林防火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起来,学会创新,学会借鉴,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引进到森林防火的工作中,从而加快森林防火的科学化进程。

4.3完善森林防火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完善森林防火管理制度,加强高火险林区的林火管理,对于不同的森林火灾,要做到因地制宜的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防治,从而提高林火的控制水平。

5.结束语

加强森林防火管理,保护好林业资源,不但可以促进林业的发展,保护森林中的动植物,而且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由此可见,森林防火工作在我国林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大力开展此项工作,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树人,韩焕金.中国森林防火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J].森林防火,2002,(4):14~16.

[2]刘萌.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现状及发展趋势[J].森林防火,2001,(4):20~22.

[3]董斌兴.概论现代森林防火[J].森林防火,2001,(4):17~19.

[4]刘献文.创建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的探讨[J].吉林林业科技,2001,(4):18~19.

上一篇:农村物联网下一篇: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