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及优化策略八篇

2024-09-11

不足及优化策略 篇1

伴随着我国城乡居民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推广和实施, 城乡居民保险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获得了较大的成就, 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我国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在通货膨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连续增长以及居民收入持续攀升的大背景下,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正日益被社会所关注。结合我国新农保的试点案例, 围绕待遇水平、缴费档次、制度间转换以及基金监管增值等诸多方面来分析我国新时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制度性缺陷,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我国城乡居民保险制度, 切实推动我国城乡居民保险制度的持续发展, 为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提供切实保障。

二、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方面, 缴费的档次普遍性地比较低。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实施过程中, 各个地区结合自身实际, 围绕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实施多个档次的缴费档次, 但从缴费实践来看, 大多数的城乡居民在进行参保时都会选择金额较低的缴费档次。城乡居民在进行养老保险参保时之所以选择金额较低的缴费档次, 在很大原因上还是由于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本身缺少较强的吸引力, 不能够有效满足参保人的实际需求。尽管现行的养老保险定额缴费档次有助于城乡参保人理解并接受养老保险,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参保人的养老保险缴费标准比较低, 并且缺少必要的弹性, 由此所获得的相应养老保险金水平并不能够有效满足参保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尽管有些地区对于不同的缴费档次都设置了一定的财政资金补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于高标准缴费的财政支持和激励, 但是实际中的激励效果是很有限的。由此可见, 当前较低的个人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是比较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的,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人缴费跟财政缴费补贴之间的最大化配比。与此同时, 当前较低的养老保险缴费水平也意味着未来时间内较低的养老保险金水平。要想有效维护养老保险人多缴的意愿还应当从根本上切实提升养老保险金的预期收益水平, 当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没有因为其长期的养老保险金缴费而出现调整时, 就很难确保城乡养老保险参保人的多交长交意愿能够维持下去。

其次, 养老金待遇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结合当前养老保险金的实际管理情况, 由于物价水平以及通货膨胀等原因的影响, 参保人所获得的养老保险金基本上难以有效满足居民的基本养老需要。除此之外, 假如考虑上存款利率因素的长期计息, 就更难以保障参保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资金实现保值增值, 在这种情况下, 参保人从个人养老保险人账户中获得的养老保险金基本上也屈指可数。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参保的积极性, 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再次, 社保基金在监管增值方面的难以实现预期目标。要想有效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点在于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科学监管与保值增值。依靠现行的养老保险金管理政策, 国家对于集中起来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 应当全部由财政专户进行封闭式管理, 这一财政专户内的养老保险基金在没有经过相关机构提出购买国债、其他用款以及转存定期存款的申请之下一律不准随意使用和管理。在这一情况下, 尽管可以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 但是却会出现社保基金隐形缩水以及隐形风险的情况, 这不仅引起了管理当局的担忧, 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不仅如此,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是由地方政府部门进行财政专户封闭式管理, 在保险基金的管理者跟投资者一致的情况下, 很难避免会出现变相挪用的情况, 以期能够获得比较高的投资利润收益。基金投资的增值途径主要包括转存定期以及购买国债这两种。这样的收益虽然稳定性比较高, 但是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却比较弱, 尤其是在我国消费指数不断上升的背景下,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不能够有效规避利率风险, 也不能够抵御通货膨胀的压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收不抵支的状况, 出现资金使用风险。

养老保险制度在转换衔接上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成熟。尤其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乡居民在流动性上越来越强, 经济收入比较好的城乡居民参与企保, 返乡农民工以及下岗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也是大势所趋。尽管各个地区在资金来源、经办机构、缴费主体、缴费公式以及缴费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各项养老保险制度在转换衔接方面的制度和规则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避免养老保险金政策各个地方各自为政, 难以实现有效统筹和沟通, 造成待遇差距越来越大。

三、推动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的建议措施

首先, 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调整机制以及激励机制。在进行个人缴费标准设置时, 应当重点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参保人个人的承受能力以及相对应的养老金水平能否有效满足基本养老的需求。从长远的发展规划来看, 城乡居民实施养老保险金参保应当紧密结合当地的城乡居民上一个年度的人均纯收入, 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科学设置缴费档次, 以此来供参保人自由选择。缴费比例的设置应当科学体现出参保人缴费能力的大小, 建立完善个人缴费跟收入之间的科学联动增长机制, 切实推动养老保险制度的持续发展。对财政缴费的补贴进行科学的梯度设计, 重点加大对于多缴多得的财政倾斜力度, 积极引导和鼓励养老保险参保人在自身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比较高的养老金缴费档次。采取倒金字塔的梯度管理形式, 确保财政补贴力度跟缴费档次之间实现正相关, 缴费的档次越高则相应的政府财政补贴就越大。结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政策和规定, 将财政资金补贴计入到个人账户中, 将财政资金补贴作为做大个人账户的方式, 有效增加个人效率性养老保险金。

其次, 建立完善养老保险金待遇的长效增长机制。应当紧密结合当地的财政承受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围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制度的实施目标, 各地应当紧密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科学进行养老保险金管理, 切实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的筹资水平、待遇水平、服务管理能力以及监督保值增值水平。将基础性养老保险金跟居民的收入情况进行关联, 依靠建立完善财政补贴资金补助的形式来实现养老保险金的动态增长机制, 确保养老保险金能够依据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增长同步进行增长。

个人账户的养老金部分, 尽管国家提出了地方政府可以依据当地的物价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 但是并没有明确调整的管理办法。在这一方面, 应当进一步明确对于各个地方政府的约束力, 并将企保待遇的调整机制作为参考, 逐步建立完善不同缴费档次的待遇调整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 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提高养老保险金对于参保人的吸引力。

再次, 建立完善科学稳定的养老金保值增值机制。为了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的安全以及保值增值, 需要进一步明确养老保险金的管理责任主体, 明确财政部门积极发挥养老基金的监督管理职能, 并允许经办机构在政策的框架下合理选择保值银行进行保值增值, 在获得财政部门的同意之后, 及时提出转存申请, 按照相关流程办理转存, 提升增值空间。在结合信息、人才以及投资能力的情况下, 积极考虑基金上缴, 由省级主管部门进行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并明确责任。同时及时建立相应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监管机制, 合理制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的投资限制政策, 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

总之, 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机制对于提升养老保险金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地应当紧密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科学进行养老保险金管理, 切实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的筹资水平、待遇水平、服务管理能力以及监督保值增值水平, 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制度放在更加丰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加以考虑, 提升养老保险的吸引力, 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实。

摘要:伴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以及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设计以及运行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正逐渐呈现出来。本文围绕新时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 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并重点就如何优化养老保险金管理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不足,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王亚柯.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制度风险与管理风险——基于美国联邦社保基金管理经验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3) :8-13.

[2]王燕, 彭阳.我国信托业经营效率实证研究:2007-2010[J].南方金融, 2011, (9) :36-40.

[3]张淳.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信托法律规制研究——兼论有关信托特别法的制定[J].江西社会科学, 2009, (1) :185-193.

不足及优化策略 篇2

一、当前我国消防战训工作规划中遗留的诸多问题

1. 最新消防部队战训指令无法予以实时处理

消防战训工作能否妥善布置交接, 将直接决定今后我国社会安定局势, 如若平常消防工作人员无法得到及时紧凑的专业训练, 那么在面对突发性火灾救援任务时, 该类人员的整体战斗力将会急速下降, 无法为社会大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应有的安全保障, 更加不能迎合现代社会多元化改革发展的核心要求。可现实中, 经常存在一些消防部队, 其战训意识不够强烈, 无法细致化贯彻落实上级下达的战训指令, 造成训练工作呈现出严重的形式主义特性, 包括既定规章制度难以细致化落实、战训流程遗留较多盲区等。长此以往, 一旦某区域滋生出火灾事件, 消防战士将不能及时地深入现场开展扑救工作, 进一步引起较大规模的人民财产损失危机。

2. 长期沿用传统战训模式, 与时代发展需求产生强烈冲突

时代持续进步, 火灾滋生的环境机理也变得尤为繁琐, 一时间令人清晰地窥探到传统战训模式的诸多缺陷, 主要是因为难以和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相接合。消防战训工作也持续地更新, 具体来讲, 就是实时性地调查认证最新火灾发展状况, 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但许多机构仍旧过分因循守旧, 不能快速引入全新的实训方式和理念, 势必全面限制消防队员整体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 使得他们对于各类创新火灾扑救技术和装备感到陌生, 最终导致救援黄金时间延误等问题。

3. 基层部队救援器械装备未能得到长期有效的监管

基层部队救援器械装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以及辖区水资源的分布等, 也是消防机构日常战训的主要内容。不过因为部分消防部队人员对于辖区水源水压、水量等实际状况掌握不佳, 加上消防设备日常维护不当引发的器械老化问题, 使得相关救援活动难以实施有效拓展, 一旦突发某类火情之后, 将无法顺利布置施救流程。

4. 现代创新化的救援技术难以充分掌握

科学技术始终是第一生产力和战斗力, 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发展局势之下, 究竟怎样科学化地开发应用科学技术装备为火灾处理提供保障, 已经是所有战训工作人员务必深思的课题。可许多消防部队在开展战训工作期间, 不能及时引入高端先进的专业技术, 造成许多高端设备难以在当下予以有效应用;再就是一些消防指挥人员不能及时更新战训理念, 对于现代社会建筑情况几乎一无所知, 使得他们在开展救援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地把控现场秩序。

5. 灭火救援战评总结不够深入彻底

战评总结实际上就是针对火灾救援整体工序流程进行的反馈和评估, 为后期相关救援活动开展提供了较强的指导性建议。可部分基层消防部队在进行战评总结期间, 明显不够细致深入, 甚至会直接忽视该类流程, 如此便不能及时有效地整理过往丰富的救援经验, 不利于快速挖掘自身救援活动中存在的缺陷, 最终影响部队整体的作战能力。与此同时, 上述诸多状况也清晰地映射出当前我国部分消防战训管理中的严重缺位现象。

二、优化改进我国消防战训工作模式的具体措施

1. 强化全体官兵科学化的战训意识

思想教育是否科学妥善, 将直接决定消防战训工作安排的方向、根本和全局性。尤其在针对全体消防部队官兵进行常态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他们的社会服务和全局掌控意识, 积极参与各类战训活动来提升自身综合化消防技能, 唯有如此, 才能不断迎合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具体需求。这里所阐述的思政教育, 同时还包括日常监理机制、部队条例的学习等, 有助于更加有效地约束官兵不良行为及思想, 令他们知道在特定岗位上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只有确保思想水准提升了, 战训质量才会得以改善。另外, 对身处一线的官兵进行心理干预也是十分必要的, 许多官兵在经历种种灾难过后, 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削减, 在无法摆脱过往阴影的同时滋生出许多心理疾患。因此, 今后战训工作规划布置中还应该注意干预他们的心理并试图调试到原有的工作状态, 确保他们能够彰显出较强的承受能力。

2. 树立起科技强警的战略机制

社会持续改革发展, 究竟如何灵活而高效地沿用科学技术, 为今后相关灾害处理提供坚实的支持动力, 已经成为消防战训工作必须注意的实际内容。在日常实训活动中, 我们有必要及时树立起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规范机制, 同时将这部分理念贯穿至整个战训工作的始末, 其间融入各类高端技术装备并强化日常训练强度, 令不同层级官兵都能够熟练应用最新的消防科技设备。与此同时, 在开展战训工作期间, 要注重进行统筹规划, 即在锻炼出战士高超的救援技能和智能基础上, 提升他们的体能和快速反应实力;再就是锻炼领导干部科技装备下的作战规划潜能, 使得他们针对一切创新式装备、技术、战略方式加以潜心研究, 唯有如此, 才能不断提升消防战训领导的综合素养, 保证他们在碰到任何规模的灾害事故时, 都能够尽快下达正确的指令, 使得一切消防工作得到高效处置。

3. 培养并筹建一类专业户的消防救援队伍

如今我国消防部队始终深陷在人少事多的被动境遇之中, 在此类环境影响下, 有关工作人员务必想方设法强化消防部队整体筹建实效, 同时做好积极整合工作, 争取尽快在不同区域搭建起一类综合应急救援的专兼职团队。如在2014年景东县13支派出所消防中队的建立, 开始衍生出覆盖不同乡镇的综合化网络应急力量, 为今后灭火救援等一切工作组织奠定坚实的基础, 更为落实全面防范和全面救灾目标提供保障。需要强调的是, 该类消防中队不单单承接火灾扑救重任, 同时还会对特定区域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进行紧急性救援, 特别是在确保结合实际制定出细化的建设方案过后, 使得一切应急救援的经费得到前所未有的保障。在此期间, 全县一共投入的经费达到百万, 包括消防车、手动机动泵、消防水带、消防战斗服等一系列救援器材装备都已经购置筹备齐全。

4. 指导练兵并提升所有消防工作人员的综合化救援实力

在战训工作过程中, 应该牢固地秉承实战思想, 即确保时刻围绕接警和接警后期的人员调集、救援装备调集、出警路线等标准性工序流程, 开展逼真的模拟化实训, 保证及时地调动最为有效的技术装备和人员力量, 沿着最近路线快速到达灭火救援现场。为了确保该类目标得到合理贯彻, 就需要在日常战训期间灵活编配既有救援力量, 其间时刻凸显救人为主, 救人和灾害处置并重的指导思想, 保证一旦接收到报警求救信号, 便在第一时间内调查特定灾害滋生的时间、所在区域、灾害类别, 以及事态演变状况等;再就是将一切不利因素考虑到, 经过火灾和自然灾害全方位对比校验, 为后续科研判断和果断决策, 提供丰富的指导线索, 进一步调动好处置行动所需的一切人员、车辆和技术装备, 保证现场救援工作处理的高效性。

5. 做好后勤服务评价和保障工作

所谓兵马未到、粮草先行。须知任何灾害的滋生, 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包括灾害的整体破坏能力和危害效应等, 而要想切实地处理好这部分救援任务, 第一要务便是确保战勤的保障效用。因此, 有关领导要定期针对消防工作人员工作状况和实际需求加以评估, 透过适当的经济投入, 为每个战训指导员配备专业化设备资源, 使得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教会基层救援人员灵活精准地沿用最新的消防装备。唯有保证指战员手中保留利器之后, 他们才会在灭火救援工作中保留底气。再就是进行保证给养体制的持续构建, 其间包括救援装备供给、运送、维修等链子式结构要予以有机修缮, 保证车辆和装备能够时刻维持良好的状态, 如若发生任何灾害事故, 都能够确保第一时间内拉出和应用, 最终令其应有效能发挥到最佳状态之上。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所谓平时多下苦功, 战斗期间便会少流血, 尤其作为一线消防工作人员要尽快提升自身的综合化救援技能, 就必须在平常战训工作中坚苦耐劳。因此日后要想方设法提升相关实训工作开展水平, 经过专业化消防工作团队顺利筹建过后, 提供富有针对性的编制预警预案, 并针对一线官兵一切心理变化加以追踪干预。唯有确保上述工作处理妥当之后, 才能大幅度提升消防官兵的救援能力, 保证一旦遭遇任何火情时, 都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

参考文献

[1]郭超.关于新时期消防部队战训工作的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04) :112-131.

[2]杨鹏.新时期消防战训工作改革思考[J].中国包装工业, 2012, (19) :78-95.

不足及优化策略 篇3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教学问题优化策略经济管理人才

一、引言

经济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适应社会职业市场的发展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必须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然而,面对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经济管理理论课程设置比率过高

近几年,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大多数地方师范专科院校都升格为本科高校,导致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出现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与师资力量较雄厚的财经类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方法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地方本科院校只能仅限于培养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经济管理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本科院校为了加强自身的经管类专业的发展,往往推崇综合性大学的教学方案,开设一些与贸易专业、保险概论等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却忽略了金融期权期货、外汇交易实务等实物类课程,理论课程的过多设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

(二)忽略了金融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金融类课程的设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足够了解和熟悉常见金融实务,具备初步投资和理财的基本技能。但是,对于金融类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其实务类课程和基础课程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实务类课程的开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金融基础知识,但金融基础课程的开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将金融实务类课程作为教学重点,忽略了金融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实务类课程中出现听不懂或难以理解的现象,尤其是金融实务的操作原理及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因素等,在这样的条件下,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的。

(三)不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

面对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对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必须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据调查显示,学校开设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较少,一般每周课时仅为二节,在这种条件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金融交易的操作原理和技巧,往往教师只能通过一些案例来讲解。然而,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金融下,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仅仅通过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静态的案例分析,学生是难以掌握金融交易的基本技能的。

三、加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

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金融理论课程的开展,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金融理论,为金融管理专业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为了实现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目标要求,仅仅开展金融理论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金融实务课程的学习,提高金融实务课程的比率,在学生基本掌握货币、国际金融学、保险概论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上对证券投资分析、外汇交易及金融理财等实务类课程的学习。根据经济管理类的具体专业开设金融实务课程,如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可以增加外汇交易、保险实务等课时;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可以增加金融理财、证券投资等课时,合理设置课程及课时,以保证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二)注重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

在社会金融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金融发展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金融交易形式逐渐多样化,交易流程也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各种金融衍生出的新产品;二是金融在居民生活中的渗透程度日益增强,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金融的不断发展,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仅仅采用传统的金融课程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难以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种新心的金融业务。为此,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加强金融理论课程的学习,尤其是金融基础课程的教学,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加强金融实验和实践教学,适当提高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比率,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所以,对于实验课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应假期那个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在现代化时代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金融交易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虚拟交易,使学生对金融的常见知识有深入地了解。

(三)构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科研”互动机制

为了进一步促进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教学-科研”互动机制,从教学、科研、教学与科研等三个方面下手:在教学方面,适当调整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改变现行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在科研方面,加大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注重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引进,建立科研平台,以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应形成完善的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将年度考核体系融入到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中,充分发挥师资的力量,以保证经济管理专业的正常开展。除此之外,为了提高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借鉴外校丰富教师的经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通过自身的学习,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

四、总结

总的来说,面对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强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开展,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教学的优化策略,培养更多的经济管理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陈锋. 构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科研”互动机制[J]. 神州,2014,17:236.

[2]李霜. 探究式学习在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 时代教育,2012,23:230-231.

[3]蒲天添. 本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优化[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139-140.

[4]黄晓丹. 关于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分析[J]. 吉林教育,2014,20:97-98.

效率不足的原因及优化论文 篇4

团队在企业中出现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在世界一级的著名大公司中,团队已被认为是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的可行方案,它有助于组织更好地利用员工的才能,同时能够对变化的外部环境迅速反应。然而,这并不是说团队在组织中一经建立,就会自动产生如上效果。实践中成功的企业团队并不是很多。

针对现实中一些团队效率不足的原因,本文认为应从完善团队构成要素和优化团队管理两方面着手加强团队的建设。

一、完善团队构成要素

在企业中,往往把一群工作人员,或一个部门称为“团队”。当所谓的“团队”并未带来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时,人们可能就会归结为团队的失效。但实际上,问题常常是这些所谓的“团队”只有团队之名,而缺乏团队之实。只有切实完善团队构成要素,才能建立真正的“团队”。

(一)建立共同的愿景和目的当每个人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团队”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如何实现个人与团队目标的“双赢”、只为完成工作而工作,而不是为更好地完成团队任务而共同努力,我们认为,他们缺乏工作热情。不难想象,这样的团队很难成功。

真正的团队首先要具有“内在的工作热情”这样的特征。内在的工作热情很大程度上来自对利益关系的认同,而利益关系的认同必须在明确团队目标之后。因为只有当团队成员知道团队要干什么和要干到什么程度以后,才能判断这件事是否能够成功,自己是否能够得到好处。尽管无法告诉每一个人他们具体将得到什么,这个问题应由企业的激励制度去规定,但至少可以让他们认为这是一项对自己很有益的事业。这样才能使团队成员由衷地将团队目标转化成个人的目标,才能在工作中迸发内在的创造激情和无尽潜力。

由于人的需求不同、动机不同、价值观不同、内心的恐惧不同,团队在组建之初,需要团队成员用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讨论和完善一个在集体层次和个体层次都能被接受的目标,这一目标一旦被全体成员接受,就会起到航标的作用。每个人的工作是这一目标的具体化。共同愿景和目的的建立,能够激发出人的“深层热望”,每个人不仅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还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时,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才能主动合作,团队也才能获得协同效益。

(二)塑造和谐的团队关系

在工作中,人们可能结成各种关系,有些是不利于团队发展的,如任人唯亲、各占山头等,其结果就是工作中常常出现人为的阻力,帮派之争常常左右重大的决议等等,显然这是不会带来高绩效的。

真正团队的又一特征是“具有和谐平等、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当每个人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不必顾及到人际关系;每个人只需忠实于团队,而不需忠实于某个人时,大家才能相信团队中存在人人公平、平等的发展的机会,才会将自己和团队紧密联系在一起。

塑造团队关系,就是将团队成员关系调节到最佳值。联想对员工提出了“五多三少”的行为准则,多考虑别人的感受,少不分场合地训人;多一点赞扬,少一点风凉话;多把别人往好处想,少盯着别人的缺点;多问别人的困难;多一点微笑,正是出于塑造和谐的团队关系的需要。

(三)推行团队规范和严守纪律

不少企业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过于追求团队的亲和力和人情味,认为“团队之内皆兄弟”,而严明的团队纪律是有碍团结。这就直接导致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或虽有制度但执行不力,形同虚设。比如说,某个成员没能按期保质地完成某项工作或者是违反了某项具体的规定,但他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或是处罚根本无关痛痒。从表面上看,这个团队非常具有亲和力,而事实上,对问题的纵容或失之以宽会使这个成员产生一种“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错觉,久而久之,贻患无穷。

真正团队的又一特征是“具有严明、公正的纪律或规范”。严明的纪律不仅是维护团队整体利益的需要,在保护团队成员的根本利益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有一个破窗理论:一个窗户的玻璃被打破,而又得不到及时的修理,就会有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玻璃,最后所有人都成为受害者。

推行和贯彻团队规范,重在及时发现和纠正有悖于规范的行为,并且应当纠正“纪律有碍团结”的错误观念。谁是团队里最差的成员并不残忍,真正残忍的是对成员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文过饰非,一味充当老好人。宽是害,严是爱。对于这一点,每一个时刻直面竞争的团队都要有足够的清醒认识。

(四)合理配置团队角色

有一些人将团队精神理解为集体主义,并简单地与个人英雄主义对立起来。这样常常导致团队成员的个性创造和个性发挥被扭曲和湮没。而没有个性,就意味着没有创造,这样的团队只有简单复制功能,而不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其实团队不仅仅是人的集合,更是能量的结合。团队精神的实质不是要团队成员牺牲自我去完成一项工作,而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所有成员的个体优势去做好这项工作。

真正团队的又一特征是“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所有成员的个体优势”。团队的综合竞争力来自于对团队成员专长的合理配置。只有营造一种适宜的氛围:不断地鼓励和刺激团队成员充分展自我,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潜能,团队才会迸发出如原子裂变般的能量。

最典型的团队当属运动场上的球队,每个球队中需要具有不同技能的成员。同样,企业中团队也需要不同的角色配合。例如以科技开发为目的的团队常常设计这样的角色:信息收集员,是与外部信息源联结的纽带。创新倡导者,善于宣传创新构思,能与高层领导对话。创新构思产生者,有良好的技术背景,喜欢解决前沿问题,能够综合分析市场、技术、生产等方面信息并提出解决挑战性技术难题的新方法或新产品构思。技术难题解决者,不一定有创新性,但有较高的专业修养和技术能力。项目管理者,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能够全面把握创新项目的`整体运行状况,随时掌握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的新情况,对创新项目的费用和进度,进行有效控制,并有能力在关键技术环节上作出正确决策,还要善于与创新人员沟通,给予鼓励,善于解决创新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在挑选团队成员时,不仅要考虑候选人是否具有团队角色所需的技术才能,还要考虑其它,如是否具有与团队精神相符的人格特征即考察他的人际相容性、情绪稳定性及责任意识等等。

二、优化团队管理

完善团队要素是构建团队的基础,优化团队管理则提高团队运行效率的加速器。

(一)管理手段综合化

团队管理手段是多样化的,有沟通、协调、任务分配、目标设定、激励、教导、评价、适当批评、建议、授权、开会、奖惩等手段,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综合采用。例如,在建立团队共同目标和愿景、塑造良好团队关系时,一方面是宣传团队项目进展情况、项目实施的艰辛、实施者的奉献精神以及已取得成果等方面,以使得团队成员能够产生很强的责任感与成就感;另一方面,组织集体游玩或进行一些拓展活动,如跨越高空断桥、高空抓杠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大家增强自信、打消了挫折感以及相信集体、集体的智慧与团队的力量。这样很快就会看到团队出现了凝聚力。

(二)管理内容阶段化

团队的构建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为三年到五年,要根据每一阶段的团队特点来确定不同的管理内容。在形成期,团队共同的目标、成员之间的关系、共同规范尚未形成。此时的管理内容在于快速让成员进入团队状况,要让成员理解个人的目标和团队目标的相互依存性。在凝聚期,本论文来源于(www.51lunwen.org/ )日常事务能正常运作,但主要的决策与问题,仍需要领导者的指示。此时的管理内容是挑选核心成员,培养核心成员的能力,建立更广泛的授权与更清晰的权责划分。在开放期,允许成员提出不同的意见与看法,目标由领导者制定转变为团队成员的共同愿景。此时的管理内容是培养团队自主能力。在成熟期,团队爆发前所未有的潜能,创造出非凡的成果,并且能获得很高的顾客满意度。此时的管理内容是保持成长的动力,避免老化。

(三)绩效评定科学化

在团队中,必须科学合理地对成员进行绩效评定。一般来讲,对团队绩效的测评可以遵循如下的程序,即首先要确定对团队层面的绩效测评维度和对个体层面的绩效测评维度,然后在测评维度的基础上,分解测评的关键要素,最后再考虑如何用具体的测评指标来衡量这些要素。这里具体介绍一种团队绩效评定的方法。

首先确定团队层面的绩效测评,采用“价值贡献额”作为测评指标。团队的价值贡献额指的是团队当期投入价值和当期创造价值之和。当期投入价值包括工资,福利,培训费,科研经费等等。当期创造价值是企业当期新增价值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以及亏损企业的减亏额&的一部分,企业当期新增价值是科研、生产、营销各环节共同努力的结果,可以根据具体各环节的贡献情况确定其贡献系数,用企业当期新增价值乘以团队的贡献系数便得到了团队的当期创造价值。然后确定个体层面的绩效测评,即测算团队成员的个人绩效。根据团队成员的工作表现,如地位、责任、努力程度、成果等确定每个人的价值分配系数,用团队的价值贡献额乘以个人的价值分配系数,便得到了每个人的绩效值。根据团队的价值贡献额和个人的绩效值,参考个人的要求,设计出工资、奖金、股金等的不同组合,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不足及优化策略 篇5

一、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的不足

1. 教师对英语写作教学不够重视

初中英语教学所涉及的内容较为繁杂,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过于注重语法与词汇知识方面的教学,写作教学的时间自然也就受到了严重的挤压。“写作”的作业一般都被安排在课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正是因为缺少了教师的足够重视以及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导致学生对于英语写作茫然失措,也毫无兴趣可言,应付了事的情况较为常见。

2. 重形式轻内容

文章的内容是文章的灵魂所在,许多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教学的时候, 针对写作的教学总是喜欢教导学生采用固定的格式去套,比如,总分总式、三段式、分总式、总分式等。这种类似于“老八股”的文章,尽管框架结构看似非常严密、华丽,然而其实际内容通常都过于空洞,毫无新意可言。将内容作为灵魂,将形式作为肉体的文章,才算得上是有血肉有灵魂的好文章。

3. 重语法轻深意

英语教师在评价书面表达的时候通常都喜欢去寻找语法方面的错误,在讲解的时候,对于错误语法的讲解也会显著多于对于文章思想的讲解,导致学生逐渐产生重语法轻深意的错误观念,在写作时过于偏重语法的锤炼,而忽视了对文章意义的深层次挖掘。

二、提升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效率的策略分析

1. 抓写作基础知识训练

一篇文章是由句子所构成的,而一个句子则是由短语与词汇合理搭配构成的。现阶段,许多初中生害怕英语写作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英语基础较差,自己所想的内容无法用英语表达出来,即便是英语词汇量足够大,但是因为基本句型的积累不足致使其写出的文章仍然属于“汉语”文章。因此,初中英语的写作教学必须注重句型与词汇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只有不断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再通过范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模仿写作来了解英语与汉语的差异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才能够得到提升。

2. 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

培养初中生的跨文化意识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至关重要。首先,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 如和汉语特点不尽相同的主从复合句, 除了要求主语保持一致以外,语言也应当尽量流畅一致。其次,让学生接触到英语的经典文学作品,学习里面不一样的表达模式与写作方法。最后,应当运用杂志、报纸、互联网等平台让学生接触到英语国家的文化特色与民俗风情, 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到英语文化的演变进程,从而帮助学生不断规范自身的写作方式,通过不断的坚持,英语写作自然水到渠成[2]。

3. 采用多样化的批改方式

多样化的批改模式包含教师全批、抽批和学生互批等。当中,教师全批通常应用于阶段性的考试,由教师针对全班学生的英语作文进行批改; 而抽批则通常应用于日常的课堂写作,教师随机选取班上同学的作文实施批阅; 学生互批则应当用于课堂的讨论活动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点评,不仅能够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升,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并且还能够帮助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感情,可谓一举三得。

综上所述,英语写作教学属于综合能力的教学,其贯穿在整个英语教学的进程当中。作为英语教师,应当认清当前存在的不足,注重对学生实施全面且细致的英语教学,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摘要:写作教学属于初中英语当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然而初中生对于英语写作普遍存在着一定的畏惧心理,主动性与积极性严重不足,导致英语教学的品质受到影响。鉴于此,笔者分析了当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同时提出了几点提升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效率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初中英语教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足及优化策略 篇6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不足

1. 新型编排方式为教学带来不便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特色之一是按照专题编排, 即将统一专题的课文统整在一个章节中, 并在章节后面进行该专题的写作指导。这种编排的明显目的是在一个单元中专门学习了某个文体的课文之后强化学生对该专题的理解, 并“趁热打铁”锻炼学生对该专题的写作能力。然而语文教学是要将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的, 欠缺了人文性的语文课无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欠缺了工具性的语文课无视语文的技术技能作用, 按照专题编排过度突出语文学习的人文性, 只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却弱化了对语文“双基”的落实, 不利于凸显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另一个编排特色是文体错乱编排, 这是由专题编排引发的连锁反应, 文体错乱编排即同一专题由不同文体的篇目构成, 这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截然相反。文体的错乱编排增加了教学的跳跃性, 容易使思维发生断裂和错乱, 而这种方式的最不可取之处在于它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利于学生在流畅的认知顺序中形成逻辑清晰的知识结构。

2. 古诗词选文少, 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选了十首古诗词, 并且范围集中在唐诗宋词, 相比人教版选择的二十九首古诗词, 从诗经、楚辞、汉乐府, 到魏晋诗、唐诗、宋词都有包含, 苏教版中古诗词的数量少不利于有效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范围窄不利于呈现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仅局限在唐宋时期。

3. 讲读篇目过多, 师生负担过重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共五册 (必修版) , 新课程要求必须用1.25个学年完成全部内容, 也就是半个学期完成一册书的教学, 这对于师生双方都显然负担过重了。教学内容过多、教学进度过快, 这只会使教师只顾追赶进度却罔顾教学质量, 而学生也只能机械化地追赶, 却不能细细品读文本。有道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但苏教版过多的篇目却容不得师生把“刀”慢条斯理地磨快, 教学质量无从说起,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说起。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改进策略

1. 着重把握各专题及各课文间的联系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融合了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各种要素, 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升精神境界的基本素材。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以文章赏析为教学中心, 以读写能力的养成为教学目标, 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能力为教学重点, 虽然是“传统”教学方法, 但也有其可取之处, 有利于将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整合起来, 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不利之处则在于欠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实用性不够, 多是“坐而论道”。而苏教版语文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这正是按照专题编排文本的目的所在, 教师要领会教材编写者的这一意图并努力贯彻。

2. 额外摄取, 举一反三

古文阅读鉴赏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文篇目较少的现实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鉴赏能力。对此, 语文教师可以采取额外摄取和举一反三的方法来弥补古文篇目少带来的弊端。额外摄取即教师除了教好教材收录的古文, 还要根据教学经验, 发挥教学敏感性, 从选修教材或其他版本的教材中选取价值较高的古文教给学生。举一反三即掌握了一类知识之后也能掌握同类知识, 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师应善于在古文教学中融入拓展性的知识, 使学生能够区分知识点间的差异并在运用时作出正确的选择。另外, 既然苏教版只选取了十篇古文, 说明这十篇文章有巨大的代表性和概括性, 教师要着力讲解这些文章, 将其中的精华输送给学生, 使其能举一反三。

3. 重点突出, 适当取舍, 保质重于保量

浅析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不足与优化 篇7

1民用建筑结构设计定义

民用建筑(Civil Architecture)是由若干个大小不等的室内空间组合而成的,其空间的形成需要各种各样实体来组合,这些实体称为建筑构配件。结构设计主要是为了给民众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及生活空间的场所。

2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现状

国际上最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辅助设计,也就是二维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这种方法设计简单,绘制标准高。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三维设计。当今很多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在工程设计中引入三维数学建模方式进行结构设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现阶段的信息化结构设计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很难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设计与实际设计工作很好地结合。

2.1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

外界环境对于建筑构造的影响主要有外力、气候以及人为因素,还有建筑技术的影响。建筑技术主要包括建筑材料技术、结构技术和施工技术,建筑物在进行设计及砌筑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建筑技术条件。

3民用建筑的不足

3.1结构设计中的计算比较复杂

民用建筑的计算要考虑很多方面:一是考虑结构的可靠度,抗压抗拉能力,轴心抗拉弯曲抗拉及抗剪强度设计值等;二是在计算荷载的时候,条件不同选用的修正系数也不同;三是建筑物修建的环境不同,选用的计算方法也不相同。

3.2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比较低

一个工程的计算往往会涉及方方面面,若设计人员不会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计算,绘制图纸的过程也是“偷工减料”,计算比较简单,建筑的安全性就存在很大的风险。设计人员过于依赖设计软件,对一些很常见的荷载选取都拿捏不定,对计算中出现的设计参数更是一知半解。而且我国的建筑设计人员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在一起,常常对电子程序计算的答案没有深入分析。

3.3地基基础的设计与上部楼层的设计

一个完整的建筑物由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两部分组成,地基基础的不稳定会影响整个建筑的建筑质量。建筑初期勘探不充分,会导致后期的工程在施工甚至投入使用的时候,出现下陷、承载能力不足的现象。民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必须按照规范将楼面活荷载标准值折减,对于上部楼层的设计,计算长度往往会出现取值错误的现象,造成底层的截面和配筋率偏小,结构体系不安全,降低了民用建筑的可使用年限。在遇到大的灾难面前,会发生坍塌,有人身安全的风险。

3.4局部结构设计的不合理

设计人员常常在追求空间效益的时候忽略对抗震墙承重柱等关键节点的处理,常常使得上下节点不在同一位置上。这种状况会导致传力减弱,结构抗震能力减弱的情况发生。在工程中常出现的问题是结构设计模型与实际情况不符,设计图纸的受力计算与构件实际受力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底部框架抗震设计要求不符。结构设计存在着较大的隐患,不遵守荷载计算的规范,出现漏算、算错的现象。这些都是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

当今建筑的设计大致相同,呆板、无新鲜感。设计者一味地抄袭前人的设计理念,没有创新,建筑设计领域也处在狭小的空间。

4民用建筑设计的优化

4.1民用建筑结构的优化

科学的民用建筑结构设计才能保证建筑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设计之前对建筑环境进行勘探,选择符合环境的设计结构。如今的国内建筑市场,使用钢结构的建筑较为广泛,此结构工期短、质量轻、强度高、安全性好。但是钢材料是一种硬性的材料,吸收能力比较弱。在进行建筑施工的时候尽量不使用预制板等材料,材料与材料进行连接的时候不牢固,在遇到较大的冲击力时会直接与建筑脱落,造成人员的伤害。建筑构造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温度带来的不利影响,如室内温差以及混凝土的收缩问题。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增加钢筋数量的方法来减少温度带来的影响,如在阳角和阴角增加附加钢筋,在凹角和凸角也增加附加钢筋。

4.2提高设计人员的能力

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图纸之前就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不能因为一个人的疏忽造成整个工程的安全质量降低。在设计图纸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民用建筑的国家规范进行设计,对于重要的节点要有详细的分析,设计的同时应将安全等级、设计参数的依据也应进行说明。设计人员应该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使得自身的专业水平有所提高。设计单位在录用职员的时候,必须严格审查相关的人员资格证书,从一开始就保证工程项目的安全性,保证建筑结构的设计质量。

5结束语

民用建筑结构优化在建筑设计中是庞大而系统的任务,需要设计人员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加强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一步提高民用建筑相关人员的能力与素质,使得设计方案更加合理有效,更加符合当今提倡的“绿色环保”工程理念,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景华.民用建筑施工设计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建筑规划与设计,2016(6):57-58.

[2]郑信光.温辉荣.许昕亮.浅谈民用建筑结构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2):45-46.

[3]宋少刚.高层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几点重要思考[J].中国建材科技,2015(4):87-88.

不足及优化策略 篇8

关键词:职务犯罪;证据问题;取证工作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及取证特点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犯罪,包括《刑法》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正因为职务犯罪的特殊性,所以其侦查中的取证工作也有别于一般的刑事案件:

1.犯罪嫌疑人口供、证人证言、书证的地位突出

如银行交易明细、房产查询信息,受贿案件中受贿方的口供、行贿方的证人证言,渎职犯罪案件中规范职务行为的法律法规、会议纪要等等。

2.取证工作阻力大,难度高

职务犯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及其共犯,具有一定的社會关系并且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尤其是腐败案件,都不是光天化日之下作案,一般是两个人或很少几个人进行极为秘密的犯罪活动,因此,取证工作阻力大,难度高。

二、职务犯罪的影响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犯罪,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亵渎权力的表现,是严重的腐败形式。职务犯罪严重侵害国家机关的管理职能,影响正常的管理秩序和工作秩序,破坏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关系,败坏政府的威信,损害公众利益,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政治、经济、司法、军事、文化、教育等管理职能,都是通过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活动来实现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但是,权力失去监督就会产生腐败。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在职务活动中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触犯刑律。因为职务犯罪具有严重危害性,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预防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已成为现代国家理论、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为了防止职务犯罪的蔓延,从根本上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必须在不断加大惩处职务犯罪工作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二、职务犯罪证明要点

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职务犯罪的取证工作也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

对于犯罪主体的证明,主要是采取犯罪嫌疑人供述、书证与证人证言等办法,来证明犯罪嫌疑人具有职务犯罪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比如干部履历表、职务任命书、工资证明、考评材料、所在单位的法人执照等。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如故意或者过失。职务犯罪主观方面的表现不同,其证明要点也不尽相同。犯罪客观方面是职务犯罪案件证明的重点内容,犯罪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具体过程、造成的危害结果等,都是职务犯罪需重点证明的要点。尤其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必须供证一致,因为这两者关系到罪与非罪、罪重与罪轻。

三、我国的职务犯罪取证工作的不足及对策

1.言词证据不到位

固定口供手段单一查办职务犯罪,固然不能单靠口供,但是言词证据尤其是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对于定罪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口供的收集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记录不全面、记录繁琐没抓住关键点、表述不清晰、内容存在逻辑矛盾、语句有歧义等。另外,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一个犯罪事实,侦查部门为了固定证据往往会采集犯罪嫌疑人的多份口供,但是采集的这些口供,很多只是形式上的重复,没有在不同的笔录中尽可能再现犯罪事实的细节,所以犯罪嫌疑人一旦翻供,就会使整个案件陷入被动的境地。

2.不够重视对再生证据的收集

再生证据,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利害关系人为使犯罪嫌疑人逃避法律追究而订立攻守同盟、威胁证人作伪证,隐藏、转移、销毁赃款赃物及其它有关罪证,各方打听、刺探侦查秘密与情报等反侦查活动中形成的从相反角度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事实。再生证据能增强原生证据证明力,有助于揭露犯罪事实,但是在侦查实际中侦查人员对再生证据的收集往往不够重视

四、有效的侦查取证方法

1.转变侦查模式,不过分依赖口供

以往我们侦查人员过分迷信口供,习惯用口供来突破案件、证实犯罪,新《刑事诉讼法》第五十条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这对于侦查人员长期依赖口供的习惯提出了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转换侦查思路,变“供→证”的传统侦查模式为“证→供”的现代侦查模式,更加注重侦查手段的多样性以及外围各种类型证据的收集和固定,扩大取证来源,比如新刑诉法中新增的证据种类:电子数据,还比如“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等等。

2.前移办案重心,强化初查手段,应对律师提前介入

在案件查办中,不要急于立案或者接触犯罪嫌疑人,应周密计划,进行全面的初查,掌握大量程序合法的证据材料,尽可能将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物化为犯罪证据,力争在犯罪嫌疑人知晓办案意图之前就把关键性证据固定,待其他外围证据基本到位后再接触犯罪嫌疑人,然后用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来证实先前取得的证据,并及时收集口供产生的衍生证据。在接触犯罪嫌疑人后就意味着整个案件的侦查工作全部展开,这时侦查工作一定要及时、迅速,防止其他各类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五、结语

上一篇:网上交互下一篇:《海鸥乔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