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发展论文十篇

2024-06-30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发展论文 篇1

1 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阐述

1.1 专业知识发展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书育人的前提。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日常生活、人文素养等基础文化知识;二是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教育学科知识;三是综合的计算机学科专业知识。

1.2 专业能力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书育人的核心。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两个方面。其中, 教学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 而科研能力则是教师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最直接的体现。

1.3 专业创造发展

教师的专业创造是教书育人的拓展。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创造主要包括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和社会化应用项目的开发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应注重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教学中, 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应多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 探析项目流程, 提高实践能力, 将知识转化为财富。

2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分析

2.1 内部生态因素分析

计算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不扎实和专业创造情意不浓厚等内部生态因素的影响。

(1) 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高职院校计算机青年教师大多数为工科毕业, 虽具有丰富的专业学科知识, 但教育学科知识却十分缺乏。作为一名教师, 不仅要知道应该教什么, 还要知道应该怎样教, 努力掌握好教育规律。

(2) 专业能力水平不扎实。高职院校计算机青年教师大多数为应届毕业生或是企业引进人才, 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等专门性培训。他们的教育理论功底浅薄, 教学技能欠缺, 课题研究能力不足。

(3) 专业创造情意不浓厚。一些计算机青年教师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后, 爱岗敬业精神不强, 缺乏创造和奉献意识。一方面他们不乐于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教学、科研、人事等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中;另一方面他们不屑于参与企业应用项目的开发, 未能做到“学以致用, 用以促学”。

2.2 外部生态因素分析

计算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受到知识更新快、评审规定严、学术资源少等外部生态因素的影响。

(1) 知识更新快, 招生形势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极快,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认知存在误区, 使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招生面临严峻的考验。

(2) 评审规定严, 职称晋级难。当前高职院校体系下, 计算机专业课题研究范围广, 时间长, 论文发表要求高、费用贵, 职称评审规定严、要求多。这些使得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职称晋级上远比其他专业教师困难, 青年教师更是如此。

(3) 学术资源少, 人脉圈子窄。计算机专业在我国教育领域中, 起步较晚, 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免费网络学术资源寥寥无几。同时, 计算机青年教师处于“以电脑为伴”的环境, 这使得他们的人脉圈狭窄, 人脉资源匮乏。

3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索

根据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出发, 积极探索“基于终身学习、课题研究、项目实践、校企合作、网络协作等五位一体的专业发展共同体”路径, 努力引导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发展。

3.1 基于终身学习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古语曰:“活到老学到老”,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是一个学习者。如今,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 知识累积和传播方式的改变, 都使得计算机青年教师引领学术前沿变得更加困难。因此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终身学习, 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传统的教师独自学习方式, 往往缺乏计划、目标、监督等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一个领导、专家、教师、学生等全员参与的“终身学习的共同体”协作平台, 共同体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持续不断地共同学习、共同创造, 并在学习、沟通、合作、共享、民主的氛围中, 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 超越自我,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2 基于课题研究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能力的主要方面之一, 其来源于教学, 同时又服务于教学, “科研”与“教学”两者密不可分。但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体系中, 计算机专业课题研究、论文发表、职称评审等要求严格, 再加上青年教师缺乏经验, 在课题研究上往往寸步难行。依据“共同愿景下的自愿组合”原则, 将志同道合的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组合为一个有效实体。实体中的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合作与共享, 共同解决研究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分享成功的喜悦, 从而避免教师在独自研究中出现力量单薄、枯燥无味等现象。研究的情意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 可大力促进高校课题研究的开展和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成长, 实现教师积极主动的专业发展。

3.3 基于项目实践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教育目标, 教师则是这一目标的实施者。若教师不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那又何谈教育学生。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更是要求培养的学生能直接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 但当前计算机青年教师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缺乏项目实践。依据“以问题为出发点, 以实践研究为主打”的原则, 将有着共同愿景的教师聚集在一起, 构建基于项目实践的互动、交流、分享、总结的共同体。它强调将学习过程置于有意义的项目情境当中, 通过共同体成员的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 使教师在项目实践中获得相关知识, 进而形成一种实践智慧, 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真正使教师在实践中成长, 在实践中探索。

3.4 基于校企合作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 校企合作的推行是这一方针实施的重要动力。但是, 在传统的校企合作中, 却出现了企业参与意识冷淡、高职院校参与方式偏颇种种问题, 造成校企合作步履维艰。联合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共同利益, 以合作共赢为基础, 构建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校企合作共同体”迫在眉睫。在共同体中,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 共同组织、实施教学计划和内容。企业师傅与学校教师之间实现双向的岗位互换与互补, 换位思考, 换岗工作, 共同完成学生的培养任务, 使得校企双方融合融通, 充分发挥各自特长, 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效率, 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也得到提升。

3.5 基于网络协作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教师, 更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使网络优势资源服务于自己的专业成长。应以网络为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通讯工具, 如微博、微信、QQ群等, 构建共享、论证、协商、创作和反思五位一体的“网络协作共同体”。在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下, 共同体成员之间以平等合作者的身份通过相互的协作、交流、讨论、反思、问题解决等多种学习方式, 共享彼此的观点、思想、资源、知识、学习经验和集体智慧。同时强调以集体协同效应和团体成绩作为激励, 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知识的能力培养, 达到学习的目的, 从而促进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自身发展。

4 结语

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推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为高职院校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奠定坚实的教师队伍基础。

摘要: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努力构建基于终身学习、课题研究、项目实践、校企合作、网络协作等五位一体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平台, 破除计算机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各种内外生态因素障碍, 引导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的专业发展, 意义重大。

关键词:计算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粟远荣.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业时空, 2013 (07) :46-48.

[2]高海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1 (2) :63-65.

[3]金锦玲.计算机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 25 (01) :128-129.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2

【关键字】:计算机教师 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而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标志。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信息化的氛围,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应用于教育事业,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给教育系统带来极大的变化。发展至今,信息技术不再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是成为学习内容或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计算机教学在现代教育中比例越来越高,相应的,对计算机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计算机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众所周知,计算机的发展是很迅速的。根据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至今,几乎每一个月的时间计算机的各种技术就要更新一次。计算机的发展是这样的,那我们的计算机教师的状况呢?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十来年的发展,我们的高校培养了一批从事计算机教育和计算机课程教学工作的主要是教育技术学专业、计算机专业或者其他相关专业(如信息电子等)的毕业生。这些毕业生的产生比之前半途转行或“赶鸭子上架”的教师在专业上有了比较大的优势。他们走上教学第一线后,他们唯一的优势就是计算机知识扎实一些,操作技能熟练一些,而对于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以及计算机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理论、特点、方法和模式等,同其他教师一样。我们的计算机教师除了要做好一名教师应该做的事情之外,还要跟上计算机的发展速度。他们不时的要学习新的应用软件和新的计算机知识。很多计算机教师表示,学校里学习的知识更新率都达到80%以上了。可想而知,计算机教师的压力有多大。调查表明,“准科班”出身的计算机教师约占58.5%,转行教师达到了41.5%。可见,计算机教师专业化的提升任重而道远。

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我认为计算机教师的发展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知识 计算机的知识更新比较快,计算机教师知识的更新速度跟不上 计算机的专业书价格比较贵,但靠教师个人的能力不太现实。而且容易造成重复和资源的浪费。计算机的操作性比较强,一些设备的使用是必要的,只有经过实践和知识的结合,计算机知识才能更好的被掌握。专业是与职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个概念,专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但职业不等于都是专业。教师专业化就是教师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训练,获得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取得相应的专业地位,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因此,应该定期给计算机教师更新专业书籍,配置一定的设备供其进行操作练习。这是对计算机教师本专业的一种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内容密切相关的是培训的方法,这也是目前流行的专业发展的实施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满足专业知识更新需求的那种学习方式,对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有效吗?沿用传统的专业知识更新模式的培训方法,产生的专业发展实施模式就成为这样一种我们常见的形式:组织一个短期的培训,学习一些新技术的使用;或者,组织所谓“洗脑”式的创新教学理念的灌输,试图改变教师运用技术革新教学的模式。但是,技术的培训很难满足我们对教师运用技术的期望,他们往往很难将技术移用到课堂上;“洗脑”的作用更是缺乏连接实践的机制,新的技术还是只能停留在学校主要教学生活的外围,或者停留在新瓶装旧酒的程度,技术的作用远未得到发挥。

其次,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教学能力 教师有效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必须具备多种基本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多种媒体教材编制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调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软硬件操作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学习指导能力、计算机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这十大教学能力可以说是计算机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计算机教师要将计算机的“实践性知识”普及到课堂中,就要好好的研究这十种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发展和提高。而这些能力对于那些刚从高校毕业,教学经历几乎为零的计算机教师来说几乎是没有的,他们中有些人可能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错,但却不懂得如何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有些人在高校中有接触课件的,课件的制作水平不错,但做的课件与课堂教学是脱节的;有些人的软件科研水平不错,但觉得学校里却不需要这些内容;有些人的综合计算机能力不错,但不知道如何去组织课堂;等等。这些现象是很普遍的,很多的计算机教师也是从这些现象中走过来的。等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其实发现当初如果有比较系统的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培训,我们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更多的事情。所以,我认为在高校中就应该设置这样的有关计算机教学能力培养的课程供我们的未来的计算机教师去学习和实践,计算机教师只有将这些能力有效内化,同时提升一个档次,达到更专业的水平,方可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第三,一些错误的观念 多媒体电脑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的比较快的新兴产物,特别是网络的发展更是加快了它的普及。这几年来很多的家长都把孩子送来就读职高的计算机类的相关专业,认为计算机是高端的东西,计算机的发展前景很好,孩子学习这些,将来就有保障了。其实家长的这些想法是对,可是对于被家长赶鸭子上架的学生来说就不一定了。来职高就读的学生本身行为习惯就不好,很多学生已经有1到3年的,甚至更长的网龄。他们中大部分的同学对计算机有兴趣,其实是对网络或对网络游戏有兴趣。而家长对他们却误解了。对于这样的学生,更是加大了我们计算机教师教学的难度。我们既要引导他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又要管理他的一些不良的计算机行为。很多学生现在就是把计算机课程认为是上网的课程,不上网就不上课了。这是其一。其二,一些学校认为计算机是像古董一样的好东西,对于有些花了比较多的银子买的计算机类的产品老想着藏着,而不去使用。孰不知,计算机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计算机的更新是很快的,这其实就是一种浪费。一些学校每个办公室都配置了电脑,利用率很低。计算机教师的办公室却没有配置专门的供计算机教师使用的计算机。计算机教师根本谈不上利用计算机这种专业工具进行备课和训练。其三,在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人已经适应了有计算机这么一种工具,也已经学会利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那么我们计算机教师的作用应该体现在哪里呢?等电脑的操作知识普及好了,那么我们的计算机教师是不是就要下岗呢?计算机教师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哪里呢?我们的计算机教师是不是只是普及计算机的知识呢?对于计算机教师的价值定位我们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如何对我们计算机教师进行正确的定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基于以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认为我们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教学能力 教师有效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必须具备多种基本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多种媒体教材编制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调控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软硬件操作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学习指导能力、计算机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这十大教学能力可以说是计算机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计算机教师要针对自己的弱项,有目的的进行这十项能力的锻炼。钟启泉认为,教师角色的转变,亦即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在现时代应该是从"单纯道德说教"转变为"确立人格楷模",从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建构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寻求新知"。我们计算机教师要努力将教师实践活动和研究活动密切结合起来,通过新老结对、专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研讨、典型示范、评价激励等形式,营造敬业爱生、善于钻研、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的师风,促使教师更好地按教育规律办事,吃透大纲或课程标准,灵活驾驭教材,选好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2.促进计算机应用能力 开展计算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其应用(其中主要指计算机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计算机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能力,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 首先,应该具有管理能力,包括对学习资源的管理和学生的管理。对学习资源的管理主要是指计算机房、教师机器、校园网、电教媒体等基础设施硬件的管理,这是促进计算机应用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指对学生的计算机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等,这是促进学生的计算机应用。 其次,为了提高其他教师和员工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应具有宣传和组织能力。高校可以进行计算机教育专业的建设。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注重计算机这一工具自身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主要定位在计算机手段(计算机是其中一种)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教学最优化。所以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比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更有“资格”担任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上,现在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师,教育技术专业的占了相当一部分,而且比例越来越高。利特尔(Little)认为,专业发展的构成,必须包括这样一些活动:深化讨论、开放论争、丰富各种行动的可能性。从教学行为的本质上看,就是使教师能够从机械运用课程和技术的方法中摆脱出来,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和培训范式形成对照的是,强调成长和实践的专业发展方法,将教师看作是具有自我生成能力的、自我管理能力的专业共同体成员,作为一种专业人员,他们掌握了专门的知识基础,形成了具有个性特点的实践性知识。因此,近来的专业发展项目更多地开始关注这些方面:多使用尝试法、开放性地讨论问题、共同理解、形成共同体,更加强调在学校里形成一种新的专业发展文化,体现为教师们在教学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和同事进行合作,自然而然地进行教学的革新,同样自然而然地参加到学校的改革中来。为计算机教师提供更宽松的科研和培训的场所和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教师本身的努力和学校及社会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河北工程学院信电学院牛影辉.《论计算机教师专业化发展》

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顾小清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方法》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发展论文 篇3

关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承包学生的思考

目前很多中职学生存在厌学情绪,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受到很大的影响.笔者经过思考,认为中职学校可以参照一些企业的做法.企业员工可以承包企业的部分车间,教师可以承包学校某个专业的学生,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如果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可以在学校其他专业进行推广,以点带面,促进学校的发展.

作 者:翟艳华  作者单位:河南机电学校,河南・郑州,450002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32 关键词:中职学校   计算机专业   教师承包学生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发展论文 篇4

专业引领的主要内容

1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的引领

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表明,教育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是来自于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也都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的结果。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教学理念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直接产生影响作用的,主要是新课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和质量观。

教师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由过去居高临下的传统权威变成了师生平等互动过程中的首席。

学生观: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感情、有着巨大发展潜能的正处于发展过程之中的活生生的人。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

教材观:教材不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来源,不是法典;教材本身只是融学科知识、能力训练、现实生活和思想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教学载体,是一种工具和中介,教材只为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空间。

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要对教材进行创生和开发,要创造性地把教材、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等因素整合到课堂教学之中;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沟通与合作的过程,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和获得发展。

评价观:新课程教学评价的要素是多元的,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不仅要重视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要重视对教学的动态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素质。

质量观:新课程教学的质量体现,不是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而是要看学生是否获得了真正的发展以及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等。

2教育教学实践方法的引领

教育教学实践方法的引领是指引领人员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教学思路的拟定、教育教学方案的设计、课堂教学行为调控等方面的引领。

第一,教育教学内容要全面开放。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组织教育教学内容。这些内容不仅包括教材知识,也包括教师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还包括其他一切学生可能接触到的图书、音像和网络中的教育教学内容资源。

第二,教育教学方式要灵活有效。教育教学方式的灵活,主要指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教育教学方法施教;教育教学方式的有效,主要指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互动探究。平等合作,指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成为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组织者;互动探究,指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批判、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生成、构建思想和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作用,更要努力调动学生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究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要灵活多变。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要着眼于教育教学内容、学生身心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要成为教育教学之需。就教学而言,采用班级集体授课、小组合作教学与个别辅导的结合使用,课堂座位的多变组合,教学情境的全新设计,与社会和大自然的实地接触等,都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广阔、充裕的时空条件。

第四,教育教学手段要多样化综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用电影、电视、投影仪、幻灯片、因特网等多种媒体和手段,实现教学的声、光、色、味、形、图的有机配合与生动再现,这将大大提高教育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教育教学管理要充分民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用师生间的平等来创设和构建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

专业引领的操作方法

1阐释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决定其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相应的行为方式。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让教师掌握并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引领人员可采用讲座、学术专题报告、专题理论研讨、教学问题诊断、案例评析、教学专题座谈咨询和引导自学等形式,让教师全面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就教学思想理念的引领来说,主要包括: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课程教材教法的分析辅导、课程标准与学科课堂教学问题的评析等等。

2共拟教育教学方案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在教师掌握了教育教学思想,形成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引领人员要与教师就某种教育教学内容或现象在共同探讨的基础上,引领教师并与教师共同拟定出教育教学方案。在共同拟定教育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引领人员既要发挥引领作用,更要指导教师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点和风格的教育教学设计,并使教师学会独立拟定教育教学方案。共同拟定出来的教育教学方案,要符合教育教学科学理论的要求,要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

3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尝试

在教育教学方案拟定好了之后,引领人员要与教师一起将共同拟定的教育教学方案直接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以教学为例,引领人员要引领教师将拟定好的教学方案直接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实施教学方案,验证教学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教师使用共同拟定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引领人员要深入课堂,关注、考察和记录执教教师的教学行为,并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拟定的教学方案进行比较,寻找出与教学科学理论的差距,以备在教师教学尝试之后与教师一起讨论进一步修订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

4引导反思教育教学行为

就教学来说,在教师拟定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尝试之后,引领人员要安排和组织教师对教学尝试情况进行反思和评议。在这里,引领人员和执教者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行为进行自我反思,说明设计思路,找出教学预拟方案与教学行为的不和谐之处,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案;同时,引领人员要让其他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师对教学设计和执教教师的教学行为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指出其优点和不足,提出修改建议。在此基础上,引领人员

要总结大家意见,进一步引导教师将教学尝试行为的反思意见落实在新的教学行为之中,改变原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把思转化为行。这样经过几次反复,直至创生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

专业引领的基本要求

1对教师的专业引领要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适当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专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指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强专业能力,使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水平层次、不同专业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水平又是有差别的。因此,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目标定位要切合各类教师的实际情况,引领内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引导方法要灵活、多样、有效。

2在专业引领中,要充分发挥引领人员和教师双方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引领人员既可以是教育科研的专家,也可以是教研部门的教研人员。还可以是既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科研专家对教师的引领主要是教育教学科学理论的引领,教研人员对教师的引领主要是把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引领,第一线骨干教师对教师的引领主要是具体实践操作的引领。引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水平和引领能力,在对教师的专业引领过程中,既有对教师理论上的指导,又有实际的教育教学示范;既要参与到教师学习、研讨的过程之中,又要对教师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评析,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措施,善于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引领人员一方面必须具备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又能对引领工作有高昂的工作积极性,要乐于从事引领工作,这才能保证引领工作的顺利和有效。在专业引领过程中,作为接受引领的教师,要有积极上进的精神,要确立“我要学习”“我要发展”的思想,在接受引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积极配合,要向引领人员虚心学习、认真求教,要深入钻研、努力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提高,促进自己的专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3对教师的专业引领要到位而不越位

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5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内在专业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实践的改进。随着教育的发展,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专业性是衡量职业成熟的重要标志,实现教师专业化就是要在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论及自我专业意识等方面不断提高和完善。

一、自我分析。

我一直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能一直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课堂教学上,不断学习新理念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我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尽量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与家长经常沟通。虽然我一直很努力,但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知识要进行学习,许多工作有待创新,希望通过这次培训,使我能有一个更大的进步。

二、未来目标

新课改不但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较高的要求,还要求教师具有对课程、教材进行研究的能力。因此,我要采取各种形式,拓展学习空间。

1、多读书,使自己成为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实践者。以业务刊物、专业理论、专著阅读摘记为主要形式的自主性学习,辅以相关文化知识学习。从中拓宽视野,为教学行为转变提供理论素养

2、经常听课互动学习交流,互相吸取别人的优点,借鉴有效的方法。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记录课堂上的亮点和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写出听后感和教后感。

3、树立专业自我意识,激发自身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既要发现在专业自我中的缺点与劣势,更要寻找专业自我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积极性。

4、制作个人专题主页,记录整理个人成长的足迹。

5、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充实自己,开阔自己的思路。

6、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强化教学反思能力,学会积累,学会研究。

三、具体措施

1、用自学形式完成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

2、继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让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3、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学校组织的校本研训活动

4、承担学校及上级部门组织的课题实验课题,以课题研究带动自身的提高。

5、及时记录自己在教育科研、课堂教学、业务学习、个人感悟等方面的学习心得体会。

6、继续改变对学生的态度,做一名有爱心的教师。

7、定期参加有关的科研论文评比。

五、预期效果

1、初步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素养。

2、具有良好的驾御课堂的教学能力。

3、个人学科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个人专业发展新三年规划

个人专业发展新三年规划

(2009 年9月——2012年6月)

姓名: 钱华岗位:数学教师

一、个人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优点:

从教二十年,有较丰富的经验,对中高年级的教材比较熟悉,而且能够运用多套教材整合进行合理的教学。教学手段符合学生的需求,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使学生能较快的掌握所学知识。教学过程注重合理性: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化解难点。注重启发性:创设情景,善于引导。教学环节紧凑自然,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使用合理。多数学生能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学习,对数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不足:

1、在备课时虽然注重了教材的整合,但缺乏新颖。对知识点的提高缺少进一步的思考,对学有余力孩子的发展关注较少。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如何开阔学生视野加强思维的训练方面没有做深层次的思考。

3、研究的自觉性,虽敏于思,却惰于笔,不善于抓住点滴进行反思和总结。

4、理论功底不扎实,缺乏理论积淀,学习后的理论知识不能运用和帮助自己的教育教学。

5、如何培养学有余力的孩子,使他们在各级各类的竞赛中脱颖而出,提升专业知识,辅导竞赛学生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二、个人专业发展三年总目标:

1、树立教师终身学习观,不仅要加强学历进修,同时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反思,争做一名学习型教师、反思型教师。

2、认真学习课件制作的本领,能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35分钟教学质量。

3、努力为学生创设情景,加强数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4、注重实践活动,从纯课堂学习向课外探究延伸。争做一名骨干型教师。

三、个人专业发展年段目标:

第一年度目标:

1、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二期课改精神》、、《小学数学教师》等几本书的内涵。

2、积极参加各类进修、本体知识培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3、完成五年级各版本教材与现教教材的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

4、积极参加各类听课活动(尤其是名师课),寻找自身的不足之处,完善自身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5、完成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随笔、案例、学习体会和论文。

6、通过课堂教学、沙龙班、艺校等途径,培养数学资优生。

实施方式或途径:

1、认真阅读《二期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课程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师》在这些书中吸取能够帮助和推进教育教学的精神,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2、虚心地向优秀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备好、上好每一堂课,争取机会能在校教研活动中展示自己。

3、课堂实践与教学反思相结合,认真撰写教学案例或教学论文。

成果形式:

1、每天至少安排1个小时阅读优秀教学书刊;一年中至少读2本优秀的教育类书籍,并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2、多听优秀教师的课(现场或录像),听课后写下听课体会并进行交流;

3、能整合几套版本的教材,备好五年级的课。

4、上好2节互观教研课,积极参加“责任杯”教学评比。

5、通过课堂教学、沙龙班、艺校等途径,培养数学资优生。

6、课堂实践与教学反思紧密结合,截取自己教学中成功或须改进的环节进行案例分析,每学期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或教学案例分析;

第二年度目标:

1、坚持教育理论学习和数学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师专业素养。

2、主动地整合课程资源,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有很好的把握。

3、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学习研究能力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的提高,并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如复习课尝试用“自助餐”式的复习方法。

4、课堂实践与教学反思相结合,积极撰写教学案例或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力争在各类评比中获奖。

实施方式或途径:

1、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多看书,多听优秀教师的展示课,写下听课体会进行交流。

2、加强教学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通过不同层面的教学,展示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教学风格具有个人特色。

3、积极撰写高质量的教学论文或教学案例,力争能在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校、区刊物上公开发表。

4、通过课堂教学、沙龙班等途径,培养数学资优生。

成果形式:

1、每天至少安排1个小时阅读优秀教学书刊;一年中至少读2本优秀的教育类书籍,并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2、上好2节互观教研课,积极参加“责任杯”教学评比。

3、数学论文争取在校、区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4、能够给其他年级组老师一些教材把握上的建议。如何与高一级做好衔接等。

5、通过课堂教学、沙龙班、艺校等途径,培养数学资优生。

第三年度目标:

1、坚持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2、在学校搭建的各种平台上不断地磨练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日趋成熟,形成具有个人特

色的教学风格,向骨干型教师靠拢。

3、根据形势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能进行本体知识培训,能与同伴分享。使自己的专业水

平不断提高。

4、通过课堂教学、沙龙班、艺校等途径,培养数学资优生。

实施方式或途径:

1、积极接受进修、培训,自培,勤读理论著作和有关杂志,并结合教育实践写有一定价值的随笔案例。

3、善于抓住平时教学中的点滴进行反思研究,并有文章,同时改进措施在课堂教学中有落实。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向骨干型教师靠拢。

成果形式:

1、每天至少安排1小时阅读优秀教学书刊;一年中至少读2本优秀的教育类书籍,并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2、根据形势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能进行本体知识培训,能与同伴分享。

3、对三年的随笔、总结和论文进行整理,撰写跟踪性论文。(争取获区级以上奖)通过撰写论文,把自己的专题研究从实践层面提升至理论层面,向骨干型教师靠拢。

4、继续做好资优生的培养工作。力争在各类竞赛中获奖。

四、达成目标的保障措施及自我检测措施:

困难预测:(1)由于工作的繁忙,时间上难以保证。

(2)自己的惰性也可能影响到目标的完成。

(3)有的目标的完成还需依靠外界的力量来完成。

应对措施:

(1)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指定短期和长远计划表。

(2)改进课堂教学,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苦学”为“乐学”。

(3)利用每学期开一节公开课的机会汇报课堂教学的科研成果。认真作案例分析。

(4)通过学生评价和考试成绩检验课堂教学能力,使所教的学生有较大提高。

(5)每学期力争写出一篇有较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

(6)通过班级后进生的转化及班集体整体的进步,提升班级管理的能力。

自我检测:

(1)时刻对照计划表,来检查自己每个时间点是否完成任务。在操作过程中如有

新的想法可对计划作修改,使自己能更好的完成目标。

(2)通过同伴结对,找一个比较了解自己对自己有帮助的伙伴来参与和指导自己

达成目标。

浅谈教师的专业发展 篇6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意义

教师专业发展所表达的一个最基本的内涵即教师是专业人员。这就意味着教师承载着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把教师定位于专业人员,才能真正确立教师的主体意识和首创精神,自觉、自主地为自身发展开创广阔空间。广大教师只有以专业人员自我期许,并不断向这个目标努力,才能真正向专业化迈进,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地位。

一、教师是专业人员

(一)专业人员

传统观念认为:学者即良师,只要有知识、有学问就可以做教师,而没有意识到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和学问,还要有与教师职业相应的品格和技能,有对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的深刻认识,有不断思考和改进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新的教师观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创新意识与能力,关注教育过程,注重教育意义的实现。为此,教师要探讨育人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并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

(二)专业特性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在教育学教材中,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表述为: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由此也可以明显地看出教师的教育专业性质对传递知识这种传统的依附。

教育人、全面培养人的素质是每个教师都要承担的共同任务。因此,我们应当树立这样一种专业意识,即把教育看作教师共同的专业特性。教师只有深刻、完整、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并把教育真正作为自己的专业领域,才能彻底改变固有的知识本位与学科本位;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教育情境下做出最佳的教育行动决策,反思并根据行动结果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动策略;才能完整地考虑教育情境的各个层面,理性地与学生沟通、互动、接纳他人的不同意见,具有专业自信;才能主导教育改革,并对自己的同事产生专业取向的影响力。

二、教师是发展中的人

(一)专业成长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新课程改革极为强调师生要结成“学习共同体”。在教师的发展过程中,其中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即一个终身学习、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包括教师对所教学科的价值、认知、审美等方面的理解与把握,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经验等不断成熟、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集中代表了教师发展的意义。

(二)教师教育一体化

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指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教师需要持续学习、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未来学习化社会,学习正在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传统的教师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忽视了教师从初涉教育工作到成熟、优秀、卓越是一个发展过程,也忽视了教师专业上的发展还与其他方面的个性发展密切相关,从而造成了个体教师之角色成熟与个性多方面发展之间联系的缺乏。不可否认,师范教育是教师培养的基础。但教师更多的发展、特别是专业发展是在职后,这意味着职前与职后的一体化及教师教育重心的后移,也意味着教师开始了发展的未完成时。

三、教师是学习者

(一)教师的终身学习

传统学校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只能为人提供基础教育,大学毕业生也只是成才的毛坯。由于成人教育具有可持续的特性,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它可以把教育的内涵在时间上扩展为终身化的趋势、在空间上扩展为社会化、国际化的趋势,从而使人能够顺应迅速变革的世界,把一生作为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终身进修与丰富知识的机会。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观念,开启了全新的教师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

(二)教师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是有效的学习者,如果教师本身不了解学习的意义与目的,缺乏学习的要领与方法,就谈不上指导学生学习,也谈不上专业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更应把工作重心导向智慧能力和理性心灵的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由此,教师的学习不应再局限于吸收固定内容和已有结论,而应是一种认识、探究、体验、交往的学习过程。美国的布莱克曼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下了一个定义,不论时代如何演变,不论是自发的还是受赞助的,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此种学习就是专业发展。

四、教师是研究者

(一)在教学中研究

教师的发展,是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进行研究,是把教学变成教育,是教育意义的实现。在近代,教育被看作大工业条件下的标准化生产,带有强烈的机器文明色彩:非针对性、去个性化。这从根本上严重束缚了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教师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能的转变,教师工作已不是单向度的文化传递,而是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主体间的相互理解。没有反思的教学,缺少研究的教育,已不能满足未来的要求。离开实践的研究,已无法回应时代的挑战。研究回归中小学教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在现场情境中研究

从实验研究的角度看,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理想实验室,在此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系统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教师拥有研究机会。教师是最理想的观察者,其本身就置身于教育情境中,对于教育活动,教师是可以掌握观察的方法、了解观察的意图而又不改变原来课堂教学情境的最佳人选。近年来,质的研究由于契合了教育工作本身的特性在我国教育领域日益兴起。它以参与观察、开放型访谈、原始材料的真实描述和深入分析以及扎根原始材料的理论建构,展开了一条面向实践本身,把教育行为、行为的意义、教育情境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现意义的解释性理解的研究道路。研究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应有的态度,教师的研究不应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师的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之间并不存在距离和界限。

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在教育研究愈来愈面向实践本身、内在于实践本身的指向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真实和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浅析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 篇7

摘要:厘清“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概念,比较两者涵义的异同,这有利于明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内外联系,有利于探索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模式。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33-02

一、厘清“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概念

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霍利(Holye)定义为“指在教师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简短的定义却呈现出一个信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流变和革新的过程。即暗含着教师个体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革新。

霍利(Holye)曾明确地把教师专业化定义为:一是关注一门职业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关注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景中@。很明显,这一定义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职业作为一个普通职业,是一个通过符合专业标准而成为专门职业并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专业情意、促进专业发展,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一个转变过程。

就宽泛的意义而言,“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均隐含着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区别不大。但事实上,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教学成熟化、技能化的过程,主要强调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则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提升。此外,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实践的过程、教师成长的阶梯。而教师专业化则是一种教育制度的体现、一种教育改革的趋向。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关系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主体化的教师专业化

从王卫东等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如下规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的自我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非常明确的特征:教育专业发展是一个意识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使教师职业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职业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过程就难以完善,教师专业化这一目标就不可能达到。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强调教师的自主意识,要求教师订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努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人。

教师专业化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是一个与主体性密切相关的复杂过程,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通常,专业自主作为一个职业成为一门专业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共创教师专业化。而且教师的主体自主性意识要落实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就像叶澜等学者指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定、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他们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自我意识发展正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立足点和依托体,这一自我意识也将非线性的动态教师专业发展推向高层次的静态的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静态归宿

王卫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这一提法意味着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概念,既是教师专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状态,也是教师专业化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里就可以把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解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用于指称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所达到的状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涉及到“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正是突出这点。强调教师专业理念的建立要求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强调知识专业拓展、不断的积累、丰富和完善,强调专业技能的形成,不断增强、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强调专业情意的培养,不断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持续变化也体现教师专业化的内容要求。

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模式探索

(一)基于校本研究的模式

在校本研究中,教师是研究者而不只是教学技术的应用者,教师对自身实践工作进行反思,并不断地重建自我。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一方面校本研究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选择,专业自主发展意识的树立。更重要的是校本研究对教师素质这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学校里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自主意识是校本研究正常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校本研究与教师专业化之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既互为前提又互为结果的动态生成关系。校本研究过程中,虽然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群体各方面素质发展趋向的过程。但在进行研究时,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即时结果,它会及时地对所从事的研究产生反馈,形成一条回路。因此,校本研究中,成为主体的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不仅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会促进教师专业化向完善化迈步。

(二)基于教学反思的模式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来看,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措施。从教师专业化优化过程来看,教学反思也是其必须具备的筹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和升华,从而获得对教学有指导价值的结论和意见。教师的主动反思教学是本着对教师专业化的迈进,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和有效改进方案的行为步骤,是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揣摩和进一步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和设计。教学反思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也是一个优秀教师融合专业化教师群体的可能前提,内在因素和必经之路。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实践智慧的升华,主体意识的认同。在走向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学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筹码,不容忽视的棋子,不许忘却的标准。

(三)基于自我发展的模式

首先,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习必须作为教师专业生活的基本内容。在融于教师成长的整个历程中,教师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无止境的学习来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知识、能力、态度、教学方法、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不断走向专业化。其次,实践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根本体现。教师应该从平时的课堂实践中不断的积累教学经验,在教育中优秀的教学是充满了情感因素的教学,是人性十足的教学,是意义充分的教学。教师情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主要因素。因此实践过程中有利于教师专业情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除此之外,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教师专业化必经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2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刘复兴戒国教师教育转型中的政策问题,当代教育科学,2004(11)

[4]唐龙云,教师教育专业化与师范教育改革,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发展论文 篇8

培训总结

二十一世纪呼唤高质量的教育,在教育竞争、知识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教师的挑战也日益增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走在知识的前沿。唯有不断的学习,在最短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成为专业技能过硬、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这才是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的奋斗目标。

本人有幸参加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计算机应用专业培训。衷心感谢教育厅为我们创建一个学习专业、提升能力的平台,同时感谢新疆农业大学的全体培训老师,感谢他们的精心传授。

在培训的过程中,我认真的做好听课笔记,深入地钻研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有许多收获和感触。

一、学习内容

1、专业教学能力模块

2013年5月19日至6月1日,我完成了专业教学能力模块的学习。在这15天里,新疆农业大学的专家介绍了市场调研的基本流程和调研方案的拟定的具体内容,以及调研报告的书写方法;工作任务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如何对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归类为行动领域,对行动领域进行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分析;专业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如何就工作任务分析和教学分析的结果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如何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也就是将行动领域上升为学习领域,即课程;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

2、专业核心能力模块

6月3日至7月14日进行了专业核心能力模块的学习。专业核心能力分为四个子模块:

子模块一:整机组装与维护

主要内容有主机配臵与组装、计算机组装操作规范;笔记本电脑拆卸与组装、笔记本电脑及各部件的性能指标、笔记本电脑组装操作规范;计算机维护与性能优化、系统维护和优化软件的安装与使用等,分析与排查故障。

子模块二:图像处理Photoshop

主要内容有Photoshop的安装及使用,如何制作车体广告,海报,各类卡片制作。

子模块三:flash,dw软件应用

主要内容有如何使用flah和dw进行静态网页制作。

3、顶岗实习模块

2011年8月23日,由学校组织去了印刷厂及位于红旗路的电脑城,听取了有关企业带头人的演讲。

二、学习体会

1、通过专家讲座打开了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搞好和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更加充满信心。说心里话,在以前的教学中,我还真没有想过怎样教好一门专业课。通过这14天的学习,我的专业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极大的转变。

2、通过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讲授和实训操作,提升了专业知识和技能

中职专业教师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提高专业技能。本次培训中,包括我自己在内,由于长时间缺少再学习的缘故,发现部分老师的专业知识非常缺乏,很多教师计算机专业核心知识几乎一窍不通,同时很多老师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表现出的反应往往比较迟钝,所以要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多组织进行培训再学习。利用假期将专业老师送到企业进行相关知识的实际训练,再平时更要与一些企业联系,让专业课教师在没有课的情况下参与企业的生产和技术中去,与企业生产和要求保持高度一致。

3、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了解企业所需人才及岗位的工作流程

这次到企业实习,使我们深入到企业一线,实实在在接触到企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加深了对工作环节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有效提高了教师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教师业务操作水平;另一方面,真实、鲜活的实践内容,为教学积累了大量素材,引起了教师对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思考,也为教师以后进行科研课题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三、建议

1、在培训中计算机专业只有“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网络”两个方向,建议还要细分多个专业方向。

2、对于参与培训的老师所具备的条件一定要严格按照中职专业教师培训与考核制度的要求进行审核,尽量不要跨专业培训。

3、参与培训的老师既然能克服困难参加80天的培训,那么就不要抱着来混的心态,必须认认真真学一点东西。

何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 篇9

近些年,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不管是作为专业发展的主体的教师,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者,无不在深入地探讨这个论题,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种各样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和活动层出不穷,各显神通,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眼花缭乱的培训项目和活动中并非都是高效的,有的甚至饱受教师诟病。那么什么样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是有效的呢?换言之,有效或高质量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和活动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涉及到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问题,而已有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教师素质的改变。这种对专业发展评价内容的理解,实际上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主体对象,并非针对专业发展活动、项目的意义或价值判断。虽然对教师改变的评价可以直接反映出专业发展项目的有效性如何,但是相对较少的学者直接对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以及活动形式的有效性进行研究。而了解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的专业发展项目是有效的,可以为学校领导和教师规划专业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设计和选择那些具备有效性特征的专业发展项目和活动,规避那些低效高耗的消极影响,进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国外学者依据专业发展实践者的实践经验,从中总结出一些有效专业发展项目的特征和要素,但是不同的学者基于视角的不同,所探索出的有效专业发展的特征也不同,笔者通过对不同学者研究成果的梳理,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根据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特点,认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和活动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支持性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学校以及相关单位和人员的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仅是物质方面,例如经费、设备、材料、场所等,还包括制度方面、精神方面的支持,使之形成一种“多元支持”的专业发展氛围。Hunzicker教授认为支持性的专业发展项目可以提高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内在动力是各个年龄段的学习者所必需的。当教师感受到自身的专业发展是受到各方面支持的,有教师同伴的互相鼓励和支持,就会有更强动机去面对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挑战。反之,教师则会感觉到孤立无援,内在的动机也会减弱,专业发挥也就缺乏内源性动力。这种支持性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全员参与,教师、教育专家、学校管理者等相关人员都要参与进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各种物质的、智力的支持,不仅包括学习前支持、学习中支持,还有学习的后续支持、成功进行新实践所需要的支持;二是尊重和考虑教师个人的专业需求的,依据于学校、年级、班级以及教师的学习具体需求进行设计,使专业发展活动符合教师的个人学习风格和倾向,只有这种适切性的支持才能最大地发挥作用。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得到支持,是考察其是否有效的第一个特征,也是一个基础条件。

二、自主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是指不受他人干扰,自主从事及更新专业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传统的教师在职培训方式之所以受到强烈的批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忽视了参训教师的主体性,是传统“一言堂”课堂模式在教师培训领域内的翻版。培训专家高高在上,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压缩文件的方式硬塞给参训教师,而教师则没有了自主的选择权,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要想提高专业发展的有效性,就必须摒弃这种忽视教师自主性的方式,把自主性归还给教师,提供机会让教师积极投入到专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活动中去。

“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是衡量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行为状态水平的一个概念,主要是指教师自觉、主动的行为进而努力实现自身专业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技能、情意等不断地提升、成长和成熟的一种能力品质,是教师自主专业发展行为活动及其能力的综合反映。因此,自主性体现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一种决策能力,作为专业学习的主体,意味着教师拥有自主选择权,可以决定自己学习什么,以何种方式学习,以及自己决定学习进度安排。例如,很多地区推出“培训菜单”供参训教师自主选择就是充分考虑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特征。相反,专业发展项目或活动不尊重教师的自主性,湮没教师的主体性,必然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嵌入工作

很多正统的专业发展方式被认为过于自上而下和过于脱离学校和课堂的实际,从而不能对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而嵌入工作是指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应该嵌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这种特征可以让教师感觉到专业发展既是相关的又是真实的。当活动项目直接涉及到教师个人需求时,或者与教师日常工作职责紧密联系时,就会被教师视作与专业发展是相关的。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能够与学校日常生活天衣无缝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才是真实的。顾阮玲教授认为:“教师应该是一个率先实现终身教育的职业,将学习嵌入工作之中,以工作环境为基地,这样的学习才最有效。”

如果我们将专业发展看作是一个融入工作的持续过程,那么每天都会有多种不同的学习机会。工作嵌入式的专业发展使教师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来进行学习,教师学习是实践导向的,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也在于改进教学实践,因此,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行动研究中分析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是教师专业发展应该遵循的一条逻辑路线。校本研修是近年来出现的能够嵌入工作的有效教师培训方式,其具体的活动方式又包括很多,例如,同伴互助、互相听评课、研究小组、反思讨论、导师制等。这些学习活动都渗透在教师的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能够花时间考虑教学工作的其他可能性,反思当前的实践,不断尝试新的想法,并分析行为的有效性,在反思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Hunzicker教授认为,即使是传统的集中培训方式,如果能够加入一系列后续的跟踪活动,也会增强教师对培训活动与自身专业发展相关性和真实性的理解。一方面,教师教育专家要以共同讨论、相互协商、共同制定策略的方式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工作中,以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化主题研究为平台,与教师共同探讨,解决实践操作中的问题,切实提高教师教学研究、实践的能力,并以此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在理论培训结束后,培训专家可以对教师将培训所学运用于实践加以跟踪指导,并给予有效反馈,将理论浸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此外,鼓励教师写反思日志,对实践进行深入的审视。因此,教师专业发展活动能否与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相关,成为考察其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合作交流

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合作是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单个个体的发展,它涉及到多方面的通力合作,不仅仅有同伴教师的共同努力,还包括学校管理人员、教师教育专家等人员指导辅助;另一方面,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与不同人员之间的对话交流,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协作共进,使合作能够切实发挥作用。富兰和哈格里斯夫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职教师在目标意识、教学技能和与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全面进步。

有效的专业发展强调教师经常性地参与学习型组织中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学习经验的激活和交流。学习型组织被定义为“为了共同学习的目标,教学计划、问题解决而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见面,最好是一周几次,并且持续进行的团队”。此外,有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相当活跃的,它鼓励教师通过分享问题、想法和观点以及共同解决问题来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例如,学校内部的同伴互助、听课评课、集体备课、协同教学、合作研究等;校际之间的与教师同行、专家型教师、教师教育专家进行不同层面的深度交流和合作。在合作互动过程中教师利用分享和讨论、模拟和角色扮演、展示和实践、反思等活动来进行身体的、认知的以及情感的参与。研究表明,教师重视从他人中学习的机会,并且乐于和他人一起为达到诸如设计教学、分析学生工作、同伴观察等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同伴反馈是教师专业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研究表明,当教师公开分享他们的教学实践并愿意接受反馈时,学习效果会增强。更重要的是,固定的反馈通过帮助教师树立优势、澄清观念、纠正错误来支持教师学习。它也是自我评估的一个重要前提,终生学习的基石。

五、持续性和一贯性

Garet等人在其研究中将有效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和一贯性特征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和活动的持续时间;二是该专业发展项目与活动与其他的专业发展活动是否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三是与国家、地区、学校的发展目标以及教学理念、教学标准等相符合、相一致。

研究表明,教师在参与专业发展上花费的时间越多,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越有可能提高。但要明确的是这种时间不仅仅指这项活动所持续的时间,更重要的指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持续时间,以及将所学付诸实践的时间。有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很多互相交流观点、实践新技巧的机会。而像培训讲座这样的形式,如果缺乏自主学习机会,即使持续很长时间,但并不能说它具有持续性特征。同样的,即使采用合作研究的方式,但教师之间缺乏实质性的交流,也很难将其定性为具有持续性。那么多长时间算比较合适呢?国外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认为持久的改变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但笔者认为这可能并非指单个的专业发展项目或活动,而是指具有连贯性的多个项目和活动之间的时间总和。

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不是单个事件。与其他专业发展活动的连贯性主要指新的专业发展项目的设计和选择是否建立在教师较早的活动经验之上,而且有后续的活动可以紧随其后。每一次的专业发展活动的选择和设计要依据教师已有的专业发展水平和经验,使其具有连贯性。不同专业发展活动之间的目标应该具有一致性,不能相违背,否则南辕北辙,很难产生持续性效果。

最后,教师专业发挥项目与活动又必须与国家、地区、学校所强调发展规划、的教育理念,教学标准、评价方式等相一致,否则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无用武之地。如果教师个体层面的变化得不到学校组织层面的鼓励和支持,那么最有效的专业发展方式也会失败。就这需要在设计项目和活动时要有一个宏观的标准,在这个大的理念框架下进行,否则教师在参与专业发展过程中会感觉到冲突、焦虑。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惑 篇10

庄河二中

王丽敏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惑:

1.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对现代教育科学中的全新理念,重要思想方法理解和驾驭有困难

对数学课程内容准确驾驭的能力是数学专业功底的具体体现。它能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主动用较高的观点分析和研究数学问题,培养迅速把握某个具体内容的核心和数学本质的能力。

良好的数学专业功底是从事数学教学的基本前提。如果教师的数学素养得不到及时更新,对相应数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欠缺,对为数不少的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错误,那么,数学教学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在课堂中,学生可能会有另类问题,教师由于知识结构不够完整,可能一时难以应变,只能用“查查看”,“课后研讨”等话语抵挡,至少让人感觉不够流畅,教学便达不到游刃有余的境界,教师对以人为本的教育虽有领悟,但理解并不算透彻,所以在实践中很难真实的体现这种育人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对教育行为会产生影响,但因为理解水平有限,认识层次不够深入,好的教育思想不能真正得到内化,往往只改变了一段时间的教育行为,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对于初中数学中的许多重要概念,教师对其内涵的理解精准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深度和效果,以“方程”为例,方程思想的核心在于方程建模与化归,准确把握方程思想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方程是从现实生活到数学的一个提炼过程,是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中的特定关系的一种过程。方程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应该让学生接触非常现实的问题,学习建模过程,学习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语言等价地转化为数学语言、得到方程、进而解决有关问题的过程;而解方程的设计要点在于再现化归的思想方法。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凭经验,教学设计过于自主化,忽视了对教材编写意图的深入推敲,导致课堂干瘪无味,经不起琢磨,缺乏精髓。

新课程标准是成功教学的指挥棒,如果不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觉和推理能力,积累几何活动的经验”,“空间与图形”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不理解“义务教育阶段统计与概率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统计观念与随机意识,建立统计直觉;统计教育价值的核心在于逐步养成尊重事实、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理解和把握随机现象的能力,中小学阶段统计教学应该体现从收集数据到统计推断的全过程,建立统计直观 ”,那么,进行统计与概率的课程实施将会大打折扣!因为学校有很多教学常规,教师很难静下心来,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细细咀嚼,对先进的理论往往囫囵吞枣,浅尝辄止,致使教学低效。

2.终身学习意识较强,面对庞大的知识信息资源,自身的筛选能力相对欠缺

有句话说得好“生活是本无字书”。倘若我们留意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我们一定不会满足于课本、原理的学习,而是积极主动地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学习,用自己的头脑武装学习,用自己的心灵体悟学习。这,就是陶行知、杜威等教育大家倡导的生活教育的永恒魅力!在当今学习化社会、信息化社会里,人类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静悄悄的革命,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创设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建立一种对话型、合作型、活动型的教学活动,进而将学校和教学发展成为一种学习的共同体和发展的共同体。

“要善于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思考,提出想法,安排整体学习计划。”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对每个学习的个体而言,就需要有主宰学习的意识,有调控学习的技术,更要有改进学习的科学方法。学会为自己的学习做计划,善于从问题中锻炼思维的能力,这是我们平时应该做到并需要引导我们的学生也做到的。

但是,当教师从认知结构的建构方面发现不足,采取措施补充有关知识时,麻烦也应运而生,就是对庞大信息资源的筛选问题,随着教师问题意识的日益增强,想要了解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尽管清楚不能尽学,但面对知识的吸引,仍无法果断割舍,若能有较强的辨别力,我想时间会被更加高效的利用起来。

3.“自我反思”能够成为习惯,但没有形成体系

一个对自己的行为或观念经常反思质疑的教师才能得到较快的专业发展,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跟一个教师是否重视反思和研究有很大的关系。在学习了教育理论及他人经验后,要写心得体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上课之后,要写教学后记反思课堂教学的得失;考试结束后,要写考后反思,思考这阶段教学的成功与不足„„用研究者的眼光,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身边发生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审视、反思、分析、探究,将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事实上,无数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有着相同的特征,即不断地借助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地反思自我对学科、学生学习规律、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以及经验的认识,以发展自我专业水平。但很少有人将其分门别类进行梳理,进行反复加工与创造,因而,在未成体系的反思中受益有限。

二、原因分析:

1.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更新缓慢,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匮乏,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及时转变,即使思想上有所领悟,行动上却无法落实;

2.教师的专业能力不够全面,未能真正理解现代教育教学的进程,没有稳定的、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导致课堂呈现结果多,展示思维过程少,对概念性知识说呈现的内容分析多,对数学事实发现过程剖析少,对数学教学理念把握不够准确;

3.缺乏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现代教学需要教师及时把握信息,更新观念,迅速将有效教学资源加以整合,教师缺乏信息整合的自觉性,对通过自主学习就能解决的一些新知识问题无法应付。

三、解决方案: 1.读书成为习惯

(1)读书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教师的通识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拥有的有利于开展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普通文化知识,这种知识无论是对学生的全面成长还是对教师专业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通识性知识是通过广博的阅读获得的。因此,教师必须广泛阅读,博览群书、兼收并蓄,才能支撑起教师所必须的通识性知识,才能建构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2)与经典为友,是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多读一些代表人类精神文明境界的经典著作。与经典为友,就是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它可以给教师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品位的人文修养和艺术美感,形成饱有学识的智者气质。2.教学反思“专业化”

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法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作为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反思能力,并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研究的主人,实现专业发展。

(1)教育事件反思。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所带来的焦虑、困惑和冲突,他们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思考、反思,这意味着教师在用自己的理性思考来评判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力图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在自我反思过程中,重新理解学校教育,重新理解自己的学生,在这种反思中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提升。

(2)教学过程反思。教师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取舍和补充、对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对教学重点的确定等,其典型方式是撰写教学后记。通过撰写教学后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并作出评价,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分析具体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问题,进一步激励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反思会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3.专业引领,同行切磋、交流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需要有一个专业人士进行恰当的引领。对处于不同发展期的教师而言,专业引领的作用有所不同,对于教学风格磨练期的教师来说,专业引领的重点在于引导教师及时总结、提炼自己的教学体会,进而升华为教学理念,奔向教学独具魅力的研究型教师;对于教学风格升华期的教师来说,专业引领的重点在于激发教师的自我意识,进一步细化专家型教师的努力目标,及时进行必要的知识更新和观念转变。

另外,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很多益处 :既可以获得心理支持,共同分享成功、分担问题,也可以获得新想法—同事毕竟是教学信息和教学灵感的巨大源泉之一,同行之间的及时交流,不仅可以通过分享材料和课程资源,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而且,作为一个集体,可以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教学业绩。

上一篇:光量子阱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