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石漠化地区六篇

2024-07-19

三峡库区石漠化地区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种子及肥料

甜高粱种子,百绿集团提供;有机肥,重庆市丰都县鑫犇牛场3~5个月的堆肥,含有机质16%、全氮0.36%、全钾3.5 g/kg、速效钾1.22 g/kg、氨态氮0.87 g/kg、有效磷75.8 g/kg。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三峡库区石漠化地区——重庆市丰都县包鸾镇鑫犇牛场牧草地,地处东经107°39′213″,北纬29°47′412″,海拔640 m。属亚热带润湿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8.3 ℃,无霜期为318 d,日照时数为1 311 h,降雨量为950~1 400 mm。

土壤为黄壤土,pH值为6.77,含有机质11.33%、全氮0.043%、全钾0.029 g/kg、速效钾0.039 g/kg、氨态氮0.10 g/kg、有效磷0.39 g/kg。

1.3 试验时间和地点

2008年6月份—2010年2月份,试验分别在重庆市丰都县包鸾镇鑫犇牛场以及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实验室进行田间观测和实验室分析。

1.4 试验设计

甜高粱按照一般栽培技术进行管理,将牛粪作基肥一次性施入,肥料在试验田铺撒开,用耧耙把基肥与土混合翻入土壤中。以肥料施入水平设7组,其中1组为对照组,不施任何肥料;2组施入牛粪2 kg/m2;3,4,5,6组以每平方米增加4 kg牛粪等差递增,即分别施用6,10,14,18 kg/m2;7组施用化肥(尿素750 kg/hm2、磷肥1 500 kg/hm2),在甜高粱拔节期和每次刈割后分别追肥施尿素750 kg/ hm2。每组设3个重复。采取顺序排列进行分组,共21个小区,小区面积为3 m×4 m,小区间距30 cm,保护行为20 cm。耕作层为0~20 cm土层,土壤平均划分为0~≤5,>5~≤10,>10~≤15,>15~≤20 cm。不同土层在试验前后分别测定全钾、速效钾含量,以待分析。当80%甜高粱绝对高度长到200 cm时进行刈割,试验期间一共刈割2次,每次刈割后测定各小区产量。在第2次刈割后采集根系样本并烘干,烘干后用磨样器研磨过40目筛,装在自封袋中以备测定钾含量。

1.5 测定项目

1.5.1 土壤速效钾

采用NH4Ac—火焰光度计法[5],用1 mol/L中性醋酸铵处理土壤,提取出水溶性钾与交换性钾,提取液在火焰光度计上直接测出钾浓度。醋酸铵在火焰中挥发,不干扰测定结果。 速效钾(mg/kg)= (测得值-空白值)(mg/L)×待测液总体积(L)/土样干重(kg)。

1.5.2 土壤全钾

采用火焰分光光度计法[5],K+溶液燃烧后发出特殊的发射明线光谱,火焰分光光度计用滤光板分离选择后,由光电池把火焰发出的光能量变成光电能,再由检流计量出光电流大小。全钾(g/kg)= (测得值-空白值)(g/L)×待测液总体积(L)/土样干重(kg)。

1.5.3 植株中钾含量

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5,6],植株全钾含量测定用H2SO4-H2O2消煮绝干植株样品,再在火焰分光光度计测定含量,原理同上。全钾(g/kg)= (测得值-空白值)(g/L)×待测液总体积(L)/植株干样重(kg)。

1.6 数据统计

试验数据用Excel 2003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多重比较采用SSR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前不同土层钾含量分析(见图1、表1)

由图1可知:0~≤5 cm土层土壤中的速效钾、全钾含量均低于其他土层土壤;其他3层土壤中速效钾、全钾含量差异不大。

注:同列数据肩标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由表1可知:0~5 cm土层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极显著低于其他3个土层(P<0.01),其他土层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全钾含量在不同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2.2 试验后不同土层钾含量分析(见图2、图3)

由图2可以看出:在2,3,4组中,随施肥量的增加土壤中全钾含量随之增加;4组之后各组土壤全钾含量趋于平稳,不再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

由表2可知:施入有机肥后土壤中的全钾含量有了明显的变化。其中4组土壤全钾的保持情况最好,显著高于1,6,7组(P<0.05),各组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4组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不同施肥处理的甜高粱总产量由高到底为7(化肥对照)组﹥5(有机肥14 kg/m2)组﹥4(有机肥10 kg/m2)组﹥6(有机肥18 kg/m2)组﹥2(有机肥2 kg/m2)组﹥3(有机肥6 kg/m2)组﹥1(对照)组。

由图3、图1可知:试验后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比试验前均有很大提高。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施肥处理提供了部分速效钾,部分全钾转化为速效钾,因此土壤中速效钾得到补充,并且土壤对速效钾具有一定的饱和能力。

2.3 甜高粱中钾元素含量分析、甜高粱产量分析(见表2、图4、图5)

注:同列肩标小写字母不同差异显著(P<0.05),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在施入有机肥后,甜高粱对钾元素的吸收情况有所不同。植株茎叶中的钾元素含量明显高于根系。各组植株茎叶中钾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根系中钾元素含量3组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5组及7组根系中钾元素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从植株整体来看,钾元素含量最低的是7组,钾元素含量最高的是3组。

2次刈割后地上生物量及总产量7组极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1组极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在施有机肥的5组中,4,5,6组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三者显著高于1,2组(P<0.05);随2组外,地下生物量各组差异不大。

由图4可以看出:3组钾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其他各组之间钾含量差异不大。

从图5可知:7组地上生物量及总产量(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之和)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在施有机肥各组中,地上生物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4~7组趋于平稳;地下生物量在各组之间的差异不大。

3 讨论

3.1 不同牛粪施入量对土壤钾分布的影响

在试验前,表层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土层,这与龚子同等[7]的土壤化学作用中的溶解迁移理论一致。重庆市丰都县降水充沛,导致土壤中速效钾随雨水淋溶而向下迁移,并且本试验期间未追肥,表层土壤速效钾得不到补充,加之随毛管水向上迁移作用甚微[7],浅层土壤速效钾在不断减少,最后导致在自然条件下表层土壤速效钾低于深层土壤。土壤中全钾含量差异不显著,主要由于土壤对全钾有一定的饱和度,各地方由于土壤性质不同,全钾含量也不尽相同[8]。

用不同量牛粪作基肥施入后,土壤中钾元素有了明显的变化,钾元素会随牛粪施入量的增加而盈余越多[9]。本试验结果表明,在施入牛粪后各土层速效钾含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并且最终各土层之间表现为差异不显著。与基础土壤相比,说明最浅层土壤速效钾增加量最大。土壤中全钾在试验后明显减少,这主要是由于后期没有追肥,部分全钾转化为速效钾,被植株利用;还有一部分随雨水淋溶而逐渐减少。本试验结果表明,施有机肥10 kg/m2(4组)土壤中无论是速效钾还是全钾含量都是最高的,说明此施肥水平更有益于土壤钾元素的保持。

3.2 牛粪不同施入量对甜高粱的影响

为找到三峡库区石漠化地区甜高粱最佳牛粪施入量[10],本试验设定了7 个施肥处理组。在不烧苗的情况下,理论上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甜高粱的产量应该增加[11],直到施肥量达到一个饱和值后产量趋于稳定,本试验结果也验证了此观点。在有机肥施肥量为10 kg/m2以下时,甜高粱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当有机肥施肥量高于10 kg/m2时,甜高粱产量趋近一个固定值。因此,有机肥施肥量为10 kg/m2是本试验的最优施肥量。本试验结果还表明,植株的产量越高植株钾含量相对越低;而且钾元素是一种强度生物累积元素[8],在植株中富集作用强,由于根与茎叶的利用能力有所不同,表现为茎叶>根系[12]。

4 结论

1)化肥组甜高粱总产量极显著高于单施有机肥组及不施肥组;单施有机肥组甜高粱总产量极显著高于不施肥组;经过不同梯度有机肥施肥试验,确定10 kg/m2(4组)为最优施肥量,在此处理下不仅总产量高而且土壤中钾素保持最好,之后随施肥量的增加甜高粱的总产量变化不大。

2)甜高粱总产量越高植株中钾含量就越低;钾元素在茎叶中的含量明显高于根系。

3)不同施肥处理对甜高粱地上生物量影响大,对地下生物量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欧阳林,周韶晖,黄其刚.重庆市岩溶地区草业和畜牧业发展初探[J].重庆经济,2004(1):38-40.

[2]杨玉建,仝雪芹,朱建华.农田土壤速效钾含量的空间变异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8,10(1):130-133.

[3]郑炳松,程晓建.钾元素对植物光合速率、Rubisco和RCA的影响[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19(1):104-108.

[4]赵之重.钾元素对甘蓝和马铃薯的肥效研究[J].北方园艺,1997(4):7-8.

[5]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46.

[6]SHEN R F,ZHAO Q G.Leaching of nutrient elements in a red soilderived from quaternary red clay[J].土壤圈,1998(8):15-20.

[7]龚子同,张甘霖,陈志诚,等.土壤发生与系统分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4.

[8]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化分析[M].2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

[9]孙海霞,王火焰,周健民,等.长期定位试验土壤钾素肥力变化及其对不同测钾方法的响应[J].土壤,2009,41(2):212-217.

[10]何余湧,石庆华,谢国强.不同牛粪施用量对矮象草产草量、营养物质含量及干物质降解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7):2143-2148.

[11]刘立新.试谈化肥烧种、烧苗等毒害作用及对策[J].土壤肥力,1996(3):42-43.

三峡库区石漠化地区 篇2

一、现实的抉择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杨梅乡光明村的村民杨吉学正带着他的一家老小, 抓紧时间修建他在移民新村的新家。六盘水市是贵州省石漠化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多少年来, 杨吉学一家一直居住在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的石漠化山区, 和整个村的50多户村民一样, 在极度贫困的生活中煎熬着。而现在, 在政府综合防治石漠化的工作中, 他和其他的村民们都要搬到生活条件十分优越的移民新村了。在贵州一些地区, 强石漠化使一些农民失去生存条件, 出现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局面。

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 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 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丧失, 地表在视觉上呈现类似于荒漠化景观的演变过程, 这可以说是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的结果[2]。在贵州省, 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貌成为引发石漠化的自然基础, 潜在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9.31%, 占喀斯特面积的31.19%;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1.34%, 占喀斯特面积的34.47%。在石漠化山区, 生态环境十分恶劣, 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使这些生活在石漠化山区的农民连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都没有。这些地区地处偏远, 生态失衡, 生产生活条件恶劣, 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

研究表明, 脆弱环境与贫困有一定的相关性, 特别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 环境问题与贫困紧密相关。针对居住在边远山区的贫困人口这一特殊群体, 移民搬迁扶贫是稳定解决温饱, 促进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体现效益最直接, 发挥效果最明显的扶贫工程, 作为帮助边远贫困地区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移民搬迁扶贫对于解决不适宜生存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具有很高的针对性。据统计, 贵州省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 石漠化占其国土面积20%以上的就有30个县。因强度石漠化失去生存条件, 急需易地移民搬迁的农民约有45万人。

二、扶贫移民搬迁效用

1. 优化效应。

扶贫移民搬迁这对于解决不适宜生存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具有很高的针对性, 同时兼具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目前贵州石漠化地区绝对贫困群体主要是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的不适宜居住区, 这些地区地处偏远, 生态失衡, 生产生活条件恶劣, 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和发展条件。对于这些贫困群体, 依靠传统的扶贫方式不但投资成本大, 而且难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必须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迁出区的人口压力, 使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另一方面在迁入区促进了人口向小城镇集中, 移民融入了现代文明社会, 提高了贫困人口素质, 逐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 加快了脱贫致富的进程, 从而产生优化效应。

2. 整合效应。

移民新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移民选址到土地征用, 从新村规划到工程实施, 从基础设施配套到后续产业保障, 从社会事业发展到社区管理, 都需要动员社会多方资源的综合投入。因此移民新村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整合中的优势和主导地位, 按照“统筹安排、相互配套、科学管理”的原则, 对扶贫、支农、社会帮扶等渠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将分散的人群集中安置在移民新村, 可以有效减少通水通电、就医就学等基础设施建设数量, 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的使用效率, 从而大大节约贫困地区社会发展成本, 提高资源要素的投入效益。

3. 发展效应。

移民是手段, 致富才是目的。建设移民新村不只是简单地完成房屋建设和“搬迁”任务, 最重要的是要合理确定安置目标, 面向市场, 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 积极培育迁人区主导产业, 实现贫困人易地脱贫致富。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了, 才能增强自身的活力, 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也才能让移民搬迁从行政驱动转向利益驱动, 真正“落地生根”, 不再追求“落地归根”。

三、扶贫移民搬迁的对策

1. 把移民搬迁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当前贵州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全省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 城市产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明显增加, 农村劳动力也越来越多进城入镇就业。在实施扶贫移民搬迁中, 必须将扶贫移民搬迁开发融入到城镇化的进程之中。我们要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灵活安置、确保稳定”的原则和“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 以县城、城郊、中心镇、中心村、工业功能区为主要入迁地点, 科学规划, 精心组织, 严格施工, 加强配套, 逐步建成“布局合理、环境整洁、功能齐全、生活便利、治安良好”的移民新村。推进扶贫移民搬迁正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力抓手和有效载体, 它不仅有利于偏远山区农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实现小康, 也有利于贫困县加快城镇化进程;不仅有利于偏远山区农民更加充分地共享城镇化的进程, 也有利于贫困县政府节约扩大公共服务覆盖的投资;不仅有利于偏远山区农业资源更加合理的利用和开发, 也有利于偏远山区生态环境更加有效的保护和建设, 是顺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战略之举。

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 始终把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突出重要位置,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1]。我们要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求, 把农村和城市、贫困移民乡村和城镇化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明确功能区定位, 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移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区、文教休闲区、畜牧养殖区、高效种植区、旅游服务区、生态涵养区等, 使移民新村提档升级、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移民新村选址要在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就业方便、产业基础较好的城郊、中心镇和工业功能区。可考虑在开发项目的企业周边新建或扩建移民村, 使移出的农民就地务工。

2. 加大资金投入, 发挥市场作用。

推进移民开发工作, 必须进一步加大扶贫移民的投入力度。一方面, 要提高移民资金的补助标准。近年来, 省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2011年贵州省实现财政总收入1 330亿元, 一般预算收入773亿元, 分别增长37%和44.9%[3], 多数贫困市、县的财政收入也有较大幅度增加, 特别是党中央将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求加大对农业生产支持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为进一步提高扶贫移民补助标准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另一方面, 要切实加大对部门资金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度, 从管理体制、整合手段和投向重点上寻求创新和突破, 真正做到以扶贫移民搬迁为重点, 有效整合, 相互配套, 发挥资金集中投入的聚合效应, 提高扶贫移民的质量和效果。再则, 要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配置, 推动市场开发,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统一征地, 政府将部分土地出让房产开发商, 所得收益补助于移民户。

3. 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规模产业。

后续产业是移民群众生存发展的基础, 要做到因地制宜, 超前谋划移民搬迁农民的转产转业问题。坚持移民搬迁与劳动力培训转移相结合、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与整村推进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相结合, 将发展后续产业和建设移民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积极帮助移民村选择开发项目, 培育生存和发展产业;切实做到搬迁与开发相结合, 解决温饱与长期发展相结合。特别是要对现有扶贫措施和扶贫资源进行内部自身整合, 以移民搬迁为平台、核心, 将整村推进重点向移民新村转移, 将整村推进项目和资金集中投入搬迁后移民新村, 帮助移民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加大劳动力培训转移向移民户的倾斜力度, 优先对移民劳动力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务技能培训, 帮助移民群众增强劳务技能, 掌握一技之长;同时机关定点扶贫和社会力量进一步跟进, 多途径多层次帮助移民建立和开辟产业门路、增加致富渠道。保证移民群众有生产耕地、有劳动技能、有就业门路, 有稳定收入, 为稳定脱贫致富创造条件。组织和发展专业大户、庄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气候条件, 扶持发展特色产业, 多元发展。协调有关部门将后续就业问题纳入整个社会的就业体系中, 要逐步把对城镇失业人员在就业和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到贫困村富余劳动力身上, 免费开展对搬迁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 促进他们到二、三产业、周边企业和城镇转移就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2中央二号文件, 2012-01.

[2]李小建, 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三峡库区石漠化地区 篇3

【关键词】蒙自市;石漠化地区;苹果种植;苗木调运

由于苹果苗木的2次移植时间恰是云南石漠化地区的少雨季节,需要进行特别的护苗和运输手段。为了提高石漠化地区开发种植苹果的水平,保证苹果苗木种植成活率和品种纯度,保证石漠化地区高标准、高效率发展苹果产业,我市根据苹果种植中苗木出苗地及种植地的气候特点和要求,对项目精选苗木作了适当安排和部署,以保证保质、保量地提供苗木,按时完成栽植任务。

1 石漠化地区的环境概述

石漠化地区土壤严重流失,熔岩大面积裸露,缺少植被,无法涵养水源,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近年来,石漠化试点工程建设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各地在石漠化防治技术与工程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蒙自市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东部红河与南盘江的分水岭上,处于北纬23°01′~23°34′、东经103°13′~103°49′之间,北回归线从境内穿过,东西最大横距61.3km,南北最大纵距62km。云南省蒙自市的国土面积为2228km2,其中岩溶面积为1351.12km2,占国土面积的60.64%。岩溶地区的一大特点是岩石裸露多,尤以石灰岩地区突出。特别是距离蒙自市36km的西北勒乡,其岩石裸露程度在70%以上,岩溶地面积较大,石多土浅,不仅不利于农耕,而且造林生长缓慢、树形扭曲、难以成林,仅生长灌木,且产草量和载畜能力也很低。岩溶分布广是蒙自土地利用的最大难点和制约因素。蒙自市发展和改革局利用“蒙自市2011~2013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发展苹果种植,通过实践总结了许多独到的技术和经验。为了该项目的实施,在苗木只能外调的情况下,关于如何调运和储存苗木的问题,相关部门如市农业局、西北勒乡政府和发改局作了安排和部署。

2 搭配选种

2.1 主栽品种

以成熟期适宜、优质丰产且耐贮畅销的烟富3号为主。考虑到该品种对当地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的适应性,根据1个果园主栽品种不宜过多的原则只栽种1个主栽品种和1~2个授粉品种。

2.2 授粉品种

苹果的授粉品种应以早熟品种为主,中晚熟和晚熟品种适当进行种植,适宜品种包括皇家嘎拉、 富士王、红将军等。

2.3 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的配比

将主栽品种与授粉品种按4∶1的比例配置。

3 选定种苗规格

(1)大苗规格:2年生苗(地径1.2cm,高1.5m)种植规格为5m×5m。选用大苗的优点是成园快、进入丰产期早、可提前收益;缺点是苗木成本高、种植难度大、成活率难保证、易造成早衰。

(2)小苗:1年苗(地径0.8~1cm)种植规格为5m×5m。选用小苗的缺点是成园慢、进入丰产期较慢、获得收益周期长;优点是苗木成本低、种植成活率较高、果树长势好、收获期延长。

4 考察苗木基地

通过对山东省烟台栖霞市藏家庄果树站、山东省烟台栖霞市李明苹果苗木合作社、烟台市果树科学研究所等地的考察,确定主栽品种为烟富3号,授粉品种为皇家嘎拉、富士王、红将军 (大规格苗与小规格苗)备补苗,了解苗木价格及其他费用。

5 调运苗木

5.1 起苗

起苗前适当浇水,必要时喷施植物蒸腾抑制剂;深刨、轻起,不强拉硬拽;保留全部或一定数量的毛细根;随起随分级随包装,必要时作修根、蘸根处理;不能立即起运的要就地假植;大苗移植时一定要带土坨起苗,坨径为苗茎的10倍左右。

5.2 验收苗木

在检验苹果苗木质量时,不能仅从外观上查看,尤其是经过假植的苗木,不仅要查看地上部分的鲜活程度,而且要检验其根系的鲜活程度,看其毛根的鲜活情况;在揉搓其柔软程度的同时,还要用刀具或指甲刮看其韧皮内部和形成层的鲜活程度,以确保苗木的活力质量。

5.2.1 品种优良纯正

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主栽品种烟富3号、授粉品种皇家嘎拉 、 富士王 、红将军 (大规格苗及小规格苗)备补苗,这些是国家認可的品种,苗木来路清楚,纯度高、无混杂。

5.2.2 规格符合标准

地径、高度达到标准或者设计要求:3年生苗(地径2~3cm,高1.5~2m),2年生苗种植(地径1~1.2cm),苗木组织充实,皮色深而光亮,叶痕大,节间间隔均匀,春梢长于秋梢。

5.2.3 出示苗木检验合格证

选择有检疫证明、无病虫害的健壮苗木,已发生病虫害的苗木千万不可使用。

5.2.4 保证选用成熟度高的苹果苗木

要选用符合以下要求的苗木枝条表皮光滑、成熟度好。秋稍组织充实、木质化程度高;芽体饱满,发育充实,分化完全,芽体厚,芽轴长。

5.2.5 土坨(容器)完整

保证土坨较大(通常大于10倍地茎)、包装不散、土体不干和容器不破损。

5.2.6 长势良好

苗木要直立不弯曲,枝条分布均衡;干冠比例适当;冠形优美,不偏、不乱。

5.2.7 长势良好

苗木根系要完好、发达,根体较完整,有较多的侧根和须根,分布均匀,并进行了适当修剪。

5.3 护苗

保证苗木,无机械损伤,不破皮、不断根,嫁接愈合度好,接口处完全愈合、结合紧密、无小脚现象,不失水,苗木树皮新鲜、颜色正常、不皱皮,侧根及侧枝等柔软且富有水分,无枯黄和干枯。

5.4 苗木包装

包装有利于防止苗木在运输中根系失水、干枯,便于搬运。材料要保水通风,如草包或麻袋等,带土坨的应用草绳或者用无纺布包装。检验登记,悬挂标签(注明:树种、苗龄。数量、等级、批次和苗圃名等)。

nlc202309021715

5.5 苗木分级

分级有利于进行苗木检验、清点、运输,提高苗木的整齐度和美观性。

5.6 苗木装卸

保证轻装轻放不伤苗,整齐装车不漏苗,用车大小合理(统筹安排不浪费)。

5.7 苗木运输

调运是从苗木出圃地——山东烟台市栖霞到蒙自古布龙基地运输期间的过渡环节,这个环节对于保证苗木水分非常重要,要尽量避免长时间运输苗木;必须调运要缩短运输时间,采取保护措施;苗木要打包,装车后浇水,车要遮盖;途中每隔2~3h浇水1次,检查包装温度和湿度,以免发热烂根;苗木运到古布龙基地后要及时进行卸车、假植和进入冷库保鲜;运输过程越短越好。

6 假植与冷库储藏保鲜苗木

6.1 冷库储藏保鲜

备库(调苗木前租好冷库)——入库(待苗木到达后及时下车入库)——调好库温(2~5℃)——检查温度——找死角——出库(根据种植进度出苗)

6.2 出库种不完的苗木要进行假植

假植地背风、避阴、土质良好、有水源;假植沟深25cm左右,按捆单行摆放,1层苗1层土;苗根培土严实,不留空隙、不透风;要浇足、浇透水,盖好遮盖物,以后每天浇水1~2次,保持埋土湿度适中。取苗后,要立即进行假植场整理并加埋覆土。

7 种前苗木消毒和蘸浆处理

7.1 修根

修根有利于愈合和分生新的根系,减少窝根,提高成活率和生长量。将伤、断根与机械损伤严重的根系剪去,将霉烂、虫害、受伤的根系和太长的根系短截。

7.2 浸苗

7.2.1 清水浸苗

对运输时间较长、根较干的苗木或者容易失水的速生树(品)种,应先将根部用水浸1昼夜或者更长时间,再进行假植,或者是在造林前对假植时间长的苗木和速生的苗木进行浸泡。

7.2.2 药物浸根

对于难生根树种可同时使用生长调节剂进行浸泡,如生根粉、GGR、根宝、生根灵、萘乙酸、速效生根灵等,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7.2.3 苗木处理常用的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1)适用于根系部分的有ABT生根粉、根宝、GGR抗旱植树粉等,其作用主要是促进根系的恢复、生长和吸收,为苗木的成活和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水分。

(2)适用于地上部分的有植物蒸腾抑制剂(TCP)等,其作用是暂时关闭苗木气孔以抑制蒸腾,从而减少苗木体内水分的消耗,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直至苗木具有自养能力时才打开气孔,以确保其成活。

7.3 保水剂的使用

保水剂能在短时间内吸收超越其自身重量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水分并保存下来,成为农作物干旱时的小水库,它能改良土壤、保水抗旱,给植物的前期创造良好的水分环境,其有效期能持续3~5年。

8 打种植坑与入穴

8.1 打种植坑

在密植绿化区,栽树时不必挖大坑。树苗在定植后前几年正是树形建造、树冠迅速扩大、大量营养生长的时期,此时期对氮肥需求量特别大;到后期,由于微生物的争夺,树木生长緩慢。树木根系大部分分布在近地20cm的土层中,而这部分正好是回填的生土,这严重影响了果树前期生长。另外,挖大坑还破坏了树木根系附近的土壤结构,过于疏松会影响土壤的持水能力,而大量灌溉又会使土壤板结,从而影响土壤的透气性,致使地温升高缓慢,影响树木发苗。所以,栽树时不必挖大坑、施大肥、浇大水,以刚好能舒展地放下根系为好,将果树栽在地表20~30cm的耕作层即熟土上,根据土壤墒情少量浇水即可。这样栽的树发苗快,前期生长迅速,不仅省工而且投资小。

8.2 苗木入穴

把苗木放入定植穴中,保护土球,伸展根系,纵横方向对齐再开始埋土,土中可混入少许磷肥和尿素,不宜过多,以防烧根。在埋土过程中,用手轻轻把苗木稍向上提动2~3次,使根系充分舒展并与土壤密接,最后用脚踏实,深度与原来苗圃的入土位置相同。

参考文献

[1]蒙自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重点县实施方案(2011-2013年)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

[2]解金斗.苹果高效栽培教材[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李家鹏(1972-),男,高级讲师,果树栽培教学和实训基地管理。

三峡库区石漠化地区 篇4

毕署通〔2009〕34号

各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地直有关工作部门:

《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管理办法》已经行署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九年五月十五日

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试点工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根据国家《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管理办法》、《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关于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毕节地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以县、市(区)为基本建设单位,以小流域为基本建设单元,因地制宜地将各项治理措施合理配置,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国家和省级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项资金用于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草地改良,人工种草,草食畜牧业发展中的棚圈和青贮窖建设、饲草机械购置,坡改梯及配套田间生产道路、引水渠、排涝渠、拦沙谷坊坝、沉沙池、蓄水池等坡面和沟道水土保持设施等建设和防治效益监测。

第三条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必须紧紧围绕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以恢复和保护植被、控制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构建和谐毕节、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林草植被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种草养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土地整治和水土保持等措施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将石漠化综合防治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当前与长远、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逐步实现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建立和落实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目标管理责任制。由行署与各试点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签定目标责任书,并纳入行署对各县、市(区)综合工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作为行署督查室的重点督查内容。

第五条 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须逐级落实目标责任,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负责全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同时对石漠化工程建设成效进行监测,每年公布工程建设成效,每五年公布石漠化监测结果。

第六条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涉及发改、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部门,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改部门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审查和平衡投资计划,并会同有关部门下达投资任务;林业部门具体负责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畜牧兽医部门具体负责草地改良,人工种草,草食畜牧业发展中的棚圈和青贮窖建设、饲草机械购置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农办具体负责坡改梯及配套田间生产道路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水利部门具体负责引水渠、排涝渠、拦沙谷坊坝、沉沙池、蓄水池等坡面和沟道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国土资源部门具体负责新增耕地的测算和认定工作;项目所在乡(镇)政府具体负责配合县级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实施和落实本行政区域内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任务,并按“一事一议”原则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受益群众投工投劳。

第七条 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和《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要求,认真做好《毕节地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第三章 计划管理

第八条 县、市(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依据上级批准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08—2010)》,精心编制工程实施投资建议计划方案,并经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组织发改、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部门审查后报送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审核。投资计划建议方案应包括上一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和本投资计划初步意见。

第九条 投资计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属于建设地点、项目类别、建设规模、投资数额等重大变更,须报原审批部门批准;不涉及投资和治理面积、不降低质量、不影响项目功能的一般性变更,须报原审批部门备案。

第四章 建设管理

第十条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属政府投资公益性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加强管理,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项目法人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招标投标制等各项制度。

(一)领导责任制。县、市(区)政府(管委会)是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并对辖区内工程建设负总责。

(二)项目法人制。县、市(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承担项目法人职能,在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的领导下,具体组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三)招标投标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贵州省招标投标条例》和毕节地区招标投标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组织招标投标活动。招标文件、招标结果报告,需在招标结束5日内报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备案。在造林种苗招标采购过程中,应优先使用本行政区域内培育的种苗,严禁违反区域限定调运种苗;如需采购区外种苗的,须经地区林业局批准。

(四)合同管理制。工程设计、监理、施工、材料采购严格实行合同管理,所有合同须报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备案。

(五)工程建设监理制。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机构和人员对工程建设实施监理。

(六)项目公示制。在工程实施前,县级项目具体实施部门应会同乡(镇)政府将项目名称、目标、任务、资金来源与规模等向项目区群众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七)目标奖惩制。行署将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市(区)和地直相关部门进行考核考评,对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予以表彰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将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并由地区县、市(区)目标办和地直目标办在其综合考核总分中扣减相应比例的分值。同时,将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列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

第十一条 试点县、市(区)根据上级批复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实施方案(2008—2010)》,编制好初步设计。初步设计必须由具有乙级以上林业、水利或工程咨询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做到图、文、表齐全和科学合理,各项建设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和农户。初步设计经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组织审查后,以发改、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部门正式文件呈报地区相关部门审核。

第十二条 项目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初步设计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组织施工,不得擅自降低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

第十三条 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档案实行磁介质和纸质双建。有关工程建设的相关文件、实施方案、初步设计、阶段性项目建设总结、检查验收资料、资金审批和审计报告、工程监理报告、技术资料、图片照片、统计数据和录像资料等,要明确专人负责收集和整理,并按照档案管理规定,配备专门设施设备,分门别类地归档保存,严格妥善管理。

第十四条 工程建设信息统计和报送工作由各级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负责,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每月10日、20日、30日(节假日顺延),各县、市(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须将工程建设进度情况上报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每年7月5日前和次年1月5日前,必须上报半年和工程建设情况总结。上报的工程建设情况须包括工程建设进展情况、主要做法与经验、存在问题、下一阶段工作措施,书面报告和工程建设报表须同时上报。

第十五条 加强工程监测,科学分析和评价工程实施效果,严格考核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工程监测分为石漠化状况监测、定位监测和工程质量监测。通过石漠化状况监测,掌握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及相关生态因子动态变化;通过定位监测,掌握工程实施以来各不同定位观测样地生物群落与种群结构、植被盖度、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形状、水土流失状况、岩溶小气候、河川径流量、含沙量与社会经济因子等的连续动态变化信息;通过工程质量监测,建立工程监测地理信息管理系统,逐年将工程设计及建设成果落实到电子地图上,切实把握工程建设成效;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根据上级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指标和方案,负责做好本地区监测指标体系、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成果汇总以及工程进度和质量的核查等工作,并认真搞好工程效益监测。监测结果定期上报省石漠化领导小组并抄送地区防治石漠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同时向社会公开发布。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十六条 工程建设采取国家投资、受益群众投工投劳的机制。县、市(区)须制订优惠政策,完善建设管理制度,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引导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工程建设。

第十七条 在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前,应广泛征求项目区群众意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十八条 县、市(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务必设立工程资金专户,明确专人管理,做到专账核算,严守财经纪律,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第十九条 工程建设实行报账制。工程建设合同签订后,严格按照工程建设进度拨付建设资金,并预留10%的工程建设质量保证金,待地区检查验收后结算。报账方式根据单项工程检查验收结果和有关财务凭证予以报账,并以工程检查验收结果作为支付工程建设资金的依据。

第二十条 工程建设资金用于工程建设所需物资、材料、种苗等的购置及机械作业费和劳务费,严禁挤占、截留、挪用,不得改变其用途。

第二十一条 地方配套资金按照上级要求足额配套。

第二十二条 工程建设管理费本着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同级财政按照国家基本建设有关规定纳入预算。地区财政每年安排预算50万元,作为地区级工程建设管理费;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必须充分保障本级工程建设管理费。工程建设管理费主要用于规划设计、工程勘察、初步设计、工程监理、项目评审、图文材料等工程项目的编制与管理、检查验收、信息统计、效益监测及工程建设管理日常支出等。

第二十三条 财政部门负责抓好资金运行监管,监察部门负责定期监督检查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审计部门负责对资金拨付、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计,对有关违规、违纪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第六章 检查验收

第二十四条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属于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务必加强对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的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工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十五条 工程验收分为县、市(区)自查验收和地级复验。小流域内单项工程自查验收由县、市(区)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整个工程的自查验收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发改、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合进行;地级复验在县级自查验收的基础上,由行署组织发改、林业、农业、农办、水利、畜牧、国土资源等部门联合进行。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和各相关行业管理部门须注重工程建设的过程监管与指导,确保各个环节的建设质量。

验收的主要内容:工程任务和投资是否按计划完成,项目质量是否达到规定标准,资金拨付、管理和使用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工程管护措施是否落实,各项效益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工程档案、信息报送等管理措施是否到位。

第七章 建后管护

第二十六条 工程验收后,必须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明确其产权,并落实各项工程运行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制定管护制度,建立管护档案,确保工程发挥持久效益。

第二十七条 县、市(区)务必按照“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运行管护机制,正确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农民等社会各界参与工程建设和管护。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实施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毕节地区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负责解释。

三峡库区石漠化地区 篇5

重庆市南川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 地形以山为主, 地势呈东南向西北倾斜, 以湘渝公路为界, 大体构成中山、低山两大地貌, 湘渝公路以南属大娄山褶皱地带, 呈中山地貌, 以北呈丘陵低山地貌。区境山脉多为东北—西南走向。

1.1 地理位置

南川位于重庆南部, 地域在北纬28°46′~29°30′, 东经106°54′~107°27′之间。东南与贵州接壤, 东北与武隆为邻, 北接涪陵, 西连巴南、綦江和万盛, 是渝南黔北的重要交通门户。全区幅员面积2 601.92km2, 东西宽52.50km, 辖3个街道、31个乡镇, 68万人口。

1.2 地形地貌

南川处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 南部属大娄山褶皱喀斯特地貌, 北部属川东平行岭低山谷区。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最高点为金佛山风吹岭 (海拔高度为2 251m) , 最低点为骑龙乡柏林村的鱼跳 (海拔高度340m) , 相对高差达1 911 m。境内地形地貌特征:以石雷公路为界, 东南属大娄山脉西北侧, 山势高峻、切割强烈、多陡崖和峡谷, 地形成层性明显, 岩溶发育多溶洞, 山顶多在海拔1 400 m以上, 为深切低中山地貌形态;西北部具有川东“红层”地貌特征, 为海拔500~1 100m的浅切低山地貌形态;中部石雷公路沿线为海拔500~800m的低山槽坝, 多溶蚀残丘阶地。根据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差, 全区可划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平坝、台地等五个地貌类型。其中:中山面积为1 057.00km2, 占幅员面积的40.6%;低山915.00km2, 占幅员面积的35.2%;丘陵168.00km2, 占幅员面积的6.4%;平坝239.00km2, 占幅员面积的9.2%;台地222.92km2, 占幅员面积的8.6%。

1.3 地质

南川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 地质构造属新华夏构造, 构造线以北、北东向明显, 并有南北向、北、北西向及部分弧形构造线。境内出露地层均为沉积岩, 除中间缺泥盆系和石炭系外, 从寒武系清虚洞组至侏罗系蓬莱镇组均有出露, 第四系沉积物零星分布于河床、洼地及陡岩山坡脚下。地质岩性多由寒武系、奥陶系、二迭系和三迭系灰岩、白云岩及志留系、侏罗系的泥页岩及砂岩组成。灰岩、白云岩在中山区面积约1 163.05km2, 占幅员面积的44.7%;泥页岩及砂岩在低山区面积约840.42km2, 占幅员面积的32.3%。

1.4 土壤

南川地带性土壤为亚热带黄壤, 受多种成土因素影响, 土壤类型多样, 分布交错。全区土壤共有5个土类8个亚类21个土属、71个土种。各类土壤所占比例和分布情况是:紫色土92 380.6hm2,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5.5%, 主要分布在海拔500~900m的低山谷坝地带;黄壤土99 388.4hm2,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8.2%, 主要分布在槽坝及东南部龙骨溪背斜的两翼;山地黄棕壤土68 423.0hm2,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6.3%, 分布在东南部海拔1 000m以上的中山台地;冲积土面积较少, 主要分布在凤咀江及大溪河两岸一、二级台地;水稻土范围极广, 遍布全区, 主要分布在紫色土区和黄壤土区的谷坝地带。

1.5 水文气象

1.5.1 气候

全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其特点是: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既无严寒又无酷暑, 四季分明, 霜寒稀少, 低日照, 多云雾, 生长期长, 随着地形高度的变化, 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1.5.2 气温

据气象局统计资料, 常年平均气温17℃, 最高年达18℃、最低年达15℃, 年际变化3℃, 极端最高气温39.8℃, 极端最低气温-5.3℃。高于10℃有效积温常年平均4 700℃。常年平均日照时数1 273h, 最高年份达1 573h, 最低年份达1 023h。年均辐射量79.67kCal/cm2。常年平均无霜期292d, 最多年为346d, 最少年为245d, 常年初霜在12月份中旬, 终止于次年2月中旬。

1.5.3 降雨

据南川气象局实测资料记载, 全区常年平均降雨量1 183mm, 最多可达1 400mm, 最少1 000mm,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400mm。降雨特点是从南到北逐渐减少。变幅约1.2倍, 5~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76%左右, 尤以5、6月份降雨较为集中, 降雨量占全年的32%, 自7月份开始, 降雨逐月减少, 1、2月份降雨量30~40mm, 占全年总量的3%, 因而对地表径流和地下水补给量具有极大的影响。

1.6 水资源概况

南川有大小河流56条, 均属长江水系, 主要河流有26条, 多发源于金佛山, 河流成树枝状分布全境, 河谷狭窄, 沿途多险滩急流, 水资源总量21.3亿m3, 年地表产水量18.87亿m3。

1.7 矿产资源

本区矿藏资源种类繁多, 分布广, 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煤炭20 507.92万t, 主要分布在石雷公路沿线, 年开采量在168万t左右;已探明铝土矿储量2 601.21万t, 主要分布在金佛山、柏枝山、鱼泉等地;硫铁矿储量10 357.7万t, 主要分布在煤层顶底板, 宜与煤结合开发;另外还有铁矿、石英砂、大理石、石灰石、含钾岩石、耐火粘土、锂、镓、铀、锗、水晶石等以及稀土元素和零星矿产。

2 南川区石漠化土地现状及分布情况

2.1 南川区石漠化土地现状

南川区全区岩溶面积1 226.04km2,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7.1%。其中石漠化面积170.03km2, 占岩溶面积的13.9%;潜在石漠化面积739.21km2, 占岩溶面积的60.3%;非石漠化面积316.8km2, 占岩溶面积的25.8%。

南川区石漠化土地中, 轻度石漠化面积45.89km2, 占石漠化面积的26.9%;中度石漠化面积119.42km2, 占70.2%;重度石漠化面积4.63km2, 占2.9%。按土地利用类型划分, 耕地108.29km2, 占石漠化面积的63.8%;林地57.77km2, 占33.9%;未利用地3.97km2, 占2.3%。

2.2 南川区石漠化土地分布情况

受全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的影响, 南川岩溶地区石漠化主要集中分布在湘渝公路两侧以及南部中山区域, 涉及东城、西城、南城等街道办事处, 南平、水江、三泉、金山、山王坪、头渡等镇。总体看来, 南川石漠化土地分布相对集中, 连片发展, 尤其在中山地貌区域表现尤为突出, 是重庆渝东南低中山石漠化区的典型代表。

3 南川区石漠化土地形成原因

3.1 自然因素

3.1.1 地质构造

南川区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 碳酸盐岩广泛出露, 受气温雨量、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气候和地质作用, 由喀斯特作用造成地貌发育。这是南川岩溶地区易石漠化的背景和基本原因之一。

3.1.2 地形地貌

南川地形以山为主, 中山区域接近全区一半面积, 形成谷、坝、沟、岭交错地形, 背向斜成山, 两翼较弱成谷, 岭谷相间, 由于山高坡陡、地表破碎, 加之溪河密布, 有利于喀斯特发育。

3.1.3 气候条件

南川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其特点是: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既无严寒又无酷暑, 低日照, 多云雾, 随着地形高度的变化, 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由于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 加速了喀斯特发育, 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

3.1.4 自然灾害

由于南川区降雨充沛, 时空分布不均, 降雨集中且强度大, 常年平均降雨量1 183mm;5~10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6%;5、6月降雨更为集中, 占全年雨量的32%, 径流冲刷地面土壤, 加剧了岩溶地区水土流失, 也促使石漠化的发生发展。

3.2 人为因素

3.2.1 陡坡开垦

受地形地貌的限制, 与全区丘陵地带比较, 岩溶地区耕地资源匮乏, 人地矛盾突出, 当地群众长期开垦陡坡耕地, 顺坡耕种, 重用轻养, 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是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

3.2.2 不合理开发建设

南川矿藏资源丰富, 尤其以煤炭、铝土矿最为突出, 由于盲目采矿等生产活动, 破坏林草植被, 引起岩石裸露和强烈的水土流失, 导致土地石漠化。

3.2.3 过度樵采

岩溶地区薪柴使用比重高, 樵采使植物群落退化, 生态系统脆弱, 土壤侵蚀加快, 植被恢复难度逐年增大, 进一步加剧了石漠化。

4 石漠化土地的危害

4.1 破坏土地资源, 降低土地质量, 造成农业减产减收

石漠化最直接的后果是造成土地资源的损失与破坏, 由于水土流失, 大量的地表土被侵蚀、剥离、冲刷和移走, 致使土层变薄, 土壤养分含量降低, 有机质含量减少, 物理性状恶化, 质地变粗, 熟土变生土, 厚土变薄土, 薄土变成光石板, 逐步由壤土向砾质土演化, 土壤质量和潜在生产能力下降, 土地面积逐年减少, 必然导致农作物减产减收。

4.2 淤塞河道和水利工程, 降低工程效益, 缩短工程寿命

在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所产生的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入溪沟、河道、塘库、渠堰和其他水利工程, 并产生大量泥沙淤积, 不仅减少了水利工程的容量和溪河泄洪断面, 降低调洪能力, 影响其效益, 还将缩短工程寿命。

4.3 限制人类生存发展空间

石漠化导致土壤养分流失, 土层变薄, 岩石逐渐裸露, 使耕地资源逐年减少, 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降低了土地人口承载能力。

4.4 导致自然灾害频发

石漠化引起更严重的水土流失, 降低植被覆盖率, 成为洪灾、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的诱因之一。

4.5 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

由于土地贫瘠, 土地产出率低下, 石漠化已成为南川岩溶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5 过去的治理效果

南川区岩溶地分布广泛, 石漠化现象十分严重。2012年重庆市发改委批准南川区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获批试点区县后, 全区按照国家有关部委和市级相关部门的安排, 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并在区发改委牵头下, 林业局、水务局、农委等部门通力协作配合, 组织林业、农业、水利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治理区现场指导, 按照“防、治、保”的治理思路, 先后在石钟溪、九龙沟、木渡河、福南桥等小流域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全面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小型水利水保等综合措施, 并落实到山头地块, 实现彻底治理、一次完成、永久受益。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全区目前治理岩溶面积4 294hm2。同时, 南川区强调统筹安排, 多管齐下, 近几年来, 在岩溶地区同步实施天保、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等各类生态工程, 造林绿化速度进一步加快, 森林资源特别是天然林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石漠化土地恶化趋势得到遏止, 水土流失大大减少,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由于采取综合措施, 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凸显。通过种植防护林、经济林, 项目区流域内年增产值200多万元, 石漠化地区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坡改梯、新建田间生产道路等工程的实施, 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亩可增产80kg, 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显著;通过山坪塘整治、排灌沟渠、蓄水池等水利工程的实施, 让项目区群众直接参与工程建设, 增加农民就业, 获取劳务报酬, 增加了收入。在石漠化治理工程中, 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通过不断摸索和尝试, 逐步总结出先进的治理模式, 为今后大面积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阐述了重庆市南川区石漠化土地现状, 分析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形成原因及对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经济发展、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危害性, 总结了前期的治理措施和治理效果, 为今后的规模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川区石漠化土地,现状成因,危害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杰易, 申明亮, 易思荣.重庆南川石漠化山地现状调查与防治对策[J].安微农业科学, 2009, 37 (1) :357~358.

[2]龙永光, 宋林.黔东南石漠化治理主要植物种选择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7) :330~332.

[3]郑红雷, 谢世友, 夏凯.重庆南川石漠化及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5 (1) :197~201.

[4]吴协保, 孙继霖, 林琼.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土地生态建设分区治理思路与途径探讨[J].中国岩溶, 2009, 28 (4) :391~396.

[5]解天.从广西土地石漠化成因谈防治对策[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 2007:33~34, 43.

[6]袁春, 周常萍, 童立强.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理对策[J].现代地质, 2003, 17 (2) :181~185.

三峡库区石漠化地区 篇6

广西是全国岩溶分布面积最大、石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广西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百色、河池、崇左、南宁等10个地级市的76个县 (市) , 占广西全区109个县级行政单位的70%。广西石漠化地区也是广西最贫困的地区, 28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处于石漠化严重的地区, 21个广西区级贫困县中的17个处于石漠化地区。以广西马山县为例, 全县人口54.27万, 人口密度平均231人/km2, 超过广西全区平均的218人/km2, 人均耕地面积0.077hm2/人, 低于广西全区平均的0.091 hm2/人。由于石漠化地区的耕地质量 (平整度, 破碎度, 肥质, 保水度) 远远低于广西耕地平均质量水平, 粮食平均产量为220 kg/667 m2, 仅相当于广西全区粮食单产461 kg/667 m2的47%, 人均粮食拥有量的47%, 农民粮食供给严重不足[1]。2010年马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823元, 仅相当于全区平均水平4543元的84%, 全国平均5159元的75%, 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定为人类不适合生存的地区。要想实现马山县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恢复,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至少需要迁移出一半以上的人口[2]。根据国家林业部2012年《中国石漠化状况公报》中数据显示, 截止2011年底, 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200.2万hm2, 其中广西石漠化面积192.6万hm2, 占全国石漠化面积的16.0%, 仅次于贵州和云南。潜在石漠化面积229.4万hm2, 占全国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7.2%。从2005年到2011年, 国家实施岩溶地区治理工程,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 效果显著, 全国石漠化面积减少96.0万hm2, 减少7.4%, 年均减少面积16.0万hm2, 年均缩减率为1.27%。其中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少最多, 共减少45.3万hm2, 减少了19.0%, 占全国石漠化土地缩减总量的47%。以广西桂西北地区为核心的珠江上游百色河池地区, 2011年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15.6万hm2, 比2005年净减少27.1万hm2, 减少19.0%, 年均缩减率为3.5%,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2个百分点。公报表明, 我国的石漠化状况已经实现逆转, 广西的石漠化治理水平处在全面的前列。

1 广西石漠化地区治理方法

1.1 封山育林

林草植被保护对石漠化土地逆转发挥着主导作用。据测算, 广西封山育林区域对广西石漠化土地逆转贡献达51%。广西喀斯特地区属于南亚热带地区, 雨热条件良好, 降雨量在1070~2200 mm, 无霜期在280 d以上, 各地≥10℃积温5000~8000℃, 是全国最高积温省区之一, 植物基本上能实现全年生长, 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 石漠化地区植被的自然恢复能力非常强, 年生物增长量在30%以上[3]。从2001年开始, 石山特殊灌木林纳入了国家公益林范围, 广西累计获得的3.4亿元生态补偿费三分之一用到了石山地区, 生态补偿面积近50万hm2。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试验区, 实施封山育林3年, 植被覆盖率可提高10%~30%。6年可基本达到郁闭, 10年基本就可实现灌桂覆盖, 而成本仅为人工造林种草的1/10~1/6, 生态和经济效益非常明显。

1.2 人工造林草

据测算, 广西实施人工造林种草对广西石漠化土地逆转贡献为21%。特别是1999年以来, 国家在石漠化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加大长江、珠江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投入, 防治速度明显加快, 成效显著。实践证明, 通过人工干预, 在植被缺乏的石漠化地区植树造林种草, 是短时间内迅速修复石漠化的有效途径。比较典型的是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创新集成了“猪+沼+果+灯+鱼”等生态农业模式, 探索出了“竹子+任豆”、“任豆+金银花”等10多种石漠化地区治理模式, 扩大发展了生态观光旅游、立体生态种养、作物间草、林药、林畜、林禽等林下经济。其次, 农民人均水果面积、人均有果产量、人均水果收入三项指标在广西县 (市) 中均位列第一。先后实施“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创建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县”、“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等项目, 以全区l/160的人口、l/60的水果面积生产出全区l/15的水果, 成为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建设先进县,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20元, 超过广西平均水平并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该县于2012年正式脱离了国家贫困县的行列[4]。

1.3 农村能源结构的调整

据测算农村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植被自然修复贡献率为18%, 据监测显示, 广西石漠化成因里, 有l/3是由于樵采导致的。农村能源结构调查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农村沼气工程, 桔杆改气工程, 节能灶改造工程, 太阳能工程, 减少对生物质燃料的索取, 从而减少对石漠化地区植被的破坏, 有利于植物的持续性生长。以广西扶绥县渠黎镇实验结果表明, 农民使用新的能源技术, 通过节能灶建设, 就可以省掉30%以上的碳薪量, 建设使用沼气池, 则可以省掉80%以上的碳薪量[5]。

1.4 农业工程和农业技术措施

据测算, 实施农业工程与农业技术措施的贡献率为7%。主要途径是通过砌墙保土, 坡改梯, 防止因暴雨等自然因素对土壤、植被的侵蚀和破坏;通过建立农村水柜工程, 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改善农村小环境, 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对石漠化地区的建设工程实施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 防止工程破坏喀斯特地区的自然稳定性, 防止随意弃土弃渣, 导致新的水土流失区域的产生。

2 石漠化地区移民状况分析

从2005~2011年广西实现石漠化逆转的测算来看, 最关键的因素是减少人为对石漠化区域的破坏, 最大限度减少对石漠化区域的干预和生物质资源的获取。这一切, 必须以减人为基础。从广西的实践来看, 石漠化地区减人的主要途径为:生态移民, 劳务输出等。

2.1 生态移民状况

从2006年起, 广西共从石漠化地区向外生态移民11万人, 主要去向是环江、北海和南宁等地。生态移民从整体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大部分移民的收入水平超过了原居住地水平, 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2.1.1 财政投入巨大、时间长

一是移民的安置费用, 包括住房、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二是征地费用, 除国有农场土地外, 大部分土地都需要从其他地区农民手中进行征收, 在各地土地资源稀缺, 土地价值上升的背景下, 征地困难很大, 征地补偿费用不断上升, 土地征收难度很大。三是移民的劳动培训费用, 因转移地的种植养殖模式与原有居住地有较大差异, 如由旱地、山地种植改向水地、平地种植, 野外放养式畜牧业转向种草圈养式畜牧业, 导致移民必须进行新的种植养殖技能培训。据测算, 平均一个移民的费用在15万元以上, 时间在5年以上。

2.1.2 生态移民脱贫较为困难

一是进入新的移民点, 需要放弃大量的即有固定资产, 重新建立固定资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二是新的移民点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开荒、生产才能获得收入, 投入产出时间长。三是移民点的种植养殖技术与原居住地种植养殖技术的差异导致生态移民需要放弃既有的技能, 花费时间、精力、金钱进行学习掌握。四是生态移民本身就是石漠化地区最贫困的居民, 自身的素质、技能、劳动能力、学习能力、资本有限, 短期内脱贫困难很大, 需要国家大量财政资金的后续支持。

2.1.3 受安置地的限制

导致生态移民的数量有限。广西地少人多, 各地的土地已经基本得到开发利用, 闲置土地有限, 已经没有足够的土地空间来容纳生态移民。广西到目前为止, 也只从石漠化地区向外移民11万人, 仅相当于广西石漠化地区总人口的0.5%[6]。

2.1.4 与农村人口城市化发展方向不相符合

目前的生态移民只是将生态脆弱地区的居民向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区域转移。但生态移民的生物量索取总量并没有减少, 只是转移了空间区域, 必然造成转入地的生态压力增加, 导致转入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甚至导致石漠化地区的扩散。另一方面,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必将向城市转移, 生态移民将再次出现第2次移民, 从而造成大量的国家和个人的财产损失。

2.1.5 生态移民回流现象普遍

据调查, 各地的生态移民中, 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回流, 以百色市田东县为例, 回流比例达到40%。主要原因一是移民在移入地需要经过三五年的努力才能实现正常的生产经营, 其生活水平短期内甚至会低于原居住地水平, 心理落差导致回流;二是移入地社区冲突, 文化冲突, 甚至民族冲突导致回流;三是与原居住地社区社会关系断裂导致回流。

2.2 劳务输出

劳务输出是石漠化地区向外移民的主要方式, 外出务工的收入总体比石漠化地区务农收入要高, 因此, 石漠化地区的青壮年也非常主动的外出就业, 但困难很大, 在城市中基本上只能从事低端就业和出卖劳动力, 收入低, 就业不稳定, 做不住, 留不下。

2.2.1 教育程度不足导致素质相对较低

石漠化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 一是家庭贫困导致大多数子女无力完成义务教育和中高等教育, 只能外出低龄和无技能就业, 收入低, 就业不稳定。二是石漠化地区教育总体水平较低, 子女能够考上大学的机会相对较少, 成功率较低。三是在大学普及化, 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 石漠化地区群体先天上的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劣势, 就业更难, 收入更低, 教育回报率低, 从而导致读书无用论思想泛滥。受教育程度低, 导致在城市中的生存概率相对低, 大部分石漠化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中无法驻留, 被迫在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时返回家乡。

2.2.2 石漠化地区群体创业能力不足

石漠化地区由于交通不便, 社会发展程度低, 人群的市场意识较低, 且物质资本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创业失败的风险较高, 导致石漠化地区群体的创业能力不足, 创业低端化, 同质化程度严重, 资本积累较慢, 在城市中能够立足的概率相对低。大部分人员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时, 仍然被迫回流石漠化地区。

3 生态补偿促进精英移民的意义

精英是指在某个社区内素质、技能、适应能力, 生存能力、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于社区其他成员而言出类拔萃的人员。石漠化贫困地区的人口总体素质相对其他平原地区较低, 但在自身的社区里面, 也是分为不同等级的, 石漠化地区的精英相对于普通人员而言, 其离开石漠化地区后的生存能力相对较强。石漠化地区精英移民后与原社区仍有较强的社会联系, 容易带动原社区居民向外流动, 实现先富带后富, 先移带动后移, 如天等县冯小燕把天等版桂林米粉开到北京, 带动天等6000余人在北京就业, 员工月收入2000元以上。但是石漠化地区的精英移民相对于东部地区和城市的人员而言, 则具有相对劣势, 如何提高他们的城市生存能力, 是非常重要的。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 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 对以实施生态保护而受损的公民进行补偿的一种机制。从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的研究来看, 生态的根本恢复来自于人口的城市化, 减少对石漠地区的植被、土地、资源的利用。人口的城市化有利于石漠化地区的自然恢复, 但居民将在短期内无法利用石漠化地区的生物质资源, 将遭受一定的损失, 石漠化地区治理有较强的公益性, 国家应该对其进行生态补偿。

3.1 有利于减少对石漠化地区生物质资源的索取

石漠化地区精英的主要生存来源是城市就业收入, 但由于其在农村地区仍然保留有土地和山地, 为了保障其对家乡土地和山地的权益, 必须对其进行持续的开发利用, 而土地和山地的利用将会导致对石漠化生物质资源的索取甚至破坏, 延缓甚至阻碍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以马山县古零镇农户为例, 一家四口人一年需要的碳薪在5000 kg以上, 是当地近1.33 hm2山地一年的生物产量。需要种植0.4 hm2的耕地, 将导致每年5000 kg的粮食作物桔杆量的损失。通过生态补偿, 减少对石漠化地区的生物索取, 一家四口将给石漠化地区增加近6000kg的生物量, 使1.67 hm2以上的土地得到自然恢复, 将会极大的促进石漠化生态恢复。

3.2 有利于石漠化地区精英获得一笔稳定的收入

石漠化地区的精英整体而言在城市中属于相对弱势群体, 其素质、技能、就业能力相对城市居民较低, 大多数石漠化地区精英在城市中处于做不下, 留不住的境地。为了避免当其劳动力老化或丧失劳动能力时, 不能适应城市生活而被迫返回农村, 石漠化地区精英不得不在家乡进行大量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入, 保障自己退休后的生活, 反而影响了自己在城市的资本积累, 而一旦能够在城市立足, 其在农村的大量固定资产将不可避免的闲置浪费, 造成大量财产损失。通过生态补偿, 给予石漠化地区精英一笔稳定的收入, 提高其城市生活水平, 让其在城市留下来, 有利于其在城市的发展。

3.3 生态补偿有利于石漠化地区精英的教育移民

接受教育及高等教育, 是公民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广西石漠化地区大部分是国家级, 区级贫困地区, 因经济因素, 大部分居民没有条件完成基础教育, 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通过生态补偿, 尤其是对接受教育的石漠化地区精英进行生活补助和教育资助, 保障他们能够完成基础教育, 甚至接受中高等教育, 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在城市中生存下来。

3.4 有助于减少石漠化地区的固定资产浪费

广西现在在石漠化地区展开的大规模工程投入资金很大, 短期效果也很明显。但从长远来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农村的自然衰落将不可避免, 目前各地, (尤其在比较贫困、偏远的地区) 农村已经出现大量的空巢村, 大量的固定资产被闲置、报废, 政府维护成本上升。以天等县向都镇某村为例, 全村216户, 1070人, 现在有724人长期在外务工, 导致2005年起国家补偿修建的沼气池192座基本闲置, 部分已经废弃, 由此造成财产损失超过100万元。如果核算广西石漠化地区废弃闲置的固定资产, 将超过数十亿元[7]。

4 生态补偿促进石漠化地区精英移民的措施

4.1 建立生态补偿石漠化地区精英移民的标准

石漠化地区精英应该指的是志愿放弃利用其所拥有的石漠化地区的土地资源 (指放弃使用权, 保留所有权) , 到城市接受教育和就业的人员。国家将其放弃利用的土地资源纳入到国家生态保护的范围, 以生态公益产品的价格进行补偿, 从而促进石漠化地区精英向城市转移。该标准应该是耕地高于国家粮食补贴, 山地高于退耕还林还草补贴, 时间应该在10年以上, 使石漠化精英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长期收益, 从而愿意放弃对所有土地的利用。

4.2 石漠化地区精英移民后的土地利用

石漠化地区精英移民后, 其原有土地将处于闲置状态, 在没有国家、集体进行控制的情况下, 将有可能被石漠化地区留守的相对弱势群体的再度利用。因此, 建立石漠化社区闲置土地管理平台极为重要。一是可以将石漠化精英退出的耕地与留守群体的山地进行交换, 从而保障山地的可持续恢复, 提高留守群体的粮食供应, 减少对石漠化生物质资源的索取和破坏。二是将石漠化精英的山地纳入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畴, 确定私人权属, 以生态补偿换取石漠化精英的山地利用。

4.3 生态补偿推动教育移民

石漠化精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现有的石漠化精英移民后, 留存的群体将会产生次生精英, 次生精英的对外移民也是一个不断出现, 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对留守群体, 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干预, 可以使其成为未来的石漠化精英, 从而摆脱贫困的循环和贫困的代际循环。一是将石漠化地区农民的就业培训纳入到国家的石漠化治理经费中, 提高农民的素质, 促进其外出务工。二是在石漠化治理经费中, 应列支部分石漠化地区青少年的教育经费, 在国家已经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背景下, 主要用于保障学生的生活费用, 保证的石漠化地区青少年完成基础教育。三是国家建立石漠化地区青少年中高等教育支持经费, 以生态补偿的方式进行补助, 促进教育移民。

参考文献

[1]何有良.广西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4) :722-728.

[2]刘彦随, 邓旭升, 胡业翠.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与扶贫开发探析[J].山地学报, 2006 (3) :228-233.

[3]胡业翠, 方玉东, 江文亚.广西喀斯特石漠化与贫困化空间相关性及互动效应研究[J].资源与产业, 2005 (10) :105-110.

[4]莫源富, 奚小双, 夏日元.广西都安县三只羊地区与贵州罗甸县大关地区岩溶石漠化进程对比分析[J].中国岩溶, 2007 (10) :291-296.

[5]朱志旅, 黄进说.百色市石漠化现状及综合治理对策[J].热带农业工程, 2010 (6) :12-15.

[6]何有良.中越跨境旅游区的探讨[J].开放导报, 2011 (3) :22-28.

上一篇:电力线路测量论文下一篇:《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