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三江地区七篇

2024-09-13

建三江地区 篇1

发展节水的必要性:

1水稻是耗水量最大的作物。水稻亩均用水量高达850立方米, 满足水稻生理需用水亩均为300~400立方米, 由此可见水稻灌溉用水浪费十分惊人。虽然近年来水稻生产对三江农业的贡献是巨大的, 但如此高的耗水对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2建三江地区采用地下水灌溉为主。由于灌水技术落后, 经过多年运行, 地下水超采严重, 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对农田灌溉的产生严重影响。由于地下水位下降, 水井抽水扬程加大, 出水量减小, 使水井运行费用大幅度增加, 提水成本成倍增长。地下水位下降, 使土壤含水率降低, 造成土壤沙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灌溉保证率下降, 危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江地区发展节水的可行性:

在治水上采取“蓄、灌、排、节”综合治理, 使涝水旱用、闲水忙用、弃水再用、一水多用、环循环使用, 排灌结合。其作用一是可以加大地下水补给、抬高地下水位或减缓地下水位的下降;二是利用排水沟道内的蓄水发展灌溉, 其水质好、水温高;三是增大了田间的湿地面积、水面, 有利于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和粮食产量。

1

建三江地区每年天上降水形成的径流约10.93亿立方米, 加上673万亩的水田弃水 (每亩弃水按平均50方计算) 形成的地表径流3.37亿立方米, 共14.3亿立方米。将这部分地表水拦蓄住三分之一 (约4.8亿立方米) , 灌溉水田100万亩。经几年运行, 测产比较, 每亩可增产粮食约120斤, 100万亩可增产粮食1.2亿斤。

按照这一思路, 在水利工程建设上, 建三江地区重点增加了水资源控制性工程建设, 利用现有的沟道、涝洼塘等建设节制闸、塘坝等工程, 在形式上有涵洞和闸门结合的, 有单独建闸的;有混凝土的, 有钢结构的;有新建的, 有改造的;有全开式的, 有半开式的。

2拦蓄地表水工程效益情况

采用拦蓄的地表水灌溉与地下水灌溉相比, 效益将明显增加:

一是可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将地表水拦蓄在沟渠中, 沟渠成了晒水池, 提高了水温, 对水稻缓青, 增加有效分蘖影响明显, 结实率提高, 改善了米质, 增加了产量。

二是可明显降低生产成本。按照水利部颁发的《机井管理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提取1千吨米水的能源单耗为0.74公斤柴油 (假定机组综合装置效率为100%) 。按此计算, 亩抽水成本为40元 (扬程按15米计算, 柴油按7200元/吨) 。而用地表水灌溉, 只需把沟渠中的水提高2米左右即可灌溉农田, 成本约3.8元, 这样采用地表水灌溉比机井抽水灌溉可节省成本36.2元, 100万亩可节省生产成本3620万元。

三是可显著提高生态效益。采取蓄水措施, 不仅减少了地下水的抽取, 还增加了地下水的垂直补给, 节约和保护了地下水资源。同时, 由于渠道长期保持一定水位, 减少了杂草、涵养了土地, 在平原区采用效果良好。

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控制性工程作为支撑。经初步规划, 建三江分局要蓄住地表径流的三分之一, 增产粮食1亿斤。

明显, 结实率提高, 改善了米质, 增加了产量。经几年运行, 测产比较, 每亩可增产粮食约120斤, 100万亩可增产粮食1.2亿斤。

二是可明显降低生产成本。按照水利部颁发的《机井管理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提取1千吨米水的能源单耗为0.74公斤柴油 (假定机组综合装置效率为100%) 。按此计算, 亩抽水成本为40元 (扬程按15米计算, 柴油按7200元/吨) 。而用地表水灌溉, 只需把沟渠中的水提高2米左右即可灌溉农田, 成本约3.8元, 这样采用地表水灌溉比机井抽水灌溉可节省成本36.2元, 100万亩可节省生产成本3620万元。

三是可显著提高生态效益。采取蓄水措施, 不仅减少了地下水的抽取, 还增加了地下水的垂直补给, 节约和保护了地下水资源。同时, 由于渠道长期保持一定水位, 减少了杂草、涵养了土地, 在平原区采用效果良好。

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控制性工程作为支撑。经初步规划, 建三江分局要蓄住地表径流的三分之一, 增产粮食1亿斤

水稻具有较强的水分适应性, 在已经开展的水稻旱作、覆膜旱作等试验研究中得到证明。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正是根据不同生育阶段水稻对水分需求的敏感性和需水规律, 在充分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力基础, 适时适量地科学供水的节水灌溉技术, 是一项重要的节水措施。我们进行水稻节水控制灌溉研究示范推广的目的, 就是要在高产优质的前提下, 通过灌溉技术的革新, 大幅度地减少灌溉水量地浪费, 减轻农民负担, 促进农民增收。这对于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具有战略意义。

摘要:节水灌溉是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水资源, 使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及其效益最佳。因此, 建三江分局把节水的重点放在水田上, 通过节水措施, 控制水稻灌溉用水, 减少农业用水,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三江地区 篇2

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水稻生长对发育的环境要求最高,所需的技术措施最复杂,耕作栽培制度最细,生产环节最多,季节性最强、用工量最多和劳动强度最大,综合机械化水平最低,农民劳作最辛苦,因此改变老旧的水稻生产方式,一直是国家和广大水稻种植户的迫切愿望,对以水稻生产为主的黑龙江垦区也同样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是稳定水稻生产,增加稻农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二是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三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农民生产条件的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动水稻主产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2 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的主要内容

2.1 水稻集中浸种催芽技术

浸种就是用清水或各种溶液浸泡种子的方法,其目的是促进水稻种子较早发芽,同时可以杀死一些虫子卵和病毒。催芽就是控制温度、水分和氧气等自然因子的一定作用,使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提早发芽的一项措施。水稻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7~38 ℃,种根为30~35 ℃,种芽为28~32 ℃,当吸水量达本身的25%~30%,稻种即可露白,同时保证供给一定量的氧气,稻种细胞组织即可正常生长[2]。根据水稻栽培措施的要求及水稻种子浸种、催芽阶段的生长特性,设计了大型智能控温水稻集中浸种催芽设备,利用水作为导热介质,将水稻种子通过用水来升温、降温、控温和保温等过程,实现其在设备浸种催芽箱内一次性完成标准化、机械化的浸种、破胸和催芽等生产过程。该技术是实现水稻生产种子良种化、育秧工厂化和供秧商品化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环节。

2.2 机械化插秧技术

根据农场的实际,机械化插秧技术可以分为3 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产6 行、8 行插秧机,插秧时采用整体式浮板,插秧速度较慢,但技术在不断更新,出现了相应的高速机种,适用面较广,主要品牌有福尔沃和德棵等。第二层次是进口的洋马、久保田和井关等高速插秧机,此机种插秧速度快,插秧质量高,但是插秧机价格较高,只有种植面积大的水稻户能够承担,但插秧效率非常可观。第三层次是最新的侧深施肥插秧机,此技术提高了肥效利用率,对水稻增产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管局与农场也在加大力度推广这项技术,对侧深施肥这项技术给予补贴力度提高,种植户对这项技术通过几年的试验非常认可,即使是种地面积小的,也主动合伙买1 台,促进了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推广,此机械主要品牌有洋马、井关等。

2.3 机械化耕整地技术

使用水田犁、旋耕机、筑埂机和搅浆机等机械对水田进行耕整,达到水稻插秧时的田间环境水平。

2.4 机械化植保技术

稻田间管理中的化学除草、治虫等作业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受作业条件的限制,常规机械无法下田作业,单靠人工作业或人机结合作业,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农场普遍采用飞机航化作业,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2.5 机械化收获技术

水稻收获机械,以收割方式分为全喂入和半喂入机型,以行走方式分为轮式和履带式机型,收获时根据不同的农艺要求和地理情况合理使用收获机型。收获方式分为分段收割和直收,根据当地不同的天气条件和水稻成熟水分不同选择适合收获方式。

2.6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是指在水稻收获后,直接将秸秆粉碎抛撤到田中,放水泡田后补施氮肥,然后用反转旋耕灭茬机等水田埋草耕整机具进行埋草整地作业。

2.7 其他机械化技术

另外,在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过程中,还有利用节水、节能机械排灌和稻谷机械化烘干技术等机械化技术。

3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现状

现代农业适用机械的大量示范、使用和推广,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水稻种植户的收入,冲击了此前固有的耕作方式,促使水稻种植技术已由从前的经营方式逐步向以家庭农场为主体转变,由传统生产方式向机械化生产方式发展。农业机械由单纯耕作机械化逐步向全程机械化转变,生产观念从小农机向大农机转变,经营方式由分散作业逐步向规模经营转变。

4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科研机构还不够健全。农机生产企业缺乏自主研发新产品机构,技术人员不足、研发手段落后,科研经费短缺,研发周期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2)农机推广体系不健全和不完善。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农机推广机构和人员,仅靠农机管理部门实施推广,受到人员的限制,编制紧张,管理目标不够明确,措施执行不严密,农业生产服务不到位,跟踪调查反馈不受重视。

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过程中对农业生产管理缺少经济上的宏观调控,对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设指导和外地跨区作业机具的组织协调力度不大。

5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对策

5.1 创新农机经营机制,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为方向发展插秧、收获及耕整地等机械作业;在坚持职工是农机投资经营主体的前提下,调整投资方式,鼓励走联合投资、联合经营和股份合作的经营之路。克服对农机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重点抓好维修保养和售后服务网点的建设与规范化管理。配合农业部门加强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和鼓励广大职工、有机户组织成立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提高农机经营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5.2 提升主体素质,提高科技含量

一方面要大力宣传农机科普知识,培训大量的农机技术人员,提高其维护保养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要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大户,以项目建设为纽带,以示范基地建设为样板,以推广机械化作业为重点,以现场示范演示推广为手段,推广普及各类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引导和扶持农户率先引进科技含量高、性能高的农机设备和农机具,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事业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为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5.3 统筹规划,全面提高水稻机械化水平

统筹规划,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建立健全多元农机投入体系和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广泛的吸纳社会资金,全面提高水稻生产的装备水平。同时还应关注各级农业和农机管理部门组织与管理职责履行、良好环境营造、生产机具补贴标准提高、涵盖范围扩大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等领域的工作,有效促进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摘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指在水稻生产中使用农业机械及技术对耕地整地、水稻育苗、移栽、田间管理、收获和烘干储藏等项作业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的一种新的水稻生产方式,主要包括水稻集中浸种催芽技术、机械化整地技术、机械化插秧技术、机械化植保技术、机械化收获技术和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可以减少劳动力使用率,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产量,对促进农民增收与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水稻全程机械化,劳动力,成本,增收,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瑞强,王树柏.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思路探讨[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34(2):7-10.

浅谈建三江农垦企业的财务管理 篇3

一、建三江农垦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

1.资金结构不够合理

2.成本管理不到位

3.垦区筹资方式单一

4.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二、造成垦区财务管理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1.监督管理不到位

2.规章制度不健全

3.财务人员自身原因

三、建三江农垦企业财务管理的合理化对策

1.加强资金管理优化资产结构

首先要合理筹集资金,积极争取财政、金融、投资部门的各种专项资金;通过招商引资、横向联合、吸收股份等途径增加企业资本金。还要积极开发建三江资本市场,重点开发产权交易、兼并、租赁等生产资本市场,发挥其对存量资本的配置和调整作用,加快存量资本流动和重组,盘活存量资本。

另外加强资金管理,优化资金结构和资产结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如:考虑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动趋势,合理安排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的结构,以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其次要合理使用资金,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控制,这就要求一方面财务部门与生产、流通部门合理调拨,另一方面加强对现金流出的日常监控,实行资金审批报账制度,以节约使用资金。

调整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分配关系,合理分配收益,协调经济利益关系,克服领导者短期行为,增加企业积累,提高资金配套能力,以实现企业所有者权益最大化为目标。

要合理确定资金投向,优化投资结构。打破以往规格低、小而全、重复建设的格局。企业外部筹资应以项目筹资方式为主,对于新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选准项目的前提下,要建立法人负责制和资本金制度,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严格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避免投资失误,确保投资项目的成功率。同时加强对应收账款和货款回笼的管理,建立严谨的考核制度,可以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实行预算管理

建三江企业实施预算管理是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企业未来的行为事先安排和计划,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的各种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使企业按照既定目标行事,从而有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预算管理应在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以目标利润为前提,编制全面的销售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成本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利润预算,使垦区企业生产经营能沿着预算管理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年度预算编制后,根据实际情况,分解为月度预算,进行月度经济活动分析,找出问题和生产经营的薄弱环节,也便于采取相应的对策。月度预算采取近细远粗的滚动预算,这样就可以时时把握企业全年利润目标的动脉,发现不足,及时改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3.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财务制度

建立以完整、系统、规范的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为基础的财务运行机制,完善财务会计制度。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在新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下,国家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已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并明确提出,把理财权还给企业,企业财务制度将由企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来制定,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是建三江垦区财务管理一项非常重要而艰巨的工作。企业应结合实际拟定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体制、资金管理、财务收支预算管理、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成本核算规程、营业收入及利润分配、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基础工作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规范建三江垦区企业的财务行为,遏制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强化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完善财务会计制度能够使财务管理更好地为企业改革服务,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实现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管理环节越来越多,应将财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公司的所有生产经营领域,做到细致入微,对每一岗位,每一项具体的业务都建立起一套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在实践中狠抓落实,实现企业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财务管理和业务的协同发展是财务管理的最高层次,是业务和财务的完美结合。拓展财务管理的服务职能,把财务管理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每个细节。

4.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加入世贸组织后,农垦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深入研究“入世”对农垦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是对财会人员新的要求。提高财会人员素质是加强建三江农垦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要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国家新的财务会计法规、制度和现代财务管理知识;提高垦区财務管理水平,抓好建三江垦区会计电算化培训和普及工作,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建立财会人员业绩考核、奖励、评价机制,调动财会人员的积极性。培养一支献身于农垦改革和发展,政治坚定,作风正派,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财会人员队伍,是建三江农垦财会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企业财务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需要各个方面协同配合、沟通与交流、克服困难、解决现存的问题。从而树立良好的财务公共形象,把农垦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现代农业,建三江 篇4

美丽富饶的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地处乌苏里江、松花江、黑龙江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辖区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现有17个国有农场,耕地1100万亩。经过五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建三江已经具备年粮食总产量120亿斤以上的生产能力,粮食商品量占全省的1/5,粳稻总产量占全省的1/3。作为全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建三江现代化大农业走在了全国前列。以下简绍相关的技术及政策措施:

(1)“以稻治涝”成为增产增收的金钥匙。

全管理局优质粳稻种植面积实现了连续6年以100万亩左右的速度递增,由2003年的225万亩扩大到2011年的950万亩;全局粮食总产量由2003年的31亿斤提高到2010年的121亿斤,粮食商品率达95%以上。在农业生产上狠抓农时、狠抓标准、狠抓创新、狠抓节水、狠抓组织、狠抓程序、狠抓领导到位;着力发展山、水、林、田、路、所、住一体化的生态农业、数字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引进并运用了航天育种生物技术、3S、4G物联网技术、信息化集成技术;建起一千公里科技示范带、16个农业科技园区;推广了钵育摆栽、测土配方施肥、叶龄诊断管理、精准变量水肥一体化等20多项新技术;通过工厂化、智能化集中浸种催芽,在全国率先实现100%统一供应芽种,并辐射富锦、同江、饶河、抚远等周边市县,形成了水稻工程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智能化监控、集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等“六化”生产模式,到去年末,全管局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科技贡献率达到75%以上。今年6月建三江农业科技园区被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2)本着灌、排、蓄、养、观光五位一体原则,建三江管局大力发展节水循环低碳农业。

目前,三江平原“两江一湖”重点水利工程八五

九、勤得利、青龙山、前哨四大灌区陆续开工建设,全部建成后可灌溉水田715万亩,年可增产粮食25亿斤。从2006年开始,管理局连续五年农机更新资金平均每年投入达4亿元以上,每年更新机械都在1.6万台件以上。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98%,高于全国49个百分点。领先全国的水田全程机械化水平确保了水稻主要生产环节只用“六个十天”即可全部完成。即浸种催芽十天、育秧播种十天、水整地十天、插秧十天、收获十天、秋整地十天。全国水稻栽培首席专家凌启鸿称赞“创寒地稻作之最”。

(3)来到三江不用酒,捧出绿色就醉人。

建三江三江汇流、七河贯通,这里不仅水力资源丰富,更是一块洁净的黑土带。优越的生态环境,使建三江成为生产绿色有机食品的“摇篮”。建三江人像保护眼睛一样,爱护脚下的这片黑土地。到目前,累计人工造林绿化面积135万亩,栽植绿色通道1680公里,森林覆盖率增加7个百分点。先后建起了洪河、挠力河等四个国家和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亚洲之肾”和“中国东方白鹳之乡”。2010年7月22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建三江大米”成为垦区第一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特色农产品。

(4)打造全国四个中心,实现粳稻产业升级。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大产业、占领大市场,成为建三江新的目标,全力打造全国优质粳稻米种植、加工、贸易、研发“四个中心”。一是建设全国粳稻种植中心。二是建设全国粳稻加工中心。三是建设全国粳稻贸易中心。四是建设全国粳稻研发中心。

(5)加快城乡一体化 建设三江平原中心城

为了打造“生态型、园林式、现代化”新型城镇,建三江管局加快规划城镇、建设城镇、经营城镇、管理城镇步伐。

“十二五”期间,建三江管局围绕建设“农垦第一大城”目标,实施民生工程,建设绿色建三江、现代建三江、幸福建三江。

创办一流教育,先后投资6亿元改造危旧校舍100万平方米,实现了集中办学,高考升学率达85%以上。为培养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科技人才,八一农垦大学将筹建建三江学院。

提高医疗水平。目前,全局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建成,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建人民医院4.2万平方米,引进核磁共振、CT等多台先进医疗设备。2010年建三江人民医院迈入三级医院行列。

增加城镇功能。新建文化广场15个,建设老年休闲活动中心、艺体馆、文化馆、博物馆、少儿活动中心、农机博览中心、污水处理厂等。今年全局通村公路总里程将达2400多公里,新增楼房建筑面积212万平方米。

中国农业大学是中国农业的最高学府,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学科和农业工程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2007年,在总局搭建科技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建三江管理局与中国农业大学开展科技合作,2008年至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分别在建三江科研所、大兴农场及七星农场所进行了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氮营养实时诊断调控、水稻高产高效综合管理、卫星遥感等10余项研究与示范。中国农大建三江实验站成立后,将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加快合作进程,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建三江地区 篇5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农机具,政策

黑龙江省建三江管理局多年平均降水量在400~500 mm,是典型的半干旱农业区,全局15个农场,1100万亩(1亩=1/15 hm2,下同)耕地,其中旱田100万亩。从2003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通过10年的反复实践应用,确立了适合建三江管理局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实现了多种机具作业,抗旱增收效果十分显著。

1 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作业机具的选择

1.1 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首先要掌握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路线及要求,要因地制宜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模式和机具的选择至关重要,在选择技术模式的过程中要遵循3个基本原则。一是要符合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要求。二是贴近当地耕作习惯。三是实现节支增收。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逐渐形成了碎秆覆盖技术模式,种植的作物以1年1作玉米为主。

碎秆覆盖技术模式工艺流程:玉米机械收获→机械秸秆粉碎抛撒→春季根茬处理→春季免耕播种→化学或人工除草→中耕。

碎秆覆盖模式是因为有些乡镇农民习惯秋季整地作业,而且当地经济条件较好,舍得投入,对整地作业和播种作业质量要求较高,顺应农民的习惯和要求,秋季处理秸秆,经测试表明,减少了冬季风蚀,收到良好效果。

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关键环节是秸秆处理和播种,选用什么样的机具进行秸秆、根茬处理作业,保证播种质量,关系到这项技术在一个地区能否推开。在机具选择上既要考虑能满足作业技术要求,又要考虑价廉实用,同时还要兼顾利用农民手中现有机具。针对上述技术模式积极开展了机具定位工作。

1.2 作业机具的选型

玉米收获期最好选在每年的封冻后5~10天后开始进行。这样,一是能保持好原有的玉米垄形不至于被破坏,保证下年度玉米原垄卡种的播种质量。二是提高玉米的收获质量,封冻后玉米籽粒已冻结,便于机械脱粒,减少收获损失,另外,封冻后玉米秸秆中的水分被冻结,玉米秸秆及玉米穗中的水分在机械收获中进入不到玉米籽粒中,可降低玉米的收获水分。如果在封冻前收获玉米,收获损失在5%~10%,而且玉米地原垄全部被破坏,给来年玉米原垄卡种造成很大障碍。

玉米收获机械的选型对玉米收获质量有很大影响。一般选用凯斯系列收获机械,如CASE2366、CASE1640、CASE1460、JDL3518CTS和改装轴流滚筒后的1075等系列的联合收割机。凯斯系列收获机收获玉米质量最好,破碎率在1%左右;其次是3518CTS型联合收获机,破碎率约在1.5%;1075等系列改装轴流技术的联合收获机破碎率约在2%。

玉米割台一般选用凯斯玉米割台、约翰·迪尔玉米割台和石家庄生产的玉米割台。凯斯和约翰·迪尔的玉米割台在机械的耐用度和割台的仿形及收获质量上要好一些,石家庄生产的玉米割台玉米收割也能达到质量要求,但故障稍多一些,尤其在收获不平的玉米地时,由于其割台的仿形稍差一些,易损坏割台各行间的护罩。原护罩是硬塑的,强度差,现有很多割台已经改成铁皮制作的护罩。

在冬收玉米时,要做好玉米秸秆的抛撒工作,为明年春季播种奠定基础。

大豆、玉米原垄互卡技术关键在机械改装,尤其是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对作业机械要求非常高。建三江管局八五九农业分公司机务工人经过反复推敲,终于研制成功了适合三江平原白浆土质的原垄卡种机械。把大豆精量点播机改装为破茬刀施肥、圆盘开沟器播种和圆盘式起垄器覆土,解决了玉米茬原垄破垄难、覆土难的问题,经济效益显著。原垄卡种减少了1遍深松、2遍耙地和1遍秋起垄耕作环节,亩节约成本20元左右。据分析,实施原垄卡种的耕地,土壤呈团粒结构,通透性好,有利于作物抗旱防涝。同时,土壤表面耕层不被破坏,可以减少黑土层流失,保持耕地肥力。

2 如何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影响保护性耕作推广的因素很多,如行政手段、资金扶持、宣传发动、农户观念、技术模式、机具定位及运行机制等,在实践中感到,只有这些环节全部到位,才能使保护性耕作在本地区快速推广应用。

2.1 积极谋划,重点落实

(1)发展思路。中心示范、扩大推广、因势利导、创活机制、局部推进和重点实施,推进建三江管理局旱作农业生产向节约型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2)发展规划和目标。首先根据旱田较集中的4个农场的耕地面积以及玉米种植面积等实际情况,对保护性耕作实施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到2010年,全局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52万亩。

2.2 运用多种工作方式,全面推广

(1)政策牵动。灵活运用项目资金,以补贴机具、补贴作业等不同形式,对农户进行补贴,既符合农户的口味,又行之有效。资金虽然有限,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许多犹豫观望的农户加入到保护性耕作行列中来。

(2)部门发动。首先,结合农场、管理区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搞什么样的耕作模式好,怎么搞农户易接受,怎么做见效快花钱少等问题。其次,广泛宣传,让人们了解保护性耕作是怎么回事,实现由不了解到了解的转变。

(3)注重保护性耕作效果宣传,用实际的差异来说服人,促进传统耕作向保护性耕作的转变。为了让大家看到保护性耕作的抗旱增收效果,农业生产部门多次组织召开各农场主管农业、农机副场长、科长及农户参加的现场会,看实施保护性耕作地块玉米与传统耕作玉米的差异。同等条件下,保护性耕作地块玉米棒秃尖少、颗粒饱满。经勘察表明,连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土壤物理性状和功能发生了改变,对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起到了保障作用,在大旱之年突显出抗旱的功效。

(4)狠抓培训指导工作。一是抓农机队伍专业化培训,建立一支过硬的专业化队伍。二是抓农户培训,转变农户传统的耕作观念。培训中注重实效性,采取冬训、夏训及现场培训“三训结合”的方法,开展技术培训和岗前培训,不单一靠开大会、讲大课的培训方式,而是深入农户搞培训。

2.3 坚持标准,强化管理

在管理上,制定了多项有关保护性耕作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遵,有规可循,有矩可执,并严格按着标准化作业。同时大力推进以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油、减少空行和复式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化节本技术,实现了农业资源有效、合理利用,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2.4 因地制宜,建立有效发展机制

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需千家万户转变观念,这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这就要求在推广中转变观念和做法,打破常规,分步实施,重点扶持一批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机户,他们技术熟练、机具配备完善,当地农户认可,通过他们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达到推广保护性耕作的目的。

浅谈三江源地区护林防火工作 篇6

“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对中国的生态状况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西部, 平均海拔3 500~4 800m, 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 三江源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 主要以山地地貌为主, 三江源地区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 区域内气候属与青藏高原气候系统, 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主要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三江源地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其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方面有着伟大作用。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保护好分布在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三江源地区护林防火面对的困境

1.1 严重的草场退化给护林防火工作带来的困难

近年来, 中国长江、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例如: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黄河下游断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干旱缺水的问题, 已经成为制约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 青藏高原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圣地。但该地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共同影响, 该地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草场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据统计, 该地可利用草场面积为37.8%, 其中近10%的草地已退化成为裸地。大面积优质草场的退化是这里面临的首要问题。

1.2 鼠害导致土地的沙化, 加大了护林防火工作的难度

鼠害肆虐加上土地沙化也不容忽视。鼠害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牧草, 同时鼠类的啃食、掘洞等活动造成了大面积的裸地的扩大, 加速了草场退化。另一方面, 过度放牧和滥采乱挖, 也加剧了土地严重退化、草场沙化。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文体。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当地各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造成了本地区畜牧业生产水平低下且不稳定。加速了该地区贫困程度, 造成该地经济落后。同时还严重影响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生存与发展。

2 三江源地区护林防火工作的对策分析

2.1 控制生产性火源

生产性火源包括烧荒、烧垦、放炮采石等用火。控制这些火源, 主要是严格执行野外生产性用火审批制定。森林防火重点期严格控制生产性用火, 凡因生产需用火的单位或个人, 必须按规定权限经过当地政府或森林防火办事机构的批准, 严格遵守森林用火规定。

2.2 防火工作责任到人

一是调整并充实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 保证每天每区域内有2~3人进行巡逻, 同时要做好护林员的日常管理,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有效的发挥他们的战斗堡垒作用。各扑火队要配备好铁钎、扫帚, 真正发挥好扑救队扑救工作的特殊职能, 做到发现火情能立即投入到灭火工作中。

2.3 进一步落实具体责任

是进一步确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作为森林防火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作为主要责任人的分工负责体系, 将防火责任, 落实到每一个山头、每一片林地。实行森林火灾责任追究制度。凡发生森林火情, 坚决追究有关领导、人员的责任, 同时按责任大小, 赏罚分明, 以有效促进森林防火责任制的落实。努力做到见烟就查、见火就罚、成灾就抓, 真正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真正把责任贯穿到护林防火工作全过程。

2.4 加强教育, 不断增强全民防火意识

搞好森林防火工作。因地制宜, 大力加强森林防火的宣传教育, 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防火意识及生态安全意识。

2.5 加大资金投入, 提升防火硬件水平

组织各部门构建防火通道、及周边杂草的清除情况, 对防火道路, 进行全面整平和修复, 确保防火通道互联互通。

2.6 加强防范, 严格野外火源管

一是完善了应急扑火预案。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扑火应急预案, 确保应急预案符合实际。加强森林防火预警体系建设, 搞好森林火险等级的预测预报, 为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提供及时、准确、科学的预警信息。二是在防火期内实行全勤上岗, 轮流就餐, 充分发挥护林员高山了望和地面巡逻的作用, 对林区进行“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监测, 确保及时发现火情。

2.7 严格火情报告制度

如果发现火情, 立即向防火办、林业管理部们报告火情, 并积极组织扑救。各部门接到火情通知后, 立即开展有效的救火措施, 全身心投入到救火工作中。

最后, 具体做好奖励与处罚。护林员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 实行森林防火抵押金制度, 防火部门组成强有力的队伍, 及时对各区域进行检查, 对人员不到位, 措施不得力, 出现火情火灾的管理者、护林员、肇事者进行经济处罚。灾情严重的, 造成重大损失的移交公安部门处理。

3 结语

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 森林资源珍贵, 森林防火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要严格按照自治区、地区和县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要求, 切实加强领导, 精心部署, 全力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为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森林火灾是森林最危险的敌人, 也是林业最可怕的灾害, 它会给森林带来最有害、最具有毁灭性的后果。所以, 近几年来, 国家大力扶植护林防火工程的建设, 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 护林防火对我国生态系统及国民经济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对于三江源地区而言自然也是如此。近几年以来, 虽然三江源地区的护林防火工作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却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果不能够及时加以解决的话, 势必会对以后的工作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以“三江源地区护林防火工程”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立足护林防火工作现状的基础上, 找出问题, 并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以供大家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三江源地区,护林,现状,防火

参考文献

[1]马致远.三江源地区水资源的涵养和保护[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8) :20.

[2]马占宝.玛可河林区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8) :10.

建三江地区 篇7

一、症状识别

发病后会造成稻苗出叶慢、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株型簇立、根系发育不良等, 引起僵苗不发, 严重阻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害植株矮小, 分蘖少而小;初期上部叶片为深绿色或暗绿色, 进入分蘖期后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的赤褐色铁锈状斑点, 严重时聚合成斑块或条状, 以后病斑逐渐增多、扩大, 叶片多由叶尖向基部逐渐变为赤褐色枯死;上部叶片挺直, 病株嫩叶通常呈深绿或暗绿色, 根系呈褐色;斑点最先从下部老叶尖端产生, 然后向下逐渐变赤褐色, 最后全叶枯死。新叶往往保持绿色, 远望似火烧状。

二、发生原因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土壤缺钾。多发生在浅薄沙土田、漏水田和红、黄壤水田。因土壤本身有效钾含量低, 不能满足水稻生长对钾的需要而发病。一般在水稻栽后十几天开始发病, 初期稻株叶色略呈深绿, 叶片狭长而软, 基部叶片自叶尖沿叶缘两侧向下逐渐变黄色或黄褐色, 然后出现典型症状透明, 根毛少且易脱落。

2、植株中毒。深水田由于深水持续时间较长, 土壤通气不良, 加之一些田块施用过量未腐熟有机肥, 导致土壤中还原性化学物质如二价铁、硫化氢等浓度增高, 对稻根形成毒害, 降低其活力而发病;稻苗栽后返青困难, 部分返青后稻苗直立, 几乎无分蘖, 叶尖先向下褪绿, 叶片中脉周边黄化, 并长出红褐色黑斑, 甚至腐烂, 有类似臭鸡蛋的气味。

3、低温诱发。主要发生在水稻生长前期多阴雨天气, 由于气温低, 水稻生理、生化过程受阻, 抗性降低, 容易引起大面积同时发病;长期低温阴雨也影响水稻根系发育, 导致吸肥能力下降而发病。低温条件下, 植株上部嫩叶变成淡黄色, 叶片上也出现很多褐色针尖状小点, 尤以叶尖为多, 下部老叶起初呈黄绿色或淡褐色, 随后出现典型症状。稻根软绵、弹性较差、白根少而细。此外, 秧苗栽插过深、偏施氮肥、稻田长期积水等, 都会加重水稻赤枯病的发生。

三、主要防控措施

1、改善土壤结构。

精耕细作, 提高土壤熟化程度, 前茬收获后及时耕翻晒垡, 种好绿肥, 增施厩肥、土杂肥, 促使土壤形成圆粒结构, 增强土壤通透性, 发挥潜在肥力。

2、合理施肥结构。

多施腐熟有机肥, 增施磷钾肥、绿肥, 秸秆还田的田块, 或先将绿肥或秸秆进行沤制后再还田。

3、加强田间管理。

可采取培育壮秧, 浅水勤灌等栽培措施;提高田间排灌水平, 减少水、肥渗漏;适时搁田和追肥。

4、提高稻株抗性。

上一篇: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试析下一篇:综合观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