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相亲九篇

2024-09-12

电视相亲 篇1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台的《今晚我们相识》到1998年湖南卫视开播的《玫瑰之约》, 再到凤凰卫视红极一时的《非常男女》, 速配征婚节目层出不穷, 却又因各种各样的原因相继停播。2010年, 江苏卫视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在全国掀起收视狂潮。面对《非诚勿扰》的收视压力和品牌影响力, 2011年1月, 扬州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本土化的婚恋交友节目《相亲相爱》, 引爆扬州地区的收视热潮。根据尼尔森的一万户机顶盒收视数据采样显示, 今年8、9月份, 《相亲相爱》在扬州地区的收视率一度超过《非诚勿扰》。

在被标为新新人类的“80后”、“90后”渐次进入婚恋年龄的今天, “老土”的电视相亲节目为何会频频掀起波澜?

“我的生活我做主”——当代人个体意识的觉醒

我国自1978年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意味着社会结构中个体的崛起和壮大。在市场经济发展阶段, 建立在私人关系而非单位关系之上的商品交换体系得以确立, 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加强了个体独立自主的意识, 个人的爱情、婚姻也逐渐从国家政治、公共权力的监控中解放出来, 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私人特性。

当代社会更具包容性。只要不违背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 (包括婚恋方式) , 任何人都无权干涉。这对于长期受到禁锢缺乏个体独立性的中国人来说, 是一个极大的解放。据扬州电视台《相亲相爱》栏目组统计, 男嘉宾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5-30岁, 而女嘉宾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0-25岁。相较于60后、70后, 80后、90后的年轻人, 受到的传统束缚已大大减少, 个体的自主意识更强。他们大方、坦然地将自己对于爱情、婚姻的渴望诉诸媒体, 在大众面前直言不讳甚至言辞犀利地表达对爱情婚姻的看法。这一点可以看作是电视相亲类节目火爆的社会背景。

“爱情也可以娱乐”——当代人的情感态度

现代社会, 娱乐的代码早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生活中的相亲和传统的电视相亲节目, 男女的目标都很明确, 就是为了找对象, 为了结婚, 带有一定的严肃性。而当代的电视相亲节目, 无论形式还是内容, 与其说是相亲, 不如说是一场娱乐活动。

电视相亲节目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逃避情感困惑和生活压力的缺口。《非诚勿扰》、《相亲相爱》等电视相亲节目, 从一开始就宣称“只创造邂逅, 不包办爱情”, “虽注重结果, 更注重过程”。这样的口号让那些在现实生活中, 因婚恋问题被父母、亲朋苦苦追逼的男男女女, 找到了一个逃避现实中相亲压力和婚姻责任的平台。他们中有些人是抱着认真的态度走进节目, 希望能在节目中找到心仪的对象, 而更多的人则是抱着在娱乐中交友的态度走进节目。对后一种人而言, 能在节目中成功交友自然好, 不成功也无妨, 能经历一场热热闹闹的过程, 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当代电视相亲节目还满足了大众的明星梦。以《非诚勿扰》为例, 节目中的众多嘉宾因其个性化的言论和行为走红, 如马诺、马伊咪、谢佳等。当代电视相亲节目的现场都设置在宽大的演播大厅, 绚丽的灯光, 多机位安置的摄像机, 上场前如同明星般的包装, 节目中间穿插的VCR, 现场观众的掌声, 这一切让节目看起来更像是一场娱乐活动。参与节目的嘉宾在现场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特长和魅力, 以吸引对方, 也能赢得观众的尖叫和掌声。而麻辣主持人和点评嘉宾的出现, 如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中的孟非和乐嘉, 扬州电视台《相亲相爱》中的主持人小罗、吴莘, 两性婚恋专家罗丹, 则不断地将这一场娱乐活动推向高潮。

此外, 目前的电视相亲节目, 大都通过亮灯、灭灯环节, 让男嘉宾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女嘉宾的点评和选择, 颠覆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含蓄、内敛、矜持的形象, 以及在爱情和婚姻中只能接受别人挑选而不能主动选择的观念。为了加强节目的刺激性和娱乐性, 从6月份开始, 扬州电视台《相亲相爱》节目采用了周六女选男, 周日男选女的方式。男女嘉宾间的点评和选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下青年男女的择偶观乃至价值观, 他们的争论, 也是当代社会心态的真实写照。

“相亲之后, 真情在哪里?”——多元价值观下电视媒体的自省

没有哪个年代像今天这般, 在爱情、婚姻和两性关系上观念如此多元和开放, 从“艳照门”到“微博私奔”, 从剩男剩女, 到离婚率的不断攀升, 从蜗居到蚁族, 在电视相亲节目火爆的背后, 我们看到的是混乱又略带凄凉的现实。

《相亲相爱》节目已播出近百档, 牵手成功数已达36对, 已经领取结婚证的有4对, 其中有一对已经在今年的9月16日举办了婚礼。节目中的配对成功唤醒了人们对真爱的渴望, 但就目前全国范围的电视相亲节目而言, 虽然有牵手成功的, 但毕竟是少数。在喧闹、娱乐的相亲现场背后, 我们感受到的是现实中人们越发落寞的心和越发深切的情感困惑。

电视相亲 篇2

一、节目鼻祖之争

最近火爆荧屏的电视相亲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 疯狂的席卷荧屏。随着《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的热播, 几乎每个电视台都积极推出了自己的电视相亲节目。无论从舞台设计、人物服装、节目流程都有着惊人的一致。深入思考为什么此类节目能有如此大的魅力, 吸引受众的眼球呢?这不得不从国内引领这个风潮的鼻祖《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说起。早在2009年末由湖南卫视率先开播的《我们约会吧》, 给国内此类节目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凭借新颖的节目形式迅速吸引了受众的注意。次年四月江苏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凭借女嘉宾大胆的行为, 出位的言语, 使其节目收视迅速攀升, 同时也将此类节目推向风口浪尖, 成为百姓街头巷议的焦点。

其实无论是《我们约会吧》还是《非诚勿扰》都不是我们国家的首创, 其原型是英国Fremantle公司推出的Take me out, 而最早买进其版权应是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 但是让这类节目成为收视巨头, 并在百姓和广电总局都引起轰动的还应是《非诚勿扰》出现后造成的。两家电视台、两档节目为了收视费劲心思, 到底谁是嫡出谁是庶子, 一时间口水战风起云涌, 其实没人在乎到底谁是正牌, 节目够有料才是观众关心的焦点。

二、嘉宾言行出位

之前也谈到过将此类节目推向风口浪尖的是《非诚勿扰》, 为什么它能在开播时间落后于《我们约会吧》的情况下, 引起比前者更大影响呢?看过《非诚勿扰》的观众都知道, 《非诚勿扰》是采取女选男的方式, 场内有24名女嘉宾, 每一位手中都有一盏灯开关, 如果场上的男嘉宾不符合她们的交友标准可以灭灯, 灯灭后再不可复亮。男嘉宾有三段VCR来展示自己, 每播完一段, 女嘉宾有一次选择机会, 如果场上的灯全灭了, 男嘉宾必须离场, 如果三段VCR都播完后, 仍有灯亮着, 则由男嘉宾选择是否带走女嘉宾或是自己离开。规则很简单, 但就是这么简单的节目流程, 却吸引着无数观众, 关心着场上那几个钉子户什么时候离开, 又有什么样的男嘉宾要遭受毒舌。从而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宝马女”、“拜金女”、“富二代”能大行其道了。

节目就是充分掌握了受众的心理, 每一期都制造新的噱头, 而出位的言语, 大胆的行为正是最快捷的吸睛方式。虽然制作出符合受众口味的节目是每一个媒体工作者在制作节目时都要重点考虑的东西, 但是如果单纯为了提高收视率而迎合受众低俗的观影需求, 就有悖一个有道德的传播者的应有的职业操守。

在某期节目中某女嘉宾口出狂言, 说比起在自行车上坐着, 她宁愿在宝马里哭, 顿时一波激起千层浪, 受众在斥责其拜金的同时, 此期节目点击率也空前高涨, 看来媒体的目的达到了, 他们并不十分关心这样的言论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不良影响, 能得到关注, 提高收视率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虽然这也没什么错, 但是如果只是单纯追求收视而忽视了电视节目对大众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这就不仅仅是节目制作是否优良的问题, 而是一个值得大众思考的社会问题了。

三、大众传播的功能与影响

在大众传播的功能研究中,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还有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 只要是大众传媒广泛报道的东西, 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这种社会赋予功能, 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如果是这样, 上文提到的女嘉宾在节目中公然提出那样的观点, 是不是也会给受众带来“正统”的感觉呢, 看电视的不仅是成年人, 还有未成年的孩子, 他们的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 电视节目不加干涉的播出这样的言论, 会不会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呢?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则认为, 大众传媒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诸于世, 能够换起普遍的社会谴责, 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 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指出, 大众传播的这项功能主要来自于它的公开性。如果从这一点上看, 貌似这类节目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谴责作用, 但是我想在制作节目的时候, 并没有人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受众吧, 因为从节目本身来看, 并没有任何批判的意思, 甚至在过激的言行发生的时候, 主持人和所谓专家并没有采取任何制止措施而是任其发展, 甚至有煽风点火之嫌。

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 现代大众传播有着明显的负面功能, 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 人们在媒介上花费了大量精力, 从而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这类相亲节目打着相亲的旗号, 而某些嘉宾甚至都不用真实的姓名和身份, 连最基本的诚意都没有, 试问这样的节目真的能为人找到如意郎君、真命天女吗?好吧, 能找到“真名”天女就不错了。

虽然电视相亲节目仍然火着, 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出位的言语, 作秀般的行为, 是绝对走不远的。当人们看腻了拜金、富二代这些低俗的噱头, 如果没有真正走进人们心中的东西, 我想那时应该就是节目的终点了。■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 (02)

电视相亲节目 篇3

Television dating game shows incorporate a dating system in the form of a game with clear rules. Human matchmaking is involved only in selecting the game's contestants--usually for amusement value as opposed to any concern for their happiness or compatibility. The audience sees only the game--an important feature of all dating game shows is that the contestants have little or no previous knowledge of each other, and are exposed to each other only through.the game, which may include viewing a photograph or at least knowing the basic criteria for participation (typically participants are not already married).

电视相亲 篇4

自从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这档节目爆红以后,电视相亲类的节目现在可以说像雨后春笋一样,一夜之间就成了娱乐类节目的主流,几乎所有的地方卫视都推出了类似的节目来吸引观众们的眼球。从《我们约会吧》到《非诚勿扰》再到《为爱向前冲》等,电视相亲节目再度走红。

电视相亲如此受欢迎,是因为能让人们看到很多人的爱情观、价值观,能感受到电视中的人的想法,和一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在这之中也可以给自己很多经验。电视“相亲”,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你、看到你,同时也是展示自己的一次机会。电视征婚最大的好处就是,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受关注度高,甚至还可以乘机展示自己,有一定的成名机会。而大多数传统征婚机构都是采用的把资料公布在相亲会现场的方式,其关注度效果不如电视征婚。本来电视征婚与传统婚介相亲一样,对未婚男女来说只是多了一种结缘的机会,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然而在电视商业包装下,这事就不再这么纯粹了,在追求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如何将节目做得引人、卖座,成了电视台的首要标准;另一方面,一些嘉宾又希望借此机会增加曝光率、一夜成名。

一时间,电视上的红男绿女,大谈拜金、享乐,随着节目的播放,一批“个性十足”的男女嘉宾迅速蹿红网络,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来自北京的平面模特马诺在《非诚勿扰》中,以一句名言:“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赢得“拜金女”头衔。不久之后,在《为爱向前冲》中,又出现了被网友封为“超级拜金女”的楼姚。她一上台便称“除非你多金,否则别理我”。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魏剑美认为,这些相亲节目,把年轻人拜金、自私、造作、享乐之爱情观、价值观,一次次放大。他说“节目中满是作秀的痕迹,节目人员事先埋好‘非主流价值’的地雷,等着大家去踩。而嘉宾之间互相谩骂、羞辱,似乎成为节目最大看点。”

像节目里介绍的那样,现在社会上大量的大龄男女都是单身状态。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现在社会的压力非常大,年轻人都在埋头拼搏自己的事业,为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所以自然就忽略了对另一半的寻找。针对这种情况,电视相亲类的节目的设立和开播本无可厚非,但是偏偏很多人就借助这个舞台来炒作自己。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想借助电视这个传媒让自己一夜成名.在荧屏娱乐的外衣下,这直观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实。节目的主角几乎都是“80后”,在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的背景下,年轻人对于财富、社会道德、传统价值观等方面正表现出种种特色,最终传导到他们的文化和思想上。于是出现了种种娱乐化的景象:浮躁,拜金,车子、房子、票子成为年轻男女婚恋天平上越来越重的砝码,爱情、诚意与忠贞却只能黯然退居幕后。

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相亲节目,其辐射能力早已不局限于国内。《今日美国报》网站5月17日就发表了题为《中国人被电视相亲征服了》的文章,探讨中国人的婚恋观念。而鲁志焰、“环保哥哥”等一系列外国男嘉宾的出现,也为相亲节目不断制造话题。

电视相亲 篇5

首先,观众“热”——收视率高。相亲节目在2010年吸引住了不少观众的眼球,节目收视率频创新高。如《非诚勿扰》节目自1月15日开播以来,创下了2.82%的收视记录,超过了王牌收视冠军《快乐大本营》,而且据索福瑞34城市调查数据,江苏卫视在一名被称为“元老级女嘉宾”的马诺被选走的那期节目中,收视率高达3.76%。

其次,时间“热”——节目播出占据黄金时间。黄金时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此时段播出的节目都是各个电视台左右斟酌后的结果。2010年,真人秀相亲节目迈入各大电视台黄金时段。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在每周六、周日21:30联播两次。浙江台爱情连连看21:21播出。山东电视台《爱情来敲门》在每周六17:30播出还有如地方台浙江6频道的《恋爱亮起来》在每周日20点播出等等。

第三,频道“热”一一各大电视台纷纷举办相亲类节目。2009年12月24日,湖南卫视开播《我们约会吧》随后2010年1月15日江苏卫视开播《非诚勿扰》。紧随其后,各大电视台相亲节目狂飙突进,目前相亲节目已有《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爱情来敲门》、《缘来是你》、《为爱向前冲》、《相亲才会赢》、《凡人有喜》等近10档,据新闻晚报报道,仅各大卫视的相亲类节目,一周就有7档上星。一些节目的收视率也屡创新高。

第四,网络“热”——网络热播,网民热议。在优酷视频网站,《非诚勿扰》连续多日占据搜索排行榜的第一位,超过热播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和《媳妇的美好时代》。……还有媒体报道称,《非诚勿扰》日网络搜索量(百度指数)超过22万次,是第二名节目搜索量的将近4倍。还有如《非诚勿扰》百度贴吧,百度的“《非诚勿扰》吧”多日来雄踞电视节目类贴吧榜首。《非诚勿扰》也连续多日占据网络电视PPLive与PPstream综艺娱乐节目收视第一位。马诺的博客5月6日的访问量已达到13,323,451。

二、网络助推真人秀节目“相亲热”

1、网络背景下交友需求的体现

首先,社交网站这两年飞速的发展,体现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交友的需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截止2009年底,中国使用社交网站的网民达到1.76亿。强烈的交友愿望,也同时促使这两年婚恋网站的勃兴。如世纪佳缘网站,每天有5万多会员注册,同时在世纪佳缘的网站首页显示,现今,该网站以促成24,491,840对伴侣。

其次,“剩男剩女”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或者社会问题,还有人称之为“社会瘟疫”。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讲师徐帆认为“收视好是社会诉求的回应”。

2、网络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首先,生活方式的转变使人们减少了在“现实世界”中谈婚论嫁的机会。根据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2009年我国网民人数达3.84亿人,其中适婚年龄(20-29岁)网民占28.6%,平均每周上网时间18.7小时。

其次,生活方式的转变使人们乐于观看一些视觉感很强,短时间可以看到大量信息或者情节的节目。1位男嘉宾同时面对24/18位女嘉宾,女嘉宾“亮灯”或“灭灯”,情节跌宕起伏,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相亲百态,如同几场电影情节在短时内快速播放。其次,女嘉宾相貌可人,男女双方言辞激烈,更是如同室内情景剧。

3、网络炒作及助推作用

以《非诚勿扰》百度贴吧为例。百度的“《非诚勿扰》吧”多日来雄踞电视节目类贴吧榜首,节目频繁出现观众关注点:拜金、整容女、富二代等等,更是成为网民“狂欢”的主题。

首先,就是参加节目选手的网络炒作。例如《非诚勿扰》中的马诺的炒作,到现在拍摄的女嘉宾的宣传片。

其次,是节目“热点”的网络炒作。如怀揣着600万元银行存款“富二代”在节目中讲述送朋友敞篷跑车,然后被女嘉宾合力围攻;月薪850元的穷小子甘愿为心爱的女孩抠下眼珠,但还是无法得到垂青……这一切都成为网民不断推动《非诚勿扰》与《我们约会吧》等相亲节目发展的助推力。

当然那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人肉搜索”这一饱受争议的网络行为,更是在其中做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民对感兴趣的嘉宾,无论男女都对其进行“搜索”,力图找到嘉宾的“真实身份”等等。比如对带走马诺的男嘉宾的搜索和带走张中媛的男嘉宾的搜索。当然还要包括对《非诚勿扰》中女嘉宾真实性的“人肉”。

4、SNS (社会性网络服务)的助推作用

六度分割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就是六度分割理论,也叫小世界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人人网,开心网,豆瓣,QQzone,新浪微博等等。

当网络中SNS兴起,人与人的“聚合效应”加强了。首先熟人的意见具有更好的接受性,特别是一些意见领袖,对节目的看法和评价会在网络中迅速传播。同时SNS中的应用,如分享、收藏、转载等等会在网络中聚合成有更广传播力的意见。相亲节目在视频中、在贴吧中蔓延至SNS,对节目收视的推动作用产生了。

三、网络环境下对我国相亲类真人秀节目发展的建议

2004年7月1日南方周末以《电视速配七年之痒》总结了这段浪潮,直到2009年《玫瑰之约》的制片人同样是今日《我们约会吧》制片人的刘蕾还在金鹰网上说“现在回头来看,其实很多东西是有悖论的。速配式的电视相亲和中国人内敛的情感是相悖的。”今日的“相亲热”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延续。

1、重视网民意见

(1)收集网民回馈,获得传播效果,完善节目。互联网以其互动性等独特个性,稳居了当今的“第四媒体”。按照传播学理论,当传播者收到回馈时可以更好的进行传播活动。当网络出现以后,即时性的传播,得到即时性或相对延时性的回馈。网民即时性的意见与建议,是完善节目的法宝。相亲节目想要良性发展,就是要产生良性的传播循环,获得好的传播效果。相亲节目应组织专人,对网民的回馈进行搜集和整理,及时完善节目内容、形式等等,促进节目健康向上的发展。

(2)收集网民创意,打造我国原创相亲节目。我国真人秀相亲类节目一直缺乏创意,原因有资金方面、团队方面、人才方面也有体制层面的。但是,网民的创意是一个庞大的优异的创意资料库。我国现有网民3.84亿,20-49岁的网民占60.8%,他们是强大的创意生力军。相亲类节目可以将多样的网民创意收集起来,进行分析和总结,讲不同的元素、要求及想法与我国本土的婚恋风俗习惯结合在一起,打造我国原创的相亲节目。

2、加强与网络合作

(1)与网站合作。电视与网络的合作是两个独立的媒介合作,就是非融合式的合作。相亲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一部分,一方面可以在高流量的网站打广告。如百度竞价,新浪和搜狐的首页广告等。另一方面,可以在高流量的网站设置专栏,如主持人专栏、节目专栏、嘉宾专栏等,提高节目知名度,加快节目发展。

(2)与微博、社交网站等合作。首先,与微博等合作,做成微博圈子。一方面可以与知名的评论相亲节目的博主合作,开发他们的言论与受众。另一方面就是开发相亲节目本身的资源。如主持人博客、节目博客,还有更重要的是嘉宾博客。“参与者可以逐渐明星化,使之成为营销重点”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打造参与者明星,进一步加大观众对节目的观众度。如《非诚勿扰》的马诺就是节目打造参与者明星的成功范例。其次,与社交网站合作。一方面可以在社交网站设立“关注主页”(人人网等有此类应用),另一方面可以将节目本身加入社交网站,以这一网络平台,加强人际沟通效果,获取节目意见建议,而且由于是社交网站,可对意见者的真实资料进行统计,什么样的人更喜欢收看相亲节目,什么样的人更喜欢看什么样的相亲节目等等,而且同时也可扩大节目知名度,逐渐形成品牌效应。

3、以网络为平台,打造新型相亲节目

在这个网络环境下,我国真人秀相亲节目不应只局限于“现实世界”的相亲,局限于以电视为媒体的相亲,应将眼光进一步拓宽到网络世界。可以以网络为平台,打造新型相亲节目。

首先,可以利用网络视频通话技术,建立多窗口谈话式相亲,然后将此过程真实记录,并用电视媒体播放。由于网络的庞杂,人的性格、价值观等方面更加多元化,节目的收视点可能越多。

中国电视相亲节目海外也称“雷” 篇6

中国电视相亲类节目在国内引发媒体声讨,陷入制作和收视的滑铁卢。在海外,这一现象也引发了各大媒体的关注,即使思想更加“开放”的西方国家,也认定中国的相亲节目“跑偏了”。

日前,《今日美国》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人被电视相亲节目的怪招震到》的文章,探讨了中国人婚恋的观念。与此同时,像其他一些外媒,比如《印度教徒报》、《洛杉矶时报》也相继发表一些评论,评论这类现象。

外媒声音老外也被拜金论“雷”到了

《今日美国》近期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人被相亲节目雷到了》的报道,面对这类节目在中国引发的巨大反响发出惊叹:中国的相亲节目催生了对年青一代拜金思想的讨论,在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W则刊发文章指出,爱情与金钱的紧密联系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早就不新鲜了,不过人们已经开始担心,这种诸如“没钱别跟我说话”的大胆宣言,到底是故意拿出来吸引眼球,还是真的代表了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洛杉矶时报》的问题似乎又回答了CNN的疑问:“谁知道这些愿意和陌生人相亲的人,是真需要一个伴侣,还是希望出现在某些杂志的八卦文章当中?”

而在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的印度也有媒体关注着中国的这一现象,《印度人报》将相亲节目带来的讨论描述为“规模空前的大讨论”,并批评这些节目把严肃的话题当做娱乐的噱头,只为了赢得收视率和广告收入。

该报称,这些节目看上去是在鼓励不正当的手段,比如让女性坦白自己有多拜金,或者让嘉宾互相攻击来给节目“调味”。

前身探秘玩了30多年争议不断

就像最先火起来的选秀节目一样,前一阵子国内荧屏上颇为热闹的电视相亲节目也是舶来品。类似的一些相亲节目,最早就是出现在一些西方国家的电视屏幕上,并且也是伴随着一些争议和争论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节目也在批评声中调整。记者发现,国外相亲节目已经受到很多的制度约束,面对道德底线,也不敢“造次”。

与国内电视台的模仿者相比,国外的相亲节目可谓“历史悠久”。早在1965年,美国广播公司ABC就推出了堪称相亲节目鼻祖的《约会游戏》。

激烈的收视率竞争和按季播出的惯例迫使国外的制片商们想尽各种办法以维持高收视率。而此类相亲节目中的“作假”、“找托”等行为一样让国外观众反感。美国福克斯电视台真人秀类相亲节目《谁想嫁给百万富翁》被爆出所谓的“百万富翁男主角”经查实并没那么富,而电视婚礼之后,新娘也发觉新郎根本不是她的魅力王子。蜜月时两人各做各的事,连饭都没在一起吃,成了一场闹剧,最后节目组不得不出面道歉。

美国某网站关于节目人气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6%的美国观众支持取消《单身汉》和其女版——《单身女郎》,34%的人支持取消《美国偶像》。一些观众直指相亲节目的虚假和无聊。

“道德底线”作约束不谈工资收入

美国相亲节目也曾有低俗、拜金的言论出现,但主要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现在迫于舆论的压力,已经越来越少。相比中国的相亲节目,甚至更加懂得注重道德的底线。

比如在国外的电视节目当中,征婚人的收入,月薪多少,一般都是不能公布的,而在中国的相亲节目中,工资和收入在嘉宾介绍环节甚至成了传递给观众的“第一信息”。

此外,即使在美国,节目也不会任由嘉宾发言,更不会依靠嘉宾的语出惊人来制造收视率,而是在节目的环节设计、话题引导上下工夫,并体现出一些主流的价值观,比如坚强、勇气等。

争夺收视率不靠言论靠花样儿

激烈的收视率竞争和按季播出的惯例迫使国外的制片商想尽各种办法以维持高收视率。但与国内相亲节目主要靠嘉宾的“出位”言谈吸引目光不同,海外相亲节目更注重形式的革新。

以热门的《单身汉》为例,该节目让一位单身汉在25位候选女子中选一位向她求婚。当然这名单身汉必须一表人才,具备钻石王老五的实力,25位候选人则如花似玉,为了一位男人争风吃醋。

每集由“王老五”淘汰一人。一季到最后,才揭晓谁是最后的幸存者。这个模式,使节目拉得如电视剧一样长,而且毕竟是真人秀,悬念始终比电视剧更大,大大刺激了收视率。尤其最后一集单身汉在两名女子中挑一位求婚,更是吸引众多眼球。

挑战传统观念也是节目常采取的抓眼球的方法。比如挑战“门当户对”观念的“跨界搭配”:美国一档相亲节目硬要撮合“书呆子”型男士和火辣美女,而为此对双方进行的各种训练和“改造”就成了节目的一大看点。

规范节目制度是保障美国的电视节目不敢轻易挑战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还得益于他们的管理制度。美国广播电视业有清晰的分级制度,有详细的电视、通讯法规,也有全国广播电视联盟、有线电视联盟等行业协会。专业调查公司提供的报告,则从专业、市场等方面给出评判。

新一轮相亲电视节目热的冷思考 篇7

近来,荧屏上刮起一股相亲风。许多电视台相继推出相 亲栏目,如北京电视台《选择》、安徽卫视《周日我最大·缘 来是你》、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等,特别是湖南卫视《我 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以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出现,引起大家关注。其中,《非诚 勿扰》曾连续几周创下卫视综艺类节目收视冠军的记录。面 对一种新的节目形态或新的电视现象,我们应当冷静观察,及时分析。

一、为何相亲节目会突然间铺天盖地而来? 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转型期带来的经济 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多元化呈现,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独 生子女一代进入婚恋期,剩男剩女问题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 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一方面,高科技造就的网络时代,使人 与人的关系越来越近,也越来越远。年轻一代可以通过网络 认识无数网友,但却往往“见光死”,虚拟与现实形成的强 大反差使他们难觅知音。另一方面,每天困守电脑屏幕前的 年轻一代更多成为宅男宅女,不再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面对面 的交友。高学历、高素质的美女帅哥们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成为令人不解的社会问题。这个时候相亲节目卷土重来,应 当说是生逢其时,重新引爆人们对年轻人择偶问题的强烈关 注,也引发了不同人之间择偶标准、婚恋观念的激烈冲突。

不仅年轻人关注这类节目,为子女婚事操心着急的父母们也 成为观众群中的重要成员。

二是从传播学角度看,将人们私生活领域的相亲行为放 到聚光灯下,满足了受众普遍拥有的窥视欲。社会学家说,人类两性的战争是有史以来最长的战争。爱情是文学艺术永 恒的主题,同时也是广播影视最有生命力的永恒题材。实际 上,相亲电视节目不仅吸引观众来窥视别人相亲过程,同时 也把观众卷入电视相亲活动:单身观众从选手中寻找自己理 想的配偶形象,验证着自己的择偶条件;已婚的局外人也可 以对选手评头品足,被节目裹胁到波澜起伏的择偶过程中,不自觉地为别人相亲做起参谋和评论员。

三是新的节目形态表现出的娱乐性,对各个年龄层次的 人们产生了足够的吸引力。娱乐给人愉快体验,因此并不是 坏东西。当然,我们反对娱乐至上、娱乐至死,反对为了娱 乐而牺牲内容和价值。1990年,北京电视台轰动大江南北的 《今晚我们相识》还处在对未婚男女个人情况介绍的广告式 推介模式,多少让人感到欲说还羞;1998年,凤凰卫视《非 常男女》和湖南卫视《玫瑰之约》已经开始了现场面对面交 友方式;最近,湖南、江苏、浙江卫视推出的《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为爱向前冲》等则是一种赤裸裸、直截了 当的速配式交友。在这种新的节目形态中,相亲的结果已经 显得不重要,人们更想体验的是相亲的过程,是相亲过程中 所表现出的价值观的交锋和故事发展带来的娱乐性。

二、新型相亲节目应传递和引领主流价值观 相亲节目,与其说是广播电视媒体上的婚姻介绍所,不 如说它是展示新一代年轻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 婚恋观的大平台。

新型相亲节目一般采用多女对一男、男士轮流上场过 关的方式展开,先是女选男,后是男选女,在双方选择的 过程中互有提问,互有交锋,甚至互有冲突。恰恰是在这 些交锋和选择中,选手表达着自己的价值取向。如有一个 “富二代”男选手炫耀了半天自己富裕的家庭条件,换来的 是24个美女全场灭灯,女孩子们用自己手中的表决器表达 了对财富的不屑,大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再如 一个外国帅哥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现场一度跌宕起伏,有 好几个女孩子甚至失态地表现出不能自持,但是在最后一 刻那位“心仪女孩”礼貌得体地拒绝了他,最终有了一个 对于中国人来说“大团圆”的结局。节目常见的场景是:当 男孩表现出孝敬老人、对女子体贴大度时,往往得到更多 的亮灯;一旦男孩子在女孩同异性交往方面表现出小心眼,立刻会引发全场灭灯,“死”得很惨。有时,男方说出家中 有好几个姐姐的情况,会导致女孩子们纷纷退出,因为她 们不想今后的生活中有好几个婆婆,这也真实地反映出现 代青年现实的择偶心理。在男女双方交流中,经常谈到如 何对待父母家人,如何看待事业职业,如何评价财富的意 义等等;在叙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时也常常催人泪下,谈到 婚恋时的精彩语言也常常迎来全场掌声。

同以往羞羞答答的相亲节目气氛不同,这种新型相亲节 目中男女双方表现得大胆直白,敢恨敢爱,直截了当地表达 着他们的观点,这样一个观点交锋的大平台所形成的舆论 场、信息流,影响着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年轻一代会以同龄 人的观点校正自己的价值观,通过榜样的影响调整自己的人 生设计和人生态度;父母一代通过节目了解理解他们的子 女,从而有利于两代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家庭和谐。而 对青少年,节目教会你什么是爱,什么样的人是可爱的,应 该怎样去爱。往大了说,节目做得好,不断传递正确的价值 观,对人进行爱的教育,可以引导人们相互理解,从根本上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但是,一定不能忘记,前提是节目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传递错误的价值观,其结果是显而易 见的。因此,这类节目需要把握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传递正 确的价值观,引领主流价值观。

三、新型相亲节目要注意“四防” 新型相亲节目推出以来,引起网上热议。绝大多数议论 是就节目中选手的观点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这是节目的延 伸,是节目影响社会舆论的体现,当属正常现象。但也有网 友指责节目中有的选手不是为相亲而来,而是为作秀而来,节目组有用“托”之嫌;个别选手表达的嫌贫爱富的倾向令 网友愤怒;个别时候主持人和嘉宾语言内容低俗等等。这些 批评值得重视。

要让这种新型相亲节目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应该注 意以下“四防”。

一是防偏。北京奥运会所造就的“鸟巢”一代,已经让 我们看到年轻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准,我们应该相信这一 代人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节目要反映当代青年 的主流价值观,个别人偏激的观点不能代表当代青年整体价 值取向,节目应该在总体上、总基调上控制好,防止走偏。

要做到这一点,应该注意加强选手的选择、节目录制前的培 训指导、现场主持人的及时把控等关键环节。特别是选手选 择方面,应当选择那些心理健康、思想进步、人生态度积极 的人参与节目,因为这样的人才能代表青年群体的主流,尽 量防止选用一些观点偏颇、性格怪异的“雷人”。当然,节 目要想好看需要有不同观点,有激烈争论,但最终应当导向 正确。比如,在一个节目中,一个男孩子问女选手,是否愿 意跟他骑自行车逛街,女选手马诺脱口而出“还是想坐在宝 马里哭”,这个情节曾一度引起网民的强烈批评。其实,“是 愿意坐在宝马里哭还是坐在单车后座上笑”,这是一句著名 的网络语言,也是当今青年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反映着 人们怎样看待财富与爱情的关系。我们说正确引导青年人的 恋爱观,就是将几千年来婚姻过来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传 递给下一代,让他们少走弯路,避免风险,获得幸福。这些 传统婚姻道德观念的核心,主要包括婚姻恋爱自由和如何看 待金钱、门第等。当代青年在爱情与金钱问题上有激烈争论 并不奇怪,我们要做的应该是通过争论找到问题的答案,并 让青年通过自我教育自觉接受这些道理。其实,女选手马诺 在后来的几期节目中似乎想为自己澄清,但节目没有给她足 够的说话机会,而是渲染“健美男激怒马诺”,导致她始终 背着一个“物质女孩”的恶名。假如给她机会,她也许会说 是为了拒绝那个男孩而顺嘴引用了网络语言,只不过是个误 会;也许会说“坐在宝马里哭”只是她天真向往的一种情调,而她并不只是追求物欲,等等。马诺观念转变或自我澄清的 过程,将是对青年一代生动的教育课。可惜节目没有这样发 展,实在是个遗憾。

二是防假。假作真时真亦假,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不 允许做假。节目组要做的不仅是自己不造假,而且要通过严 谨的工作防止选手做假,还要通过合理科学的设计防止节目 “不真实”。据说某栏目每天报名者几百人,很多人甚至走后 门、托关系想上节目。在这种情况下,选手选择要有代表性、公正性。网上曾一度质疑某节目组雇“托”甚至为了节目精 彩而故意让某选手不离开,质疑某选手称自己很富有属夸大 其词等,节目组就此公开介绍了招募选手和节目组织的内部 程序,包括选人的标准、如何核对信息、签订协议等,这种 主动进行危机管理的做法值得肯定。任何节目都经不起一点 丑闻,任何造假行为都会失去观众的信任。应该让参与节目 的选手懂得自己的社会责任,预见电视节目的放大效应,绝 不能说半句假话,否则不仅毁了节目,也毁了个人信誉。

三是防低俗。我们不反对收视率,但反对唯收视率;我 们不反对娱乐,但反对娱乐至上。一味追求收视率和娱乐 性,极容易流于低俗。比如,有些选手喜欢语出惊人,经常 说出一些令人惊愕或尴尬的“雷人雷语”,如“我想跟你生 一个混血儿”之类。有个主持人问男选手“你觉得女孩什么 地方最性感”,男选手回答说“锁骨”,并就现场女孩锁骨开 了半天玩笑;在一个女孩回答问题过程中,主持人问为什么 一直把手放在胸口,女孩只好说“今天穿的比较低胸”。节 目应当展现当代青年自尊、自强、自信的大方风范,引领文 明健康向上的时代风尚,而不能以低俗来吸引眼球。媚俗可 能在短期内讨好一部分观众,但必将最终失去观众。

四是防作秀。几期节目之后,有的选手居然成了明星,有的观众竟然专门为某个选手来看节目,这恐怕是事先没有 想到的。网上怀疑,有的选手根本不是为相亲而来,而是把 节目当作作秀的舞台,而且一来就不走了。节目组大呼冤 枉,称的确核实过,这些人都是单身,彼此有言在先,绝不 是搞选秀。我们宁愿相信选手们的确是为了相亲而来,在节 目里出名只不过是副产品而已。但也应看到,当初为相亲而 来的人,在做节目的过程中,心态可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甚至忘记了参加节目的初衷。观众是不希望看到选手作秀 的,因为那会让他们感觉自己的感情受到了愚弄和欺骗。节 目和选手都应坚守一个“诚”字,因为相亲需要真诚。节目 组可以通过环节设置,阻止和淘汰掉不真诚的选手,以保持 节目的纯洁。但也不需要排斥那些带着真诚而来,在节目进 程中自然而然地秀才艺、秀感情、秀价值观的行为,只要不 是为秀而秀就行。

电视相亲 篇8

屡次相亲无果, 总结出恋爱省钱秘籍

今年32岁的王海波是辽宁沈阳人,因为是家里的独苗,父母对他寄予了厚望。大学本科毕业后,王海波在父母的要求下继续赴北京求学深造。2006年,他终于顶着金融硕士的头衔进入沈阳高新区一家电子生产企业,成为财务主管,3年后荣升为公司财务部经理。

看着儿子事业稳定,王海波的父母就开始四处发动亲朋好友给儿子物色对象。

2009年6月,经人介绍,王海波与一名25岁的女白领见了面。王海波对其一见倾心,请她和介绍人在一家高档西餐厅吃饭,这一餐就是580元。吃完饭后,在介绍人的提议下,他又带女孩看电影、泡吧,那天晚上一共花了1300多元。

约会结束后,王海波开始用短信进行“狂轰滥炸”。一开始,女孩对他的“猛攻”也是“礼尚往来”,可是渐渐地就杳无音信了。介绍人解释说,女孩觉得他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王海波觉得,对方这么做简直就是混吃混喝。

在父母的唠叨下,王海波继续着他的相亲生活。可是,要么他不满意,要么对方看不上他,总之,3个多月时间,王海波相了20多次亲,一个也没谈成。不仅如此,不菲的相亲开支也让他陷入了“经济危机”。经过一番权衡,王海波开始尝试在相亲的花费上开源节流:把见面地点由高级西餐厅和咖啡馆换成快餐店;将相亲时间约在早上10时或是下午2时,因为这时对方通常已吃过饭;如看电影,就约在周二,那天电影院票价五折;若遇到对方提议去唱KTV或者泡吧,他就偷偷设置个手机闹铃,让手机在关键时候响起,然后佯装接电话,借口有急事溜走……如此精打细算下来,相亲的花销果然少了许多,连之前的1/3都不到。得意之余,王海波把这些经验整理成文,命名为“爱情成本核算大法”,发到了国内某热门网站的社区论坛上。

短短几天,此帖点击率过万,跟帖者上千。很多男性跟帖者把王海波奉为救星,称他为“史上最强相亲大师”。后来,王海波甚至将约会时的各种消费票据,连同每次的“相亲日记”一并发到网上,以此证明“爱情成本核算大法”绝对不是空谈。

这之后的近一年时间里,王海波相亲的次数多达57次。当然,后面的30多次相亲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相亲了。

神秘网友幕后操盘, “爱情教主”惨遭暗算

王海波还将相亲对象分门别类,逐一分析,告诉大家哪些类型的是来混吃骗喝的,哪些能从对方身上占到小便宜,哪些是能哄着倒贴的。他将这些相亲经验称之为“真爱识别器”,为此,网友们尊称他为“爱情教主”。王海波也从这场游戏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就在这时,一个叫“随波不逐流”的网友在跟帖中说的一段话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随波不逐流”说:“‘爱情教主’总结的这套法则的确令人称赞,但我们相亲的目标是既要省钱又能抱得美人归,‘爱情成本核算大法’确实能省钱,可是能否抱得美人归,还是個问题,因为这套法则的发明者相了50多次亲也没有成功……”

顿时网上形成了两派:一派斥责王海波哗众取宠,瞎编乱造糊弄网民;一派坚决支持王海波,并提议让他赶紧找个女朋友,用事实说话。

于是,王海波决定一定要在短时间内找到女朋友。他开始频频登录国内的一些婚嫁网和交友网,将自己的资料发布上去。

一天,一名叫“玉洁冰清”的网友在交友网站上的留言引起了王海波的注意。女孩还留下了手机号码和照片。照片中的女孩让王海波心动不已,他马上给女孩打去了电话,约其见面,对方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下午2时,王海波和“玉洁冰清”先后来到一家酒吧。落座后,王海波拿着优惠券要了两杯果汁。女孩告诉王海波:自己叫刘依依,今年24岁,特长是做家务。王海波一听乐开了花,为了这次能相亲成功,王海波决定大方一点,买了两张全价电影票和一桶爆米花。

看完电影后,刘依依看着王海波含情脉脉地说:“其实,今天我过生日,本想跟朋友一起过,但因为不想错过你就来了。”看着刘依依真诚的样子,王海波心头一热,拉着刘依依就去了一家西餐厅。

吃完西餐,刘依依有点忧伤地说,她最难忘的是8岁那年的生日,那是妈妈第一次送她生日蛋糕也是最后一次,因为第二年妈妈就不在了。王海波鼻子一酸,陪着刘依依到一家元祖蛋糕店,挑了一款368元的生日蛋糕,送给了她。刘依依感动得热泪盈眶,说一定要请王海波唱歌,以示感谢,王海波只得应下。

刘依依带着王海波径直去了一家比较有名的KTV。见她来这么高档的地方,王海波心里有些打鼓,可见刘依依一副好客的样子,他又释然了。两人选了一个豪华小包,唱得很High。就在刘依依第二次去洗手间的时候,侍者拿着消费单推门而入,礼貌地告诉王海波,他们一共消费了1500元。王海波有些尴尬地告诉侍者,待会儿会有人埋单。侍者说:“您是说刚才那位小姐吗?她已经离开了,就是她通知我们来埋单的。”王海波这才明白,自己遇到了骗子,急忙拨打刘依依的手机,却发现已关机。

更让王海波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网上出现了一篇帖子,把他这次上当出糗的经历详细描绘了一番,还说“史上最强的爱情成本核算师”就是傻瓜一个!王海波差点没气晕过去,再一看署名,发帖者正是“随波不逐流”。难道……王海波不愿再想下去了。

遭戏弄后草木皆兵, 大好姻缘擦肩而过

在父母的强压下,王海波还得一次次相亲,可事情很奇怪,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每相亲一次,“随波不逐流”就会在网上发一次帖。一时间,各种嘲笑、谩骂纷纷向王海波袭来。这个“随波不逐流”到底是个什么人?为何这么清楚自己的状况?王海波展开了调查,可查来查去,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渐渐地,王海波开始怀疑每一个认识他的人以及和他见面的女孩。

2010年11月份的一天,在一个朋友聚会上,王海波认识了沈阳女孩林小颖。林小颖外形清丽,天资聪颖,对投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王海波很谈得来。临分别时,王海波忍不住给对方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

一周后,林小颖打来电话,主动约王海波吃饭。王海波很惊喜,但又十分警惕,连连推托自己没时间。林小颖大方地说:“你未婚我未嫁,吃个饭有什么关系呢?”直到餐后林小颖拿出钱包,爽快地埋了单,王海波一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随着接触的深入,王海波越来越喜欢林小颖。尽管如此,之前的惨痛经历让他再也不敢轻易付出,他的关心也只停留在电话中嘘寒问暖。平日里,他总以自己工作很忙为由,尽量减少和林小颖见面的机会。如果实在想念,就带林小颖去公园或者去郊外爬山。对此,王海波解释说,公司对他期望值很高,他有望进总部任职,工作任务重,所以他一有空就想去公园或野外放松下心情。对此,林小颖深信不疑。

由此,王海波又总结出了一条“约会心经”:男人越能吹,女人越体贴。只要你给她一种很关心她而又事业成功的印象,你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小气。

就在王海波以为这次恋爱一定能谈成时,林小颖却做了一件让他大跌眼镜的事:借钱。理由是她母亲心脏病突发住院,急需10万元做心脏手术,所以想找王海波借5万元急用。王海波像是掉进了冰窟窿一样从头冷到脚,他认为林小颖只是一个更高级一点的骗子。难怪这段时间“随波不逐流”没有在网上发帖攻击他,原来是在等着他出更大的丑!气愤之余,他一口回绝了林小颖。

直到2011年8月份,一个老朋友打来电话,不无惋惜地告诉王海波,林小颖上个月结婚了。老朋友说,当初林小颖很喜欢王海波,都打算托付终身了,可王海波却在她最困难之际和她断绝了来往,林小颖对此十分失望。老朋友的话,仿佛一记重锤,狠狠砸在王海波的心上。原来,林小颖对他是真感情,而他的戒备和多心,却让这段佳缘擦肩而过。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王海波经常是在悔恨当中度过的。他时常走神,思绪恍惚。这种精神状态下,在一笔和海外交易的重要账目上,王海波出了差错,导致公司损失了100多万元。责任追究下来,王海波被毫不留情地辞退了。

王海波想不明白,自己的人生为何会如此失败?万念俱灰之下,他服下了大半瓶的安眠药……

因为被家人及时发现,王海波的性命保住了。躺在病床上的他也许不知道,“随波不逐流”只是一个看不惯他作风的普通女性网友,刘依依和之后与他相亲的两个女孩都是“随波不逐流”的好朋友。她们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想戏弄一下这个洋洋得意的男人,见他在网上出了糗,几个女孩也就罢手了。此后的一切,都是他多心了。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编后:

一般而言,男人大多是恋爱成本的支出者,所以,更在乎爱情的投入和产出比,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爱情是低投资、高回报的。可是,恋爱中付出的一切能用数字衡量吗?她和他眼中的爱情本来就不一样:她不记得吃过什么菜,却记得他嘴边的碎屑;她不记得收过什么花,却记得他捧花时羞怯的微笑。

其实在一份感情中,双方都有投入,只不过男方较多地付出物质,而女方较多地付出情感。爱情肯定是要付出的,但究竟得比失多,还是失比得多,沉浸在爱情当中的人们是不会太计较的。只有那些处在爱情过去时和爱情将来时的人,才会热衷于计算恋爱的成本。

电视相亲 篇9

现在相亲也成为了一种时尚,平日大家伙都忙于工作,交际圈就是同事、客户,形成朋友圈人太少,难寻觅到那个真正适合你的Ta,所以出现了相亲时尚,各大媒体也播出了很多相亲节目,这些节目都是提供单身者一个交友平台,随着这些节目的火热退出,婚介公司也逐步做起了线上线下服务,提供但朋友更多资源与服务。

相亲常遇小问题:

1.相亲初次见面,找不到话题。

从心理学角度讲,相亲初次见面话题很多,但不少相亲案例中,当事人表示,见面后不知道该聊什么,刚聊十分钟就觉得无话可说,彼此想法有冲突,或者感觉对方对自己根本不感冒,然后就无所谓的态度,尴尬的场面,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导致最后相亲失败。相亲前期准备小技巧让你避免无话可说的尴尬,相亲前你需要全面解剖自己,相亲的对象对你一无所知,但你对你自己是很了解的,你要给你相亲对象介绍你自己的情况,让别人了解你的情况,当然你的在实际情况基础上美化你自己,但非吹嘘,这可以给相亲对方留下好印象,让对方对你产生兴趣。接下来才能融洽的接入其他话题。自我介绍完了后,可以从兴趣爱好入手,兴趣是心灵的窗口,每个人都希望相亲能找到自己兴趣相投的另一半,或者是多才博学的人,所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很重要,知识的储备是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应付相亲,我们提前稍稍准备一下就行了,旅游的话题是青年们共识最多的,多了解旅游方面的知识,总结归纳总结曾经去过的地方,感想是什么,以后打算去哪里旅游之类的,彼此讨论各自的旅游史。交流过程中要注意互动,而非单方面的自我陈述,互动可以拉近距离。话题太多不一

一举例,这里列出的可以下去查找准备(新闻、时事、拍照、笑话、美国大片、微博、mv、时尚);这里需要注意:相亲过程谈论话题,要选择双方都有兴趣的,只有一方关注的话题,无形之中会让相亲对方误认为你们彼此没有兴趣交点。如果没有找到共同话题,你可以适当重复对方观点,表示你和Ta处在同一立场,这样对方会产生自我满足感,从而对你好感倍增。

2.相亲第一次见面,着装气质和对方完全不搭调。

相亲第一次见面,形象气质很重要,这是给别人第一印象的时候,第一感觉往往会告诉对方,这个人是否值得继续交往,所以我们在相亲前一定要设计好,自己的形象气质,气质气场压倒别人,也可以增长你的自信心,那你就成功了,无乱后续如何,你在第一印象上胜出一局了。

如果着装不讲究,那相亲气氛就会有点尴尬,你让对方觉得你的穿着品位恶劣,都不想两人一起步行,那你们的相亲只能以失败告终了……

3.相亲见面期间大小事情,一律由对方决定,自己完全是被动状态。

无论男生或是女生,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意识和主张,不能完全依赖别人,与初次见面的相亲对象一起,在大小事情上,一律由对方选择、决定处理、自己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是不靠谱的,给别人的印象就是没主见,除非对方恰好是大男子或者大女子,否则对方还会觉得无趣兼疲惫,约会是两个人的事,你也不凡做做准本,再强势的人,再有掌控欲,如果你有期望,Ta也会希望满足你的心愿:你想做什么?想去哪里?想吃什么?如果你永远以随便的态度对待,那对方也会觉得兴趣索然,相亲结果页不会理想。独立的判断力,果断的做事……

4.见面买单很关键。

恋爱初期,买单很关键,如果对方是大男子或是大女子并且足够有实力的,那就要避免AA制消费,但是如果对方观念西化,凡事讲求平等、独立,就可以AA制消费了,对方年龄、实力比你强,那你就不用假装抢着买单,真诚的表示感谢就行了。

5.言多必失,恋爱辉煌史,不宜深论。

恋爱史是相亲的必修课,但是言多必失,为了给对方好印象,我们可以谈及前任,但是不宜深谈,也不能把上次的恋爱分手原因归结给上任对象,这会给人,不负责,没担担……的印象。也不能表现出对上任还恋恋不舍,那相亲就没意思了,你对上一任的恋恋不舍换取不到对方对你的信任,所以这些问题需要注意……

6.第一次相亲,切记身体先行。

上一篇:经济发展与体制弊端下一篇:制度的道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