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七篇

2024-06-18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篇1

2000年10月,杭州西溪湿地首先作为风景区的概念进入保护的进程[1];2004年1月《杭州市西溪湿地保护区总体规划》完成,同年一期保护工程启动。一期保护工程2005年竣工并同时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即“西溪国家湿地公园”。2007年,针对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要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其中将保护范围确定为公园保护区、外围保护带、周边景观控制区三个圈层(图1),同时确立了“与‘和谐杭州示范区’建设有机衔接”的规划原则和“建立与城区和谐共美、互利互依的共生关系” 的发展目标。

本文研究涉及的区块在外围保护带的东翼(以下简称“东翼”),东至紫金港河道(外围保护带边界),西至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边界,南至天目山路,北至文二西路,总面积约0.99平方公里。“东翼”与城市联系紧密,是迄今在外围保护带中建设投入最大、建设强度最高的区块(图2)。历时14年的建设,该区块的开发已基本完成。本文对该区块14年来开发建设演进过程进行研究,期望揭示出城市建设与湿地保护之间的博弈与纠结,同时也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

2.“东翼”开发建设演进过程分析

本文借用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和“廊道”的概念,对“东翼”开发建设演进的过程进行分析。

“斑块”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1]。斑块又分自然斑块与人工斑块两种类型 [2],本文分析中的“斑块”凸显的是建筑在区块中的图底关系(图3)。

“廊道”指线性或带状结构的空间单元, 如道路与线性的景观 [2]。廊道又分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两种类型 [3],本文分析中的“廊道”凸显的是道路与线性的景观在区块中的图底关系(图4)。

2.1斑块的演进过程

“东翼”区块内的自然斑块主要是池塘、 绿地等。从图5的比较中可见,在该区块开发建设的演进过程中,自然斑块已基本被人工斑块所取代。

“东翼”区块内的人工斑块根据建筑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居住、文教、会展、商业、 酒店、办公和其他市政配套等不同性质的斑块。图6和图7显示的是2000年以来根据建设项目的演进状况。前者显示了不同性质的斑块的构成比例;后者显示的是各种斑块的形态与分布状况。由此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1)2000年建设之初,首先出现的斑块是居住建筑,且其构成比例始终在斑块的演进中是最高的。

(2)紧随居住建筑的开发出现的是文教与其他市政配套的斑块,2006年之后,这两种斑块的演进基本停止。

(3)2009年的斑块图显示,酒店、会展、商业的高强度开发,导致区块内斑块的类型明显增多。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由于 “西溪天堂”项目的建设。“西溪天堂”项目2008年初启动,短短两年时间内,因该项目的建设新增的斑块占到“东翼”斑块总量的20% 以上。

(4)至2013年,办公斑块成形,其形成最晚,且构成比例最小,仅占“东翼”斑块总量的1%。

2.2廊道的演进过程

“东翼”区块内的自然廊道包括带状水体与公共绿地,多数是由早期湿地斑块和廊道嬗变而来(图8)。目前区块内的自然廊道呈现以下特征:带状水体与湿地公园内的水系和周边的城市河道(紫金港、沿山河) 相连,宽度一般不超过20m;公共绿地主要沿城市道路和水系两侧分布,宽度在10M至60M不等,主要分布在紫金港河西岸、天目山路北侧和紫金港路两侧。

“东翼”区块的人工廊道主要是各级城市道路和小区内部的道路。其中对区块的建设开发影响较大的城市道路有天目山路、紫金港路、文二西路、文三西路和紫荆花路等, 它们共同构成了“三横两纵”的人工廊道结构(图9)。

图10显示,区块内人工斑块的蔓延与这些人工廊道的建设时序高度关联。人工廊道“三横两纵”结构的演进时序进程是:

(1)天目山路为城市快速路,最早与该区块连接。

(2)文三西路与文二西路均为城市次干道,延伸至区块内部。

(3)紫荆花路为城市支路,与“东翼” 一河之隔,并通过文二西路、文三西路、天目山路和4座小桥与“东翼”联系,廊道的接口数量多、通达性好。

(4)紫金港路为城市快速路,宽度较大, 建设较晚。湿地公园规划初期以紫金港路作为湿地公园东侧边界。2007年湿地公园规划修编对这一边界进行调整,将道路西侧的“西溪天堂”地块从湿地公园范围中排除。

3.“东翼”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上述斑块与廊道的演进过程的分析,我们得出该区块开发建设存在两个问题:

3.1“突破边界”——人工斑块的蔓延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初期,规划利用紫金港路作为湿地公园东侧的边界,紫金港路及其两侧公共绿地共同形成的廊道宽度较大,具有一定的阻隔作用,可作为城市与湿地公园之间的缓冲带,控制城市建设向湿地公园蔓延。但是,2008年后“西溪天堂” 的建设,造成人工斑块“突破”这一廊道进一步向湿地公园延伸,最终吞噬了面积约为26公顷的自然斑块。这样的结果是城市建设破坏了湿地保护初始确立的红线要求(图11),原本廊道的既是景观通廊又是保护屏障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保证,城市开发进入了湿地保护的核心区。

3.2“硬化边界”——人工斑块的冲撞

14年的开发建设,造成该区块与湿地公园之间的边界由自然柔软的状态逐步演变为规整生硬的状态,边界原本调节城市与湿地的柔性作用逐渐丧失。例如,作为湿地公园边界之一的紫金港路东侧,快速建成大量的居住建筑,条形均质建筑布局和较高的建筑密度,使湿地公园的东侧边界出现了封闭、 单调、僵硬的建筑界面(图12、图13); 再如,这些新建的居住建筑高度不断增加,在湿地公园东面形成僵硬高耸的城市天际线 (图14)。这一系列的城市建设对湿地公园的周边景观带来巨大的知觉冲击,对湿地公园与城市空间的渗透性都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破坏,严重削弱了湿地公园的景观品质。

4.结语

通过以上对“东翼”开发建设演进过程及其中显现的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当初确立的“与‘和谐杭州示范区’建设有机衔接”的规划原则和“建立与城区和谐共美、互利互依的共生关系”发展目标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城市建设与湿地保护的博弈最终前者占了上风,人工要素对湿地资源的侵蚀和冲撞始终贯穿在“东翼”建设的全过程。如果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外围保护带的建设中任由这样的状况继续存在,西溪湿地自然灵动的景观格局和独特的价值将在未来逐步被削弱,后果不堪设想!

13. 湿地公园东侧封闭、单调的建筑界面

摘要:本文选择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外围保护带的东翼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借鉴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和“廊道”的概念,对湿地公园外围保护带开发建设的演进过程进行研究,揭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外围保护带开发存在的问题。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篇2

1.1湿地类型和分布

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比较丰富,类型相对多样。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的分类系统,参照河南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湿地公园内湿地分为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湿地类和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库塘和运河(输水河)4大湿地型。

1.1.1河流湿地

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和洪泛平原湿地两个湿地型。

永久性河流指白河及其支流以及鸭河口水库汇水支流;洪泛平原湿地主要指白河洲滩湿地。

1.1.2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包括库塘和运河两个湿地型。

库塘主要是指鸭河口水库;运河(输水河)主要指鸭河口水库的溢洪道。

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以较大水量的永久性河流和宽阔水面的库塘湿地为主体、以洪泛平原湿地和运河(输水河)为补充组成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在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区域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河南省和我国中原地区具有较强的独特性。

1.2湿地面积

据实地调查和内业制图,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土地总面积为17 276.2 hm2,其中湿地总面积为13 076.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5.7%。其中, (1)河流湿地面积为2 897.8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22.2%,占土地总面积的16.8%;(2)人工湿地面积为10 178.7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77.8%,占土地总面积的58.9%。其中,人工湿地中库塘占主体。

因此,从表1可以看出,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以人工库塘、永久性河流湿地和洪泛平原湿地为主,三者面积占湿地公园内湿地总面积的99.9%,占湿地公园土地总面积的75.6%。

2湿地生物多样性

2.1植物资源

根据吴征镒主编的《中国植被》(1980)中“中国植被区划图”,以及《河南省植被》的划分,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在植被区划上属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区域→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淮阳山地丘陵落叶栎类、青岗栎、马尾松林区。该区位于伏牛山南部低山丘陵萌生栎类植被片,地势平缓、土壤深厚、气候温和。山地乔木层主要分布有栓皮栎群落、短柄抱群落、锐齿槲栎群落、化香群落等。灌木主要有黄栌群落、荆条群落、 酸枣群落、胡枝子群落。草本植被主要由芒、孔颖草、隐子草、荩草、蒿类等优势种类组成。河滩地和浅水湿地沼泽分布有香蒲群落、芦苇群落、水蓼群落、水苦荬群落、酸模等群落。水域分布有狐尾藻群落、菹草群落和黑藻群落。栽培的人工植被主要为小麦、玉米、花生、红薯、豆类、棉花、芝麻、 油菜等农作物及苹果、梨、桃、核桃、葡萄等果树; 在村旁、路边、河堤、渠岸还栽有欧杨、旱柳、泡桐、刺槐、榆等以及淡竹、刚竹、桂竹等竹类。

根据调查,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及其周边有维管植物122科、438属、900种,其中蕨类植物有14科、23属、43种。裸子植物有5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03科、409属、846种。

根据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发布实施的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结合实地调查统计,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已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9种,其中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2种,即:银杏Ginkgo bilob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7种,即: 榉树Zelkova schneideriana 、 乌苏里狐 尾藻Myriophyllum ussuriense、野菱Trapa incise、野大豆Glycine soja、莲Nelumbo nucifera、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中华结缕草Zoysia sinica。

注:湿地分类系统采用《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

2.2湿地动物

通过实地调查访问,已查明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及其周边区域内脊椎动物共有5纲29目72科256种。其中,鱼纲5目11科56种,以鲤形目为主;两栖纲1目3科7种,以蛙科为主;爬行纲2目7科18种,以游蛇科为主;鸟纲16目43科156种,以雀形目和雁形目为主;哺乳纲5目8科19种,以鼠科和鼬科为主。

同时,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有众多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分别是黑鹳C.nigra、金雕Aquila chrysaetos和秃鹫Aegypinus monachus;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21种,分别是大天鹅Cygnus cygnus、小天鹅C.columbianus、鸳鸯Aix galericulata、鹗Pandion haliaetus、苍鹰Accipiter gentillis、雀鹰A.nisus、 松雀鹰A.virgatus、大鵟Buteo hemilasius、普通鵟B.buteo、白尾鹞Circus cyaneus、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 、 燕隼Falco subbuteo 、 红隼F.tinnunculus、红角鸮Otus sunia、领角鸮O.lettia、 雕鸮Bubu bubo、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长耳鸮Asio otus、短耳鸮A.flammeus、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和青鼬Martes flavigula; 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两栖动物及鸟类和兽类达154种(详见动物专题)。

3湿地景观资源

3.1水域景观

婀娜多姿的白河婉转于南召和南阳市之间,水质清澈,就像一条祥龙急于奔腾下游,急切想投入汉江怀抱当中;鸭河口水库更像一条龙卧榻在白河中间,宽阔的水面、清澈的水质给人一种大气的场面。大大小小的小岛镶嵌在人工湖泊中,如同珠玉散落玉盘,造就了一千多个库汊,形成湖中有湖, 山外有山,山重水复,山环水抱的奇景。同时,还有白河河畔和洲滩中的浅水区和洪泛平原湿地、是众多水禽栖息的理想场所。

3.2地文景观

在烟波浩淼的湖水之中,大小山峰层峦叠嶂, 高低连绵,形态各异。同时,还有湖中多个岛屿、 大量的库汊、库湾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白河两岸的人林长势良好,与白河构筑了婉转的生态廊道。

3.3生物景观

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地位突出,资源禀赋条件好,较好的生境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生物资源丰富。这些丰富的生物资源给河南南阳白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带来了良好的资源基础,湿地公园内的自然景观尽管遭到了一定的人为破坏,但仍一年四季景色怡人,可以提供人们鸟类观赏、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一系列的旅游观光项目。

3.4天象与气候景观

落日时分,鸭河口水库波光粼粼,夕阳西下, 可以体验夕阳下满载收获的渔船归港;屹立于鸭河口水库大坝上,观看水汽烟云;鸭河口水库中的湖水躺卧群山当中,如遇上湖面上淡淡薄雾,两岸美丽景色带着些许朦胧。日落时分,大河落日的景观让人震撼,游客也可一边观赏落日,一边欣赏湖面水鸟低飞,如美丽恬静的少女仰面赏月,漾起一圈圈涟漪,羞涩离去,景色醉人。

摘要:南阳市白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白河上游,是南阳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阳城市居民的生态命脉,也是白河下游1 400 km2农田的灌溉水源。为切实了解白河上游生态环境状况,掌握生物资源的动态变化,我们组织科研人员,对白河国家湿地公园现有资源进行调查,为以后的生态监测奠定基础。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篇3

在鄱阳湖的东岸,中国湖城鄱阳县境内有着中国湿地面积最大的公园,它就是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江西省北部,上饶市西部,饶河、漳田河的交汇处。它西接庐山,北望黄山,东依三清山,南靠龙虎山。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为36,285公顷,其中湿地总面积达35,116.1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96.8%。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世界六大湿地之一,是亚洲湿地面积最大、湿地物种最丰富、湿地景观最美丽、湿地文化最厚重的国家湿地公园。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布局主要分为:一城、七区、两廊。“一城”即鄱阳湖文化水城;“七区”即汉池湖水禽栖息地保护与保育区、白沙洲自然湿地展示区、珠湖水源湿地保护与保育区、青山湖人工湿地综合利用示范区、鄱阳湖文化水城管理服务区等;“两廊”即白沙洲景观大堤至长江防洪大堤的绿色廊道和县城、上头湖、青山湖、珠湖之间的蓝色廊道。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以自然的鄱阳湖、河流、草洲、泥滩、岛屿等为主体景观,湿地资源丰富,类型众多,极具代表性。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中的候鸟一直甚得世人的喜爱。鄱阳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鹤和天鹅越冬地,全球98%的白鹤会来此越冬,是举世瞩目的白鹤王国;每年冬天一到,有几十万只天鹅飞来这里过冬,场面非常壮观,英国菲利浦亲王称其为“中国的第二长城”。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拥有江南最密集的“湖”、最高贵的“鸟”、最多姿的“水”、最温柔的“荻”、最诗意的“草”。★最密集的“湖”鄱阳县拥有湖泊1,087个,各种独具风格的湖泊遍布全县,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鄱阳县享有“中国湖城”“东方威尼斯”之美誉。充分利用密集的湖泊资源开发建设的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真可谓到处湖光潋滟,万叠云屏,美不胜收。

★最高贵的“鸟”

每当成千上万的候鸟汇集于鄱阳湖,这里就会呈现出“飞时不见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的如诗如画的景致。世界上现存的白鹤有4000多只,一到冬天几千只白鹤与数十万的天鹅会选择到鄱阳湖越冬,堪称“天下奇观”。故而这里被称为“白鹤的天堂”“天鹅的故乡”。

★最多姿的“水”

在丰水季节,鄱阳湖水天一色,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在枯水季节,小河在宽阔的草洲间蜿蜒,好一派“夜来徐汊伴鸥眠,西径晨炊小泊船”的胜景……

★最温柔的“荻”

在鄱阳湖的秋冬时节,秋荻片片,飞雪连天,候鸟出没其间,如同人间仙境一般。难怪古人会留下“无人为觅桓伊笛,自卷秋芦片叶吹”的千古佳句。而到了春夏之交,这里则又是芦海汪洋,气势如虹,芦荻渐多人渐少;加上蓝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散漫的牛儿、悠闲的牧童,构成了一幅天然的绝色水彩画。

★最诗意的“草”

曾有人评价鄱阳湖为江南属地最辽远、最壮阔、最柔美、最富诗意的“大草原”。每年春、夏、秋3季,鄱阳湖芳草萋萋,草高过膝;一到冬季,则芦苇丛丛,芦花飞舞,候鸟翩飞,牛羊徜徉,让人流连忘返。这里不愧是自然生态之旅的首选之地。

★鄱阳湖湿地科学园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内还有中国最先进的湿地科研基地——鄱阳湖湿地科学园。湿地科学园项目建设、总面积为403.2亩。该项目主要建设布局分为几大区域:天之区、地之区、水之区、服务区,其中天之区为鸟的天堂,地之区为植物及非物质文化宝库,水之区为“水之泽国”。科学园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内外湖码头、湿地科学馆、科研楼、鄱阳居、鄱阳书屋、港湾、观鸟长廊、水族馆、鸟类环志站、采摘园、景观绿化等。

鄱阳湖湿地科学园是目前我国最大、最先进的湿地科研基地项目,它依托于鄱阳湖得天独厚的优势,展示中国最大的湖泊湿地资源。鄱阳湖湿地科学园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湿地科学园,也是我国唯一在建的湿地科学园。它通过征集、收藏、陈列、研究代表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文化遗产的实物,并以较强的公众参与性对具有科学、文化艺术价值的物品和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展示,为公众认识和了解湿地、宣传湿地、保护湿地提供了一个最直观和最有效的平台。园中展示了鄱阳湖湿地中的天、地、水,通过这三种层次的景象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鄱阳湖湿地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搭建起一座人与自然互通的桥梁。

旅游交通指南:

南昌方向到鄱阳湖:瑶湖至麻丘走昌万公路—余干县城(左转)—鄱余公路—湖城大桥直达鄱阳县城—城北大道—天鹅大道—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乌金汊游客服务中心。

九江方向到鄱阳湖:

九景高速至田畈街一206国道(即鄱田公路)直达鄱阳县城一城北大道一天鹅大道一鄱陽湖国家湿地公园乌金汊游客服务中心。

鹰潭方向到鄱阳湖:

景鹰高速至芦田出口—田乐线直达鄱阳县城—城北大道—天鹅大道—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乌金汉游客服务中心。

鄱阳湖一日游经典线路推荐:

上午:从乌金汊生态旅游码头乘船,抵达景区后,乘景区游船游龟脑山、龙吼山(约30分钟),览鄱阳湖美景;之后乘船观夏候鸟最聚集的地方——小南海(俗称瓢里山)(30分钟);然后,远眺滴水观音像、生态渔村、竹溪三岛(由庙咀、腰里、大宗3个岛屿组成)、斗笠峰(20分钟);再赴生态渔村游玩(1小时),感受当地浓郁的民风民俗,品尝鄱阳湖特色美食。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题干 篇4

1.在第一行前插入一行,输入文字“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不包括引号),设置字号为24磅、加粗、居中、无首行缩进。段后距为1行。

2.对“景区简介”下的第一个段落,设置首字下沉。

3.“历史文化”和“三堤五景”部分中间段落存在手动换行符(软换车),替换成段落标记(硬回车)。

4.使用自动编号

(1)即对“景区简介”、“历史文化”、“三堤五景”、“必游景点”,设置编号,编号格式为“

一、,二、,三、,四、”;

(2)对五景中的“秋芦飞雪”和必游景点中的“洪园”重新编号,使其从1开始,后面的各编号应能随之改变。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篇5

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湖南省汨罗市境内, 位于湖南省东北部, 幕阜山与洞庭湖之间的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2°57′38″~113°10′6″, 北纬28°47′19″~29°3′59″, 湿地公园总面积为2954.1hm2。所在区域属江河冲积平原向低山丘陵区过渡区域, 并以江冲积平原地貌形态为主。气候属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 为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区, 呈现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的气候特征。

2 湖南汨罗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现状

2.1 湿地类型

参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试行) 》中的湿地分类系统, 依据野外调查结果, 将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主要划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3大湿地类以及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湿地、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泽4个湿地型 (表1) 。

2.2 湿地结构

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试行) 》湿地斑块划分标准, 对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进行湿地类型小班区划, 经GIS软件求算, 得出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总面积为2812.24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95.2%。天然湿地面积为2812.24hm2, 占公园总面积的95.2%, 湿地总面积的100%。其中, 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面积分别为2095.31hm2、453.06hm2、263.87hm2, 分别占公园总面积的74.5%、16.1%、9.4%, 分别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70.9%、15.2%、8.9%, 详见表1。

2.3 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外业现场调查以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相关技术规定, 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分为草地、旱地、沙地、水域、有林地、沼泽地6大地类, 各个地类面积分别为:1059.08hm2、29.96hm2、125.04hm2、1345.96hm2、130.19hm2、263.87hm2, 分别占公园总面积的35.9%、1.0%、4.2%、45.6%、4.4%、8.9%, 详见表2。

2.4 资源要素构成

2.4.1 湿地水资源

汨罗江是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 位于中国湖南东北部。上游汨水有东西两源:东源出江西省修水县境;西支出湖南平江县境内东北的龙璋山, 两支流在平江县城西汇合以后, 向西流到汨罗市磊石山注入洞庭湖。汨罗江全长253km, 流域面积达5543km2。长乐以上, 河流流经丘陵山区, 水系发育, 水量丰富。长乐以下, 支流汇入较少, 河道展宽可通航, 为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

2.4.2 湿地水环境质量

湿地公园水环境质量, 根据2011年汨罗江新市断面水质报告, 汨罗江各项目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Ⅱ类水质标准;水质各项目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Ⅲ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各项目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Ⅱ类水质标准。

2.4.3 湿地生物资源

(1) 植被类型:根据《湖南植被》的分区, 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地处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北部植被亚地带, 湘北滨湖平原栲栎林、旱柳林、桑树林、湖漫滩草甸、沼泽、水生植物及农田植被区的洞庭湖平原及湖泊植被小区, 与湘中、湘东山丘盆地栲稠林、马尾松林、黄山松林、毛竹林、油茶林及农田植被区的幕阜、连云山山地丘陵植被小区毗连。植被类型主要为沼泽和水生植被, 在河流周边山丘上分布小面积的针叶林、阔叶林和灌草丛。

(2) 植物种类:据不完全统计, 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共有种子植物576种 (含种下等级, 以及栽培、逸生植物) , 隶属121科365属。其中裸子植物5科10属, 11种, 被子植物116科355属565种。去掉栽培以及外来逸生植物, 该地共有野生种子植物513种, 隶属于108科323属, 以菊科 (Compositae) 、禾本科 (Gramineae) 、莎草科 (Cyperaceae) 、蔷薇科 (Rosaceae) 、蝶形花科 (Papilionaceae) 为优势科。

(3) 野生动物种类:通过实地调查和原始资料的整理, 在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山林发现野生脊椎动物共计208种, 隶属于30目74科。其中鱼类有5目13科52种, 两栖动物有2目5科11种, 爬行动物有3目8科20种, 鸟类有15目41科113种, 哺乳动物有5目8科12种。其中野生脊椎动物资源中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9种, 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00种, 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两栖动物和鸟类及兽类达114种, 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物种有20种, 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评为濒危级别的物种有7种, 此外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及周边地区有不少中国与日本、中国与澳大利亚共同保护的候鸟, 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有51种, 列入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有12种。

2.4.4 湿地景观资源和湿地文化资源

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汨罗江下游, 其以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泛滥地、沼泽湿地于一体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 在我国洞庭湖区河流湿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汨罗江形态自然, 岸线优美, 湿地景观独特, 观赏性强。

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以河流景观、河滩景观、水塘湿地景观与沼泽湿地景观为主体, 景观类型多样, 组合度高;同时融合了历史悠久的屈原端午文化、洞庭水乡文化、农业耕作文化, 旅游资源内涵与类型较为丰富。在汨罗江湿地生态系统中,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且孕育了与其相适应的湿地文化, 体现了湿地公园丰富的文化资源。

3 湿地公园资源主要胁迫分析

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面临的压力可以分为自然压力、社会经济压力, 以及文化和其它压力。

3.1 自然压力

(1) 洞庭湖湿地演变趋势。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处于汨罗江的下游和汨罗江入洞庭湖湖口处, 整个洞庭湖区的地貌演变以及湿地资源演变直接影响到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变化趋势。洞庭湖湿地的演变趋势好坏, 直接影响到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的演变方向。

(2) 洪水。由于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处于洞庭湖区腹地, 洪水是近代以来洞庭湖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洪水与湿地的关系较为复杂, 在较长周期演变历史来说洪水一方面能促进湿地的演变, 同时对于短时间序列演变来说洪水也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极大的破坏。因此, 洪水对于汨罗国家湿地公园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可以促进湿地资源的演替, 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湿地资源以及附属设施产生极大的破坏性。

(3) 血吸虫。在亚热带暖湿气候条件下, 湖滩草洲的湿地环境给血吸虫的中间寄主钉螺提供了适宜的繁殖条件。钉螺的盛衰与湖水的消长及湿地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据专家介绍, 25m是钉螺 (血吸虫的寄主) 繁殖的最佳水位。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 处于洞庭湖区的边缘, 而且湿地公园下游大部分范围处于25m附近高程, 河滩湿地为钉螺的孳生提供了生存环境, 使得灭螺难度增大, 无法彻底有效地消灭钉螺, 加上耕牛敞放, 人、牛极易反复感染, 防治形势较为严峻。因此, 如何加强对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的管理, 从而消除血吸虫危害, 将成为汨罗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3.2 社会经济压力

(1) 对湿地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公众对湿地价值和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尽管汨罗市政府对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许多的宣传, 但是实际的对策、行动与重视力度不够。公众对湿地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认识还是不够, 更没有树立起良好的湿地保护和湿地公园建设的意识。这对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是一个较大障碍。

(2) 河道的滥采滥挖。近年来, 汨罗江上采金船越来越多, 越来越大, 开采深度由5~6m上升到15~20m, 甚至更深, 可以将汨罗江挖个底朝天。一艘中型采金船每昼夜可挖掘砂石60m3。在采金高峰期, 采金船多达百余只, 1d挖出的砂石有6000m3。砂石严重阻塞河道, 改变水流方向, 冲刷两岸, 造成堤岸破坏, 对汨罗江湿地造成严重破坏。

同时, 汨罗江两岸采石采砂场也越来越多, 不仅破坏河道, 而且造成两岸堤坝景观凌乱, 同时破坏了两岸植被, 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严重影响湿地景观。

对河道的过度开发, 尤其是翻砂采砂, 对湿地资源、湿地植物产生重大破坏, 同时也对鱼类的洄游及水生软体动物的生存带来影响。一些软体河蚌本来是生活在河床的表层, 但由于采沙时要把底下的沙翻起来, 然后将不要的沙再覆盖到上面, 这样就极大地破坏了河蚌的生存环境。在当地有一种叫爬山壳的贝类, 正是由于采沙, 近几年来已经很少见了。采沙引起汨罗江浑浊不堪, 严重影响了鱼类的生存。

(3) 河道人工化、渠道化。由于长江上游、汨罗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化, 洞庭湖入湖泥沙淤积已经成为近代湖区的一个重要生态问题, 也导致洞庭湖区、汨罗江洪水位记录的屡次刷新, 洪、涝、潮等灾害频繁发生。河流湿地面积的减少, 河道严重淤积, 大大地削弱了河道的容蓄能力, 致使在雨季季节经常因暴雨使防汛墙出现险情, 甚至造成决堤事故, 给汨罗江附近百姓正常生活、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影响。为了抵御这些灾害, 常常通过加高防汛墙增加河道的容蓄能力, 或者通过综合整治将土堤改成“高标准”的钢筋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护岸, 并通过“裁弯取直”将河道拉直, 以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这样, 河道完全被人工化、渠道化, 河道的形式变得单一, 河道中的水的流动也将是一样的, 环境条件非常单纯, 而且, 这样形成的生态体系也是不稳定的。

这样, 一方面, 汨罗江大量河流湿地被填埋、隔断。从数量上来讲, 大幅减少;另一方面, 水质污染, 加之河道被人工化、渠道化, 生物的生息条件被破坏, 使河流湿地丧失了其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特性。

(4) 水质污染。汨罗江水污染主要来自上游平江县和汨罗市的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工业污水。随着各城镇经济的发展, 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工业企业不断增多, 农业作业的农药和化肥使用的大面积推广, 以及水上运输和水上生产作业船只的机器漏油, 已经对汨罗江水质产生严重影响, 同时也影响到了城镇居民饮水、渔业生产等。

(5) 政府各部门观念的不一致。林业部门希望退耕还湖, 恢复湿地, 保护湿地, 而对于农业部门和血防部门希望保持原状或者减少湿地。生态专家希望河道自然化, 水利专家希望河道渠道化、人工化等等。也基于此, 政府政令有时候相互抵触, 为湿地公园建设造成一定阻力。

3.3 文化和其它压力

(1) 外来物种入侵。尽管目前汨罗国家湿地公园还没有发现有害的外来物种, 但是有些物种的入侵危害性也许不是在短期能够体现的, 其危害一旦出现, 带来的危害将是灾难性的。

(2) 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意识。汨罗国家湿地公园周边社区涉及人员文化水平和素质普遍不是很高, 这对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

(3) 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据调查, 汨罗江流域发生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低温冷害 (春寒、小满寒、寒露风、冬寒) 、冰雹、高温热害、作物病、虫害、草害、鼠害, 还有农业地质灾害 (如地震、滑波、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 、农业生态环境灾害 (如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 。其特点是灾种多、面积大、危害重。显然, 自然灾害给汨罗江流域生态系统造成的灾害是极其严重的。

4 保护对策与措施

(1) 完善湿地管理法律制度, 加大湿地公共教育的投入。目前汨罗市还没有对湿地进行专门立法, 湿地保护与管理的相关依据散落在各种基本法律和行政法规中。湿地资源破坏日益严重, 必须建立一门专门的湿地立法。同时还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加大对建立湿地教育基地的投入, 大力宣传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法律法规, 普及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知识, 让更多的人了解湿地、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等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性, 树立公民的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 在全社会形成爱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2) 严格控制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排放。从源头整治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排放, 包括上游平江县的污水排放。加大城市与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实现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倡导农村有机肥料使用, 避免化学肥料的污染。同时作为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内部而言, 必须严格控制开发的规模, 开发力度不能超过整个湿地公园的承载力, 开发的各个方面, 包括水库建设、交通、排污等, 都需要体现生态性、环保性, 尽量减少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 有效整治湿地上游的矿产开采以及河道的采沙采金活动。尽管金矿、砂石的开采给当地带来了不少经济利益, 却牺牲了汨罗江整体的自然景观及纯净的水质。因此, 在汨罗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中, 必须对这样的破坏开采予以管制取缔。通过平江县政府、岳阳市政府、湖南省政府加大对上游平江的金矿资源开采的管理力度, 严格禁止采用氰化钠等剧毒药剂进行选矿, 严格禁止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向汨罗江, 同时加大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的采砂淘金的管理力度, 条件允许实行全面禁止采砂淘金, 恢复汨罗江河道。对已经开采的矿区进行封停, 并且利用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环境整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土保持发展机制, 把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按照“谁投资治理、谁受益”的原则, 健全对自然资源开发的法制管理, 鼓励全社会积极投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切实维护湿地的良好生态环境, 以利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大科研力度, 实现湿地恢复与湖区血防控制的双赢。联合农业部门、血防办, 积极探索和收集湿地血吸虫控制方法, 解决因湿地的恢复与扩展而导致的血吸虫危害扩散问题。在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中, 采取相关措施, 严禁引种在有钉螺地带培育的芦苇等植物或农作物的种子、种苗等种质资源。同时对河滩地牲畜放养进行必要的规范管理, 防止因动物粪便造成的人畜交叉感染。

(5) 推动多自然型河流建设, 减少渠道堤、人工堤岸河岸比重。多自然型河流建设方法的核心是恢复河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的特性, 因此从长远看, 多自然型的河流应该成为汨罗江河流的主流形态。但是, 当前汨罗江的河道情况多数是被渠道化了的硬质护岸结构, 基本上已经丧失了河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的特性;而乡村的河道, 一部分是砼和浆砌块石的护岸结构, 即所谓经过整治的“高标准”的河道, 而有相当一部分河道, 未经整治, 水质恶化, 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疏浚量大。对此, 可以因地制宜, 逐步解决。对于市区有条件的河段和郊区的大部分河道, 建议在河道综合整治中, 通过样板河段的试验, 大力推动多自然型河流的建设, 恢复城市河流湿地的生态环境, 以根本改变汨罗江河流的形象。同时, 加大市区河道两侧土地开发的控制和管理, 结合沿河旧区改造、地块开发, 逐渐还地于河, 改造现有防汛墙, 降低防汛墙高程, 改善市区河道景观、生态功能, 逐步营造优美的城市滨水空间和滨水环境。为了确保这项生态恢复工程的有序实施, 可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引入河道综合整治的新的理念, 对于关键的环节, 例如, 护岸所使用的材料、生物的多样性、水和绿网络化等方面, 做出明确的规定, 以指导规划、设计和施工进行。

(6) 强化湿地保护的组织机构建设, 形成湿地保护的管理队伍和科研队伍。汨罗国家湿地公园应尽快建立专门的湿地保护机构, 至少做到有专人负责湿地保护工作, 形成自上而下的湿地保护机构网络。要加强湿地保护的科研队伍建设。应引进湿地、水资源、生态学、野生动物、湿地评估等专业人才, 以便于开展专题性的科研、考察和资源检测工作, 从而实现对湿地资源更好地监控, 提高对湿地的认识, 为湿地保护、保育及恢复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持。

(7) 完善湿地投入机制。经费严重不足是我国自然环境保护普遍存在的问题, 充足的资金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和科研的需要,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在湿地利用的同时, 应加大对湿地资金的反哺, 做到利用与保护有机协调。建立湿地资源恢复示范工程, 在保护好现有湿地资源的同时, 尽快恢复被破坏的湿地, 引导合理开发利用, 达到可持续发展。结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大力种树种草, 营造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 积极开展退化湿地恢复, 重建示范工程, 减缓降低人为因素对湿地的负面影响。

(8) 结合洞庭湖湿地资源监测大体系建设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监测体系。洞庭湖湿地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 已经建立相对完善和齐备的监测体系。而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 作为洞庭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汨罗江国家级湿地公园监测体系纳入到整个洞庭湖湿地监测体系, 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湿地监测体系能进一步摸清整个湿地公园的资源现状, 根据不同的类型的湿地状况, 对湿地水质、土壤状况、生物群落、污染状况等的动态变化进行调查和监测, 通过监测制定湿地环境保护和监测质量标准, 开展环境监测管理, 建立湿地生物多样性管理体系。另一方面, 把汨罗江国家级湿地公园监测体系纳入到整个洞庭湖湿地监测体系, 可以充实和完备洞庭湖湿地监测体系, 使其数据更全面、更具有权威性。

参考文献

[1]卫明, 陆静依.日本横滨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综述与启示[J].水利规划设计, 2001 (2) .

[2]张绍梁.发挥河道水环境生态美学功能的雏见[J].上海水利, 2000 (2) .

[3]卫明.日本第二个河流技术发展五年计划[J].上海水务, 2000 (2) .

[4]毛德华, 夏军.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形成机制分析[J].冰川冻土, 2002 (4) .

[5]来红州, 莫多闻, 苏成.洞庭湖演变趋势探讨[J].地理研究, 2004 (1) .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篇6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 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 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 具有净化水质、涵养水源、调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维持碳循环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近些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加剧, 湿地资源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 其消失、退化现象严重。随着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得到空前重视, 主要集中于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有效管理和湿地退化机制、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的理论, 以及技术方法、示范推广等方面。同时, 风景园林师将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科学原理与传统的风景园林规划方法相结合,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对受损湿地的修复与利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传达了风景园林行业对自然资源、社会环境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思考以及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

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园类型和城市生态恢复与保护的重要手段, 湿地公园受到了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的热捧, 成为近年城市建设的热潮。然而, 由于建设的盲目性和管理法规监管缺位, 规划设计领域缺乏对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系统性研究, 城市湿地公园存在过度公园化、景观同质化、生态硬质化和地域文化缺失等问题。 因此, 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打造独具个性魅力的生态湿地公园, 推动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成为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焦点。本文以永安市龙头湿地公园为例, 对湿地公园的规划思路、规划布局结构、重点区设计等进行系统分析。通过梳理园区水系和交通流线, 结合生态恢复与重建, 建设一处以湿地生态系统保育为主, 集科普宣教、游览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并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2项目背景

2.1项目区位

湿地公园位于永安市安砂镇, 东到漳坑北侧山脊, 西临罗坊溪永安市与清流县交界处, 南靠罗坊溪入库河口第一湾, 北接罗峰溪坪上。

2.2前期工作

永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为了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提升城市品位, 提出在安砂水库及库区建设“福建永安龙头国家湿地公园”的构想, 旨在通过湿地公园建设, 实现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当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 进一步提升安砂水库在永安市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为此, 2010年委托省林规院编制“福建永安龙头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2014年3月, 永安市林业局委托厦门菁博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编制修建性详规。

2.3规划范围

湿地公园地处闽江干流上游、九龙溪中游, 涉及安砂镇的安砂村、坑口村、罗丰村、青村和新建村5个行政村。湿地公园是以水库为主体的库塘型湿地公园, 包括安砂水库永安市境内的库塘湿地与河流湿地, 及水体两侧与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密切相关的部分山体。湿地公园总面积3073.8hm2, 其中湿地面积1032.7hm2, 湿地率为33.6%。湿地公园水面开阔, 水质优良, 湿地资源丰富, 生物多样性高, 湿地景观资源别具特色;天然林面积1731.2hm2, 形成森林、湿地这两大生态系统林水相连、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 两岸森林是库塘湿地生态安全的天然保障。

2.4规划范围内权属问题

安砂水库的水域权属为国家所有, 由永安市安砂镇安砂渔场负责管理, 养殖由永安市九龙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

湿地公园内林地总面积2032.7hm2, 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1894.4hm2, 非生态公益林面积138.3hm2。 林地权属:集体所有1981.9hm2, 国家所有50.8hm2。 集体所有涉及安砂、新建、坑口、罗丰、青村等5个行政村, 国家所有涉及永安林业股份有限公司。

3总体规划

3.1湿地公园定位

湿地公园以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为重点保护对象, 以峡谷型库塘湿地、库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核心, 以水库及库区植被构成的山水景观长廊为特色, 集湿地文化展示、科普宣教、科研监测、游览娱乐以及水源供应等合理利用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3.2规划布局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遵循“保护优先、生态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进行总体布局, 共设置4个功能区:管理服务区、保护保育区、合理利用区、宣教展示区。在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基础上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

3.3各功能分区规划方案

3.3.1宣教展示区

宣教展示区分为龙头和七星岛两个小区, 总面积为206.8hm2, 其中湿地面积104.2hm2, 湿地类型主要有溪流湿地、库塘湿地、岛屿、消落带等。龙头宣教小区与管理服务区结合在一起;七星岛沟谷纵横, 库湾众多, 湿地景观优美。集中展示了山区库塘湿地和溪流湿地生态特征、功能、生物多样性, 是开展科普宣教的良好场所。

3.3.2管理服务区

管理服务区位于湿地公园的入口区, 龙头中部陆地的东北角, 规划面积为2.6hm2。经实地考察, 这一部位为有林地, 不适含毁林建筑。建设地点改在龙头平坦陆地的东面山坡下, 并与龙头宣教小区结合在一起。规划建设面积1.9hm2。建设项目有基础设施建设、公园管理站、旅游服务中心等建筑群以及服务设施等。

3.3.3合理利用区

合理利用区东段从安砂水库大坝前1.5km开始, 中间经过罗峰山, 西南段止于罗坊溪入库河口, 总面积为1590.6hm2, 其中湿地面积555.7hm2, 湿地类型主要有溪流湿地、库塘湿地、消落带等。规划建设范围重点在龙头对岸山体及库湾水域, 开展生态旅游和湿地生态养殖如网箱养鱼等。

3.3.4保护保育区

保护保育区位于湿地公园北部, 从罗峰溪坪上到罗峰山段, 总面积为1273.8hm2, 其中, 湿地面积372.8 hm2, 湿地类型主要有罗峰溪河流湿地、库塘湿地、消落带等。

湿地保护措施:严格保护水面、溪流、库滩, 防止湿地流失, 严防破坏地形及动物栖息环境。湿地公园内的溪流、湖湾、湖边、山林, 禁止任意挖沙、取石、填埋。库湾禁止围堰, 不得乱砍岛上森林植被等, 对小部分低效人工林实施林相改造。

4主要景观规划

4.1龙头片区景观建设

龙头位于湿地公园中部平坦陆地, 原木材中转站, 现为九龙湖渔业公司所在地, 面积为3.9hm2, 是公园管理、进出库区、对外交通的核心区。空间结构规划“一片二区”, 一片就是龙头片区, 二区之一是管理服务区, 规划面积1.9hm2;第二区是龙头宣教展示小区, 规划面积2hm2, 二区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景观规划项目包括公园大门景观设计意向;公园管理站、教育培训中心、旅游服务中心、有机产品展销馆等建筑风格;交通设施规划如园路、停车场、码头、仿木栈道等;旅游服务设施如公园广场、凉亭、休闲木屋、餐厅、 公厕等;基础设施如供电、照明、给排水、卫生设施、园林绿化等景观规划设计。

4.2七星岛片区景观规划

七星岛宣教区位于湿地公园中部西南, 含7个小岛、若干半岛、库岸、岛湾水域, 规划面积200hm2。空间结构构成“七星拱照湿地桃花源”。7个小岛与水域、 库岸林水相连、相互依存, 七星拱照、构建湿地人间仙境桃花源。

七星岛开发建设:A岛:猴屿—大圣别居、B岛:永安风情、C岛:天鹅故里、D岛:鸟儿天堂、E岛:安砂水泊、F岛:观渔廊坊、G岛:樱花桃花岛。岛上建造观景台、观鸟屋、休闲凉亭, 消落带修建游览仿木栈道、亲水平台;水域开发水上乐园、垂钓舫、网箱养锦鱼等。

5结语

永安龙头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规划, 应立足对湿地生态系统有效保护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湿地景观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 将公园建设成湿地生态系统较完整, 生物多样性丰富、森林生态功能较强、基础设施较完善、整体形象突出、库塘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点;充分展示湿地文化和湿地景观, 建设成湿地宣教、科普、旅游和生态文明的教育基地。

摘要:以福建永安龙头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提出了以湿地保护为核心, 合理开发利用, 适度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修建性总体规划。评价了湿地资源特征, 划分了保护保育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四个功能区。重点规划了保护保育区的保护措施和宣教展示区、管理服务区的建设项目, 以及配套设施, 作为公园建设依据。

关键词:国家级湿地公园,修建性详规,功能分区,安砂水库

参考文献

[1]崔保山, 刘兴土.湿地恢复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 1999, 14 (4) .

[2]张金生, 盛江, 郭立伟, 等.大庆市龙凤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规划师, 2000 (6) .

[3]罗新正, 朱坦, 孙广友.松嫩平原大安古河道湿地的恢复与重建[J].生态学报, 2004 (5) .

[4]许木启, 黄玉瑶.受损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J].生态学, 1998, 18 (5) .

西溪湿地:植入式营销初体验 篇7

“外面的人一提到杭州,首先想到的就是西湖,却不知道,就在杭州市区距离西湖只有5公里之遥的地方,至今仍保留着一片罕见的次生态湿地,它是第一个国家级的湿地公园,名叫西溪湿地……”《非诚勿扰》中“地产销售女”在游船上对葛优说的这一段台词酷似西溪湿地导游语,地点、资质、独特性被纷纷道出,甚至在后面还拉出一段宋朝皇帝的风情轶事,在片中美景的映衬下,看过的人不免被吸引。通过“皇帝”的口, “西溪且留下”,西溪变得名声大震。 2005年5月1日,西溪湿地正式开园,经过几年经营,在当地已具名气。谈起这次与《非诚勿扰》的合作经过,西溪湿地办公室经营管理科科长兼西溪湿地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梅晓增认为堪称“偶然”。她在接受《广告主》杂志采访时介绍说,冯小刚将杭州选为《非诚勿扰》影片拍摄地之一后,本来想将情节安排为让葛优去西湖边买房,但一直感觉有些缺乏新意,后经杭州市委宣传部的推荐并亲自游玩后,其认为西溪景色优美且符合影片情调,所以最后也就有了西溪在影片中的新鲜出镜。“此次是双方的互惠合作,西溪湿地公同并没有因为被植入宣传而有费用支出,只在2008年7、8月影片拍摄期间,提供了相关所需要的景区资源而已。”梅晓增说。据了解,对于影片中植入情节的安排,西溪湿地经营管理公司并没有提出特殊的要求,只是希望以原风貌展示西溪湿地,影片中关于西溪湿地的台词是拍摄方按剧情需要,从原导游词中进行部分提取而成。

一直以来,西溪湿地在营销传播上与国内其他景区大同小异,主要为参加各省市旅游部门的旅交会、与国内外大型旅行社进行合作,以及开展园区主题活动宣传等传统方式,而在媒介选择上主要以全国性的《中国旅游报》、区域性的平面媒体、户外广告牌为主。此次植入式广告操作可谓是西溪湿地在营销传播上的新尝试。为了配合广告植入效果的最大化,在影片正式上映后,西溪湿地经营管理公司还及时跟进,专门策划推出了《非诚勿扰》外景地的寻访游、体验游等项目,同时在园区还开展了与《非诚勿扰》影片主题相关的一些互动活动。另外,西溪景区在网易、携程网以及杭州生活频道上都进行了相应的营销推广活动,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还将围绕主要客源市场杭州、上海进行一些硬性广告投放。

随着影片的热映,西溪湿地在一夜之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探寻、了解,可谓名气扩大了、业绩增长了。对于此次植入式营销操所作取得的超出期望值的结果,梅晓增坦言有点出乎自己意料。据了解,仅在2008年春节7天时间西溪湿地便接待游客约13万人,往年与此无法并论。相对中高端商务会议、政府考察等团队客流稳步增涨外,旅行社客流以及以都市白领为主的自驾游散客数量增涨的幅度则更为显著,原来以浙江、上海、江苏、安徽为主的市场也有所扩大。

上一篇:中国现代项目管理下一篇:水轮机选型设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