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十篇

2024-06-22

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 篇1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也对食品从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能够更好地维护消费者健康, 进一步提产品档次。因此, 要培养适应烹饪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推进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转变教学观念

在教学观念上要改变受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 分组轮换, 分工明确、团结协作,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 引导学生自己去认知和发现问题, 收集和处理问题, 设计和实施计划, 检查和评价效果,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这就要求学习项目的设计要体现本课程标准的特色与设计思想, 要突出“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 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 将知识点和技能点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确定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如何在加工烹调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素, 如何从营养角度考虑为不同年龄阶段的正常人群和特殊人群搭配营养菜点, 学会如何预防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档次, 培养从事餐饮专业领域工作的高级应用人才, 以适应当前餐饮行业的发展需要。

传统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理论比较抽象, 高职学生学习起来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在课程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以及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高职烹饪专业教师面临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 形成营养素与人体健康, 烹饪原料选择加工, 烹饪原料安全与卫生、餐饮业食品安全管理4个项目。在每个项目下明确任务, 如营养素与人体健康这一项目包含了糖与糖尿病、脂肪与肥胖、蛋白质与健美、钙与佝偻病、铁与贫血、维生素与癌症、膳食纤维与减肥、水与烹调几项任务。

任务内容联系实际生活, 学生学习思路清晰, 提高了学习兴趣, 充分体现“做中学, 学中做”, 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会学生从“学会”知识向“会学”知识转变,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1]。

三、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传统的食品营养与安全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被动的接受知识,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不同教学容, 合理、科学地选择与其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授课方式, 使教师从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合作者、引导者[2]。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课程所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取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演示法, 即以典型工作过程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感。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教育情境, 尽可能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学会“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和独立地评估计划”这三个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的关键能力。

教学活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手段 (文字、图片、视频和网络等) 与传统的板书相配合[3],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能让学生分清主次、轻重, 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并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如:在烹饪原料安全与卫生这一部分采用多媒体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展示生活热点案例, 通过案例教学把食品营养与安全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 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以学生为中心, 同时将学生被动听的课堂变为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积极探索的场所。案例教学法并不是一个固化的教学模式, 仍然由教师主导整个教学过程[4], 而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制定新的教学评价方式

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分数的评价方式, 教学的评价与考核应采取阶段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单项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与《高级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相结合。

五、结语

教学改革使得这门课程更加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 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 使学生富有开拓的视野, 成为具有科学的思维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 食品营养与安全教学改革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 是一个随时代变化和科技进步不断完善的课程体系。

摘要:食品营养与安全是高职的一门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必修课程。结合专业实际, 本文围绕确定教学目标,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考核方式, 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和思考。以期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烹饪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促进全民健康。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安全,教学改革,烹饪工艺与营养

参考文献

[1]杜淑琴.浅谈高职烹饪营养学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J].中国人才, 2010 (22) :84-85.

[2]蔡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旅游论坛, 2011 (4) :180-183

[3]李宁烹饪营养学教学方法优化探索[J]教学研究2012 (1) 14-15

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 篇2

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 对食品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需要大量的能将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食品生产、食品检验与质量管理中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办学现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更强调毕业生能直接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操作与管理, 这决定了人才培养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与企业需求尽量“零距离”对接。因此, 2000年以来, 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教学模式仍处于模糊或尚未真正形成共识的阶段。究其原因, 一是大多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仍在延续原有的本科或传统的中职教育模式;二是教学水平高且实践能力强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师缺乏, 尤其在高职院校, 引进能推动专业建设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存在困难;三是至今仍未形成人才培养的行业规范和专业标准。在今后五年中, 应大大提升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办学水平, 通过高水平示范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建设, 进一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标准, 建立标准化的课程体系, 提高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和师资水平, 形成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特色, 为食品行业培养食品营养与检测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台州市食品工业发展概况

(一) 现状分析

台州农业在浙江省颇具优势与特色。台州是中国主要渔业产区之一, 拥有辽阔富饶的东海渔场, 渔业资源丰富, 盛产大黄鱼、小黄鱼等数十种经济鱼类及对虾、梭子蟹和大量的贝壳类海产品, 渔业产量居浙江首位。温岭是我国重要的低值鱼加工基地, 玉环是全国最大的甲壳素系列产品生产基地。据不完全统计, 台州市有果蔬加工企业100多家, 其中, 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30多家。全市有494家食品企业取得QS证书。全市有各类检测机构89家, 其中, 国家检测中心1家, 省级质检中心8家。

2008年,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 全面启动农产品加工“631工程”, 即在水产品加工、果蔬加工、茶叶加工、畜禽产品加工、粮油加工、竹林及草制品加工等六大主导行业中, 选择确定6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重点发展企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品牌化, 培育和推广水果、水产等农业品牌, 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 存在的问题分析

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目前, 我国食品质量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食品安全标准、农药残留标准等标准体系应进一步整合, 不同行业间制定的标准在技术内容上存在交叉矛盾。技术保障能力仍然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要, 检测技术还比较落后, 仪器设备配置不足, 部分检验设备严重老化;尤其是基层检验机构和人员数量偏少, 检测能力急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食品安全责任追溯制度不完善。某些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 自律意识不强, 诚信缺失。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台州市食品科技研发投入不足, 科技创新基础薄弱, 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 创新能力不强。主要问题有:一是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缺乏, 产品同质化严重, 造成相互恶性竞争, 在国际贸易中总体竞争能力弱。二是设备落后。国产设备存在能耗高、可靠性和安全性不足、卫生保障性差、自动化程度低、关键零部件使用寿命短、成套性差等问题。如大型无菌冷灌装、柑橘汁加工关键设备、食品品质在线监测以及食品分析与检测设备等长期依赖进口。

产业发展方式粗放目前, 台州市大部分农产品仍处于初级加工状态, 深加工农产品不到总量的三分之一。中小企业生产粗放, 资源加工转化率低, 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如西兰花在台州市种植面积达10万多亩, 约占全国25%和浙江省的50%, 但当地没有一家西兰花深加工工厂, 绝大部分仍处于“洗洗净、烘烘干、包个袋、装个箱”的初加工状态。部分企业工艺技术水平低, 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发展滞后, 能耗物耗高, 污染严重。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近年来, 台州教育事业发展较快。2011年, 全市有国家级重点职校12、家级实训基地21个, 成人高校在校学生29 697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6.8%。但是, 台州的劳动力素质相对偏低 (见表1) 。

2010年, 台州职业人口总体受教育程度仍然较低, 以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为主, 初中以上各类学历人群比重均低于浙江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农、林、牧、渔业等以小学及以下文化为主, 比重为66.80%。从职业看, 企业负责人、商业服务业人员和生产运输操作人员均以初中学历者居多, 专业技术人员以大学专科学历者居多, 农业劳动者学历最低。偏低的从业人员素质, 意味着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存在着先天信息传递障碍, 这种障碍在信息日趋重要的知识经济时代, 将会导致企业竞争能力下滑, 不利于企业转型升级。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招工难”、“招优秀员工难”的三重困境, 食品企业竞争处于不利地位。

(三) 区域经济发展建设规划分析

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加快陆地区域发展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业。以滨海滩涂和深水养殖为重点, 建成特色农产品、水产品种养殖和加工基地。依托区域资源优势, 重点发展水果、茶叶、高山蔬菜、笋竹两用林、畜禽、水产等特色种养业及加工业。加速食品工业园区集聚, 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和“南北协作”工程。深入推进临海东部区块、三门沿海工业城、仙居工业园区、天台工业园区以及白鹤基地等“南北协作”基地建设, 努力实现双赢发展。

构建现代食品产业体系, 提升食品产业核心竞争力食品工业以绿色化、安全化、经济性、精细化、方便化和美观化为发展导向, 实施“优质、特色、绿色、品牌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和使用先进加工技术及先进成套食品加工设备, 推进食品企业现代化生产, 将柑橘、枇杷和杨梅等特色水果产品、三黄鸡等特色畜产品、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做大做强, 努力打造全国绿色食品加工基地。重点扶持若干家绿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组建绿色食品产业集团。引进具有产业带动能力的大企业集团, 探索“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复合经营模式。完善企业科技创新、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服务体系。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和商品质量监管, 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综合抽检合格率和药品监督抽验覆盖面, 突出对重点品种和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监管, 确保群众食品药品安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 切实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倡导新的维权理念, 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规律和方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职业教育改革,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是台州市食品企业转变发展模式、实现转型升级的智力保障。 (1) 加快食品安全检验、食品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机构的建设和机制创新, 为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服务平台。提高食品企业品牌创建和经营能力, 鼓励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提升食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加强企业产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建设。 (2) 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加快培育专业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广受社会欢迎的职业院校。培植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专业, 形成与地方食品产业结构紧密结合的学科体系。加快建立运转顺畅的产学研体系, 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食品产业的能力。加快以就业为导向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面向食品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对接台州区域产业岗位分析

面对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面对区域竞争日益激烈、资源和环境制约日趋凸显的新挑战, 台州食品工业的发展必须重视人才要素的作用。预计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管理人才将达到14万人, 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4.5万人, 高技能人才达到17.5万人, 其中, 技师、高级技师达到2.1万人。

台州食品工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大力培养农产品加工技术、食品安全检测、食品质量管理等急需的人才, 以引领、支撑食品工业的发展。台州市四所高职院校中只有我院设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拥有较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较好的实训条件, 近年来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订单培养, 为食品企业培养紧缺的应用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为企业相关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 取得良好效果。

(一) 食品质量检测岗位

近年来, 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其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的生产者和管理者不具备食品安全知识, 不按标准生产, 没有出厂检验能力。在利益趋动下, 常常存在使用劣质原料、过期原料、不合理使用添加剂、用工业级原料替代食品级原料等现象。《食品安全法》的实施, 完善了食品召回制度, 对食品标签有了更严格的规范, 加强了食品准入制度。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核心课程有食品感官评定、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食品理化检测技术和化验室组织与管理等, 为台州众多的食品企业和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培养原料、半成品及成品质量检测的高技能人才, 使食品企业在原料、生产过程得到监控, 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减少企业经济损失。

(二) 食品质量管理岗位

食品不同于其他产品, 一旦出现质量问题, 只能销毁, 不能销售, 这是对消费者安全健康负责。因此, 企业通过实施良好的操作规范 (GMP)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SSOP) 和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 (HACCP) , 将食品安全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 即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 同时又能降低企业经济损失。

食品专业学生通过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包装技术、食品工厂设计等课程的学习, 再经过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的培训, 为食品企业培养食品质量管理的高技能人才, 使食品企业整个生产过程受控, 并且不断持续改进, 将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 食品生产技术岗位

食品生产车间是食品企业的核心, 生产工艺、技术参数的控制是企业的关键, 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生存。因此, 每个工序的操作规程, 技术要求尤为重要, 尤其是食品工业转型升级, 加工精深产品, 对技术工人的要求很高, 需要具有技师或高级技师担当。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通过学习果蔬保鲜贮藏技术、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添加剂、食品机械与设备等课程, 熟悉食品贮藏与保鲜技术、食品加工原理、工艺过程、加工参数的控制。根据区域产业特点, 重点突出特色果蔬贮藏保鲜加工技术、水产加工技术等, 以满足本地食品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总之,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 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接轨, 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发展, 完善高职教育服务于企业的机制。

参考文献

[1]朱晓红.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 .

[2]梁忠厚.林业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有效途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4) .

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 篇3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安全 免疫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TS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20-0063-03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一门古老而前沿的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特点,免疫学的发展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指标之一[1]。食品科学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与医学、生命科学等相关领域密切相关。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有关对食品安全检测、食品营养素、食品功能性成分、食品毒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食品科学特别是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的研究热点内容。因此,国内外食品科学发展较好的食品学院非常重视食品科学教学中基础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其中,免疫学是最受重视的学科之一[2]。本文笔者不断的在免疫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改革,现就如何从课程内容优化、诱导学习科研兴趣、改进实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体会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免疫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学科知识系统性强、逻辑缜密、更新迅速、与多个学科联系密切,要讲好这样一门学科,要求教师精心准备授课内容。首先,要吃透教材内容,并掌握大量的相关的背景资料和综合知识。笔者通过反复研读和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包括轻工业出版社、宋宏新主编的《食品免疫学》,化学工业出版社、江南大学胥传来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人民卫生出版社、金伯泉主编的《医学免疫学》,高等教学出版社、高晓明主编的《免疫学教程》,这些教材覆盖了免疫学的方方面面,且各有特色,通过对这些教材的反复钻研,系统理解各自的整体安排目的和各个章节内容特点,可以更好的利用好教材,并不受教材内容的局限,区分出主要和基本的东西,选取适合在食品安全专业讲授的教学内容。其次,在明确教学内容后,要选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这部分知识。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依据,精心进行课堂设计,针对性的采用问题、讨论、演示、归纳、实验等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习旧引新,每一章节讲解做到有重点、有层次、由简入深,尽量用最简洁、最易懂的语言将重点内容传授给学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诱导学习兴趣,增强科研意识

通常那些对人类健康或科学进展有深远影响的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是如何解决这样一些科学问题,可促进学生获得的不同的科学研究思路的心理体验,这样通常能有效激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免疫学领域的教学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实例其实很多,比如天花等瘟疫的历史及牛痘疫苗的发明,比如抗体的发现过程及应用,补体的发现,超敏反应的发现及有关人类健康的各种过敏性疾病等。这些科学问题都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接下来的科学理论本身相对枯燥,有时甚至会出现理解困难。通常情况下,用科学家小故事、历史上重大疫病的流行及解决办法、讲解实验过程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保持最初的学习兴趣,但还需要教师在后期理论上做有效的引导和讲解,不然学生也会在中途丧失兴趣。

另外,在展示免疫学骄人的历史成就,让学生知道免疫学领域有百年来有二十多位科学教获得诺贝尔奖,是单一学科中获奖次数最多的学生,使学生对免疫科学有崇敬之心[3]。但也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虽然很多疫苗研制成功,有效控制或消灭的很多传染性疾病,如天花、麻疹、鼠疫、脊髓灰质炎、小儿白喉病,但至今仍有乙肝、艾滋病、结核病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期待着更好的预付与治疗方法。现今不断发现新的病原微生物,包括尚有没有发现的病原微生物,如何预防、诊断和治疗它们引起的疾病?化学的、生物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以食物为载体的食源性致病菌、化学有害成分通过摄食进入人体消化道,食源性疾病的致病机理、预防、控制与治疗措施是食品免疫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当今社会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巨大,相当一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另中国社会正逐步进入老年化,有关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群的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因此,研究食品中的营养素、保健型功能因子,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其机理的探讨须在免疫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进行,从而达到对免疫增强食品研发的指导。特异、灵敏、快速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研究开发是食品安全检测研究的重点内容。等等尚需解决的问题的存在可以激发学生捍卫人类健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其远大而崇高的志向,提高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科研意识。

3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资源

多媒体教学可直观、生动、形象、动态展示教学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环,一个好的课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课件不但要制作精美、准确,更要求生动、逼真、引人入胜。在课件制作中,不但要加入大量的精美的免疫学相关知识图片,还应合适的应用动画、声音与视频,并将相应的知识点系统的联系在一起[4]。比如,在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MHC分子对抗原分子的递呈、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等较难理解的抽象内容,笔者就自行制作含动画、音效的流程图,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理解这些相关的免疫知识,并结合相关视频,把抽象的内容讲述转变成直观的图片、动态的流程、音效的刺激,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便于增强记忆。

在网络社会的今天,新时代的教师更应通过网络学习交流别人的先进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笔者除全程听取本校有经验的免疫学教师授课以外,还利用网络资源,听取多个免疫学教学团队的免疫学精品课程,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免疫学》、山东大学《医学免疫学》。通过学习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经验,并应用于自己的课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除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程学习以外,笔者还经常浏览专业的免疫学网站,并向学生推荐,让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自行课外浏览。如中国免疫学信息网(http://www.immuneweb.com),该网站上就具有丰富的资源,包括免疫学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很多免疫学会议的PPT和录音、国内外免疫学电子教案、免疫学书籍、免疫相关动画及电影,通过对最新的会议、论文的追踪,可以紧跟免疫科技前沿,探索生命奥秘。同时,笔者还加入国内的免疫学讨论QQ群(58527089),以便更方便、更及时地讨论、交流免疫学前沿热点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

nlc202309020111

4 绘制思维导图,助学生建立网络式知识结构体系

免疫学是在人类抗感染免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免疫学知识与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并向各个学科渗透,产生了许多免疫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因此,要透彻领会免疫学的精髓,必需将相关学科知识有机贯穿到免疫知识中去。同时,免疫学自身的专业知识横向面广、纵向面深,理论深奥、机理复杂,相互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络知识结构。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前后概念混淆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够明确等现象,不能很好地把握课程的整体并形成清晰概括、系统全面、有机联系的网络。针对以上特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该将前后知识、相关学科知识系统地联系在一起,明确学科体系框架,整体构成一个网络式的知识结构,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课程复习时根据自己章节安排,加上自己理解,绘制各个章节的思维导图,展示学习和思考的内容,帮助归纳总结、分析记忆,建构网络式的知识体系。

5 改进实验内容,使理论服务于专业实践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教学中起到同样重要的作用。开设免疫学课程目的是让本专业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今后的科学研究、食品研发、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提供指导。针对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的专业特点,考虑到课时的限制(9学时),我们建议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可开设免疫系统与免疫细胞的观察(2学时)、抗原抗体沉淀反应(琼脂双扩散实验,2学时)、抗原制备与动物免疫(3学时)、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2学时)等内容。此外,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实验在食品营养安全科研及检测工作中非常重要,是学生十分有必要掌握的一项实验技能,虽然此实验耗时较长(2天),但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免疫学实验课程可考虑增设本实验。同时,可根据仪器设备资源情况,采用现场讲授,演示实验的方式对免疫电泳、免疫PCR、流式细胞技术等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这些技术有感性认识,为今后的相关实验设计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总之,食品营养与安全专业的免疫学课程应该体现该学科、本专业的特点,注重免疫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基本知识与前沿热点研究相结合,使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学科的快速发展,并加强先进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培养出理论丰富、技能扎实、具有完整知识结构体系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22(2):73-78.

[2]匡华,彭池方,徐丽广等.食品科学专业“免疫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3,4:174-175.

[3]屈泽强,王坤.免疫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5(2):144-146.

[4]王春梅,李楠,浅谈如何在免疫学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628-529.

营养、食品与健康专业 篇4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营养、食品与健康专业是为满足社会对食品、营养等相关领域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培养较高水平的从事食品营养、营养指导和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其目的是以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形式培养相关行业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和课程设置

营养、食品与健康专业(专科)的基本要求: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人体医学、生物化学与微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营养学、食物营养学、营养与健康、食品卫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人体营养保健、常见疾病的膳食防治、营养食谱制定与膳食营养计算与评价、社区营养改善项目实施的基本技能以及食品卫生管理的初步能力。

营养、食品与健康专业(独立本科)的基本要求:系统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食品化学与分析、卫生统计和流行病学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营养学、营养与健康、疾病的膳食营养治疗等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人体营养保健、食品生产与开发、各种疾病的膳食防治与指导、营养食谱制定与膳食营养计算与评价、社区营养调查与改善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的技能,具有独立解决有关疾病与营养、食品与营养、营养与健康等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营养、食品与健康专业(专科,专业代码:A081310)课程设置:

1.医学基础总论;2.临床医学总论;3.基础化学;4.生物化学(四);5.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学;6.基础营养学;7.食品加工与保藏(专);8.人体营养;9.食品卫生学;10.疾病的营养与防治;11.中医营养学基础;12.食品卫生法规与监督;13.烹饪营养与膳食管理基础。

营养、食品与健康专业(独立本科段,专业代码:B081311)课程设置:

1.食品化学与分析;2.实用卫生统计学;3.流行病学;4.健康行为与健康促进;5.营养学(一);6.临床营养学;7.中医营养学;8.食品毒理学;9.新型食品概论;10.食品加工与保藏(本);11.社区营养学;12.烹饪营养学(一)。

三、就业前景

随着我国和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食物结构和食物消费中的不合理状况日益显露,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良并存,不科学、不文明的食物消费习惯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患高血压病人数1.6亿多,糖尿病患者2000多万,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超重和肥胖人数分别为2亿和6000多万。另外,在我国有2.5亿人由于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造成缺铁性贫血,有60%的成人正在步入亚健康状态。尤其是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比照,中国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严峻的现实令中国营养专家们、食品专家们意识到,在国内开展公众的营养干预和指导已成当务之急,尽快引导我国食物发展步入科学轨道、加大食物结构的调整力度变得刻不容缓。以传统的饮食文化来优化食物与营养结构,并与预防营养性疾病相结合,提高全民营养、健康水平,已迫在眉睫。此外,社会对懂

营养知识、食品知识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有资料显示,中国真正该方面人才仅有3000人左右,也就是说中国每65万人“共享”1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而在北京、广州等发达城市,该方面人才绝大部分分布在医院等机构,为特殊人群服务。单就营养师而言,北京目前日接待能力在300人次以上的会员餐馆有1.1万家、各类高校200余所,再加上300人以上的机关单位和企业公司,至少需要专业营养师2万人。以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为例,按照国际通行的“每300人当中有一个营养师的比例”计算,广东省至少需要营养师30万名。而广东省目前正规营养师数目还在3位数以内,缺口大得惊人。目前,我国消费领域最为突出的矛盾是日益增长的食品质量、安全需要与现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运输和流通状况之间的矛盾。研究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进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开展公民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组织健康食品加工生产都需要营养、食品与健康的专业人才。

营养、食品与健康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就业领域包括:医院、卫生防疫、食品质量检测、幼教、食品加工与销售、饮食业等。该专业形成的职业将成为我国新世纪最热门的职业之一。

营养、食品与健康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各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研究所、食品行业、医院、宾馆、酒店、学校、食品进出口部门等等。可从事食品检验、品质管理、食品质量分析、卫生监督、营养治疗和保健、营养教育、餐饮管理、食品营销与贸易等工作。

专业代号:A081310;专业名称:营养、食品与健康(专科)

注:“标准号”为2002年以前使用

序号 类型序号 课程代码 标准号 课程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001 002 003 004 004 005 005 006 006 007 007 008 008 009 010 011 012 101 102 103 104 105

03706 03707 04729 00018 00019 05735 05736 05737 05738 05739 05740 05741 05742 05743 05744 05745 05746 05747 05748 05749 05750 057

5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大学语文

学分 类型 2 4 4 2 2 6 2 5 1 4 2 3 1 4 4 6 4 6 8 4 4 4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选考 选考 选考 选考 选考

考试方式 笔试 笔试 笔试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笔试 笔试 笔试 笔试 笔试 笔试 笔试 笔试

3015 计算机应用基础 3016 计算机应用基础

医学基础总论 医学基础总论 基础化学 基础化学 生物化学

(四)生物化学

(四)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 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 基础营养学

食品加工与保藏(专)人体营养 食品卫生学 临床医学总论 疾病的营养防治 中医营养学基础 食品卫生法规与监督 烹饪与膳食管理基础

00988

食品营养学

选考

笔试

相关说明 开考方式 报考范围 主考学校 课程设置 毕业要求

面向社会 全省

南方医科大学

必考课程12门,共56学分;选考课程6门,共32学分;加考课程门,共学分;

1.101至104选考课要求至少获得12学分。

说明

2.医学、药学、护理学或其他医学相关专业的中专或专科毕业生报考本专业可不考医学基础总论(含实践)、基础化学(含实践)、生物化学

(四)(含实践)三门课程,但须从101至106选考课中选考其他课程满足本专业规定的学分。

备注

专业代号:B081311;专业名称:营养、食品与健康(独立本科段)

注:“标准号”为2002年以前使用

序号 类型序号 课程代码 标准号 课程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001 002 003 003 004 004 005 005 006 007 007 008 101 102 103 104 104 105 106 106 107 108

03708 03709 05753 05754 05755 05756 05757 05758 05759 05760 05761 06999 00015 05762 05763 05764 05765 05766 05767 05768 05769 05770

302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食品化学与分析

食品化学与分析(实践)实用卫生统计学

实用卫生统计学(实践)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实践)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营养学

(一)营养学

(一)(实践)毕业论文 英语

(二)临床营养学 中医营养学 食品毒理学

食品毒理学(实践)新型食品概论

食品加工与保藏(本)

食品加工与保藏(本)(实践)社区营养学 烹饪营养学

(一)学分 2 4 5 1 4 2 4 2 5 6 2 不计学分 14 8 8 3 1 4 4 2 4 4

类型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必考 选考 选考 选考 选考 选考 选考 选考 选考 选考 选考

考试方式 笔试 笔试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笔试 实践考核 实践考核 笔试 笔试 笔试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笔试

根据粤考办[2008]4号文件《转发全国考办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营养、食品与健康(专科)的补充说明》,调整本专业的考试计划。(详细请点击查阅)25 26 27 28 29

201 201 202 202 203 203

05735 05736 05739 05740 05741 057

42医学基础总论 医学基础总论 生物化学

(四)生物化学

(四)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 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2 4 2 3 1

加考 加考 加考 加考 加考 加考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实践考核 笔试 实践考核

相关说明 开考方式 报考范围 主考学校 课程设置 毕业要求

面向社会 全省

南方医科大学

必考课程8门,共37学分;选考课程8门,共54学分;加考课程3门,共18学分;

1.101至108选考课要求至少获得34学分。

说明

2.凡国家承认学历的营养、食品与健康专业专科毕业生可直接报考本专业,非本专业专科(或以上)毕业生报考本专业需加考201至203三门课程。

3.本专业仅接受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或以上)毕业生申办毕业。

备注

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 篇5

1.2 能力结构

具备英语读写与计算机专业软件应用能力。具备微生物基本操作能力、食品毒理学分析能力、膳食营养评价管理和指导能力、营养知识咨询与宣教能力、理化检测能力、食品感官评定能力、食品加工能力。具备生产管理与产品营销能力、组织管理实验室的能力、评价与监控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1.3 素质结构

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与创业素质。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融入职业资格标准, 重构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培养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2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按照“校企共同深入调研—确定职业岗位—分析调研岗位实际工作任务, 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行动领域—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进行研究与实践, 搭建较为完整的食品营养与检测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1 推行“岗课证融合、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岗课证融合、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 是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基础上, 参考食品企业工作任务和具体工作过程, 做到基于岗位要求的课程与工作过程融合, 突出教学做一体。核心课程中要贯穿营养师、食品检验工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 做到岗课证融合。[3]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过程按照任务引入、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训的过程实施。课程教学分两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训教学;第二阶段为专业专项技能实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原则引领下, 在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技能竞赛贯穿其中,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2 构建基于食品专业工作岗位的“1平台+4模块”课程体系

在调研的基础上, 依据食品检验、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公共营养服务与管理流程、岗位能力, 融入食品行业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标准设计基于食品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4];依据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行动领域, 构建核心课程。将教学项目与岗位对应工种的职业标准相结合, 逐步构建个性化、系统化的 “食品营养与检测岗位课程平台+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公共营养服务与管理、食品检测、专业能力拓展”课程体系。“1平台+4模块”课程体系见表1。

2.3 构建“校内三级实训, 校外三段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目前, 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 专业理论课程学习的比重较大, 而实践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训环节很少, 导致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不强, 实践课程开发尚不能满足学生关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构建“校内三级实训, 校外三段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2013级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依托校内食品检测实训基地, 完成诸如微生物实训、基础化学实训;食品理化检测实训;食品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实训为主的三级实训。依托校外山东省康泉食品有限公司实训基地, 搭建见习、轮岗实习、顶岗实习的三段实习过程。通过这种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的方式, 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2.4 实施“五大素质提升教育工程” 搭建完整职业能力系统

将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进程中, 实施“五大素质提升教育工程”, 即思想道德培育工程 (德育基地建设、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等) 、身心素质健体工程 (心理健康评估、体育协会社团活动等) 、人文素质拓展工程 (社团活动、论语新读等选修课程) 、职业素质强能工程 (实训、食品质量安全教育、职业技能竞赛等) 、创业教育提升工程 (创业大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 , 强调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 构建实现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完整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

3 结束语

构建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是以食品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结合山东省鲁西南地区经济发展需求, 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基于食品生产企业实际工作岗位, 融入职业资格标准, 已建成“食品营养与检测岗位课程平台+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公共营养服务与管理、食品检测、专业拓展”的“1平台+4模块”课程体系, 实现职业资格标准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同时食品理化检测等核心课程已构建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库。

在“校内三级实训”的基础上, 将技能竞赛融于综合实训中, 组建校内竞赛小组, 参与班级竞赛、院校及行业技能竞赛, 培养学生技能实践操作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按照岗位见习、轮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流程, 在山东省康泉食品有限公司、济宁成友食品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 进行针对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理化检测等环节的岗位实习。

实施“五大素质提升教育工程”效果显著。如我系学生的作品“荷叶露生产新工艺及HACCP在工艺中的应用”获“挑战杯—彩虹人生”山东省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一等奖;“超高氧与超低氧对马铃薯绿变及贮藏品质的影响”获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二等奖等。

以上构建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层次, 实现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9.

[2]山东省“十二五”食品工业规划[Z].2011.

[3]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4) :66-70.

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 篇6

1 高校考试改革与人才培养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许多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探索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要求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试制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考试长久以来一直是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仅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态度、动机及行为选择等等都具有直接的制约和影响作用[1],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要真正有成效就必须探索出一条衡量人才的方法,必须建立科学、公正、合理的评价手段。考试是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考试具有教育评价和学习导向的功能,考试的方式和内容会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考试是一种人本化的活动,考试活动是否科学将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对考试的内容、方法、标准与形式有不同的要求,课程考试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评定功能、区分功能、预测功能、诊断功能、教学反馈功能和激励导向功能等基本功能[2]。

但是目前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考试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评定,缺乏对知识掌握能力及素质能力的判定,同时对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的衡量过于片面。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不足,也极大的削弱了考试在教学中的反馈激励作用。对教师而言,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实施的积极性;对学生来讲,不仅影响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也不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以往的考试形式大多是为考试而设立的应试考试,结果不可避免形成学生为分数、学分和获得毕业文凭而学习;对教师而言,考试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是为了给学生学习某门课程一个结论而已,很少有教师主动根据考试的结果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和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了解进行认真地分析、评价和总结。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长久以来的应试考试观念在主宰,虽然考试方法进行了多次改进,但是观念不改变,无法带来真正意义的考试改革,考试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3]。因此,要改变应试考试的观念,只有观念的改变才有可能带来行动的改变。从改变应试考试观念入手,以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为切入点,尝试建立一门课程的综合评价的考核方法,提高考试的信度、效度,解决考试与创新教育不相适应的矛盾,进一步强化考试的功能,使考试符合并促进培养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更新考试观念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目前绝大部分课程的考试仍然沿袭旧教育观念下的单一知识评价工具,而在当前注重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旧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已越来越不适应综合评价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此,有必要重新认识考试的功能和意义,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4]。

2 课程评价多元化

改革考试方式、优化考试结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科间知识不断交叉,社会的需求也更趋向于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而伴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考试方式更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由学校统一要求开卷考试或是闭卷考试,而是应该树立科学的考试观。现在高校使用较多的是开卷、闭卷、综合作业、口试、系统分析研究报告、课程论文、小组答辩、实验(实践)报告等考试形式,课程考试具体采用何种考试方式则由教育目标和具体课程性质决定。像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应尽量减少采用靠记忆就能应付考试的闭卷形式,而要尽可能采用更能考查学生应用能力的形式[5]。传统的考试以结果性考试为主,绝大多数课程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来区分学生知识、技能的高低,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过程性考试。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考试方式,考试时间大多是在课程学完以后学期末才进行,因此带来我国与外国在大学教育上的严进宽出的巨大反差,进入大学校门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紧张和压力,学生平日学习放松,大多数学生只是在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时才会去看书、背书,不求甚解。因此,“考后全忘记”成为目前许多大学生司空见惯的学习方法。目前高等教育的考试形式单调,基本以闭卷为主,考试内容大多还是检查学生对概念、原则、理论的机械记忆,缺少对各种能力的综合考核。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改革考试模式,让考试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指挥棒,采用新的课程评价方法。

首先,从考试制度进行改革,从一次终结考试向全程考核的转变;其次,改革考试内容,从记忆模仿能力的考核向全面考核转变;再次,改革考试形式,变单一闭卷笔试模式为开放型多样化模式,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笔试、论文、操作、设计、开卷、闭卷等多种形式,给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有更大的发挥余地,引导学生,从记忆型、模仿型学习向思考型、创新型学习转变。通过考试改革,明确考试目的,改革考试内容、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期末单阶段学习为平时全过程学习,变知识性学习为能力性、创新性、应用性学习,以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使考试这种手段真正为培养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服务[6]。除了要在考试形式及制度上改革,还应打破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决定学生最终成绩的习惯,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管理,强化平时成绩的功能,规范平时成绩的评定,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任课教师严格抓好平时成绩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切实发挥平时成绩的作用,保证平时成绩的真实、准确[7]。

3 考试改革实践

3.1 新的考试方案

结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特点,对考试内容进行改革,确立考试的能力考核方向,正确设计和确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考试内容,以反映学生“三基”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内容。因此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拟定了新的考试方案,新的考试方案采取课程全程评价,形式包括教学的几个环节,在传统的闭卷形式上增加开卷形式,具体分为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测验、作业、课外学习、考勤)、期末闭卷及课程开卷三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5%,实验占15%,期末闭卷考试占30%,课程开卷考试占20%,最后采取各部分汇总的总评成绩作为学生修读这门课程给予的最终评价,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为达到以上考试方案的要求,首先理论课考核包括考勤占课程总成绩的10%,由学生学委当堂记录,缺课学生有正当理由才可以;在平时考核上向学生灌输考核贯穿课程始终这个理念,而且从内容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传统考试内容大都照搬教材,学生以教材为标杆进行作答,极少有创新甚至批判性思维的发挥空间。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单一型考试形式,使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在课题考试改革研究过程中,教师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和考试改革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针对平时考核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制定了实验计划,尤其侧重在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及演示能力等方面的测试。

具体做法是:(1)在以前的教学经验基础上,安排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小组的学习活动内容由教师每周布置题目,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联系社会上相关的营养和食品卫生提出讨论的题目,题目的完成要求从查找文献、讨论、分析、实际调查及总结,以论文或PPT形式上交教师,最后课外学习小组平时成绩评定采用答辩方式和对论文贡献多少确定。(2)在学完一部分后随堂闭卷测验。(3)理论课按照章节结束后,布置学生独立完成写小论文综述。课程闭卷考试:首先,在保留传统笔试形式的前提下,对笔试考试的内容进行改革,一方面压缩客观题的比例,另一方面增加主观题的比例;其次,试题题型更全面、客观、准确反映教与学的情况,所出的试题特别注重突出考查学生的三基部分以及综合运用营养与食品卫生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全部结束后布置题目写课程综述论文,要求广泛参考文献内容有新意,成绩占总成绩20%。改革的目的希望真正起到引导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的作用。过去的课程成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实验和期末一次闭卷考试,难以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其他能力进行考核,采用新的考试方案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3.2 考试效果及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出勤率在98%以上,平时成绩在88%以上,实验成绩在80%以上,开卷成绩85%以上的较高的成绩,虽然期末成绩平均在65分以上,三个班80分及以上占总人数的9.68%,但是几个部分综合的总评平均成绩三个班接近80%,其中优秀率平均达到17.74%,不及格率为零的较好的成绩。

3.3 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态度调查

通过对132名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有25.36%的学生认为新的考试方式有助于对课程内容、知识点的掌握,有23.19%的人认为可以从多方面评价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有19.57%的学生认为新的考试方式灵活,认为此种考试方式需要经常看书、复习的占到15.22%,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态度的总体态度持赞同的占到86.23%,有13.77%的学生认为此种考试方式比以前紧张。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如果考试改革真正有助于启迪智慧、培养能力,学生不仅不会害怕考试改革,反而会将它当成锻炼自己的好机会。

3.4 学习习惯改变

以前对于课本外的参考书有50.72%的学生表示不看,31.88%的学生只在考前看,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及参加课外学习小组,有51.45%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看参考书。但是对于课本外的知识的获取途径有76.09%的学生是从电脑上,从图书馆获得知识的不到10%(9.42%),没有看课外相关知识的原因主要是认为对考试没用或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有10.86%的学生认为没有时间。因此,学生的学习还是被动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布置课外作业及开展课外学习小组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这次期末成绩偏低,这与大多数学生认为期末的闭卷成绩只占30%,对总分影响不大,导致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有关。因此,考试改革不应仅停留在考试形式的改革,还要注重学生思想上的改革,不做分数的奴隶,但也不应该在思想上投机,如果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无法达到考试改革的真正目的,因此,还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考试方案,总结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方法。

4 推进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

4.1 促进教与学的双向提高

目前,高校的考试模式对教育的导向,仅仅是培养博学多才的人,而不是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提高人自身的能力。这也导致高校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将科学知识培养和社会能力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科学的考试观应当是从“人”出发的,着重强调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考试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强调通过考试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进而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程度,考试对教师而言,不只意味着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对学生而言,考试不仅是为了获取学分、获得文凭和学位,而是要体现大学教育与社会的协调统一。考试目标突出能力提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8]。经过多次实践,发现采用课外学习小组,以实际案例为题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最终完成一份答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其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9]。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展现和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及和队友的协作能力,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考试的目的不仅在于总结和评价教和学的效果、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考试来改进教学工作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10]。考试改革反过来促进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创新,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保证。考试制度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与时俱进,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走出素质教育只是文化素质课教学任务的误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同时由于这种考试制度的改革方式将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考核结合,不断反馈、完善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调动了学生及教师的积极性,对推动教学改革及提高教学质量得以长期有效的进行得到了保证。

4.2 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和评价过程如何公平化

考试改革的多元化不仅体现在考试方式及内容的多元上,也应体现在考试评价指标及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准确把握多元评价的内涵是建立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在教师为主体多元化原则基础上,建立学生参与的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机制,改变任课教师“一言堂”状态。让学生参与,学生变成评价的主体,可促使师生的“教学相长”,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机制,使得各方形成参与合力,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学校应积极地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教师的改革尝试,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出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新模式[11]。

5 总结

总体上新的考试方案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有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由于考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考试的次数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会比以前加大,此外,如何建立适合多元化评价标准,提高其公平性也是考试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高等学校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手段,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和突破,改革当前传统的僵化课程考核方式,促进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红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在观念贵在践行[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5-29.

[2]钱厚斌.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145-147.

[3]赵峥.新时期高等教育考试改革创新的思考[J].高教管理,2007(12):114-115.

[4]王金兰,傅国华.高校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初探[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23(1):112-114.

[5]潘栋辉.应用型本科院校考试改革与探索[J].教育改革,2012(1):14-16.

[6]惠涣河,卜晓军,杜育锋,等.开展考试改革构建综合性全程考试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7(7):37-38.

[7]蓝昌裕.高校考试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丽水学院学报,2011,23(1):125-128.

[8]李文利.高等教育之于学生发展:能力提升还是能力筛选[J].北京大学教育评估,2010(1):1-15.

[9]张晓京.推动“以探究式为基础的学习”[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7-28.

[10]金敏力,聂磊,宋勤.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考试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2(1):70-71.

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 篇7

1 食品安全

我国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中是这样定义食品安全的,即将食品安全作为一个狭义的范畴来理解,食品没有毒,对人体没有造成伤害,并且符合一定营养要求,那么食品就是安全的。而从广义角度来理解食品安全,将食品安全与数量、营养、可持续发展相联系,即食品安全首先要在数量上够,其次在足够营养前提下不对人体造成伤害,最后是符合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要求。很显然,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之所,食品安全需要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监管想维护[1]。

2 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监管现状的分析

2.1 食品营养现状

食品营养达标,是保证食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食品营养价值达标,人们选购且食用食品才会有价值、有意义,如增强自身机能、补充身体所需养分、增强人体免疫力、增强人脑记忆力等。所以,出于保证食品营养价值的考虑,严格、规范、合理的执行食品营养检查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从当前食品营养工作落实实际情况来看,食品营养工作质量不佳,存在诸多问题,如未按照食品定位,对食品营养进行检查,确定食品营养是否达标;某些食品中添加的添加剂或非食品添加剂没有明确说明,也不予以高度关注及检查,确定其是否危害食品营养,或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没有设定各类食品营养标准,对食品原材料进行有效监测,确定其是否存在安全问题,或原材料营养成分较少等,亦或是转基因材料,检查其是否存在潜在破坏人体的因素等等。以上食品营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无疑不加加剧了食品的危险性[2]。

2.2 食品卫生监管现状

当然,除了食品营养方面存在问题,不利于保障食品安全之外,食品卫生监管方面也存在问题,这才使得劣质食品在市场行横行。食品卫生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法律法规体系粗放,没有详细的规范的说明食品卫生监管相关条款,使得食品卫生监管缺乏监管标准及监管依据;食品卫生监管通常采用分段管理,价值职责划分不明,使得有些食品卫生多人监管,而有些食品卫生无人监管,进而造成了食品安全问题。

3 强化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监管,向食品安全问题挑战

3.1 高度重视食品营养问题

为了有效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障食品安全、卫生、营养,应当高度重视食品营养问题,积极解决食品营养问题,即根据当前食品种类及食品营养情况,合理规范各种食品营养标准及不同人群的营养摄取量,以便人们可以平衡膳食,保证营养均衡。除此之外,还要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予以完善,规范食品营养相关的条款,以便食品营养工作可以规范化、标准化、合理化的落实[3]。

3.2 高度重视食品卫生监管问题

出于加快建设食品安全的考虑,在食品卫生监管方面,应当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从而规范和约束食品卫生监管工作;应当构建食品卫生监管责任制,将食品卫生监管相关责任落实到具体监管人员头上,使其做好自身分内之事,提高食品卫生监管水平。

4 结束语

在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举国上下议论的焦点,更加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热议的话题的情况下,深入了解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监管现状,进而有针对性的优化食品营养及食品卫生监管,保证食品安全,尽可能的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承康,白玉成.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监管并重应对食品安全”双重挑战”探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22(5):427-430.

[2]邵明立.当好人民健康的保卫者.[J].中国医药导刊,2011,8(1):55-58.

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营养人才需求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可以享用的食品种类日益增多,在食品生产、储运和销售等环节上由于人为或者非人为因素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病多发[1]。食品安全和膳食营养均衡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广东的食品产业和餐饮业十分发达,从业人员众多。然而,这几年广东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瘦肉精猪肉、“毒菜”、“毒鱼”、“毒瓜子”等等,对食品行业和餐饮业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造成不利影响。加强培养社会急需的具备食品安全与营养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十分必要,对安全营养、食品产业和餐饮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食品安全与营养内涵、食品安全与营养人才需求、食品安全与营养专业人才就业岗位及知识与技能要求等几方面分析了广东今后食品安全与营养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需求趋势。

一、食品安全与营养的内涵

1.1 食品营养的内涵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食品营养、饮食营养和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的目标。

食品营养是指构建机体组织器官、满足生理功能和体力活动需要的营养素总称,包括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六大类[2]。食品中所含的营养素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即称为食品营养价值。食品营养对人类健康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充分合理的食品营养对体格和智力发育有重要意义;(2)充分合理的食品营养对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延长寿命有重要意义;(3)合理的食品营养可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4)食品营养对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

食品营养的来源,按食品加工的过程划分可分为生鲜食品、初加工食品(包括烹饪食品)和深加工食品。生鲜食品即是通过种植和养殖获得的产品,以新鲜蔬菜、水果等为主,只需简单处理即可食用。不同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在选择食用该类食品时要根据自身生理需求选择。初加工食品(包括烹饪食品)即生鲜食品(农产品、水产品等)经简单加工或烹煮获得,要获得营养丰富的烹饪食品需要烹饪者掌握原辅料特性、合理搭配、调味和烹饪以及卫生安全等知识和技能。深加工食品是以生鲜食品或半成品为原料,采用科学的加工工艺,经食品机械设备加工及包装所获得,要获得营养丰富的加工食品需要加工生产者掌握科学的食品加工工艺、选用卫生安全的加工机械设备,避免在加工过程中造成原料的营养损失和破坏。

1.2 食品安全的内涵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食品安全”是食品行业的一个新名词,对其确切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积极调研,以期对食品安全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国际食品卫生法典委员会对食品安全的定义是,消费者在摄入食品时,食品中不含有害物质,不存在引起急性中毒、不良反应或潜在疾病的危险性。其中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有毒有害物质,二是对人体健康影响。造成食品安全危害的因素按来源分为: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意识不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如滥用农兽药(有机磷、促生长剂类、抗生素等)、滥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染色剂等)、添加非食用的化学物质(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孔雀石绿等)、使用劣质原辅料等人为因素。非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食品专业知识和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如食用某些有毒食物(河豚毒素、蓖麻毒素、黄曲霉毒素、毒蘑菇等)、食用过期产品。

二、食品安全与营养人才需求分析

2.1 食品安全人才需求分析

食品工业是广东省的九大支柱产业之一,处在全国食品行业发展的前列。据统计,到2006年广东省已有食品加工企业及相关企业6万多家,年加工产值约2000亿元,食品出口额20多亿美元,从业人员150多万人。

由于广东省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人才的需求增长迅速,然而食品从业人员中具备专业知识技能人才的占有率相对较低。在食品生产、储运和销售等环节,由于相关工作人员缺乏食品安全知识技能、食品安全意识不高、社责任感不强等因素,而导致的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4]。 广东近几年食品安全事件多发,如瘦肉精中毒事件、苏丹红事件、午后红茶回收门、哈根达斯惊现黑作坊、孔雀石绿水产品事件、假酒、“毒鱼”、“毒菜”等。据广东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通报,2005年广东省重大食物中毒和发生在学校的食物中毒共31起,中毒人数1030人,死亡人数25人。食品安全事件多发给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影响,一方面因食用有毒有害食物而导致食物中毒给消费者造成了身体伤害,另一方面这些事件给消费者心理造成了长期的不良影响。食品安全事件多发给广东食品行业的发展、广州“美食之都”的美誉造成了不良影响,对处在改革前沿的广东尤其是广州大都市的社会和谐造成不利影响。

目前,广东省有7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设有食品专业的院校不到10所,而设有食品安全相关专业的院校更少,每年的食品专业总毕业生人数约2000人,而食品安全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比例更少。提高食品行业和餐饮业从业人员的食品相关专业知识是提高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培养大批具备食品安全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十分迫切和必要。

2.2 食品营养人才需求分析

广东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居民生活富裕,但是由于多数居民缺乏营养膳食的专业知识和指导(营养配餐员、公共营养师严重缺乏),造成了膳食结构不合理,过度补充营养,即营养过剩问题。营养过剩的主要表现为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病患率增加,并趋向年轻化[3]。如,中国目前有糖尿病患者3000万,是全球糖尿病第二大国,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呈年轻化的趋势。2002年广东省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2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3.8%。专家分析,这与不合理的饮食以及运动减少造成的身体肥胖有关。

居民日常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病多发,慢性病患者的增多给医疗行业带来不小的压力,给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不利影响。我国即将出台《国民营养条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让专业营养师走进百姓生活,以改善国民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的现状,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国民素质。《国民营养条例》草案要求300人以上的食堂,餐厅必须具备营养配餐员,所有的幼儿园和学校都要配备营养师;社区应设立营养师定时向居民宣传营养知识[5]。

广东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对饮食营养和健康更为关注,需要大量具备食品营养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提供相关服务。据统计,广东省目前拥有人口一个亿(包括流动人口),如果按照发达国家每300~400人就拥有1名营养师计算,广东省需要营养师30万左右,而广东省目前正规营养师不到1万人[6]。广东从事公共营养的人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公共营养师缺口较大,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对公共营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增加,营养师将成为未来几十年最具有发展潜力与前景的职业之一。

目前在仅有的几所开设食品相关专业的院校中,尚无以培养食品营养专业人才或公共营养师为重点的院校。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食品专业作为学校重点专业之一,已将培养具备公共营养与保健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其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食品安全与营养专业人才就业岗位及知识和技能要求

3.1 食品安全就业岗位及知识和技能要求

3.1.1 食品安全就业岗位

具备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毕业后可在地方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督单位、食品企业、大型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食堂、大型餐饮企业等单位,从事食品检验、食品监督和食品安全管理等工作。如,在食品生产企业对生产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现场质量监控;在食品市场定期或不定期到进行现场检查食品质量安全和指导检验人员工作;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对农产品进行常规分析和农药残留、重金属、抗生素检测;在食品超市对生鲜食品、熟制食品、现做食品等质量检验和安全监督。

3.1.2 食品安全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从事食品检验工作的毕业生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对食品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感官检验、理化指标检验和微生物指标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出具检验报告,定期对检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协助品控员进行产品质量改进[6]。

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毕业生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进行原辅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以及配方及配料管理,能进行产品研发与产品改良,能处理顾客投诉问题,并与政府机构进行沟通。食品企业内部审核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 良好的工作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规范(SSO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ISO9000标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熟悉食品企业质量认证审核过程的各个阶段需要开展的工作。

3.2 食品营养就业岗位

3.2.1 食品营养就业岗位

食品营养方向的毕业生可在城市社区、大型餐饮企业、大型宾馆餐饮部运动队、医院食堂、大型厂矿企业、机关、学校食堂、保健品公司等单位,从事人体营养状况评价、管理和指导;进行膳食营养评价、管理和指导;对食品及配方进行营养评价和指导;进行营养知识的咨询和宣传。尤其是在幼儿园、学校、福利院、敬老院等切实需要进行营养配餐单位,从事营养配餐指导工作。

3.2.2 食品营养工作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从事营养配餐、营养指导、营养咨询和卫生监督等工作的人员,能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和需求,综合运用营养、烹饪、食品原材料、食品化学、食品卫生学、中医滋补养生理论等知识,通过合理搭配及烹饪方法改进,向就餐者提供既美味可口又营养均衡的餐食,使人们吃得更营养和健康。除具备营养配餐员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能从事营养与健康评价及咨询指导、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传播,以促进社会公众健康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培养具备食品安全与营养专业知识的高技能人才是符合我国我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大批具备食品安全与营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职人才是推动广东食品产业和餐饮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保障广大群众饮食营养与健康的必要措施,对社会稳定和谐具有积极作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与营养是人类生存永恒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成黎.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发展综述及改善措施初探[J]. 食品工业科技, 2008(10):229-232.

[2]农志荣,覃海元,黄卫萍,等. 我国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 高等农业教育,2008(6):64-66.

[3]向常清.广东食品工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 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04(23)3:99-102.

[4]李怡歆.浅谈营养保健师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 中国科技信息,2007(16):166-167.

[5]广东缺少30万名营养师[EB/OL]. (2006-04-05). [2010-04-18].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6-04 /05/ content_1100893.htm.

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 篇9

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就业方向: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人群的营养指导、保健和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防病治病、医院临床营养治疗和指导食品配制。

就业单位如学校、幼儿教育机构、宾馆、医院营养科、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卫生监督所、食品药品管理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和卫生管理机构等。就业岗位:营养师、区域经理或主管、销售经理、区域销售经理、厨师、销售代表、区域经理、学术推广员、城市经理、农业技术销售培训生、营养咨询代表、客服专员等。

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 篇10

一、强化教学设计,注重专业特色,改变教学模式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发并不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业已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研究重点。在高校传统教学中,基于课程教材内容进行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是其教学的主要模式,该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掌控着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广度、深度与难度,学生常处于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被动式学习,教学效果有限。而在理论课的同时辅以网络教学后,学生可随时上网看到课程的学习要求、教学课件、课程录像、教案与复习思考题等优质教学资源,承担着自主学习的责任,能促进其在传统教学中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然而,这仅仅是教学改革中的一点,网络教学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在构建的平台中加入学科知识查询、应用分析软件、师生互动交流、在线模拟考试等多种功能模块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帮助他们进行主动的知识学习和技能锻炼,这将极大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首先改变教学理念,强化教学设计,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采取多种形式教学,其中之一就是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注重专业技能,利用网络技术的先进性,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以整合的教学资源为基础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来满足导学助学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协同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等,变普通的辅助型网络教学平台为多功能的应用型网络教学平台,把传统的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改变为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多元型教学模式。

二、构建多功能、大容量、实用性强的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

目前国内许多课程虽已建有网络教学平台,但核心多为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要求与内容再现,平台中添加的学科新知识、新技术和资料库、数据库少,更缺乏有实用性的学科相关分析与应用功能系统支撑,限制了学生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充分了解与综合应用。为了加强大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锻炼和提高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其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必须要有较好的吸引力、有丰富的专业内容、能进行师生互动的交流和强大且实用的服务功能系统等。为了做好这一点,我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充分的整合、完善和丰富,在其网络教学平台构建中除了有学科介绍、教师信息、教学大纲、教学教案、教学课件、课程录像、复习思考题集等基本内容外,还加入了大容量的专业知识资料库、图片库和数据库等学科资源,内容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实验内容影像、学科新进展、食物图片、食物营养成分库、药膳食疗库、机体营养状况评价指标库、现实病例与案例分析、课程考试试题库等。同时,编制多项医学营养学教学与应用软件,如课程学习与查询系统、营养分析与评价系统、中医食疗与药膳系统、在线考试考查系统等应用于网络教学平台中。学生在网上可用该平台进行自主专业知识学习或查询医学营养学知识、食疗与药膳知识、食品卫生学知识,可对模拟对象或人群进行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计算、分析、营养状况评价及饮食指导,可观看专业知识影像材料,可在线进行模拟考试考查、能享受在线沙龙等,这种多功能、大容量、实用性强的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中即可将平台作为传统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也可依托平台作为自主学习、模拟实践、能力测试的主要方式,使教学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工作、贴近科研,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师生共建,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

构建一个良好的基于数字化、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需要教师团队高度重视并持续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通过影音图等多种信息将一些抽象理论形象、具体、生动的表述出来,同时经不断地补充新知识新进展、开发多用途功能系统和学生应用实践后的反馈来逐步加强和完善平台建设,最终达到教学效果提高之目的。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中,教师需要对专业知识及课程内容充分“吃透”,通过对大量学科知识的筛选整合、应用功能软件的研究开发和师生交流的互动互助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及教学质量。学生则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中大量的专业优质资源来促进学习、开阔视野,加强他们专业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学生还可以提出他们的学习设想并直接参加教学平台的建设中来,使其在学习中获得进步、在参与中获得锻炼,在应用中获得成长,将学习模式改变为以主动学习取代被动学习,变消极听课为自主参与,从动脑动手少到能综合应用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形成一个“寓学于乐、学而致用”的教育新体系。近几年我们指导本科学生做的毕业实习课题及“未来学术之星”课题均紧密联系实际,如“食品营养价值与中医食疗作用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研究”、“网络教学平台中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NET框架下C/S结构慢病社区信息管理系统一综合查询与统计分析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不同人群营养状况的调查分析”、“复合食品配方对染铅小鼠的肝保护作用研究”、“南宁市市售蜂蜜掺伪情况调查”等,这些研究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发展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辛勤的耕耘带来的是丰硕的成果,在教学效果不断提高的同时,上述多项学生课题获得了学校的嘉奖。此外,2007年我们还获得第三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一项,2008年我们制作的网络教学软件及课件分获第六届广西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和第八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

展望一个完美的网络教学平台,它应具有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强大的功能与容量、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等。我们构建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网络教学平台还需要去丰富和发展,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如在平台中可加入各系统疾病饮食营养原则与要求、肠外营养、食品卫生的国家标准数据库、食物中毒分析处理系统、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等等。只要有政策方面的支持、坚持不懈的精神、精雕细琢的态度,把信息技术同专业学科充分整合,就能构建好一个理想的全智能网络教学环境。

摘要:构建多功能、大容量、实用性强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在建设中整合学科优质资源、注重专业特色、开发有实用性的应用系统,采取师生共建、以建促教、以建促学、不断完善的方式,为改变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网络教学平台,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孙长颢,孙秀发,凌文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2007.

[2]李真,岳从远,冯路.国外网络教学的发展与启示[J].职业教育, 2006,(3):145-147.

[3]鲁力,肖德强,李习艺等.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72-73.

上一篇:持久力的科学下一篇:工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