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学语言艺术论文十篇

2024-07-05

英语文学语言艺术论文 篇1

一、英语文学中的形象性语言艺术

形象性是所有文学作品的一个基础,既抽象又具体,虽然存在但又感受不到。任何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作者刻画出来的形象人物,用形象的特殊性来反映社会时代的矛盾或者作者内心要表达的情感。比如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描写,哈姆雷特是丹麦国王的儿子,他善良高贵,自幼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相信着世间的真、善、美,大家都认为他是世间最了不起的杰作。但是父亲的被害、叔父的篡位、母亲的改嫁让哈姆雷特的内心崩溃,走上了一条复仇的不归路。哈姆雷特自身的性格也是造成他悲剧的主要原因,“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伟大与渺小的化身。莎士比亚通过这样生动的人物形象描写,把一个高贵优雅的王子呈现在读者眼前,仿佛亲身感受到一般,增加了读者对英语文学的进一步理解。

二、英语文学中的情感语性言艺术

情感是一个文学作品的内在表现,通过语言作者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特殊的词语或句子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作者创造文学作品就是以文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任何的文学作品都是有情感的。

For example Hamlet“My destiny in the Shouting,and my whole body every tiny blood vessels become like The angry lion bones and muscles as hard.Rest in peace!Rest in peace!Suffering of the soul”。比如《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在面临自己母亲改嫁的背叛、叔父对自己王位的觊觎,使哈姆雷特的内心开始崩溃,面对背叛产生强烈的复仇愿望。“我的命运在呐喊,使我全身每一根微细的血管都变得像怒狮的筋骨一样坚硬。安息吧!安息吧!受难的灵魂”。莎士比亚通过这种特殊的字词来直接的表达主人公内心的这种仇恨,复仇的激烈欲望,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强烈。因此,英语文学中语言情感性的表现有利于激发读者的内心情感和文章产生共鸣,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同时也是文章的升华。

三、英语文学中语言的生动性

任何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生动性都会带动读者不同的感觉。英语文学中的语言生动性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并未见到具体的人但却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活灵活现。语言是一种艺术的交流,作者通过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脑海中想象的人物刻画出来,让读者感觉这是真实存在的,进而引发读者深思。

《欧也妮•葛朗台》曾被评价为“最出色的画幅之一”。这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著名代表做之一,作者运用语言的生动性,把葛朗台身上的那种自私贪婪、爱财如命、狡诈抠门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在文中葛朗台对金钱的执着被作者用生动性的语言表达的活灵活现,“He knows how to lie,squat,stare half then pounce on their prey,open purse,swallowed the piles of gold,then quietly lying down,like a stuffed snake,quietly,quietly,slowly digest the eat into the belly.”“他知道如何把猎物抓住,同时张开钱袋的大嘴,吞进更多的金钱”。作者把他比喻成一条贪吃蛇,不起声色的把“吃到”的东西全部消化。用一条贪婪阴毒的蛇来形容葛朗台是最贴切的了,既形象又生动,跃然纸上。

四、英语文学作品语言的含蓄性

什么是含蓄性?简单来说就是说话不要说得太“明白”,但又说了,总体给人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这是在我们生活中的含蓄性表现。在英语文学中,作者用有限的文字来表达无限的内涵,让读者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读过之后需要读者静下来,对文章进行回味深思,发现作者表面的语言下,隐藏的一些委婉的情感,这就是语言含蓄性在英语文学中是的魅力表现。

《老人与海》这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著名代表做之一,文章简练含蓄,运用大量的象征手法。把一个老人在面对困难挑战时的顽强不屈、勇于挑战的硬汉形象描写的淋漓尽致。文中的鲨鱼是是一种邪恶的化身,它代表着侵略、毁灭、破坏是成功路上的一大障碍,作者对事实不做过多的评价,让读者从文字中自己回味感受,这就是语言的含蓄性。像文中老人在清晨叫醒男孩的画面“he took hold of one foot gently and held it until the boy woke”,他轻柔地握住男孩的一只脚,直到男孩醒来。这段话并没有说什么,但这种无声的语言描写,更含蓄的表达出老人对孩子的爱和温情,使读者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结语

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英语文学作品中,语言都是一种情感的展现,文化的载体,人类社会正是因为有了语言,才进入了文明时代。英语文学中语言艺术是作者情感的传递,是内在的思想灵魂,读一篇英语文学作品不是只读一遍或者看一下,而是让你通过作者在语言上使用的艺术手法,发现并理解作者的内心深处到底要表达什么。由此可见,理解语言艺术对赏析英语文学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英语文学语言艺术论文 篇2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也应该是塑造学生语言美的工程师。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必须符合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课时、组织活动时就会非常轻松,孩子们听得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自然高。

我认为提高教师的语言素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讲究语言的真实性、准确性、简洁性

所谓语言的真实性,就是不说假话,不说大话,以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决不主观臆断。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真话,要表达发自肺腑的真情;说话要朴实、亲切、有诚心,使学生产生愉快感,乐于亲近,乐于接受。所谓语言的准确性,就是确切地使用概念和术语,合理地进行判断、推理,科学地得出结论。教师除了要选择恰当的语言之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情绪,避免使用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所谓语言的简洁性,就是语言要突出重点,详略有致。古语云:“言不在多,达意则灵。”简洁的语言最能让学生乐于接纳。

二、讲究语言的情感性、生动形象性

先说语言的情感性。“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同时也是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语言只有使学生在感情上引起共鸣,使教师、学生心心相印,才能达到语言传递和沟通的预期目的。“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在课堂上应善于运用充满诚挚和强烈感情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其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孩子的心,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孩子的心田。

再说语言的生动性。俗话说,“一句话可以把人说得笑起来,一句话也可以把人说得跳起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枯草式的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让语言“活起来”,才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要想使自己说出来的话令人信服,就必须把深邃的理性思维和完美的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语言通“电”带“磁”,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语言中接受洗礼,净化思想。

三、讲究语言的针对性、新颖性、幽默性

1. 语言的针对性。

只有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语言,才能使教学卓有成效。要使语言具有针对性,应注意以下几点:(1)因人而异。教师在课堂上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素质、兴趣、特长、性格等因素确定不同的语言。如对有些同学要语言柔和、婉转,点到为止;对有的同学要多加鼓励、热情和蔼;对有的同学要心平气和、以柔克刚。(2)因时而异。常言道,“打铁看火候。”教师在课堂上言贵精致,更贵适时。教师应精心选择“契机”,择机而发,因势利导,以求事半功倍。

2. 语言的新颖性。

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学生爱听有新意的语言。新意,既包括新信息、新知识,也包括新观点、新思想、新表述。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上,有针对性地用学生愿意听、乐于接受的新鲜话去讲道理,这样才容易入脑入耳入心,学生才不致厌烦。

3. 语言的幽默性。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那么孩子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实,幽默是哲理和情感的统一,是才学、知识、灵感、智慧的结晶,是语言的调味品和润滑剂。它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进而起到愉悦情怀,沟通感情,领悟哲理的效果。

四、讲究语言的纯洁性、文明性、健康性

语言纯洁,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孩子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亲近,乐于接受。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志,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决定因素,会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能力提高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因此,要想启迪孩子心灵,陶冶孩子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孩子的心弦,给孩子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研究 篇3

关键词:英语;文学;语言艺术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言语交流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语言交流,所以才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言的作用不仅仅只适用于现实生活,在英语文学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曾有人说,语言艺术是一个文学作品的重要灵魂。所以,想要真正的体会到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实质内容,就必须从文学的语言艺术着手,只有一定程度掌握了作者在语言运用工程中的变现手法,就能够体会到作者渗透在文字作品中的情感、态度以及思想。

一、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特点

(一)意象性

文学作品的关键所在就是能够通过或平凡或者激烈的言语,以及惊悚或紧张的故事情节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构建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世界,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为了使作品主体更加深刻,作者一般会通过借助背景描述以及环境氛围渲染,包括在故事情节中,塑造主人公的性格、心理以及外在形象等诸多方面,通过这一系列效果来使读者产生快乐、悲伤等各种情感。与此同时,文学作品并不仅仅是用来简单的供人们拿来排遣时间以及感受虚构的世界这么简单,更为关键的它承载着某一阶段内的政治事实以及社会现象,作者通过文字来寄托自身的真实情感,批判政治现象。雪莱的著作《西风颂》中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现代至今影响深远,不断激励人们勇往直前。《西风颂》是一首长篇长诗,其一共分了五小节在这首诗中,雪莱是美国诗人,他通过绘声绘色的描写西风拂过平原山川、划过大西洋上空,进而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情。在这首诗中,他的语言文字表现的相对来说激昂,通过万物神圣灵来抒发自己积极、无畏的精神。又比如莎士比亚的著作《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一名丹麦国王的儿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拥有高贵的品质,他始终相信世间的美好,直到父亲遇害、叔父篡位、亲母改嫁等一系列事宜最终让其彻底崩溃,他的内心充斥了满满的仇恨与复仇,从此哈姆雷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哈姆雷特人生发生巨大转变另一个关键原因是他的性格,他可谓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莎士比亚就是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把一个高贵的王子呈现在读者眼前,随着王子人生的忽然转折,进一步吸引读者理解整个英语文学作品。

(二)生动性

生动性也是英语文学作品中一大特点,文学作品中生动性会让不同的阅读者有不一样的感受,它能够达到一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当时的故事情节中一样,语言原本就是一门艺术,文学作品就是利用这一点借助语言的生动性特点,将想象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进而让阅读者感受到人物仿佛就真实存在一样,进而引领读者进行分析、思考。《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著作之一,在这篇著作中,巴尔扎克运用生动的语言,刻画了一个视财如命、狡猾奸诈、的人物形象,此人叫葛朗台。其中,有一小段话是这样来描述葛朗台对金钱视财如命的,“ He knows how to lie,squat,starehalf then pounce on their prey,open purse,swallowed the piles of gold,then quietly lying down,like a stuffed snake,quietly,quietly,slowlydigest the eat into the belly.”在文中,中文意思就是,他知道怎样捕获猎物,与此同时张开钱袋的大嘴,吞进更多的钱”。作者把他比喻成一条贪吃的蛇,然后不动声色的将突进嘴里的东西完全消化掉。借用蛇的贪婪以及阴毒来比喻葛朗台,是最合适也是最为贴切的了,他可以将葛朗台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含蓄性

通常在文学作品中,有的作者言语较为锋利,目的就是直接的抨击一些政治事件或不利于人们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社会现象。但是也有许多作者是间接性的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即用有限的文字来表达较为深刻的内涵,读者在阅读过中总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所以读者会一边读一遍进行思考以及回味。经过细细品味以及思考,就会发现潜藏在作者语言表面下的情感表达,或新喜、或愤怒、或惆怅、或无奈等等,这也正是文学语言的含蓄性在英语文学中魅力所在。海明威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美国作家,他的著作《老人与海》更是家喻户晓,该著作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含蓄,文中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文中刻画的鲨鱼则代表着一种邪恶,它意指那些阻碍人们成功的带有毁灭性以及侵略性的事物。主人公是一名勇于挑战一切困难,不畏艰辛的硬汉老人,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描写老人在早上叫醒男孩的情景:“he took hold of one foot gently and held it untilthe boy woke”中文意思是:他轻柔地握住男孩的一只脚,直到男孩醒来。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对老人当时的神情以及心理做太多描述,而正是这种无声的效果让人们从心里感受老人对孩子的真实的温情以及爱。

结束语:

言语传承文化的载体,也象征着社会的进步。英语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更是各位作家的内心情感表达,也是其思想主要的思想灵魂,正是由于言语艺术具备的这些特点,才能给予读者启发,让读者进行深思,本文主要从语言艺术的四个特点来对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后期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岩,张一凡.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研究[J].才智,2016(8).

[2]吕程.解读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J].新校园:阅读,2015(6).

[3]王婕妤.浅谈英文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技博览,2012(23):178-178.

英语文学语言艺术论文 篇4

一、英语文学语言艺术的意象性特征

与普通的语言不同,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一定的使命特征。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为文学作品服务的,文学作品往往会根据作者的思想,构建一个想象中的文学世界。在这个文学情境当中,也许能想象到的一切行为都是可以出现的,而作者则需要利用一定的英语语言艺术对文学作品里面的情境进行相应的描述。在这种具体的描述过程中,作者利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对主人公的情绪进行描写,有时候还需要对主人公的思想进行渲染,通过一定的语言艺术对主人公进行塑造,并且通过一定的语言艺术承担起作者对现实的批判,或者是寄托作者的哀思,并且给读者分享自己的欢笑。因此,在文学作品的描写当中,英语文学的意象性特征是最明显的特征。纵观英语文学发展的历史,在漫长的19世纪当中,说到意象派的代表人物,最有名的意象派大师就要数庞德了。对于意象派来说,意象描写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塑造一种意象,进而对作品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传递,这种思想感情可以是作者的忧思,也可以是作者的喜悦,抑或者是作者的批判。在意象派的诗歌创作当中,意象派诗歌作品主要坚持三个原则:首先是在诗歌创作中的单一的意象原则;其次是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诗歌的用词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简洁的原则;最后,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需要使诗歌具有音乐感,而不是强烈的韵律感。在这意象派诗歌的三种原则当中,每一个原则都是与语言艺术息息相关的。以庞德的两句诗为例进行分析―――人群中出现的鬼影/正如盛开在潮湿漆黑枝丫上的花。在现实的环境当中,诗人描写的显然是火车站当中人来人往的场景,可是到了诗人那里,这么平淡的场景却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树枝上盛开的花朵。诗人通过语言艺术将枯燥的场景描写的异常美丽,给生活赋予意象性特征,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二、英语文学语言的.生动性特征

在英语文学作品当中,生动性也是英语文学的语言特征。生动性具体是指作者通过用语言艺术进行描写,使所描写的画面塑造出具有生命性的特征,使所表达的思想以及画面具有灵动性,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使所要描写的场景就像真实的一样,让读者通过作者的描述,具有一种在现场的感觉。在生动性方面的描述中,最著名的文学大家就是英国的狄更斯。狄更斯的作品《雾都孤儿》就很好地展现了狄更斯语言生动性的一面。如在《雾都孤儿》当中,狄更斯通过自己的语言艺术,成功地为读者勾画出了以下几个生动的主人公,在所有的角色塑造当中,最著名的要数有着凄苦悲情色彩的孤儿奥利弗以及心肠善良的梅丽太太,除此之外还有窃贼团伙费金。在《雾都孤儿》的具体描写当中,首先,狄更斯通过对各个角色的穿着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我们就很容易想象出各个角色的身份特点。除此之外,狄更斯还通过对《雾都孤儿》里面各个角色的语言进行描写,使各个角色的形象更加真实,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主人公,并且通过各个角色的衣着进行描写,可以使读者对当时社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场景进行展示,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并且通过小说中各个角色的语言,传递出作者对整个社会的基本的思想感情和看法。因此,在英国文学作品当中,作者通过运用一定的语言艺术方法,使文学作品能够真实地再现作者想要描写的社会环境,能够让读者通过作者的文学作品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除此之外,作者在文学作品当中通过刻画一定的人物,当然作者的刻画可以是衣着方面的描写,也可以是故事人物的语言、情感和心灵的描写,使书中的主人公仿佛就在读者面前,让主人公更加生动形象。最后,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一切语言艺术都是为了传递作者的感情,和作者对社会的看法。

三、英语文学语言的情感性艺术特征

对于读者来说,读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了解作者刻画出的画面或者情感,有时读者还会对文学作品中传递的作者的感情进行揣摩,并感受作者想要说出的话。从作者的角度来讲,作者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达一些观点,而在观点的传递过程当中,作者往往是通过对一定的感情表达来进行的,当然,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不尽相同,可以是一种喜悦的感情,也可以是一种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亦或是一种对岁月看淡后的恬然和哲理。总而言之,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在文学作品中,不存在没有感情的枯燥描述,因此,对于英语文学作品来说,情感性是英国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例如:在托马斯格雷的《乡村教堂内的挽歌》当中,这位伟大的伤感主义诗人很自然地向我们传递了一种对古代的怀念和淡淡的忧伤感,但是诗人所传递的当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忆,而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不满情绪,作者通过作品传递出了诗人自己的感情。提到英语诗歌当中的情感性艺术特征,就不得不提英国诗人济慈,在济慈的《夜莺颂》当中,诗人通过语言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诗歌当中,很显然,诗人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夜莺歌声的赞美,更多的是传递着诗人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追求。因此,在英语文学作品的描写当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也许是普通人所无法理解的,因此,诗人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结语

英语文学语言艺术论文 篇5

一、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的含义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 我们说的美学可以成为人与动物区别的一种特征, 也即是人具有这种感官感受, 动物则没有。美学这是人从个人现实的审美出发, 它主要是以艺术作为审美的主要对象, 研究的是美丑审美范围和一时, 以这种意识作为基础, 所衡量的便是美学的价值, 因此, 艺术特性可以从以下的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 精神方面, 从精神的角度来看, 艺术属于一种文化价值的形态, 与宗教、伦理、习俗、哲学是同种类型;其二, 过程方面, 从艺术特性的整个活动的过程来讲, 艺术特性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 属于艺术家创造活动的一种过程, 体现的是艺术家自我的情感;其三, 结果方面, 从结果方面来看, 艺术是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 是人们欣赏的对象。

因此, 艺术特性是以美学价值为基础的, 是追求美学价值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一种形态, 因此, 在对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 翻译人员应该注意这两者是同时存在的, 是一个整体。换句话说, 好的英语文学翻译, 其译作应该是美学价值和艺术特性共存的。

二、英语文学翻译中追求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的重要意义

目前, 随着经济一体化以及全球化的来临, 各国之间的交流不再仅仅存在于贸易上的往来, 人们日常生活间的交流也是与日俱增, 在日常化的交流中尤以精神的交流最甚, 其中电影和文学是两个不可狐狸的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就我们中国而言, 我们受到最多交流的还是英语系的文化, 因此, 要想深层次的了解外来文化, 吸取其精华, 那么就应该多多交流多多接触, 而这便产生了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

英语文学有着其独特的韵味以及魅力, 我们在做好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去多了解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 通过各种手段去了解英语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内容, 也即是应该多阅读英语资料以及书刊, 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表现手法, 即艺术特性去追求英语文学的美学价值, 在最大程度上的诠释好英语文学, 为国家之间的交流奠定基础, 也为我国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而这便是英语文学翻译中追求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的最大意义。

三、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

在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 其于其他形式的文学翻译是基本一致的, 也即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追求美学价值的艺术特性, 尽可能的还原英语文学作品其本身的情感, 下面就简单的分析下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如何的追求美学价值的艺术特性。

由于国家之间的文化价值的不同以及文学思想不同, 文学形式的不同其诠释的情感也是不同, 就目前来看, 在英语文学作品中, 不论是英语文学的明珠——诗歌, 还是英语文学中重要部分——散文, 以及英语文学的基本形式——小说, 他们都有着不同情感以及不同风格, 因此, 子翻译的过程中首要应该体现的便是这种英语文学的风格美, 也是其美学价值的最大体现。其次, 在风格没的基础上应该着重的去体现他们创作中的情感, 也即是感情的形式美, 下面就以英语文学的代表人物培根先生的作品《读书论》为例, 简单的分析探讨:

在佛朗西斯·培根的散文《读书论》中, 我们来着重的选取其中的一段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ability. Their chief use for delight, is intricateness and retiring; forornament, is in discourse; and for ability, is in the judgment, anddisposition of business.”进行分析, 在这段原文中, 培根先生在风格方面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细腻, 在情感方面显示的是一种淡然, 因此, 在翻译的时候应该着重的体现这一点, 就目前的多种翻译版本来看, 我国的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的译本在这两方面体现得最好, 也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他的美学价值, 其译文如下: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傅彩, 足以长才。其怡情也, 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 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 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从译文来看,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成功重塑了培根先生原文的精华, 同时使用了汉语的古文进行翻译, 使得译文十分的典雅, 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其实, 流传古今的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本身都带有被大众认可的文学韵味以及优美的文学意境, 因此, 在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 除了风格以及情感这两方面外, 更应该注重作品意境的翻译, 而这种意境之美这也是文学作品中美学价值艺术特性的最好体现。英语文学不同于我国的古文学, 加之我们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比不上我们实施接触的中国文化, 所以, 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特定的意境时, 我们应该慎重的考虑, 再三的揣摩, 尽可能的用我们熟悉的意境来将其翻译, 这能够使得英语文学原本的韵味可以更好的乙酰胺, 也能使得原文的静态美可以跃然纸上, 使英语文学作品的原词感情色彩和深层意义能够最大程度上的呈现, 而体现出其该有的意境之美。

此外, 在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 对于美学价值的追求还应该注意“形式”上翻译, 也即是英语中韵律, 在我们中国古文学中, 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不仅仅由于古文表达的情感, 因此对于英语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的追求也应该在译文的韵律上有所体现, 可以根据英语文学的原文采用一些对仗严密, 以及排比的句势, 从而体现出原文的气势恢弘, 从而体现出英语原诗的语言之美以及情感之美, 使得英语文学的翻译能够更加的接近我们的审美, 进而体现出英语文学之美。

四、英语文学翻译中的艺术特性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 我们在翻译语言时更多的将其看作一种技术, 但是, 英语文学的翻译应该抛弃这种观点, 其应该是一种文化活动, 带有艺术性以及科学性的语言文化活动。在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 译文文字的应用和处理的技巧上, 应该是既执著于文字, 又不拘泥于文, 可以看作属于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因此, 可以将其成一种艺术, 艺术则应该具有艺术特性, 下面就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如何使得译文带有艺术特性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第一, 满足审美需要, 突出形象传达。众所周知, 文学的基础是文学的形象, 文学生存烦人目的在于能够反映现实, 换而言之, 文学是以生活为土壤的。具体在英语文学的翻译上, 则是文学工作者利用自身民族的语言以及技巧对英语文学进行在创作, 在创作的过程中则是英语文学翻译的艺术特性。如在《瑞普·凡·温克尔》一文中关于, 其原文为:The rocks presenteda high impenetrable wall, over which the torrent came tumbling in a sheet offeathery foam, and fell into abroad, deep basin, black from the shadows of the surrounding forest.在这段英语原文中, 英语系国家的读者都该文犹如身临其境。因此对于译文的要求极高, 译文则要体现出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便是翻译过程中艺术特性的体现。下面就诸多译文中挑选出了足能体现该艺术特性的译文, 译文如下:壁立的峨岩好像一道不可超越的高墙, 岩顶上一道瀑布, 飞沫四溅地奔流而下, 落入一个宽广的深潭中, 周围树林的影子, 使得潭水成为一片黝黑。该译文最大的特点在于译文句式变化多端, 且译文的词序错落有致, 不仅仅给人一种语言的美感, 更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画面。这便是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特性的最好体现。

第二, 把握思维定势, 处理语言变量。在人们的生活中, 语言最终还是一种表达思维的手段, 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则有着不同语言、不同思维模式以及不同思想观念的制约及影响。因此, 在对英语文学进行翻译时, 应该抓住以及把握这种思想上的思维定势, 从而译出符合读者易于接受以及理解的译文。至于文学作品中语言变量的处理, 这是考验译者文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就汉语而言,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地方则能体现出不同韵味, 而英语单词同样有此功效。因此, 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 切记不可孤立任何一个词, 且词的翻译应该结合语境以及上下文, 从语境上进行分析, 限定出改词的最佳含义, 译出最符合原文的文字, 这也是英语文学翻译的一种特殊的艺术特性。

第三:发挥译语优势, 传达原文风格。我们之所以去翻译其他民族的文学作品, 其目的在于需要去感受其他民族的人文风貌, 因此, 在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 最大的艺术特性那就是对传达原文风格的传达。不同的作家, 不同地域, 不同性格, 不同的工作身份, 其创造出的文学作品则有着不同风格和不同的情感, 因此, 文学工作者在对原文进行翻译时, 应该发挥出译语的优势, 在深入理解和把握英语文学的原作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民族文学的规范以及美学的规律选用同种形式的文学格式以及文学词汇进行翻译, 从而译出流畅优美深含感情的译文。典型的如英语文学中著名小说《伊坦弗洛美》关于哈蒙介绍伊坦一家境况的一段话。其原文是“who had driven the stage from Bettsbridge to Stark field inpre-trolley days…, ”在文学作品中, 哈蒙是一个马车夫的形象, 这也可以知道哈蒙本人的文化水平不高, 因此, 译文应该用一种通俗语言进行诠释, 可以将原文译成是“在没有通电车的日子在贝茨伯里奇和斯塔克菲尔之间赶长途马车”这样的译文虽然文学素养不够, 但是其语言简单生动, 可以体现出哈蒙本人对于伊坦的同情。此外, 还有一句, 其原文为:“Well, mattersain’t goneany too well with him”, 该句的字面意思是“好吧, 他有眼看着许多该做的事情做不了”但是这样的翻译是平淡无其, 我们可以通过锤炼词语以及改变句式, 去传达了原文的全部信息, 比如可以译成“唉, 他的日子不太好过”, 这样一个“唉”字就说出了哈蒙对于伊坦的同情以及伊坦的悲惨, 这也使得译文更加的符合我们的审美观点, 译句更加的流畅和生动, 体现出了原文的基本风格, 使得原文的那中国文学性跃然纸上, 而这也体现了英语文学翻译的艺术特性。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项技术与艺术并存的活动, 绝非一件易事。因此, 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 对于美学价值以及艺术特性的追求是极为困难的, 这不仅仅由于美学价值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 更多的一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但是我们应该自豪的是我们的文学工作者们在追求美学价值的路途上从未止步, 他们在尽最大的能力还原这文学的本身韵味, 在尽可能的依靠自己的理解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的译文, 创造出带有美学价值艺术特性的语言文化。语言是博大精深的, 也是文化的代表, 是整个民族国家文化的精华, 对于英语翻译中美学价值及艺术特性而言, 我们应该竭尽所能, 努力的追求, 化为己用, 进而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 为民族文化的流传和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本文主要简单的分析了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的含义, 进而从英语文学翻译的角度下分析了英语文学反语所追求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的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简单的阐述了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与艺术特性, 希望能够对我国英语文学翻译事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美学价值,艺术特性

参考文献

[1]贾文波.旅游翻译不可忽视民族审美差异[J].上海科技翻译, 2003 (1) .

[2]李茜.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J].中国翻译, 2002 (2) .

[3]姜秋霞.审美想象与文学翻译的等值阀[J].中国翻译, 2001 (6) .

[4]陈云雀.文化差异与中美言语交际障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

[5]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语言文化对比[J].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4.

[6]刘莉琼.浅谈诗性效果在文学翻译中的保留[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优化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艺术 篇6

一、用生活化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真烂漫、好动、好奇, 他们的年龄特征及其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活动永远是从疑问与兴趣开始的。要想让小学生安心、有耐心、快乐地在教室里坐满40分钟, 并在这段时间里学到知识, 教师需要下番苦功、动足脑筋才行。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语言时, 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与其他学科相通的趣味性现象, 将问题生活化,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语言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活跃学生的思维。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语文教学语言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准确、精炼,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 在不同的时间、场合, 应该用不同的语气、节奏讲话。一般来说, 面对低年级的学生, 教师的语气应更柔和、更通俗、更富有童趣;面对高年级的学生, 教师的语言应更简练、更富有哲理, 语言的节奏可适当地快一些。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是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 所以教师要具有足够的教学机智, 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 及时调整语速、基调、音量、节奏和语气等, 使教师的语言能被学生理解, 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教, 是为了不教。”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其教学语言就应该含蓄不露, 耐人寻味, 发人深思, 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差异性, 教师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 对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这三种类型的学生, 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 要做到面面俱到, 深入浅出, 明白易懂。这样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 不使一名学生掉队。针对学困生, 教师要更多地使用表扬和鼓励性的语言, 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和谐的语言环境中愉快地学习。

三、运用修辞的方法设计语文教学语言

因为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有意注意时间太短, 所以听课效率常常不高。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借助一些修辞手法, 让教学语言变得生动起来, 以此来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 提高听课效率。教学语言是“加工了的口语”, 教师在授课时, 应在口语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肯定、疑问、反问等不同的语气, 运用双关、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 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典故、格言、成语、诗词、谚语、歇后语和外来词等引入课堂。这样, 不仅可以使教学语言避免平白直叙, 调节气氛, 增加学生听课的兴趣, 而且可以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的新奇多趣。语文教师要知道, 语言的风趣诙谐也是调控课堂气氛和增加亲和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7

一、语言的标准化、亲近化

教师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 过硬的语言基本功, 能随时随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语言、语音。能通过自己的语言影响、熏陶学生,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规范、标准的语言语音。

教师的语言要亲近, 使学生听了如春风贯耳、冬日暖阳。要达到这一艺术效果, 教师的语言不但要正确、清晰而且还要生动、鲜明, 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因此, 教师要掌握必要的语言技巧。如教师讲课时的语速一定要适中, 切忌语速过快像开机关枪一样, 学生还没反应过来你讲的是什么意思, 你已经进行下一个环节的讲述了;另外语速也不能过慢, 语速过慢学生听着急、烦躁;还有教师讲课的音量也不能老是一个调子, 这样学生的大脑皮层会感到疲劳, 产生抵制情绪, 影响听课效果。教师讲课的音量应该有高有低、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这样才能突出重点, 控制好学生的注意力。

二、语言的简洁明了、通俗化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洁明了, 同时也要通俗化。学生和老师的阅历、知识水平相差很大, 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通俗化, 让学生听得懂, 但这种通俗化要建立在正确理解原意的基础之上。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老师在讲“但是”的词意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的更清楚明白, 就解释为“转折”“转弯”的意思, 导致后来一名学生用“但是”造了这样一个句子:“有一辆汽车在马路口但是撞了一个人。”这种刻意的追求通俗化而背离了原意是不可取的。

三、语言的幽默性、趣味性

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 不可能一节课40分钟都在注意听讲。幽默是一门艺术, 教学中恰当运用幽默、趣味性的语言, 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 牢记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例如:在教生字时可以给一些生字编一些顺口溜、小歌谣。如:“坐”是两人土上玩游戏;“爱”是一撇是春风, 三点是春雨, 宝盖是弯弯的手臂, 把挚友搂在怀里;“高”是一点一横长, 口字在中央, 大口张着嘴, 小口里面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字记住、记牢。

在讲解课文时, 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体裁、不同内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不同, 采取表演、情景教学等不同方法进行教学讲解。因材施教, 幽默、趣味化的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语言的激励性

林肯说, 人人都喜欢赞美;雷曼说, 任何人对顺耳的话都是容易接受的, 说几句让听者感到舒服的话能收到奇功异效。因此,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鼓舞性, 在批评学生时应先肯定他的优点, 然后提出希望, 并且让他感到老师关心他、相信他。

教师在表扬某个学生时, 对其他学生也是个激励。例如:在进行一年级教学时, 拼音部分学完之后, 我发现班里有很多学生开始用拼音写日记、书信等等, 而且写得通顺流畅。抓住这一时机, 我采取了在班级公开对这些学生提出表扬的激励机制, 果然, 不出一周的时间, 班级里又有一部分学生加入了“拼音写作的行列”, 这使我深刻体会到教育语言的力量。

五、语言的积极性

教师不仅要教书, 而且要育人。教师要注意语言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切忌在学生面前发牢骚, 因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 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很单纯, 教师的观点、评价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思想。因此, 教师要以积极的、健康的语言去感染学生, 净化、美化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成为心胸开阔, 有理想、有热情、有抱负的一代新人。

语言艺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8

一、英语教学语言基本类型

以课堂语言教学环节为依据,英语教学语言的基本类型包括:

1.第一种类型为教师课堂用语

这种类型的语言是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对特定用语的应用,在模式上一般是固定的,在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以及不同条件与项目中,发挥着“起始功能”,具体应用如下:

(1)课程开始时应用的问候语,以及休息阶段应用的告别语。例如:Good Morning student / That's all for today / Good-bye.

(2)对新语言传授应用的开场白。例如: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

(3)学生对新语言知识练习时,教师应用的提示语。

2.第二种类型为师生交际用语

例如教师利用以下语言展开提问,具体为Which, What, Where, How, Why… Do you know?等,推动学生积极探索答案,认真展开思考、推理分析。

3.第三种类型为教师反馈信息用语

反馈信息语言在类型上有两种:第一种可表示对某种事实肯定、赞同、认可的语言,多数应用于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予以肯定的条件下。像That's good,I agree with you等。第二种是对某种事实否定、不认可时使用的语言,一般在学生回答错误的情况下使用。像NO,I don't think so等。

二、语言艺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对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是英语教学的第一任务,所以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方面必须重视语言艺术。对高中英语教学来说,教师要想把握好教学语言艺术,要注意如下几点:

1.英语教学语言需要把握好情感艺术

对于英语教学语言艺术来说,情感艺术这种表现形式属于高层次的。可以说,在教师对英语知识传授、学生对英语知识灵活运用方面,情感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积极的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英语交际活动。从高中英语实际教学来看,要是师生之间能够建立融洽的感情,学生就会配合良好,就会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投入自己真实的情感,使教学语言充满浓郁的感情色彩,这样就会通俗易懂,而且生动亲切;同时,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实际教学内容确定教学语言的情感,两者应当保持一致,使学生能够在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环境中展开学习思维。最后,教学语言的情感需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教师在这一方面需要把握好语言情感基调。例如语速快慢、声调高低、语音轻重等。教学语言需要保持活力与情趣,有效调动学生的真实情感,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展开英语学习。

2.英语教学语言需要把握好表达艺术

英语教学语言一方面需要正确把握语音语调,而且语言表达应当简洁自然,通俗易懂,动作和发音之间等要保持规范协调。在学生英语学习中,教师是英语学习的引导者,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会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的英语学习。因此,英语教师对语言的把握一定要熟练自然,上课尽可能说标准的英语,使学生可以娴熟应用英语进行思想感情表达。

3.英语教学语言需要把握好提问艺术

提问是对于学生如何利用英语展开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利用提问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充分挖掘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提问具有很多类型,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实际的提问与同课文内容相联系的提问。教师在进行提问时需要把握好教学语言,对提问艺术重视研究,首先,教师要善于对疑点进行设置,从易至难,每个环节之间能够紧密相扣,慢慢深入。利用教学语言进行提问,开始的时候应当简单一些,逐步应用比较复杂的教学语言进行提问。其次,利用教学语言展开提问,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考空间。再次,教师要善于把握好情景,对教学情景合理设置,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有效的启发作用。最后,利用教师提问的教学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形成一种动力。

4.英语教学语言需要把握好语感艺术

对于教学语言来说,语感十分重要。具有较强英语语感能力的教师,能够保持教学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带给学生愉悦感。所以,教学语言对语感艺术要加强重视。第一,从节奏上把握好教学语言。语言快慢把握好尺度,正确领略语调的升降,语句长短控制好。第二,教学语言要保持美感。在发音上应当宏亮,吐词精确而清楚,声调达到动听而委婉,增强亲切感。第三,教学语言应当富于自然美。语言和动作应当保持协调,英语教师的语言不可以矫柔做作。教师教态要自然,面带微笑,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结语

总体来说,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使学生掌握英语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语言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同时能够在思想上引起共鸣,师生之间能够默契配合。教师的教学语言是英语教学过程中对英语知识传授的主要载体。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能够恰当运用语言就是英语教学语言艺术的本质。所以,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对于教学语言艺术必须高度重视,这样才能实现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 篇9

——中国画的诗书画印结合表现方式

授课人:董铭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为高中美术鉴赏研究课。在本节课内,学生、教师共同收集民间美术、实物、图片、视频等资料,并联系实际生活,引入与民间美术有关的民俗形式,在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欣赏美、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从而使美术欣赏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民间美术是我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在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中发生、发展,流传了几千年的美术品种,它存在于劳动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其品种浩繁。本课选取了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六类,让学生分组选题、收集素材、合作调查等,从而较为全面地了解我国民间美术的辉煌成就,理解学习掌握民间美术基础知识,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

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本节课通过调查汇报、交流评价、实践临摹来感受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的语言、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鉴赏要点。

学生分析: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十分关注流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只留于表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设计构思:

关注教材的同时以学生为主,把“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评价延伸”的研究型学习方式用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多元发展。课前,通过课题小组等研究形式,增强学生鉴别、筛选、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学会合作,体验探究,感受发现的愉悦与成就感。同时多样的自主研究活动,促使学生更好地吸收时代信息和多元美术的艺术观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目的:

知识和技能:

1.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

2.简单了解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的关系及民间皮影、北京沙燕风筝等基础知识。

3.了解中国第一次“文化遗产日”活动讯息。

过程和方法:

以“欣赏美、了解美、评价美”为线索,尝试把“搜集资料→阅读欣赏→讨论探索→评价延伸”的研究型学习方式引入教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

2.通过多种实践,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

3.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民间美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教学准备: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民间美术作品实物。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由美术课代表、语文课代表、电教课代表负责组合人员。

2.各组负责搜集整理相关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教室版面上,营造出直观的中国民俗文化氛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概念,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民间美术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

师:哪位同学能来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等。

(三)展示调查报告

每个小组通过课外调查学习、搜集素材、讨论分析,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学们有何收获?(各组先找两位代表:一位学生作讲解、一位播放背景课件)播放6个小组课件,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小组介绍后,老师进行补充,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师补充: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动人民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培养和传承民风民俗的教具。

刺绣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及钱包、香包等布什物。民间刺绣厂一间制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跳跃感,先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剪纸是人门十分熟悉的、用于装饰、烘托节日气氛的一种民间艺术,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四)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解说背景课件,最佳自创作品给以奖励

通过展示调查报告、小组解说,自评、互评、师评,最后评选出最佳解说员、最佳解说背景课件,并分别给予奖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讨论思考

学生集体讨论、思考。

为唤起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据了解,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里,各地将积极倡导举行相关的公益活动,如开展

“爱我遗产、优化环境”系列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展、专家咨询及文物收藏鉴赏活动等。

议一议: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

(六)欣赏拓展

1.现代生活中的民间美术

2.奥运标志与民间美术

提问:奥运标志中的图形与那种民间美术有关?

3.视频欣赏:动画片《奥运吉祥物》

(七)布置作业

同学们自己尝试制作一幅剪纸作品。

(八)本课结束,师生再见。

教学流程

教学线索

教学内容、流程

策略与方法

开始

欣赏导入

1.视频欣赏:

2.出示课题

欣赏、提问

导入新课

欣赏美

民间美术的分类

1.实物展示、辨认

2.民间美术的种类简介:

说一说、认一认

看一看

了解美

民间美术简介

1.概念

2.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

阅读理解、讨论与研究

走进民间美术

学生课件展示

1.年画课件

2.民间玩具课件

学生展示

生生互动

民间美术的特点

一、生活实用:实用简洁,因材施艺

二、审美需求:质朴率真,乡土气息

三、表达情感:热烈夸张,象征寓意

(1)独立的符号系统(2)含蓄寓意的表现方法(3)多元的造型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

讨论与研究

欣赏与理解

评价美

传承与创新

议一议:新华社新闻一则

阅读理解

讨论探究

结束

欣赏拓展

1.生活中的民间美术品

2.实践剪纸操作

欣赏拓展,结束教学

教学反思:

1.本课尝试把研究性学习引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互动的教学氛围。学生课件的展示交流,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的讨论构成了本课的亮点。

2.创设情境、研究主领,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学生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形成一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课上的学习,学生对民间美术已不再陌生。通过对“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的热烈讨论,学生们提出了很多好的想法,如:“把民间艺人请到身边”“从小加强民间传统文化的学习”“学校开设民间美术研究型课程”等,一个个金点子充分体现了学生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在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抵制了不良文化的影响。

启迪歌唱的语言艺术 篇10

一、感觉性语言。

在人体中与歌唱有关的肌肉群,包括呼吸肌肉群、咬字肌肉群和共鸣肌肉群,它们运动是完全靠人的“意念”来指挥的。在学生学习的初期,如果让学生一下绕进生理解剖学的迷宫,不仅激发不了学习兴趣,甚至会发懵,导致厌烦。因此,我们首先应让学生通过“找感觉”来体会———即教师尽可能地多运用感觉性语言,使学生认识到声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许多歌唱时的感觉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体验和经历过的。如“打哈欠、惊吓、吸一口凉风、擤鼻涕”这些动作与歌唱的吸开腔体、集中声音的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很快就能把握这种歌唱状态,实现声音的要求,所以,我们说感觉性语言的提示是正确发声的主要手段。有许多感觉提示从生理学角度看是毫无道理的,但对歌唱的调整确是绝妙的。例如,感觉嘴巴放在腹部咬字体会声音的起点,身体渐变矮、变胖来体验气息的控制等,以上的身体感觉如果是正确的,那反映出来的声音也是正确的。一旦找到感觉就要及时指导反复练习。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就是在反复寻找和反复练习中逐步形成的。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只要教师以正确的方法努力去要求学生,每个学生不管其素质如何、嗓音条件如何,都可以将他的歌唱机能调节到她力所能及的最好状态。可见,感觉性语言的提示是学生通往快捷调节歌唱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科学性语言。

所谓科学性语言, 即是指唱歌的某一技能状态按照科学的要求, 正确无误地表述, 绝不允许那种没有科学根据, 凭主观随意的“解说”, 也不允许模棱两可或者含糊其辞的所谓讲解。教师能否运用科学性的语言同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娴熟程度紧密关联。歌唱训练有其系统的理论和生理科学原理。一般来说, 理论性的讲解放在体会到声音后比放在前面更容易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如学习“哼鸣状态”, 通过教师感觉性语言的提示———“口含半口水”的感觉, 让学生体会其运动状态, 再以科学性的语言进一步说明“笑肌微提, 双唇轻碰, 舌头放平, 软腭上提, 基音在咽腔与鼻腔里同时产生共鸣 (眉心振动感) , 这种轻柔和谐的过程就是哼鸣练习的基本状态。”又如学习吸气的练习, 教师可这样加以说明:“吸气时, 横膈膜收缩下降, 胸廓腰围扩展, 因胸腔和肺部的扩大, 外界空气即吸入肺内。”这种科学性的语言是在学生已通过“闻花”的感觉, 体会深吸气的运动状态后的进一步说明, 它使学生对相应的技能状态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了解, 从而由感性的认识提高到理性的认识, 所以说科学性语言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

三、艺术性语言。

所谓艺术性语言,从心理学上讲是人的思想赋予鲜明的、形象的、有想象力的语言形式。中国音协会员孔令华在《声乐入门》一书中说过:“发声练习与其说是训练肌肉,不如说是训练大脑,用心理活动、高级神经活动帮助解决生理问题。”这点说明唱歌教学中,运用丰富多彩而又十分贴切的艺术性语言来描述歌唱发音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把握好歌唱状态,建立正确发声技能技巧等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如做连音发声练习:教师请学生做“轮子”转圈的想象,每小节随音高的上升,圈子由内向外、由下向上绕圈,圈子一个比一个绕得大,这样做能消除发声器官的僵硬和气息的流失现象,使气息比较流畅,有活力,声带动作比较平滑,发出的声音灵活、圆润、自如。这个“轮子”的说法,听起来可笑,但实践证明这种心理活动的提示很有作用。又如“珠落玉盘”的跳音,腰围气息的“揉”开,“汽水呛鼻”打开鼻腔,如“狮吼”般的高音歌唱状态等,无不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常言说得好,“唱歌是唱共鸣,不是擂嗓子”。寻找声门的适度感,寻找气息压力呼与吸的对抗,寻找字在口腔形成的着力点,寻找共鸣腔开度,等等。使歌者音区统一,激起美好音质的混响与共鸣……是声乐教师对学生歌唱训练中需逐步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用“贴着咽壁吸着唱”、“吹倒瓶口”、“赖在气上唱”等形象的艺术性语言,把美声歌唱复杂的共鸣问题简单化,从而使气息支持的歌唱,声音远离发力点的歌唱,歌唱生命力持久成为可能,收到显著的效果,为国际、国内声乐界培养输送了大批演唱、教学的人才。大师规范、科学、艺术性的至理名言深深地启迪着每一位歌唱者,受益其中。实践证明,想象力越丰富、越生动、越具体,学生理解就越深刻,掌握演唱技能也就越牢固。

上一篇:造价工程师研究下一篇:胎儿心脏超声心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