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性新闻三篇

2024-09-13

预测性新闻 篇1

预测性报道是依据现在和过去的事实, 对事物或事态前景所作的报道。按照我们一般所遵奉的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在预测性报道中所体现的应该是新近发生的对未来具有预测性因素的事实的报道, 它基于新近发生的事实, 而对未来尚不完全可知的事情进行一种分析、推测。其基本的新闻内核还是基于“新近发生的事实”而不是那些尚未发生的预测性内容。预测性报道到底该怎样写呢?关键的环节有两个:一个是态度, 一个是方法。态度问题是老生常谈, 进行预测性报道时, 在认真严肃的前提下, 需要突出的主要有三点: (1) 论之有据, 坚持审慎原则。预测性报道的基本新闻内核是已有的事实, 推论应从这些事实而来, 预测一定要慎重, 坚持理性的推断, 避免个人情感的影响。 (2) 全面、平衡是新闻客观真实性的基本要求, 在预测性报道中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低级错误。 (3) 合理推断, 严密求证。在掌握行业规则的基础上, 分析报道对象的历史与现状, 深入到竞赛各方的实力对比、心理状况等方面去, 探求其内在的变化规律。从而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预测的方法多种多样, 美国社会预测专家约翰?奈斯比特采用一种独特的“资料分析法”对美国社会趋势进行预测,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温?托夫勒主张“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定量分析的工具, 譬如, 统计学、分类模式、电脑计算等等”, “借助这些方法去洞悉事理, 靠他们来显示、阐明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关系, 揭示各种趋势, 提出范围很广的种种可能”。西方的预测性报道往往是建立在调查统计、抽样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基础上的, 以数据处理统计软件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作保障。就目前我国的预测性报道而言, 大多采用的是个人经验判断和专家权威意见模式, 依据个人或专家在某领域的经验和知识来直接预测未知事物的趋势。但它较多受制于个体经验、知识以及利害得失等因素, 主观性过强而客观性、科学性不足。所以, 对我国的记者而言, 还需借鉴西方的新闻预测经验, 掌握一些预测技术和预测方法;还需要作长期的资料数据的收集积累。

二、预测性体育报道呈现方式

2007年10月23日, 山东《半岛都市报》网络版有一则易建联在NBA雄鹿队的预测性报道, 题为《雄鹿努力提升篮板能力易建联将变“篮板狂人”》。文章专门分析了该队今年在篮板球方面的前景, 表示:“今年雄鹿队一定会有改观, 他们选来了身高2.12米的中国大前锋易建联, 他有极强的争抢篮板的能力。”这篇报道的背景是, 在此前的比赛中, 易建联表现突出, 打出了他到NBA后发挥最好的一场比赛。篮板球达到了l2个, 这使得球迷对他的期待陡然增加。于是, 作者也“适应读者的心理需要”, 开始不着边际地预测分析。论实力, 易建联当时面对的是能否在NBA站稳脚跟的问题, 还远远不到“篮板狂人”的水平。而在这个耸动视听的标题下面, 文章中根本找不到关于“篮板狂人”的说法, 而且“今年雄鹿队一定会有改观”的说法也太为主观。后来的事实是, 紧接着的几场比赛, 雄鹿队和易建联的表现都差强人意, 篮板球方面也无任何突出之处。

既为预测, 当然有可能准确、有可能不准确。但是, 上面的报道, 不是预测准确不准确的问题, 预测在这里仅仅成了一个外壳, 实质是借着预测“未来的事实”, 从主观预设出发, 迎合受众的心理和情绪, 进行片面、夸大、煽情性的报道, 结果往往与尔后的事实大相径庭。美国新闻史学家莫特曾针对“黄色新闻”说, 它“使用大字号标题给人以耸人听闻的虚假感;滥用以至伪造照片;捏造访问记或其他报道以行骗;对民众表示虚假的同情, 发起运动以标榜自己等”。在这里, 我们不妨称上面的现象为一种隐性的“黄色新闻”。

三、预测性体育报道形成原因

首先是利用了预测性报道的弹性空间, 既为预测性报道, 就难免有不准确的时候, 毕竟在预测的过程中, 各种影响因素都处于不断变化中。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肯定是会有一定距离的, 这就使预测性报道的准确性具有了一定的弹性空间, 给各种非科学、非理性的预测留下了可乘之机。从受众接受的角度看, 预测性报道首先基于一定的已有事实, 满足了受众的部分需求。至于预测结果, 出现失误乃至于错误似乎都是可以理解的。也就是说, 受众对于预测性报道的真实性具有一定的心理宽容。许多预测性的体育报道恰恰是利用了这些因素, 又向前迈了一步, 偏离了真正的科学预测。其次是预测方式的作用。弹性空间的存在, 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预测方式才是导致隐性“黄色新闻”的直接因素。预测性报道需要掌握充分的资料、依照正确的方法、进行严谨的分析, 对记者的经验、敏锐性、洞察力等都有相当程度的要求。正是记者从主观情感出发, 而不是从客观事实出发, 才会出现煽情、臆测等结果。再次是体育报道泛娱乐化的影响。近些年来, 社会文化的娱乐形式向多元化发展, 体育新闻在传播内容上也表现出日益显著的泛娱乐化趋势, 如报道题材的广泛化、体育人物的明星化、体育节目的娱乐化、体育新闻传播符号的丰富化等特征。观众对体育新闻的消费, 早已不局限于体育本身的紧张、刺激、富于观赏性和感染力, 体育圈也正演化为另一种娱乐圈。这种娱乐化倾向使夹杂在预测性体育报道中的黄色新闻更加隐蔽, 而体育比赛的真正魅力, 则在这种娱乐化的影响下被削弱了

四、小结

对于新闻的判定选择要看其新闻价值, 即“事实本身所包含的能引起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兴趣的素质”, 其价值标准为:真实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体育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 也必然具有这些共通之处。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都是体育报道的重要价值, 而真实性和趣味性尤其富有内涵。首先, 无论何种体育比赛, 一旦失去真实, 则其价值和吸引力立即大打折扣, 看看世界范围内假球、黑哨、兴奋剂等对体育的危害, 就可知真实性对其有多么重要。有真实才能产生悬念、激烈等吸引观众的直接因素。其次, 体育比赛的趣味性内涵丰富:如竞争性、挑战性、体育明星个人的魅力等, 使体育新闻具有了强烈持久的吸引力。体育比赛的输赢结果固然重要.但过程的赏心悦目所带来的体验和享受要更深刻, 真正的体育迷, 更懂得欣赏体育比赛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关注结果。所以说, 这种浮夸的“黄色新闻”手法在预测性体育报道中的使用, 只是在浅层次上满足了一些受众的需要。真正能吸引受众的, 要靠体育本身的魅力, 需要将体育比赛的焦点、关键准确地传递给读者。

摘要:预测性报道是基于“已有事实”而预测“未有事实”, 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对于拓展报道空间, 充分挖掘新闻资源, 丰富报道方式, 满足受众需要, 均有很好的作用。这一方式现已成为体育新闻中的“常规武器”。

关键词:预测性,体育新闻报道,呈现方式

参考文献

[1]雷航, 黎莎.试析预测性体育新闻.新闻编采.2002, (3) .

预测性新闻 篇2

财经预测报道的特点和价值取向

预测就是“鉴往知来”,借对过去的探讨,而得对未来的了解,其目的就是获取未来的信息。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国内经济波动的频率和幅度不断加快加大,初富的中国人为了规避风险、增加收益,更想知道“明天如何”、“未来怎样”,对经济预测的需求达到空前。财经媒体的预测性报道也因此备受关注,成为人们投资、经营的“风向标”。

预测性报道是对虽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事件作出判断的报道形式,它着重对事件的未来前景和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科学预测。除具有普通新闻的特征外,还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前瞻性:它是在新闻事实发生之前发出的预先报道,通过对新闻“生长点”的分析、推理,以前瞻性思维预测事物发展的动向和前景,比普通新闻的“时效”、“快捷”更胜一筹。

导向性:它预示了未来或隐或现的风险或机会,提醒人们早作准备、趋利避害,能够引导受众情绪,指导受众行为。

不确定性:“预测是指对不确定的或不知道的事件作出叙述。在多数情况下,这些事件都是未来事件。”在至未来预定出现新闻的时日中间,存在着各种因素的诸多变数,这将使得预测性报道的“准事实”不一定会变成事实,甚至变成“失实”。

因此,对一个未来事件的预测性报道可能产生三种结果:一是预测的信息非常准确;二是预测的信息大部分与事实相符;三是预测的信息绝大部分与事实不符。我们来看一个具体事例———

欧洲债务危机始于希腊的债务危机,进入2010年欧盟其他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至今尚未消除。2010年中国股市开盘为3289.75点,此后近二年再也没能见得这一点位。这期间,国内媒体就“欧债危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提供了以下不同预测的报道:

《第一财经》在“欧债危机”发生初期,就邀请专家深度解析,多篇报道从不同的角度作出预测:这是一场不亚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灾难,将波及全球资本市场,中国股市难以独善其身。受众据此决策,及时离场,能够避免重大损失;

一些国家级媒体采取边看边报方式,不断推出阶段性的预测性报道,预测的信息大部分与事实相符,增强了受众防范风险的意识。但是,他们在2011年第三季度过早作出“股市见底”的预测,信者入市,有一定损失;

不少财经媒体的预测性报道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强劲,“欧债危机”只是外部因素、短暂影响,中国股市不会深跌。受众据此入场或持股,纷纷被深度套牢,损失惨重。

在预测性报道产生的三种结果中,第一种结果是理想情况,第二种结果较多出现,它们都能给受众创造不同程度的价值;第三种结果则会给受众带来损失。

所以,财经预测报道的价值取向是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准确”使预测产生价值,“可靠”使预测可信并提高精度,“及时”使预测发挥最大效用。

当今财经媒体的受众不仅仅是读者、听众和观众,同时还是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他们对预测性新闻的强烈需求,反映了当前人们的心理:信息化时代,追求高层次解惑;转型期社会,应变心态浮动;天灾人祸,激发危机意识;期望把握未来,力求稳操胜券。

媒体要想真正拥有受众,占领市场份额,必须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这一需求。及时提供尽可能准确的预测性报道,帮助受众减少不确定性,在经济生活中取得相对有利的位势。

导致财经预测报道失灵的原因

出现在财经媒体上的预测,实质是人对经济现象、经济事件的一种分析。这个“人”,可能是记者或编辑,可能是官员或专家,也可能是分析师或企业高管。他们对预测对象是否全面了解,掌握的资料是否准确、完整,选用的预测方法是否得当,分析判断是否正确等等,都会影响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因为有人的意志参与,还受事先难以了解的种种因素影响,经济现象、经济事件未来的发展容易发生变化,对其预测难以总是正确的,预测报道也容易发生失灵。这对媒体的“把关能力”是一个挑战。

中国的财经媒体新闻实践不长,理论构建不足。记者经过数年的跟踪分析,发现预测性报道常因下列原因导致失灵———

“传播失灵”:由于财经媒体“把关人”与“经济人”角色之间的冲突、称职财经记者的短缺、大批“采编人员+股民”的存在以及相关法规、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了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扭曲、预测失实、错误解读、捕风捉影、误导受众等诸多问题的发生。例如2007年10月13日(星期六),一家媒体作出"整体上市狂飙,30家央企集体起跑"的预测性报道,短短数小时就被近30家网站转载。15日(星期一)股市一开盘,众多央企股票大幅上涨直至巨量涨停,带领大盘狂涨126.83点;16日央企股票继续带领大盘上涨,创下中国股市有史以来的最高点6124.04点;17日,国务院国资委新闻发言人对此辟谣,诸多央企股价随即狂泻,带领大盘步入长达一年的下跌,众多投资者的资金灰飞烟灭。

“市场失灵”:2010年以来,中国证券市场陷入“内忧外患”之中,受欧债危机恶化和扩散、新股扩容大跃进以及上市公司业绩增长预期等因素影响,股指连续下跌不止,一时散失了投资、价值发现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这期间,许多媒体根据以往经验,多次作出“价值凸显”、“市场大底”等预测性报道。投资者据此进场,结果是屡买屡套、屡战屡败,损失惨重。市场失灵导致预测性报道的失灵。

“政策失灵”:政策失灵指的是“一项公共政策的过程或结果偏离了政策制定者实际预想的目标,并给政策对象造成了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政策失灵同样会造成预测性报道的失灵。例如2005年以来,全国城市房价一直在涨,“一线城市”甚至翻番有余。在这期间,媒体预言房价即将下跌、崩溃的言论不绝于耳,然而一次次失灵,想买房而未买的人都后悔不迭。2010年4月和10月,政府两度出重拳,遏制需求,打击投机,提高购房门槛。于是,预言房价将下跌30%甚至50%的报道再次见诸媒体,然而房价依然在涨,至今并未真正掉头。对此现象,中央财经大学政府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福重指出:改革土地出让制度、央企投资制度、完善信息、地方不再以经济建设而以民生为中心、给富人开放更多投资渠道,才是房价回归正常的正道;而这不是祈祷和“科学”预测能实现的。

“机构失灵”:研究机构所出报告作为专业人士的分析判断,理应公正、专业和可靠,普通投资者也将其作为投资的“风向标”。但2011年券商研报可谓乱象丛生,从中国宝安“石墨矿”事件到宁波联合“被锑矿”,从中信证券的“天价榨菜”事件到渤海证券“专业补脑残”的雷人研报,一个赛一个不靠谱儿,有的明显是机构与机构或上市公司相勾结,引诱中小投资者上当的圈套。以中国宝安“石墨矿”事件为例,去年9月至今年2月,湘财证券、平安证券、国泰君安和信达证券先后发布研究报告,认为中国宝安旗下子公司贝特瑞在黑龙江鸡西市拥有石墨矿,该矿适合作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优质原料,而且储量丰富。这些研报通过媒体传播在市场上“立竿见影”,宝安股价由去年7月的每股7元多,在半年里飙升至每股25.45元,上涨三倍多。然而在3月15日,中国宝安首次发布澄清公告,称目前没有矿产资源。此后中国宝安股价一路下跌,普通投资者损失惨重,将发布研报的券商告上法庭,对有关媒体予以谴责。

财经预测出现在媒体上,不论是出自记者、编辑之手,还是专家、分析师之口,受众通常把它视为媒体的报道。“失灵”现象的多样性和动因的复杂性提醒媒体人,不仅要时刻保持“把关人”的审慎,还要提升防范“失灵”的“内功”。

科学预测,努力减少“失灵”

预测性报道的准确性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我们一方面不能因为部分报道的预测结果不准确就否定这种报道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要以“预测不可能总是正确的”为由轻率地去做这种报道。负责任的财经媒体应该全面分析其中的成败因素,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健全报道管理制度,加强采编人才队伍建设,从而向广大受众提供尽可能准确的预测性报道。

同时,预测性报道体现了财经媒体的见识水平和解释力,是媒体争取受众、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利器。媒体从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也应倾力破解“失灵”难题,提高预测性报道的准确性。

一、要做“分析大师”,莫当“算命先生”

分析师和算命先生都做预测:一个是科学预测,运用多种工具和模型指点江山;一个是虚假预测,毫无理论依据的信口胡诌。预测性报道准确与否,人是关键因素。新闻实践也表明,大量不合格的记者充斥在财经报道第一线,是造成报道失准的重要原因。

财经记者应该成为一名“分析大师”,至少是一名“分析师”。财经报道专业性强,经济预测又是一门集多门学科知识的智力活儿,对记者有着更高的专业要求。记者只有勤奋学习、刻苦锻炼、深入思考和长期积累,掌握先进的推断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形成对事件发展前景的推断力和观察力,才能对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以及作用机制作出科学的分析,对经济过程及其各要素的变动趋势作出客观的描述,从而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轨迹作出科学的判断或预见。

二、多些规律意识,少些主观臆测

经济规律规定着经济的功能发挥并决定其发展方向,是科学预测的基础。采编人员增强规律意识,能够有效地防范预测性报道的失灵。如运用“经济发展模式相似性”的规律,推测出股票的行情暴跌,可能预示着经济危机将要发生;股票行情看好,价格上升,预示着经济可能进入复苏或高涨阶段,从而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作出正确的预测。

资本市场波诡云谲,采编人员仅凭主观猜测,容易误入歧途。2011年6月轰动全国的“天价榨菜”事件,事出作者主观臆测:涪陵榨菜集团将每盒600克、成本近4元的“沉香榨菜”,以2200元的价格推向市场。为此,中信证券分析师黄巍在未作实地调研的情况下,发布了《推高端产品拉升企业形象》的研究报告,杜撰“涪陵榨菜”的升值空间,给予该股票“增持”的评级;一家全国性媒体6月20日作了题为“点‘菜’成金”的报道,文章称:“价格的确不是问题。想想看,同样是由植物制造,如果一包香烟经过精细选材、加工和包装可以卖出上百元的价格,成为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享受得起的奢侈品,那么榨菜为什么不能走限量路线从而也成为一种另类奢侈品呢?”作者若有价值规律的意识,就不会如此去臆测而遭到人们的“口诛笔伐”。

三、把握四个要素,避免误测乱判

预测性报道一般从概括过去和现实情况入手,进入对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分析,再到对未来经济态势作出判断,最后提出实现未来目标的条件或可行措施。整个过程包含了四个基本要素,即信息、方法、分析和判断。采编人员把握好这些要素,才能避免误测乱判,做到预之有理、测之有据。

信息的采集要坚持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确保信源的可靠和内容的可信。常被政府部门和企业“辟谣”的报道,其信息来源多为道听途说、“坊间传闻”或“某官员的某句话”,造成市场和价格的大幅波动。

目前的财经预测报道大多采用个人经验和专家权威意见这两种模式,有快捷、直观等长处,又往往因个体经验、知识、修养的局限以及利益关系等,显得主观性过强而客观性、科学性不足,造成报道的不准确。经济预测的方法有300多种,可为新闻报道直接采用的有十多种,而选择恰当的预测方法,可获得受众更多的信任。

财经预测的分析判断要有充足的依据、要有说服力的解释,以消除受众因“信息的落差”而形成的不信任或误读。

四、力求独到见解,切忌“人云亦云”

预测性报道工作有个“连锁失灵”的现象,即一家媒体的财经预测不准确,其他媒体也跟着犯错。这与媒体相互“扒稿”有关,也与采编人员“抄袭”他人预测结论密不可分,如房价一致看跌却在涨、股市一致看涨却下跌等等。市场往往在人们看法一致时发生逆转,各地、各个阶段的经济也千差万别,各种经济现象都有易变性,采编人员制作预测性报道时,不能“人云亦云”,而要深入思考、全面分析,坚持独立判断。

媒介竞争某种意义上是第一解释权的竞争,独家见识及前瞻性观点最能体现媒体的价值。在当今资讯爆炸、数据翻涌的时代,受众缺少的已经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理解、分辨和消化,需要真正有用的“未来新闻”和媒体的“真知灼见”。在资本市场波诡云谲时,媒体要能果敢“亮剑”,给予受众以第一认知;在重大事件发生或市场行情发生轉折时,媒体要能准确研判,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体现出“参谋”、“指南”的作用。

五、有误差要坦诚,不纠正失人心

财经预测仅是对未来经济状态所作的一种估计,不容易做到全部准确。重要的是,当发现报道的预测有误时,媒体应该行动起来,及时通过连续报道最大程度予以纠正;对重大预测误差,媒体必须向受众解释清楚所测之事为何没有发生、什么原因导致了预测失误。有人认为,这样做媒体声誉受损。其实不然。现在央视财经频道主持证券节目的左安龙,此前曾在多家地方电视台主持过这类节目。善于分析判断的他,所作股市预测也有多次失误,但能“知错就改”、解释道歉,坦诚成为其主持风格,深受观众青睐。媒体闻错不纠或文过饰非,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受众。

预测性新闻 篇3

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后不治身亡;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不知道读者诸君怎么看待这些自带痛感的新闻,是麻木不仁、一眼扫过,还是将不合理的工厂制度、绝情绝义的高校机关、无孔不入的诈骗分子都痛斥一番?无论如何,保持必要的敏感和合理的怀疑,适当关注世界和他人,学会批判性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仍是一名普通新闻读者的基本素养。而我们周遭林林总总的故事,善恶交织亦交锋,悲喜相融亦相对,是非混杂亦分明,面对痛感新闻,将我们的心安放在客观的立场上,有所痛惜,有所警惕,或有所思考,有所行动,量力而为。

青春不止是梦幻与美好,美好的反面也潜抑着危险、残酷和罪恶。当年那个17岁的少年求爱不成,把汽油泼向16岁的少女,在她周身点燃了地狱之火。5年后的今天,当这桩轰动一时的毁容案渐渐被人淡忘,新的谈资占满各个媒体和社交网络,受害的少女周岩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组个人写真,照片中的她遍体鳞伤,却长发披肩、脸含微笑。这鲜明赤裸的反差让人内心发紧生疼。这疼痛是一种警戒,向我们昭示生命的意义正在于它的不可摧毁性,也告诉每个人我们得为减轻和避免这种不可预知的`伤害再做点什么,不要让关于生命的希望继续埋葬在伤疤里。

与这段被损害的青春相比,更加难以言说的是另一段被剥夺的青春。,17岁的保姆钱仁凤被控向幼儿园女童投毒,被判处无期徒刑。12月,在被关押、服刑又10个月后,钱仁凤被宣布无罪释放。此后,她在微信中写道:“我要十多年的青春年华,我要妈妈,我要我应该有的欢声笑语,我要十七岁至三十一岁的爱情,家庭,事业……”并对其蒙冤入狱的13年10个月,向云南省高院申请国家赔偿共计955万余元。我们不去纠结冤案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盘根错节的过程,单就结果来看,云南高院的172万元赔偿金和公开赔礼道歉,也换不回钱仁凤丢失的青春时光,换不回她原本平凡无虞的快乐人生。事实本身的惨痛,让我无法因为这桩冤案的平反而产生发自内心的欢欣鼓舞。也许它象征着社会正义的最终胜利,推动了所谓体制改革的进步,但对已经经历这场噩梦的钱仁凤以及没准哪天也将经历这一切的其他每个个人而言,冤案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无法逆转的。它像黑洞一样,吞噬自由、鲜活的生命,无所顾忌。但我们不能堕落于恐惧和悲观,仍要与之抗衡,就如同西西弗斯不断托举巨石走向山顶的努力,抗争本身就是意义,至少仍可抱着希望像钱仁凤一样在命运的歧路上扳回一程。

上一篇:自动压盖机下一篇:事故后果模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