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十篇

2024-09-12

地方经济 篇1

地方政府债券的安全性较高, 被认为是安全性仅次于“金边债券” (即国债) 的一种债券, 而且, 投资者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所获得的利息收入一般都免交所得税, 这对投资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一、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是建立规范化的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的需要

从行政结构和财政结构看, 我国实行的是行政分层制和财政联邦制, 一级政府一级财权。现行《预算法》规定, “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 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即地方政府没有举债权。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讲, 地方政府实际上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地方财政体系;同时, 长期以来的建设型财政使得地方的财政预算与地方的财政收入和来源并不匹配。

由此在地方政府存在合理融资需求的前提下, 各级地方政府以开征各种基金、增加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收取土地出让金, 甚至采用非法集资、摊派等各种方式融资。在此之外, 还产生了大量变相的甚至是隐蔽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

地方政府为了筹集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资金, 普遍采取“多元化融资、多头借款”的政策, 地方政府高负债已经成为事实, 这些债务包括, 财政担保的外国机构的贷款、借款, 财政担保的国内金融机构贷款 (尽管这类担保在法律上无效, 但事实上都存在) , 以筹资为目的的各类城市投资建设公司负债, 政府财政向上级财政的借款, 社会保障基金的财政挂账或者赤字等。这些债务, 都需要财政垫底, 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财政负债。

地方政府目前大部分的融资方式脱离了财政体系的监督, 随意性大, 缺乏规范管理, 形成了无序、失控的局面, 由此带来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难以估计, 因而, 有必要建立规范化的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做到地方政府举债公开化、程序合法化、规模合理化。

二、准地方政府债券在我国已大量出现

地方政府采用的融资方式之一是: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自觉不自觉地采取了变相发债形式, 我们可称为准地方政府债券。第一种形式是中央财政发行国债再转贷给地方, 用于地方项目建设。第二种方式是根据国家统一安排, 由地方政府举借的大量外债, 包括直接承借和担保的债务。这种方式下地方政府面临着较大的汇率风险。第三种方式是通过开发银行贷款的方式形成变相的债券。地方政府以财政收入等为还款来源, 把所建的项目进行打包, 由地方政府的代理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 (通常是国有独资公司) 作为借款人统一向开发银行借款。第四种方式是信托方式, 通过规范后的信托投资公司的介入, 地方政府变相发行债券。比较典型的有上海外环隧道资金信托项目, 自项目开始建设起, 上海市政府将按照总投资额的9.8%对投资商进行补贴, 补贴年限是25年, 之后项目将移交给政府市政工程信托计划。第五种方式是以企业债的形式发行地方债。以企业债的形式发行地方债目前最为常见。为绕开有关限制, 一些与地方政府有密切联系或本身即政府下属部门的机构, 往往是当地的城市开发公司和专业投资公司, 发行名义上的企业债券为市政建设筹资。

准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方式的采用虽解决了现实问题, 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管理分散, 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偿还机制和决策责任机制, 不利于强化对地方政府的债务约束, 容易酿成债务风险。同时, 这种低水平的融资方式限制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也使中央部门和地方人大无法对这种债券发行实施有效的监管和制约。

三、发行政府债券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 面对国际性的金融危机, 我国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由出口主导的经济政策改为内需主导, 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 我国政府2008年11月9日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初步匡算, 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这是自金融海啸发生以来, 我国做出的最重大经济决策, 标志着中国两年来的宏调政策彻底转向, 对我国经济本身影响很大, 在支持需求方面影响全球经济。

(二) 2008年, 我国土地财政出现岌岌可危的现状。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步入“寒冬”期, 土地出让金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开始大打折扣。再加上国际金融动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 整体财政收入必然会受到影响, 许多地方政府面临较沉重的财政压力。

(三) 随着汶川大地震后的重建工作的展开, 中央以及四川地方政府都将投入巨额财政资金来支持灾后重建, 而中央财政资金占了绝大多数。虽然地震灾害发生不久后, 中央安排了700亿元的灾后重建资金, 但是随着损失统计的不断增加, 业界预计灾后重建需要资金将达万亿, 庞大的重建资金将考验中央财政。灾后重建将伴随着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而这些都属于公共产品, 是需要政府财政出资的。因此, 有些学者提出可考虑以此次地震重灾区四川省为试点放行地方政府债券, 这样不仅可以起到筹措重建资金的作用, 还可以为在全国范围内放行地方政府债券提供经验。

四、发行政府债券的益处

(一) 有利于完善地方政府财政体系的建设。建立地方债券制度, 用地方政府的规范融资替代传统的向银行借款等间接筹资渠道, 构建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体制, 使得地方政府的一切活动都在法律的规定范围以内, 减少地方政府行为的随意性, 从而为微观市场主体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因而, 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 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 能够起到完善地方政府财政体系建设的作用。

(二) 有利于减少中央财政的压力。地方政府债券以地方政府为主要的发行主体, 在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后, 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清晰地划清职责。有些重点项目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形式筹资比中央直接进行投资更加有效。因为政府的功能主要在于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而在提供“地方性公共品”上, 地方政府无疑具有信息对称的优势。与中央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来提供“地方性公共品”相比, 地方政府对“地方性公共品”的需求了解和信息掌握上具有比较优势, 能够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也使地方政府债券的还款来源得到保障。

(三) 有利于优化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结构。在现行的税制体制下, 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往往通过各种变通的“招商引资”手段来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自己所管辖的地区, 这样就会带来省与省之间、省内市与市之间以及市内县乡之间的激烈竞争。放行政府债券市场拓宽地方财政收入来源, 则可以使地方政府在评估“招商引资”恶性竞争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后, 减少“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进驻, 同时也会减少过度针对外资的优惠措施而造成的国民财富的损失。

(四) 可以优化房地产市场。房价的非正常上涨对正常的住房需求带来了“挤出效应”, 使得整个房地产市场陷入一个投机的恶性循环, 既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也不利于与之联系密切的银行业的稳定, 更不利于民生发展, 甚至威胁和谐社会的建设。而通过放行政府债券市场拓宽财政收入渠道, 进而辅之以相关措施限制土地出让金的使用范围, 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来增收的冲动, 从而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规范。

(五) 能够将更多的社会资金引入公共部门, 促进闲置资源的利用, 带动其他类型投资的增长, 有利于扩大内需。授权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不仅可以直接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融资,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用于投资回报高或回报不高但利润稳定可靠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这样政府还可以将节省出的有限财政资金用于回报率较低的城市公益项目。从而有利于改变我国基础设施落后、投入不足的现状。

地方债券整个投融资过程受市场机制的约束, 可以保证资金筹措和使用的效率。采用公开上市交易的政府债券市场可以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用脚投票”机制, 这对于地方政府资金的使用又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如果地方政府滥用发行债券所筹集的资金, 那么市场的投资者就会拒绝购买并大量抛售, 进而使得该债券价值下降, 迫使政府朝着市场投资者有利的方向使用资金。另外, 我国已实行多年的国债转贷政策使地方政府在债券资金的使用上具有一定的经验, 这也有利于提高地方债券资金的使用效率。

(六) 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在资本市场中引入地方政府债券, 能有效填补当前资本市场的缺陷。地方政府债券的安全性高、流动性强及利息可免交所得税的优点将成为众多投资者追逐的新品种。

(七) 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地方政府债务的很大一部分是银行贷款, 发行地方债券, 拓宽地方政府负债来源, 有利于分散商业银行贷款风险。

五、构建我国地方债券制度

允许地方政府发债是一项重大的财税体制改革, 会面临很大的政策风险和财政风险, 包括过分举债可能导致地方政府破产;欠债不还将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 甚至引发一些过激行为;以及地方政府极可能将债券资金用于那些收益并不确定的竞争性项目的投资中等不良后果。因此, 一直以来我国对地方政府举债采取了相当谨慎的态度。我国应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构建适合国情的地方债券制度, 确保地方债券健康运作。

(一) 地方债券是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一项成熟、常用的地方政府融资制度, 在这些国家, 地方财政独立于中央财政, 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各自独立编制, 因而, 地方政府发债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在美国、日本等国家, 地方政府债券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发行、承销、评级、保险、投资、信托和监管等方面, 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运作、方式和严密的管理体系, 有很多值得我国加以借鉴。从地方债券在这些国家的发展过程来看, 发行地方债券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起到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是地方财政的有效补充。

(二) 我国地方政府债券的建立和发展应遵循偿债能力原则、效益原则和谨慎原则以及中央统筹、制约原则。地方债券制度基本框架如下:建立健全发行地方债券的法律法规体系, 实现地方债券融资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地方债券的发行主体应该限定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政府;发行地方债券的目的应主要限于优化地区的资源配置;根据债务资金的筹集目的, 地方债券可设计为一般责任债券和收入债券两大类;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通常较长, 债券期限宜以中长期为主;地方债券利率的设计取决于以下因素:市场利率、同期国债利率、地方政府的信用、市场资金的宽裕程度、债券种类和债券期限的长短;地方债券的发行方式可依托现有发行国债的方式,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择优选择适当的发行方式;广大的居民和银行、保险、基金等机构以及外资机构应成为地方债券的发行对象。

(三) 建立地方债券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机制:在地方财政部门内部建立债券投资项目评审机构;组建债券投资项目的专家评审团, 实行科学论证;建立一整套合理完整的债券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确立先评审后决策的前期工作程序;建立和完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科学决策地方债券投资项目是合理确定债券发行规模、还本付息期限的依据。

(四) 加强对地方债券的管理以降低和避免债券风险 (1) 建立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审批制度, 中央政府对地方债券的发行额度、期限和利率实现严格的许可制度;实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地方债券预算管理制度, 从宏观上控制地方政府债券总量及监管资金的使用; (2) 建立地方财政偿债机制, 设立偿债基金, 确保地方债券的偿还; (3) 强化中央政府、地方各级人大和审计等部门对地方债券的监管, 以约束地方债券的收支行为, 实现地方债券的目标; (4) 建立面向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的地方债券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社会对地方财政运行和财政债务状况的监督。

(五) 需要不断改善相应的财税改革配套措施 (1) 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把有限的钱花到急需的地方, 功能良好的财政体制是一国地方政府债券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 完善我国的预算制度, 建立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多年期预算, 使财政资金筹集、使用有长远安排, 强化预算的监督作用; (3) 深化地方税制的改革:赋予地方政府适度的税收立法权, 建立以财产税为主体的地方税收制度体系。完善的地方税制有助于建立借债有度, 偿债有保障的地方债券制度; (4) 建立地方债券的信用评级和增级制度, 设立地方债券的金融担保和信用保险制度, 增加地方债券的吸引力, 减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成本, 防范和降低偿付风险; (5) 强化社会监督, 大力发挥审计、律师、评级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为地方债券的发行、承销、流通转让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 (6) 加速利率市场化步伐, 确定国债利率的基准地位; (7) 出台法律或规定, 协调地方债券与国债的关系以及发行地方债券时的地区间资金流动。

参考文献

[1]、贾康、白景明, 中国地方财政体制安排的基本思路、《财政研究》, 2003年第8期

[2]、周明丁冰, 地方政府举债存制度障碍-可试行地方国资管理公司发行准公共债券,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08-11-0403:55

[3]、蒋蛟龙, 灾后重建可考虑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上海证券报, 2008-06-2606:51

地方经济 篇2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了以下几种新的态势:第一种是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部署, 经济中心向北继续转移;第二种是配套改革的实验区将会继续积极地推行;第三种是以城市群与大都市圈为主导的经济活动空间将会更加集中;第四种趋势是各个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各自的优势将会更加明显;第五种态势是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将会长期存在, 加快区域互动的发展;第六个趋势是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将越来越趋于国际化, 在利用国际资源方面的领先地位将更加突出。

结合上述分析, 可以预见到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产业区际的划分将更加合理化, 这种分工将会增加产出。

2.在我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将会有更多的增长极涌现, 尽管当前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依然非常明显, 然而中西部个别地区发展成新经济增长极的条件在客观上也已开始具备。

3.多种经济板块将会以一体化的趋势向前发展, 包括商品市场和交通设施的一体化等。

4.和周边国家以及地区之间的跨境合作将会不断深入, 尤其是沿海的省区以及边境地区合作等。

二、基于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地方经济管理创新中遇到的问题

1.行政区和经济区之间的关系问题, 此问题的关键是以行政区为基础, 利用其载体作用, 但是又要去掉行政区域的束缚, 重点是行政区对于经济区的封锁与壁垒。

2.一体化经济和区域间分工之间的关系问题。一体化与产业分工之间既有冲突又有合作, 实际运行中的问题是各个地区过于追求分工的有利地位而引起的趋同现象, 导致一体化经济扭曲, 地区间封闭。

3.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市场属于内部驱动的力量, 国家属于外部的助推手, 因此在遵循市场规律时, 又不能对国家的战略意图有所偏离, 既要利用国家的助推作用, 又不能让政府过度干涉市场的运行, 关键是找到稳定的“点”。

三、基于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地方经济管理创新的主要方向

1.对区域的统筹发展形式进行创新。区域的统筹发展需要遵循区域统筹和城乡统筹以及经济社会的统筹与自然统筹的原则。从统筹的角度来讲, 地方政府需要不断地寻求和创新适应区域发展的需求同时又实用有效和充满活力的地方性经济管理体制, 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正面而有积极的干预。不断地对区域经济的活力与竞争力进行提升, 进一步地加强良性循环和协调互动以及横向发展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形成。尤其是要将城乡的统筹当成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的主要路径, 实现科学规划和统筹发展。

2.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行创新。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已经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而其转变的主攻方向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其转变的重要支撑是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其实现转变的根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保障与改善民生;其转变中重要的着力点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的建设。从一方面来讲, 对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更加地重视, 积极的去适应国际产业新一轮的发展趋势, 加快产业升级和产业机制的创新。从另一方面来讲, 对于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必须更加重视, 运用灵活有效的机制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自主的知识产权与自主品牌的培养, 从投资驱动型向创新促进型转变。

3.加强区域经济的调控模式的创新。在遵循中央的经济政策的前提下, 行政区需要不断地研究并逐步地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设计和实施和本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发展计划;主动积极地承担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维护者与调节者的角色;对于宏观调控的体系需要构建出层次性, 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其他经济手段实行宏观调控, 并不是直接运用行政干预的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 另外在宏观调控中既要顾及到区域内地区之间的平衡关系, 也要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

4.对区域经济的合作模式进行创新。不仅要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还需要遵循经济主体在发展中的要求, 同时以效益作为核心, 平等自愿地实现多层次与多形式的合作。加快区域经济规模扩大的主要方式是区域联合机制在横向合作方面的相应机制的创新, 以此来实现区域市场的共享和企业集团的组建, 还有区域经济在竞争实力上的增强, 让横向联系的共利共赢成为现实。区域间的共同协商的方式是区域利益的协调机制, 以此来实现各种重大的经济问题的统一安排与制定, 其工作重点是对其区域内政府间利益进行协调, 最终的目的是经济效益的实现。

5.区域政府的管理模式的创新。行政体制进行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服务型政府的实现, 逐步坚决地推进政府的改革, 使政府的角色从经济活动直接管理者和所有者向经济活动监管者与规则设立者转变, 其主要的功能是向经济活动提供有利于降低成本和鼓励创新与竞争的制度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 一方面, 对于政府的行政行为需要不断地规范, 另一方面需要对政府的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以防寻租行为的产生。

四、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 我们可以发现地方经济的管理创新对于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其也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只是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作出了部分探索, 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希望以上论述对于以后的相关研究者有所启示。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伴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 地方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与未来经济的区域化发展不相适应, 出现了不少冲突与问题, 因此本文将结合这些问题, 对基于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地方经济管理创新研究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词:未来区域发展,地方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周鹏.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省级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 2009.

[2]张杨.区域经济一体化视域下的地方公共管理创新[D].东北财经大学, 2010.

地方高校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地方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6

一理论基础

1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主要是指劳动者本身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其所呈现出来的劳动能力,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的身上,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在西方社会人力资本的增长远比物质资本快很多。人力资本也可以用数量和质量来度量,所谓人力资本的数量可以用一个经济社会中从事有用工作的人数以及百分比表示。劳动者的质量是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熟练程度等,劳动者可以通过接受正规教育或者通过培训等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的质量。

2新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论将知识、人力资本因素引进到经济增长模式,说明可以通过专业化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使收益递增,进而带动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最终使得总的规模递增。这说明了经济增长持续和永久的动力和源泉是知识和人力资本等因素。这表明,我国经济如果要取得稳定持续的增长,首先一定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性。

3威斯康星理念

威斯康星理念,是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它提倡高等学校应该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威斯康星理念本质就是将大学作为一个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机构,把大学的资源和功能直接应用解决公共问题、直接为社会服务。“威斯康星理念”提出大学应该打破大学传统封闭的状态,直接为社会服务,这样可以使得大学和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更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二地方高校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

1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

高素质的劳动者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高等学校对于该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较为了解,区域经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地方高校就能通过教育或者培训提供此类人才。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这体现在地方高校创办体现地方特色的学科以及专业;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基础和人才支持;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开展合作办学,通过各种类型与层次的培训班,提供地方经济发展所需各类人员。

2地方高校为地方提供决策咨询

地方高校为地方提供咨询,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上的咨询。地方高校能够积极参与到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当中,认真完成地方政府给予的重大科研任务;参与地方政府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重大决策信息和咨询服务,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良计。二是为企业解决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通过与企业合作创办研究中心,建立科技园等,使自身成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合作者”。

作为地方高校对于当地的市场环境较为熟悉,也能够清楚地了解当地的政企关系,社会人文文化、企业发展背景和理念等,所以提供的咨询方案便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来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情况不仅是衡量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据。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即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这种现实的生产力来促进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切实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的持久增长。地方高校根植地方经济,能够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科研活动,进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

三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需要注意的几方面

1合理建设规划学科,更好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地方高校对于自身的定位应当是为地方经济发展进行服务,地方高校学科及其研究方向应与本地区主导产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突出地域研究特色。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应当从学校文化及其所处的地域的现实出发,追求办出特色,走内涵发展道路的目标。加快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充分发挥学科群的优势。地方高校要注重地方的需要,利用好当地特有的资源,把促进地方经济竞争力作为目标,将本地区的地域特色转化为自身的学科特色,构建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符合的学科体系,提高学科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注重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即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可以使院校的学科链、专业链与企业的产业链产生对接,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科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校企合作能够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促进教育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作为地方高校特别是地方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校企合作是其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形式。当地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参与到人才培养中,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应用型的创新人才,更加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将企业引入学校、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校企互动、“订单”式等模式进行合作,培养适合当地企业的应用型人才。

3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根据调研结果表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1%--1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要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首要的是增加科研经费。可以设立专项基金,保障科研经费的支持,才能使得高校的科研成果得到有效的推广转化。作为地方高校在科研选题时要注意本地区或本行业经济发展动态,了解和关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技术需求和投资方向。项目的研发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体现当地的特色和优势,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邵仲岩.地方高校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

[3]张亚军,徐亚娜,楚金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述评[J].职教论坛,2008,(12):55.

论地方文献与地方经济 篇4

[摘要] 本文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个角度系统论述了地方文献所蕴藏的经济价值,分析了地方文献对地方经济的作用,并对做好地方文献服务工作的举措进行了归纳性的总结。

地方文献是以区域为中心的记载物,反映一个特定地区在经济、政治、历史、文教、科技诸方面的全体情况,是地区发展的缩影。我国幅原辽阔,地域广大,由于各自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物产资源、风土人情及工农业发展和历史环境的递嬗不同,从而形成了在内容上各具特点,涉及不同地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众多的“地方文献”。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地方文献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己得到各地政府部门与图书馆文献工作者的普遍关注与重视。

一、地方文献的经济价值

地方文献内容广泛,既可纵观千年,又可横陈百科,集古今科学成果之大成。它上及天文,下及地理,旁及社会、人文诸事物的历史与现状。“记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记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记经济则有户口、田赋、关税;记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奇观、祥异;记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在浩如烟海的地方文献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供我们去开发利用。从经济角度来说,地方文献可供开发的资源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

1.自然资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资源是指大自然客观具备的特定区域内可供利用的原始资源,在地方文献中大量记载着前人对生活于其间的“一方水土”的客观认识,其中有许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1记载了丰富的矿藏资源。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其中有许多在地方文献中都曾有记载,有的还标明可待开采的矿藏品位和储量以及历代开采经过,为国家和地方工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例如:我国的煤矿,不仅储量大、品种齐全,而且分布面广,地方文献对煤炭资源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可为地质普查和勘探开采作参考。又如:《玉门县志》记载当地农民用“石脂水”点灯照明,这是当地关于石油资源的原始记载。四川《荣县志》、辽宁《抚顺县志》也都有关于石油的历史记载,为我们对石油开发开采提供了依据。

1、2记载了众多的动物资源。我国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据统计,己发现鸟类1166种,兽类414种,两栖类200种,爬行类300种。这些野生动物不仅可供人观赏,更能提供大量毛、羽、皮、肉、脂和贵重的动物药材,对科学研究和发展畜牧业有很大价值。其中绝大多数在地方文献有所反映。如《岭表录异》一书专门记载了南国珍奇的鸟兽虫鱼和奇异花草。目前不少地方根据地方文献的提示,找到了鳗鱼、双脊鲤鱼、六腿蝎子等名贵土特产,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生财之道。

1、3记载了繁茂的植物资源。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高等植物就有3多种。我们还有不少名贵的药用植物,汉李时珍《本草纲目》就著录药物1892种。如长白山的人参、西藏的红花、宁夏的枸杞、云贵的三七等,都是珍贵的药物,这些都是当地发展地方经济的独有资源,开发利用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1、4记载了秀丽的山水风光。我国山水秀丽,育无数的名山大川。五岳自古名闻遐尔,五岳之外,尚有许多名山,同样美不胜收。如;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峨嵋山、山东的崂山、湖南的湘西奇峰以及广东的罗浮山、西樵山等,这些秀丽风光在《天下名山胜概记》、《海内奇观》、《崂山名胜记》、《黄山纪胜》、《洞庭湖志》、《羊城古钞》等地方文献中都有专门的记载。整理开发这些文献资源,为旅游事业服务,近年来己得到各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并成为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2.人文资源

人是构成一地区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是建设开发地区的主要力量。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从事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大量的劳动成果。这些人类改造自然的心得与成果统称为人文资源。地方文献中可供开发的经济类人文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记载了独特的地方工艺和生产技术。在长期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人类利用特定地区提供的特有资源,进行了许多发明创造。这些地方手工艺,有的已经失传,有的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如:江苏宜兴地区地方矿产资源中,有一种含铁粘土质粉砂岩,是制作紫砂陶的主要原料,宜兴历史上出现许多著名紫砂艺人,如:供春、时大彬、陈鸣远等,《阳羡名陶录》、《宜兴县志》等地方文献对此记载详备。民国期间,鼎蜀山一带居民,几乎“家家制坯,户户捶泥”,宣兴地方政府鉴于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优势,把当地紫砂工艺者组织起来,于1956年成立了宜兴陶瓷公司,使传统工艺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涌现出了顾景舟、吕尧臣、蒋蓉等新一代工艺大师。如今宜兴紫砂名扬中外,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2.2记载了地方名特产和地方名牌。各地区自然状况的差异导致物产各异,有些地方特产经过长时间历史的考验,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地方名牌,在市场经济中产生名牌效应,成为当地独有的资源优势。如《续修盐城县志》记载“伍佑之醉螺,尤远近所称焉”。伍佑镇以此作为地方特色产品,成立了盐城市伍佑食品厂,所生产的“双花牌”醉螺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牌,成为外地游客到盐城的首选礼品。他如“无锡泥人”、高邮“双黄蛋”、南通“西亭脆饼”等地方名特产均在地方文献中有着确切记载。

2.3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名人和文物古迹。杰出人物因为对人类社会和地方发展作出过特殊贡献而得以青史留名,对于他们的出生地和主要活动地来说,杰出人物的知名度以及与他们相关的文物古迹,是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个可供开发的经济资源。有时甚至连名人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涉及到的事物,因为家喻户晓,也能产生如名牌效应般的经济效益。如:鲁迅先主的故乡绍兴,两家企业为争夺“咸亨酒店”的注册商标,不借对簿公堂,一个个体工商者仅仅因为抢先一步注册了“孔乙己”商标,而成为成功的经营者,每天出售的“孔乙己”牌茴香豆供不应绝。又如,江苏是个名人辈出的省份,各级政府对历史人物及其相关的文物古迹相当重视,南通有“张骞纪念馆”、金坛有“段玉裁纪念馆”、兴化有“郑板桥纪念馆”、高邮有“王念孙王引之纪念馆”、泰州有“梅兰芳纪念馆”……这些场馆,一方面可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素材,另一方面也己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极大地提高了地方知名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吸引外资投资建设,扩大地方经济开发与交流。

二、地方文献对地方经济的作用

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特定地区的各种自然、人文、历史等具体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使得记录某一地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地方文献,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

1.为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历史借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文献是区域性经济建设系统的史料来源和决策依据,特别是地方文献中的地方史志,它以全见长,以实独尊,既着笔于一方经济社会活动规律的揭示,又注重一方人事、环境、民俗风情的勾勒,突出事物变化起伏规律以及失败教训的.记载,因此,在地方性经济发展的总体决策和改革中,就可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避免决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如:广东潮州市政府在制定潮州的经济发展规划时,认真查阅当地的地方文献,从中了解到潮州这个古城矿藏资源较贫乏,不宜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但潮州有很多名特产和传统的工艺技术,而且又是历史名城,因而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这一特定情况,把重点放在发展传统的手工业和经济作物上,并重修开元寺和“湘子桥”等名胜古迹,发展地方旅游业,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适合地方发展的道路。

2.为地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原始资料和设计依据。“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地方文献所记录的文字多为编纂者耳闻目睹,或实地调查采访的原始材料,所以,一般来说地方文献的可靠性比较高,特别是其中的矿藏、物产、地质变迁、自然灾害、气候、水利、人口等有关经济发展的资料大多为原始记录。借鉴于这些原始资料,有关部门从事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时,可以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如:安徽省马鞍山市1960年在缺乏水文、地质资料的情况下,兴建沿江码头,到1983年码头塌陷,使第二期建港作业沉入江底,后来为调查这一事故才查阅了有关文献,终于在地方文献中查明这一地段及明清时的沙洲,如果事前能及时查阅一下地方文献,这一重大经济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又如: 1983年湖南省政府决定重修岳阳楼,湖南图书馆工作人员向岳阳楼修复办提供了多种版本的《岳阳县志》、《岳州府志》,并且从县志中查到该地区近三百年来未发生过强烈地震,从而修改了修复办最初所作要防七级地震的修复方案,为国家节约资金200余万元。

3.为地方政府发掘经济资源,拓宽致富途径提供信息服务。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对地方经济资源的深层次挖掘,由于历次社会的动荡和历史的变迁,有一些适合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传统作物、传统产业,今天己鲜为人知。积极从丰富多彩的地方文献中发掘经济信息,是地方经济拓宽致富门径的一个可行之道。如:山东枣庄市齐材区北庆公社过去出产一种能咬人的怪树,被视为“不祥之物”,砍伐殆尽。1981年当地政府从地方文献中查出这是当地古来就有的一种优质漆树,经精心培育,现己发展到20多万株,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财源。又如:江苏省常熟市有一座“鳗鱼桥”,据地方文献记载,长江鳗鱼每年按季节到桥下产卵,故名“鳗鱼桥”。地方政府据此信息,及时组织打捞培养,所产鳗鱼远销日本等国,为地方上换取了大量的外汇。

总之,地方文献因为其蕴含的经济价值对地方经济发展起看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这种作用不是单方面的,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地方改革风云人物的出现,反过来又为地方文献的编撰提供最新的数据和新鲜可靠的原始素材。没有了地方文献做依托,地方经济的发展就失去了参照的标识和文献基础,会多走许多弯路,甚至误入歧途,没有了地方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地方文献同样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生命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三、做好地方文献服务工作的举措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地方文献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但地方文献种类繁多,内容庞杂,要从中发掘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无异沙中淘金,难免挂一漏万。各地方图书馆是地方文献最为集中的地方,做好地方文献的服务工作便成为图书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1.地方文献的收藏要有重点,体现地方特色。地方文献中的经济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除要全面收藏外,还要考虑到各地方的资源优势不同,人文情况各异,所以在文献收藏上又要有各自的重点。如:广东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又是祖国的南大门,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经济作物种类繁多,所以华侨、外贸通商和热带、亚热带作物应作为其收藏重点。其他如上海的工业、外贸;陕西的名胜古迹;东北的矿藏。重工业……都可以作为各自的收藏重点。有重点的地方文献收藏,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有特色的地方经济。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反而会削弱地方文献应有的作用。

2.编辑地方文献书目资料。地方文献书目在研究开发地区自然资源,发挥地区经济优势,发掘有地区特色产品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建国以来,各地图书馆都十分注意编制地方文献书目,如甘肃省图书馆在建国初的十年中就编制西北地方文献书目53种;六十年代东北三省省馆合编《东北地区农业历史文献联合目录》,八十年代又编制了《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改革开放以后,各馆尤其注意编制地方资源和经济领域方面的书目资料,如甘肃、辽宁、山东等省馆都曾编过农业书目、矿产书目、土特产书目等。有的馆还编了名胜古迹书目资料,目的是为发展旅游业和进行爱国爱家乡的教育,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收集的地方文献数据资料输入电脑,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由计算机进行存贮和检索,这是现代技术应用到地方文献研究与开发中的一顶新举措,也是地方文献情报化的一种体现。如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在全国率先试验建立了“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子系统”,该数据库总体设计合理、操作方便、检查迅速,因此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今后,只要有条件的图书馆都应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这是存贮、检索、利用地方文献的有效工具,也是我们服务工作准确、快捷、方便的一种手段。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作为一乡一地风土人情最为系统全面的记载,是地方经济过去发展轨迹的如实记录,也是地方经济今后赖以继续发展的文献基础、决策依据和重要的信息来源,每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地方的文献工作者都应努力做好地方文献的整理工作,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造福于地方。

参考文献:

1、骆 伟 论地方文献 广东图书馆学刊 1988.(3)

2、林小玲 开发古籍文献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 图书馆学研究 1995.(3)

3、梁小平试论利用古文献为现代经济服务 图书馆论坛 .(3)

4、骆 伟 论地方文献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广东图书馆学刊 1989.(2)

电视传播与地方经济的互相促进 篇5

1 电视传播的特性

1.1 即时现场的传播性。

电视传播的即时现场性是最基本的特性, 这种特性主要体现在信息内容的即时、直观和迅速, 例如现场直播, 能够让观众第一时间通过电视了解到现场的情况, 第一时间向观众传递这新闻事件的内容。与此同时, 在重参与、重体验的信息传播时代, 电视传播也展示出了其独有的优势, 即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声情并茂的画面解说, 给观众一种仿佛置身其中的立体感。[1]正是因为这种立体感, 让观众在接受媒介信息时的心理是平等的, 在观看过程中更容易与屏幕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 这也架起了拉近电视与观众之间距离的桥梁。

1.2 信息传播的互动性与选择性

如今的电视传播增加了很多新鲜的元素, 融入了互动式理念, 加强了观众的参与性, 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也是电视传播的一大特色, 代表了对观众主体地位的认可。在电视节目中融入观众参与的环节, 既丰富了节目的构成范围, 也增加了节目的活力性。在电视节目中观众的参与不仅增加了节目的活力, 也拓宽了节目的构成范围。观众参与到节目中, 拉近了屏幕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更加容易使观众对节目产生认同感和共鸣感。另外, 观众在选择节目时有高度的自由, 观众可自行选择想要收看的频道或节目, 甚至是收看时段, 也突出表现了电视信息传播的选择特性[1]。

1.3 传播内容与形式的兼容性

在面对亿万观众的信息需求条件下, 电视传播每天不间断地、大量的向观众传递不同品种、不同题材的新闻信息, 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正式由于电视传播所具备的的良好的兼容特性来满足这一要求。

2 电视传播与地方经济的促进发展

社会物质关系的变革决定了电视传播行业的发展程度,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电视传播的质量与形式得到提升的根本原因。同时, 电视传播行业的发展也对当地的经济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电视传播可以看作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驱动力。

2.1 地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电视传播的发展

地方经济与电视传播的关系明确地诠释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当地的电视传播技术水平就越高。随着各地工商业的活跃发展, 由广告的大量需求而增加了电视传播的广告收入, 改善了电视传播的生存环境, 规模也逐渐得到扩大。当地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电视传播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增长, 也促进了电视传播观念的更新[2]。经济的发展让信息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失效观念不断深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来源的广泛要求。为了满足时下观众的信息需求, 适应经济发展, 电视传播行业必须推陈革新, 更新传播观念。

2.2 电视传播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地方经济的变化与发展影响着电视传播行业发展的同时, 反过来电视传播行业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如今人们愈发意识到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其中电视传播行业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电视传播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对经济信息的传播与关注, 同时还起到了对经济观念与行为的传播与规范。电视传播全方位的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驱动作用[2]。

电视传播以其广泛的影响力, 提高了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 规范了地方经济行为。人们对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经济观念的转变使人们能够更有目的的进行经济活动, 相较于盲目地发展经济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电视传播通过对自身优势的充分发挥, 向观众传达新的经济观念, 对当地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情况做到了及时、生动并详实地进行了报道, 让人们能够及时了解经济的新发展与经验, 并从中吸取关于经济的新知识与新观念, 提高人们的市场经济意识, 从而为地方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良好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随着失效观念的加深, 人们不仅要求对信息了解的全面性与广泛性, 更要求掌握信息的及时性。电视传播作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 传播及时、准确的经济信息能够帮助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减轻不确定性与盲目性, 电视传播通过对经济信息的传播与关注, 为人们的经济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进而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及时获取有效的经济信息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强大的电视传播技术方便了当地及时获取经济信息的途径, 有助于在经济竞争中取得发展。

经济的发展推动电视传播的革新, 如今电视传播的形式多种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专业的经济频道涵盖了包括商品信息、金融信息、证券信息、劳务信息、经济协作信息、人才交流信息、产权交易信息、房地产信息以及其他与经济活动相关的经济信息。全面的经济信息的传播满足了企业与个人的经济信息获取需求, 对地方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兰柱.中国电视收视年鉴[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公路运输能力对地方经济影响分析 篇6

一、我国公路运输的基本现状

随着公路建设网络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络建设的推进, 我国公路运输能力不断加强,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加大。

(一) 公路旅客运输的基本情况

1-11月, 2010、2011、2012年全国旅客运输量分别为2781056、2998776、3242045万人, 分别同比增长8.4%、7.8%、8.1%。分地区看, 2012年1-11月, 全国旅客运输量从多到少依次为广东、四川、江苏、山东、浙江、安徽、河南、湖南、重庆、北京、湖北、陕西、河北、辽宁、广西、江西、贵州、福建、吉林、甘肃、云南、海南、黑龙江、新疆、山西、天津、内蒙古、宁夏、青海、上海、西藏, 其中超过10亿的有11个省份, 少于1亿的有2个省份, 其中旅客运输量最多的广东 (500635万人) 是最少的西藏 (3424万人) 的146倍。从增长速度来看, 增长最快的贵州增速达17.3%, 超过10%的省份有6个, 增速最慢的为浙江, 仅增长0.9个百分点。

(二) 公路货物运输的基本情况

1-11月, 2010、2011、2012年全国货物运输量分别为2220862、2555412、2922522万吨, 分别同比增长15.1%、15.1%、14.4%。分地区来看, 2012年1-11月, 从绝对量来看, 全国排名依次为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广东、辽宁、湖南、四川、江苏、广西、内蒙古、浙江、江西、陕西、湖北、重庆、山西、云南、福建、新疆、吉林、黑龙江、贵州、上海、甘肃、宁夏、天津、北京、海南、青海、西藏, 超过10亿吨的省份有13个, 少于亿吨的省份有2个, 货运量最大的山东 (271585万吨) 运量是最小的西藏 (990万吨) 的274倍。从增长速度来看, 增长最快的甘肃增幅达到36.8%, 而增速最小的西藏仅为6.5%。

二、公路运输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无论是公路旅客运输还是货物运输, 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都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如公路收费会对地方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促进作用等。

(一) 公路运输能够带动住宿餐饮乃至于零售业等产业的发展

公路运输能够带来较大的人流, 这些人流中有相当部分需要进行餐饮、住宿、娱乐等方面的消费, 这就可以大幅度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统计显示, 2010年, 我国批发与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增加值分别达到35746.1、8068.5亿元, 住宿和餐饮业中, 过千亿的省份有广东, 增加值小于百亿元的仅甘肃、海南、新疆、宁夏、青海、西藏六个省份, 批发零售业中, 增加值过千亿的有15个省份, 而少于百亿元的仅宁夏、青海、西藏三个省份。与公路建设情况进行比较, 公路运输能力较差的省份其住宿餐饮、零售收入也相对较少 (北京、天津、上海除外) 。此外, 公路运输还能够推动汽车维修、汽车零配件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也会形成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 公路运输能够带动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公路运输能力的提升, 能够为人们出行带来较大的方便, 从而可以激发人们的旅游热情, 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北京和天津为例, 2011年春节期间, 北京各景区共接待游客827万人次, 其中外地来京游客、市民在京景区旅游、乡村民俗游分别消费22.43亿元、10.86亿元和7532万元, 到天津过夜的北京游客20.75万人次, 旅游消费1.24亿元。由此可见公路运输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实际上, 虽然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海运都具有自身的优势, 但大多需要与公路运输相配套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这就使得公路运输的地位更加凸显。

(三) 公路运输能够带动仓储等物流产业发展

公路货物运输能够有效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 并且在一些交通枢纽城市还会形成物流中心, 形成强大的物流, 并进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2012年上半年, 我国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6万亿元, 其中邮政业、交通运输业、贸易业、仓储业分别同比增长26.1%、10.1%、10%、7.3%, 物流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7.2%和16.6%。

(四) 公路运输能够提升地方知名度并进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

公路运输能力的提升带来人流、物流的变化还会将这一地区进行有效的传播, 并进而形成一个“品牌”, 吸引更多的人流和物流进行集聚, 并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提高公路运输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完善, 国家公路网络的形成, 未来我国各地的公路运输能力都会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在此背景下, 如何用好公路运输能力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 优化公路运输服务促进经济发展

利用公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必须提高服务能力。首先, 要完善公路执法, 严格打击各种破坏公路等违法犯罪行为, 保障公路的运行。此外, 还要加强对公路利用的执法, 规范执法程序, 提高公路执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其次, 要结合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不断提高公路服务能力。要充分利用物联网等现代技术, 为公路安装上眼睛, 为使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二) 加强公路对接完善公路网络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发展重心的不同, 在构建区域性的公路网络过程中可能缺乏有效的对接, 为更好的利用公路运输, 要加强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通过连接线等方式将高速公路网络进行延伸, 将国道、省道等进行连接, 从而打造立体化的网络体系, 改变部分地区严重的区位劣势。

(三) 完善配套管理体系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思考 篇7

1、高校图书馆与地方经济发展联合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方面, 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发展需要得到优质、高效的知识信息服务, 而高校图书馆在经费、馆藏以及现代化设备等方面的强大优势, 在当今这个信息网络时代必然要承担起信息资源中心的重担, 走向市场,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全面、细致、专业的资源, 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高校图书馆在为地方经济提供知识, 科技创新服务的同时, 可以在服务的过程中引进资金、技术等外部资源, 使自身在服务中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 同时, 经济部门信息上的需要也同样能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1]

2、高校图书馆具有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得天独厚的优势。

(1) 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势。因为高校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资源, 社会上其它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拥有量很难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潍坊学院是山东省一所市属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非常丰富, 现有馆藏文献293万册, 报刊6800种, 除此之外, 数字资源建设发展迅速, 先后购买清华同方、万方、人大复印资料、重庆维普、EBSCO、国研网、网上报告厅等17个大型全文数据库, 选购了超星、北大方正、中图德瑞等中外文电子图书, 建成CNKI知识网络服务一级站, 自建了馆藏书目数据库和艺术媒体检索数据库。潍坊学院图书馆利用丰富的资源, 在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外, 还注重地方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 建立了潍坊文化名人馆, 为挖掘和传承当地文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 (2) 专业人员的优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机构和服务水平更加专业和细致。比如潍坊学院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3.35万平方米, 设有办公室、采编部、流通部、文献阅览部、技术部、信息咨询部、文献检索教研室等服务机构, 各书库、阅览室、文献检索中心、网络中心、电子阅览室、复印室、自修室等布局合理, 方便读者。全馆共有工作人员75名, 大专以上学历占91%, 中级职称以上占88%。其中硕士5人, 高级职称25人。 (3) 信息化技术的优势.随着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进展, 建立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不但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文献迅速增长。同时, 还为危险传递和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途径

1、先进的技术设备作为物质保障

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有利于高校图书馆与地方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 因此, 必须建立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实现业务工作全面网络化、自动化管理。积极参与馆际合作, 同时与地方企业或者管理机构等进行网页建立链接, 将本馆的概况、特色及信息服务的范围、内容、科研成果等放置在页面上, 使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更好的为地方经济提供需求。

2、图书馆要转变服务理念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和社会”信息化重要基地的属性, 决定其必须履行公共图书馆职能, 那么为地方经济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馆藏资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面向社会办理借书证;积极开展与地方图书馆的协作, 实现资源共享, 满足校外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使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3、结合实际有重点地开展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应侧重于三个方面: (1) 开展科技进展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可利用科技期刊、研究报告、本校教师的科研成果等文献资料以及网络资源, 综合出本校所涉及专业的最新进展信息, 以便企业较为准确地把握特定科技领域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2) 为企业需求与科研成果转化搭建平台。图书馆可利用自身的优势, 广泛收集科技成果信息, 特别是属于本院校专业范围的科技成果, 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库。这样既可有选择地引导企业查询, 又可以有选择地向企业推荐, 为高校一批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中介服务, 向科技人员反馈企业迫切需要的科技信息。 (3) 建立专门人才信息库。高校图书馆可就本校涉及的专业领域建立专家信息库, 在企业需要某专家提供服务时, 可向企业提供相应的专家信息, 为校企联合、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中介作用。”[2]

总之, 高校图书馆以丰富的文献资源, 先进的管理手段, 为教学、科研及区域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文献信息服务, 是实现高校图书馆和地方经济联合, 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必然, 也是高校图书馆成为地区文献信息中心, 发展图书馆现代化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康清群:《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探索与思考》, 《科技信息》, 2008 (11) :292。

培养创新外语人才,服务地方经济 篇8

【关键词】地方经济 外语人才 主题式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吉林省四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四平经济发展规划背景下的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结项成果。项目编号:2015018。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14-01

在高校教学体系中,人才培养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行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并努力构建主题式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技能,使他们在就业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将会对地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结合对部分中外文献的分析研究,根据高校外语专业在校生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以及不同年级专业学习的任务和特点,笔者认为建立多层次、多内容的“主题式”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创新外语人才培养会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主题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旨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以及不同的课程设置确定不同的实践教学发展主题和内容,以主题为线,整合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不同学习空间和实践领域,使实践活动紧扣专业主题,对学生未来就业并服务地方经济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主题式”实践教学主要涵盖四个层次:

一、跬步稳积 本固枝荣

第一层次主要在大一进行,以语言技能培养为主题,旨在夯实学生语言基本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面貌,主要采取开展晨读、写双语小黑板、学生逐个进行语音过关、鼓励学生参加外语角和开展紧扣专业的学生活动为主进行实践教学。

为给学生提供一个用外语交流,从而不断提高自己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平台,组织外语角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外语角要求学生按照预先设定好的主题进行主旨发言、分组讨论,然后进入自由交流环节,并邀请各专业专职教师及外籍教师莅临指导,活动结束还可以安排自由观影环节,组织学生观看经典外文影片。通过外语角的历练,学生强化了用外语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能力,并且沟通能力和思辨能力都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

二、牛刀小试 能力跃升

第二层次主要面向大二的学生,以开展专业相关教学活动、师范生的从教技能培养和非师范生的翻译能力培养为主题。大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语言功底,可以通过竞赛形式进一步锻炼能力,可以定期举办外语文化节、外语歌曲大赛、外语演讲大赛、外语写作大赛、外语配音大赛、外语辩论大赛和外语戏剧大赛等与专业紧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得到专业相关的锻炼,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不断提高。

三、拓宽视野 厚积薄发

第三层次主要针对大三的学生,以大型专业活动、专家讲座、毕业论文指导、社会实践调查为引领的个性化职业发展为主题,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意识、研究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同课异构”教学实践观摩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小学课堂,切实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

毕业论文工作和社会实践教学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论文工作使学生具备了基础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可以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为目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基调,举办了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利用暑期时间赴农村进行“三下乡”活动等,让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自我。

四、个性发展 扬帆远航

第四层次以个性化职业发展为主题。通过讲座、实习以及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职业发展规划,寻找个性化发展道路。英语专业的实习可以采取理论与实践并举,实行“双导师制”联手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习的方式进行。同时还可以通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和后盾,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针对性的提升。

实践的检验证明了“主题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效性及其社会意义,希望在未来更多的创新外语人才被培养出来并更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史联盟.略述主题式研训活动的实践与管理[J]. 新课程学习(下). 2014(12)

[2]温刚,刘海峰,林宏生.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03)

[3]白秀丽,李晓莉,董金玲.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5(02)

作者简介: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正稿) 篇9

——艺术设计系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探索与社会实践情况总结

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起源于美国。早在19 世纪初,美国一些著名的教育人士就提出,用大学的人才优势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大学要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之后这一理念便被广泛传播。高等学校为地方服务是现代大学三大功能的其中之一,是在教学与科研之外又一职能的拓展,也是地方院校在寻求自身特色融入当地社会的必然选择。

湘南学院地处湖南南部郴州,远离省会中心城市。与国内众多地方本科院校一样,面临着教育经费不足,信息相对闭塞,对外学术交流受限等不利因素,这些均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另一方面,湘南学院是郴州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其在区域位置、政府扶持力度、民众信任度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办学宗旨的首选。在新形势下,积极推进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扩大社会影响,赢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是我院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作为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科研优势,面向地方,开展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换。

在学院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在最近学院召开的科研工作大会上,学院党委和行政更加明确了科研工作服务当地社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并对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引导各项工作,艺术设计系全体师生深受鼓舞。

在过去的近十年里,艺术设计系依据自身专业特色,在紧密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办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科研工作的繁荣。在新的大好形势下,为了不断完善学科建设,深入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我们认为有必要对近十年来的产学研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向学院领导进行一次全面的工作汇报,一方面总结自身工作的成果进一步鼓舞全系师生士气;另一方面,总结工作中的不足,以待今后积极改进。以期得到学院对我们所做的工作的肯定和对我们以后工作的支持。

近十年来,我系在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方面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科研方向明确,科研成果丰硕

高等学校承担着“文化传承、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的重任。湘南地区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文化资源。至2003年以来,艺术设计系一直致力于地域文化的挖掘,如湘南古民居研究、周敦颐理学思想研究、湘南民间美术研究、红色文化研究等,科研定位准确,科研方向明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近十年来,我系被立项的各级科研课题共计56项,其中,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课题34项,发表论文177篇,主要集中在湘南民居研究、新农村建设、土特产包装等方面。特别是湘南民居研究方向,共有省部级立项课题16 项,发表论文53篇,专著《湘南民居研究》和《湘南宗祠——建筑装饰艺术研究》2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研体系,填补了国内相关科研领域的空白。2006年9月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学术著作《湘南民居研究》,是国内外系统地研究湘南古民居的重大成果,该书已被全国各大图书城及各高校图书馆陈列,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7年该成果被湖南省社会科学领导小组成果立项。

2、强化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探索产学研模式

2003年以来,艺术设计系在科学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注重把科学研究的成果进行转化,主动地服务郴州地方经济,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在湘南古民居研究、周敦颐理学思想的整理与展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新农村规划建设、企业品牌推广、土特产包装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1城市建设

1.1.1湘南风情园爱莲湖风景区项目

2003年,为响应郴州市“南延东进”战略,受郴州市政府委托,与市建设局、规划局一起承担了郴州市重点建设项目——湘南风情园爱莲湖风景区的方案策划、建设规划与艺术设计。在设计的前期,以唐凤鸣教授、范迎春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我系教师为骨干的,会同建设局、文物处、文联等部门专家组成的科研队伍,对湘南地区的古民居村落进行了详实的科学考察,获取了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对湘南地区古民居的村落布局、建筑形式、装饰艺术、文化背景等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于2004年申报成功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1项,2005年申报成功湖南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1项。并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湘南风情园爱莲湖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尤其体现在景区的核心部分——濂溪书院的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中。该项目总投资1.4亿元,于2005年10月竣工。风景区自建立以来,成为了郴州市民休闲度假的一个好去处,获得了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评价。该项目带动了郴州市城市建设东进发展战略,为今天郴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今景区周边高楼林立,成为了一个集居住、旅游、商务为一体的新的城市版块,实现产值超过10亿。2008年该项目获湖南省优秀建设项目二等奖。

1.1.2 2004年主持了东塔重建的设计项目;

1.1.3 2003-2011年,艺术设计学设计、制作了苏仙桥浮雕作品《童区寄传》;设计、制作了五岭阁大型浮雕;设计、制作了国际小水电基地《生命之水》等圆雕和浮雕;设计、制作了湘南风情园爱莲湖风景区的《周敦颐像》和《荷花仙子像》圆雕;参与了五岭广场《神农作耒》、苏仙游园《手拉手》等大型城市雕塑的设计、制作、评审。实现产值达260万元。

1.1.4 2009年主持了《耒宜高速郴州互通口景观设计方案》;

1.1.5 2004年主持了天堂温泉的设计方案,并承接了施工,实现产值120万元;

1.1.6 2005年全面负责濂溪书院的室内设计及周敦颐生平及其理学思想展的筹备与展示设计工作;实现产值20万元;

1.1.7 承担郴州瑶民族传统服饰研究工作; 1.2新农村建设项目

自2009年以来,利用专业优势,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服务。2010年,受苏仙区新农办委托,为《郴资桂高等级公路(苏仙段)沿线新农村建设示范带》作整体规划,规划方案得到了郴州市委、苏仙区委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推广。该项目由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主任张光俊老师主持,教研室7名教师、30名学生参与了该项目前期调研、实地测绘、方案设计,为郴州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智力服务。2010年,先后为苏仙区桥口镇排塘村、苏仙区荷叶坪乡荷叶坪村,苏仙区马头岭乡做新农村规划设计,2011年,为苏仙区桥口镇石河村做新农村规划,并承担了村委会(学校)改造项目的施工,为桥口镇白溪村、潭溪乡山河村做村口景观设计等等,实现产值约30万元。上述新农村建设项目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惠,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扩大了艺术设计系的社会影响力,锻炼了青年教师队伍,大量的学生参与其中工作,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1.3为企业服务项目

近十年来,艺术设计系利用自身专业特色为当地企业提供服务。视觉传达专业教研室先后承担了大冲山辣业的产品包装设计、国丰(湖南)农业有限公司的企业形象策划和产品包装设计、临武县三维全息网络数字地图设计、第九完全小学形象设计和标志设计、振兴地产房交会展厅设计、一筐百福土特产品设计等,以上项目实现产值约为2200万元。环境艺术教研室承担了苏仙区国税局视频会议室、宜章湘粤宾馆、道县琅东酒店等的设计、施工,承担了农业银行、康尔洗浴中心等大量项目的设计工作。公共艺术设计教研室先后承担了五岭阁文化工程建设、演艺中心文化工程建设、宜章邓中夏红色文化建设等项目的设计与施工,以上项目实现产值约为80万元。众多的社会实践项目为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提升了湘南学院的社会知名度,也为师生积累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

3、密切联系地方行政部门,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社会服务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文化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生产要素,高校是创造知识和传承文化的园地。2003年以来,艺术设计系与郴州市政府、建设局、规划局、文物处、园林处等行政职能部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地域文化传承、城市发展建设等方面,为地方政府和各职能部门提供多层次的智力支持。艺术设计系被邀请参与地方文物普查与立项评审工作;参与了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与立项工作;参与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参与了重大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及评审工作;参与了郴州市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立项评审工作。

4、重视实践教学,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企业、系部、学生“三赢”近几年,艺术设计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主动寻求产学研合作项目。先后有30余家企业签订了建设专业实习基地的协议。先后邀请了十多位企业家、设计师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讲师,给学生讲授设计技巧、施工流程、企业管理、职业道德等实践知识和技能。这不仅让学生尽快地接触实际,增加感性认识,而且也给学校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倡导“案例教学”,即把实际设计案例带入课堂,结合学生课堂作业进行项目实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007年开始与郴州三维雅筑公司尝试合作办学,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实施,采取人才订单式培养,即企业把人才储备工作延伸到地方高校,企业在系部设立人才培养基地,双方提前签订用人订单合同,并以此为依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订单企业就业。下一步,我系将积极探索与企业共同建立研发中心,以工作室的模式进行运作,学院、企业共同出资、出物、出人,共同获利,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目的。初步设想今明两年成立湘南民居研究所、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品牌推广研究所三个研究中心,目前正在积极的酝酿和筹备当中,希望得到院领导的支持和批准。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有助于其明确定位、履行使命、凸显价值,而且可以获得大量的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增强办学能力,有利于办出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是地方高校的职责,这项职责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演绎得越来越丰富。所取得的一些成绩,是在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全系师生解放思想、努力工作的结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十年来我们虽然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在这方面起步较早,但是跟先进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起来,无论是在产学研的规模和质量、设备和资源方面,我们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项伟大的的事业,未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对我们而言,工作任重而道远。

艺术设计系

地方经济 篇10

1 彰显地方特色的服务内容

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使命,全国普通高校的绝大多数在地方,而地方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是地方高校始终应树立的基本办学理念,办出特色是其最终目标,也是其根本出路,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服务的内容、形式及服务的力度上必须有所创新和发展,真正做到双赢互利,相互促进,这才是服务地方,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地方性高校切实为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服务好,起好咨询、论证、决策的参谋作用,不仅是高校自身的功能与职责所在,也是学校实现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培养办学特色的可靠出路。[1]

1.1 服务地方经济

服务地方经济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服务的重点。地方经济相对于大城市及省会城市来说要差得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及城市化水平空前提高,地方经济也取得长足发展,但和成熟的国际化大都市及省会城市相比,地方经济在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与我国长期的传统农业大国有关,绝大多数地方经济仍然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第三产业相对滞后,经济规模小,缺乏竞争力,虽然许多地方提出了建设工业化城市,但由于信息、交通、人才等因素的影响,发展相当缓慢,甚至是举步维艰,所以地方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高校的任务也就显得更加任重而道远。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地方高校尤为明显,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以此作为突破口来搞好服务。首先要在思想上作根本性的转变,高校特别是高校教师要从传统的研究思维及模式中解放出来,搞科研不仅仅是为了评职称,而要以地方经济为立足点,积极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去,关心地方政府的经济决策,直接参与到基本决策研究中去,为政府经济决策的各个阶段提供智力支持。企业作为地方经济的载体及主要支撑力量,在生产及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应当充分利用人才及设备的资源优势与企业直接对口解决一些问题。高校、政府、企业甚至是农业生产者相互联系,共同发展,以达到双赢互利,共生共荣。这不仅体现了高校的基本职能,更能体现出其办学特色,这不仅有利于高校的开放与创新,使高校的声誉与地位日益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而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又为地方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建设是中心,可持续发展是关键。服务地方经济既要迎难而上,更要坚持不懈,这就要求高校要在服务的层次和效益上狠下功夫。因为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地方经济总会有它自己的一些特征,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要与地方经济的现状特征紧密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研究本地区人才市场的供求变化,在校内专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培养对口的专门性应用型人才。

1.2 服务地方教育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服务地方教育,提供人才是关键,地方高校中,有相当数量的是师范类院校,这是服务地方教育的主力军。同时服务地方教育应当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服务,最核心最根本的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主要对象。

(1)服务基础教育。

服务地方教育,其中基础教育是核心,地方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硬件条件差,师资缺乏,再加上观念陈旧等因素,教育水平相当落后。高校肩负着改变农村教育认识的责任,要他们充分认识到搞好教育,学知识才是改变现状的根本出路。当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徘徊的时候,我们所需要做的就不仅仅是改变他们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地方高校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发扬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勇于探索,为基础教育的发展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

(2)服务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本身就有地方性的特征,所以服务职业教育首先必须了解地方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与高等教育的服务不同,职业教育地方性、行业性更强,最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近几年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展迅速,职业技术人才缺乏,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有许多共同点,所以地方高校为职业教育服务更多地体现在资源的共享,这包括软硬件条件相互利用及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的交流和互补,当然地方高校应做更大的努力。

1.3 服务地方文化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重要。要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不能没有文化,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的年代,文化更重要,文化的经济蕴含越来越浓,文化在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地方高校应在地方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高校作为高智力人才聚集地,应当引领社会的优良风气,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的基地,成为模范。

当市场经济的大潮来临之时,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意识观念正发生急剧变化,服务地方文化也可以说拯救文化成了当务之急,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我们的文化经历着一场洗礼,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这种尚未成熟的现代城市与传统文化的冲突问题成为了高校服务地方文化的落脚点,地方高校在地方文化的培育,形成及吸收净化过程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及示范作用,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更好的结合,而不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在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中迷失方向。

2 发挥学校优势的服务方式

2.1 经济层面的服务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服务意识,了解地方实际,明确服务的任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更主要的还是要创新服务的形式,以当前国内外的服务形式结合地方实际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与企业合作,创办研究中心,实现高校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及企业间的良性互动,充分挖掘地方经济优势资源形成科研特色与产业支柱,解决企业生产及地方经济发展中一些实际问题。②校企联合办学,实现资源互补,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变。与企业联合办学,可以更直接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③开展校园科技活动,为社会及企业服务。与企业共同开展各类科技活动,使学生、企业共同了解科技前沿及社会所需人才,学生能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并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④成立研究咨询机构,为地方政府及企业决策服务。政府在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制定实施国家经济政策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突然的这样那样的地方性问题,这些平时没有准备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依靠高校常设性研究机构。

2.2 教育文化层面的服务

文化依靠教育得以保存、传递和发展,教育是传递文化、保存文化的载体,是发展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动力之一。教育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既需要教育来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发扬文化,同时我们的教育成果亦通过文化来体现,发扬传统文化,抵制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低俗文化,就必须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这一赋予必须靠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共同的方式改变我们的基础教育现状,提升传统文化,这一途径只有高等教育,所以高校为地方基础教育及地方文化的服务可以通过一个共同的途径来实现。

(1)为地方基础教育和文化行业培养专门人才。

由于地方受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引进高层次专门人才较为困难,这样就把地方与省会及大城市拉大了距离,既然引进有困难,人才又不能少,那得靠什么,靠地方高校,为地方培养各类所需人才是地方高校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地方高校实现其价值的根本途径,更是地方高校凝练办学特色的最强点。

(2)设立专门研究所研究地方文化和开设地域文化的特色课程。

文化已逐渐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地方文化影响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强调的服务是一体的。地方高校处于特定的地理和社会环境,给其研究地方社会文化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高校在为地方服务的方式上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是可取的,只有专门的机构相关稳定的高素质的专职人员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去,文化服务才有可行性,也才能落到实处。同时开设专门特色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品质,这无疑是传承和提升地方文化的一个好方式。

(3)面向“三农”,搞好“三下乡”。

高校首先要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向周围社区开放,同时要把“三下乡”活动建设成为有专人负责的、长期性的、稳定的一项活动。服务“三农”,搞好“三下乡”的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方式来实现:科技方面可以通过建科技示范园区,成立技术咨询服务站等方式来实现,以骨干教师和专业优秀学生为核心,充分利用校内及地方资源,建立科技示范园,在园内实现科技的交流和传接,实现科技下乡的目标。教育文化方面的下乡以短期支教,搞好继续教育为主,定期搞好文艺演出等。高校的青年教师上岗前有计划地到农村学校锻炼一年,这样既起到了锻炼青年教师的目的,又为一些地方学校带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地方高校既要针对地方中小学教师的学历知识结构搞好教育,又要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及教育思想、方法、技术的等一些教育行业的发展动态进行教育。

大学所具有的科技资源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大学所具有的优秀文化资源,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大学所具有的智力资源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咨询或参谋作用;大学的人才资源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引领作用;大学的精神追求,尤其是对真理的追求,具有凝聚人心、牢不可破地保护着社会良知的作用。[2]如果大学所具有的资源优势能够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它不仅能提高资源的效用价值,而且能够提升所在地市和地方的知识品味、文化品位、精神品位和环境品位。从大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大学的特色可以从育人、科研、服务方面去建设,以大学的组织运行这个角度看,可以从学校定位,学科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去体现学校的特色。搞好服务地方可以建设成为高校的特色,而且是最大的特色。既然是服务地方,就必须从服务和地方出发,要搞好服务还要处理好地方性。特色的形成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形成的,需要长期的,几代人的努力,形成特色,学校的定位首先要准确,因为高校不论是科研还是教学都是围绕着学校的定位和指导思想出发的,特色需要创新,更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默默无闻的奉献,如果学校在服务地方上坚持不懈、勇于创新,那么办学特色的形成就指日可待。

摘要: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应该主要体现在服务地方上,既体现地方经济发展方向又能满足其发展需要,承担起为地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担,同时还要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担当主力军。

关键词: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杨胜宽.明确学校功能定位开创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8.

上一篇:词义教学法下一篇:活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