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加工课程十篇

2024-09-12

机械加工课程 篇1

1 课前准备, 在动中学, 让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 教师按书本内容教, 学生按书本内容学,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的教学。“机械基础”学科是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 专业理论知识较多, 动手课题较少, 学习较为枯燥。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强, 奇思妙想较多, 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笔者采用了指定课题小制作比赛, 以成果自评、互评、讲评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的特性”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的前一周, 笔者安排学生回家按图上的要求制作一铰链四杆机构, 然后在上课时带到课堂上来演示并讲述制作过程、工作原理及能实现的功能。接着笔者有意挑选两个双摇杆机构模型来演示:一个是笔者把机架进行变换, 由双摇杆机构一会儿变成了双曲柄机构, 一会儿变成了曲柄摇杆机构;另一个不管机架怎么变换, 它始终是双摇杆机构。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是双摇杆机构, 为什么一个能变, 一个却不能变?这时可以讲曲柄存在的条件“铰链四杆机构中必有一个是最短杆, 且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这个大前提。通过教具演示, 让学生理解在这个大前提下所得出的三个结论:一是取最短杆的邻杆为机架时, 构成曲柄摇杆机构;二是取最短杆为机架时, 构成双曲柄机构;三是取最短杆的对杆为机架时, 构成双摇杆机构。若这个大前提不存在, 即当铰链四杆机构中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大于其余两杆之和时, 则曲柄不存在, 只能构成双摇杆机构。最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模型中各构件的尺寸, 算一算数据, 然后试一试自己的模型变化是不是与上面的结论一致。学生在这种既轻松愉快又能动手动脑的课堂上听课, 肯定比纯粹听理论课来得有兴趣, 所掌握的知识也不易忘记。

2 通过问题的巧设,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玩中学,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去探索知识、学习知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问题的设置上, 教师要学会巧设障碍, 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只有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 才能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同时采用巧设问题的方法, 才能将枯燥的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使学生被这种融洽的氛围所感染, 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多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3 善于应用多媒体教学法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已经成为无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源泉,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 可谓是声形并茂。可以在教学艺术上将思维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进行有机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并且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教师在介绍那些国际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与新产品的时候, 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国外的先进事物带到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课堂中来, 从而让学生们能够了解世界与认识世界, 这对于活跃其思想, 拓展其视野, 拓宽其思路, 丰富其知识, 激发其专业学习的兴趣, 掌握与运用国外先进科技知识与工艺技术是十分具有成效的。又如, 在讲解棘轮机构之时, 通过画面, 不但能够将棘轮的整个运动过程形象逼真地反映出来, 而且还能将棘轮机构在各类机器设备当中的具体应用加以播放。可以说, 不仅有局部, 而且还有整体。让中职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参观各类机器设备, 对于棘轮的运动、特点及应用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4 结语

总之, 机械基础课程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讲, 知识点相对较多, 内容页比较抽象, 所以我们要想改复现阶段机械基础课堂教学现状, 就必须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 应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创新, 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摘要:开展教育教学探索是国民教育发展中一个永恒不变的课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理念的深入, 有效地解决了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提高了中职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该文也是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展开对中职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 并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谈了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 希望可以给广大同行业者提高资料参考和经验借鉴, 来推动我国机械专业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昊志清.《机械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浅议[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2) :223.

[2]胡金星.中职学校《机械基础》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8) :174.

[3]卢隆有.谈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J].前沿, 2010 (3) :195.

机械加工课程 篇2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是我国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两门主干专业基础课,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机构的运动方案和机器的结构设计, 所以这两门课程在培养学生的机械综合设计与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实验作为机械专业本科教学体系的一部分, 弥补了课堂教学的抽象化、理论化的不足, 将实际模型, 生活用具, 工业装备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 使学生对机器组成有了直观感性认识, 加深了学生对机构运动特性分析的理解。现行的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实验课程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考核方式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难以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与队友团结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很大提高。所以, 对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实验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2. 机械实验教学的不足

2.1 实验教学内容单一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传统的实验多为验证性、演示性、操作性实验, 内容较陈旧, 实验的目的仅限于验证、巩固、加深理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现有的生产现状, 留给学生的探究空间很小,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力不大。

2.2 教学方法陈旧

现有实验教学的程序大多是实验教师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及合理结论等等, 学生随后根据实验指导书及教师要求, 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即可, 由于实验指导书经过长时间的编写使用, 内容已较为全面详实, 再加上实验教师的讲解, 使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完成实验, 没有什么操作难度及自主操作,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较差。同时, 这种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极大的减弱了学生学习机械专业课程的兴趣。

2.3 实验教学考核方法不合理

大多数院校的实验考核成绩是依附于课程成绩的, 实验没有单独的学分, 只在课程成绩中占10%到15%的分数, 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而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主要依据学生的实验报告, 而实验报告大多相同, 甚至有的学生靠抄袭得到实验数据, 反映不出学生的真实实验水平。实验教学考试主要采用纸笔测试或实验操作原有实验, 对学生没有进一步创新思维的要求, 难以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

因此, 现行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已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工程专业发展对于机械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 实验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 改革刻不容缓。

3. 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

3.1 改革实验内容

开设具有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强、体现现代先进实验技术的教学实验项目, 削减以验证理论为主的、内容单一的实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1 在机构简图测绘实验前增设机构认识与分析实验

保留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作为基础, 引入机构认识与分析实验。机械原理是一门专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相比之前开设的机械制图课程较抽象。在学习之初, 为了便于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联系, 开设机构认识与分析实验。实验要求学生在参观典型机构陈列柜后, 绘制机械模型的机构运动示意简图, 说明其工作原理, 并对其进行结构分析, 找出该模型中的所学机构, 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使学生对机构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达到灵活掌握的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机械在日常生活和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3.1.2 利用现有设备开设综合设计性的开放式实验

开放式实验可以更高效地发挥实验室的职能, 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率, 同时将开放时间提前公布给学生, 方便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自选题目、自由组队、自主设计、自由辩论, 给学生最大学习空间, 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积极主动性, 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学院现有机构创新试验台及典型部件综合设计试验台两台, 就此开设两组开放式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及责任意识。对学生今后的人生职业发展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3.1.3 利用现有的慧鱼组合模型, 开设机器人设计创新实验

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是一种集教具和仿真模型于一体, 创集能源 (包括太阳能) 、机械、液压、气动、遥控、自控、程控等多种学科知识于一身, 能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创意组合进行设计和装配, 使用计算机接口及相关软件使模型能进行控制运行。我院机电工程系针对专业需要, 于2012年引进了“慧鱼”模型4类组合包, 其中包括:移动机器人组合、工业机器人组合、气动系统组合、传感器组合等。结合教学的需要, 开设了相应的创新性实验。在熟悉机械零件结构及机械传动原理的基础上, 运用“慧鱼”模型完成各种机械运动模型的搭建, 从而培养学生对机械传动的构成和运动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对机电产品的设计、创新意识, 并且锻炼其机械设计、电路控制及程序设计能力。针对部分感兴趣、有能力的学生, 着重培养其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开发。

3.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主要是以理论力学为基础, 研究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及创新设计的基础课程, 也是机械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由于这两门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因此,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如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 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是这门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3.2.1 采用多媒体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将实验内容、实验要求展示给学生, 并对实验过程进行动画演示, 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实验前对其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 用较短的时间获得较多的信息量, 留出更多时间用于实验操作和问题讨论, 而且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象化特点和生动性、趣味性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2.2 构建网络化实验平台, 开设虚拟实验

基于网络资源的广泛作用, 利用现有机械设计精品课网络教学平台, 学生可以在平台上结合机构运动创新方案设计, 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机构组合创新设计, 提高学生对机械方案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强化学生独立设计的能力和意识。同时, 将实验指导书、实验须知、开放实验时间等提供给学生, 并开设网上答疑、在线讨论、创新园地等专栏,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学生可有效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 根据个人兴趣进行自主学习, 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3.2.3 开放性实验与学生科技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对实验室进行定期开放, 可以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 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场所。教师从机构运动创新方案设计实验中筛选优秀作品, 进行适当地指导和改进, 然后由学生进行加工制作, 以实物形式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科研立项等大学生科技活动。通过学生科技活动, 将学生暴露出的机构设计和应用方面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引入到理论课程、实验教学中。在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平台上, 锻炼了学生从方案设计到技术设计、再到工艺实现等机械工程设计的能力, 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 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为大学生科技活动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 大学生科技活动又能使机械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得到了延伸, 与学生科技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3.3 评价方式改革

随着开放性实验比例的加大, 学生的实验成绩可以单独计算学分, 成绩包括以下三部分:

基础实验部分:按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完成情况给出成绩, 占学生实验总成绩的60%。

实验考试成绩:按期末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处理情况赋分, 占总成绩的20%。

创新实验成绩占余下的20%:这部分采用学生互评方式。在机构运动创新方案设计实验中, 要求学生几人一组, 利用所学的常用机构进行创新设计, 实现某种功能, 利用机构运动创新方案设计实验进行机构组合验证, 由学生按组陈述本组的设计方案, 最后学生互评得出各组成绩。这样对学生的陈述能力有所锻炼, 同时为学生交流创新经验提供平台, 还可以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互动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已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更是一种需要适应当前及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教育实践, 必须紧跟经济发展步伐,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 从生产实际出发,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探索性改革, 认真思考、潜心钻研, 使学生的素质培养能够适应现在及未来社会对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任金波, 张翔.《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1493:108-111.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篇3

【摘要】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规定了每门课程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及体系、结构,同时规定了教学的一般进度和对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并系统安排了每门课程的内容、学时,是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深度解读课标可以帮助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加灵活地运用课标,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68-02

【作者简介】1.李莹德,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太仓,215400)机械专业部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块化教学实践;2.芮菊芳,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溧阳,213300)教师,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文件,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也在积极践行着文件精神,但效果并不佳。原因在哪儿?笔者认为,就在于课程标准。我们用的专业课程标准是陈旧的、落伍的、学科本位的传统教学大纲(计划),只有知识(技能)点要求,缺乏能力点要求,更不谈上素养点要求;且知识(技能)点要求不符合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实际,偏高偏难,没有普适性。基于此,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发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牵头制定了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机械基础”“液压与气动系统安装调试”“普通铣床加工”三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的突破与创新之处

本次课标制定提倡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组织教学内容,实施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行动导向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实现“做中学、做中教”。最值得关注的是,在课程内容设计中,融入了中等职业教育五要素。

(一)融入产业要素——课程标准能够体现地域产业的结构布局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等职业学校应当适应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围绕地方产业布局、结构、重点和支柱产业设置专业,为地方产业培养人才。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充分考虑地域特点,融入产业要素,跟踪技术发展。

(二)融入行业要素——采用国家技术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

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中,应当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及时采用机械产品设计、机械产品生产过程的相关标准,使课程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保证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技术进展及地方产业的紧密联系,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稳固的基础。“机械基础”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要求“应采用国家最新颁布的机械基础相关技术标准,力求反映机械基础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恰当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与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中的有关内容相融合”,就是基于这种考虑。

(三)融入企业要素——引入符合制造类企业现场实际的先进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是指操作工人正确操作设备的有关规定和程序,是安全生产的制度保障。各类设备的结构不同,操作设备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中等职业学校要广泛利用企业技术资源,主动将企业技术发展状况反映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工学结合。在课程内容中注意引入符合制造类企业现场实际的先进操作规程,“普通铣床加工”课程标准将“能阅读铣削加工工艺文件,会制定简单零件的铣削加工工艺”,“养成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创新意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列入教学目标,反映出引入符合制造类企业现场实际的先进操作规程的重要性。

(四)融入职业要素——纳入国家通用工种或行业特有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

按照“课证融通”的原则,在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中,纳入国家通用工种或行业特有工种的职业资格标准,使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能够体现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国家通用工种的职业标准多融入机械大类专业基础课程,而行业特有工种的职业标准多融入后续专业技能课程。机械基础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材编写“与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中的有关内容相融合”;“普通铣床加工”课程标准中所有项目都遵循相应工种的职业标准要求,明确要求“教材内容的选取应注重吸纳铣削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以及新设备,吸收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应对接职业标准,将普通铣削的工艺知识融入各教学项目中;每个项目后应设置相应的巩固性任务和拓展性训练项目”。

(五)融入实践要素——提高实习、实训和综合实践教学的地位、比例、要求与质量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在基层岗位和工作现场做实事、干实务、实践性很强的实用型人才。为此,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标准中特别突出讲练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中规定了拆装连接、安装与找正联轴器、观察与分析缝纫机、安装与调试V带(或链)传动、观察分析变速箱、拆装轴承等六项单元实践项目及拆装减速器、拆装千斤顶两项综合实践项目。实践项目的要求普遍由“能”改为“会”,突出了熟练程度。机械类专业基础课设置了综合实践模块,要求在专用教学周进行,这是在单元实训之后安排的综合实践性环节,也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性环节。

二、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努力创设情境,实现“做中学、做中教”。同时,教学过程要对接生产过程,实行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实一体教学等。可按“任务引入—任务描述—支撑知识—任务实施—问题探究—拓展尝试—任务评估”的顺序编制任务书实施教学。对理论性内容可采用软件仿真、实物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对操作性内容可采用虚拟仿真、操作示范、分组练习和个性化指导等手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操作时要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养成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二)评价建议

首先,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结合,重视过程评价。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施多元评价,坚持评价主体和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如笔试、口试、书面报告、现场操作、作品展示、成果演示等。最后,要注重将评价结果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

(三)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

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者必须领会和掌握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地提高难度,教材内容的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应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标准。也就是说,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一个基本性的要求,这为编写多样化的教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教材的编写者要努力体现本地域经济、文化的特殊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特色的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体现当地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教材。

机械加工课程 篇4

基于技能型课程理念的机械加工专业课程模块设置实践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旧的课程模式已不能适应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建立新的技能型模块式课程模式是目前职业教育界探讨较热的话题.由院校进行技师屡次的全日制教育是一件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或模式可供借鉴.本文以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高中后入学,学制两年半的`机械加工专业两个班级为实验对象,以取得车工(或镜工、装配钳工、数控车工)高级职业资格作为教学目标,进行课程的技能型课程模块设置实践.

作 者:冯志坚 曹国平作者单位: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淮安技师分院,江苏淮安,223001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7)分类号:G642关键词:技能型课程 模块设置 高技能人才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体会 篇5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1、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逐步改革, 教育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 教师已经由简单的知识灌输者, 成为知识传递的“火炬手”, 成为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力量。教学是“教”与“学”两个方面。作为“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体老师和学生, 应该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应该树立新型师生观, 教师与学生不是对立关系, 老师也不是绝对权威, 而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2、了解学生,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了解学生不仅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更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压力及身体状况。在学生遇到的困难时应多关心学生, 开导学生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使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可值得信任和交流的好朋友, 这样师生关系才能融洽, 才能相互尊重, 学生才能积极发言、探讨和回答问题, 从而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 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 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在《机械基础》教学中,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好这门课的关键。

1、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从中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将课堂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将课本中理论抽象的知识、问题还原为鲜活的现实生活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1]如公路上货车轮胎爆胎后, 驾驶员用于顶起车身的螺旋千斤顶和钳工实习车间台虎钳上的螺旋传动机构应用形式有什么区别。让学生亲自到日常生活中探索和实践, 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的趣味性、真实性和实用性, 唤醒学生求知欲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2、在成功中培养兴趣

成功其实是一种感觉, 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感觉, 它是每个人达到自己理想之后一种自信的状态和一种满足的感觉。同时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 它能使学生产好好学习的愿望。每一个学生都都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肯定。所以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 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发言是自由、安全、平等的, 如当学生不敢发言时, 教师应给予鼓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应委婉指出错误, 并肯定其成绩;当学生正确回答出问题时, 教师给予表扬。这样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 在成功中培养兴趣。

3、利用各种模型教具和多媒体等手段

模型教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机械基础》中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各种模型教具。[2]如在学习运动副时, 向学生展示燕尾滑块和铰链连接的模型, 通过模型让学生看清每种运动副的接触元素, 从而更好地区分高副和低副的判定原则。《机械基础》中通过摸型,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 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 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 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 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 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 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多媒体信息表现形式多样, 对于抽象的概念、原理用文字描述, 也可以用动画模拟现实过程,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克服了其他教学单一表现及难以协同表现的弊端, 因而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如在讲解四杆机构时, 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将四杆机构的各种用图片和动画吗, 可以让学生看到各种运动形式的直观效果,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机械基础》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 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在教学中注意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 [3]如在学习导杆机构时, 可以结合农村家庭用的手摇抽水机, 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结合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如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时,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制作铰链四杆机构的比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注意与参观教学相结合, 如可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参观, 通过自己观察和向工厂师傅请教学习, 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参考文献

[1]李青莲:《浅谈机械基础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之友》 (B版) , 2009, (08) :139-140。

[2]张宏灿:《浅谈如何提高<机械基础>的讲课质量》, 《职业》, 2010, (06) :160。

机械加工课程 篇6

在各高职院校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中, “茶叶加工技术”课程是核心课程之一, 而“茶业机械与设备”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又能体现和推动现代茶产业发展。这2门课程在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中一般都有开设, 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而解决。本文拟就高职院校“茶叶加工技术”“茶业机械与设备”2门课程的性质与作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课程性质与任务

1.1 “茶叶加工技术”的性质与任务

“茶叶加工技术”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一门高技术性、高实践性的核心主干课程。该课程在该专业的知识结构中属专业理论与技术课程, 能力结构中属专业核心能力部分之一, 对学生的就业方向起着指导性作用。“茶叶加工技术”课程主要面向茶叶加工岗位, 根据制茶原料的基本性状、制茶技术的外在条件与产品质量的转化规律, 讲授茶叶加工的基本原理、基本工艺、加工方法及相关技术。要求学生能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学会主要茶类的制造, 能独立指导和组织茶叶加工生产, 能总结和推广先进制茶技术;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茶叶加工实践中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指导茶叶的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 为实现茶业高产、优质、高效服务。因此, 本课程承担着培养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提高茶叶加工技术的双重任务。

1.2 “茶业机械与设备”的性质与任务

“茶业机械与设备”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为学生学习“茶树栽培技术”“茶叶加工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该课程主要面向茶叶生产和茶叶加工岗位, 根据茶叶生产加工的特点与需求, 讲授茶园机械、茶叶初精制加工机械、小型茶叶加工厂的规划与设计、茶机的选型与配备等, 同时了解茶叶深加工机械和包装机械。要求学生掌握主要茶业机械的基本构造、基本原理、安装技术、操作规程以及茶厂的规划与设计等。因此, 本课程既可以为学生学习“茶叶加工技术”课程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又可以指导现代茶叶的生产与加工。

2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涉茶专业一般均要开设上述2门课程, 但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 学习任务重, 因此上述2门课程在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设置上的衔接不畅

根据茶叶生产的季节性特点, 高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一般在第2至3学期开设“茶叶加工技术”课程, 重点介绍茶叶加工的基本原理和加工工艺, 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性。而根据课程体系的设置, “茶业机械与设备”一般开设在第2至4学期, 主要介绍各类茶业机械尤其是加工机械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使用方法与维护保养等,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一般情况下, 学生在掌握了主要茶叶加工机械的基础上, 再学习茶叶加工技术, 才能更好地发挥出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因此, 从笔者所在院校涉茶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看, 上述2门课程的衔接尚需进一步梳理。

2.2 对授课教师素质要求高

作为高职院校, 上述2门课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茶叶加工技术”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具备明确茶叶加工的基本原理, 熟悉各类茶叶加工的品质特征和加工工艺, 并能指导茶叶企业的生产与加工。而作为“茶业机械与设备”的教师, 不仅要懂得各种加工设备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 更要懂得如何利用这些设备用于茶叶的加工, 因此, 作为“茶叶加工技术”和“茶业机械与设备”课程的教师, 既要懂得加工的知识, 又要熟悉茶业机械的内容, 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2.3 课程内容与生产脱节

在高职院校中, “茶叶加工技术”课程多使用安徽农学院主编的《制茶学》 (第二版, 1986年出版) , 授课内容更新较慢, 尤其是随着茶叶加工的机械化、清洁化、自动化与程序化程度越来越高, 出现了一些新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技术, 一些授课内容已经远远滞后于现代茶叶加工的实际。“茶业机械与设备”课程的授课内容一般以浙江省农业大学主编的《茶叶机械》 (1994年出版) 为依据, 仍在讲授大量落后的、淘汰的设备, 而在现代茶业企业中出现的新机械、新设备尚未涉及, 与生产环节脱节现象严重。随着茶产业的发展, 茶叶加工技术、茶叶机械也在迅速的发展, 有些内容需要及时补充更新, 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具先进性。

2.4 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 茶叶加工实训基地尚未完全建设好, 因此上述2门课程一般采用单纯的课堂讲授法, 教师满堂灌, 学生被动学。在课堂讲授中, 教师容易照本宣科, 这种教条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只会孤立、僵化地掌握知识点, 缺乏自主性, 尤其是对于一些抽象的内容,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 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观察分析的能力。

3 对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上述2门课程尚需要进一步改革, 笔者就近年来从事上述2门课程的教学实际, 提出几点建议, 仅供参考。

3.1 科学融合课程内容

一般情况下, 各高职院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核心主要是茶叶的生产加工、品质管理、经营贸易、茶文化传播等, 其中茶叶的生产加工是核心中的核心, 因此, “茶叶加工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茶叶加工核心能力, 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而“茶业机械与设备”课程又为茶叶加工提供设备方面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因此, 应该明确的是, 上述2门课程将直接为培养学生的茶叶加工核心职业能力服务, 从某种意义上讲, 二者不应严格的分开, 其教学内容应融为一体。

具体实施上, “茶业机械与设备”的内容应融入到“茶叶加工技术”课程中, 形成1门新的“现代茶叶加工技术”课程。“现代茶叶加工技术”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 以各类茶业机械原理与操作为设备基础, 以各类茶叶加工工艺为理论基础, 讲授各类茶叶的加工技术, 同时介绍现代茶叶加工厂的规划与建设, 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例如, 在大宗绿茶加工中, 当介绍杀青工艺时, 其课程教学思路与流程为:杀青目的→杀青技术理论→杀青设备 (主要的设备类型、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操作方法、使用维护) →杀青程度。组织新的教学内容, 就使2门课程在授课内容上衔接顺畅, 条理清楚, 学生学起来清晰明了, 更容易掌握茶叶加工、茶业机械与设备的教学内容。

3.2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条件是实现实践教学改革设想的载体, 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目前, 众多高职院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都建立了综合实训基地。由于高职院校一般位于城市之中,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都是以基础课程实训、茶艺实训或简单的茶叶加工设备为主, 而成套的茶叶加工机械与设备在建设时, 需要鲜叶原料的支持, 需要较大的厂房面积, 以及设备价格较为昂贵等原因,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茶叶加工技术、茶业机械与设备仍以校外实训为主。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解决学生顶岗实习的问题, 但校内茶叶加工与加工机械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刻不容缓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需要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 而校内茶叶加工机械实训基地的建设, 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效果, 学生可以在校内就掌握各种茶叶加工设备的基本原理、基本构造、简单操作和设备维护等技能, 也可以直观的掌握茶叶加工中某些经验性参数, 在顶岗实习或工作时即可一步到位。同时,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对于教师开展科研与社会服务也具有积极意义。

3.3 加强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理论在课堂中讲授, 实训在实训室里进行, 理论和实践是单独分开的。这种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因此需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3.1 采用多媒体授课

我国茶区广, 加工工艺复杂, 加工设备繁多, 有的工艺和设备只有在特定的茶区才可以看到。因此, 授课内容比较抽象、校内实训室又无法满足的, 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通过展示茶叶加工的视频、茶叶机械的图片, 对视频、对图讲解,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同时充实课堂容量, 培养和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3.3.2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上述课程实践性较强, 而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机械操作, 甚至没有机械基础。因此,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理论授课地点与实训地点合二为一, 即在实训室中开展理论授课。可以结合现场情况, 将理论性较强的、抽象不具体的内容和知识点, 转变为具体直观的内容, 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便于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 又能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3.3.3 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刻理解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 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2]。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 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上述2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可以整合在一起, 在介绍茶叶制作工艺和加工技术的同时, 也介绍茶叶机械与设备的性能与操作维护;在讲解茶叶加工机械技术参数的时候, 也学习掌握茶叶加工关键参数的经验性。同时, 要强化校外实践教学环节, 以茶叶企业的生产加工为活动中心, 根据茶叶企业的设备和加工工艺, 掌握地区性的茶叶设备和加工工艺, 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上手服务。

3.4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发展的根本,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改观[3]。上述2门课程均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 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该门课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 教师除了在教学主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学习先进的研究技术外, 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熟知当地茶业发展水平, 还要开展茶叶加工、茶业机械方面的前沿动态研究, 在教学上才能得心应手, 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同时, 要引进长期在企业管理和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的茶叶加工经验的老技师、工程师, 作为学生技能培养的导师, 结合生产实际, 以利于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茶叶加工、茶业机械与设备方面的技能。

参考文献

[1]金心怡, 刘江平, 郝志龙.适应社会需求, 培养复合型茶学人才[A].2007茶学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香港:国际华文出版社, 2007.80-81.

[2]陈义, 孙慕芳, 郭桂义.高职高专茶叶机械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7) :32-33.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篇7

高职教育《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体系改革, 应以社会需要和科学的教学理论为指导, 总结我国机械制造技术教育的成败得失, 借鉴各国机械制造技术教育改革的经验, 遵循工程教育的规律, 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 强调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 在培养学生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与工程素养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存在问题

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包括“金属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和“机床夹具设计”, 是教学改革中整合度较大的一门新课。《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存在如下问题:

1. 总课时锐减。《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现为150学时, 而原5门专业课总学时为250学时, 显然, 照搬以前的教学计划、方式是不行的。需要建立新的课程标准,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2.《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强、灵活性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生不仅要有基本的理论基础, 还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知识 (对机床和刀具的认识、机床操作、零件制造过程、金属热加工) 。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 增大了学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难度, 这就需要对与本课程密切相关的教学环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实验课和课程设计的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教学改革。

3. 目前开设的《机械制造技术》在课程内容上存在容量大和知识点相对分散问题, 造成学生很难吸收和消化, 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必须进行组合和整合。

4. 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体系的建设力度不够, 造成课程体系和内容不适应社会对学生知识体系的要求。

5. 因高职专业设置时间不长, 其教学大纲的执行、教材选用、课时分配、实验项目、课程设计及试题库等, 没有现成的模式, 亟需进行教学准备。同时机械制造技术系列课程不仅具有系统的理论性, 而且也有较强的实践性。

因此, 选择这一课题进行教学研究, 不仅内容充实, 涉及面广, 具有创新的挑战性, 而且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体系构建

本课程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机械制造方法和加工装备为主线, 融入机床、刀具和金属切削原理, 包括金属材料的热加工方法 (铸造、锻造和焊接) 、塑性的成形方法、车削加工方法、铣削和刨插削加工方法、钻削加工方法、镗削加工方法、拉削加工方法、磨削加工方法、齿轮加工方法、快速成形方法、精密加工方法、特种加工方法、表面处理方法等。第二部分以实现产品质量为主线, 融入工件的装夹、夹具、尺寸链计算、机械加工误差分析、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方法、机械装配工艺规程设计方法、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设计以及现代制造技术简介。

我们按照这一想法, 针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编写了《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两本教材, 强调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学生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与工程素养两个方面的培养, 旨在提高学生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已于2007年8月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材章节和参考学时如表1。

三、教改措施

1. 加强基础工作建设

(1) 专业教学师资队伍整齐, 学历层次较高, 从事专业课教学多年, 70%的教师是“双师型”。由于课程体系变动较大, 内容整合度也较大。此外我们还安排专业教师在专业性较强的企业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 制订课程标准。按照新的专业设置, 对原专业课程进行整合, 优化教学内容, 摒弃落后的、学非所用的部分, 避免课程间的松散, 增加反映专业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在有限的课时内, 讲述精彩、实用、突出专业理论的教学重点, 掌握基本技能的课程内容。

(3) 建立习题库。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 习题库建设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上,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

(4) 编写试题库, 实行教考分离。

(5) 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要求进行课程建设, 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2. 改革教学方法

按照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我们大胆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1) 环境陶冶教学。利用校内工业中心的先进工业装备, 拓宽视野, 增长知识, 了解先进的制造设备和制造技术;参观校外实习基地, 体验真实的现代化生产环境, 了解机器制造的真实场景。

(2) 一体化教学。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 我们采用8个专用周进行教学, 每天上午进行理论教学, 下午进行实践教学, 并做到内容的完全对接, 使理论问题在实践中解决, 实践问题在理论上解决。一体化教学解决了本课程学习的难点问题,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体验教学。与实训相结合, 任课教师关心学生实习期间的心理体验, 并布置一些思考题, 为随后课程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实习期间学生强烈的心理体验和感观体验, 对随后要学的理论知识产生兴趣。

(4) 项目教学。主要针对典型零件加工, 如“轴类零件加工”、“箱体零件加工”、“产品装配”等, 以某一实际零件或产品为一个项目, 讲授和讨论要完成这一项目的相关内容, 使学生理解工作过程和工作程序, 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5) 讨论式教学。主要针对综合章节, 如“专用夹具设计”, 由老师出题, 班级分成若干小组 (5~6人/组) , 讨论结果由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作点评。以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两年多的教学实践表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体系构建和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解决了学生学习理论与生产实际不能统一的矛盾, 提高了学生分析机械制造工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该方案对教师和教学设备要求较高, 在采用该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摘要:文章阐述了《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机械制造课程体系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机械制造,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材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施良方.课程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3]王朝庄.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4, (10) .

机械加工课程 篇8

关键词:机械制 CAD:UG 一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145-01

1 《机械制图》的知识结构特点分析

《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内容围绕着图形与实体之间的转换关系展开,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即空间实体的图样绘制以及根据图纸判断空间结构,这也就是通常大家所说的画图和读图。主要的知识结构包括投影知识,组合体部分,尺寸标注,零件图部分,装配图部分,其中学生的学习难点在于读图环节,往往觉得无从下手,很难进行空间建模环节,然而如果想掌握好这门课,就一定要突破这个难题,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能够找到好的解决途径,带领机械专业的学生顺利地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广大机械专业教师在探讨研究的课题。

2 机械专业软件课程

对于较多数院校应该都普遍开设了CAD、UG、CAXA等课程,机械CAD是一种平面绘图软件,它相对手工绘图最大优势就是高效率,绘图流程和思路与手工绘图具有一致性,UG等三维绘图软件,能够很方便快捷地进行实体建模,立体感极强,能够在空间中三维旋转观察实体零件的不同方向,能够放大观察实体零件的细微结构,能够通过动态三维剖切观察实体零件的内部孔槽组成,甚至能够通过操作按照制图投影原理生成实体零件的工程图,它强大的建模功能,虚拟装配能力及灵活的工程图设计能力,就决定了其在机械专业各知识结构的学习中可以起到纽带桥梁作用,开发这些智能软件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也必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3 一体教学法实践举例

《机械制图》中的剖视图环节在很多同学看来都很难以消化,假想地将物体剖开,分析、绘制内部结构投影,不断地在外形和内形之间转换,往往无从下手,而相对来讲对于单一剖切面的半剖和全剖理解难度还不大,当讲解到旋转剖切和阶梯剖切时,多数同学就摸不到头脑了,那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UG软件先完成实体造型,之后用多面对物体进行剖切,直观形象地表达物体结构,在对实体不同的面线进行分析的时候可以通过附着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这样既直接,又形象,还能够通过动态剖切清晰地观察物体不同部位的结构,达到帮助同学们进行空间建模的目的。对于尺寸标注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尺寸基准的确定或判断,尺寸标注样式选择等,这些在教学中难以形象直观的表达,然而我们可以借助CAD软件的功能,迅速地比对各种尺寸标注的方案,对齐的尺寸标注、对称的尺寸标注、总体尺寸、定形尺寸、定位尺寸,这些都一目了然,而且很操作也很容易掌握,可以叫多名同学来标注,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又达到了师生互动,这样的一体教学法效率高,效果好,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4 研究一体教学法的意义

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他们的核心学习任务就是实践性,也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往往工作于工厂的一线岗位,直接接触零件,接触图紙,参与生产流程,对于这门专业交流的“语言”不得不掌握,而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在《机械制图》这门课的学习中往往两极分化严重,一部分空间思维能力好的同学学习起来得心应手,另外一批空间思维能力差的同学却很难消化吸收,不能顺利地进行空间建模,而另外一个令我惊喜的现象是,这些同学在后续课程如CAD、UG的学习过程中,却明显地掌握情况较好,与第一批人没有明显差别,那么是否能够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就与这些软件课程的教学结合在一起进行,从而帮助部分同学进行空间建模,达到画图与识图的良好教学效果呢,近几年来我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着,拿目前这个教学班,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经过期中统计发现,不及格率比单一教学法下降了10%,学习很感兴趣调查率比单一教学法上升了30%,这是一个可喜的数据,我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一体教学法的效果必定是值得肯定的。当然,基础课《机械制图》、专业课CAD、UG、CAE等相关课程,都要经由空间思维过程,把点、线、面的信息转变为空间模型,设计匹配后再向点、线、面转化。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要想熟练掌握绘图与读图能力,还要结合其它的实践类教学方法,比如现场刻橡皮泥,手工做模型等等,一旦建立了正确的空间思维方法,熟练掌握了投影原理和视图的表达内涵,那么学习中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总之,在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遵从学生的特点,结合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得知识点理解由难变易,由繁变简,帮助大多数同学完成这门基础课的学习,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我自己近两年来的教学实践研究表明,通过一体教学法,学生空间建模能力可以得到提高,绘图看图能力明显增强。教学是我们广大教师同仁共同的事业,教法研究、教学改革是永久不变的主题,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何更好地把专业各课程的学习紧密结合,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用全部教育生涯去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魏峥.UG NX基础与实例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袁峰.UG机械设计工程范例教程[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新编本).北京不: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机械电气类课程 篇9

咨询电话:3987551,3987557

电气信息类

为了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性、选择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我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等五个专业按电气信息类招生,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只需选择大类招生专业名称“电气信息类”,入学后经过1-2年的大类基础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和市场需求申请选择相应专业进入专业课程学习。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具备电工电子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业自动化、电机及电力拖动、运动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基础和相关专业知识,并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电磁场理论、电机学、微机原理与应用、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拖动与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发电与配电、高电压技术、微机继电保护、检测技术和电机设计等。本专业主要特点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相结合、强电与弱电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发电、供配电、工矿自动化、过程控制、电气设备等方面的设计、研发、试验与系统运行分析,信息处理、设备制造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培养具备自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信息检测与处理、自动化仪表、计算机控制和信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并具备较强创新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运动控制、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信号与系统分析、微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可编程控制、系统辨识、最优控制、智能控制等。

本专业的特点是以控制理论和技术为基础,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掌握在自动化方面较系统的知识。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工业自动化、矿山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运动控

制、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数字化信息系统、物联网以及电子产品与自动化仪表等领域的工程设计与开发、系统调试与运行、技术管理等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掌握信息获取与处理、电子信息系统与装备、信息网络、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并具备较强创新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基础、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信息论、图像处理、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控制、计算机网络、光纤通信、电磁场与波、微波工程基础、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设计、电子商务和多媒体技术等课程。

本专业的特点是以信息理论与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掌握在信息工程方面较系统的知识。学生毕业后,可在电子、电信、广播与电视、电子商务、车辆电子、信息物联网等电气信息领域从事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电子信息产品开发、系统运行与技术管理等工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路与系统、信息电子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传感器电子学、广播电视工程、电工电子材料与光电子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并具备较强创新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电子技术、高频电路、微电子线路、计算机网络、传感器电子学、信号与系统、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信息理论与编码、通信原理、电工电子材料与光电子、计算机控制、信息检测技术、微波技术与天线等课程。

本专业的特点是以电子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为基础,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掌握在电子信息科学方面较系统的知识。学生毕业后,可在电工电子材料与电子电信产业、光电工程技术、广播与电视、信息物联网等电子信息科学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系统运行与技术管理等工作。

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传感器信息检测、转换与处理、自动化仪表、测量与控制、网络集成及智能装置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相关专业知识,并具备较强创新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基础、光电子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电工电子仪表、精密仪器、可编程控制器、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态设计等课程。

本专业的特点是以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为基础,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掌握在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方面较系统的知识。学生毕业后,可在仪器仪表制造、工矿企业、交通、电信、医疗设备、质量技术检测等行业从事电子信息系统、传感器、精密仪器、仪器仪表等方面的设计开发、试验研究、运行管理等工作。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咨询电话:3987527,3987511

机械类

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提高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四个专业按机械大类招生。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只需选择大类招生专业名称“机械类”,入学后经过1-2年的大类基础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和市场需求申请选择相应专业进入专业课程学习。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该专业领域内进行技术和产品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应用、管理及营销工作的机电结合的高级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下分机械设计(模块1)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模块2)两个模块。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二级博士点和机械工程一级硕士点。

主要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控制基础、工程测试技术、液压及气压传动、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CAD/CAM基础等。

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学生毕业后可根据所选方向,到高等院校、设计研究院、机械制造厂、机电公司等单位从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方面的教学、科研、管理、技术和营销工作。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本专业为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着重培养集现代信息技术与热能动力工程知识为一体,掌握流体与热科学的基础和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知识以及计算机与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拥有流体机械及工程二级硕士点。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自动控制原理、制冷原理、热力发电厂、CAD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动力机械(如热力发动机、流体机械、水力机械)和动力工程(如热电厂、水电动力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空调工程)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实验研究和安装、开发、销售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精密仪器设计制造及测量与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个性发展良好的多层次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拥有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二级硕士点。主要课程:精密机械与仪器设计、精密机械制造工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控制工程基础、信号分析与处理、精密测控与系统、工程光学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与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也可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车辆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而全面的工程科学和技术基础知识,了解并重视与汽车技术发展有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汽车工程高级技术人才,主要课程: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计算机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程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试验学、汽车设计等。

机械加工课程 篇10

考试是考核学生的主要方式,是检查教与学的效果的重要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机械基础 》是非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 是融工程制图、常用机构、机械零件与传动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课程[1]。 内容宽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多样性及实践性、 实用性。 目前《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有三种方式,分别为平时成绩10%、实验20%及期末闭卷考试70%。 可以看出目前的考核较传统单一的闭卷考核有很大改进, 但也存在一些弊端:第一,评价学生很大程度上依靠期末闭卷考试,没有体现对学员学习过程的考核,学员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怎样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内容上, 使得记忆力强弱成为考试成功与否的基本要素,造成学员中普遍存在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现象。 第二,考试内容主要依附于教材,缺乏对学员知识、 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察。 学员应具备的能力不能在考试中反映出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考试作为教学的指挥棒,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并未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反而束缚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严重制约了《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考试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正值我校积极推进教育转型,大力推广教育教学改革之际,因此应结合课程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

二、《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案设计思想[2]

课程考核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不仅要重视知识要点的掌握,而且要突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要从单纯检验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地关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检验与培育,使考试成为继续学习的过程。 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指挥棒”,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尺子”,又是“鞭子”,科学的考试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师的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有利于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 我们应从改革“应试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出发,按照“以学员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提高素质、突出创新”的工作思 路[3],对考试方 式、考试内容和考试评价体系进行全面改革。 通过全面、丰富的考试内容,全程性、多形式的考试方式,达到对学员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形成对学员客观公正的评价,引导学员自主学习。

1.考核方式多样化和全程化

根据《机械基础》课程的综合性、多样性及实践性、实用性强等特点, 采用多样化和全程化的考试考核方法。 所谓多样化,一方面考核不局限于闭卷一种形式,根据各部分内容自身特点采用开放灵活的多种考试考核方法,如大作业、小制作、 实验、调查实践、虚拟仿真、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形式,另一方面考题类型多样化。 增强题型设计的灵活性,少出一些只用一种方法,只有一个答案的题目,多出一些综合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题目的设计应能使每一位学员在解每道题时都有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融会贯通的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 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性,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强调智力开发。 所谓全程化,就是考核成绩不局限于期末考试的“一锤定音”,而是贯穿于整个学习期间的考核,包括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问答的具体表现、各部分内容采用如大作业、小制作、调查实践、虚拟仿真等的考核。 学员最终考核成绩为全程化、多样化考核成绩的融合。

2.考试内容综合化和实用化

考试内容的改革从考原理、公式、基本知识转移到重点考核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上, 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 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统一拟定, 综合运用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或工程实例,联系专业出题,这样的考试内容, 要求学员应用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避免学员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时抄袭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从而使考试真正成为进一步深化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不再被学员视为沉重的负担。

3.评分方式合理化

课程结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包括到课率、作业、课堂表现等)、实验成绩、动手实践(大作业、小制作、调查实践)成绩、三维造型与虚拟仿真成绩、期末成绩(试卷)组成,为了使学员把注意力转移到日常学习中, 充分调动学员全程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增加动手实践、软件绘图动画仿真的比例。 另外,在平时考核中,改革记分方式,淡化分数,实行实质性评价,一些考核按照5分制或ABCD级制度评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课程考核总评成绩100%的组成比例,即由原来的平时成绩、 实验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10%、20%与70%的比例,变为平时成绩10%、实验12%、动手实践18%,三维造型与虚拟仿真20%与期终考试成绩40%。

三、全过程多样化考核的意义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全程化 、多样化的 考试形式 ,可以增进 师生交流 ,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全程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需要学员平时用功,主动到图书馆、互联网查阅资料 ,综合运用 知识分析 问题 ,增强创新 意识 ,提高实践 动手能力。

2.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员的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善于动脑,有的喜欢动手,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研究,有的善于记忆。 目前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后阶段的临阵磨枪, 考试成绩不能正确反映学员的学习效果,高分低能现象大量存在。 在现行实验教学中发现,确实有一些理论知识较差而实践能力较强的学员,或反之,因而全过程多元化考核模式能更全面地考核学员,可以正确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

3.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全过程多样化考核评价模式由于期末成绩比重大幅度减小, 没有了以往考试的压力, 促使他们轻轻松松掌握更多知识,特别是一些基础知识差,对理论课不感兴趣,惧怕传统考试的学生,在实践操作、小制作、答辩等考核中找到自信,个性特长得到发挥,反而会增强他们学习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信心。

4.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全程性的考试,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同时,在考试改革中教师对学员学习成绩的主观性评价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四、《机械基础》课程的考核改革实践

上一篇:留学经济下一篇:课堂游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