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感受 学会感受五篇

2024-09-12

注重感受 学会感受 篇1

一、创设问题情景, 巧妙导入新课

对于小学学生来说, 音乐很抽象, 需要老师激发想象, 老师讲得太多, 会限制学生的主动思维, 讲得太少, 学生又摸不着头脑, 老师不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把更多的想象空间留给学生,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力性, 获得感性的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巧妙地导入新课, 让学生既不突然又不陌生地接受新知识, 愉悦地进入新课学习。

例如教唱《嘎嘎小鸭子》时, 笔者创设问题情境, 先问学生:“小朋友们, 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师:“你们会模仿哪些小动物的叫声?”生1:“大公鸡‘喔喔喔’。”生2:“小花猫‘喵喵喵’。”生3:“狗狗‘汪汪汪’, 鸟儿‘唧唧唧’。”……师:“很好 , 小朋友们学得都很像 , 今天我们来模仿小鸭子 , 好不好? ”生:“好。”话音刚落, 几个好动的小朋友已经模仿起摇摇摆摆的小鸭子来了, 嘴里还不停地“嘎嘎嘎”叫着, 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中。

这种运用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引导性提问, 积极思考, 发挥想象, 既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又让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进入新课学习, 不觉得音乐很抽象, 也不会因为无所适从而无法开展音乐教学。

二、布置课堂情景, 营造艺术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布置课堂情景, 让课堂环境充满音乐的美感, 学生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 感染美的气息, 激起学生对艺术的向往,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上音乐课时, 教室墙壁可挂些音乐图片, 黑板上画一些动漫画, 多媒体播放一些优雅画面, 营造艺术气氛。

例如教唱《过新年》这首歌曲时, 我和学生一起布置课堂。学生回忆着自己家过年时的情景, 有的在门上挂大红灯笼, 有的在窗户上贴窗花, 有的换上新衣服, 扎上大红花, 搬来锣鼓, 打击乐器, 教室里一派节日气息。当喜庆的《过新年》音乐响起时, 学生尽情地歌唱, 有的翩翩起舞, 扭起了秧歌, 有的敲锣打鼓, 渲染气氛, 在情景交融中感受着音乐的艺术魅力。

拥有艺术氛围的课堂情景, 愉悦着学生的身心, 使他们渴望学习, 乐于表演, 从而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 表达自己的情感, 课堂情景不由自主地启发学生用感情唱歌, 在表演中移入情感, 从中感受音乐表现的意境, 体验音乐的美感。

三、设计舞台情景, 激发表演欲望

音乐美靠表演发挥出来, 也就是说把乐曲感转变成具体动作、节奏和声音。在美妙的韵律中, 学生或唱或舞, 在表演中体验和抒发情感, 理解和感受音乐的自然美。要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 老师必须精心设计舞台情景, 如灯光音响、打击乐器、舞美服饰等, 让学生一看到这些就感兴趣, 跃跃欲试争相上台表演。

例如教学《雪花飞舞》这首曲子时, 根据冬天的情景设计舞台, 背景是银装素裹, 雪花飘飘的大幅画图, 灯光幽暗衬托雪景, 音响优雅地放着乐曲, 配上打击乐器的节奏声, 此时让孩子们上台表演, 根据歌词大意设计肢体动作, 他们的灵性和表演欲望在这样的舞台情景下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一个人领唱 , 其他人伴 舞 , 边歌边舞 , 用自己的 动作表演 雪花的飘落。 有的学生用旋转的舞姿表达雪花的飞舞, 有的学生用小碎步表示雪花缓缓落下, 还有的学生用手捧着雪花, 生怕它化了……学生舒情地唱着, 优美地跳着 , 充分展示 了自己的表 演能力 , 培养了学 生的团队 合作精神 , 在音乐的 律动、表演中投入情感, 开发潜能, 同时尽情地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快感。

优美的舞台情景设计, 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表演的意境中, 想象着冬天大雪纷飞的情景, 思维得到有效发散。舞台表演一方面施展了学生的音乐表演才能, 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培养了他们优雅的个性,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质。

四、多媒体展示情景, 增强音乐动感效果

在科技高速的发展, 绝大多数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开始电脑联网, 加之生活中的影视、广播等不少领域都极大地扩展我们接收音乐信息的量, 感受多种音乐风格的机会也随之增加。多媒体的动感画面深受学生喜爱, 它让学生置身音乐的意境中, 迅速调动学生情绪, 促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美的启迪,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例如教学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时, 我借助多媒体播放草原情景, 一幅幅动感的画面让学生仿佛来到草原, 亲身体会草原的辽阔, 看到成群的牛羊、奔腾的骏马、服装亮丽的游牧民族, 领略草原的风光, 了解草原民族的风土人情。随着《草原就是我的家》音乐的响起, 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动情地歌唱, 尽情地用歌声展现家乡的美丽, 表达热爱家乡的心情, 不时还模仿骑马、甩鞭的动作。

多媒体的动感情景, 让抽象的介绍具体化, 枯燥的描述形象化。在这种生动形象的背景感染下, 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牢记歌词, 全身心地融入歌曲的意境中, 大大增强学生的表现欲, 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 增强音乐课堂的动感效果。

注重感受 学会感受 篇2

A、感受生活,开掘写作之源泉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苏东坡中秋对月的矛盾感受。

“江滨清秋,晨起春竹,烟光、日影、露气,窗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这是郑板桥晨起看竹时的创作冲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杜甫身处破漏茅屋、长夜难眠之际的天下之忧。

包罗万象、广阔深远的大自然给予我们无限神奇、无比丰富的感受。

社会生活中人的梦幻、追求、理想、亲情、爱情……构成了人间万种风情。

艺术世界的多姿多彩更是拨动我们的心弦。

……

生活的广阔性,引起感受的无限丰富。这种感受,便成为源源而来的“写作活水”。有了强烈深刻的感受,才会产生写作冲动,萌生某种立意,急于表达某种微妙的情绪,感受成为传情的基点。因而一个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才能充分感受生活并表达出这种感受;对生活厌倦冷淡、漠不关心的人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

B、培养细腻、独特、丰富的感受

1.训练五官,培养细腻的感受

感受以感觉为基础,而感觉依赖于感官。因此,培养感受能力,就要训练五官敏锐感应事物的能力。

对视觉器官,要训练它对客观对象形体、方位、轮廓、色彩的感受。在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中,起伏如丘的沙漠,是一个面。滚滚东流的黄河,自西向东横穿;袅袅升起的白烟,自下而上竖割,两者交错有致,这是线;而一轮夕阳缓缓下沉,那是画面里一道柔情的圆弧……

同时,画面里还有丰富的色彩:黄的沙,红的日,白的水与烟……空间之广阔,层次之丰富,色彩之和谐,那是视觉感官对空间的广泛感受,对色调的敏锐感受。

对听觉器官,要训练它对声音高低、繁简、响度、音色的感受能力。刘长卿的“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感受的是几重青山外深远的晚钟声,淡泊而宁静;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感受的声音是悠长的、清远的、明净的。而鲁彦在《听潮》中感受海水涨至高峰时,是这样描述的:

“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

这里的声音是混乱、繁复的,是惊心动魄、令人颤栗的。

诗人们从声音里感受到的或淡泊、或优美、或惊心,都是听觉器官的作用效果。所以,让我们静下心来,聆听大千世界的奇妙交响和神秘诉说——

雪花飘落的声音;

母亲在深夜唱催眠曲哄孩子入睡的声音;

清晨教室里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

体育场里观看激烈比赛时此起彼伏的加油呐喊声;

你会发现,你不再充耳不闻,对一切无动于衷,你拥有很多乐趣,拥有许多新奇感受。

莲“香远益清”是周敦颐独特的嗅觉感受。

“吹面不寒杨柳风,如母亲的手抚摸你。”那是朱自清对春风的触感:温暖、柔和。

当我们调动五官,让每个感官都伸出敏锐的“触角”,我们所感受到的生活便是千姿百态、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

2.多元思考,培养独特的感受

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体验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独特的感受才能深切动人,而独特往往与深刻相关联。所以感受体验要由表及里,激发起探究内蕴的意愿,感受浮泛、浅显,情就不真,自然不会有独特的体验。

例如,同样是对“秋”,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对秋天的感受是绚烂、热烈、奔放;

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对秋天的感受是萧瑟、悲凉、伤感。

何其芳笔下:“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对秋天的感受是收获、喜悦、满足。

同样的客观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认知不同,感受也不同。因而,对常规,我们质疑生疑,不人云亦云;对前人之说,可以否定批判,破旧立新;对传统,可以迁移转化,扩充延续。寻人所未寻,感人所未感,用人所未用,多角度、多层面地生发拓展,体验便独特深刻起来。

3.善于联想,培养丰富的感受

感受能力有赖于人的情感的丰富性。

培养情感的丰富性,首先是依赖凝神贯注。只有聚精会神,才能对客观对象进行感知、理解,才能捕捉体现事物内蕴的形象特征,从而触发情感萌生,产生联想想象,使其和谐、自由地结合。如果对人与事、景与物,漫不经心,走马观花,那就很难调动各种心理功能,情感也难以丰富起来。

朱自清在《背影》中这样描述父亲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如电影中特写镜头一般。作者描述父亲一步步艰难爬月台的令人伤感的背影,这一过程,儿子的目光没有游离过一秒,他凝神贯注地注视着这一切,终于他落下了泪(尽管他起初还有点不以为然)。这是专注的感动。

其次,善于联想和想象。由感受当前事物引起相关事物的回忆和联系,唤起储存于大脑中的记忆,甚至创造形象,从而调动起丰富的感情。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是观月引起的思乡之情;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那是自然界的风雨让爱国诗人联想到风雨飘摇中的国家,于是,梦中也去战场上激烈拼杀;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那是诗人由西流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老当益壮。丰富的联想引出丰富的感受。如果局限于当前所感的事物,不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情感就比较单调。

实践中,训练五官、多元思考、善于联想是不可分割的,紧密相连,相依互动。

注重感受体验 享受成功喜悦 篇3

享受成功和喜悦

------《鸭子拌嘴》课例分析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张晓莉

一、主题揭示: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体现了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把审美体验价值提到第一位,小学音乐教学也应以音乐审美体验为重点,就是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上。那么如何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审美音乐?

《鸭子拌嘴》是首清锣鼓乐,乐曲中,小钹模仿鸭子引颈高唱,小钗发出闷击的声音,酷似老鸭“嘎嘎嘎”的叫声,其间丁冬作响的云锣声和木鱼声,轻盈活跃,勾勒出一幅鸭子蹒跚而行的画面。此后,乐器齐鸣,描绘出鸭子在水中相互追逐嬉戏的场面。突然小钹与钗的声音响起,好像鸭子们在吵架。在一阵热烈的乐声过后,又响起轻盈的木鱼和云锣声,声音慢慢变弱,好像是一群鸭子摇摇摆摆地走远了。在小学阶段,这是唯一的一首没有旋律的欣赏曲了。我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运用先看图编故事的方法,教学后会发现,其实学生常常会用故事的情节去想像音乐,却忽视了从音乐元素中去感受音乐的内涵。而且因为欣赏曲只有清锣鼓点,学生还是很难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形象的,而且因为没有旋律,小学生并不是很感兴趣。就算是老师,事先没有看过教参,一上去就听,一下子也是很难理解音乐形象的,这就要求老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在兴致盎然中不知不觉地感受音乐,并能从中学到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感受乐器的音色),明白作品是如何表现音乐形象的,最后自己也来表现乐曲内容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课例吧。

二、课例:《鸭子拌嘴》教学记录

(一)导入:

1、“认朋友” :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并逐一介绍打击乐器的名称(木鱼、云锣、钹、沙球)2、仔细听这几种打击乐器的声音,并把它们的声音画下来 师:“这是木鱼,请听听它的声音,你能把它的声音画出来吗?” 生:“声音还能画出来?”

师:“是呀。想一想,你们一定能行!”(老师继续敲,让学生感受)生:“老师,我觉得这声音好象一滴滴的小水珠落在石头上。”

师:“讲得非常好,你能在黑板上画出来吗?(学生上来画)师:“真不错!形象极了!”(又叫了几位同学板画)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感受到了声音,通过图把它表达出来了,还能听到音的长短,再来听听其他的吧。(有了第一个乐器木鱼的理解,学生听了云锣、钹、沙球的声音一会儿思维就活跃起来了。)

师:“大家看,黑板上的画多好啊!简简单单的几笔就把这些乐器声音的特点表现出来了。”

(二)、游戏

师:“我们刚刚用画表现出了乐器声音,现在一起用乐器做个游戏,想参加吗?” 生:“想。”(都跃跃欲试)

师:“游戏的名称是‘哑巴领盲人’,‘哑巴’敲击乐器,去引被蒙住眼睛的‘盲人’走路,要一直敲打乐器领好自己搭档的‘盲人’。盲人要听好自己那位‘哑巴’的乐器声音,不要跟别人走了。”

四个小组分别选出两个代表参加比赛(一组用一种乐器),游戏可跟据学生的参与情况适当多进行几次。

(三)、听赏

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打击乐作品,它曾在全国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呢!”(1)完整地欣赏乐曲

(2)再听,随音乐展开自己的想象,边听边跳(一些同学把小鸭子那种调皮、天真、可爱的样子表演得很形象了,)

(3)“还有一个任务要交给你们,看看你能带出多少只小鸭和你一起舞蹈!”(4)第三遍音乐开始

(四)、设计

师:“能不能象作曲家一样设计一些节奏,也来做一回小小的演奏家,用乐器小钹来表现鸭子吵架的情景呢?”

三、课例分析:

这节课中教师以全新的理念开展教学,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使本节音乐课有这么一些值得我们学习与探讨之处:

(一)以画促听,以听助学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感受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听是音乐体验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鸭子拌嘴》一曲中的音乐形象,让一年级的学生听出来还真是有很大难度的,特别是学生对各种乐器的音色也没有什么感受,所以,教师由听入手,并以直观性的画一画帮助理解,“你能把它的声音画出来吗?”这个问题一出,学生们都惊讶而兴奋地议论开了:“声音真的能画出来?”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是呀。想一想,你们一定能行!”学生的思维分外活跃了,在仔细倾听的同时,展开了想象的翅 膀,从而声音有了具体的形象:“象一滴滴的水落在石头上。”并用自己稚嫩的画笔描绘了出来,在老师真诚的赞美声中,学生们更是情绪高昂,把后面几个乐器的音色用简笔画勾勒得淋漓尽致,体验着成功的喜悦,为后面教学的顺利进行铺好了道路。

我们知道,绘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绘画的流动表现,音乐是最擅长于自由想象的艺术,它的这种特殊性,根源于音乐特殊的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段。有一个真实的故事:罗铮,一个智商相当于三、四岁儿童的弱智青年,用不同色彩、图形画出了自己对各种不同音乐作品的感受,在1999年冬天,他在上海展出了25幅音乐画和35幅其他题材的画,这个画展有一个特别的名字―――看音乐。他把流动的音乐凝固在多层次的立体画面中,使人们又能从他的图画中引发出一种美好的想像,他不关心其他,只是听,用耳朵听,用整个心灵去听了,他创造了奇迹,那对耳聪目明的健康人来说呢?老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了平等、关爱的良好环境氛围,使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儿童时期是培养学生听力的黄金时期,应抓住有利时期,用各种方法培养其敏锐的听觉能力。

(二)乐中感受,动中体验

画得那么起劲,现在又要一起玩游戏了,孩子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而且玩的游戏又是那么刺激―――“哑巴领盲人“,老师其实是想考考孩子们,刚才充分感知的乐器的那种音色是否记住了,通过游戏,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该乐器音色的记忆。一开始的游戏中,哑巴在引领自己的拍挡时会急躁,起劲地敲着自己的乐器,乱得让盲人不知如何是好。经过一轮游戏,老师让同学们一起商量是不是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让盲人听明白。同学们认真思考,认为应该用一种固定的节奏音型,这样不容易出错。再一次游戏时,一种乐器用了一定的节奏音型,效果真的好多了。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欢乐是人的天性,要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仅靠教师本身的满腔热情、生动讲述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设法使学生变忠实的听众为积极的参与者,创设使之主动投入学习活动的快乐氛围。上例里老师运用了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使学生在游戏的快乐中学习了音乐,在无比的兴奋中,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所学内容,加强了对音乐的兴趣。在出错后,学生也能自己动脑筋,找寻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了。

(三)主动参与,愉快表演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的这种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像、联想的广阔空间。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各个环节均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并伴随着独特的创造行为,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音乐艺术的这一特质,使音乐教育在发展孩子们的创造力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这无疑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课堂上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多种音乐学习活动;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

本课教学中,当欣赏音乐第二遍响起时,一些活泼的同学已经凭着自己平时的积累和自己的想象表演得有点味道了,可是毕竟没有让全部的学生动起来,这时,教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这些学有余力的同学,让他们去引导、激发其他学生参与的意识及表演的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这时,教室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学生们都在积极地动脑创编,你看:学生们分工还很有道理呢,个儿高、能力强的就做了鸭妈妈,那几个调皮的学生扮演了吵嘴的小鸭子,而平时文静的女孩子则扮演了那只劝架的鸭姐姐,孩子们在这儿没有岐视、嘲笑、没有自卑感的影响,每个人都会集体的力量所感染,自信心随着集体被认可则愈来愈强。

(四)享受成功,促进发展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在用肢体语言描绘了一群可爱的鸭子后,老师又提出新的要求:“能不能象作曲家一样设计一些节奏,也来做一回小小的演奏家,用乐器小钹来表现鸭子吵架的情景呢?” 每个孩子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求,而这种音乐创造活动恰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听过几次,学生本已经跃跃欲试了。创造是人的本质,艺术创造是最具个性化的活动,是个人灵性的表现,儿童的艺术创造是儿童旺盛生命力的流露,洋溢着儿童天真、活泼的感情。在学生表演后,老师吃惊地望着大家,竖起大拇指连声说:“真是厉害!你们编得也那么好听,能

和这个全国得奖的作品媲美了!”老师的情绪会感染学生,他们会感受成功的喜悦,对音乐充满了自信心,萌发对音乐的更深层的喜爱之情。

学习内容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掌握,通过学生个体和相互合作使之巩固并深化。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条件、环境,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大胆表现、大胆创新。从而更深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个性得到良好发展。这儿,老师已经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由“教书匠”成为“教学设计师”、“指导者”、“合作伙伴”,并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

四、课后反思:

注重感受 学会感受 篇4

关键词:诗歌;主体;意会

一、学会放手,确立主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诗歌课堂要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个要求,一定要让学生成为诗歌阅读的主体。现实课堂上,教师往往因不信任学生读诗的能力而一味地包办代替,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起不到丝毫作用的,有时反而会让讲课声成为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噪音。教师要真正舍得放手,更要懂得放手,改变过去那种喋喋不休的繁琐阐释、千篇一律的条分缕析的诗歌教学模式,充分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

笔者在教学李贺《李凭箜篌引》时,自认为这首诗晦涩难读,学生一定读不懂。备课之初,我准备了大量资料以及自己解读的材料,按既定计划我大汗淋漓地讲了五分钟,发现眼前是一片茫然的眼神——学生根本听不懂。我即刻调整了思路,设置了一组提示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朗读诗句,而后思考问题,可以讨论,可以提问。问题是这样的:(1)第一句诗里有两个极富表现力的词,指出并分析它们的妙处。(2)第三、四句写出音乐的什么情感?(3)第五、六句写出了箜篌这种乐器怎样的音色……学生开始忙起来了:朗读的、查资料的、讨论的,大部分学生开始尝试走近诗了。而教师呢,这边说说,那边问问,与之前的大汗淋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教师终于从自言自语般的繁琐阐释中解放出来了。课堂的后半部分,在点拨下,学生已经初步领略到李贺诡异的诗风了,对李诗的赏析似乎有些欲罢不能了。从这情形可以看出,这节课让学生有了收获,他们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反过来想想,如果教师匆忙赶进度,快速地把自己嚼碎的东西硬塞给学生,结果可想而知:累了教师,更是苦了学生,这是典型的吃力不讨好的活儿。教师应放手,特别是在诗歌课堂上更应如此,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二、捕捉契机,感受审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同样也提出“对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的要求。然而“雾里看花”“水中捞月”是当今很多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真实心态,他们的生活离古诗很远,于是他们对古诗这种语言不敏感,甚至是迟钝,所以他们很难走近诗,他们排斥这种语言。在诗歌教学课堂中,他们很难有诗感,所以当他们不经意间流露出诗感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抓住这样的教学契机,趁势点拨、引导,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在教学杜甫《登高》时,安排了四个环节:读通诗句、读懂诗意、读出诗情、读会写法。学生在完成“读出诗情”这一环节时,表现得异常活跃,他们对这首诗非常有感觉。学生读出了多种诗情,有说是抒写诗人的思乡之情的,有说是表现诗人流浪之苦的,还有说写悲秋之情,哀人生之事的等等,这样的课堂很少见的,也许是老杜的爱国悯民之胸怀感染了他们吧。我抓住这不可多得的时机,引导他们如何更准确地品读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以及如何用更诗意的语言来赏析诗词。我说:“要读出一首诗诗人的情感,知人论世是必不可免的,咬文嚼字也是少不了的,如果用‘思乡之情来表述,显然是不够力度的,不足以表现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在国难时流离他乡的情感。太平盛世下的世人远离故乡,也会有思乡之情,但他们的这种凡夫俗子的情与杜甫的那份不可言说的、因为社会动荡国破家亡的情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所以用‘思乡之情四个字来概括杜甫的情感是不够准确、精练与诗意的。”学生在频频地点头,他们很享受这一份审美感受。我又说:“‘悲秋之情‘哀人生之事未必不可,只是太过于笼统,可以把它具体化:人生的什么事?且在表述时,应注意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诗是最美的语言形式,欣赏它定然要用同样美的语言来表现它。”学生已渐入佳境,他们读出了“杜甫借自然之秋,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的诗情。其实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古诗的鉴赏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完全陶醉在诗的意境中了。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地教给学生读诗、品诗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抓住这样的教学契机,让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迸发火花,达到一种兴奋的状态,更是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这是一种稍纵即逝的教学契机,它往往偏离了课堂原先的预设方案,却生成了最佳的教学效果,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三、学会涵泳,意会诗美

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对于一些内容隐晦的诗,笔者认为是可以允许学生停留在这一种“意会”诗美的程度上的,只要学生在“涵泳”中得到一种模糊的妙不可言的诗美即算完成教学目标,应该避免因为鉴赏困难而使学生对诗歌鉴赏失去兴趣的失误,从而背离了新课标对诗歌鉴赏“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的要求。

“相比于其他文学类型,它没有实际的经历和古诗需要讲述,它的内容是直接体现在词当中的感觉和想象,因此非得把握住语言的‘灵性不行。”《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跟黛玉学诗,香菱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来说明。这里,曹雪芹借香菱之口道出欣赏诗的方法——意会。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讲的正是鉴赏诗的一种感受。《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如果把古今关于《锦瑟》一诗的诠释和争论集在一起,足可以编成一本厚厚的书。笔者没有依照教学参考上的说法去强行引导学生理解出某一种主旨,而是只安排了两个环节:(1)诵读;(2)答疑,三个非常简单的问题:①你读懂《锦瑟》了没有?(大部分学生回答没有)②你们喜欢这首诗吗?(回答喜欢)③说说为什么喜欢。(回答说就是喜欢,但说不出来。大部分学生有同感)这首诗的教学过程,笔者除了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之外就这样戛然而止,我是基于避免打击学生鉴赏诗歌积极性的考虑。其实对李商隐诗,近代学者梁启超也有这样的感觉,他在《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中指出:“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钱理群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是要有一定的底子的,我个人认为这种精神的底子应当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即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文学教育给予学生“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的任务大部分应该落在诗歌教育上。面对诗歌教学的现状,我们应该勇于奋发起来做一些改变,也许声音是微弱的,但毕竟已发出了声音。

参考文献:

赵清林.《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思考.语文教学通讯,2009(12).

Cultivation of Poetry Subject Sense,Learn to Understand the Beauty of Poetry

Huang Huifang

Abstract:The new course standard of high school has such evaluation criteria of poetry Classroom:“Poetry class regards the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artistic taste and appreciation of personality as the focus of the evaluation,such as whether the poetry class can expand the imagination and association,produce emotional resonance through the works of the imag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and find the rich connotation and deep meaning,whether there is a unique feeling and the creative understanding.”Let the students learn rea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poetry,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eaching.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truly love poems,like to read poetry,really improve the poetry reading ability is necessary for the teacher to do some effective attempts in th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Key words:poetry;subject;tacit

让孩子学会照顾别人的感受 篇5

大家都知道一个不会了解别人感受的人,他是不会去体谅别人的,也不会去顾及别人的感受。虽然作为父母可能会比较辛苦,比较累,但是,父母从来不会在孩子面前叫苦叫累,而孩子却不知道。

小学生冬令营指出其实家长不必活的这么累,孩子也在长大,他们有义务帮助父母分担压力,所以你可以跟孩子说说自己是多么的累,希望孩子能够懂点事,不要总是缠着妈妈要这要那,要学会长大。如果你不说,那么孩子永远也不会知道你的感受,也不会去顾及你的感受。但是你说了孩子就会理解会明白,他们就会去思考,会去想,会去慢慢体会父母的不容易。

上一篇:山区公路桥梁设计下一篇:中学生耐挫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