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与探索十篇

2024-09-12

探究与探索 篇1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指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相对独立地做出科学发现或创造,包括由此而获得科学活动的实际体验和经验.由于探究学习突出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学习处于主体地位,通过亲身体验和反复实践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包括逐步培养起一定的探索和创新能力,以及获得关于科学本质更深入的知识,因此获得了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认同.

一、利用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

1. 组织阅读研究

新教材中每一章节后大多安排了阅读材料或课题学习,其中阅读材料常常是对本章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作简要的介绍,教师可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走访等方式,收集资料,作出一个相关的报告;而课题学习主要给出了一个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研究得出其结论,另外可以要求学生相应地提出类似的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调查收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或课题学习的内容是渗透探究性学习很好的内容.

2. 进行课外延伸

由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不可能进行充分地展开或延伸,但这些延伸的内容很多是进行探究学习的鲜活素材.例如,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证明勾股定理等,学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与识别方法后,综合地探索“满足什么条件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些拓展性问题、材料都是进行探究性学习可选的较好内容.

3. 设置开放试题

利用开放性试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我们可以把教材中的一些封闭性问题改编成开放性试题,从而促进发展数学学习.而对题目的发散本身就是在“探究”,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例如,如图,△ABC中,DE∥BC,EF∥AB,试说明△ADE~△EFC.

笔者在教学中把它设置为开放试题:①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②连接DF,DF与AC平行吗?如果平行,试说明理由;如果不平行,在什么情况下,它们互相平行.③如果点D在AB上移动,那么当点D在什么位置时,四边形BDEF的面积最大?

通过对教材问题的开放式设置,可以挖掘题目的潜在功能,使学生的探索更灵活、更主动,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对学习数学也会更有信心.笔者经常要求学生自己尝试将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深入研究,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样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二、组织游戏,在数学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华罗庚教授在《大哉数学之为用》中,精彩叙述了数学的各种应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可见,数学是多么的神奇!而数学游戏活动,则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我特地安排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请学生A把他的年龄乘以3,再减去4,然后叫他说出所得结果,依次“猜出”其年龄.学生A所得结果是35,我通过心算(解方程3x-4=35,得x=13),即.“猜出”这名学生是13岁.这个游戏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在教师“猜”对几名学生的年龄后,他们对教师自然很佩服,认为教师实在是“高明”,很想一探究竟.这时教师告诉学生,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之后,你们也能迅速“猜”出别人的年龄.这样一来,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进一步探究其奥妙的欲望油然而生.

又如,新教材安排了一个两人玩“抢30”的游戏,规则如下:第一个人先说“1”或者“1,2”,第二个人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但不可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获胜.

在课堂上我与学生轮流“较量”,开始我故意连输几盘(不管我是第一个报数还是第二个),把学生的好胜心激发起来了——学生也能赢老师,真过瘾!接下来,我毫不相让,又一个一个地击败他们.几轮下来,学生渐渐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寻出抢数规律,先抢到3的倍数的人必胜.因而,不论第一个人怎样报数,30总是被第二个人抢到.此游戏不公平,偏向第二个报数的人!课后,我还让同学们玩起了“抢40”、“抢50”的游戏,寻找规律,探究在“抢a”游戏中的必胜之道.

游戏是一种自由活动,学生可以从游戏中满足好奇心、丰富情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学生可以在积极思考、探索并取得成功的游戏过程中,得到巨大的乐趣、成功的巅峰体验;游戏规则可以创造一种新秩序和充满和谐韵律的世界,对学生成长中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满腔热情、轻松愉快,就乐意投入数学研究工作,开展探究性学习.

三、课题拓展,在数学实践中提升探究性学习

数学教材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人生哲理,这就需要我们能用心挖掘教材,拓展教材的功能,让数学学习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学习者生命成长相和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例如,在“数据的收集与表示”中,有一节“课题学习”的内容,面对农村的孩子,学习环境的制约,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设计一次“人口与乡村”的调查活动,让学生进村入户,收集各村各户的人口及村财政情况,用统计语言表达收集到的数据,并以此表明自己的观点,为家乡的发展进言献策.

过了一阶段,学生回到学校后,开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筛选、讨论,并交流各人的观点.

生1:我统计的是我们村的各年龄段儿童数,低于8岁的人数逐年减少,3岁的人数只有5人(给出了折线统计图),上小学的学生逐年减少,所以这几年我们村的小学都在进行合并了,大人说这也是优化教育资源.

生2:我统计的是70年代务农的劳动人数,发现女性特别多,家长重男轻女,初中毕业后继续上学的女性比较少,约占男性比例的.我要好好读书,将来上大学当上工程师,为女性争气.(全班都给予掌声鼓励.)

......

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的范围广泛,表示的方法多样化,最令人高兴的是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把“我”融入了乡村,融入了社会,关注人文和谐,指点家乡未来,展望美好明天,这些材料有些来源于教材,有些材料来源于自然与社会,不仅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初步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价值,有效地提升了数学的探究性学习.

总之,实施数学探究性学习,是转变数学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必由之路.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境和进行合理的引导.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意义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形成良好的探究风气,让每名学生都有主动探究的机会和欲望,从而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俊毅.用教材教更要用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9)

[2]张汝新.数学探究性教学的现状与改进建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8)

探究与探索 篇2

一、当前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常见问题

1. 课堂教学缺乏引导

生物学本是美妙的, 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大到追逐的鲸鱼, 奔跑的猎豹, 小到每一个细胞, 每一条神秘莫测的核苷酸链。但是在大多数高中生眼里, 它只是一叠试卷, 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这说明我们的高中生物教育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学的趣味性, 不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是注重应试能力。教师在上课时, 如果没有在课中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就不会主动去想这节课要学什么, 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变成老师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被动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没有丝毫益处。相反, 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如何设计教学情境, 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一些生物现象来观察和分析, 进而引出教学内容, 是今后高中生物教学值得深思的问题。

2. 教学过程忽视学生的参与

任何课程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注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探究。但是当前我国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学生的参与, 不是让学生主动地去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 而是老师一味地灌输。教学过程缺乏动手实验操作, 不仅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技能的实验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 还打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老师对实验教学缺乏深入细致的实践与思考, 思维常陷入某些误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只是强调记忆、模仿和操练现成的认识结果。而不是把事实、概念、规则的教学作为认识事物的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如果学生有疑问也不大胆提问, 而是等着老师来解决, 就会造成一种不平等的心理氛围。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学生很少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要知道只有在活动中主动去体验、尝试、改造, 才能获得经验, 但是他们缺少这样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因此, 教育者必须了解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比拥有具体知识更为重要。

二、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注意事项

1. 加强课堂引导

首先, 在新课程开始前, 老师应该设计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能将所学的东西联系起来。可以恰当地选用一些生物科学史资料中的典型事例, 创设情境, 这样便于学生进入探究状态。因为课堂气氛对于探究式教学是很重要的, 如果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就很难让学生自主、自觉的参与进来。应当让学生充当发现者的角色, 把自己当成科学家, 先是对现象产生好奇, 然后迫切地想知道它的原理, 通过问题进行学习, 把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动力。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 尽量避免指示学生如何做,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试着做, 边做边想。在探索的过程中, 学生肯定会有很多疑问, 这些疑问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从而激发强烈的探究欲, 让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这一切靠的不是教师的强制性灌输与培养。由此可见, 让学生沿着自己的好奇心, 去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不仅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可以深化对概念、知识的理解, 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当然, 在这一过程中, 老师要注意兼顾每一位同学, 肯有学生学习不好, 会比较胆小, 有疑问不敢提, 不喜欢回答问题。老师应当对他们进行鼓励, 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每位同学都享受探索的乐趣。

2. 鼓励学生参与

无论是学科教师还是学科课程的修习者, 都不可能是学科课程教学的中心, 学科课程的课堂只有一个中心, 那就是教学目标。探究式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老师的工作只是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创设探究情境, 课堂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主动讨论的基础上, 适时恰当地精讲点拨, 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 使他们有一种参与感。在讲解书上的内容时, 老师不能急于求成, 不能在学生刚刚产生兴趣时就回到考试和作业这种枯燥的话题, 特别是对于生物学这样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就是在不断的观察和实验及分析中形成和发展的。教育者必须保证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的比重, 让学生动手操作仪器, 是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飞跃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结语

总而言之,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 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从中学教育抓起,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需要广大教师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和做法, 以极大的热情, 投入大量的精力, 努力研究与实践。要推进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 从而自主地、科学地获得知识和技能。

摘要:近年来, 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 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 中学教育要顺应时代潮流, 改革教学模式, 鼓励采取探究式教学, 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 更要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更新知识, 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结合我国高中生物教学状况, 对目前生物探究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 并对今后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一些指导建议。对深化教学改革,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久成.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1, 12 (1) :21-26.

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探索 篇3

一、科学地选取好探究性实验的课题

探究性实验的选题要切合《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准、新、奇:准──即准确,科学合理;新──即新

颖,别致,有趣;奇──即想象丰富,思维创新。选好一个课题,对于一次成功的探究性实验实验意义非常重大,因此选题应从以下方面来加以考虑:1.科学性、2.趣味性、3.创造性、4.可操作性。

二、认真地组织好探究性实验实验的活动

1.活动要能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活动要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活动要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个性特色和协作精神

三、探究性实验设计举例

下面就学生在学习《实验:研究液体的压强》这节中,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的实验活动,供大家参考。

1.提出问题:当人站在齐胸的水中,会感到呼吸困难,像有东西压在胸口,那么水中的压强又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实验探究:

1)器材准备:大饮料瓶1只(去掉上半部)、底部开有小孔的矿泉水瓶1只、侧壁不同深度和不同方向开有小孔的矿泉水瓶1只,侧壁同一深度和不同方向开有3个小孔的矿泉水瓶子1只、水。

2)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自主利用手中所有的器材完成实验。

3)现象(学生观察)

A.有水从小孔中喷出。

B.有水从小孔中向不同的方向喷出。

C.有水从小孔中向不同的方向喷出,以瓶身为参照物,水喷出的远近离相向。

D.插入越深,水喷得越高。

3.交流评估:

实验完成,各小组将完成的表格进行交流,评估。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归納总结。

通过组织这种探究性实验实验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探究性实验实验活动,不失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篇4

[摘要]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时代和学科特点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渗透新课程理念,如何在现行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把握探究性学习的五个特征:实践性、创造性、广泛性、自主性、民主性;通过探讨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实验探究、成果展示与交流、反思与评价,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初中化学教学 探究性学习

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在1909年前,大多数教育者认为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直接教学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科学知识、概念和原理。1909年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第一次对这种方法提出批评。他说,科学教学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对科学作为一种思考的方式和态度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

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为实现这些改变,施瓦布建议科学教师首先要到实验室去,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而不是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地教授科学。这就是说,在向学生介绍正规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前应该先让他们到实验室里 1

做实验。用实验的证据来解释和深化教材中的内容。

初中化学由于学科特点,要用上按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而新的形势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教学中必须渗透新课程理念。为此,我们这些初中化学教师不得不思考:现行初中化学教材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倡导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讨这一问题对初中化学教师能够在新课程理念下,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自如地进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具有深广的意义和价值。

人类已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也成为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根本动力。知识需要创新,学习方式也需要创新,如果固守老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势必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势必不可能创造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所以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要研究新的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就是我们探讨的一种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的教学方式。探究式学习,从广义来说,它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学习实践活动。从狭义来说,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或课题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新时期化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探究性学习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它把学生臵于一个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探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开明宗义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同时“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按照传统的观 2

念,课程实施过程是知识的传递过程,由此形成的以教师和教科书为中心的课程实施模式,就决定了学生“奴隶式”的被动学习地位。

《化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十分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这也是本次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打破了原有的课程体系框架,重新注入新的课程理念,构建新的课程标准。可以这样说,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所有学科一次全方位、全领域的脱胎换骨、前所未有的变革。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理念,在科学(综合)课程或理科课程中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在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倡导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讨这一问题对初中化学教师能够在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初中化学由于学科特点,要用上按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而新的形势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教学中必须渗透新课程理念。为此,我们这些初中化学教师不得不思考:正因为探究性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显然化学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通过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实现。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要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广泛地应用探究教学、问题解决、情景教学、开放教学、合作教学、实践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才能保证新的《化学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3

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确立,也将会大有裨益。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五大主题的第一主题,足见其科学探究的突出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予以坚决贯彻。

探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自主性探究,收集和处理信息,研究和讨论,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建构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有五个方面:

1. 实践性。这是探究性学习的首要特点,也是探究性学习有别于其他学习方式的 关键。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运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究,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实践。实践性是其特点,亦是其优点,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创造性。此创造性不同于科学家的创造性,科学家的创造性是发现,而探究性 学习的创造性更多的是再发现。但是,两种创造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指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3. 广泛性。探究性学习不局限于探究性学习这门课,只要具备条件,随时随地都 可以开展。探究性学习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充分肯定他们创造的潜能,而不仅仅是瞄准少数尖子学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4

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4.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要参与课题的设计,自己搜集资料,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最后整理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有学生的主动性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探究性学习才算成功,否则便是失败。

5.民主性。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环境,形成和谐、愉快、民主的氛围,有利于诱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欲望。在探究性学习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选择,使学生敢问、敢疑、敢探索。教师要鼓励学生冲破常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下面就现行初中化学教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谈一些体会和反思。

一、“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现以初中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例,说明“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

(一)、提出问题。首先向同学们提出: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提示同学们可找出课本中所有能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参考课本第六单元课题2内容,探究课本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否是最好的方法。要求同学们写出实验方案、实验过程、现象、结论及体会,每位同学都要参与其中,分工合作,用家中的小实验室制取出二氧化碳气体,下星期一各“科学小组”进行展示(班中共42位学生,根据住址自愿组成7个“科学小组”)。

(二)、实验探究。周末的两天里,各科学小组都行动起来,我用电话摸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较弱的小组,到现场辅导和鼓励。

(三)、成果展示与交流,上课前要求各“科学小组”先把设计 5 的实验方案先交上来。上课开始后,各小组开始展示其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装臵,并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陈述探究的过程。八个小组实验方案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小组有多种方案,实验的用品更是五花八门,酒精灯有小药瓶做的、有指甲油瓶做的;反应容器却用医用吊瓶、墨水瓶、各式各样的玻璃食品罐;导气管用水笔芯、圆珠笔芯、吸管、细软管代替;止水夹用输液开关代替;而橡皮塞只有这些具有原创力的、可爱的学生想得出:用橡皮擦、捏成小动物的橡皮泥、小木块加透明胶带代替。实验过程中针筒、小药瓶、衣服架、风钩、回形针等,都成了同学们手中的实验仪器,家里的醋、食用碱、装修用剩的大理石、泡沫、雪饼中的干燥剂等成了同学们实验用的药品,曾有一位科学院的院士说:能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出实验来是最了不起的。我们的学生不正是用最简陋的实验设备做出实验来的了不起的人吗?而且有的实验跟教材中的实验原理完全不同,当然不一定更好,但都是他们通过查资料想出的,这不仅使他们理解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装臵和原理,而且回顾了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装臵,还掌握了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四)、反思与评价。当一个“科学小组”展示完毕后,先由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后其他小组对展示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总体评价。经过前期的准备,学生已完全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并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二、体会

(一)学生探究的内容要视教学内容的价值性。本次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哪些内容要教师给出相关 6

信息或启发讲授,我的体会是: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选择具有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的、规律性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化学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创设情境: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的,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创设情境有利于学习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有利于引出整体性的任务,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如在讲解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我给同学们留的预习作业是一个小故事:警察牵着警犬追坏蛋来到一座深山里,发现这座深山很久没有人来过,这里有陡峭的峰峦,奇峰绝壁,一座座是大自然天才的杰作,松柏茂密,在微风中婆娑起舞。在不经意中,警察看到一个山洞口处似乎有被踩过的迹象。他带着警犬进入这个山洞。进入不久警犬突然倒下死了。警察很惊讶,但他很快恢复镇静,忙掏出打火机准备点火,但是他怎么也点不着火。他明白了。……通过这个故事,我给同学们引出探究学习二氧化碳的情境。同时问题也自然出现了,使他们自然而然去研究去探讨去学习。

(二)帮助学生建立进行探究的条件。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尽量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探究学习的方法,如把探究学习的5个基本阶段印成小册发给学生,让学生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帮助指导学生用家里的废弃物、儿时玩的玩具和少量化学药品建立小实验室,以便为开展完全的科学探究学习做好准备。

(三)、引导导协作:协作应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从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评价直至意义的最 7

终建构具有重要作用,每个学习者的智慧是整个学习群体的共享资源。如在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通常,小组学习是最常见的组织形式,它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体现“协作”。在合作学习中,也有利于实现“角色扮演”。在小组中,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分别就某个子问题做更多的钻研,而后再汇总各方面的信息,运用到当前任务中。为了不是个别人“借用”知识,小组必须明确分工,明确每个人的责任,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同时让每个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或搜集的材料。

(四)教师应当做探究“向导”。在学生探究阶段,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如有的小组只是在盲目地做实验,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更为后面的整合、精致及今后的教学安排提供具体的学生情况。

(五)、组织交流:这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交流的过程。包括教师与学生进行相互式的学习,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商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首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先前的知识,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信息之间产生更多的联系;其次,交流讨论可以使学生思维过程表现出来,学生会感受到观点、方法的不同,从而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

三、有待反思的问题

探究与探索 篇5

1《毛皮工艺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 毛皮与制革的关系

毛皮工业为皮革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皮与制革二者之间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二者的相同之处:1) 加工对象都是动物皮, 但是毛皮原料皮主要是毛被较发达的动物皮, 种类较制革原料皮多得多;2) 加工原理、涉及的科学领域相同;3) 生产过程相似, 都可分为鞣前准备、鞣制、整饰 (含湿整饰和干整饰) 三大工段;4) 主要加工机器设备相同。二者的不同之处是:1) 制革需要脱毛, 毛皮要保护好毛被 (局部脱毛产品例外) ;2) 制革加工仅针对皮板, 毛皮加工除针对皮板之外, 更重要的是还要针对毛被进行重点处理。由于这两点区别使毛皮工艺与制革工艺又有所不同, 毛皮加工还涉及毛被整理机器设备, 使用的化工材料种类也更多。正因为此, 行业方面有制革与毛皮之分。我国轻化工程皮革专业方向一般是在学生修完有关皮革专业核心课程如《制革工艺学》之后开设《毛皮工艺学》, 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制革工艺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掌握毛皮工艺, 一般学时都很少。但是皮革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于毛皮行业的不在少数。

1.2《毛皮工艺学》和《制革工艺学》教材

以往的《毛皮工艺学》教材大都沿用《制革工艺学》教材编排体系, 主要内容包括1) 原料皮及其相关内容;2) 鞣前准备;3) 制剂与鞣制;4) 湿整饰;5) 干燥及干整饰;6) 其他, 如实例、产品检验、标准、三废治理与综合利用等等。虽然在《毛皮工艺学》教材中一般不涉及制革工艺, 但《毛皮工艺学》与《制革工艺学》教材的许多内容是重复的。作为毛皮科技书而言, 这样的编排体系无可非议, 内容全面而系统。但是作为大学本科皮革专业《毛皮工艺学》课堂教学, 如果按教材内容按部就班的组织教学, 存在以下问题:1) 与《制革工艺学》及其它课程教学内容重复较多, 激不起学生学习兴趣;2) 学时不够;3) 学完后学生对毛皮工艺印象不深, 不能深刻领会毛皮工艺的内涵, 不能理解毛皮工艺与制革工艺的区别;4) 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毛皮工艺学》如何组织教学内容, 如何实施教学就成为该门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1.3《毛皮工艺学》教学方式探索

笔者从事皮革专业特别是《毛皮工艺学》课程教学近30年, 尝试过不同的《毛皮工艺学》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和教学方式。起初为了解决与《制革工艺学》以及其他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 也为了解决学时少的问题, 采用删除或淡化部分与《制革工艺学》重复较多的内容, 重点讲授有毛皮特色的内容, 如毛皮原料皮、毛皮染整、细皮油鞣等, 即跳着讲。但是实践证明用这种组织教学内容的方式, 不能使学生对毛皮加工工艺形成完整的认识, 学生以为毛皮工艺是制革工艺与毛被染整工艺的叠加, 是对制革工艺的扩展, 学生对教材、教学内容没有新鲜感, 学习兴趣不浓, 对很多概念、原理似懂非懂。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讨, 笔者以为如果不是把《毛皮工艺学》当成《制革工艺学》的补充和扩展课程进行组织教学, 而是基于《毛皮工艺学》与《制革工艺学》的知识内涵联系, 采用探究式教学, 把《毛皮工艺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载体则非常恰当。

2《毛皮工艺学》探究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教学, 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 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 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 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和学习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 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 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 从中找出规律, 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 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探究式”教学注重学思结合, 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式教学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 力求使课堂发生五个转变: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转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向学习的主动者转变;教法由师讲生听的“问题—结论”式向师生互动探究的“问题—探索—结论”式转变;课堂由单一的封闭型向多样化的开放型转变;由按部就班的使用教材向有目的的优化重组教材转变。

2.1《毛皮工艺学》探究式教学组织与实践

2.1.1《毛皮工艺学》探究式教学的教学大纲

《毛皮工艺学》探究式教学的教学大纲将以往的对《毛皮工艺学》课程独立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要求改为要求学生在掌握《制革工艺学》及其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基础上, 重点学习和分析掌握毛皮制作过程及其与制革过程的区别, 产生这些区别的原因, 如在准备工段如何处理保毛与松散皮纤维的关系, 鞣制工段怎样解决好皮板内在质量与手感的关系, 整理工段需要处理皮板整理与毛被整理的关系等。

教学内容涵盖的知识点、知识单元、知识领域虽然不改变, 仍然主要包括1) 原料皮及其相关内容, 2) 鞣前准备, 3) 制剂与鞣制, 4) 湿整饰, 5) 干燥及干整饰等, 但是围绕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体系设置问题, 要求学生以现行专业课教材《生皮化学与组织学》、《毛皮工艺学》、《制革工艺学》、《鞣制化学》、《皮革化学品》、《皮革机械与设备》、《皮革分析检验》等为基本探究内容, 将教学的过程分为课堂统一讲授和学生小组“探究式”教学两部分。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毛皮工艺与制革工艺的比较, 引导学生在复习《制革工艺学》及其上述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 掌握《毛皮工艺学》教学内容, 特别是学会如何将皮革基础理论和原理应用于毛皮加工中的。

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前提, 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开放实验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更好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2.1.2 绪论部分教学实施

问题设置:1) 毛皮文化与毛皮发展史;2) 毛皮产品与制革产品的区别;3) 毛皮行业对人民生活的改变,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4) 毛皮行业现状, 包括技术现状、市场现状, 对环境影响评估等。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互联网络、企业参观、市场调查等途径, 进行探究学习, 完成一篇文献综述:毛皮文化、历史与现状。

2.1.3 原料皮部分教学实施

毛皮原料皮教学是本课程核心教学内容之一。

问题设置:1) 毛皮动物与毛皮原料皮的种类?要求学生通过参观海宁皮革城、桐乡皮毛大世界, 互联网络等, 将拍摄和下载的毛皮动物、毛皮原料皮图片进行分类并编辑成册;2) 毛皮原料皮与制革原料皮组织构造的异同之处?由学生通过比较毛皮原料皮 (以水貂皮、狐狸皮、细毛羊皮、兔皮、海豹皮等为代表) 与制革原料皮 (以猪皮、牛皮、羊皮等为代表) 的组织构造,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3) 针对毛皮原料皮组织构造特征, 思考探索毛皮加工过程特别是鞣前准备与制革加工控制应该有何不同?4) 探究毛纤维组织构造、化学组成与毛纤维性质、与毛皮加工的关系?5) 探究毛皮原料皮与产地、产皮季节的关系。首先由学生课后思考探究, 独立完成, 课堂再行讨论, 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6) 通过实物教学辨别各种原料皮。让同学比较锋毛、针毛、绒毛的特点;比较各种羔皮、猾子皮, 掌握滩二毛皮、小湖羊皮、波斯羔皮的特征;比较茬子皮、季节皮、非季节皮、激素皮特征;比较细毛羊皮与其他羊皮, 体会细毛羊皮的特征;在掌握水貂皮、狐狸皮、貉子皮等原料皮的特征基础上, 比较蓝狐皮、银狐皮、银蓝狐皮的区别;比较水貂皮、麝鼠皮 (青根貂皮) 、黄狼皮的区别;比较獭兔皮与家兔皮的区别;比较貉子皮与浣熊皮的区别;比较貉子皮与狐狸皮的区别等。

该部分最终形成《毛皮动物及毛皮原料皮图集》。本章内容重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1.3 鞣前准备部分教学实施

首先由同学复习总结制革鞣前准备的目的, 为达到该目的设置的工序、各工序的作用等。

问题设置:1) 对制革而言, 哪些组织是无用之物?对毛皮而言哪些组织是无用之物?2) 毛皮与制革鞣前准备工序、工艺流程比较?使用的化工材料、机器设备比较;3) 制革如何实施松散皮纤维?毛皮加工如何实施松散皮纤维?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 如何达到有效地脱毛或保毛。在探究上述问题基础上, 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 学生完成一篇小论文:毛皮加工鞣前准备实施方法及其与制革鞣前准备的区别。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探究, 教会学生如何根据产品要求 (如不能有毛被的制革产品, 毛被必需齐全完整的毛皮产品) 构建工艺路线、工艺流程、制定操作规程。

本章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1.4 鞣制部分教学实施

首先由学生复习总结鞣剂种类、鞣制方法、列表比较不同鞣制方法的优缺点、不同鞣制方法实施工艺。

问题设置:1) 毛皮产品与制革产品区别?毛皮产品对观感、理化性能要求, 特别是对毛被的要求?2) 后续加工, 特别是毛被染色、退色、毛革加工等对鞣制有何要求?在探究这两个问题基础上, 要求学生归纳总结毛皮加工中如何正确选择鞣剂和鞣制方法。3) 毛皮鞣制方法实施过程与制革鞣制的区别, 毛皮鞣制方法的多元化问题。最后由学生完成小论文:毛皮鞣制方法选择与应用。

本章通过有关工艺平衡方面的教学探究, 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1.5 染整部分教学实施

本部分教学的知识点是毛被染色与退色、流行花色制作、毛革染整原理与技术。这部分内容是本门课程最大的亮点, 最好配合开放性工艺实验完成,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设置:1) 如何将毛被染成均匀一致的颜色, 学习如何解决绒毛、针毛上色的差异。引导学生根据毛纤维的结构, 特别是绒毛与针毛微观组织结构差异, 设计毛被染色工艺, 并付诸实践。之后每个同学对其染制的作品进行点评分析。2) 在完成第一个问题基础上, 进一步启发同学设计毛被一毛双色、一毛多色、草上双效应、微风效应染制工艺, 并付诸实践。在该问题中使学生掌握各种染料、染色助剂 (如拔色剂、防染剂、匀染剂等) 的性质, 掌握配色原理, 流行花色制作技巧等, 采用开放式实验, 允许失败。3) 如何实现毛被和皮板异色染色。该题目的探究, 旨在深化学生对皮革理论知识、特别是蛋白质等电点、表面电荷、染料、染色理论等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由同学设计毛板异色、毛板同色染色工艺, 并付诸实践, 允许失败;4) 印花与扎染, 由学生进行花色设计、工艺设计, 并付诸实践, 允许失败;5) 毛被漂白与退色, 由教师讲解毛被退色原理, 由学生设计达到不同退色要求的工艺流程与条件, 例如水貂皮漂金、漂针、漂绒等漂白褪色工艺。

2.1.6 毛皮干整饰教学实施、工艺实例解析与归纳总结

这一部分是本课程最后的收尾, 以工艺实例为载体, 以教师讲授为主, 将现行毛皮工艺归纳为五大类进行解析。一方面结合工艺实例讲述毛皮干整饰原理与工艺, 另一方面对整个毛皮工艺学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第一类工艺实例:以兔皮、猫皮、羔皮、猾子皮等为主要加工对象的一般毛皮工艺;第二类以水貂皮、狐狸皮、麝鼠皮等为主要加工对象的的油鞣毛皮工艺及设备;第三类以羊剪绒为主的包含毛被梳、剪、烫在内的剪绒毛皮加工工艺及其机器设备;第四类以绵羊皮、猾子皮、羔皮为主的毛革产品工艺;第五类低档次产品仿制高档次产品工艺。

整个教学由学生形成如下探究式学习成果:

1) 毛皮文化、历史与现状;

2) 《毛皮动物及毛皮原料皮图集》;

3) 毛皮加工鞣前准备实施方法及其与制革鞣前准备的区别;

4) 毛皮鞣制方法选择与应用;

5) 毛皮流行花色制作方法集锦, 样品及其点评

2.2 考核方法

成绩采用百分制, 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平时成绩占40%。将平时的40%分解到探究式教学的每个过程中。由教师依据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表现综合给定, 具体由五部分组成:资料收集内容 (20%) , 小论文完成情况 (40%) , 分工合作情况 (10%) , 小组交流与提问 (20%) , PPT制作 (10%) 。

3《毛皮工艺学》探究式教学效果

《毛皮工艺学》探究式教学1) 解决了学时少、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矛盾;2)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 使学生系统地复习了《制革工艺学》及其它课程, 对整个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了梳理, 理清了皮革工程专业课程知识点、知识领域的主线;4) 通过用所学知识解决毛皮加工中的具体问题, 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4 结语

《毛皮工艺学》采用探究式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采用探究式教学需要对以往的《毛皮工艺学》教材内容进行优化重组;采用探究式教学对该课程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 精心考量, 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对皮革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有深入的了解, 对制革生产技术、毛皮生产技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这一点对年轻教师有一定难度;采用探究式教学更需要学生的配合, 肯钻研, 有良好学习习贯的学生容易接受, 效果好;而作风散漫、不肯钻研、学风不良、得过且过的学生则效果不甚理想。教学实施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及时发现优点, 特别是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 及时给予鼓励。讨论要使学生思维碰撞, 闪现思维火花, 激发表现欲, 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谈松华, 王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时代抉择[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6:4-8.

[2]盛武, 盛智愚, 刘影.探究式高校课堂有效教学模式设计与实验[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4 (4) :445-448.

[3]胡新根, 李新华, 胡茂林.高等物理化学课程前沿导向的模拟探究教学法[J].广东化工, 2012, 40 (13) :180-182.

探究与探索 篇6

一、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融入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现象的设置、观察的方向、问题的提出、解决的思路、讨论的主题、问题的解决、操练的步骤等等, 教师都要精心设计。教师是参与者, 应主动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交流之中, 同时作为指导者, 又要对学生的讨论、交流不断起促进和调节作用, 使问题不断引向深入。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启发学生发现疑点、提出矛盾、提出问题, 要比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提出难题更为可贵。船舶电工课一般通过举证电类自然现象、生活现象, 观察实验现象, 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 使思维活跃, 开拓起来, 无拘无束, 充分发挥才智, 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创新的探究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处于“若有所思”的状态, 做到“学”“疑”“思”相结合, 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思维的进程精心设计提问。如家家户户都装有电度表, 那么, 是不是家家户户的电度表的容量都一样呢?每家每户所配用的保险丝也一样呢?显然不是, 那么如何去选用相应的保险丝, 去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二、发展思维, 鼓励学生分析与探究

引导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做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 建立探究的氛围, 促进探究的开展, 把握探究的深度, 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体, 应该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 明确探究的目标, 思考探究的问题, 掌握探究的方法, 敞开探究的思路, 交流探究的内容, 总结探究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给学生留一个空间,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判断等方法去积极进行探索、思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在试验课上要求我们教师为学生准备好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有兴趣地、自主地开展、观察实验,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找规律、概括特点, 引导学生走自行探求解决问题的道路。一般可先提出启发性问题, 从验证实验入手, 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设计, 教师用简笔画的形式记录下学生的实验步骤和观看到的现象。

例如在教学《船舶电工》中有关电磁感应一章时, 必须通过实验导出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的楞次定律的实质: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原磁场的变化。我们给学生提供一条条形磁铁, 一个空心的筒形线圈, 一个灵敏检流计, 若干根导线。这些材料一下吸引住学生注意力, 同学们跃跃欲试。此时, 教师让学生自主开展实验, 观察磁铁与线圈在有相对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适时用简笔画形式填写预先设计好的表格;然后, 再引导学生判断Φ (原) 变化趋势和利用安培定则判断出Φ (感) 方向, 最后通过比较归纳出Φ (感) 变化趋势。至此, 被认为授课重点、难点的楞次定律就迎刃而解了。当然,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 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归纳自己的观点 (此时的观点可能不成熟;也可能不正确) , 但他们却经过了思维探索, 这个过程是不能代劳的, 否则学生无法学会思维, 不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

1. 电感线圈与电容器并联谐振电路

在“并联谐振电路”的教学中,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准备实验电感线圈与电容器并联电路与一个小灯泡串联, 接在频率可调的正弦交流电源上, 并保持电源电压不变。当电源频率逐渐由小调大, 小灯泡慢慢由亮变暗。当达到某一频率时, 小灯泡最暗, 当频率继续增加时, 小灯泡又慢慢由暗变亮。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学生对这个现象会与串联谐振电路进行类比, 这样, 学生立即进入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探究氛围中, 情绪高涨, 思维一下子调动了起来。当然, 有时问题也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来。

问题提出后,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方向相对集中, 还要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实质。上述问题的实质是小灯泡的亮、暗反映了流过电路的电流大小, 而电流的大小和电路的阻抗有关, 学生可以根据公式推导出并联谐振电路产生谐振的条件。

2. 戴维宁定理的运用

分析如下的一个例题:如图所示的电路中, 已知E1=5V, E2=3V, R1=8Ω, R2=12Ω, R3=2.2Ω试用戴维宁定理求通过R3的电流及R3两端的电压。

在分析完毕后, 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道题用支路电流法求解要简单得多, 为什么要用戴维宁定理求解呢?”对于学生的提问, 我既不是加以斥责, 也不是置之不理, 而是表扬该同学的提问, 并借机激励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解法。事后, 许多同学都能找到多种解法, 那位提问的同学甚至找出了五种解法, 其中包括还没学过的利用叠加原理解题法和教材中没有的节点电位法。

创设问题情景时要注意的问题是: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其次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 便于学生放开思路;再次是问题要明确具体, 不能模糊不清。

引导探究式教学实施以后, 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笔者在08船舶修造班 (54人) 对船舶电工课的学习兴趣作了简单的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表

其次是, 引导探究式教学采用以来, 学生的操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各类竞赛中, 学生参与率比较高, 并取得了较好成绩, 其中有12人在县船舶电工比武中获得名次, 有5人在今年的市技能运动会中获得名次。在实验课中, 学生能较快地完成电力拖动线路的安装, 并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故障的检修。笔者在08船舶班对54个同学的操作技能作了一次调查后发现, 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以后, 59.3%的学生能正确连接线路, 有87.2%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 有77.8%的能规范使用仪器仪表。

引导探究式学习进入课堂, 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合作, 让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所有者, 使他们的思维、表达、实践和探究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

摘要:在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船舶电工课教学如何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 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 在探究中发展,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是非常现实的教学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船舶电工课堂教学中更新观念,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对船舶电工这门课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船舶电工,引导探究,学生,课堂

参考文献

[1].曾祥富, 邓朝平.《电工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2].郑恳, 张德孝.《船舶电工工艺》.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探究与探索 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责任性

对于一个在小学教学这块充满生机的园地上已度过20多个春秋的我来说。在耕耘中留下了辛勤的汗水和探索的足迹。几十年的数学教学生涯使我深深感受到,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是很重要的,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在此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首先正确认识数学重要性及自身的责任性

数学在日常生活、生产中, 有着广泛的应用。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习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每一位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要立足于现实, 放眼于未来, 努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教学中,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 智力、能力得到提高。为此, 教师应讲究多种方法的教学, 使教学有张有弛, 形成生动活泼、愉快的教学局面。使学生学得有趣、有益、有效, 协调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二、“情和爱”是教师提升素质教育必备条件

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门学科, 除了兴趣倾向外, 很大程度是先从喜欢学科教师开始。因此, 爱学生是教师教育成功的起点和基础。也就是说, 一个优秀教师必备条件是热爱学生。教师和学生时刻进行着心灵接触, 每一个亲切的称呼, 关爱的手势, 信任的倾听, 慈祥的笑容都可能使他们对你产生兴趣, 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让学生感受到被人欣赏、关爱的温暖与幸福。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从而实现我们意想不到的教与学的“双赢”。

三、激发兴趣、因材施教的方法, 是素质教育教学的前提

1. 让学生从兴趣中提升求知欲

一个学生的成绩好与不好, 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低,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教师水平的发挥。因此,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注意采用生动、幽默、有趣的语言,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上周进行四年级第六单元《多边形》教学时, 针对孩子们的心理特点, 我创设数学活动去解决, 请学生从家带来各种不同的图形, 课上剪出生活中看到的不同图形并用语言描述。学生通过参与、观察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 产生学习兴趣, 并对知识有进一步的认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相关的活动, 从而使学生活起来, 动起来, 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通过活动、练习, 学生知道知识来自于生活, 又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用创新的心理去探究知识、解决问题。从中体验创新的快乐, 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和探究的意识。

2. 重视因材施教, 利于素质教育发展

“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自身的智力、能力等参差不齐。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而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 还要做到因时施教。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力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以他的长处促使改变他的短处, 让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之中。

3. 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 各科教材的内容及思想也在随着改进。数学教材的编排蕴含着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深挖教材, 设计出适合当堂内容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自由、轻松、活泼的课堂中学到知识, 达到教学目标。教学中要用生动、形象, 有趣味的语言, 抓住内容的重点、难点, 言简意赅, 有的放矢地讲解, 做到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掌握分寸, 恰到好处.以有力的逻辑论证, 精辟的分析, 生动形象的语言,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 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获取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素质教育伴随大胆创新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实现了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把握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育教法上不拘一格、标新立异、敢于挑战、勇于创新。使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彻底更新教学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 善待学生每一个疑问, 帮助他们树立遇到困难勇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 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以开发。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乐于思考、善于竞争的新世纪人才。

体验式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篇8

关键词:体验式;探究教学;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近几年来,笔者对探究性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研究、探索、实践,并摸索出了“营造探究氛围——体验探究过程——培育探究精神”的体验式探究教学模式。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简述我的体验式探究教学模式。

一、创设探究情景,营造探究氛围,点燃探究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情景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我们作为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要创设探究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要的“不平衡”,从而积极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敢于标新立异、天马行空地驰骋想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和绚丽多变的火烧云。这几篇文章都描写了自然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很强,因此,笔者积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认真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如在《观潮》中有“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等语句,笔者积极引导学生想象,“白线”“水墙”是什么样子,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形容。

二、传授探究方法,体验探究过程,掌握探究技巧

体验式探究教学模式,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把学习的主体地位归还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享受“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感觉。通过下面三个流程,使学生在一次次的体验探究过程中,逐步掌握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阅读质疑是指学生有目的、多层次读课文,边读边想,把读文本的感受、体会及遇到的问题在课本上标记出来,在课堂上提出来大家讨论。刚开始学生质疑的胆量不足,自主探究的能力欠缺,笔者就努力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根据每一课时的“三维”目标,及时提出学生自主探究的范围、要求,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层次去质疑,由题目中的关键字到整个文本,从正确到流利再到有感情朗讀,从语文文字到感情的流露,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多元互动,使学生乐于合作探究。在学生个体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入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探究的力量。此时教师走进学生的合作中,听听孩子们的见解,适时鼓励,适时提醒,让学生能大胆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交流自己的探究收获。在多元互动时,教师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让多数学生有发言表现的机会,收集学生学习中的疑惑和障碍,确立课堂下一步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乐趣,使学生乐于合作探究,体验交流合作的乐趣。

训练检测,注重目标探究效果。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达标训练,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能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在训练检测时我遵循以下两点,一是检测题目紧扣目标。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课本学习目标,选择适度、适量的习题,练习题目要有针对性、层次性、量力性、典型性。分基础题和挑战题。二是检测方法灵活多样。有课堂过关、课后过关;有自编习题和配发的习题;有课文质量调研题及单元质量调研题等等。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口头、书面表达或动脑、动手练习。

三、享受探究成果,养成探究习惯,培育探究精神

教师及时评价鼓励学生的表现能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学生一般以表扬为主,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探究的成果。如在《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我问学生“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最后相继得出“树大叶茂,鸟能筑巢;环境幽静,适合孵卵;紧挨大树,不愁食物;农民爱鸟,不受伤害”等理由,我及时评价说,同学们回答相当全面,说明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能结合实际合理分析问题。

体验式探究教学是笔者探索尝试的一种新颖教学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养成学生学习新知识和热爱学习的习惯,使他们在享受探究成果的同时培养创造精神、探究精神,达到“自能读书不待教师教”的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学法[M].江苏出版社,2010.

[2]沈建.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探究与探索 篇9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日益成为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许多优秀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有些教师想谋求专业化发展却苦于无“门”。那么,通过对个别优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个案进行解读、研究,来促进更多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说来,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的研究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的:

1、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典型案例的引领

教师专业成长不是自生生灭的“自在”之物,它需要典型案例的激励与引领。教师共同生活在校园里,周围生动鲜活的专业化发展的典型个案无时不在影响着教师,尤其是成功者的人格魅力、成长历程无不是一本生动的教材,对这些“教材”的解读无疑会使教师们产生一种强大的自我发展欲望,主观的强烈追求将会成为教师迈向专业化发展的第一步。

2、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分享别人的成长经验

有人把教师工作描述成为一种孤独的职业,这是极其错误的。教师要想实现专业的深入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必须突破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学会与同事、同行进行专业合作与交流,尤其需要分享别人的成功经验。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某些关键人物汲取成长的经验,从而勾勒自我的专业化发展蓝图。这种汲取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早期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教师总是在对别人成功经验不断创新与改造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发展方程,甚至中间还可能以新的关键人物代替原来认同的对象,并最终摆脱关键人物的窠臼形成独特的专业结构。

3、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需要通过个案的探索进行有效的归纳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终生的、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过程,涉及到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教师养成善于分析和审视各种因素,学会并制定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规划,并逐步走向专业化发展的轨道的能力,即实现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因此,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必须着眼于教师的个案研究,通过这种个案的探索尝试进行有效的归纳、提升,形成一种较为普遍的规律为更多教师的专业化引路导航。

二、研究内容

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研究的内容包括对教师个体的历史、现状、发展过程的考察,包括对教师个体的行为及其动机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社会单位与整个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的分析,从个案的详细描述与分析中,发现重要的变量,提供有用的概括和认识,以帮助形成假设。

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一,通过研究,期望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影响因素等有关理论上,能够有所深化和完善,使之更加科学和符合实际,并能运用于实际;第二,通过实践探索,从中总结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自我发展的原则、途径、方法、模式,形成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并真正促进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总之,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目的。

四、理论支撑

主要有教师社会学理论、教师心理学理论、教师教育学理论、教师评价学理论等。

1、惠泊曼(Huberman,1993)对160个瑞士教师专业成长生活阶段的研究成果,即“生存和探索阶段--稳定阶段--试验和多样化阶段(新生、再评价)--平静从容阶段--保守阶段--不投入阶段”的理论。

2、德莱弗斯(Dreyfus,1986)等人研究了飞行员、司机、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技能习得过程,提出的“新手一高级学徒一合格者一熟练者一专家”的五阶段模式。

3、R.Fessler提出的影响教师生涯周期的个人环境因素(家庭、关键事件、危机因素、个人特质、兴趣、生活的阶段)和组织环境因素(学校规则、管理类型、公共信任、社会期望、专业组织、社团组织)。

4、Eleonora Villegas-Reimers & Fernando Reimers在《作为终身学习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文中,提出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7个因素:教师生涯发展阶段,教师认知发展阶段,学校的发展阶段,学生和社区的特征,社会-文化因素,参加专业发展活动的时间,对教师和项目的财政支持。

五、实验方法

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根据教师专业成长个案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主要采用以下实验方法:

1.追踪法(追踪研究法)

个案追踪法就是在较长的时间内连续跟踪研究单个的人或事,搜集各种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一种研究方法。

2.追因法

实验法先确立原因,然后根据原因去探究产生的结果。追因法则是先有结果,然后根据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发生的原因。

3.临床法

临床法也叫做临床谈话法,往往通过谈话的形式进行。临床谈话法的方式可以是口头谈话,即面对面的交谈;也可以是书面谈话,即问卷谈话。

4.产品分析法

产品分析法又称活动产品分析,它是通过分析教师的活动产品,如日记、论文、书信、自传、课堂录象等,以了解教师的能力、倾向、技能、熟练程度、情感状态和知识范围。运用这种方法时,不仅要研究人的活动产品,而且还要研究产品制造过程本身以及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状况。

六、研究时间与参与者

负责人:张正丽

参与者:付敏忠、郭丽娜

研究时间段:(2007.2-2008.1)和研究途径:

第一阶段:2007.2-2007.61、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2、听优秀教师何渊的课,观察何老师的教学行为,共同探讨教学过程,收集资料;

3、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4、共同听课,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培养;

5、进行阶段性小结归纳。

第二阶段:2007.7-2008.11、继续听优秀教师何渊的课,观察何老师的教学行为,共同探讨教学过程,收集资料;

2、共同听课,在优秀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培养;

3、参与研究的教师开公开课,互相观摩并讨论、评课,请何维安、何渊等老师指导;

探究与探索 篇10

一、实施程序

1. 分组.

课前, 我们根据“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 把学生分成若干组, 每组6人, 呈圆形坐, 这既为小组内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活动提供了活动的形式与空间, 也为教师与更多的学生产生真实的交往提供了形式与空间.所谓组内异质, 我们认为不仅指性别和学习成绩的差异, 更为根本的是指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因为在大量的生生交往中, 个性是一个恒定而有力的影响因素, 它比性别和学习成绩更能影响相互行为的发生和合作学习的效果, 利用学生间的个性差异, 可以有效地形成组内气氛的平衡, 如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学生同组, 爱作“小权威”的同学与有怀疑精神的同学同组, 为小组全体同学的参与创造条件.另外, 我们在分组时, 也适当考虑学生的非正式群体, 尤其注重考虑成绩差、交往范围小的学生的人际情感需要, 安排他们愿意接纳的中等生、优等生与其共同学习.

2. 精讲提示, 明确目标方法.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是学习活动的定向阶段.教师通过精讲提示, 为学生活动提供知识和方法背景, 激起动机, 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方法.如在梯形面积的计算一堂课中, 我们不是把计算公式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想, 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

3. 巡视指导, 组内研讨操作.

这是实施程序的核心部分.小组成员围绕目标, 互帮互学, 共同研讨.例如, 在《梯形面积的计算》这堂课中, 让学生拿出学具,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摆、割补, 看一看能把梯形转化成为学过的什么图形并讨论这样四个问题: (1) 拼出的图形的面积和原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 拼出的图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 拼出的图形各部分相当于梯形的哪些部分? (4) 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又如, 在《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一堂课中, 每小组准备一长方形纸盒, 通过展开放平、再围起来的操作, 对体积和表面积进行再认识, 并合作探究体积和表面积在概念、计量单位、计算方法上的不同;教师则根据各小组活动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和指导, 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 从实物中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的有关概念、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一种几何图形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体验“发现”的乐趣.

4. 归纳总结, 组间交流展示.

此环节主要是开展组间交流.例如, 在梯形面积的计算这堂课中, 组织研讨操作完成之后,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教师贴图;再以小组为单位, 回答上述的四个问题.在各组展示自己探究成果的基础上, 教师归纳总结, 推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板书.在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这堂课中, 依据同样的程序, 教师板书出体积和表面积在概念、计量单位、计算方法三方面的不同, 使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印象.通过这一环节, 一方面, 对各组探索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并实现知识的内化;另一方面, 强化组内成员的相互依赖关系, 促进组间的竞赛与合作交流.

5. 小组计分, 练习应用提高.

教师组织学生将探索归纳出的新知识、新方法, 用于解决各种问题, 如做书的例题, 或自编例题等, 这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发展的过程.并通过小组计分的方式, 增强学生对合作性目标结构的适度认同, 进一步激发合作动机, 形成“荣辱与共”的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 为小组活动提供动力源泉.

二、操作技术

1. 教师方面.

教师要承担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咨询者、帮助者、参与者的角色, 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师生活动安排中, 教师要少讲、精讲, 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营造出尊重主体、尊重差异的, 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2. 教学内容方面.

首先, 教师要通读各年级数学课本、教师用书中的几何部分, 深刻领会教材中所体现出来的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做数学、用数学的编排方式;深刻理解各年级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明确各学期的教学任务以及为下一学期学习所作的必要的铺垫;领悟几何教学中所渗透的集合、变换 (主要是平移和旋转) 的数学思想, 并知道在适当的年级具体贯彻这些思想.其次, 在全面、深刻了解本班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演化为相互联系、生动有趣的若干个问题, 使活动能够真实地展开, 并且合情合理, 自然流畅.

3. 教学方法方面.

要体现知能统一, 让学生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获取新知, 灵活运用, 掌握方法, 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运用者”.

4. 教学手段方面.

广泛地使用直观.除了运用生活中的几何材料之外,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形象生动地演示出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 一种几何图形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如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的关系, 等等.这对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 发展空间观念, 理解和掌握概念、规则十分有益.

三、教学结果

若站在学的立场上看, 教学结果就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学习的结果, 从内容上可分为知识、技能、策略和情感 (或态度) 四个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对课堂中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和对学生测验成绩进行数理分析的方法, 对本教学策略的效果进行初步的评价.

上一篇:颅骨缺损伴脑积水下一篇:花卉产业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