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语文课堂十篇

2024-07-26

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1

一.创设情景传诗情

不少学生认为作文难写, 面对作文或愁眉苦脸, 或抓耳挠腮, 或叫苦连天, 仿佛让他们上刀山下火海一般。而我的学生最喜欢我给他们上的就是写作课。原因之一, 就是我善于设置情境, 营造氛围。即创设一种情境, 或巧设圈套, 或引起悬念, 或制造冲突, 来诱发思维, 启迪智慧, 使学生进入最佳境界。

最初, 我常做一些简单的训练, 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提升他们的写作热情和信心。扩写训练便是我首选的方法。给他们几个词语或一个句子, 连词成段, 扩句成篇。例如设置这样一道训练题:根据下列词语提供的情景各写一段话 (任选一题)

情景1:盛夏时节 骄阳似火 我 伞

情景2:暮春时节 细雨濛濛 路上行人 伞

同学们看过后觉得很简单, 连平时怕写作文的同学也认真思考起来。十分钟后, 我让同学们读自己的文段。有的写道:“盛夏时节, 骄阳似火, 到处都像蒸笼似的, 散发出阵阵热气。我撑着一把破伞, 疲倦地走在毒辣辣的太阳光下, 感到特别的郁闷和烦躁。”有的写道:“暮春时节, 细雨濛濛, 远处的山和近处的树被盈耳的雨声呼唤成朦胧的画, 就连路上行人手中撑起的伞, 也成了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鲜花, 似荷叶, 那么安逸, 那么别致。”

这样的训练, 让学生的思想在自由的风里穿梭, 或长成一棵树, 或开出一朵花, 也让他们体会到写作的浪漫与诗意。

二.张扬个性显诗趣

在教学中,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舒展和自由发挥, 给他们驰骋想象的空间、言论自由的舞台, 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个性阅读, 在重视他们人格健全发展的同时, 教师应适时引导他们去想象, 去探索, 在无疑处求疑, 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小组比赛、擂台辩论, 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机智灵活的思辨能力;诗词串联、剧本改写, 丰富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蒙太奇式的电影组接、故事接龙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班级, 为了提高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我有时会采用故事接龙的方法。先定一个大致范围, 如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或动物类的、植物类的童话等。先让一个学生开头, 其他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说, 最好设置一些悬念, 使其他同学有种山回路转、奇峰突起的感觉。如:

生1:猪妈妈出远门了, 家里剩下小猪三兄弟。

生2:这一天, 猪大哥与猪二哥在院子里的那棵大树下捉虫子, 猪小弟在房间里呼呼大睡。

生3:突然,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猪小弟。他想:一定是妈妈回来了。赶紧爬起身来。他刚想去开门———

讲到这里, 一位同学说, 老师干脆让我们写下来吧。我趁势说:“欲知后事如何, 请同学们拿出生花妙笔写出来吧, 看谁写得最精彩。

……

在语文课堂上, 我看到了海的歌唱, 云的舞蹈, 风的私语;看到了鲜花在绽放, 蝴蝶在飞舞, 小溪在流淌;看到了个性的张扬, 青春的萌动, 生命的拔节。

三.启迪悟性见诗韵

感悟是由文字的所指到能指的升华, 是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 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的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 扩展和想象, 提高与创新。可以说感悟是阅读的灵魂。在教学中巧用这一方法, 就会让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 跳出一般的阅读思维方式。鉴赏李煜的《相见欢》时, 我告诉学生, 梧桐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愁情的意象。如:“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叶上潇潇雨。” (晏殊《踏莎行》) 讲到“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时, 我将贺铸的《青玉案》、李清照的《武陵春》及李煜的另外一首《虞美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品味, 从中悟出诗词内涵与艺术, 进而由情生情, 由情悟理, 上升到对人性、对人生的思考及对理想信念、生命价值的感悟。

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 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课本了, 他们开始关注自然, 关注生活, 认识到“夕阳芳草寻常物, 解用都是绝妙词”, 认识到“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从一花一草中捕捉到自然的精彩, 从绚丽多彩的世界中留意到生活的繁丰和生命的富足。

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2

其一,抓住契机,激活学生。

可以这样说,教学契机无处不在,它其实就是课堂上学生活动的亮点,比如他们独特的见解、别样的观点、萌发的灵感等等。当然,也有可能是某些难点让学生一时无法跨越知识的障碍,无论怎样,都需要老师用自己知识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色捕捉那转瞬即逝的思维火花,彰显他们的个性,启迪他们的智慧。

有一次我因为重感冒而嗓子嘶哑,几乎说不出话来,于是,上课前便即兴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首打油诗《病隙偶感》:“秋意渐浓染微恙,倦客独怜空惆怅。媛琳繁梓风范足,九班学子逸兴畅。” (媛琳、繁梓是我的语文课代表) 接下来的这节课上得尤为顺畅,嗓子的嘶哑竟一点也没有影响到语文课的美感,甚至,还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写了两首《回吾师》送给我:“凌乱秋雨易断肠,勿于彷徨多感伤。微恙怎可至心怅,铿锵师骨任 抑扬。”“ 茫茫秋雨 落宜昌,执教罗敷染微恙。婵媛玫瑰台上放,孔门之后助同窗。莘莘学子齐奋斗,教师因感作诗扬。为学是本何足挂,且看日后创辉煌。”顿时,一股暖流溢满心田。

同样,去年教师节,我收到了我所教的十五班同学们写在一张大卡纸上的各种祝福语,其中,彭程同学的藏头诗尤其吸引我:“何顾字词枯与涩,老将语文讲生花。师德高尚人亲近,教学相长学子夸。师表为人固含累,节节高升定可期。快意课堂师生喜 ,乐此不疲 尽解颐。” 特别是“解颐”这个词,前两天刚刚讲过,用在这里恰到好处。我也即兴和了一首藏头诗《酬彭生赠诗兼寄十五班诸同学》送给同学们:“语韵清雅君子心,文光射斗真性情。学程漫漫鲲鹏志,好成未来登青云。十年寒窗帔星月,五字新题壮怀骋。必有摛藻高吟罢,胜章独擎冠群英。”

像这样的互动,在我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不知道是我影响着学生还是学生感染着我,总之,我们都能从中找到乐趣。

其二,创设美感,滋养学生。

语文,为人做任何事情提供了一个人文、心理和情感的背景,她能够让你自然流露出一种文化的底气和精神的意蕴。的确,这种底气和意蕴就是你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语文课带给你美感的结果。所以,一堂好的语文课能够滋养学生,让他们从中找到生活的乐趣、生命的价值甚至人生的真谛。其实,语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诗般的意境,教师就应该像一片神奇的海滩,让学生俯拾美丽的知识贝壳。

在这里,我主要说说导入环节。语文课的导入最常见的方式应该是介绍与作者相关的内容,但即便是最平常,也应该变换方式,有所选择。比如,讲《归去来兮辞》,我就用林语堂先生的《人生的爱好者:陶渊明》这一短文来导入,因为学生在之前的积累中已经对陶渊明有了初步的了解 ,再按部就班地讲生卒年、讲字号、讲“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就显得索然无味了。而林语堂先生的这篇文章介绍了陶渊明的喝酒、弹琴,讲述了陶渊明的谦逊、简朴,把陶渊明描绘成一个心地坦白的田园诗人、一位智慧快活的善良老人,这样的陶渊明当然更立体,更让学生想走近、想亲近。再比如教学《项脊轩志》,我的导入就是名人的书斋名。因为,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家园,也是他们放牧思想的田园。梁启超的“饮冰室”,语出《庄子》“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表现了梁启超面对国家内忧外患时内心的焦灼;冰心的“力构小窗”表明了自己在鞭策下前进的坚定决心,以及书房简陋但小窗高雅的乐观心态;曹雪芹的“悼红轩”则体现了他在《红楼梦》中对由女性所代表的美的毁灭的深沉哀悼等等。

这些有趣而又富有韵味的小材料不仅能让同学们兴致高涨,迅速把他们带入美丽的文学殿堂,而且还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甚至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所以,教师自身的素养和积淀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实课堂又何尝不是语言的艺术!尤其是语文课堂,更是要上出美感。所以,平时无论是开场白、结束语还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点评,用语上都要尽量简洁而富有艺术性。

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3

我将文中描写野花开遍河堤的句子改写成一首即景小诗:河堤上/开遍了或红或黄的野花,一盏一盏/如歌的灿烂。并把它板书在黑板上,声情并茂地进行了朗诵。看着同学们充满好奇的眼神,我说:“作者为我们描写的这些优美的场景,以及营造的这种朦胧的、只可意会的气氛,便是诗的意境。大家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像老师这样,把你最喜欢的一段场景描写改写成一首小诗。”

没想到课间,一个小男生竟把他改写好的小诗送给了我。第二节课伊始,我表扬了他,并朗读了他修改后的诗,看到其他学生那羡慕的眼神,我说:“同学们,其实写诗没那么神秘。只要你想写,你也可以的,不信,这节课咱们都拿起笔来试试?”同学们听了,跃跃欲试。

随后,我们一起品读着、欣赏着:七月的午后/苍凉,空旷,嘶嘶的蝉鸣/打破晴朗的寂寞/长长的河滩/迤逦了/两行足印/深深浅浅,歪歪趔趔……

在水的那边河水与岸呢呢喃喃,绿生生的水草,恰如少年美丽的梦想,雪白雪白的水鸟/美丽安详……

我们还一同评选出了本节课最优秀的诗作和最佳诗人。

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4

[摘要] 诗意语文是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以王崧舟等语文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教学片段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人性、情感和个性三个方面,追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诗意。

[关键词] 诗意语文 课堂教学 口头评价

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笼、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的境界之时。

——王崧舟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口头评价因其直接、快捷等特点成为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过程性评价方式。《世说新语》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子猷虽未见戴,但“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不正是一种深刻的幸福体验吗?诗意语文之诗意,重在对话

过程中的欣赏和体验,这一过程,恰似“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于是,当我读着王老师这充满诗意的语文论著,倘徉在大师那满怀睿智的,流淌着诗意的语文课堂中仰视着大师的灵魂,面对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看似热闹但却令人忧虑的评价现象,如花样翻新的奖励方式、充斥课堂的廉价表扬等苍白的师生课堂问答时,总会在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诘问: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诗意在哪里?

请看靳家彦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珍珠鸟》中“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一句时的教学片段:

[课堂片段一] 师:“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它指什么?(小男孩语塞,哼哼半天,说不出来。)

师: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嘴上说不出来,是吧? 小男孩:嗯。(师非常信任地点点头,笑着对他说:“一定是这样的。”并摸摸他的头,请他坐下。)

师:先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好吗?

(其他同学大致将问题说清楚了,老师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

小男孩:(突然将手高高举到靳老师面前)我知道了,这是一种爱,是一种没法用语言表达的爱。

师:(幽默地笑着)噢,怪不得你刚才一时回答不上来,没法用语言表达呀,呵呵。(众鼓掌,笑)

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啊,靳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时,他自己已将“信赖”在课堂上演绎。老师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每一句朴实的话语,每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都透着对学生深深的关爱。这样的课堂教学口头评价,流淌着人性美的暖流,其美如诗啊!

一、风般清朗——课堂教学口头评价人性的追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感受幸福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由此,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应该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营造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人性美。

1.幽默评价——意味深长。幽默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仅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因此,幽默的语言也是评价语言的首选。

[课堂片段二] 一次语文课上,我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默写李白诗《望庐山瀑布》。这位学生刷刷地很快就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字写得又高又大,引得其他学生都笑了起来。该生看着自己的“书法作品”亦颇有得意之色。待静下来以后,我说道:“这

位同学的默写全对了,但是‘字高字大’(自高自大)就不太好了!”

对学生在作业中所暴露出来的思想缺点,我并没有大发其火,也没有一本正经地进行批评教育,而是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含蓄委婉地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思而得知后的笑声中受到教育。

2.形象评价——意境深远。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富感染的。课堂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课堂教学评价恰当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能够使评价更富有感染力。

[课堂片段三] 一次在我执教的《五彩池》一课上,男女生分组朗读课文,学生读得很好。我评价说:“男生声音宏亮、整齐、奔放;女生声音甜美、圆润、绵密。男生读得好,使人想起了五彩池边的男导游,气宇轩昂;女生读得好,使人想起了五彩池边的女导游,袅袅婷婷;男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高耸的藏龙山,广阔悠远„„”我还未把话说完,学生们说:“知道了,您别说。男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高耸的藏龙山,广阔悠远;女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山间的小溪,淙淙流淌。”原来他们想起了一篇课外读物描述海洋与小溪的句子。孩子们的情绪被鼓舞起来了,练了一遍又一遍。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形象的评价语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领略到了语言所创设的丰富意境,唤醒了学生的联想,以往学过的语言被激活,融汇到新的语言图式中,意会了阳刚与阴柔这非他们的年龄所掌握的知识,以及对比、排比与对偶这几种修辞手法。

3.适时评价——春风化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断,通过巧妙的评价处理课堂上的意外,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课堂片段四] 一次,在二年级何老师执教的口语教学《保护有益的小动物》的公开课上,老师创设了一个捕杀动物严重的村庄的情景,让学生想想有什么办法保护小动物?这时,一个学生说:“可以把这个村庄的人都杀掉,从别的地方移一些喜爱小动物的人过来,这样他们就不会捕杀小动物了。”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这办法简直是愚蠢至极,甚至是惨无人道的。该生也觉得这样的办法太欠妥当,给老师制造了麻烦,自觉理亏,满脸通红悄然坐下。老师一时也愣住了,这可是事先没有意料到的答案啊。只见老师迟疑了片刻,说:“同学们,你们说这办法好不好,大家讨论。”这话引来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最后,在总结陈词中学生说道:人是最高级的动物,更应该保护。关爱生命,珍惜生命,这是文明社会的表现。这些村民捕杀动物的行为固然令人痛心、令人痛恨,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应该通过教育批评或通过经济制裁等法律手段来使他们悔改。在肯定学生的认识之后,何老师说:“大家能够多学这些知识,要感谢谁?”于是,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刚才“犯傻”的孩子„„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课堂上的一次意外,在老师的巧妙评价引导下,收获了不曾预约的精采:学生从中受到了人文教育,学到了法律知识,感受到了宽容的美德,真是一箭多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

二、树般韵致——课堂教学口头评价情感的追寻 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马卡连柯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不顾学生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而只顾展示教案。要关注课堂动态,因势利导地进行评价,不断促进教学动态生成,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张力。

1.巧语“花”言——片言只语显真情。一句赞语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任何暴风骤雨般的批评与责备都更有力量。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语言,多用一些鼓励的话语来提醒学生不要放弃锻炼的机会,当学生组织语言有困难的时候,教

师要及时给予帮助。

[课堂片段五] 有一次上课时,一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可站起来却不知说什么。我走过去,亲切地抚摩着他的头说:“你能举手回答问题,真了不起!可能还没有想好吧,但就这样坐下了,会失去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回答出来的!”学生在我的鼓励下,顺利回答了问题。这对他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为帮了他一把,而感到高兴。一句简单激励性的评价,像一股春风滋润了她的心田。慢慢地,他成为一名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优等学生。

为此,我深受启发,课堂上常常使用如下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

“同学们,把你不同的看法告诉大家,好吗?相信你能很行。”

“谁能用你的聪明才智,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 “你(们)知道得真多。”“你的知识真丰富。” “再试一试,我对你有信心。”“我觉得你能行。”“你觉得你的问题在哪儿?要我帮忙吗?”“只要你有决心,我会帮助你。”“再试一试,再想一想,不要紧张。”

„„

“xx同学你很认真地参加了讨论,你来说说你的观点,声音响亮些!”

“xx同学老师已听到你的意见,很好!请你有条理把你的观点向大家说一说。”

投以赞许的目光,请全班学生鼓掌欢迎这位同学发言,发言后:“今天我非常高兴xx同学大胆举手发言,而且非常棒,希望你经常让大家听到这样精彩的发言。”

“你又进步了,老师越来越喜欢你!”“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继续努力噢。”

“没关系,只要去做了,就是一个胜利。”老师走近其身边,悄悄地说:“你知道吗,你很聪明。你的想法也很棒,把你的金点子与同学们分享,好吗?”“我觉得你能行。”

“噢,别害怕,大胆说,你是最棒的。”“你是个很自信的孩子,大胆说。”

„„

用这些带有丰富情感的语言,激励评价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像她那样自由和谐地发展。

2.举手投足——一眉一眼传真情。大凡学生都有尊重、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导的自然倾向,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鼓励,都希望教师能热情地、认真负责地教育他们。因此,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和渴望。教师一个

善意的微笑可能会使一颗悲伤的心变得兴奋起来;教师鼓励的眼神、赞赏的语调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化学生的情感,使教学过程充满韵味。当居里夫人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在一堂法语课上,女教师欧班请小朋友背一背法国民歌《小燕子》。12岁的玛丽(幼时的居里夫人)感受到了教师善意的目光,她读懂了,那目光中蕴含的是鼓励、信任和肯定。教师分明在说:你能行!于是,在教师充满肯定性评定的目光中,玛丽差涩地背起了民歌„„几十年后,居里夫人的名字传遍全球,但她忘不了欧班老师,忘不了老师那次鼓励的目光。她从繁忙中抽暇去拜访老师,当她和老师相见,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为老师再一次背诵起《小燕子》那首民歌。这是何等令人神往的景象!教师的目光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力量,充分显示了教学艺术的魅力。因此,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非语言式评价。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容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上课时,一名同学回答问题完整而且声音洪亮,向他微笑,给予肯定;一名同学帮助学困生,摸摸他的头,给予激励;一名同学胆小,说话断断续续,向她投以信任的目光,表示相信你能行。不要怜惜这小小的举动,不要怜惜你真诚的评价,它会拉近你和学生的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三、鱼般从容——课堂教学口头评价个性的追寻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充满诗意的个性化评价指的是容纳学生不同的、然而却是合理的认识和思想,允许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建构生成新的知识的一种灵活的评价方式。个性化评价适应了多元解读文本的阅读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重视阅读这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探求能力和独创精神。学生的发展由于受遗传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显示着不同的特点,或天赋不一,或志趣各异,或个性迥异,就个体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发展的最近区问题。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强调:“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灵活掌握评价的尺度,作出针对性的、客观性的评价。

1.鱼跃鸢飞——因人而异

(1)因人的个性差别而异。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学生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如对外向型的学生可以说“你敢于大胆发言,很勇敢”;对

敢于创新的学生可以说“你的想法别具一格,很有新意”;对于胆子很小,难得一次举手发言的学生可以说“你讲得很好,再响亮地讲给大家听一遍好吗”等。

(2)因人的学习水平而异。不论哪个班集体里,学生的智力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有余力,有的发展滞后,如果用单一的尺度来评价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就会造成优等生发展提高迟缓、学困生感觉永远跟不上的现象。

①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应重在鼓励其敢读,爱说。后进生在课堂上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的状态,其原因主要缺少参与学习的基础学力,存在着自卑和依赖心理。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②对基础好的学生,评价要旨在激励他们挑战,创新。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心探索欲,而优秀学生最容易处于这种状态。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激励其创新。

教师要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与点拨、引导等技巧融会贯通,使学习水平本身发展较前的孩子更上一层楼,让他们更富有创新意识,思维空间更加广阔,语言发展更为突出,如“我想你应该考虑更全面更深刻些”,“希望你在语言方面再简练一些”等;对学习暂时滞后的孩子,教师要在肯定其努力、进步的同时,给他们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也要在提

醒、批评的同时,教给他们改进的方法,如“你考虑的思路正确,只不过马虎了一点。”“声音响亮是你的优点”等,使其感受到“只要我努力,一定会有提高”。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只有教师灵活而富有启发性的评价才能确保每位学生在每天的课堂学习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2.芝麻开花——因时而异

即在评价时应考察受教育者在不同阶段个体退步或进步及幅度,注意学生个性自身的发展状况,关注个体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事实上,班级里不同层次的群体都需要这样的评价来关注他们成长的每一步。语文学习是生成性的,建构理论强调学习的生成性,语文课程建构性评价中的“建构“是一种生长性的“建构”,既包含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既是已有知识的建构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又是一种生长,它主要是通过评价发现学习者的闪光点,“照亮”他们认识上的模糊与误区,让他们在主动建构中,使认知情感趋于成熟。

个性化课堂评价拒绝“唯一标准”,提倡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拒绝“唯一答案”,期待思想的丰富多彩。但在开展个性化评价、尊重个性化理解体验的同时,必须防止忽视文本的意义构想和科学的价值取向,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狐狸和乌鸦》的结尾,有学生评价说:

狐狸很“聪明”。在想象《凡卡》未来的生活时,有学生把“穷人”变成大富豪,将“学徒”变成“大老板”,这都是不切合文本价值取向的“个性”。教师可以以评促思,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哪些意见更合理?为什么?”让学生在交流反思、批判性解读中,完成对文本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诗意的栖居地 篇5

一、美声美色读文本

叶圣陶先生一贯重视语文阅读课上让学生美读, 他说过:“所谓美读, 就是将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 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没读到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 入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大多数是人文性极强、情感丰富。语文是感情的文字, 教师应带领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 以情感为动力, 借助作者的情感深入细致地朗读教材 (文本) 。比如, 一位教师执教状物抒情的《荷花》一文时, 运用“美读法”教学,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充分诵读, 在读中揣摩思路, 学生交流后, 执教老师引入:“同学们是这样看荷花的, 课文中的‘我’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想。”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情味;鼓励学生开展发散性、竞赛性朗读。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的基础上, 执教老师再次引入:“‘我’是这样看荷花的, 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 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 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再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读课文, 潜心品读的语言……

这位执教老师引领学生紧扣教材 (文本) , 让学生读中感悟, 读中体验, 读中品味, 丝丝相扣, 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语言一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术, 那是不可思议的。”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则,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 寓教于乐, 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 让学生接着文本, 进入美的境界, 与教材 (文本) 产生强烈的共鸣, 从而让课堂变得空灵, 变得飘逸, 变得充满诗意!

二、美伦美奂品神韵

生活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师应引领学生沉潜文本。深层体验文本的弦外之音, 言外之意。

通过美文引领心灵, 收获未成预约的精彩。一位教师执教《给予是快乐》, 课堂接着尾声师提问:“课文学完了, 你认为文本中是写谁给予别人快乐?”

生1:是保罗, 保罗给予了小男孩和他弟弟快乐。

生2:不仅仅是保罗在给予, 小男孩也在给予。他给弟弟观看新车的快乐, 给予弟弟圣诞节的快乐。

生3:文中给予的人还有保罗的哥哥, 他给予保罗一辆新车。

生4:保罗不仅给予了小男孩和他弟弟快乐, 还给予以自己帮助别人实现愿望的快乐。

这位老师用富有弹性的预设为生成的精彩预留更多的空间;能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 在“生成”中迸发智慧的火花。语文课堂成了激情流动的“磁场”, 成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园”。

三、美滋美味燃激情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 也就是“教育的诗意”。美的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是语文学习的真谛。

语文课堂教师应学会大胆创造, 引领学生拓展文本 (教材) 的内涵, 引领学生“经营”句式和文本结构, 去补白, 去延伸, 去创造, 以一种开放的形式展现一种流动的美, 美滋美味燃烧激情, 从而让学生在经典的语言文字营造中的意境中得到陶冶和升华。比如, 《黄河的主人》一文, 着力渲染了艄公作为黄河的主人的高大形象。一位教师在课尾出示杨利伟与霍金的照片问:你认识这两个人吗?他们分别可以称为什么的主人?学生的回答精彩而深刻:杨利伟是航天飞船的主人, 是太空的主人;霍金是应用数学的主人, 是命运的主人!教师顺势燃激情:真棒!你们都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总而言之, 充满诗意的语文课, 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镜中之影, 言已尽而意无穷。有的自然纯净, 如清水芙蓉;有的豪迈雄浑, 如大江东去;有的不露声色, 但巧夺天工;有的平实恬淡, 却回味无穷, 语文的诗意应丰富多彩, 各具风姿, 韵味独特, 各擅其妙。语文课堂理应成为学生诗意的栖居地。

摘要:语文课堂, 作为师生栖居的主要场所, 理应充满浓浓的诗意, 涌动着诗的灵性, 洋溢着诗的浪漫, 弥漫着诗的芳香, 勃发着诗的激情, 流淌着诗的旋律, 演绎着诗的精彩。诗意的语文课堂犹如美的清泉, 汩汩流淌着美的琼浆玉液。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栖息地,朗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发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6

一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既是“杂家”又是“专家”

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挥洒自如, “潇洒走一回”, 就应该有思想、有文化、有情感、有艺术, 努力追寻充满情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我们应该经常问自己, 作为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 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站住脚靠什么?要靠由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发的内动力, 不断超越自己。为了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要努力开凿“一眼泉”。只有不断学习, 自主地探索教学规律, 才有可能影响学生自主地学习和钻研。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思想导师, 教师要用自己思想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思想的火把, 要引导学生去思考科学、人生、未来。教师只有认真阅读了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思想后, 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师理应成为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 书籍应成为其终身的伴侣。教师既是一位博览群书的“杂家”, 又是一位熟读本专业书籍的“专家”。有文化才有底蕴, 有底蕴才有底气, 有底气在课堂上才有灵气。

二要有真挚的情感, 对教育事业, 对教育对象要充满爱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法宝。没有情感的教学是平淡无味的教学, 是游离文本的教学。“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夫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在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 感染学生的是情, 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多年的课改实践使我认识到, 教育的全部技巧就是“爱”——对教学工作的爱, 对学生的爱。只有当教师具有博大深厚的爱心, 课堂上才能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见解和差异, 才能真心宽容学生的偏激、缺点和错误, 才能真正欣赏学生的优点、缺点和个性。这就需要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倾心教育事业, 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创设趣味的情境, 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一个对教育工作没有满腔热情的教师怎么能在课堂上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怎么能创设灵动、情趣、智慧、诗意、和谐、活跃、思考的教学氛围呢?

三教师要把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精彩的教学设计运用于课堂教学, 追寻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境界

语文教学是一种互动式的平等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作者的对话;语文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把教学当做“艺术”, 就不会把教学当做“技术”, 仅仅局限于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过渡衔接、如何结束课文、如何运用电教媒体上。作为“教”和“学”的组织者的教师, 应努力使课堂教学气氛始终处于能让学生充分发动其思维能力的最佳状态, 做到活而不闹、松而不散、静而不死。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 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自由的、充实的、快乐和幸福的。

1.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营建自由宽松的氛围, 创设科学的、充满思维的、活泼高效的课堂。当今的课堂教学, 应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状态。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让课堂成为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场所。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个充分的、可以自由翱翔的思维空间, 让他们有所作为, 从而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上课时尽量减少对学生不必要的约束,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逐步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大胆思考、敢于猜测的学习习惯。提倡并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鼓励学生采用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方法, 安排的习题要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上, 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独立见解, 鼓励和发展求异思维, 启迪并保护学生的灵性, 支持对已有认识的怀疑, 从而推动他们去纠正偏见和误识, 去探索未知, 寻求真理。

2. 在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手段上寻求课堂创新

教育创新的原点在课堂。追寻情趣、智慧、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境界,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就要不断地针对教学目标努力寻求课堂创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进行合理、巧妙和艺术化的设计, 使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最优化、教学手段高效化。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 科学的教学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我们要改变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和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 冲破传统教学结构的模式化, 变革教学过程的程式化, 严格防止单纯追求形式而偏离教学目标的花架子。始终保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生学法的引导, 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武装学生, 达到培养学生爱学、会学、创造性地学的目的。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 力求对学生的每一处闪光点都给予肯定, 让学生享受获得成功之喜悦。运用高效益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以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方法的最优化, 运用多媒体的特殊优势, 调动学生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总之, 课堂创新要求教师转换主角地位, 把教师的“演员”角色转换为“导演”, 把学生的“听众”角色转换为“演员”。

3. 课外课内相结合,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写诗讲究“功夫在诗外”, 创设诗意的课堂氛围, 同样也要重视语文课外活动。教师要善于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 在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推荐课外读物, 安排阶段性阅读, 指导记读书笔记, 组织阅读交流活动、主持人活动、辩论会, 创办校园文学刊物等。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愉快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激发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双边活动, 也有助于学生对教师的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加强感情投资, 保护学生自尊心, 激发学生进取的火花。良好的师生关系, 友爱的班级集体, 将有助于更好地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和学生做知心朋友, 不仅应成为学生的“良师”, 也应做学生的“益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情趣、智慧、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学生眼睛炯炯有神、小脸通红、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学生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如沐春风, 学生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如醉如痴, 学生沉浸在美的画面、诗的境界、爱的怀抱之中……这也许是大师才能达到的境界, 但也是每位优秀语文教师魂牵梦萦、苦苦追寻的境界, 让我们去努力实现吧!

参考文献

[1][南朝梁]刘勰.周振甫译.《文心雕龙》译注——周振甫译注别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7

一、思过:站在教学的缺口上反思

我们的学生读书读得太少了, 有时候的浅陋令人咋舌。

1.填空题。

(1) 旧时王谢堂前雁, 飞入寻常百姓家。

(2) 烟笼寒水月笼纱, 夜泊秦淮近酒家

(3) 山随平野进, 江入大荒流。

2.依照示例, 按要求回答问题。

学校决定在校园里某些地方写上富有教育性的诗句, 用来劝学和励志, 请你推荐一条, 并说明推荐理由。 (注意:必须是比较有名的诗句)

(甲生) 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 使我不得开心颜。

理由:略。

(乙生) 诗句: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理由:农民伯伯这么辛苦,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自力更生。

这是试卷上学生写的答案———错别字遍地开花, 诗句混搭、诗意与语境错乱。看着这样的试卷, 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 不觉心惊。教学十余年了, 竟然很少回顾自己的课堂, 很少关注自己的课堂, 总是把上完课作为终结, 觉得课讲完了, 自己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至于学生在课堂上收获如何, 那就与老师无关了。我是按照自己预定好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上课, 我无暇顾及学生是否能够接受, 是否听懂明白。教师与学生都疲于奔命, 往往是身心俱疲而效果低微。特别是在古诗和文言文教学中, 教学演变成了教师一人的“讲座”, 学生则茫然、木然。教学总是从“翻译”起步, “背诵”过度, “默写”收尾。半学期下来, 学生未能通过对一部分唐诗的学习、研究得到一些古诗鉴赏方面的经验、体会、积累, 更谈不上提升学生鉴赏古代古诗的水平素养。

我深切感到, 面对我们的学生, 我们不能再功利地为了考试拿到一个理想分数而只顾全力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应试技巧;我们的学生不能只会机械地背诵指定的名句名篇, 他们应该懂得为遥远的星辰而激动、为怒放的红梅而驻足。

“把镜子转向自己”, 对照自己的教学流程、教学策略、学习活动设计、教学语言, 甚至教学体态, 对照发现自己的教学中其实有很多的“缺口”。职业学校的学生阅读面不广, 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不强, 理解深度不够, 教师的心理预期与教学起点却没有相应放低;在选定文本、确定探讨内容和布置预习任务方面教师更应参与其中并有所指导;教师应该发挥主体作用, 挖掘文本的闪光点, 设计好有效率的课题, 促进思考的深入和发展。

对于古诗教学, 我想用心为它找点乐子, 让学生因趣入心。

二、思变:行走于“打破”与“重建”之间

(一) 流行歌曲唱《诗经》

教学是一门艺术, 本身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成功智力去应对, 所以, 教师必须准确地吃透成功智力教学的精神才能灵活地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为此, 我注重课堂的“简单美”, 当众人陶醉于多媒体的声、光、影像中时, 当众人在给语文教育追加“附加值”时, 我更赞同“语文要倡简, 要改变语文教学的繁琐化、复杂化倾向。”语文课堂不是可以套用一种模式就可以万事大吉的, 任何的套路和模式都会导致生硬和错误。所以选择任何课堂形式都要有针对性。我想, 只要是学生愿意接受的课, 只要是学生有所收获的课, 不管形式上出了何种问题, 内容和实效都可以打高分。在任何时期, 都没有真正完美的。

《诗经》, 第一部古诗总集, 有着优美的意境、浪漫的爱情, 但对于我们的学生, 读通它都成问题, 更何况对文言翻译天生不耐烦。如何让他们产生兴趣, 并主动出击朗读成诵?我在课前寻找了一首由《诗经》改编而来的学生大爱的流行歌曲《月亮之上》;学案上呈现:原诗—翻译—流行歌曲的歌词;课间播放流行歌曲, 上课伊始, 要求学生和着歌曲唱原诗, 比赛谁先会唱, 谁唱得最好。

整节课, 学生都激情高涨, 和着乐曲, 思考着句子停顿的拆分, 酝酿着古诗可能的情感, 努力地记着, 唱着, 整个课堂洋溢着多彩旋律:充斥着自然天籁之声。我觉得这节课我走出钢筋水泥的禁锢, 抛却机械乏味的说教, 尽情享受愉悦感。一节课下来, 大部分学生会背唱其中的一首了。这个唱是理解的唱、快乐的唱、永久的会唱。

诚然, 课堂教学的确是有一个“效度”的问题, 但这个“效度”又是绝不可能用同一标尺来衡量的, 因为左右课堂教学“效度”的因素实在很多。不管教学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不管课堂呼唤什么样的理念, 我们首先要坚守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学生愿意从课堂中真正能够有所收获。不管学生和教师两者处于什么样的性质的地位和角色, 我们都要从实际效果上进行分析, 教师教得从容或是艰难, 教得认真或是随意, 都不足以确定学生的收获大小。

(二) 经典音乐配《国殇》

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师生生命过程中美好的记忆, 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40分钟的闪亮, 不只是教师光芒的照耀, 同时更应该是学生灵动智慧的呈现。教师应该善于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条件, 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日有所得”, 从而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 真正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记得有位学生的微博上这样写道:《国殇》是高中时的课文, 我也算与它有“不解之缘”。记得高中时, 老师给我们讲《国殇》, 读一句解释一句。可我是一句也听不懂, 不知是太深奥了还是我不想听, 现在想来都觉得挺可笑, 一首这么刚强的乐歌自己竟不为之所动。当然, 我也为我的无知付出了代价。那次老师讲完后, 就要求我们把《国殇》背熟。结果有几个男生出丑了, 我就是其中一个。

屈原写的《国殇》描绘沙场上, 战士们冲锋陷阵, 奋勇杀敌, 一个个倒在血泊里。为国捐躯的英灵, 飘散在遥远的原野上, 不能回归故乡。一个为国叹、为国忧、为民生、为民死的人, 算是中国一大骄傲了。字里行间又能如此真切感受到屈原的伤感、无奈还有遗憾。我不想让学生失去那种共鸣、震撼的以及文字的濡染。

对关键知识进行趣味性的解释, 可以让学习者获得持久的唤醒与鼓舞, 唤醒学生对相应主题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兴起对该主题涌现出心向往之的冲动, 誓不罢休, 制造跃跃欲试的激励。

我布置了一个作业, 请学生给《国殇》寻找朗诵的配乐, 详尽说明理由并作示范朗读。

于是, 学生找来了带着各自理由和理解的配乐, 还真有不错的, 找得经典, 说得合理, 读得深情, 辩得激烈。

【甲】《木兰情》是一首雄浑大气的歌曲, 仿佛如一轮明月当空, 钻石般的光辉倾泻下来。《木兰情》的作曲非常适合《国殇》的主题, 该曲上来就用悠扬的马头琴, 给听众展示出一幅苍凉的大漠风光。马头琴声一停, 浑厚宽广的钢琴音中伴随着架子鼓的鼓点, 立即给观众展示出一幅两军对垒、秋风萧萧、金戈铁马、鹰雕盘桓的古战场画面, 给人一种雄浑大气的美感。

【乙】《故宫的记忆》, 是神思者为NHK电视台纪录片《故宫》所作的配乐, 其配乐精湛若斯, 乐符跌宕, 随着历史叙述的起伏不断变换着节奏, 低沉的打击乐仿佛敲响了大明永乐朝的大钟, 故宫琉璃瓦覆盖下的庄严大殿代表着他们心中思慕的文明国度的瑰丽与辉煌。荡气回肠的音符, 犹如一次梦幻般的神奇旅行, 又如一部大型的史诗电影, 古老壮丽的风景翩翩掠过, 浑厚文明的画卷———换化成音符来展现。

【丙】《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乐曲描写的是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 项羽自刎于乌江, 刘邦取得胜利。前奏在高音区使用“轮拂”的手法先声夺人, 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激昂高亢的长音好像撼震山谷的号角声。琵琶用细腻的“轮指”奏出的长音, 模仿古代军中筚篥的吹奏, 形象地再现了汉军由远而近、浩浩荡荡、气壮山河的威武军容。一张一弛的节奏音型和加以模进发展的旋律, 造成了一种紧张、神秘而又恐惧的氛围。以快速的“夹扫”, 表现雄兵百万席卷之势, 铁骑纵横的雷霆万钧之力。一声凄厉的、喑哑的箫音传来。那是一种绝望而感伤的乡音, 那是一声声苍凉的直入骨髓的楚歌:“十年征战归无期, 千里从军几人回?倘若战死沙场上, 白发爹娘依靠谁?”

【丁】《精忠报国》是屠洪刚先生演唱。这曲《精忠报国》以震撼人心的旋律、悲戚雄壮的气氛、壮丽恢弘的气势、悲愤苍凉的基调, 成功地塑造了伟大的爱国英雄岳飞的光辉形象。它之所以有如此广泛的传播力, 不仅因此, 更因为它是岳飞所处的那个年代的民族情绪和民族矛盾的体现, 得益于它把当时人们的心理境况和怀怒未发的气愤表现了出来, 成了那个时代的代言之音。这一首歌, 从它身上我们不但能感受到八百多年前的英雄气息和民族心理, 重温一下那段令人惊心动魄的历史, 而且还可以受到始终贯穿全曲的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上学生能动起来, 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这堂课, 首先, 学生的口动起来了, 说配乐理由, 朗读配乐课文, 辩解否定理由。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表达是学生必备的一项能力。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读、辩、析,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情感, 领会文章主旨, 胜过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让学生动起来”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 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培养了学生自主研究、合作探究的精神, 构建出民主、平等、友善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提升语文教学品质, 追求语文教学的新境界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师, 我“乱弹”琵琶, 作为学生, 他们“乱谈”感受, 各言其感, 各叙其由。“乱弹”和“乱谈”无意实现有意, 无为而无所不为。课堂离不开老师的主导但决不能去控制, 课堂需要老师的指引而决不能去牵制。一枝独放不是春, 万紫千红才是真, 由他自由说开去, 大家交谈其乐融!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的情景, 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合作, 感受和谐的欢快, 发现的欣喜?学生在课堂上“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者“悠然心会”?

三、思进:永远在路上

过去教师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滔滔不绝, 学生在下面却面无表情、恹恹欲睡。常听到教师的抱怨, 学生像木头似的, 你问什么他们也不回答。表演结束后, 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 只顾着看热闹去了。也许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原因还有很多, 但从一个一线老师角度看, 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最重要的是语文老师首先要像一个语文老师, 用热爱语文的姿态教语文。每堂课都以满腔的热情在教语文, 把每堂语文课教出自己的个性, 放飞学生的心情。

“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 我会考虑它与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否相适应, 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处理, 是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于课堂的过程之中;是否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践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 有效拓展教学资源。教育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 但最终应该体现在具体的课堂上, 语文课应该充满魅力, 用文字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 激发他们探求人生的兴趣;语文课不应该与负担挂钩, 学生应该在润物无声的状态下完成学业, 或在经典传统文化的感召下自觉地肩负起时代和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只是通过点拨, 或教给他们方法, 帮助他们获得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思过、思变、思进这三个阶段, 可以用“点、线、面、体”来解释。“思过”主要思考的是自己教学行为中折射出的观念问题, 那个阶段的思考是“散点式”的, 发现什么问题就思考什么问题;“思变”主要是以某个问题为焦点, 探索解决的方案, “思变”其实就是在行动中研究, 在研究中改进, 一系列的教学研究工作形成一条“线”, 若干条线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主题, 能够解决某个方面的问题;最后, 你已经形成了清晰的思路, 能够在某个概念框架下按照自己的思路追求专业发展, 能够借助理论梳理自身的研究经历, 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 把实践放在理论的框架里思考。难得的是, 你始终保持着“进取”的状态, 可以说, 思考是你专业成长的最大动力, 你带着思考的问题去学习, 也确实通过思考在成长发展, 借助思考走过困惑, 走过专业发展的“瓶颈期”。这样的变化过程, 对广大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我坚信, 勇于思想、勇于探索, 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才能从“教书匠”蜕变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参考文献

[1]赵国忠.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黄一敏, 胡惠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透视与导引[M].中国出版集团, 2010.

[3]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打造诗意的语文高效课堂 篇8

作为一个语文人,必须要有自己的语文观,必须要追寻心中的理想课堂,只有这样,才能用我们每个语文人的小环境来影响改变语文课堂的大环境,最终实现诗意语文课堂的伟大目标。要成就诗意语文课堂,必须要靠大批的诗意语文教师的执着追求和艰辛努力。笔者以为至少要实施以下策略:

一、广泛阅读,成就诗意语文教师的根本

我们看一看许多名师成长的经历,不难发现他们首先是一位“阅读大师”。

语文教师只有多读中外文学名著,才能积累丰富的文学语言,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培育自己敏锐的语感;语文教师只有多读哲学和历史,才能宽阔自己的眼界和心胸,使自己的思想比常人更独到、更深刻。此外,还要养成阅读专业书刊的好习惯。专业书刊上的文章大多是一线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实录”,这些实录理念新、环节巧、效果好,好多方法我们拿来就可以用,这对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生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智慧、凝聚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你在课堂外“腹有诗书”了,走进课堂能不“气自华”吗?

二、真心关爱,成就诗意语文教师的关键

要学会等待。当学生的第一次回答不得要领时,我们不要急着去告诉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我们要强压住一颗急躁的心,让学生第二次作答,第三次作答,甚至更多。我们千万不能认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义务在于配合我执行教案,协助我完成任务,而要牢记“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美国教育家杜威语)。要静下心来,耐心地等待,倾听“花开的声音”。

要学会鼓励。老师的鼓励是学生冬天里的一柄火把,老师的鼓励是学生春天里的一片阳光,老师的鼓励是学生夏天里的一处浓荫。老师给学生的一个惊喜的眼神、一次会心的微笑、一句赞美的话语、一段温暖的叮咛都会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多次零距离地观赏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课堂教学风采。于老师往往很少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凭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总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其秘密就在于“我唯一比你们做得多的是,我在课前早已为学生准备好了100顶‘高帽子’”。

三、创意设计,成就诗意语文教师的途径

这里的“设计”,即备课。古人说“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试想,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前不对某篇课文入情入境地诵读,不对某篇课文细致入微地解剖,不对某篇课文精心充分地预设,他在课堂上能得心应手吗?他在课堂上能操纵自如吗?“创意设计”,非一般设计,而是要设计得有情、有趣、有效。做到:

(一)课始设计如“凤头”

写文章要求一开篇就要抓读者的眼球,同样,新课教学一开课就要吸引学生,所以课始设计尤其要讲究艺术性,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要精雕细刻、反复推敲。

(二)课中设计如“猪肚”

这部分设计要求做到内容厚实、丰满;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要采取“以朗读为经线,以语言文字训练为纬线”的教学方法。做到:

1.构建“自主”的问题课堂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一堂课如果留下的只是许许多多的“句号”,那么这堂课一定是平平淡淡的,这堂课一定是索然无味的;课堂里要充满“问号”,因为只有问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问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构建“合作”的生命课堂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的结果。合作学习既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又是学生健康心理的表现。

3.构建“探究”的发展课堂

有专家撰文指出“中国的教育是学生带着问号走进课堂,带着句号走出课堂;国外的教育是学生带着问号走进课堂,带着更大的问号走出课堂”,中外不同的教育观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要常常在课堂上设置“一座座深山”,建造“一片片老林”,然后要求学生深入里面,寻找到自己喜爱的宝物。

(三)课尾设计如“豹尾”

语文课课尾总结切忌假、大、空,相反,课尾总结如“豹尾”一样简短有力,往往会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四、善于反思,成就诗意语文教师的策略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可见,反思能使我们的思想成熟,反思能使我们的手段高明,反思能使我们的方法独特。我们平时看重课后反思的多,其实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同样重要。某种程度上,课前反思、课中反思比课后反思还来得要紧。

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9

关键词:诗歌 带入情境 抒发情感 仿写 教育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性、审美性的学科,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让学生享受诗一般的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过程。我国文化源远流长,诗歌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引诗入课堂,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因为诗歌的润泽而显得更加精彩。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恰当地运用诗歌这一元素,从而优化我们的课堂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巧用诗歌,带入情境

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课的一开始就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无疑,创设一个精彩的情境是必不可少的。《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并不急着带孩子们去学习古诗,而是先引导他们背诵以前学过的一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这一导入唤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学习热情,在诵读这些古诗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已经把春天的美景印在了脑海中,并渐入诗境。这就为教学《村居》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

巧用诗歌,不仅能为课堂教学创设一个精彩的情境,还能帮助孩子们对诗人的生平、人品等有个大致的了解。人们常说的“言为心声,人如其文”就是这个道理。

陈毅同志是一位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也是一位诗人,在他横戈跃马、奋斗不息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的诗歌。他的诗是革命的诗,读他的诗你会感受到一种从心底喷薄而出的感人至深的力量。在教学他的《青松》时,如何让学生透过字面意思去领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深意,就成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这课时,考虑到孩子对陈毅同志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没有感性的认识和了解,缺乏情感上的共鸣,我着重介绍了陈毅的生平,并引入了一些他写的.诗,如《题西山红叶》、《红梅》等,让孩子们不仅对陈毅的个性、风格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而且在诵读中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品诗悟境,浮想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佳作,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这些艺术形象无不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和道德观念。语文课程独特的人文性,呼唤我们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敲开学生心灵的门扉。诗歌的语言或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或如百鸟齐鸣,婉转动听;或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用这样的语言去碰撞孩子的思维、激荡他们的心灵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云房子》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有云时,云朵千姿百态;有风时,云朵散去,天空更显洁净艳丽。此外,天空中还有小鸟的欢快飞动。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喜爱,是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教育的上佳之选。为了结合这一主题,我配乐朗诵了一首优美的小诗——《给一片纯净的蓝天》:是谁把你/洗得那样明净/多像弟弟脸上/水汪汪的眼睛/是谁替你/打扮得如此美丽/为你宽广的胸膛/披上了蓝蓝的纱衣……在诗歌美妙的旋律中,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得到了升华,大家都说这么美丽的环境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瞧,诗歌的用处是如此神奇,“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已经在不经意间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心里。

三、仿写诗歌,抒发情感

把诗歌创作带入语文教学,给学生带来了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改以往学生被动阅读的地位,促使学生多动脑、勤动脑,主动参与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并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更使学生在诗歌创作中受到美的熏陶。

构建诗意的语文生活世界 篇10

一.创造诗意语文生活世界的动因

(一) 任何教育都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人生活在世界中, 并在世界中展开自己的生命与人生历程, 与个人实际生活发生真实“牵涉”的世界的总和构成人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人的根基, 任何教育都超不出“生活世界”的界限, 学生主体性人格的生成和确立的现实基础只能是其生活世界, 除此之外, 任何教育都只是外在化的装饰。

(二) 语文的本质就是人的生活, 就是人的生活世界。人的语言跟人的生活、人的世界是一致的, 人的心灵就寄寓、栖居在语言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素养产生于生活, 并且和人一起也发展成长于生活。语文浓缩着民族的历史, 凝聚着民族的心理结构, 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人生活的四周, 塑造着人们的思想、情感、气质、性格、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 而且是人的生活、人的根基, 是人之为人的生活世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尤其是个性发展和人格成长, 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所能成就的, 只有在“生活世界”中才能得以发展和形成。

(三) “语文生活世界”原本是“诗意的”。人原本就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荷尔德林) 的;“不学诗, 无以言” (孔子) , “诗是人类的母语” (尔格·哈曼) ——诗历来具有哺育人类发展的独特作用。诗意的语文生活就存在于平凡、现实的生活——课堂生活、班级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读书生活、面向大自然和社会的生活、自我反思的生活之中。当今语文教学和语文生活之所以处境尴尬、倍受责难, 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利用并刻意去完善和创造这个世界罢了。

总之, 诗意的语文生活世界, 是一个将师生们全部的生活世界诗意化了的生活世界, 是一种来源于现实, 又高于现实, 更具有语文味、文学味、艺术味——因而也更真实、更本质的生活世界。这是最理想的学习和运用语文的世界, 也是最理想的生活的世界, 同时也是最理想的“立人”世界。

二.创造诗意语文生活世界的意义

(一) 诗意的语文生活世界可以使学生将现实生活改变为富有诗意的生活。毋庸讳言, 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枯燥乏味、充塞焦虑和忧愁的。对此, 诗意的语文生活世界不仅不漠视、不回避, 而且直面思考并使之成为教育资源。诗意的语文生活世界使人追求自我身心的自由和生命的价值;使人具有广泛的兴趣、敏感的心灵、发达而敏锐的智力;使人具有充沛的活力、伟大的激情、包容天下的爱心和新鲜活泼一点也不疲倦的精神……这种生活凸显了生活的内在本质, 会使师生们感到特别自由、特别充实、特别富有情趣, 也特别幸福, 因此每个人都能快乐地学习着、生活着、创造着, 并迅速地成长着。如教师在每个学生的生日分别送一个小礼物;每次放假, 教师都和学生外出旅游, 一起享受那风雨同舟、相依为命的感情和幸福;学生如果犯了错误就罚唱支歌或写说明书;学生把班级命名为富有诗意的“未来班”, 共同设计班徽、绘制班旗、创作班歌, 使学生感到无比自豪和荣幸……这些都是充满平等、宽容、创造精神的生活, 都是充满着人性、人情和人道精神的生活, 都是朝气蓬勃、洋溢青春气息、令人向往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世界正是师生们“诗意地栖居的大地”。

(二) 诗意的语文生活世界能够使现实的生活成为学生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 生命的存在唯有灵魂”。弘扬内在精神, 建造精神殿堂, 具有充实而高尚的内在精神、丰富而活跃的思想, 是诗意的语文生活世界的灵魂之所在。诗意的语文生活能给人有限的生命最需要的东西:自由、自主、自尊;静思、凝神、明觉;温柔、安慰、寄怀;感动、激情、奋发……能给人最为丰富、深刻的精神享受。当师生们漫游在书海里并和古今中外那些最伟大的人物相会时, 当他们在生活中有了一次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时, 语文生活就成了他们充满情意、想象和爱意的世界, 成了他们神往、陶醉、才情焕发的世界, 成了他们理想的精神家园。如教师和学生一起逛书店、看画展;一起去采访, 搞社会调查;一起看《焦点访谈》、一起谈论日本地震海啸核辐射, 而且引导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带入课堂写进作业写进作文, 这是多么丰富而美好的精神生活!这样的语文生活世界有着数不清的梦幻和欢乐, 难以穷尽的情趣和意味, 时时都会如彩虹流霞般美丽可爱, 形成人世间生命之力和生命之美最为奇妙的诗意景观。

(三) 诗意的语文生活世界使学生把现实生活变成生机勃勃的语文学习生活。在这个世界里, 语文不再是学生的负担、痛苦和无奈。诗意的生活使语文成为师生的内在需求, 成为他们现实生活和生命须臾不可离开的“空气”, 成为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掌握世界的方式。语文已经融进他们的生活并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 生活的广阔时空都成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课堂。同时语文也给了生活中的他们以更深厚的人文精神素养, 更强有力的灵魂唤醒, 更多的人性、人情和人道, 使他们更知晓人生、社会、道德、公正、真理, 更引发他们对未知世界和未来生活的向往, 激起他们探索的热情和可贵的浪漫主义情怀。——教师让学生将真情记入日记, 办《班级日报》;开展“每周一诗”活动, 学生诗情涌动, 思想放飞;文学社的创作热情带动了全班同学的创作热情, 作品登在十多家报刊上, “原来这就是诗啊!”全班学生都成了诗人;上街“捉错别字”, 这样的语文训练“真是太有趣了”…… (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 这就是语文, 真正的语文;这就是语文生活, 真正的语文生活!和那些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名言警句和“之乎者也”的语文教学相比, 这才是最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 最富有诗意的语文生活境界。

三.创造诗意语文生活世界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 弘扬内在精神, 寻求灵魂幸福。没有丰富昂扬的内在精神, 就不会有丰富而活泼的语言。多年来, 语文教育的悲哀就在于剔除了语言中的精神, 只重语言而不重精神, 结果丢了精神也失去了语言, 同时也戕害了“人的本质”。诗意的语文生活世界以人类的全部文化财富为教学内容, 以广阔的生活为课堂, 以唤醒人、解放人、发展人为根本目的。升入新学校进入新班级, 班主任对学生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语文教师坚持给学生读具有时代精神的报告文学、文学名著, 每篇文章都让学生汲取其中的人文精神;坚持让学生精神昂扬地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所有这些, 都是为了使学生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 高屋建瓴的视野, 不畏权势的民主意识, 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让学生具有创造的灵气——不断地改变自我, 超越自我, 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这就是诗意的语文生活世界的追求。

(二) 拓展生活领域, 创建成长乐园。语文生活世界的狭小, 意味着贫乏。贫乏意味着生活的艰难、苍白和悲苦, 意味着生命力的贫弱、衰退和枯竭。诗意的语文生活世界具有开阔的视野, 把语文扩展到师生实有和应有的生活领域——课堂生活、班级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课外读书生活、亲近自然和社会的生活以及自我反思的生活之中, 让语文和师生的生活同步, 和师生的生命同行, 让语文和师生一起享受生活的魅力和欢畅, 一同经受生命的磨难和哀伤。把学生带到春天的原野, 让他们诵春天的诗、唱春天的歌、画春天的画;让学生走进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大型建筑工地, 去感受历史的风尘、书籍的气息、科技的力量;让学生和作家、企业家、科学家、修理工、环卫工人对话, 让他们了解各种人物生命的轨迹和奋斗的精神;让学生走进名著去感受简·爱的人格、保尔·柯察金的追求、桑提亚哥的硬骨……多一种生活, 就多一份经历, 多一种人生体验, 多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生活的丰富, 就是语文的丰富, 就是内心世界的丰富, 也必将带来人生境界的提升。所以拓展语文生活世界的领域可以让师生们开阔视野, 使他们拥有尽可能多的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题的体验和氛围, 从而使他们的语文生活更加丰富, 更加完整, 更加美好。

(三) 开展真诚对话, 获得人生意义。人生在世就要说话听话, 这对话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 也是人的自我实现方式。语文的本质是人的一种生活, 而对话则是人的语文生活的实现方式, 没有对话也就没有了语文。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可以说语文生活就是一种对话生活, 语文人生就是一种对话人生。人就是在与文本、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的对话过程中体现自己的本质, 构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确认自己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的, 也就是在对话的经验共享中获取知识、意义和价值, 从而创造自己更为丰富、更为深邃的心灵生活, 赢得自我发展。课堂上围绕话题如“祥林嫂死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怪她自己吗?”“得知丢掉的项链是假的, 玛蒂尔德会怎样?”……创造真实情境引发对话, 会给师生们带来探究的乐趣和艺术的享受。与社会、与大自然、与家庭成员及自我对话等等, 都能促使学生以他自己的方式即诗的方式把他经受的语言之体验形诸语言, 使师生们获得丰富的人生意义, 同时也构成诗意的生活方式和诗意的个性人格。

上一篇:怎样进行散文写作下一篇:课程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