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理论十篇

2024-06-11

医学理论 篇1

翻译等值问题一直是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主张时,往往都离不开对翻译等值(translation equivalence)问题的探讨。“equivalence”和“equivalent”是几乎所有现代理论著述中的中心术语。等值也几乎成了广大译者一心追求的目标[1]。但是,各学派对翻译等值概念本身的界定以及对其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的认定却不尽一致,有的甚至相去甚远,由此引发的争论似乎也未曾停止。

等值理论是由里乌(E.V.Rieu)在1953年首先提出的。自此,它就与翻译的实质、可译性、翻译单位、翻译评估等这些翻译理论研究中的核心问题的探讨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美国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雅各布森(R.Jakobson)(1959)在其《论翻译中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指出“有差异的等值(equivalence in difference)是语言中的基本问题,也是语言学所关心的关键问题”[2],充分强调了各语言之间的非对称关系和语言信息在翻译中实现“等值”的难度,从而率先开展了翻译等值问题的探讨。卡特福德(J.C.Catford)则提出了篇章等值(textual equivalence)的概念等。

但对翻译等值概念做出较为全面论述,提出精辟见解且在翻译理论界产生较深远影响的是奈达(E.A.Nida)。他把翻译定义为“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顺乎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3]。他首先提出了形式等值(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等值(dynamic equivalence)两个概念,后来他又用功能等值(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概念取代了动态等值提法。在奈达看来,译者所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而不应是同一语。即强调再现原语的信息而不请求保持其表达形式。任何信息如果起不到交际即思想交流的作用,就会变得毫无价值。

2 医学翻译的特点

医学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就翻译的标准而言,阎庆甲认为应把“明确”、“通顺”、“简练”三者作为科技翻译的标准[4]。韩其顺等则认为“忠实”和“通顺”已成为了目前公认的科技翻译的两条标准[5]。医学作为与人类的健康最为密切的一门科学,其文字表达具有较强的严密性,在翻译的时候稍有差池,就有可能对人类的健康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会对生命带来威胁。因此,医学翻译首先要做到 “明确”。所谓“明确”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确切,即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的含义,不得有错误和遗漏之处;其次是要明白,即要清楚明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得有模糊不清、模棱两可之处。

此外,医学文本在词汇表达和语篇体裁的内容与结构上也具有独特性。如在用词语方面,尤其是动词的使用,医用英语更多地使用规范的书面语动词来代替口语中的短语动词;如:用evaporate而不用to turn…into vapor;用discover 而不用to find out;用absorb 而不用to take in 等等;医学英语结构和表达方式一般采用长句和定语从句,以在论证上起到连接信息和强调信息的作用;大量使用被动语态,以增强论文的客观性,避免作者的主观性等。因此,在进行医学翻译的时候积极寻求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对等,以最大程度再现原文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 等值理论在医学翻译中的实践

3.1 词汇对等

作为全世界各民族所共有的医学科学,其基本的医学词汇和术语大都具有完全的等值。论及英汉翻译时,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指称同一事物的单词或词组,如:“cerebrum”对等于“大脑”,“pelvis”译成“骨盆”,“cornea”即是“角膜”等。但医学英语中有些词汇与汉语很难达到完全等值,比如形象性修饰语(figurative words),这类词汇以指称为目的,通过比喻,全面而精辟地阐述医学现象。但医学英语中多数比喻的英汉翻译是完全对等的,如:“drumstick finger”译为“杵状指”,“target cell”对等于“靶细胞”等。然而,中英文形象比喻联想意义的差异给形象性修饰语的对等翻译造成了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时把重点放在读者的理解和反应上。例如“tiger heart”,意为心脏的心室内壁和乳突状肌肉出现斑,如果按字面意思则直译为“虎心”或“虎样心”,而译为“虎斑心”,则是在内容上最切近原语且形式上又最顺乎自然的对等语。又如“Prion”,它是“proteionacious infectious particles”的缩略语,字面意义为感染性蛋白颗粒,现在普遍采用的译文为“朊毒”。但该词曾被译为“朊病毒”、“普利昂”、“感染性蛋白粒子”等多种形式。从医学角度来看,“Prion”是一种毒素而非病毒,因此“朊病毒”不是原语在意义上最贴近的对等语;“普利昂”是“Prion”的音译,也不能反映原语的概念内涵;“感染性蛋白粒子”是“Prion”一词字面意思典型的“形式等值”的翻译。“Prion”是一个缩略词,与英文相比,中文翻译“感染性蛋白粒子”显得冗长,与其说是翻译不如说是释义。汉语中有毒性的东西都可称为“毒”,而“朊”字又突出了其属性,因而译名“朊毒”则是非常适合汉语习惯的译文。由此可见,医学翻译词汇的对等,既要做到忠实原文内容,准确无误,又要兼顾中文语言习惯,表达自然。

3.2 句子对等

医学英语属于科技英语范畴,其文本特点是长难句和复杂句多,多使用被动语态、复合名词、非谓语动词、介词短语、“It”句型等,以至英译汉时很难为这些语法结构找到最切近和最自然的对等表现形式。关于这个问题,奈达有关翻译方法的论述极具指导意义。其方法分为三步:①分析,就是从语法和语义两方面对原文的表层结构信息进行分析;②传译,就是译者在脑子里把经过分析的信息从原语传译成译语; ③重新组织,就是把传递过来的信息重新加以组织,最后使之完全符合译语的要求[6]。下面举例说明这一方法的应用。

“coronary artery spasm with or without the coexistent fixed coronary obstructive lesions may cause angina pectoris because of a temporary decrease in oxygen supply rather than any increase in oxygen demand.”

原译:“伴有或不伴有同时存在的固定性的冠脉阻塞性损伤的冠脉痉挛,可因暂时性的氧供应的减少而不是氧需求的增多而导致心绞痛”[7]。

上面的译文是典型的死抠原文字眼的形式对应翻译,译文语言牵强,表达不自然。译文中出现的六个“的”字使整个译文读起来拗口,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其实,在翻译此类含有大量的介词短语的表层结构时,译者可以将其转换成中国读者易懂的形式。此句就可译为“不论是否伴有同时存在的固定性冠脉阻塞性损伤,冠脉痉挛可导致心绞痛,原因是氧供应减少而不是氧需求增多。”

3.3 篇章对等

词汇对等和句子对等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语篇对等。Swales指出,语篇体裁是含有某类共同交际目的的交际事件。这些交际目的被原语篇的使用者所识别,构成该语篇的基本要素。除了共同的交际目的外,同一语篇体裁的文章在结构、风格、内容和读者群上都表现出相似性[8]。具体的语篇体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体现:“纲要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和“体现样式”(realizational patterns)[9]。纲要式结构是指有阶段的、有步骤的结构,而语篇体裁的体现样式则是由特定的语言结构充当。就医学文献而言,其种类繁多,包括论文、医学综述、病例报告、病历、药品说明书、医用函件等等,这些文章的写作目的不同,读者群体也不同,文章结构和语言风格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必须同时作为原语语篇的接受者与译语语篇的产出者,对两种语篇进行比较,以求得等值。

总之,翻译的等值理论对于医学翻译同样具有有效的指导意义。在进行医学翻译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到词汇的等值和句子的等值,最终达到篇章的等值,这样才能最切近而又最顺乎自然的再现原语音的信息,实现医学翻译“明确”的翻译标准。因此,等值也应该是医学翻译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

摘要:翻译的等值概念一直是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有关翻译等值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层出不穷,然而医学翻译中的等值问题却极少被涉及。本文以翻译等值相关理论为基础,从词汇、句子和篇章等值方面讨论医学翻译的等值问题,揭示等值理论对医学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等值理论,医学翻译

参考文献

[1]Holmes,J.Translated!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Studies[M].Amersterdam:Rodopi B.V,1988.

[2]R.Jakobson.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9.

[3]姜治文,文军.翻译标准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阎庆甲.科技英语翻译手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韩其顺,王学铭.英汉科技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6]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7]周铁成.英译汉的大忌:对号入座[J].中国科技翻译,1999(2):47.

[8]Jordan,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医学理论 篇2

关键词:医学,重点学科,管理

医学学科水平是医疗卫生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以学科科技水平为重要标志的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1]。高水平的医学学科意味着优秀的人才团队、强大的技术品牌、稳定明确的学科方向、配套先进的学科平台。而重点学科承担着搭建技术平台、探索发展道路、牵引薄弱学科发展的任务,壮大重点学科,有利于带动医学学科的整体发展和学科特色的形成[2]。

深圳市自1998年开始建设医学重点学科,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做好管理工作,2005年出台了《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管理办法》。2009年,为了进一步加强了对重点学科的规范管理和评估,修订了《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管理办法》并以政府规范性文件下发,新的管理模式突出了基于激励理论的学科管理。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医学重点学科

在医学学科中,专科学术技术水平较高、医疗服务质量较优,技术人才队伍实力较强,设施设备与实验室等支撑条件较好,综合实力较强的学科即可称之为医学重点学科。若该重点学科不仅在本单位学科中名列前茅,而且在该地区亦处于领先地位和先进水平,甚至在全国同行业领域中处于领先和先进水平,则可视为该地区和全国的重点学科[3]。

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是卫生行政部门在深圳地区国有医疗机构中,对学科的人才、技术、医疗质量、设施等进行详细考核后,择优确定并计划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深圳市于1998年开始建设医学重点学科,现在全市有临床类、实验室类、公共卫生类共53个医学重点学科。

1.2 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4]。

2 学科建设进展

2.1 建设背景

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启动是为了适应深圳卫生科技发展的需要,满足深圳社会经济发展和市民对医疗卫生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至“九五”期末,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深圳的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能初步满足市民的医疗需求,但整体医疗技术水平仍不高,有些疑难急危重症仍要到外地就医,没有形成学科优势。在这种形势下,市卫生行政部门经市委市政府同意,于1998年9月启动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目的在于通过重点扶持,使部分学科能尽快提高水平,满足市民的健康需求,为深圳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2 建设数量

通过近十年的建设,市卫生行政部门分三批建成市医学重点学科53个,已初步形成了全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和服务体系。

2.3 覆盖范围

53个重点学科分布在全市5个行政区域,从地理分布上基本覆盖全市。

2.4 覆盖学科

从学科上基本覆盖二级学科,有的达到三级或四级学科,并进行了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估。

2.5 经费投入

近十年来,重点学科建设经费近3亿元(含市财政拨付的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以及相关区卫生行政部门、建设单位匹配的经费)。市财政每年以每学科50万的标准拨付专项经费,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6 建设效果

经过近十年的投入和建设,绝大多数重点学科无论在硬件还是在内涵建设上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技术水平提高,科技优势增强,部分学科或实验室已跻身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专科行列。

在内涵建设上,多数学科在学科管理、人才建设、科技优势、学科影响力、教育培训、条件设施及医德医风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对推动深圳医学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缓解市民看病难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应对非典的战役中,我市重点学科如市人民医院、市二医院、北大深圳医院、市东湖医院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众多重点学科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有力地说明,市卫生行政部门多年来在医疗服务体系构建上抓重点促发展,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得力的,为维护市民健康办了一件实事。

3 建立新型管理模式

在总结10多年的建设经验与不足,2009年,市卫生行政部门对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模式进行调整,确定了以激励理论为基础的新型管理模式,突出了奖励和惩罚力度。

3.1 对市财政拨付的建设经费进行集中管理,大力度奖励先进

经费管理经历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时代和以绩效考核为基础的次序分配过程。

平均主义就是各学科的建设结果好坏得到市财政经费都一样每年为50万,导致部分学科发展停滞不前。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市卫生行政部门又建立了绩效考核的方法,通过建设周期专家考评,确定建设绩效名次,根据名次次序按比例分配建设经费,名次好的建设经费多,名次差点建设经费少或不予拨付。绩效考核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锅饭平均主义时期学科建设的消极和被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为了巩固绩效考核方法在学科管理上的成绩,市卫生行政部门新确立了大力度奖励年度或周期考核突出的市医学重点学科集体和个人,具体奖励力度为市财政年度建设经费的20%,即约500万用于奖励。如果年度奖励资金使用不完,可以累计到下一个年度再进行奖励。只要学科建设效果好,有突出业绩,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能得到奖励,极大鼓舞了重点学科的工作人员。

3.2 加强了惩罚力度,实行淘汰制度

新的管理模式重点强调了惩罚措施,在建设期满验收时,未按合同规定履行相关职责、未完成相关建设任务的,市卫生行政部门将责令其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将取消其市医学重点学科资格、停止经费资助,并对有关责任人和学科依托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4 结 语

经过近十年的投入和建设,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无论在硬件还是在内涵建设上均取得了显著成绩,技术水平提高,科技优势增强,已成为本专业的领军学科,得到业内赞誉和社会认可。实行以激励理论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后,各重点学科的建设业绩肯定会更加突出,对推动深圳医学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将会起到更大的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宁方芹,付亚芬,韩晓燕,等.高校附属医院应加强临床医学学科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06,3:94~95.

[2]葛长荣,周增恒.对临床重点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24(6):725~726

[3]吴倩文,卢建华,等.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意义和方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2007,234(l2):811~813

医学理论 篇3

【摘 要】分析医学人文教育融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提出通过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材优势、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提升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037-02

自古以来,医学人才的培养不但注重技能教育,而且还崇尚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有一段著名的医德论断:“医学与哲学并没有太大区别,因为每一个医生都应当具备哲学家的一切优秀品质:利他、热心、谦虚,外表高贵,沉着冷静果断的判断,严肃而简朴的生活习惯,有必要的生活常识,疾恶如仇,有崇高的信仰。”而医务人员这些优秀品质除了日常的积累,还应从培养他们的学校获得。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是必要的。

一、医学院校不能缺少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人文学是一个以医学价值、医学规范、医学源流以及其他与医学相关的社会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其内容包括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美学、医学史学以及医学社会学等。

近年来,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日渐突出,但我国医科学生培养过程中仍普遍存在轻人文重专业的现象,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均有向技术科目倾斜的趋势。导致医学生为了应对专业课,课余80%以上的精力用于专业学习,缺少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学习与思考。

医学院校教育体系中不能缺少医学人文教育,对此我国学界已达成广泛共识。医学人文是人文精神教育与医学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是培养医学工作者尊重与医学相关的一切人的价值,包括尊重和热爱生命,以维护生命作为医者最高的使命;尊重病人的人格和尊严,维护病人的平等医疗和健康权利;重视社会利益及人类健康利益等。医学人文学是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对医学发展进行多视角的研究,从而为医学的健康发展指示方向,促进医患双方在人格、价值和利益上相互尊重,进而达到对社会利益乃至人类利益的维护。

二、将医学人文内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将医学人文融入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潜移默化的教育,既能弥补医学人文学科教育不足的缺陷,又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应当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发展和研究的趋势与方向。

(一)有利于弥补医学人文学科教育不足的缺陷。无论中外,医学教育素来重视医学人文素质的教育。如众所周知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我国传统医学当中的“医乃仁数”的理念。新医学人文教育自上世纪60年代兴起于西方之后,便极大地推动了医学教育体系的改革,如美国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了诸多人文方面课程,至1995年,医学人文教育在几乎所有美国的医学院校教育当中都得到了普及。反观我国,上世纪 90年代诸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等必修课程,如今由于技术类课程的排挤,在一部分学校已成为了选修课程甚至被取消,而如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医学美学、国学经典等课程已被取消。相比美国,我国的医学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乃至培养目标上均存在着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在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超负荷的今天,将医学人文内容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失为弥补医学人文学科教育不足的有效措施。

(二)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医学实践脱节的缺陷,提升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我们所培养的医学生应当融知识、素质、能力于一体,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功底,掌握过硬的医学技能,更要具备珍视生命、爱岗敬业、尊重病人以及善待自我等医学人文精神。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对于最新的医疗信息、政策、医学就业状况及相关卫生法律法规的内容几乎没有,这使得学生很难从职业特征出发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因而,将医学人文学中医学伦理、医学哲学、卫生法学等相关内容巧妙地插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是针对医学生职业特点、切合实际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三)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有效的治疗药物,改善了人类的健康状况。但在“科技万能”以及“技术至上”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医务工作者只求手段与工具的合理性,认为其工作的对象不是病人而是疾病,忽略病人的心理感受,将其当做一部需要修理的机器来对待,忽略了环境、社会和心理等因素对疾病产生的影响,将人文科学排斥于医学之外,医学人文精神逐渐失落。医者的此种心理若不被及时纠正,很可能导致医学背离其固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带给人们的并不一定会是健康和幸福,而是不必要的手术、效果待定的“新药”及高昂的医疗费,甚至是误诊而引起的医疗事故和纠纷,医德的失范以及腐败滋生。可见,一个医者的医学素养与人文脱节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医学人才的必要途径。

三、将医学人文内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途径

(一)注重教学团队建设,优化师资力量。能不能打造一支复合型教学团队是能否真正实现医学人文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关键所在。一方面,针对人文医学课教师多是文科专业毕业,同时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专业知识的人才匮乏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邀请一部分医学专业教师乃至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在经过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培训的基础上,以讲座、专题授课等方式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对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医学院校自身的便利条件进行医学知识的培训,创造条件与临床医生或教师之间开展定期的交流,掌握医学所面临困境、问题,构建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既精通人文理论又了解临床实际情况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人文医学教育应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不能仅仅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完成。为满足人文医学教学的需要, 应该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临床医师的人文教育作用,在专业课的理论讲授及实验室训课程的操作当中有机融合,实现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紧密结合。

(二)融入医学人文内容,提升教材优势。“将教材优势转变为教学优势”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追寻的教学目标之一。思想政治教育“05方案”实施以来,全国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开始统一使用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思政教材,该教材准确把握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向,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它的科学性在于,既满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共同需求,又可以根据各学科专业要求进行有机融合。因此,医学院校的思政教师应根据所受对象的层次、专业等具体情况,对课本内容予以变通处理,不应当拘泥于教材,应从医学生的专业和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性拓展,如在入学适应教育当中,加入医学史内容的介绍,让医学新生初步了解医学的来由,认识医学名人,领会医学的神圣使命,从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升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三)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授课质量。医学人文融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开辟了一条新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医学人文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有机融合,还需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授课质量。

例如,“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此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大学阶段学习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围绕问题的解决,注重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运用这一模式,可结合医学背景,创设医学人文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问题供学生解决。“概念获得”教学模式则是通过让学生体验概念形成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基于此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概念与医学人文中相关概念出现契合时,如“道德”(伦理)与“医学伦理”,可融入医学史相关内容,从“医学伦理”的渊源出发理解“道德”(伦理)的概念。多维度多层次的创新开发教学模式,医学人文才得以各种方式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此外,还可以在传统课堂教学之外加上课外阅读、写作训练甚至是角色扮演等。以案例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并创造机会使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信息和观点,给学生以最充分的自由度,突出人文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实践三者的紧密联系。

总之,医学应当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属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属性的丰富学科,医学人文应当成为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医学人文知识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使其成为医学人文教育的最佳载体,对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理念、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以及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系仁.浅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5)

[2]吕洋,刘宝裕,胡颂恩,等.高职医学生能力培养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8)

[3]卢艳兰.论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J].新余学院学报,2011(2)

[4]丁元.“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程”目标和教学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2007(1)

[5]牛玉萍,孙林.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建设的探讨[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

[6]吴延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的建设性整合[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12)

[7]杜丽燕.希波克拉底精神与西方人文医学理念[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6)

【作者简介】戴燕玲(1966- ),女,广东五华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思想政治教育;邹 静(1981- ),女,广东南海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法学、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理论 篇4

(一)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了。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肇始于《黄帝内经》,它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践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补充、丰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其中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对中医学理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明清时期,王清任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家,对中医学的理论做出了突出贡献,敢于超越前人。到了近代时期,由于西学东进,西方以欧州文化的中心,西方的文化东进以后,在咱们国家思想界、文化界、科学界出现了中学和西学之争,人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思想文化界这种学术的争论,在探索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和西方文化进行交流,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医界。在近代时期,中医学术界提出了“中西汇通”和“中医科学化”的概念,试图用西方的西医学来解释中医学,或者是把两者混到一起。尽管最终这两种思潮都没能够为中医学理论在近、现代时期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思路、方法,(没能够)推动中医理论发展,但是对我们今天实现中医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使我们认真思索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直到今天,随着党和国家对中医事业的重视,促进了中医学术界不断地去探索怎样发展中医学术,怎样实现中医现代化。那么如何实现中医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包括思想界、文化界,尤其是我们中医学术界,在二十一世纪所面临的,或者正在探索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五、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我们这一节讲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第一个问题讲讲什么叫做医学模式。首先说一说什么叫模式。模式,从现代意义讲,是指范本、模本、样本的样式,也就是说,模式是一种样式。模式作为学术的术语,在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涵义。它既是思想体系,又是一个思维方法。那么模式在医学领域里就叫医学模式。什么叫医学模式呢?医学模式又称医学观念,是人们考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医学发展的特征、水平、趋向和目标。这个定义简单地记,医学模式指观点和方法,是人们在观察、处理、分析健康和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第二、讲一下医学模式的类型。按照医学发展的历程,人们对人类健康、疾病的分析、观察、处理过程中,所持的观点方法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古代时期,一种是神灵医学模式。所谓神灵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由神灵在作祟,那么解决疾病的问题必须祈求神灵。在中国,也同样经历(过)这个时期,祈求神灵来治病。那么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也有,治病不找医生,不去看医生,像那些跳神、请巫婆、巫师,还有旧的、古代的神灵医学模式的痕迹。除了神灵医学模式之外,进一步发展,随着人们对世界本质认识(的)提高,认为世界不是上帝、不是神灵创造的,人(的疾病)也不是神灵所为叫自然医学模式。自然医学模式在世界医学范畴之内,有古希腊的医学、印度的医学,包括中国的医学。那就是说,这个时期,古代科学发展时期,叫自然哲学时期,人们所持的医学模式叫自然医学模式。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自然、社会和人是一个整体。因为疾病是有原因的,不是神灵在作祟,它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关。虽然中医学就医学模式的发展过程(来说),属于自然医学的模式,但是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整体医学模式,它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最完美的医学模式。在当今世界,中医的医学模式,代表着医学发展的趋向,体现了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当然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有它历史的局限,但是(其)本质和现代的医学模式(一致),代表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方向。近代时期,这个大家要熟悉,就是以欧州文化为中心的西医学。简单地说就是生物医学模式,它把人作为一个生物学的人,不把人看成一个具有社会属性的人,那么治病就是治这个人的病,抛开这个人的思想、历史、感情等社会属性,单纯(地)从生物学属性来对他进行治疗,这种医学模式叫生物学模式。直到今天虽然已经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但是在人们的思维当中是根深蒂固了。在咱们的医疗行为当中,一旦你用西医思考这个疾病的时候,想判定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时候,大概大家想的就是生物学模式吧。看它的解剖学基础是什么,病理过程是什么,生理生化发生哪些改变,按照你现在掌握的西医的这个水平,很难把这个人作为社会属性的病人来考虑。尽管如此,毕竟是生物医学模式为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今天,它还往前发展,只是人们的认识又提高了,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你就记住,西医医学,分析还原的医学,它为医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后医学科学的发展,仍然是要进行高度分析,高度还原的,问题是还原分析以后,如用什么思维方式来组装(综合)这些。而不是今天简单的一加一就等于二了,那是西医的观点,而中医的观点那一加一可能就等于三了。讲到这里,希望我们学习中医的人要对西医医学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它是一门科学,它为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有它的哲学体系(、)科学体系。作为我们来说,要善于学习它的长处来补充它(中医)的短处,遵循我们自身的规律来完善自己,而不是排斥另一个来固守我们这个。这是现代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有的科学胸怀。到了现代,随着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转变,近代时期的西医学,原有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难以回答现实当中、医疗当中所提出的问题,在这种条件下,才提出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那么突出表现为现代医学——西医学也注重心理因素、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个问题,中医学从《内经》开始早就说的很清楚了,而西医学今天刚刚认识到。今天,作为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是把这个病人既承认生物心理有形和神,又承认自然和社会的统一。这样一个医学模式,和我们讲中医的医学模式天地人三才一体,何其相似乃尔。只是现代医学整体的医学模式是在二十世纪初以后才逐渐建立起来,而中医学从《内经》开始就提出。但是不同的历史发展水平,那么我们从我们中医来看,我们尽管从宏观上,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但是微观的细节我们把握的不是很清楚,比较模糊。那么现代医学,它是先在微观上把握清楚,然后上升到宏观来认识。两种不同的思维路线得出同样的结果,从这里看,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具备现代医学模式的特征。这个话不要讲,说你现代医学是跟着中医走的。那么它是西医学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它必然最后提出这个概念来。而中医学提出的早,也在不断地发展,不存在谁优谁劣。按照科学规律运动的结果,我想这样来认识,我们就能正确处理中医和西医的关系。这里面包括学术纷争和人际关系,因为掌握医学必须通过人实现。那么究竟中医和西医如何来认识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 第二、我们讲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什么样的医学模式叫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这个医学模式就是反映了中医学在观察、分析、处理生命、健康、疾病过程中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一、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也就是说,中医学如何来认识健康?什么叫健康?

一、一个观点就是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社会和环境——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条件下,这三者处于和谐的状态,意味着健康。这是指,一是指人、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和谐。

二、就机体本身形体和神灵又合一。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基本范畴。在我们医学领域,把“形”定作是形体,“神”定作是生命的过程、功能,或者再简单点说,就是结构和生理的功能,处于一个统一状态,科学状态,意味着人是健康的。那么这里面的要素,人、环境、自然,人本身形和神,就这个形体和生理功能处于一个和谐状态,意味着健康,是用这样观点来看待健康的。这是一。

二、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疾病观。疾病发生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正气意味着天地人三才一体,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在这种条件下,人是健康的,反映出来是正气。那么致病因素的邪气作用机体以后,形成了邪正交争的局面,邪正交争的结果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控维持健康;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控,达不到形神合一、天人合一、三才一体这样的一个状态,这个时候,就认为他是出现了疾病。邪正交争是中医学发病学的基本原理,没有邪气构不成疾病,就是说这一对矛盾如果是分离的话,那么不会出现疾病的概念。那么什么条件下呢?只有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正不胜邪的条件下,会怎样呢?会打乱了我们前面所讲的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而用中医学本身的术语讲,说生命的运动过程,是气化的过程,是阴气和阳气的运动过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是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一旦邪正交争的结果使阴阳的运动发生了异常,就会出现疾病。那么用阴阳来表达健康,《内经》叫“阴阳匀平”,后世医家叫“阴阳和合,或者叫“阴平阳秘”,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阴阳的动态平衡,这个词还得仔细去琢磨,我总觉得叫“和合”含义要比那个“平衡”更深刻一些。那么健康状态叫“阴阳和合”、“阴阳匀平”,而阴阳不合和变成阴阳失衡,这是中医病理学一个最大的概念,就是用邪正交争和阴阳失调这样一种观点来分析、来认识、来处理疾病,都用这样的观点来处理疾病。所以我们讲《内经》说,看病的时候,“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说“治病求本,本于阴阳”。第三、治病求本,防重于治的防治观。在预防和治疗上,中医学强调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治疗观念。至于“本”,从历史到今天,对“本”有不同的解释。从气、阴阳、五行学说来说,特别是阴阳学说来说,那阴阳学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阴阳乖戾,疾病乃起。用这样一个观点来说,那么治病求本,本于什么?实际是本于阴阳。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指)找出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阴阳失调,在这个条件下,治和防如何来处理呢?中医强调治未病。这和西医学治疗观是截然不同的。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既病以后,要防止疾病的传变,制止疾病向不良方向发展。这是中医整体医学模式一些基本观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的医疗观点。根据这样一个医学模式,中医学看待生命运动,讲生命本源于气,气的运动,根本原因是阴阳的某种运动,阴阳的某种运动贯穿生命过程的始终,它可以表现为正常的生命过程,也可以表现为异常的生命过程。它符合正常的规律,始终处于阴阳和合斗争的结果,运动的结果,表现为正常的生命过程,健康状态。一旦在病因的作用下,阴阳的和合发生改变,那就打破了正常的生命秩序,由正常转为异常的生命过程,就表现为各种病理变化,用中医的术语讲,就是阴阳失调。一旦出现了疾病,中医强调的叫上工治未病,防重于治。这些观点,综合起来,就(是)中医学整体医学模式的一个基本观点,把它再抽象出来:

一、中医学看人,一定是在自然、社会环境当中来考察这个人是否健康、是否有病?

二、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三、在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时候仍然是用动态的观点来处理健康、疾病的问题,体现了中医学系统整体辨证的科学思维方式。这就是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这样一个医学模式,体现了中医学的哲学观、医学观、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正因为这样,才说它代表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的趋势,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基本特征,它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也正因为这样,中医学才引起世界各国医学家,不仅仅如此,而且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的重视。现在国外学习中医的人,不仅仅就是为了学习扎针、按摩(以)赚钱,许多哲学家、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都在念中医的《黄帝内经》,他们在研究东方人的思维模式,研究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而他们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科学思维方式,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特征,浓缩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的著作就是《黄帝内经》。所以许多科学家虽然他不是学医的,他们(也)在研究《黄帝内经》。我们大家都在学外文,能够读英文的同学将来可以读读英文的原著,看看外国的科学家他们怎么来念这个《黄帝内经》,怎么来认识咱们中国人的文化特征,怎么来认识中医学它的医学模式。下面我们讲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那么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指根据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它具有哪些区别于西医的属性,把这个就称之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第一个我们讲一讲整体观念。

一、什么叫整体观念。这里面,掌握两个概念,一是整体,一个是整体观念。整体是由其组成部分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的统一整体。整体性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掌握整体的概念基本上要掌握整体性。什么叫整体性,整体性即指统一、完整和联系,它具体的内涵是表现为整体联系的统一性,也就是说整体和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统一性。这是系统学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医学看待事物的基本观念。那么我们用现代的语言表述中医学整体观念它的内涵:

一、什么叫整体,二、什么叫做整体性。什么叫整体观念呢?观念就是一种思想,那么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一种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的认识。第二讲讲整体观念的内容。整体观念的内容包括哪些内容?

一、就人体自身,人体整体联系的统一性,就是人体自身的统一性。换句话说,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说人体整体的统一性。

一、表现为形态结构的统一性。具体地说,就是人体内的脏腑经络,人体的形体而言,人体是由脏腑经络所组成的,这些脏腑的器官和经络他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从形态结构来说。

二、从生命物质的统一性来看,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要靠气血精津液给提供生命物质,而气血精津液,它们都统一于气。气是生命物质当中最大的本源型概念,它也反映出来,生命物质的统一性,反映出来人体整体联系统一性。

三、功能活动的统一性。人体在生命过程中通过脏腑经络所反映出来各种各样的生理功能活动,它都是一个统一的活动。换句话说,从中医学来看,在生命过程任何一个生命的功能,任何一个生命现象,都是整体运动变化的结果,也就是说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统一变化的结果。比如我们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当提出这样一个原理命题的时候,强调心在神志活动当中的重要地位,可是呢,中医又强调五脏皆藏神。那么第二个命题和第一个命题联合起来,把它(们)结合起来,在对待神志活动这样一个生理活动过程中,中医怎么认识它的呢?既强调心在神志活动当中特殊作用,同时又强调神志活动是五脏系统脏腑经络共同活动的结果,这是中医学考察生命过程,体现整体思维模式的一个重要的标志。那么从形态结构到生命物质,到功能活动,它们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说中医学不仅在生理上,任何一个生理现象,(而且)在病理上,任何一个病理现象,任何一个疾病,虽然它可以定位在某脏某腑,某经某络,可是中医在认识上说,既承认它是某一脏系统,某一络某一经有病,同时又强调和其它脏腑经络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中医治疗这个观点,决定中医治疗疾病一个基本观点,从整体把握,又不忽视局部的定位的认识,把整体和局部统一起来,体现出中医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第二个我们讲人与环境的统一性。我们教科书常常叫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第一个问题讲了人自身的各个系统是统一的,那么第二呢,表现为人和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环境的统一性,它的这个观点的提出,它的基础在什么地方呢?依据什么呢?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认识上,说天人本于一气,说自然界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世界是由气所构成的,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人也是气构成的。说天人一气,说天是由气构成的,气是天的本源,也是人的本源,天和人一个本源——气,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一个最基本的范畴。在这个范畴、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中医学的天人合一。那么具体(地)说,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人和环境的关系。这里面主要讲的是:第一、讲的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那么它的核心思想,是用气、阴阳、五行学说来认识天和地,说气是世界的本源,说阴阳是天地之道也,是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而五行呢,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来说明五彩缤纷世界各种事物的多样性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气、阴阳、五行,形成了中医学的科学的系统的、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医学的逻辑思维的结构体系。用这样一种思想来考察人,一、人一定要和环境的阴阳变化发生关系,那么一年的四季,一天的昼夜,阴阳的变化是不一样的,五运六气的运动变化是不一样的,人必须和它们相适应。教科书举了许多例子,说人要和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和昼夜晨昏的变化要相适应。在讲外界的气和外界环境,气候、大气的变化,寒热温凉阴阳更替的变化,人和它取得统一。

二、人要居住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要和所处的地质环境、地理环境所表现出的特征、阴阳属性、气化特征相一致,形成了人的地域的差异,形成了体质的差异。所以提出来地域方宜、昼夜晨昏这些观点。集中在一起,讲的一个最基本思想,就是人一定要和自然环境各个要素的阴阳消长变化取得一致。也就是说,自然环境中,各种要素,阴阳变化,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人体的阴阳变化,要与这些要素的阴阳消长变化取得统一、人意味着健康。用这些观点来论证人与环境的统一性,那么这个理论就决定了当我们考察疾病状态的时候,必须注意人和环境的关系。咱们中医讲异法方宜哪来的呢?就这样来的。讲养生,要“法于阴阳”,法于什么阴阳?法于环境的阴阳,“和于术数”,都体现了这个理论。(它)决定我们在实践上如何来运用这个理论去保证人和环境的统一、来保证人的健康。第二、讲人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中医学关于人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包括社会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包括许多重要的内容,特别是人类学说。那么环境一个是社会特征,一个是人群特征,还有一个生活行为方式。那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它们的特征对人的健康和疾病都有一定的影响。从《内经》开始,历代的医学著作当中都有所记载。《伤寒论序》里讲东汉时期战争连年,《温疫论》里面讲当时的瘟疫流行,社会条件、环境发生改变,决定了产生什么疾病。那么社会生产水平、生活条件也决定了人们的健康和疾病。在历代的书里面,特别是临床学的著作里面,在“绪言”里都讲,贫富的差距、营养状态如体何,特别是生产水平的高低,经济条件贫富的悬殊,决定了人们易于得哪些病,不易于得哪些病。这就讲到社会特征。为什么今天大家都得现代病?说李老师,检查说我什么都检查不出来,就是打不起精神来,疲劳。今天为什么酒精性肝炎和高脂血症这么多呢?过去怎么没有?现在糖尿病怎么这么多呀?说现代一些少壮派,年青人经营意识强、风险意识大、精神压力大,中医所说那个七情病多呢?过去怎么没这么多呢?那么这(是)社会特征。第二是人群特征。中医非常强调老幼性别的差异,像小孩还讲稚阳之气,对吧?讲男的以气为先天,以气为本,女子以血为本,所讲男的以肾为先天,女的以肝为先天。为什么呢?体现出人群的特征。风俗习惯也对人的疾病、健康有影响,体质特征影响。湖南人吃辣的,东北人吃咸的,那四川人又麻又辣,他要和这些人群表现的风俗习惯要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统一、才能够健康。最后一个,生活行为方式。中医学在病因学里面,非常强调生活行为方式。现代医学直到今天,心身医学发展了以后,才认识到说生活行为方式也可能引起疾病。酗酒、吸烟,这是最典型的吧?不能自身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这些都属于不良生活方式。那么咱中医学都把它放在病因学里面去了,强调饮食要有节,劳逸要适度,特别是注意七情。西医今天才认识到,中医从有中医那天开始(就)意识到这一点,强调这些属于社会行为方式,它都是环境的一个要素。从政治经济到地理环境,到风俗习惯,到生活特征,通过这些要素,说明这些要素对人的健康疾病的影响,来论证说明人与环境的统一性。那么总之,中医既强调人自身的统一、同时更重要的强调,人和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这两者都具备,都处于和谐状态,意味着生命过程是正常的,意味着健康。失此,意味着由正常的生命过程转化为异常的生命过程,由健康转化为疾病。这就是中医学的整体医学观,整体观念的基本思想观点。下面讲一讲整体观念的意义。这个简单地了解一下。那么中医学的这个整体的观点,从总体上来说,用它来认识健康,认识生命过程,认识疾病。那具体可以表现为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各个方面。我们这仅举几个例子。在生理上一个核心思想,中医学以脏腑经络为核心内容,它强调什么呢?以五脏系统为中心的生理功能的整体性。大家注意,虽然是以脏腑经络为核心,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可脏腑经络这两者,它把以脏腑为主,而脏腑又以五脏为主,所以我们今天提出来说,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功能的统一性。这个思想观点体现了中医学的生理上的整体观。

二、在病理状态下,一个基本思想,疾病是天地人三才一体平衡失调的整体反映,就是人自身,人和环境的和谐遭到破坏,那么这个整体反映就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病理现象。

三、在诊断上,也是用整体的观点。

一、表现为中医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医学理论 篇5

医学专科教育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是保障高职高专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 它直接影响着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 近几年来, 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迅猛, 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越来越突出, 内涵建设不足、师资力量薄弱, 办学特色, 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等问题, 还缺乏明确认识, 教学质量没有保障, 为了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就需要我们针对医学专科学校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和质量体系, 以此规范教学体系, 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 研究现状

国外:英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对高职教学的监控和评价体系, 各有特色, 对高职教学质量都非常重视, 其在各国教育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的。其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较好方面有:①评价体系多元性, 评价机构完备;②突出能力论价在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地位;③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价 (社会评价) 体现权威和公正, 以避免相关利益主体的疑虑。

国内:2008年前国内高职高专教学质量, 主要是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对高职高专教育评估, 主要是对学校的办学条件, 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进行检查评估。促进学校加强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2008年后, 教育部重点加强高职高专的内涵建设, 把加强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内容, 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做为发展重点内容, 使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事业进入了快车道, 教学质量体系监控日趋成熟。

2 主要内容

医学专科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由外部监控和内部监控组成,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为了保证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合格人才。

2.1 外部监控

外部监控主要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 组成评估专家小组, 对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及教学质量和水平进行评估, 合格的院校以及支持, 并且现场进行辅助, 就如何办学提出改进意见, 以此引导和加强教学管理措施。

2.2 内部监控

内部监控是学校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重要环节, 也是建立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体系的一种形式, 这样能够使学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工作机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整体体现, 是以教学质量为核心进行的全程监控的有效手段, 也是从教学前监控、教学中监控和教学后监控等步骤实施, 也必须由教学决算、执行和监督3个系统协调配合, 是加强教学管理、优化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 三者缺一不可, 减少或纠正教学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使教学工作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3 重点难点

3.1 重点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主要由外部监控和内部监控两部分组成,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是推动我国高职高专健康发展的保障, 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评估和社会的评价体系是外部监控, 但重点还在内部监控上, 主要有教学前监控、教学中监控和教学后监控。

3.1.1 教学前监控

理论课教学前监控, 主要是从青年教师客场试讲、备课到授课计划以及教案等方面进行检查的, 以此把好教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 进行的提高备课质量, 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前期保障;实验课教学前监控, 以实验项目及人员的安排、仪器设备的准备、动物准备、指导教师的落实等为重点, 保证实验课教学效果;重视课间见习和毕业生产实习计划的可行性、学习内容的实用性, 确保实践教学得到有效落实。

3.1.2 教学中监控

为做好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质量方面的评价工作, 就需要建立完整的评价制度, 每学期期末对授课教师, 从教师各方面进行综合测评, 作为对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 并且根据所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 以此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3.1.3 教学后监控

完善考试制度, 加强对考风、考纪的监控与管理。通过加强对考试工作各环节的管理, 为师生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使考风建设带动学风的好转, 以严格的考风形成优良的学风。完善成绩分析制度。每门课考试结束后, 要求各教研室教师进行试卷及成绩分析, 并按要求写出成绩分析报告。在授课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召开座谈会, 认真听取学生对本门课程及其授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以此改进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

3.2 难点

①听课制度主要由有关领导、教学管理部门等组成听课小组, 进行听评课, 主要目的是帮助青年教师, 提高教学水平, 丰富教学手段, 熟悉业务进入角色;再有随机常规教学听评课, 并检查教学文件, 是否运行正常, 保证教学秩序和质量。②督导制度, 主要是督导室以抽查听课形式, 检查教师教学质量, 具有专家指导监督的性质, 对质量提高有着重要指导意义。③教学检查制度, 对各教学部门执行教学文件, 落实规章制度情况进行检查, 根据检查约束由教学职能部门, 提出检查意见, 进行阶段性总结, 并备案, 也是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手段。④学生评教制度, 组织学生实施问卷调查, 学生座谈会, 给老师评价打分, 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 业务水平,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育人方法进行评价, 此评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 以人为本的思想。

4 学术价值、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4.1 学术价值

对提高教学质量, 深化教学改革, 建立高效和长期的质量保障体系, 使对高职高专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管理中, 最核心的管理就是教学质量管理, 其焦点是保证与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 达到学校发展不同阶段的满意度和社会需求度, 尤其医学高职高专具有行业性特性, 完善其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有其重要学术价值。

4.2 理论意义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直接影响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尤其医学高职高专的行业性, 全面体现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思想, 教育观念, 教学导向是高职高专教学管理的重要方面, 良好的教学质量必须有良好的严格的教学管理体系来保障, 因此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来实施, 实施教学质量监控要以教育理论为基础, 以教育学盛行一时为指导, 把教育目标作为实施目标, 为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依据, 要体现出现代高职高专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突出基本特征, 每一环节每一步骤都要进行质量管理, 高职高专教育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体现了现状管理科学全员全程质量管理模式的特征。

4.3 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 应用于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实际工作, 本课题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办法,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 强化教学管理, 进一步完善我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对提高教学质量, 为培养素质高技能高职高专人才提供依据和实践范例。

摘要:本课题是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 教学质量监控是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在实际工作有其重要意义, 将教学全过程及相关因素纳入监控范围, 提高医学专科人才培养质量, 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医学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意义

参考文献

[1]国际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高等教学督导工作研究与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7.

医学理论 篇6

一、ESP课程模式回顾

英美高校在教学中采用全英语教学方式, 因此他们课程模式借鉴性并不强。以日本早稻田大学为例, 早稻田大学专门成立了科学和工程英语语言教学中心, 寻找理工学科中的共同点, 设置学术英语四年不断线课程 (蔡基刚, 2012) 。在一年级开设学术讲座理解和学术交流策略课, 二年级开设学术阅读和概念建立及讨论课程, 三、四年级开设专题功能英语、学术写作和学术陈述三大类课程 (Anthony, 2011) 。

在我国, 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综合性院校都率先尝试开设专业英语。清华大学主要使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 在一、二年级开设的以通用学术英语系列课程为核心的英语必修课程, 三、四年级修读学生所在院系开设的英语或双语授课的专业课程, 必修课涵盖学术听说课程、学术读写课程、通用科技英语等通用专业英语, 选修课则包含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专业用途英语 (张为民, 2011) 。

在这两种现有模型的基础上, 蔡基刚 (2012) 提出了综合语言课程强化、学术技能课程和专门用途课程为一体的课程模式, 实行选修性质的分科或技能英语教学, 强化语言基本功, 再进行以学术书面交流和学术口语交流为核心的必修学术技能课程, 最后根据学校专业特点, 设置选修性质的专门用途课程。这种课程模式摒弃国际惯用的建立语言中心的方法, 而是贴近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 利用高校现有资源, 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效应最大化。结合国内许多高校本科生入学外语能力不牢固, 并不能如国外学生直接进入专门用途英语学习的情况, 实行逐步提升外语能力, 渐进式引入ESP教学的方式。并且在概念上区分了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在第二阶段进行各专业有共性的学术英语学习, 在第三阶段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和水平选择ESP课程学习。

尽管以上三种模式紧密联系了高校和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 尚缺乏教育理论概念的支持。笔者根据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 浅析其中应遵循的原则, 为ESP课程模式构建提供理论解析。

二、医学院校ESP课程模式构建理论原则

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普遍认为是课程设计, 特别是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的首要步骤, 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评估提供了依据。需求分析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需求分析包括情景、目标分析法和学习者为中心分析法。

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目标情景分析法 (target situationalanalysis) 是指对学生结束课程学习, 走向工作岗位后的需求展开分析, 即对已经毕业, 工作了若干年的学生, 分析其在哪些场合, 有哪些外语需求。医学院校可预见的外语需求包括:国际会议报告, 国际会议交流, 论文写作, 往来信件写作, 诊断书, 病例记录, 与外国病患的交流等场景。同时使用现状情景分析法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在学生开始ESP课程前分析其掌握外语专业知识的能力、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课堂形式的喜好、语言学习的态度等一系列因素定量分析。也可应用Hutchinson & Waters (1987) 提出的学习者为中心的分析法, 依照学习者的目标需求、目标环境中的所需技能和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要求, 即“necessities”、“lacks”和“wants”来分析。对于医学院校学生, 需要分析学习者对现有双语授课的评价和已有的医学词汇量储备等, 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计量表, 还可包括学习者对自身医学外语能力的评价, 课堂形式应为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是否接受网络学习等。

2.外语学术能力。需求分析反映了学生和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 但在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上, 还应该考虑一些隐性因素, 即学生专业外语综合能力的提升。片面的追求专业词汇和句型, 缺乏从篇章整体上去把握课程的教学会使学生觉得课程枯燥乏味。因此需要强调学术外语能力的提升。学术外语能力不是单纯的外语语言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等显性的能力, 它涉及了语篇、语类的准确选择, 对文化了理解和思辨能力的掌握。外语学术能力的分类有所差异。Scarcella (2003) 认为学术外语能力包含语言 (linguistic) 、认知 (cognitive) 和社会文化与心理 (sociocultural & psychological) 3个方面, 而Snow & Uccelli ( 2009) 对外语学术能力的定位则更具体, 他从语言技能 (linguisticskills) 、体裁知识 (genre mastery) 、论证思辨策略 (reasoning &argumentative strategies) 和专业知识 (disciplinary knowledge) 来解读学术外语能力。

外语学术能力用来指导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构建, 能够帮助设计者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合理选择教材、配备师资队伍和选择课堂教学形式。以第四军医大学为例, 本校学生入学时外语水平较好, 在大二的四级过级率超过85%。因此在大二第一学期大部分学生已经完成了学术外语能力中语言基本技能的学习, 从第三学年开始进行医学英语的学习。对于八年制学生, 从第三学年开始进行医学论文写作课程、医学主题英语阅读课程等必修课程的学习, 利用学术写作课程夯实其语言基础, 利用阅读课程提升其语篇理解能力和论证思辨能力。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则通过组织第二课堂活动, 由学生依据专业兴趣来学习, 教师起到组织、指导的作用。课程的构架是围绕培养外语学术能力展开的。

3 . 平行四边形理论。要完成模式最终构建, 需要参考具体的ESP课程模型, 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SpectorCohen (2001) 提出的平行四边形课程模式 (图1) , 该模式的优势为涵盖了不同水平的学习者, 并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侧重点, 是较为全面的课程设计模型。

依据此模型, 对于医学院校学生进行ESP教学时应根据其语言基本技能进行分级, 对处于基础阶段的学生只进行通识英语教学, 对处于中级阶段的学生进行医学中各个学科通用的学术英语教学, 最后对高级程度的学生进行具体的专业外语教学。从认知的角度来看, 基础阶段的学生需经历从认知到联想的过程, 而中级阶段学生转向高级阶段, 需要培养其联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越强, 过程性知识的认知则越强。医学院校中等阶段的学生较多, 因此可以开设学术英语必修课, 然而医学学科专业性强, 基础学科、临床学科以及生物工程能学科交叉方向并不多, 现有的外语教师无法承担其专业英语的授课。可由本学科专业教师寻找权威的阅读材料, 由外语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小组报告等形式完成此类选修课的学习。

三、结语

ESP课程模式的构建需要设计者经验的积累, 借鉴已经形成的设计理论可以帮助课程设计者弥补经验的不足, 系统、全面的看待课程构建。课程设计应首先利用需求分析了解工作岗位和学生对课堂教学等方面的需求, 再借助外语学术能力的概念完成具体课程配置, 并结合平行四边形模型对学生进行分层和认知能力划分。以理论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 可以帮助课程设计者更合理地完成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ESP课程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 2012 (5) .

[2]束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1) .

[3]杨惠中.EAP在中国:回顾、现状与展望, 中国ESP研究高端论坛,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0.

[4]张为民.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清华大学公外本科生英语教学改革设想[J].外语教学研究, 2011 (5) .

[5]Anthony, L.Three steps to developing a successful large-scale ESP program in Asia[R].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in Asia, Oct 22, 2011, Xi’an.

医学理论 篇7

一、医学的终极追求是人文关怀

医学教育是具有职业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的专业教育, 不但要求专业知识技能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还强调职业道德操守的培养;人文教育是注重人文修养和优良品格培养的精神教育, 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不仅在感悟生命的意义和追寻人生价值的目标上是一致的, 而且在实现医学的终极追求上是相通的。离开了人文精神的医学教育是一种片面的专业教育, 而脱离了科学精神培养的人文教育, 也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仁心”, 西方医学教育中的“博爱”, 都彰显了人文精神[1]。因此, 无论是东方医学还是西方医学, 不管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 医学的终极追求都是人文关怀。

二、医学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 核心课程体系各异, 理论与实践无法统一

我国医学人文课程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各医学院校逐步开设的, 但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医学人文课程核心体系至今未统一建立起来, 医学院校很多医学人文课程都是各自院校的教师自己选定, 没有规定统一的教材, 随意性较大。正因为如此, 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标准也无法统一, 对于按照什么样的理论内容来实践, 医学院校和卫生医疗机构给出的标准各不相同,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医学人文教育的理论无法与实践相统一。

(二) 理论学习浮于表面, 实践操作倾向功利

我国当前的医学人文教育只是注重对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 忽视人文实践的引导和个体素养的训练。医学院校使用的教材版本各异, 内容也各有不同, 其中, 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占据很大一部分, 所以, 教学内容显得理论性过强, 内容陈旧枯燥, 未能反映灵活性。教师只管讲述, 不管学生能否跟上自己的思维;学生被动接受, 也不管自己能否真正吸收和转化。即使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数字教学手段, 也只是教学载体的简单变化, 教师与学生之间仍然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于是, 出现“学生只为考试过关而学、教师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的现象, 导致医学人文教育的理论学习浮于表面。

(三) 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 理论与实践缺乏时效性

各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每学期各不相同, 基础学习阶段紧密安排医学人文课程, 专业学习阶段讲授与本专业有关的专业课程, 实习期进入临床接触病患, 这期间, 课程的安排基本完全让位于医学专业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专业教育的分离, 未能使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很好地相互渗透、融合。在基础学习阶段学校安排的医学人文课程, 很少有学生能够认真地去接受, 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然科学与外语的学习要比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重要, 没有必要分出宝贵的基础学习时间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习上面。基础学习阶段未能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学习, 专业学习阶段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进入临床实习阶段, 学生也就无法及时通过实践去检验理论的学习。这就造成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缺乏时效性。

理论与实践结合存在的问题, 使得医学人文教育分成孤立的两部分, 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市场经济的今天, 卫生医疗机构在服务大众的同时, 也在追求“多、快、好、省”, 将效益最大化。

虽然卫生医疗机构具有公益性, 但是随着国家对卫生事业的改革, 特别是财政扶持力度有限, 很多卫生医疗机构都要自负盈亏, 所以, 很多卫生医疗机构将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作为目标, 淡化人文精神。

2. 学生普遍面临就业和深造的压力, 加上医学专业

课程繁多, 学生将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放在第一位, 产生对医学人文课程学习的应付心理。

3. 我国尚未将医学人文教育制度化。

医学人文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无法确立, 很多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严重失衡, 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学时和发达国家相比严重偏低, 因此, 医学人文教育的作用被弱化, 实施效果也并不理想[2]。

三、医学人文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对策

医学人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结合,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而且能够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院校必须改革医学人文教学, 加大临床教学中的医学人文教育力度, 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使之成为具有出色专业技能和较高人文素养的合格医生。

(一) 确立医学人文教育核心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核心课程体系构成整个基础的主干。确立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 就要把握医学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核心价值, 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教育部门与卫生部门共同决定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3]。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能带着功利性, 不光要有实用性很强的医学、法学、心理学、管理学, 还要有增强个人素养的哲学、文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教育每门学科课程的学时应该大体均等, 而且, 在基础学习阶段, 自然科学、外语、人文社会科学的课时比重应该均衡。教材应当结合医学专业的学科特性, 体现医学人文教育的思想, 反映医学人文教育的成果。除了选用国家统一制订的教材外, 各高校还可以根据各地情况, 加入本地区的特色医学人文教育教材。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 既达到统一理论内容和实践标准, 又造就符合本地特色的医学人才。

(二) 改革理论教学内容, 建立有层次的实践系统

医学人文教育是一种层次感强、系统度高、综合水平的教育, 在某种程度上, 理论的学习决定实践的水平。医学院校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教育目标进行分阶段、深入式的医学人文教育。可以采取阶段渐进方式教学, 由基本概念的基础学习阶段, 进入到深度学习的专业学习阶段, 将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实习的整个过程。不同学习阶段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重点应当不同, 在基础学习阶段, 人文精神结合社会现实情况的教学是重点;在专业学习阶段, 人文精神在临床专业教学中的诠释是重点。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系统也当不同, 大一大二时的军训、入学教育、社团活动等;大三大四时的志愿服务、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大五的临床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这样, 既克服医学人文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的情况, 又把人文精神融入到临床教育的实践中去。

(三) 改革教育模式, 完善评价体系

医学人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重要渠道, 医学人文教育的评价体系是促进培养良好医德医风的重要手段, 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教学时, 根据临床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与学生沟通交流。将课堂教育模式变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将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变为师生互动、学生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 促进医学人文知识向医学人文品德转化。医学人文教育的评价体系分为课程考核与实践评价, 课程考核是指在校期间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考试和医学人文教育的技能考核, 实践评价是指在教学见习和临床实习期间, 体现医学人文修养的实践操作和处理能力的评价。所以, 医学人文教育评价体系不能简单地以医学人文课程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水平, 还要考查教学见习和临床实习的实践操作和处理能力;不仅由教师和学校考核, 还要有单位组织和群众来综合评价。

(四) 构建医学人文教育制度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成为迫切需要, 构建医学人文教育的制度成为保障。医学人文教育的制度化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 是医学院校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医学教育标准化的现实要求。医学人文教育的制度化, 不仅要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的过程中, 还要贯穿到各个方面。首先, 从政策战略层面上确定医学人文教育的位置, 将医学人文教育的地位提高到与医学专业教育的同等地位上;其次, 从人才培养层面上规定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 将医学人文教育作为医学终身教育贯穿到医学人才的培养中去;最后, 从社会发展层面上带动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将医学人文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人类服务, 做到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摘要: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者的属性。人文关怀是医学的终极追求, 医学教育培养医学人才的本质要求就是使之具有人文精神。医学人文教育不仅存在于医学教育的理论学习, 更是贯彻在临床教学和医疗工作中。将医学人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当代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葛剑雄.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

[2]李情.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几个关键[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3) .

医学理论 篇8

关键词:SPSS软件;医学统计学;教学

现代统计学创立于17世纪的欧洲,于20世纪初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进入快速发展期。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它能够帮助人类正确分析所占有的信息,从而逐步认识数量化的客观世界,在各领域科学研究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形成了众多分支学科。我国卫生部科教司于1983年编印的《医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汇编(第一辑)》中已将医学统计学列为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是培养研究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关键课程之一。

一、硕士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医学研究生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医学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原理、方法,研究医学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方法的学科,是统计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理论基础较为抽象、深奥。而在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中,大多数医学专业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学时有限,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加之不同院校、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医学统计学教学参差不齐,使得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医学生面对抽象的统计学理论、复杂的统计学计算感到无所适从。尤其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教学的逐步开展,更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普遍认为统计学枯燥、抽象、难懂,导致自信心不足,极大影响了学习积极性,使得医学统计学教学效果很难令人满意。

2.传统医学统计学教学重点难以突出。医学统计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统计设计原则和思维方法,并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因此,医学统计学教学重点应该是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用途、统计学处理结果的正确分析及科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等。而目前医学统计学理论课教学内容陈旧、手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多局限于单个统计学方法的介绍和典型实例的验证,主要教学内容突出體现在公式意义、计算过程等内容的讲解,对统计学方法体系缺乏系统性的认识,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医学统计学就是数学、就是计算,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统计公式的记忆、结果的精确计算等方面,忽略了统计方法选择、结果解释与评价等统计学的核心内容。

二、SPSS统计软件的优势

SPSS全称为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s,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的统计软件包之一,在自然、社会科学各个研究领域均得到广泛应用,在统计学理论及实践教学中拥有明显的优势。

1.软件操作方式简便。SPSS统计软件包采用菜单加对话框的操作方式,多数情况下无需使用专用的程序语言,界面设置较为人性化,只需通过鼠标点击即可完成统计分析,更易被非专业人员掌握。其结果输出形式简洁,可读性强,能够通过激活文本、统计图、统计表等编辑器进行编辑,也可直接导出至Word、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系统使用。

2.数据处理功能强大。SPSS统计软件包可以直接读取SPSS、Excel、dBASE、ASCII、Access、Foxpro、SAS等数据文件;能够对数据进行名称、类型、结构等修改,变量变换方式全面;可以合并不同数据库生成新的数据文件;数据库保存、导出形式多样。软件处理数据量大,可以满足各种科研、教学数据分析的需要,并能最大限度实现数据共享。

3.统计分析方法全面。SPSS统计软件包通过不断的版本升级,增加新的统计分析模块,完善统计分析功能。目前,SPSS除具有描述性统计、单变量分析、非参数检验、统计图形绘制与编辑等常规统计学分析功能外,还拥有多元相关与回归、Logistic回归、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生存分析、分类树、时间序列分析等完善的多因素统计分析功能,上述功能均可通过菜单实现。对于如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等部分菜单中未提供的统计功能,则可以利用简单的编程予以实现,进一步增强了软件的适用性,使SPSS软件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更加灵活高效。

三、SPSS软件融入传统医学统计学教学体会

1.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为SPSS软件进入医学统计学课堂提供了硬件支持。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依靠各种现代化的媒体设备,使传统静态的理论课教学形式动态化,极大地提高了课堂上信息的占有量,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课时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医学统计学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统计软件教学提供了技术平台,使得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链接灵活调用统计软件参与数据分析,使现代化的计算分析工具与传统的统计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统计理论及方法如何在专业领域中应用,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SPSS软件与医学统计学教学同步进行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相互补充,突出了教学重点。一般情况下,SPSS统计软件常常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研究生或本科生中开设,这容易使软件课教学脱离了统计学基础而成为单纯的软件使用说明,很难使学生对软件有更深入的理解,结果学生在日常使用统计软件时,难免会出现虽然能操作但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统计方法错误这一现象。将SPSS统计软件引入医学统计学理论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繁杂的公式记忆和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使其注意力转移到对统计学方法的理解和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判断上,充分体会到统计学解决问题后所带来的快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医学统计学理论、方法的学习也可以提升学生对SPSS软件各种分析功能的认识,实现不同功能的及时比对,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不同分析方法对统计资料的要求,有效避免统计分析方法的误用,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3.SPSS软件引入医学统计学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培养目标是使医学生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掌握医学科研中的统计设计、分析与评价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统计思维。传统医学统计学考试受到时间等因素制约,只能就一些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技能等简单、局限的内容予以考核,却忽略了对统计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考查,不利于综合评价学生的统计学学习水平。将SPSS软件应用到统计学考试过程中,可以使考试内容不受数据量、统计方法种类的限制,使学生专心于严谨的统计学思维过程,而不必分心于机械的计算环节,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最大限度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实现对学生统计学学习水平的科学评价。

总之,将SPSS统计软件教学与传统的医学统计学理论教学同步进行,能够最大限度发挥统计软件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优势,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还可以保证医学统计学教学效果良好及评价方法科学。

参考文献:

[1]黄文华,刘晓丹,夏欧东,等.强化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医学精英[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9(3):272-274.

[2]宋桂荣.七年制医学生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1):76-78.

[3]马桂锋,王金才,杨蕾,等.基于B/S的卫生统计学动态WEB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72-73.

[4]徐媛媛.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统计学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5(1):55-57.

[5]王锐,陈长生,徐勇勇,等.统计软件SPSS教学的经验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425-427.

[6]周康,徐秦,薛茜,等.医学统计学课程改革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3,26(4):397-398.

作者简介:史宝林(1973-),男,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教学及科研工作。

医学理论 篇9

姓 名: 工号: 成 绩:

一、单选题(3分*15,共45分)

1.胸外按压时要尽量减少中断,如中断应尽量少于()秒?五个回合为一个周期,条件允许时每()分钟转换一次。

A.2,10 B.4,8 C.6,10 D.8,10 E.10,2

2.现场对成人进行口口吹气前应将伤病员的气道打开()为宜

A.60度 B.120度 C.90度 D.75度

3.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治疗时,推荐电击次数为:()

A.1次 B.3次 C.2次 D.4次

4.常温下心搏停止几秒后可出现昏厥和抽搐症状:()

A.3S B.5-8S C.10-15S D.20-30S

5.成人心肺复苏时肾上腺素的用法为:()mg静注,每()分钟一次?

A.1,3-5 B.2,3 C.3,3-5 D.1,2-3

6.被目击的非创伤心跳骤停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为:()

A.心脏停搏 B.无脉性室颤 C.室颤 D.电-机分离

7.成人心肺复苏中单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率为:()

A.30:2 B.15:2 C.30:1 D.15:1

8.无脉性心脏停跳患者两次心跳检查之间应:()

A.先给予5个循环(或者约2分钟)心肺复苏 B.行12导心电图检查 C.建立深静脉通道 D.准备电除颤

9.心肺复苏中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为:()

A.至少胸廓前后径的一半 B.至少3cm C.至少5cm D.5-6cm

10.现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时,伤病员的正确体位是()

A.侧卧位 B.仰卧在比较舒适的软床上 C.仰卧在坚硬的平面上 D.俯卧位

11.非专业人员被目击的短暂室颤患者的最佳处理措施为:()

A.胸外按压 B.静推利多卡因 C.静推胺碘酮 D.立即除颤

12.心肺复苏时急救者在点击除颤后应:()

A.立即检查心跳或脉搏 B.先行胸外按压,在5个循环(或者2分钟)心肺复苏后再进行心跳检查 C.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 D.调节好除颤仪,准备第二次除颤

13.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的部位为:()

A.双乳头之间胸骨正中部 B.心尖部 C.胸骨中段 D.胸骨左缘第5肋间

14.成人心肺复苏时打开气道的最常用方式为:()

A.仰头举颏法 B.双手推举下颌法 C.托颏法 D.环状软骨压迫法

15.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的频率为:()

A.至少100次 B.100-120次/分 C.至少120次/分 D.60-80次/分

二、多选题(5分*5,共25分)

1.心跳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A.意识丧失或伴短阵抽搐 B.心音、大动脉搏动消失 C.呼吸断续或停止 D.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E.皮肤苍白或发绀

2.关于除颤仪使用的流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心电监护时患者心律为室颤、室扑、无脉性的室速时选择非同步的电复律

B.能量的选择:双向波120~200J或厂家推荐的剂量

C.电极板的位置:患者右侧置于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患者左侧置于心尖处(左侧锁骨中线第五肋间处)

D.均匀涂抹导电胶,放电时嘱周围人员让开

E.房颤、房扑、室上速、有脉性的室速选择同步电复律

3.以下关于简易呼吸器的使用操作流程,正确的是()

A.评估患者神志、自主呼吸、血氧饱和度、有条件时结合血气分析进行评估

B.简易呼吸器接上氧源,将氧气流量调至10L/分以上

C.协助患者去枕平卧位,清除口腔分泌物,取出义齿

D.一手采取“EC”手法,将面罩扣予患者口鼻部,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球囊部分。

E.清醒患者,操作者口述“吸”、“呼”,避免呼吸对抗

F.使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时挤压球囊的频率是10-12次/分

4.关于过敏性休克的抢救预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就地抢救

B.立即停用此药,迅速报告医生

C.遵医嘱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1mg

D.吸氧、保暖、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用药、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备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用物,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E.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生命体征、神志、尿量、末梢循环

5.以下关于心脏骤停的抢救护理流程,正确的是()

A.判断患者无意识、无呼吸,立即启动急救系统,并将患者安置复苏体位

B.判断确定无颈动脉搏动后,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频率100-120次/分

C.开放气道,采用仰头举颌法

D.使用简易呼吸器人工呼吸,以“CE”手法固定面罩,每次送气500~600ml,频率10-12次/分

E.建立静脉通路,给予各种抢救药物,首选静脉给药

三、简答题(15分*2,共30分)

1.如何判断心肺复苏成功,可以停止CPR操作?

2.使用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时,如何来判断人工呼吸有效?

答案:

单选:ECACA,CAACC,ABAAB

多选:均为全部

简答题

1.病人颈动脉搏动恢复,恢复呼吸、意识转清楚、瞳孔由大缩小、血压90/60mmhg、面色、口唇、甲床颜色转为红润、指脉氧上升90%等

医学理论 篇10

整体观,是对事物统一性和完整性的看法。中医传统理论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器官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节气、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环境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在研究人的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时,既重视人体内环境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又重视人与外界客观事物的和谐统一性[1]。传统医学理论认为,人的形体是由五脏六腑组成的,其中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人体的每个组成部分,虽然都有各自的组织结构、形态和功能,但从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特征来看,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并非是完全独立的,而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有机整体。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是人整体机能的组成部分,人体的各个部分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太极拳健身作用的原理就是通过太极拳的习练,使人体的五脏六腑能够协调的工作,人体的内环境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在练习的过程中,再配合以呼吸,使动作与呼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人的健康长寿的目的。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古代人们把“精、气、神”称为人身的三宝,如人们常说的:“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神、气、精。”丹田中藏有“元精”、“元气”、“元神”。太极拳一开始就要求气沉丹田,也就是藏精,藏气,藏神。传统医学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太极拳运动主要是练气,通过以行导气、以息导气、以意导气,使气血畅通,从而把天地间精华采进来,把人体内部病气排出去,增强人体的抵抗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根本概念,指人与自然界、社会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精神,不仅仅是一种人与社会的关系,还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说[2]。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则是一种友好亲善、和平共处、互帮互助的平等关系。人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人类。人类的生理活动随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健康的生存下去,倘若违背自然规律,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太极拳的预备式要求目视前方、眼睛微闭,就是为了使人全神贯注,排除干扰,消除杂念,做到心如止水,使人体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练习过程中,动作的一进一退、一左一右、一虚一实都要与呼吸、意念协调配合,只有做到形神兼备,才能达到最佳的健身效果。

2 阴阳学说与太极拳

所谓阴阳,是指自然界中相互关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或同一事物内部包含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概括。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而且它们是不断互相排斥、相互斗争着的,并以此来推动着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同时,阴阳双方又是相互制约的,以求在动态中的阴阳协调。阴阳双方,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太极图是由黑白两条鱼S型倒缠而形成的圆形图案,黑鱼代表阴,白鱼代表阳。黑鱼中有个白点,白鱼中有个黑点,说明阴阳是相互联系的。白鱼和黑鱼首尾相接,头大尾小,说明阴阳消长,物极必反的道理。太极拳把阴阳学说与拳术相结合,标志着阴阳的对立和统一,阴阳变化消长转化的规律。太极拳的举手投足都要求走弧线,欲进则退,动作匀速,呼吸匀称都体现了物极必反、阴阳平衡的道理。太极拳用意而不用蛮力,动作左右相对,能起到全面锻炼的效果;要求弧线运动,使气血运行通畅;动静相兼,练养结合。阴阳互相斗争的结果是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只有维持这种平衡,人体才能健康,一旦打破了阴阳平衡,整个人体就会失调,就会产生疾病。

3 五行学说与太极拳

中国古代思想家从物质世界中抽象出金、木、水、火、土五种性能不同的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称为“五行”。进而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五行学说用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胜复规律,来说明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整体动态平衡性,以五行为基础阐述事物之间生克制化、乘侮胜复的相互关系。天地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行结构系统所组成的整体,依靠五行结构系统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胜复规律,维持自然界的整体动态平衡。太极拳运用五行生克制化、乘侮胜复的规律,通过系统的练习,可以使五脏、六腑、经络、气血之间达到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的状态。例如太极拳上肢动作通过两臂和两腕的旋转、缠绕、折叠,可对上肢的三阴、三阳经有一定的刺激,对强心益肺有良好的作用。而下肢动作通过腿的旋拧、绷、勾则可对脾经、胃经和肾经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3]。

4 经络学说与太极拳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12条,称为“十二经脉”;奇经有8条,称为“奇经八脉”。太极拳通过经络运行气血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脏腑与体表之间,使人体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能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4]。太极拳运动深长的呼吸,能促使内脏器官和外部肌肉有节律地舒张收缩,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疏通经络,使气血充盈全身,维持和保护机体的正常功能。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可以疏通经络,使经络相连接的脏腑器官的功能得到改善。

5 小结

本文从传统医学理论的角度,论述了太极拳与传统医学理论的内在联系。传统医学理论为太极拳提供了可强身健体的理论依据,而通过系统的练习太极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例证又为传统医学理论提供了事实依据,传统医学理论和太极拳两者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不仅使太极拳运动不断普及,也使传统医学理论内容不断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宝库。

摘要:传统医学理论与太极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医学和太极拳两者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太极拳与传统医学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数千年来,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不仅使太极拳运动不断普及,也使传统医学理论内容不断丰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宝库。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财富。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中所蕴含的传统医学理论进行研究,从传统医学理论的整体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四个方面论述了太极拳与传统医学理论的内在联系。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太极拳的价值、丰富太极拳的理论等均有着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传统医学,太极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44.

[2]郭伟杰.太极拳是一种身体修行[J].搏击.武术科学,2012(11):32.

[3]赵指南,李其忠.太极拳的中医养生原理探索[J].中医药文化,2011(4):24.

上一篇:环保精神下一篇:PKI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