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丙泊酚十篇

2024-09-12

瑞芬太尼丙泊酚 篇1

关键词:丙泊酚MCT/LCT,循环功能,苏醒

丙泊酚MCT/LCT(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是传统丙泊酚LCT(丙泊酚注射液)的一种全新改进,将传统丙泊酚LCT的药物载体大豆油(长链甘油三酯)的一半,替换为中链甘油三酯,具有水相游离度更高,减少注射痛,MCT较LCT代谢快,肝脏负荷小,不易发生高甘油三酯血症,现已开始用于临床。 腹腔镜手术创伤轻微, 术后恢复迅速, 临床应用日趋广泛, 但术中需行人工CO2 气腹、头低脚高体位, 影响患者的呼吸和循环, 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高。要求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干扰小,术后苏醒迅速,现临床麻醉中使用的丙泊酚LCT术中血流动力学基本平稳,术后苏醒迅速,术后有较强的抗恶心、呕吐的作用[1]。而关于丙泊酚MCT/LCT麻醉情况如何的报告国内少见。本文拟比较丙泊酚MCT/LCT与丙泊酚LCT对于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情况,麻醉苏醒、术中血流动力学和术后副作用,为临床使用丙泊酚MCT/LCT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共40例,其中男14例,女26例。年龄24~61岁,体重44~80kg,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MCT/LCT组(M组)和丙泊酚LCT组(L组),每组20例。

1.2 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后监测心率(HR)、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和舒张压(DBP),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均依次静注咪达唑仑0.04~0.06mg/kg、芬太尼2~3μg/kg阿曲库胺0.4~0.6mg/kg和依托咪酯0.03~0.05mg/kg,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M组患者以微量泵持续泵注丙泊酚MCT/LCT和瑞芬太尼,L组泵注丙泊酚LCT和瑞芬太尼,术中根据手术刺激强度、心率和血压来调节泵注药物的输注速度,术中间断给予阿曲库胺维持肌肉松弛,术毕停止输注药物。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麻醉前、气管插管时、手术开始前5min、手术开始后5min、手术结束时心率(HR)、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和舒张压(DBP)。停药后记录呼之睁眼、拔管和定向力恢复时间, 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和躁动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各指标用(x¯±s)表示,组内比较为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P<0.05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和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见表1)。两组相比HR、SBP、MAP、DBP均无统计学差异;M组麻醉插管时与麻醉前基础值比SBP升高有统计学差异,L组麻醉插管时与麻醉前基础值比SBP、MAP、DBP均升高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两组患者在呼之睁眼、定向力恢复及拔管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均只有1例出现恶心症状(见表3)。

注:与麻醉前比,*P<0.05,**P<0.01;与L组相比,△P<0.05,△△P<0.01,1mmHg=0.133kPa。

3讨论

丙泊酚是一种起效快、短效的静脉全麻药,1975年首次被研发出来,此药基本不溶于水,而限制了在临床的使用。1962年卡比公司第一个研制出脂肪乳技术,在1986年使用费森尤斯卡比脂肪乳技术的水包油乳剂丙泊酚开始用于临床。由于其起效快、苏醒快、麻醉效果确切,使得用药容易控制,从而在国内外临床麻醉中大量使用,取得了非常好的麻醉效果,几乎成为静脉全麻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自临床使用丙泊酚以来,一直普遍使用的是丙泊酚LCT(丙泊酚长链甘油三酯)剂型,即含10%大豆油的脂肪乳剂。其药物载体为碳数大于12的长链甘油三酯,短时间少量进入人体内未发现有不良后果,但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1)注射痛的问题;(2)对肝脏的影响;(3)脂肪代谢的问题。其后发现中链甘油三酯(MCT)结构简单,代谢迅速,有许多LCT所没有的优点。近几年来费森尤斯公司将传统的丙泊酚LCT的药物载体50%的比例以中链甘油三酯(MCT)替代,生产出丙泊酚的新剂型,即丙泊酚MCT/LCT(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剂型的改进首先担心的是药效学和药代学的问题,国外的研究[2]通过单次静脉注射丙泊酚2mg/kg后,监测24h药物浓度,并根据开放三室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两种不同乳剂的丙泊酚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无差异,脑电图记录结果显示两种乳剂丙泊酚的起效时间与持续时间相同。国外的研究也表明:由计算机控制的TCI镇静中,1%丙泊酚MCT/LCT和1%丙泊酚LCT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当[3]。笔者的实验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M组麻醉插管时与麻醉前基础值比SBP升高有统计学差异,L组麻醉插管时与麻醉前基础值比SBP、MAP、DBP均升高有显著性差异,但数分钟后即恢复至麻醉前,未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这是插管刺激所引起的一过性的心血管反应;但两组不同载体丙泊酚麻醉中心率、血压等基本平稳,组间无差异。术后苏醒各项监测

指标丙泊酚MCT/LCT与传统丙泊酚LCT无差异。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本实验说明丙泊酚MCT/LCT与传统的丙泊酚LCT在麻醉维持和苏醒是等效的,都有较强的抗术后恶心呕吐的作用。但是由于载体MCT的特点,丙泊酚MCT/LCT较传统丙泊酚LCT应在注射疼痛、脂肪代谢和肝功能影响上应有更好的优势,这有待于作进一步的大量研究。

参考文献

[1]孙继芬,邹延红,卢晟晔.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3194-3195.

[2]Doenicke AW,Roizen MF,Rau J,et al.Pharmacokinetics andharmacodynamics of propofol in a new solvent〔J〕.AnesthAnalg,1997,85:1399-1403.

瑞芬太尼丙泊酚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6月—2011年2月120例门诊行胃镜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分级Ⅰ~Ⅱ级, 年龄32岁~62岁, 平均年龄 (50±12) 岁。曾做过胃镜检查者70例, 其余均为初次受检者。随机均分为Ⅰ、Ⅱ、Ⅲ3组, 每组40例。排除标准:有饱胃和上消化道大出血者、鼾症的病态肥胖者、有青光眼病史者、评估气道为困难插管者。

1.2 方法

3组患者术前均禁饮食10 h, 检查前取平卧位, 给予生命体征监护, 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纠正心率、血压及呼吸到正常生理范围。开放右前臂静脉, 取左侧卧位, 让患者咬紧口圈, 进行静脉给药。

Ⅰ、Ⅱ、Ⅲ组分别缓注 (>60 s) 瑞芬太尼0.25, 0.5, 0.75μg/kg;约60 s后静脉给予丙泊酚1.0~1.5 mg/kg, 深度达手术麻醉的Ⅲ级Ⅱ期, 出现呼之不应、睫毛反射消失, 呼吸平稳,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开始胃镜检查。血压下降超过基础值30%时酌情给予麻黄碱6~12 mg, 心率低于55次/min时酌情给予阿托品0.2~0.4 mg。若检查过程中患者体动明显, 可酌情追加丙泊酚20~50 mg。

1.3 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患者麻醉前、麻醉后胃镜检查前、胃镜进入食管口时、胃镜检查中、胃镜检查结束时及检查后5, 10和20 min的各项生命体征。患者术中、术后的不良反应主要观察术中有无呛咳、呃逆, 术后有无记忆缺失、头晕、乏力、、恶心、苏醒困难等。所有患者术前均无这些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无痛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时间约8 min~22 min。其中Ⅲ组9例患者因血氧饱和度 (SpO2) 低于85%停止检查, 退出胃镜, 密闭面罩加压给纯氧, 待呼吸平稳、SpO2高于95%后重新下胃镜检查。各组均未发生术中知晓及术后恶心呕吐, 各组术后都有一定程度的头晕不适感, 但症状一般在20 min内消除, 患者对麻醉效果均感到满意。麻醉时间最短5 min, 最长22 min, 平均12.04 min。麻醉苏醒时间最短2 min, 最长20 min, 平均8.51 min。离院时间最短15 min, 最长30 min, 平均23 min。

2.2 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各组患者术前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差异不大;术中MAP、HR与术前比较均有所下降, ;各组患者术后MAP、HR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变化。

2.3 各组SpO2变化见表1。

注:q1、P1是Ⅲ组与Ⅰ组比较检验值;q2、P2是Ⅲ组与Ⅱ组比较检验值;Ⅲ组中检查中、结束时分别与麻醉前比较t值分别为2.599, 2.66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各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2。

注:χ12、P1为Ⅲ组与Ⅰ组比较检验值, χ22、P2为Ⅲ组与Ⅱ组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胃镜检查对胃肠道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但由于检查过程中容易产生咽喉部反射性的痉挛, 导致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等无法忍受的痛苦, 常引起患者的紧张、焦虑和恐惧, 拒绝再次检查。因此, 让患者在安全、无痛苦的状态下进行医学检查和治疗很有必要。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无痛胃镜在不少医院得到发展。丙泊酚是一种新型的快速、短效静脉麻醉药, 由于其血液中分布代谢的半衰期 (T1/2) 仅有7 min, 苏醒快速完全, 持续输注无蓄积, 是各种腔镜检查术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但单纯应用丙泊酚由于无镇痛作用, 术中患者呛咳、体动发生率高, 影响胃镜检查的操作, 从而降低了无痛胃镜的麻醉质量。只能通过增加丙泊酚用量加深麻醉镇静, 但丙泊酚用量偏大又可导致呼吸、循环抑制等不良反应及苏醒延迟。由于丙泊酚无镇痛作用, 近期常合用阿片类镇痛药如芬太尼等以加强镇痛效果[3,4], 使无痛胃镜的麻醉质量明显提高。不过芬太尼虽然镇痛效果强, 但代谢较慢, T1/2较长, 致苏醒时间、离院时间较长。

瑞芬太尼是一种超短效的阿片类药物, 在体内的代谢途径是被组织和血浆中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 其清除率不受体质量、性别或年龄的影响, 也不依赖于肝、肾功能[5]。瑞芬太尼的这一特性使其具有既可满足术中镇痛需要, 又不引起术后呼吸抑制的优点, 优于传统的阿片类药物。瑞芬太尼与丙泊酚伍用于胃镜检查术中镇痛效果好, 术中体动少, 减少了丙泊酚的用量, 安全可控性好。患者满意率高, 术后苏醒快, 缩短了患者在院停留时间, 提高了患者离院后的安全性。另外, 丙泊酚有明显的抗呕吐作用, 与瑞芬太尼组成合剂, 可有效降低瑞芬太尼引起恶心呕吐的副作用。但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混合使用会加重下颌肌肉松弛, 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呼吸抑制。因此, 寻求瑞芬太尼在无痛胃镜中的最佳给药剂量尤为重要。

有研究结果显示1μg/kg的瑞芬太尼剂量偏大, 用于临床麻醉呼吸抑制副作用明显。因为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均有呼吸抑制作用, 所以二者复合应用可能出现叠加效应;同时在胃镜检查过程中不可以面罩给氧, 鼻导管给氧的效果较差。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组均有呼吸抑制, 但Ⅲ组在胃镜检查过程中及检查结束时SpO2较麻醉前和Ⅰ组、Ⅱ组同时相显著下降 (P<0.05) , Ⅲ组个别病例可降至70%, 辅助通气后脱险。因此, 0.25μg/kg、0.5μg/kg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胃镜检查是安全有效的, 具有安全、苏醒快、麻醉镇痛效果好等特点;而0.75μg/kg瑞芬太尼则剂量偏大, 呼吸暂停比率增高, 并可出现中枢性呼吸抑制。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建议给药前常规鼻导管吸氧, 术中做心电、血压、SpO2监护, 备麻醉复苏设备, 以增加麻醉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成宏伟, 黄震, 焦胜.无痛胃镜检查上消化道疾病1185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7, 15 (1) :59.

[2]WangH, Cork R, RaoA.Development of a newgeneration of propofol[J].Curr Opin Anaesthesiol, 2007, 20 (4) :311-315.

[3]周少丽.异丙酚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2002, 23 (6) :329-331.

[4]张雪松, 陶春红, 唐华羽.丙泊酚加芬太尼用于宫腔镜手术的麻醉[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3, 12 (1) :41.

瑞芬太尼丙泊酚 篇3

关键词 瑞芬太尼 异丙酚 声带手术静脉麻醉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54

瑞芬太尼是一种短效的阿片受体激动剂,镇痛作用强,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效应清除快;主要经血浆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不依赖肝肾功能[1],丙泊酚静脉麻醉在中等手术及门诊中已手术广泛应用,但因镇痛性差,临床效果未够理想[2];联合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应用于支撑喉镜下声带手术的麻醉,取得较理想的麻醉效果,为该类短小手术寻找到一种较为满意的麻醉方法,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选擇耳鼻喉科住院手术患者80例,患者麻醉前评估分级ASAⅠ~Ⅱ级,所有患者均在支撑喉镜下行声带结节摘除术,其中男56例,女24例,体重45~82kg。无药物过敏史及使用瑞芬太尼的禁忌证,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丙泊酚组)和B组(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组)。

麻醉方法:患者术前禁食禁饮6~8小时,入手术室后以面罩供氧,开放静脉为输液通道,快速输注晶体或胶体300~500ml,以短效肌松药配予作快速诱导,A组静脉注射丙泊酚3.0mg/kg,2分钟内完成诱导插管术。B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0~1.5mg/kg,再注入瑞芬太尼1.0μg/kg,2分钟内完成麻醉诱导插管术。顺利插入5.0~5.5#单腔气管导管作正压机控呼吸,呼吸频率13~18次/分,潮气量控制在8~10ml/kg范围内。术中A组丙泊酚2mg/(kg·分)作维持量麻醉(术中以微量泵持续输注);B组以瑞芬太尼0.1μg/(kg·分)微量泵持续输注麻醉。

观察指标: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手术时间;清醒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和拔管后呼吸、心率及血压变化。

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镇痛效果及苏醒时间: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对镇痛效果均感到满意,但从心率及血压变化表明镇痛效果B组较A组好。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较A组苏醒时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呼吸的变化:术中两组均在非极性肌松药气管插管下机控呼吸供氧状态下施行,监测指脉经皮血氧饱和度均维持在98%正常范围。术后10~15分钟内待肌松药消除后,恢复自主呼吸,苏醒后拔管。期间A组有6例血氧降低(排除手术因素引起),B组有12例出现经皮血氧饱和度降到80%~9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不良反应:A组有10例术中出现手术将结束时发生体动反应,但无恶心呕吐;B组术中无1例出现体动反应,术后有4例恶心呕吐。A组较B组的体动反应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B组恶心呕吐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拔管时心率及血压变化:A组拔管时有20例出现心率增快,3例心率减慢,18例变化不明显,B组拔管时3例出现心率变快,1例心率减慢,有36例无明显变化,两组血压无明显变化,心率变化情况A组较B组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麻醉技术及方法的进步,丙泊酚已广泛应用于内窥镜的检查及其手术麻醉;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阿片受体激动剂,其化学结构中的丙酸甲酯键可被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不受体内拟胆碱酯酶的影响,具有镇痛效果好,作用时间短,以及清除率快,持续给药无阿片蓄积作用,应用于临床具有不良反应少,术后恢复快,无迟发性呼吸抑制等优点,因而临床上广泛被用于非住院患者的检查如各种内窥镜检查及妇科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术等[3]。

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用于耳鼻喉科支撑喉镜下声带小结节摘除术的麻醉,利用丙泊酚的镇静作用与瑞芬太尼的镇痛作用,配以短效肌松药如维库溴铵,能很好地完成此类手术。两者联合应用既降低了各自的用药剂量,同时又解决了单纯使用丙泊酚时麻醉不完善和心血管的抑制导致血压降低问题,可提高麻醉的安全性,为该类手术患者早期拔除气管导管,减少声带水肿提供了可能,并可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及短效的肌松药应用于内窥镜下声带手术,麻醉效果好且安全可靠,可操作性强,术后不良反应少,术后能早拔管,是一种可行的麻醉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侯炯,程文华,许涛,等.异丙酚伍用不同剂量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16:564-565.

2 王玲,任洪智,叶铁虎,等.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华麻醉杂志,1994,14(2):90.

3 张多志,万宗明.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在无痛性流产中麻醉效果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2010,2(20):217.

瑞芬太尼丙泊酚 篇4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靶浓度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首先效应室分梯度靶控输注(TCI)丙泊酚.Ⅰ、Ⅱ、Ⅲ组TCI浓度依次为1.0、2.0、3.0 μg/ml.然后效应室TCI舒芬太尼,舒芬太尼浓度分别为0.2μg/ml(Ⅰ组)、0.3 μg/ml(Ⅱ组)和0.4 μg/ml(Ⅲ组),记录基础值(T0)、丙泊酚达1.0 μg/ml(T1)、2.0μg/ml(T2)、3.0 μg/ml(T3)、舒芬太尼靶控达平衡后1 min(T4)、插管即刻(T5)、插管后1 min(T6)、3 min(T7)、5 min(T8)的MAP和HR、BIS.结果 Ⅰ组T5~T7时、Ⅱ组和Ⅲ组T5、T6时的MAP较T4时增高(P<0.05).Ⅰ组T6~T8和Ⅲ组T6时HR均增快(P<0.05),但均未超过T0时.三组间BI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复合丙泊酚3.0 μg/ml输注时,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为0.3 μg/ml比较适宜气管插管.

作 者:贾瑞芳 王巧恒 周淑珍 左明章 作者单位:卫生部北京医院麻醉科,100730刊 名:临床麻醉学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OLOGY年,卷(期):25(10)分类号:关键词:靶控输注 舒芬太尼 丙泊酚 血流动力学

瑞芬太尼丙泊酚 篇5

1.1 一般资料

年龄18~35岁, ASA分级I级, 选择1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1.2 分组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9个组:组1至组9瑞芬太尼效应部位的浓度分别设为0.5、0.8、1.1、1.4、1.7、2.0、2.3、2.6和2.9ng·mL-1。

1.3 方法

术前3h患者口服米索前列醇200mg, 未使用其它药物, 禁食6h, 禁饮3h。病人入室后开放左上肢静脉, 予以NS10mL·kg-1·h-1输注。监测NIBP、HR、ECG、SpO2。待病人取截石位后行丙泊酚、瑞芬太尼效应部位T C I。待丙泊酚、瑞芬太尼的效应部位达到靶浓度后1min评估病人的意识状态, 若病人意识未消失, 则增加瑞芬太尼的浓度 (0.6ng·mL-1·次-1) 直至病人意识消失。术毕待病人自主呼吸恢复 (呼吸频率大于8次/min) 后送病人至麻醉后恢复室。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数据处理, 采用χ-±s表示, 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为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在预设的瑞芬太尼浓度下麻醉成功的实际人数及呼吸抑制的人数, 见表1, 在4.5μg·mL-1的丙泊酚TCI下, 瑞芬太尼的ECr50和RCr50分别为1.67和2.44ng·mL-1, TI为1.46 (95.0%可信区间为1.26~1.70) , 见表2。

注:△指在预设的瑞芬太尼浓度下, 各组成功及呼吸抑制人数

2.2 SPO2各时间点间无统计学差异, 见表3。

注:▲与T1比较, P<0.01

2.3 头痛发生率为5.9%, 恶心发生率为3.7%, 呕吐发生率为0.0%, 见表4。

3 讨论

3.1在4.5μg·mL-1的丙泊酚TCI下, 瑞芬太尼完成手术及呼吸抑制的ECr50和RCr50分别为1.67 (1.45~1.90) 、2.44 (2.28~2.64) ng·mL-1, TI为1.46 (1.26~1.70) 。显然, ECr95 (3.88ng·mL-1) 高于其RCr95 (3.36ng·mL-1) 和RCr99 (3.84ng·mL-1) , 提示在该浓度 (4.5μg·mL-1) 下瑞芬太尼的安全性比较低, 该浓度可能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浓度。出现该研究结果可能的原因是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药理作用不同, 麻醉的强度不同, 呼吸抑制的强度的影响不同。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3.2 病人围术期副作用的发生率见表4, 其中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率最高, 为68.1%。多梦的发生率为45.9%, 这可能与药物本身的作用有关。头晕、嗜睡、头痛的发生率分别为37.0%、68.9%、5.9%, 这可能与丙泊酚、瑞芬太尼的残余作用有关。病人术后恶心的发生率仅为3.7%, 没有呕吐事件发生。

3.3 T2~T8的MAP、HR均比T1的要低, 经检验, T2~T8的MAP、HR和T1的MAP、HR有显著性差异, P<0.01。T1时病人的M A P为 (8 5.4±9.2) m m H g, 最小值为6 2 m m H g, 最大值为119mmHg;T1时病人的HR为93.8±17.9次·min-1, 最小值为53次·min-1, 最大值为135次·min-1。T1时病人较高的MAP和HR反应出病人术前的紧张。SpO2在各个时间点 (T1~T8) 没有统计学差异, 这可能与病人术中常规吸氧, 且我们对呼吸抑制能及时处理有关。

参考文献

[1]何小华, 潘志锋, 朱新运.异丙酚与异丙酚加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01, 17:781.

瑞芬太尼丙泊酚 篇6

关键词: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无痛胃镜检查

我院在胃镜检查中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并与局麻下胃镜检查进行比较, 以探讨无痛胃镜检查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胃镜检查患者80例, 男41例, 女39例, 年龄18~60岁, 体质量35~70kg, 麻醉分级 (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A组46例和B组34例, 2组年龄、性别、体质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2组均于术前常规禁食、禁饮, 患者取左侧卧位, 常规监测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血氧饱和度 (Sp O2) 、心电图 (ECG) 及呼吸情况。麻醉机备用, A组患者开放静脉, 以瑞芬太尼0.75μg·kg-1·min-1静脉注射, 然后静脉注射丙泊酚0.8~1mg/kg, 待患者睫毛反射迟钝或消失, 自主呼吸正常后, 开始胃镜检查。必要时酌情静脉分次追加丙泊酚0.5~1mg/kg。B组患者按常规方法局麻下进行胃镜检查。

1.3 观察指标

监测所有患者检查前、中、后的MAP、HR、Sp O2和操作时间, 检查结束15min后进行疼痛评分, 比较检查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命体征变化

A组检查后MAP、HR低于检查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组各时间段MAP、HR、Sp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检查前比较, *P<0.05

2.2 检查后评估

A组检查时间短于B组, 检查结束15min后疼痛评分低于B组, 检查成功率高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B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瑞芬太尼是一种超短效的阿片类药, 起效快、作用消退快、镇痛强, 丙泊酚镇痛作用弱, 瑞芬太尼可增强镇痛作用, 提高麻醉效果, Milne等[1]在研究中发现瑞芬太尼靶浓度增大, 可降低相同麻醉深度条件下丙泊酚的靶浓度, 显著减少围术期丙泊酚用量, 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快速消除, 苏醒更快、更安全,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增加安全性。

无痛胃镜检查MAP、HR均略有下降, 但均在正常范围内, 2组患者的Sp O2在检查过程中无明显变化, 但在检查中仍要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如术中出现下述情况需立即停药并积极处理[2]:气管阻塞持续30s;Sp O2<85%;收缩压<80mm Hg (1mm Hg=0.133kPa) , 舒张压<40mm Hg;心跳、呼吸暂停或HR逐渐减慢 (HR<50次/min) ;发生过敏现象、误吸, 同时注射麻醉药过程中要注意给药速度及给药量。术后患者血压恢复至术前或接近术前水平, 神智清楚, 步态稳健后方可离开, 3h内需有人陪护[3]。

总之, 普通胃镜检查患者较痛苦, 致使治疗不成功或不彻底, 而无痛胃镜检查可提高治疗准确性, 成功率高, 减少患者的痛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Milne SE, Kenny GN, Schraag S.Propofol sparing effect of remifentanil using closed-loop anaesthesia[J].Br J Anaesth, 2003, 90 (5) :623-629.

[2]Clarke AC, Chiragakis L, Hillman LC, et al.Sedation for endoscopy:the safe use of propofol by general practitioner sedationists[J].Med J Aust, 2002, 176 (4) :158-161.

瑞芬太尼丙泊酚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6月在我所门诊确诊早孕要求人工流产且无禁忌证妇女155例, 年龄18~45岁, 体质量为42~75kg, 孕次为1~5次, 产次为1~3次, 孕周为6~10周。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3例和对照组72例, 2组年龄、孕产次、孕周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血常规、白带常规、凝血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试验组患者均知情同意, 术前禁食6~8h, 禁饮4h, 进入手术室后常规面罩吸氧, 开放上肢静脉, 手术医师外阴消毒铺巾后, 麻醉师予以瑞芬太尼0.5~1μg/kg+丙泊酚1~2mg/kg缓慢静脉注射, 待受术者意识消失后开始手术, 边给药边观察, 根据情况必要时可按0.5mg/kg追加丙泊酚剂量。对照组仅按常规人工流产术进行操作, 未应用瑞芬太尼、丙泊酚。2组均全程监护, 术中、术后有专人观察。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3.1 镇痛效果:

按WHO标准将疼痛按程度分为4级, 0级:术中完全无痛, 表情自如、安静;Ⅰ级:感到轻微疼痛, 能耐受, 保持合作;Ⅱ级:中度疼痛, 呻吟不安, 难以耐受, 欠合作;Ⅲ级:重度疼痛, 叫嚷不安, 不能耐受, 无法合作。

1.3.2 人工流产综合征 (RAAS) 发生率:

术中出现心动过缓、心率紊乱、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呕吐、头晕、胸闷等症状即可诊断为RAAS[2], 严重者可发生昏厥, 甚至抽搐。

1.3.3 宫颈松弛程度:

以6号扩宫棒能否顺利通过宫颈内口为标准, 能通过则判定为宫颈口松弛。

1.3.4 术中平均出血量:

以吸引器负压瓶中的刻度 (ml) 记录为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 RAA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宫颈口松弛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术中出血量≥30ml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试验组均出现轻微上呼吸道感染, 呛咳2例, 肢体无意识活动3例, 轻微呼吸抑制5例, 均通过抬高下颌, 通畅呼吸道, 加压给氧后好转。

3讨论

瑞芬太尼是新型理想的阿片类受体激动剂, 属强效镇痛剂, 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便于快速调整药物效应、无明显镇静作用等特点。

丙泊酚是一种短效静脉全麻药, 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迅速且平稳、不良反应少等特点[3], 但丙泊酚镇痛作用弱, 单纯应用会出现肢体无意识活动, 不便于手术操作。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的治疗方案, 综合利用了丙泊酚的镇静效应及瑞芬太尼的强效镇痛效应, 两者优势互补;同时, 由于复合小剂量的瑞芬太尼, 可减少丙泊酚的用量, 并减轻对注射部位血管的刺激性疼痛, 提高麻醉效果;另外, 丙泊酚可以软化宫颈、抑制迷走神经反射, 这对减少RAAS的发生十分有效。患者术中无痛、安静, 降低了术中子宫穿孔的风险, 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尤其是将患者心理影响降低至最低限度,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门诊无痛人工流产麻醉方法。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00.

[2]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31.

瑞芬太尼丙泊酚 篇8

【关键词】羟考酮;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肩关节复位。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91-01

肩关节脱位是骨科常见病,多由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患者因疼痛紧张,肌张力高,周围软组织肿胀,门诊复位很困难。本院2010年12月~2014年10月,用小剂量羟考酮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肩关节复位术中,分析比较两种药物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肩关节脱位患者44例,其中男30例,女14例,年龄21~62岁,体重42~80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所有患者无麻醉禁忌证,心电图、肝、肾功均正常,既往无麻醉药物过敏史,所有患者都经过X线片确诊,无骨折。术前禁食8h禁饮4h,将这44例患者随机分为羟考酮组(A组)、瑞芬太尼组(B组)两组,每组22例。

1.2麻醉方法:进入手术室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BP,HR,SpO2,给予面罩吸氧,每分钟2.5L至术毕。开通健侧上肢静脉,输入乳酸林格氏液.A组给予羟考酮2~2.5mg静脉推注;B组给予瑞芬太尼1~1.5μg/kg静脉推注,然后两组均给予丙泊酚2~2.5mg/kg静脉注射,两种药物给予的静脉注射时间均分别超过30s和60s。待患者意識消失,睫毛反射消失后,骨科医师立即用Hippocrates法[1]进行复位,根据术中肢体情况活动情况追加丙泊酚0.4~0.5mg/kg。

1.3监测指标:严密监测术前和术中BP、HR、SpO2、有无呼吸频率改变、有无呼吸抑制、有无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症状。记录丙泊酚用量,麻醉效果,复位时间,术毕患者清醒时间,清醒后视觉模糊评分VAS。手术结束后在手术床待完全清醒,可辨认时间地点,直立行走时无恶心呕吐,眩晕等症状时出院。

1.4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团体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麻醉过程中BP、HR略有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呼吸抑制,苏醒时间和清醒VAS比较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麻醉效果、丙泊酚用量和离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肩关节脱位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占全身关节脱位的40%以上[2],患者常因疼痛难忍及肩关节周围肌肉紧张性收缩,从而导致术者在非麻醉状态下很难复位。遵循舒适化医疗的宗旨,现今临床大都采用丙泊酚作为静脉全麻下行关节复位,因其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恢复迅速、镇静效果遗忘作用强及可控性性强等优点,但丙泊酚无镇痛作用,大药量又会引起短暂的呼吸抑制、注射痛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会加以少量的阿片类药物。而羟考酮是临床唯一可使用的阿片双受体激动剂[3],不良反应轻,静脉给药起效时间2-3min,迅速缓解暴发痛,半衰期3.5h作用时间大约4h有助于镇痛作用的持久性。瑞芬太尼是属于脂溶性阿片药物,μ纯受体激动药,具有起效快(药物达到高峰时间仅1.8min)、作用时间短(半衰期短)等优点[4],但其呼吸抑制的副作用大,停药后有痛觉增敏等不良反应。小剂量羟考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可以较好的满足手术的要求,麻醉深度可控性强,苏醒后疼痛缓解,患者和骨科医生的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光建.肩锁关节脱位.见: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生出版社,2004.762—765.

[2]张治华,张伟滨,王蕾.肩关节习惯怀脱位的病理特点和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25(1):89.

[3]徐建国盐酸羟考酮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14年5月第30卷第5期

瑞芬太尼丙泊酚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剖宫产患者50例,ASAⅠ~Ⅱ级,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血小板60~80×109/L,孕37~41周,两组产妇均无全身系统性疾病或慢性疾病(如妊高症、心脏疾病、妊娠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术前胎心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以内,无明显的胎儿宫内窘迫。随机将产妇分为两组:A(n=25),B(n=25)。

1.2 麻醉方法

产妇术前禁食水,入室后面罩吸氧5 min,静脉输入500 mL林格氏液,常规监无创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待消毒铺巾完成后开始麻醉诱导。A组:依次给与丙泊酚1~1.5 mg/kg,瑞芬太尼1 ug/kg(1~2 min静脉缓推),司可林1~1.5 mg/kg快速诱导麻醉插管后即开始手术,新生儿娩出后静脉依次追加咪唑安定2 mg,芬太尼0.1~0.2 mg,维库溴铵4 mg,微泵持续泵入丙泊酚4~7 mg/(kg·h)瑞芬太尼0.2 ug/(kg·min)至术毕。B组:依次给与氯胺酮1~2 mg/kg司可林1~1.5 mg/kg诱导插管,新生儿娩出后给药同A组。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产妇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T1)、胎儿娩出时(T2)、手术结束时(T3)的血压,心率;记录麻醉诱导至新生儿娩出时间;记录两组新生儿1、5 min的Apgar评分及新生儿娩出时脐动脉血气分析。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统计学t检验。

2 结果

A组产妇血压,心率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B组产妇气管插管后血压及心率变化较大,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分析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两组麻醉诱导至新生儿娩出时间均为3~10 min。

3 讨论

目前我国国内的剖宫产全麻多采用椎管内麻醉,但在少数情况下仍需施行全麻,包括产妇大出血,凝血功能障碍,威胁胎儿生存的胎儿宫内窘迫及各种椎管麻醉禁忌症时。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与麻醉有关的产妇死亡在全麻与区域阻滞之比已上升16倍以上[1]。因此,探讨一种对母婴影响较小且安全有效的全麻方法尤为重要。

氯胺酮是一种NMDA受体拮抗剂,可引起分离麻醉,已用于产妇。它的主要缺点是可引起高血压和急症反应,不适用于妊高症等产妇的全麻。大剂量氯胺酮(>2 mg/kg)可引起类精神病效应和增加子宫张力,可能导致Apgar评分降低和新生儿肌肉张力异常[2]。

丙泊酚为短效静脉麻醉药,据报道[3]丙泊酚2~2.5 mg/kg用于剖宫产全麻诱导,完全可替代等效量的硫喷妥钠,对新生儿无明显抑制作用,而且可有效减轻产妇的应激反应。瑞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短时效μ阿片受体激动剂,其血浆清除和作用消退迅速,半衰期1.3 min,持续使用无蓄积,有研究指出瑞芬太尼在脐静脉与母体动脉的浓度比为0.88[4],由于快速代谢,再分布或两者共同作用,使胎儿暴露于致死量概率极小。据有关报道[5]使用1.5 ug/kg瑞芬太尼诱导,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因此该研究采用丙泊酚1~2 mg/kg,瑞芬太尼1 ug/kg诱导。

目前,Apgar评分是国际公认的评价新生儿最简捷使用的方法[6]。脐动脉血PH值是与新生儿神经发育相关的最有价值的参数[7]PH值和脐动脉血气分析在产程中是非常必要的。

有研究报道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10 min为宜,该院剖宫产麻醉诱导至新生儿娩出控制在3~10 min,在其安全范围内,不会对胎儿造成不利影响。

该研究表明,与氯胺酮全麻相比,产妇的血压和心率更为平稳,应激反应小,血流动力学稳定。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分析两组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在做好充分术前准备及困难气道评估等情况下,采用瑞芬太尼合并丙泊酚全麻剖宫产可控性好,产妇血流动力学稳定,新生儿无明显抑制。

摘要: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作为一种短效阿片类药物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剖宫产全麻对于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与氯胺酮应用于剖宫产全麻对于产妇及新生儿影响的比较。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孕37~41周择期剖宫产产妇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n=25):采用丙泊酚1~1.5mg/kg,瑞芬太尼1ug/kg(静脉缓推1~2min注射完),司可林1~2mg/kg全麻诱导;B组(n=25):采用氯胺酮1~2mg/kg,司可林1~2mg/kg全麻诱导。记录两组产妇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T1)、胎儿娩出时(T2)、手术结束时(T3)的血压,心率;记录两组新生儿1、5min的Apgar评分及新生儿娩出时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A组产妇血流动力学较B组更为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分析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剖宫产全麻对产妇及新生儿安全有效,且较氯胺酮全麻能更好的维持产妇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关键词:瑞芬太尼,丙泊酚,剖宫产全麻,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

参考文献

[1]Hawkins JL,Koonin LM,Palmer SK,et al.Anesthesia-related deaths during obstetric delivery in the United States,1979-1990[J].Anesthesiology,1999,86:277-284.

[2]Akamatu TJ,Bonica JJ,Rehmet R,et al.Experiences with the use of ketamine for parturition.PartⅠ.Primary anesthesia for vaginal delivery[J].Anesth Analg,1974,53:284-287.

[3]晏馥霞.异丙酚在剖宫产全麻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1997(5):39-41.

[4]Kan RE,Hughes SC,Rosen MA,et al.Intravenous remifentanil:Placental transfer,maternal and neonatal effects[J].Anesthesiology,1998,88:1167-1174.

[5]曾葵,杨莹莹,黄瀚,等.剖宫产全麻诱导使用瑞芬太尼对新生儿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0(4):755-757.

[6]Marin M,Pacs BA.Birt asphyxia does the Apgar score have diagnostic value[J].Obstet Gynecol,1988,72:120-123.

瑞芬太尼丙泊酚 篇10

关键词: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人工流产

人工流产手术是目前广泛开展的妇科门诊手术, 虽然手术时间短, 但常引起剧烈疼痛, 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 静脉全身麻醉药丙泊酚是人工流产手术中最常用的药物。 本研究观察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 年3~4 月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门诊自愿要求人工流产术早孕患者120 例为研究对象, 年龄1~40 岁;体重40~72 kg;妊娠41~72 d;美国麻醉学会 (ASA) 分级Ⅰ~Ⅱ级;既往无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史、痛经史、药物过敏史;术前心电图 (ECG) 、血常规均正常。 将患者随机分为P、R1、R2组, 每组各40例。三组患者年龄、体重、孕期和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禁食水, 入手术室后监测血压 (BP) 、呼吸频率 (RR) 、ECG、血氧饱和度 (Sp O2) 。 P组单纯静注丙泊酚2.5 mg/kg;R1组静注丙泊酚1.5 mg/kg后, 静注瑞芬太尼1.0 μg/kg;R2组静注丙泊酚1.5 mg/kg后, 静注瑞芬太尼2.0 μg/kg。 方法如下:首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20 mg, 然后匀速推注相应各组剂量的丙泊酚, 30 s内完成, 瑞芬太尼按各组要求计算药量,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 m L, 在丙泊酚注射完毕30 s后给药, 30 s内推注完毕。各组在丙泊酚注射150 s后开始手术, 术中如果出现不自主肢体活动或痛苦面部表情反应时, 每次追加丙泊酚1 mg/kg, 待患者体动反应消失后, 再行手术。 患者入睡后面罩吸氧 (氧流量4 L/min) , 当Sp O2< 92%或出现呼吸抑制时则给予面罩加压辅助呼吸。 当收缩压低于9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时, 则单次静脉注射麻黄碱6 mg;当心率 (HR) 低于55 次/min时, 则单次静脉注射阿托品0.5 mg。

1.3 观察指标

术中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 (MAP) 、HR、RR和Sp O2。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对患者术后宫缩痛进行评分, 评分标准:完全无痛为0 分;疼痛剧烈为10 分。 观察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术中体动反应和呼吸抑制等发生及术后患者满意度。 臀部剧烈扭动, 并影响手术操作为体动反应。 呼吸暂停时间大于15 s或Sp O2低于92%为呼吸抑制, 收缩压低于90 mm Hg为低血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麻醉期间心率、平均动脉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比较

P组术中HR显著低于术前 (P < 0.05) ;R1、R2组术中HR和MAP低于术前 (P < 0.05 或P < 0.01) , 也低于P组术中HR和MAP (均P < 0.05) ; R2组术中HR显著低于R1组术中HR (P < 0.05) 。 三组术后MAP、HR和Sp O2与术前分别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1。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 *P < 0.05, **P < 0.01;与P组术中比较, #P < 0.05;与R1组术中比较, ▼P < 0.05;HR:心率;MAP: 平均动脉压;Sp O2: 血氧饱和度

2.2 三组不良反应、术后满意度和VAS评分比较

术后VAS评分, R1、R2组显著低于P组 (P <0.05) , R1和R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患者满意率R1、R2组均明显高于P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 < 0.05) , R1和R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 R2组显著高于P组和R1组 (P < 0.05) , P组和R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术中体动反应发生率R1和R2组均明显低于P组 (均P < 0.05) , R1和R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2。

注:与P组比较, *P < 0.05;与R1组比较, #P < 0.05

3 讨论

人工流产手术是妇产科最常见的短小手术, 丙泊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静脉麻醉药[1,2], 作用时间短, 术后苏醒迅速完全, 近年已广泛被应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3]。 在本研究中, 单纯丙泊酚麻醉 (P组) 患者术中体动发生率和术后VAS评分显著高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蜡 (R1、R2组) , 术后患者满意率也显著低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蜡 (R1、R2组) 。 这与丙泊酚本身不具有强效的镇痛效果有关, 单独丙泊酚全麻不能完全满足人工流产手术镇痛需要, 临床上常需要和阿片类镇痛药、氧化亚氮或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联合应用, 来消除人工流产手术操作引起的疼痛及因疼痛而引起的不良反应[4,5,6]。

瑞芬太尼常应用门诊手术麻醉中[7], 它是一种新型超短效的阿片受体激动剂, 它在体内被血浆和组织非特异性脂酶代谢, 不受肝肾功能影响。 瑞芬太尼镇痛强度与芬太尼相当[8], 单独使用镇静作用差[9], 但与丙泊酚等全麻药联合应用能够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单次静脉推注给药, 瑞芬太尼在给药1.5 min后就能达到药效高峰[10], 而丙泊酚在给药2.6 min后达到药效高峰[11], 因此本临床研究中, 扩宫前2.5 min和1.5 min分别给予丙泊酚和瑞芬太尼, 在两种药物同时达到药效高峰时进行手术操作, 减少了伤害刺激对患者的影响, 同时可以减少两种药物的用量及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瑞芬太尼镇痛效果强, 少量的瑞芬太尼就能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12]。 Egan等[13]报道单次静脉50 μg就可以明显提高痛阈。 Petersen等[14]报道, 单次静脉给药2 μg/kg以下时, 可产生正相关的镇痛效果。 本研究证实与单独丙泊酚麻醉相比, 1.0 μg/kg和2.0 μg/kg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都能为人工流产手术麻醉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 明显减少术中体动和术后宫缩痛的发生。

三组患者术中都有呼吸抑制的发生, 这可能与丙泊酚本身具有中枢性呼吸抑制作用有关。 2.0 μg/kg瑞芬太尼R2组比1.0 μg/kg瑞芬太尼R1组和单纯丙泊酚的P组呼吸抑制发生率高, 这可能与瑞芬太尼对呼吸影响有关。 瑞芬太尼和其他阿片类药物一样, 也可以引起呼吸抑制, 且与剂量相关。 Noseir等[15]报道, 瑞芬太尼会产生剂量依赖的呼吸频率减慢及呼吸末二氧化碳升高。 单次静脉注射小剂量瑞芬太尼25 μg就可能引起呼吸抑制, 但在吸氧或者唤醒下很快恢复[12]。 Babenco等[16]报道单次静脉注射0.5 μg/kg瑞芬太尼2.5 min后, 呼吸抑制达到高峰, 6 min后呼吸开始恢复和15 min后完全恢复, 这可能与单次静注瑞芬太尼后, 其清除半衰期时间短 (3~5 min) 有关。 本研究通过面罩吸氧, 辅助通气, 所有患者术中SPO2均在92%以上, 患者苏醒后自主呼吸全部恢复正常, 且无呼吸抑制复发。 1.0 μg/kg瑞芬太复合1.5 mg/kg丙泊酚麻醉不明显增加患者呼吸抑制的发生, 2.0μg/kg瑞芬太尼复合1.5 mg/kg丙泊酚麻醉后, 可引起显著的呼吸抑制, 在麻醉过程中需要适当控制通气, 可避免体内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 保证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17]。所有患者均无肌肉僵直和尿潴留的发生。

上一篇:综合模拟论文下一篇:线路抢修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