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百年孤独》六篇

2024-08-10

小说《百年孤独》 篇1

关键词:《不朽》,存在,孤独感,阿涅丝

受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理论和创作实践均与存在主义哲学息息相关, 如果说他的创作是探索生命存在的艺术哲学, 那么他的小说理论则是“审美存在理论诗学”, 是“关于存在的诗性沉思”。也有人说“存在是昆德拉的出发与归宿”。昆德拉强调小说是对于“存在”的“发现”和“疑问”, 小说的使命是让我们免于“存在的被遗忘”, 他说:“小说不是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不是已经发生的, 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 是一切可以成为的, 一切人所能够的。小说家发现人们这种或者那种可能, 画存在的图”。“小说家不是历史学家, 也不是预言家, 而是存在的勘探者。”

存在的话题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孤独”这一人类古老的命题, 自然也囊括在其中。凡人群聚首处, 必有孤独。著名作家史铁生曾说:“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第一, 人生下来只能注定是自己, 人生来注定活在无数他人中间, 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的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 人生来都有欲望, 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 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第三, 人生来不想死, 可是人生来就是走向死, 这就意味着恐惧。上帝用这三种东西来折磨我们, 不过有可能我们理解错了, 上帝原是要给我们三种活得欢乐的机会。”昆德拉的《不朽》就涉及到了以上三点。尽管昆德拉并不喜欢自己的小说被冠以“哲理小说”的帽子, 但是这并不妨碍其小说中散发出浓郁的哲理性深思。在《不朽》中, 昆德拉打破了时空界限, 混合了虚构人物与现实人物, 写出了一部“哲理小说”。故事延续了昆德拉一贯的夹叙夹议发人深省的风格。特别是对于主人公阿涅丝和丈夫保罗以及妹妹洛拉的不同生存状态的一再追问与深入剖析, 揭示了现代人生存的自我异化与孤独处境。

一直以来, 对生命的崇拜和死亡的恐惧引发了人们对长生不老、生命不朽的不懈探索。人们既以“不朽”来对抗必死的命运, 又把它作为对生命意义的回答, 甚至是生命价值的最高确认。然而昆德拉探讨的“不朽”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灵魂的不朽, 而是一种世俗意义上的不朽, 即打入到他人的生命中, 为他人所记忆。洛拉和保罗都是渴望不朽的人, 他们的存在都是为了自我的不断扩张, 昆德拉将其命名为“灵魂的恶性膨胀”。而阿涅丝却与之却格格不入, 她自身是一个封闭的孤独的灵魂, 拥有与众不同的丰富而困惑的内心世界。通过阿涅丝这个人物, 作者向我们揭示了关于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人类的孤独意识。

一、脸——自我的困惑

在阿涅丝看来, 当造物主创造人时, 他只规定了可能性的范围, 而在这些范围以内, 它完全让偶然性来起作用。就像一种品牌的汽车一样, 这辆车和那辆车的区别, 仅仅在于汽车的序列号。而人的情况也是如此, 每个人的序列号就是她的脸, 是偶然和独特的线条组合, 从脸上并不能显现出一个人区分于他者的本质来。而人一“被打发”到这个世界上来以后, 首先必须和这个偶然性的巧合, 和这个由上天的电子计算机安排的意外成为一体。 (“被打发”这个词汇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海德格尔哲学中每个人的出生是“被抛”的说法来。) 因此她常常体验到一种越来越经常纠缠她的那种奇怪而强烈的感觉:她和身下有两条腿, 脖子上有一个脑袋的生灵毫无共同之处。而世人都倾向于通过一个人的脸来辨认了解一个人。阿涅丝渴求丈夫保罗能通过她内在的真实来了解和辨认自己, 而阿涅丝的悲哀就在于保罗对此也未能免俗。“我知道, 你认识我是通过认识我的脸, 你是把我作为脸来认识的, 你决不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认识我的, 因此你决不会想到我的脸并不是我。”当阿涅丝站在镜子面前越来越怀疑这张脸与她真实的本人有什么共同之处时, 一切都崩溃了, 自我存在的大厦也就岌岌可危了。

书中阿涅丝曾在脑中想象与外星人的对话, 外星人告诉她, 那是一个人人都没有脸的世界, 但是人与人之间却能彼此区分认识, 关键在于那个星球上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作品, 都是他自己创造的, 而阿涅丝一直心向往之的就是这样一个不以外貌来识人的世界。阿涅丝这种深刻的思考与困惑以及迥异于常人的内心世界透露出她强烈的孤独感与自我疏离意识, 同时这也已经把她逼到了一个无法与世人沟通的境地。她常常自我追问:“在一个无法与之和谐的世界里如何生活呢?不能把别人的痛苦和欢乐当成自己的痛苦和欢乐, 这样如何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呢?明知不属于他们中的一员, 如何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呢?”

二、爱情——孤独的证明

没什么能证明爱情, 爱情是孤独的证明。爱是软弱的时刻, 是求助于他者的心情, 不是求助于他者的施予, 而是求助于他者的参加。而对于阿涅丝来说, 虽然爱着她的保罗却跟她原是两个不同世界上的人, 她们所共同的生活都建立在爱情的幻想之上, 建立在两个人共同耕耘并尽心维护的幻想之上, 以至于面对外星人的关于来世是否愿意再相见的问话, 阿涅丝即使要冒着看到存在于他们之间的东西全都垮掉的危险, 仍然竭尽全力地听从内心最真实的声音的召唤, 用坚定的语气说她们宁愿再也不要见面了。保罗和阿涅丝都崇拜兰波, 都却是完全不同的方式。保罗崇拜兰波的“绝对现代化”的宣言, 而阿涅丝看到的兰波却是一个描绘大自然的诗人和一个四处流浪的人, 他的诗篇容纳了今人已经遗忘了的词汇:蟋蟀、鲍、水田芥、椴树、欧石南、橡树、美味的乌鸦、旧鸽舍的热粪便, 还有道路……阿涅丝倾心钟情的大自然在保罗眼里却毫无价值, “一块草坪只不过是一块痛苦之地而已。这里不仅没有美感, 而且充满了弱肉强食的残忍。”保罗与阿涅丝实质上不过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最熟悉的陌生人而已。阿涅丝自身也总是被一个念头纠缠着, 她对保罗的爱情仅仅是建立在一种意愿之上, 一种爱他的意愿之上, 一种需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的意愿之上。如果这种意愿稍许有所松懈, 她这种爱情就会像看到笼子打开了的小鸟一样飞走。爱情的虚妄性与脆弱性也由此可见一斑。

三、死亡——从孤独走向孤独

小说《不朽》中许多故事情节的设置都体现了作家独具的匠心和缜密的思索。以阿涅丝与坐在道路上等待着被过往车辆碾死的少女为例, 她们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对位法巧合”。少女的自杀行为在作者的思考与探究中也体现了鲜明的存在主义意味。之所以选择自杀这样决绝而惨烈的方式摆脱世界, 是因为少女感到自己与这个世界越来越隔阂和陌生。“她对别人说话, 但是没人听得见她。她正在失去世界。她在四周一无所见, 她不知道现在是夏天、秋天还是冬天……事实上, 她早就不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除了她的心灵, 她没有别的世界。”这表明少女本是试图与人沟通的, 但是她失败了, 继而转向自己封闭的内心世界, 而阿涅丝虽然生活在这个世界, 但是她既不能为这些人的战争感到苦恼, 也不能为他们的节庆感到高兴, 因为她深信所有这一切都与她无关。此时的阿涅丝已经和人类分道扬镳了。从本质上来看, 或许我们可以说, 少女和阿涅丝实际上是同一个人, 少女就是曾经试图与人沟通寻求理解的阿涅丝, 而阿涅丝正是屡屡受挫后绝望地弃绝自我的少女。因此她们的两人的死绝不仅仅是意外, 而是一种偶然相会的必然巧合。对于阿涅丝来说, 丈夫、女儿与妹妹本该是她在这个喧闹而荒凉的世界上的最亲近的人, 然而她们之间又是如此地方枘圆凿格格不入, 阿涅丝是孤独的, 而她内心渴望的正是这种弃绝人世自我放逐的孤独, 也正因为如此, 阿涅丝才对宁静孤寂的瑞士情有独钟。正如她在最后一个下午徜徉在群山间所感受到的那样, 对她来说, “生活并无幸福可言。生活, 就是在这个尘世中带着痛苦的自我。然而存在, 存在就是幸福。存在:变成喷泉, 在石头的承水盘中, 如热雨一般倾泻而下。”因此,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著名评论家弗朗索瓦·里卡尔认为阿涅丝的死亡是必然的。

阿涅丝在孩提时, 她的父亲教会她下棋, 她迷住了“车王易位”这一招。 (敌方聚集所有力量, 王却忽然从眼皮底下消失:王搬了家) 阿涅丝这辈子就憧憬这一招, 越来越疲倦, 她就越来越渴望用上这招数。阿涅丝的逃离与消亡意识源于她强烈的孤独感与陌生感, 这种意识在其心底可以说早已根深蒂固, 而随着周围世界的越来越喧嚣、身边的人们越来越陌生, 这种意识继而逐渐扩张加深, 并最终吞噬了她。

阿涅丝曾在心里不止一次地想过:当她有一天丑得使人不能忍受时, 她要到花店里买一株勿忘我。只要一株, 细细的茎上的一朵小花。她要把这朵花草举在面前走到街上去, 眼睛紧盯着它, 除了这点美丽的颜色之外什么也看不到。这是她想保留的她已经不爱的这个世界的最后形象。

可以说, 《不朽》中的阿涅丝继承了昆德拉之前作品中一系列孤独的女性形象 (露西、露辛娜、塔米娜、特蕾莎) , 在此基础上又将其刻骨的孤独意识书写得更加淋漓尽致, 昆德拉对存在的孤独感有着惊人的洞悉, 他以小说唤醒人类对自身生存境况的警醒, 也让我们看到他作为一个严肃作家应有的责任与承担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凤亮.小说:关于存在的诗性沉思----米兰.昆德拉小说存在关键词解读[J].国外文学, 2002 (04) , P61.

[2]仵从巨.存在:昆德拉的出发与归宿[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6 (04) , P62.

[3]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 P42-43.

[4]史铁生.自言自语[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1992.

小说《百年孤独》 篇2

陈染的个人命运和人生遭遇与其思想内核和价值定位有一种天然的契合, 这成就了作家陈染, 也给陈染的生存抹上了一缕浓重的阴云, 注定了陈染要一个人生存, 她别无选择。她转来转去发现自己一直不停地在找寻着什么, 那是她刻骨铭心地喜爱和依恋的东西———孤独, 她并不是打算要去摆脱它, 因为有它的存在, “才使得人的智力生活或心灵生活得以进行。”她坚守着这份孤独, 认为孤独是“一种最舒服最深刻的情感方式”。

只有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的人, 只有人格力量非常强大的人, 才会沉湎于孤独, 欣赏孤独, 赞美孤独, 陈染所体悟到的孤独正如此。她在写作中找寻自我, 写作成为陈染生命活动的重要部分, “不仅缘于某种不能为自己渴求与驱动, 而且出自一种无人倾诉的愿望;一种迷惘困惑中自我确认的方式和途径”, 她思索自己, 进而探讨人的生存。

陈染抛弃宏大叙事, 关注女性中心意义的构成, 并着手建构一种女性中心的象征框架, 给“女人”赋予新的含义。我们在其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庞大的女性孤独者家族。陈染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沉溺在自我的内心世界, 对外部世界失去应有的兴趣, 而且与外部的交流表现出无所适从的困惑。主人公一般都是单身 (即便有婚姻, 也是名存实亡) , 周围的人不是离异者就是独居的寡妇, 要不就是失去朋友的独单追寻者等等。

水水是《时光与牢笼》中的主人公, 她在多次的婚姻尝试中终究一无所获, 每一任丈夫都代表着不同的类型。她的第一任丈夫是知识渊博的博士, 两人鸿雁传书, 进行这柏拉图式的恋爱。第二次婚姻, 她不再迷信睿智的头脑, 开始着眼生活, 这次她现实地嫁给了金钱, 但是充裕的物质并不能弥补精神上的贫瘠, 她依旧追寻着孤独的逃离之路。两次失败的婚姻, 水水愈挫愈勇, 她开始向外突围, 嫁给了一个外国人。后来她发现“西方人一样空虚孤独, 小心眼, 患得患失, 一样冷漠麻木———水水不再做任何选择”, 因为想要找到幸福天堂几乎无望。水水的第四任丈夫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男人, 他年轻、善良而且体贴, 我们猜测这次水水已经找到了永久的港湾了, 但始料不及的是, 水水的脑海中时不时地被空白冲刷, 涌上心头的茫然说明她永远也无法寻找到人生依托。她只有独自以自我为伴时, 精神才如充电般智谋地运作起来, 心灵依旧独自行走在无际的天宇和绵长的时空之中。

“世界是荒谬的, 人生是痛苦的”, 生命中反复的抗争, 是那么的荒诞。《潜性逸事》中雨子的遭遇是萨特这种思想的极好诠释。

小说中的雨子唯一追求的便是爱情。然而她婚姻生活的点点滴滴却让这个追求一次次的遭受挫败。丈夫从不会主动送给雨子小礼物, 在购物时, 丈夫常故意“忘记”带钱包。然而在家里他东忙西窜, 忙碌的像一只勤劳的蜜蜂。在前妻的儿子与雨子两者之间做选择时, 雨子的丈夫无所迟疑的选择儿子。亲情与爱情的撞击, 撕裂了表面的温馨和平, 丈夫毫不留情地伤害着雨子。雨子在家庭中是孤独的。当她试图在密友李眉处寻求最后的安慰时, 却遭无情的背叛。婚姻的失意和友情的背离, 雨子的灵魂陷入荒芜。

值得注意的是, 陈染作品中的孤独与西方现代派作家有所不同, 它并不是刻意在营造一种悲剧性氛围, 而是在体验品味痛苦和孤独之后获得的重新生存的勇气。孤独不该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情绪感觉, 相反, 它可以是现代生命追求需要的崭新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 孤独是现代人存在意识的发散场所与集结领地。正如陈染所说:“孤独其实是一种需要不断成长的能力, 在通常的人群里, 人们终日忙着聚拢成群, 以便寻求对活者的慰藉, 企图从别人身上照见自己, 人们正在一天天地丧失孤独的能力。”

周杏坤, 郑州幼师语文教研室讲师, 郑州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研究生。

摘要:陈染是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对孤独给予真诚关注的少数女性作家之一。这主要源于她的生活经验, 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对人生的看法和对生命的体验。陈染的个性化写作, 突出表现在抛弃宏大叙事, 转而关注女性主体构建上。她的作品传递着对人类孤独存在的独特体悟, 蕴含着深刻的存在主义的哲思。

《孤独小说家》等 篇3

这是一部探索现代人内在情感的图像小说,讲述了一个被父母之爱所“禁闭”、只能靠想象力生活的畸形怪人,渐渐在词典的语言碎片和无名水手的帮助下,找到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作品以独特的“慢镜头”叙事方法勾勒出了人性中的美丑、孤独、胆怯、恐惧……

荒野猎人

《荒野猎人》取材自19世纪前期美国内陆毛皮贸易时代一桩真实发生的传奇故事。1823年秋天,皮草猎人休·格拉斯在参加一次深入蛮荒西部内陆的捕猎远征时,他受到一头灰熊袭击,重伤濒死。远征队安排了两名队友留下来照顾格拉斯,但这两个人不久便将奄奄一息的格拉斯抛弃在荒野中,还掳走了他的枪支等财物。万幸的是,依靠强大的求生意志与丰富的野外生存技能,外加天赐的好运气,格拉斯活了下来。随后,他发起了史诗般的复仇行动……

孤独小说家

《孤独小说家》是直木奖得主石田衣良最温情而有力量的一本小说。本书讲述了一个为梦想奋斗十年的小说家终于成功的暖心故事。黑暗、绝望的时候,正是你离梦想最近的时候,你只需要再站起来一次。书中充满惊喜与感动,关于梦想、关于家庭、关于小说家和父亲的双重角色,以及我们为何坚持梦想、为何而爱。

重新洗牌

本书是迈克尔·道布斯有关权力斗争的重磅新作。继《纸牌屋》中老谋深算的弗朗西斯·厄克特之后,迈克尔又创作了哈里·琼斯这一孤胆政客角色,并用成熟精湛的笔触讲述了心狠手辣的政治老手们为登上权力宝座不择手段地争夺砝码、冷酷厮杀的精彩故事。从英国的议会大厦到中亚的死亡监狱,无处不在的政治阴谋将所有掌权者卷入其中,这是一场权力的博弈,更是一次生死的决斗!而棋到险着,往往需要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

商业的本质

本书是“全球第一CEO”杰克·韦尔奇对过去十几年商业变革的反思和总结,也是继管理圣经《赢》之后潜心10年的封笔之作。在这期间,杰克·韦尔奇访问了世界各地不同大小、不同行业的公司,提供商业领域的教学和咨询服务,深度接触了数百家企业。致敬工业时代,回归商业本质!面对经济增长放缓,管理巨匠韦尔奇在本书中提供了应对经济低迷的6大突破口,并特别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前景。

小说《百年孤独》阅读笔记 篇4

马尔克斯在谈及作品中人物孤独性时,他说过:“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这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他希望整个民族能够团结在一起。布恩地亚家族都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原因。他们的孤独并不是因为不能与人分享快乐,而是由于感情的匮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与心的离异与隔膜,这样的孤独可以使一个昔日曾经繁华的小镇最终消失。

在此,马尔克斯告诉人们,孤独的实质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生存哲学,它意味着以冷漠、消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而实际上,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同样会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你。一个陷入孤独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只能与贫穷、落后和愚昧为伍。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每个人都固守着自己的一份孤独,而这样的孤独会使人走向冷漠,这便出现当下小月月、小伙与七旬老伯争抢地铁座位的现象。社会是群体的,需要大家共同建设社会才会和谐。

《百年孤独》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者们。孤独成了这个家族的徽记,如同他们血液中固有的冒险、冲动、勇敢和不屈,还有遗传的高高的颧骨,以及骨子里隐藏至深的渴望。

小说《百年孤独》 篇5

著名作家马尔克斯辞世,一代文坛巨星陨落,举世哀悼。在影视界曾经有个传闻,马尔克斯生前认为其代表作《百年孤独》只有好友黑泽明有资格导演,在黑泽明过世之后一直没有满意的人选。如今这两位大师都离我们而去了,一切都成为了历史。

记得我的马尔克斯阅读史是从高一年开始。在那个开学季的秋天里,刚刚甩掉中考包袱的我们激情四射。我在的高一九班又是年段里最活跃的班级,各项文娱活动大家踊跃报名、积极参与。任数学课代表的我兼宣传委员。当时校运动会刚刚结束,我写的几篇诗歌被莫名其妙地挂在学校的宣传栏上。为了不负众望,当然要加强文笔训练。于是我对文学的追求慢慢展开了。你想想当每天有人在晃悠着念着你的诗歌,感觉是多么的奇妙。我就是在此刺激之下,一跃而起,大补文学知识。不发奋则已,一旦下定决心,则狂扫校图书馆。我们班级刚好坐落在图书馆楼,一层,借书部是在三层。每逢课间十分钟,我就上去扫荡。图书馆管理员是两位女士,身材高挑的那位很严格,一板一眼的;矮胖的那位有点痴呆,总是斜着眼睛看着我们,讲话腔调奇怪,吐字不清晰,鼻音总是拉得老长。她们二者的组合颇像女版的“胖瘦头陀”。

一天下午,我无意中发现了《百年孤独》,依稀记得是白色封皮,上面镌刻着浙江文艺出版社、黄锦炎译等字样。原先那书是有书衣的,但是不知在哪一次借阅中被哪位粗枝大叶的读者弄丢了。经“瘦头陀”阿姨办理登记后,伴随着急促的铃声我匆匆赶回到教室,把它塞入抽屉里,压在课本、练习册、试卷之上。在无聊的英语课上,听着枯燥的语法分析,教英语的女老师又几乎不与我们互动,着实令人乏味。于是我忍不住翻了翻它,孰料书中的那些故事就像“吉普赛人的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让我无法专心听课,恨不得马上躲到一旁一口气阅读完毕。有些小说看了开头就没有阅读的欲望,有些小说看了开头就让人欲罢不能。这部小说是属于后者。一个作家写小说达到此境界,此生足矣。书中的光怪陆离的情节、巧妙的构思让人叹为观止。特别是一个名字重复于家族百年,让人感觉。偶尔想想,把它放置到更大的历史视野,整个人类不也是如此吗?

孤独小说家读后感 篇6

小说以一个单亲爸爸青田耕平为视角,曾作为新人作家红极一时,之后十年却平淡无奇,但他仍坚持着写作的梦想。人需要有梦想,才能筑造自己的人生。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他们正是敢于做梦的年龄,但可能我们教学中不经意间的举措,会扼杀学生的梦想。所以,梦想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个体,注定生来孤独”。我却觉得梦想在,就是陪伴在。没有谁会比梦想更了解你。身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寻梦、追梦的过程。只有我们满怀对教学事业的热爱与梦想,才能让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追梦。有人说:“梦想最终会败给现实。”但我想告诉我的学生,梦想其实败给的是人心。在成长的道路上,你们会遇见很多的困难,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渡过难关的唯一法则就是坚持。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做好一件事情。人心不倒,梦想就不倒。

当然,追梦的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书中的一句话对我的.触动特别深,“人,就是一种只会关注他人失败的动物。这个国家只教给孩子成功,却对失败不屑一顾”。也许,失败才是孩子们梦想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有多少孩子是因为曾经摔倒,就再也站不起来。我们当今的教育教学中缺少的也正是这种失败教育。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教会我们的孩子如何站起来,摔倒了不要怕,坚持下去,坚定自己的信念,最黑暗、最绝望的时候,正是你离梦想最近的时候,你只需要再站起来一次。

上一篇:软件功能点下一篇:鼓励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