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协作四篇

2024-09-12

分组协作 篇1

一、在自我表达中, 培养协作精神

分组讨论最首要的一点就是勇敢说出自己的感悟, 让别人得到自己的信息, 只有这一步顺利完成, 才能继续进行其他的步骤。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 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十分重要, 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具备极强的引导能力和组织能力。教师必须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通俗来讲, 就是教师应该掌握每个学生的动态, 知道哪些学生性格十分活泼, 哪些学生比较沉闷, 哪些学生知识比较广博, 哪些学生知识比较单调。教师只有在掌握了这些讯息的基础之上, 才能进行有效的分组, 才能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有话可说。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谁的本领大》时,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讲的是风和太阳开始都认为自己本领最大, 两次比本领后双方都悟出了道理, 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 要正确认识自己, 看待他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与人相处要本着一颗友爱的心去帮助他人、赞美他人, 和他人一起快乐地学习、生活。在一开始对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 教师先不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 而是直接组织一次分组讨论, 讨论的题目就是“太阳和风谁的本领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 这个问题设置很准确, 他们都会有话可说。教师进行合理的分组之后,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 无论结果是什么, 学生表达的过程就是一次培养语言组织能力的过程。

这种教学最关键的步骤就是教师的组织能力。一个好的教师, 能够让每个小组都能有效协调完成各项任务, 不至于出现精神不集中, 完全脱离整个班级的情况。

二、在聆听他人中, 培养协作精神

倾听是一种美好的品德, 教师应该教导学生懂得倾听。懂得倾听不仅是一种礼貌需要, 更是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小组讨论之中, 最怕出现的一种状况就是: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他的学生无动于衷, 这就会使课堂出现沉闷的状态。因此, 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他们在倾听他人观点的过程中, 可以给予一些面部表情或者肢体语言进行无声的回应, 让讲述者明白自己的观点是有人在倾听的。此外, 在观点出现分歧的时候, 不要随意地打断别人, 而应该真诚坦率地表达不同的意见。在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 教师维持好秩序十分关键, 要让学生懂得学会倾听不仅是一门艺术, 也是应该要掌握的一项技能。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秋姑娘的信》时,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读信”的情境,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秋天的一些特征, 懂得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的道理。一年级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 还处于认知的阶段, 充满表现欲。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激发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和同学之间的感情,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倾听别人对秋姑娘的看法中, 他们可以不断地深化知识。当然, 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微笑的方式对他人的讲话进行回应。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哪怕学生说得有些离奇, 也一定要听下去, 做到率先示范, 让学生在老师的言行中, 学会尊重他人的发言, 懂得倾听。

三、在信息反馈中, 培养协作精神

信息的反馈其实就是一种分享的过程, 这个过程展现了协作之后的消息传递。在新时代的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成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就必须要让他们懂得知识的分享和融合, 懂得真理就是在不断的交流和分歧中得以实现的。因此, 教师要构建良好的平台, 在班级中鼓励学生用合理的方式反驳他人, 教给学生一些语言交流技巧。此外, 教师还可以组织班级交流讨论成功的经验。通过这些手段, 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与他人良好地互动。

例如六年级下册《读书要有选择》这篇文章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他们能自主地选择一些优秀的书籍来充实自己, 培养质疑的习惯, 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根据这篇文章, 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赛, 题目可以叫“博学好还是专学好”, 让学生讨论“书阅读得多, 不求甚解好, 还是专一读几本书, 读得深奥好”。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是小学阶段的“大龄学生”了, 对于他们而言, 这样的分组讨论学习, 能够极大地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对于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闪光点, 教师要进行提点和总结。在一堂课程完成之后, 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将有效的经验进行书面归纳, 这样就有利于在今后的协作学习中, 更好更有效地开展分组学习。

总之, 对于小学生而言, 分组讨论是一个十分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 要多安排分组讨论活动, 给予学生平台,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在协作中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摘要:小学课堂的教学中, 分组讨论是一种经常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十分突出的优点, 它不仅能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到知识, 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关键词:分组讨论,协作精神,课堂

参考文献

[1]甘水兰.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进合作学习的探讨[J].学园, 2013 (26) .

[2]李俐俐.浅谈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3 (10) .

分组协作 篇2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与分组协作式学习

中职计算机教学在现今发展处于“蒸蒸日上”状态,简单来说,就是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急剧上升,中职计算机教学就是培养该方面人才的重要形式。但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较为不理想,发展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其的具体要求,主要原因就是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较为落后,师资力量以及生源较为有限,该现象会使我国该方面人才的缺口无法得到填补,抑制网络化时代成熟化的实现。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实际的调查以及实际的研究发现,其中作用极为凸显以及有相应的发展前景的教学方式就是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的引进。

1. 中职计算机教学

中职计算机教学发展时间较为有限,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以及存在的不合理不科学之处较多,需要进行的改进方向以及改进内容较多,所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就是逐步进行,由主到次,由杂到简,简单的来说就是抓住影响中职计算机教学进展缓慢的主要因素以及主要问题,从该方面入手,大体上调整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方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起色之后,进行细节性的内容改进,进而完善化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职计算机教学发展的主要意义就是适应时事,适应社会,发挥存在价值,实现存在意义,不被社会所淘汰,被社会所认可,并且能够在险象环生的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能够实际的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向国家输送人才,让社会的发展更为稳定以及社会的发展更为快速。

2. 分组协作式学习

分组协作式学习就是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各小组之间进行相互的协作,帮助,在竞争的环境中相互促进,相互完善,自我发展,分组协作式学习所需要掌握的主要原则就是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合作,理性竞争等,分组协作式学习能够有效的快速的稳定的提升整体学生的能力,提升整体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减轻教师负担,和谐化师生以及生生关系有实际的效果,分组协作式学习过程中教师所占据的位置以及教师所占据的比重较为有限,教师主要起到的作用就是指导以及引导作用。因此,从一个层次上来说,就是分组协作式学习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的合作学习。

二、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 分组协作式学习应用表面化

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应用,需要建立在教师的配合以及教师的引导鼓励之下,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这一条件并没有达成。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的独立性以及给予学生的空间较为有限,课堂上采取的仍旧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小组形式只是给教师的随机性提问提供方便,小组之间的协作也因为该种形式而出现名存实亡的现象,反而出现竞争激化的情况,如教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问答比赛,以最终成绩确定最佳小组,给予一定奖励,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形式化的表面化的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无法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以及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升,无法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学下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提升,以及阻碍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创新意识培养。

2. 分组协作式学习与中职计算机教学结合不合理

分组协作式学习与中职计算机教学结合不合理,体现在分组协作式学习只是针对特定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内容,没有大范围的采取,并且教师在分组协作式学习应用中所结合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内容较为不重要,所给与的时间以及所给与的空间较为有限,没有给学生一定的示范以及一定的提示,导致学生由于对此不了解而出现探讨质量较低,协作与竞争关系调节不合理等现象,学生因而对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失去兴趣,产生反感情绪,教师也因为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没有达到预期要求而坚定自我的理解,认为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无法起到促进效果。

3. 分组协作式学习应用方式存在问题

分组协作式学习存在的另一个无法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就是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存在应用方式不妥当,具体表现为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具体应用方式为学生自主组队,学生在课堂上根据组队形式进行排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随机讨论,导致的现象就是课堂秩序紊乱,学生所谈论的话题杂糅,无法控制学生的讨论中心,导致课堂沦为学生闲聊的场所,对于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教师的不合理调整以及控制,教师把握的度存在问题以及学生的自控能力有待提高。

三、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1. 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探讨

通过以上对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探讨,提出相应的针对性解决措施,针对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应用表面化,所提出的针对性问题就是对教师提出明确性要求。以分组协作式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通过监控方式以及随机调查方式进行强制性要求,使得教师在该环境中逐渐形成习惯,并且能够快速有效的适应该种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效果的展现让教师对此更为重视,进而促进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的发展;针对两者结合不合理提出的措施就是教师进行课程内容的全面分析,以理性的视角确定需要进行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内容,以其中较为简单的篇章作为例子向学生阐述分组协作式学习的具体形式以及进展方式;针对分组协作式学习应用方式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通过对成功例子探究以及通过对先进课堂管理方式的分析,确定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的具体开展形式以及应用方式。

2. 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分析

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就是教师根据班级的成绩、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特长以及班级的座位等信息进行小组分配,而后教师给出一个探讨主题以及学习主要范围,让小组以此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小组需要将自主学习的过程以及自主学习的结论进行记录,并能够保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小组之间需要保证互相协作,对于小组之间的协作内容也需要进行记录,在此之后,小组进行调换式课堂讨论,以达到协作的最大化,在课堂上没有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只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时间,由教师指定调换组中的任意一名学生进行操作以及进行讲述。

3. 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前景,就是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较为全面的掌握具体计算机操作技术以及具体计算机知识,能够较为平衡地促进班级学生的共同进步发展,能够有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发展学生对于知识的利用能力以及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创新能力。

综上,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较为明显,有实际的发展价值以及进步空间。

摘要:主要研究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应用的方向为中职计算机教学,通过对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对中职计算机教学所生产的具体促进作用,来确定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应用的价值以及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分组协作式学习,中职计算机教学,应用分析

参考文献

[1]韩云凤.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187.

[2]冯敬益.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6):41-42.

分组协作 篇3

【关键词】 mCSCL;协作分组;伙伴模型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2—0048—04

一、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融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移动学习正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1]移动技术是支持未来教育最有效的技术之一,对教育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2]在国外特别是在欧美国家,围绕mCSCL(Mobile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移动设备支持下的协作学习)已经开发出若干诸如C-Notes[3]的学习环境。mCSCL以协作小组作为开展学习的基本单元,协作小组的构建对组织有效的协作学习具有重要的意 义。[4][5]在协作学习中,通常将协作小组的成员称为学习伙伴。[6]因此,在mCSCL中如何寻找协作分组中的学习伙伴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而设计并建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则是寻找学习伙伴的第一关键所在,这也是本文的关注点所在。

二、伙伴模型的研究现状与启示

所谓伙伴模型是指学习者在建立伙伴关系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是学习者寻找学习伙伴组成协作小组的核心。[7]通过文献分析发现,mCSCL中关于伙伴模型的研究比较简单,还没有形成正式的模型,其学习伙伴形成的依据有Random(随机)、 Preference(喜好)、Achievement(学习成绩)、Sociability(社交能力),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发现:目前,mCSCL伙伴模型考虑的因素过于简单,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仅考虑了学习者的单个特征,并没有针对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进行综合的考虑;二是没有考虑mCSCL环境下学习者和学习的特殊性。

虽然目前关于mCSCL伙伴模型的研究并不深入,但是国内外的研究者对CSCL和WEB环境下的伙伴模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这些将为mCSCL环境下伙伴模型的建立提供基础和借鉴,其中比较有借鉴价值的伙伴模型如表2所示。

虽然国内外的研究者对CSCL和WEB环境下的伙伴模型进行了比较丰富的研究,为我们构建mCSCL环境下的伙伴模型开拓了思路、提供了借鉴,但这些伙伴模型是根植于CSCL和WEB的特殊环境,并没有考虑mCSCL环境的特殊性。与CSCL相比,mCSCL的小组成员能够在便携式移动设备的帮助下自由移动到同一空间开展协作活动,从而使学习者不再局限于计算机屏幕前而能自由移动到真实活动场景中进行社会化的交流。简而言之, mCSCL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建立mCSCL环境下的伙伴模型必须考虑这些特殊性。

鉴于mCSCL伙伴模型的研究现状以及CSCL和WEB环境下伙伴模型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构建mCSCL环境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必须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学习特征,在综合考虑学习者个性特征和学习特征的基础上,根据mCSCL环境的特殊性,构建适合mCSCL环境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

三、构建mCSCL环境下协作

分组的伙伴模型

鉴于上述分析,本文试图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mCSCL环境的特殊性作为构建mCSCL环境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的依据,在对学习者的个性特征进行综合建模的基础上,结合 mCSCL环境下协作学习的特殊性,设计mCSCL环境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

(一)学习者的个性特征信息

学习者的个性特征是构建伙伴模型的主要依据,对学习者之间伙伴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学习风格、知识水平、学习需求、认知能力”四个因素作为学习者个性特征的最佳表征和mCSCL环境下伙伴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个体在其心理、生理特征基础上形成的、接受和加工信息过程中的持久偏好,是学习者个性特征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特征。[19]mCSCL虽然在移动设备支持下以协作构建为核心,但协作并不意味着限制学习者主体性的发挥,强迫个体削足适履地适应协作小组的设计意图,而是强调异质的学习者发挥各自的专长,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优质移动学习资源缺乏的今天,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在开展mCSCL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容易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性,从而在与他人联合过程中获得自由感,使得整个协作小组变得更高效。总之,mCSCL环境更加需要学习风格差异化的学习者,学习风格应该成为伙伴模型组成要素之一。

2. 知识水平

知识水平是指学习者对完成共同目标所需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影响mCSCL的进度,知识协作构建是开展mCSCL活动的任务之一。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知识的形成不仅取决于特定的学习环境,还需要学习者基于自身知识经验进行建构。mCSCL是支持移动学习者理解新知识并将新知识与已获得知识建立联系的学习活动,学习者知识水平的高低将会影响学习者在mCSCL活动中知识协作构建的表现[20]。

3. 学习需求

学习需求是学习者参加mCSCL活动的内驱力。mCSCL下的学习需求由群体需求、个体发展需求、个体交互需求组成。群体需求是指mCSCL中小组成员的共同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是指学习者在mCSCL中期望获取的事物,可以表现为学习者知识和认知能力的改变。个体交互需求是指学习者在mCSCL中期望与其他学习者交互获取的事物,它是学习者满足个体发展需求的方式,可以表现为学习者经验的增长。移动学习是一种基于需求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参加mCSCL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学习者只有与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伙伴进行交互,才能在mCSCL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有意义的mCSCL活动才能发生。

4. 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将认知能力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個层次,认知能力的高低将会影响协作学习目标的完成。不同认知能力的学习者在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容易形成互补,从而使协作小组能够从多个角度阐述并完成协作学习目标。

(二)构建mCSCL环境下学习者的动态协作信息

移动设备的移动性、灵活性和即时性允许学习者随时随地参与高水平的协作学习活动,使学习者不再局限于计算机屏幕前而能面对面地进行社会性交流。mCSCL应该更加关注学习者的移动性、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与协作。学习者的移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容易从一个学习主题转移到其他主题(与学习相关甚至无关);二是技术支持学习者的移动,如技术支持下学习的情景化,使学习者能够由一种情景转移到另一种情景中。

有鉴于此,本文将通过“注意力限度”、“技术熟练度”来体现学习者的移动性,通过 “交互频率”、“伙伴认同感”、“协作贡献率”来体现mCSCL环境下协作学习的特殊性。

nlc202309030700

1. 注意力限度

注意力限度是指学习者专注于学习内容的时间长度。移动学习中学习者的注意力是高度分散的,学习者极易从当前学习主题转移到其它学习主题或者被外界情景吸引而游离于学习之外。有鉴于此,我们需要学习者尽可能地在同一时段专注于同一学习内容,进行社会性的交互与协作,开展和维持有效的mCSCL活动。

2. 技术熟练度

mCSCL是在移动技术支持下开展的协作学习活动。虽然技术与教育只是在特定的时空才能结合,技术绝不是教育的决定性力量,但不可否认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不再抽象化。[21]在mCSCL中,移动技术是学习者即时交互、学习情景化等的有效支撑,学习者对mCSCL支撑技术的熟练程度将会影响mCSCL的协作效果。

3. 伙伴认同感

伙伴认同感是指学习者对其学习伙伴的认可程度,是学习者对其学习伙伴在协作活动中表现的一种评价。通过伙伴认同感,可以了解该学习者的历史协作记录,为选择学习伙伴提供依据。

4. 交互频率

交互频率是指学习者在mCSCL活动中与其他学习者交互的紧密程度。与CSCL相比,mCSCL除了具有随时、随地和移动性的优势之外,其最大的优势在于mCSCL为群体成员之间的交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mCSCL中,学习者与其伙伴之间的交互频率反映了学习者参与mCSCL活动的积极性与活跃程度。要开展有效的mCSCL活动,高质量的即时交互是必需的。

5. 协作贡献率

协作贡献率是指学习者在mCSCL活动中所作的贡献,是衡量学习者协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学习者总倾向于选择协作能力强的学习伙伴,高协作贡献率是学习者选择学习伙伴的一个重要依据。

(三)mCSCL环境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mCSCL环境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由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学习者的动态协作信息两部分组成。在考虑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同时考虑mCSCL的特殊性,从动态协作的角度构建伙伴模型,如图1所示。

四、小结与展望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伙伴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mCSCL的特殊性构建了mCSCL环境下协作分组的伙伴模型,希望能够为mCSCL领域的自动协作分组提供一种良构的依据。然而,mCSCL中要实现自动协作分组,除了要构建精确的伙伴模型之外,还需要针对伙伴模型设计合适的测量和量化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合适的学习伙伴推荐算法,这将是本研究下阶段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 刘建设,李青,刘金梅. 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 电化教育研究,

2007,(7):21-25.

[2] S. Martin, G. Diaz, E. Sancristobal, et al. New Technology Trends In Education: Seven Years Of Forecasts And Convergence[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1, In Press, Accepted Manuscript.

[3][8] M. Milrad, J. Perez ,U. Hoppe. C-notes: designing a mobile and wireless application to support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building[J]. Proceedings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2002, 117-200.

[4] 赵建华,李克东. 协作学习及其协作学习模式[J]. 中国电化教育, 2000,(10).

[5] 黄荣杯.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M]. 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3.

[6][12] 赵建华. Web环境下智能协作学习系统构建的理论与方法[D].华南师范大学,2002.

[7][14] 程向荣,周竹荣,邓小清.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的伙伴模型[J].计算机应用,2007,(7):1763-1766.

[9] H. Ketamo. xTask-adaptable working environment[A]. Proceedings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C]. Vaxjo, Sweden: IEEE Comput. Soc, 2002, 55-62.

[10] K. Yatani, M. Onuma, M. Sugimoto, et al. Musex: a system for supporting children'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a museum with PDAs[J].

Systems and Computers in Japan, 2004, 35(14): 54-63.

[11] C.-K. Chang ,C.-K. Hsu. A mobile-assisted synchronously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annotation system for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reading comprehension[J].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11, 24(2): 155 - 180.

[13] 刘菊香. 基于模糊理论的网上协作学习学生分组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华东师范大学,2006.

[15] 程向荣. CSCL的伙伴模型研究[D]. 西南大学,2008.

[16] 马玉慧,孙双,白滨. 基于贝叶斯分类的CSCL自动异质分组策略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5):38-40.

[17] P. Paredes, A. Ortigosa ,P. Rodriguez. TOGETHER: an Authoring Tool for Group Formation based on Learning Styles [J]. 2009.

[18] S. Chuen-Tsai ,S. J. L. Sunny. Learning through collaborative design: a learning strategy on the Internet[A].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2001. 31st Annual[C].

[19] 郝丹,张伟远,陈丽. 远程学习者学习风格测量方法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5,(1):51-54.

[20] E. Alfonseca, R. M. Carro, E. Martin, et al. The impact of learning styles on student grouping for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 case study[J]. User Modeling and User-Adapted Interaction, 2006, 16(3-4): 377-401.

[21] M. Sharples. The design of personal mobile technologies for lifelong learning[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0, 34(3-4): 177-193.

收稿日期: 2011-10-15

作者簡介:唐杰,硕士,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310014)。

李浩君,副教授,硕士,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310014)。

邱飞岳,教授,博士,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院长(310014)。

责任编辑 石 子

分组协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4

[1][2]下一页

sp; 其次,要以班主任为核心,建立班级教育团队,共同研讨分组协作学习在班级教学和管理中的运用,形成合力,更好地发挥分组协作学习的效率。再次,要改革评价制度,给教师和学生松绑。要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动态性和灵活性,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为分组协作学习的应用提供制度保证。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编著,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现代教学方法改革走势新探》 王坦、高艳 《教育研究》第8期

【分组协作】推荐阅读:

竞赛分组05-11

分组实验05-12

分组系统05-17

分组机制05-27

优化分组06-09

分组交换06-11

如何分组06-18

分组算法07-03

分组护理08-02

分组信息08-04

上一篇:《小企业创办实训》下一篇:口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