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中药灌肠十篇

2024-09-12

自拟中药灌肠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青岛市城阳区人民医院肛肠科、普外科收治的210例直肠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直肠炎。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其中实验组男56例,女49例,平均年龄(40.6±11.1)岁,平均病程(1.2±1.1)年,其中轻度45例,中度38例,重度22例。对照组男53例,女52例,平均年龄(41.3±11.5)岁,平均病程(1.3±1.2)年,其中轻度47例,中度33例,重度25例。两组患者在以上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痢疾、血吸虫病等其他感染性肠炎者;合并其他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严重精神意识障碍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所有研究对象知情同意,自愿接受治疗,依从性好可完成随访。

1.2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口服自拟中药丸剂,每次10g,3次/天。丸剂的主要组方为党参20g、白芍15g、没药10g、车前草15g、葛根5g、地榆10g、麦冬5g、金银花15g、淫羊藿5g、乌梅15g、香附10g、炒芡实10g、仙鹤草15g、煅龙骨5g、甘草10g、食盐5g,充分混合以上组分并超微粉碎,过500目筛,制成丸剂;并外用自拟中药浓缩煎剂进行灌肠治疗,每次200ml,2次/天。煎剂的主要组方为大黄15g、黄芩20g、黄连10g、地榆10g、白及15g、苦参10g、半枝莲15g、金银花20g、蒲公英15g、连钱草10g。灌肠中药制剂具体用法:将上述药物按重量称重混合,自动煎药机煎成浓缩液400ml分成2等份,装入250ml盐水瓶密闭。将浓缩液盐水瓶插入一次性输液管,末端再接一次性吸痰管,嘱患者排空大便,取左侧卧位,排出管内气体,将涂以液体石蜡油的吸痰管插入肛门15~25cm,胶布固定,打开调节器,滴速为75滴/分,20~30分滴完,保留1小时。对照组:患者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250mg),3次/天,3片/次;同时外用柳氮磺吡啶栓剂0.5g/次,1次/天。所有患者均适当休息,流质饮食等对症支持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1周为1个疗程),并进行尿常规、血常规、大便常规等检查,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通过电话或门诊复查等完成至少1年的随访,观察有无复发。

1.3 疗效评定

参考中华医学会消化疾病分会制定的直肠炎疗效判定标准进行疗效判定。显效:直肠炎症状消失,肠镜检查良好,排便正常;有效:直肠炎主要症状明显缓解,肠镜检查炎症明显缓解,大便次数减少,但仍需坚持治疗;无效:直肠炎症状未见缓解或加重,肠镜检查炎症未缓解[3]。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646,P<0.01),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腹痛、腹泻、腹胀、里急后重、黏液便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5.769,P<0.01),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比较

实验组出现胃肠道不适、尿常规异常及肾功异常共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对照组出现胃肠道不适、尿常规异常、血常规异常及肝肾功能异常共9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224,P>0.05),表3。

2.4 两组患者治愈后复发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均完成随访,实验组患者仅出现2例复发,复发率为1.9%,对照组患者共出现11例复发,复发率为1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2,P<0.01),表4。

3 讨论

目前由于生活方式、饮食、工作等方面因素,直肠炎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其具体发病原因尚未明确,认为是遗传、环境、感染及免疫等多方面相互作用引发的[4]。目前临床普遍认为西药是治疗直肠炎的首选药物,给药途径有口服、保留灌肠和静脉输液,治疗以抗炎及调节免疫反应为主,治疗药物主要是以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柳氮磺胺吡啶为代表的抗生素类,此类药物虽然起效快,近期缓解率高,但长期过度使用抗生素的毒副反应多,易出现胃肠道症状、荨麻疹、头痛、关节痛及肝肾损伤等,治标不治本,停药后易复发,部分患者疗效并不理想[5]。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医疗安全意识的提高,对用药安全性及治疗有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西医治疗直肠炎的方法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中药治疗疾病的独特优势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受。大量研究显示中医对直肠炎的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6,7]。故本研究以自拟中药制剂内服联合灌肠治疗直肠炎,与西药治疗相比,中药口服制剂对胃肠道刺激作用小,对肝脏、肾脏的毒副作用低,药物有效成分释放均衡,疗效持久;中药外用灌肠制剂,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治疗效果明显,方法简便易行,而且药物不经过体内循环系统,对体内循环系统无毒副作用。

中医认为直肠炎导致腹痛、泄泻、便血等,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脏腑虚弱等,致使湿热蕴结肠道,气血阻滞,壅血生脓。湿热内蕴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治宜清热解毒、去腐生肌。该研究根据以上中医理论,通过内服联合外用自拟中药制剂对直肠炎进行治疗,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辩证加减,结果显示实验组直肠炎治疗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9%,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者的腹痛、腹泻、腹胀、黏液便等症状均显著改善,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实验组出现胃肠道不适、尿常规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对照组出现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自拟口服联合外用中药制剂治疗直肠炎疗效显著优于柳氮磺吡啶口服及外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直肠炎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充分发挥了中药局部与整体共同调节的原则。本研究方剂中诸药协同作用、互为补充,共奏清热解毒、消痈散肿、止血涩肠、凉血止泻、生肌敛疮、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等功效。本研究经过对治疗患者的医后随访,患者普遍反应治疗效果良好,实验组药效持久,治愈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自拟中药制剂口服联合灌肠治疗直肠炎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作用缓和、安全性高、疗效持久、无耐药性、复发率低,达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目的。其治疗方法简便易行,患者易于接受,治疗费用低,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制剂内服联合灌肠治疗直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诊治的直肠炎患者210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5例。实验组患者给予自拟中药丸剂口服联合中药煎剂灌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西药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及柳氮磺胺吡啶栓剂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复发率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自拟中药制剂内服联合灌肠对直肠炎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疗效显著,较西药治疗更安全持久,治愈后复发率低,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内服,灌肠,直肠炎,疗效

参考文献

[1]杨应雄,任权,向军英,等.中西医药物治疗溃疡性直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26(2):155-157.

[2]张千娥.柳氮磺胺吡啶口服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22):1902-1903.

[3]汪金贵,刘正辉.中西医药物治疗溃疡性直肠炎临床疗效观察与分析[J].中国中医药,2014,12(9):23-26.

[4]张开玉,赵苏.中西医结合治疗45例慢性溃疡性直肠炎疗效观察[J].西南军医,2011,13(3):467-468.

[5]李雨静.美沙拉嗪栓、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地塞米松、思密达、谷氨酰胺保留灌肠治疗慢性反射性结直肠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0):140-141.

[6]牛丽辉,高记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直肠炎70例[J].河南中医,2013,33(10):1755-1756.

自拟中药灌肠 篇2

1 病因及症状

母猪产后便秘常发于农村散养户, 特别是老式养猪法的饲养户, 主要是长期饲喂米糠、稻壳等粗料, 饮水不足, 饥饱不均等因素或母猪生产后管理不善引起。此外, 母猪生产时强力努责, 导致直肠麻痹, 肠道收缩无力, 同时因母猪生产引起气血两虚, 肠燥涩滞, 传导无力而不能迫便下行, 致使便秘。因便秘初期容易被忽视, 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 形成习惯性便秘。临床症状为:患病猪初期表现为食欲减退, 常弯腰举尾呈排粪姿势, 但排粪滞慢, 且口渴贪饮。粪便干硬, 常附白色黏液。病猪呈现起卧不安、回顾腹部等腹痛症状。随着病程发展, 表现精神不佳, 食欲不振, 眼结膜充血, 口腔干燥, 排便努责, 干硬粪便很难排出。严重的不见排粪, 少食或停食, 肚胀, 起卧不安, 以手按压腹部有痛感, 甚至精神沉郁, 腹部胀满。如无并发感染, 则体温正常。母猪产后便秘除上述症状外, 还出现不发情或配不上种。

2 治疗

猪便秘的治疗, 西药常用硫酸钠、人工盐等泻下药物灌服, 或用增强胃肠蠕动的注射剂, 如氨甲酰胆碱等药物治疗, 虽见效快, 但维持时间短, 药效一过即反复, 同时长期应用泻药不仅可形成依赖性, 还能引起肠痉挛, 造成排便更加困难, 特别是习惯性便秘更不易治愈。中药治疗猪便秘, 虽疗效慢, 但药效维持时间长, 且不形成药物依赖性, 不易反复。处方:海带200~400 g, 莱菔子100~200 g。供50~100 kg体重猪用量, 猪体重增加药物用量适当增加。用法:加常水3 000 ml, 煎10~15分钟, 灌服或混合饲料让猪自由采食, 每天1次, 一般便秘服2~3次即愈, 习惯性便秘连服7天。

3 病例

金沙县养猪户李某饲养的1头母猪, 2006年4月20日产第二胎, 产后2天出现便秘。症状:常弯腰举尾作排粪姿势, 排粪滞慢, 排出干硬粪球;起卧不安, 回顾腹部, 吃食减少, 体温正常。当地兽医用抗生素加增强胃肠蠕动的西药肌注, 硫酸钠灌服, 治疗2天, 大便干燥程度降低, 能排出, 但2天后又出现便秘, 精神不佳, 食欲不振, 眼结膜充血, 口腔干燥, 排便努责, 排出少量的小粪球, 且表面附白色黏液。该兽医又用胃肠通、健胃散等粉药治疗2天, 便秘症状减轻, 3天后又反复。后畜主自购人工盐每天喂服1次, 粪便虽能排出, 只要一停药即出现干燥难排, 一直延续3个月。后用“海带莱菔子汤”连服7天, 粪便恢复正常, 1个月后随访该母猪吃食很好, 粪便通畅, 健康正常。

4 体会

莱菔子又名萝卜子, 性味甘、平, 入肺、胃经, 功能下气化痰、消食化滞, 主治便秘。莱菔子含莱菔素、植物油、挥发油, 对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人医常用其治疗大便干燥、中老年习惯性便秘。据资料介绍, 海带含有多种活性成分, 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的功效。海带含有的褐藻胶在肠内形成胶状物质, 有助于排便。两药合用具有消食化积、软坚散结之功效。

自拟中药灌肠 篇3

贵州省遵义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摘 要】:目的:探讨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宣肺降浊类中药内服配合灌肠、静脉滴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采用肾康汤(炙附子、菟丝子、淫羊藿、杜仲、党参、茯苓、白术等)内服与灌肠方(生大黄、生牡蛎、金银花、蒲公英、丹参、红花等)灌肠加静滴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本病48例,并设对照组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63.9%,两组有差异(P<0.05)。结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肌酐,尿素氮之功效,延长患者生存年限,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药疗法 健脾益肾//治疗作用;活血化瘀剂/治疗作用;清热解毒剂/治疗作用 宣肺降浊/治疗作用;肾康汤

【中图分类号】R69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084-01

2004年6月~2009年12月,笔者采用肾康汤为主治疗8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4例CRF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23~78岁,病程11~26年,对照组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21~70岁,病程10~25年,两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根据病情结合利尿、控制血压、纠正酸中毒、纠正贫血、补钙等对症处理,合并感染者还需使用抗生素及一般对症处理,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①内服自拟中药方剂肾康汤:炙附子15g(先煎),菟丝子15g,淫羊藿15g,杜仲20g,党参20g,茯苓20g,白术15g,山药20g,大腹皮15g,猪苓20g,丹参30g,红花15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苏叶20g。以上中药水煎服,每次煎取药汁450ml,每日三次温服。②中药灌肠方:生大黄60g、生牡蛎30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炙附片10g、丹参30g、红花20g、槐花20g 以上中药水煎200ml保留灌肠,每日一次。③血塞通注射液20ml静滴每日一次。以上1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后统计。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标准,显效:症状减轻或消失,Scr降低≥30%;有效:症状减轻或消失,Scr降低≥20%;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2.2 结果 治疗组:显效30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3.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中医“虚劳、关格、水肿、癃闭、溺毒”等范畴,从病因分析,与早年曾因感受风邪外袭,湿毒侵淫,湿热内盛等所引起的“水肿”;或湿热内蕴所引发的″淋证″;饮食不节所诱发的“消渴”;内伤情志,肝郁气滞引起的“眩晕”等证因久治不愈或误诊误治失治后形成的后果,有密切的因果关系。由于先天不足或因病致虚,久虚不复,造成以脾、肾、肺等多个脏腑功能减退,以致气血阴阳亏损,三焦气化失司引起。其发病机制中的脾肾虚衰,浊毒潴留为关键。肾阴虚日久阳必虚,阳虚则不化阴,分泌清浊功能减退,致湿浊潴留。肝虚则气机不利,更使湿浊、瘀毒之邪难以疏泄,肾阳虚失于温煦则脾阳亦伤,则水谷化生乏源,精微物质无以化生,临床表现为一派虚衰症状。本方炙附子、淫羊藿、菟丝子温肾补阳摄精,提高机体免疫力,抵抗外邪的侵犯;白术、茯苓、党参、山药健脾制水,防水泛滥,振奋元气,使脾脏运化水湿功能康复;杜仲补肾强腰膝,专治腰膝酸软疼痛;大腹皮、猪苓利水消肿;丹参、红花活血化瘀、且能调节免疫、代谢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功能,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对肾脏之损害,有补益作用;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使毒消湿除,瘀毒之邪得以疏泄;苏叶宣肺、通调水道,使,利用″提壶揭盖法″使水湿得以疏泄,水肿消除。配合中药灌肠方灌肠治疗,以化瘀除浊、清热解毒为主,促进排尿、排毒排浊等作用,加强肾血流量,调整全身状态。加上静滴血塞通注射液化浊祛瘀,活血,改善肾血流量,促进肾脏功能恢复,三者配合使用,增强疗效,为治疗肾脏疾病之良方。总之,本病缠绵难愈,终末期患者病变可涉及全身各系统,中医中药治疗仍是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993:168

自拟中药灌肠 篇4

中药保留灌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笔者经过临床实践,改用一次性输血器插入盐水瓶法实施保留灌肠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1操作方法

1.1用物准备

清洁盐水瓶1个(250ml带橡皮塞)、一次性输血器1副、吊篮1个、水温计1支、药杯盛中药液(100~200ml)、一次性鼻导管1根(18号)、一次性中单1块、弯盘1个、石蜡油少许、棉签1包、卫生纸少许、盐水架1个。

1.2操作步骤

1.2.1备齐用物置治疗车到病房,核对床号、姓名,讲解操作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嘱病人排尽二便。

1.2.2将适量、适温(39~41℃)的中药液倒入盐水瓶,塞紧橡皮塞,套上吊篮,插入输血器倒挂盐水架上行排气术。

1.2.3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根据病变部位左侧或右侧),铺治疗单,放弯盘于肛门旁,分离头皮针接上导管,再次排气,关闭调节器,湿润肛管及肛门口,将导管轻轻插入肠道15~18cm固定,打开调节器,调节速度80~120滴/分,同时观察病人有无反应。

1.2.4药液滴入结束,关闭调节器(靠近端),用卫生纸拔管置于弯盘,整理用物,协助病人平卧位并垫高臀部10cm达1小时。

1.2.5做好灌肠结果记录。

2优点

2.1一次性输血器为无色透明导管,取代了粗硬不透明的橡皮管,有利于药液的观察。

2.2输血器带有调节器,取代了血管钳夹管,有效控制药液流速,使药液均衡滴入肠道,病人感觉舒适,利于药液的保留,达到治疗的目的。

2.3输血器中部有过滤网,取代了用纱布再次过滤药液,确保无渣药液灌入肠道,达到治疗效果。

2.4改进的保留灌肠器具,整个系统衔接紧密,防止药液外溢,以免造成衣被的污染和药液的浪费。

自拟中药灌肠 篇5

1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肝脏疾病

慢性重症肝炎是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基础上发生的亚急性肝坏死,病情危急,死亡率高,采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西药保肝、抗病毒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肝脏疾病及其并发症取得较好疗效。刘光伟等[1]用退黄合剂口服及保留灌肠联合大剂量丹参注射液治疗重型肝炎,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保肝、对症及单重血浆置换(PE)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退黄合剂(茵陈蒿30 g,金钱草30 g,郁金20 g,大黄10 g),每日3次口服及每日1次保留灌肠,同时并给予丹参注射液80 mL,每日2次,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28 d,治疗组病死率为10.0%,对照组为27.8%,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脘腹胀满、倦怠乏力、口苦症状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氨、总胆红素(TBIL)、内毒素血症(ETM)均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升高;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WBC、RBC、TBIL、ETM、PT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LT在治疗组升高、对照组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黄合剂口服及保留灌肠并联合大剂量丹参注射液可明显改善重型肝炎的高胆红素血症,缩短病程,降低病死率。邱梅等[2]选择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和血浆置换治疗,治疗组加用解毒凉血中药200 mL保留灌肠,对照组以同剂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两组均为5次/周,连续2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NF-α活性与内毒素水平呈正相关(P<0.01),治疗组患者血清TBIL、血氨,及PTA虽改善,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徐霞等[3]采用大黄赤芍汤:大黄、赤芍、生地、蒲公英、枳实、厚朴,腹胀明显者加槟榔;黄疸明显者加茵陈;意识不清者加胆星、石菖蒲;阴虚者加玄参,生地用量加倍;阳虚者加附子。采用电脑自控煎药,每日1剂,每剂取汁300 mL,分2次保留灌肠,治疗肝衰竭总有效率85.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熊焰等[4]用解毒化瘀汤联合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治疗重型肝炎,在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肝脏功能、降低血氨浓度、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丁秀珍等[5]用生大黄煎液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2.50%,对照组为65.7l%,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贡桂英等[6]用退黄降氨汤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76例,结果治疗组在降低血氨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且能缩短患者昏迷的时间,疗效有效率治疗组为82.9%,对照组为67.1%,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宝玲[7]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黄疸),综合疗效为90.0%,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曾岳祥等[8]采用重肝合剂保留灌肠阻抑重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结果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周和4周后血浆内毒素、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张菽薇等[9]用自拟退黄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57例,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5.4%,与对照组(5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飞玲等[10]采用大黄苦参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结果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楚秀菊等[11]采用中药联合食醋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结果ALT、TBIL、PT、PTA、血氨水平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主要并发症如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袁全才等[12]采用中药大黄、茵陈、丹参、赤芍、丹皮、郁金、茯苓、金钱草、山楂、佩兰等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至300 mL,分2次早、晚保留灌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度黄疸30例,黄疸消退时间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是多种慢性肾脏病发展的最终结局,治疗困难,预后极差。透析疗法与肾移植能提高疗效,使部分患者得以生存,但费用昂贵,绝大多数患者不堪重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满意。李静[13]用开同联合尿毒清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结论,开同联合尿毒清保留灌肠能降低毒素,改善肾功能,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程,推迟尿毒症的发生。王宏顺等[14]用肾药Ⅲ号(生大黄30 g、煅牡蛎30 g、巴戟天30 g、蒲公英30 g、槐花炭15 g)灌肠液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患者52例,结果治疗组显效45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08%;对照组显效30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6.9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朱风琴[15]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中药煎服并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组总有效率75.56%,对照组为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郑元裕等[16]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总有效率为88.46%,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定量等均有明显改善,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其生存时间。陈新政等[17]自拟益肾泄浊方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总有效率为88.46%,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的指标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孙岚云[18]补肾活血涤痰排毒方治疗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症状积分及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与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李必旭等[19]用调肝降浊灌肠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结果治疗后症状评分、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肌酐清除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何书丽[20]应用灌肠方(生大黄、白花蛇舌草、生牡蛎、制附子)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结果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尿量增加,血肌酐、尿素氮下降,总有效率为89.5%。邹永胜等[21]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总有效率为84.00%,对照组为70.83%。经Ridit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王永超等[22]自制清毒养血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肌酐、尿素氮显著降低,血红蛋白显著提高,效果明显优于A组(P<0.05)。李萍[23]采用大黄配伍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总有效率72%,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从而得出结论,大黄配伍保留灌肠能有效降低血尿素氮和肌酐,缓解症状,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马杰[24]采用补肾活血法加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结果治疗组28例,基本治愈3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27例,基本治愈2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4.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宏略[25]用大黄液保留灌肠治疗肾功能衰竭,结果配合使用大黄液保留灌肠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效果优于单纯西医疗法。马朝辉等[26]使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30例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

自拟中药灌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8例慢性肾衰住院患者, 男47例, 女51例, 年龄26~69岁, 其中69~61岁27例, 60~51岁19例, 50~41岁17例, 40~31岁12例, 30岁以下23例;病程3个月~10年。200μmol/L≤血Cr<300μmol/L者19例, ~400μmol/L者29例, ~500μmol/L者50例, 血肌酐小于200μmol/L或大于500μmol/L者未列入观察范围。98例中60例有慢性肾炎病史, 38例有慢性肾盂肾炎病史。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 (用规范后的灌肠法) 50例, 男23例, 女27例, 对照组 (用一般保留灌肠法) 48例, 男、女各24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无统计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用金水宝, 每次5粒, 每日3次口服, 静点丹参注射液及中药 (生大黄30g、制附片10g、蒲公英30g、牡蛎30g、地榆30g、泽兰20g) 浓煎保留灌肠;治疗组采用规范后的灌肠方法, 即: (1) 中药浓煎成150~200ml, 应用纱布滤去药物残渣, 药液温度37~40℃; (2) 灌肠前嘱患者排尽大小便, 取右侧卧位; (3) 选用细肛管, 用石蜡油润滑管端, 缓慢轻柔地插入肛门20~25cm; (4) 灌药时速度要慢, 压力宜低, 药液平面不宜高于肛门口25cm; (5) 药液灌完后, 慢慢拔出肛管, 嘱病人平卧休息, 用一小枕抬高臀部10cm。对照组采用一般的保留灌肠方法 (见西医护理学教材) 。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 治疗后10、20、30天分别进行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检查。

1.4 疗效判断标准[1]

按全国第一次中医肾病会议讨论制定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显效:症状基本缓解, 生化指标明显改善, 血肌酐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症状可改善, 生化指标改善, 血肌酐下降50%以上;无效:症状无改善, 生化指标无改变, 血肌酐不下降;发展:症状及生化指标变坏, 血肌酐升高。

2 结果

治疗30天后, 治疗组显效18例, 有效16例, 无效8例, 发展8例, 总有效率84.00%;对照组显效11例, 有效12例, 无效11例, 发展14例, 总有效率70.83%。经Ridit分析, 两组R差别显著 (P<0.05) , 说明治疗组 (用规范后的灌肠法) 与对照组疗效有显著差异,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虽然肾移植手术和血液净化技术给慢性肾衰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 但由于其费用昂贵、技术复杂, 难以普遍推广, 广大的慢性肾衰患者将依赖内科非透析治疗。在我国, 慢性肾衰的治疗对中医药寄予很大的希望, 综合现代文献, 其思路集中于:保护残存的肾功能, 促进体内代谢废物的排泄, 改善机体中毒症状, 即中医的扶正、排毒、化毒疗法。本文采用金水宝口服, 金水宝具有补肺益肾的作用, 可提高慢性肾衰患者的抵抗力;丹参注射液能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 增加肾脏的血流量。规范后的中药保留灌肠法能使中药药液在结肠停留2h以上, 使中药的有效成份最大限度地从结肠黏膜进入血液循环, 发挥最大的“排毒”及“化毒”作用, 一方面促进代谢废物的排泄, 即发挥其泻下祛毒的作用, 即“排毒”作用, 另一方面促进代谢废物分解、转化的作用, 即“化毒”作用。我们临床观察到一些患者用药后并无泻下反应, 但肾功能也得到了改善。因为国外也有人发现大黄及大黄鞣质能降低BUN、Cr, 影响血浆游离氨基酸谱, 抑制肝脏和肾脏合成尿素, 降低血氨, 增强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 从而促进机体氨质的再利用过程, 降低血中甲基胍和GSA水平, 改善氨基酸组成比例, 纠正低钙高磷血症, 从而达到降低BUN、Cr和缓解尿毒症症状的目的。由此可见, 在护肾及充分改善肾循环的前提下, 采用正确的灌肠方法是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关键。

综上所述, 规范后的保留灌肠法合并金水宝口服、丹参注射液静脉点滴, 对慢性肾衰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 同时由于本方法使用方便、价廉、安全、无副作用, 值得推广使用[2]。

摘要:对98例慢性肾衰患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 (规范后灌肠法) 与一般保留灌肠比较, 疗效有显著差异, 且使用方便、价廉、安全, 值得推广。

关键词:保留灌肠,中药,慢性肾衰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516.

自拟中药灌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6例均属住院病人, 年龄最小者26岁, 最大者47岁, 急性盆腔炎18例, 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48例;病程最短者2个月, 最长者5年;临床表现为下腹及腰胝部酸痛23例, 腹痛伴发热30例, 腹痛伴月经紊乱13例;一侧附件扪及包块伴压痛27例, 双侧附件扪及包块伴压痛7例, 附件增厚伴压痛32例;经B超检查提示附件炎性包块34例。

1.2 治疗方法

中药灌肠液的药物组成:败酱草20g、白花蛇舌草15g、丹参15g、元胡15g、黄芩15g、田七10g、香附10g、红藤20g、蒲公英20g、连翘15g、紫花地丁20g, 将上药用水浸15min, 加水600mL, 文火煎至150mL, 灌肠药液温度为38~40℃, 温度过高会损伤直肠粘膜, 过低会刺激直肠, 引起痉挛, 影响药液保留吸收。

1.3 操作方法

1.3.1 在患者临睡前灌肠, 灌肠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一般取左侧卧位, 臀部抬高10cm。

1.3.2 将煎好的中药灌入一次性灌肠袋中, 挂于输液架上,

按输液法排气, 液面距肛门<30cm, 用石腊油润滑肛管前部, 轻稳插入肛门15~20cm, 将药液以60~80滴/min速度滴入。

1.3.3 灌肠完毕, 将肛管缓缓拨出, 用卫生纸在肛门处轻压

片刻, 目的是消除便意, 延长药物的保留时间, 完毕后嘱患者平卧休息, 保留1~2h, 灌肠次数为每天1次, 10d为1个疗程。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妇科检查无压痛, B超检查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减轻, 妇科检查轻度压痛, B超提示液性暗区缩小;无效:症状无改变, 妇科及B超检查结果同治疗前。

2.2 结果

在治疗的66例中, 灌肠次数最少者7次, 最多者21次, 一般10~15次。其中痊愈42例, 有效22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6.88%。

3 护理体会

3.1 心理护理

盆腔炎病人往往经多方求治, 但效果不佳, 常导致焦虑、抑郁、影响工作。因此, 护理上要多关心和开导患者, 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治疗方法, 让病人有心理准备, 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恐惧及不稳定情绪。采用中药灌肠最初几天, 症状减轻可能不十分明显, 有部分患者认为中药灌肠治疗作用不佳, 产生抗拒和不信任情绪, 针对这种情况, 护士要向病人耐心的解释, 解除其思想顾虑,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细致, 尽量减轻患者痛苦

如插管受阻, 嘱患者深呼吸, 稍等片刻再继续插入, 勿用暴力, 避免损伤直肠粘膜。注入药液速度宜慢且均匀, 如患者有便意, 嘱其作深呼吸, 以放松腹肌, 减轻腹胀, 同时降低灌肠袋以减轻压力。避免因护理不周造成患者不必要的活动, 以免加速排便, 降低疗效。

3.3 在灌肠过程中, 尽量一次性排尽空气, 避免空气进入肠道, 同

时严格控制灌肠速度, 使灌入的药液在肠道保留较长时间, 有利于粘膜充分吸收。

3.4 健康教育

耐心向患者讲述抗生素的作用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以及中药灌肠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之了解灌肠宜在晚睡前, 排空大便后进行的好处;治疗期间应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 以免肠蠕动增强, 影响中药在肠内保留;注意卫生, 保持外阴清洁, 多做缩肛运动, 从而减轻导管刺激, 提高治疗效果。

4 讨论

4.1 盆腔炎的发病机理为热毒互结、气滞血淤, 致小腹脉络不

畅、疼痛、带下、症积等症迭出, 灌肠液的方药中, 丹参、香附、元胡、田七等具有活血化淤、通络止痛的功能, 黄苓、败酱草、连翘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散瘀的功能,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淤、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之效, 故临床上能较好地缓解症状, 消散炎症, 解除粘连, 促进愈合。

4.2 肠道血管丰富, 与盆腔血管形成静脉网络, 灌肠药物吸收较

口服快;同时肠道给药可避免苦寒等药物对脾胃的刺激;肠道给药可使较高浓度的药物在直肠吸收, 在盆腔弥散, 药力集中, 可直达病所, 从而有效地发挥了局部用药效应, 提高治愈率。

摘要: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护理急慢性盆腔炎, 减轻导管刺激, 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灌肠在手足口病中的临床应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0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98例手足口病患儿, 男45例, 女53例, 年龄0.6~5岁, 其中3岁以下41例, 3~5岁57例。患儿入院后均进行检查, 依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诊断标准确诊为手足口病。所有患儿均出现发热症状, 患儿手、足、口部位均出现斑丘疹, 其中31例患儿转变为疱疹, 出现片状或者点状皮肤糜烂症状;6例患儿出现呼吸困难, 口唇发绀症状, 8例患儿伴随嗜睡症状, 血压升高。将患儿随即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9例,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比较,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观察组患儿采用本院自制的双花防毒饮方剂, 药方:金银花、茯苓、野菊花各10 g, 甘草3 g, 蚤休15 g。出现牙龈肿痛患儿追加薄荷、竹叶各2 g, 白鲜皮、黄苓各6 g, 板蓝根10 g。患儿康复期出现咽痛口干患儿采用沙参麦冬汤方剂, 追加芦根、生地黄。用300 ml水浸泡30 min后, 大火煎熬煮沸后改用小火煎熬15 min, 取150 ml药汁。1剂/d, 药剂可分开使用两次, 连续治疗7~10 d。3岁以下患儿适当减少药量, 具体依照患儿情况而定。医护人员叮嘱患儿睡觉前排空大小便, 避免影响药物治疗效果, 采取左侧卧位, 去枕, 可在患儿臀部加高10 cm衬垫, 药液注入灌肠筒内, 温度38~40℃, 插入肛门15~20 cm, 缓慢灌入药液, 尽量在15 min内完成, 灌肠后, 患儿取平卧位, 药液在肠内保留8 h以上。参考组患儿采用阿昔洛韦进行治疗, 1次/d, 剂量为8 mg/kg, 具体依照患儿体质而定, 联合维生素C 180 mg/kg, 均以静脉滴注方式进行给药。连续治疗7 d。

1.3 疗效判定

显著有效: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消失, 溃疡面愈合或者基本愈合, 身体功能基本恢复。有效:体温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出现减轻, 溃疡面出现愈合, 身体机能得到好转。无效:患儿体温无变化, 临床症状依然存在, 溃疡面无变化, 身体机能无变化或者恶化。治疗总有效为显著有效及有效总和。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一周后, 对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观察组患儿治疗显著有效21例, 有效25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3.9%;参考组患儿治疗显著有效16例, 有效19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1.5%,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儿未出现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儿出现4例呕吐现象, 经治疗后消失,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n (%) ]

3 讨论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分泌物及饮食传播, 主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目前临床发现病毒有20余种, 常见的有肠道病毒及柯萨奇病毒[3]。患儿伴随着发热、口腔黏膜内疱疹等, 痛感较强。病情较轻患儿早期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病症, 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 持续发热后出现皮疹, 较轻病症可在常规治疗后消退, 预后较好。重症患儿病情发展较急且出现循环障碍、脑炎、肺水肿等严重症状, 患儿伴随咳嗽、发绀、呼吸困难、四肢发凉等症状, 可致患儿死亡, 即使治疗后患儿仍可能出现一些后遗症[4,5]。目前临床对于病情较轻患儿多采用抗感染、抗病毒及全身支持等常规治疗, 病症严重患儿则需严密监视基本生命体征, 同时采取综合有效的治疗办法。

目前临床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有泛昔洛韦、伐昔洛韦、阿昔洛韦等药物, 能够促进患儿皮损复合机体温的恢复, 同时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然而药物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易导致患儿出现呕吐、皮疹、高血压、血尿、意识障碍等不良反应, 本次研究中, 参考组4例患儿出现呕吐等症状, 经停药治疗后, 均消失。近年来, 中药灌肠成为临床治疗手足口疾病的新方法,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儿采用中药灌肠办法进行治疗, 依据中医辨证学, 本病属温性疾病, 以清热解毒治疗为易, 因此在本次药方中采用黄芩、金银花等, 对患儿的身体刺激较小。中药灌肠办法能够使药液通过肠道直接被身体吸收, 同时减少了对其他器官的刺激, 对患儿身体影响较小, 治疗效果比较显著。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儿采用中药灌肠治疗方法, 患儿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考组, P<0.05, 同时观察组患儿治疗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明显优于参考组, P<0.05, 由此可知, 采用中药灌肠治疗, 减少了对患儿机体的损害, 同时治疗效果较好, 有助于患儿的康复, 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许芳, 张岩.改良中药灌肠法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12) :2062-2063.

[2]何冠平, 饶庆通.玉屏风散增加利巴韦林抗病毒效应在手足口病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临床医学工程, 2012, 19 (12) :2138-2139.

[3]李琳霞.炎唬宁联合病毒在手足口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9) :294-295.

[4]李明霞, 许艳明.两种不同灌肠法在清洁灌肠中的效果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32) :7849

自拟中药灌肠 篇9

1 改良中药灌肠法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 (IBD) , 以反复发生的肠道溃疡为特征, 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血便及腹痛[2], 经常反复发作, 导致严重并发症, 治疗困难, 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能够避开肝脏的首过效应[3], 在肠系膜、门静脉系统能使血药浓度稳定, 不仅达到局部治疗的效果, 而且避免了全身性毒副作用。目前临床上已能较好地应用其来治疗溃肠性疾病。王晶锋等[3]采用改良性中药灌肠法发现两个疗程后患者的局部体征和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张明兰[4]发现改良中药灌肠法也能改变患者的症状, 同时治疗后的复发率降低, 不良反应减少。陈雁敏等[5]通过观察分析发现改良性中药灌肠法能延长药液在肠道中的保留时间, 减少药液的外溢, 从而使总有效率明显增高。因此, 中药灌肠法治疗溃肠性结肠炎值得临床推广。但在实际应用中, 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由于样本量小、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等导致不能筛选出更好的药方。综上所述, 在应用中药灌肠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突破传统框架, 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 不断改善中药灌肠法治疗溃肠性结肠炎的效果。

2 中药灌肠法在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其临床表现主要为月经紊乱、腰腹疼痛及不孕等。盆腔炎特别是慢性盆腔炎是十分常见的妇科疾病, 在我国发病率极高。因此, 采取有效合理的方法治疗就显得尤其重要。

改良中药灌肠法主要是通过药液在肠壁的吸收来发挥药效的[6], 目前已有很多医药工作者采用它来治疗慢性盆腔炎。邓月银等[7]选取了100例慢性盆腔炎病人, 比较中药灌肠治疗法与单一抗菌素治疗法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 改良式中药灌肠法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口服单一抗菌素的方法, 临床效果明显。黄诚等[8]利用中药灌肠法治疗了120例慢性盆腔炎, 治疗结果显示痊愈29例, 好转85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95.0%。任国春等[9]以双花、公英、蛇床子、苦参和郁金这些中药对慢性盆腔炎进行灌肠治疗, 总有效率为94.1%。可见中药灌肠法在治疗慢性盆腔炎方面, 效果显著。近年来, 对直肠在营养吸收功能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现代医学发现, 其周围有丰富的动静脉、淋巴丛, 中药混合于其分泌液中, 通过粘膜吸收, 避免了酸、碱、酶等的影响, 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同时由于中药灌肠法的不断改良使其方法简易化, 使其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因此, 中药灌肠在治疗生殖系统疾病方面, 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 中药灌肠法在急性肾功能衰竭中的应用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肾脏本身或者肾外原因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降低, 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目前无特异性治疗, 临床上采用西药治疗易导致口干、舌缩及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 而且昏迷患者无法服药[10], 因此急须找到一种更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中药保留灌肠法能利用肠粘膜组织的半透膜特性, 选择性吸收和排泄肠道内的药液, 从而起到整体治疗的作用。严敏[11]采用大黄、黄芪、红花等中药对22例急性肾功能患者进行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 发现治疗组尿量恢复时间、BUN复常时间和治愈时间均缩短。颜钟等[10]用中药灌肠法对26例急性肾功能衰竭进行治疗, 结果治愈19例, 好转5例, 死亡2例, 其治疗有效率为92.3%, 疗效较理想。同样, 郑艳辉[12]、屈克安[13]等也在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过程中得到了相同的疗效。总之, 中药灌肠法不仅不受药液出入量的制约, 而且能使患者尽快度过少尿期, 促进肾功能恢复, 提高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14], 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急症的优势。

4 结语

自拟中药灌肠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至2011月9月我院妇科共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8例, 将患者分为两组, 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数据:观察组患者64例, 年龄在20~28岁, 平均年龄23.8岁;对照组64例患者, 年龄在21~27岁, 平均年龄22.6岁。患者来诊后, 按照临床表现、B超检查及相关妇科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子宫内膜症。进一步对发病部位检查:观察组, 子宫后壁下段处22例, 直肠子宫凹陷处21例, 卵巢巧克力囊肿12例, 阴道后穹隆处9例;对照组, 子宫后壁下段处23例, 直肠子宫凹陷处19例, 卵巢巧克力囊肿10例, 阴道后穹隆处12例。对两组患者的病程, 婚姻情况, 生育情况及是否伴发相关并发疾病等临床数据进行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 P=0.058>0.05, 无显著差异性, 具体数据比较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治疗方法

本组64例患者均使用中药灌肠疗法进行治疗。 (1) 基本方药:荆三棱10g, 赤芍12g, 莪术9g, 郁金10g, 桃仁10g, 鹿角霜12g, 破故纸9g, 桂枝l0g, 土鳖虫8g, 鸡内金15g。 (2) 随症加减:小腹凉者加小茴香8g, 肉桂9g;腹痛甚者加元胡l0g, 五灵脂10g, 蒲黄10g;胀甚者加天台乌药9g, 香附9g, 川楝子l0g。 (3) 用法用量:将上述方剂加水500m L, 文火煎煮, 煎至150m L, 滤渣取汁, 药液约35℃时灌注到患者直肠内, 留药30min以上, 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延长时间, 时间越长, 疗效越好;1次/日, 20日为1个疗程, 患者经期停止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及恢复程度连用2~5个疗程。 (4) 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灌肠操作前嘱患者排尽大小便, 患者取腹卧位, 臀部垫高10cm, 用灌肠器抽取煎好的中药汁, 接大号导尿管, 排尽空气, 轻轻插入, 插入肛门15cm左右, 慢慢注入药汁即可。若操作时患者有便意。可轻轻按柔肛门部位[2]。

1.2.2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口服传统方剂血府逐瘀汤并随症加减进行治疗。 (1) 基础方药:桃仁12g, 生地10g, 红花9g, 川牛膝9g, 当归12g, 赤芍6g; (2) 随证加减:腹痛加五灵脂9g, 炒蒲黄12g, 延胡索9g;小腹冷痛去生地, 加熟地12g, 元胡12g;月经先期加黄芩9g;月经延后去生地, 加熟地黄12g, 白术9g;月经期加肉桂6g, 炮姜12g, 小茴香9g, 香附10g;盆腔有包块, 月经有血块加荆三棱9g, 丹参9g, 莪术9g;心烦者加栀子9g, 莲子心12g;乳房胀痛者加柴胡18g, 川楝子12g; (3) 用法用量:水煎, 日一剂, 分早晚温服。15日1个疗程。根据患者病情连用3~4个疗程[3]。

1.3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临床数据进行处理, 并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 用χ2检验法进行统计, P<0.05时具有显著差异性。

1.4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及我院多年临床经验制定研究的疗效标注。标准分为痊愈, 好转和无效三个等级, 具体如下:痊愈:患者体征和症状完全消失, 月经周期, 月经的色, 质, 量均恢复正常。B超检查, 增生等病变均消失;好转:患者体征和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B超检查, 增生等病变明显缩小;无效:患者的体征和症状无明显减轻或加重。B超检查, 增生等病变无明显改善或加重[4]。有效率= (痊愈患者数+好转患者数) /患者总数×100%。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痊愈28例, 好转32例, 无效4例, 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患者痊愈24例, 好转30例, 无效10例, 有效率为84.4%;患者治疗出院后随访3个月复发率进行比较, 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经统计学分析, P=0.032<0.05, 具有显著差异性。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如表2。

观察组患者仅有2例出现轻度不适, 不良反应率为3.13%, 对照组患者有6例出现恶心, 呕吐等症状, 不良反映率为9.38%;在疗程, 耐受程度及患者满意率等临床数据的比较中观察组均具有显著优势, 经统计学分析, P=0.046<0.05研究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具体临床数据见表3。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中医“痛经”“症瘕”等范畴。根据中医辨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为脏腑失调, 气滞血瘀, 阳虚寒, 浊滞于小腹, 瘀血阻滞, 络脉不通, “不通则痛”而导致患者小腹疼痛, 痛经等症状。据相关资料统计该病在育龄妇女的发病率高达15%, 若治疗不及时, 将会逐渐加重, 导致不孕或癌变。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以调理肾脏为主, 同时祛除瘀血为辅助治疗。传统的口服中药方剂治疗, 虽然疗效显著, 但是患者耐受度, 不良反应, 复发率相对较高。近年来使用中药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中药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通过外用给药, 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 同时提高了患者的耐受程度, 易于患者接受, 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方中使用大量的活血化瘀药物, 佐以辛通温散、止痉镇痛的药物;诸药配伍, 达到祛瘀不伤正, 扶正不留邪, 经调邪祛的目的。中药灌肠, 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与口服中药相比不仅疗效更高, 而且起效更快, 且易于患者接受[5]。

通过我院研究数据及相关资料数据, 证实中药灌肠疗法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应用中具有疗效显著, 耐受程度高, 复发率低, 患者满意率高等诸多优势, 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程明军, 徐丛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理论及学说[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7, 23 (7) :561-562.

[2]邬素珍, 陈秀廉, 邓卫红, 等.内异丸合内异灌肠液联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3 (3) :198-202.

[3]朱惠云, 覃雪梅.血府逐瘀汤化裁内服并中药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 2006, 25 (3) :17-18.

[4]丁爱娟, 钱静.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文献分析[J].浙江中医杂志, 2008, 43 (6) :357-358.

上一篇:代数学之父论文下一篇:阅读创新质疑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