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环境创设策略十篇

2024-06-02

幼儿园环境创设策略 篇1

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实施的重要阶段,促进儿童的生理、心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大对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与优化,一方面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为幼儿创设一个更为舒适、有效的学习氛围。因此,在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要遵循启发性、科学性与基础性的原则,提升幼儿对数学知识、数学故事、数学学习的认知。在数学兴趣激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展数学教育与启蒙活动,以此来提升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选择适宜的教学环境

1、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环境

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取代直觉行动思维而成为主要的思维类型,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幼儿不能完全摆脱具体的动作和形象的束缚,但已经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对于小班、中班初的幼儿,多选择与幼儿经验相近的日常生活式环境、趣味游戏式环境,将数学活动与生活、游戏相融合,使其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构建数学概念。对于中班末、大班的幼儿,结合幼儿勇于探究、乐于挑战的特点,多选择问题探究式环境、媒体交互式环境,引导幼儿探究讨论、实践操作,发现答案、验证猜想,发展数学认知能力。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适宜的环境;根据幼儿园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环境,充分考虑到材料、场地等条件的限制,使环境有效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2、根据不同的需要有效地选择环境

数学环境中的数学问题是核心内容,教学环境只是辅助形式。 环境目的在于引发幼儿探究数学问题。环境本身是为教学服务的, 应创设容易提出数学问题的环境,以促进探究活动的推进。环境创设不是越花俏越好、越多越好,如果环境内容空泛、形式单一, 与数学问题相距较远,教师就难以引导幼儿探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幼儿已有经验,创设有效的环境,与教学内容形成内在联系,促进数学知识的构建。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应创设环境,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动手操作、探索实践中积累数学经验、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环境创设的方法很多,教师应选择适宜、有效的环境, 促使幼儿在环境之中自主探究,在环境中学习实践,在环境中获得发展。

三、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要提升生活化的水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需要充分利用和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来提升对幼儿的智力和兴趣引导,实现幼儿健康、有序的发展。良好的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与构建,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与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里面创设生活化的数学环境,一方面能够提升幼儿学习与生活的愉悦感,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与爱好。

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幼儿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利用好这一隐性课程,需要不断完善幼儿园数学环境,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发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在园期间的个性发展。数学环境作为系统性较强的环境内容,在创设的过程中,需要在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目标的指引下,提升数学教学环境的计划性与系统性,为幼儿在园期间的数学人物认识、数学故事接触、 数学模型的演示等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幼儿园小班的数学环境创设过程中,因为小班的幼儿数学能力尚未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小班幼儿数学认知的特点,通过在园内墙面绘画数字、数学符号等方式,提升小班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接触与领悟。

四、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与利用,要注重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为了更好地提升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效果,在创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环境与人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主体之一,通过科学的引导和鼓励,启发幼儿对园内环境中的数学知识等进行了解和学习。同时通过数学环境创设内容、 方法、目标的优化,与同事、幼儿共同创设数学环境,提升环境创设的共同性和人文性。在幼儿园数学环境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应用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家长帮助等途径进行数学材料的收集, 然后在一个统一的时间和教师的指导下,让幼儿亲自参与数学环境的创设与布置,提升幼儿的数学环境认知与构建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激发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室的数学角里面,可以通过摆放颜色、尺寸不同的几何图形,引导和启发幼儿进行这些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幼儿辨别和认识不同图形并说出其名字等途径,来发展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

五、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与利用,要遵循科学化原则

为了进一步提升数学环境为幼儿发展服务的效果,需要幼儿园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升对数学环境的创设与认识,提升数学环境与幼儿园自身教育开展的契合度。在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既要以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与认知能力为主线,也要把握数学环境与其他教学环境创设的一致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效果。同时,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过程中,不能够仅仅考虑学习的效果,而必须将幼儿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性结合在一起,在充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围绕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作出系统的规划与构建。同时,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力求以数学内容为主线,也可以按照实际的状况,在环境中亲身体验社会、自然等相关的内容。比如在幼儿园小班“自选超市”里面,可以通过陈列大小、颜色不同的物品,让幼儿在购物的时候,通过数学知识的应用与学习,提升幼儿的认知与生活能力。

六、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要注重游戏法的贯穿

在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与利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好动、喜欢游戏的特征,使用趣味游戏法来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和探索能力。例如,在阳台一角设置小型“保龄球馆”,幼儿可自由去打保龄球,也可由教师设置一定的游戏规则。如按要求的数量去击打,按颜色去击打,击打后说出总数,按击打结果编应用题,按一定规律排列球等等。幼儿按规则去游戏,胜利了还可获得一定的奖励。再如,幼儿每人在数学角取一张小卡片(实物、圆点、数字),然后各自去找朋友,要求找到的朋友所持卡片上的数量与自己卡片上的数量合起来是,朋友找到后互相友好地碰一碰,可以碰碰头、碰碰脚、碰碰手、碰碰屁股、碰碰肩膀等。 幼儿在游戏中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还获得了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七、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以幼儿数学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为研究主题, 从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出发,以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环境的创设为切入点,提升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效果,为幼儿数学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我们要从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出发,以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环境的创设为切入点,提升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效果,为幼儿数学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大对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与优化,一方面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为幼儿创设一个更为舒适、有效的学习氛围。

幼儿园环境创设策略 篇2

每年九月开学, 幼儿园都会面临新生“入园不适应症”的问题。陌生的环境、稚嫩的身心, 让幼儿产生恐惧感和无助感, 一系列的负面情绪给幼儿入园带来了不良影响。新生入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我要妈妈! 我要妈妈……”一阵阵哭闹声不绝于耳, 有的幼儿哭着冲出教室要找妈妈, 有的幼儿则坐在地上或椅子上哭, 有的幼儿扯住教师的手不放, 有的孩子哭着、嘴里念叨着“我不上幼儿园, 我要回家”, 甚至有的孩子从睡梦中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不上幼儿园”……正是孩子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全感, 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情绪波动。

从家庭进入幼儿园, 是孩子在社会化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同时孩子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进入到一个完全陌生、没有任何感情依托的空间, 所以幼儿出现了各种不适应症状, 专家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孩子的第二断奶期”。

幼儿入园不适应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哭闹不止”是幼儿分离焦虑常见的表现。有的幼儿会出现独立孤坐、 单独活动、情绪紧张、念叨回家等行为, 甚至会出现饮食减少、睡眠不安、情绪不稳、少寡语、拒绝进食等反应。幼儿在刚入园时, 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现象, 产生不适应的主要原因是入园焦虑的产生, 主要包括对环境的变化、生活习惯和行为规则的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适应。

入园焦虑是新生入园时产生的主要情绪, 入园焦虑其实就是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指幼儿与自己的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分离后产生的忧伤、烦恼、紧张、不安及缺乏安全感等情绪体 验, 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大障碍, 也是幼儿不爱去幼儿园的重要原因。由于幼儿的年龄、心理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他们初次离亲人时很容易产生分离焦虑。在不熟悉的环境中, 幼儿面对亲人离去陷入分离焦虑之中, 导致幼儿入园适应困难。

二、环境创设对幼儿入园适应的重要性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产生的分离焦虑既与焦虑有着共同点, 又有着这年龄段的独特之处。相应的在这时期内, 如何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 安抚幼儿的不安全情绪, 促使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便成为这时期教师创设环境与设计活动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对此已有研究, 如日本展的新生入园仪式;德国注重家长从小关注幼儿的独立性与社会性发展等。调查了解,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幼儿园环境对新生的重要性影响。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 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1.环境物质创设, 营造家庭氛围。

陈鹤琴说:“幼稚园的环境跟家庭环境是不相同的, 因此, 当个孩子来到幼稚园的时候, 他的心理上就发生问题了。”的确, 孩子从个原本熟悉的环境来到个完全陌生的环境, 离自己依恋的亲人, 不能随时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他心里很自然就会产生种恐惧不安的情感。因此, 我们必须首先为孩子创设宽松、自由、温馨的物质环境, 使其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 很容易被小班幼儿关注与接收, 幼儿要的物质环境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这样才能激发孩子愉悦的情感, 使他们觉得温馨、有安全感。

2.和谐同伴关系, 消除焦虑情绪。

《纲要》明确指出, 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 , 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 心情愉快, 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因此, 当孩子来园对同伴感到陌生时, 老师要用各种办法帮助他们尽快建立起友好的同伴关系, 让他们喜欢上和好朋友在起的快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能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获得温暖的关、充满信任的鼓励和热情的支持, 能使他们在环境中快快乐乐地生活和学习。

3.建立情感教育, 拉近师生距离。

幼儿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 情感在幼儿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同年龄段具有不同的感情要, 因此幼儿情感教育具有时段性。新生是3~4岁的幼儿, 他们具有依恋的要, 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关心, 这就要教师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与孩子建立情感沟通的桥梁, 如教师在生活中抱着孩子起看看书、与孩子聊聊天, 或在游戏中亲亲孩子等, 各种亲昵的动作会让孩子产生亲切感, 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为孩子的入园适应打好基础。

三、幼儿入园适应的环境创设策略尝试

环境是潜在的教师, 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说:“人离环境, 便无行为可。”所以创设个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怎样的环境才能被孩子喜欢呢? 从小班新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等方面出发, 依据上述要求和教育建议, 我们可以围绕幼儿生活环境中的“午睡室”,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设。

1.“家庭式”环境, 稳定幼儿情绪。

午睡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 是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 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措施之一。它对“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 增强体质,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然而午睡对新生幼儿与老师来说都是个大难题, 幼儿从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到陌生的午睡室, 环境的改变使孩子对午睡产生陌生感与恐惧感, 从而对入园形成心理排斥, 导致入园的不适应。因此, 稳定幼儿情绪, 创造“家庭式”的午睡环境, 营造熟悉的家庭氛围, 减少孩子的不安全感, 成了午睡室环境创设的重点, 同时“家庭式”的午睡环境也让孩子从心理上找到一种“家”的归属感。

所谓“家庭化的环境”, 就是从“人文”角度出发, 考虑家庭对孩子的持久影响而创设的种具有家庭特色、温馨舒适的环境。 特别是小班幼儿, 刚入园存在着“分离焦虑”现象, 而家庭化环境的创设则让幼儿有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1) “移植”场景, 帮助幼儿建立归属感。

当孩子们第次离父母来到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 对于他们而, 安全感就成为他们重要的求。因此, 为了让幼儿园的午睡室与家中的卧室“相似”, 我们进行场景“移植”, 再现家中的午睡环境, 为孩子营造宽松、温馨、熟悉的环境, 从而满足孩子的情感求。

午睡室里, 与孩子为亲近的是床, 但幼儿园陌生的被子、陌生的床, 会让孩子更加产生不安全感与抵触心理。要体现“家庭式”氛围, 就要像家里样的床, 找到“家”的缩影。所以, 在环境创设中, 可让幼儿带自己的被子入园, 放到小床上, 除了让孩子形成“这是我的小床”的概念, 形成初步的归属感外, 还能感受似曾相识的感觉, 从而稳定情绪。午睡时, 教师引导孩子以“小床找伴”的方式, 找到自己的床, 让孩子伴着熟悉的被子与枕头午睡, 建立起初步的安全感。

(2) 熟悉物品, 帮助幼儿安抚自身情绪。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 对于现在的大多数独生子女而, 玩具就是他们的佳伙伴。所以, 学初让孩子把他们喜爱的宝贝带来, 不仅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还能在孩子有情绪波动时安抚他们。离父母, 来到陌生的环境里, 玩具就成为孩子全部的精神寄托及情感依赖, 他们往往不允许它离自己半步。午睡时, 为了让孩子减少这种不安全感, 可以孩子抱着自己爱的玩具入睡, 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玩具上, 从而安抚孩子自身情绪。

2.寻找同伴, 互建情感依托。

新生入园从家庭走向幼儿园, 离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和面孔, 他们在心理上是非常紧张和恐惧的。心理研究表明, 幼儿要与同伴交往, 经常与同伴交往的孩子热情、大方、朗, 而没有同伴的孩子则孤僻、冷漠、小气, 有的甚至容易患上自闭症,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1) 幼儿“自主”找伴。

新生入园, 些孩子的交往能力强, 在游戏中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 他们玩在起, 坐在起, 建立了初步的同伴关系。午睡更应该是孩子建立彼此关系的环节, 那么小床的合理安排就成了巩固彼此感情的条件。

在午睡过程中, 教师可让幼儿根据意愿自主“找伴”, 寻找自己依赖的情感寄托者, 然后根据孩子要求合理安排小床位置, 将熟悉的同伴安排在起, 让彼此都找到精神寄托, 从而稳定幼儿情绪, 减少孩子在午睡中的哭闹与不安情绪。

(2) 教师“引导”找伴。

幼儿刚刚进入幼儿园, 离父母, 交往能力往往不足, 午睡时会找不到同伴, 这就要教师引导、帮助孩子寻找情感依托。有的孩子在入园前就是好朋友, 还有的可能彼此之间是亲戚等, 要教师事先充分了解孩子的各种状况, 以至于在午睡“找伴”游戏中 , 有利于进行“引导”牵线 , 让孩子快速找到伴 , 从而减少孩子的不安全感。

如有两个女孩子的妈妈是同事, 入园前家长们经常带着孩子相互串门, 一起玩, 孩子彼此之间很熟悉, 具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午睡时, 教师运用“找朋友”的游戏, 将彼此拉在一起。“你们都带了好玩的玩具对不对 , 在哪里呢 , 去拿来给好朋友看看? ”教师的引导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喜爱的玩具上, 两人先前的情感马上调动起来, “我的芭比娃娃带来了, 你的有没有? ”“我也有, 我也有”……教师的引导马上拉近了孩子的距离, 午睡似乎成了两人交流的平台, 再将她们安排睡在一起, 相互之间就能找到情感依托, 消除不安全情绪, 从而渐渐适应环境。

三、情感交流, 安抚入睡情绪

新生午睡时会产生不安全感,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成了消除幼儿不安情绪的重要方式, 教师的行举止更是与孩子建立情感的重要手段。午睡中, 除了创设有趣的物质环境外, 午睡中的“人文”管理更是拉近孩子距离、安抚幼儿入睡情绪的重要方式。

午睡管理中, 教师可通过模拟家庭中父母安抚幼儿入睡的方式进行管理, 如睡前讲故事、醒后做游戏等, 帮助教师与幼儿建立情感交流, 从而促使幼儿适应入睡环节。

1.睡前引导———故事营造愉悦氛围帮助幼儿入睡。

有关研究表明, 睡前阅读有利于减少儿童的上床睡觉抵触和睡眠焦虑现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在介绍学前儿童言语的形成和发展中明确指出:“成人念书给儿童听, 对孩子来说是件快乐的事情。因此, 在睡前给幼儿讲讲故事 (情节不能过于刺激) 、念念儿歌、读读优美的散文诗, 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师在幼儿入睡前讲的故事, 一定要内容健康, 富有情趣, 有利于创造温馨的氛围, 有利于幼儿尽快入睡。故事内容可进行分类, 根据幼儿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 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2.睡中关注———正确姿势养成幼儿良好睡眠习惯。

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 睡觉时姿势真是千姿百态, 出现了好多不正确的睡姿, 这些睡姿容易使幼儿做噩梦, 影响幼儿骨骼的生长或导致呼吸不畅通。因此, 我们把培养正确的睡眠姿势列为培养良好睡眠习惯的关键。午睡中, 教师可通过儿歌“小朋友 , 来睡觉 , 小小手 , 放放好 , 小眼睛 , 闭闭好 , 安安静静睡得好”, 使幼儿明白安静睡眠的道理, 教师在午睡过程中可帮助幼儿拉拉被角、纠正睡姿等, 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并让孩子在故事声中较快地入睡。

孩子演唱的欲望, 从而达到起床的效果。3.睡后游戏———欢快音乐减少幼儿哭闹、赖床现象。

专家指出, 唤醒孩子的最佳方法是:让孩子在轻声揉摸中醒来。这要求老师适当提早叫醒孩子, 俯首在孩子耳边, 轻声细语;同时用手轻轻按摩孩子的脊椎两边, 直至把孩子唤醒。轻声、低频率的呼叫可避免高声喊叫带来的危害;按摩脊椎两侧可激活免疫系统, 增强机体抵抗力。教师的言行举止让孩子感到亲切、亲近, 增加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在选择幼儿起床音乐时, 更要从幼儿喜爱的歌曲出发, 如动画片、幼儿歌曲、游戏歌曲等。具体如下。

以上音乐主题内容, 幼儿不仅喜欢看, 还对其中的主题曲耳熟能详, 如动画片中的主题曲, 只要这些音乐响起, 幼儿的精神肯定为之振, 睡意全跑了,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 精神环境的创设与幼儿身心发展也有着密切关系。如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教师的行为举止、说话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及穿着打扮都有意无意地教育着幼儿……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 对幼儿的影响虽是隐性的, 却是巨大的。我们应以幼儿发展要为目的, 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 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共同创设幼儿可学习的互动环境, 使它对幼儿的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隐性影响, 让幼儿关注生活, 学会生活, 适应生活。

摘要:幼儿园的环境变化对幼儿的入园适应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将从幼儿入园不适应表现等方面入手, 剖析其原因, 提出幼儿园环境创设对幼儿入园适应的重要性, 并以“创设午睡室”为手段, 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入园, 探索方法, 提出有效策略, 让幼儿入园时能产生亲切感, 减轻入园的情绪反应。

关键词:幼儿入园适应,环境创设,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012.9.

[2]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简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4.

[3]戚宇.不可忽视的家长分离焦虑[J].幼儿教育, 2005.

[4]入园进行时——焦虑时刻, 我们共同度过[J].幼儿教育, 2005.

浅谈幼儿园环境创设策略 篇3

接下来我将结合我园的环境创设分别从家园栏、主题墙、室外走廊、区角几个重点部分进行介绍。

一、家园栏的创设

1、重要性:

家园栏的创设是家园合作中的一种方式,是架起家园沟通的桥梁。在幼儿园里,各班都会开辟一块《家园联系栏》,目的是及时向家长传递班级教育情况,使家庭和幼儿园对幼儿实施协调一致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幼儿的发展。因此,家园栏的制作在设计上显得尤为重要了。

2、家园栏的设计

“家园栏”的设计应贯穿“经营”理念。不少“家园栏”的效果不佳,往往是因为策划和设计不周密,教师凭个人直觉和兴趣择定主题,以幼教理论为主,突出宣教与学习,而忽视与家长的共鸣、协商和互动。本期我园在制作家园栏之前让每个班先设计家园栏,并将设计稿交保教处审核,每个栏目的内容要根幼儿不断的变化做及时更换,家长可了解幼儿最新动态与幼儿园配合工作,调动其积极性与参与性,让家长明白你所讲的事情,从而达到互动的教育效果。

二、主题墙的创设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主题教育活动以其多方面整合教育的优势逐渐成为幼儿园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这其中,主题墙是记录幼儿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载体;是主题得以顺利开展的媒介;它承载着我们的教育意图,并能引发幼儿获得经验上的提升、能力水平上的提高。因此,创设一面真正能让幼儿喜欢、能积极互动,并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主题墙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在老师们的有意无意中,我园主题墙的创设上已不知不觉地出现了缺失,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

(一)内容上的缺失

1、主题墙内容创设与主题活动脱节,缺乏互动性

有的幼儿园里的主题墙在旁人看来是十分美观整洁的,鲜艳的色彩,稚气的涂鸦,有序的排列。但是仔细地查看,不难发现,墙饰内容和主题活动出现脱节的现象。同时,我们都知道,主题墙布置的时间要与课程结合地很紧密,主题进行到哪里,主题墙就应呈现出相应的内容,要让主题墙与主题内容互动起来。

2、主题墙内容创设缺乏层次性

主题墙应随着活动的展开逐渐产生、发展和完善,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渐进的系列活动。有很多教师在主题进行前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没有领会主题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创设主题墙时,都是走一步做一步,上了什么课就把课的内容呈现在主题墙上。仔细看,就会发现,很多展示的内容之间没有联系,内容之间相互重叠、跳跃,没有体现主题内容由浅入深的过程。

(二)形式上的缺失

1、固定多变化少,缺少动态

主题墙的创设,需要关注幼儿兴趣的发展和变化,并随着每个主题活动的自然展开和不断深入而逐步丰富。但反观我们的主题墙,有很多都是教师在主题的开始就一直不停地往主题墙上贴东西,一直到主题结束,新的主题开始了再不停地往上加,而且一旦上了主题墙的东西,不到主题结束是不会拿下来的。即使是有变化,也是边边角角,小范围的。主题墙基本上是“死”的,整体感觉不“活”。

2、堆砌多规划少,缺少艺术

主题墙的布置也应讲究美感,有的主题墙布置前缺乏统一规划,布局、设置不合理。如有的地方很空,有的地方却图片、文字一大堆挤得密不透风;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点,将整个主题墙变成了幼儿作品展示区,除了幼儿的美术作品,就是幼儿的手工作品……同时在主题墙布置时,有的教师很少考虑创新,没有将幼儿作品加以处理,构成一个表述主体。而是简单地将主题墙划分为几大块,一块一块地张贴图画、文字说明或幼儿作品。

鉴于以上种种,我们幼儿园在主题墙的创设上还有待老师们进一步的思考,在目前农村幼儿园现有条件下,如何更有效的实施主题墙的创设。我认为我们应该注意以下2点:

1、主题清晰

主题墙应鲜明,让人一眼就能明白所进行的主题。要关注本班幼儿的兴趣、经验,使主题墙能凸显教师与幼儿的个性特点,切忌毫无个性、毫无特点。

2、方式有效

主题墙首先要与幼儿互动起来。幼儿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在主题墙的创设中,我们不能抛开幼儿来进行,应让幼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多给幼儿一份信任、多给幼儿一份权力、多给幼儿一份鼓励,幼儿会做得很好,这样主题墙创设也能发挥其创设本身的意义。

三、室外、走廊挂饰

我园以“竹文化”“和谐校园”为环创理念,围绕“绿色、和谐、快乐、农味”的理念,力求通过生态化的环境设计,为幼儿建立一个和谐的生活、学习空间。因此,我们在室外的环创设计上,进行了反复的讨论与设计。作为农村幼儿园,我们努力想把一些本土的元素引进来,从而打造我园自己的特色。

首先是材料的收集:到哪里去收集各具特色的竹编制品呢?这时候我们就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了,各班广泛动员家长,要求家长带领幼儿亲自制作一件及以上竹编、草编或藤编制品。让家长也参与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来,同时也培养了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亲子之情。一个星期下来,各种各样的竹编、草编、藤编制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其次是材料的装饰:让幼儿参与环创老师、幼儿齐动手将一件件物品进行美化,通过一双双能干的巧手把筲箕变成了小乌龟、七星瓢虫、小熊猫、小白兔;戳箕成了百变的脸谱;稻草编织的蟒蛇、草垫;毛线编织的蜘蛛网等等。

最后是成品的挂放:为了能更好的展示我们的作品,突出我园环创的特色,我们确定了四大主题,从校门的办园理念“点点滴滴,天天快乐”,到小中段的“小精灵”大段的“脸谱秀”和“农家乐”。淋漓尽致的展示了农村幼儿园本土的文化气息。

四、区角创设

重要性:

对幼儿来说,区角活动是愉悦性的活动,活动宽松的氛围,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多彩的内容。在区角活动中幼兒可以自由选择玩什么,根据自己的能力,意愿,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内容,体验游戏中带来的快乐和成功。因此,区角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较好的教育手段,也是孩子们的乐园。

创设区角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幼儿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因此,幼儿园的老师们在创设时,考虑到尽量满足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动作技能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将教材中的学习内容、生活内容、游戏内容、运动内容有机渗透到区域活动之中。

浅谈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 篇4

环境的教育价值极高,可是部分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中会存在一些误区,严重违背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基本原则,如过分放大环境的美化功能,片面追求高档的装饰,关注点只停留在幼儿园环境整洁、有序和美观上,只追求外在的形式,而不注意发挥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又如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与课程割裂,其创设和利用只注重物质条件的提供,不注重教育过程中对环境的利用,或是环境创设只重视室内和墙壁的布置,忽视幼儿园内其他空间对幼儿教育所隐含的作用,缺乏环境创设与幼儿的互动。还有的幼儿园为了环境布置的完美性,往往由成人“自编、自导、自演”,很少让幼儿参与,只让幼儿充当环境的观赏者,机械地接受成人的安排,这也不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以及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片面的环境布置,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致使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功能大打折扣。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看来,环境创设者对幼儿园教育环境理解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忽略环境创设的整体性和教育性、缺乏对环境创设的研究和创新则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鉴于上述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中存在的误区,根据幼儿园环境教育的基本原则,个人总结了一些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改善策略。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适宜性

适宜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宜幼儿身心发展水平,适宜幼儿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等是创设环境中首要考虑的问题。只有适合幼儿发展的环境,才可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实现教育所追求的价值。所以,幼儿园在创设环境中要注意使幼儿园环境的风格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适合本园的办园特色。我园有一条走廊,布置了大量关于民间游戏的图片和玩法介绍,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了解、学习民间游戏的环境,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游戏上标识了三种颜色的小花,分别与小、中、大班的幼儿相对应。当中班的幼儿看到贴着大班标识的游戏时,对自己的快速成长有了渴望。

二、重视三维空间的充分利用

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要充分利用室内外的地面、墙面和空间,尽可能为幼儿提供接受各种知识或信息刺激的机会和条件,以促进幼儿的学习能力。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应遵循“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形式并举”的原则,让幼儿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学习知识。

1.在地面画上各种图形、迷宫,涂上颜色或写上数字、字母,增加幼儿受信息刺激的机会,并通过游戏巩固学过的知识或获得某方面的锻炼。如幼儿园有一条介绍各种民间游戏的走廊,不但墙面的游戏可让幼儿选择尝试,地面上也创设了跳房子等民间游戏环境,让幼儿看看、做做,充分感受民间游戏的魅力。

2.空间布置是通过在空中吊挂各种具有教育性和装饰性的物品来实现的。我园在一楼创设了“海洋世界”的主题长廊,在空中吊挂各类由幼儿与家长共同利用废纸制作的“鱼”、用雪碧瓶制作的“鱼缸”。这些装饰与园内摆设的真实鱼缸相互呼应,勾勒出一个“海洋”的环境。

三、注重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过程的体验

以往幼儿园的环境一般由教师创设,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法参与环境布置,结果影响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也违背了环境教育的“互动式”教育原则。幼儿园应该注重为幼儿提供获取新知识、新经验以及锻炼双手技能的机会,注重教师和全体幼儿的共同参与,提倡教师、幼儿与环境间的互动,使幼儿对自己亲自动手、动脑布置的环境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满足感。尤其是活动区更应设计、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与课程、主题要求相适应的操作材料,而且材料和工具的摆放要方便幼儿取放。

在创设环境时,教师要注重环境设计过程的指导,让幼儿在参与环境的创设过程中,不断锻炼,发挥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作用。如主题板上可以看到一张张教师精心捕捉的幼儿活动的照片和教师预设或与幼儿共同生成的主题。其中民间艺术长廊是以“美丽的七宝我的家”为主题的民间艺术教育展,“剪纸”“逛一逛七宝老街”“京剧脸谱”等,这些都是我园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的。长长的过道里,我们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常见的标志和交通规则,吸引了许多幼儿和家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知识;音乐主题走廊的墙面提供了二胡、琵琶和笙等乐器,并特意安装了音响,播放二胡、琵琶的演奏音乐,让幼儿经过走廊时有一个耳濡目染环境;综合活动室里,有幼儿可操作的打击乐器,为幼儿提供一个动手操作的平台。环境的创设除了美化的功能,更多的是一种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幼儿、家长与环境、幼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间的互动。

如何科学创设幼儿园墙面环境 篇5

一、以保障幼儿的健康为前提

健康是幼儿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幼儿园的日常管理、教学安排及环境都应以幼儿的安全健康为首则, 所以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理应以幼儿的安全健康为前提。

幼儿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因此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也应该兼顾这两个方面。其一, 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的材料应该是安全的, 不能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没有尖锐的角, 不使用含有过量危害人体健康物质 (如铅、甲醛、汞等) 的材料, 避免材料坠落的危险等;其二, 幼儿园墙面环境颜色要和谐, 构图安排要合理, 形象生动有吸引力, 墙面环境创设的内容要愉快轻松, 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和舒适感, 保障幼儿心理的健康。另外也可以创设一些可以进行情绪发泄的角落, 宣泄不良情绪, 保持良好情绪等。

二、以幼儿的年龄特征为依据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墙面环境的关注重点是不同的, 因此幼儿园墙面环境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进行创设。

1.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 创设不同的、全面的具有侧重点的墙面环境内容

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的内容只偏重于认知发展是不科学的, 还应该包括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幼儿社会化发展等方面。幼儿小班是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 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对于塑造幼儿规范行为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因此小班的墙面环境创设要侧重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区角入口贴上成对的“小脚印”, 请幼儿将鞋子摆放在“小脚印”上, 暗示幼儿该区角只能容下这些人, 帮助幼儿养成自觉遵守区角规则的习惯。对于中班、大班幼儿则要侧重创设幼儿社会性及促进认知发展方面的内容。

2. 对于墙面环境的颜色以及形象的选择也要因各年龄段幼儿而异

幼儿对于颜色的关注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 对于形象的关注呈上升趋势, 因此小班的墙面环境创设如果采用鲜艳明朗的颜色, 以及他们熟悉的卡通形象会更受欢迎, 更吸引他们的关注。但这种墙面环境要具有和谐、柔和的美感, 不论颜色还是内容都不要刺激幼儿的感官。随着年龄的增长, 墙面环境创设的重点也应由颜色转为形象。各年龄段的幼儿都倾向于关注自己比较熟悉的以及与自己或与自己的经验有关的事物。因此, 幼儿园的的墙面环境创设都应该注重与幼儿自身经验有关的内容。

三、避免创设形式的单一

1. 避免组织形式单一

避免组织形式单一就要避免环境由教师创设, 幼儿很少参与或是不参与的现象。研究表明, 幼儿对于自己参与的事物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会投入更多的关注, 因此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应打破传统的只有教师组织的形式,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这样可以引起幼儿更多的关注, 使墙面环境创设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幼儿的参与分为直接参与与间接参与。直接参与指幼儿直接动手操作参与墙面环境的创设;间接参与指幼儿不直接动手操作参与墙面环境创设而是通过与教师进行言语交流, 由教师动手操作。幼儿间接参与所创设出的墙面环境应能体现幼儿的思想观点, 墙面环境创设的内容与幼儿或幼儿的经验有关, 如将幼儿的照片或作品粘贴到墙面上等。由于小班幼儿能力较差, 一般以间接参与为主;中班采用间接参与、直接参与相结合的形式;在保障大班幼儿安全的前提下, 鼓励大班幼儿参与墙面环境创设。

2. 避免展现形式单一

避免展现形式单一就要避免传统的静态的展现形式, 动静结合。理论和实践证明, 动态的墙面形式会更受幼儿的喜爱, 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关注, 其价值的发挥较之静态的墙面环境也要大。所谓动态的墙面形式是指所创设的墙面环境内容之间有着内在联系, 有同一主题或相似主题, 如用连环画或游戏的形式创设的墙面环境, 呈现形式灵活机动, 使墙面“动”起来。动静结合的环境才更加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四、关注教育价值的发挥

具有美感的墙面环境能吸引幼儿更多的注意和喜爱, 但追求美感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墙面环境教育价值的发挥。墙面环境应是承载教育信息的载体, 墙面环境的创设是为“教师的教”及“幼儿的学”服务的, 只有美感却没有教育价值的墙面只能是一种装饰。在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中不要过于偏重视觉效果, 追求美感也不忘记其教育价值的发挥。墙面环境具有多种教育价值, 可以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幼儿社会化语言的发展、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等。因此, 墙面环境的创设要关注环境的多种教育价值, 避免教育价值的单一化。

五、墙面更新要适度

幼儿园墙面环境长期得不到更新, 不仅会致使幼儿视觉疲劳, 而且还会影响其应有教育价值的发挥。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或是园所等级的评比或是为了追求新异而进行频繁的墙面环境内容更换的做法, 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 而且对幼儿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幼儿期正是幼儿秩序感养成的关键时期, 过于频繁地变换环境容易引起孩子的不安全感, 使孩子养成不稳定的心性, 不利于孩子坚持性和耐性的培养。因此, 幼儿园墙面环境的更新周期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可以是一学期, 也可以根据幼儿园的课程安排进行调整。

幼儿园墙面环境的创设需要物质资源、资金的投入, 为了高效利用资源、节省资金, 在以保障幼儿的健康为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可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将其转化成墙面环境创设的材料, 例如废弃的纸盘、扣子、光盘等都可用于环境创设。此外, 墙面环境创设材料可以回收循环利用, 这样可减少墙面环境创设所使用材料资金上的投入, 使得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更加经济化。不能及时进行墙面环境创设的幼儿园应调动教师墙面环境创设的积极性, 更新频繁的幼儿园也应调整更新周期、频率, 适当更新墙面环境可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更有益于幼儿的发展。

科学创设幼儿园墙面环境需要幼教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的理念, 并不断更新, 先进的理念是指导实践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创设出充分发挥教育价值的幼儿园墙面环境。同时, 合理高效利用各种资源, 创设出经济型的幼儿园墙面环境。此外, 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 例如园所文化、幼儿园管理、园长观念、园所所在的地理位置等, 因此在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中还要充分考虑本园的现实情况。

摘要: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持久的影响, 国内外一些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对环境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和影响进行了研究, 以求揭示其规律, 以便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的重要环境之一, 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其中最直观的、所占比重较大的便是墙面环境。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创设情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小班班级环境创设三原则 篇6

笔者认为幼儿园小班班级环境的创设要符合以下三个原则:

一、童趣性

童趣是班级环境创设的灵魂。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应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来设计班级的物质环境,只有充分把握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认知能力,精心创造令孩子们百看不厌的理想环境,才能使幼儿在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里快乐生活、健康成长,这样的环境对幼儿来说也更具有教育意义。

例如:在小班第一学期的第一个月,我在主题墙上设置鲜活可爱的卡通动物画面:两只长颈鹿各自衔着绳子的一头,绳子上挂着几件用纸板衬底把花布包在上面做成的衣服,一些衣服上粘贴着小朋友带来的和爸爸妈妈的合影照片,另一些衣服上粘贴着小朋友在幼儿园和同伴、老师一起游戏的照片。幼儿只要来到这里就会自豪地向同伴介绍她的家,向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好朋友……看,在幼儿园里是多么快乐啊!生活区中,我在用绒布做成的果树上钉满了纽扣,而同样用绒布做的果子则开着扣眼,这些吸引着孩子动手将果子扣在果树的纽扣上,在孩子们让果树“结”出果子的同时,他们不仅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学会了简单的扣纽扣本领。

二、环保性

班级环境设计要帮助幼儿在获得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建构环境中的常用材料对人的利弊;怎样合理利用资源,珍惜资源;怎样利用废弃物再创美好环境,使幼儿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例如:设计班级吊饰时,笔者根据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喜欢的各种各样的车为主题,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大小不一的各种可乐瓶,有些幼儿说:“老师,要可乐瓶干什么?”我说:“你们在幼儿园最喜欢玩什么玩具呀?”“汽车。”“那老师就用可乐瓶来做汽车。”孩子们都用惊奇的眼神看着我。这时,我对孩子们说:“家里喝完的可乐瓶有什么用啊?”“没有用,我妈妈把它扔到垃圾筒里了。”“我奶奶拿去卖了。”“对了,喝完的可乐瓶放在家里就没有用了,成了废品。如果我们把它收集起来,带回幼儿园,老师可以将可乐瓶变成一辆辆漂亮的小‘汽车',你们信不信?”孩子们听到可乐瓶可以变“汽车”,都七嘴八舌地说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可乐瓶带来幼儿园。第二天。孩子们果然带回许多大小不一的可乐瓶,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动手清洗可乐瓶,组织孩子们看老师制作小“汽车”,用瓶子的身体做车身,用瓶子的盖做车轮。并用孩子浅显易懂的图案贴在车子的身上,力求做到色彩丰富、图文并茂。孩子们望着一辆辆逼真的“小汽车”,无不欢呼雀跃。笔者又在建构区用幼儿喜欢的动画城堡式或积木堆砌式来构建活动区的围墙。还结合我们当地的特色——布,结合环保的教育理念,用纸箱拼搭了一个屋子,同时用布做了两扇布帘,这样一个悄悄屋就创设好了,小朋友可以在悄悄屋里拉上布帘和好朋友说说心里话。这样因地制宜地进行班级的环境创设,给幼儿留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参与其中,享受游戏的快乐,才能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参与性

班级环境要有助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就要求在环境设计制作过程中,着重考虑幼儿的参与因素。要有利于幼儿主动、自发地参加到环境建设中来,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幼儿在环境创设中的作用。教师要采纳幼儿的合理建议,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启发、受到教育。要培养幼儿团结协作、互助关心、共同分享的精神,培养他们在环境创设活动中专注工作、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幼儿在环境中参与的活动越多,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也就越丰富。

例如:在12月25日圣诞节以及元旦将至时,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中西文化的传统习俗,我和孩子们利用废旧材料中的大雪碧瓶子和废旧报纸及水果的网罩来进行班级环境布置。我们制作了两棵立体的圣诞树,利用废旧报纸折成的小衣服,粘贴成了一座小房子。并结合节日的到来,要求幼儿用学过的撕纸、粘贴来为圣诞老人贴一条彩色的小路,孩子们都兴奋地叫起来。我们又利用废旧的网罩来让幼儿粘贴雪人。笔者在幼儿的要求下帮助他们分成几组:有的粘贴彩色的小路,有的粘贴雪人,有的给圣诞树上挂小礼物。在教师的参与和帮助下,一幅主题墙壁“快乐的圣诞节”就布置完成了。我们又利用家长提供的有关圣诞节的图片来帮助孩子们理解圣诞节的来历。利用幼儿的手工纸制作成风车挂在活动室内,风儿吹动,风车就会旋转起来,孩子们一来幼儿园就会情不自禁地说道:“我们教室真美呀!”从孩子们的言语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创造的美、生活的美、幼儿的心灵美。不仅如此,在班级门口,我们还将幼儿平时的绘画作品粘贴在用吹塑纸做成的圣诞树上,一方面用来点缀节日的气氛,另一方面展现幼儿的美术作品。

浅谈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 篇7

幼儿园环境应是适应幼儿发展的环境,作为农村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地给幼儿创设丰富科学的物质环境。农村幼儿园不可能像城市幼儿园那样,花大笔的经费购买琳琅满目的玩具和教具。只能充分利用三维空间,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不知不觉吸收知识。在地面上我们可画各种图形,涂写颜色或数字、字母,增加幼儿受信息刺激的机会。例如:小班幼儿在饮水时,往往有拥挤现象。于是,教师就在水桶一侧的地面上贴了一串小脚丫,并在桶壁上贴了一张小笑脸,然后告诉幼儿说:“大家在饮水时,一定要踩着小脚丫,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当你与桶壁上的笑脸相对时,就是笑脸在请你饮水。他的大眼睛在看着每一位小朋友,谁做的最好,笑脸就笑得最开心。”同时,教师要表扬那些遵守规则的幼儿。在小笑脸的提示下,幼儿会很快就改掉了饮水拥挤的坏毛病,做到排队饮水。可见,恰当的环境创设能使幼儿养成谦让的良好品质。在开展“颜色世界”的主题活动时,教师在地面上涂上三原色,这就为幼儿认识颜色创造了机会。空间可在空中吊挂各种具有教育性和装饰性的物品来实现。吊挂物要方便,如一年当中有许多节日,用空间布置去配合节日的主题教育是最好不过了。例如:元宵节的彩灯;国庆节的国旗、国徽;圣诞节的圣诞老人。室内外墙面开设绘画区,拼图区等,充分发掘可操作性的布置,并根据教育需要灵活更换用途或内容。例如:要求幼儿观察一年四季的自然变化,用树叶、花、草等自然物,小动物模型,标本和图片布置在墙上,画面立体、直观、生动、富有情趣。让幼儿通过观察,动手布置来掌握四季的基本特征,这不仅符合寓教于游戏的原则,而且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

农村幼儿园,除了教师创设的环境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让幼儿自己动手,成为环境的主人。过去我们的环境创设是由教师单方面策划、制作的,幼儿只占小部分的参与。环境布置好后,让幼儿充当观赏者,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被动的。虽然所创设的环境均称得上结构布局合理、色彩和谐悦目,但无论从环境创设的高度、意图等方面都未能体现以幼儿为本的精神。今天我们的环境创设要充分利用农村资源:稻草、麦秆、种子、竹竿、沙、贝壳、泥巴等等。让幼儿自己动手创设生动活泼的动物角、生机勃勃的植物角、养殖角、泥工区等。如在“奇妙的种子”主题中,幼儿在美工区用种子造年11月上型;在科学课上用种子做教具, 数豆豆、比多少、种子发芽;在体能课上开展闯关取种的游戏活动。又如:在“家乡的春天”的环境设计中, 我们利用家乡本土材料垂吊了‘杨柳青青’、‘桃花盛开’, 利用柳条做了许多美丽的花环。孩子们将自己折、剪的蝴蝶、画的蝴蝶、燕子等, 让其飞进了桃花丛中, 穿于柳条之间, 真是‘春意昂然’、‘桃红柳绿’、‘春色满园’啊!孩子们惊叹地说:“好美啊!真漂亮!”

从这些实例中,我们认识到了农村资源的魅力,看到了孩子身上的潜力,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有着丰富的情感,只有当教师利用一切空间为孩子创设丰富的环境,并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来刺激孩子的主动学习时,环境便成了一把开启幼儿各种潜能的金钥匙,使幼儿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幼儿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

在农村,精神环境的创设比物资环境的创设更为重要。因为我们所接触的幼儿很大一部分都是留守幼儿,由于亲情的缺失,导致情感冷漠,这时作为农村教师的我们就应为幼儿创设一个“拥有更多爱的环境”。创设良好精神环境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的言行和教育态度,这些表现又是幼儿注意的焦点。培养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我们教师的育人目标。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良好的教育必须以尊重、理解、支持的精神环境作为保障,以平等的师幼关系为基础。这种平等不仅仅是蹲下来和幼儿说话或给幼儿一个微笑,而应真正深入教师内心,转化为教师自觉行为的平等。尊重是和谐师幼关系的核心,它要求教师做到尊重幼儿已经形成和拥有的一切,包括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风格、劳动成果。教师的指导方式由指挥式、命令式转变为交谈式与商榷式。其次是要形成互助友爱的同伴关系。幼儿虽小,但已是独立的个体,学会在集体中与人相处,对农村留守幼儿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着力培养幼儿互助友爱的良好品质。可以班上开展以“寻找爱的感觉”主题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讲故事让幼儿体会动物之间的爱,并能用肢体语言表达爱。对于幼儿们的好的表现:有时是一句亲切温馨的话语;有时是一丝甜蜜的微笑;有时是一个拥抱;甚至是一个热吻。这时会看到了孩子们的笑容是那样灿烂,就知道孩子们已经体会到这份爱了,这是无声的爱。于是抓住契机,让幼儿之间互相用鼓励的话来赞美对方,这时幼儿体会到的是同伴对他的爱,那是有声的爱。通过活动,幼儿就不会再有心理问题,而表现出来的就是轻松愉悦,同伴之间也能友好交往。

努力创建园所文化。园所文化是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集中体现,对幼儿有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农村幼儿园,应努力营造本园文化,使幼儿园逐步成为幼儿能安全、自由、平等、和谐、愉快地生活和学习的乐园。

总之,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既要体现教育功能,又是美的象征,更是孩子的乐园。

摘要:农村幼儿园班级环境的创设, 既要体现教育功能, 又是美的象征, 更是孩子的乐园。

幼儿园环境创设策略 篇8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支持性语言环境就是指从物质和精神上为幼儿提供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环境。本文就从如何创设支持性语言环境,才能促进幼儿语言发展进行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

幼儿 教师 支持性语言环境 幼儿教育 幼儿语言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语言发展有着明确的解读: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因此,我们本着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多元的、自由宽松的、丰富多彩的支持性语言环境,培养幼儿语言能力,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一、创设支持性语言环境的前提

1.教师要做幼儿谈话的观察、倾听者

宽松无压的心理环境是幼儿敢于表达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体现了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可以使幼儿获得成就感,激发和强化他们想说、愿意说的愿望,从而达到能说、会说的境界。

2.教师要做幼儿谈话的鼓励者

幼儿间存在着认知、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纲要》中提出,“对语言有障碍的儿童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幼儿语言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因此,教师应接纳幼儿之间的差异,不光要提供交流的机会,成为交流的对象,对特殊需求的幼儿还要在交流的过程中给予特殊的鼓励。舒晨小朋友从小居住在如东乡下,刚入园时无法与老师、同伴交流,偶尔开一次口,小朋友觉得他说话有趣,纷纷模仿。舒晨小朋友自尊心挺强,觉察到这一点后就很少和老师、同伴交流了。

二、创设支持性语言环境,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1.创设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物质语言环境

师生一起商量、共同制作,为幼儿提供有利于激发、支持幼儿语言发展的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多种活动。自然角环境的创设中,我们在散步的时候发现一只蜗牛,大班孩子很感兴趣,回到教室大家就从蜗牛的外形、生活习性开始讨论起来,我就在一旁引导孩子们恰当地运用词汇,在口头表达时尽量使语句完整、连贯、流畅,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让幼儿的语言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得到练习。我们也充分利用环境,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环境也能得以“说话”。

创设真实丰富的语言活动情境,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从而增长其见识,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教育并不是单独的,它融合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如中班《大灰狼开心了》这一活动,它有社会领域的目标“知道做错了事只要想办法补救就会使自己重新快乐起来”,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是建立在语言领域目标“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只有倾听了故事的发展,理解了故事内容,才能明白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还有,幼儿思维都是发散性的,在活动中提问特别积极,生成了许多新的主题。在幼儿生成的主题中,孩子们学会提出许多个为什么,我便引发孩子自己去探索、交流、讨论、寻找答案,孩子们在丰富的活动又回答了许多个为什么,语言得到充分锻炼。

2.创设宽松和谐、平等互动的心理语言环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发展他们,不去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进行创造。” 利用与幼儿接触的一切时机,蹲下来,用真诚的眼光同孩子交流,仔细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给孩子不断地鼓励、支持,在交谈中建立浓厚的感情。允许“错误”,提倡“敢说先于正确”。如有一次语言课上,杨逸嘉非常勇敢的举手发言,但是他说的带了一点土话,我先肯定了他的回答,但是立马蹲下来,轻轻地告诉他要说普通话,他依然非常开心。

《纲要》中指出:“幼儿之间积极的互动和交流是幼儿重要的学习资源与环境”。一日生活中,幼儿们经常在游戏中围绕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交流,大家互相了解、模仿、扩展。如有一次角色游戏“娃娃家”中,徐浩然是“宝宝”、齐子爱是“妈妈”,齐子爱因为徐浩然不“吃”自己做的汉堡包,就大声训斥他,徐浩然就抗议道:“妈妈怎么能这样呢,我们的妈妈应该微笑着,疼爱自己的宝宝,轻轻地说话。”于是,齐子爱就很有耐心的询问道:“请问你要吃汉堡包吗?”大家又都和好了。

【结 语 】

综上所述,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产生丰富的语言。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尊重每个幼儿的特点和心理需要,从满足幼儿个别需要的情况出发,根据幼儿的发展来有效地创建支持性语言环境,鼓励他们敢于慢慢说,进而大胆地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海英.“以儿童为中心”的班级环境创设【J】.幼儿教育,2013(Z4)

【3】刘文静.创设良好语言环境,提高表达能力,山东省教育厅教育出版社,2005

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 篇9

幼儿园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为幼儿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是幼儿教师的重要责任。每一天孩子们都在班级环境中活动着、发展着、成长着,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实施的课程内容,现代幼儿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整体规划和设置班级环境的水平和能力。班级环境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墙面布置、游戏环境、区域设置等几个块面,这里主要谈谈墙饰的创设。

一、幼儿园班级墙饰创设的特点

强调教育环境的先驱蒙台梭利曾说过:“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溶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大家知道,幼儿是在与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的。我们要重新认识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教育功能和价值,要将班级环境创设作为幼儿园实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重要途径,作为幼儿园实施课程内容的重要手段。决定幼儿园班级环境质量的关键,说到底还是幼儿教师。幼儿园班级墙饰创设是教师和幼儿合作互动,共同创造充实的生活,并在自己班级的墙面上表现、展示出来。

1、教育性——班级的每一平方墙面都应发挥其教育功能,墙饰的创设是在幼儿园整体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有目的、有计划,针对幼儿的特点精心设置的,要有利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2、适宜性——不同的年龄班应有不同的墙饰内容呈现,教师要充分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别差异,选择符合幼儿需求并有发展价值的教育内容作为墙饰内容。

3、参与性——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是个体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参与其中,用他们喜欢的、独特的方式表现自己,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4、艺术性——墙饰的艺术性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发挥墙饰的审美作用,让幼儿感受到墙装饰的色彩美、装饰美、结构美,让幼儿获得审美愉悦;二是幼

1儿喜欢展示自己的艺术成果,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5、情趣性——艺术是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幼儿时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他们非常愿意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地表现童心、童趣,体现墙饰创作的审美愉悦。

适宜各年龄班的墙饰内容介绍——由班级教师介绍本班墙饰的特点及表现方式。

 小班

 中班

 大班

二、幼儿园班级墙饰创设的原则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总体来说,应纳入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日常管理,幼儿园要进行价值筛选,幼儿园骨干团队带领大家研讨,根据幼儿园的办园方向、办园特色和具体的课程内容,提出设计框架,统一认识,统一要求,全园对教育环境的创设理念达成高度一致十分重要。在每学期结束后或开学前,由各班级自主选择规划,写出设计方案,经年级组论证,提出修改建议,解决班级实际制作过程中的困难,再由班级实施制作。

1、园本性原则—— 幼儿园墙饰能直接地反映出幼儿园的园本文化构成,园长、教师以及家长的选择和追求的不同,幼儿园的文化品位和格调会有明显的不一样。

2、可控性原则—— 班级墙饰是一种高结构性的组合,是由专业的幼儿教师精心创设,教师必须有效地调控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地将最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内容组织到环境之中,以获取教育效益。

3、协调性原则——幼儿园内班级众多,各班选择的内容和材料如何保持班级特点,平行班之间如何体现教育内容的丰富多彩,这就需要幼儿园进行整体协调,以更好地展现幼儿园的文化内涵。

4、经济性原则——低成本,高效益是我们墙饰创设的经济性原则最好的解释,从当地实际出发,就地取材,合理利用自然物和安全适用的废弃物料进行制作,是大力提倡的,因地制宜,勤俭节约一直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方针。

三、幼儿园班级墙饰的内容来源

幼儿园墙装饰内容来源十分广泛,从教育目标方面来看,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体智德美各方面内容都能选择;从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方面来看,幼儿园各领域、学科、主题活动的相关内容均可选择;从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来看,每天的身体运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所涉及的内容也均可选择。因此,我们很难给幼儿园班级墙饰作恰当有效的组织分类。

墙饰内容的选择质量受教师的观念、人格、专业水平和行为等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教师的价值观和专业信念。

园长、教师、家长是环境教育的选择者,而教师是班级环境中墙饰内容选择的主要责任人。教师是否能作出正确、自主、明智、有远见的内容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幼儿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作为教师要思考的是:我们如何向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息,那就是:老师关心的是什么?老师认为有趣的、值得做的、值得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是什么?老师赞同和欣赏的行为是什么?引导孩子感知教师认为的重要之事,并为此而努力。这一过程有助于组织幼儿的学习经验,如:培养幼儿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形成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提升幼儿问题探究的兴趣和能力等。尽管墙饰内容的选择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多样,从幼儿学习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将环境资源分类认知性资源、情境性资源、亲历性资源、问题性资源五类,通过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以连续性(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后续经验要建立在前面经验的基础上拓宽加深)、整合性(经验的组织应有助于孩子逐渐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的方式,有效的组织幼儿的学习经验。

现代幼儿墙饰设计越来越专门化、专业化、操作化、过程化和精细化。越来越考虑到儿童的兴趣及其思维过程。

墙饰内容可选择建议:

1、自然类:植物(水果、菜、花草树木、生长系列)、动物(家禽、家畜、野

兽)、自然物(泥土、沙、石)

2、人文类:(爱家庭、爱家乡、爱祖国;城市历史调查、生肖动物调查、放风

筝、成语故事收集、感受京剧、感受水墨画、我身边的~~~)

3、科技类:交通工具(汽车、轮船、飞机)、建筑工程(亭、台、楼、阁、榭、桥)、神奇有用的小工具等。

4、民间文化类:服装、纸艺、瓷器、扎染、乐器、茶艺、花灯、皮影等。

5、“我----”: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深度的观察、追踪、记

录。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自主选择,让幼儿体验到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快乐,逐步产生主体意识,而独立、自制、专注、秩序、合作都是主体意识的体现,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终身有益的品质。当今世界儿童教育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关注儿童的发展和学习状况,注重引导孩子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关注、参与和体验,鼓励孩子进行猜测、想象、观察、操作、验证,注重孩子的操作过程。墙饰内容的选择还应符合《纲要》中指出的“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以下内容 建议不涉及:英语教学、识字教学、幼儿之间的横向评比。

四、幼儿园班级墙饰的块面设置

幼儿教师要对自己班级的墙面大小、位置以及适合内容了然于心,将属于自己班级的墙面进行分割,选择出一个大块面作为主墙,其它则分成若干块副墙。主要块面有:

 大、小主题墙

 各种作品展示墙

 家园联系墙

 生活游戏墙

以班级为单位了解墙饰的种类。分类拍摄

在墙饰的设置、制作、上墙时,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定好班级墙饰的整体色调。每个班级最好要有自己独特的色调,至少是年级组之间不一样。体现出班级特色。

2、预设大主题墙的生长性块面,大小主题墙之间处理好:稳定与变化的关系、全面与特色的关系、丰富与单一关系、广度与深度的关系。

3、出现的文字、数字一定要规范。

4、凡是上墙的一切块面均要注重美感。幼儿每天生活在班级环境之中,墙饰美感的呈现能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让孩子得到

美的熏陶和培养。

5、幼儿教学活动面对的墙面要留白,以防刺激过多影响幼儿学习。

五、墙饰中幼儿的自主表达方式

1、调查——围绕某个主题或问题,通过提问、观察、倾听和记录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资料,深入探究问题,获得真实经验的过程。(调查内容是墙饰展示的重要方式)

2、交流——教师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帮助孩子发现问、明确自己的问题和疑问,鼓励同伴相互交流,共同活动,建构知识。(墙饰内容的动态变化过程的展示是幼儿与教师交流的常态内容)

3、收集——墙饰展示中涉及的主题或问题是发动幼儿参与活动的良好楔机,让幼儿收集相关的信息材料能激发幼儿的自主意识,收集的过程是教师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支持幼儿有效地与环境互动,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的过程。

4、图表——幼儿亲手制作的图表在墙上展示能让幼儿体验成功感,日常生活游戏中的规则图,生活中小制作的流程图,幼儿自主设置的目标进程图表(自然物的生长情况、绳、拍球数量)等。

5、照片——让幼儿围绕主题提供照片展示是常规方法。关键是设计让幼儿自主参与的生成照片,让照片具有过程性和教育性。如“寻找春天”春天哪些花开了?每个孩子去找一种花拍下来,给大家讲一讲,这是什么花?是什么样的?

6、作品——孩子在幼儿完成的作品数量是很多的,教师选择上墙的幼儿作品一定要注意全体性,作品展示要特别注重美感,墙上的作品展示,功夫应在墙下。

六、墙饰质材的选择和创意运用

1、纸质材料

2、布艺材料

3、软木材料

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美术教学环境 篇10

通常, 美术教师都比较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和美术兴趣小组建设中幼儿美术特长的引导和培养, 容易忽视教室环境的创新和隐性教学功能, 更忽视幼儿美术作业的收集和展示。其实, 积极进行美术教学环境的改造和创意布置是十分有意义的, 通过环境不教而教的作用, 不但能提高美术学科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地位, 还能更好地开展美术课程改革, 有效组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及时收集和整理美术教学中学生的作品和教学素材, 在一段时间后就会对自己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可想而知, 幼儿在这样的美术环境里学习, 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合作程度、成功作品的概率和更好的学习愿景, 对教师的感情都能发生变化, 从而让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步入轻松的良性循环,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我认为, 幼儿园美术教学环境创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艺术源于生活, 保持视觉的敏锐度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保持视觉敏锐度是优质开展美术教学的必备素养。生活充满艺术, 艺术存在于生活中, 充分挖掘生活中多种材料的教育价值, 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美术教育环境中来, 这些材料可以不限材质, 不限用途。人们往往会忽略日常生活用品给孩子带来的艺术体验, 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敏感度, 发掘一些普通的和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来制作具有艺术表达功能的作品。柔软的线团、平滑的纸张、各种纽扣、尖锐的镙丝, 用锅制作的吊灯、用水桶制作的凳子、用纸箱制作的书柜, 这些平时不易察觉的物品经过改造加工可以转化为很好的美术作品, 美术教学环境中布置几组这样的作品可以的拉近孩子们与美术活动的距离, 原来美术可以这样“玩”不再是简单的一支笔、一张纸。这些生活中得来的物品一不留神都会变成孩子们表达内心世界的符号。通过这些物品可以很好的刺激孩子们的感观, 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二、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创设以人为本的环境氛围

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 一切以尊重人的自然发展与成长出发, 在设计环境时站在幼儿体验角度看待环境中的任何一个方面, 比如整体环境的色调, 灯光的亮度, 桌椅的高度, 甚至室内温度、装饰品布置等, 将各方面呈现出来的效果作用于每一个参与美术学习的孩子, 让孩子感受到温馨、和谐、亲和力。

(一) 合理运用色彩元素提高视觉冲击力

在传统的环境布置中通常会使用一些粉粉的、嫩嫩的、淡淡的等色彩来迎合孩子的心理, 孩子们都思空见惯, 已经不能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在美术教学环境中可使用一些简洁、大方的原始色彩, 如大红、纯黑、灰色、白色作为环境的基调, 让任何一个参与活动的孩子第一眼就感受到视觉冲击力。

(二) 环境创设由平面到立体, 运用装置艺术丰富环境内容

环境布置从平面到立体, 打破传统以平面绘画为主的布置。可以将采用悬挂、摆放等形式布置环境, 使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空间感, 积累空间技能。

在一个这样的环境中, 到处都是色彩和造型, 从平面到立体, 从静态到动态, 突破了传统环境的局限性。创设浓郁的艺术氛围, 融古今中外于一体。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孩子们的思维会进一步被打开, 与老师的互动更容易开展。

三、创造性美术教学环境离不开发散性思维

“创造”这个词用得很多, 我们所指的是老师的构思与材料的运用, 既意识创造与物质创造的结合。环境创设离不开创造。有了新的想法, 要依靠材料这个媒介加以实施, 这个过程既是环境更新的过程, 也是创造的过程, 环境与创造相互发生作用, 环境的价值通过创造得到提升。一滴落进空瓶子的颜料, 成人也许只会让它垂直地落到瓶底, 孩子们却会观察它游离的轨迹。一根废弃的铁丝, 成人会把它扔进垃圾桶, 孩子却会把它拧成各种形体。在孩子的世界中, 思维没有限定, 创意才会诞生。比如一次性纸杯对多数人而言, 使用它也就完成了杯子的使命, 我们是不是可以思考一下让杯子带点艺术使命呢?利用纸杯本身锥体的特性, 我们可以将纸杯相互粘连, 反复这一过程, 纸杯将会呈现一个巨大的球形, 将这一造型悬挂于教学环境中也是一个很好的亮点。

四、展示孩子的美术作品, 融入美术教学环境

美术教学环境当然少不了美术作品的运用, 很多美术老师注重绘画训练, 题材构思, 忽视了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的收集和展示。孩子的每件作品都是他们大胆想象, 富有个性的创造。将孩子们的作品在环境中展现出来, 不仅为环境本身增光添彩, 更是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创作的过程和喜悦, 也会给其他的孩子受到更多的启发。一个班级同一个命题, 就会有几十种不同的构思, 不同的色彩运用, 孩子们会在不经意间观察到这些, 或多或少引起思考, 让孩子们在自己同龄人的作品中吸收养分, 潜移默化。

五、科学、合理的区域设置, 激发孩子创作欲望

如何科学、合理的安排划分区域十分重要, 在同一个空间中合理的设置多种表达形式会让教学工作事半功倍。在美术活动室中可开设多个活动区域, 比如:水粉区、手工区、搭建区、纸艺区、版画区等等, 每个区域都有一张大的工作台。并且在教学环境中设置相应的仓储区。文具、纸张、颜料、作品等分门别类安排有序, 也方便孩子拿取。

可以专门设置一个废旧物品回收区, 鼓励孩子去收集生活中废弃物品投放到回收区, 孩子们对收集来的物品格外珍惜, 并加以探索, 展开想象大胆创造。

美术教学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一部分, 我们一定要把孩子的主体性放在第一位, 从幼儿的认知发展和年龄特征出发, 充分发挥教师和孩子的智慧, 共同创设一个和教育目标呼应的环境, 支持、引导孩子和环境之间的互动, 使美术课程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在创设美术教育环境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的思考, 不断改进方法, 使孩子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 更多的艺术体验, 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为孩子的艺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迈克尔.西戈 (M.Siegal)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一种新皮亚杰学派观.

[2]姚洪波.环境创设融入美术教育元素.

上一篇:湖北省黄冈市下一篇:课后自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