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体系建设十篇

2024-07-30

“五大”体系建设 篇1

一、征稿内容

以体系建设、生产、经营、管理、科技等方面为内容, 深化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 提升员工职业素质的经验和成效;深化财务集约化管理, 加强预算管理, 防范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深化物资集约化管理, 加强物资质量闭环管控的有效措施;有关“五大”体系建设的先进做法;探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二、注意事项

“五大”体系建设 篇2

1 前期准备呈现一个“早”字

认真研究国家电网公司决策, 先觉先行, 狠抓“三集五大”体系实施基础并取得进展:优化市、县两级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解决生产一线结构性缺员问题, 通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逐步实现工资收入向一线员工倾斜;完成各电压等级固定资产清查, 严控非生产性支出;对市、县两级开展物资清仓利库和审计清查, 仓储管理提升到全新水平;加快调控一体化进程, 完成调控一体化EMS系统建设和联调工作, 县调以终端方式接入地调EMS系统, 市、县两级已能满足“集中监控、无人值守”运行模式需求;实行变电站无人值班, 积极推进县公司35 k V及以上变电站无人值班管理;狠抓窗口服务标准化建设, 拓展多元化缴费渠道, 为“五大”体系业务顺利重组、分割和高效运转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建设过程实现一个“稳”字

在安全生产方面, 把确保安全可靠供电作为硬要求, 结合“安全年”活动狠抓安全管理, 重点实施了迎峰度夏应急演练、并网电厂涉网设备安全检查, 现代化安全警示教育室的建成和应用也进一步增强了安全警示教育效果。目前公司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实现了人身、电网、设备“零事故”。在信息保障方面, 将市、县两级互联网统一至省公司互联网出口, 实现了管理集中和信息安全;开展县公司信息安全专项督察, 指导县公司信息业务工作改进。在廉政风险方面, 有效建立党员干部“三早” (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 预警机制, 进一步梳理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流程, 干部作风整治工作彰显力度。在职工参与方面, 发挥党政工团合力, 加强形势宣传教育工作, 开展“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知识普考。在信访维稳方面, 强化风险管控、预控工作, 开展员工思想教育活动, 创新运用“三步诊疗法”“三抓工作法”等, 在确保队伍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使得“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过程中内部稳定, 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3 管理成效体现一个“优”字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量化绩效考核方式在全公司推广实施, 工资分配同绩效考核挂钩比重加大, 向一线员工倾斜。在财务管理方面, 实现了各项业务与财务、综合计划与预算、资产信息与成本信息“三个衔接”, 增强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协作意识“三种意识”, 提高了财务资源配置、财务支撑保障、预算刚性执行“三种能力”。在物资管理方面, 面向供应商的质量监督技术能力大幅提升, 实现了园区仓库库存信息、仓储作业“双可视化”建设和库存物资“一本账”, 物资配送能力增强。在“大规划”方面, “大规划”核心业务集中并入经研所, 更有利于电网规划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无缝衔接。在“大建设”方面, 建立建设队伍基础信息库, 把各专业队伍纳入统一直接管理平台, 有效开展队伍培训, 投产的110 k V工程均达到优质工程标准;在省内率先成立溪洛渡—浙江金华±800 k V直流输电工程领导协调小组, 并启动“赣6标段”首基基础试点开工。在“大运行”方面, 实现了“三个集中”:部门负责人、专职、班组等核心工作人员办公集中, 调控一体化、配网调度等业务集中, 调控核心设施、DTS教室、值班休息区等办公场所集中, 工作效率效益明显提高;内控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调控核心业务能力增强。在“大检修”方面, 作为全省试点, 率先研究和制定县公司7个专业技术监督考核评比实施细则, 并对县公司配网开展带电作业;检修管理朝着“工厂化”检修方向集约, 效率效益大幅提高。在“大营销”方面, 着力创建节能示范企业, 将节能咨询同步融入大客户经理的全程服务;全面实施“全程引导”式服务, 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4 基础环境彰显一个“新”字

推进粮食行业“五大体系”建设 篇3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高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这些都对传统粮食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也带来了新动力新机遇。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新常态,正确分析粮食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粮食行业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促改革、谋创新、求突破,切实增强粮食流通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十三五”是全面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期。从供求总量看,近年来国内外粮食生产连获丰收,消费疲软不振,供求整体宽松。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16年全球谷物产量、库存量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分别达到25.3亿吨、6.4亿吨。国内粮食生产实现历史罕见的“十二连增”,近三年产量连续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2015年达到12428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水平。综合分析,“十三五”前期国内外粮食供求形势仍将延续总体宽松的格局。从品种结构看,我国小麦供求基本平衡,玉米和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特别是一些低端品种销路不畅,大豆产需缺口继续扩大。同时,近两年低价大麦、高粱、木薯干、DDGS等玉米替代品进口激增,2015年高达750亿斤,加上各种渠道进口的低价大米不断增加,使得国内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今年开始,国家将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但效果显现还需要一个过程,品种结构矛盾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性改变。从市场价格看,当前国内粮食价格处于全球“高地”,呈现产区与销区、原粮与成品粮、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三个倒挂”的局面。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国内市场已连续41个月呈现“稻强米弱”“麦强粉弱”状态,2015年底小麦、大米、玉米三大谷物国内外价差每吨分别为771元、745元、790元。近年来,国家启动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将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上述这些因素,与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和国内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矛盾交织叠加、相互影响,使得粮食供求形势和市场走势更加错综复杂。

破解粮食供求阶段性结构性难题,关键是要积极稳妥化解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对称矛盾,既要引导培育新的消费需求,又要着力增加有效供给,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供求平衡,同时还要防止调整过度导致个别品种供求失衡、价格大幅波动。要建立健全促进粮食供求平衡的长效机制,打破粮食“多了少了、少了多了”的历史怪圈,增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十三五”是全面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的攻坚期。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差异明显,自然灾害多发,及时有效保障城乡居民粮食供应、保持粮食市场总体稳定,始终是粮食流通工作的基本职责和首要任务。随着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粮食生产进一步向核心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粮食区域之间、季节之间不平衡的矛盾更趋突出,保证军需民食、应急救灾和市场稳定的难度将继续加大。只有建设更高水平的粮食收储供应保障体系,实现快速反应、科学调度、精准调控,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当前粮食流通各环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突出表现为物流成本高,信息化发展滞后,流通效率较低;粮食质量快速检验能力不足,污染粮食处置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粮食应急保障水平不高,全天候快速响应能力较弱等。这些问题制约了粮食资源快速集散、高效配送、顺畅流通,是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建设亟待突破的瓶颈障碍,也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十三五”时期,必须加快实施“粮安工程”,尽快适应粮食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跨区域、长距离、大规模、高效率流通的新要求,加快打通粮食物流主通道,加强粮食物流重要节点建设,大力提升粮食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粮食应急能力,纵深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建设。

“十三五”是全面释放粮食产业经济活力的转型期。粮食的公共物品和一般商品双重属性,决定了粮食行业客观地肩负着配置资源保安全、发展产业活经济两大使命。一方面,我们肩负着保供应、惠民生、兜底线的职责,必须抓好收储、管住储备、稳定市场;另一方面,我们肩负着活流通、扩内需、稳增长的重任,必须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两个方面构成粮食行业发展并行推进的“两个车轮”,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长期以来,受发展阶段、政策体制、外部环境影响,粮食流通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放在抓收购、保供应、稳市场上,粮食加工转化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导致收储与加工脱节,产业发展不协调,初级加工产能过剩,优质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滞后。另一方面,新一轮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已经启动,粮食收储体制机制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革,国有粮食企业“收原粮、管原粮、卖原粮”的经营模式将难以为继,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求生存谋发展。当前,我国粮食产能稳定在较高水平,粮食库存充足,粮食安全基础较为牢固,加之农业经营方式深刻变革,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加速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粮油产品需求快速增加,为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从粮食流通环节看,粮食加工转化一头连着收储,一头连着销售,是整个流通链条的枢纽,不仅是粮食供求的“调节器”,更是粮食企业提质增效的“推进器”。因此,必须在切实抓好粮食收储、管住管好政府储备的同时,以粮食加工转化为引擎,以全产业链模式为路径,大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加速实现粮食行业转型升级。

“十三五”是全面促进国内与国际粮食市场深度融合的机遇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纵深推进,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关联度越来越强,特别是近几年国际粮食形势对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更加直接。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这将对全球经济和贸易产生深远影响。今后一个时期,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加快推进,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加速融合已成必然。如何有效防范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加快形成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关系,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与现实考验,我们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深入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又要积极有效地利用好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既要着眼于遵循粮食供求自身规律,保护好国内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又要放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履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大国使命,以更宽广的胸襟和更开放的视野主动融入国际市场;既要积极研究“引进来”,又要着力推进“走出去”,找准融入全球粮食市场的结合点,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同时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更多贡献。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十三五”时期的粮食流通工作,必须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理念”为统领,总体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坚持以创新发展理念推进粮食流通各项改革,着力打造运行规范、稳健管用的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体系。要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完善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加快完善粮食收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防止过度干预市场;改革完善中央和地方储备粮管理体制,确保政府粮食储备安全可靠;加快粮食科技体制和人才体制改革创新,激发行业内外“双创”活力;大力加强法治粮食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粮。

坚持以协调发展理念激发粮食产业经济活力,着力打造链条完整、效益良好的粮食产业经济体系。要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引擎作用,培育“产购储加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把粮食产业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通盘谋划,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淘汰落后加工产能,发展优质精深加工产能;促进粮食副产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粮食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速资源、资金、资产集聚,形成一批辐射范围大、带动能力强的粮食产业集群。

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建设,着力打造运转高效、生态环保的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要以“粮安工程”建设为抓手,打通粮食物流通道,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配套建设一批综合性粮食加工物流园区,实现生产链、供应链、服务链有机衔接;推广生态节能技术应用,大力推进绿色生态储粮和节粮减损;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秸秆、稻壳等资源,培育与粮食副产物、行业设施资源密切关联的新兴产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粮食行业,全力提升粮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粮食部门调控监管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坚持以开放发展理念拓展粮食行业发展空间,着力打造开放包容、互惠共赢的粮食流通产业国际合作体系。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国内粮食流通产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粮食精深加工产品和粮食仓储设施、机械设备、储粮技术“走出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国经营,实现多层次、宽领域合作共赢;积极参与国际粮食标准和贸易规则制定,增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话语权。

坚持以共享发展理念促进粮食供给侧结构调整,着力打造体现全面小康特征、惠及城乡居民的优质健康粮油产品供应体系。积极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优质粮油品种,实现优质优价,帮助粮农持续增收;提供品种丰富、质量安全、营养健康的粮油产品,满足城乡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扩大“放心粮油”覆盖面,积极发展主食产业化;打赢行业精准扶贫攻坚战,切实保障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体口粮需要,增强种粮农民和城乡居民的现实获得感。

五大体系建设 篇4

一是严格把好流通环节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关,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及配套管理制度,要督促食品经营者落实索证索票、进销货记录制度等监管制度,力争食品经营者索证索票率和进销货台帐率均达到100%。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监管体系。

二是采取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和集中整治相结合的办法,深入开展重点食品品种和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食品经营以及季节性、节日性食品市场的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经销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违法行为,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细化食品经营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制度,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三是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机制,扩大抽样检验的范围,增加抽检频次,对抽检发现的问题食品及时监督下架退市,建立不合格食品质量跟踪抽检机制, 探索不合格食品市场退出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快速检测筛查食品质量的作用,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震慑和处罚力度,确保食品市场安全。

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有效地掌握辖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风险状况,确定辖区食品监管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和时间节点,更加注重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全力做好食品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同时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情况。

“五大”体系建设 篇5

为更好地交流和推广各地实施“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典型经验和亮点做法, 全面展示管理工作中取得的成果, 我刊现举办“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征文活动。现将征文活动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主题和内容

以“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主题, 面向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各省、市、县供电企业各级农电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征集稿件。具体内容如下: (1) 深化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 规范机构设置, 加强员工培训的经验和成效; (2) 深化财务集约化管理, 防范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 (3) 深化物资集约化管理, 加强物资质量闭环管控的有效措施; (4) 有关规划体系建设、建设体系建设、运行体系建设、检修体系建设、营销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和成效; (5) 探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活动安排及征文评审

1. 本刊自2013年第2期起开辟“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征文专栏, 对征文择优在期刊上分期发表。

2. 拟设优秀论文一等奖3篇、优秀论文二等奖7

篇、优秀论文三等奖15篇、优秀论文奖30篇, 将评选结果在本刊公布, 并颁发获奖证书。

三、注意事项

1. 文章题目务求精炼, 内容要求可操作性强, 做法

具体, 切忌空谈理论;意见建议观点明确, 针对性强。论文体裁不限, 字数要求在3 000字左右。发稿主题和论文标题署“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征文。

2. 征集论文的截稿日期是2013年9月30日, 参

“五大”体系建设 篇6

关键词:企业机构,变革,“三集五大”,风险防控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涉及各层面大量的业务调整和人员调配, 业务、人员接口繁多, 涉及管理格局调整和员工切身利益, 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主要表现在人员调配交接过渡、员工素质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薪酬过渡、超编人员安置等方面, 必须高度重视,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认真防控和解决。

1 广泛开展宣传动员

大力宣传“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思路、原则、目标和内容, 在公司网站开辟“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专栏, 以信息化为依托, 传播企业文化。利用版面、橱窗等媒介, 加强宣传教育。把“三集五大”具体内容纳入培训体系, 采取专题培训、座谈讨论、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 作为员工学习教育的“必修课”。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23期, 内训干部员工700人次, 让统一价值理念、统一发展战略、统一企业标准、统一行为规范、统一公司品牌的理念融入每位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组织全员知识测试, 通过考试提高统一员工认识。通过深入宣传“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核心要义, 引导员工正确对待变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 做好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理解改革, 支持改革, 参与改革, 适应改革。

2 鼓励员工参与变革

鼓励员工参与变革的调查、诊断和计划, 组织员工积极参与征求意见, 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建言献策。一是坚持职代会制度, 每年召开两次职代会, 坚持公司重大事项经职代会审议通过, 坚持民主评议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二是拓展参与渠道, 务实做好职代会质量评估和提案办理工作。三是打造阳光企务, 推行企务公开。不断完善企务公开考核制度, 以网络公开为重点, 部门公开栏为辅助, 把“三集五大”实施方案等企业决策、重大事项、生产经营以及员工关心的热点问题, 作为企务公开的重要内容, 通过局域网公告每位员工, 提高公开的透明度。四是通过宣传教育、典型引路、劳动竞赛等多种形式, 进一步提高了员工对体系建设的认知感和责任感, 同时高度关注改革中职工的利益诉求, 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

3 大力开展员工培训

大力推行与变革相适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使员工掌握新的业务知识和技能, 适应变革后的工作岗位。制定培训计划、方案以及激励措施, 按照业务调整进度适度提前开展培训, 鼓励员工参加培训和自学, 主动提升素质。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和培训员进行方案的学习和深入领会, 对“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新业务和职能、职责做到心中有数。认真制定培训计划, 实施培训考试, 达到培训率、考试率和考试合格率100%。2012年, 圆满完成上级安排的各类培训计划, 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岗位培训、“三集五大”相关知识培训和调考培训等, 累计培训638人次。完成公司计划内培训项目50期和11个专业的普考, 共培训974人次, 极大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岗位匹配度, 员工认同感和影响力持续增强。同时, 积极营造学习氛围, 为公司员工努力学习, 赶、学、比、超提供制度支持和资金支持。

4 实行工作交接过渡期制度

过渡期内业务和人员管理由原单位承担主要责任, 积极进行相关工作和资料的清理交接, 新单位于过渡期结束前进行验收, 在过渡期结束后承担业务和人员管理责任。

一是全面梳理、确保无一遗漏。工作交接所涉及部门、人员要全面细致地进行具体交接内容的梳理, 移交方认真填写需移交项目, 接收方仔细核对移交项目及清单, 确保应交接内容确无一遗漏, 确保主要工作前后衔接。

二是过程规范、实现无缝对接。工作交接所涉及部门、人员要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程序进行工作交接, 执行检查、梳理、签字、备案手续, 确保职责明确、操作规范、交接内容完备, 实现无缝对接。

三是平稳过渡、责任落实到位。“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事关全局, 所涉及部门和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完成交接任务, 相关部门予以积极主动配合, 确保交接期间各项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交接工作的责任落实到部门, 落实到具体岗位。

5 做好富余人员安置

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健全机制、升能提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要求, 落实“1+1”劳动用工策略, 合理控制使用长期员工, 推广业务委托用工, 大幅减少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 逐步取消短期员工。在细致梳理基础上严格控制在编岗位上岗人数, 明确用工策略, 确保电网主营业务用工总量逐步压缩、用工结构逐步改善、冗余人员随时间推移逐步消纳、用工效率逐步提升, 为公司和电网发展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因业务模式和组织架构变革工作岗位发生变化的人员, 服从组织安排, 遵守工作纪律, 保证人人有岗有为, 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6 稳妥开展薪酬过渡

科学开展岗位价值评估, 建立基于“三集五大”标准岗位序列的岗位价值体系, 为深化人力资源管理“六统一”、稳步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奠定基础。对照具体岗位设置以及岗位工作标准确定的职责任务与上岗条件, 认真分析每一个岗位的上岗人数、素质状况, 仔细诊断岗位价值、员工绩效与工作报酬的符合程度, 准确定位问题, 按照岗能匹配要求制定岗能匹配工作方案, 按照人适其事、事宜其人的原则, 根据岗位要求和个体素质差异, 通过合理的人事安排以及培训、绩效、薪酬激励措施, 保持个体素质与工作岗位的同构性, 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完善收入分配体系, 理顺公司内部收入分配关系, 规范收入项目、来源和分配秩序。按照“稳固一线、提升一线、关爱一线”的原则, 全面落实生产一线人员津补贴标准, 完善班组长、“双师”型人才、一专多能高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成长机制和一线人员稳定约束机制。此外, 对因业务模式和组织机构调整造成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岗位变化的人员, 要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 过渡期内工资收入水平保持不降低。

7 做好信访稳定工作

从组织保障、风险评估与预案、隐患排查化解、事件处置与应对等四个方面进行认真自查。公司领导对员工队伍稳定工作高度重视, 工作组织保障措施到位, 凡是对“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事关员工切身利益的改革事项, 及时开展事前风险评估。公司员工队伍稳定工作预案科学、完备、可操作性强, 建立了完善的员工队伍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机制, 深入分析“三集五大”体系实施过程中的信访隐患, 全面强化稳定风险预控管控能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期间, 没有发生影响和损害公司形象的信访事项, 没有发生员工集体上访以及其它影响公司稳定的信访事项, 确保了公司和谐稳定发展的局面。

8 严格监察审计监督

制定并严格执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纪律规定, 严密防范建设实施过程中的廉政隐患和不稳定因素, 开展全过程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重点监督评价建设过程中的标准体系、规章制度以及新旧标准制度体系衔接的有效性, 监督评价新组建机构内控制度、管理费用列支等事项, 跟踪监督资产权属变更、物资管理与生产需求匹配、基建项目、小型基建等事项, 防范影响公司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重大风险。强化廉政风险预控管控能力, 主动服务, 关口前移, 充分发挥监察审计“预、纠、实”功能, 方案制定阶段重预警, 超前分析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建设实施阶段重纠偏, 及时检查方案执行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纠正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建成验收阶段重核实, 核查方案贯彻落实情况。

积极发挥审计监督服务作用, 应对“三集五大”管理模式带来的控制环境变化。主动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大力推进审计工作创新, 不断创新审计方式, 充分利用先进的审计工具和审计手段, 提高审计效率, 明确关键控制点, 确保审计全覆盖。充分发挥公司各部门的协同监督作用。做好跨部门合作, 加强沟通, 密切配合, 建立公司内部畅通高效的信息交流渠道, 促进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全面利用ERP审计系统实施在线审计、即时审计, 逐步将日常监督引入审计体系, 发挥审计监督服务作用。

“五大”体系建设 篇7

1 变电站运行管理

变电站运行主要的工作就是电力设备的运行操作和维护管理。在新“三集五大”体系下, 倒闸操作仍然是变电运行管理的核心工作。变电站当中实际存在这两种运作管理方式:一种是依靠工作人员进行手动操作的方式;另一种是以远程计算机操作的无人值班方式。两种操作方式相互协作, 构成整个变电站的管理网络。变电站工作人员在工作当中是否严谨, 直接关系到整个电网的运作。变电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操作技术和设备都在不断的更新, 所以变电站的工作人员要及时的掌握各个新设备及新技术的运作方法, 了解其原理和内部结构, 从而达到工作的要求。

无人值班方式是一种新兴的现代化控制技术, 它依靠计算机对不同地点的设备进行管理和监控, 由专业人员通过计算机发出准确的指令来指挥整个变电站的工作。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无人值班变电站已经被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但是要做到真正的安全运行, 还要对无人值班的管理进行加强。所谓的无人值班式管理并不是完全不依靠人来进行, 而是需要高素质的人员进行充实的训练, 使用先进的设备, 相互合作, 共同做好管理工作, 实现减少人员配备, 提高生产效率的效果。从安全运行角度出发, 部分改造后的变电站的部分具体操作必须要由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 而且部分设备的隐患不能使用自动化系统完全的显现出来, 所以需要配备人员在现场。要对运行管理进行明确的职责分工, 责任不明确会造成无人负责的现象, 所以要做到协调配合、政策合理、职责分明以便做好运行的管理。

推行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前提是保证运行管理不脱节, 零差错的基础上, 推行基础维护管理的的属地化管理。

2 变电站安全管理

安全生产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 各行各业在实际的运作过程当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安全隐患, 同时一定时期也发生了许多的安全事故, 所以安全管理是每个行业都必须重视的地方。在整个电力系统当中, 用户、配电、变电、输电、发电厂这五大部分组成完善的电力系统。而变电过程是用户和发电站之间最有影响的一个部分, 它变换、分配电能供给用户, 因此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一旦此部分发生问题, 就会直接影响用户的用电, 让社会处于不安定状态。

对于变电站安全管理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文明生产, 电力公司对于员工的需求要满足, 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方面, 可以以举办活动来进行:比如经常关注员工家里的状况, 当员工家里出现一些疾病、丧事这些情况, 公司应当组织人员进行探望、慰问以及帮扶;还可以定期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 通过这一方式了解员工内心存在的不满, 及时做出改正;最后, 就是树立榜样, 可以在一定时间评选优秀员工, 予以奖励, 这样就可以激发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降低员工在工作当中出现懈怠的几率。

其次是要实行民主式管理, 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员工在工作期间, 对于工作的态度极大的取决于上司的管理模式, 管理过于强硬, 会引发员工的反抗心理, 而过于松懈, 又会导致员工工作当中出现懈怠。所以要实行民主式管理, 员工之间相互监督, 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最后则是加强绩效管理, 以绩效促安全。运维一体化对现有生产模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人员劳动强度加大, 安全责任加大, 必须发动和引导职工积极投身到建设工作中, 鼓励和激励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总结, 提出问题并落实改进措施, 将变电运维一体化绩效评估结果纳入生产管理绩效考核范围, 促进运维人员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通过健全、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促进人员进行多技能业务的开展。

3 运维一体化管理

在保证运行和安全管理的基础上, 推行运维一体化管理。全面梳理现有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 提升运维人员装备水平, 加强人员培训考核和现场安全管控, 在原有传统变电运行业务基础上, 逐步拓宽变电运维业务范围, 建成运维一体化与检修专业化界面清晰、有机结合的高效运检工作体系, 促进运维人员由“运行操作”型向“运行、维护、检测、评价”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努力提升变电运维效率和专业管理水平。变电运维班组全面开展变电运维一体化;由运维班 (站) 统一实施设备巡视、现场操作、常规带电检测、不停电清扫、消缺、易损易耗件更换等业务, 打造一支一岗多能、技能水平过硬的变电运维队伍。以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人增效为目标, 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运维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优化生产业务流程提升生产效率, 以集约、整合生产业务降低运维成本。

结合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方式重新梳理和调整原有业务操作流程, 进一步细化停役操作和现场作业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 明确设备管理业务工作界面, 制定并固化相关运维业务的工作票流程、缺陷处理流程及现场标准化作业文本, 明确业务作业方式, 逐步建立起符合运维一体化要求的生产管理制度体系和工作标准, 进一步提升运维业务的管理水平, 确保运维一体化业务流程规范、高效运转。

4 结束语

变电站作为国家电力供应的重要枢纽, 在整个电力网络系统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变电站的管理在新的形势下, 要应时而变, 应势而变, 就要在管理方面做出改进, 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 以良好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 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 为社会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电力使用环境。

摘要:变电站作为电力网络的枢纽, 在整个电网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变电站在运行当中主要的工作是电力设备的运行操作和维护管理, 做好这些工作可以保证电力的正常输送。随着近年来电力系统大力推行“三集五大”体系改革, 变电站从单纯的运行管理到运维一体化进行转变。文章对新形势下变电站运行过程的管理措施进行探讨, 为相关工作的进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集五大,变电站,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张海娟, 崔利军.变电站变电运行管理策略探究[J].科技风, 2013 (23) .

[2]王刚.对变电站变电运行管理的探究[J].广东科技, 2011 (2) .

[3]邬永强.浅议变电站变电运行管理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7) .

[4]郭君.保障变电运行安全的有效管理措施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 2014 (14) .

“五大”体系建设 篇8

一、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

在“优、特、高、深”四个方面下功夫。优,就是要把品种、品质、品牌往优质上调。优化产业结构,宜粮则粮,宜牧则牧。特,就是要发挥比较优势,把产业往特色上调,提高土地产出率。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重点发展甜粘玉米、芦笋等“十大特色产业”。继续把休闲农业作为吉林市农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力争建成2个国家级示范县,5个国家级示范点,10个国家标准美丽乡村,30个国家星级企业。高,就是要提高科技含量,向科技要生产力。重点建设万昌、孤店子2个以水稻为主的现代农业先导区,建设以玉米为主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按29项现代农业指标体系逐项抓好落实。强化全程机械化、高光效、航化作业、节水等先进技术集成推广与应用。深,就是要延伸产业链条,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抓住资本跨界的机遇,搞好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招商。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

二、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水平、发展“农业+互联网”上下功夫。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发展“五大”水利建设,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在提高科技水平上,在万昌先导区开展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试点,探索“农业综合服务站+农业服务超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新模式,破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粳稻贡米等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启动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在发展“农业+互联网”上,打造智慧“三农”新模式。推进“互联网+”在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应用,提高精准农业的水平和农产品增值空间。

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在深化农村改革上取得新进展

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经营模式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上下功夫。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上,加大土地确权力度,促进规模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由25%提高到30%以上,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交易中心建设试点。在经营模式创新上,总结推广龙潭“农户+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模式,创新各具特色的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上,扩大土地收益权抵押贷款和经营权抵押贷款规模,年内力争达到3亿元以上。总结中粮、磐石吉高物流“粮食银行”试点经验,推广“粮食银行”新模式。

四、构建农村人居环境保障体系,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迈出新步伐

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在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厕所革命、清收还林上下功夫。在农村环境整治上,开展全市“六清”行动,重点推广磐石市“永红村”模式。从明年起,探索乡镇集中处理垃圾的新模式。在农村厕所革命上,把“小厕所、大民生”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推进,引导农民群众养成更加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在清收还林上,要坚定不移完成任务,确保停得下、还得上、活得好。

五、構建农民就业保障服务体系,在农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

在提升赚钱能力上,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每年让2万名以上农民接受新理念,掌握新技术,向新农人转变,提高他们在现代农业领域、进城务工领域赚钱的本事。在拓宽赚钱渠道上,搭建好劳务输出平台,拓宽来钱儿道。在增加财产性收入上,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民存量资产和农村集体资产,做好量化试点,使资产变资金、产权变股权,农民变股东,平等参与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确保农民收入保持10%以上增速,缩小城乡差距。

“五大”体系建设 篇9

×(年月日)

×

“五大”体系建设 篇10

在近日召开的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会议上, 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管管理局局长姚义贤提出, 2015年着力建立完善“五大体系”。健全责任体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完善社会共治责任。完善制度体系:推进依法行政, 实施严格监管。构建技术体系: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搭建监管综合信息平台。建立风险防控体系:落实风险研判制度, 推动监管方式转变。建设追溯体系:逐步实现药品和重点食品可追溯。围绕建立完善“五大体系”, 重点要抓好5个方面工作。

坚持问题导向, 推动科学监管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推动监管从“事后灭火”向事前防范转变上, 才能有效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善抓主要矛盾。要抓紧调查研究, 结合本地食品医药产业分布和特点, 制定风险清单, 按照风险类别和管理难度, 切实找准重点监管对象, 确保投入足够精力去抓。比如, 眉山是中国的泡菜之乡, 泸州、宜宾是中国白酒金三角主产区, 邛崃是中国白酒基酒之乡, 成都是西南地区中药材重要集散地, 还有不少市县建有食品医药产业园区、大型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 这些大的业态、产业园区、大型基地等, 就是各地监管工作应该抓住的主要矛盾、重中之重。抓住了这些重点, 整个监管工作就提起了“纲”。

善防风险隐患。食品药品安全没有零风险。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重点是防范重大风险隐患, 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以问题为导向, 按照“四统一”原则, 改革创新抽检监测工作。把评价性抽检与监督性抽验相分离, 对面上的产品省上委托市 (州) 抽检, 对问题突出的食品由省上直接抽检, 加大重点品种抽检频次, 减少集中、重复抽样, 实现高风险品种全覆盖。落实风险研判例会制度, 完善抽检监测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抽检监测结果分析研判。建立健全问题产品信息披露制度, 定期发布食品药品质量信息报告。对抽检监测发现的不合格产品、有问题的企业, 及时稳妥向媒体、向社会披露, 给市场和企业一个明确的信号, 倒逼企业加强整改。建立风险防控体系, 通过现场检查、问题核查、飞行检查、动态监督、随机抽检、明查暗访等, 前移风险防控关口。创新风险防范方法手段, 参照汽车驾驶证照违规扣分管理做法, 制定高风险企业积分管理办法。凡在一个监管周期积分被扣减为零的, 收回生产经营认证证书, 由技术审评机构对其生产经营条件进行重新核查认证。持续掌握高风险食品、药品、医疗器械流向, 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 加强预警分析研判, 及时稳妥发布预警信息, 做好发布解释工作。建立健全风险交流机制, 拓展风险交流渠道, 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在食品药品安全风险交流中的作用。

善用考核评价。相关考核评价指标, 要以问题发现率为核心进行相应调整。同时, 把问题处置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规范、加强核查处置工作, 确保对不合格和问题产品查处到位。对问题严重、影响面大的产品及所涉企业, 由省监督稽查总队直接查处。

理顺体制机制, 强化系统监管

稳定监管机构。对目前单独设立的县级局, 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 继续保持监管机构的独立性、稳定性。对全省确定拟与工商、质监等部门整合的68个非独立设置的县级机构, 各相关市 (州) 局局长要亲自指导督促抓好机构建设, 不仅要加挂牌子, 更要在内部科室建设、技术机构划分上紧盯不放, 把市县两级的内设机构对应好、对接好, 确保业务工作上下衔接, 决不能出现“缺胳膊少腿”, 保证有足够的力量履行食品药品监管职能。针对“三合一”、“二合一”等综合市场监管模式, 要就如何健全基层责任网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进行深入研究, 尤其要抓紧把乡镇监管所建起来, 把力量配置到位, 把监管触角延伸到乡村社区。

明晰职能职责。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仅是对市场秩序的维护, 更在于质量安全的保障。对非独立设立的县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 在指导督促抓好机构建设的同时, 要在明晰职能职责上多用一些精力, 使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上下联动、职能对接、政令畅通、任务落地, 努力减小食品药品安全风险。要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强化目标考核工作, 推动落实县乡政府食品药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

推动集中执法。认真贯彻省政府2015年1号文件,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在“三合一”、“二合一”的县级行政区探索食品药品监管综合执法, 不断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在基层组织开展食品药品日常监管巡回检查、集中执法, 有效弥补、解决基层监管执法力量不强、人员到位率低, 装备设备配置不到位、技术手段偏弱, 监管半径过长、实现全覆盖难等“先天不足”带来的诸多问题。

突出重点难点, 带动全面监管

开展“两大专项整治”。大力推动专项整治与专项检查相分离, 专项整治少而精, 突出针对性, 全省联动打歼灭战。根据去年风险监测情况和日常监管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 今年全系统重点组织开展白酒质量安全和中药饮片“两大专项整治”。组织对白酒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排查, 对无证小作坊落实登记管理制度, 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对使用甲醇、工业酒精等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白酒的, 一经查实, 一律依法严惩。组织中药材、中药饮片专项抽验, 分析排查质量安全风险点, 重点打击制售染色、人工增重、掺杂掺假等违法行为, 规范市场秩序。

搞好“两大专项检查”。今年, 全系统要围绕宣贯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市场销售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以食品生产企业、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为重点, 开展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围绕保障节庆食品安全, 以春节腌腊制品、端午节粽子、中秋节月饼、冬至节羊肉为重点, 开展传统节庆特色食品安全专项检查。节庆专项检查, 安排在节前10天左右。专项检查原则上为期一周, 全省统一行动, 坚持检查、抽检、查案、督查、舆论跟进“五管齐下”, 着力解决“两超一非”、食品塑化剂、食品标签标识等带有行业“潜规则”的突出问题。

强化重要节点监管。在环节上突出食品生产企业, 强化生产过程监管, 倡导推行HACCP、ISO22000等国际认证。试点在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安装开放的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视频监控系统, 引导社会公众监督。推进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行动。加强医疗机构使用医疗器械行为的监督检查, 重点检查使用医疗器械的合法性, 植、介入类医疗器械的可追溯性。年底前, 全面完成固体制剂新版GMP、药品经营企业新版GSP认证工作, 对已通过认证的开展跟踪检查, 对生产经营条件差、质量管理不规范、扰乱市场秩序的, 坚决清退出市场。加强对互联网药品信息、交易的监管, 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发布虚假药品信息、违规销售药品的违法行为。在品种上突出肉及肉制品、白酒、乳制品、饮料、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和基本药物、放射性药品、含特药复方制剂、中药注射剂、中药饮片及疫苗、生物制品、体外诊断试剂等, 继续开展药店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试点, 开展中药饮片、中药制剂、医疗机构制剂飞行检查。在区域上突出食品生产聚集区、生产加工区、问题多发区和旅游景区、大型批发市场等, 严防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在时段上突出“两会”、西博会等重大活动、传统节日食品安全保障。在部位上突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建筑工地食堂及农村群体性聚餐, 加强日常巡查和执法检查, 防范食物中毒事故。

及时稳妥处置突发事件。完善食品药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操作指南, 完成国家总局委托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指南起草工作。建立完善应急管理合作机制, 重点抓好先期处置、协调配合、信息发布、总结评估和服务保障工作。推进省食品药品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抓紧市县两级应急队伍和应急装备建设, 加强应急演练, 提高快速反应、协调处置能力。强化舆情信息员队伍建设, 加强舆情监测工作, 建立基层信息直报制度, 全天候、全方位监测舆情、搜集信息。发生突发事件时, 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对谣言和失实报道第一时间澄清, 利用媒体、专家等第三方力量开展政策解读, 引导公众理性辨别信息真伪, 把握舆论主导权。

完善社会各方共治责任。强化责任体系, 重点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完善社会共治责任。健全完善对市 (州) 政府目标考核指标体系, 推动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探索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不良记录”制度, 对有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生产经营主体, 实行不良行为记录、失信信息共享、诚信约谈、向社会公示、实施重点监管和推行行业禁入等, 放大失信违法成本, 提高企业诚信自律水平。在重点食品企业开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试点, 落实监督食品经营主体履行法定责任的意见。继续实施食品企业风险分级分类监管, 推进实施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授权人制度。面对数量众多的食品“两小”, 要通过建立行业协会和同业公会等形式, 提高组织化程度, 强化行业自律。加强对行业协会和同业公会的监督, 指导其约束从业人员行为, 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 严格按照职能职责依法监管, 加大对失职渎职问题的追责力度。构建从省到乡镇 (街道) 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 强化统筹规划、督查考核、制度建设等方面的职责定位。充分发挥食安委成员单位作用, 完善多部门、跨区域协调联动机制, 推动落实相关部门的共管责任。大力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活动, 省局制定示范创建指导意见, 市 (州) 局做好创建规划, 加强工作指导, 增加经费投入, 总结创建经验, 务求取得实效。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安全用药月、医疗器械质量万里行和医疗器械企业及检验机构“开放日”、质量安全宣传月活动, 深入推广治理餐桌污染典型经验。支持重点食品药品行业建立培育社会组织, 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 引导行业自律, 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要善待媒体、用好媒体、引导媒体, 主动搞好信息发布和科普宣传, 宣传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监管部门工作举措、日常工作成效, 宣传监管先进事迹、先进典型, 传播科学知识和正能量。要正确理性对待职业打假人, 完善有奖举报制度, 激发公众参与食品药品社会共治热情。

加强能力建设, 高效优质监管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关键在人。有了好的人、好的技术技能, 好的装备和好的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 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提升人的素质、改善监管手段上。

推进监管人员专业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专业性、技术性很强。专业的事, 需要专业的、素质过硬的人来做。一方面, 各地在人员配备, 特别是基层监管人员选配上, 要注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另一方面, 要下大力气抓好专业培训, 既抓监管干部, 更重视企业管理人员。按照省级统筹、市县分级培训的思路, 组织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专业技术人员、监管执法人员普训, 重点突出技术技能和执法程序学习, 使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技能、监管执法人员监管行为“标准化”。省局继续开展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 开办领导干部高级研修班, 系统培训新任职基层局局长, 邀请专家为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干部巡回讲课, 提高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组织民族地区监管干部专题培训班, 为提升民族地区食品药品监管水平提供智力支持。组织企业法人、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培训, 重点突出食品药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学习, 引导其强化主体责任、诚信守法, 并将企业法人参加培训情况作为评价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重要指标。打造食品药品监管培训基地, 探索建设食品药品生产流通环节实践训练基地, 为监管执法人员现场培训提供载体, 为企业相互提高搭建平台, 使监管与安全良性互动。技术审评能力既是各级监管工作中的薄弱点, 也是亟待加强的重点。要加强省级食品药品审评体系建设, 组建省级食品审查员队伍;加大药品审评机制创新力度, 探索整合力量、购买服务等方式, 既保证药品审评质量, 又提高审评效率。各市 (州) 要重点加强食品药品审评能力建设, 确保省局下放的25类食品生产许可和部分药品行政审批事项接得住、接得稳、接得好。

推进监管装备现代化。加快实施国家总局执法基本装备配备指导标准、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指导意见。重点建立以省级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县乡快检为补充的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 服务日常监管工作。加强基层执法车辆、执法装备、应急处置设施等的配置, 解决监管执法“缺枪少炮”、应急管理“短腿”的问题。编制好食品药品监管“十三五”规划、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加快市县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整合, 加快推进已批复项目, 加大政策资金争取力度。国家总局明确, 把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前期工作进展率, 这三个指标作为今年总局下达各省投资额度的排位依据。目前, 总局提出了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基层执法能力建设三个重大项目。省局“十三五”规划目标思路要与国家总局保持一致, 3月15日前向国家发改委、国家总局申报第二批食品检 (监) 测能力建设项目资金计划, 4月15日前完成首批县级资源整合项目申请工作。各市 (州) 局工作规划、重点项目、新项目启动等要抓紧进行, 按照既定时间节点推进建设、上报申请。

推进监管手段信息化。坚持规划先行, 项目推动, 构建技术体系。制订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规划, 编制申报国家、省级重点建设项目, 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步伐。省局制定信息化建设标准, 搭建贯通省市县的监管综合信息平台, 统筹建设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重点开发“四品一械”管理数据库、诚信管理系统、稽查执法系统、视频会议系统, 逐步实现行政审批、行政监管、行政执法信息化。研发移动执法平台, 完善日常监管执法终端系统, 逐步建立网格化监管模式, 实现日常监管痕迹化、可追溯和监管信息可实时搜索查询、自动汇总, 形成监管大数据, 提高监管科学性、精准性。坚持循序渐进、有所作为, 建设追溯体系。编制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规划, 开发追溯系统, 从生产环节抓起, 完善猪肉追溯体系, 启动粮油、白酒、牛奶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全面推进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电子监管, 尽快实现药品电子监管全品种、全链条覆盖。

坚持依法行政, 实现最严监管

贯彻依法治国、依法治省决策部署, 将法治理念、法治思维贯穿渗透到监管执法全过程, 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简政放权, 清单管理。建立健全行政权力清单, 按照法定职能、权限、程序、责任履行监管职责, 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 探索建立监管责任清单, 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边界, 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 坚决克服懒政、怠政, 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对行政许可申请从受理、审查、审批到发证, 实行统一受理、统一办理、一个窗口对外, 实现“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和加强食品行政许可工作, 全面完成25类食品生产许可下放、承接工作, 逐步推进食品流通与餐饮服务许可两证合一。积极推进医疗机构制剂再注册审批和部分药品注册现场检查下放工作。省局将开展食品许可质量评查。

完善制度, 规范执法。树立法治思维, 坚持依法行政, 着力完善制度体系, 为监管人员提供监管标准、规定行为准则, 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制环境。认真贯彻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 配合省人大法工委、省政府法制办做好“两小”立法工作、修订出台酒类管理条例。省局制订食品问题多发区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意见、重大活动餐饮食品安全保障规范, 出台规范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规范, 建立案件说情登记制度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分轻重缓急、分类分批修订现有监管制度, 制修订部分类别食品审查细则, 修订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细则、中药材炮制规范等。坚持监管必须查案、查案必须从严、办案必须合规, 不但要加大办案力度, 而且要提高办案质量, 确保所办理案件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将“两法”衔接纳入目标考核, 进一步完善行刑衔接机制, 加大案件移送力度, 防止失职渎职。加大政务公开力度, 提高工作透明度。

上一篇:金融教育学研究下一篇:汉英答谢句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