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课堂说话十篇

2024-09-02

学生的课堂说话 篇1

我在教学工作中, 就发现了很多学生不会说话的现象, 归结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思路不清, 说话前后不一致;语意不明, 虽然说了很多, 然而不知其意;说话时心里有障碍, 态度极不自然;缺少一定的知识基础, 说话时容易出现语病。针对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 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在此, 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课文的示范作用, 正确引导学生朗读, 让学生学习作者规范、标准的语言

“课文就是范文”, 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 都是有学习价值的典范之作。其中, 文理清澈如水者有之;叙写恰当准确者有之;一语中的、力透纸背者有之;理论曲直、曲径通幽者有之;情感澎湃、如潮涌起者有之。利用好这些典范,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能力。朗读就能让学生有感情地投入到课文中, 再现文章语言的神韵, 体味作者的情感。叶圣陶认为:朗读时要像戏剧的演员念台词那样, 感情充沛, 抑扬顿挫, 以意逆志, 移情动容, 达到“彼之气机, 皆我之气机;彼之句调, 皆我之句调”的上乘境界。

学习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历史剧《屈原》时,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在郭沫若那慷慨激昂的语言特色中, 品味出了奇特的想象、宏伟的气魄、火一般炽烈的语言和雷霆万钧的气势。文章通篇运用拟人兼呼告, 还有反复、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 无比愤怒地斥责了恶神, 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在讲《羚羊木雕》这篇散文时, 我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 让他们进入情境,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理清说话者的思路和意图, 分析说话者是如何在这个思路下或简洁明快、或委婉含蓄地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如此反复训练, 学生就能够具备一些说话的基础, 产生比较好的语感。

二、加强学生口头复述能力的锻炼, 这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必由之路

对于一篇文章或是一段文字, 学生在朗读、默读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印象并有条理地归纳总结, 再通过说话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便是复述。例如, 学生在学习《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时, 通过反复阅读, 掌握了文章的线索及人物的性格特征后, 让他们复述“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情景”及“范进发疯的情景”。这样,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使学生能够对一段话或一篇文章进行总结归纳性的讲述。再如, 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 我让学生复述“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全部过程, 从而区分“打的部位、打的感觉、打后的颜色”等等,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系统、连贯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课堂提问能为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设置特殊的情境

课堂提问常被人们当做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的有力手段, 但它又能为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设置特殊的情境。在课堂中, 教师提出问题后, 学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回答出来, 这就要求他们首先得积极思考, 然后组织语言, 决定怎么回答, 继而加工语言, 决定怎么答更好, 最后表达出来。而这短时间对语言的“思考——组织——加工”的过程正是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过程。他们回答得正确与否, 表达方式有无纰漏, 教师对此又得采用适当的形式和方法, 在“错误之处予以纠正, 疏漏之处予以补充, 疑难之处予以阐明”。而这一“纠正——补充——阐明”的过程又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过程。

四、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 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有力手段

语文能力是靠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揣摩运用而逐渐产生的, 说话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歌德说过:“光有知识是不够的, 还应当运用。”学生具备了说话的心理, 掌握了说话的知识, 还要进行说话锻炼。有效的课堂讨论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例如, 在学习《喂——出来》一文时, 我让学生联系文本内容, 探究本课的主题, 学生根据自己阅读文章时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发表了他们独到的见解。有的学生说, 文章“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原因是人类不能盲目地只顾眼前利益, 而在生活中没有谋求长远发展的规划。有的学生说, 是“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原因是课文中“虽说事情还没弄清楚, 但还是赶快埋掉为妙, 免得堂堂学者当众出丑”, 可见那些学者的虚伪无能;人往洞里扔一切可怕垃圾, 觉得很“高明”, 其实却暴露了人们的愚昧无知!对于“有的人把从前同恋人一起拍的照片扔进洞里, 然后又心安理得地开始新的恋爱”这句话, 写出了人们的表里不一, 背信弃义, 不知廉耻。有的学生说, 文章“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原因是人们往洞里扔进了什么, 洞又毫无保留地返还给人类, 让人们饱尝自己酿成的苦果……学生对同一文本能够“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地进行讨论, 各抒己见, 不受拘束, 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无疑是提高了他们的说话能力, 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的课堂说话 篇2

一、可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大家都有一种切身体会, 那就是始终达不到用英语直接思维的习惯, 总有那么几秒的转换过程, 这和我们学习语言的方式以及所处的语言环境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我们要想克服这种不利因素, 就要迫使自己冲出这个圈子, 找到有利于我们学习外语的制高点, 有了这个制高点, 就有利于我们的学习。我认为这个制高点就是课堂中的“看图说话”。比如, 当我们看到一棵树时, 大脑就能把它直接转换成“a tree”。如果语言复杂了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总是在脑海中先组织语言, 然后再把它说出来, 这种思维过程在英语课堂中常常出现, 也就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障碍, 要想排除这个障碍, 可利用“看图说话”来训练, 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二、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提高写作能力

为什么说“看图说话”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呢?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天真活泼, 想象力也很丰富, 他们往往表现出想说什么, 却又不知道怎样用英语给表达出来, 教师一定要抓住机会, 将“看图说话”作为预习内容布置下去, 等到上课时准有惊喜出现。有些孩子用的词汇根本不是课本中所学词汇, 只要他想用的词汇都能自己找来, 并以此带动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从而变怕写作文到主动要求老师布置作文。人教版新目标英语课本中“看图说话”内容比比皆是, 我相信只要课堂有所侧重, 坚持练下去, 学生无论是口语能力还是书写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可激发学困生的兴趣, 达到让其开口的目的

学困生最怕的莫过于写, 写不好的前提是没说好, 因此我们就要解决他们说的问题。对这类学生不能要求太高, 一节课不在乎能说多少, 而在乎兴趣的培养。少年时期, 往往对有图的文章感兴趣, 看到其他同学都在积极地谈论, 这时候就容易唤起他们想试一试的欲望。只要张口, 哪怕说得再简单甚至不太对, 教师也要多一些鼓励为好。这些学困生很可能因此就喜欢上了“看图说话”的内容, 也能积极主动地去写“看图作文”, 并且写出来的东西明显好于过去。

四、可帮助学生快速背诵课文

谈学生的课堂说话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 说话 主动参与

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但要注重传授知识和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而且引导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引发师生间思维的碰撞,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去参与,让学生去思考,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搭设平台,让学生去说,让学生去做。同时,要创造出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学生敢想,使学生敢说,使学生敢做。在实际教学中,我就注意让学生多思考、多说,引导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

一、让孩子先说话

在数学课上,我特别喜欢让孩子们先说话。让学生先说话,既可以是教师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避免超前,防止滞后,根据学生的认可程度来决定如何来“导”,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又可以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

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我先发给孩子们每人一张不同年份的小小年历卡,让学生先仔细地观察,然后说说“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们说的可多了:一年有12个月,1、3、5、7、8、10、12月都是31天,2、4、6、9、11月都是30天,2月是28天,有时是29天。哪些月的天数相同,哪些月的天数不相同,那个月是特殊的,特殊的这个月情况又是如何等等。许多老师要讲的内容学生都先说出来了,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再由教师一条一条地、平铺直叙的讲给学生听了。

又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考虑到“圆”是一种平面图形,尽管学生没有学过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他们见过无数平面是圆的实物。因此,我让学生先说话:“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圆?”学生随之会列举出大量的圆,其中也会出现一种误解,即误认为地球也是圆。这个错误的出现是好事,它恰恰说明了学生认识上的误区,此时,正需要教师的“导”,而只有针对学生的问题去“导“才能体现教学的高效。我随即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球,与同学们列举的其它例子做比较,如桌子的面、盘子的口,等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它一样吗?怎么不一样?”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球不是圆的,而是立体的。由此,学生知道了“我们讲的圆一种平面图形,而球是一种“体”。球和圆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它们又有什么联系呢?老师将球一分为二,学生看到横截面。“横截面是圆!”孩子们兴奋地喊了出来。

由此可见,孩子们是可以先说话的,孩子们先说话是使知识学习与能力的训练同步进行,同步深入。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说出来,实际上就是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如果一些知识、一些规律由教师讲,也可以得到学生的共识,这样做却是剥夺了孩子们观察思考的权利,抢占了孩子们亲自参与的机会和发表意见的时间。

二、巧用“学生的话”

课堂上,学生常常会有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抓住这些“话”,巧用这些“话”,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常常会使课堂教学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甚至终身难忘的闪光点。

在讲“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在师生共同研究并概括出了“什么叫分数”,明确认识了单位“1”、分数单位以及分母、分子和各自的意义之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写一个分数,你怎么写?是从上往下写?还是从下往上写呢?”一个平时不爱讲话的男孩被我叫了起来,他一站起来就极其肯定地说:“应该先写分数线,然后从下往上写。也就是要先写分母,再写分子。”我追问到:“为什么呢?”“因为……因为……”他犹豫着,声音越来越小。其他同学有些按捺不住,高高地举起手。我示意大家把手放下,然后,亲切地对这个男孩说:“你刚才说的又对又清楚,一定想得也很好,怎么想的呢?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听我这么说,他鼓起勇气说了一句:“没有妈哪来的儿子?”同学们愣住了,我也愣了一下,太出乎意料的回答!但我立刻明白了孩子的意思。“没有妈哪来的儿子?”我重复了一遍他的话,接着说:“这个比方打得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意思。”这下,他兴奋了,声音也大了,他说:“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所取的份数,先有平均分数的份才能有所取的份数,所以把平均分的份数叫分母,把取的份数叫分子,不就像先有妈后有儿子吗?”听他这么一解释,大家恍然大悟,忍不住开心地笑起来。我呢,也同大家一道开心地笑,边笑边用赞许的目光示意他坐下。然后,我说道:“这位同学说的挺好,他的思维很活跃,比喻也还恰当,后边的解释也挺到位,语言还挺幽默。”大家情不自禁又学说着:“没有妈哪来的儿子?”气氛一下子又活跃了起来。在这开心的笑声中,大家进一步了解了分母、分子的意义,记住了分数的写法;在这开心的笑声中,这个小男孩有了自信和成功的愉悦;在这开心的笑声中,师生的思维和情感都是相互碰撞的,碰撞出点点火花……

三、让孩子们总结

虽然,让孩子来总结有一定难度,但是这个阶段如果仍是教师“一言堂”,则不能说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是否由学生来总结,是学生总体作用发挥如何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这是因为由学生来总结具有非同一般的积极意义。

如教学“平面几何的图形面积计算”总结时,先由学生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一一说出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的平面图形,然后,复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方式,进而提出问题:“长方形面积计算与后边所学的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同学们思考着、讨论着,最后梳理并且总结如下。

长宽相等的长方形是正方形,所以正方形面积是边长乘边长;平行四边形可以分割转化成长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高;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三角形面积是底×高÷2;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上下底之和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梯形面积是(上底+下底)×高÷2;圆形也可以分割后拼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圆半径相当于高,所以圆面积等于圆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即πr2

还可以用这样的图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课堂上课说话的检讨书 篇4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人生的道路是需要自己去挖掘的,而不能靠关系来达到。老师,如同自己在洞中挖掘时井上给予我们空气的送风机,是支撑洞穴的支柱。在学习时开小差就如同是支柱倒了,送风机停了,随时都有可能死亡。

在这里,我将对每一个被我浪费了时间的同学说对不起,对老师说对不起。谢谢老师,因为老师你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不足,我以后坚决控制自己不开小差,不会让类似的事情再发生了,也保证不会再让这类检讨再一次出现在你的面前。

点燃学生“大声说话”的激情 篇5

选择的智慧。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智慧, 精心选择设计既能承载教师教学思想、反映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凸显学生思维能力, 同时又能激起学生兴趣的话题, 越是抽象枯燥的理论越需要教师选择时事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的话题, 来激起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欲望和激情。

语言的智慧。教师妙语连珠、激情四射, 语言充满智慧, 给人启发, 引人深思, 课堂气氛融洽, 学生思维活跃扩散, 也就有了“大声说话”激情互动的欲望。

应急的智慧。当学生的观点超出了教师的预设, 出现了“意外”时, 教师的应急能力、教学智慧就凸显出来了。处理得当, 学生如沐春风、情绪高涨, 课堂气氛热烈, 简单粗暴的应对, 可能会挫伤学生思考发言的积极性, 甚至留下心理阴影。

浅谈一年级学生的说话训练 篇6

一、充分利用插图

在拼音教学中, 充分利用插图, 引导学生看图进行说话训练。要求仔细观察图画, 听清问题, 大声回答教学声母“ch”时, 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 然后引导发问, 训练他们的说话能力。教师要帮助他们把话说完整、说清楚。问题可归纳为:小朋友们, 认真看看图上画的是谁?他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旁边有什么?它在干什么?要求学生先一个一个问题回答, 然后把几个问题连起来说说。可归纳为:图上画的是一个小弟弟。他坐在椅子上吃东西。旁边有一只小刺猬, 它也在吃东西。教师小结:小刺猬和椅子合起来的样子像声母“ch”吗?“吃东西”的“吃”读得轻短些, 就是“ch”这个声母的读音。

这样, 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了“ch”的形状, 从说话中掌握了“ch”的正确发音。反过来, 从认识“ch”中得到了语言训练, 这也是对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

二、运用组词、造句进行说话训练

在字词教学中, 引导学生运用组词、造句的形式进行说话训练。要求用普通话响亮说出完整的句子。在教学生字时, 每教一个, 学生在掌握了它的音、形以后, 都要求用该字口头组词, 并用所组词语说一句完整、通顺的话, 比一比谁说的具体、生动。

如在教学“常”字时, 师问“常”字可组什么词?学生回答:“常常、经常、非常。”这时, 我便引导学生用这些词语口头说一句完整的话。有的说:“我常常帮妈妈干家务。”有的说:“我经常给小树浇水。”还有的说:“我们的祖国非常美丽。”这样, 不但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完整的句子, 同时也让学生感到说话并不难, 并敢于大胆地当众说话。经常运用生字所组的书面词语让学生练习说话, 这不但训练了学生用普通话说出完整、清楚的句子, 同时也使学生的口头表达更规范。这期间教师要注意矫正或改变学生不良的口语习惯 (比如一些方言等) , 为口语转化为书面语打好基础。

三、朗读、复述、讨论

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朗读、复述、讨论、续编故事等形式进行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按顺序说清楚自己的意思这是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手段方法, 也是说话训练的好时机, 教师对学生的话要认真听, 正确的要予以肯定鼓励, 不正确的要及时指导、纠正他们的语病。这种严格的训练不但要长期坚持, 还要面向全体, 使全班学生都能得到规范语言的训练。

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 往往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这时的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朗读可以丰富他们的语言, 朗读可以促进他们语言的规范性, 朗读更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我经常要求学生在早自习时大声朗读课文, 在课堂上有感情地表演朗读课文。事实证明, 这种方法对于一年级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是极为有效的。

复述是促进学生把不规范语言转化为规范语言的有效手段。复述训练不但训练了学生规范的口头表达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时常选择一些典型的课文或段落让学生变换角度、变换人称或加上想象进行复述, 在复述中采用“优生引路、中生紧跟、差生跟上”的方法,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

人是不同的个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思想。虽然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但他们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会各不相同。根据这一特点施以合理的教育, 把思维、语言结合起来, 运用讨论的方式进行说话训练, 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司马光》这篇课文时, 我让学生分组讨论:除了司马光的办法外, 还有什么好办法能救出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吗?大家讨论热烈, 发言积极,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虽然没想出比司马光的办法更妙的办法, 但大家乐说、敢说,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教师的指导下也基本能按顺序说清楚自己的意思。这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训练了语言, 也培养了学生说话有序的好习惯, 还锻炼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续编故事要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它不但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更能发展学生的开拓性思维,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续编故事不仅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而且为说话训练提供了载体。因此, 这也是训练一年级学生说话能力的有效措施。在教学《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时, 我引导学生通过捕捉语感, 对语言文字作切身感受, 在理解、欣赏课文中, 学生情感被激起, 我便借势引导学生想象:小猴子回到家, 会怎么对妈妈说?妈妈会怎么教育它?如果它第二次下山来, 它会怎么做呢?请把故事续完整, 其他同学认真听是否合理。这下, 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 他们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各圆其说, 都表现得十分精彩。有的同学竟能续出一个完整、有趣、合理的故事。由此可见, 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对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充分利用看图说话进行说话训练

这是对学生观察能力, 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这也是教材所安排的训练学生说话的最集中体现。

浅议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篇7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 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 更新观念, 正确而又全面地理解新课改的精神, 在教学中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的:

一、不断激发学生的说话动机, 深入进行说话训练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倾向和动机, 认为它对学生的选择性探索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是教学成败的首要因素。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积极的展示愿望, 只是多种原因致使这种愿望受到压抑而难以得到合理的诉求。

如今社会竞争更加激烈, 大到国际争端、协议签订, 小到个人求职、社会交际, 无不需要口语交际。西方国家把舌头、金钱及电脑称为人生战略的三大武器, 这也就说明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说话交际能力, 善于沟通, 将来才能有效地应付各种挑战, 多几分成功的希望, 才能在开放而多元的世界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才能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学生在思想上有了清醒的认识, 行动上就会主动开口, 积极参与训练。

其次, 教师要精心策划、积极诱导, 培养学生敢于说话的精神。就课堂教学而言, 中学生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那就是远不如小学生那样主动积极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究其原因, 主要是学生的胆量不够, 恐惧心理在作祟。学生之所以会产生恐惧心理, 一是觉得无话可说, 再—是害怕说话不当, 说错被同学耻笑, 这些问题形成了不少学生口语交际中的心理阴影, 所以为了突破说话训练的开头关、开口关, 教师要精心组织, 创造和谐民主的氛围, 消除学生畏难情绪, 鼓励学生敢于说话。

再次, 老师要激发学生说话兴趣, 引导他们主动说话。用什么办法把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呢?其中的一个办法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他们对学习报以热情。心理学家认为, “构成学习动机的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则是指对学习内容本身有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 同时还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 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生只要有了热情, 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内容上, 寻找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内容。一旦找到与自己生活实际相联系或感兴趣的内容, 就会发现学习的乐趣, 从而最终完成所要求的学习任务。

最后, 严格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善于说。这就要求学生有迅速而敏捷的思维, 能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针对某人某事, 经过自己的思考、组织, 有条理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不仅在于给学生说话的机会, 更在于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 授之以法。如在训练中, 教师要反复给学生讲清说话的要求:讲普通话, 语言清晰, 态度自然, 语句连贯, 意思完整;以及怎样掌握语调、语速, 使人听而不厌, 声声入耳, 并恰当使用修辞方法, 怎样根据不同的目的、场合、对象来调整说话的内容, 并运用手势、表情、姿态等肢体语言增强话语表现力等说话的技巧。

二、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

诵读训练是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的基础, 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语文能力的训练。老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诵、背诵, 可以帮助其训练语感, 不断积累词汇和句式, 丰富口头语言, 培养说普通话的习惯和能力。语文阅读材料中常有大量的俗语、名句、名篇, 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平常在大脑中储存下这些信息, 日积月累, 就能有助于他们提高说话的自信心, 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更有助于说话能力的提高。

三、灵活运用生活中的鲜活教材

大力提倡学生“说文”是写作教学中的一个新的尝试。如写记叙文, 我们可以在写作之前, 要求学生口头描述现实中的一个人的外貌和行动, 一件事情的发展过程, 一处景物, 一所校园的布局等, 这些内容可分别口述, 也可以让学生轮流口述同一内容, 还可以由一个学生口述, 其他学生补充, 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容。经过长期的训练, 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会进入到高层次阶段, 作文水平也会得到明显提高。

总之, 如果能长期科学地引导学生去“说”, 你会发现因为“说”的需要, 学生会比以前更加关注生活, 了解社会, 观察世界。这样, 既增加了他们的学识, 又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交流的实际需要,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因为它确实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伍棠棣, 李伯黍, 吴福元.心理学[M]

语文课堂教学应加强说话训练 篇8

常常有语文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或者说农村中学的学生素质较差,见识也不广,语文课气氛沉闷。学生的语文素质没有大的提升,要交的作文也是挖空心思去应付,语文教学的成效不大。长此以往,有的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失去兴趣。显而易见,语文教学应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因此,应在语文教学中增加说话训练的分量,并重视其多样性和趣味性。可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

一、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

古往今来,许多教育理论家阐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丁肇中教授曾颇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丝毫的强迫。”是的,学生是否对“说话”产生兴趣,不能有丝毫的强迫。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听,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多媒体、录音等,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听力材料及开展丰富多彩的听的活动,扩大学生的语言信息量,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听力训练外,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听新闻、说书、故事等,顺应素质教育的改革大潮,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当今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可谈话题很多。教师要鼓励并调动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说话训练,增强学生说话的成就动机,激发学生主动练习说话的兴趣。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经常鼓励和赞扬,为说话课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

会说的前提必须会听,作为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手段之一,听在教学中更显重要。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漫不经心、左顾右盼,或不待教师讲完,就随便插嘴,或在其他学生讨论某一话题时,心不在焉乱插话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因此,要让学生能耐心、专注地倾听非常重要。在听的训练上,应有针对性,目标应明确,要求要具体,执行的难度要适中。对善于听、耐心听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赞扬,使之能持之以恒,逐渐养成听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听话能力,是人对有声语言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听话能力需要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对学生听力的训练应由简到繁,由基础到综合,要求学生不仅能理解意义,还要强化语言记忆能力。在平时运用普通话进行交谈,使学生有条件互相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和背诵是说话训练的关键所在。例如,宋代的司马光,小时候也没有超人的记性,但他听从老师的话,认真朗读背诵,将众多的史料记得滚瓜烂熟,这为他后来写《资治通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终于成为了著名的史学家。事实证明,读背出素质。因为“读”是一个积累过程,“说”是一个应用过程,“说”必须以“读”为前提。所以中学阶段必须抓好“读”,以促进“说”的能力的形成。

三、鼓励学生多说话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诱发学生说的兴趣,而且要鼓励学生多说话。

首先,在形式上应多样化。如先口头造句,再连贯叙述,也可以由值日生汇报,利用每天早读课或课前三分钟,派一个学生课前预先准备,向全班汇报学校或班级趣闻、故事片断等。

其次,让学生能平心静气地说。说话能力的形成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教学生说话时,如果能平心静气,对任何重要的说话,都能摆正它的位置,既重视它又藐视它,就能站稳脚跟,做到侃侃而谈。

最后,还应加强潜伏引入式的开场白训练。可以引用名言佳句,特别是一些诗句哲语,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也可以引用故事的高潮部分来开头,以扣紧听众的心弦。因为故事的特点是曲折生动,特别是故事的高潮部分,常常能使人达到忘我动情的境界,它能令听者停止议论,自觉地仔细地听下去。

总之,从我国教育的实际发展来看,教育观在逐步转变,使我们今天的教育进入新的改革时期,因此让学生对说话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把自己的意见、见解和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真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谈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篇9

谈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说话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然而低年级学生说话时常常是脱口而出,缺乏中心和条理,词语搭配不当,语句不通顺不规范,针对此类现象,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以下方法对学生进行了说话训练.

作 者:李书川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龙门滩学区,福建,德化,362500刊 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EDUCATION SCIENCE)年,卷(期):23(2)分类号:B812关键词:

学生的课堂说话 篇10

一、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主要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中“说话”训练的内容很多, 诸如读题、审题、概念、观察、猜想、推理、操作、小结等, 几乎都是开展数学语言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重要内容。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紧密联系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统筹设计, 序列安排, 分步实施, 适时训练,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说话习惯。

1、读题时, 培养学生会说题意的好习惯。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常常发现学生在解题时, 误解题目的意思或者只完成题目要求的一部分要求, 从而造成解题的错误和不完整性, 这就是因为学生审题不清或者没有完整的审题。因此, 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 更要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意思, 让学生说出题目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要求?要特别注意什么?通过说题意, 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更准确完整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提高数学思维表达能力和水平。

2、观察时, 培养学生会说图意的好习惯。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识字不多, 课本上以图画为主, 但是学生已经具有简单的生活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优势, 将学生的生活语言运用到教学中, 让学生将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相互转化, 从而使学生会说图的意思。例如:教学“加法的意义”时, 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感知图意的基础上, 出示一只鸟, 让学生说一句话;再出示第二只鸟, 让学生说第二句话后问:“合起来几只?也就是一共几只鸟?”让学生说第三句话, 接着让学生合起来用“原来……又……一共……”把整个意义表示出来。再让学生自己想好三句话, 使学生在理解加法的基础上, 顺理成章地说出算式“2+1=3”表示的意义。从小培养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 为今后学习应用题做好准备。

3、分析时, 培养学生会说思路的好习惯。

所谓说思路, 主要是让学生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如数的简算中, 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简算的, 为什么要这么算, 依据是什么, 还有没有其他的简算方法, 让学生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从而培养了学生语言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4、计算时, 培养学生会说算理的好习惯。

何为算理?顾名思义, 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 是指计算过程中思维方式, 是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 即发现计算的规律。算理的抽象性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尽量通过直观演示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 明确算理, 同时应让学生充分说算理, 培养学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思考问题, 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例,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用14×2计算?使学生明白14×2表示求2个14是多少;其次, 让学生思考:你打算怎么计算14×2?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其思维过程:14是由1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 可以把14×2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乘法计算:先算2个10是多少, 再算2个4是多少, 最后把两次算的得数合并, 计算的过程有三个算式:4×2=8, 10×2=20, 20+8=28。通过这样的解说, 学生就能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的道理, 就能应用这样的道理解决其他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问题。

5、活动时, 培养学生会说操作的好习惯。

操作能再现知识形成过程。小学生依据操作活动, 进行定向、有序地思维。操作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学生思维的动态反映。说操作, 不仅可以训练“说”的条理性和准确性, 同时通过“说”, 完成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促进操作的内化, 强化操作引起的思维。例如:“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时师生共同操作, 10根小棒2根2根的分, 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3根3根的分, 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4根4根的分, 结果怎样?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每次5根5根的分, 结果又怎样?每次分完后让学生看一看, 想一想, 说一说。如第二次操作, 学生表述为"我每次3根3根的分, 10根小棒可以分成三堆, 还剩一根, 用算式表示10÷3=3多1。学生能通过几次操作, 把想与说、看与说有机结合起来,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头脑里形成了深刻的表象, 再通过比较、语言表述, 逐步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6、反思时, 培养学生会说错因的好习惯。

反思是对数学学习思维活动的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思索, 并对自己出错的原因进行思考和分析, 从而获取学习的经验或教训。如果只做作业不进行反思, 那么不仅错误的做法得不到纠正, 合理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也无从建立, 从而阻碍了学生的理解。让学生把解题错误的原因说出来, 是对自己学习思维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思索、分析、理解, 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久而久之还培养了学生进行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7、归纳时, 培养学生会说规律的好习惯。

一般来说, 数学新知由三种情况构成, 即旧知的增加, 旧知的转换, 新知与旧知的结合。让学生发现新知形成的规律, 并用语言表述, 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以及“商不变的性质”, 再让学生猜想分数可能有什么性质, 然后进行教学, 自然水到渠成。

二、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实践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说题意、说图意、说思路、说算理、说操作、说错因、说规律等习惯养成内容, 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步入说得主动、说得投入、说得刺激、说得新颖、说得规范的习惯养成境界, 这就必须研究培养学生良好说话习惯的有效策略。

1、提供机会, 让学生说得主动。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小学生有个很明显的特点是:只要自己会讲的话, 总不爱听老师讲, 喜欢自己讲, 所以, 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 相信学生会说、能说, 给学生说的机会, 同时, 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说。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 教师应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无论学生“说”得如何, 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并加以引导, 不但要使他们想“说”, 还要使他们敢“说”。例如:在教学《分米、毫米的认识》一课中“毫米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时, 在实物投影上展出了直尺上的“1厘米”, 然后用迷惑不解的神情自言自语地说:“尺子上1厘米长的一段里面怎么还有这么多小格呢?到底有几个小格呢?一小格的长度这么短是多长呢?”学生看到老师这副苦苦思索的样子, 都纷纷拿出自己的尺子数起小格来了, 不一会儿, 许多学生举起了小手, 有的说:“老师, 有9小格。”有的说:“不对, 是10小格!”等等。在学生争论不休时, 老师分别请两名不同意见的学生上来数一数, 之后再对他们的表现给以鼓励, 并请其他同学来评一评谁数得对, 为什么?在这里, 老师没有把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 而是故意把自己放到学生位置上, 使学生感觉到自己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些疑问, 同时又使学生在非常自然的情形下有了表达的欲望和机会。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 就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语言表达习惯。

2、变化形式, 让学生说得投入。

数学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调动全部器官进行思考和交流的活动, 包括仔细认真的聆听、层次分明的阐述、有理有据的解释以及科学严谨的推理。说话的训练形式和方法决定学生是否愿意调动多种器官参与交流, 从而影响说话的质量和效果。因此, 数学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说话训练的形式, 以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说话交流。一是自说自评。对一些简单计算题、应用题, 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自己评, 不必算出具体结果, 只要说出解题思路、过程就可以了。二是互说互评。同桌之间、相邻座位之间, 对某个概念、问题用口头表述的方式相互测验、交流。例如教了“比”以后, 可以出示这样一句话让学生联想:“二 (4) 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学生通过思考相互之间说出了: (1)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3/2倍: (2)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 (3)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3:2: (4) 男生人数占全班的2/5: (5) 女生人数占全班的3/5。经常进行这样说的训练,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而且达到了促进知识之间转化的目的。三是分组说教师评。围绕某一学习内容, 分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相互启发, 讨论结束后, 由教师评价各小组讨论情况, 对说得比较好的小组及时给予鼓励。四是师生互说互评。对一些难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评价对方的看法,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 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说、议、听, 让感官全部开放, 才能养成全身心投入的语言表达习惯。

3、技术支持, 让学生说得刺激。

多媒体教学软件集视、听、说、动手等多种活动于一体, 能引发多种器官的体验, 让学生进入数学王国, 全身体验数学带来的刺激, 因此, 数学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支持, 让学生说得刺激。 (1) 创设表达情境。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创设学生说观察几何形体特征的情境。 (2) 创设操作情境。操作是智力的源泉, 思维的起点。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 可以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让学生摆一摆, 画一画, 分一分, 拼一拼, 数一数, 说一说, 创设操作情境。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通过分、拼过程的展现, 引导学生发现区别与联系, 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 且有条理。 (3) 刨设兴趣情境。兴趣是思维的动力, 情绪高涨取决于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 设计生动形象的课件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把他们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 唤起他们强烈的语言表达欲望, 达到激发思维的目的。教学中教者可根据教材内容, 把问题、知识融入到丰富多彩的媒体之中, 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解说过程, 从而形成情绪高涨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习惯。

4、多方鼓励, 让学生说得新颖。

在课堂上, 教师有时为了使学生能按照自己设计好的程序“顺利”进行, 要求学生语言表述只是依照个别学生的正确答案一遍遍地重复, 使得思维的发展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 长此以往, 必将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鉴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得新颖, 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 这样方能通过学生的独特见解窥视到思维的广阔空间, 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如鼓励学生联想多说, 通过一个条件或特征说出与其有关的其它条件或特征, 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复习分数应用题和比之间的联系时, 往往可以将关键句中的分数既表述成分数形式, 也可以表述成比的形式。

5、明确要求, 让学生说得规范。

数学语言在逻辑上是非常严密的, 一些数学术语都有它特定的含义, 许多概念、法则、性质等一字之变就会产生谬语。因此, 引导学生“说”, 不能一味强调学生像语文课那样, 说得如何具体、形象、生动, 而应重在准确、完整、简炼、有条理。一是语言要有准确性。如长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且相等的四边形”, 就不能说成是“两组对边平行, 且相等的四边形”, 也不能说成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且相等的图形”。二是语言要有简练性。在数学语言的表述中, 只有“说明”, 没有“描写”, 也没有“比喻”, 更不能有“夸张”。因此, 学生在对数学进行语言表述时, 一定言简意赅, 干净利落, 不要添枝加叶, 废话连篇。三是语言要有条理性。数学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判断和推理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再把思维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 使其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学习公式, 要求能说出其推理过程;学习定律与性质, 要求能列举出其归纳过程;学习法则, 要求能列举出计算原理;做应用题要求能说出解题思路。总而言之, 学生只有说得连贯, 说得有道理, 尽量说得完整有条理, 才能养成良好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佚名.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LEID]http://28493.eduol.cn/index.html.2007-10-2119:39:00.

[2]陈爱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说学训练[J].教学交流, 2008 (5) .

[3]罗英.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应加强学生“说”的训练[LEID].http://t.cersp.com/article/browse/3242557.jspx.2010-08-0612:26:17.

[4]胡凯.小学数学导说启思教学法策略研究[LEID].http://www.worlduc.com/blog.aspx?bid=1097310.2011-10-917:49:57.

[5]钱春平.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LEID].http://www.yxedu.net/show.aspx?id=43263&cid=129.2010-01-05.

上一篇:哮喘型慢性支气管炎下一篇:任务规划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