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十篇

2024-08-16

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 篇1

将任务驱动法程序正确地、有效地落实到体育教学过程中, 能高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益于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 让学生不但有效地掌握运动技巧, 而且增强体质,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一、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驱动任务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必须使学生具备从事相关岗位工作的体能。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身体素质教育。体育教学目标主要是“以能力为本”“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锻炼, 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目的, 将体育学科与各专业教学相结合, 主动服务于人才培养方案、服从于专业培养目标。

(一) 任务设置要有可分解性

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应当按具体任务来实现。因此, 设计教学任务时, 教师要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 把总目标细分解成一个个的小目标, 并把每一个学习项目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 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实现总的学习目标。即在教师的指导下, 创设出相应的任务情景, 以学生自主思考和体验训练为主, 以教师的讲解示范、方法指导与启发为辅, 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规范化的一系列“任务”, 从而达到“教”“学”“做”“练”为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出勇于探索、积极进取、主动应对和互动协作的精神, 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二) 任务设置要有针对性

设计任务时, 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 又要考虑技术的特点和难易程度, 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技校学生现有的技术、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等特点,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些有难度的“任务”, 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 便于技校学生自主学习。

二、分析设定任务, 导入任务教学

中职体育教学要体现专业性、实用性和终身性的教学特点, 针对性地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为学生今后的从业以及社会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中职体育教学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并且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 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提出任务之后的第二步就是分析任务。任务的分析过程, 是为了更方便、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是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分析设定任务, 导入任务教学, 是实践任务教学的关键部分。在分析讨论任务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在旁边可以起着引导和辅助的作用。他们运用比较专业化的语言、比较正规化的技术和动作, 来规范学生的动作和思想, 促进学生学好每一步动作, 为下一步完成任务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析好设定的任务之后, 导入任务教学, 然后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 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 并且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之内能够完整完成这一动作。总之, 要用任务驱动的方式, 激励学生完成任务。

三、创设任务情境, 增强协作探新能力

创设任务情境, 可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身体素质、技能状态、展示观察、动手操作、生活实际等方面引出任务, 把技术技巧应用于任务中, 通过完成任务, 实现学生对相关知识技能点的掌握。如排球的传球技术要领、要点知识, 在设计“传球教学内容”时, 注重高职学生年龄段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如对排球的传球有一定概念的、完全没有概念的学生, 将这些学生学习任务分层次,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设计不同的技巧、不同的任务, 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础目标对应的小任务, 接着完成下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发展目标对应的任务。教师在下达任务后, 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去完成任务。挖掘自己的想象空间,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大胆地进行发散性创造, 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 并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四、评价任务完成情况

最后, 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评价更重要的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的评价, 针对不同学生完成的任务, 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以表扬为主, 同时要针对不同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 提出需要完善的地方。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成绩, 也指出了有待改进的方面, 在刺激学生积极性与增强信心的同时, 也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会谦虚谨慎, 使学生的技术、知识得到全面的提升。

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任务驱动,学生自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还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真正实现由内向外的任务演化, 帮助学生建构探究、自主、实践的高效学习体系, 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关键。具体来说,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设置情境

任务驱动法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人本教育观, 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且被学生喜爱的内容作为切入点, 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情境设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帮助他们明确任务。小学生受各种因素限制, 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相对匮乏, 很难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对此, 教师可以通过情境设置,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 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行讨论, 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 在学习《猴子种果树》一文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或播放动画, 组织学生观赏, 然后提问:“同学们, 你们种过树吗?你是怎么种的?你有和文中的小猴子一样的经历吗?”问题一提出, 学生兴趣很浓, 大家相互讨论, 积极发言。我们不难发现, 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 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调动自身原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 实现对新知识的“同化”或“顺应”, 同时也有效锻炼了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合理分组

任务驱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的时候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众所周知,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 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而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个人不仅要具备良好技能, 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对此, 教师应创建合作的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 借助其他同学的力量, 共同完成任务, 达到目标。首先, 小组的划分应该由教师科学规划。教师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特点、性格爱好等多方面因素, 合理地划分小组, 使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协同进步。教师还要任命小组长 (可由小组成员推选小组长) , 方便管理。在布置任务时,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发布, 确保小组内的所有成员都能参与到任务中, 并且引导各小组自主分配任务, 这样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锻炼学生之间的默契。例如, 在进行朗读时, 可以由小组成员自行分工, 明确各自任务, 合作朗读, 体验文章情感。

三、巧妙提问

提问是运用任务驱动法过程中的十分重要的环节,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提问时机, 灵活掌握提问方式,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条件。提问是发展学生智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为了有效发挥提问的价值, 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在提出一个问题后, 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 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和问题的难度, 要尽量避免在问题提出后立刻指名回答, 这样可以为其他没有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其次, 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质量, 不要使提问流于形式。例如, 在学习古诗《江南春》时, 在理解古诗含义后可以提问学生:我们能不能把“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啼”字换成“叫”?为什么?通过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古诗中用字的精妙和古诗的意境。此外, 教师提问时要学会制造悬念, 让学生对问题充满兴趣, 不要提问在原文中马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 要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文章中探寻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 能够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明确任务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主要经历了“出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任务评价”四个阶段, 教师要从这个四个阶段入手, 使任务能够环环相扣, 与此同时, 要帮助学生明确任务, 使其学习过程更加顺畅。首先, 教师在出示任务时就要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各个任务之间相互连接, 层层递进, 教师对学生需要完成任务的步骤可以先进行分析操作, 做重点示范, 将任务落实到学生手中。其次, 任务的实行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 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学生实施任务时要密切关注学生表现, 以便给予适时指导, 也可以将学生在实施任务过程中的表现记录下来, 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之一, 将其纳入评价体系。最后, 教师要进行合理的任务评价, 通过评价给学生以激励, 对每个学生的表现做出细致的点评, 以此提升其任务完成的质量, 同时也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做一个检查。另外, 教师要在评价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 这也是启发、驱动学生自学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素养。

参考文献

[1]梁新勇.任务驱动在小学语文作业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3 (25) .

[2]王景国.小学语文任务驱动法教学探究[J].学周刊, 2015 (20) :82.

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 篇3

关键词:任务驱动理论;中学英语;分组教学

多年来,由于扩招影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班级容量不断扩大,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给英语教学带来了诸多问题与挑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为此,广大教师不断尝试改变现状,其中分组教学就是一种尝试。分组教学给我们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变革的元素,但也出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以至于分组教学流于形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引入其他理论或实践来改善分组教学,其中任务驱动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与补充。

一、任务驱动法与分组教学的理论基础

“任务驱动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具体的学习任务,带着强烈的问题动机,通过利用现有的有利资源,通过个体的或者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掌握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现有的一切资源,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而不是通过教师传授所得,其核心思想是“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习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去思考、尝试和解决。

分组教学是基于小组教学法的一种方法,也可以叫做合作学习法,即把一个相对较大的集体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目的分成若干个小组,在各个小组内部进行一系列活动,从而完成既定的小组目标和整体目标。外语教学领域中,布朗(G.D.Long)和克鲁克斯(G.Crookes)对小组教学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把小组学习法的好处做了如下总结:在小组学习中学习者使用目的语的总量增加;学习者使用目的语的质量提高;个别指导的机会更多;学习积极性提高。另外其他研究表明,小组学习能减轻学习者在参加语言交际活动中的焦虑心理。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是集体中的个体,每个个体的表现影响着集体的活动,他们互相交流沟通、互相指正、互相竞争、共同提高。

二、合理分组

在分组教学中,合理分组至关重要,关系着分组教学的成败。必须合理分配学生、优化配置,才能成功实施分组教学。如一个班有70个人左右,可以根据他们的入学成绩初步把他们分为优、中、差三个类型,采取自愿结合的原则,以每组5人左右为单位,同时教师必须考虑到他们的英语水平,根据异质同组原则,即“优、中、差”合理分配原则,把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这些小组是动态的、暂时的,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可以调整。比如,鉴于角色扮演、性别差异很重要,那么小组内部必须男女同学结合。经过一个阶段的磨合试验,可以调整小组。有时还必须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因素,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形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状况,并根据他们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同质同组和异质同组相结合的方式分组,让他们既能发挥特长又能博采众长。在分组过程中,小组长的作用举足轻重。一般来说,小组长应当具备相当的语言水平,能够有效地运用英语和教师、组员进行沟通,同时具备较好的组织能力、较强的责任心,以管理和监督小组成员的活动,并能及时有效地和教师沟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整体和分组相结合的方式,班级有整体目标,小组有各自的具体目标,有条不紊,因小促大。

三、分组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分组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出现在分组本身的操作和教师角色的把握方面。

首先是分组的把握上。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个性不同,教师与他们接触的时间有限,不能很好地了解他们,这就给分组本身带来了挑战,很难把学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教师来说,除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之外,还需要和班主任等管理人员进行沟通,更多地了解学生,同时和学生干部随时沟通,对小组进行适时动态管理,力争做到最好。

其次,必须准确地把握教师的角色。在分组教学中,学生是参与交流的主体,应该在大部分时间内掌握话语权,而不再是由教师来掌握。当然,这并不是否认教师的重要性,在分组教学中,教师承担着更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总设计师,一方面要设计整个分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要对活动进行引导、评价、提炼、总结。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以及文化修养,保证对学生高水平的文化知识输入;提高洞察力,关注学生、关注社会,提出合适的话题,布置意义深刻的任务;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对学生活动做出评价引导,深入浅出;给学生活动提供有效的参考方式,并有效地组织、协调小组活动,搞好小组间良性竞争的关系。

第三,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小组,对其他小组的活动无动于衷,不关注其他小组的发言等,甚至会影响到班级活动正常进行。这时,教师就应当采取让学生互相参与的方式,让学生对其他小组进行提问,甚至让他们做评委,对其他小组的活动进行评价,作为他们本组活动的一部分,这就相对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最后,由于班级容量较大,形式分散,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很难监管到每个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容易流于形式,会出现用汉语讨论的现象,还有就是底子差的学生不参与。这时,教师应当发挥班干部和小组长的作用,让他们做好监督和督促工作,同时教师要对他们的讨论活动成果进行严格合理的评价,并提出奖惩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向辉.后方法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换思考[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1).

[2]庞继贤,吴薇薇.英语课堂活动小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

[3]Long.M.,G.Crookers.Three Approaches to Task-based Sylla-dus Design[J].TESOL Quarterly,2012-01-04.

任务驱动分组教学法介绍 篇4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以具体的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以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在教学进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任务,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班级教学中“分组合作”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而“任务驱动”中的任务为分组合作学习提供了以学习任务来分组的前题条件,在教学中二者结合运用可谓相得益彰。职业学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主要评价标准是学生能使用计算机把教师布置的任务做出来,然而在实践教学课堂上往往出现教师把任务布置给全班学生后,有的学生使用计算机能够很快完成任务,也有学生不会做或做了没能通过计算机的检验,因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间能力差距所造成的学习效果差距十分明显。为了改善这种学生之间在计算机课程任务学习的差距,我部2008年提出在我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探索任务驱动与分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研究项目,试图总结出一套适合职业学校计算机类课程的任务驱动分组教学法。

在我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我们可把“任务驱动”和“分组”两种教学法结合起来应用,形成了课堂或实习教学的在任务驱动下的分组教学法。通过在计算机部内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传统教学法片面追求计算机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学生理论学习一知半解,实操制作认识散乱,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只是浮于表面兴趣没有用计算机做出自己的东西而带来的茫然。把任务驱动与分组教学法相结合起来,让学得快学得好的学生带动全班同学学习,完成任务的面更广,成为维系班级学生学习进步的纽带。

任务驱动分组教学法在任务驱动中再加入对学生的分组去教学,让学得好学得快的学生成为小老师,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用更多的精力去研究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内容的深层次剖析,选择制作更加适合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容教学任务,进而在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一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更高层次。

计算机专业部推行任务驱动分组教学法三年来,专业部全体老师积极参与了教学法改革的探索,进行了大量的教改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高,以全校各专业普遍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为例,全面推行该法后,统考教学课时安排由先前的136课时加一周实习压缩为90课时,统考合格率仍然保持在95%以上,在节约了76个教学课时的情况下保持了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先进地位。

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 篇5

一、语言的选择应以描述性语言为主

从小到大, 我们对评价的理解基本是好或者坏, 优秀或是合格, 这种注重结果的评价伴随着我们一直成长, 结果评价固然很重要, 但过程的评价也不可或缺。如何来评价学生任务完成的过程, 可以从语言的选择入手。对学生做出“做得好, 表现优秀, 你太棒了”其实不难, 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当教师或者其他的评价者, 反复使用同样的词汇评价千差万别的个体时, 这种评价近乎失去了意义, 如何在做出恰当评价的同时又能够让学生乐于接受并且继续前进呢?笔者从对小孩子的教育中得到启发, 用描述性的语言要比评价性的语言更具有启发性。在《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一书中海姆·吉诺特叙述了这样的一个案例:最近, 儿童游戏室的一个小女孩给我一张画, 问我:“画得好不好?”我看了看, 回答:“我看到一座紫色的房子、红色的太阳、带条纹的天空, 还有很多花。它让我觉得仿佛来到了乡村。”她微笑起来, 说:“我要再去画一幅!”假设我这样回答:“真漂亮, 你是个了不起的艺术家!”我敢保证她那天再也不会画了。毕竟, 得到了“漂亮”和“了不起”这种评价, 谁都会偷懒的。我深信:评价性的语言会阻止孩子前进的脚步, 描述性的语言才给他真正的自由。描述你看到的, 描述你的感受, 这种方式在高校的课堂上同样适用。下面来看一个在《古代汉语》课堂上的案例:在给学生布置古代汉语被动句任务时, 教师让学生对比分析“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中被动句的特点。经过思考、讨论, 让学生来回答。生:在“劳力者治于人”的句子中, 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放在了谓语动词之后, 而且是放在介词“于”的后边。师:你引导大家注意到了动作行为主动者位置和现代汉语的位置是不同的, 现代汉语是放在动词之前, 而古代汉语则是用介词“于”引入之后放在动词之后。如果我们刚开始用评价性的语言来评价的话, 如果评价学生回答的“好”, 学生觉得自己会了, 就不去思考了;如果评价学生回答的“不对”, 学生不知道是自己理解的不对还是其他的不对, 可能会一直纠缠这句话怎么翻译上。两者都会让学生停下探索的步伐。

二、评价方式要自评、他评、师评相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面对着应试教育, 题海战术, 学生的学远远大于思。大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学习的能力, 思考的能力, 判断的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应用于《古代汉语》教学中, 试图通过完成任务引导学生会学习古代汉语, 学会自己思考如何学以致用。任务的评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评价时要将自评、他评和师评相结合。

1. 自评。

在完成《古代汉语》任务的过程中, 学习者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积极地建构知识。在完成任务后, 学习者可以通过自评的方式, 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发现不足。自评者采用描述性语言来评价自己的所得、所缺, 而不是采用简单的“满意、不满意”等评价性语言来评价自己。

2. 他评。

你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不同的, 每个人的双眼都是一个多面镜, 用别人的镜子来照一下自己, 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风景。他评分为两种, 一种是自己组员的评价, 各个组员之间彼此合作, 在每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会有话要说, 不妨在评价的过程中让他说出来;另一种是他组的评价, 他组的选择不是任意的, 是你的上一组或下一组, 这种评价会犹如流水, 可避免回报心理。他评, 经常会出现“挺好的、很不错”这些评价性的语言, 教师要引导学生描述出“哪些地方好, 哪些任务的完成你觉得不错的”。这种方式刚开始学生会无话可说, 教师要适时提示、引导。

3. 师评。

在任务的完成阶段,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协作、创新等作详细的记录, 对学生做出评价;并且针对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出现的语言知识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师评会起到导向的作用, 故而师评应该放在最后, 以免影响学生对自己或对他人的评价。评价语言也是一种艺术, 教师评价的恰当与否不仅会影响到下次任务的执行情况, 也会影响到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

三、评价人人有责

君子怀刑, 小人怀惠。管理者希望一碗水端平, 但被管理者希望得到恩惠。师者, 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评价时, 也存在着如何端平水的问题。任务驱动主要以小组的方式来完成, 但因为班级人数不等, 如果只是三十人左右的班级, 实施起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也比较好掌控和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 但如果班级人数四五十人或更多, 在实施的过程中, 就会有人浑水摸鱼、滥竽充数。为了能更加公正、公平, 任务实施和评价的过程中, 要让人人都有责。具体来说, 每个组的组长不是固定的, 而是流水式向前推进的。组长有分配任务, 组织和评价组员的权利。实行流水制, 一方面可以让每个人都进入组长角色, 体会作为组长如何从管理的角度来分配任务、评价组员;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责任, 有了责任感才能认真地完成自己的职责。

总之,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结合学生的情况和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设计具体的任务,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并且要适时评价, 可以很快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水平, 培养学生的组织、判断、评价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志高.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几个核心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1) .

[2]耿云巧.“应用写作”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8, (7) .

微机课中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篇6

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学习计算机, 也就是在一课时的理论课上, 即学生上机实习之前, 给每个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 让学生带着问题、上机任务去听教师讲解、演示, 之后让他在上机课上独立完成, 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一节课的教学中, 我仅用20分钟讲授和演示, 演示本节课学生需学会制作的一些“成品”, 如一期小报、一张统计表、一幅图画、一张室内设计效果图或一个小程序等, 然后边讲授边演示制作“成品”所用的工具和步骤, 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等。余下的时间和上机课留给学生进行上机练习, 学生根据我事先编写好的上机任务进行操作, 我适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并提醒部分或全体学生注意。这样,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 任务清楚, 循序渐进, 学生操作及时, 学有所得,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设计的“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

在设计“任务”时, 要充分掌握学情。如在上“网页制作”之前, 我搜集一些好的网页和学生作品制作成一个小电影, 配上学生平时喜爱的歌曲, 如周笔畅的《笔记》进行展示放映。在这些网页中不仅有好的文字内容, 还有优美的学生爱听的背景音乐、歌曲, 以及一些精彩的动画效果。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此时, 我就及时安排好每一个“子任务”, 用一个个“子任务”来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学习网页设计、绘图及图像处理。

2.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促使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VB程序设计》的“动画制作”时, 我选取一个简单而有趣的程序, 如台球桌上的“小球碰壁”运动的程序作为“任务”。这个程序一演示, 学生就看到一个红色的小球在桌面上不断地碰撞, 易使其联想到自己平时玩的台球, 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积极性。学生独自设计这个“小球碰壁”程序是有很大难度的。但我若搞个“一言堂”, 又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不利。在讲课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探索。通过学生的参与演示和讲解, 我和学生们共同合作完成这个“任务”。“任务”驱动学生积极参与, 难点很容易突破, 上课不容易走神, 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3. 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

教师演示的“成品”、课件, 一定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制作,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才会在每一堂课上为着“任务”、为着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迫切地去学习、去动手操作, 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比如想嵌入几个漂亮的汉字, 却一个字都输不上去等等。逼着学生去提出问题, 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有的学生问老师, 有的同学问同学, 而有的学生到课本上去寻找答案。当大功告成时, 学生心里有一种收获的喜悦、一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 而有的学生立刻又在考虑:“我要把自己的设计存在我的U盘上!”接下来就学习存盘操作, 不知不觉下课铃就响了, 学生的手怎么也不愿离开那小鼠标。

4. 要开拓学生的创造力

银行存款清查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篇7

一、教师创设情境

2013年11月30日,东方公司出纳王晶收到银行发来的对账单部分数据如表1所示;王晶登记的银行存款日记账部分数据如表2所示。

单位:元

借单位:元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银行对账单的余额为174 800元,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为153 200 元,两者相差21 600元,是不小的一笔数目,王晶犯愁了。东方公司实际可以用的资金到底是153 200 元还是174 800 元?或哪个都不是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是王晶自己记错账了还是银行记错账了呢?或是其他原因?

二、教师布置任务

像王晶这样对银行存款进行核对,就是我们将要介绍的“银行存款清查”。假定企业和银行均已经先检查自己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确定企业应该登记的业务均已正确登记。请同学们站在王晶的立场去分析完成下列任务。

(1)同样都是对企业银行存款的登记,为什么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的余额有如此大的差异?

(2)分析确定企业实际可以动用的资金是多少?

(3)总结一下经过核对,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核对?

说明:由于上述业务仅涉及出纳岗位,所以本情境不进行小组分工,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同桌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三、学生接受并完成任务,教师加以引导

同学们在接受任务之后,给予10 分钟时间思考和讨论,然后请同学们回答相应问题,并阐述其中原理。并请同学们指出在分析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给予指导。对于前文提出的出纳王晶,银行存款的对账业务,同学们常见的问题有:

1. 为什么要用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而不用银行存款总账与银行对账单核对。

引导:因为银行存款日记账是由出纳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的,能够更加详细具体地反映银行存款的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更便于逐笔与银行对账单核对,而银行存款总账在不同账务处理程序下登记的详细程度和登记的时间都不相同,不便于与银行对账单核对账目。

2. 同一笔经济业务,同一张支票,为什么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的记录是在相反方向的。

如因销售商品收到的98#转账支票,在银行存款日记账中登记在借方15 000 元,但在银行对账单中却登记在贷方15 000元。

引导:对企业来说收到转账支票,意味着银行存款的增加,而银行存款是企业的资产,资产增加了登记在借方;而作为企业的相对方银行,收到转账支票,意味着企业在银行里的存款增加,对银行来说是负债的增加应登记在贷方。因此在核对时,要将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贷方和银行对账单的借方进行核对,将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的借方和银行对账单的贷方进行核对。

3. 企业有关银行存款的业务是否一定要逐笔核对,有无简便方法?

借单位:元

单位:元

引导:由于银行存款是企业流动性非常强的资产,是企业重要的经营资产,因此企业对银行存款的监督管理比较严格,为准确确定企业银行存款的实有数,必须对银行存款逐笔核对。为较快有效地核对账目,建议核对时可以先核对数字。

如第一笔因销售商品收到98#转账支票一张,银行存款日记账借方登记15 000 元,在银行对账单上寻找贷方的15 000元,再核对摘要是否因同一笔业务而发生的,这样核对方便快捷,如表3、表4所示,在相应位置打表示能对上的业务。

4. 对于银行存款日记账11 月29 日因收到A公司交来的355#转账支票一张归还前欠货款在借方登记的3 800 元,为什么在银行对账单中没有相对应的业务登记?无登记会有怎样的影响?

引导:由于在核对账目之前已经确保双方账簿记录的正确性和完整性,那么现在遇到的对不上的业务便属于企业已经取得原始凭证并据以登记银行存款增加而银行没有收到相关原始凭证没有登记银行存款增加的业务,可以简称为“企业已收,银行未收”。该业务会导致银行对账单余额比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少登记3 800,待企业将转账支票送存银行,银行才能相应地在贷方登记3 800 元。同理可以确定“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金额为500元,该业务会导致银行对账单余额比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多500 元。“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金额为25 00元,该业务会导致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比银行对账单余额少25 000 元;“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金额为100 元,该业务会导致银行存款日记账比银行对账单多100元,如下页表5、表6所示。

调节后的余额即企业实际可以动用的资金均为178 100 元,说明企业和银行没有记账差错。如果不相等的话,表明一方或双方有差错,应进一步核对,查明原因,并按照错账更正的方法予以更正。

需要强调,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只是为了核对账簿记录,确定银行存款的实有数,以便合理安排企业生产经营,提高银行存款使用效率,不是要更正账簿记录,所以不得根据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去调节其账面金额,各未达账项在收到有关结算单据时才能进行账务处理。

在解决这些疑问之后,同学们已基本能完成本情境布置的任务。

借单位:元

单位:元

四、任务总结与评价

1. 任务总结(知识概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圆满地解决了出纳王晶的困扰。接下来由教师带领同学们总结本任务涉及的知识内容。

首先是银行存款清查的方法:将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的方法。

其次是在清查过程中发现的由于银行和企业双方凭证传递时间或记账时间不一致而发生的一方已经登记入账,而另一方尚未入账的款项称为“未达账项”。具体包括:1银行已收,企业未收;2银行已付,企业未付;3企业已收,银行未收;4企业已付,银行未付。

再次,对银行存款的余额进行调节,在相应余额的基础上补记对方已登记入账但自己尚未登记入账的金额,确定企业实际可以动用的资金:1在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153 200元基础上补记银行已经登记入账而企业尚未登记入账的金额:加上“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25 000元,减去“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100元,等于178 100元;2在银行对账单的余额174 800元基础上补记企业已登记入账而银行尚未登记入账的金额:加上“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3 800元,减去“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500元,等于178 100元。具体体现在表7中,即“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左边是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余额的调节,右边为银行对账单的调节,调节后的余额为企业实际可以动用的资金。

最后,总结银行存款清查的目的是提供内容完整、数字准确和资料可靠的会计信息。1通过对银行存款进行清查,可以查明企业实际可以动用的资金,确定银行存款实有数和账面数之间的差异,查明原因和责任,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差错,改进工作,从而保障账实相符,提高会计资料的准确性。2通过对银行存款的清查,可以查明银行存款有无被非法挪用等情况,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管理,切实保障银行存款的安全。3通过对银行存款的清查,可以查明银行存款的结存和使用情况,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加速银行存款的周转,提高银行存款的使用效率。

2. 任务评价。首先请同学们对自己的表现给出评价,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其次由同学们给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激发同学们自觉地去发现别人优点,补足自己的不足;最后由教师给出评价,告诉同学们完成任务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目的是通过任务引导同学们其自主学习和协助学习,进而驱动同学们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鼓励同学们的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以及积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协作精神,给予同学们积极肯定的评价,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

摘要:银行存款清查相对其他资产清查要简单一些,不过很多同学在学过之后容易将未达账项搞混,无法正确、熟练地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建议银行存款清查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银行存款清查的认识。

“任务驱动型”教学探究 篇8

一、任务设计原则

1.区分层次,有的放矢

在设计任务时,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同一个内容在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时,所设计出的任务要有所不同,要利用和调控学生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启动各类学生的内在动力。

比如,在学生初步掌握了NetMeeting的使用后,我们可设计这样的任务进行巩固和拓宽——请同学完成以下任务。

(1)分析出5条以上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汇总后发送给教师机;

(2)在电子白板中完成环保标志的设计;

(3)尝试如何使用IP地址呼叫对方。

大部分的同学都可以完成任务(1),基础较好的可完成至任务(2),少部分有余力的同学会去摸索完成任务(3)的方法。

2.富有趣味,激发热情

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的,面对枯燥的事物,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而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则会乐此不疲。比如在学习了Word的基本操作后,为了让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并了解他们探索新知的能力,我们可设计这样一个任务:很多同学对新人F4很感兴趣,并想方设法去了解他们。通过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搜集到了好多资料,你能否为你所喜欢的明星量身定做一张名片呢?

3.学科渗透,综合运用

在设计任务时,要尽量将其他学科知识渗透到所设计的任务中,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从天文、地理、生物、化学、文学艺术等学科中挑选学习任务。

比如,我们可设计这样一个任务:动画片《狮子王》深受大家的喜爱,尤其是它的动画形式更让人感到多媒体的神奇。大家在初中语文第二册中学过一则寓言《狐狸和葡萄》,想一想,我们能不能像动画片《狮子王》一样把这则寓言故事里的一个角色——狐狸变成“活”的,并且让它会“说话”。利用PowerPoint软件实现之。

4.联系生活,走向社会

在设计任务时,要尽量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将学习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当中,给学生创设一种“用中学,学中用”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画图软件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有一个童装厂积压了大批的白色T恤,他们正在招聘设计师,把这些白色T恤变成儿童喜欢的畅销产品。假设我们都是设计师,我们怎样利用笔、喷枪、刷子、橡皮等工具,设计出富有个性的T恤,吸引童装厂招聘者的目光。

5.与时俱进,培育素养

设计任务要有新意。围绕该原则可以结合时事方面的内容,如国民经济、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来设计任务,也可以结合时尚方面的内容,如音乐、服装、电影等来设计任务。这样,既能使计算机教育变得社会化,也可帮助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6.有果可评,提高效率

评价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也为教师进行下一任务设计提供了依据。明确的目标与评价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评价的方式有多种,从总体上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两种。由于课堂内的时间有限,光靠教师评价可能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况且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所完成的任务质量与数量也各不同。为了让他们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增加课堂的开放度,建议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好评价表,并及早发给学生;课中,学生应根据评价表,结合自己的操作情况,客观地给自己打分;课后,教师可从收回的评价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设计评价表时,考虑的面应该全一点。比如,在学习了网络和PowerPoint后,我们针对初中生给出这样一组任务:

(1)寻找各种蝴蝶名称:到网上或其他资料中寻找各种蝴蝶。

(2)给蝴蝶分类:把找到的各种蝴蝶分门别类地存放好。

(3)制作电子标本:利用PowerPoint把分好类的蝴蝶制成电子演示文稿。

对这组任务的评价表设计见表1。

二、任务设计方法

综合任务设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供简单操作指南的“支架式”的综合任务;另一类是只提供任务完成的背景的“抛锚式”综合任务。

“支架式”综合任务一般要提供任务解决所相关的技能点列表、操作步骤、提示操作、任务样例、导向性要求等项目。这类综合任务在初学阶段非常重要。

“抛锚式”综合任务隐藏了操作提示与任务样例,只提供任务的背景与要求,让学生自己选择完成任务的方式,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策略水平。我们也称第二类为研究性任务。

三、任务设计总体结构

在进行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们都应先从总体上理清内容之间的关系,画出知识点列表,以便于以后按照不同的梯度设计相应的综合任务。以Excel部分的学习为例,我的设计如表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Excel的知识技能点多而散,不可能用一个综合任务包含所有知识点,即便是有一个能概括全貌的综合任务,也可能会因过于繁杂,而使重点不突出,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在设计综合任务时,可以设计多个综合任务,或一个综合任务加几个小任务,组成一个覆盖大部分知识技能点的练习体系。为此,针对教学内容,我从知识技能的深度、广度出发,制定了表2,大家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组织灵活多样的任务。其中,“基本技能”、“提高技能”、“拓展技能”是在知识技能的深度上的一种考虑。在具体设计任务时,可包括在一个总任务中,通过设置“阶段任务”来实现任务的梯度推进。一般来说,“基本技能”是针对全体学生提出的,“提高技能”是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拓展技能”是为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设置的,目的是进一步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处理复杂表格的能力。

四、任务的评价体系

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反馈,是课堂教学评估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型教学,在实施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评价,既要使学生知道自己完成任务的程度,又要使教师及时掌握全班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在设计评价方案时,应给出两方面内容。

1.评分标准:从质量、速度和创新的角度,将技能点分类赋分,并列出纲目。

2.评分记录表:从具体评分过程的操作与方便角度,设计一个评分的操作表格。

目前用得最多的“评分表格”如表3所示。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强调“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方面促使教师转变角色,由“主体”变为“主导”,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承担任务的设计者,完成任务的辅导者、协作者、评价者的任务;另一方面,自主、协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合作交流意识,树立课程整合理念,实施分层教学等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

“任务驱动”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任务驱动,实践教学

在职业教学中,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包括设定情境、提出任务、分析解决、具体实现4个部分。特别在计算机教学中, 把计算机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工具和实现手段, 而不是为学习某软件的操作方法而学习相应的课程。因此, 在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 应该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核心在于任务的设计。任务设计是否得当, 将直接影响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所以在设计任务时, 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 并且还要包含将要学习的所有知识点。只有把教学目标、任务设计成为学生感兴趣, 愿意完成的, 而且还要通过一定努力才可以完成的任务,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进行的“任务驱动”教学实践, 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网页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网页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出“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那么, 应怎样开展“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呢?首先,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每个步骤均要跟着目标走, 不能脱离目标, 急于求成。在现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 设计好每节课学生要进行实践操作的“任务”, 使“任务”切实可行, 切忌“大、空、难”, 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 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及应用的目的。通过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学习, 让学生能够自主开发一个完整的网站, 毕业后能够直接从事企事业单位网站的开发与维护工作。其次, 教师要削减在课堂上的语言比例, 那些不讲学生也能懂的采取略讲。因为学习基本上要结合上机操作, 教师只要略讲一下主要部分的功能就可以了, 以便腾出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任务”。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 可以把它界定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学习, 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 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主动实践, 增强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促进作用。最后, 布置任务, 让学生根据要求完成。为了方便《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 我将一个班级分成很多个项目小组, 教师是项目经理, 学生则是项目的开发人员, 除了学生要学习外, 教师也在学习与研究。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以小组的形式, 学生展示的方式, 进行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和讨论。项目开发小组经常以幻灯片方式展示成果, 陈述自己通过学习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 运用了哪些方法, 怎么用的?如何改进?获得了什么亲身体验?初步提高了自己的哪些能力?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解决的过程是什么?类似的交流穿插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 学生通过和其他学生的交流, 解决疑惑, 论证自己的观点, 开拓了思路, 活学活用。可能学生的答案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甚至不正确, 但这个过程学生能相互启发、相互弥补自己思维的欠缺之处, 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整个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体验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任务, 将项目与教材相结合、同时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通过项目来评价考核学生学习质量, 实现教材职业化、能力岗位化。在《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中, “项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因此, “项目”设计、编排非常关键。教学前, 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 了解他们的兴趣点, 以及浏览各类网站素材, 最终确定以学校“成绩管理系统”网站作为教学任务。这一教学任务的选取, 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如下特点:首先, “成绩管理系统”网站这一教学任务在设计上有明确的目标, 贴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比较熟悉, 这样学生就可以将学习重点放在教学任务开发的过程中, 而不是对任务的理解上。我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 将“成绩管理系统”网站进行分解, 把总任务细分成一个个的小任务, 并把学习内容融合进每一个小的任务中, 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其次, 该“任务”设计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 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我在进行“任务”设计时, 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将实际任务进行调整与修改, 适当降低任务的难度, 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会因为任务本身的因素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与动力。所以, 在开展“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时, 一方面要设计好“任务”的可行性、代表性、完整性, 另一方面要让“任务”增强学生的网页设计水平和信息获取、筛选、处理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高探究意识。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 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 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 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 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 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 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 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

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是一个方向, 其优势是明显的, 但在不断尝试和创新过程中需要经常性地进行总结, 及时发现问题, 改进提高。由于教师主要是进行引导, 学生有更多时间动手摸索, 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 因而在同一节课内, 全班同学所掌握的知识多少会有不同, 容易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和教学知识点的疏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要加强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 使得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 跟上教学进度, 全面掌握知识点, 达到教学目标。同时, 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 使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提高。此外,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时, 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 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任务, 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希望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走出更美好的明天, 培养出具备一定自学能力、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素质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刘成章.信息技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分组任务驱动教学法 篇10

一、基于基础知识学习的任务设置

中职生经过小学和初中三年系统的语文学习,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会达到一定的标准。但是,距离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还很遥远,甚至有的中职学生汉字的认读和书写都存在一定困难,更遑论词语、句段的理解和运用。鉴于此,在进行教学任务设置时,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需要首要实现的目标。在教学中设置此类教学任务,让学生自己分析、讲解,教师适当引导点评,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基础知识较扎实的学生进行基础二次筑牢,另一方面也可以重铸基础薄弱学生的基础知识。如,在《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便设置了以下几个基于基础知识掌握的学习任务:

1. 与你的邻座分享你读完课文后学到的字词的音、形、意;

2. 每位学生找出课文中对你有触动的语句,在小组内分享它所传达的基本含义;

3. 说说你感知到的课文结构,并谈谈作者这样处理的妙处。

通过由字、词到句、段再到文章结构这种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可以引导学生逐层揭开文章的面纱,了解作者通过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学生也能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加深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基于素质养成的任务设置

新的课程标准将传统的“双基”教学进一步深化,突出强调学生的语文素养、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鉴于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任务设置时不妨巧设此类学习任务。在学生的基本素质养成中有一些素质养成非常普遍,如,关于道德品质的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关心集体、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等,同样也有一些素质的养成比较有难度,例如,社会责任感、自我认知、审美能力等。这便需要教师在设置课程任务时,匠心独运,不落窠臼。

在《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仔细观察你周围环境的变化,试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应当怎样保护自然?”等问题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精神并激励他们身体力行。这些任务不仅在学生的素质养成方面助力颇多,也同样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在古诗文教学中设置“你最喜欢李白(或其他人)的诗是哪首?为什么喜欢它?”等问题则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任务设置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意见》和2008年教育部职成教司修订并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都有明确说明。中等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就业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也规定其必须以服务学生职业选择为导向,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当是首要培养目标。

吴真教授在《我国劳动者职业核心技能的结构、测评与提升》中指出:我国劳动者职业核心技能结构由信息收集与处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数字运算技能、自我提高与自我管理技能、沟通技能、言语表达技能、协作技能七个因素构成。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任务的完成则对学生综合职业核心技能的提升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如,在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中,设置“团队合作完成本小组学习计划书的编写”这一任务。学生需要明确计划书编写的方法、需要讨论、交流计划书的具体内容等事项。通过一个任务,促进多项目标实现,可以真正实现一举多得。所以,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任务是最好的设置也是最常见的。

当然,这三种任务设置的类型之间并非毫不相干,它们有时会有交集甚至以共通的形式出现。如,不论是基于基础知识学习的任务,还是素质养成的任务,都需要问题解决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的支撑。所以,这三种类型的任务是相互交融的关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巧妙地设置教学任务,将其覆盖基础知识学习、学生素质养成与提升、职业能力培养,实施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便能够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实践性充分发挥出来,不仅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还能实现教学模式向一体化的靠拢,进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惠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以会计专业为例[J].职业,2011(17).

上一篇:资本主义经济下一篇:电阻率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