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十篇

2024-09-02

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作业设计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 它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构成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完整体系。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是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 是师生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 设计出新型的数学作业,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宽广的自主学习空间, 从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是每位高中数学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一项难题。下面笔者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粗浅看法。

一、教师要多研究教材、课辅、选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的作用, 就必须要精心设计每一项作业。每一门学科的作业设计与布置都有自己的学科特色, 但其中相同的是教师都应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即作业设计的科学化进行思考, 使作业富有镇对性、时效性和系统性。我们早就提出过数学要“精讲精练”, 因此我在设计每一道数学作业题之前, 都会深入研究教材, 立足本课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能力, 做到教与练同步, 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 以适当的思维量和思维强度训练为主轴, 在翻阅大量的教辅资料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设计每一道题目。并且与其他数学教师展开讨论, 相互探讨为什么要选择这道题, 它能解决什么问题, 有没有更好的题目。通过商讨后, 确定最佳的作业方案, 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这一精心设计的作业, 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 达到能力训练的指标。

二、作业设计要立足“双基”, 重视基础性作业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教师必须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经验, 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设计简单的基础性的作业, 用不同的方式反复进行强化, 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 否则学生失去“双基”, 其他便无从谈起。同时, 简单作业又能兼顾后进生, 让更多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作业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提出“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即主张“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有很大的差异,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 作业应该分层设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按照教学目标的实际要求, 对作业难度的分层次设计, 才能保证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使学生的数学能力有所提高。 (1) 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 设问的梯度由易到难, 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一步探索,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 深刻认识问题的本质, 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 (2) 设计阶梯型题组。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使思考难度循序渐进, 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 按照不同能力要求编成题组:“必做题”和“选做题”“附加题”。这样做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做作业时都有适合自己的作业可做, 同时也使后进生缓解了原有的心理压力, 增强了自信心, 而优等生进能一步提高探求能力, 获得成功感。

四、多设计开放性的数学作业

开放性作业是具有非完备性、不确定性、发散性、探究性、层次性、发展性、创新性等特点, 是一种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的开放。因此, 我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开放性作业, 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 我采用: (1) 写数学日记或周记, 这种日记或周记可以写刚学过一种解题法的体会或对一个公理、定理的认识。这个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 会使各层次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与体验,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 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 思考解决方法是否已经是最好, 或者换个角度, 仔细分析, 对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和筛选。这样就可以训练学生沟通新旧知识, 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提高思维能力。 (3) 一题多变:适当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变, 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变成给出条件, 先猜结论, 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改为给出多个条件, 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的题目;还可以改变成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可以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 以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此外, 将题目的条件、结论拓广, 使其演变为一个发展性问题, 或给出结论, 让学生探求条件等。

五、设计具有实践性的数学作业

实践作业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和实践来完成的作业。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爱好、身心特点, 把生活问题转为数学问题, 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问题, 用数学符号解决生活问题。这既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学生能力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我采用: (1) 观察总结:按分组原则,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联系实际, 以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为基础, 通过视察、归纳、总结, 让学生在彼此合作中完成作业。如象棋盘上“马”走到某一点至少需要几步?学生都通过观察、实践、相互讨论后寻到求解法。 (2) 调查报告: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考察、调查、询问,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如数列中的分期付款问题, 通过到银行调查收集数据、写调查报告,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 (3) 操作实践:对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 借助必要的实践操作活动, 既能丰富学生感知, 又是探究、发现规律性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如讲到排列组合问题, 两把软锁子锁两辆自行车的锁法有多少种?引导学生通过对自行车这个熟悉的对象进行操作实践发现规律,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师要重视设计应用型作业

数学来自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设计应用型作业能让数学与实际生活问题和实物模型联系起来, 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思考, 提出猜想, 并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和学习热情, 从而使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机械的被动学习,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篇2

一、目前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形式特点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考升学压力的驱使下,目前高中教师普遍采取的作业布置形式都是以“题海战术”的模式为主。在具体的题目设置上,要么围绕着应付高考的目标来设置,要么在课堂以随口问答的简单形式开展课堂练习;还有的直接采取书本上现成的课后练习来给学生安排作业练习。不管哪种形式的习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功利性,作业训练的宗旨是提高应试能力,而没有很好地照顾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与发展;第二,单调性。作业设计大多是以“数学认知结构的变化”为依据。多数以巩固性练习为主,如检测学生对基本的法则、定义、概念的把握与运用等;内容上有的甚至千篇一律参照教辅,同一知识点的题目缺乏拓展,没有新意很难创新。第三,海量性。尤其是高三阶段,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贯奉行熟能生巧的理念,开展“题海战术”和开启“反复讲练”模式。

二、优化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和实施策略

(一)作业设计的原则

高中数学具有严密的推理性和逻辑性,因此在设置练习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理解程度,关注学生的学情,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有效的作业形式。因此,作业设计要遵循针对性、应用性、探究性、趣味性的原则。

(二)优化设计作业的策略

前面分析了优化作业设计应该要遵循的原则,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高中教学案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呈现优化作业的实施方法。

1. 分层设计,因人而异

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个体差异,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不能够“一刀切”。为了让每个学生在积极思考解题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和进步。教师需根据任务内容设计出有层次有梯度的作业,一方面丰富作业的形式,又贴近学生实际水平,落实针对性。

例如在教学高中数学必修一的《函数的应用》一章时,要帮助学生消化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教师可以这样按难度的从低到高设计作业:求出下列各组的值域(试着运用多种解法):

A.y=15/x2(x大于0)

B.y=x+15/x2(x大于0)

C.y=x+15/(x2+1)(x大于0)

这道作业从题目内容上看比较简单,因为没有涉及其他的复杂内容。例如三角函数、几何等。但是仔细分析能发现这是从一个知识点出发,按照解题的难度大小层层深入的。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解答A组的题目,从而巩固基本的知识点,消化课本所学;B组的题是在A组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延伸的,难度稍有增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点拨和指导;而最后一组则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这个时候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解法求出值域,如配方法、还元法、数形结合法。

2. 联系生活,趣味实践

学以致用是知识学习的归宿,数学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要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生动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作业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不止停留在为了解题而练习的阶段。并且通过问题的合作探究发散自己的开放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课堂作业让学生积极思考:雅安地震期间,有一个小县城的灾民分布在一个类似于矩形的地区,现在政府部门要将救灾物资从市中心的物资集散点F处紧急运往灾区。F点通往灾区有两条道路FA、FB,且FA距离是120公里,FB的距离是160公里,FB之间是50公里。情况紧急,为了使救灾物资尽快送到灾民手里,需要在灾区找到一条界线,使FA和FB两条路线到灾民所在地区都比较近。假如你是决策者或者工作人员,同学们运用所学,看看应该怎么通过列方程和构建坐标的方式找出这个界限的位置呢?你有哪些方案呢?

3. 开放创新,合作探究

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探究中去主动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打破以往僵化的思维,适当跳出教学大纲的要求,最好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分配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碰撞智慧的火花,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了“圆锥曲线和方程”这一章后,可以这样设计作业:平面上有两定点F1,、F2,另有一个动点G。这三点间可能构成两种情况:A。当P到两个动点的距离相同时则P的轨迹可能为椭圆、线段或者不存在;B.如果P到两个动点间的距离之差为定值,则P的轨迹可能为双曲线、射线或者不存在。根据以上可能,你能对“关于到两定点间的距离的存在关系的点的轨迹”展开探究吗?请课后自由完成。(教师把学生进行分组,并且在下一次课分享归纳探究的结果)。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设计课堂作业,保证作业的梯度性、针对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联系实际,提高解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摘要:作业练习作为帮助学生吸收知识、巩固所学的重要教学环节,优化它的设计能最大限度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促进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以高中数学课程为切入口,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就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给出几点探讨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数学,作业布置,优化设计

参考文献

[1]姜长虹.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17):156-157

探析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作业设计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前预习、课堂教学构成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完整体系。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师生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设计出新型的数学作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宽广的自主学习空间,从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是每位高中数学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难题。下面笔者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粗浅看法。

一、教师要多研究教材、课辅、选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的作用,就必须要精心设计每一项作业。每一门学科的作业设计与布置都有自己的学科特色,但其中相同的是教师都应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即作业设计的科学化进行思考,使作业富有镇对性、时效性和系统性。我们早就提出过数学要“精讲精练”,因此我在设计每一道数学作业题之前,都会深入研究教材,立足本课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能力,做到教与练同步,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适当的思维量和思维强度训练为主轴,在翻阅大量的教辅资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每一道题目。并且与其他数学教师展开讨论,相互探讨为什么要选择这道题,它能解决什么问题,有没有更好的题目。通过商讨后,确定最佳的作业方案,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通过这一精心设计的作业,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达到能力训练的指标。

二、作业设计要立足“双基”,重视基础性作业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教师必须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和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简单的基础性的作业,用不同的方式反复进行强化,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否则学生失去“双基”,其他便无从谈起。同时,简单作业又能兼顾后进生,让更多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作业设计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提出“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有很大的差异,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作业应该分层设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教学目标的实际要求,对作业难度的分层次设计,才能保证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的数学能力有所提高。(1)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的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一步探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深刻认识问题的本质,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2)设计阶梯型题组。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思考难度循序渐进,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按照不同能力要求编成题组:“必做题”和“选做题”“附加题”。这样做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做作业时都有适合自己的作业可做,同时也使后进生缓解了原有的心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而优等生进能一步提高探求能力,获得成功感。

四、多设计开放性的数学作业

开放性作业是具有非完备性、不确定性、发散性、探究性、层次性、发展性、创新性等特点,是一种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的开放。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自己探究解决,我采用:①写数学日记或周记,这种日记或周记可以写刚学过一种解题法的体会或对一个公理、定理的认识。这个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会使各层次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与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②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问题,思考解决方法是否已经是最好,或者换个角度,仔细分析,对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和筛选。这样就可以训练学生沟通新旧知识,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思维能力。③一题多变:适当将一些常规性题目改变,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变成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改为给出多个条件,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的题目;还可以改变成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可以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以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此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拓广,使其演变为一个发展性问题,或给出结论,让学生探求条件等。

五、设计具有实践性的数学作业

实践作业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和实践来完成的作业。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爱好、身心特点,把生活问题转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问题,用数学符号解决生活问题。这既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能力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我采用:①观察总结:按分组原则,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联系实际,以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为基础,通过视察、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彼此合作中完成作业。如象棋盘上“马”走到某一点至少需要几步?学生都通过观察、实践、相互讨论后寻到求解法。②调查报告: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考察、调查、询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如数列中的分期付款问题,通过到银行调查收集数据、写调查报告,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③操作实践:对一些抽象的规律性的数学知识,借助必要的实践操作活动,既能丰富学生感知,又是探究、发现规律性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如讲到排列组合问题,两把软锁子锁两辆自行车的锁法有多少种?引导学生通过对自行车这个熟悉的对象进行操作实践发现规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师要重视设计应用型作业

数学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设计应用型作业能让数学与实际生活问题和实物模型联系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思考,提出猜想,并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和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机械的被动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初探 篇4

年玉敏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学,生源较差,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如果作业还是形式单一,内容统一,缺乏层次,机械训练,作业量大,学生不堪重负,一定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对数学望而生畏。所以精心设计作业形式,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等形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在创造’过程。”1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尽情发挥,走出一条符合新课改、适合我校高中学生特点的作业新道路。

(一)我校学生现状

首先我对所教的高一年级9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由于是不署名的调查活动,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想法:喜欢做数学的学生有17%,对数学热情很高的更少,缺乏主动做作业的习惯与能力。在作业过程中,有一些不良现象需引起我们的注意:33.5%的学生有抄作业的行为;49%的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难题时,会选择问老师同学,或看标准答案,有的甚至会选择放弃。学生期待富有色彩的、充满情趣的、多元多样的作业;期待能够调动感官体验,能在愉悦情绪下完成的作业。我们老师有必要改善作业方式,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二)作业设计依据

(1)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大纲》明确指出: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不应急与做过多的题目,学好数学要做一定数量的题目,但题目的数量和难度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解题要经过独立思考,不能机械地套用某种类型,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能力。数学要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有志于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2

《大纲》把教学要求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计的层次:“了解”对知识的含义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理解”对概念和规律(定律、定理、公式、法则等)达到了理性认识。“掌握” 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形成技能,能够(或会)用它去解决一些问题。“灵活运用”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并达到了灵活的程度,从而形成了能力。3

(2)人教A版教材:“有效”作业的设计要依赖于教材,以它作为基本的范本。

(3)高考考试说明:作为考试命题的依据,有很强的导向性和指导作用,要特别关注和认真研究,是作业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

(4)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内容的选择上提出了要“优化练习和习题的选择”,一个好的习题,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应多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数学现象为依据的问题,既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又联系科学、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因而具有生命力。4

(三)作业设计调整的实践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得就越慢,因此要通过布置有效作业达到复习的目的。5

课后老师结合课堂上的知识对习题进行筛选,既要选择与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习题,又要选择学生在做题上有独到见解的习题,选择出错误较多或出现的错误比较典型的题留给学生。然后针对习题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考查的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根据学生的“常见病”、“多发病”适当归类,查缺补漏,对症下药,对有创见的解题方法,及时加以肯定。以下是我常采用的几种作业形式:

1、课堂小测验。可以用在课前,温故学生所学,为本节服务;也可以用在讲完新课后,利用5—10分钟时间针对本节的知识点选出几道题,然后交上来。例如:讲《指数运算性质》一节,与初中知识联接紧密,学生接受效果不错。内容讲完后,我针对不同类型给出一些典型题,测试很成功。通过这样的小测试加深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深刻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复制作业。教师把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教材上的例题,课下在留作业,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再与课本订正、改正;也可以直接抄到作业本上。我校学生大部分没有严谨的解题习惯,经常是会而不对、或者是会而不拿满分;这样操作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时总结,要比老师枯燥的强调几遍效果好的多;同时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完成作业,符合我校学生特点。

3、自选作业(每天5道题)。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每天只提一个完成作业的最低量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结合当天所学的新知识,选取一些和其它知识有联系的小综合型题目,并且有难易梯度。让学生享受到了做作业主人的快乐。

叶克斯--道得生定律说明了作业效率与激奋水平的关系,即前者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后者的升高而降低。但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又以作业的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愈简单,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高;作业愈复杂,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低。6

通过这些典型试题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形成一套梯度合理的作业库。一方面使学生对知识“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激励一批学生对问题能积极思索、勇于探讨,提高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分层教学。

4、每周写反思。让学生回顾一周所学,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整理一周内作业,收集一些常出错的题,或解题思路简捷、巧妙的题。老师把这些题汇集成篇,让学生重新认识、思考它们,加深印象。在试卷上,我还经常会问学生这样的一道题:“本次作业你用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解题技能?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反复思考和纠正,能够真正找到错误根源,有效杜绝下次同类错误的出现。正如一位学生说:“我们把过去只重视‘交没

交’,变成了关心‘会不会’,这是个质的变化,作业量虽小了,但却练得实了。”

5、自编“总结”作业。章节结束时指导学生自编学习总结,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学会章节知识内容的整理,逐步在题型与内容上建立联系。可小组分工合作,也可个体独立完成。每次总结要求学生提交章节知识内容整理、典型习题和考查的知识点等成果。学生在总结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的归类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复习巩固了知识的运用过程;总结后的测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健康的竞争意识,愉悦身心;学生参与对测试的设计和完成结果的评价,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作业不等于书后练习,形式应灵活多样、富于思考;作业应分层设计,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传统的作业形式还应保留,改革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观念的更新;完成作业是一种数学活动,我们应强调做作业的“做”,体现一种活动的过程,这种活动可以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以通过互动式的交流分组完成。

高中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方式还有很大空间让我们探索,希望大家多关注,探索出更具时代气息,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模式。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2]《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高中历史自主型作业设计策略 篇5

一、自主型作业设计在高中历史中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素质教学, 而素质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给学生设计和安排自主型作业就意义深远而重大了, 它是体现新课标下的新模式教学的重要标志, 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 进行自主型作业设计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型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中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的开发, 同时也要特别关注对学生作业的设计和完成方式进行改革, 使设计出的作业能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 能与教材中的内容同步进行,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型作业探索中尽情地发挥主体作用, 逐步达到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

二、自主型作业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设计

1. 改变传统理念,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设计自主型作业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自主型作业的设计, 首先, 教师得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改变传统的作业设计理念和方式, 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自主型作业。因为一直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教师也只是从考试的需要方面来进行作业的设计, 根本不会听取学生的意见, 从学生的角度去进行设计, 也没有想到学生自己要如何去学、如何去分析。从而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很难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 使学生的发展大受影响, 也严重阻碍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因而只有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传统的作业设计理念和方式。其次,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要了解学生的特性和对作业独特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巧妙地设置不同层次的自主型作业来让学生进行学习。例如, 在教学完《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节课的内容后, 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自主型作业:组织全体家庭成员讨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是如何实现小康生活的, 并提出达到全面小康的目标与具体措施。有些学生觉得此作业很有意义, 一回家就积极组织全体家人一起进行讨论和分析。一个学生是这样去进行的:先是和全家人一起讨论实现小康生活的原因, 然后再提出实现家庭小康的目标, 最后提出实现小康生活的具体措施。一要提高全体成员的文化素质, 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去进行文化学习, 改掉原来爱打牌或上网的不良习惯;二是提高全体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 如抽时间进行各种球类活动, 或者早起锻炼的习惯, 平时再注意生活饮食, 这样在大家的相互督促下, 慢慢向小康生活迈进。由此可见, 教师要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兴趣出发, 把看似枯燥的题海战术转换成学生感兴趣的自主型作业,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解答, 并从中找寻到历史学科的无限乐趣。

2. 多设计开放型的实践性自主型作业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繁多, 并涉及到生活的各方面, 这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探究途径和体验的机会。而高中历史自主型作业不一定要学生按照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去进行, 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 可以多设计一些开放型的、实践性较强的作业给予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 可以设计各种不同类型的开放性题材:如历史剪报、撰写历史调查报告、历史人物续写、老照片的跟踪调查等。学生在进行此类自主型作业时, 就会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 亲自去动手进行收集, 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 促使学生创造性得到发展。例如, 要求学生收集古代的钱币, 旧的粮票、油票、布票, 还有每个时期不同的购物票据等, 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就会感受到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会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再如, 让学生对自己家乡近30年来的变化进行一次调查, 然后写一份调查报告。通过以上开放型的作业, 学生感觉到历史的学习是一件特别有趣, 并且很有意义的事情, 从而激发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建立恰当自主型作业评价机制

高中历史老师在设计自主型作业时, 最好也建立起恰当的评价机制来激励学生。自主型作业评价机制要摆脱传统作业评价机制中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模式, 在传统评价机制中学生是没有机会参与自评或他评的, 只凭教师的一锤定音, 这是极不科学的, 也是不完整的评价方式。从某些方面来看, 抑制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 要想达到目前高中历史新课标的要求, 让学生在开放式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就一定要对传统的评价机制进行改革, 建立起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的评价机制, 并对学生自主型作业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

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策略初探 篇6

一、设计快乐作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很难坐下来做枯燥的作业, 所以, 在作业设计的时候, 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这一特点, 多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天性的作业。为此, 笔者在平时的作业设计中, 就注意到了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开心, 设计一些享受型的作业。另一个是让学生乐意做, 设计一些既能动手又能活动的作业。前一种作业类型, 就是涂涂画画类型的作业。数学新课标指出, 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激发探索的学习热情。基于此, 笔者在教学中, 努力让学生对每一个作业都产生兴趣, 这是作业设计的出发点也是设计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家庭作业的乐趣所在。

如,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之后, 学生对这个图形的抽象认识还不充分, 为了让他们能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知, 我布置了相关的涂涂画画作业, 让题目根据自己的经验, 用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设计图案, 并规定一定的尺寸。另外, 还让他们设计一定尺寸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进行剪切拼贴, 看看能有什么样的新图案出来。学生将课本中的数学图形变成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手做出来的图案, 无形中增加了趣味性, 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有一种游戏型作业设计。为了让学生体验数学思维的乐趣, 我特意设计了一些游戏型的作业, 如, 在学习完“方程”这一内容之后,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游戏经验, 设计一些跟游戏有关的习题, 并自己解答, 然后将这种习题传递给其他的同学来做, 这样大家你传我, 我传你, 作业变成了像游戏一样好玩的传作业, 学生之间可以你做我的题目, 我做你的题目, 学生都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心。在这种互相传递的游戏精神之下, 每一个学生都对数学作业充满了期待, 也由此提升了数学作业的效能。

二、设计操作活动,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而动手操作则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往往会忽略掉操作的作用, 而只顾布置一些单纯的练习题。笔者认为, 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 让他们既能够动手操作, 又能够获得思维提升, 这是在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中也非常值得尝试的。为此, 笔者结合新课程倡导的发挥学生主体特性这一教学理念, 为学生设计了一些富有动手操作能力的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从中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操作型作业主要是将课本中的一些富有设计功能的习题综合起来, 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些作业大多是围绕着现实生活, 拓展学生的作业空间, 将学生引向家庭和社会等广阔的实践领域, 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关联起来。如,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 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寻找身边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或者包装箱, 如果能够拆装的话, 最好将它拆装开来, 看看发现什么问题, 并写下你的操作日记。很多学生非常乐于做这样的习题。他们在日记中会非常认真地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如, 发现了长方体的表面共有几个, 共有几个棱, 拆开能组成一个菱形等各种不同的发现。这些发现和想法, 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 也是他们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真实体验, 都是难能可贵的思维萌芽。

三、设计调查作业, 培养学生的数据观

曾经有数学家指出, 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的世界里。每一个地方都有数字, 数据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样一个大数学观影响了很多人。事实上, 生活中的确处处是数据。每一个家庭中都有数以万计的数据, 教师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数据, 正确引导, 这样就能够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 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

如, 在教学《利息》这个知识之后, 我让学生征得家长的配合, 到银行调查或者向家长们进行调查, 了解储蓄的常识并从中比较定期、活期储蓄的利率。有的学生了解到股票、基金, 还有一些相关的银行利率、收益率等, 在此基础上, 学生对这些产品比较和分析, 计算哪些更划算一些, 哪些对自己的家庭有益。通过详细的比较和分析, 学生对多种理财产品有所了解, 同时也能从数据的角度体验数学, 由于全程经历了调查和分析过程, 学生无形中积累了经验, 计算能力、概括能力都获得了提升, 从而大大提升了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篇7

一、设计递进式题组作业, 让学生领悟解法规律

我们常能听到教师的怨言: “学生一听就懂, 一做就不会. ”导致这种情形的出现, 既不是教师没讲明白, 也不是学生用功不够, 而是因为这些学生在过去的数学学习中未形成自己的、较严谨的数学思维, 仅停留在简单机械模仿, 要靠几次甚至十几次的重复才能掌握某个 ( 些) 知识, 也就是说思考能力只是在能够解决熟悉的一种特定的问题的水平上, 缺少结合已经掌握一个问题、多个问题, 去对相关性的综合性问题的联想、尝试、思考、引申的探索能力. 但要怎样做, 怎么训练来提高这种能力呢? 设计渐进式题组作业,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途径.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目, 由易到难, 按照不同要求编成题组, 有针对性地设置知识、方法、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的思维坡度循序渐进, 恰到好处. 让学生每解一题, 都能亲自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规律, 领略到解题的意境和命题的意图.

二、设计预习作业, 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预习作业是在正式上课之前, 根据课的内容、特点, 选择适当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某一学科内容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 通过查阅资料、尝试实验等方法, 完成课中或教师设计的作业. 预习作业设计得好能够真正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降低课堂教学难度, 最终使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 同时提高同学们的数学素养.

比如“诱导公式”的教学, 在不预习的前提下, 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角终边的对称性, 理解几组诱导公式的由来并不困难, 但达到掌握和灵活应用的要求却不容易. 为此, 我们设计预习作业, 教授“诱导公式”,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预习作业的设计理念是尽力使“诱导公式”有较低的、自然的切入点和逐渐提升的层次感, 尽力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结论的应用过程. 尽力把本单元知识中概念体系情境化、问题化、任务化, 使学生感到这是一份可以拾级而上的学习“脉络”. 以下是“诱导公式”预习作业:

问题1请你认真填写下表, 探究角α与π + α的三角函数值间的关系.

根据你得到的关系, 试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

( 1) cos5π/4; ( 2) sin 570°.

问题2类比问题1的设计, 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 探究角α与 - α的三角函数值间的关系.

根据你得到的关系, 试求下列三角函数的值:

( 1) cos (-π/4) ; ( 2) sin (-π/3) ; ( 3) tan (-5π/4) .

问题3请你猜想角α与π - α的三角函数值间的关系, 并给出证明. 然后计算下列三角函数的值:

( 1) sin2π/3 ( 2) tan7π/4; ( 3) cos (-11π/4) ; ( 4) sin (-16π/3) .

问题4认真分析你得到的几个结论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进行概括, 以便于记忆.

预习作业采取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方式, 在问题1中给学生设置了高度较小的台阶, 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后, 再提升到一般结论上去 ( 符号化) , 然后再在后续公式的推导中循序渐进地提出更高的要求. 问题2让学生自己制作表格, 问题3让学生直接猜想结果并给出证明, 问题4要求学生对所有公式所反映的规律进行概括. 课堂教学实践表明, 预习作业的合理设计, 使学生的自学活动能够拾级而上, 固化了他们的主体地位, 适度延长了学生对知识从心理意义的认同到逻辑意义建构的过程, 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得到了具体落实, 学生带着自己的成果、心得和疑问到课堂, 从而为课堂教学进行更深刻的讨论打下良好基础.

三、设计错题作业, 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数学错题天天有, 如何减少错题、预防错题的发生, 是数学教学工作的难点. 学生做错题是难免的, 甚至对讲过、做过的题做错也是常见的, 我们知道有错就改才能进步, 把错题汇集起来是个好方法. 要求学生准备一本较厚的笔记本, 把平时作业及考试中做错的典型性错误找出来, 把错误的习题从讲义或试卷上“剪切”下来, “粘贴”并整理编辑在笔记本上, 成为学生积累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料的宝库. 教师同样要建立学生的错题集, 它既是教师改进教学、探索规律、研究学生的重要依据, 更是提高考试质量的有效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同科组的老师将学生在作业、测试中常出错的问题进行及时整理, 针对相应问题有意识地设计练习穿插在周练题或下一次测试题中, 让学生避免犯错, 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在讲完等差数列的对称性这一重要性质后, 布置了一道题目, 学生有两种解法, 但笔者并没有第一时间点出对与错, 第二天紧接着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

已知等差数列{ an} 与{ bn} 的前n项和分别为Sn, Tn, 且

同学们有这样两种解答方法:

解法1: 因为a1+ a13= 2a7, b1+ b13= 2b7,

你能否分析一下两种解法的正确与否? 如果对, 分析原因; 如果不对, 分析原因, 并就这种方法提出改造方法.

一道题目, 两个答案! 孰是孰非? 我们没有简单地将解法2的解法批错就完事, 否则势必让学生失望, 至少会让学生感到遗憾. 学生们一起反复研究验证, 学生终于发现问题: 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而不是

错误原因发现后, 学生很快找到了改进方法:

Sn= kn ( 7n + 2) , Tn= kn ( n + 3) .

通过学生的“犯错”“查因”“纠错”的过程, 澄清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中的模糊认识,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深层次地考虑问题的优良品质, 同时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中留下很强的刺激, 令学生经久难忘.

作者本人通过对作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改善了学习方法, 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又增强了教与学的实效性, 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摘要:数学作业能否发挥出它应有的功能, 首先取决于教师作业的布置.而目前数学教师布置数学作业的习惯通常是教完一节课就布置课后的习题和相应同步练习册的配套习题, 随意性较大, 目标不明确, 重点不突出, 使数学作业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 已成为制约数学教学质量的瓶颈.

高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作业优化;改革

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巩固课堂知识,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可以反馈教学的信息和效果。因此作业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数学作业的优化与改革。

一、作业布置要注重趣味性,开放灵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听课需要兴趣,做作业更是需要兴趣。因此我们的作业布置一定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注重趣味性,开放性,灵活性,这样才能使学生不至于厌倦数学作业。那么,如何才能保证作业具有趣味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呢?首先,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觉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数学兴趣。所布置的作业既要有口头的,又要有书面的;既要有需要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又要有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这样荤素搭配,学生会觉得作业更丰富,不会那么单调枯燥。其次,我们要开放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不能将数学仅仅当做是数学,仅仅当做是一门考试的科目,还要使数学联系生活,使数学的范围和功能扩大,走向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样学生学以致用,就会对数学作业产生兴趣。例如,在上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时,我让学生自己探索,画出生活中的三视图,比如:画手电筒、画圆锥沿着轴截面切成两半等等。这样的作业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也是乐于去做的,这种作业会比机械的做题、求解要有趣的多,但是也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

二、作业布置要注重典型性,以质取胜

高中不比小学和初中,有大量的时间做作业,高中一切时间都是宝贵的,是不容浪费的,因此题海战术不仅是学生畏惧的,也是我们教师感觉到无效、无奈的。因此我们要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注意避免题海战术,注重所布置的作业的典型性,一道题代表一类题,学会一道题就弄懂一类题,以质取胜。这就要求我们精选数学作业题,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练习册中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试题,当然也可以根据所学的课程自行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题目,每次只留一两道就可以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学生应当做什么样的数学题,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数学教学经验,还折射出他们的数学教育观念。也反映了他们的教育价值观。而我们布置作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做作业来巩固和掌握当天所学的知识。所以,当我在教学中布置作业时,是按我当天所传授的知识点来布置的,略有新旧知识的综合。尽量做到少重复。这样,让学生在数学上不失去兴趣。

三、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作业形式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是以模块为单位设置课程的,每个模块要求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不尽相同。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模块基础会不同,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模块基础也会不同。根据这种情况,我在设计作业时精心做了准备。在讲每一个模块前,我都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对学习本模块知识储备不够的学生提前布置相关知识的作业,使其为后继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我在讲解三角函数定义之前,先让学生复习了初中的相关知识,為高中三角函数的学习扫清了障碍,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过渡自然,提升了自信。这样便可以从学生擅长的模块人手,先易后难,各个击破,为数学教学整体提升创造了机会。比如,在讲解必修二之前,教师可以事先让立体感差的学生看一些模型,或动手做一些模型,甚至可以讓他们试着画出模型抽象成的几何体,培养其立体感。再如,教师在讲必修五的“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前可以让学生做一些用十字相乘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题,使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这个过程告诉学生,机会总是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头上的,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未雨绸缪。

四、作业反馈力求高效化

作业评价是作业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是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每次数学批改作业的时候,不只给出对错判定和作业等级,还要注重发挥好作业评价的激励、引导、交流等功能,针对学生的个性和每次作业的具体情况,深入了解学生在解题中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像批改语文作业一样,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下一句或一段评语,语言应极带感情色彩,以情服人,既包含老师对学生的真情实感,又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看你的作业,是一种享受”“老师为你感到骄傲”“你能发现其中的错误吗?找一找”、“你这样做是不是更好?”“期待着你的进步”等等。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不仅要评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评价意志、品质、兴趣和习惯等因素,评价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意识、创新习惯。采取多种作业评价方式,机智艺术地处理学生的作业等级。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冲的。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冲得到了培养。

总之,总之,高中数学作业不但要照顾到高考的需要,又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教师评价学生,从中获取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途径,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数学的作业布置与设计,在“以学生为主体”、“教育人文化”等教育理念指导下,布置科学、合理的作业,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篇9

【摘要】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目标相对于整体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而言,更加微型化和细节化,它直接和学生的反应、课堂的教学效果相关联,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学生的需求.以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定位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为宗旨规划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有效互动.【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目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乃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是高中数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心得,论述如下.一、结合实际定位目标

根据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仅仅依据教材的内容分布,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学习能力.这一问题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教师的教学时间不当,教学重心失衡.例如:在学习集合的概念时,教师对集合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元素、集合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点讲解得比较省略,而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集合的运算上.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集合的基本概念”的课堂教学前,没有认真地制定独立的教学目标,仅仅把这一课作为深入学习“集合运算”或者是“解决集合问题”的铺垫教学.从这一点上来说,教师缺乏制定每一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意识,而是根据教材章节的安排树立了一个大概的阶段意识.课堂教学目标意识的不当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困难,对新知识的运用很难上手.学生是教学目标的最终指向,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时刻注意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体验.同样以“集合”知识的教学为例,在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之前,教师应该意识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集合的知识,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可以是:

1.结合实例对集合概念进行掌握;

2.通过对基本性质的深入理解掌握集合的本质;

3.能够熟练地判断、描述集合.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集合入门阶段多花一点时间,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受集合的存在,然后再进行集合的概念和性质的讲解,最后让学生回到日常生活中,通过描述集合,将日常现象集合化的方式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回顾,最终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能够指引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关注学生,在遇到学习障碍时需要放松教学节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贴近学生体验的讲解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善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的主体能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传达数学知识,揭示数学本质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短暂性,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制定时过分关注知识和方法的传授,忽略了对数学本质的介绍.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有助于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长远来看却不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知.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当中,对数学本质的揭示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便于学生对不同的知识进行理解,同时通过对数学本质的体会去自主地思考生活当中的数学现象.例如,在学习“概率”之前,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方面要确保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对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都有一定的了解,学会区分频率与概率,同时能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一定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对概率的实质进行充分的认知:概率只是一种可能性,学生要学会辩证地看待这种可能性.在抽象的分析中许多随机小概率事件到了现实世界中,却由于不断地积累,成为时常发生的大概率事件.它内在地蕴含了量变产生质变的哲理.这就说明,在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时,教师没有必要局限在知识和方法的框架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动态地看待知识,让数学教学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实际价值.三、适当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潜在积累起来的体悟与能力,可以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爱,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可以通过指点学生数学视野以及观察能力等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例如:在立体几何教学目标的制定中,教师要让学生注意感受立体几何对平面几何的突破,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对学生的数学视野的突破和几何认知范围的拓展去带动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再比如:数列教学以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为主,因此,教学目标中可以重点让学生注意到数列的规律性:在一组有规律的数列中,即便数列的项数是无穷的,每一项仍旧可以被表示出来.通过让学生感知数列的规律性去培养学生对严谨的数学之美的体会,以数学美学氛围的感召来帮助学生建构对数学的情感喜爱,加深对数学的认识.总的来说,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目的在于实现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根本宗旨则是对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多方面综合培养.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打破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全面考虑学生的需求,从而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深刻有效的课堂教学.【参考文献】

小学生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篇10

一小学生数学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性环节, 是奠定坚实基础的根基。重视对小学数学的教学, 就要对数学知识进行不断的巩固练习, 让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延伸, 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帮助学生学习, 要对小学生的数学作业进行有效设计。现代的小学生数学作业, 通常是做一些数学基础训练, 依旧保持固定题型, 这样会使学生缺乏新鲜感, 对题目感到厌倦, 影响数学作业的质量。由此可知, 对小学数学作业进行优化设计迫在眉睫。

小学生数学作业的设计与优化, 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开拓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标准下, 提倡素质教育, 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 这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同样适用。在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基础上, 重视数学的实践性与探索性,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学校应将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作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 促进数学基础教育的发展。

二小学生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

1. 体现作业分层化

作业分层化是小学数学教学人性化的重要体现。在小学数学学习中, 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不同,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予以尊重。在进行小学数学作业设置时, 应进行作业分层, 根据学生不同的数学水平来设定作业的难易程度, 以学生为本, 改变传统全体同学做相同作业的形式, 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的设定。

例如,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时, 教师可将数学作业分成低、中、高三个层次,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对应性训练。对基础偏差的学生选用简单求圆的周长、面积的题型;对中等水平的学生, 可以不直接告知求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所有条件, 对圆的解题思路进一步深化;对圆的知识已经掌握很好的学生, 可以进行圆知识的延伸, 与其他图形建立综合题型, 增加题目的难度, 加加学生的探索性。

2. 体现作业生活化

素质教育背景下, 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业生活化是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为提高学生联系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的重要表现。加强小学数学作业的生活化, 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与了解。在生活中促进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有助于发掘创新性思维。

3. 体现作业趣味化

作业趣味化是提高小学生对数学作业兴趣的重要途径。在对小学数学作业进行设计优化时, 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点和年龄, 能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 利用趣味化的方式对小学生的数学作业进行设计, 能对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通过对作业的趣味化设计, 能激发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做题兴趣, 对提高小学生数学水平具有积极影响。

例如, 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加法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玩捉迷藏游戏, 如果有12个小朋友玩捉迷藏游戏, 找到了其中的3个, 还有几个小朋友没有被找到。在这样的小游戏中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 是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非常有效的策略。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作业是对小学数学知识进行巩固的重要内容, 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不断的优化, 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现有数学作业形式基础之上进行创新, 能提高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 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训练, 对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 为数学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芳.浅谈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设计[J].学周刊, 2011 (3) :112~113

[2]赵兰芳.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多样化[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9) :93~94

上一篇:下山移民论文下一篇:形式范围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