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单位十篇

2024-07-20

预防接种单位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鸡西市内所有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单位, 包括乡级接种单位、城镇预防接种门诊、村级预防接种室、承担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接生医院。

1.2 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预防接种单位分布状况、预防接种门诊基本条件、工作人员情况以及预防接种单位责任区、服务半径以及接种服务的形式和周期等。由预防接种单位填写统一的调查表, 县级卫生局审核后, 进行汇总分析。

2 结果

2.1 预防接种单位分布情况

鸡西市现有承担接种工作的单位760个。其中, 城镇预防接种门诊56个, 乡级接种单位42个, 村级预防接种室649个, 还有仅承担新生儿卡介苗和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接生医院13个。预防接种单位的服务区域覆盖了全市, 没有预防接种服务的“空白区”。根据《黑龙江省预防接种门诊考核标准》, 全市没有能够达到规范预防接种门诊标准的预防接种单位;达到合格预防接种门诊的接种单位有59个, 占7.8%。所有预防接种单位中, 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有726个, 占95.5%。

2.2 预防接种服务情况

全市的预防接种单位服务形式主要是以定点接种为主, 共727个, 占95.7%;以定点、入户结合形式展开接种的33个, 占4.3%。接种时间为按月接种的639个 (1次/月) , 占84.1%;按旬接种的50个 (1次/旬) , 占6.6%;按周接种的2个 (1~2次/周) , 占0.3%;按日接种的27个 (1次/日) , 占3.6%;按出生时接种的14个, 占1.8%;临时接种等其他服务的28个, 占3.7%。服务半径在1km以内的93个, 占12.2%;服务半径在1~5km的563个, 占74.1%;服务半径在5km以上的104个, 占13.7%。

2.3 接种场所与接种设备

全市760个预防接种单位中, 有专用接种场所的138个, 占18.2%;能够做到疫苗分室接种或分区接种的45个, 占5.9%;接种室与普通门诊、注射室、病房、放射科等分开并保持一定距离的274个, 占36.1%。预防接种单位中, 有专用冰箱的93个, 占12.2%;配备冷藏包的有760个, 占100%。全市有41个预防接种单位拥有供《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使用的计算机并且能够宽带上网, 占乡级接种单位和城镇预防接种门诊的93.9% (92/98) 。预防接种单位装备紫外线灯、高压灭菌器等消毒设备的有417个, 占54.9%。

2.4 工作人员

全市从事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总数1 108人。其中, 专职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505人, 占45.6%;兼职从事预防接种工作603人, 占54.4%。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工作人员233人, 占21.0%;初级职称852人, 占76.9%;其他为无职称。工作人员中有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的1 097人, 占99.0%;取得“黑龙江省预防接种技术合格证书”的预防接种工作人员1 075人, 占97.0%。

3 讨论

鸡西市的预防接种单位覆盖了全市范围, 没有服务的“空白区”, 所有预防接种单位每月至少能提供一次预防接种服务, 86.3%以上的接种单位服务半径不超过5km, 基本上能满足群众需求。但应看到鸡西市预防接种单位的场所、设施等硬件条件还相当落后与其他中部省份地区的情况相似[1,2]。

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 城镇的接种单位和乡级预防接种门诊, 应实行按日 (周或旬) 进行预防接种。目前鸡西市乡级接种单位只有80.6% (79/98) , 今后应加强预防接种单位管理,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确定合理的接种周期, 以有利于提高疫苗接种率为目的, 保证所有儿童都有充足和均等的机会及时获得疫苗接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规定, 接种门诊要有候种室、预诊室、接种室 (疫苗接种应分室或分区, 卡介苗应设专室) , 接种门诊与普通门诊、注射室、病房、放射科分开, 并保持一定的距离。鸡西市达到黑龙江省合格预防接种门诊标准的接种单位有59个, 仅占7.8%。全市预防接种单位有专用场所的仅占18.2%;能够做到疫苗分室接种或分区接种占5.9%;接种室与普通门诊、注射室、病房、放射科等分开并保持一定距离的仅占36.1%。因此, 争取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支持, 加快对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改造, 确保预防接种单位能够达到合格门诊的标准, 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摘要:目的 了解鸡西市预防接种单位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预防接种单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全市的预防接种单位填写统一调查表, 调查内容包括预防接种单位分布状况, 预防接种门诊基本条件、工作人员情况以及预防接种单位责任区、服务半径以及接种服务的形式和周期等。县级卫生局审核后, 进行汇总分析。结论 全市的预防接种单位虽基本能满足目前需要, 但场所、设施等硬件条件相当落后, 急需解决。

关键词:预防接种单位,现状,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志彬, 李言彬.濮阳市预防接种门诊现状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 2008, 19 (2) :P103-104.

预防接种单位 篇2

1预防接种反应类型及其原因

预防接种反应, 包括一般反应、异常反应、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 统称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AEFI) 。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 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1,2]。

1.1预防接种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 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 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3]。疫苗的一般反应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一过性反应, 症状轻微, 无后遗症, 一般跟疫苗的质量以及受种者个体差异有关。

1.2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这种反应发生概率极低, 与受种者的体质及免疫功能有关。但是由于医学知识的局限, 有多不明原因的反应, 无法排除与接种无关, 往往也被诊断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1.3预防接种事故:是由于疫苗不合格、操作不规范或预防接种实施差错引起的机体组织器官损害。比如疫苗制造中的差错、疫苗受外源性因子污染、疫苗接种禁忌证掌握不严、接种部位及途径错误、疫苗储存使用不当、接种剂量和接种次数过多、误种与剂型不符的疫苗或稀释液、疫苗或注射器不在有效期内、不安全注射等, 都会引起预防接种事故。

1.4偶合症:是指受种者正处在某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 不管是否接种疫苗都会发病, 只是正好在发病前接种了疫苗, 所以被误认为是预防接种引起的, 特别是一些原因不明的疾病, 更易被误认为是预防接种引起。这种反应的发生概率比较大, 大部分是由于预防接种人员对受种者的健康状况询问不详细造成。

1.5心因性反应:是在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的精神或心理因素引起的反应。

2预防接种反应的预防

预防接种工作繁杂细琐, 在管理及实施接种过程中稍有疏漏, 就可能增加预防接种反应的发生, 笔者认为预防AEFI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2.1未雨绸缪, 常备不懈, 落实好日常预防接种管理工作。

2.1.1接种单位、人员资质要落实接种单位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预防接种单位合格证》, 接种人员必须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资格或者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并具有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免疫规划技术培训合格证》 (卡介苗接种人员须通过专项培训并在培训合格证上注明) 。

2.1.2日常监测要落实各级各相关单位要加强对AEFI的监测, 准确把握AEFI的上报条件, 及时报告辖区内出现的AEFI病例。做到不漏报不误报, 按监测方案要求完成AEFI的监测指标, 实行长效化、常态化管理。

2.1.3诊断小组要落实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根据《湖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工作管理办法》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小组, 依据我国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 结合临床表现、医学检查结果和疫苗质量检验结果等对辖区内AEFI病例进行仔细调查, 客观分析, 做到事实清楚, 定性准确。

2.1.4接种方案要落实每次一类疫苗的冷链运转或开展二类疫苗的定点推广接种, 务必要制订详细的接种实施方案, 事先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制订应对策略。

2.1.5技能培训要落实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对从事预防接种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并进行考核, 考核合格者颁发《免疫规划技术培训合格证》, 对于不合格者调离预防接种岗位, 不能使《免疫规划技术培训合格证》的发放流于形式。此外每年要定期或不定期对从事预防接种的工作人员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业务技能培训, 并制定考核和奖惩制度, 鼓励自学和互相学习。

2.1.6请示汇报要落实要经常向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请示汇报预防接种方面的工作, 以加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领导、支持和监管。

2.2正本清源, 防微杜渐, 规范疫苗进货渠道, 保证疫苗质量, 保证预防接种安全有效。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2.2.1疫苗“三证”要具备各级疾病预防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应当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建立健全疫苗、注射器管理制度;在收、发疫苗时, 要安排专人严格查验疫苗冷藏储存、运输条件, 批签发合格证等证明文件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有专人负责做好疫苗的储存、分发和运输工作。接收第一类疫苗或购进第二类疫苗时, 应当查验、审核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的资质, 并索取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证明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 (要有企业章) ;并将证明文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1,4]。

2.2.2疫苗台账要完备各相关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免疫规划用疫苗的规范化管理, 建立健全领取、分发等专用台帐, 保证每一批疫苗的冷链运转记录、疫苗出入库记录、批签发合格证明编号或者合格证明等资料真实、完整。冷链运输记录要清楚地记录疫苗的储存温度、始发地、目的地、运输方式、运输条件、运输时间、途中温度监测情况、到达目的地时的温度、产品包装以及外观质量、验货人签名。疫苗 (注射器) 出入库记录应包括疫苗 (注射器) 的通用名称、生产企业、剂型、规格、批号、有效期、批准文号、 (购销、分发) 单位、数量、价格、 (购销、分发) 日期、收货人签名。以上记录应当保存至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1,4]。要经常核对疫苗 (注射器) 进出情况, 日清月结, 每半年盘查1次, 做到账、苗相符。

2.2.3冷链设备要专管各级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要有专人负责冷链设备的管理与日常养护, 冷链设备一旦出现故障要立即采取措施避免疫苗高温暴露, 并及时登记报修;要制订冷链设备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冷链设备档案;每年对本单位现有、更新的冷链设备进行登记并记录设备维修、报废情况;每天监测储存疫苗的冷链设备2次并记录在档, 以确保疫苗的质量。

2.3服务热情, 态度和蔼, 保持接种环境舒适干净, 减轻受种者紧张恐惧心理, 有效预防心因性反应的发生。

2.3.1接种场所要清洁明亮、通风保暖、定期消毒, 并有供儿童和家长休息、等候的设置。

2.3.2接种人员要穿戴工作衣、帽、口罩, 并做到态度和蔼、说话和气、微笑服务。主动和受种者交谈, 消除陌生感, 并给予鼓励。

2.4循规蹈矩, 谨小慎微, 仔细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预防AEFI的发生。笔者认为, 从事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三心”。

2.4.1学习业务要用心首先要学习好《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并熟悉《疫苗预防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湖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工作管理办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湖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 其次在每次接种疫苗前要认真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 千万不要想当然。

2.4.2告知询问要热心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 应当仔细查看受种者的预防接种证, 告知受种者家长或监护人, 受种者应接种的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并详细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 必要时进行体温测量等体格检查, 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家长或监护人理解预防接种人员告知的内容后签署知情同意书。

2.4.3接种操作要细心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时, 应做到“三查七对”[5], 即查受种者健康状态和禁忌证, 接种卡、证, 疫苗和注射器外观、批号及效期;核对儿童姓名, 儿童年龄, 疫苗名称, 疫苗规格, 接种剂量, 接种部位, 接种途径。严格按照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要点, 充分摇匀疫苗, 使用合格灭菌注射器, 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安全注射。用75%酒精由内向外螺旋式对接种部位皮肤进行消毒[6], 直径>5 cm, 禁用2%的碘伏消毒皮肤。接种完成后在接种证上记录接种疫苗的时间、批号及接种医生签字等相关信息, 接种记录书写工整, 防止错种、误种、重复接种等现象的发生。接种完成后要告知家长或监护人现场留观30 min以上, 并嘱咐家长或监护人回家后让儿童适当休息, 多喝水, 注意保暖。

2.5积极应对, 科学处置, 把预防接种相关不良反应扼制在萌芽状态。各级疾病预防机构一旦接到AEFI报告, 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5.1应急处置要到位规范抢救药品, 确保在有效期内。一旦接种现场发生休克事件, 要立即处理到位, 防止受种者死亡。

2.5.2及时报告要到位发生AEFI的疾控机构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药监部门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

2.5.3调查核实要到位疾病预防机构要立即组织调查核实, 并形成书面的初步调查诊断报告。

2.5.4媒体沟通要到位要主动与媒体沟通, 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2.5.5专家会诊要到位临床医护人员、疾病预防人员、特别是专家组成员要做到不乱说, 不随便表态, 专家组未形成共识之前不能擅自对外发布信息。

2.5.6补偿救济要到位一旦异常反应专家组诊断为异常反应, 应及时反馈受种者家属或监护人, 根据《湖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标准一次性补偿到位。

2.5.7应急预案要到位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 防止事态扩大, 维护社会稳定。

摘要: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最经济、有效、方便的公共卫生措施之一。然而随着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实施, 儿童预防接种针次增多, 传染病发病率下降, 使得预防接种反应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预防和降低预防接种反应的发生, 减少基层预防接种工作者的烦扰, 笔者认为应认真落实好日常预防接种管理工作、规范疫苗进货渠道、保持接种环境舒适干净、仔细地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把预防接种的潜在不良反应因素扼制在萌芽状态。

关键词:预防接种反应,一般反应,异常反应,预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S].2005-09-20.

[2]谢广中, 刁连东, 王树巧, 等.预防接种的反应和处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22-60.

[3]吕沛.减少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与事故发生率的思考[J].医学动物防制, 2011, 27 (2) :129-13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S].2005-06-01.

[5]魏红玲, 宋宏剑.预防接种反应及应对策略浅谈[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1, 39 (4) :88-91.

预防接种单位 篇3

【关键词】 儿童预防接种;安全;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73-02

预防接种是将人工培育并经处理的病毒、病菌(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从而获得特异性免疫,起到对相关疾病的预防作用[1]。儿童免疫能力弱,接受预防接种对保障其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但儿童年龄小,接种时配合度差,往往影响顺利进行。故为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与成功率,笔者将322例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322例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接种疫苗种类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流脑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及脊髓灰质炎疫苗等。将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61例,男85例,女76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2.47±0.83)岁;对照组161例,男86例,女75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年龄(2.48±0.81)岁。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预防接种护理,了解儿童身体情况,向家长简单讲解接种步骤及注意事项,接种后观察儿童反应等。观察组则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具体如下。

1.2.1 健康教育 接种前对家长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告知接种疫苗的必要性,提高家长的重视度与自觉性;设立咨询处,详细讲解接种疫苗的适应症、注意事项等,并解答家长疑问;防止不良反应与处理措施卡片,操作护士一份,家长一份,并讲解卡片内容。

1.2.2 心理护理 主动和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对其恐惧、不安情绪进行安抚,并积极鼓励;营造温馨的环境与氛围,保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维持候诊室安静,墙壁以儿童感兴趣的海报、字画等进行装饰;取得家长配合,对过分紧张儿童提前予以安抚。

1.2.3 注意饮食 提前告知父母,避免儿童于饥饿状态下进行接种,同时勿给儿童食用刺激性和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防止接种时发生不良反应。

1.2.4 环境卫生与无菌操作 接种室以84消毒液消毒(包括墙面、地板、桌面、椅子等),疫苗接种方每日消毒;接种时严格无菌操作与手卫生制度。

1.2.5 疫苗与信息检查、核对 实行双人核对制度,仔细了解儿童近期健康情况,对有心肝肾疾病、活动性结核及过敏性疾病者不予接种,并向家长说明原因;严格检查药品,包括名称、有效期限、药瓶是否有裂痕、药液有无变色、混浊、异物凝块等现象,并按规定方法充分溶解、稀释、摇匀后方予使用。

1.2.6 减轻疼痛 帮儿童摆放舒适体位,以斜卧位或环抱坐位为宜;动作需轻柔,控制好进针、注射及拔针速度;针对对年龄稍大者,护理人员可以讲故事、聊天等形式分散其注意力,年龄较小者则可用玩具吸引其注意力,并轻轻抚触背部,缓解紧张感;对因紧张、饥饿或疲劳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者,可放低其头部,使其仰卧。

1.2.7 观察反应,离院指导 接种完成后,嘱家长带儿童静坐休息20min,期间若出现不良反应则予及时处理,离院前对家长进行注意事项指导,儿童接种后2d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注射部位皮肤清洁、干燥,瘙痒时避免用手抓挠,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家长护理满意度。配合度:儿童接种时较放松、不乱动、顺利接种为配合,反之为不配合;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总分100分,<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满意,>80分为非常满意。

1.4 统计分析 以统计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 观察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0.68%、95.65%、98.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率 两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11%、8.7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家长满意度 护理后,两组满意度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与医疗水平的提高,儿童预防接种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基本国策之一,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起到有效的预防与控制作用[3]。然而,部分家长因对疫苗接种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对接种后不良反应和危险因素存在错误理解[4],同时某些不良案例的发生使得家长对预防接种的安全性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其对接种的认可度。针对此情况,护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操作,提高技术水平,还应加强安全预防接种护理,从而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预防接种的健康、安全教育是实现预防工作的重要措施[5],通过设置咨询处、一对一讲解及发放知识卡片可对家长进行基本知识宣教,提高其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与了解,从而充分领悟其重要性,建立安全感与信任感,积极主动的配合护理人员工作,并可在出现不良反应时予适当干预,不会慌乱[6];儿童接触陌生环境时多会出现恐惧、紧张心理,导致肌肉紧张与哭闹,为此,本院创造了温馨的接种环境,转移儿童注意力,使其感到放松舒适,且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与儿童进行语言、肢体沟通,建立友好关系,接种过程中也通过正确摆放体位、针对性安抚措施等消除其恐惧心理,有效提高儿童的配合度,减少断针等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7];疫苗质量是安全预防接种的关键因素之一[8],其涉及保存、领取及核对等多个环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疫苗仔细检查核对,现配现用,保证安全性,同时,接种环境的无菌、卫生也是提高安全性的重要措施;另外,护理人员还应加强细节护理,对儿童接种前后饮食方面加以提醒,指导离院后注意事项,减少感染等的发生,使家长能及时、正确的应对相应情况[9]。通过以上安全预防接种护理措施,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0.68%、95.65%、98.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的8.70%降低至3.11%,同时,该护理方式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家长满意度评分明显提升。此结果与赵亚丽等[10]的研究结论一致,有效体现了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可有效提高儿童配合度和疫苗接种率,降低不良反应,增加安全性,家长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晁慧.社区小儿预防接种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3):77-78.

[2]程曼君,连庆华.儿童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12):1503-1504.

[3]肖静,许建军,杨梅,等.南通市儿童计划免疫基础免疫合格率综合评价[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11):970-973.

[4]曹巧林,雷永革,魏妮萍.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9):3289-3290.

[5]隋凤湖,张艳玲,李振玲,等.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在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4):2098-2100.

[6]吴锦珍,庄丽凰,周丽卿.预防接种纠纷常见隐患及防范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2):1932.

[7]徐菊英,杨玉英,徐淑英,等.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效果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5):424-425.

[8]江明.预防接种门诊感染控制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9):1970.

[9]黄息凤.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910-1911.

[10]赵亚丽,陶慧,许婷,等.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安全管理的实施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7):2047-2049.

预防接种单位建设工作报告 篇4

重渠乡位于西平县城东南12公里,东邻上蔡县,西与二郎乡相望,南与焦庄乡毗邻,北与盆尧乡为邻。重渠乡预防接种门诊位于乡政府所在地,为全乡中心,人口比较集中,交通便利,周围环境较好。

重渠乡预防接种门诊服务辖区12个行政村,全乡共4.2万人,其中0—6岁儿童3600人,接种门诊总使用面积85M2,设有预诊室、接种室、观察室、冷链室和资料档案,其中接种室面积为16M2。各室布局合理、通风良好、清洁明亮,有醒目标识牌。

一、硬件建设

接种室:地面硬化,均为80*80地砖铺设,配备椅凳供儿童家长等候休息,接种室内采用消毒剂和固定的紫外线灯定期消毒,接种室备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压舌板等器材,以及1∶1000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抗过敏药等抢救药品和器械,接种室内设4个接种台,卡介苗为专台、专区接种。接种台清洁、无杂物。每个接种台配备了专用冰箱及2个带盖污物桶。接种区摆设醒目的疫苗名称标牌、冷藏包、接种盘、75%乙醇、无菌棉签、砂轮、安全盒等,安装空调1台及暖气为儿童接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预诊室:配备电话1部、计算机2台、打印机2台等。计算机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专用,实行了接种资料信息化管理,为更好的统计儿童接种信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配备了信息化专用U盘,定期进

行数据备份,保证了数据安全。

冷链室:配备1台冷藏冰柜、1台冷冻冰柜、1台300升的冰箱,都配有温度计,每天2次监测并记录温度。配有冷藏包1个,冰排20余块,整洁完好。保证了预防接种门诊保存疫苗的需要。

二、人员配备

我乡预防接种门诊现有接种人员5名,其中大专学历2名,中专学历3名,均为取得了预防接种培训合格证的执业护士、执业(助理)医师。所辖1个行政村每村至少安排1名乡村医生负责及时收集、准确上报本行政村适龄儿童信息、每月下发接种通知单、通知适龄儿童及时进行预防接种、宣传普及预防接种知识等工作。

三、预防接种服务

我门诊实行日接种的形式为广大群众提供接种服务,严格按照排号、预检、告知、登记、核实、接种、记录、留观的预防接种服务流程开展工作。接种前,向儿童监护人告知本次接种疫苗的有关内容。严格按免疫程序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实施接种,儿童接种疫苗后,现场留观30分钟以上,做好预防接种基本资料的收集、保存、上报,并及时将相关接种信息及资料录入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

四、公示资料

预诊室: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预防接种认证书、责任区域示意图、接种疫苗家长须知、预防接种流程、第一类和第二类疫苗的品种、免疫程序、接种方法、疫苗禁忌症、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二

类疫苗价格及咨询电话等。

接种室:安全接种制度,常用疫苗的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表),宣传画,留观醒目提示等。

资料室:预防接种门诊工作制度,接种监测信息系统管理制度,预防接种卡、证使用管理制度,预防接种资料归档管理制度,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预防接种反应和事故处理制度,新生儿和流动儿童报告登记制度,预防接种门诊消毒制度等。

冷链室:冷链设备管理制度,疫苗注射器管理制度

别“刁难”流动儿童预防接种 篇5

外来务工者带孩子打疫苗被要求先出示13种证件, 一经披露, 立即在社会引起反响。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 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但对于接种时需要提供哪些证件, 并没有明确规定。朝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预防接种为何要提供居住证明, 难道与有关部门相关要求有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都规定得很清楚, 流动儿童免费享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预防接种服务。流动儿童在暂住地居住时, 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到暂住地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 建立《儿童预防接种卡》, 接受免疫服务。流动儿童建卡、建证、预防接种及管理工作由暂住地接种单位负责。接种单位为辖区内流动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证, 提供免疫服务, 填报流动儿童免疫服务报表。保障流动儿童及时获得预防接种服务, 预防、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爆发、流行。笔者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近20年, 开展预防接种尤其是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 从来不要求提供什么居住证明, 只要持有《预防接种证》 (近年推行预防接种卡) , 就能接受预防接种。笔者所在市的各级接种单位预防接种门诊也都是这样执行的。

照片转自相关网站。

目前, 流动儿童的基础免疫接种率较低, 免疫规划针对的传染病发病率较高, 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已成为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一些流动儿童家长缺乏预防接种知识, 有的甚至拒绝接种, 导致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率大大低于本地儿童。一般儿童在打了一针疫苗后, 医生都会帮家长预约第二次打疫苗的时间, 并把时间写在接种证上。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 换了一个地方之后, 常常忘了带孩子去接种。外来人员预防接种意识淡薄, 也是造成预防接种率低的一个主要因素。流动儿童流动性强, 儿童家长的文化素质较低, 地区城乡差异, 主动接受免疫接种服务意识差, 加之管理措施不到位, 政府部门协调不够等因素, 使得流动儿童漏种的情况常有发生。大多数流动儿童来自经济落后的偏远贫困地区, 特别是不少计划外生育、超生的流动儿童家长, 本来就不敢给孩子接种, 这也是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低的另一个原因。随着流动人口增多, 预防接种率偏低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包括麻疹在内的一些近年来已经少见的传染病又呈卷土重来之势,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为了提高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率, 消除免疫空白的现象, 有效保护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 控制和消灭相关传染病的发生, 各地需要加强管理力度, 针对全国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加大、流动地域广泛的现实, 各地政府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建立健全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机制, 在预防接种上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必须同样对待, 简化接种程序, 不再发生家长带孩子接种要出示13种证件的现象。

同时提醒把握住医院产科环节, 向产妇发放预防接种须知单, 使产妇了解预防接种的基本知识, 知道何时接种疫苗, 预防哪些疾病。广泛开展健康宣传教育, 使广大群众了解免疫规划是预防疾病和保护儿童健康的有效手段, 增强预防接种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重点区域即个体摊贩和打工者集中的地方和单位, 开展宣传时最好能引起当地的重视与配合, 使宣传教育落到实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认真做好学校、幼托机构等接种证查验工作, 及时查漏补种, 消除免疫空白。

在此提醒广大家长, 预防接种证决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本本, 它关系到孩子的未来。以后孩子入托、入学、参军、出国等都要查验接种证, 一旦发现漏种, 必需一一补上, 不然将不能办理相关的手续。

免疫接种的负面影响及预防 篇6

1 全身反应

免疫接种后, 接种动物常发生体温短期内持续上升、食欲减退、泌乳量减少、产蛋率下降、呕吐、神经症状、血液指标变化、流产等现象。机体产生的这些反应主要是由残留毒素、抗原或佐剂的致热作用引起的, 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 (如纯化或净化、使用新型佐剂等) 减少这些问题。同时, 在疫苗研制阶段, 可采用加强安全性试验、扩大田间试验等方法, 更深一步地探索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以便找到更精确更有效的预防措施。

2 注射部位的反应

油佐剂常引起不同表现形式的副反应, 包括肉芽肿、脓肿、坏死、纤维样变性或纤维肉瘤等, 这些副反应会导致家畜疼痛甚至威胁其生命。如果使用佐剂乳化灭活疫苗, 注射部位会产生肿块, 还可能产生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在开发新产品时, 应加强实验室研究, 使疫苗生产者和检验者能发现潜在的问题, 从而研发安全的产品。

3 变态反应

引起变态反应的因素, 包括疫苗中残留的动物血清、卵清蛋白、抗原或其他 (如防腐剂等) 。疫苗接种后的几分钟或几小时接种动物可发生I型变态反应, 表现为虚弱、呼吸困难、呕吐、颤抖、黏膜苍白、流涎、肺水肿、流产、虚脱甚至死亡。迟发型变态反应多在接种后的8~21 d发生, 发病部位可在皮肤或皮下。狗在接种犬腺病毒I型疫苗后, 可引起俗称“蓝眼病”的免疫综合征, 这是由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导致角膜水肿引起的。在第三次或第四次注射疫苗后, 变态反应的危险会进一步增强。在研究新型疫苗时, 实验室条件下同一种疫苗正常剂量重复接种5次可以检测出所有潜在的变态反应。为了控制成品质量, 还需进行豚鼠敏感性试验, 可在静脉注射牛血清之后再用1头份的疫苗剂量进行免疫, 进一步证明是可靠的[1]。

4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牛孢疹病毒I型 (BHV-1) 疫苗、牛病毒性腹泻疫苗、犬瘟热—犬腺病毒I型联苗和粘液瘤病毒的SG33株已被证明能诱导免疫抑制。用含有犬瘟热病毒和犬腺病毒的疫苗进行体外免疫功能试验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发现有显著降低作用[2]。当有病原存在时, 用粘液瘤病毒的SG33株进行免疫接种能引起兔子多种并发症。

5 残留致病力

病毒或细菌的致弱, 传统上都是通过连续传代培养直至所选毒株失去致病性而进行的。在某些情况下, 低水平的毒力持续存在, 并可能在广泛使用过程中的某一特定条件下增强。致命的、无显著特点的牛孢疹病毒I型感染已被证明与使用致弱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亚单位疫苗和牛副流感病毒3型疫苗接种新生牛犊有关。给奶牛接种山羊痘疫苗以后, 可观察到严重的全身性皮肤反应, 而且导致产奶量下降[3]。给禽接种某些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株时, 如果不使用推荐的眼部接种方式而使用喷雾接种, 则会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症状。正确的减毒技术应当用于一种新疫苗主要种子的制备。在一种新产品的研制阶段, 使用最敏感的动物进行安全研究至关重要。接种途径最有可能导致毒力返强, 并可能发现在种子和终产品之间致弱最彻底所需要的传代数。对所有活苗返毒能力的传代评估应该是完整的, 要求在体外至少传5代。使用灭活疫苗是避免这种问题的有效途径。

6 灭活不彻底

病毒或毒素的灭活是生产疫苗的常用方法, 在生产生物制品时, 应该采用适当、有效的灭活技术。灭活不彻底常会导致灾难性的结果, 在西欧国家曾因疫苗灭活不彻底, 导致了几次口蹄疫的暴发[4]。在大规模使用疫苗产品之前, 应按生产规模绘出至少3条灭活曲线, 同时应避免使用甲醛灭活。一般情况下, 对每批成品进行安全性检测也是很重要的[5]。

7 基因重组

活疫苗株与病原致病株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 重组DNA疫苗或常规疫苗毒力的返祖可能就是由基因重组引起的。而且标记疫苗能重新获得缺失掉的基因, 这是实施扑灭计划中出现的灾难性后果。在制备新的疫苗株时, 应当采用正确的重组DNA方法, 若存在疑虑, 可采取疫苗株和野毒株对靶动物或其他动物同时接种的方法检查。另外, 应尽量避免将具有高重组率的不同病毒毒株混合在同一个疫苗瓶中。

8 污染

真菌、细菌、支原体和病毒均能引起疫苗污染。由于真菌和细菌污染能改变产品的外观, 所以其所造成的产品污染容易被看见并能被质量控制部门检测到。支原体污染也相当普遍, 可来自于人或动物, 人源污染主要是由疫苗生产环境差引起的, 动物源污染则主要是由生产使用的生物材料 (如血清、细胞、鸡蛋等) 所致。在欧洲药典和美国联邦法典都有检测支原体的描述。瘟病毒是最普遍的污染源, 可能导致免疫动物发生严重疾病或血清学反应, 可对非流行地区或消灭、根除计划的实施带来很大的麻烦[6]。必须以强制性手段对外来生物材料进行质量控制:对细胞系、动物血清、猪源胰蛋白酶、鸡蛋、毒种及菌种在进行操作之前必须进行全面检查。任何时候只要有可能, 都应避免使用原代细胞系;同时疫苗生产程序还必须合适, 血清应灭活处理, 所有的操作步骤都应该在无菌的、经GMP认证的环境下进行并且符合工艺技术水平要求。田间试验, 包括疫苗在获得生产批准文号之前对受试动物的集中检测和获得销售许可后的疫苗接种预防, 应当也是实施疫病预防计划的一部分。

9 小结

使用免疫接种已经控制了多种动物传染病, 多数人都认为接种是一个无害的过程, 但认识到接种疫苗可能会引起副反应也很重要。预防接种是一重大医疗措施, 然而能直接观察到的免疫副反应并不多, 为了保证生物制品的安全性, 生产商、政府审查和疫苗副反应检测部门和用户之间必须加强合作。

参考文献

[1]APLEY M, ARMSTRONG D, WRAY M.Subcutaneous injection site comparison of two multiple valent clostridial bacterin/toxoids in feedlot cattle[J].Agri Pract, 1994, 15 (12) :9-12.

[2]BENISHEVA T, SOVOVA V, IVANOV I, et al.Comparison of methods used for detection of mycoplasma contamination in cell cultures, sere, and live virus vaccines[J].Folia Biologica, 1993, 39 (5) :270-276.

[3]BROWN F.Review of accidents caused by incomplete inactivation of viruses[J].Dev Biol Stand, 1993 (81) :103-107.

[4]CHEPURKIN A, ONUFRIEV V, MURAVEV V, et al.Anaphylactic reaction to foot and mouth disease vaccines in cattle[J].Veterinariya (Moscow) , 1975 (5) :64.

[5]DEXTER D R, COWMAN G L, MORGAN J B, et al.Incidence of injection site blemishes in beef top sirloin butts[J].J Anim Sci, 1994, 72 (4) :824-827.

浅谈星级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 篇7

1 基本情况

宁波市辖象山、宁海2个县, 余姚、慈溪、奉化3个县级市, 市区设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鄞州6个区, 外设大榭开发区、国家高新开发区和东钱湖旅游度假区3个开发区。2008年底全市户籍人口568.1万, 外来人口近400万, 国内生产总值达3 964.1亿元, 财政收入810.9亿元,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 304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 450元;医疗卫生支出29.07亿元, 增长29.2%[1]。

1984年起, 宁波市就按照“方便群众、保证质量、全面覆盖、适度集中”的原则, 建设以乡镇卫生院为依托的集中式接种门诊;通过撤乡并镇、适度调整部分接种点, 到目前为止, 全市共建设182家预防接种门诊, 其中中心级152家、分院接种点26家和企业接种点4家。1998年底起, 积极按照《浙江省预防接种门诊评审标准》[2]要求, 开展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创建工作, 专门成立规范化门诊创建领导小组, 细化考核指标, 统一台账资料, 并于1999年8月通过首家示范化接种门诊考核验收。截至目前, 全市已有84%以上的接种门诊达到规范标准以上, 可以说规范化门诊的创建促使免疫规划工作更加标准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2 具体做法

2.1 分析现状, 当好参谋

虽然通过市县乡三级共同努力, 九年创建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但门诊日常管理在新形势下也暴露出一些弊端: (1) 分室分苗接种难。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3], 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预防传染病疫苗纳入免疫规划, 我国纳入免费接种的疫苗种类数量跃居全球首位, 加上提供的第二类疫苗, 儿童接受的针次大幅增加, 门诊按分室分苗要求难以安排接种。 (2) 预诊区人满为患, 预诊流于形式。由于一些接种习惯, 往往形成上午某个时段接种高峰, 加上预诊区面积小, 无有效控制手段易造成拥挤, 致使医生难以有效开展预诊, 而新出台的《预防接种工作规范》[4]恰恰对预诊这一关要求比较高。 (3) 分房分室的布局利用率不高, 还会出现漏种现象。在实际运转中, 经过几个房间轮转后, 家长有时会漏针, 而医生也无法照顾到此类情况, 必须等再次接种时才能发现;宣教留观室因种种原因未发挥自身作用等。因此, 针对这些问题, 借鉴其他系统的管理经验, 宁波市开始酝酿星级预防接种门诊的创建思路。

2.2 制定标准, 分类管理

2006年9月, 宁波市在浙江省卫生厅修订的《浙江省预防接种门诊评审标准》[5]基础上, 起草了《宁波市星级预防接种门诊评审标准》 (讨论稿) , 并邀请市县两级专家专题论证了标准的可行性后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向11个县 (市) 区广泛征求意见, 2007年1月宁波市卫生局正式制定下发了该标准, 对全市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实行分类管理, 要求今后凡新建、改建或扩建预防接种门诊的, 一律按市里的新标准执行, 原有等级门诊按省厅修订的标准考核验收。新的标准倡导“以人为本, 注重服务”的建设理念, 接种门诊分为三星、四星和五星三个等级, 分值设硬件和软件各100分, 五星达到180分以上, 各项得分率达90%以上, 四星和三星分别达到160分和140分。其中五星级要求服务人次在50人次/日以上, 使用面积至少120m2, 其中预诊留观区占50m2, 接种区占20 m2, 娱乐区10 m2, 哺乳区5 m2, 实行按日接种, 必须有两个功能区域和两套系统;两个功能区为娱乐区和哺乳区, 两套系统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和客流智能化管理系统;四星和三星级使用面积至少为100 m2和80 m2, 服务周期必须为按工作日和按周执行。任何星级接种区内卡介苗接种必须相对独立, 其余疫苗接种由接种小组 (每组2人) 负责, 其中1人负责监督发苗, 1人负责接种, 若服务人次大, 可适当增加接种小组数。新制定的标准在硬件布局上突破了分苗分室接种, 将接种门诊的功能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 强调“大预诊留观、小接种区域”, 引入新的服务理念, 满足人们的需求, 营造一个温馨的接种乐园。

2.3 强化指导, 积极创建

标准下发后, 宁波市在培训、会议等各类场合上解读新标准, 并将具体创建要求纳入当地业务工作考核中。针对新的标准与以往的建设标准在功能分区、流程设置和设计理念上有较大区别, 县乡两级疾控机构在观念上有个渐变过程, 市里专门落实专人对改建或新建的门诊从图纸设计到装修装饰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县及乡镇卫生院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也非常重视此项工作, 投入经费、精心设计, 充实力量、调整周期, 积极创建星级接种门诊。2007年4月份通过首家五星级接种门诊后, 市里还专门组织了11个县级CDC和有意向创建的乡镇卫生院的有关领导参加了星级门诊建设现场观摩, 对更快传播建设理念, 推动星级门诊建设具有积极作用。2008年初, 在全市公共卫生工作会议上对首批7家五星级门诊给予授牌表彰, 极大地鼓舞了各级创建星级接种门诊的积极性。目前全市已有9个县 (市) 区12家五星级门诊和1家三星级门诊通过评审验收, 创建成果显著。

3 主要经验体会

3.1 领导重视, 经费到位

创建单位主要领导非常重视预防保健工作, 从为民办实事的角度出发, 利用新建或改建医院大楼的机会, 及早地将预防接种门诊的布局规划考虑进去, 投入经费按标准建设星级门诊, 所在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也非常重视星级门诊的建设工作, 有的地区将其列入政府民生工程, 在创建过程中从公共卫生经费中拨出一定数额补助创建单位。

3.2 流程合理, 布局人性化

虽然每个星级门诊装修各有千秋, 但一个共同点就是整个门诊接种流程合理, 五星级门诊还启用智能叫号排队系统来控制人流;提供了哺乳和娱乐的场所, 同时加大接种门诊环境的渲染, 并从防止门诊意外损伤角度来考虑布置接种设施, 让婴幼儿仿佛进入乐园。

3.3 自我加压, 促进监督

在已达标通过的星级门诊中大部分为原有的示范化或规范化接种门诊, 但在此次创建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工作要求。原先设置的示范、规范和合格门诊, 对于群众来说难以真正理解其本质, 从而不能有效监督和评估接种门诊的服务能力, 给接种门诊医生带来很大压力。而用广大人民群众熟知的三星、四星和五星来替换原有的等级名称, 可以进一步加大群众对接种门诊医生的监督力和约束力, 从而促使接种医生提高自身素质。

3.4 有机结合, 推动发展

各地充分抓住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契机, 将星级门诊建设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考虑之中, 有力推动了门诊创建进程。

参考文献

[1]毛光烈.《政府工作报告》摘要[R].宁波日报, 2009.02.19.

[2]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预防接种门诊评审标准[S].1998.

[3]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4]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M].2005.

预防接种自查报告 篇8

1.预防接种人员 目前,我中心预防接种人员共

人,均经过区卫生疾控中心统一培训合格后,取得相应资质证书。其中,预检登记人员

名,接种人员

名。

2.预防接种实施 预检登记人员对每位前来接种儿童均严格按照接种规范严格询问病史,做好禁忌症排查,详细告知家长所接种疫苗的相关情况并预约下次接种时间。

接种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核对儿童和疫苗相关信息,规范操作。接种完毕后,接种医生签名完整,告知家长留观 30 分钟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另外,我中心分别在接种和留观区域有醒目标识,提醒家长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各接种区域均按时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医疗废弃物有专职人员按照规范进行处理。

3.冷链设备 我中心共

台冰箱专门用于疫苗保存,每天有专职人员至少两次查看冰箱温度记录,节假日有相应人员查看温度,保证疫苗保存条件。

4.过期疫苗处置 疫苗出入库有专职人员负责,每天在预防接种客户端进行疫

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与效果观察 篇9

1 我国推广乙肝疫苗接种的必要性

1.1 乙肝病毒感染者众多, 治疗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区,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公布的数据显示, 现有乙肝病毒携带者约9 300万人, 其中乙肝患者约2 000万例, 普通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 (HBs Ag) 阳性率为9.09%[1]。2005年,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对18个省583例住院患者进行调查, 每人年平均治疗费用为12 310元。我国每年因乙肝治疗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3 600亿元人民币[2]。

1.2 计划免疫接种, 保障儿童健康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 如果不能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大约有60%以上可能在2年内感染乙肝病毒, 感染乙肝病毒的婴儿有90%以上会发展成慢性感染, 25%~40%的感染者因继发肝硬化和肝癌而死亡[3]。因此, 我国从1992年开始实施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策略;2002年将乙肝疫苗接种正式纳入计划免疫, 对所有的新生儿在出生24 h内免费接种乙肝疫苗;2005年6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正式颁布, 该条例明确要求儿童入托、入学时, 幼托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 对于未种或未全程接种乙肝疫苗者, 及时补种。

1.3 成年人免疫接种, 刻不容缓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及性接触是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毫无疑问, 成年人是主要的传播者, 而我国大多数成年人没有 (无意识或无条件) 接种过乙肝疫苗, 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免疫屏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成年人群的社会交往活动也不断增多, 加之一些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极易感染乙肝病毒, 造成我国成年人乙肝发病率居高不下。因此, 应该加强健康成年人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

2 临床应用

2.1 接种对象

2.1.1 一般对象:所有的乙肝易感染者;重点对象:新生儿、15岁以下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幼托及餐饮业工作人员。高危人群:医务工作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的家属, 频繁输血或血制品、血液透析、器官移植患者, 以及滥用静脉注射毒品、性乱者等人群。

2.1.2 禁忌证:发热、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者;肝炎患者及过敏体质者或对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者。

2.2 接种方法

2.2.1 接种途径:肌肉内注射。

2.2.2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大腿前外侧 (新生儿) 。

2.2.3 接种剂量和程序:按照国家规定免疫程序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一般接种3剂, 按0, 1, 6程序接种。“0, 1, 6”免疫程序即“0”为第1剂起始时间, “1”为第1剂注射后间隔1个月接种第2剂, “6”为第1剂注射后间隔6个月后接种第3剂。我国现阶段常用乙肝疫苗接种剂量及程序见表1。

由于乙肝疫苗厂家、剂量不同, 因此, 我们建议严格按国家药典、乙肝疫苗说明书规定进行预防接种。

2.3 接种后注意事项

2.3.1要求接种者在接种现场留观30 min方可离开;注意多喝水, 多休息, 不要剧烈的活动。接种后如果发热38.5℃、身体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

2.3.2接种第1剂后, 告知接种者按疫苗接种通知单上排好的第2剂、第3剂的时间接种, 如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接种, 应尽快补种, 且第2剂和第3剂之间至少要间隔60 d[3]。

2.4 接种后抗体监测

2.4.1 时间

应在完成免疫程序后3个月左右检测抗体应答水平, 但人们往往在完成全程免疫接种后数年或健康体检时才检测抗体。

2.4.2 加强免疫

对完成免疫程序后无应答者, 建议接种60μg重组乙肝疫苗 (酵母) 或选另一生产厂家的乙肝疫苗按程序接种。应答后抗-HBs水平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低, 当抗-HBs水平<10 m IU/m L时, 建议加强接种1剂乙肝疫苗。

目前虽没有乙肝疫苗加强接种的建议, 但为了使接种人群保持较高的抗-HBs水平, 我们仍建议3年~5年时加强接种1剂乙肝疫苗。

3 乙肝疫苗接种存在的问题

3.1 接种后无应答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乙肝保护性抗体——抗-HBs≥10 m IU/m L为预防乙肝感染的最低水平。在按照0, 1, 6的免疫程序完成3剂疫苗的接种后, 健康人群中约有10%左右的成人和5%左右的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4], 或应答后抗-HBs水平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低乃至消失, 这一人群仍是乙肝的易感人群。其一方面可能与接种乙肝疫苗的贮存温度、效价、剂量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年龄、体重指数、性别有关, 如年轻者比年老者、非肥胖者比肥胖者、女性比男性更能够对乙肝疫苗产生良好应答。另外, 烟酒史、机体健康状态、免疫功能状况、遗传因素等也与无应答有关[5]。针对上述原因, 我们通过更换乙肝疫苗的种类、增加接种剂量或增加针次等方法, 激活人体的免疫细胞应答, 使无应答人群转变为应答良好的人群。

3.2 接种后不良反应

由于个体差异, 个别人接种后会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热痛、全身疲乏等症状, 无需处理, 24 h~48 h内可自行消退。罕见的不良反应:过敏性休克, 要及时抢救;过敏性皮疹, 要及时就医对症治疗。与成人相比, 儿童和婴幼儿中不良反应较少见。

4 效果观察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接种乙肝疫苗至今, 取得了明显效果, 乙肝发病率显著下降, 实践证明乙肝疫苗安全有效。我院2006年以来先后为3 000余名新生儿、2 500余名成人按“0, 1, 6”免疫程序接种了乙肝疫苗, 并对近200余名15岁以下的儿童进行了乙肝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 同时为200余名重点科室的医务人员接种了乙肝疫苗。在最后1剂疫苗注射后3个月左右检测抗体应答水平显示, 95%以上的接种者产生了保护性抗体;极少数人发生接种局部的硬结, 局部热敷后自行消失。但仍有2%~5%的健康者对疫苗应答不佳, 主要与接种乙肝疫苗后存在的无应答、不良反应问题和乙肝疫苗免疫程序长达半年, 有些接种者不能按程序完成全程免疫等有关。因此, 开发新型疫苗, 提高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增强各类人群对疫苗的应答水平, 减少接种针次、简化给药方式, 降低接种成本等, 均是有效抑制乙肝的方法和措施。

控制乙肝传播是一项非常严峻而艰巨的任务,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掌握乙肝疫苗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提倡健康的生活和饮食方式, 加强乙肝易感人群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 对控制乙肝的发生和流行,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传染病信息, 2005, 18 (增刊) :1-12.

[2]李河民, 梁争论.发挥肝炎疫苗的免疫作用, 控制肝炎的流行[J].高科技产业化, 2006, 11 (1) :80-81.

[3]王陇德.预防接种实践与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8.

[4]白菡, 赵桂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机制及预防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5, 32 (2) :99-101.

预防接种单位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至10月份在我中心进行预防接种的1~6岁儿童400例,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0例, 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两组儿童均由同一名护士进行预防接种, 对照组严格按预防接种要求进行接种,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系统护理干预, 对两组儿童在预防接种中出现的恐惧程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χ2检验分析, 以P<0.05为具有统计意义。

2 干预内容

2.1 建立干预基础:

对辖区内的每一个接种对象都要建立完整的免疫规划档案, 做到基本情况清楚, 掌握每个儿童的健康状况和接种情况。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知识宣教, 让儿童家长充分认识到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主动接受各种疫苗的接种。

2.2 环境干预:

接种门诊配有候诊室和接种室, 环境设置要宽阔明亮, 通风保暖。接种门诊墙壁要涂有儿童感觉柔和、亲近的颜色, 贴有儿童感兴趣的宣传画, 挂有儿童喜欢的气球等, 以分散儿童对疫苗注射的注意力, 缓解其紧张的情绪。接种人员应与儿童建立“小伙伴”式的友好关系, 用和蔼可亲的态度, 面带微笑予以迎接, 并轻轻地抚摸一下儿童的头和手, 亲切地称呼儿童的名字, 使儿童产生亲切感和良好的印象, 取得其高度信任, 使其在预防接种时能主动合作。

2.3认知干预:

给儿童家长介绍相关的预防接种知识及政策, 强调疫苗接种的好处和必要性, 详细讲解Ⅰ类疫苗和Ⅱ类疫苗的区别, 尊重家长自主选择接种Ⅱ类疫苗的权利,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向家长说明本次接种疫苗的种类、适应证、禁忌证及接种后注意事项, 耐心回答儿童家长提出的问题, 以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使家长以稳定、轻松的情绪与儿童交谈, 感染儿童的情绪, 以淡化儿童的恐惧、怕疼心理。

2.4 心理干预:

做好接种前的常规检查, 合理安排儿童进行预防接种, 减少相互影响。儿童在陌生的环境里往往缺乏自制能力, 容易受环境影响, 大多数儿童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而拒绝接种。对一些特别不配合的儿童将其尽量安排在小诊室, 因其哭闹不安, 夸张的尖叫容易给其他儿童造成恶性刺激, 加重恐惧感, 利用身边配合较好的小朋友为儿童树立榜样, 讲述自己的切身体会, 往往更有说服力。对一些极其害怕“打针”、哭闹强烈的儿童, 要求家长耐心对儿童进行交谈, 避免打骂等过激行为, 可以先在候诊室玩一会儿玩具, 缓解一下恐惧感, 待情绪平稳后再给予接种。接种中, 接种人员应与家长配合, 对年龄较小的儿童接种时, 家长可用玩具吸引其注意力, 减轻对接种针具的恐惧心理;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 可一边接种一边谈论其生活、学习情况, 有意识地转移其注意力, 以利于缓解接种时的疼痛感觉。接种后, 应立刻给予鼓励, 赞扬其在预防接种时密切配合, 以满足儿童的虚荣心, 有利于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进行。

2.5恐惧程度的判定标准:

①无恐惧感或有轻度恐惧, 但不回避为1级;②有恐惧感并试图回避为2级;③有强烈恐惧感并尽力回避, 需要强行按制后接种的为3级。

3 结果

3.1在预防接种时, 两组儿童出现的恐惧程度比较, 实验组恐惧发生率低, 其程度较轻,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2在预防接种后2周内进行电话随访, 了解接种后不良反应情况。两组儿童在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4 讨论

国家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实施预防接种, 是法律赋予每名儿童的权利。本研究采用系统护理干预法, 从接种环境、接种前和接种过程中对儿童应用抚摸、呼唤、交谈、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加强对儿童身心关注, 让儿童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关怀、预防接种时能主动合作。通过健康教育履行家长告知义务, 让家长充分认识到了预防接种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并能积极主动地带儿童来预防接种场所配合接种, 有效地促进了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2]。

系统护理干预为孩子营造了温馨的预防接种环境, 能较好地解决儿童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 极大地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减少和杜绝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影响。方法 选取400例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 采用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0例。对照组按预防接种要求进行接种, 实验组介入系统护理干预。结果 两组儿童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出现的恐惧程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系统护理干预能较好地解决儿童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 极大地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减少和杜绝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儿童,预防接种,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许俊风.心理干预对幼儿预防接种注射时疼痛行为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16) :69-70.

上一篇:绿色切削加工下一篇:业余排球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