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方向三篇

2024-06-29

心灵的方向 篇1

一、任务驱动——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任务驱动, 就是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学习。任务所承载的是无数个具体的“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 是无数个“未知”, 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会使学生单刀直入,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一定教学任务的驱动下, 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获得知识与技能。这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方法, 是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 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任务驱动”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明确任务——这是教学活动的关键;熟悉任务——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完成任务——这是教学活动的根本。

二、最近发展区——“跳起来摘桃子”

“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 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 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他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 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是要借助成人的帮助, 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他将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特别强调教学应走在认知发展的前面, 对教育过程而言, 重要的是关注学生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如果说学习的本质是创造最近发展区, 那么教学的本质是引发最近发展区, 是引起唤醒和启发一系列内部的发展过程。也即是人们常说的“跳一跳, 摘桃子”, 学生要通过他们的努力 (跳起来) , 才能摘到桃子。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观点要求我们教学设计应该留心于观察“最近发展区”, 预测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 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例如《乡愁》教学片断:

师:乡愁, 本来是大家所不便体验和难以捕捉的情绪, 作者在诗中提炼了四个特征鲜明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用以表达那种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情绪, 显示出了漂泊、隔离、诀别及望而不能归的离愁别恨。现在, 请大家以四个意象为依托, 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 想象一下诗歌背后发生的故事, 讲给大家听。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互相交流, 教师参与, 推荐代表发言)

生一:诗人少小离家, 求学在外。在灯光下, 他抚摸着母亲的来信, 感受着母亲的关爱, 不禁泪湿衣襟。泪眼朦胧中, 他仿佛看到了母亲倚着门框眺望着爱子离去的路, 期盼着他的归来。于是, 他小心地把思念和祝福化作点点文字, 贴一张小小的邮票来传递游子的深情。

……

生四:那是一个无眠的月圆之夜, 诗人徘徊在海峡边。耳畔海涛阵阵, 仿佛是祖国亲人在殷切召唤:你何时才能回家来呀, 两岸同胞共赏月、同举杯!白发诗人思乡恋国, 泪洒大海。他坚信, 这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中华统一的脚步!

师:这几位同学的发言很精彩。通过他们的讲述, 我们仿佛看到了“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家乡别”四幅凄婉而美丽的画面, 从而体会到了诗人的悲欢离合, 触摸到了诗人一颗滚烫的爱国之心!

在本教学案例中, 教师并没有费力地讲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的经验成为体会诗人感情的基础。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一段经典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 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 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跟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不谋而合, 都强调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而学习的过程则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三、走进文本——架设一座心灵的桥梁

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需要我们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与他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和碰撞。但是, 时空的距离、生活的历练、文化的差异等使我们和作者及其文本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隔阂, 或深或浅的鸿沟, 这往往使我们成为文本的“局外人”, 看不到文本后面的作者。如何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使阅读教学成为心灵层面上的真正有意义的对话过程?这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

破解这个难题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自己首先要走进文本, 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 情有所动, 思有所发, 真切地触摸感受作者的内心。不仅如此, 教师还应跳出文本, 站在一定高度上, 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审视文本。我们不妨来反思一下, 看看自己是否正在努力地走进文本。

1. 我们对文本的研读有足够的投入吗?

特级教师路培琦说:“教材就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 是给你一个教学思路, 你要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 达到你的课堂教学目标, 因此不能照本宣读, 不能把教材当作圣经来念。”过去, 我们把“教材”叫做“课本”, 即“上课之本”;现在称之为“教材”, 即“教学的素材”。这不仅是称法形式上的变化, 更是教育理念上的提高。因此, 在与教材进行对话时, 教师一定要明确这样一个理念:我是用教材教, 而不是在教教材。在日常教学中, 许多语文教师忙于各种教学事务, 用于研读文本的时间却很少, 所得的感悟也很有限, 而这一感悟又是因人而异的, 与每个教师的知识、阅历水平、审美观念等有关, 即使同等研读时间内, 每位教师的感悟体验也是不同的, 更何况用于研读时间更少, 其理解水平有限是必然的, 有的教师甚至把文章匆匆读一遍, 便夹个现成的教案就走上讲台。可以预见,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缺少静心读书、读出感受的过程, 缺少自己在读书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东西, 在课堂上哪能谈得上“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2. 我们研读文本时, 深入关注到文本的思想感情及其后的作者了吗?

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停留在文章的形式上, 就会或多或少地冲淡对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 对于文本后面的作者、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等, 更不会顾及多少。那么, 我们在课堂上所奉献给学生的就没有多少令人心动的东西, 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不可能有心灵深处、精神层面上的对话, 更不会达到语文教学所要体现的人文教育目的。

3. 我们注意到了学生和文本、教师的隔阂所在吗?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观念等和文本、教师都有差异, 存在着隔阂。语文教师遇到这种情况, 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以引导者的身份, 用自己的慧眼发现问题所在, 从而去判断, 去引导, 给予肯定, 或纠正。一句话, 教师要主动架设一座学生与文本、与作者沟通的心灵之桥。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是阅读对话的“首席代表”。能否担得起“首席”二字, 取决于教师是一方富矿还是贫矿, 语文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就是含金量。当教师的心灵走进文本后, 他就会拥有对文本的一些独特的理解和体验, 就能自觉开启和引导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火花熊熊燃烧, 使学生的不同意见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的材料, 从而架起一座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桥梁。

如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出师表》时, 针对初中生难以理解诸葛亮的“忠贞”, 提出三条建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完成了下表。

学生议论纷纷, 有的说诸葛亮年轻有为, 26岁就名扬天下;有的说刘备礼贤下士, 46岁的人能三次去向比自己小20岁的青年请教;也有的说刘禅不一般, 年纪轻轻就做了皇帝。教师乘势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正准备远离国都, 率军征战曹魏, 而国中主政的是年少而又无能的刘禅, 他最担心的是什么?学生在讨论后总结出, 最担心的是刘禅听信谗言、重用小人、赏罚不明等。教师又问:诸葛亮应对刘禅提出些什么建议呢?学生讨论后, 教师再引导他们看书, 就让他们感受到了诸葛亮“临表涕零”的言辞恳切, 理解了他“报先帝, 忠陛下”的赤胆忠心。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充分走进文本, 并主动由台前退到幕后, 为学生走进文本创设空间,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案例是教师、学生走进文本的典范。在本案例中教师似乎是课堂上的“配角”, 实际上, 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对人物的把握、对目标的达成, 这一切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教师看似不动声色, 实际上却与文本作了充分的对话, “胸中有大丘壑”, 才会导演出这样一出好戏, 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他们的表现也很精彩, 因为他们与文本进行了有效的“交流”。

总而言之, 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 回归课堂, 还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人的地位, 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归宿。当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走进课堂, 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 回归教师引导者的本位, 当学生与文本间主动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时, 真正的文本化的探究性学习才能真正实现, 这样的课堂充满活力, 高效有益。惟有如此, 学生才能释放学习的热情, 开启沉睡的心灵, 放飞纯真的梦想。

摘要: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 引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本文认为, 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架设一座心灵的桥梁。其次, 教师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以便因材施教, 在课堂上教师要主动由台前退到幕后, 让课堂成为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中继站”和“加油站”。

关键词:语文课堂,任务驱动,走进文本

参考文献

[1]李秋菊, 关文信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彭纲, 蔡守龙执行主编.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3]闫焕民, 鲁杰主编.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初中语文.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6.

[4]丁莉娟, 赵志编著.有效教学——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心灵的方向 篇2

我们的生命本来就应该像一艘承载着梦想的航船,在生活的大海上,朝着自己心灵的方向,劈波斩浪,驶向我们渴望中的远方;我们吸纳知识的营养,是为了让自己在成长中变得更富有智慧和力量,是为了让我们能够穿越重重的迷雾,战胜层层的恶浪,避开一个个暗礁,躲过一片片浅滩识别海上女妖惑人的歌声;我们享受航船呼啸前进的快乐,也同样享受轻弹生命琴弦的逸趣,我们可以坐在船头静静地欣赏海上日落月升的美丽,悄悄地聆听波浪低吟浅唱的和声,慢慢地感受鱼群追逐嬉戏的乐趣……

然而,诱惑最能迷人心性,虚荣常常让人失去追求的方向;就是在各种各样的诱惑和虚荣心的不断膨胀之中,有多少生命的航船在世俗的岛屿边抛锚,有多少载梦的巨舸在欲望的浅滩上搁浅……当然,总是会有人童心未泯,总是会有人本真常驻,也许他们曾误登过世俗之岛,但他们不会在那里流连;也许他们曾遇到过浅滩,但他们不会在那里搁浅;因为他们的心灵里有方向,生命里有动力,知道自己最想去的是什么地方,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生活;因为他们的胸中永远燃烧着诗意的激情,永远闪耀着理想的光辉,永远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

永远把那些在纯真的年代里诞生的期待和向往留在心底吧!因为心灵里有了方向,我们便能在人生的岁月里走向成熟和成功,而迷失了方向,就有可能走向堕落和沉沦!

梦的方向心灵的归宿作文 篇3

梦的方向心灵的归宿

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曾为自己的出身地而忧虑;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曾为自己的平凡而感伤;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曾愤世嫉俗,曾埋怨上天不公,曾茫然失措、迷失方向

那么现在,就让我为你解开谜团!

其实重要的不是我们从哪里来,也不是我们现梦的方向心灵的归宿

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曾为自己的出身地而忧虑;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曾为自己的平凡而感伤;你是不是和我一样,曾愤世嫉俗,曾埋怨上天不公,曾茫然失措、迷失方向……

那么现在,就让我为你解开谜团!

其实重要的不是我们从哪里来,也不是我们现在的位置,而是我们将去何处!

清幽孤傲的梅花在那“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春天默默蓄积“冬日独树一帜”的力量,它不因春意盎然而随波追流,也不因夏日炎炎而前功尽弃,更不因秋高气爽而放弃信仰。它的`蒙在冬天,它的心也随之飘向哪里。梅花用它的坚毅与执着告诉了我们:重要的不是我们从哪里来,也不是现在所处的季节,而是我们将在哪里成功。我们的梦在哪,我们的心就会跟到哪!

一代天王巨星周杰伦,他出身普通家庭,父母离异,可他从不惧怕;他眼睛小,样貌平凡,可他从不自卑;他如今红遍大江南北,意气风发,可他从不骄傲。他不曾因怀才不遇、身处困境而一蹶不振、意志消沉;他更不因现在的辉煌而自满不浅、骄傲自大。他只是用他的行动告诉了人们:我是小眼睛,敢做大明星!他让我们明白重要的不是我们从哪里来,也不是我们现在的位置,而是我们将去何处。他更告诉我们:梦的方向才是心灵的归宿。

如今,我想得更多的是自己的梦,而我们也必须为自己找一个梦并为之奋斗拼搏。十年寒窗苦读,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难道仅仅是让手长满茧子?难道仅仅是想让汗水湿透衣服?难道我们不想为心找个归宿吗?我们争分夺秒,我们挑灯夜读,我们吃了苦,流过泪,我们就是要为心中的信仰而奋斗。我们不要为自己从哪里来而伤怀了,我们也不要为自己的平凡而感伤了,我们要为梦而振作,为信仰而努力,为美好的明天而激情歌唱青春!

上一篇:宗教背景下一篇: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