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试析十篇

2024-08-14

经济危机试析 篇1

作为虚拟经济的代表, 资本市场和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得美国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 迅速超越了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列强, 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20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滞胀”之后, 美国之所以能够率先实现信息技术革命从而维护其最大经济体地位, 这同样与其拥有高效的资本市场和发达的虚拟经济是分不开的。而与美国同属于移民国家的阿根廷却没有如此幸运。1913年, 阿根廷的人均GDP将近4000美元, 而美国也不过人均5000美元左右。此时, 阿根廷不仅以优美的探戈舞姿和彪悍的高乔牛仔闻名于世, 而且还因其富庶和经济发展快而享誉全球。在欧洲的许多城市, 当人们形容某人腰缠万贯时, 常打这样一个比喻:他像阿根廷人一样富有。然而在不到100年之后, 阿根廷与美国已经无法相提并论。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有着“世界粮仓和肉库”之称的阿根廷之所以会如此, 就是因为阿根廷缺乏高效的金融市场, 自始至终未曾重视发展虚拟经济, 闲散资本无法有效地为经济提供支持, 从而丧失了一次次工业化机会, 导致民族工业基础薄弱, 经济效率低下。具体而言,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为实体经济动员储蓄, 提供融资支持。

工业大生产时代, 就是资本大集中时代。伴随着产业技术革命, 资本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如何能够高效地集中资本, 往往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而虚拟经济的发展, 就可以将大量闲置和零散的资本集中起来投入实体经济中, 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支持, 从而满足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言:“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 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 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而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完成其实就是虚拟经济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闲散资本借助于现代金融中介 (包括市场和机构) 能够瞬间完成资本大集中, 从而大大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以美国为例, 19世纪后半叶, 依托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美国钢铁工业迅速崛起, 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便一举超过了欧洲各国钢铁产量的总和, 并且资本市场为美国后续的重工业化也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从而确立美国在世界经济上的地位。

2、转移实体经济风险, 降低交易成本。

作为虚拟经济构成重要要件的资本市场和衍生金融产品, 自成立或创设之初, 就均有分散实体经济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一方面, 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和形式的多样化, 为实体经济部门和投资者提供了规避风险的多种选择, 且资本市场也能够最大程度地分散风险;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和产品集中, 促进资本加速周转和结算, 大大缓解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各种摩擦, 降低了交易成本, 从而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由于虚拟经济能够转移实体经济风险, 这为现代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高科技产业不仅是技术密集型, 往往也是资本密集型。投资高科技产业虽然意味着高收益, 但同样也会带来高风险。然而, 通过风险规避和风险分散机制, 就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高科技投资, 从而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为什么硅谷会诞生于美国, 就是因为美国形成了以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联动的一整套风险规避和收益共享的机制。英特尔公司、苹果公司、微软公司、雅虎公司、谷歌公司等之所以会得到迅速的发展, 与美国资本市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3、有利于产业升级, 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衡量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就是经济金融化程度。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 则说明虚拟经济越发达。实践证明, 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提高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支持。据世界银行统计, 战后的50年间, 世界经济的年增长率大约为3.5%, 远高于战前50年和有资料统计以来的平均水平。在这个3.5%的年均增长率中, 因生产率提高而引致的比重不断扩大, 其中金融化程度的提高所带来的国际资本快速流动以及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金融通过促使科技进步贡献了0.032个百分点, 占总增长率的0.92%。由此不难得出结论, 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率提高的一支重要力量。

4、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 在增加GDP规模的同时, 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虚拟经济日益发挥出对实体经济巨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 虚拟经济自身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1980年相比, 1996年西方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总额均成倍增长, 特别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金融资产的增长迅猛, 并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但是, 虚拟经济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 也会因过度膨胀导致对实体经济的破坏。在金融市场中, 虚拟经济也容易造成不能真正实现市场价值的金融泡沫, 这是与其自身特点和世界经济环境密不可分的。首先是由于资本证券化与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有价证券的出现为泡沫经济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 期货、期权等虚拟性极高的金融衍生工具也形成多种投机工具, 使泡沫经济发生的概率空前增大。其次是由于新兴市场的过度开放。20世纪70年代以来, 拉美和东南亚地区的新兴市场开放迅速。由于其国内实体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虚拟经济的过多供给与实体经济的吸纳能力形成了强烈反差, 大量国外短期资本不是流向实体生产领域, 而是投机于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 加速了泡沫经济的膨胀乃至破裂。再次是由于虚拟资产的价格形成机制易于引发金融动荡。虚拟资产的均衡价格就是虚拟资产预期收入流的贴现值, 其形成基础并非是传统经济学的成本要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 使投机成为可能, 特别是货币商品常常脱离基本的汇率平价而成为货币投机对象。而且, 虚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相对独立性, 能够脱离实体经济而快速扩张。当资产价格普遍大幅度偏离或完全脱离由实体经济因素决定的资产价格时, 就会导致泡沫经济的崩溃。虚拟经济是金融链条中最为脆弱的一环, 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易于产生世界性金融危机。

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将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影响。比如, 挤压实体经济的发展。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 实体经济投资服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而虚拟经济投资则背离这一规律, 取决于投资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当虚拟经济中金融资产投资收益率大大高于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时, 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不断流出, 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和经济泡沫的不断累积, 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资供给则相对减少, 形成对生产性投资的挤出效应。

伴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 虚拟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复杂。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确实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但盲目的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却会带来极大的风险。因此,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不能以一言概括之, 尽管虚拟经济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的发生, 我们也不能一概否认虚拟经济的作用。我们应看到虚拟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从理论层面看, 还是从实证层面来看, 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我国这样一个内部经济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发展中国家, 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应当慎重, 我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应是逐步的, 应当下大力气进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 以适应加入WTO后的国际环境。对于中国而言, 要大力发展虚拟经济,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加快资本市场规范化建设的同时, 应该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虚拟经济规模还是很小, 发展模式还是比较落后。所以应该加快发展, 尤其是应该加快发展资本市场, 这不仅包括扩大证券品种的规模, 也不仅包括增加新的证券品种, 而且包括拓展和开辟新的市场, 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和企业获得资本性资金的渠道。其中, 存量股份制、债权转为社会股权、将建设国债建立在运用资本经营方式运作国有资产的基础上等, 都是应当重视的具体措施, 从而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长足进步提供基础性环境。

2、积极推进创业投资, 加快高科技产业化步伐。知识经济是将知识转化为经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创业投资的功能极为重要。在资本市场的配合下, 积极推进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 调整国家的经济结构。

3、积极创造条件, 促进实物经济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

实物的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实物的非货币化, 有着诸多弊端;资产的非证券化, 严重限制着资产的准确定价和资产存量的盘活。

4、在发展虚拟经济的同时, 必须秉承

“适度性”的原则, 不能放任虚拟经济过快发展, 使其远远超过我国实体经济所能承受的规模。与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不同,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 在短期内具有发散的趋势, 但从长期来看, 虚拟经济并不能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 还是应该向实体经济收敛。当虚拟经济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所能承受的规模时, 其收敛方式将会是金融危机的形式;而当虚拟经济规模在实体经济所能承受范围之内, 其收敛方式可能是金融波动的形式。因此, 我国发展虚拟经济必须秉承“适度性”原则。

5、在发展虚拟经济时, 应该加强监管政策和措施的修订与完善。

美国的教训告诉我们, 监管体制不严往往是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 我国更应该加强监管制度的完善, 加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 重视运用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 促进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适度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远.现代信用资本主义与周期性金融危机[J].教学与研究.2009, (6) :69-74

[2]冯琦.论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J].湖北社会科学.2009, (7) :77-80

[3]杨丽.浅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J].才智.2009, (13) :29

经济危机试析 篇2

笔者认为, 系统分析汇率的变动对国际直接投资流的影响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外来直接投资输入中国的影响,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汇率的变动对国际直接投资流的影响

(一) 货币的贬值或低估有利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而不利于对外直接投资

一个国家货币的低估降低了以外币计算的该国资产的价格、市场上原材料的价格以及名义工资, 从而降低了外国投资者在该国的经营成本。来自强货币或币值被高估的国家的投资者就能够以较少的资本在这个国家办公司或建立生产基地, 以较少的投入做较大的生意。许多跨国公司把一部分生产放在弱货币或币值被低估的发展中国家进行, 以此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 然后将产品出口, 在强货币或币值被高估的国家市场上以较高的价格销售, 从而获取高额利润。由此可以看出, 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或低估往往有助于该国吸引更多的外来直接投资。

然而, 货币的大幅贬值或低估不利于对外直接投资, 因为别国的资产、原材料和人工会变得很贵。包含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本来就弱, 货币的国际购买力较低, 因此, 对外直接投资相对来说较为困难, 若货币再大幅贬值就会给对外直接投资雪上加霜。这就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非常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 货币的升值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而不利于吸引外来直接投资

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一直到1995年, 日元对美元不断升值, 1970年1美元可兑换360日元, 但是到了1995年在外汇市场上1美元却只能兑换94日元。日元的升值极大地提高了日元的国际购买力, 使日本投资者在国外能较容易地进行企业并购、开公司和建厂。在历史上的一段时期, 由于日元价值低估, 日本的经济曾长期从产品出口中获利。自从日元大幅升值后, 日元就削弱了日本国内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日本企业就开始大举对外直接投资, 将其一部分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人工成本较低的国家, 特别是一些货币处于弱势的亚洲发展中国家, 从而使其能继续保持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外来直接投资输入的影响

(一) 人民币的大幅贬值促使外来直接投资的大量增加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 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1992、1993和1994这三年外来直接投资的流入更是增加迅速。这首先应归功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当然也离不开我国为改善投资环境的有效努力, 另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是人民币的大幅贬值。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94年,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持续走低:1981年1美元兑1.7050元, 1993年官方汇价为1美元兑5.7620元。1994年1月1日起, 我国实行官方牌价与调剂价并轨, 汇率变为1美元兑8.7元。人民币的大幅贬值对国际直接投资大量涌入我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9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来直接投资达338亿美元。从1995年开始,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小幅上调, 1994年, 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影响逐渐减弱, 外来直接投资的增幅也开始下降。

(二) 人民币的升值影响了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

从近几年欧元区对华直接投资的变动可以说明, 人民币的升值会造成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减少。1991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以后, 欧元对美元的汇价不断下跌, 从1欧元兑1.18美元跌至1欧元兑0.84美元。由于人民币与美元挂钩, 美元对欧元的大幅升值也带动了人民币对欧元的大幅升值。2000年、2001年和2002年欧元区的德国和法国的对华直接投资都比1999年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可是在这三年中, 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对华直接投资都比1999年有较多的增加, 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人民币对欧元的大幅升值。

(三) 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吸引外来直接投资

我国的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货物出口能力不断提高, 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近年来人民币也开始面临升值压力。这当然也说明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我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在提升, 我国的国力在不断地增强。然而根据上述分析, 若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大幅上升的可能会造成流入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大量减少, 而且以出口为主要目的、已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包括一些外资企业必然会增加成本, 从而削弱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同时, 由于我国的出口主要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行业, 技术含量低, 从而利润率较低, 那么人民币的大幅度升值必将引起出口企业压缩产量和相关成本, 形成大量失业, 通过关联效应导致经济的显著下降, 同时在银行体系又将堆积新的坏账。

对于中国来讲, 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 从最终方向看, 似乎并没有人怀疑会选择浮动汇率制, 但在其资本账户开放之前却不可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这是因为, 一个国家在安排汇率制度、管理资本市场和实施货币政策时会面临“三难选择”, 即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固定汇率制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只有在资本管制的情形下才能实现;在资本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的情况下, 货币政策会完全失效;货币政策只有在浮动汇率制下才能生效。

目前, 我国虽然依然实行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 但资本非法外逃的规模颇大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官方资料统计, 1998年经常项目的盈余是436亿美元, 外国直接投资为456亿美元, 但官方的外汇储备却只增加了51亿美元。前两项之和与外汇储备增加额的差额高达841亿美元。中国政府在此期间虽然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来遏制资本的非法流出, 但资本外流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资本外逃表明, 资本获得了一定的流动性, 尽管还远远不到自由流动的程度。

试析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欧债危机 主权债务 欧元区

一、欧债危机及产生原因

欧债危机,就是指一些欧盟国家出现了主权债务的问题。目前在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都开始出现了,具体说来就是这些国家的财政出现严重赤字,国家担保的债务已经大大超过了国家的偿还能力,从而引发了国家的信用危机。简单说,就是这些欧盟国家面临破产危机,需要筹资进行还债、发展,但是市场已经开始质疑他们的再生能力,很难筹到资金,或者要付出极大的成本,使这些国家乃至欧盟产生债务危机。

欧债危機从表面看只是少数欧洲国家的经济问题,是由于部分欧盟国家借贷消费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信用危机导致的,但究其根源却有其必然性。首先,欧盟国家近十年发展速度过快,在希腊没有达到欧元区标准的情况下,欧盟领导人在鼓励希腊进入的同时,无视它操纵数据,甚至是造假账,为欧盟的债务危机埋下了祸根。再者,欧元区的制度设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欧盟有统一的货币却无相对统一的财政政策,相互之间各自为政,这个弊端是欧债危机产生并不断扩散恶化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方面来说,欧债危机对于欧盟国家来说,不仅是一次金融风暴,更是一场政治危机,严重威胁着欧洲一体化。还有就是欧元自身就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根据欧元协定,各成员国并没有义务对其他成员国进行救助,现在,面对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其他欧盟国公民不愿意对希腊等进行救助,而这些国家本身也不愿意接受救助。且南北欧之间在经济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德国等北欧国家依靠制造业基本占领了欧洲市场,相对较富裕,而希腊等南欧国家追求享受,过度消费,导致了债务危机,南北欧分裂严重。还有,欧元自1999年诞生以来,大家都没有遵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里的规则,财政赤字几乎出现在所有的欧盟国家中,甚至是德国和法国。从根本上说,欧洲债务危机是这么多年欧洲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停滞不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等各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二、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欧债危机持续加深,各国对欧盟地区的发展前景开始遭到质疑,欧元区各国内部也对改革的意见产生了很大的分歧,矛盾不断加剧,这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凸显,也就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冲击。欧元区经济陷入了不断的衰退中,拖累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发展。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欧盟,欧债危机不解决,全球经济也就难以很好的稳定复苏。欧债危机使得欧洲经济受到很大影响,欧洲额消费水平也就直接下降,并通过贸易的渠道对我国产生影响。欧盟经济主要是通过商品价格、贸易及投资的信心等三个方面,来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根据经济学家的数据,欧美经济每下跌一个百分点,我国的出口就要下降六个百分点,而商品价格的下跌又会对我国原材料、能源的投资生产产生极大的冲击。欧盟地区通过影响全球的股市和商品价格,又会打击到我国投资者的信心。这在短期内会对我国的通货膨胀有一定的有利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近年来有所减速的我国经济,会面临比现在更大的风险。

欧元区国家是我国商品出口市场中占据最大份额的,近年来,我国和欧洲国家的交易不断扩大,欧债危机的不断扩大,必将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贸易,给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公司造成损失,给我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由于欧元的相对衰退,人民币的汇率不断上升,价值升高,也就对我国出口到欧洲造成不利,使得出口利润不断下降,最终无利可图。我国既要面对本国产业调整,又要面对利润急剧下降的出口加工行业,将面临破产,对我国经济无疑将导致难以估量的破坏。

三、我国应对欧债危机之道

欧元区为了恢复经济,结束债务危机,制定了新的贸易方针,中国成为它的首要目标。欧盟国开始大幅度的加大对中国的出口,将中国视为美国之外的最大市场,要求我国扩大进口规模,开放市场。却在同时对我国进行出口限制,增加中国出口商品到欧洲的条件,试图削弱中国商品在欧洲地区的竞争优势,从而达到缓解欧盟区面对的问题。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中国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积极应对。欧债危机的发生,对我国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欧洲国家资金的短缺,使得它们对我国资金的进入持欢迎态度,为我国企业进军欧洲提供了有利机会,比如吉利收购沃尔沃等一系列企业合并、收购的风潮,给我国本土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促进它们走向国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但是,进驻欧洲市场,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存在极大的风险,许多不够成熟的企业盲目进入,只会导致大败而归。欧盟已经开始对我国大量资金涌入产生警惕,一旦欧盟经济有所好转,我国的投资就有可能血本无归。但是欧洲的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稳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要制定正确的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来把握这一机遇,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欧债危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不再仅仅是欧洲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危机,它的影响蔓延到了全世界,对中国也不可避免的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我国要在规避这次风险的同时,把握机遇,促进经济的良好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可能面对各种困难,但是只要我们积极面对,终将克服一切,成为经济强国。

参考文献:

[1]毕夫,欧债危机的基本生态和未来应变之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1,(11)

[2]张锐,欧元债券知易行难[N].中国青年报,2011,(9)

[3]岳红新,欧元区经济接近停滞[N].国际财经时报,2011,(9)

试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 篇4

2011-7-27 11:26 来源:法律教育网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劳动合同是现实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合同类型之一,由于《劳动法》及其有关劳动合同的规定是在1994年劳动用工制度尚未定型,劳动合同较为单一的情形下制定的,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新类型的劳动合同层出不穷,现有的劳动法律法规对日趋复杂的劳动合同关系的调整已不适应,如何调整和规范日益复杂的劳动合同关系,使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是我们法律工作者研究的一大课题。

一、劳动合同的主体

劳动合同的双方主体在我国,一方为劳动者,另一方为用人单位。劳动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据此,劳动法的调整仅限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此规定的适用范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法制建设的需要。例如律师事务所既不是企业,也不是事业单位或国家机关,律师与事务所之间也未建立劳动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中既不属于公务员,也未和单位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未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这些劳动者由于劳动法适用范围的限制,其劳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通过劳动争议仲裁途径解决,这不仅会影响社会安定,也缺乏必要的公平与公正。因此,必须扩大劳动合同的主体范围,将这一部分劳动者纳人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从而结束这些劳动领域无法可依的混乱状态。其实,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工作人员就劳动关系双方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同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无本质区别,因此,建议劳动合同的主体应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其工作人员。

二、劳动合同的期限

按照劳动合同期限不同可分为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其中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不约定合同终止日期的劳动合同,只要未出现可以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条件,劳动者就可以长期在一个单位工作,这种合同适用于工作保密性强、技术复杂、生产需要长期保持人员稳定的工作岗位。根据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以下三种情况下,经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应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1)劳动者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l0年以上;(2)劳动者工作年限较长,且距法定退休年龄在10年以内;(3)复员军人初次就业。除此之外,劳动合同期限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通过协商来确定。

在我国就业形势处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条件下,普通劳动者受下岗和失业的压力根本无力量和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绝大多数情况下,劳动合同期限由用人单位单方面确定,大多在一至三年之间,这在实践中造成劳动者为用人单位贡献了黄金时期,人到中年后就会失去工作岗位,不利于保护劳动者的生存权、就业权。同时劳动者心中无底,流动过濒,没有职业的稳定感,无终身为企业服务的长远打算,对企业的发展不利,对经济的发展不利,对社会稳定不利。我国劳动法的价值取向,应通过对处于弱者地位的劳动者提供特殊法律保护,借鉴发达国家尤其是法国劳动法典在劳动合同期限上的合理规定①,严格限制签订有固定期

限的劳动合同,鼓励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建议用列举方式明确规定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允许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1)某一岗位临时缺岗,或依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招聘的雇员尚未到岗,需要人替代;(2)用人单位活动性增加;(3)具有季节性的工种,或者在法令或集体协议或协议确定的某些行业内,由于行业活动的性质以及这些工种的临时性特点,习惯上不订立不定期劳动合同。此外还应规定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后,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视为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1)劳动者继续工作,而用人单位不立即表示反对者;(2)虽经另订新约,其前后劳动合同的工作期间超过90日,前后合同间断期限间未超过30日者。通过以上的法律规定可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使劳动者在能胜任工作、不危害用人单位利益的前提下,稳定自己的工作岗位,钻研业务技术,除非劳动者愿意解除劳动合同;同时能减少因频繁更换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而给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这对于稳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劳动合同的形式

根据《劳动法》第16条的规定,劳动合同应为书面形式,完全排除了口头形式这实际上是将劳动合同理解为一纸合同书,作为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成为缴纳社会保险金的标志,也成为处理劳动争议的依据。当劳动合同一旦被确定为无效合同。履行无效劳动合同而产生的劳动关系不受保护。

法律不承认口头形式的劳动合同或对无效劳动合同产生的劳动关系不予保护,没有规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的基本义务,也没有明确规定对事实劳动关系如何处理,用人单位会做出何种选择是不言而喻的二因此在实践中,雇佣无合同、劳动无保险的情况大量存在;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用人单位不和劳动者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情况有之;劳动合同条款包涵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内容,如签订生死合同,企业主不承担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伤害或死亡责任有之,从而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使劳动秩序极为混乱。

理论上而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口头协商一致,没有采用书面形式,只要其内容不违法应该具有法律效力。当劳动法所规定的法律事实出现时,固然产生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所规定的法律事实未出现,如书面劳动合同未签订时,事实劳动关系实际上也能达到启动法定内容的目的。我们不应将劳动合同仅仅理解为一纸书面合同,还可以将劳动合同视为劳动合同行为,作为一种劳动法律事实,也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我们应努力淡化通过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产生的劳动关系与事实劳动关系在实际后果上的区别,而不是强化这种差别,以扩大劳动法的适用面。因此,建议在劳动立法中明确规定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是用人单位的义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期限。对故意拖延,不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予以严厉制裁,将由于用人单位过错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视为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关系,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四、劳动合同的解除

劳动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即时辞退和预告辞退以及经济性裁员的许可性条件,但对于用人单位如果违反劳动法规定的条件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应承担什么责任,如何承担责任,规定不

足,导致在实践中用人单位对劳动法的淡薄和对劳动者的报复,使劳动者在主张自己的权利时顾虑重重,不敢诉诸法律,从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建议劳动法在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应考虑以下两点:(1)单方解除权不适用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即在劳动者胜任工作、未严重损害用人单位利益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必须按合同履行期限履行合同,不得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效力,否则用人单位应承担违约责任;(2)增设用人单位单方解除权的限制条件,加大赔偿数额,对于用人单位解除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权限和程序,要加以严格限定。

劳动法也规定了劳动者即时辞职和预告辞职的许可性条件,鉴于劳动法以优先保护弱势劳动者为出发点的立法宗旨,《劳动法》第31条规定劳动者只要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就能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劳动者合法解除劳动合同是否产生赔偿责任劳动法没有规定。据此有学者认为,对劳动者单方解除权的行使不加任何限制,可导致劳动者单方解除权的滥用,特别是企业关键岗位上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只要提前30日书面通知了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就只能坐视员工的离去而不能追究员工的违约责任,这将极大地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因此对劳动者在解除劳动合同后给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的赔偿范围,应在劳动法律法规中加以明确,以保护用人单位的利益。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良好的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制度,应当有利于建立既有稳定性又有流动性的劳动关系,这样才能让劳动者有职业的稳定感,努力工作;又能实现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如果让合法辞职者承担与违法“跳槽”者、离职者同样的赔偿责任,不但混淆了合法辞职与违法“跳槽”行为之间不同的性质界限,也阻碍了人才的正常流动。

劳动者行使预告辞职权的条件应当就劳动者的工作性质、岗位不同区别设定。对普通劳动者而言,因普通劳动者受到转型期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员增多的压力,不会轻易提出辞职,而一旦要辞职,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必须履行“辞职预告”的义务,一个月的提前通知期限正是为保障用人单位的权益所设在“供大于求”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市场,用人单位在一个月内是不难找到替补人员的,因而劳动者只要履行了预告义务就毋须对用人单位负赔偿责任,除非他不经预告便辞职以致用人单位措手不及遭受重大损失才承担赔偿责任。对掌握某些专门技术的重要技术人员和重要管理人员而言,他们大多是在自我感觉在用人单位未充分发挥特长和作用或报酬偏低的情况下才提出辞职,这些人员的合理流动符合择业活动竞争上岗的现代用人理念,并常常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实现更加合理,更富效率的配置,从而使劳动力市场充满活力。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更换工作的频率已越来越快,平均5 年换一次工作。世界公认的人才流动率非常低的国家日本,平均每一人换工作的次数也达到将近4 次。为既保证劳动者在职业流动和就业选择上的自由和自主支配权利,又保证用人单位正常生产的继续进行,建议对关键岗位的重要技术人员

试析金融经济的风险及其防范策略 篇5

(一)金融经济的宏观风险

1. 利率风险。

此类风险是金融经济发展中最为常见的风险之一,由于利率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军事等等。因此,利率会经常性地出现波动变化,这种变化给金融机构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2. 市场风险。

市场环境是金融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如果市场机制不完善,则会使市场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由此会对金融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一些不法分子对股票市场及金融证券的违法操作,使市场的平衡性被打破,市场风险随之而生,由此会给金融机构造成非常巨大的经济损失。

3. 政策风险。

政策的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由此会导致金融活动出现一定的波动。同时,金融政策的变化还会对国际市场环境构成一定的威胁,并且政策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控性,所以这是一类不容忽视的风险。

(二)金融机构经营风险

1. 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为应对同业的竞争,急需要推广一些新的业务,在这一前提下,对用户的信用调查便会有所放松,贷款的质量也会随之下降,从而使得无法如期归还本息的用户数量大幅度增多,新的坏账和呆账便会随之出现,以上种种,全部都是信用风险的具体体现。

2. 资产风险。

安全、谨慎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金融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同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金融创新,这也成为了放松资产投放条件的最佳借口。表外与中间两大业务的快速发展,逐步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首选,由于这两类业务的自由度较大,并且透明度较差,若是控制的不好,便会导致增量资产风险扩大。

3. 或有负债风险。

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金融机构的主营范围将会随之扩大,表外业务大量出现,虽然这些业务减轻了金融机构的资本需求压力,但却使其负债有所增加,稍有不慎便会转变为债务人,这样可能会使金融机构的经营变得更加困难。

(三)金融会计风险

1. 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的环节相对较多,当其中某个环节失控时,便容易引发会计核算风险。此类风险主要表现在会计核算人员没有按照相关规范要求的程序进行现金业务操作,从而形成短款风险,虚假列支导致银行利润不实的风险。例如,在提取应收应付利息时,没有遵循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或是因为计入失误,导致多计收入、少计支出的情况。

2. 会计监督风险。

此类风险具体是指金融机构会计监督职能弱化,未能起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作用,从而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风险。部分金融机构过于重视信贷管理,将经营的重点放在存款规模的扩充上,机构管理者对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有所忽视,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方面,由于采用的是事后核算方式,从而使得会计监督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对盲目决策、计划外消费和开支等行为起不到有效的监督管理作用,会计监督形同虚设,与之相关的风险随之而生。

3. 会计人员风险。

金融机构中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综合素质、业务水平、责任心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素质高、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发生错误和失误的概率相对较低,而素质不高、业务不精、责任心不强的会计人员在各项工作中很容易出现问题,由此极有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财产遭受损失,因此,会计人员风险不容忽视。

二、防范金融经济风险的策略

(一)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体系

金融机构要加强自律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经济风险。金融机构要明确内部控制目标,即确保金融机构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实施经营发展战略计划以及消除经营风险隐患。在结合内部控制目标的基础上,金融机构应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1. 健全内部监督系统。

为有效防范金融经济风险,各金融机构应当构建一套相对完善的内部监督系统,并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如业务风险评价机制、内控检查评价机制、内部违规惩处机制等,一经发现问题,要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处理,避免侵吞、挪用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可针对各类交易制定内部监督及风险防范制度,资金交易必须按规程操作,并建立盈亏分析和风险管控系统,借此来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

2. 设立内部审计部门。

各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具有足够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部门,该部门直接向本机构的所有者负责,由此能够形成对金融机构管理者的约束。内部审计部门对金融机构日常的经营运作情况不进行任何干涉,审计报表的内容全部是客观如实的评述,不带有任何主观色彩。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应当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其他部门进行审核,从而形成一套动态的监督管理机制。

3. 落实授权分责制度。

金融机构想要更好地防范金融经济的风险,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授权分责制度,结合机构内部的相关业务程序,健全相应的审批手续。可按照经营活动的具体性质及其主要功能,建立风险控制及授信管理制度,同时应对授信和授权的分支机构进行定期检查,借此来保证范围适当,信用额度不超限。所有授权均必须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最终确认,然后逐级下达,各项工作的开展均不得超出授权范围。

(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经济风险,我国应当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具体做法如下:其一,积极探索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有效形式,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机构以价格手段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为有效防范金融经济的风险,应当逐步加大对协议存款标准化及流动性问题的研究力度,降低起存金额,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利条件。其二,应对利率的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结合实际情况,对计息与结息方式进行改进,争取与国际惯例接轨。其三,对金融市场进行完善。从国内目前的总体情况上看,造成利率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市场中的各个子市场发育不均衡,从而使得生成的市场利率代表性严重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链接将各个子市场分割的利率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确保利率的作用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其四,加大对利率衍生产品的研发力度,构建利率互换市场,并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增强市场主体控制风险的能力。其五,健全征信制度及存款保险金制度,为利率市场化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征信制度对我国当前社会的信用状况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能够使市场竞争环境得以优化,有助于防止利率市场化后过度竞争的问题发生,而存款保险金制度则能够进一步确保金融机构的安全及存款人的利益,有利于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三)加大外部监管力度

1. 健全监管制度体系。

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加快建立金融监管报告制度,该制度中应当包括现场报告和随时报告两项制度,前者具体是指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进行实地检查后,给出的评审结果,后者则是指内部和外部监管部门要经常性地对管辖范围内的金融机构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分析,为上级监管机构提供详实、准确的监测报告。同时,应建立非现场监督系统,这种监督方式的优势体现在成本低、检查覆盖面大、及时有效、不受时空限制等方面。在建立系统的过程中,应合理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网络,监督系统可以将银行各类报表输入到计算机当中,从而形成金融监管参数,系统会自动对参数进行对比,一旦发现问题,便会及时发出报告。各监管部门应当制定出一套具有统一性的比率表,对非现场检查的比率进行全面分析,用标准表格与比率表格进行比对分析,从而达到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目的。此外,应对再监管制度加以完善,所谓的再监管就是对监管部门及其人员的监管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通过工作业绩考核,进行优奖劣罚,对于渎职者要依法追求其责任,使金融监管形成制度化,这不但有利于监管水平的提升,还有助于金融经济风险的有效防范。

2. 完善金融风险监管体系。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金融外部监管一般都是以金融机构的数量、主营业务的合法及合规性等方面作为主要的监管对象。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加之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风险进一步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对金融监管的重点应当以减少各类金融风险为目标。鉴于此,可对发达国家在金融风险监管方面的成功经验及技术方法进行借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金融业风险资产权重指标及换算系数,并建立健全风险准备金制度,确定普通风险提留准备金的比例,借此来增强金融机构抵抗金融风险的整体能力。此外,应加快推行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基金制度,对于各种新型的业务及新出现的金融工具,要适当加大监管力度,同时还要加强对表外业务的检查,有效防范金融经济风险。

结论

总而言之,金融经济在快速增长与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多种风险隐患,包括宏观经济环境风险、金融机构自身经营风险以及金融会计风险等,这些风险隐患对金融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为了有效规避或减小风险危害,政府要加大对金融机构和金融风险的监管力度,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完善自身建设,从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入手,有效控制经营风险,从而推动金融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

摘要:随着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金融机构作为金融经济的主体,承担着金融资本集中与配置的重任,但是受市场经济开放性、风险性、自由性的影响,加之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到位,从而增大了金融经济面临的风险隐患,不仅威胁到经济市场的有序运行,而且还会降低实体经济的产出效率。文章从分析金融经济的风险类型入手,对防范金融经济风险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金融经济,风险,防范策略

参考文献

[1]黄赞平.企业金融经济效益及其风险防范策略研究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12):72-74

[2]周浩明.金融危机下民营企业并购的风险及其防范策略探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14(7):99-101

[3]俞仲毅,林宏.基金融信息化中的风险及其安全防范策略[J].引进与咨询,2015(4):61-63

[4]楚郢.我国民间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策略[J].品牌(下半月),2015(5):54-56

[5]郑凯华.基于区域性风险防范的金融生态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14

[6]张志远.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以及金融风险的博弈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12):93-95

试析民法与经济法的基本差异 篇6

在经济的发展趋势下经济法与民法在法律原则的相互作用下,有着基本的行为叙事差异,其一表现在社会经济纠纷的行为判定,通过在不同主体下对经济行为的原则判定分析来审视法律责任主动方和被动方,以基本的法律前提为假设,在民事或者经济纠纷中来划定基本的主体责任。当然,只是单纯的依据法律条约来限定责任主体双方显得是不一而足的,还需要结合经济法和民法的基本概念对法律事实来进行限定,通过对已发生的既定事实来双方相互选取有力证据来支持彼此的法律立场和观点。但是在既定事实的定性方面民法趋向于主被动双方的基本民事权利的看重,而经济法更加注重是经济权利的界定和经济责任的判定,虽然在既定的法律事实当中,二者有着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但是二者在法律的责任和权利判定的过程当中是相互依据的,是通过彼此的法律条款为相互依据,从不同的立场角度来全方位的判定已发生的法律事实,保障法律原则公平公正。但是经济法和民法在基本的原则表现上还是有着极为突出的冲突的,一方面是法律原则出发点的不同,对于已发生的法律事实的责任判定二者相互冲突,另一方面是在法律取证和经济责任的划分上有着差异,一方面重视基本权利,一方面重视经济事实的法律依据,导致二者很难再某些细小的法律方面进行配合,严重限制了经济法与民法的界定性互补,导致二者有所一寸,又有所差异。

二、经济法与民法的法律行为性

经济法与民法不仅在法律原则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在法律行为性的判定方面也是有着极大的差异的,其不仅体现在法律行为主体上的判定不同,同时也体现在法律精神的体现原则上面,通过在对既定法律事实的作用行为上判定来理清法律的集体性行为差异,以法律双方彼此的相互作用来看待已经发生的法律事件,当然在不同的主体行为上,民法与经济法在行为的审视条款上也是有着不同行为原则的体现的,是根据在不同的法律发生情态下对法律的集中性行为进行约束,满足法律责任划分的需要。当然其法律约束适用的范围是非常之多的,其理论情态对于社会经济的道德性制约一般是强力而附带影响的。经济法的理论价值相对于社会实际来说只是具有理论假设情景下的参考价值,对于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经济犯罪案件和民事案件并没有明显的作用,在证据不足的前提下其经济法的主导形式完全是在理论假设的背景下实现的,与实际出入甚大,无明显的法律显现作用。因此,提倡符合于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叫经济法草案是极为重要的,经济立法必须是在经济改革或者是经济结构性调整前提下的做出的未来经济背景框架,它必须将市场经济的一切自然行为因素都集中性包括进去,为实际做出的经济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意志支撑,以此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平稳,保障市场经济的有效的运行。当然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的经济法是宽泛而言的,其立法主体在做出法律出台之前,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将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切因素都要集中的考虑进去,汇总各个方向的汇报结果将制定经济法草案,这里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经济法的立法出台最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经济法发挥实际的作用将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都有效的覆盖进去,而民法更多的体现在集中的社会行为约束和法律道德方面,更多关注于社会纠纷的合理化调解,法律的确权保障和对社会道德的关心,只有在社会纠纷当中合理的引进民法章程依据经济法对经济责任进行责任划分,才能有效促进两者的相互联系,提升二者的相互辅助关系。

三、经济法与民法的确权影响差异

经济法与民法在社会经济纠纷当中虽然有着一定的适用范围但是在集体性的纠纷确权方面表现的又有些不足,不仅体现在法律的集中影响力方面还体现在二者对于法律责任的行为约束上有着较大的迥异,在形成基本的法律化背景差异方面,二者法律权利共享会相互影响,没有集中的法律显现性,导致在事件的基本问题有着原则立场的矛盾,形成了基本的确权影响差异。当然,只要在法律的集中显性方面,协调好二者的相互适用范围,协调好二者的法律影响关系,就能避免二者矛盾的显现,确立基本的法律原则主体。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法的适用范围也是越来越强,其法律效力也是越来越高,但是在社会经济问题的界定性互补上我国的经济法还存在着较大的缺失,一方面是表现在经济法法律伦理效力的缺失,一方面表现在民事经济纠纷当中的法律条约的缺失,导致现阶段我国实行的经济法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对于社会经济问题纠纷的界定性互补不够全面。因此就需要民法与经济法在社会经济纠纷当中相互配合,相互辅助,在共同的有效法律框架下,进行法律行为的判定,认清民法与经济法在不同法律原则下的基本差异。

关键词:民法基本行为差异,经济法界定性互补,法律原则差异,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经济危机试析 篇7

管理学告诉我们:企业的经济管理, 能够令企业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 实现经济运营的调控, 从而令企业达到预期的发展效果, 企业的经济管理与企业的正常运转、合理运转等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 甚至可以说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之一。如果企业中的经济管理缺乏或是不够健全, 那么必然会令企业的发展陷入到十分尴尬的境地中, 甚至会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经营和发展。由此可见, 经济管理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同时也是企业稳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事实上, 经济管理和企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 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良好的经济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经济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一) 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活动, 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之一。一个企业是否能够长期的、稳定的发展下去, 经济是十分重要的。从目前我国企业发展总体情况来看, 整体发展势头尚可, 但是在经济管理中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企业中的管理者、负责人的经济管理意识较为淡薄, 再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过度重视企业业务的发展, 而忽略了管理, 特别是经济管理的相关工作, 还有一些企业中的经营管理者认为经济管理活动其实就是记记账等。这些错误、片面的认识往往会令企业中的经济管理工作陷入困境, 从而导致企业账目混乱、资金缺乏、收支不明等问题出现。因此, 一个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模式等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与发展, 特别是在如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下, 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不仅对企业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还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模式, 为企业增添新的优势与竞争力。

(二) 企业发展对经济管理的影响

众所周知, 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企业的规模必然会逐渐扩大, 当一个企业还是小企业时, 经济管理活动的作用和意义基本无法明显的体现出来, 因此多数小企业中没有对企业经济管理相关问题给予重视, 但是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 对经济管理的需求必然会随之产生, 随着企业收益的提升、投入的增加, 经济管理中的各种问题都会逐渐显现出来, 此时企业必然会通过建立健全经济管理相关制度等方式来解决企业中的经济管理问题, 建立起井然有序的企业运行方式。由此可见, 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需求, 企业发展越好, 经济管理便会越复杂, 提升经济管理水平便会越重要。

二、提升企业经济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 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需求之一,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化程度的加深, 企业发展步伐的逐渐加快, 如何提升企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个人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发展。

(一) 树立正确管理理念, 探索新型管理方法

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 管理理念的正确性是十分重要的, 特别是企业中的经营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管理以及企业的发展。具体来讲, 正确的经济管理理念, 必须能够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处于一个层次, 并且要积极学习一些新型的管理理念, 例如危机理念, 让企业的管理能够具备一定的危机感, 不要固步自封, 强调企业经济管理方针和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际性。另外, 由于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涉及范围必然也会有所拓宽, 因此要在实际经济管理过程中, 做到针对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各类风险进行预测和规避, 探索一些先进的、新型的管理方法, 为企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让企业能够在激励的市场竞争力长立于不败之地, 拥有自身独特的发展特色与核心竞争力。

(二) 健全经济管理制度, 提高经济管理效率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健全性, 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因此企业必须要相关经济管理制度的基础之上, 建立起相对健全的经济管理体系, 保障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各项经济管理活动都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同时要和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相结合, 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适当的根据企业发展阶段的进步来调整经济管理制度体系, 保证各项经济管理制度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体现。另外, 企业应当通过奖惩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相关制度来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 对于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适当奖励, 激发起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三) 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人力管理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和产出一直都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人力资源是企业成本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人力资源也是企业经济管理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企业应当通过培训、讲座、再教育等多种方式手段, 不断提高内部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打造企业强有力的人力竞争力。同时, 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来积极探索人力资源的管理方法, 让企业中的人为企业创造新的效益, 实现“才尽其用”的最终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经济管理和企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容忽视, 一个企业想要长久、稳健的发展下去, 必须要做好企业的经济管理。本文结合自身实践经验, 针对如何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希望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毛伟.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04

[2]任娟.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03

[3]胡远征.关于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资, 2012, 03

经济危机试析 篇8

关键词:宏观经济;GDP增长;通货膨胀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期,外界一致称之为“中国奇迹”!虽然在如今的中国社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并且伴随着让拥有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复兴的伟大目标。但是我始终相信,跟着党走、并且坚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中华大地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到来,并且实现共产主义!

一、中国宏观经济概述

大家知道,经济增长是要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三架马车来拉动的。在中国,投资占GDP增长的份额最高。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一方面是由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格局决定的,另一方面与国家制定的GDP保八增长率有关。中国经济的总体格局会随着经济增长与转变发生变化,而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就得重点理解了。为什么政府要制定这一政策目标?要是无法实现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并且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还会带来相当一部分的问题,如通货膨胀等,这在后面再详细解读。

政府之所以要制定如此的宏观政策目标,其原因我认为与社会的就业问题有关。虽然政府没有公开的数据说明中国目前存在着多少失业人口,但是温家宝总理曾在会见奥巴马时公开承认中国每年有两亿的失业人口。而这又与宏观经济目标有什么关联呢?大家应该知道有这么一个公式: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相应地能解决两千万人口的就业问题。中国每年的保八政策,可以带来一亿六千万的直接就业机会。这对维持社会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一个执政党最关注的问题。

保八是政府必须要实现的一个硬性指标,而政府最易掌控的经济增长三驾马车首先就是投资。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GDP增长中投资占的比重如此巨大,不单单是政府自己的财政投资,还包括与民间商业团体个人合作共同投资。但是尽管动员全社会来投资和借助民间资本也还是无法撑起庞大的GDP增长率,所以政府投资才是投资环节中的重中之重。

二、政府投资带来的主要问题

既然政府投资占主导,政府就得想办法有资本来投资。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可观。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的税负率那么高?其实这就是政府控制贫富差距的微妙之处。税收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随之而来增加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占政府投资的主体并使GDP增长而带动就业。虽然政府的这个设想很好,但是要知道合理的经济结构并不是政府投资占主导而是靠消费来拉动经济。而且,政府投资也会遇到一个很尴尬的问题,要是钱不够怎么办?消费跟出口的份额都是死的,再怎么样都无法再增加多少。而保八目标摆在那,这就逼着政府去用土办法。什么是土办法?那就是印钞票。大家可以从2010年的数据看到国内的GDP近40万亿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却达72万亿。

政府需要额外的货币来投资才能保证保八目标的实现。这额外的货币是超发的。那么保八目标实现了,随之带来的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方案

货币超发近一半肯定会引起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太严重又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这又绕回政府之前一直想解决的社会稳定问题。所以政府就遇到了两难问题,既要保增长又要控通胀。增长一定是要保证,但是爆发了通货膨胀怎么办?认真观察近十年来国内通货膨胀情况,我认为其实控制得还可以,所以可以看出政府所做的努力。

但是超发那么多的货币所引起的通货膨胀问题应该是很严重的,并且政府要解决的话也肯定是有大动作的。但是,在我们生活中我们看到什么了吗?其实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政府真的是有大动作的,并且大家肯定也都知道的,那就是医疗、教育、证券市场、房市这几大块,这就是政府这几年为控制通货膨胀所操刀的地方。

(一)医改与教改

政府得靠超发货币来进行投资进而拉动GDP增长促进就业,但是又不能让这些超发货币在市场上存在,所以政府就开始研究一系列的毁钞计划。先拿改革开放后已经相对成熟的中国市场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时代来说,他们那个时候的最大举动是医改和高等教育改革。以前医疗跟高等教育都是国家拨经费,这两块是相对庞大的民生产业,并且是人民最愿意往里扔钱的地方,所以政府干脆扔掉这两块公费的负担直接让其市场商业化。政府的决策是高明的。果不其然在那几年内虽然政府加大对市场的投资并加大印钞,但通货膨胀并不是太严重。社会上的钱很大程度上转移到这两大民生产业中,然后通过政府的间接回收销毁了这些货币也拉动了国内消费的增长。虽然对这两块民生产业进行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但控制住了通胀还促进了国内消费的增加,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毕竟拿不成熟的民生产业开刀谁都无法保证其结果的好坏。

(二)券市与房市

虽然医改和教改很大程度上缓冲了几年内的通货膨胀率,但是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大,政府要保证宏观GDP目标得以实现就得加大投入、超发更多货币,但医疗跟教育两大民生产业的盆子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政府再想另外的门路来应对新时期的通货膨胀问题。那就是证券市场与房市。回首2007年的大牛市到现在的低迷市场,可能还有很多股民都还不知道其实他们决策并没有错,只不过是当了调控通货膨胀办法下的牺牲品。证券市场是否是政府用来蒸发货币的工具还有待深入研究,毕竟其真正原因只有制定与决策人才会知道。

而房市呢?如今的高房价也是政府造成的?我认为高房价有很多因素,但政府绝对占大头。原因很简单。分税制的实施使地方变吃饭财政,而商品房政策的执行,瞬间的又使地方吃财政饭饱了起来。而政府在这其中的各种税率又使其房价被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有专家认为事实上房价有超过60%是被政府拿走的。我也认为是,但是我还觉得或许不止60%,可能还要更多。

四、未来之路

中国政府的未来思路肯定还是继续想把这块经济总量的蛋糕做大,并且肯定是希望慢慢的由政府投资占主导转型为消费占主导。但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政府能把握好各个环节,就像现在的既要保增长又要控通胀,这就是一个平衡的过程,哪边出问题都会影响全局。幸好中国大地上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拿来用,并且估计可以用到已经完全转向成熟的消费占主导市场。但有好东西也需要能发掘。好比农村,中国的农村城市化被西方经济学家公认是和美国高科技相同的可以在21世纪带动世纪经济增长的大引擎。并且庞大的中国农村也将是中国政府解决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又一个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郭仪,余文忠.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中国经济增长若干问题研究[A].2012年基于互联网的商业管理学术会议[C].

[2]郎咸平.郎咸平论金融危机(之三)[J].中国集体经济,2009(11).

[3]王雪雁.中国经济转型期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经济危机试析 篇9

论文关键词:港口物流;区域经济;多式联运;经济腹地

在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互动中,国外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尤其是欧洲的内河港。欧洲的港口物流大致经历了传统物流、配送物流和综合物流三个阶段,而今,正进入到港口供应链物流阶段。通过港口物流的发展带动港区工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和地区参考和借鉴。

一、鹿特丹港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

鹿特丹港分为7个港区,共有100平方公里,港口水域277.1平方公里,水深6.7~21米,航道无闸,最大可泊54.4万吨超级油轮,是世界第一大港。港口及相关辅助产业总产值占全国GDP的12%,占当地城市GDP的40%,是该市的主体。鹿特丹港有世界最先进的ECT集装箱码头,年运输量达640万标准箱,居世界第四位。

通过完善物流设施强化当地区位优势。现在鹿特丹港同时可供600多艘千吨船和30多万艘内河船舶,年吞吐货物3亿吨左右。鹿特丹港高标准的深水航道和现代化的港口等基础设施为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平台,改善了港口与其他经济区域的集疏运条件,拓展了港口经济腹地。

进行园区建设,优化专业服务,提升港口城市经济。鹿特丹港拥有以提供大宗产品储存和配送服务的Eemhsven物流中心、以提供石油、化工产品专业配送服务的Botlek物流中心以及现代化园区Msasvlakte,这些物流中心均有与码头间的专用运输通道,提供物流运作的必要设备,采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并提供增值服务以及海关的现场办公服务。这些专业化的园区建设为港口物流的专业化分工服务提供了条件。

试析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一、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其意义

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界定

1. 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市场经济的界定多种多样,通常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市场起基础作用或主要作用的资源配置方式。笔者试图从较为综合的角度来界定市场经济,认为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合理高效率配置经济资源和调节人的经济关系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或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指的是能够促使市场主体的市场经济行为和经济利益,以及市场主体与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互相协调的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和持续运行发展的模式。这里所指的市场主体,既包括各种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也包括政府及其管理机构,还包括各种中介组织、行业组织、产业组织和企业组织。市场主体进行各种市场经济活动时常常相互之间产生矛盾与冲突,或者与市场经济各种原则、规则的要求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就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和持续运行与发展,使市场经济运行停滞或中断。只有市场主体的市场经济行为和经济利益以及市场主体与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互相协调,市场主体都能遵循市场经济的各种原则、规则的要求进行经济活动,市场经济才能充分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市场经济才能健康稳定和持续运行发展,也即市场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

2. 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特征

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内涵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性,即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地运行发展过程,不会出现某一个运行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某个环节的停滞、中断,同时,也不能为了加快某一运行过程或某一运行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某个环节的运行而损害下一个过程阶段、环节的正常运行,致使下一个运行过程阶段或环节产生停滞或中断。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制裁和制止不正当的经济行为,例如假冒、伪劣、欺诈等行为,只有严厉制裁和制止这些不正当行为,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连续性、不间断性,市场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

(2)公平性,即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保持公平与公正性。公平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有的市场主体都有公平地参与商品生产、商品交易、市场竞争等市场经济活动的权利,并获得公平的收益;二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每个市场主体都公平地遵循等价交换、自由交换和自由成交的原则,交易双方都能获得经济利益。以上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主体的机会选择应是公平的。公正性是指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市场主体进行经济活动都要采用正当的手段和方法,不使用强制、欺骗和欺诈等不正当手段。公平性在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市场经济只有具备了公平性才能促进可持续性的实现。公平性是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也是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还是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所以只有坚持公平、公正性,市场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

(3)发展性,即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每一个运行过程都要比上一个运行过程有所改进、提高或创新,而不是上一个运行过程或环节、阶段的简单重复,应当是每一个运行过程都比上一个运行过程的发展水平更高、结构更合理、收益更丰厚,也就是说要比市场经济的上一个运行过程有所发展。但是,又不能因为市场经济每一个运行过程都要比上一个运行过程有所改进、提高或创新,而损害市场经济的下一个运行过程的发展,总之就是说,不要因为追求本轮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发展性,而影响或阻碍下一轮市场经济运行的发展性。只有兼顾本轮和下一轮市场经济运行的发展性,市场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

(4)主流性,即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社会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主流性质的作用,它代表了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性质,从而也就决定了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存在的客观性。这种主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作用的主流性质是演进中的社会选择市场经济制度的主要依据和理由,是社会经济健康稳定运行所必需的一种自我推动力量,因而是受社会经济制度保护的,同时,也是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者福利、保障生产者经营者正当获利的正确路径。除了这种市场经济积极作用之外,市场经济还存在着局限性和一些问题,它们起着负面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不是主流作用,它不可能在较大范围内持续占上风。因为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负作用,在其产生之前就已受到制度监控,在其产生之中则会受到监视和管制,在其产生之后则会受到限制和制裁。只有积极作用占据主流性地位,市场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

(二)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 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笔者对市场经济概念界定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优化组织生产要素,高效率配置经济资源,合理调节人们的经济关系。市场经济的目标是: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快速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各种层次的消费需求及其变化。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市场经济的任务是长久的任务,包括不断地优化组合生产要素、高效率地配置经济资源、合理调节人们的经济关系;市场经济的目标是长久的目的或目标,包括不断地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不断地快速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各种层次的消费需求及其变化。概括起来分析,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是不间断的连续运行过程。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某些经济活动参与者采用非正当手段以及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严重阻碍,市场经济有可能出现停滞或间断,对市场经济产生严重的危害。所以,传统的市场经济不能保障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不间断性和连续性的要求。而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保证市场经济不间断地连续运行。

2. 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保障市场经济健康稳定运行

市场经济有自身运行的规律性,在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作用下,市场经济则能够健康稳定的运行。但是,在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因素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一旦这些阻碍性的因素作用过大,就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因而,只有充分发挥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强大作用,不断消除阻碍因素的作用,市场经济才能长久地健康稳定运行。而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保障市场经济健康稳定运行,因为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为市场经济长久地健康稳定运行提供了促使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基础。具体而言,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性内涵,使市场经济运行不中断、不停滞,为市场经济健康稳定运行提供了连续性的机制。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内涵,使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有了经济行为必须遵循的原则或规则,为市场经济健康稳定运行提供了社会基础机制。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性内涵,使市场经济运行不断有所改进和提高,为市场经济健康稳定运行提供了创新机制。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性内涵,使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发挥着主流性质的强大作用,为市场经济健康稳定运行提供了规律保障机制。

3. 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提高市场经济效益

亚当·斯密认为专注于一种工作,减少在不同工作任务之间的转移,是分工提高生产效率的好处之一。市场经济为提高经济效率而促使分工日益精细,而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则既可以促进行业间、行业内和企业内的分工更加精细化,又可以促使这种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保持连续性,从而使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最终促进市场经济的效益大大提升。

市场经济在运行中会受到非法手段、不正当竞争和负面作用等障碍性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和消除这些障碍性因素的消极作用,市场经济就可能偏离正确的方向,或者停滞或中断,从而出现曲折和反复,造成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地协调处理各种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和冲突,兼顾各种市场主体的权利和各个发展阶段的公平性,最大限度地消除障碍性因素和有效地控制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这样也就避免许多产生经济资源浪费的情形,相应地提高市场经济的效益。再者,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连续性等特征,能够促使市场经济连续和不间断的发展,从而可以避免市场经济运行的停滞和中断所造成的经济资源的浪费,这样既可以大大降低市场经济运行的经济成本,也可以大大提升市场经济的效益。

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是一个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总结经验的过程,试错必然会付出相应的经济成本,从而使摊平后的经济效益有所下降。而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吸收了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所有成功经验,使市场经济具有了连续的发展性,同时还协调、兼顾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各个阶段和各轮运行过程的发展性,即市场经济运行的各个阶段和各轮运行过程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其发展应享有同等的权利,这样就能使市场经济更长久地健康稳定的运行,从而会大大降低市场经济运行阻力过大或出错造成的停滞、中断所形成的经济损失成本,大大提高了市场经济的效益。

4. 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提高物质财富的增长速度

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及其变化,引导各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经济活动,使市场联结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中介或桥梁的作用得以分发挥,因而,能够较好地解决个别劳动耗费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引导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标准,不断降低个别劳动消耗,这样一来,就可以促进商品形成合理的较低的价格,扩大商品的销售量,使生产商品的价值不断得以实现,生产者与经营者获得的利润不断增加,因此生产的再投资可以不断增加,资金可以正常流通运转,微观生产效率和产量不断提高,宏观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可以顺利进行,从而使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速度不断提高,为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财富基础。

二、二重性与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存在着二重性,市场经济二重性会导致市场经济产生两种不同的状态:当促进市场经济健康稳定运行的积极因素发挥主导作用时,市场经济便走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而当阻碍市场经济健康稳定运行的消极因素发挥的负面作用过大时,市场经济运行可能出现停滞或中断,走向不可持续状态。

(一)市场经济的二重性

市场经济从其形成开始就具有二重性,既存在着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积极作用的一面(有学者称这时的市场经济是“好的市场经济”),也存在着阻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负面作用的一面(有学者称这时的市场经济是“坏的市场经济”)。(1)

1. 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二重性

现代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正面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对于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市场经济在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方式问题上,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最优方式,而并不是理想状态下的最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与市场经济在所有具可行性的方案中,是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一个“不完善的可选事物间的抉择”。(2)二是市场经济对于社会成员的激励作用。市场经济比其他经济运行体制更能调动人们从事生产、交换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如斯密所言的那样:“每个人改善自身境况的一致的、经常的、不断的努力是社会财富、国民财富以及私人财富所赖以产生的重大因素。”(3)当然市场经济在信息的分配与传递等方面也存在很多优势,但从总的方面而言,对物的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对人的能动性的调动是市场经济优于其他经济形式的最根本之处。

现代市场经济具有二重性,其存在与运行并不总是与人们期望的理想状态、主观要求及道德价值判断相一致,总会存在矛盾和不完善之处。就市场不完善而言,涉及到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从市场机制、市场体系到市场环境与规则,再到市场主体,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某些不完善之处。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不完善的客观性与相对性;二是要以发展的视角来看待不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各个部分不断地在趋于完善的同时,又体现或者暴露出新的不完善的地方。就市场失灵而言,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部性;二是公共物品;三是垄断;四是分配不公等。市场失灵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仅仅是指经济运行的层面,市场失灵即为偏离帕累托效率的结果,即市场并不能保证经济规则能够自动实施,经济运行自发实现。另一个则是指经济关系层面,即市场不仅调节资源配置,还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一旦市场贫富差距过大导致分配不公,就会使市场对人们之间经济关系调整失灵,从而使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恶化,这种恶化一般还会向普通社会成员进行扩展,从而使市场失灵造成严重的后果。

2. 经济利益导致市场经济后果的二重性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市场经济是一种逐利经济。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会利用一切手段和途径来追求经济利益,这种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则会导致市场后果的二重性。而市场经济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结果。

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市场规则和体系本身不仅比较完善,而且市场主体形成了一种自觉遵守规则和遵循市场经济运行体系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市场运行秩序良好;二是市场经济还处于一种良性的外部运行环境中,法治健全,市场主体能够自觉地遵守法律,法律得到较好的维护与执行;市场主体能够自觉地受政府各种明确、合理政策的引导和约束;三是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利益循环机制,使得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达成统一。在这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则激励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采用各种正当的手段去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质量,同时改进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的成本和价格,通过扩大销售量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正如斯密所描述的那样,“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4)而这将产生积极的市场经济后果。

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或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行为打击和控制不力,那么经济利益则会使某些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受着贪欲的驱使”,(5)不惜用强制、暴力、不正当的手段去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不惜通过从事非正当经济活动,采用损害消费者和正当生产者经营者经济利益的办法,来快速增加自己的经济利益,导致消极的负面市场经济后果。

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和对待市场经济的二重性,“不应该像那些类似宗教的信仰一样,要么认为它完美无暇,要么批评它生性邪恶。”(6)关键问题不在于有利的同时兼有弊,而在于是否能够取其利而避其弊。

(二)二重性对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市场经济二重性,对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制约着市场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

1. 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促成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产生并且得以发展,就在于市场经济具有促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积极作用。从古典的自由市场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的演进,显示出市场经济发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要求,一方面,要有一系列反映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要求的市场经济制度,即不断消除阻碍市场经济运行的障碍,使市场日益发展完善,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市场经济原则及违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要求的惩罚措施等一系列市场经济制度;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要严格遵循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进行经济活动,即用市场规则、市场经济原则等一系列市场经济制度规范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经济行为,使遵循规划的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能够源源不断地获得经济利益,违反规则者则受到严厉的惩罚,从而得不偿失。

在这两个方面的条件都能充分发挥作用时,一系列市场经济制度就成为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经济活动的最高要求、准则或规范,它就是一种无形的社会约束力,迫使或诱使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遵循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这样一来,大部分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从事经济活动。由于遵循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开展经济活动可以持续地获得经济利益,所以会使大部分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渐渐养成遵守市场经济制度的习惯。只要大部分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都能习惯地遵循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进行经济活动,就能促使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积极作用成为市场经济的主流作用,就能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就能够正常稳定运行,从而实现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2. 市场经济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负面作用破坏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负面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一是市场经济本身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市场条件与市场体系完备、市场运行能够对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情况下,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某些结果不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判断标准而产生负面影响。二是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非经济手段和不正当经济手段出现产生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会驱使一些人采用特权、强制、暴力、窃取商业秘密、造谣诽谤、散布虚假信息、欺行霸市、欺骗欺诈以及其他许多不正当手段掠夺他人的财富,从而产生负面影响的。三是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非正当经济活动的产生从而产生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在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负面影响,假若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没有政府严格管理和法律及相关的制度严密保障,或者这些方面的职能错位、不到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就会导致市场经济运行停滞或中断,产生严重的社会经济混乱,从而出现市场经济的不可持续状态。所以,只要市场经济自身产生的负面影响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有效转化,只要一系列市场经济制度无法充分发挥规范作用,只要人们追求经济利益时不严格遵循一系列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市场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市场经济就会出现不可持续状态。

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由于市场经济二重性的影响,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

(一)确立、完善和健全市场经济原则等一系列市场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这些规律决定了市场经济具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及其相应的规则、秩序等制度,包括所有权原则、平等原则、自由原则、互利原则、服从原则、均衡原则等。所有权及其相应的规则、秩序和制度保证商品交换的正常进行。平等原则及其相应的规则、秩序和制度保证市场等价交换、市场机会公平。自由原则及其相应的规则、秩序和制度促使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主承担收益风险、自由竞争、资源自由流动。互利原则及其相应的规则、秩序和制度促使市场主体间利益趋于一致,使大多数人能够分享市场经济发展成果。服从原则及其相应的规则、秩序等制度促使人们不进行违背这些基本规律与规则市场经济活动,同时服从政府在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过程的权威。均衡原则及其相应的规则、秩序和制度保证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统筹考虑社会的各个方面,能够通过调整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关系及整个社会力量来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及其相应的规则、秩序等制度,市场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

(二)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市场经济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如何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为此,一要完善市场机制;二要完善市场体系;三要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核心的内容,是市场运作的最基本机制。只有市场机制处于比较完善的状态,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才能够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市场机制的发挥还需要相应的运行实体,这就是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得以运转的载体,没有相应的、完善与健全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积极作用得以发挥的能动性因素。市场经济积极作用的发挥还需要依靠市场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主体的种类越来越多,其利益冲突也越来越复杂,只有市场主体遵循市场规则、市场经济原则等一系列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规范地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才能够完全发挥出来,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

(三)尽量避免和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

尽量避免和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是保障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首先,要积极地处理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负面问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市场主体,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试图控制、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从而使市场经济偏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损害整个市场经济发展。其次,市场经济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与完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诸多问题,市场经济对这些问题的适应、调整与应对总有一个过程,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与应对,就会导致很多负面问题,影响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再次,要处理好市场、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关系不协调带来的负面作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模式下,市场、政府、企业等市场主体还需要相互协调协,其各自的作用是有边界的,超越边界就会破坏市场经济基本原则和运行秩序。如果市场经济消极作用得不到严格的控制,那么少数不正当的、非法的生产经营者就会获得更多利益,就必然违背市场经济的原则等一系列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使市场经济走向反面。

(四)严厉制裁破坏市场经济原则、市场规则和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

只有及时发现阻碍市场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时严肃处理市场经济中的各种问题,及时消除其负面影响,才能从反面教育、引导、促进或迫使市场主体按照按市场经济原则、规则和秩序从事市场经济活动。为此,必须设立严厉的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让严重破坏市场经济原则、规则和秩序的市场主体丧失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资格。这样才能使市场经济规律正常发挥作用,保障市场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五)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对市场经济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市场与政府相对立的二元市场观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市场与政府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种力量,处理好市场经济的二重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政府必须在市场体系、规则体系等方面加强引导,运用政府的权威性,确立相应的市场规则、市场经济原则等一系列规范性的市场经济制度。政府要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明确有关的产业政策,引导市场主体的市场经济活动。这样才能使市场主体按照有利于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则和秩序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政府要倡导积极的、正面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形成一种符合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文明,这样才能从长远保证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履行自身的职能,运用政府的资源和手段消除那些依靠市场经济自身力量难以避免和消除的负面影响。同时,为了克服政府行为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负面影响,政府发挥作用的方式必须向形式多样化、手段丰富化、干预间接化转变。

摘要: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公平性、发展性和主流性特征。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保障市场经济健康稳定运行,提高市场经济效益和物质财富的增长速度。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二重性,经济利益也导致市场经济后果具有二重性。市场经济二重性影响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确立、完善和健全市场经济原则等一系列市场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和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严厉制裁破坏市场经济原则、市场规则和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政府应制订促进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引导市场主体进行促进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活动,打击不正当市场经济行为。

关键词: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注释

1较早提出“坏的市场经济”有钱颖一(2000),参见其《警惕滑入坏的市场经济——论法治的市场经济,》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2000年第6期。樊纲(2006)则认为不存在什么“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无论两者的论点如何,都承认市场经济本身存在问题。

2[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还是政府——不完善的可选事物间的抉择》,重庆出版社,2007。

3[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文版,上卷,第316页,商务印书馆,1972。

4[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文版,下卷,第27页,商务印书馆,1972。

5[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文版,下卷,第225页,商务印书馆,1972。

上一篇:乳腺微小结节下一篇:便秘患者的预防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