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施教八篇

2024-09-12

爱心施教 篇1

好教师, 不一定是显赫的名人或优秀专家, 但一定是有爱心和责任心的, 一定是学生所需要的。师爱是无比伟大也是普通渺小的。说它伟大, 可能因教师不经意间的丝微关爱或微不足道的举动, 就会让学生铭记并受益终生;说它渺小, 因为它始终仅存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师生间平时交流的点点滴滴之中。本案例普通而又典型, 王爱娣老师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学生的爱, 她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篇案例文章, 还是她平凡而又常态的教学工作的真实写照。

通过这篇案例, 让我们看到了她对待学生的用心和爱心至真至诚, 看到了她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的至趣至智, 更让我们看到了她“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智慧和她对体育教育工作的那颗挚爱之心。在她心里, 每位学生就是一颗颗闪烁着独特光芒的小星星, 她与学生间真挚的情感和她的敬业精神, 无不感动与激励着体育教师。让我们深信只要眼里有学生, 心底装着学生, 课堂才能还给学生, 教学才能使学生受益。

尽管只是一节再普通不过的常态课, 但王老师却做到了用心和创新, 当学生抱怨游戏老套, 发出阵阵“抗议”和不满时, 王老师并未怒火冲天地训斥和批评, 也没有按部就班地拽着、逼着和拉着学生去做游戏, 反而是颇具耐心和幽默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一改传统观念和教法, 在原游戏基础上, 进行拓展并创新出更多玩法与练习。

在充满活力与竞争的校园环境中, 学生的思维活跃、求知欲望高, 感情丰富多变, 善于张扬个性, 但自尊心强而脆弱。他们对“管教”式的威逼教育心生反感, 对“说教”式的“摆理教育”感到厌倦, 而对“唤醒”式的引导教育充满期望, 对“尊重”式的“信任教育”充满期待。他们更迫切地希望教师在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教会他们技能和做人的道理。学生的创造力无限大、潜力无限深, 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和启发, 适时鼓励与帮助, 他们的能力是超乎想象的。

案例中王老师做到了用心做事, 爱心育人。她的课堂是开放自由的, 学生是快乐的;她的课堂是充满智慧的, 学生是聪慧富于想象的;她把课堂视为挖掘学生潜能的启发器, 她把课堂当作点燃学生运动激情的助燃剂, 她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能力的大舞台, 而不是监管限制学生的“管教所”。

爱心施教 篇2

一、分层教学

学生的智力、基础、学习动机、条件、实践能力、意志等都有不同, 各有差异,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关注学生特点, 进行分层教学。比如, 笔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家庭情况、学习能力等以后, 把班级分成A、B两个层次 (教师心中有数, 不对学生公布) , 其中学习习惯良好、智力水平良好、学习成绩良好、行为规范良好的同学归为A层;而学习习惯较差、成绩偏弱, 行为规范较差的归为B层, A层、B层学生进行合理搭配, 组建学习小组, 班级的数学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包括数学课堂的讨论交流、行为评定、成绩分析等。小组设定组长, 建议由成绩较好、规范较好的A层学生担当, 利于组织小组活动;设立发言人, 建议由性格较为内向, 成绩偏弱的B层学生担任, 利于学生的性格、习惯、态度的转化;设立记录人, 建议由字迹“潦草”, 粗心马虎的B层学生担当, 利于其炼就一颗沉稳的心。小组内部的两个层次的人员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之中, 即B层学生通过努力, 在成绩、规范、态度上有所突破, 转化为A层学生。

二、分层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课堂标准, 紧扣纲要, 结合学生实际, 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 制订适度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低层目标是打基础, 培养学习兴趣, 规范行为,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易获得成功的体验;高一层的目标要有所拓展, 能挖掘学生潜能, 有一定的思维提升, 激起学生的深层思考。高一层目标要有所拓展, 比如, 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课时, 笔者设置的教学目标为: (1)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2) 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理和性质定理来解决问题。 (3) 能充分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在这个目标设置中, 我们可以看出: (1) 和 (2) 为低层目标, 要求学生了解识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并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图形相似例子加以说明。 (3) 为高层目标, 要求学生能掌握解题的方法, 并举一反三, 完成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三、分层备课

根据学生的分层, 目标的分层,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要考虑到两层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分析能力, 对重难点进行排查, 根据学生的层次分组, 按照教学目标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 尤其要关注如何解决学习困难学生的潜能发展, 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都能有所收获。比如笔者在备“解直角三角形”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觉得解直角三角形需要有哪些知识?”这个问题的提出是针对A层次学生, 让其自主回忆解三角形所用的几个知识点, 包括如何确定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的应用, 边与角关系等。然后, 设置例题, 如图, 东西两炮台A、B相距2000米, 同时发现入侵敌舰C, 炮台A测得敌舰C在它的南偏东40°的方向, 炮台B测得敌舰C在它的正南方, 试求敌舰与两炮台的距离 (精确到l米) 。分析题目:已知条件是什么? (AB=2000米, ∠CAB=50°) , 那么求AC的长是用“弦”还是用“切”呢?求BC的长呢?显然, AC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 应该用余弦函数, 而求BC的长可以用正切函数, 也可以用余切函数。再设计追问: (1) 在求出后, 能否用勾股定理求得BC; (2) 在这题中, 是否可用正弦函数求AC, 是否可以用余切函数求得BC。这样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设置达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四、分层授课

课堂讲授要坚持分层指导原则, 既要让B层学生跟上, 又要上A层学生“吃饱”。比如把课堂分成“必学”和“选学”两个模块, 展开教学。“必学”模块要求A层和B层学生都要掌握, 同时, B层学生要熟练掌握运用;“选学”部分为有余力的B层学生设计, B层学生不作要求, 但是鼓励其尝试, 对尝试者应给予鼓励性评价。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 要少而精, 不能面面俱到, 不能顾此失彼,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讲基础知识时, 重心放在A层学生身上, 让学生跟着走;讲拓展题时, 重心放在B层学生身上, 点拨思维, 培养能力, 让学生跟着跑。

五、分层练习

练习的设计要多层次, 符合阶梯原理, 它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步骤, 只有分层布置作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前面已取得的学习成果。所以, 在布置作业和课堂练习时, 教师要精心设计, 面对全体, 尽可能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训练, 使其会做、乐做, 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对B层学生可布置一些较为简单的基础题, 既能使他们稍加努力就能完成, 又能体验到成功的喜乐, 也可使其通过训练, 更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对于A层学生, 要在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 适当拔高以调动其学习的钻劲, 尽可能地让他们吃饱。

爱心激励 因材施教 篇3

关键词:成因 措施 爱心 诚心 耐心 因材施教 健康发展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教其如何做人,使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学生这个群体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思想品德都参差不齐,因人而异,因此,对于他们的教育就要因材施教,尤其是对一些后进生,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教育,用爱滋润,用心浇灌,使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下面是我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所做的尝试。

首先分析其成因:(1)有的学生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若没有足够的关心,就可能使他产生抵触心理,以致仇视父母,与老师作对,甚至在同学身上寻找报复。

(2)一些特殊生由于家庭破裂或是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放任自流,因此养成了他们自由散漫的个性。这类学生缺乏纪律观念,迟到、早退的事时有发生,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听听,不感兴趣的课就不听或干脆一走了之。因为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可能厌恶自己的家庭,因此到处游荡,行为散漫。可谓自由散漫型。

(3) 由于受到离异父母的冷落,或从小受到外界过多的批评,因此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卑感强,渐渐在心理上建立起情感的屏障。不善交流,喜欢独处,自我欣赏,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自我中心,对集体和他人的事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班集体的任何活动都不想参与,集体荣誉也似乎与他不相干。这类学生属于孤僻冷漠型。

(4)有的学生往往由于父母对孩子过分不放心,什么事都包办代替。由于受到的外控过多,孩子的身心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因此自制力差,做事也没有自觉的行动目标,遇到困难不是软弱退缩,就是随波逐流,而不是自己想办法去战胜困难。属于意志薄弱型。

认识学生、研究学生是为了更好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因材施教,使他们各有发展。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迅速发展,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他们求知欲强,容易接受好的影响,但是一部分特殊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或家庭环境的影响,可能向双差生的方向分化,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这类学生的特点,更要用爱心激励他们,在接受爱的过程中学会爱别人,为他们创设一个信任、接纳、理解、尊重的情感氛围,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据此我采取了如下教育措施:

(1)建立班级学习互助小组,把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不论是学习上还是思想,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班主任要有颗仁爱之心,经常设身处地的为后进心考虑、解决问题,安排座位,我坚持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我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教课中;班级活动,我不忘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自身的价值。对父母离异的學生,经常与他们交谈,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对屡教不改的,我则寓爱于严,严中有爱。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是成功教育后进生的关键。

(2)常常找后进生谈话,与品学兼优的学生相比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心灵总有一堵厚厚的墙,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你的理解、谅解和信任,我的做法一般都是先拉家常,谈谈自己的过去,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缩小心灵间的距离,在这个过程应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见,以诚对待,以一个朋友身份与之交流,如果赢得他的一句“老师,我和你好相似”,说明他把你当成朋友了,把你当做可以倾述的对象,那么以后的工作就太容易了。如果他们犯错不要当众批评,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是成功教育后进生的保证。

(3) 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是后进生的特点,你做工作之前应抱有“充许犯错”的想法,千万别说“我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怎么还……”,更不要动辄叫家长等等。一定要有耐心客观分析不良行为反复出现的原因,要及时发现、及时抓住、及时诱导,做到防微杜渐。当然,这里所指的耐心教育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要做有心人,为后进心的转化积极创造条件,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千万不要吝惜“好话”,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燃得更旺,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我,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4) 学习落后的学生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有厌学情绪,以致做出违纪的事。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在日常学习中,不能太苛求,关键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使他们也能体会到战胜困难获取成功的喜悦。二是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要经常组织他们阅读课外优秀读物,培养读书的兴趣,组织他们参加有益的兴趣活动,使后进生在活动中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体验自身的价值。这时,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三是要常抓不懈。后进生学习底子薄,非一朝一夕就能提高,而其身上的毛病会时常重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持之以恒,花大功夫。只有不折不扣的付出,才会有显著的成效。如果忽冷忽热,将会事半功倍。

对于后进生,只要有爱心、诚心、耐心,因材施教你就能转化他们。使他们学会爱和感受被爱,建立自信,增加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毅力,战胜自身弱点,全面发展,健康地成长。

爱心施教 篇4

兴化市陈堡中心小学 胥爱顺

[摘要] 人人都会犯错,但犯错的性质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老师纠正错误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偶尔为之”,我用耐心纠正孩子的价值观;“不自觉为之”,我用爱心激发孩子的积极意念;“我行我素”,我用真心交换他们的真情。教育学生也和种植花木一样,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修剪等,这叫“因材施教”。

[关键词] 耐心 爱心 真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他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在这里我想套用一下:“真纠错也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人都会犯错,但犯错的性质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老师要根据不同情况来选择纠正错误的方法。叫人纠错也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一、“偶尔为之”,我用耐心纠正孩子的价值观。

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是很重要的。教师如果只知板起面孔,语言刻薄,一味地责怪甚至体罚,这样不仅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会起反作用。纠错是一门艺术,需要耐心。学生犯了错误,教师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任意责罚。我们教师应当理智耐心地分析并寻求合适的方法。纠错的方法有很多,如当面指正、个别谈话、暗示法、感化法和设身处地法等。不管哪种方法,都应注意以鼓励为主,通过教育,把孩子引向健康成长的方向。我们班有一位学生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无暇顾及他,他寄居在舅舅家,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教导,孩子的性格内向,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有所偏差。平时父母给他的零花钱就放在抽屉里,要用了他就自己拿。一次钱花光了,他就自己拿了舅舅屋里的钱,也不和舅舅打声招呼,后来舅舅来到学校跟我交流了这件事,并说他这样自己拿东西的情况不止一次,也不敢跟他多说,怕伤了孩子的自尊。我觉得对这样的学生要辩证地看,1

因为特殊情况,他自己根本不认为这是一种不妥的行为,但如果直接指出他的错误,无疑会使原本就敏感的他自尊心受到伤害。我决定主动地多关心,没事的时候和他聊天,邀请他去我家做客,生日的时候给他买点小礼物。终于有一天他主动的找我谈心,我们谈了他的生活,父母,在学校和家里的一切表现。孩子一旦把心交给老师,什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不自觉为之”,我用爱心激发孩子的积极意念。

我班的涛涛同学非常聪明,成绩也不错,但自控能力比较差,自理能力也不行,几乎每天都要犯一些不必要的小错误,为此经常挨批评,时间长了,他对批评产生了很强的免疫力,错误照犯不误。用他自己的话说“老师,我也想改,可是改不了”。我试着改变教育方法。别人去上体育课,课桌、凳子都能按要求摆放。而他,凳子没摆放好,课桌上书本散落一大堆,课桌里乱七八糟,有的书本几乎“呼之欲出”,书包、墨水瓶等也散落在地上。我便将他的桌凳书本收拾好。下课了,他回到教室,我提醒他道:涛涛,是不是忘了收拾书桌?我帮你收拾好了。他听了觉得不好意思起来。后来类似的事情就很少发生了,他总不至于老麻烦老师帮他收拾桌子吧!除此之外,对于不戴红领巾,放学不排队等问题就很少采取正面处理的方法了,而是采取一些冷处理的方法,结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们犯的错误少了,相互打小报告的现象也随之减少了。记得有一次大扫除,涛涛完成了自己的擦桌子任务后,还帮助别的同学整理讲台。于是,对于涛涛的这一举动,我“小题大作”,特地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了他关心同学、热爱集体的行为,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以前经常挨批评,现在成了榜样,他反倒不好意思起来。不过,我这样做激励起了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那之后,他犯小错误的次数明显减少了。这件事告诉我,只要方法得当,每个学生都会慢慢改正错误,不断进步。对此,我还专门与任课老师们进行了沟通,我们一致认为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性格特点,并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运用合适的方法去引导,这样学生的缺点才会得到更有效地改正,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爱护、信任、期待能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力,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意念支配下进步、向上。

三、“我行我素”,我用真心交换他们的真情。

学生偶尔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犯错当成一种成就而引以为豪。也许这样的 2

学生除了犯错,已不能通过其他方式来体现自己的存在感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不能“流芳百世”,但求“遗臭万年”吧!

每个班上都会有些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姑且叫他们后进生吧。成绩后进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后进。他们长期生活在家长的呵斥、同学的戏谑、集体的排斥之中,缺乏应得的关爱、尊重和信任,最终破罐子破摔,继续“我行我素”。

一天,孩子们吃完饭回到教室,学校分管食堂的主任打电话给我,叫我去食堂看一下。我猜测一定是他们就餐时做了什么坏事了。于是我赶紧去“作案现场”搜集证据回来好教育他们。虽然心里早有准备,可是亲眼目睹之后,我还是大吃了一惊。只见他们用餐的地方,桌子上、凳子上、地面上,到处是白花花的饭粒。桌上横七竖八地堆着几个盘子。盘子里的饭菜被搅得一塌糊涂。听食堂里的工作人员说几个学生吃饭时不知怎地就闹了起来。就跟打雪仗似的打起了饭仗。我听了差点没气晕过去。缓过神来后,我以百米考试的速度爬上三楼冲进教室,把几个肇事者揪出来一起到了食堂,让他们自己清理干净。连他们自己都被自己所造成的烂摊子给震惊了。一个个如临大敌似地耷拉着脑袋,也顾不了那么多了,用手把桌上、凳子上的饭粒都捋干净了,地上的用掸子扫了。回到教室,一个个排在讲台前,我软硬兼施地对他们进行了一番教育。为了这事,后来几天全班排队去食堂吃饭时,得边走边背诵《锄禾》呢。

然而好景不长,才去几天,又有了新状况。那几个学生又在食堂吃饭时丢菜,“粒粒皆辛苦”是没错,老师没让背“菜菜皆辛苦”啊?是我的疏忽!赶紧又是一番教育。这不又来了:他们几个“惯犯”经常到楼下东北角玩耍。那儿有几根水泥空心管,最北边还有个小竹丛,他们会爬上水泥管在竹子里玩捉迷藏,全校这么多班的孩子,除了他们还没有人发现那个乐园。体育课上,他们竟然又爬上了学校的雕塑„„

对于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他们已然产生了对抗情绪,变着花样打擦边球,给班级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我想假如我和他们面对面坐着,或蹲下身子与他们相互平视。这样就消除了因身高的距离而产生的心灵上的距离。于是我们进行了“促膝长谈”的小型座谈会,只在我和他们之间进行。谈话过程中,我改变了以往说话的方式,不说“你们是怎么搞的?”“你们到底想让我说几遍?”变换成“我”字开头。“我发现你们这几天有些行为不规范,我们一起来纠正它们,好吗?”在这充满浓浓关爱的话语里,学生自然也会去思考自己的行为举止,去改进自己的行为。美国教育专家托马 3

斯· 戈登说:“这种以‘你’字开头的口吻,无异于用手指指着孩子的鼻尖,使他们感到没有被关爱。”尊重学生人格,体现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让学生充分沐浴教师的关爱,在爱的港湾里自愿改正自己的行为举止。

只要我们诚心诚意地去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即使“冰山”也会被融化的。

有句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旁观者的教师,当然是清的。我们的使命正是用我们的耐心、爱心和真心为他们拨开迷雾,让他们认清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再迷失。

如何对弱智儿童施教 篇5

一、教学内容要难易适中、教学方法要灵活使用

要使学生能在体会成功的基础上,激发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最好的方法是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难易适中,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灵活使用。如,进行美术课教学时,教师可对需要临摹的作品进行讲解。针对有些学生听不懂,无从下手的状况,教师可采用“自己画一笔,指导学生画一笔”的教学方法并及时巡视指导,较难之处要手把手一起来画。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如,教材中画大小两艘帆船,对于智障学生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分两个课时来进行,每节课画一艘。

二、采用趣味教学法,提高学生兴趣

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在教学时,要为学生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感知、理解和掌握知识。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说出一系列的动词(笑、哭、跑、跳等),要求儿童依次做出相应的动作,以增强他们对这些词义的理解;在劳动技能的教学中,教师运用“角色游戏”的方法,学生通过扮演售货员、售票员、餐馆服务员、顾客等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表现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非常明显。

三、多表扬,少批评

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曾经说过,要想孩子取得进步,就要多对你的孩子竖起大拇指。可见,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强化。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教师也应对学生的进步多加表扬。如,值班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卫生清扫。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安排工作,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学生刷碗、扫地、倒垃圾。一些不愿干活的学生,教师要采取“表扬、鼓励”的方式,使喜欢干活的学生,越干越起劲,不喜欢干活的学生也迸发出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提高了其自理能力。

四、多一些爱心和诚心

给施教行为更多的理性 篇6

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是无可厚非的。这体现了为师者对人性的尊重, 也体现了为师者对学生的关爱。但作为一名有所为的教师, 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势必要对学生施以某些行为, 以实现相应的教育目的。种种施教行为总是用语言和肢体表现出来。在法律不断完善的今天, 在对个体倍加关注的今天, 为师者的施教行为稍不留心, 就会被打上“侵犯学生人格尊严”的烙印, 使其甚至家人身陷责难和法网之中。那么, 如何对待施教行为, 使为师者少些顾虑和烦恼, 多些时间和精力搞好教学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作为施教者, 首先, 应该明确国家的相关教育政策及法律, 用政策和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其次, 在施教过程中, 应始终保持理性的头脑, 用一颗爱心化解和处理各种矛盾和难题。切勿火字当头, 简单地骂简单地打, 激化小矛盾, 搁置小难题。

作为学生和家长, 当教师的行为木已成舟时, 应理性地从善意、恶意或失意三个方面分析其行为, 再对症下药。如教师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端正学习态度等, 其手段并未给孩子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只是让他站了一会儿或掉了几滴泪, 且孩子有所醒悟或悔改。那么, 老师的“体罚或变相体罚”就是善意的, 学生及家长应该多和老师交流沟通, 以求师生和谐共进。如果老师本人心胸狭窄, 因琐事或私事硬找了学生的茬, 故意使孩子挨了骂或受了痛, 甚至受了侮辱, 那么, 老师的行为就是恶意的, 学生及家长应追究他的相应责任。如果老师在施教时虽然目的是善意的, 但由于采取的方式过激或不妥, 造成了孩子身心的严重伤害, 那么, 这种行为就是失意行为, 教师、学生和家长应积极协商做好善后工作。

作为校方或教育主管部门, 除了平时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外, 遇到此类纠纷, 在积极维护学生和家长合法权利的同时, 也应以事实为基础, 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做好老师的思想工作, 也维护其相应的合法权利, 保护其工作的积极性。切莫为了所谓集体形象或个人乌纱, 凡事往教师身上推, 一棒子打死他。如若这样, “死”了的就不光是一个人了, 同仁们也会胆颤、心寒。教育只能成一方死水, 就如同只有和尚吃饭没有和尚诵经的寺庙一般。

社会民众及新闻媒体, 也应保持理性, 实事求是地看待分析教师施教行为。切勿无风起浪、捕风捉影、推波助澜、夸大其词。如不然, 虚假捏造夸大的谈资淹没和炒焦教师是小, 淹没和炒焦教育就事大了。“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本没本焦, 国之大计安在?

探究心理 因材施教 篇7

一、教育过程中的几种典型表现和心理分析

漫不经心型:这种情况尤其在大学的课堂极为常见, 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 长篇大论, 眼光甚至都不看听讲的学生们一眼, 而课堂上的同学们则是东倒西歪、交头接耳甚至呼呼大睡。在这样的课堂上, 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没有最起码的交流, 往往是既浪费了教师的时间, 也耽误了学生的青春。此种情况下, 老师们往往认为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 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听不听由你, 反正我讲了, 从上课一开始, 就等待着下课, 没有将教育的目的———让同学们掌握知识———彻底贯彻和落实, 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学生们认为这种课程没有意义, 离自己的距离很远———至少认为没有太大意义。这样一种几乎没有发生任何互动关系的教学, 效果可想而知。

恨铁不成钢型:这种情况在大学里不太常见, 更多的是出现在中学、小学阶段, 出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具体表现在讲课急躁、迫切地希望受教者能够马上掌握自己所讲述的内容, 相对于上一种表现而言, 施教者之急切, 使得其难以体察到受教者的感受, 很难说这两种方法之中, 哪种更好一些。在这种情况下, 施教者的心理是急迫的, 在受教者比较落后 (或者自己认为落后) 的情况下急于让他们在成绩上追上或者超过自己设定的目标, 其功利性也更明显。这种心态的可怕之处在于, 施教者往往具有极强的责任心, 从而也更加容易在心理上给自己不断暗示其行为的正当性, 并以正当性作为正确性的依据, 往往容易在这条偏激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教育的效果而言, 第二种方式不见得比第一种方式更有效, 其实对受教者的额外伤害可能更大。

二、学习的一般心理分析

对于未知的知识的学习, 学校教育的一般学习过程是, 掌握背景, 听从讲解, 思考, 练习, 巩固, 再深入思考而有所得, 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在这样一个连续推进的过程中, 任何一个过程受到阻碍, 都会影响教育效果的落实。而为了顺利实施教育的过程, 受教者应首先有对于学习内容的兴趣。学习者兴趣的建立涉及到多个方面, 学生的志向、理想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013年3月17日, 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谈到了古人说的“功崇惟志, 业广惟勤” (《尚书·周书》) , 所以, 树立远大的志向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当前的语境中, 志向往往流于空洞, 变得不切实际, 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但其实志向跟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考取更好的学校, 甚至于通过考试改变贫穷的命运, 都是志向, 它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和强大支撑, 它使我们在困难的时候看到希望, 在取得成功的时候看到差距, 在疲惫的时候得到激励, 在懒惰的时候得到鼓舞, 从而不断刻苦努力, 并取得最终的成功。孔子云:“取乎其上, 得乎其中;取乎其中, 得乎其下;取乎其下, 则无所得矣。”就是说, 一个人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究竟能够走多远, 坚持多久, 关键在于设定的目标有多么长远, 目标越远大, 就越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当然,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篇》) , 为了达到长远目标, 需要一个个的小目标、短期目标串联起来, 所以, 如果想要使得学生对一门自己以前并不熟悉的专业和课程学习好, 必须要使得学生首先对所要学习内容的范围有所了解, 并根据知识范畴制定不同的长期和短期目标。

三、教育方法的形式与本质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 常常发现有资质、兴趣、专业基础相类似的一些学生, 老师的方式方法甚至关注度基本一致, 但是教育效果并不相同, 甚至相差甚远。导致这些不同的原因, 既有方法的形式问题, 也有方法的实质问题。方法问题来自于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性格和学习风格。比如有的同学擅长独立思考, 喜欢依靠自己去解决问题;有的同学则擅长思辨, 能够通过大家思想的互相碰撞进行总结。教育方法的不同会显著影响这些同学最终的接受效果。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合适的方法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现在有一句流行的话叫做“在合适的时候碰到合适的人”, 在教育上我们也可以说, 需要在合适的年龄, 对不同的学生, 碰到合适的老师和方法, 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教育成果。在前面提出的两种典型课堂形式中, 虽然表现形式迥异, 但其实存在着如下一些本质上相同的因素, 导致最终的教育效果均不甚令人满意:一是对学生心理的不关注。两种典型课堂形式中, 施教者的责任心明显不同, 但是对于学生心理关注度不够是相同的, 漫不经心型的教师已经丧失了教育的激情, 严格说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因此懒于或者不屑于关注学生, 学生是否会因为课程设置或者难度不适当等问题导致丧失学习兴趣, 老师其实并不是特别关心, 这种情况下, 要想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 因此在平均意义上教育效果要差一些;而恨铁不成钢型的教师教学热情高, 但也往往忽视了课程难度、设置等问题, 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打击学生的信心, 教育效果也会不如人意。二是不能针对性地调整教育的方法, 这是上面两种典型情况的另一个共同点。我们经常说,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 虽然教育研究和教育方法一直在不断地取得进步, 但仍然没有一个可以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教育方法, 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所以也不可能有这样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

四、因材施教的教学实施

要想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针对不同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方法, 并且不断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反馈进行改进, 积少成多, 不断取得进步。

1. 首先要摒弃混日子的教育态度。

不可否认, 现在的大学校园中, 教师的压力是巨大的, 教学和科研都需要投入精力大量精力。但就教育而言, 没有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教育成果的。人们用“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老师的鞠躬尽瘁和无私付出, 用“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 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 必须对自己有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 不能有得过且过的心态。这是教育取得效果的基本前提。

2. 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

关注学生, 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障碍所在, 并解决困难, 疏通障碍。教学就像培养一棵小树,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是教育界的古训。在学生学习中, 会经常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这些困难有些是心理上的, 有些是认知上的, 有些是能力上的, 有些是课程设置所带来的, 对学生的困难进行总结、分类, 会逐渐地了解并掌握这些困难的特点, 通过研究和学习, 用心理疏导、课外补课、专业补充、调整课程、专项强化等方法, 来帮助学生不断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能力。

3. 坚持正面激励为主的教育理念。

近些年来, 许多人提出了中外教育方法的区别, 认为国外教育以鼓励为主, 国内教育以说教为主, 这些也已经被许多人的亲身经历所证实, 现在有些院校为了管理起来方便, 也有的是为了保证安全, 对学生提出了许多禁止做的事情, 大大地约束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对学生坚持以正面激励为主, 将会对学生的兴趣、积极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事实也证明, 说教往往流于空洞、虚无, 让人失去兴趣, 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本质意义。

4. 主动调整方式方法, 适应学生能力和兴趣点的差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会不断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而教师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困难, 往往难以和学生取得共识, 就会产生误会和各种各样的认知差异, 这些差异往往会令老师讲课效果大打折扣。主动接近学生, 了解他们的难处, 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专业基础不同造成的学习障碍, 应采用不同的方法, 帮助他们尽快地达到所期望的水平和状态。

人们常说“潜力是无限的”, 每一个学生的秉性、品质、经历、兴趣等都有所不同, 每个人的潜能和兴趣, 也是随着受教育的不同, 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作为教育者的最终目的, 也是最大的成就所在, 应当是尽可能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 使他们都能够快乐地做自己所擅长的工作, 做出最大的贡献。

摘要: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 因此对每个人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都应有所差别。尤其是高等教育期间, 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和确定的关键时期, 该阶段的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其中教学方法单一、模式简单重复现象较为普遍。本文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课堂表现,心理分析,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鲁江.中美基础教育比较:差异、融合、选择[J].广东教育, 2009, (12) .

问题学生的因材施教 篇8

范××, 男, 十六岁, 我校高一年级住校学生。军训后刚转到我班上的一位男生。初次见面, 当我问他话时, 他总是低头小声应答。当时除了觉得他长得眉清目秀、性格有些腼腆外, 没有其他不良感觉。大约一周后, 就开始出现许多不尽人意的状况了。先是陆续有同学报告他说脏话、不友好、对同学态度粗暴;接下来就开始出现不完成作业的现象, 晚自修不安分, 一直说话, 大家安静写作业时, 他有时会突然大叫一声, 喜欢做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 引得大家哄笑;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满不在乎, 对同学的帮助嗤之以鼻, 平时喜欢独处;甚至有时还出现早退、旷课等现象。作为班主任, 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发现该生的问题根源于他的自制能力偏差, 便决定与他沟通, 从心理上进行疏导, 然后对症下药, 制定详细的解决办法。

二经过沟通查找问题的原因

经过沟通查找到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不适应学校教学环境。因为在家习惯了“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 再加上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在外生活, 更显得不适应。 (2) 学习基础差。由于学习基础不好, 听课困难, 对学习没有兴趣, 导致上课开小差、扰乱课堂纪律。 (3) 父母的溺爱。由于该生在父母的溺爱下养成了懒惰、怕吃苦、自私、不为别人着想的习惯, 所以与同学相处不融洽。

三针对学生特点, 因材施教

为解决以上问题, 我帮他确立了训练目标, 即三学会: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并围绕这个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的训练项目。

1. 学会生活

清晨, 随着一声清脆的起床哨响, 我就开始监督该生迅速穿好衣服, 在我的督促下整理内务, 被子叠得方方正正, 他的床铺像军人的一样整洁。整理内务三分钟后整齐地列队站在了操场上和其他同学进行早操, 早操完毕后是早餐时间, 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列打饭, 我也要求该生到指定的位子排队就餐。不久后, 该生就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自理能力也有所提高。

2. 学会做人

该生自我意识非常强, 在家习惯了以“我”为中心, 到了高中新的集体里, 就会表现出自私、集体主义思想淡薄, 缺乏关心帮助他人的观念。针对这种情况, 我积极引导该生, 并明确指出, 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就是爱自己的学校、班级, 爱自己的父母、教师和同学, 否则, 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同时, 我有意识地组织该生参观校史展览, 学习《一日常规》《礼仪常规》《学生守则》《日常规范》等, 帮助该生学会做人, 并且我还要求他开展一、二、三评比活动:一即“每日一做一讲”, 做一件使他人愉快的事, 讲一讲值得学习的人;二即“做人两善”, 心地善良, 不让人难堪, 举止善意, 不让人痛苦;三即“说话三要”, 语调要轻柔、言语要清楚、讲话要文明。这样他在活动中慢慢学会了与人相处的技巧和乐趣, 同时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3. 学会学习

第一, 学习基础能力训练。学习基础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理解力的“四能力训练”, 分别通过古诗文和成语背诵、数学计算及证明题证明方法、看图训练和分析推理训练来完成。

第二, 学习专项能力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高准确度、高速度的读、写、听、计能力。如快速阅读训练, 通过选取有内容、有意义、适合受训学生水平层次的阅读训练材料, 根据篇幅长短限定阅读时间,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读完, 并检查其阅读效果和水平。

第三, 学科训练。主要是针对物理、化学、英语等各门学科的特点设计专项训练教材。如物理教材分为初中部分和高中部分两种。初中教材的训练内容有常识、现象、简单规律和公式等训练项目;高中部分则主要增加了受力分析和物理模型的建立等训练内容。英语则对单词、时态进行了训练。

经过这几项训练使该生初步具备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上课也能记笔记和认真听讲了, 课后能独立完成作业, 渐渐地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四总结经验, 提出几点建议

通过处理该学生问题后, 使我意识到作为教师的责任重大, 对解决问题学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解决该问题学生后, 我总结了以下经验, 以供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参考。

在任何一个集体中, 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总会有优、中、差之分。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 善待每一位学生 (尤其是问题学生) , 树立“差生”也能成才的观念, 当尽一切努力转化问题学生。对此, 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 以诚感动学生, 换得信任

赢得学生的信任是班主任工作成功的一半, 老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 更是为了促使帮助学生成才的。在学生的心目中, 班主任一般都是难以接近的, 班主任找学生到办公室谈话都是去接受批评的。当得知学生的这种心理后, 我主动放下班主任的架子, 真诚地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谈话, 谈话的地点也改为教室, 甚至到教室外边走边聊。开始他们对我很冷淡, 问一句答一句, 存在很大的戒心。但我不气馁并注意了谈话的方式, 把原来的“你应该怎样怎样”改为“我建议你怎样怎样”等他们乐意接受的方式, 谈话的内容也由原来关于学习和专业知识等比较严肃的话题转换为兴趣爱好等比较轻松的话题, 谈话的次数多了, 他们也逐渐意识到老师的真诚, 也就拉近了与老师的距离, 愿意和老师说说心里话了。

2. 以爱抚慰心灵, 全面了解问题学生的内心世界、善待问题学生

一般来说, 班主任的关心都是对优等生而言的, 对问题学生的关心比较少, 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后, 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我认为, 相对那些优等生, 问题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教师应善于摸清问题学生的内心世界, 对症下药, 要厚爱问题学生, 耐心帮助问题学生树立信心, 做问题学生的良师益友。

3. 捕捉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用鼓励唤发自信

问题学生并非什么都差, 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 有时也有一些进步。作为教师, 应多与他们交流, 发现他们的优点长处和兴趣爱好, 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实现目标, 增强自信。问题学生的形成并非一两天的事情, 是长期形成的习惯, 是长期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所以对他们的引导也不会立竿见影, 这需要教师在注意方法的同时, 能付出更多和长期的耐心、爱心和关心, 只有这样, 问题学生才能慢慢被转化, 班级的整体氛围才能得到提高。

除此以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学校与家庭的密切配合, 尽量设法减轻后进生的思想负担, 不给他们背上“不及格”“差生”的包袱;或是找出后进生“同类”组合中的“尖子”人物, 进行重点帮助, 以此带动其他差生的转变等方法来改变问题学生, 使昔日的“丑小鸭”真正变成今天的“小天鹅”。

上一篇:病理心理论文下一篇:分布式卫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