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检测十篇

2024-06-05

污水处理检测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对现有苏州市的综合医院于2008年3月—2009年3月排出的医院污水进行检测, 按300张病床位数的大小, 划分为大型综合性医院和一般普通医院, 300张床位以上为大型综合医院, 其他为中小型医院, 对各医院排放的医院污水进行每季度一次采样, 对采集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大型综合医院采样24份, 中小型医院采样24份。

1.2 检测项目和方法

水样采集、保存和分析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50-2006) [1]、《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 (GB 18466-2005、GB 6920、GB 7475、GB 7469、GB 7485、GB 7467、GB 7479、GB 11914、GB/T 5750-2006) 标准检验方法检验。

1.2.1 检验项目

总镉、总汞、总砷、总铅、六价铬、氨氮、化学耗氧量、总余氯、沙门菌、志贺菌、粪大肠菌群。

1.3 判定标准

分析结果按照《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 (GB 18466-2005) 判定评价。

2 结果

2.1 医院污水处理后检测结果

各医院污水处理后总的项目合格情况较好, 主要超标项目为总余氯、粪大肠菌群总计48份。处理后的医院污水合格情况见表1。苏州市综合性医院污水检测总合格率为95%。

2.2 大型综合医院与中小型医院处理后医院污水比较

大型综合医院处理后的医院污水总余氯显著高于中小型医院, 其他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从检测结果来看, 处理后的医院污水主要超标项目为总余氯、pH值和粪大肠菌群, 这些项目主要是由于加消毒剂的量控制不好, 或由于污水消耗余氯较多, 造成总余氯和粪大肠菌群超标。pH值偏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消毒剂未能很好地与医院污水充分接触, 有的消毒剂直接排放到排放口而造成pH值偏低。大型综合医院的消毒效果以总余氯来比较, 明显高于中小型医院,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他项目检验结果, 差异不明显。

注:传染病医院标准值, 总余氯为6.5~10 mg/L, 粪大肠菌群为100 MPN/L。

苏州各大型综合医院污水处理人员配备比较齐全, 处理污水的量也比较大, 处理后的总余氯较中小型医院高, 中小型医院由于污水量相对较少, 管理处理医院污水的人员不稳定, 处理污水时消毒剂与污水接触混合不够, 造成pH值忽高忽低。

苏州市立医院东区采用生物氧化法处理医院污水, 并且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回用水的标准, 回用水可以用于冲刷厕所, 大大地节约了水资源。其原理是利用鼓风曝气、机械曝气等等, 使污水中大量的丝状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繁殖, 这些微生物具有吸附和氧化污水中有害物质的能力, 从而降低污水的化学需氧量 (COD) 和生物需氧量 (BOD) , 使污水达到净化的效果。也有些污水处理场采用厌氧和好氧并用的方法。即在厌氧过程中, 厌氧微生物繁殖, 硝化和吸附水中有害物质。其缺点是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污泥, 且要进行污泥处理, 加长了处理流程, 增加工程费用, 且在曝气过程中造成对空气的二次污染。

确定医院污水处理工艺, 不仅要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还应考虑污水的排放及受纳水域环境功能区划分对水质的要求。从2006年起, 医院污水应执行《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466-2005) , 这就对医院污水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根据标准及相关要求, 采用化学法二氧化氯消毒或生物氧化法工艺处理医院污水, 能达到较好的效果。生物氧化处理医院污水能节约大量的水资源, 是值得推广的项目。

参考文献

污水处理检测 篇2

1 污泥样品的预处理

污泥样品送交实验室后,应在低温冷冻条件下保存,并尽快进行处理和分析。如放置时间较长,则应在约-20 ℃冷冻柜中保存。处理方法应视待测污染物组分性质而定。处理过程应尽量避免沾污和污染物损失。

1.1 污泥的脱水

在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污水厂的污泥应进行脱水处理,脱水后污泥含水率小于80%,因此脱水后的泥饼中仍含有大量的水分,应采用下列方法之一除去,不可直接置于日光下曝晒。

1)自然风干:

待测组分较稳定,样品可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

2)离心分离:

待测组分如为易挥发或易发生各种变化的污染物(如硫化物、农药及其他有机污染物),可用离心分离脱水后立即取样进行分析,同时另取一份烘干测定水分,对结果加以校正。

3)真空冷冻干燥:

适用于各种类型样品,特别适用于含有对光、热、空气不稳定的污染物的样品。

4)无水硫酸钠脱水:

适用于油类等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5)加热烘干:

待测组分较稳定,样品可置于103 ℃~105 ℃烘箱内烘至恒重。

1.2 污泥样品的筛分制备

将脱水干燥后的污泥样品平铺于硬质白纸板上,用玻璃棒等压散(勿破坏自然粒径)。剔除大小砾石及动植物残体等杂物(必要时取此样品作泥砂颗粒粒径分布分析)。样品过20目筛,直至筛上物不含泥土,弃去筛上物,筛下物用四分法缩分,至获得所需量样品(四分法弃去的那部分样品,也应在另一瓶分装备查)。用玛瑙研钵(或粉碎机)研磨至样品全部通过80目~200目筛(粒度要求按项目分析方法确定,但对Hg,As等易挥发元素和需要测低价铁、硫化物等时,样品不可用粉碎机粉碎),装入棕色广口瓶中,贴上标签后取样分析或冷冻保存待用。

所用筛网材质在测定金属时应使用尼龙制品,测定有机污染物时使用铜或不锈钢制品。

1.3 污泥样品含水量的测定与检测结果的表示

污泥样品脱水后,仍需要测定其含水量(除了已烘干的污泥),以便获得计算污泥中各种成分时按烘干样为基准的校正值。污泥样品含水量测定方法如下:

从风干后的污泥样品称出5.00 g~30.00 g样品2份~3份,于已恒重的称量瓶或铝盒中,放入105 ℃±2 ℃烘箱中烘4 h后取出,置于干燥器中冷却0.5 h后称重。重复烘干0.5 h,干燥至恒重。按下式计算含水量:含水量(%)=(风干样重-烘干样重)/风干样重。

除pH、温度(℃)、氧化还原电位(mV)以及颗粒粒径(mm)等外,其余项目均以mg/kg表示。

2 污泥样品的分解与浸提

2.1 选择样品分解方法的原则

1)监测目的。

样品分解方法随监测目的的不同而异。例如要调查污泥中元素含量水平,一般宜用全量分解方法;要了解污泥受污染的状况,用硝酸分解法就可使水系中由于水解和悬浮物吸附而沉淀的大部分重金属溶出;要摸清污泥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如要评价污泥向水体中释放出重金属的量,则用蒸馏水按一定的固液比做溶出(或浸出)试验;要监测污泥中元素存在的价态和形态则要用特殊的溶样方法。

2)元素的性质。

分解样品中的砷,由于有卤化物存在,加热时,As3+易挥发损失(AsCl3沸点130.2 ℃),因此最好的选择是用HNO3-HClO4-H2SO4体系,使砷保持在五价状态(As5+),即不易挥发损失。用HNO3-HF-H2SO4和HNO3-HF-HClO4体系分解样品中锌、锰、钴等,获得结果相近。但对于铅则不然,因为Pb2+与Ca2+,Sr2+,Ba2+硫酸盐产生共沉淀,用HNO3-HF-HClO4体系分解会使铅的结果严重偏低,铬、镍、铜、铅等元素的一部分存在于矿物晶格中,用不含氢氟酸的混合酸分解时,结果普遍偏低,而镉和锌易从污泥中溶出,采用王水或王水—高氯酸体系也能得到与全量分解法相似的结果。

2.2 全分解方法

1)HNO3-HF-HClO4分解法。

称取0.100 0 g~0.500 0 g样品,置于聚四氟乙烯坩埚中,用少量水冲洗内壁润湿试样后,加入硝酸10 mL(若污泥呈黑色,说明含有机质很高,则改加(1+1)硝酸,防止剧烈反应,发生迸溅)。待剧烈反应停止后,在低温电热板上加热分解。若反应还产生棕黄色烟,说明有机质还多,要反复补加适量的硝酸,加热分解至液面平静,不产生棕黄色烟。取下,稍冷,加入氢氟酸5 mL,加热煮沸10 min。取下,冷却,加入高氯酸5 mL,蒸发至近干。然后再加高氯酸2 mL,再次蒸发至近干(不能干涸),残渣为灰白色。冷却,加入1% HNO3 25 mL,煮沸溶解残渣,移至50 mL~100 mL容量瓶中,加水至标线,摇匀备测。可用于污泥中全量Cu,Pb,Zn,Cd,Ni,Mn等的分析。

2)微波高压分解法。

称取0.100 0 g~0.200 0 g制备好的污泥样品于洗净的Teflon-PFA消解罐中,在通风橱内向盛有样品的消化罐中加入少许去离子水润湿样品,沿罐壁10 mL HNO3,摇匀,放置一段时间进行预消解,待反应平稳后,盖上内盖,拧紧罐盖,加防爆膜一片,放入微波消解炉中,关好炉门,把Teflon-PFA排气管与消解罐相连。设置微波消解功率和时间参数(例如:240 W~450 W,3 min~30 min)进行消解,消解结束冷却后,打开微波炉门,将消解罐从转盘上取下,将消解液移入50 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如减压阀内有少量试液,应用少量水冲洗罐内壁,以免损失试液)。

2.3 浸溶法

1)硝酸浸溶法。

称取0.500 0 g样品于50 mL校正过的硼酸玻璃管中,加4粒~5粒沸石(防止受热暴沸),加1 mL水润湿样品,加浓硝酸6 mL,待剧烈反应停止后,徐徐加热至沸并回流15 min。取下冷却,加水至50 mL,摇匀,放置过液,令其澄清。取上清液进行分析。

2)水浸法。

称取5.00 g~10.00 g样品置于150 mL磨口锥形瓶中,加水50 mL,密塞。置于往复式振荡器上,于室温下振摇4 h,放置0.5 h,用干滤纸过滤,滤液供各成分测定用。

3 结语

污泥的脱水,污泥样品的筛分制备以及污泥样品的消解随检测项目的不同而异,待测组分较稳定的项目(如重金属),可用烘干后的干泥样进行样品预处理,易挥发不稳定的检测项目(如挥发酚)则不能用自然风干和加热烘干进行样品预处理,预处理是准确检测的重要步骤和前提保障。

参考文献

食品检测第一步检测样品前处理 篇3

【关键词】食品检测;检验样品;检测处理

引言

怎样能够在食品样品中选择一个具有显著特点的食品样品,这是在食品检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首要步骤,依据良好的选择过程才能够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这也是对于实验结果真实性的有效保障,无论在哪种实验检验的过程之中,都需要能够在各个环节的处理过程之中,实现良好的实验之前技术保障,这是对于食品检测工作结果真实性的良好保障,也是在食品检测工作之中重点的研究方向,本文就是结合食品检测第一步检测样品前的处理分析。

1、目前食品检验的情況介绍以及检验样品工作的重要性

食品检验不仅能够保障食品安全,同时也能够对于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只有通过良好的食品检验,才能够正确的分析出食品的内在含有情况,在食品检验的过程,所进行检验的对象是食品样本,如何能够良好的进行样本处理,是对于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非常重要的保障环节,而目前对于食品检验的样本处理工作研究发现,在促进检验结果实现的过程之中,也对于检验工作的进行起到阻碍作用,这不仅降低了检验工作效率。所以要保障良好的食品检验工作,提升检验工作效率,就必须提高在样品处理方面的工作质量,保障样品工作的高效完成。应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食品专家以及食品行业的共同发展过程中,针对于目前的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应用技术的革新推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不断的技术研究,正确的处理在食品检验中的样品处理工作,这是食品检测行业的发展必要条件,只有通过对于检验样品中的技术与方法方面的不断研究才能够保障食品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对于样品的处理工作的技术研究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食品检验作为技术职称的食品行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如何能够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处理好样品的选择以及检测工作就成为食品检测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促进食品检测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实现样品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是对于食品检测工作一个重要的保障,实现样品处理工作的科技革新,是作为未来技术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避免样品处理工作中对于食品检测工作的制约因素产生,避免在以往的样品选择技术中对于食品检测工作中的制约因素,就需要应用到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作为技术革新的保障,满足对于样品采集上的技术要求,缩短在检验过程中以及技术上的差距,但是就目前的样品采集工作分析。

虽然在目前的样品处理工作中,在技术上已经有所推进,在食品样本的采集上已经能够实现自动化的选取方式,对于成分的分离工作也实现了智能化的工作方式,在很多工作环节上都能够与科学技术相连接,以科技作为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为食品检测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前进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以及在检测仪器上的不断发展,对于样品的处理工作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确实遭遇很多的制约因素,这是由于在曾经的检测工作之中,许多厂家都把发展的注意力放在了仪器设备的生产与制造上了,为了能够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就必须使机器尽快的投入生产,提升生产效率,这样也就使科研人员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仪器设备的研发上,而对于样品的处理工作有所忽视,这样就将样品处理工作的发展放在了不被重视的方面,从而限制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3、不同的检测工作对于样品的处理工作区别与要求

目前在食品卫生安全检测包括理化检测和微生物检测等,不同类型的检测对象所需要进行的样品前处理过程是否也是不同的,样品前处理的基本要求是要使得分析的目标物能够完全从食品基体中提取出来、并将影响检测技术的杂质去除,同时不改变其在基体中的存在形态(价态),因此,样品前处理技术与过程的选择就要对食品样品、分析对象、检测技术进行综合考虑。

4、未来样品处理工作的发展前景以及技术区别

目前国内分析检测领域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样品前处理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机遇,近几年出现了很多基于新原理或传统技术改进基础上的样品前处理新技术及相关新仪器,如加压液相萃取、微波辅助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基体固相分散、QuEChERS方法、固相萃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作为有机物净化的主要手段——固相萃取技术已经在自动化、与液相色谱或者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免疫亲和材料、分子印迹材料、高通量、微型化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适合液相色谱的固相微萃取材料与装置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5、对于样品的处理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方向

就目前的样品处理工作而言,只有对于样品工作有正确的了解,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于需要解决的问题情况,制定未来的发展方向,而目前在样品的处理工作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向:

(1)前处理技术、材料、仪器、方法等的验证与质量控制:不同于检测技术能够较为直观的考察其性能指标,样品前处理方法相关条件的考察与优化,质量控制等方面目前研究的较少;(2)仪器与方法的自动化:虽然全面实现样品前处理可能还需时日,但在具体技术、环节上实现自动化替代手工操作还是可能的,不过技术定要考虑检测实验室的实际。

未来在样品前处理技术上会有哪些技术得到发展,虽然在研究设备上以及研究材料上都有所更新,但是就样品处理工作未来的发展形势而言,只有在技术上得到发展,才能够在保障样品处理工作顺利进行,从而保障在处理系统之中能够正确实现样品处理工作,在样品消除与及溶解等过程之中实现技术上的变革,同时在净化技术上的技术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虽然工作人员通过科学的工作态度,在认识到样品处理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已经逐渐转变了工作重点,在样品前的处理技术也一定会赢得技术上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县城污水水质检测及处理工艺探讨 篇4

县城污水水质检测及处理工艺探讨

文章通过对不同污水处理工艺的比较探讨和稷山县城各排污口的污水水质的.检测,结合县城的经济等实际情况,建议采用合建式一体化氧化沟工艺对稷山县城污水进行处理,能够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

作 者:王玮 Wang Wei 作者单位:太原市环境保护局晋源分局环境监测站,山西太原,030025刊 名:山西科技英文刊名:SH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9“”(6)分类号:X52关键词:水污染 城市污水 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检测 篇5

运动弱小目标的检测和跟踪被广泛应用于红外自寻的制导、搜索跟踪和预警等领域,是一个对实时性和识别精度有较高要求的高科技问题,近20年来,一直是雷达、光学和红外图像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弱小目标在红外图像中表现为无形状、大小、纹理的点目标,且图像信噪比低[1],单帧的检测跟踪方法已不能满足要求,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复杂的针对序列图像的处理算法[2,3,4]。算法复杂度的增加,使得单个DSP很难满足实时性要求,从而使利用多DSP并行处理技术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处理成为研究的重点。

ADSP-TS201S是ADI公司Tiger SHARC系列中面向通信和视频领域的高端DSP。该款处理器是当前处理能力最强的浮点DSP,同时兼容定点处理;其采用了静态超标量结构,支持单指令多数据(SIMD),每周期执行4条指令、6个浮点或24个16 bit定点操作;内核时钟高达600 MHz,处理能力每秒48亿次乘加运算(GMACS)或36亿次浮点运算(GFLOPS)。此外,TS201S所具有适合多DSP并行处理的突破性体系结构,专门的片内分布式总线仲裁逻辑可以实现最多8片DSP共享1条外部总线,4条高速链路口(LINK)可以实现多处理器间的通信的无缝连接,非常适合于大数据量、高复杂度数据的实时处理应用[5]。

本文提出了以4片ADSP-TS201S为信号处理单元,采用链路口两两交叉互联构成了松耦合多DSP并行流水处理平台。通过与CPLD和各种存储设备的配合使用,设计实现了具有高实时性、高存储量和良好扩展性等特点的多DSP红外目标检测跟踪系统。

2 多DSP并行处理系统设计

2.1 并行系统方案的确定

在多处理器系统中,处理器节点之间的通信通常采用两种方案:一种方案是使用专门的点对点通信信道;另一种方案是节点之间通过一个共享的全局存储器和一条并行总线进行通信。ADSP TS201S通过高速链路口(LINK)实现第一种方案,通过高速外部总线口(簇总线)实现第二种方案。

由多ADSP TS201S组成的DSP系统从数据传输方式来看,有以下3种耦合结构[6]:

1)由高速链路口(LINK)互连构成松耦合结构;

2)由高速外部总线口(簇总线)共享存储器构成的紧耦合结构;

3)由前两种共同构成的混合耦合结构。

紧耦合结构中数据传输是并行模式,优点是传输速率高,但随着并行处理单元数量的增加,DSP之间的通信时间和总线仲裁时间开销急剧上升,造成并行加速比和并行处理效率降低。相比之下,松耦合结构中数据传输是串并行方式,适合于多DSP的分布式并行处理。同时这种结构还具有结构简单、总的数据传输速率高于紧耦合结构、无总线仲裁问题、PCB板设计也相应简化等优点。根据红外弱小目标检测跟踪的特点,本文采用高速链路口的松耦合结构。

图1给出了所设计的并行系统框图,红外弱小目标检测跟踪并行处理系统方案采用了4片ADSP TS201S通过高速链路口(LINK)两两交叉互联的方式,4片TS201S的4个LINK口中的3个被用于DSP之间的两两互联,1个用于处理板之间的扩展互联。在本系统中,4个DSP在600 MHz下的定点运算的峰值速度可达到19.2 GMAC(16 bit),浮点运算的峰值速度可达到14.4 GFLOPS,4个LINK口由于采用了LVDS技术和DDR技术,总数据吞吐率能达到4GB/s。64 bit外部数据总线最大数据吞吐率1 GB/s。同时每片DSP都拥有4 G的外部存储器和外设寻址空间。这些性能指标为复杂的检测跟踪算法的硬件实时实现提供了可能。

2.2 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

如图1所示,首先通过前端LVDS数字视频接口,使LVDS视频图像数据在CPLD的控制信号下,经过时序转换后写入前端双口RAM中。此处我们选用的是IDT70V28L高速64k×16位的双口RAM。在DSP1的DMA控制器作用下,将视频输入双口RAM中的数据转移到SDRAM中,然后各个DSP通过链路口在DMA方式下进行数据的传输,使得数据分配过程与DSP运算过程并行执行,提高处理效率。处理后的数据,在DSP4的DMA控制器作用下,将数据从SDRAM写入后端双口RAM中。最后在CPLD控制下将双口RAM中的视频数据通过LVDS数字视频接口输出到外部。视频数据的输入输出、DSP中断和其它外设控制逻辑的管理由1片XC95288XL CPLD完成。

系统通过挂载在DSP1的FLASH进行系统的初始化及程序加载。由于松耦合系统没有使用总线共享,所以除了DSP1是采用EPROM方式进行加载外,其他DSP都是通过链路口实现程序的加载。图2给出了所研制的并行处理系统的实物图。

3 算法流程及实现

本系统主要用来实现对红外弱小目标的检测和跟踪,可以实时地从红外成像仪或其他采集系统读入视频图像信号,对图像进行实时处理以检测和跟踪目标,并将目标的位置和运动信息输出。红外小目标的检测跟踪算法流程如图3所示。将各阶段的处理分别分配给各DSP,实现基于过程控制流的并行处理。

3.1 算法原理

图像预处理主要是实现对图像背景的抑制,增强目标,提高信噪比。它的处理效果直接关系到后面检测与跟踪的速度和可靠性。根据红外图像中目标、背景干扰和噪声的特点,本文采用经典的灰度形态学Top-hat滤波算子对输入图像进行滤波。该算法原理简单,易于硬件实时实现,并且能有效地消除红外图像中的背景[7]。Top-hat滤波算子定义如下:

其中:f为红外输入图像,g为结构元素,fg为用结构元素g对图像f进行灰度开运算,其结果为估计出的背景,相减后得到HAT(f),为滤除了背景的目标图像。由于小目标像素在2×2~5×5之间,根据概念,结构元素要大于或等于小目标的面积。这里我们选取7×7的钻石型结构元素。

Top-hat滤波后,进一步对图像进行自适应全局门限法的阈值分割[8]。设输入图像为f(i,j,k),处理后图像为g(i,j,k),并令门限为T(k),则有:

式中T(k)是随序列图像的变化而自适应改变的,即:

式中λ为加权值,选择范围为3~5。mean(k)、var(k)分别表示第k帧图像的图像灰度均值和方差。经过上述的阈值处理以后,得到一个去除背景干扰和弱噪声的目标图像,这时,可能是目标的点保留其灰度值,其余点的灰度值为零。

由于红外图像的信噪比一般都较低,所以单帧图像无法作出对目标适当的判断,因此采用检测前跟踪(TBD)算法来实现目标的检测跟踪。这里我们采用多级假设检验算法。该方法是速度滤波器的一种高效算法,是截断的序贯似然比检验法[9]。它利用假设检验的方法对候选轨迹所组成的树形结构做出修正,以随时去掉没有通过检验的树,达到减少运算量和存储量的目的。该算法的具体硬件实现可以参考文献[10]。

3.2 算法的系统实现

整个算法在硬件系统中的实现流程如图4所示。按照检测跟踪算法原理将系统分为4个模块处理单元,预处理模块、目标检测模块、目标跟踪模块、输出处理模块。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算法进行合理的DSP分配。

针对本文所提出的算法,首先视频图像采用乒乓缓冲方式存入输入双口RAM中,这样可以保证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的同时,外部数据的连续传输。当一帧图像存入双口RAM时,DSP1通过DMA方式将图像传输到SDRAM中,并完成Top-hat和阈值分割预处理算法。然后通过链路口DMA方式将图像传输到DSP2的SDRAM中,再以同样的传输方式将图像传输到DSP3中,在这两个DSP中实现多级假设检验算法,最后在DSP4中完成目标位置的标识、参数输出等工作,并将视频图像通过输出双口RAM输出到外部显示装置。

4 实验结果

对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其中一个实验事例采用的输入图像信号是一组天空背景下导弹飞行的红外序列图像。图像尺寸为600 pixels×479 pixels,灰度级为256,序列图像为25帧/s,信噪比小于2。使用上述检测跟踪算法,该并行处理系统实现了对目标实时、准确地检测及跟踪。图5~图8分别给出了各个处理阶段的结果。类似规模与帧频的实验结果都表明,并行处理系统能有效地实时检测并跟踪红外运动小目标。

结束语

随着现代红外数字图像处理中画幅尺寸、帧频、数字量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为了满足对实时处理算法复杂度和数据吞吐率急剧增长的需要,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4个ADSP TS201S的高性能并行图像处理系统。实验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实时性、扩展性及适用性,可以实现对大画面、高帧频的红外弱小目标实时检测跟踪。

参考文献

[1]WANG Zhi-cheng,GAO Chen-qiang,TIAN Jin-wen.Multifeature distance map based fusion detection of small infrared targets with low contrast in image sequences[J].SPIE,2005,5985:669-673.

[2]Blostein Steven D,Richardson Haydn S.A sequential detection approach to target tracking[J].IEEE Transactions on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1994,30(1):197-212.

[3]XING Si-yuan,JI Hong-bing.A track-before-detect algorithm based on particle filter with model estimation[J].ICSP’04,2004,1:311-314.

[4]Zaveri M A,Merchant S N,Desai U B.Multiple single pixel dim target detection in infrared image sequence[J].ISCAS’03,2003,2:380-383.

[5]Analog Device Company.TigerSHARC Embedded Processor Data Sheet[EB/OL].http://www.analog.com,2006.

[6]刘书明,罗勇江.ADSP TS20XS系列DSP原理与应用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LIU Shu-ming,LUO Yong-jiang.ADSP TS20XS Series DSP Theory and Application Design[M].Beijing: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2007.

[7]王新增,严国莉,关小歉.灰度形态学滤波的红外运动小目标检测方法[J].中国测试技术,2006,32(5):79-81.WANG Xin-zeng,YAN Guo-li,GUAN Xiao-qian.Detection Method of Infrared Moving Small Target Based on Grey Morphology Filtering[J].China Measurement Technology,2006,32(5):79-81.

[8]李国宽,彭嘉雄.红外序列图像中运动小目标的检测方法[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27(11):25-27.LI Guo-kuan,PENG Jia-xiong.Detection Method of Small Moving Targets in IR Sequence[J].Huazhong Univ.of Sci&Tech,1999,27(11):25-27.

[9]Werthmann J R.A step-by-step description of a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version of multiple hypothesis tracking[J].SPIE,1992,1698:289-230.

交联电缆接头故障检测及处理分析 篇6

1 交联电缆接头故障检测技术

1.1 绝缘电阻测试法

电缆的绝缘电阻是反映电缆绝缘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反映电缆承受电压击穿能力的大小。此外, 它还是判断电缆是否存在故障的重要依据之一。

电缆绝缘电阻的测量原理如图1 所示。

由图1 可知:

式 (1) 中:U0为测试电源电压;Ui为待测电压;RS为测试电源内阻;Rx为绝缘电阻;R1为限流电阻;R2为测量电阻。

式 (1) 变换可得:

图1 中的RL与CL组成了低通滤波输出。由于R1、R2、U0已知, 所以, 只要求得RS和Ui即可得出绝缘电阻值Rx。而Ui可通过电压测量结果直接得到, RS可通过试验的方法确定, 因此, 绝缘电阻是可以被计算出来的。

1.2 局部放电带电监测法

在交联电缆发生缺陷, 进而产生局部放电的情况下, 由于放电初期的放电量小, 采用绝缘电阻测量法常无法测出故障。此时, 应采用局部放电带电监测法来检验交联电缆是否存在故障。

电缆发生局部放电时, 会产生单极性脉冲, 上升时间很短, 脉冲宽度很窄, 且脉冲会从生成位置向两边传播。由于脉冲在电缆中传播时会发生衰减和散射, 当其抵达测量点时, 脉宽增加、幅值减小, 所以, 测量时能检测到较好的脉冲波形, 如图2 所示。如果上升时间和脉冲宽度在电缆局部放电脉冲的范围内, 则可判断该电缆存在局部放电现象。

根据电缆的长度, 可分别采用时域反射法 (TDR) 和到达时间分析法 (ATA) 两种定位故障位置的方法。

对于较短的电缆, 可采用时域反射法。时域反射法利用局放信号在电缆线路中传播时, 遇到波阻抗不匹配点时产生反射的原理, 并根据波速和反射波时间确定电缆故障点的位置。由于局部放电高频脉冲信号具有在电缆内的反射、衰减等传输特性, 导致时域反射法一般只适用于较短电缆的局部放电定位检测, 且通常结合振荡波 (OWTS) 局部放电测试装置开展停电检测。

时域反射法局部放电定位的计算公式为:

式 (3) (4) (5) 中:t1为局部放电脉冲波直接到达测试点的时间;t2为局部放电脉冲波经电缆终端反射后到达测试点的时间;v为局部放电信号在电缆中的传播速度;△t为测试点测得的两个局部放电脉冲波的时间差。

对于较长的电缆, 应采用到达时间分析法。到达时间分析法是指在电缆线路上的每个接头处安装高频电流传感器, 从而采集、分析各个传感器上的局放信号的方法。具体而言, 根据最先检测到的两个局部放电脉冲波的时间差和波速确定电缆故障点的位置。采用到达时间分析法可对较长的电缆进行带电局放定位, 定位结果较为精确, 但要求每个检测点都能实现信号的同步采集。采用该方法时, 通常采用光缆或GPRS同步, 测试过程较为复杂。

到达时间分析法局部放电定位的计算公式为:

式 (6) 中:△t为测试点测得的两个局部放电脉冲波的时间差;v为局部放电信号在电缆中的传播速度。

2 交联电缆接头的结构和故障原因分析

2.1 连接金具接触面的处理不佳

交联电缆与油纸电缆的介质不同, 油纸电缆接头发生故障主要影响的是绝缘性, 而交联电缆接头发生故障主要影响的是导体连接。无论是接线端子还是连接管, 管体内壁有杂质、毛刺和氧化层均会严重影响导体连接的质量。

2.2 连接金具空隙大

目前, 多数单位使用的连接金具为油纸电缆、按扇型导线生产的端子和压接管。从理论上讲, 圆型和扇型线芯生产的端子和压接管的有效截面是相同的。但从运行情况看, 由于交联电缆的导体为紧绞的圆型线芯, 连接后与常用金具的内径有较大空隙, 压接后达不到足够的压缩力, 进而导致接触电阻过大、温升过快, 促使接头的氧化膜加厚, 造成接头的绝缘层损坏, 形成相间短路, 最终引发爆炸。

2.3 导体连接时线芯不到位

导体连接时, 要求绝缘剥切长度压接金具孔深+5 mm, 但因产品孔深不标准, 易造成剥切长度不足, 或因压接时串位而导线端部形成空隙, 仅靠金具壁厚导通, 导致接触电阻增大, 发热量增加, 最终引发爆炸。

2.4 电缆沟排水系统排水不畅通

电缆沟积水会使电缆中间接头长时间浸泡在污水中, 这会对接头的外绝缘造成一定的腐蚀, 进而使外界潮气渗入接头内部, 使接头内部的绝缘性能下降, 最终导致接头损坏。

3 案例分析

嘉兴电力局35 k V南门变电所嘉李908 线电缆的型号为 (YJV22-8.7/15-3×300) , 线路全长4 856 m, 全线电缆共分为11 个段长, 10 个中间接头。线路运行期间, 出现了线路过流保护动作开关跳闸、线路重合闸保护不投入的情况。对电缆两端的电缆头查看后发现并无异样, 随后对电缆进行了绝缘电阻试验, 数据如表1 所示。

表1 中的数据显示, 具体的电缆故障为BC相相间短路接地。沿嘉李908 线电缆沟查找后并未发现施工或人为破坏的现象, 所以, 对11 个中间接头的电缆井检查后发现, 嘉李908 线所有电缆的中间接头全部浸泡在电缆沟的污水中, 且与其他电缆交织在一起, 无法看清电缆外表是否已损坏。电缆故障仪测量测出的故障位置约为1 792 m处, 根据电缆投产资料, 1 792 m处在第4 段的末端附近, 即第4 个中间接头附近, 因此, 在第4 个中间接头的电缆井中找到了故障点, 如图3 所示。

切除故障后, 分别对故障点两侧 (甲段、乙段) 的电缆进行了绝缘电阻试验测试结果, 如表2 和表3 所示。

表2 和表3 中绝缘电阻数据满足运行要求, 因此, 可判断嘉李908 线电缆只有一处故障点, 故障点两侧电缆 (甲段、乙段) 的绝缘性能良好, 可重新制作中间接头, 以尽快恢复供电。

4 结束语

交联电缆接头故障是电缆故障中最常见的一种, 准确检测并处理交联电缆故障是保证电缆安全运行重要的环节。本文提出了交联电缆接头故障的检测方法, 分析了交流电缆接头发生故障的原因, 并采用新方案解决了嘉李908 线的电缆接头故障, 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宏茂.高压电缆局部放电带电检测系统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12.

[2]周凤争, 朱晓辉, 沈毅, 等.XLPE电力电缆局部放电定位技术研究[J].天津电力技术, 2011 (4) .

污水处理检测 篇7

光电检测电路是由光电探测器、输入电路、前置放大器等构成, 其中光电探测器是实现光电信号转换的重要装置, 它能够将被测的光信号转换成为相应的电信号;输入电路的存在主要是为光器件的工作提供条件, 在进行电参量变换的同时, 与前置放大器的电路相匹配;前置放大器在光电检测电路中起放大信号的作用, 因为光电器件输出的电信号一般都比较微弱, 所以需要通过放大器进行放大处理, 并与后置处理电路进行匹配。在整个光电检测电路当中, 光电探测器是核心部分, 它在检测过程中起着光电信号转换的作用, 该器件的性能优劣对检测精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市场上的光电探测器种类比较繁多, 性能也各具特色, 所以在选择时应当进行对比, 并尽可能选择性能优、质量好的产品, 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检测精度。

二、光电检测电路中存在的主要噪声

(一) 噪声的来源。在光电检测电路中, 光电探测器对光电信号进行转换的过程中, 除了存在检测信号电压和电流之外, 还存在一些无用但却会对检测结果精确度造成影响的噪声电压和电流。从本质的角度上看, 噪声具有非常明显的随机性, 它的波形、相位及瞬时振幅均具有无规律变化的特征, 换言之, 很难对噪声进行精准测量, 一般只能够采用统计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处理。对于光电检测电路而言, 噪声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即外部噪声和内部噪声。

1.外部噪声。主要包括杂散光的入射、电磁干扰、光路传输介质的湍流等。这些噪声可以通过相应的方法进行改善或消除, 如屏蔽、滤波、遮断杂光等。

2.内部噪声。这是光电检测电路所固有的一类噪声, 其噪声主要为检测电路中的各种器件及电路本身, 它是由物理过程所决定的, 无法通过人为的方式进行消除。

由于噪声与有用的信号同时存在, 并且两者之间互相混合, 从而对信号检测的准确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制约了检测电路分辨率的进一步提升。因此, 需要对噪声进行分析, 并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进行处理。

(二) 噪声分析。光电检测电路的噪声来源包括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 其中外部噪声可以通过相应的方法予以消除, 而内部噪声却无法以人为的方式消除, 只能通过对控制器件性能的完善及电路形式的优化来减小这部分噪声。鉴于此, 本文的噪声分析以内部噪声为主。

1.光电探测器的噪声。在光电检测电路中, 探测器的主要作用是对光电信号进行转换, 这是后续信号处理的前提和基础, 它的性能对检测精度具有直接影响。大体上可将探测器的噪声分为热噪声、散粒噪声等。

(1) 热噪声。电流载体通过带有电阻性的元器件时, 因热运动本身具有无规律的特性, 致使电流载体的速度及其分布情况会发生一定的起伏变化, 由此会导致电流涨落, 与之相应电阻上的电压也会随之出现涨落, 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即为热噪声。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在任何一种电阻性器件上都可能会产生热噪声, 它的电压均方值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材料的温度、电阻、噪声等效带宽等等。在温度恒定的条件下, 热噪声与频率基本无关, 而是与电阻的大小及通频带宽度有关, 相关试验结果显示, 在1, 012Hz以下的频率范围内, 通频带的带宽越大, 噪声功率就越大。当材料的绝对温度T为300K时, KT=4.14×10-21J (K为波尔兹曼常数) , 则热噪声电压与电流的有效值可用下式表示:

(2) 散粒噪声。光生电流载体的形成及流动密度的涨落是引起光电探测器中散粒噪声的主要原因。相关试验结果表明, 在中低频的条件下, 该噪声与频率无关, 而在高频的条件下, 该噪声与频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温度对光电探测器散粒噪声的量值无影响, 主要与流经器件的平均电流有关, 当器件的通频带为等效带宽△楋时, 其散粒噪声电流与电压的均方值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 q代表电子电荷量;I代表光电流、暗电流、背景光电流三者的平均值。噪声电流的有效值及在负载电阻上引起的噪声电压可分别用下式表示:

由式 (5) 和式 (6) 可以看出, 光电探测器的散粒噪声主要与噪声等效带宽和有关, 通过减小这两个量值, 能够使光电探测器的散粒噪声有效降低。

2.放大器的噪声。由光电检测电路的工作原理可知, 经由光电探测器转换所得到的电信号非常微弱, 不具备直接使用性, 为确保检测结果的精确度, 需要对该信号在后续的电路中进行放大处理。虽然检测电路中前置放大器的增益已经做得十分大, 但是微弱电信号在被放大器放大的过程中, 信号内所含的噪声也会同时被放大, 如果信号过于微弱, 则可能会被放大器的本底噪声所淹没。鉴于此, 在对光电检测电路进行设计时, 一般都会采用两级的放大方式, 即前置放大器+主放大, 前置放大器可以对输出噪声起到一定的制约和控制作用。光电检测电路中的前置放大器通常都是由若干个元件以集成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构成了一个完成器件, 在放大器中的每个元件既独立运行又相互关联, 它们工作时, 均会产生出一个噪声源, 因为放大器中的元件过多, 因此, 很难从某一个方面对其噪声的来源和种类进行分析, 为进一步简化分析过程, 本文引入了一种放大器噪声模型, 即En-In模型, 并将放大器内部所有的噪声源都折算到输入端, 从而将之假设为一个没有噪声的放大电路, 再用En-In模型进行噪声分析。因为实际应用中的前置放大器不可能是理想器件, 也就是说, 其必然会存在噪声, 所以, 输出端的噪声除了包括被放大的输入端噪声之外, 还包含放大器的本底噪声, 该噪声越大, 引入的差异也就相应越大。

三、处理光电检测电路噪声的有效方法

(一) 运用低噪声器件降低噪声。在对光电检测电路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为了进一步降低噪声, 可以选择一些低噪声的元器件, 如, 利用场效应晶体管 (FET) 替代三极管 (BJT) ;选用本底噪声较低的集成运放, 如0P系列等。此外, 在电阻的选择上, 应当尽可能避免使用阻值较高的电阻, 如果阻值过高, 其对热噪声的贡献会相应增大, 可选用绕线式的电阻, 或是金属膜电阻。

(二) 合理选择放大器。为减轻放大器噪声对整个检测电路的影响, 在设计时, 除了要选用性能优良的前置放大器之外, 还应当选择一个合适的放大器直流工作点, 这是因为放大器的噪声系数与晶体管的直流工作点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合理选择放大器的直流工作点, 能够使晶体管的噪声获得有效降低, 从而达到降低放大器本底噪声的目的。

(三) 优选信号源内阻。在光电检测电路中, 前置放大器的噪声系数除了与晶体管的直流工作点有关之外, 还与信号源的内阻有一定的关联, 试验结果表明, 当信号源的内阻为某一个最值时, 放大器的噪声系数能够达到最小。

(四) 合理选择放大电路。在对放大电路进行选择时, 可将信号源内阻的大小作为主要依据, 通常情况下, 如果信号源内阻较小, 可以选用三极管 (BJT) 对管的前置式差分放大电路;若是信号源内阻较大, 或是信号源为电流时, 则因当以场效应晶体管 (FET) 作为首选。通过放大电路的合理选择, 能够使噪声得到有效的降低。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光电检测技术具有检测距离远、抗干扰性强、检测速度快、精度度高、受外界环境影响小、对被检测对象无损坏等优点, 在军事、医疗等重要领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但由于光电检测电路中存在噪声, 从而对检测精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此, 必须对光电检测电路中的噪声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加以解决处理,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噪声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摘要:光电检测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检测手段, 其以自身诸多的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 光电检测电路中存在噪声, 由此对检测结果的精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点, 本文首先概括性介绍了光电检测电路, 随后对光电检测电路中存在的主要噪声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光电检测电路噪声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光电信号,检测电路,噪声,滤波器

参考文献

[1]张凡.用于特种检测的光电集成器件及其核心芯片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 2013, 4:87~89

[2]刘阳, 李崇光.中国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J].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 2013, 12:57~58

污水处理检测 篇8

摘要:强夯法是指为了提高地基的承载力,使用重锤从一定高度下落夯击土层使地基迅速固结的方法。同时也成为动力固结法。所采用的起吊设备一般为10~25吨的重锤。在10~25米的高空十重锤自由下落,依靠其强大的冲击波作用将土层夯实。本文将对强夯法地基处理设计、检测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对各种土地夯实后的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依此确定建筑规模及建筑类型。

关键词:地基处理;强夯法;检测;设计

1.引言

目前,强夯法地基处理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夯置换法设计,二是强夯法设计。而对这两种方法的使用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强夯法依靠强大的冲击和振动能量使得地基土层中出现很大的冲击波和的动应力,从根本上提高了土层的强韧度、并充分降低其压缩性、达到了改善土层的振动液化条件、以及消除湿陷性土层的湿陷性等不足。从而提高土层的均匀强度。多次实践施工证明,强夯法地基处理不仅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泥土、飽和度较低的粉土以及粘性土、湿陷性黄土。还适合杂填土以及素填土等土层类型的地基。在施工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土层类型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对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等地基,一般采用将石块、碎石、较大颗粒物等杂物填回夯坑的方法进行设计。在将这些物体进行强夯置换的时候,应从多方面测试其可行性。确保地基稳定以及工程的质量高度。在对地基进行强夯施工之前。应在施工现场或附近具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几个试验地,并检测其地质的复杂程度。并确定建筑类型以及建筑规模。

2.强夯设计

2.1夯实强度及频率

在强夯的单位夯击能量时,应充分的根据地基土层类型、地质结构类型以及土层荷载大小和要求处理的深度等众多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通过现场的具体情况而定。在对地基进行强夯法施工时,夯点的夯击次数,应该按照现场试夯所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与此同时还应满足以下条件:首先,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应不大于60mm。其次,单击夯击能量最大不超过100mm。最后,应注意在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并且不能因夯坑过深而影响起锤。在夯击时夯击次数应根据地基土层的性质确定,一般来说,夯击次数可为2~4遍,并且在最后时刻往往再以低能量普夯2遍,其目的是对松动的表层土进行夯实。一般情况下对于渗透性比较弱的粒土,必要时夯击次数可酌情增加。应该注意的是在两遍的夯击之间应有一定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则决定于土层中水分蒸发的程度、土层间隙。当缺少实际参考资料时,还可依照土层的渗透性确定。按照测试结果,对于渗透性较差的粘性土地基的间隔时间应控制在2~4周内,而对于渗透性较好的地基土可进行持续性夯击。

2.2夯点的确定

在夯击过程中对于夯击点位置的确定要根据建筑结构类型确定,并采用等边三角形、正方形进行布置。在此过程中,第二次夯击点的间距可取与第一次相同,也可适当减小。在处理深度较大或者夯实能量较大的工程时,第一遍的夯实点间距应适当增大。强夯处理的范围也应大于建筑物本身的基础范围。各个位置超出基础处缘的长度应设计为深度的一半以上。并不应小于3m。再根据初步确定的强夯参数的基础之上设计出强夯测试方案,并现场进行强度测试。确保其可用。还应根据不同地质条件的土层,等待夯结束几周后,再次对试夯场地进行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详细对比,测试强夯效果,并作出相应记录,从而确定工程将要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

2.3地层土含水量

根据相关的现行规定,当出现施工现场地表层土软弱或地下水位较高的情况、或夯坑底积水影响施工正常运作时,须采用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方法,具体做法便是使用人力将坑内的积水排除,或者铺填一定厚度的松散性材料,从而使得地下水位低于坑底面以下2m。避免影响施工。另一方面,地基土层含水量对强夯的影响及其很大,尤其是在雨季工期紧的情况下表现的尤为明显。充分体现在强夯夯击次数增多,夯坑加深,收锤困难,甚至施工效率低之上。在这种情况下强夯效果特别差,将大大的影响施工的质量,延长工期,造成工程造价的增加。甚至经过检测夯后地层比夯前还要差。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用人工排水的方法,通过开挖积水坑或积水井的方法将积水排干,再进行强夯施工。从而提高强夯效率。通过这种排水的方法,强夯加固效果和效率明显得到改善。

2.4强夯置换设计法

强夯置换处理范围以及试夯方案的确定一般步骤与普通强夯法无异。但在现场施工时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在夯后检测项目中普通强夯法主要侧重于现场载荷试验,目的是检测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外。应采用超重型或重型动力触探的方法进行夯实。但强夯置换法的侧重点主要在于检查置换墩着底情况以及承载力与密度随深度的变化情况。在这种夯实设计中,地质雷达也可以用来检测置换墩的深度、直径等参数。甚至在条件许可时可在现场进行开挖,并在视觉上对置换墩着底情况以及置换墩形状、尺寸等进行相应的检查。在检查无误的情况下应在墩顶铺设一层厚度不小于60cm的压实垫层,确保其稳定性与安全性,垫层材料最好与墩体相同粒。而在对软弱粘性土地基的夯实时应只考虑墩体强韧度,忽略墩间土的作用大大的增加其承载力特征值。并通过现场单墩平板荷载试验进行检测。

3.强夯施工

在对地基进行强夯时,重锤一般情况下可取100~200kN。重锤底面设计形式可采用圆形或矩形。锤底面积适当增大,并按土的性质进行区分,锤底静压力值一般设定为20~40kPa,在施工过程中对于细颗粒土锤底静压力一般取小值。对锤底设计时底面应该对称设若干个排气孔,孔径适宜设计为200~300mm。另一方面强夯施工还应采用带自动脱钩装置的起重机甚至其它专用设备。保证重锤的自由下落和起降,在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宜在起重机臂杆末尾设置辅助力架,利用杠杆的原理节省能量。在起降过程中还要采取其它安全措施,放置在起飞过程中重锤跌落或者落锤时机架倾覆。避免造成人员的伤亡。在雨天施工时一般会遇到水位较高的情况。应对场地积水应及时排除。确保施工正常进行。

4.强夯质量检测

4.1常见的检测方法

由于强夯法地基性质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没有相关的指标对其详细定义,也没有相应的经验公式作为指导,因此,在的地基检测中,一般可根据两个步骤进行:首先,率先进行平板载荷试验、室内土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以及圆锥动力触探等原位检测方式的对比试验,在此对比的基础之上建立检测对象的压缩性、周期性、承载力及其他相应指标,充分利用得出的这些指标与原位检测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利用这种相关的关系,并根据现场施工的具体情况给出具体的指标。从而判断出地基的承载力和压缩性及其他力学性质。为后期的夯实施工奠定基础。

4.2强夯地基检测体系的应用

随着强夯法的普及和广泛的应用。在此基础之上的相关新技术也应用而生。并逐渐形成了以原位测试为主要内容的强夯地基检测体系,一般意义上的强夯地基检测体系指先采用载荷试验获得表层的地基得承载力和变形模量,继而采用连续的圆锥动力触探,由此得到地层密实度的方法。同时辅以少量的静载试验、钻探取样分析和标贯试验等对其强夯,该方法已逐步成熟,被广泛的应用到地基的夯实检测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地基强夯质量进行检测的几种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优缺点,这迫切需要我们取长补短,并结合各检测方法的特点来完善强夯法地基处理检测方法,从而有效的提高强夯法的地基加固效果。还希望更多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投身到该项研究中,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铁宏.全国重大工程项目地基处理实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各类检测项目不合格的处理要求 篇9

目的 

1、规范自由裁量权,保证不合格报告处理的公正性。

2、责任单位对不合格报告处理不及时。

留下质量隐患 

增加后期处理的难度 举措 

1、要求检测机构及时告之建设单位相关人员。有复检要求的及时组织复检。

2、不合格报告的处理方案报质监站备案,对水泥、钢材焊接的处理及时跟踪监督;对其它不合格项目抽查,保证处理结果的真实性。(完善软件,目前无由头)

3、钢材A、B样从实物上抽取。(见证取样弄虚作假较多)举措 

4、A样检测时,相关单位人员观摩检测。

5、不合格材料已使用,按质量问题处理监督程序进行。工程质量问题 工程质量问题处理监督定义:监督机构依据有关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对工程质量问题处理过程进行监督的活动。分类:

一般

质量问题 

较严重

质量问题 

严重

质量问题

工程质量问题 

一般质量问题:不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也不影响建筑物结构的承载力、刚度及完整性,但却影响美观或耐久性。

较严重质量问题:不影响建筑物结构的承载力,却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或使结构的使用功能下降,有时还会使人有不舒服和不安全感。严重质量问题:影响结构的承载力、使用安全或严重的使用功能缺陷。质量问题处理监督程序 

一般质量问题:监督人员填写抽查记录并监督责任方处理,监理单位检查验收。 较严重质量问题: 

(1)、监督人员签发整改通知单,若需审查整改方案,应在整改通知中注明。

(2)、收到责任方报来的整改完成报告后,当日审查并签收。质量问题处理监督程序  严重质量问题: 

(1)监督机构负责人签发停工通知单。

(2)监督人员审查相关的调查处理方案。调查处理方案中必须要监理单位和责任方及相关方签字认可,必要时要设计单位的审核意见。(3)报机构负责人同意后签署备案意见。(4)监督处理方案的实施。(5)审核并签收复工申请。

(6)监督机构负责人签发复工通知书。

一、超强、无效、不合格、砂浆试块  相关要求 :  自砼、砂浆抗压强度检测报告生成之日起,施工单位十天内须对超强、无效、不合格试块检测报告进行处理,否则不得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二、监督抽测砼、砂浆强度偏低

 相关要求 : 

对检测结果不满足《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要求的混凝土构件、实测砌筑砂浆强度低于设计值的75%,责令责任单位对该批构件到指定法定检测机构进行现场检测。

超强、无效、不合格、砂浆试块监督抽测砼、砂浆强度偏低

处理办法:

1、由责任单位人员进行两块处理备案,备案时:①由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单位确认检测方案并填写检测备案表 ;②携带两块代表部位图纸③试块报告。

2、监督人员审核数量、方法,符合规定后签收。异常、无效、不合格砼、砂浆试块监督抽测砼、砂浆强度偏低

处理办法: 

3、砼试块处理的检测方法及数量按以下执行:①基础采用钻芯法检测,除基础部位外,采用超声回弹法检测②检测数量按《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中表3.3.13确定。

4、砂浆试块处理: ①住宅工程填充砌体每单元一面墙;承重砌体每单元两面墙 ②非住宅工程按楼梯数量确定检测数量; ③采用贯入法检测。异常、无效、不合格砼、砂浆试块砂浆试块砂浆试块砂浆试块监督抽测砼、砂浆强度偏低 

5、对现场检测结果的评定低于设计要求时 (1)设计变更降低强度等级并通过图审再作评定。(2)设计单位结构复核能保证结构安全。住宅工程要求建设单位在主要宣传媒体进行告示并告之售房户;公共建筑需经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盖章认可。(3)由有资质的加固公司按原设计单位出具的处理方案及时处理,保证主体结构安全,监理单位组织专项验收并向质监站上报相关工程资料。

三、钢材

相关要求: 初检结果为需复检应及时组织复检,复检不合格或初检不合格。自检测报告生成之日起,施工单位应在3个工作日内主动到质监站就处理情况进行备案。(网上申报,监督人员抽查)

三、钢材 处理办法: 

1、施工单位必须会同建设(监理)单位办理退货手续,并在建设(监理)单位的监督下,对复验不合格批的所有钢筋端部和中间喷上不合格色标油漆后,将该批钢筋清退现场(保留退场照片);不合格色标统一规定为桔黄色,总长度不少于30cm。

三、钢材 

2、已投入使用的,按较严重质量问题处理。(1)需返工的进行返工处理并报城建监察大队进行处罚。(2)无法返工的,原设计单位进行复核确认或加固处理。(3)总监组织专项验收,验收合格后,出具验收合格意见书。我站全程跟踪检查并报城建监察大队进行处罚。

四、钢筋焊接

相关要求: 初检结果为需复检应及时组织复检,复检不合格或初检不合格。检测报告生成之日起,施工单位应在3个工作日内主动到质监站就处理情况进行备案。

四、钢筋焊接 处理办法: 

1、施工单位在监理见证下从实物上抽取双倍数量的样品送样并复检或直接加固处理。

四、钢筋焊接 

2、复检不合格,由有资质的加固公司按原设计单位的加固方案进行加固,总监应及时组织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有关责任人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出具验收合格意见书,责任单位并将相关资料报质监站备案

五、水泥

相关要求: 自检测报告生成之日起,施工单位应在3个工作日内主动到质监站就处理情况进行备案。

五、水泥 处理办法: 

1、未使用,责任单位必须会同建设(监理)单位作退场处理并办理相关手续。

五、水泥 

2、水泥强度不合格已投入使用的,追溯该批材料的流向,对实体进行法定检测。安定性不合格已投入使用的,全面返工并按严重质量问题程序进行处理。对商品砼企业发现使用不合格水泥,要求停止供货,对使用部位按上述要求处理。报城建监察大队进行处罚。

六、砖、砌块、玻纤网等

相关要求: 自检测报告生成之日起,施工单位应在3个工作日内主动到质监站就处理情况进行备案。

六、砖、砌块、玻纤网等 处理办法: 

1、未使用,责任单位必须会同建设(监理)单位作退场处理并办理相关手续。

2、已使用的,按较严重质量问题处理。

七、保温砂浆试块

相关要求: 自检测报告生成之日起,施工单位应在3个工作日内主动到质监站就处理情况进行备案。

七、保温砂浆试块 处理办法: 若已使用于工程,给予相关单位行政处罚。干密度、压缩强度参数不合格,需原设计单位确认使用后是否影响耐久性;导热系数参数不合格需对该幢工程进行现场热工性能检测,确保满足规范要求。

八、现场保温砂浆钻芯厚度不满足规范要求

相关要求: 自检测报告生成之日起,施工单位应在3个工作日内主动到质监站就处理情况进行备案。

八、现场保温砂浆钻芯厚度不满足规范要求

处理办法: 

1、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对该部位所在楼层的保温砂浆厚度进行全面自检,对较薄部位进行处理,并保留图片。

2、检测机构随机抽测双倍测点(原不合格的部位抽测一个点),确保满足规范的要求。

3、相关单位将自检数据、整改图片和检测机构报告报质监站备案。

九、防雷接地

相关要求: 自检测报告生成之日起,施工单位应在3个工作日内主动到质监站就处理情况进行备案。

九、防雷接地 处理办法: 施工单位应对防雷接地系统进行问题排查、整改。

检测机构重新检测(含原不合格点)

十、监督抽测钢筋砼保护层厚度

相关要求: 在整改期内对该层各个自然间板厚复查并按整改方案整改到位。质监站将对该间复查后并随机抽测一间检查,有弄虚作假的约谈并给予行政处罚。

十、监督抽测钢筋砼保护层厚度 处理办法: 

1、住宅工程负弯距筋保护层厚度偏差在(+12mm--+20mm)范围内,应有设计单位的计算书及验算结论,结论中应包括:检测报告编号、现浇板的强度、挠度、裂缝宽度满足规范要求。

十、监督抽测钢筋砼保护层厚度 

2、负弯距筋的保护层厚度偏差小于-7.5mm,大于+20mm范围,按较严重质量问题处理。

十一、监督抽测砼现浇板 相关要求: 在整改期内对该层各个自然间板厚复查并按整改方案整改到位。质监站将对该间复查后并随机抽测一间检查,有弄虚作假的约谈并给予行政处罚。

十一、监督抽测砼现浇板 处理办法: 

1、住宅工程的板厚负偏差在-5mm以内,由施工单位拿出处理方案,方案应经建设、监理单位认可。

2、板厚负偏差大于-5mm时,施工单位按设计单位提出处理意见进行整改。按较严重质量问题程序处理。

十二、饰面砖拉拔 相关要求: 自检测报告生成之日起,施工单位应在3个工作日内主动到质监站就处理情况进行备案。

十二、饰面砖拉拔 处理办法: 

边缘检测在斑点噪声处理中的应用 篇10

SAR图像中的斑点噪声与数字图像处理中所遇到的噪声有本质的不同,这是因为它们形成的物理过程有本质上的差别。SAR图像中的斑点噪声是在雷达回波信号中产生的,是包括SAR系统在内所有基于相干原理的成像系统所固有的原理性缺点;而数字图像处理中的“椒盐”噪声和高斯噪声等是在对图像进行采样、量化、压缩、传输和解码等数字化过程中以及图像本身在保存过程中的退化所引起的,是直接作用到图像上的。

在SAR图像中,斑点噪声表现为图像灰度的剧烈变化,即在同一片均匀区域,有的分辨单元呈亮点,而有的单元呈暗点,降低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隐藏了图像的精细结构,严重影响图像的判读性和可解译性,甚至可能导致目标特征的消失。因此,消除斑点噪声对SAR图像的有效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直是SAR图像处理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二)斑点噪声的统计特性

斑点噪声可视为非相关的乘性噪声模型,因此SAR观测数据可用式 (1) 表示:

式中:g为观测数据;f为去除斑点噪声后的数据;u为与f相对独立的斑点噪声数据。

斑点噪声由回波信号中均值为0,标准差与图像场景无关的随机相位干扰产生,服从均值u=1,方差为的指数分布。在单视数时,标准差σu的理论值约为0.5277。如果该乘性模型适用于SAR图像,则u的标准差应该等于g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即σg对的关系曲线应该是通过原点且斜率为σu的直线。实验结果证明,该模型是实用的,进而可证明噪声服从Γ分布

式中L为图像视数。对单视图像,L=1,斑点噪声服从单边指数分布。

(三)SAR图像的主要滤波策略

从原理上说,目前常用的SAR图像滤波算法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不使用斑点噪声统计特性的方法,如均值滤波、中值滤波算法。另一类是基于SAR图像局域统计特性估计的算法,如Lee算法及增强的Lee算法,Kuan算法及增强的Kuan算法等。均值滤波和中值滤波分别将滑动窗口内像素的均值、中值作为窗口中心像素的滤波值,随着滤波窗口的增大,在去除斑点的同时,图像的细节信息也随之丢失。Lee算法和Kuan算法都利用滑动窗口内像素的均值和方差作为参数,按照一定的估计原则进行滤波,在保留图像细节和降噪去斑两个方面取得较好的折衷。

本文所介绍的滤波算法属于第一类。在对原始SAR图像进行均值滤波和中值滤波后,针对图像本身的特征,对原始图像或已进行滤波后的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得到图像的边缘信息和细节信息,然后将平滑滤波后的图像和已得到的图像的边缘信息,进行加权数据融合,得到最终的降斑图像。

其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二维中值滤波的窗口形状和尺寸对滤波效果影响较大。不同的图像内容和不同的应用要求,往往采用不同的窗口形状和尺寸。常用的二维中值滤波窗口形状有线状、方形、圆形、十字形及圆环形等,就一般经验来讲,对于有缓变的较长轮廓线物体的图像,采用方形或圆形窗口为宜,合适的窗口尺寸为3×3或5×5。对原始图像进行边缘检测时,主要针对对比度强、斑点噪声没有完全覆盖有用信息的原始图像;而对于那些像素间灰度差别不大的图像,则要先进行锐化处理,然后再进行边缘检测。

(四)仿真结果与评估

下面对一港口SAR图像进行试验分析。为了客观地评价该方法的优劣,采用两种方法来验证它们的滤波效果。图1是原始的SAR图像,图2是经过初步滤波后的图像。

图3是用sobel算子对滤波后的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再用得到的边缘和细节信息与图2进行加权融合得到的图像;图4是用sobel算子对原始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后,再用得到的边缘和细节信息与图2进行加权融合得到的图像。

图5是用LOG算子对滤波后的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再用得到的边缘和细节信息与图2进行加权融合得到的图像;图6是用LOG算子对原始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后,再用得到的边缘和细节信息与图2进行加权融合得到的图像。

从以上两个例子上可以直观的看出,对原始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得到的有用信息,比对已经过初步滤波的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得到的有用信息要多,而且最终加权融合的图像效果也更好。但前提必须是,原始图像中的斑点噪声不能完全覆盖细节信息。这不只是从定性上来看,从定量上也可以分析出来。如表1所示,与图1(即原始图像)的均值对比,各种方法得到的均值都差不多,但是方差就有较大的差别。图4和图6是在原始图像上直接边缘检测后进行的图像融合,因为没有先平滑图像,所以得到的方差就比图1得到的方差大,效果也不理想。而图2是直接平滑,图3和图5是在平滑后进行边缘检测和图像融合的,得到的方差小,效果也稍好。对均方误差(MSE)来说,图2是最小的,因为只对原始图像进行了平滑,没有进行边缘检测后的融合,而图3和图5是在图2的基础上利用检测到的边缘信息再进行融合,虽然均方误差变大了,但重要的细节信息还是被突出了。图4和图6是在图1的基础上利用检测到的边缘信息再进行融合,均方误差数值较大,反映到图像中就是部分细节信息被“放大”了。由此可见,在原始图像中进行边缘检测比平滑后再进行边缘检测可以得到更为详细的细节信息。

本文利用传统的空域滤波方法,并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边缘检测,进行图像的加权数据融合,从而得到质量改善的SAR图像。这种方法可以不必用到图像的统计特性,从而省去了大量的计算,可以满足一般用户的需求。

摘要:斑点噪声是SAR图像的本质特征, 是机理性的,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图像的理解和判读。到目前为止, 对SAR图像进行降斑的方法多数要用到斑点噪声的统计特性, 一般SAR用户使用起来较困难。因此可以针对SAR图像斑点噪声的特点, 利用基于传统空域滤波的方法, 通过加权图像融合, 得到斑点改善的SAR图像, 可以满足一般用户的使用要求。

关键词:空域滤波,边缘检测,图像融合

参考文献

[1]魏钟铨, 等.合成孔径雷达卫星[M].科学出版社, 2001.

[2]杜培军.RADARSAT图像滤波的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2.

上一篇:高压绕组下一篇:卫星数字音频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