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域下教师教学十篇

2024-07-14

新课改视域下教师教学 篇1

一、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根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新课改存在着一系列新的理念。深刻理解这些理念, 对于有效实施新课程、推进教育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 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 这一目标就高度概括了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为了贯彻这一教育理念, 就要求教育教学的全部活动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知识的意义建构, 使每一个学生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而受到尊重, 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2. 主体间性的教育理念

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 是不同主体间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活动不是教育者的单向活动, 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两个主体间的交往活动, 这与主体间性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在此视野下,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就不是“我”与“他”间的主客体关系, 而是“我”与“你”之间的平等、共生、对话、交流的关系。参与教育活动多向互动的人, 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 都要以一种自由平等的方式, 在双向交流中形成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思想场域”, 使主体双方之间的不同思想观念、知识智慧和价值立场有一个自由、理性讨论的“公共空间”, 在接纳和学习对方中提升和优化自己。

3. 实践性的教育理念

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并与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这就意味着教育过程应当是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认识活动、交往活动和各种实践活动等实践性教育, 既包括教的实践性, 又包括学的实践性;既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 又包括社会实践教学。实践活动不只是教学活动的补充, 而是贯穿于全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使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获得体验, 得出结论, 从而促进自律道德的发展。

4. 生活化的教育理念

新课改要求从知识和技能, 方法与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培养学生, 也即教育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而是要生成一个品性健全的人。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课程必须重返生活世界, 创造一种生活化的教育, 从生活中取材, 以现实生活为基点, 密切关注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创设学习情境, 使受教育者从知性论支配下的概念化、抽象化、教条化的说教王国中走出来, 充分吸收生活世界的直观性、交往性、本真性、体验性, 最终在人与人的现实交往情境中将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 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二、新课改视域下传统微格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出微格教学以来, 微格教学已经成为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一种先进而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微格教学的理论, 并展开相应的实践探索。经过20多年的尝试和探索, 微格教学训练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训者的教学技能素养。但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目前的微格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与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不一致, 存在着诸多问题。

1. 教学理念陈旧

作为培养教学技能的一种体系化的教学模式, 微格教学本身有着十分复杂的变化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用适应时代变化的现代教育学习理论来指导微格教学。从最近几年来的实践来看, 当前各师范院校所实施的微格教学实践活动主要受西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这一理论强调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中指导教师的作用, 而忽视受训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把受训者当做外部刺激的接收器。因此, 教学技能的训练主要局限于经验模仿的范畴, 造成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 课堂教学技能的迁移水平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 极大地影响了微格教学的训练效果, 这显然与当前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师教学理念的要求相去甚远。

2. 教学目标单一

依据新课程标准, 学校教学的基点必须转移到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来,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培养学生,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知识价值的意义建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地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宣讲者, 更重要的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但是, 当前的微格教学目标大部分仍然是单纯侧重以传授知识、讲解内容等教师“教”为中心的训练形式, 导致不能营造以受训者为中心的课堂, 最终与新课程教学目标脱轨。

3. 教学内容滞后

作为一种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教学方法, 微格教学能够提供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 把复杂的课堂教学加以分解, 使受多种因素制约的教学能力培养变成目标明确、可观察、可描述、可操作的教学技能训练, 这本身对于新课程的实施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 当前的微格教学在内容上大多只是满足于对学生进行各种传统的教学技能的训练, 缺乏对现代教学理念下新的教学技能的训练, 只是注重训练如何教, 忽视了训练如何指导学生学, 这就使得最终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新的课程要求。

4. 教学评价标准缺失

教学评价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微格教学评价就是将教学技能实际状态与预定目标相比较后所作出的价值判断。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一个科学合理的微格教学评价标准能使学生明确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使他们可以经过评价了解自己在教学训练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 并可按照评价标准进一步体验成功的经验和反思失败的教训, 进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从目前的微格实践来看, 教学评价多是服务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理念, 只是关注对受训者的外显行为进行或性质或终结性的单一评价, 这就要求我们建构一种与新课改相适应的科学、有效的微格教学评价标准。

三、基于新课改的微格教学实施模式分析

新课改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必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实践教学。基于此, 微格教学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就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实施模式。

1. 树立现代微格教学理念

依据新课程标准, 教育教学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实施探究教学、体验教学、交流与合作学习。从这一点看, 微格教学就不能只满足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把课程和教学看成是一种从上而下的传递知识的过程, 而是要树立诸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等现代教学理念, 使微格教学活动“返魅”, 恢复其创造知识、建构真理的本性, 从而使教学活动内化于主体的生活世界之中。

2. 构建多元教学目标体系

新课程将育人为本,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 在此背景下, 就必须抛弃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技能培训目标, 使学生掌握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多元化的教学技能目标体系。在对受训者的技能训练中, 既包括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技能培训, 又包括以导学为主的教学技能训练;既包括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 又包括课堂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既包括基于角色扮演的多元技能训练, 又包括基于合作学习的学导式同侪训练;既包括传统教学手段基本技能的训练, 又包括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展示技能训练。

3. 拓展微格教学训练内容

新课程的实施使课程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思想等发生了变化, 这就要求微格教学的训练内容也要随之拓展。除了传统微格教学所包括的导入、板书、教态、讲解、结课等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外, 还应加强教师整体的综合技能和师生间的协调技能训练, 如设计教学问题情境的技能, 高层次提问技能、快速反应技能、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技能, 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技能, 等等。

4. 完善微格教学评价标准

微格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分析、诊断被评者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教学活动提供信息反馈, 以此提高被评者的教学能力, 基于此, 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微格教学评价标准。在实际操作中除了反映受训者教学的外显行为外, 还应反映出受训者内心的教学理念, 使受训者展现出来的每一个教学行为都有明确的理念依据;除了确立以具体化为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还应建立查找教学训练过程的问题和促进培训者教学能力的发展的定性评价指标体系, 以反映受训者的整体教学水平、理解教材的能力, 使他们既注重教学表层行为的规范性和技术性, 又拥有教育者的丰富文化内涵。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目前的微格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与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不一致, 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应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实施模式。

关键词:新课改,微格教学,实施模式

参考文献

[1]刘鹂, 安玉洁.微格教学的多元化架构.电化教学研究, 2005, (9) .

[2]孙荔, 滕鲁阳.参与式课程实践下的微格教学.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 (3) .

新课改视域下教师教学 篇2

中职德育课主体性教学是指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 教师运用主体性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主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素质与觉悟的一种教学原则和教学行为。其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主体意识, 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自觉投身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

笔者依据多年研究与探索, 基于新课改的视角, 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着重从“教学过程”与“学法指导”两个层面对中职德育课主体性教学的实施加以探究。

1 突现教学过程, 将主体性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诸多相关环节链接起来的有机过程。因此, 切实实施好中职德育课主体性教学, 就应把主体性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认真抓好以下四个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环节。

1.1 备课:顾及主体

作为教学的起始环节, 备课往往起着制订蓝图、预先谋划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 “备课的精细程度, 基本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雏形”。可见, 精心备课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准备, 也是有效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基本前提。备课中教师不仅要认真钻研大纲教材, 更要深入分析学情, 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思想觉悟及认知规律等, 做到“心中有数”, 方能“对症下药”。这对于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生理心理特点复杂多样的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显得格外重要。因此, 备课前教师应利用各种机会多与学生接触、交流, 也可与班主任、课任老师交流学生情况, 必要时还可作简单的课前调查, 以更好地了解学生,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 及时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疑难点、兴趣点等, 为讲课环节的科学预设与精巧生成提供必要的基础。

1.2 讲课:激发主体

讲课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也是有效实施主体性教学的集中体现和关键一环。教师要善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调动中职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发挥其主体性。如在学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这课时, 笔者通过设疑导入法, 通过“猫与羊这两种动物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引入课题;又如在学习“我国的经济特区”这课时, 笔者曾运用多媒体课件, 边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边展示一组经济特区城市建设成就的画面, 同时辅以设问“歌曲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分别是什么?”从而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也使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 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精讲基础上, 重点抓好“导”与“议”两环节。

“导”即引导, 包括课前如何导入课题、课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习等。首先教师精讲案例, 并引导学生弄清其主旨与脉络;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再次引导学生从中概括出概念和原理;最后在教师引导下结合教材加以修正补充, 从而得出较为科学准确的概念原理, 并适当理解记忆。这样让学生自己根据已学知识从案例分析中得出新的、未知的理论知识,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双向互动比教师单向传授效果要好得多。“议”即议论、讨论, 在学生了解原理后, 引导学生列举事例分析讨论, 或由学生自由提问, 教师概括典型问题再交给学生讨论解决。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练习:锻造主体

练习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虽然德育课不像其它学科那样大量地做练习, 但适时适量地做些练习还是很必要的。它是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教师应着重抓好练习的设计与讲评两个环节。

练习设计可由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而设计, 也可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社会实际自己设计。练习设计既要源于教材又要略高于教材, 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 尽可能选取学生、社会所关注的热点与重点作为素材。做这种练习, 既能反馈学生学习成效,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如在学了“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这课后, 笔者曾以一幅名为“重点培养”的漫画 (主旨为批判一些家庭只注重孩子智力而忽视品德、心理等培养的现象) 为话题,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这样设计的作业, 学生觉得新颖、有趣, 因而很乐意去尝试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 这一环节应予以充分重视。至于练习讲评, 受教学课时限制, 不可能也没必要每次练习、每个习题都讲评。应视具体情况, 由教师选择学生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加以集中讲评;也可由学生之间互相点评;还可采取个别点评等多种形式。在讲评基础上, 学生进一步或修正或补充练习答案, 从而达到巩固、完善知识, 并最终实现提升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

1.4 考核:体现主体

考核是检测教学成效的必要手段。它包括平时考查与阶段考试。考试可以采取以闭卷、笔试为主与开卷、口试或写小论文为辅相结合的方式, 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由于中职生所特有的身心特点、文化基础状况, 这一点对于德育课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因为德育课不仅是一门学习知识的知识习得课, 更是一门锻炼能力、提高觉悟的能力觉悟培养课。因此, 德育课的考核应把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查与课内知识能力的检测有机结合起来, 并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如口试可采取“时事评论”、“答记者问”等形式;笔试则可采用闭卷、开卷、写小论文、生涯规划设计或制作“手抄报”等形式。命题也可采取教师出题与向学生征题相结合的形式。对于试卷讲评则可采取让学生分析考试题目与考试成败得失, 然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指点迷津的方式进行。这样便使考核由压力变动力,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2 突出学法指导, 使主体性教学理念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

要真正使中职德育课主体性教学由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必须进一步加强学法指导。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 (John Locke) 曾指出, “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全都教给学生”, 而“在于当学生愿意学习时教会他正确的求知方法和正确的自我改进方法”。因此, 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基础上, 更要重视研究学法, 积极探索中职生学习德育课的基本规律, 以教法促学法, 加强学法指导, 把教法和学法有机结合起来。

中职德育课的学法指导应从何入手?一般说来, 可以从“课前预习—课中参与—课后复习”三个前后相继、互相关联的环节着手。

2.1 课前:善于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听课前的必要准备, 是提高听课效率、增强学习效益的有效方法。当前中职德育课的内容总体上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 学习起来较枯燥、难理解。因此课前预习对文化基础知识较为欠缺的中职生来说尤为重要。对此教师应予以高度重视, 加以科学安排、精心组织, 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这样才能防止学生预习走过场而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 教师事先要布置适量预习思考题或拟订预习提纲, 要求学生通过预习, 大致了解新课内容与思路, 找出有关疑、难点或提出具体问题, 这样听课时就会自觉把注意力集中于这些问题。同时对学生预习情况要适时进行检查、评价。鼓励学生将课前预习由当成是完成学习任务转变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自觉行为。

2.2 课中:精于参与

这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关键一环。为此, 教师要多层面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多角度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 巧于听讲、精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讨论、善于记录。指导学生尤其要注意课堂上师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 抓住重点、理清线索, 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从而能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

有时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需要通过讨论等形式才能得以很好地解决。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学会参与课堂讨论。这是中职生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形式。处理好这一形式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讨论要做到“选题、组织、总结”三到位。“选题”可先由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教师筛选出几组讨论题, 再由学生选择辩题, 自由展开讨论、交流,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组织”讨论要注意面向全体, 总揽全局, 尽力避免只是少数人热热闹闹“参与”, 而大多数人冷冷静静“旁观”的现象, 这样的气氛与效果都不理想。因而教师要精心组织, 可视情况采取分组讨论、自由讨论甚至辩论会等形式。这样参与度提高了,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使讨论取得较好效果。讨论结束教师要加以“总结”。总结力求言简意赅, 切忌模棱两可、长篇大论;要充分运用讨论成果, 但立意要比学生高;对原则性问题更要是非分明。

2.3 课后:巧于复习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可见复习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遗忘是普遍的心理现象, 所以要根据遗忘规律在适当时间采用适当方式巧于复习。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对待这一环节, 科学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方式。时间方面, 斯皮泽 (Spitzer) 研究表明, 及时复习效果优于延后复习;而方式方面, 沙尔达科夫 (..) 研究表明, 分散复习效果明显优于集中复习。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学完每单元后要及时加以总结, 勤于及时复习、善于分散复习, 对所学知识予以梳理、重组, 理清知识间的内在线索, 找出知识间的有机联系, 从而不断建构出新的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这样才能真正将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进而达到融会贯通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当然, 在中职德育课主体性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强调主体性教学、确立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并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排斥、弱化甚至抹杀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科学正确的做法是, 教师应尽力引导中职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中勇于确立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把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这“双主”的地位与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既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又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唯其如此, 中职德育课主体性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并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取得良好教学实效、实现德育课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真正使命与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张江英.关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的探索[J].教育探索, 2003 (1) :73-75.

[4]赵风雨, 郑志辉.实然、必然与超然:主体性教学认识之我见[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10) :49.

[5]王功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外活动设计[J].中国德育, 2008 (8) :64-65.

[6]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

[7]邝丽湛.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8][英]约翰·洛克 (John Locke) .教育漫话[M].徐大建,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9]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教育部网站[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68/info11968.htm.2004-10-25.

新课改视域下教师教学 篇3

【关键词】诗歌鉴赏;措施

一、了解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能力是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及今后发展深造的基础,是一种强大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没有想象力,牛顿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不会发明蒸汽机,爱迪生不会发明电灯。诗歌中有许多丰富而大胆的想象,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极尽夸张之能事,只要一读,我们就能被这庞大的气势吸引进去,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天上之水倾泻而下的壮观场面,形象生动地为我们再现了黄河的波澜壮阔。多读诗,多鉴赏这样的好诗,定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诗歌鉴赏应该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之上,职高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和人生经历,这些都为诗歌鉴赏铺垫了一定的基础。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言简意赅,篇幅一般较小,叙事简练,可是蕴含的道理和情感却很深刻。诗人在写作时大都采取避实就虚的形式,或浓缩历史,或观照未来,或深掘内心,学生很容易对诗歌理解产生隔离感。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和考查,学生能够逐渐学会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概括出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技巧等,使他们不再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上。

二、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诵读,反复吟诵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力的有效途径。诗的韵味、诗的意境和情感,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中,不知不觉就品出来了。在讲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时候,我用《昭君怨》作为背景音乐,渲染一种凄美、哀怨的氛围,伴着背景音乐,我开始有感情地为学生朗读了这首词。读完之后,我要求学生自己反复诵读了十分钟,然后邀请几个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这样,我们就为接下来的诗词讲解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诗词鉴赏有其独特的习惯用语,教师在平时的课文讲解中要强调鉴赏诗词的技巧,引导学生掌握、积累并学会运用鉴赏知识来解题。例如我在给学生讲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在学生在预习和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全面、详细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接着,我引导学生结合课后注解,逐字逐句地翻译诗歌,在理清文章的主旨大意之后,我又利用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了诸如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为什么用“怒号”,换成“猛烈”“凶猛”等词如何等问题。再次,我又引导学生纵观全文,总结出了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想能力,我又要求学生写出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值得一提的是,我鼓励学生做笔记,并且一定要详细具体。等学了有几篇古诗词的时候,我就会对诗词中的各种写作技巧和作者及其风格作总结归纳。这样反复强调,目的就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诗歌鉴赏知识,让他们掌握诗歌鉴赏的技巧。

(三)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这主要是针对学生考试时如何解答主观鉴赏题来说的。对于这一类题,教师需要做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看题。学会看题主要是指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注意题目。有些诗词的题目具有提示性,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次是注意作者。许多诗人的创作风格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比如柳永、李清照的清新婉约,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旷达,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沉郁顿挫,毛泽东的气势磅礴,徐志摩的“浓得化不开”的深情等等。最后要注意注释。注释是出题人写给考生的暗示,如果注释介绍的是写作背景,很可能暗示的就是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暗示的可能是用典,也可能是意境,介绍的是作者,那么暗示的就是写作风格。

诗词的理解本身就有比较高的难度,加上篇幅小,学生可以抓住的相关知识非常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外,还要让他们学会在解题时仔细挖掘题中所包含的内容。

三、结语

诗词是我国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财产,品读这些美妙的诗篇,学生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品味得到提升,情操得到熏陶。对于职高学生来说,诗歌鉴赏是学习的难点,作为现代人,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的创造时代已经很遥远,有许多东西他们都难以去把握。但我们相信,只要在平时诗歌鉴赏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做到“因诗制宜,因题制宜”,那么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是平时还是考试,学生们都能应付自如。

参考文献:

[1]孙世军.论现代诗歌鉴赏中的意象解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

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完善 篇4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衡量,当今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取得明显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基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多方面的改进和完善。

信息时代的到来,培养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已迫在眉睫,沿用老的思维方式、培养办法显然已脱离时代之需,难于迎合新世纪发展奔腾之速。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倍加凸显。经过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应予充分肯定。但积重难返,其间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需要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本文拟从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着手,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完善进行探究。

一、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与问题.(一)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积极的进展.1.是学生的学习成果有所进步。在课改的推动下,部分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由原来单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转变为合作探究式、自主发现式,实现了从亲身经历中感悟学习的快乐,提升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习效果有所提高。

2.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们普遍感到自己的知识和方法已经跟不上思维越来越活跃和知识量越来越丰富的学生了。而作为教学基础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也有些匮乏,所以他们开始主动学习自主充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1.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依然陈旧。许多年长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凭借自己独有的一套方法取得过很好的效果和成绩。面对新课改,他们很难立马接受,所以依然采用旧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年轻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感悟不深,甚至不愿意自主解读钻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虽每天认真备课,教案写得十分翔实,但教学效果甚微。

2.没有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每一个小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气质,也有主观能动性。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信息通达,小学生已远非我们所想的那样是一张白纸,他们知识面广,想象力丰富,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充分重视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使其得到充分发挥。

3.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基本属于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上的主体。而许多教师在新课改实行时依旧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法,教师代替学生阅读课文、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讲授法无疑对学生学习间接经验有很大的作用,对有效控制课堂纪律也十分有效,但是,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性便得不到体现,被动地接受知识很难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4.过于局限于课本,没 有 充分利用教材、课堂、学校以外的教学资源。许多教师依旧“以本为本”,紧紧抓住教材进行教学,忽视了现代学生能获取的有关教学信息与资源。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需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一)新课改的理论基础.1.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 1983 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中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

其主要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

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二)新课改的出发点.1.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个学习型社会,社会发展要求每一个成员终身学习。正如《学会生存》所述:“学会如何学习,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是指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学习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2.语文本身的特点。语文既具有人文性也具有工具性,过去的语文教学对语文的人文性重视不够,注重选拔“才”而淘汰“人”;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主体性,长此以往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低。

3.儿童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过去的语文教学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 事先了解学生的困难及已具备的条件、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等。此外,也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往往“一锅端,一把抓”。

(三)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 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和完善策略.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素质、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充分发挥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而且必须针对新课改、语文新课程标准做相应的改革与完善,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探究来使小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中去,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其积极性与学习效率。我根据有限的见习实习经验与阅读积累,对语文教学方法有如下建议。

(一)教学内容必须打破以书本为本的观念,让学生从狭小的课堂、课本的空间走出去.无论是杜威主张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主张的的生活即教育,无不表明生活经验对于教育有重大意义。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可贵的教育资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不遗余力地加以开发和使用。在进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我们都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教。比如在教《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极富童趣的课文之前,学生可以通过已有经验或是观察、询问、上网查询等多种途径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外观特点、生活习性、栖息地等等。这样一来,学生更能够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教学效率也将得到大大提高。

语文教学打破了原来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忽视了教材以外的各种有效教育资源的束缚,课堂也不仅仅拘泥于一间小小的教室,儿童才能得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实际上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并不是说一堂课都是教师说了算,而是要杜绝“满堂灌”,通过教之以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学习的态度等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毕竟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正如一句俗语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非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学会了方法,自然有“鱼”吃。

小学生虽年龄偏小,但他们的信息量、知识量可能是以前小学生的十倍甚至数十倍。

他们好奇心强、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强。见习期间,我发现,小学低年级每一个班上都有很多爱举手发言的学生,他们表现得十分积极,经询问得知他们在课前已经利用参考教辅资料、上网浏览等途径进行了自学。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在课前查找和收集资料,并且上课时愿意与大家分享。有的学生还会因为没有被教师抽到而沮丧。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让课堂“回归”到学生的怀抱中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果园机器人》时,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预习、查阅有关资料、课上自主阅读感悟、自主发现,教师点拨,加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从电影、电视、动画作品中已了解到有关机器人的知识,对于这一课的主角———机器人便并不陌生。

(三)重视阅读,倡导各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诗歌,都是在读中教,不读则无所谓理解,无所谓记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能培养语感,能营造氛围、增强感悟,也对写作有很大帮助。

1.课外阅读。现代小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较之以前的小学生虽有所拓展,但仍旧不够。我在给某小学三年级七班的学生批改积累本时发现,全班学生虽然都在阅读都在积累,但质量明显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的确认真读了书认真找了好词好句,书写也工工整整;有的学生则明显敷衍了事,随手抄来一句“玫瑰花开了”之类的句子。我们不能断定他没有阅读,但是其阅读质量还有待提高。

2.课内阅读,即课文的阅读。每当在讲一篇课文(或诗歌)时,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非常重要。无论是默读、领读、范读、分小组读、全班齐读还是指名读、同桌互读等,一堂课中形式多变的阅读除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积极性以外,更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甚至达到共鸣。

(四)开放性教学.我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具有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教学,即整个教学过程不局限于写好的教案、不打压任何一个学生创造性的发言,重视整个教学中的具有“生成性”的细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共同学习。这里所说的开放性教学并非公开课,而是说一堂课中教师、教案、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都应当是开放的,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共同学习并 “渐渐地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

开放性教学有以下几点要求:

1.“教育必须更好地符合学习者的意愿和能力”(《学会生存》),开放性教学必须遵照这一点,符合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程度及学习的能力。

2.要求教师要有准备,包括知识、心理、教案、教具的准备和对突发情况的预计等。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开放性教学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

3.适当给予反馈,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小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爱举手发言,但是每个学生的气质、个性特征有个别差异,因此他们的回答多种多样。对于每个学生所说的话,教师应先予以肯定,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再对有偏颇的学生进行引导。

4.注重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开 展 学生评、家长参与教学评价、教师互评和组织考察小组评价等等,在各方评价的综合意见中促进开放性教学的完善和提高。

四、结语.我们当然不能全盘否定过去所做的一切,改革需要大刀阔斧,但也需要小心谨慎,对于不适合新形势要求的各个方面,要革除与摒弃;对于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应不遗余力地发扬,这才是扬弃的根本要义。

我所提开放性教学法是在分析新课改现状,结合见习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但是仍然有其不足之处。例如:如何创设条件让工作繁忙的家长积极参与其中? 如何更有效地调动性格内向、不爱思考的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开放性的课堂活跃度提高,该如何控制课堂纪律? 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新课改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点滴谈 篇5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大胆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容量大、内容丰富的特点及视听效果, 以生动、形象、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效率。如我校胡茜老师的《硫酸的性质》一课, 通过播放视频精彩导入, 在教师生动优美、充满艺术气息的语言氛围中, 让人感受到年轻教师的创新与活力。多媒体课件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教学, 教师利用了课件, 但不依附于课件, 把握课堂显得游刃有余, 教师教法灵活, 对文本的理解透彻, 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得以体现。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灵活多样

教师巧妙地将现代教育技术与简单的实物模型协调统一, 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课堂上, 教师采用“交互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 让学生由知识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主动探究者, 注重给学生展示各自学习成果的时间和空间, 体现了课堂的“丰实”, 让学生品尝到发现的欢乐和求知欲的满足。

我校苏小霞老师的《整式的乘法:多项式乘以多项式》一课, 在多媒体课件的引领下, 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以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体现上做得很好, 教师的教学语言鲜活, 课堂气氛活跃, 整堂课学生学习氛围浓厚, 不论是学生的讨论还是拼图及看图写算式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多媒体课件利用很好, 但不依附于课件, 而且巧妙地运用了黑板, 教师的板书充满了教学机智, 利用学生演算的算式, 当作自己的举例, 巧妙地揭示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规律。教师的教法灵活, 举一反三, 循序渐进。同时, 教师从新课程评价理念出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鼓励学生在探索方式、表达方式和解题方法上的多样化, 体现了发展性评价, 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增强了学习信心。

三、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有效整合

我校贾崴老师《春天的畅想》一课,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结构完整, 课堂气氛轻松愉悦, 其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利用了教材, 并对教材做了很好的整合, 将有关春天的音乐、文学、美术作品融为一体, 引导学生进行春天的畅想, 尤其配乐诗朗诵《拥抱春天》对整堂课起到很好地渲染作用, 三次播放, 极富感染力, 让学生沉浸在春天带给人们的生机、活力、希望之中, 不仅完成了美术课的学习, 更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陶冶了性情, 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美的力量。

新课改视域下教师教学 篇6

一、政治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1.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作为引导者, 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引导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 开而不达, 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怎样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 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畏惧登山时, 教师不是拖着走, 而是燃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 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2.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应该尊重学生, 诱导学生内在的主动性, 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在教学中, 个别学习、同座位交流、小组间合作、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 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3.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新课程中, 师生关系已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课堂教学中,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进而调控教学过程。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 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上的交流, 更有情感上的交流。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 优雅的举止, 甚至和学生用目光来实现交流。

二、新课改中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陈旧, 教学方法单调, 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或存储知识的口袋, 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往往是“背”字当头, 思维方式总是处在一个平面上。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方法, 培养学生的兴趣, 努力树立生本理念, 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1. 重视探究性教学与学生的实践。

所谓探究性学习, 即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 (或科学) 研究的情境, 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运用这种教学方式, 要选取恰当的资源, 以教本内容为重点, 确立教学目标, 选取教材内容, 要靠近学生近发展区, 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所发展, 有所提升, 要恰当地提供学生探究的问题。探究的问题确立可先由学生质疑, 然后进行选择, 也可由教师质疑, 然后组织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 适时参与, 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式。

2. 运用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思想政治课有较多的抽象概念和原理, 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具, 则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或旋律回响, 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或影片放映, 强化学生的记忆, 进而逐步将学生激发出来的情感导入对思想政治课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之中, 使深奥的原理经久不忘。运用情感进行教学, 教师必须有真情实感。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述, 可以使师生的情感融通, 产生很强的艺术感染效果,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 教师在陈述充满激情的事件时要情绪饱满, 慷慨陈词, 以达到渲染气氛、煽动学生情感的效果;而在讲述充满真情的故事时, 则要语气轻缓, 和风细雨般把真情渗入学生心中, 使他们为之动情。

新课改视域下教师教学 篇7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教师责任

我们知道,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 对我们的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语文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 它不但“是人们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而且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新的时代、新的要求, 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该适时调整自身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激励评价机制, 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积极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创新性的高中语文教学情境。然而, 在这种新的教学情境下, 冲锋在第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如何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为新课程改革尽一点绵薄之力呢?文章认为, 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更新观念、主动作为, 积极构建自主创新的语文教学情境。

一、更新观念, 提升自身的语文教学素养

新课改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面对这种变革, 我们应当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通过持久不断地学习, 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首先, 认真研究与新课改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 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 从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 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 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 为创建自主、创新的语文课堂发挥积极的作用;

其次, 加强理论学习。新课改使语文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由以前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或者说是指导者, 因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 不断地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最后, 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新课标明确规定:“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 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 服务学生、方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拓宽视野, 建立“大语文”课堂观念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 又是文化艺术, 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语文概念、外延的复杂性和广泛性, 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拓宽自己的视野, 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 而且存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我们应当积极的鼓励、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 让他们阅读中外名著、经典的散文、优秀的新闻文稿和优美的诗歌,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此外, 积极引导学生养成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去洞察社会现象, 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去体验生活, 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积极引导, 增强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 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 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 假若真了解了, 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 印象必然较深, 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如不能了解, 也就发现了困惑所在, 然后受教师的指导, 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 在内容的领悟上和方法的运用上, 都将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对于以后的尝试, 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叶圣陶先生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应当是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领悟出来, 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领悟和创造这些东西。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引导者以及具有各种能力和富有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因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当积极转变角色,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机智而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 激励学生的学习意向, 启发思维, 点拨疑难, 指点方法等, 让学生自己学会、会学;想懂、懂想, 促使学生的心理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和健康的发展。

布鲁纳曾经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靠谁来把学生引到这种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去呢。毫无疑问, 教师担负着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四、激励与约束并举, 积极营造自主、创新的语文教学课堂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 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 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 就应当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根据教学总目标和分类目标, 分清主次、抓住重点, 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表现需要;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方法, 要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读懂学生的心理, 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此外, 我们应当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关注学生兴趣的转移, 并在合适的时机给予正确的评价, 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健康的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的上进心, 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感情的升华, 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获得成功的动力。

卢梭说过, 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所以,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 我们应当认清职责, 勇于承担新课改赋予的责任, 通过不断地学习, 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拓展自己的视野, 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上保持与时俱进的事态, 积极营造自主创新的语文教学情境,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新课改视域下教师教学 篇8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新时期的教育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人为本,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衡量学生,更不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探索结果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探索结果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体会数学的精神。要看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感悟到多少,当学生走出校门,若干年后,当他们遗忘了知识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比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会用数学的头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那才是学生终身受益。我们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师角色

在以前的数学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很容易就会感到枯燥、乏味。通过参加《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听专家讲座使我明白了:上课时,老师不能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表,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以激励、表扬为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而学生自己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向知识的彼岸。这样一来,也就真正贯彻落实了课改理念,将“一言堂”变为了“群言堂”。激发了学生回答的欲望,学生拥有了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更主要的是摆脱了长期依赖教师传授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所以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这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源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另外,从情境中就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開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解决。学生兴趣昂然,积极发言。因此,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的创设教学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让学生爱上数学,离不开数学,灵活运用数学。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我们好多学生都是理论很强,而自己动手能力很差。所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数学学习活动就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课堂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相互交流,互相启发,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发现结论的真实性。通过观察、思考概括出来的结论,学生记得牢,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快乐,不但能掌握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的、创造性运用与实际,体现数学价值。另外,在教学中建立的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出的同学之间交流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也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新课改视域下教师教学 篇9

分析与研究

武定县教研室

李俊

【内容提要】: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制约着有效教学,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认识,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是当前教研室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项紧迫的工作。本文就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做了一些调查分析,给出几点建议。【关键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分析

建议

一、问题提出

武定县是一个山区面积大、少数民族人口多、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县份。基础教育也较落后,是楚雄州最后实现“两基”目标的唯一家。

当前,新课改正在逐步推进,这次新课改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那么教学有效性如何?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学习?这些都与教师能力相关。而教师能力主要由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等要素构成。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制约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目前我们县一级教研部门、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能力研究较少,尤其是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专门研究尚属缺失。

为此,我认为有必要对农村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情况进行比较系统的了解,分析与研究,提出提高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建议。

鉴于此,我对武定县中学,特别是乡(镇)初级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了解、分析和研究。

调查了解采用师生问卷、与教师个别交谈、召开小型座谈会、深入课堂听课、大量查阅教师备课笔记、读书笔记等方式进行。获得第一手资料后,进行细致梳理,分析研究。

二、现状分析

(一)对教学设计本质认识不足

绝大部分教师对教学设计本质的认识比较模糊。备课,应当是展示教师个性化创造过程的真实记录。然而,传统的备课(写教案)教的思考较多,学的研究较少;对教材知识体系的探究较多,将其转化为教育形态的研究较少;课前的思考较多,课后的反思较少。而今,新课改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的创设留下充分的余地,要求教师既是课程的实践者,更是课程的研究者、编撰者。因此,这种只是方便教师讲课的“备忘录”式的教案,必然要被新课改理念支配下的教学设计所替代。

教学设计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促进学 生全面、全程发展的教学策略,力求“呈现教材的教育形态,挖掘教材的科学价值,揭示教材的科学内蕴”,它既是教师课前的构思,又有课中的创造,更有课后的反思。

教师不清楚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事实上,从目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来看,两者存在较大差异。教案只是文本形式的方案,而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和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教学反思),以及对方案进行不断修正、完善、提高的过程。教学设计涉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等诸多方面。

(二)对教学设计主体认识不足

大部分教师不认为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之一,这表明教师对教学设计主体的认识存在缺陷。事实上,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设计的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还包括学生,这是因为教学设计的实施是在师生之间互动和合作中完成的。苏霍姆林斯基说: “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的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教师则如此广泛地熟悉他的学科,以至于在讲课过程中他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而是学生”。对教学设计主体认识不同,就会影响教学设计的整体,从而制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三)教学设计协作意识薄弱

大多数教师还只愿意独立进行教学设计,不愿意或不会与同伴交流合作,这表明教师教学设计协作意识薄弱。事实上,教师之间的协作是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质量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当前新课改,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一线教师更应充分认识到集体教研,集体协作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自觉溶于集体,广泛交流、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共同发展。

(四)教学设计反思存在缺失

很多教师对教学设计不加反思,课上完之后就束之高阁不加理会。这表明部分教师对教学设计反思存在缺失。事实上,教学设计与教案的最主要的区别是教案是静态的而教学设计是动态的,不仅是教学前和教学中需要设计,在教学后还需要进行反思和再设计,教学反思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证。

(五)对教学目标设计关注不足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依据课程标准设计教学目标的认识不足,绝大部分教师只是依据教师用书或教材等的课时具体目标来确定教学目标。事实上,课程目标是围绕教育目的所制订的学科教育总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目标规范了学科教学的理念、总体目标和内容目标,提出了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教学建议。

(六)数学教育观层面还需转变

教师在数学教学设计时,立足基础知识,注重思维训练,这无疑是对的。但体现人文主义、注重学生体验不够,表明教师数学教育观层面还需转变。事实 上,当前课程及教学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使教师的数学教育观向人文主义动态迁移。

(七)教学方法选择还需优化

我们看到,在竞赛课、公开课、观摩课中,绝大部分教师能用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而平时经常使用的教师就不多了,表明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发生了“碰撞”。事实上,提倡自主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标准》的显著特色,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值得强调的是,教学中应克服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倾向,灵活选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或接受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或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互交叉的教学模式,达到教学方法选择的最优化。

(八)教学评价设计的单一化

我们的老师比较了解并经常使用终结性评价,了解并使用形成性评价的教师不多,只有极少数老师了解并能运用多元化评价,这表明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还比较单一。事实上,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九)对教学媒体设计认识缺失

经常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师只占少数,而大部分教师只是在公开课时用。表明部分教师对教学媒体设计的认识缺失。事实上,目前部分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客观上限制了数学教师对教学技术的了解和使用,同时,教师主观上对教学媒体使用有效性认识存在缺失,而且,教师课件制作技术缺失也是重要原因。

三、几点教学建议

(一)、树立对话意识

1、与《课程标准》对话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前,一定要加强与《课程标准》之间进行高质量的对话,特别是要深入地理解第一部分的基本理念和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这两部分中的每一句话,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念,譬如:《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深刻理解这段话,深思熟虑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措施,对教师把握教学起点、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与教材对话

教材是对话的文本,是学生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与依据,是教师上课的主要依据。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教学目标、教育目的重要资源。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所以,教师首先应努力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只有吃透教材,才能驾驭教材。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知识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越远,他的话的含义就越深刻,学生从他的讲述的字里行间学到的东西就越多”。其次,教师不能神化、固化教材,而应在教材、课标的指导下,通过拓展教材内容、有机整合等,赋予它新的生命,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使用——利用教材教。新课标教材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创设 了较大的空间,在这样的教材面前,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只会死守教材,经验丰富的教师却往往会通过重组教材,以达到教材使用的第三重境界——超越教材。

3、与同伴对话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适合于学生,也适合于教师。在一个大的教师集体里,总有些有经验的教师值得我们学习。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遇到凭个人的知识与智慧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必须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因此,建议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与同伴加强对话,讨论一些疑难问题;其次,要与名师加强对话名,因为名师在教学中有许多独到之处,譬如,新课的引入、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练习的设计和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等,都能给我们启示和借鉴。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别人的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是一种创造”,“学习优秀的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精髓、思想”。学习别人要靠自己的思考,靠自己的修养。

4、与学生的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了解他的学生情况,不了解听他讲课的是些什么样的人,那么他是无法备好这节课的”。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教学设计时应当思考:

(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学习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3)学生对哪些知识没有掌握?这些学生大约有多少人?掌握的程度如何?(4)学习目标中,哪些知识学生能够学会(包括自己能学会、与同伴交流能学会)?哪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二)树立质量效率意识

1、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或质量规格。它首先要体现的是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之间的相对统一;其次要思考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包括教学目标是否可行、是否有层次、是否可以评价;再次还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多维性,既有知识目标也有情感目标,既有行为目标也有过程目标。因此,教学设计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课例的设计是否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基本理念?(2)课例的教学内容目标是否与课程目标一致?

(3)课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课例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了层次性?是否具有可行性?(5)课例设计是否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主要目标是否突出?

2、关注教学方法优化组合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它指向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并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是师生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与步骤,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法。作为微观的课例设计,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课例设计的教学方法是否与教学目标和谐?是否与教学内容匹配?(2)是否关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与“讲授法”的有机结合?(3)是否关注了课堂“生成性”设计?

值得强调的是,不同的教学方法其功能与特点不同,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做到“一法为主,多法并用”的优化组合。

3、关注学生有效数学交流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一线教师有必要加强对数学课堂交流的有效性研究,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主义的中心”,这不仅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学设计时,应当从教师、学生和交流过程的层面思考:(1)设计和选择合适的问题和交流材料;(2)设计和选择合理的交流形式;(3)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与思考;

浅议新视域下的体育教师素质 篇10

那么, 作为体育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呢?素质的提高又要经过哪些途径呢?笔者认为:

一、要有高尚的人格修养和道德素质

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自身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 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为人师表。在邪恶面前不怯懦, 金钱面前不伸手, 名利面前不动摇, 困难面前不低头, 成功面前不骄傲, 刚正不阿, 一身正气。体育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工作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积极进取, 勇于开拓, 忠于职守, 成为一个真正的“圣人”。这样学生就会对您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 深深被你的魅力吸引。

人格修养和道德素质是体育教师的“灵魂”, 在素质教育中起主要作用, 它决定着教育的效果、方向。因此体育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扬长避短, 完善人格, 遵守师德规范, 以伟人、名人、高尚的人为榜样, 不断完善自我。

二、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深的专业技术水平

体育教师的文化素质是指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包括体育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三部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地位, 关键在于人才”。那么人才的培养呢?要靠教育, 靠教师。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渊博的、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技能。并能掌握多种技能成为“多面手”, 一专多能, 既要精通体育, 又要研究相邻学科;既要钻研教材教法, 又要改革创新。

三、要具备多能素质

1. 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 不是交给学生“一袋干粮”, 而是交给学生“一支猎枪”。有位学者说:“教师一面要献出自己的东西, 另一面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从生活中、从科学中汲取一切优良的东西, 然后把这些东西献给学生。”也就是说“授人以鱼, 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 则终身享用”的道理。

2. 训练能力:

教师的训练方法得当, 技术技能掌握迅速, 竞技水平高,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高水平的训练能力, 也是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体现。

3. 教育能力:

教师要善于观察, 及时疏导, 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学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 就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利用不同的教育手段, 达到不同的教育效果。

4. 创新能力:

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善于探索新领域, 要把科学性、趣味性、多样性有机结合,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5. 科研能力:

教师没有科研就没有进步, 没有科研的教师也将被时代淘汰。所以教师要善于搜集、整理体育科技文献, 对体育领域的有关课题进行研究、探讨、总结, 从而取得科研成果。

6. 管理能力:

教师不仅要能教书, 还应该会管理。体育工作者应该把体育方面的个性特点用到管理方面去, 要发挥体育教师的优点, 探求管理方法, 追求完美的管理效果。要坚信本专业的优势, 要有“别人能办到的, 自己一定能, 别人不能办到的, 也许自己能”的信念, 以此对学生要进行全面、多层次、多元化的立体管理,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要有优良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师工作成效的好坏与教师的心理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 心理素质包括情感、意志、需要、气质、性格和理智等方面的内容。一个优秀的体育教师, 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倾向和性格特征, 高尚的道德情操, 良好的注意持久力和分配力, 良好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坚强的意志, 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体育教师应有良好的健康心理, 宽阔的胸怀, 对同事能协调处理, 对学生能耐心诱导。

五、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

体育教师要有健美的体魄, 优美的姿态, 充沛的精力。体育教师的身体就是一本学生所读的书, 健康的体魄是言传身教的最好教材, 教师的动作示范就如其他学科的例题一样, 让学生仿效完成练习。教师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 将对受教育的学生起着直接影响;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好坏也将影响到教育效果, 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坚持锻炼, 从事专业训练, 不被时代淘汰。

六、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 接受培训

体育教师要从七个方面进行培训学习“说、写、练、学、用、教、研”。“说”:会说普通话, 会说理讲课;“写”:会写“三笔字” (钢笔、毛笔、粉笔) , 会撰写论文总结;“练”:从事专业训练, 坚持身体锻炼;“学”:积极参加提高培训、学历培训、专业交流;“用”:能用现代技术教学;“教”:会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研”:会教研教改、课题研究。

上一篇:化瘀祛痰法下一篇:以色列科技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