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宿舍交往空间四篇

2024-06-08

大学宿舍交往空间 篇1

科教兴国一直是我国重要方针, 随着国家经济高度发展, 高校的扩招, 1998年提出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 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高校的发展进程。现代高校不仅要给学生提高一个高质量的教学环境, 同时也需要提供一个对学生身心发展都有利的宿舍空间。

从高校建设来看, 宿舍是学校校园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某种程度上看, 宿舍是大学的第二教学楼;从大学生心理需求来看, 宿舍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一个睡觉, 学习的场所, 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与人交往的情感场所。因此宿舍还应该具备多功能, 多层次的交往空间。

2大学生对宿舍的空间需求分析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 他讲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 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从当今高校宿舍提供的条件来看, 基本满足了第一层次的生理需求和第二层次的安全需求, 但是远远还没有满足学生的第三层次的社交需求。

建筑师Robert Geddes在美国特拉华大学学生公寓设计中就提出了8种层次的交往空间:第一层次交往空间为走廊, 第二层次交往空间为楼层, 第三层次交往空间为入口和公共社交场所, 第四层次交往空间为建筑群, 第五层次交往空间为庭院, 第六层次交往空间为公寓入口, 第七层次交往空间为后院, 第八层次交往空间为公共室外空间[1]。

经过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建筑师Robert Geddes提出的8种学生宿舍交往空间的分析, 并结合对西南交通大学在校大学生宿舍生活的调研分析, 笔者提出大学生对宿舍交往空间的6种层次需求:1.同一宿舍内的交往空间;2.同一楼层的交往空间;3楼梯间的交往空间;4.宿舍门厅入口的交往空间;5.不同宿舍楼之间的交往空间;6.宿舍楼组团之间的交往空间。

3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宿舍的现状与不足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学生宿舍楼的名称为“天佑斋”, 分为南区天佑斋和北区天佑斋。南区为1-14栋, 北区为15-22栋, 这其中1-4号天佑斋是框架结构, 其他均为砖混结构。南区宿舍 (图1) 楼都以2栋或者4栋为一个组团, 形成一个内向型的景观、交往空间;同时每个组团之间又形成一个开放型的步行和广场空间。

本文以天佑斋2号楼宿舍为例, 该楼均为研究生, 采用传统的四人间格局, 但只住3个人, 将其中一架床位撤去换成一个三人储藏柜的基本布局。宿舍共6层, 采用内长廊式和外廊式结合的走道布局形式, 内长廊走道两侧的学生宿舍多达20余间, 并在尽头设置公共厕所和公共洗衣室, 外廊走道一侧的学生宿舍在10间以内。这种内廊结合外廊的方式, 在交汇处形成了部分公共空间 (图2) , 仅仅满足了自然采光和通风, 学生的利用率很低, 而且私密性很差, 也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公共交往空间的需求。

在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天佑斋2号楼宿舍设计中交往空间的不足之处表现在:1.同一宿舍内, 除了满足学生日常的起居和学习需求外, 没有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一个划分, 缺少公共的交往空间。2.同一楼层内, 虽然2号楼设计了一些开敞的公共空间, 但缺少一定的私密性和桌椅用品, 利用率极低, 没有真正利用它来进行学生之间的交往。3.楼梯间内, 经常有偶遇同学的时候, 如驻足交往会影响其他上下楼的同学, 如交往声音过大则会贯穿整栋楼的楼梯间, 没有私密性, 使得交往空间与交通空间混乱。4.宿舍门厅入口的交往空间 (3) , 基本处于闲置的一个状态, 一是没有桌椅, 二是过于空旷, 三是门厅入口人流较大, 与人深入交往没有私密性。5.不同宿舍楼之间, 虽然有连接通道, 到通道仅仅一个走廊宽度, 没有足够的空间让人长时间驻足交往。6.宿舍楼组团之间的庭院是一片绿地 (图4) , 以往是交往活动的公共空间, 但目前为改造宿舍热水系统, 已经被作为设备用地所占据了, 因此导致宿舍楼组团之间没有公共交往空间。

4对高校学生宿舍交往空间改造的探讨

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天佑斋2号学生宿舍的六个层次交往空间的分析, 并结合大学生对交往空间需求的分析, 提出对高校学生宿舍交往空间改造的方式。

1同一宿舍内的交往空间。目前高校学生宿舍的类型有内廊式, 外廊式, 单元式, 宾馆式, 高层式及内外廊结合式等多种形式。环境心理学家Banm和Valinas对两组居住在不同环境中的学生进行了观察, 一组学生居住在走廊式公寓内, 另一组居住在单元式公寓内。他们发现:走廊式中的学生对不认识的人反应敏感, 有躲避的倾向:而单元式中的学生却愿意与人交谈, 不躲避人。针对大学生这个心理特点, 我们可以将相邻2个宿舍, 各去掉一个床位, 形成一个交往公共空间。这样使宿舍内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区分开, 并且使学生在宿舍内既有相对私密性的生活空间, 又有相对公共性的交往空间。

2同一楼层内。全国高校学生宿舍中采用长内廊式的学生宿舍占的比重比较大, 因为这样的经济性最好。但出现自然通风和采光不足的缺点后, 新建的高校学生宿舍会在内廊中部设置了一些开敞的公共区域来满足自然通风和采光, 但这样的开敞空间没有被很好的利用。如果我们把这些开敞的公共空间利用玻璃推拉门, 形成一个空间分割, 但视线相通的一个半开敞半封闭的空间, 并且结合空间大小, 把不同楼层这样的公共空间设置成不同主题的交往活动空间。如设计成棋类游戏活动室, 吸引棋类爱好的大学生来此交流;也可以在这样的空间里放置电视, 让喜爱观看体育赛事的同学可以进行交流;还可以放置沙发和茶几, 设计阅览室, 给同学提供一个安静的交流空间。这样不仅提供了一个在宿舍内给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的一个公共交流环境, 而且也能让不同爱好, 不同性格的同学主动去进行交流。

3楼梯间内。同学在楼梯间内相遇的机会是很多, 时常驻足或者上楼下楼之间相互打个招呼, 闲聊, 甚至一聊就是半小时以上。这种情况发生在不同班级, 不同年级, 不同楼层, 甚至不同专业的同学之间的交流。针对这样的交往需求, 可以在楼梯平台外凸加设一个交往空间, 放置桌椅, 可以给同学一个相对安静和相对私密性的交往空间。对于楼梯间的自然采光和通风, 可以通过加大平台进深, 采用侧窗采光通风。

4宿舍门厅入口处。门厅入口平时的人流量很大, 经常会有同学相遇时, 匆匆大声招呼后没有深入交流, 也会有同学分离时, 又匆匆道别后没有交流。在对大学生宿舍空间需求的分析发现,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门厅入口见面并且亲切打招呼, 如果有一个较为私密性的空间, 便愿意坐下来聊聊[2]。这种较为开敞的空间, 可以利用盆栽来划分空间, 提供椅子便可以围合成一个供同学交流的场所。

5不同宿舍楼之间。针对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天佑斋1、2号宿舍楼之间, 原本的连接走廊不容易让同学之间进行深入交流。可以将走廊的一侧设计成公共空间, 这样可以在不同宿舍楼之间形成联系, 而且在宿舍楼之间的连接处也相对于安静, 可以作为私密性较强的交往空间。

6宿舍楼组团之间。这个空间往往被同学们忽略掉, 因为在这个空间大多都是作为一片景观绿地来使用, 而缺少让同学们进入到这个场所活动和交往的设计。应该在这个空间里以绿化景观为主, 增加景观步行道与长椅等设施的设计, 让同学们能有兴趣走进来并且坐下来交流;也可以放置乒乓球台等运动设施, 让同学们有运动游戏的交往空间。

5结语

作为高校学习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宿舍区, 担负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使命。但随着高校的建设与发展, 宿舍区的功能已经变得多样与复杂, 其中把以促进交流为目的的宿舍区公共空间作为目前急需改善和完善的场所空间。笔者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天佑斋1、2号宿舍楼的交往空间进行分析和提出高校学生宿舍交往空间改造的探析, 希望能对宿舍区改造和今后高校宿舍区设计时, 为设计师提供创造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的公共交往空间, 以便丰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裴刚, 李雪, 卓刚.高校学生宿舍与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J].建筑学报, 1998 (9) :25.

[2]陈美琦, 韩业超.大学宿舍交往空间探析[J].山西建筑, 2014 (2) :35.

[3]曹加.以促进交流为目的的国内高校宿舍区公共空间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1.

大学宿舍交往空间 篇2

关键词:校园商业空间,交往空间,人文校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教育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 教育的资源被不断优化, 大学城的建设正是我国近年来高校建设的一个新的趋势, 它是集聚多所学校的城市区域, 其规模的集中为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对于这个相对年轻的“城区”, 其组群模式与模糊化的校园边缘有着不可或缺的共享优势, 同时各个新校区的落成无疑也是城市建设中的一大新景观。但是面对短时间内设计与建成各大学院这一举措, 在细节之处却是与几十年积累而成的校园环境无可相比的, 相对于前者, 新校园的人文气息、历史沉淀还需要不断的积累,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城区”的年轻, 凭着一股冲劲, 不断尝试, 也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学子, 校园也逐步开启自我完善的进程, 但普遍来看, 众多高校在规划完善上往往只是单一的偏重于基本传统的教学空间, 而忽略了对依附在校园中的商业空间进一步深化。

在当代, 校园商业空间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学校也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场所, 更应该是年轻人交往、沟通的场所, 而这种交往与沟通的行为就是在大学校园的商业空间中实现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教育内涵有了很大的变化。“寓教于生活”的教育观念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同。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对大学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 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传统教育模式导致了以教学功能作为核心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 课室是校园的主体, 教师是课室的中心。而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 大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更看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的形式和场所已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 而是扩展到整个校园。对话、交流、沉思乃至休憩, 这些在课堂以外学生更为自主的活动变得尤为重要。

在国外, 特别是一些欧美的大学中, 在室内、室外几乎都能看到很多适合师生停留、小憩、谈话的场所、空间、角落, 并放置了舒适的靠椅、沙发, 在有需要的地方, 还设置了投币式自动购货机或小卖部、咖啡屋。这种良好的交往空间, 无疑会给师生创造出良好的交流机会, 也因此, 各种信息、情报、知识, 就此相互交流、传递、碰撞, 达到智慧的升华。

对于大学校园, 商业空间从狭义上讲, 是在大学校园之内, 为大学师生员工及其家属提供一定的服务性劳动或商品的商品交换场所, 广义上的大学校园商业空间内容极为丰富, 它既包含着校园百货零售商业服务、校园饮食业服务、图书销售等基本服务性行业, 更是涵盖了校园文体娱乐业服务。一些衍生的休憩场所, 像是饭堂前的露天茶座, 上下课所经过的校道或平台, 教学楼间的空地, 广场一侧的休闲空间都可以成为交流的场所与商品交换的发生点。试想, 单一的校园空间组合, 人们在校园内穿梭来往, 却不能停驻其中, 人与环境完全脱离开来, 这样的校园便少了一份人情味。冰冷的校园混凝土建筑, 虽然绿树成荫, 但除了上课时间, 平时却少了欢声笑语、讨论交谈。

以广东工大的校园改造项目为例, 行走在诺大的校园中, 教师、学子来去匆匆, 穿梭在幢幢教学楼间, 他们会在行走时谈话, 亦会选择返回生活区小卖部附近坐下闲聊, 却很少会在环境幽静的教学区校道旁绿地或是极为方便的教学楼楼间绿地上休憩聊天。就像是一种自己形成的约定一般, 他们认为在那里没有可以引起他们想为之停留的理由。换言之, 正如人都是感官的一样, 一个地方, 既没有使用的要求也没有可观的视点, 一般人都不会接近。对此, 在校园的改造中我们正是针对这一点开展的。根据前期人流调查, 针对一些利用率低的教学楼楼间绿地进行改造, 例如加设休闲坐椅或艺术小品, 让人有景可观。又或是对建筑楼底灰空间进行重新利用, 增设茶座。该空间由于大面积在行政楼楼底, 平时利用率不高, 又因地处校园主轴线十字口侧, 单调的地面铺装亦没有出彩的地方, 经过时人们在视线上得不到聚焦 (图1左) 。增设茶座、咖啡厅同时结合书吧, 既可以在视觉上丰富沿路的景观, 动静结合, 更重要的是作为修闲聊天的地方, 因地处教师常出入的行政楼与教学楼交界, 更可以弥补学子除了年轻人之间“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横向交流外常被忽略的与教师间的纵向交流 (图1中、右) 。很多人都以为, 在大学, 老师与学生间不再像小学中学一般, 时时刻刻都需要互动, 学生们需要的是完全独立的空间与自主学习, 但其实不全然, 在大学, 师生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亦师亦友的关系, 使得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更为之密切, 这样既能激发年轻学子积极思考, 也能让老师了解学生群体, 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老师丰富的经验与年轻一代学子思维的碰撞, 无疑对双方都是一次很好的收获。相聚相谈, 细细品味, 也可以为匆忙的一天添上一刻宁静, 在无意中形成大学校园的独特文化氛围与景象。

同理, 虽不是发生在校园, 在一些众多公司写字楼集聚地, 通常咖啡厅、甜品店、中高档餐厅随处可见, 我们也不难发现公司的员工们也常在下午茶时间或是下班时间在此小聚。根据数据显示, 在一个舒适的商业空间环境下, 人的心情受到环境心理暗示作用能得到放松, 他们会显得较为放开、不拘谨。员工们在这里他们可以暂时放开办公室内的工作, 放松自我, 聊天、分享, 让双方更了解工作进程, 增进相互间的默契, 这样的氛围对于以后高效开展工作可以说是呈现出一个积极的态度, 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 这也正正就是现代所提倡的一种公司文化的营造, 校园文化也一样。一个群体所拥有的独特文化氛围是该群体所处的整体环境, 它不单单只是绿化、建筑群等, 而是包含整个环境的参与者, 既有建筑绿化, 也有人。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总体上的人文氛围。狭义上,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校园意识形态的综合。包括学校成员的思想修养、精神状态、素质、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氛围等因素。一个氛围环境的好坏对参与者也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普遍注重交往和闲暇生活, 有相当多的交往和闲暇生活是在高效的商业空间中展开的, 这些空间的特色经常还能形成一种校园的文化氛围。学生在这类活动中可以更好的相互沟通, 建立情感, 锻炼与他人协调的能力。大学校园文化是从属与整个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自从出现了大学校园文化以来, 社会文化总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校园文化施加影响。当今社会的消费、休闲文化也对校园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良好的、高雅的休闲、购物环境会对学生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对其消费行为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因此这类空间的设计水平、文化品味等硬质环境都会对大学生的生活造成影响。

在学校, 商业空间不似繁华大都市里的商业圈, 灯光璀璨、车水马龙, 它更追求一种朴实与自然, 在满足基本商业环境需求外, 更多的是还原校园宁静的氛围与年轻人清新的气息。自然与人文相融合, 大学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宽敞幽静的独特环境风格。新一代的校园空间发展的总趋势更强调开放性、自然性和人文历史性, 身处其中的商业环境也该符合校园的整体发展风格。在本次校园商业空间设计项目中, 我们就某进驻校园内衣店店面设计为例, 围绕自然、舒适展开。由于校园商业空间一般设生活区宿舍楼楼底空间, 其建筑柱网结构限定了店铺内部空间狭长, 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购物行为与心理, 视觉不够开阔。同时, 根据调查分析 (图2) , 学生购买内衣时对空间私密性的关注较高。考虑到各种因素, 我们提出“包裹”理念, 以两个C字造型“包围”出两个相对视线相互阻隔的购物空间 (图3) , 同时利用剩余灰空间供日常商品储藏。大量利用原木饰面板材处理界面, 营造出自然的环境, 让购物的人在行走过程中心情得以放松, 购物愉快, 同时也符合校园学府的气息。相对的, 同样是内衣店, 可能在一些专卖店, 为了营造其店面的独特氛围与品牌特色, 会把店面整体环境设计的较为昏暗, 以局部照明为主, 这样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显得更为神秘、吸引, 这样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设计手法, 但在风格上却与青春活力的校园环境不能较好的匹配起来。

每个校园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人文环境, 通过对环境历史的尊重和再造有利于陶冶和培养学校文明的习惯。在为校园创造优美环境的同时, 让人充分领略大学独具的清新与典雅, 凸显校园独特人文气息, 也是对于校园再设计的目的所在。像是在广美, 更多显现的会是一种人文艺术气息, 随处可见的雕塑与小品, 来自校园师生的优秀作品, 绿树红墙, 画架与画廊。又像是在与之临近的广东工业大学, 更多的会是一种干练与精简, 其工业学院的校园背景使它的环境更为硬朗, 更多的运用线性元素, 多重垂直的线条与横向的教学平台相互穿插, 干脆利落。然而在整个大斧切割的大节奏下, 确实少了一些精雕细琢之处, 宽广的广场平台与与幢幢楼宇的设置使得多了一份冰冷, 却少了一份人情味。在对于校园空间再设计中, 我们遵循“人文校园”的初衷, 围绕工科院校的“工业味”运用各种设计元素表达出场所的归属感, 让人们行走其中可以发现一些共鸣, 引起他们的兴趣, 让整个环境能带给教师学子更多的归属感。对于一些沿路小品与休闲桌椅的设计, 就是利用废旧的机械机床进行再造。打散原有的机械机床造型与零部件, 对其挑选、重组、再塑, 部分加设管材、板材等, 构成休闲座椅或是校史碑 (图4) 。为沿路增添艺术小品, 即增添了可视点也能使人们融入里面去, 具体参与其中, 或休憩或浏览观赏, 成为一个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服务对象是环境的参与者, 而不仅限于使用者, 在这种思路下, 我们把利于交往的公共空间纳入到商业环境设计中比较重要的地位, 每件设于此地的艺术小品、设备装置都能激发人们参与其中, 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立体的环境景观, 社会交往的发生便有了存在的空间基础, 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便有了营造基础。

校园的各类商业、娱乐设施是同学们闲暇时经常聚集的场所。正所谓寓教于生活, 这次对于校园商业空间与交往空间的再造也是本着“人文校园”的初衷, 表现工科院校的工业气息, 对校园中商业空间的进一步深化, 不断尝试, 加强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为学校增添不少景观节点, 让广大师生学子在相聚、交谈中增进情感与交流, 丰富课余生活, 更能营造一种积极的态度,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人真正参与到环境中融合成为自己的校园景观, 相信这对于学校的历史文化延续与衍生文化产业的发展会有一定的帮助。也能让学子对校园有个依托, 他们是校园的“居者”, 学校就像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 面向某个特定的场景, 我们的情感和记忆被调动起来, 也正是因为这种“在场”性, 包含着青春群体的成长与记忆, 充实着校园, 让学校更有“个性”。

一个有辨识度、可观性高的校园不能单单只是一种模式化的呈现, 每个学校都有其自己的文化背景。只有根据自己校园的文化印象, 运用各种设计元素对环境进行提取、再造, 才能真正引起参与者的共鸣与回忆, 表达出校园氛围的归属感, 留下一个属于自己校园的回忆, 延续“居者”与“家园”的对话。

参考文献

论大学宿舍的人际交往 篇3

刚入校的时候,就听学校的辅导员说过一些某些学姐和室友相处不好的问题,在大学里待了两年也发现室友之间在宿舍相处过程中确实会产生很多问题,无论是从其他同龄人的口中得出还是根据我们自己的切身体会。人与人之间相处久了都会产生矛盾,室友之间的问题,无非就是以下几类:关于作息的矛盾、关于生活习惯的矛盾以及室友之间互相竞争所产生的矛盾。

我的一位男同学,因为室友总是毫不回避地在宿舍吸烟并且打游戏到深夜,他特意买了挂在床上的床帘来隔离,后来发现效果不佳,并且也无法隔绝室友深夜打LOL时敲击键盘的声音,只好默默地花几百块钱去校外租房以此拯救他的睡眠。我的室友也会有磨人的拖延症,比如在洗澡这方面她一定会是最后一个去洗的,无论你是因为任何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原因没有洗澡,她也总是有理由把自己排到最后一个:“你先去吧,我要干嘛干嘛……”然后结果就是,时间已经很晚了,你把所有的事情忙完准备休息,她却才刚刚开始着手她的事情,于是你就要因为她各种忙活带来的噪音而把作息时间往后推迟半个小时。很多人都不愿意因为对方而改变自己不好的习惯,人与人之间也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些小事没有疏通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在某一瞬间突然爆发,发生各种各样的争执。其实发生争执的根本原因,还是一人或者数人的自私,自以为自己所说所想就是对的,不在乎别人的任何有悖于自己想法的观点。如果在一些小事中,室友与室友之间能够互相体谅,学会换位思考,并且在一点点小矛盾产生的时候能够早点化解,整个寝室时可以相处地非常融洽的。

再说一说竞争的问题,周国平老师说过:“嫉妒发生之可能、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成反比。我们极容易嫉妒近在眼前的人,但不会嫉妒古人或遥远的陌生人。”基于这个道理,对于优秀室友的嫉妒,一般都会大于对其他优秀同学的嫉妒,宿舍中最优秀的这位室友往往会成为其他室友的竞争目标——我的目标就是超过他(她),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最优秀室友的如果没有一颗包容的并且愿意带领其他室友共同进取的心,那么他(她)们之间的关系则会非常尴尬,同样的寝室然而大家的差别越来越大,优秀的更加优秀,堕落的则继续堕落,整个宿舍就会看起来越来越不和谐,即便你个人成长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你的室友却还在原地踏步或者不断后退,那么你在这个集体中扮演的角色也还是不成功的,你放任他人堕落,没有发挥任何你在一个集体中该发挥的积极作用,那么你在真正踏入社会以后,也只会成为一个利己主义者,没有为社会创造出真正的价值。其实每个人都是好进取的,也有许多大学生其实也正在堕落的苦海中挣扎,他们也渴望改变,倘若那些上进且自制力强的同学看出了这一切,那么就请不要熟视无睹,伸出你的援助之手,鼓励你的室友和你一起奋斗。也不要害怕室友会超过自己,只有共同学习才会在整个宿舍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互帮互助,说不定能够成就“学霸寝”的传奇。对于那些稍逊一筹的朋友,也请不要嫉妒,面对如此优秀的室友你应该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向他(她)学习。

大学室友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用心去维系。人是不能脱离团体而存在的,只有团体变好,我们每个个体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

高校宿舍交往空间设计论文 篇4

交往空间,是一种积极的空间。若在高校宿舍中引入“交往空间”必定会促进大学生的积极交往,有效改善居住环境。高校宿舍最为一种服务于大学生的居住类型,是校园中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每个学生每天至少有半天呆在宿舍。可见,宿舍已经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可以学到课本里无法学习的社会技能。一个良好的交往空间有利于学生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集体生活,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这对大学生的性格建立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高校宿舍不能停留在“休息”这一浅层次,必须深刻思考交往空间的建立,丰富“第二课堂”,为促进校园的发展助力。

2高校宿舍交往空间的现状及分析

对于高校交往空间的探究,首先,必须从空间的主要活动者———“大学生”入手。

2.1大学生的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年龄相近,热爱生活,思想开放,充满活力,有相近的文化背景,心理和生理需求。

2.1.1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的年龄大多为18~30岁,这是人一生中思维最活跃的时刻,也是渴望与别人有更多思想上交流的时期。同时,现代人尤其大学生面临升学就业压力,更渴望与别人倾诉交往。

2.1.2大学生的生活特点从学校管理上来看,固定的上课及吃饭活动时间,使大学生的生活具有规律性及时段性。然而,这样的特点加之高校公共空间的有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流的峰值,这使不少同学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进行交往活动。

2.2宿舍现状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的形式对西安市的几所高校宿舍楼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西安市高校宿舍楼存在相同的缺点:宿舍功能单一,环境差,空间趣味性差,缺乏交往空间,学生们之间交往很少,与自然接触的机会也少。下面以某高校宿舍楼进行详细分析:

2.2.1平面形式该高校宿舍平面为长廊式,如图1所示,这种宿舍形式,走道在中间,两侧布置房间,通风采光比较差,且居住学生多,学生来往活动噪声大,相互间的干扰大。这种宿舍形式仅满足了居住的需求,功能单一,对促进学生交往没有任何益处。

2.2.2空间品质近端式带型走道,如图2所示,走道细长,光线昏暗,空间品质差。学生不愿意在此空间中停留,走道仅仅作为交通空间使用,降低了学生之间的偶遇几率,且学生不愿在此空间发生交往。

2.3小结

可见,目前的高校宿舍,这与大学生的特点不相符,阻碍了大学生的发展,影响了整个校园活泼向上的氛围。

3高校宿舍交往空间设计的建议

通过对高校宿舍的调查分析,基于整个校园未来的发展并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对未来高校宿舍设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加强平面的灵活性,增强交往空间的可达性

“交往”是人们的一种自发性行为。假设交往空间并不易到达,则空间的使用率就很低。因此交往空间的可达性决定了交往活动是否发生。所以在平面布局时我们必须灵活布置。有些宿舍尽管在尽端设置了交往空间,但是由于走廊又细又长,让人感觉很远,可达性很低。因而我们应该统筹考虑,权衡中部的与尽端的,开放的与半开放的,矩形的与曲线形的平面形式,提高交往空间的可达性。

3.2提高功能的多样性,打破交往形式的局限性

基于目前高校宿舍及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的现状,高校宿舍承担的并不仅是“提供住宿”的功能,已经演变成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大学生们每天有14-17小时在宿舍度过,他们需要在此弥补第一课堂的缺失,学习如何与人相处,锻炼进入社会的能力。因此,未来我们应在宿舍设计中融入更多的社交性场所,例如,书吧、咖啡饮品等休闲功能。功能上的多种多样,为学生的交流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打破了以往单纯交流的局限性。

3.3优化空间的亲切性,增加交往空间的舒适性

虽然交往空间的方便可达是学生交往的先决条件,但是良好交往活动的产生光靠空间的可达还是不够的。尺度适宜的空间,才更能吸引人流,诱发深层次的交往活动。然而合适的尺度是设计师需要去整体考量的,比如说走道的长度、高宽比;交往空间的采光、通风,可供观赏点的布置,绿化景观的设置,座椅的摆放等。学生在空间内的听觉、视觉、触觉等的舒适性都决定着交往活动的产生及持续的时间。总之,交往空间的亲切性决定了交往空间的舒适性,交往空间的舒适性决定了交往的深度。

3.4增加空间的归属感,提高交往空间的有效性

虽说交往空间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但归属感的营造也不容忽视。这看似矛盾,但都是依据空间的使用者———“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而来的。简言之就是“私密的交往空间”。归属感的营造大多通过围合达到,但对于公共空间的来说,半围合或景观家具的遮挡更加适宜。这种归属感给学生自在、放松、安全的心理暗示,将大大提高的交往空间的品质和有效性。

4总结

上一篇:运用情境激活语文教学下一篇:超声波温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