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十篇

2024-09-10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1

一、灵活使用教材, 拓展课堂资源

英语教材是最核心、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一是新教材选用了真实、地道和典型的语言素材。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教学实际需要,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内容顺序作适当调整, 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现实生活实际, 改写和仿写教材内容, 激发学生积极性, 增加英语教学的活力和生动性。二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教材”内涵也扩大了。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 及时开发有价值的英语课程资源, 为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并挑选适合他们年龄段学习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等其他资源作为教材资源的补充、延伸和拓展, 以开拓教与学的多种渠道, 更新教与学的方式, 增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享一些资源, 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 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实现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丰富性, 让可用资源“活”起来。三是突出英语的交际功能, 注重情景对话的表演。学生的画比起教学挂图更贴近学生生活,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教师可让有绘画特长的学生画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画, 用以创设情景, 设计一些情景对话, 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 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

二、丰富阅读材料, 拓展课外资源

学校图书室在扩充资料时, 要将英美概况、英语文学、英文幽默、英语实用语法、英汉 (汉英) 辞典等方面的书作为充实的重点内容之一, 不断丰富图书室英语阅读资料, 为拓展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前提和物质基础。图书室要坚持每天向教师和学生开放, 方便教师和学生阅读和查阅资料。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主动阅读英语读物, 阅读欣赏像《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哈利·波特》等一些英文版名著, 这些都能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原汁原味的英语, 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英语报刊作为一种信息载体, 集学习、娱乐和信息于一体, 具有语言地道真实、内容新颖、趣味性和时效性强、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现实生活、适宜不同层次的学习者阅读等特点, 是一种可利用的简便的课外资源。目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英文报刊有《上海中学生英文《学英语》《英语画刊》等, 教师可鼓励学生订阅自己喜欢的报刊。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 拓展信息资源

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上,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制作幻灯片和教学课件, 编辑英文歌曲;利用MP3把大量的英语材料复制进去, 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训练听力。教师还可以合理利用视频资源, 鼓励学生看英文电影、英语讲座, 收听英语新闻等。网络资源开发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通过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使用从英语学习网站上下载的听力辅导材料等, 尽量让学生增加接触英语的机会, 在一定的语境中感悟和熟识英语, 逐步提高英语的理解能力和听力水平。

英语课程资源极其丰富, 然而并非越多越好, 切忌盲目使用。开发课程资源要以学生的需要为本, 所选用的材料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 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发展需要。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去搜集信息和材料, 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英语课程资源。这样, 英语课程资源才能最终服务于学生。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2

一、自己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开发的实验

1.演示摩擦力存在的实验。

实验器材:书 (2本) 。

操作过程:分别将书的每一页翻开并相互重叠, 然后用力把书向两边拉开。

实验现象:用手向两边拉动书, 会感觉很费力。

实验结论:手感觉很费力验证了摩擦力的存在。

2.力使物体发生形变实验。

实验器材:玻璃瓶 (1个) , 吸管 (如人们喝酸酸乳的吸管1根) , 水 (适量) 、红墨水 (适量) 。

操作过程:用盐水瓶装满有颜色的水, 再插入细的吸管, 用力压瓶子且观看吸管里面水柱的变化。

实验现象:吸管中的水柱上升。

实验结论:说明瓶子发生了微小的形变。

3.摩擦力方向实验。

实验器材:毛刷 (1把) 。

操作过程:使毛刷在桌面上运动。

实验现象:毛刷的毛发生弯曲。

实验结论:毛刷的毛发生弯曲的方向就是毛刷运动时所受摩擦力的方向。

4.在家庭电路中安装保险丝的作用。

实验器材:铁丝和保险丝 (各1段) , 酒精灯 (1盏) , 打火机 (1个) 。

操作过程:将铁丝和保险丝并在一起, 然后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灼烧。

实验现象:在同一热源和相同时间内, 保险丝先熔断而铁丝安然无恙。

实验结论:保险丝具有保险作用而铁丝没有。

5.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选用的物品:铁环 (1个) 、铁钩 (1个) 。

操作过程:将铁钩的一端套在铁环上, 另一端用手握住并推动它带动铁环运动一段距离;然后撤销铁钩, 观察铁环运动情况。

实验现象:撤销铁钩后, 铁环仍然能够再向前运动一段距离。

实验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6.验证液体压强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

实验器材:2.5升塑料饮料瓶 (1个) 、水适量、大的气球 (1个) 、锯条 (1块) 、酒精灯 (1盏) 。

操作过程:用锯条把2.5升塑料饮料瓶瓶口锯掉, 将塑料饮料瓶底部中央位置处转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孔, 再用烧红的锯条在塑料饮料瓶瓶身处, 间隔2厘米的地方分别在上下位置处去掉3厘米宽的侧壁, 然后将准备好的气球放入做好的塑料饮料瓶中, 将气球口套在塑料饮料瓶口处扎紧, 向气球里面灌水。

实验现象:气球在底部和侧壁凸起来了, 并且凸起程度不同。

实验结论: (1) 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2) 液体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在同一深度, 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7.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

实验器材:浅盘 (1个) 、玻璃杯 (1个) 、水 (适量) 、酒精棉球 (1个) 、硬币 (1枚)

操作过程:将硬币放入浅盘的一边, 并倒入适量的水, 刚好把硬币淹没, 把酒精棉球点燃, 放到杯子里, 很快把杯子倒转, 盖在硬币附近的浅盘上, 待酒精棉球熄灭后, 杯子里充满白烟, 过一会再去拿硬币。

实验现象:浅盘里的水自动跑到杯子里去了, 手并没有沾上水。

实验结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

二、习题收集整理的实验

验证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别有以下实验

(1) 实验器材:注射器 (1个) , 用纸片叠成的小船 (2只) , 水槽 (1个) , 水适量。

操作过程:用注射器向漂浮在水面上的两只小船间喷射水流。

实验现象:可观察到两只小船向中间靠近。

实验结论:气体在流动速度大的地方压强小。

(2) 实验器材:一次性纸杯 (2个) 。

操作过程:将两个一次性纸杯的杯口向上叠后套起来, 用手握住外面的纸杯, 在靠近杯口的上方平行于杯口方向用力吹气, 观察里面纸杯的运动情况。

实验现象:可观察到里面纸杯向上跳起。

实验结论:气体在流动速度大的地方压强小。

(3) 选用的物品:普通乒乓球 (1个) 、长劲漏斗 (1个) 、电源 (220伏) 、电吹风 (1个) 。

操作过程:将一个普通的乒乓球轻轻放入长劲漏斗中 (管口朝下) , 用电吹风从管口向上吹。

实验现象:普通乒乓球不会被向上吹起。

实验结论: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4) 实验器材:相同大小的蜡烛 (2支) 、打火机 (1个) 、纸片 (1张) 。

操作过程:将两支相距5厘米左右的蜡烛点燃后, 放在水平桌面上, 把教室的门窗关好不让风吹进来, 调节烛焰使其竖直向上, 用纸片裹好的纸筒向两支蜡烛中间吹气。

实验现象:烛焰将向中间靠拢。

实验结论:气体在流动速度大的地方压强小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3

【关键词】 高中英语新课改 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4-001-02

一、高中英语新课程目标及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要求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总体目标是:教师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具体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新课标提到“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内容应该做到语言真实,内容广发,题材多样。”在《高中英语课程实施于案例分析》将课程资源分为课本资源、媒体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乡土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考虑到学生需求、学校条件、教学目的、课本内容、教学时数等因素。对资源利用要充分考虑真实性语言材料,在课堂上模拟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消除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之间的差距,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转移。”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研制组提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拓展内容鲜活、形式活泼的多样化课程来实现,应当拓展英语教材资源,创造英语实践资源,提供英语信息资源和建立英语人际资源。”

广西的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因其自身教育水平、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有其鲜明的特点,区域间的推行应有地区特色,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应因地制宜。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和当地实际,充分考虑95后学生独立个性、敢想敢做、动手能力强等特点,致力于除了教材之外的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课堂更具实效性和生动性。

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1. 关注校园生活资讯,灵活运用英语

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就是最真实的英语教学资源。教师在整合教学资源时,充分融合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让他们在这些资源利用中,亲身感受英语课堂内外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和成就。

(1)在进行“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时”的语法教学时,为了给学生创设更真实的英语语言情景,恰逢将学校将举办高一新生拔河比赛,笔者抓住这个活动,提倡学生组成小组拟为学校出一份英文通知,要求行文中必须用现在进行时表示进行时,然后把作品在班上展示,挑选出一致认为最好的送到学生会公告栏张贴作为学校的通知。

(2)学校将搬迁到新校址,但老校址是抗战旧址,文化遗址,环境优美,不管是学生还是社会各界,对搬迁有赞成有反对。根据这一实际,在进行Book 2 unit 1 Cultural relics教学时,笔者就这一校园资源,组织学生通过搜索资料、采访、讨论等方式积累素材,开展班级辩论赛,并要求学生就辩论结果形成一篇关于“How to write a report on a debate?”的議论文,题目是 “Should me remove to the new campus”,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如何写议论文。

2. 引入媒体和网络资源,以增强学生知识面

(1)昔日的著名歌唱家彭丽媛现在以中国第一夫人身份出现在世人的视野,新闻媒体到随处都可以看到关于她的报导。在进行“Women of achievement”话题教学时,以彭丽媛作为例子引入教学,并结合女航天员刘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高淑珍等伟大女性,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小组讨论、总结出以上诉人物为典型代表的伟大女性的品质和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

(2)“Women of achievement”这个单元时,引入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China Dream)”到课程学习中来,组织学生用英语讨论、思考“青年学生如何托起中国梦”(How do the youth realize China Dream?)。并且用学生追崇同龄歌手贾斯汀﹒比伯的歌曲——never say never,来激励学生去追寻自己的梦。

(3)Book 4 Unit 2 Working the land 中的 Using language 中话题是“Chemical or organic farming?”教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电视新闻和报纸,搜索有关近期报道的“毒姜”、“造纸厂废水灌溉小麦”、“上海家庭农场的兴起”等事件的报道,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分清哪些是化学农业及其危害,哪些是有机农业及其好处。

3. 利用校园周边环境创设真实课堂情景

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优美,有几处文化遗址,两条河流交汇于校门口,周边是纯朴的村落,远处群山环绕,远离城市的喧嚣,有错落有致的田园风光。通往学校的道路也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已破烂不堪,在学生回家和返校期间极其容易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笔者也运用这些情况创设了两个最为真实的课堂情景。

nlc202309031116

(1)在进行Book 3 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教学时,在课堂教学的speaking环节,给为学生创设了情景:有十几个来自市某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到我校参观、交流,作为学校的接待人员,你们该如何使用英语给他们介绍我们校园。学生在进行角色对话时非常认真,分工明确,活动效果显著,能灵活运用课本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表达。

(2)针对学校外的交通状况,作为最直接受害者的学生,如何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学生通过讨论后,用英文拟一份报告,以“How to solve the traffic jam around our school?”为题,要求把这份报告以班级名义向学校“英语部落”推荐,与同学们分享,并在学校宣传栏展示。学生们集思广益,建议并动员学生家长尽可能的不开私家车到学校接送孩子,以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交通拥堵现象。。

4. 乡土资源是最丰富的教学资源

笔者所工作的城市是这是少数名族和客家人聚居地,有不少特色的名俗文化,尤其是瑶族节日“盘王节”。贺州是一个旅游城市,有闻名于世界的黄姚古镇,国家4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外国游客比较多。同时,农业,尤其是蔬菜种植业是贺州的一大产业,贺州被誉为“菜篮子”。这些丰富的城市区域资源,若用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能增长学生见识,更能是学生有主人翁的参与意识。

(1)黄姚古镇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在增加收入的同時,由于超负荷的接待游客,导致了部分建筑受到损坏。另一方面,当地居民为了招商,拆毁了部分古建筑,有些古建筑则因无人居住、年久失修,所以在学习Cultural relics时,设计了一个Discussion环节,讨论“How to protect Huangyao Ancient Town?”为保护黄姚古镇出谋划策。

(2)贺州作为“菜篮子”,蔬菜生产大面积推广,但大部分都是化学农业,而学校周边正是大面积种植蔬菜的农田,学习“Chemical or organic farming?”之前,教师就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到附近的菜地了解菜农是进行什么样的农业,如何进行种植?在课堂中,学生一起分享收获,对化学农业的不良影响了解更多,而对有机农业的推广渴望更深。

(3)Book 3 Unit 1谈论的是Festivals。而在贺州,人们过的节日特别之多,可谓数不胜数,基本上一年中每一个月都有地方节日。在学习了不同的节日的来源和庆祝方式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用英语制作贺州local festivals卡片,介绍当地节日,如瑶族“盘王节”、“三月三”、“开年节”等等。学生通过实践,有利于加深对本地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意识。

三、反思和改进

通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得到提升,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都有了极大提高。

由于广西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是第一年,尽管可以借鉴其他省份的做法,但是由于自身地区间英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和差距,而学生需求和发展,需要英语教师在推行新课改中因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开发更好出的更真实的课程资源,切实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在实际教学中,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还不是很成熟,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困难。但是笔者相信,在摸索和实施当中多与其他教师交流,多听取学生需求,形成系统,课程资源的开发会更顺利更广,新课程实施的效果会更好。

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4

常州市勤业中学

苏菊良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寻求更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与保障。英语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多样的。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了解它的意义,寻求恰当的途径,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英语课程资源。

关键词: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突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关系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和课程质量的高低的问题。英语的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开放的、多样的。英语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了如下描述: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必须建立起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和课程资源观,懂得课程资源的范围和种类,能正确使用教科书并恰当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一、对英语课程资源的理解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由于课程资源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发展性,不同的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资源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如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目标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也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我个人倾向与后一观点。据此,可将英语课程资源定义为英语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其中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英语教师、学习者本人、英语学习者同伴群体、母语为英语的外籍人士;物力资源主要包括英语教材、教学挂图、录音录象资料、工具书、课外读物、报刊杂志、电脑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等。自然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

二、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英语及英语的运用,对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象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以及其他英语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与课本,他们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很感兴趣,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有提高。

现代教育十分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英语教学也不例外。由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差异,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也各不相同,单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渠道进行选择性地学习。因此,开发和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三、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不管哪一种课程资源,都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突出学生个体。既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又要让他们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英语学习任务。要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一般来说,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研究学生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种种活动,既有利于发现多姿多彩的奖励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成绩的信心,也可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的宝库,与自己以往与学生交往的经验中挖掘出大量有益的参考资料。教学方式特别是学习方式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通过调查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上课方式,喜欢做什么样的作业等因素能够归纳出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如何布置作业等,来帮助学生尽快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

2. 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英语资源的选材应该取舍得当,为此不但需要了解所教学生目前已经具备的英语知识、技能和素质,而且还应该兼顾学生中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设计不同的方案,组织多种活动,准备丰富的活动。因此,掌握学生现有英语知识、英语技能和素质的水平以利因材施教,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和素材,是英语课程选材的必要依据。比如我在设计每天的值日生报告时,就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水平编制一段对话,或讲个故事或播段新闻。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活动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3.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特别是向学生指出学习中的差错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的反馈资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出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例如,在现在完成时语法教学后,有意识地收集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的资料,如不规则动词过去式,短暂性动词如何与since, for连用等内容,设计和整理成现在完成时的核查表,让学生及时掌握这一知识。4. 安排学生参加英语课外活动

安排课外活动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活动。学生在课外有无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我们英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学习英语的氛围:如在课后学唱一些英文歌曲,组织英语书法演讲比赛,开设英语角等,并注意发掘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否则,有些学生就可能因为不用而将学习内容忘记的一干二净,整个教学效果的成效就会受到损失。

5. 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英语教学工作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因而英语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思考。教学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来源于研究,来源于新教材和新手段,来源于先进教学法的报道,来源于同事,来源于对教学的自我总结,来源于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思考等等。作为我们英语教师,要不断地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加英语方面的知识做出不懈的努力。英语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的能力。英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日志、研究小组、同伴互助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

四、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怎样让英语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针对英语课程的实际情况,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更新教与学的方式,活化教学内容。

英语语境实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内容再加工、活化,使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交际内容,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趣味性和交际性。Read and say:

A: I think foreign languages are more interesting than science.B: I really can’t agree with you.I prefer science.A: I think Chinese is more popular than any other subject.B: I agree with you.Maybe.But I prefer art.上述内容中语言功能包括:(1)用“I think …is/ are more … than….”表示说话者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同时表示自己喜欢它;(2)用“I agree with you.”或“I really can’t agree with you”则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对方观点;(3)在表达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之后使用“I prefer…”是表示说话者有自己的选择;(4)用“Maybe.But I prefer…”来表示说话者不直接反对对方的观点,但表明自己还有更好的选择。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讨论活动,话题是“周末野餐带什么”,让学生在讨论中尽量使用上述的语言形式,并且体验上述的语言交际功能。情景设计为:Suppose we are going to have a picnic this weekend.What shall we take for our picnic?这样,学生便有了“带什么”,“我为什么建议带他?”“我认为他怎么样”,“我同意你的建议”,“我反对你的建议”,“或许你的主意不错,但我认为带什么更好”等等的想法。这就为上述语言交际功能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而且,由于话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周末野餐”,学生参与的热情比较高涨,又由于学生是在谈论自己的真正想法,因此活动也更具有交际性。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语言的功能,比抽象地讲授“什么语言有什么交际功能”更加有用。2.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如在教牛津英语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适当调整。我们常把check out 作为对grammar的检测提前教学。而有时为了扫除reading里生词的障碍,会提前教vocabulary。有时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某件重要的事情,而教材中有一个内容相关的单元。如果在延续性和难度等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就可以提前学习这个单元。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中秋节到来时,我提前教学Festivals,让学生进行中外节日比较,对中外习俗,饮食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3.拓展学用渠道,补充教材内容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及其运用,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补充,拓展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渠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英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视听环境。教师可在因特网上利用网络搜索功能查寻或是访问英语学习网页,获得相关的信息和资源,来补充或充实教材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英语使用能力,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导入文化内容,补充背景知识。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学生阅读量。生活是语言教学不竭的源泉。教师除了充分发挥现有课程资源的作用,还应关注课堂环境和生活环境,运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对教材进行整合和补充,自主开发语用渠道。教师通过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把语言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总之,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一种材料和工具。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以学生为本,让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面对不断变化的资源更新,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惟有如此,我们的英语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实效。

参考资料: 1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

关于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5

一、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教学改革应该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展,同时也应该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校内外各种资源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师在面对各种资源,各种信息的时候,该怎么去挑选、处理这些信息资源呢?教师要从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那些能体现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发展需求的,有利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探究的信息资料,教师在教学中都要应用和开发。

当学生能够在任何时候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时候,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开发课程资源的最终目的应是使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课程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究性活动服务。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促进教师的发展

新课程对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教师应该具备课程资源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由此可见,教师是构成课程实施过程中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自然界和社会的大环境中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生物学教师还要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发和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潜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扩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面对众多的课程资源如何选择、利用,是对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重要挑战。

三、学校生物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占据着主要的地位。除了生物学课程资源外,教师还应该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发适合于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课程资源。当前,生物学是科学的前沿学科,教师如果只靠教材上的内容,是无法满足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渴求的。

因此,教师除了利用校内的生物实验室和相应的仪器设备外,还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生物学教学软件、生物学图书及报刊和各种生物学实践基地。学校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调整图书结构,改变服务方式,为学生服务。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教师要树立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根据学校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充分地挖掘和利用。

作为一个现代的公民,掌握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新课改的理念下,生物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教师应该善于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生物信息,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掌握利用好各种信息和信息的处理能力。比如,利用网络搜索信息,使学生能从因特网上得到各种学习信息,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能力的帮助很大。学生如果能利用好教材外的学习资源,就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扩大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

四、校内生物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的基本要求

1. 加强探究性实验资源的建设

传统的中学生物实验室多是为做验证性的实验而建设的,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时,这样的实验室设备可能无法满足要求。所以教师应对现有的实验室加以改造,一方面可对现有的仪器进行改进,增添新的实验器材,另一方面应开发多种形式的实验资源,以支持学生随堂探究实验和课外动手实验。教师利用简易材料自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可以丰富生物学实验教学资源,例如可以利用废旧的泡沫、塑料制作生物学模型和教具。教师还可指导学生自制教具、学具,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增加其技能,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发探究性生物实验资源,还可以通过营造实验环境氛围来实现。教师可在实验室里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将生物学最近的新发现、新进展的研究成果陈列出来;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制作的模型、标本展示出来;学生可亲自养殖动物、种植花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实验室中感悟生物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2. 开发来自学生的课程资源

(1)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搜集的信息途径很多,但如果向学生提供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很深奥的信息,就不利于学生掌握生物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供那些与生活联系很密切的信息。

如教师可结合生物教学开展调查家庭种植花卉、植物的种类,分析家庭垃圾的类型和分类处理的方法等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决策意识和生物科学的素养。

(2)要注意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信息资源。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开发。例如在学习染色体遗传物质时,我试探性地问学生:“知道染色体吗?”有学生立即说道:“人的染色体中,XX是女性,XY是男性。”还有学生说:“我知道多莉是怎样克隆出来的。”这时很多学生开始提问:“阴阳人的染色体是什么样?”“有没有克隆人?”“听说种子搭载到太空就会变异,是怎么回事?”……我指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向学生指出并提供反馈信息,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了正确的科学概念。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6

一、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乡土资源内涵极为丰富, 它包括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高中作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将这些资源不断进行有效的整合, 纳入校本课程积极加以运用, 这样就会更好地发挥其在作文中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里面包含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思想底蕴, 把这些文化加以消化吸收, 可以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更为出色的贡献。作为高中学生, 很多学生对于民族传统美德认识上存在误区。在高中作文教学中, 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很有必要。有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十分肤浅, 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没有必要再加重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受到熏陶, 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 提升作文内涵, 让作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作文中吸纳的教育内容可以多样化, 比如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儒家思想的丰富内蕴、中国古典音乐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在形式上可以多样化, 比如可以采用讨论和讲座等多种形式, 这种讨论和讲座要按计划进行, 并不断延伸, 这样就会使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好地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一些优秀成果和观点, 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并运用于写作中。此外, 还可以让高中生通过了解传统文化加强对生活的感悟, 在思想本土化上有所加强, 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近年来, 我们国家对本国的一些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 我们对此应加以吸收, 并不断提高认识。比如国家对一些传统节假日的新的规定、对一些传统文化热点的新解读等。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 我们应及时抓住国家对传统文化重视这一时代契机, 组织学生对一些传统的民俗风情进行一些调查, 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增加一些生活积累, 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 指导学生更好地品味生活。比如说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让学生去看看大家都是如何过节的, 让学生把不同的观察与感受写下来。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此外, 还可以让学生们更多地去查阅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详实资料, 更进一步地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悟, 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认识, 从而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吸纳传统文化。在这个基础上, 最后通过一些作文课, 把这些认识进一步诉诸于文字, 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再比如在我们国家特别是在农村保留有很多地方特色且一致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些习俗, 比如正月元宵节赏花灯的传统习俗、五月端午吃粽子的传统习俗、八月十五中秋吃饼赏月的传统习俗、九月九日重阳节孝敬老人的传统习俗等等。这些风俗习惯, 学生很多都是听别人说过的, 对其来历也可能有基本了解。农村别具特色的婚丧嫁娶的习俗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人文景观,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不断去观察这些习俗, 深入挖掘这些传统习俗的来龙去脉, 运用自己手中的笔, 去写写农村这些独特的传统文化, 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民间还有很多流传很广的俗语、谚语, 也可以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平时, 可以让学生去搜集一些俗语、谚语来丰富词汇, 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 然后分类整理, 将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还有各地的历史古迹资源都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去感受考察一番, 这样学生的体验会更深刻, 写出的文章自然也就充满真情实感, 更有内涵了。

此外, 一些民间工艺、地方美食等也可以作为作文资源进行开发。我们祖国大地幅员辽阔, 各地民间工艺各有特色。比如杭州的绸缎、苏州的刺绣、无锡的泥人、宜兴的紫砂壶、景德镇的瓷器、北京的景泰蓝等, 这些民间工艺, 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发掘好这部分资源, 可以给作文带来很大的帮助。比如, 在作文时我问学生:“你家乡有享誉远近的民间工艺吗?你也许知道北京的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杭州的西湖醋鱼、绍兴的花雕、四川的麻辣火锅、海南的椰子鸡、陕西的羊肉泡馍、山西的刀削面等, 这些美食, 历史悠久, 各有传说, 你尝过其中的几味?你的家乡又有哪些你喜欢的美食?它们是怎么来的?反映了家乡人民怎样的心态?请拿起你的笔写出来。这些都给学生很多启示。一位同学在写作中, 谈扇子谈出了“文化”, 对扇子的来历、品种如数家珍, 先写最早的羽扇, 还联想起《三国演义》中的孔明和苏东坡词中对周瑜的描写;又写到团扇, 提到了杜牧的《秋夕》诗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再提到折扇, 写得很是到位, 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二、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 困扰学生写作的最大的难题在于学生有时感觉写作起来没有内容。造成写作言之无物的原因主要为平时阅读范围不够宽泛, 知识面较窄, 手上可用的写作素材太少。因此, 在讲读课文时,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内容, 并作为写作时的可用材料。要注意让学生做一个有心人, 对于课文中涉及的人物、事迹、理论阐述、名言佳句等多加注意, 在作文训练与写作中, 有意识地加以运用。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时, 只要学生能够恰当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资料, 就应通过加分给予学生鼓励。

语文教学中利用讲读课文提供材料时, 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增长“见识”, 提高作文水平, 让学生作文的内涵更为丰富,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应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材中课文教学这条途径, 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 作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教学手段。当然, 我们这里所讲的“见识”, 并不仅仅指见闻增多了, 知识积累增多了, 更为重要的是指对事物的见识、见解和辨别事理的能力提高了。看待一篇文章如何,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文章的思想深度如何, 如果思想深度有了, 那么它就可以决定文章的质量。目前有些高中生虽然知识面很丰富, 看起来像是“见多识广”, 但他们最为缺乏的是认识问题的深度,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更深层次的“见识”有待提高。见识不是空中楼阁, 见识是以知识为基础, 但超越知识的一种独创性的思想认识, 是一种思想上的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如高中教材中学生学习得最多的是鲁迅的一些杂文, 每一篇的思想认识内涵都很丰富。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对教材的认识, 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让学生举一反三, 不断通过教材拓展作文资源。

三、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以前对课程资源的认识, 我们更多的是把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消费者来看待, 对学生的其他角色有所忽视。现在, 通过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多元化理论, 我们有了新的认识, 学生课程资源角色已被我们纳入到研究的范畴之中。

从高中学生自我的角度来看, 学生经验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均可以看做有效的课程资源, 在作文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中, 我们不应对学生资源的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学生作为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没有学生的参与, 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从这一点上来说, 学生不仅仅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对象, 也是教育成功实施的有效资源。在高中生的作文教学中, 学生是作文实施的主体, 过去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 这是不应该的。忽视了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性, 就容易导致学生写作兴趣难以被激起, 进而导致学生在写作中没有新意, 格式僵化, 也就谈不上可以更好地、充满个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作文水平就会裹足不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一支力量, 教育就失去了根本。”我们不能仅仅把学生看作教育对象, 在作文教学中, 尤为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作一种教育资源来看待。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都有潜在的学习基因, 他们都有学习好、把作文搞好的愿望, 因此, 学生身上也隐藏有很丰富的资源。

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如果运用好了, 也是一种很丰富的写作资源。作为语文作文教学来说, 教师一定要发挥在学生作文中的主导作用, 着眼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更多地去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新的知识之间建构起一座联系师生的桥梁, 通过自己的有效引导, 去不断引导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积极进行思考, 积极唤起他们的经验体验意识和写出好作文的写作动机, 把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体验运用到作文写作中, 同时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断地得到拓展和提升。此外, 教师应启发学生回忆过去, 并在作文中进行运用。比如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 可以加上角色体验, 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在作文写作中, 可以指导学生描写杜十娘投江前夜时的心理独白, 描写当时投江时的心情, 指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以及人物关系中, 站在当时的角度去揣摩人物心理, 仔细去品味人物的一些语言, 从而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 我们要注意采取多种途径, 积极探索, 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多加思考, 将我们所采取的措施落到实处, 就会取得好的效果。

摘要:做好高中作文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要注意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将三者有机结合, 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写作素材, 创新写作思维,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作文,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8.

[2]马利华平.浅论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李召华.走进新课程创新学生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7

一、广泛性与权威性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 要处理好课程资源来源的广泛性和权威性, 既要注意课程资源来源、途径的广泛性、多样性, 又要注意课程资源来源、途径的权威性、可靠性。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课程资源来源的广泛性。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包括文字与音像资源、人力资源、实践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尤其时事政治方面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资源, 使得资源获得的途径会很多。我们可以通过直接方式获取, 如师生通过实践活动, 包括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实践和参与各种科学实验等活动。其中包含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 也可以通过间接方式获取, 如查阅书刊资料、广播电视、影视资料、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搜集网上资源等。从不同途径获得的资源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不同, 高中政治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目标处理好广泛性与权威性的关系。首先, 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 应从多种渠道搜集课程资源, 为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尽可能多地搜集课程资源, 才能进行比较, 从而选出更具有权威性又符合教学要求的资源。其次, 从课程资源的利用角度看, 需要对搜集的多种课程资源进行对比分析, 在都符合教学要求的前提下, 从更具权威性的角度选择和编制资源,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师生个体来说, 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具有更深刻的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更得心应手, 更能引起同学的共鸣, 所以在这两者之间一般选择直接经验;从媒体的角度来看, 我们应以主流媒体 (如各种党报等) 的资源为主体, 其他途径获取的资源 (如网络) 为辅, 而同样通过网络获得的资源, 我们应以各级政府网站的资源为首选, 这样更具权威性和可靠性。只有处理好课程资源来源的广泛性与权威性, 才能保证课程资源开发、搜集的意义。

二、眼前与长远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 我们要处理好满足眼前教学需要与考虑长远资源积累和建设的关系, 不仅要搜集目前急需的资源, 而且要保留那些能够满足将来需要或有利于资源库建设的资源, 应该有一个长远的打算, 以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截取资源, 避免重复甚至反复搜寻同一资源的现象。平时我们感觉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很多, 所以即使遇到非常有价值的资源也没有收集和保存, 但真的需要时又找不到, 有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 做个有心人, 通过建立资源库的方式解决眼前与长远的矛盾。对眼前需要的资源做到及时开发和利用, 对有价值又暂时不用的课程资源通过建立资源库, 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类, 到需要时只要搜索一下就可以, 这样就解决了长远问题。建立资源库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既要阅读报纸、杂志、书籍等, 又要阅读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录像、影视作品等。其次, 必须做到全面熟悉教材知识, 学习和领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能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来判断和选择课程资源。再次, 教师要能分析课程资源与课程目标实现的关系, 评估课程资源的特点及其价值。最后, 对于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资源放入资源库中, 教师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需要什么, 就到这个库里进行检索和点击。这样可以节约大量寻找资源的时间, 而且, 同一资源可以为不同的教师反复使用, 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只有正确处理好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眼前与长远的关系, 才能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搜集的有效性。

三、搜集与整理的关系

在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 我们要处理好课程资源的搜集与整理的关系。搜集与整理都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期准备阶段, 对课程资源最后的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搜集与整理两者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搜集是整理的前提和基础, 整理是搜集的进一步加工和深化。资源开发的效率不在于搜集到资源量的多少, 而在于搜集到的资源是否有用、如何利用、利用得怎样。要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 很重要的一环是科学地整理搜集到的各种资源, 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并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模块设置分别对应地设立资源库。对于搜集到的电子课程资源, 我们可以首先新建一个课程资源文件夹, 然后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等不同模块新建子文件夹, 再在各个模块文件夹内建立分类子文件夹, 如课件文件夹、试卷文件夹、图片文件夹、视频文件夹、声音文件夹、动画文件夹等。这样我们在网上浏览时看到了自己想要的内容, 就可以把它们下载下来保存到相应的文件夹中, 需要时可以随时取用。对于搜集到的纸质的课程资源可以用摘抄编目录或建立资料盒的方式进行整理。重要的、可摘抄的资料记录在专门的资料记录本上, 并编上目录;对数量大难以摘抄的, 则记录资料概要并注明书名和页码。收集或剪切废报废刊上的图片或有用资源, 则可把它们分门别类地装到不同的资料盒里, 并贴上相应的分类标签, 便于需要时查找。当然,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 如果我们把纸质的资料通过扫描的方式转化为电子格式, 这样在后面的利用中效率会更高。

四、开发与利用的关系

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篇8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课程资源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

综合实践活动不像学科教学那样有现成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课程具体内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这就涉及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可以说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

(二)课程资源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直接来源,是课程内容本身。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学校内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选择与设计。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前提与基础,而且是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是课程内容本身。

(三)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活动方式。

课程资源的性质和现状直接影响学生的活动方式。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学习方式。

二、课程资源开发类型

课程资源多种多样,从不同角度可分成不同种类。

(一)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二)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有形资源指具有一定物理形态,能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无形资源指附着于一定的物理形体,不能被看得见、摸得着,却以潜在的方式对综合实践活动施加影响的资源。

(三)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所谓素材性资源,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活动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等因素。

(四)自然课程资源和人文课程资源。

自然课程资源包括水土、气候、植被、综合环境、特色现象等。人文课程资源包括风景名胜、传统文化、文娱生活、民俗文化等。

(五)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按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分类多种多样,但分类不是目的。课程资源的分类在于开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视野,展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广阔前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以学生亲身实践、探究为主线,讲究个体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尊重个性发展和选择,激发兴趣。

(二)经济性原则。

开发利用主要是在现有条件(现成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适度性原则。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能与学生原有生活体验和能力发展结合,重视质量,深度开发。教师有必要在增加、改变资源或者不改变资源的情况下,从不同角度审视熟悉的资源,挖掘资源的内涵和潜在的教育价值。

(四)简洁性原则。

开发思路和程序要简捷有效,整体局部兼顾,主题内容突出,形式生动鲜活。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一)开展社区环境调查,了解社区资源状况。

(二)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三)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找资源。

(四)注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联系。

(五)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网络、图书馆、实验室、劳技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课程资源。

五、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流程

课程资源的开发流程主要包括需求评估、资源调研、资源收集与整理、资源分享几个阶段。

(一)需求评估。

(二)资源调研。

(三)资源收集与整理。

(四)资源共享。

六、课程资源开发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和学生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建设者。

(二)避免“为了用资源而开发资源”。

(三)从实际出发,对各种既有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与设计。

(四)坚持资源共享。

(五)学校应当为课程开发提供必要的制度、人力和物质保障。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9

东北镇中心小学校

王春华

一、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资源从孩子身边常见的事物做起

提到学校科学课程资源,过去有许多人有这么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学校科学课程资源就是教材等书籍。这些书籍的确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但它们决不是科学教育课程的唯一资源。事实上存在于学校之内的课程资源种类很多,除了教科书以外,课程资源还应包括诸如教师、教育管理者、学校图书馆、网络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生物角、生态园、科技园地甚至花草树木等。

还有许多人提到科学课程资源总认为那是个神秘和抽象的概念,其实恰恰相反,它是非常具体和鲜活的。作为科学课程资源,它们往往就是孩子身边的一些常见事物,而这些常见的事物往往会给孩子以具体形象的感觉,也容易令孩子对它们产生亲切感,多种多样、具体鲜活的资源还易于引起孩子的兴趣和科学探究的欲望。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可以作为帮助小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很好的课程资源,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值得孩子们探究的、有价值的内容。以一棵小树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许多问题如:这棵树叫什么名字?它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种树到了秋天会落叶吗?有些树为什么到了秋天会落叶?水分在树内是怎样运输的?树是怎样吸收养分的?如何证明它进行了光合作用?有哪些昆虫对它的生长造成危害?如何防止这种昆虫对它的侵害?如果没有阳光,小树能活下去吗?能活多久?它与我们人类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等等。

孩子可以通过调查、访问、查找资料、设计探究性实验等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孩子对于生命世界多样性的理解、对于生物生命周期以及生物的基本需求的理解都会有新的认识,孩子的科学意识、科学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二、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从小处做起扩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体验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利用好多种科学资源,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例如,许多学校中都有小池塘的存在,在一位课程资源意识很强的教师眼里,小池塘便是一个很好的课程资源,它里面蕴含着许多可供探究的东西。如,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观察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究竟生存着哪些小生命?经过一番调查,学生不难发现:池塘的岸边生长着各种树木花草,还生活着许多诸如蚂蚁、蚂蚱,蚯蚓、蜜蜂、蝴蝶等小动物;池塘的水面上漂着浮萍,还不时地有蜻蜓、水蜘蛛在活动,池塘的水面下生长着水草、鱼类、青蛙还有各种浮游生物。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生命都是怎样生活的?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这里面是否存在着食物链?如果将整个小池塘封闭起来,少了某种生物,是否会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影响?有哪些情况会对小池塘造成污染?如果池塘里的水受到了污染,哪种生物首先受到伤害?有哪些措施可以保护小池塘,使它免受或少受污染?在对这些问题思考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问题拓展开,如:由对小池塘保护的思考,你对我们的城市环保有哪些建议? 这样,一片小池塘便可被我们用来作为锻炼学生观察能力,认识动植物,理解生态系统成员间的关系以及环保重要意义等方面具体、鲜活的课程资源了。

三、充分利用已有的图书资源

在校园当中,我们平时用的课本以及各种各样的图书资料是最为常见的课程资源。许多学校都建有自己的图书馆,图书馆中的各类藏书、报刊也是我们宝贵的课程资源。此外,许多家长也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了种类不同的科普读物。这些读物利用好了,便是一笔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

布于各个学生家庭中的图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我们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起自己小小的图书馆。我们可以对每位学生家中的科普读物进行普查登记,随后对它们进行整理分类,按顺序将这部分读物登记在册。有了这样的小册子,每位同学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爱好向拥有的同学借阅了。这样不仅可以使存在于每位学生家中的图书资料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友好、相互帮助、爱护图书等可贵品质。同时,学生相互间的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四、立足学校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开辟科教天地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土地或学校的自然环境开辟科技园地、饲养园地等科学教育基地,如能将老师与学生发动起来,自己动手建设生态园、生态馆对于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大有帮助。有一所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这所小学的师生一起动手,开动脑筋,充分利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采集标本,自主设计与建设,在经费不足,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建起了蝴蝶馆、植物馆、鸟类馆、生态馆等五个室内主题场馆。他们还改造了校内原先狭长的垃圾场,建成了一个生长着大量植物,生活着鱼虫花鸟并点缀着亭台、池塘的室外生态园。这些场馆的建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形成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而且还为学生的科学教育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素材。

五、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动有科技特长的教师,结合学校的优势所在,开发学校的特色课程,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技活动,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对达成科学课程的目标将起到重要作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10

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和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课程资源主要指学校的教材、教师数量、图书馆、活动场地、教学时间、教学设备和设施、学校环境等。素材性课程资源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如果说条件性课程资源所依赖的物质条件更多的是一种固定化的、消费性的资源,那么,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赖的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主动精神和人格品质等更多的是一种发展性的、生成性的、精神性的资源。当然,二者有相互交叉的可能,并非泾渭分明。

一、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条件性课程资源主要涉及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

(一)教材的再度开发

教材包括课本或教科书及相关的教辅材料,比如与教材配套的教师参考用书、教学挂图、教学仪器设备、学生练习册、练习本等。这些教材一般由出版社提供。但无论出版社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备教材是教师备课的一个部分。所谓备教材主要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

教师的责任是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安全而有教育意义的。在某些时候教师可能需要针对这些教材和教辅资料进行不懈的去粗取精的咀嚼式的劳作,但这又并不意味着教师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将教材和教辅资料“嚼烂嚼碎”之后再“喂”给学生。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时,有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在为学生提供教材和教辅资料时,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需要保持一定的难度,能够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构成一定的智慧挑战。教材和教辅资料理想的难度是保持在最近发展区的范围,让学生大体能够通过有指导的自主学习而理解和掌握教材和教辅资料所蕴涵的信息。

有时教师也可以提供难度较大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当所提供的教材和教辅资料难度较大时,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体验和领悟相关的信息。

(二)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信息意识和能力是现代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科学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平台。教师应高度重视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增加,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系统设施的建设逐步发展和完善,为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程资源提供了物质保证。教师应加强对校园网的建设和利用:一是教师的备课系统,提供教师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教师与教师间的交互;二是学生网上学习系统,提供网上探究主题,引导与利用各种学习资料,推荐和介绍各种网站资源信息,收集学生的优秀作业和文章。

2. 加强课程媒体资源库的建构。多媒体技术集成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优势,能提供给学生大量丰富多彩的感性素材,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资源由于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强大的交互性与内容的丰富性,一旦这些资源形成一定规模、系统性强的资源库,将极大地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科学的教学。媒体资源库的素材来源有网络资源、自己拍摄、学生活动资源、自制课件等。

3. 教师应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是科学课程的目标之一。为促进网上资源的利用,教学中应有网上搜索的要求,教给学生网上搜索的方法,指导网上搜索的方向,继而指导学生如何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检索及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的能力。

二、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条件性课程资源自然是重要的。但当条件性课程资源开发到一定程度,尤其对于那些物资条件已经限定的学校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素材性课程资源。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人格魅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素材性课程资源真实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才可能实现新的课程目标。

(一)教师是首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因素。过去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只是课程实施的忠实执行者,他们消极地接受专家学者开发的课程,对课程进行解释并推向学生。而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教师由课程的单纯的实施者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而且新课程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了整合,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合教师本人、适合学生的资源,并通过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加以实施。

教师本身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资源。教师的素养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能力,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教师自身的情感、知识、技能、方法都会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

(二)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但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学习资源的搜集者,为学生尽可能地提供着现成的学习资源,忽视了如何组织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源。凭自己个人的经验或喜好为学生寻找并提供着学习资源,这不符合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条件,没有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更不能充分激起学生对课程资源开发的强烈动机与愿望。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自身的丰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1.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是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进一步激发兴趣和爱好,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寓教于乐,创设学习情景,设置充满需要发现、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的学习任务,力求采用趣味性强并能激发情绪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兴趣,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2. 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不同,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为学生的认知建构和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也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长处,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变化,抓住契机,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是学习的动力。

3.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在交往中,会互相激发、碰撞、生成许多知识观点,产生新的体验。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即时产生的思想火花、教学灵感等资源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共同探讨、合作交流,在思维碰撞过程中探究问题、掌握知识、发展情感。

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是教育专家和课程专家研究的问题,而且是每一位教师时刻面对并要积极参与解决的问题。面对新课程的挑战,广大教师既要成为课程的成功实施者,又要成为教育课题的研究者,结合教学实践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刘良华.教师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上一篇:诉讼权利保障下一篇:困难与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