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时四篇

2024-09-08

剖宫产时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鸡西市妇幼保健院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妊娠合并子宫肌瘤84例, 产妇20~41岁之间平均28岁, 初产妇56例, 经产妇28例, 其中30~30岁以上16例 (占19%) , 孕周32~41周。

1.2 子宫肌瘤类型和部位 肌壁间肌瘤60例 (占71%) , 浆膜下肌瘤14例 (占17%) , 黏膜下肌瘤4例 (占4.8%) , 宫颈肌瘤2例 (占2.4%) , 宫角肌瘤4例 (4.8%) 。

1.3 分娩情况 顺产16例, 产钳助产2例, 剖宫产66例。其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46例。17例因肌瘤位于宫角和近子宫动静脉未行剔除。3例子宫黏膜下肌瘤, 为避免缺损太多和大出血未行剔除。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和出血量

20例单纯性剖宫产平均手术时间 (30±5) min。失血量180±10 ml, 46例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平均手术时间 (40±5) min, 失血量 (200±10) ml, 经t检验统计学处理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2.2 病理报告

46例病理标本均为平滑肌瘤, 其中红色变性7例, 玻璃样变1例。

2.3 术后和产后随访

46例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术后均无发热和感染, 产后40 d检查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产妇子宫复旧, 恶露持续时间及产褥方面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3.1 妊娠对子宫肌瘤的影响

①肌瘤生长快, 孕期肌瘤可迅速增长。②肌瘤易变性其中红色变性为多。③肌瘤与周围肌层界限不清, 不易辨认, 易引起B超检查漏诊。

3.2 子宫肌瘤对妊娠的影响

根据肌瘤的大小及发生部位, 可使蜕膜部分发育不良, 引起孕卵着床障碍, 成为出血和流产的原因。黏膜下肌瘤易引起前置胎盘, 肌瘤较大可阻碍胎儿活动引起胎位异常, 子宫下段肌瘤可致产程延长、产后出血、子宫复旧不良、产后感染。

3.3 剖宫产子宫肌瘤的处理

剖宫产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指征的把握仍是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剖宫产中除带蒂浆膜下肌瘤、靠近剖宫产切口容易挖除的肌瘤或小的浆膜下肌瘤外, 其他不曾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其观点是:①妊娠时子宫肌瘤血供丰富剔除易出血, 增加产后感染可能。②妊娠肌瘤核界不清, 增加手术难度。③产后子宫肌瘤缩小, 剖宫产时可不处理。另一种观点认为:①肌瘤可影响子宫复旧, 增加宫腔感染机会。②产后激素水平下降虽可使肌瘤缩小, 但不能完全消失, 肌瘤变性出现腹痛等症状时仍需手术治疗。若产后肌瘤增大伴临床症状需再次手术。③妊娠子宫对催产素敏感, 剖宫产时行肌瘤剔除出血不增加, 肌瘤界限与非孕时一样清晰, 易于剔除。

3.4 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体会

①子宫前壁肌瘤较多者应避开肌瘤以免影响胎儿娩出, 对有前壁较大浆膜下肌瘤可先挖除再行剖宫产, 子宫切口附近的肌瘤可在胎儿胎盘娩出后同一切口剔除, 其余均应在剖宫产切口缝合后再行肌瘤剔除, 保持子宫完整, 减少出血。②术中肌瘤四周及基底部注射催产素, 挖除肌瘤后彻底关闭瘤腔减少出血, 多发性肌瘤根据肌瘤位置、大小, 尽量从同一切口内取出多个肌瘤减少出血。③术中尽量保留周围肌组织子宫壁无需修剪过多, 避免与宫腔相通, 以防缝合困难及缝后子宫严重变形。④术后应注意应用足量抗生素及催产素。

综上所述, 对达到手术指征患者, 若术者技术熟练, 医院具备输血急救条件, 剖宫产时行肌瘤剔除术是可行的。对于有严重并发症或部位特殊、血运丰富、术野不清难以操作者, 可暂缓剔除术, 以免带来严重后果。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同时进行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对适合手术治疗的66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的46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20例未剔除而单纯行剖宫产手术, 通过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进行测评。结果10例单纯性剖宫产平均手术时间 (30±5) min, 失血量 (180±10) ml, 46例剖宫产和子宫肌瘤剔除术平均手术时间 (40±5) min, 失血量 (200±10) ml, 经统计学处理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结论对达到手术指征的患者, 若术者技术熟练, 且医院具备输血条件, 剖宫产时行肌瘤剔除是可行的。

剖宫产时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收住院的具有阴道试产条件并且第一产程活跃期间伴有宫缩无力或产程进展受到阻滞的剖宫产手术后再次妊娠产妇154例, 随机分成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7例, 观察组产妇年龄20~36岁, 平均年龄 (26.78±2.93) 岁, 孕周36-41周, 平均孕周 (38.13±1.89) 周, 体质量49~65kg, 平均体质量 (56.79±6.18) kg;对照组产妇年龄21~35岁, 平均年龄 (26.16±3.01) 岁, 孕周37~40周, 平均孕周 (38.28±1.45) 周, 体质量51~64kg, 平均体质量 (55.98±5.78) kg。所有患者前次剖宫产均为子宫的下段剖宫产, 术后均无感染病史。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体质量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门诊检查此次妊娠没有剖宫产手术指征, 产妇同意阴道分娩及试产, 签署知情同意书。住院后给予常规产妇护理并进行宫颈评分, 复查骨产道与软产道, 估计胎儿体质量及入盆情况, 通过B超检查胎儿、羊水及胎盘子宫下段瘢痕的愈合状况。对产妇采取常规的助产技术和护理服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在第一产程活跃期, 在产妇及家属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下, 按照催产素的应用规范对产妇使用催产素, 以0.5%的浓度静脉滴注, 8滴/min, 滴速根据宫缩和胎心情况给予调节, 直至出现宫缩为最佳用量, 但最大用量控制在40滴/min。

1.3 评定标准

活跃期的评定以产妇的子宫口开大由3~10cm为准, 每隔10min出现3次宫缩且每次宫缩持续在30~50s以上称为有效宫缩, 活跃期的宫颈扩张小雨1cm/h视为产程进展欠佳, 产程停止或者胎儿头部1h内不下降视为阻滞。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宫口开大到宫口全开所需时间比较, 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两组产妇产后2h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产妇产后2h出血量 (187.78±52.16) mL, 对照组产妇产后2h出血量 (197.54±61.82) mL, 经统计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产妇选择自然分娩能够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 有助于产妇的产后恢复, 而通过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会比正常阴道分娩的产妇遭受更多并发症带来的痛苦, 对于剖宫产手术后再次妊娠分娩的产妇, 如已达到足月妊娠, 其分娩方式要慎重选择。有研究显示, 再次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发生腹腔粘连与胎盘粘连的概率增高, 手术发生肠损伤、膀胱损伤、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概率也相应提高, 而且术后产妇机体恢复的时间较长, 住院时间久, 费用相对提高, 增加了经济负担[3]。而且有报道称做好产妇临产的严密监护, 密切观察产程的进展, 做好急诊剖宫产的准备,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也是可以安全做到的。

我院通过使用小剂量催产素应用于符合阴道试产且第一产程活跃期出现宫缩无力或者产程阻滞的剖宫产手术后再次妊娠产妇, 并严密地监测产妇及胎儿状况、宫缩情况和产程的进展状况,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临床中应用催产素要注意以下一些方面:首先, 应专人监测宫缩频率、强度及持续的时间, 观察羊水情况和产妇的基础生命体征;其次, 如遇到强直宫缩或胎心异常, 要及时停药;第三, 注意催产素的敏感性, 防止过敏反应的发生[4]。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活跃期时间为 (4.68±1.54) h, 对照组活跃期时间为 (6.83±2.05) h, 观察组活跃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产妇产后2h出血量 (187.78±52.16) m L, 对照组产妇产后2h出血量 (197.54±61.82) m L, 经统计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催产素应用于剖宫产手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时的使用是安全可靠地, 能够明显缩短产程时间, 减少产妇的疲劳程度, 抬高阴道分娩的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手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时使用催产素的效果。方法 选择154例有阴道试产条件的剖宫产手术后再次妊娠产妇,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助产技术进行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催产素, 比较两组产妇的活跃期产程时间及产后2h的出血量。结果 观察组活跃期时间为 (4.68±1.54) h, 对照组活跃期时间为 (6.83±2.05) h, 观察组活跃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产妇产后2h出血量 (187.78±52.16) mL, 对照组产妇产后2h出血量 (197.54±61.82) mL, 经统计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催产素应用于剖宫产手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时的使用是安全可靠地, 能够明显缩短产程时间, 减少产妇的疲劳程度, 抬高阴道分娩的成功率。

关键词:催产素,再次妊娠分娩

参考文献

[1]耿正惠, 马楠.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16 (5) :275-276.

[2]杨洪波, 李晶, 陈杜平, 等.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探试[J].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20 (5) :273-274.

[3]郭静.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与母婴结局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24) :5864-5865.

怎样预防剖宫产时大出血 篇3

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手术产的并发症也日益凸显,剖宫产的产后出血一般均较阴道分娩者多,因此,剖宫产时术前应做好出血的防治措施。

1 对术时大出血要有充分估计。

1.1 子宫收缩乏力:剖宫产时常见的子宫收缩乏力原因如:子宫过度膨胀(双胎、羊水过多、巨大胎儿),胎盘早期剥离,产程延长,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等均可影响子宫收缩,术时发生大出血。

1.2 胎盘因素:前置胎盤,胎盘部分粘连,胎盘植入等往往发生胎盘剥离面出血不止或严重出血。

1.3 子宫下段切口撕裂伤:产程过长,子宫下段菲薄,推膀胱腹膜返折时可使膀胱与子宫下段间静脉丛损伤,导致出血多且不易止;特别是胎头低时胎头娩出可造成下段切口向两侧撕裂或纵行向下撕伤。

1.4、DIC:妊高征、胎盘早剥、死胎、羊水栓塞均可发生DIC,应充分警惕。

2 防治措施

2.1 作好配血输血准备,基层单位血源困难的,也应事先找好血源以备急用,对有大出血可能的高危孕妇,如无必需的血源,手术应转至上一级医院进行。

2.2 剖宫产时当胎儿娩出后应立即于子宫肌肉上注射催产素20IU,同时静脉快速滴注催产素20~40IU,莫菲氏管入地塞米松10~20mg,葡萄糖酸钙10ml+10%葡萄溶液100ml静滴,或舌下含服卡因栓20mg或米索前列醇200~400Ug,术前备好子宫纱条,一旦出血达800ml左右,子宫收缩经积极处理不见好转时,即可行宫腔纱条进行填塞。妊娠胆淤者术前连续用维生素K预防出血,出血多者为防止DIC发生时可用立止血(1U)促进凝血。

2.3 胎盘剥离面出血:前置胎盘者术前应在B超下了解胎盘种植部位,有无植入,以便选择子宫切口时尽量避开种植面。胎盘粘连者剥离面有局限出血时可作8字缝合止血,局部小面积胎盘植入,植入部位可用楔形切除缝合。凡胎盘剥离面有广泛大量出血不止,应及时行宫腔纱条填塞,达到及时止血的效果。

2.4 子宫下段切口撕伤问题:子宫下段的切口应足够胎头顺利娩出的大小,在未临产行选择性剖宫产时下段较窄,切口两端可向上翘,以延长切口长度。下段切口若向两侧端撕伤致血管破裂,撕伤血管可行8字缝合结扎止血。产程长,下段菲薄者为以避免推膀胱腹膜返折时引起子宫下段静脉丛出血或切口撕伤,可采用香港周荃杰式剖宫产切口,不剪开膀胱腹膜返折,于其上方1~3cm处作切口,以避免子宫下段出血。

2.5 结扎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或捆绑式缝扎子宫,见到子宫收缩,则产生效果。

2.6 子宫切除:子宫切除是阻断大出血的有效措施,尤其次全子宫切除费时不长手术简便。无论何种原因引起术时大出血,经积极处理不能控制出血,可行子宫切除。但决定子宫切除时机应把握好,切勿在产妇已严重休克,循环衰竭再考虑子宫切除手术,则为时已晚,尤其在有凝血机能障碍时更应及早作出决断。

参考文献:

[1] 郑怀美 妇产科学第3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P206~210

剖宫产时 篇4

关键词: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手术可提供良好的镇痛和肌松, 极大地提高了患者手术医生的满意度, 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布比卡因是腰麻常用的局麻药物, 但其用药剂量、配方各家报道不一。有研究表明, 身高是影响腰麻阻滞平面的重要因素之一。故本实验观察依据身高调整CSEA 时腰麻布比卡因剂量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11月足月、单胎初产妇剖宫产手术患者60例, 年龄21~34岁, 身高155~170 cm, 体重54~85kg, ASAⅠ~Ⅱ级, 将孕产妇随机分为固定剂量组 (A组) 和剂量调整组 (B组) 两组, 每组30例。腰麻药液配制为0.75% 布比卡因2 ml+患者的脑脊液1 ml。A 组蛛网膜下腔给予1.5 ml (布比卡因7.5 mg) ; B组则根据患者的身高分别给1.3 ml (布比卡因6.5 mg) 、1.4 ml (布比卡因7.0 mg) 、1.5 ml (布比卡因7.5 mg) 混合药液。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椎管内麻醉禁忌征者除外。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未用术前药, 入室常规监测 BP、 ECG、 SpO2, 麻醉前开放静脉, 先静脉滴入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500 ml, 于30 min内滴完, 之后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麻醉穿刺均采用右侧卧位, 一点法腰-硬膜外联合麻醉, L2- 3穿刺, 穿刺成功后, 退出针芯, 插入25G 细腰穿针, 见脑脊液流出后, A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75%布比卡因2 ml和脑脊液1 ml混合而成的局部麻醉药1.5 ml (布比卡因7.5 mg) ; B组则根据患者的身高注入0.75%布比卡因2 ml和脑脊液1 ml混合而成的局部麻醉药1.3~1.5 ml ( 6.5~ 7. 5 mg) , 以0.15 ml/s的速度注完, 退出腰穿针, 向头端置管4cm。固定后翻身平卧, 两组手术床均为水平位置。术中持续面罩吸氧, 麻醉效果不能满足手术 (麻醉后10 min 痛觉消失平面低于T6 ) 时, 硬膜外腔给予2%利多卡因完成手术。当收缩压低于基础值30%或90 mm Hg时, 给予5~10 mg 麻黄素静注, 同时加快静脉输液速度。若心率慢于55次/min, 静注阿托品0.3~0.5 mg.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孕产妇在年龄、体重和身高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感觉阻滞、不良反应、麻黄素的用量情况分别见表1~2。麻醉效果、新生儿Apgar评分、硬膜外用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A组比较*P<0.05

注:与A组比较*P<0.05

3讨论

剖宫产手术行腰-硬联合麻醉, 影响腰麻麻醉平面的因素[1]很多, 除生理因素外, 腰麻药物的剂量、容量、特性、比重、注药速度, 穿刺间隙及体位等都与腰麻阻滞平面密切相关。本实验根据产妇的身高来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时布比卡因剂量, 结果表明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 而且能够减少患者低血压的发生及麻黄素的用量。低血压不仅引起孕产妇出现头晕、恶心、呕吐, 还可减少胎盘灌注, 导致胎儿抑制。因此, 低血压的防治成为CSEA 剖宫产时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依据孕产妇身高来调整腰麻布比卡因剂量, 不仅低血压发生率显著降低, 而且麻黄素的用量也显著减少。

总之, 本实验依据患者的身高来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时腰麻药物布比卡因的剂量, 结果表明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 而且能够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参考文献

上一篇:应用选题论文下一篇:音乐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