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材料适宜五篇

2024-07-12

活动材料适宜 篇1

关键词:层次性,游戏性,丰富性

爱活动是幼儿的天性,寓教育于多种活动之中,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活动,正是针对幼儿的特点所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它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无论是性格活泼还是不善言语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都能找到适合的活动形式,自主地交往,充分调动每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这也是区域活动深受幼儿喜爱的原因。一方面可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从材料的加工程度来讲,可为同一个活动区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操作探索,更大程度地鼓励幼儿的自主学习。因此可以说区域活动时,材料是幼儿的活动对象,那怎样投放适宜的材料呢?这里就对区域材料的提供,谈几点初浅的体会。

一、提供的材料要有层次性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前预先思考,将投入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能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吻合,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而如何有层次性地提供材料、使孩子各有所获是十分重要的。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探索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提供材料时,一定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例如,在科学区提供有关“水”的材料时,刚开始,可以提供一些管子、瓶子、海绵、布、颜料和漏斗等,孩子会把水装到瓶子里,在摆弄中孩子们了解到了一些有关水的基本特性,如水是五色、无形的。接下来,可以增添一些或更换部分材料,如塑料玩具、糖、肥皂、沙等,但切记不能把原来所提供的材料全部更替,因为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会主动使用新的材料,会发现不同的物质放入水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则需要一个过渡阶段。

二、提供的材料要具有游戏性

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精心制作的材料投放到游戏区后,幼儿却不爱玩。这时教师首先要对照目标看一下,所选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排除此因素后,再看材料是否具有游戏性,也就是说,材料是玩具幼儿才爱玩。怎样区别玩具和学具呢?通常,学具的目的和功能都比较单一,幼儿大多不能判断游戏结果,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去指导才能进行游戏;而玩具的目的和功能多样,幼儿不用教师指导也能玩,且能判断游戏的结果。玩具能使幼儿有成功感,因而幼儿爱玩。例如:为了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老师提供了两种材料。一个是在一块板上标有数字,幼儿摆上与数相对应的物体;另一个是数字花心周围有许多圆花瓣,花心和花瓣上分别钉上子母扣,幼儿要把和花心数字相对应的花瓣用子母扣连接成花。不难看出,前一种材料属于学具,缺乏游戏性,后一种属于玩具,有游戏性。把握了提供材料的游戏性原则,教师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就能使幼儿爱玩。另外,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

三、提供的材料要具有可开发性

活动区材料的可开发性是指活动区材料的结构、类型和功能是多样的、可变的,能满足幼儿发现、探究和创造的需要,使幼儿能够在活动中对材料进行组合、加工和创新。如在小巧手活动区中,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卫生纸筒,有的孩子用皱纹纸条把它缠成花瓶,有的把它打扮成小动物,有的把它做成望远镜等,秋游之后,孩子们又用纸筒搭了一座桥,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筒桥”。孩子们探究、创造的欲望在运用开发性材料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四、提供的材料要具有丰富性

所谓丰富性,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的选择材料的多样性,如为了让幼儿体验发现不同材料在“排序”时,是有不同的具体方法的,我们准备了可供幼儿使用摆、排、穿、练习等不同方法进行操作的不同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发现、分析、思考、理解和尝试归纳自己以及同伴所运用的各种方法。这样,使幼儿在与众多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各种感官,看看、做做、试试、比比、想想,提升思维能力,理解事物的多样化,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和发展。

活动材料适宜 篇2

一、积极探索适宜的音乐教学方法, 激活音乐课堂

音乐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反复练习某项技能, 幼儿容易感到枯燥乏味, 也容易消磨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适宜教育—发展理论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这些要求:“任何好的幼儿教育必须是既面向全体又满足每个儿童的需要;不反对确定教育的目的或目标, 而只是反对对幼儿进行狭隘的学业技能的训练”。在歌唱活动《拉拉勾》的教学中, 我首先为幼儿讲述了他们自己日常为一些小事而闹别扭的情况, 这立刻激起了幼儿的认同感, 他们互相看了一眼还发出了会意的笑声。然后我跟配班老师边唱边表演了歌曲内容, 让幼儿在观看中第一次接触了歌词。接着我通过让幼儿两人一组在边游戏边倾听中进一步熟悉了歌词, 幼儿很快就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唱出了声音。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 我又请幼儿一组一组地在集体面前表演歌曲, 启发幼儿表现出生气和快乐的不同情绪。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学得快乐, 学得轻松, 整个活动中幼儿都处于愉快的状态。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往往喜欢通过各种行为表现出来, 教师通过游戏把孩子从座位上解放出来, 让她们在音乐世界里蹦蹦跳跳、轻轻松松的获得知识, 受到美的熏陶。

二、大胆设计适宜的音乐课程计划, 带动幼儿成长

适宜教育—发展理论认为, “适宜的课程计划或设计, 应基于教师对每个幼儿的特殊兴趣与发展程度的观察了解”。教师在为幼儿准备的音乐活动环境中, 设计的重点应放在让儿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和积极的参与获得更多的经验。在幼儿园里, 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是教师和幼儿倍感辛苦的日子, 老师和孩子们总难免顶着高温挥汗如雨地一遍遍练习着舞蹈动作。虽然是辛苦的事, 但由于表演的复杂性和高要求还是让很多渴望参加表演的孩子无缘舞台。我曾经望着班里一群四五岁的“小屁孩”试探性地问了句“你们想参加六一表演吗?”“想!!”孩子们整齐震耳的回答让我心虚地不敢再直面那一双双渴盼的眼神。一阵沉思过后, 我决定寻找一种适宜的形式让班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六一表演中。我们首先一起商量表演内容,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跟孩子们实施了一系列音乐课程活动, 让孩子们了解了什么叫时装表演、选择了不同的音乐表现不同的服装主题、模仿时装模特在舞台上走路摆造型。孩子们还创意性地把班级里的小提琴、羽毛球拍、皮球、背包等物品运用到表演中。最后, 班级幼儿被分成礼服组、运动组、时尚组、日常生活组等依次上台展示, 他们或可爱或活泼、或矜持或奔放、或帅或酷、或走或舞的表演让舞台流光溢彩。

三、多方寻找适宜的音乐表现形式, 成就童心梦想

适宜教育—发展理论认为:“教师要注意了解儿童在兴趣和能力上的个别差异, 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在音乐活动中给教师的启示是应尽可能地使音乐以适宜的形式呈现, 让不同需要的幼儿都能在音乐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能力, 让幼儿在与音乐的充分融合中获得宝贵的经验。音乐形式是丰富的, 幼儿是各具特点的, 教师应努力在音乐和幼儿之间寻找适宜的融合点, 让音乐促使幼儿向着更理想的方向发展。

四、努力营造适宜的音乐学习氛围, 启发特别心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 “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 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 让每个孩子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我们看到幼儿有的性格活泼外向, 有的性格胆小内向。面对孩子种种迥异表现, 要实现让每个孩子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 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开展教育活动。适宜教育—发展理论认为:“教师有责任使所有的儿童获得有关的技能, 逐渐提高其活动中的秩序感、独立性和自觉性”。如果教师能尝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用音乐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意志, 就可以重塑孩子的情感世界, 给他们带来全新的改变。这就需要教育者能根据孩子需要, 给予他们特别的启发和引导。我班上的东泽小朋友是个胖胖的笑眯眯的男孩, 讲话少声音小, 在音乐活动中总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我决定在音乐活动中带着他一起领略音乐的魅力。歌唱活动中我会把温馨的范唱送到他的身边, 蹲下来让快乐的旋律流进他的心田;我还有意放慢演唱的速度, 唱清楚每一句歌词, 让他的心慢慢与音乐会合;我用眼光与他的眼光碰撞, 直到他慢慢领会我的心意。渐渐地, 他能开口演唱了, 我又鼓励他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站到集体面前表演。久而久之, 他变得大方、活泼起来。

适宜教育—发展理论让音乐教育实践变得更加有趣和快乐, 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和幼儿在充分的互动中共同进步。

摘要:音乐活动是幼儿园广泛开展的教育形式, 良好的音乐熏陶能促进幼儿身体、社会、情感和认知的发展。面对幼小的儿童, 教师需要寻找适宜的方法组织音乐活动。适宜教育—发展理论是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出发, 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准备学习的环境, 发展儿童适宜的经验。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都对教师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音乐活动中践行适宜教育—发展理论, 能有效促进教师以适宜的方式开展丰富的音乐活动, 与儿童共建美好的音乐人生。

如何提供适宜的区域活动材料 篇3

【关键词】层次性;游戏性;丰富性

爱活动是幼儿的天性,寓教育于多种活动之中,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幼儿园开展的区域活动,正是针对幼儿的特点所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它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无论是性格活泼还是不善言语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都能找到适合的活动形式,自主地交往,充分调动每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这也是区域活动深受幼儿喜爱的原因。一方面可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从材料的加工程度来讲,可为同一个活动区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操作探索,更大程度地鼓励幼儿的自主学习。因此可以说区域活动时,材料是幼儿的活动对象,那怎样投放适宜的材料呢?这里就对区域材料的提供,谈几点初浅的体会。

一、提供的材料要有层次性

投放材料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前预先思考,将投入的材料逐一与幼儿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能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吻合,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 而如何有层次性地提供材料、使孩子各有所获是十分重要的。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探索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提供材料时,一定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例如,在科学区提供有关“水”的材料时,刚开始,可以提供一些管子、瓶子、海绵、布、颜料和漏斗等,孩子会把水装到瓶子里,在摆弄中孩子们了解到了一些有关水的基本特性,如水是五色、无形的。接下来,可以增添一些或更换部分材料,如塑料玩具、糖、肥皂、沙等,但切记不能把原来所提供的材料全部更替,因为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会主动使用新的材料,会发现不同的物质放入水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则需要一个过渡阶段。

二、提供的材料要具有游戏性

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精心制作的材料投放到游戏区后,幼儿却不爱玩。这时教师首先要对照目标看一下,所选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排除此因素后,再看材料是否具有游戏性,也就是说,材料是玩具幼儿才爱玩。怎样区别玩具和学具呢?通常,学具的目的和功能都比较单一,幼儿大多不能判断游戏结果,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地去指导才能进行游戏;而玩具的目的和功能多样,幼儿不用教师指导也能玩,且能判断游戏的结果。玩具能使幼儿有成功感,因而幼儿爱玩。例如:为了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老师提供了两种材料。一个是在一块板上标有数字,幼儿摆上与数相对应的物体;另一个是数字花心周围有许多圆花瓣,花心和花瓣上分别钉上子母扣,幼儿要把和花心数字相对应的花瓣用子母扣连接成花。不难看出,前一种材料属于学具,缺乏游戏性,后一种属于玩具,有游戏性。把握了提供材料的游戏性原则,教师在活动区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就能使幼儿爱玩。另外,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把握年龄段幼儿的基本特点,以班级幼儿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并对本班幼儿当前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

三、提供的材料要具有可开发性

活动区材料的可开发性是指活动区材料的结构、类型和功能是多样的、可变的,能满足幼儿发现、探究和创造的需要,使幼儿能够在活动中对材料进行组合、加工和创新。如在小巧手活动区中,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卫生纸筒,有的孩子用皱纹纸条把它缠成花瓶,有的把它打扮成小动物,有的把它做成望远镜等,秋游之后,孩子们又用纸筒搭了一座桥,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筒桥”。孩子们探究、创造的欲望在运用开发性材料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四、提供的材料要具有丰富性

所谓丰富性,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的选择材料的多样性,如为了让幼儿体验发现不同材料在“排序”时,是有不同的具体方法的,我们准备了可供幼儿使用摆、排、穿、练习等不同方法进行操作的不同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发现、分析、思考、理解和尝试归纳自己以及同伴所运用的各种方法。这样,使幼儿在与众多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充分运用自身的各种感官,看看、做做、试试、比比、想想,提升思维能力,理解事物的多样化,使幼儿在活动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和发展。

总之,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多种教育形式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孩子体验、建构、发展的媒介。随着不同主题的生成和更换,区域活动也要顺应主题的变化而发展。区域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相比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经验,使幼儿在自主、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主动学习,也是幼儿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的主要场所。活动区的材料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活动形式是让幼儿自主操作,但老师投放的材料不能随意,应在投放材料之前先预设教育目标,活动内容和材料的投放对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质量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2]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何适宜地投放材料 篇4

如何适宜地投放材料

实录: 孩子们正在开展自主性游戏,“这是什么?那么漂亮!”琪琪拿着材料仓库里的新材料。“噢,那是彩色的塑料管。”是我新投入的材料。我想孩子们一定能用彩色塑料管把各种各样的包包打扮得更美。“太好了!------”琪琪的叫声引来了不少女孩子。她们把塑料管子剪成了一段一段,,挑啊,剪啊,忙了好一会儿。时间一点点地过去,只见无论是包包里面,还是包包外面,甚至是纸上、桌上、瓶上------到处都铺满了彩色的塑料管。我一下子意识到新材料“出问题”了。

思考: 丰富的材料,能给幼儿带来更多的挑战。可是材料的投放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一定的策略的.。从理论学习和自己的实践积累中,我总结出:首先,如果投放的材料过于新奇,不但不能起到作用,而且会大大影响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仅对材料本身感兴趣,而无法投入到活动中去。其次,投放材料要注意适度,即材料的种类、数量应按幼儿的活动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补充。如今天的实录中,幼儿就被投入的彩色塑料管所吸引,而忘记了自己的任务。这时我作为教师该做的不是简单地采取拿走或更换材料的办法,而是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让新材料在幼儿的探索中发挥作用。这样,幼儿既能有所选择地使用材料,又能不受材料本身的影响,而更好地进行探索活动。

活动材料适宜 篇5

关键词:数学活动;表达交流;探索操作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幼儿的操作与体验,还要重视幼儿对于操作过程、结果和感受的表现表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达、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只有经过表达交流才能得到提升和分享。所以,在数学活动中除了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操作条件和机会外,还要让幼儿进行表达和交流,从而提高教育的互动性、有效性。

一、适切的时段

在参加整合观基础上的科学教育本土化课题后,孩子从进入活动、进行活动到最后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往往表达与交流宜安排在幼儿充分感知操作之后。此时,幼儿们都很兴奋,常常希望与别人分享在感知操作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信息和经验。另外,他们在操作中也常常会有一些困难和疑惑,及时的表达与交流可以帮助幼儿强化所获得的信息和经验,相互启发、引发进一步的探索。当然,幼儿在表达与交流中还可以获得奖励,这是启发他们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因素,更进一步通过表达,幼儿可以学习别人的好方法,还可以帮助做题不完整、不正确的幼儿及时改正错误。所以,每到活动结束集中幼儿表达时,幼儿都是踊跃表达。

如,在活动中,曹敏(化名)小朋友很快就做完了,她是班上做题最好的一名幼儿,而且对每个内容都很清楚,什么时候问她都对答如流,还能当小老师指出别人错误的地方,但是她在表达方面很欠缺,不能流利地说出自己操作的过程。只是说:“我先做这个,再做这个,再做这个。”作为老师当然心知度明,可是其他幼儿就不明白。这种情况我们班幼儿普遍存在,我每次利用集中表达时引导幼儿学习交流表达:“你在哪个组做的?你是怎么做的?”经过反复引导幼儿进步很快,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能熟练地说出操作过程和结果。

二、适宜的氛围

幼儿三三两两随意围坐在老师身边,这种宽松的氛围可以让孩子们的表达交流显得亲切自然、自由热烈。“请把你做的什么内容告诉大家”教师亲切的指导语可以让幼儿在分享交流时轻松愉悦、各抒几见。“你做的题真完整、记录得非常好、请其他小朋友向他学习、并奖励一朵小红花”。教师的肯定和接纳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接纳不同的意见和探索方法,让交流更开放、信息更多元。在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有些幼儿边做边给旁边幼儿说他做什么,我听后及时给予肯定、夸他真棒、做得很对,往往老师的一句不轻易的激励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支持和鼓励,使他们的交流更加投入、更加自信。

例如,在进行实物加活动时,我给幼儿投放了三个房子(两个房子和一房子中间贴一个等号)是让幼儿做一样多,投放了动物卡片、加号、数字卡片,我班王海涛(化名)小朋友他却做成了三个房子,每个房子都贴了六个小动物,并贴了两个等号。在集中表达时,他很自豪,不停地喊老师我!老师我!急于想表达。因为平时进行活动时他总是胡说,今天又有听课的老师,他会不会捣蛋,但是他的渴望劲让我没办法只好请他回答,没想到他说的那么好:“我在三个房子贴了六个小动物,三个房子里的小动物一样多。”再看他的记录纸也很完整,一看就明白他做的是一样多,我为他的进步而高兴,及时给予奖励并表扬他,请他入座时,你还没见他的高傲劲,好像在说:“我是最棒的。”

三、适当的形式

幼儿有许多种语言,而数学活动形式是从集体活动向个别活动、小组活动的转变中,为学习者营造一个充满挑战和无限想象,能刺激和引发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即能使学习者借助学习共同体(教师或其他学习者)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数学概念,又能把数学学习融入真实的应用情境中,鼓励学习者进行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对话与交流。幼儿在活动中表达和交流的形式不拘一格、多种多样,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直观有趣的肢体表现和丰富多彩的画面表达。

在一次进餐活动中,第三组有六位小朋友,结果桌子上有七个碗,徐令晨(化名)小朋友说:“老师,我们组少了一个碗。”跟着本组幼儿都喊了起来,老师我们组少了一个碗,我走过去一看分明是多了一个却说少了一个,我很生气,但一想借此机会可以教幼儿学习多一少一。我就请徐令晨小朋友数数,徐令晨说:“是6个人、7个碗。”我问他是多一还是少一,他说:“多一。”其他幼儿也说多一个碗。“对呀!以后要看清楚、数对后再告诉老师。好吗?”小朋友齐声说:“好。”我又问第二组是多一还是少一呢?小朋友看后说:“不是不是。”曹敏嘴特别快说:“它们是一样多,7和7一样多。”

由此可见,数学知识不再被看成静态的、确定性的客观真理性知识,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都被纳入到教育的范畴,在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幼儿与材料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证明、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关系,而学习者之间、幼儿与他人之间存在的互相依存、互相对话、互相借鉴、互相促进的关系。在互动中,教师显然不是一个权威的指导者,而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共建者。在课题的实施中,幼儿语言表达提高得很快、进步很大,我们要不断更新材料变换形式,让幼儿在倾听中学习,在操作中进步。

作者简介:张勤,女,汉族,出生于1976年6月24日,本科(汉语言文学),致力于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就职于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万和街703号乌市第八幼儿园。

上一篇:所有者权益价值的计量下一篇:抗震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