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环境十篇

2024-05-30

适宜环境 篇1

1 建立圈舍的消毒与防疫制度

为保证猪只的健康,避免发生疾病,在引进猪只前有必要对猪舍、圈栏、用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要彻底清扫猪舍走道、猪栏内的粪便、垫草等污物,用水洗刷干净后再进行消毒。猪栏、走道、墙壁可用2%~3%的苛性钠(火碱)水溶液喷洒消毒,停半天或1天后再用清水冲洗、晾干。墙壁也可用20%石灰粉刷。应提前消毒饲槽、饲喂用具、车辆等,消毒后洗刷干净备用。日常可定期用对猪只安全的消毒液进行带猪消毒。

2 合理组群

肉猪一般都是群养,合理分群是十分必要的。不同杂交组合的仔猪有不同的营养需要和生产潜力,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行为表现,合在一起饲养既会使其互相干扰影响生长,又因不能兼顾各杂交组合的不同营养需要,而使各自的生产性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按杂交组合分群,可避免因生活习性不同而造成相互干扰采食,并且因营养需要、生产潜力相同而使得同一群的猪只发育整齐,同期出栏。

还要注意按性别、体重大小和强弱进行组群,因为性别不同而行为表现不同,育肥性能也不同,如去势公猪具有较高的采食量和增重速度,而小母猪则生长略慢,但饲料利用率高,胴体瘦肉率高。一般要求小猪阶段体重差异不宜超过4~5千克,中猪阶段不超过7~10千克。

组群后要相对固定,因为每1次重新组群后,大约需1星期左右的时间,才能建立起比较安定的新群居秩序,在最初的2~3日,往往会发生频繁的个体间争斗。所以,猪群每重组1次,猪只1星期内很少增重,确实需要进行调群时,要按照“留弱不留强”(即把处于不利争斗地位或较弱小的猪留在原圈,把较强的并进去),“拆多不拆少”(即把较少的猪留在原圈,把较多的猪并进去),“夜并昼不并”(即把两群猪合并为一群时,要在夜间并群)的原则进行,并加强调群后2~3天内的管理,尽量减少发生争斗。

3 饲养密度与群的大小

群体密度过大时,使个体间冲突增加,炎热季节还会使圈内局部气温过高而降低猪的食欲,会影响猪只的正常休息和采食,进而影响猪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兼顾提高圈舍利用率和育肥猪的饲养效果两个方面,随着猪体重的增大,应使圈舍面积逐渐增大。为满足猪对圈栏面积的需求,又保证育肥期间不调群,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移动的栏杆圈栏。这样既可以随猪只体重增大相应地扩大围栏面积,又可避免调群造成的应激。

育肥猪的最佳群体大小为4~5头,但这样会相应地降低设备利用率。实际生产中,在温度适宜、通风良好的情况下,每圈以10~15头为宜,最多不宜超过20头。

4 调教

调教就是根据猪的生物学习性和行为学特点进行引导与训练,使猪只养成在固定地点排泄、躺卧、进食的习惯,这样既有利于其自身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也便于日常的管理工作。

猪一般多在门口、低洼处、潮湿处、墙角等处排泄,排泄时间多在喂饲前或是在睡觉刚起来时。因此,如果在调群转入新圈以前,事先把圈舍打扫干净,特别是猪床处,并在指定的排泄区堆放少量的粪便或泼点水,然后再把猪调入,可使猪养成定点排便的习惯。如果这样仍有个别猪只不按指定地点排泄,应将其粪便铲到指定地点并守候看管,经过3~5天猪只就会养成采食、卧睡、排泄三角定位的习惯。

5 温度

在适宜温度下,猪的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适宜温度随猪只体重的不同而不同。舍内温度在4~C以下时,会使增重下降50%,而单位增重的耗料量是最适温度时的2倍。温度过高时,为增强散热,猪只的呼吸频率增高,食欲降低,采食量下降,增重速度减慢,如果再加之通风不良,饮水不足,还会引起中暑死亡。

6 湿度

单纯评价湿度对育肥的影响是有困难的,一般湿度与温度共同产生影响。湿度的影响远远小于温度,如果温度适宜,则空气湿度的高低对猪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影响很小。

空气相对湿度以40%~75%为宜。对猪影响较大的是低温高湿和高温高湿。低温高湿,会加剧体热的散失,加重低温对猪只的不利影响;高温高湿,会影响猪只的体表蒸发散热,阻碍猪的体热平衡调节,加剧高温所造成的危害。同时,空气湿度过大时,还会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容易引起饲料、垫草的霉变。但空气相对湿度低于40%也不利,容易引起皮肤和外露黏膜干裂,降低其防卫能力,会增加呼吸道和皮肤疾患。

7 空气

猪舍内的空气经常受到粪尿、饲料、垫草的发酵或腐败形成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污染,猪只自身的呼吸又会排出大量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有害气体。因此,除在猪舍建筑时要考虑猪舍通风换气的需要,设置必要的换气通道,安装必要的通风换气设备外,还要在管理上注意经常打扫猪栏,保持圈舍清洁,减少污浊气体及水汽的产生,以保证舍内空气的清新和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8 光照

适宜环境 篇2

一、积极完善文化设施, 为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土壤

开展阅读活动, 没有良好的文化设施和大量的幼儿喜欢的图书, 无异于“水中月, 镜中花”。这种环境应该具有两大特征, 一是丰富而温馨, 图书量要大, 品种要多, 而且放置要合理, 能让幼儿自主取放, 此外图书室光线要明亮、地面要整洁;二是适合幼儿阅读, 图书的内容和形式都应适合幼儿理解。

因此, 笔者所在幼儿园根据时代特点, 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舒适的“幼儿阅览室”, 购置了大量可读性强、适宜幼儿阅读的图书。这就为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积极引领幼儿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 为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丰富的养料

1. 营造一个浓郁的书香氛围

提高图书流动率, 每周定时安排幼儿到图书室借阅图书;在园内的花草树木上悬挂精致的标牌, 普及有关花木的知识;每天利用晨间活动或离园前的十分钟, 播放一些适合幼儿的散文诗、古诗、配乐诗朗诵等, 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2. 建立图书交流中心

以班为单位, 在全园范围内开展图书传递活动, 不断充实各班的图书量。

3. 开展读书活动

幼儿园每学期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幼儿读书活动, 如“母子读书”“亲子阅读”“自制图书”“我读我讲”“我读我演”等等, 力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幼儿, 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4. 向孩子赠送图书

为了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 “六一”儿童节时, 幼儿园会精心准备一批幼儿喜欢的图书, 给每位小朋友赠送一本, 让孩子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

三、努力延伸校园书香环境, 为幼儿阅读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

我们深知, 要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单纯依靠幼儿是不行的, 也是不现实的, 必须把这一活动融入广阔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中去。为此, 我们积极拓展渠道, 将家庭引入到“热爱图书、享受阅读、热爱母语”的行动中来。

1. 推荐优秀刊物

我们充分利用园所优势, 积极向幼儿家长推荐优秀的幼儿读物, 并建议家长每天与孩子共同学习, 引导孩子读书、讲故事、朗诵儿歌。

2. 亲子共读

我们建议家长为幼儿设置一个温馨且富有童话般色彩的读书“小天地”, 每天抽一些时间陪伴幼儿看书、阅读, 使幼儿有机会观察成人是怎样看书和写字的, 给幼儿树立良好榜样。同时我们还引导家长充分利用和幼儿一对一的有利条件, 帮助幼儿掌握将口语与书面语对应起来的能力, 培养幼儿对早期阅读的兴趣, 提高幼儿对语音、语法及汉字的敏感性。

3. 亲子共演

我们定期邀请家长来园参加“亲子读书”比赛。家长和孩子可边讲述边记录文字, 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 先由母亲或父亲把故事完整地讲给孩子听, 再由孩子有表情地将故事表演出来, 或者由家长和孩子一起边讲故事, 边将故事完整的表演出来。

4. 充分利用信息媒体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现代科技、信息网络普遍进入了家庭, 我们指导家长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媒体, 如电脑、电视、影碟、录像、录音等来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创设适宜环境培育幼儿音乐生活 篇3

【关键词】创设环境 音乐生活 幼儿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33-02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一生当中,无论是幼儿期,青年期还是成年以后,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参与音乐活动,可以说音乐无时无处不在。音乐是幼儿大脑极好的营养品,可以调节大脑的功能,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还是使幼儿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

2010年7月,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14届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致力于“增进儿童生活中的音乐体验,不考虑音乐天赋,创设一个完善的环境,让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得到幸福与发展”。那么培育什么样的音乐生活?如何培育儿童的音乐生活?

一、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奥尔夫声势教学,进行节奏训练,培养幼儿音乐兴趣。

孩子们天性活泼好动,我们发现节奏活动是他们非常喜欢的活动,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一方面通过拍手、拍腿、捻指等一些孩子们易学易做的奥尔夫声势教学来进行节奏训练,另外,我们还为他们选择一些适合幼儿使用的打击乐器,引导他们运用小乐器来进行演奏。孩子们跟随音乐的节奏,做一些单声部或多声部的训练,使他们逐渐了解音调和节奏。为了启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我们就利用身边一切能敲打的器具来作为临时节奏乐器,把它们放在区域活动的音乐区里,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用自己自制的这些小乐器来敲敲打打,使他们在摆弄中辨别了各种乐器声音的特色和性能,从而激发他们自己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和节奏。

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还根据乐曲的旋律、力度、速度、重复等设计一些不同的有趣的符号,把一首乐曲的结构用这些符号表示出来,变成一个让幼儿极易看懂的图谱,这样更容易让孩子了解不同乐器的节奏特点,从而有效地学习乐曲伴奏。这种游戏不是单纯地玩,而是通过乐器的演奏,让孩子看到音乐所有的变化,他不但听到了音乐且看到了音乐,他知道音乐的存在,让他在生活中玩音乐。

二、从音乐欣赏中培养幼儿感受力,发挥欣赏创造性。

儿童的音乐生活应能体现儿童的主体性,教师要对幼儿在音乐生活中的参与和体验的重要性加以重视。音乐欣赏是人的一种内心感受,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让他们听听、讲讲、动动,通过他们的听觉及身体的动作来感受和体验音乐,从而把他们带进优美的音乐境界中去。我们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了许多适合孩子欣赏和体验的音乐。

三、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在音乐游戏中培养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

因为幼儿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采取生动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对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采取富有浓厚的趣味性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到每节课都使幼儿始终处于唱唱、跳跳、敲敲、打打的活动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幼儿的音乐感受力不断提高,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日益浓厚,想用动作等方式表现音乐的欲望逐步强烈。比如:采用音乐游戏的方式,选取优秀的音乐教材,带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动手、动脚、动口做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比如:小班我们选用了《挪威舞曲》,赋予小班幼儿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音乐形象,带领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感受了乐曲的曲式结构和风格特点,幼儿特别喜欢参与,从参与的愉悦体验中感受音乐的魔力;在大班我们也选用《挪威舞曲》,但进行游戏的切入点与小班有所不同,我们更多的是在活动中利用赋予的“毛毛虫和苹果”的音乐形象,让幼儿通过音乐游戏的参与感受乐曲段落的同时体验到音乐的好玩和有趣。无论何种情景下的音乐表演,最终都能塑造儿童的音乐生活,我们也在积极探索不同情境间的融合,共同培育儿童的音乐生活。

四、利用歌曲教学,启迪幼儿思维能力、感受能力。

歌曲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教学形式,在音乐活动教唱歌曲时,首先让幼儿感受曲子,理解歌词,从而启发幼儿表达出来,这种表达也是一种创造,改变了以往要求幼儿记背歌词,一句句听琴声模仿的方法。这种形象思维次数越多对智力发展的作用也就越大。每次音乐活动我们都尊重、鼓励并允许他们用多种方法表现歌曲的情感,同时也在发声、咬字、口形方面给以辅导、示范,目的是让幼儿更好地按自己的意愿感受音乐、表达音乐。

五、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为幼儿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

研究发现,如果幼儿对音乐涉猎广泛,他们日后往往会欣赏和享受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坚持为孩子播放风格迥异的音乐,我们认为这是给他们的一份最珍贵礼物,例如,莫扎特的音乐、舒伯特的音乐、拉脱维亚的民间音乐巴赫和秘鲁民间音乐等,这是由于音乐的谱写往往与脑的复杂结构形式相联系,比如经典音乐就与脑电波十分吻合。因此,在幼儿刚刚来园时我们为幼儿播放海顿josef haydn 《serenade》或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turkish march》,让幼儿在音乐声中游戏;在餐前,我们为幼儿播放舒伯特franz schubert《鳟鱼五重奏》,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餐;午睡时我们播放舒曼梦幻曲robert schumann《traumerei》,让幼儿缓缓入眠;起床时我们打开勃拉姆斯圆舞曲johannes brahms《waltz》的音乐让幼儿睁开朦胧的双眼,以良好的状态迎接下午的活动;离园时我们为孩子播放luigi Boccherini 《minuet》,让他们静静的等待家人的到来。让孩子们生活在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中,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接受音乐,把音乐融入他们自己的玩耍以及与成人的游戏之中。

孩子适宜的学习环境 篇4

孩子适宜的学习环境

大环境我们无法创造也无法改变,但是给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合适的小环境还是有可能的。根据现在生活和教育的现实,可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让孩子有玩伴。单元式的住房让人们很少来往,孩子也没有了玩伴,一般都是一个人躲在家里玩玩具、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孩子缺乏集体玩耍的乐趣,不仅使孩子的生活孤独、枯燥,而且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也是不利的。如果是住在小区,家长可以鼓励孩子邀约同一小区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年龄小的,家长可以陪伴;年龄稍大的家长不需要陪伴,让孩子自己自由的玩耍,但要注意交代孩子出去玩耍必须跟大人打招呼,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回家,不能远走到不安全的地方去。时间长了,孩子就可以结识同一小区的孩子形成固定的玩伴在一起玩耍了。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在业余时间跟学校的同学多来往,形成固定的玩伴。二是孩子在学校读书要有一个工作认真、管理严格、善于教育孩子的班主任。这样孩子在学校就会有自尊心、自信心,对学习也会感兴趣。三是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都要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思想要统一。

适宜环境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气候情况调查

在三峡库区 (重庆段) 选择典型区县, 即万州区和开县 (万州区位于长江干流、开县地处长江支流) 作为调查点。向当地气象部门收集其月均温度、湿度、降雨量、每月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等数据。

1.2 植被调查

选取重庆市万州区、开县的长江干流、支流的沿江滩地、山地作为试验点, 采用面上调查和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2012年9月调查各试验点的植被生长状况、植物种类、植被的覆盖度等情况。

1.3 抑螺防病林调查

在万州区、开县设置试验点抽样调查抑螺防病林样地, 在每个样地中, 随机抽样选取乔木大样方, 实测林木胸径、树高、冠幅和枝下高。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情况

三峡库区 (万州、开县) 年均气温分别为18.2、18.7℃, 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为14.7、15.6℃, 平均最高气温分别为22.5、22.8℃。1月最低气温分别为5.4、5.1℃, 年降雨量分别为1 165.8、1 390.9 mm, 降雨时间分别为135、140 d。

2.2 植被调查

共选择28个点进行植被调查, 其中万州区15个, 开县13个, 每个点调查面积100 m2, 在长江沿岸及主要支流的滩地、山地调查2 800 m2, 共发现草本植物30余种。各个调查点的优势植被有所不同, 优势植被主要有飞蓬、狗尾草、苍耳、空心莲子草、金盏银盘等, 发现钉螺喜欢食用的植物白茅、莎草 (表1) 。

2.3 抑螺防病林植物调查

在长江沿岸及主要支流的滩地、山地调查抑螺防病林5 200 m2, 发现抑螺防病林组成树种有杨柳、桑树、巨桉、杨树等, 其中杨柳、巨桉的生长状况较好 (表2) 。

3 结论与讨论

三峡库区位于东经106°~111°, 北纬28°50′~32°, 位于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的范围内, 处在湖北汉江平原和四川成都平原两大血吸虫病流行区之间。目前, 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年均气温≥14℃, 年降雨量大于750 mm, 三峡库区的年均气温≥16℃, 年降雨量大于1 000 mm, 该地区气温、雨量等气候条件与血吸虫病流行区相似[8]。

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的生态环境将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气温冬春将升高0.3~1.0℃, 春秋季节将降低0.9~1.2℃, 年降雨量将增加3 mm[9], 库区的气候条件将有利于血吸虫中间寄主钉螺的滋生, 表明三峡库区的气候条件适合钉螺滋生。

此次调查发现三峡库区存在适合钉螺滋生的壤土和黏土, 存在适合钉螺取食的食物[10], 主要有白茅、莎草, 三峡库区存在着钉螺滋生及血吸虫病流行的潜在风险。

此次调查发现的抑螺防病林组成树种有杨柳、桑树、巨桉、杨树等, 其中巨桉、杨柳的生长状况较好。巨桉、桑树构建的抑螺防病林不仅可以起到抑螺防病的效果, 还能给林农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国内已有相关报道[11], 可在三峡库区加以推广。

有研究表明三峡建坝后, 库区内水面增大, 流速减缓, 泥沙淤积量增加, 库区淤积区将出现冲积洲及滩地, 将非常适合钉螺的生存和繁殖, 很可能会导致钉螺的滋生及扩散[12]。王汝波等[13]在重庆市的万州区、江津区开展钉螺生态学实验, 发现在灌溉沟渠、淤积洲滩环境下, 钉螺可以生存繁殖, 一旦有钉螺输入[14], 就有可能在以上环境中滋生。因此, 这些环境可能成为钉螺可疑滋生的生态环境, 应作为监测的重点。

摘要:为探明三峡建坝后生态环境变化对钉螺滋生的影响, 在三峡库区重庆段 (万州、开县) 收集气象资料, 实地调查库区不同环境的植被类型和抑螺防病林。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年均气温在18.218.7℃, 在长江沿岸及主要支流的滩地、山地共调查2 800 m2, 发现草本植物30余种。优势植被主要有飞蓬、狗尾草、苍耳、空心莲子草、金盏银盘等, 发现钉螺喜欢食用的植物有白茅、莎草。调查发现抑螺防病林树种主要有杨柳、桑树、巨桉、柑橘等, 三峡建坝后杨柳、巨桉的生长状况较好,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适宜钉螺滋生, 应加强重点环境监测和抑螺防病林的建设。

大型医院的适宜规模 篇6

近年来,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 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医院规模日益扩大。医院规模的扩大, 适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在医院的建设中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 合理确定医院的适宜规模, 已经成为当前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医院决策层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刊邀请几位大型医院的管理者, 结合本院建设和发展的实际, 就这一课题进行研讨, 旨在为医院发展提供战略思路,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盘点中国最适宜养老城市 篇7

成都宜居,早已是很多中国人的共识。这座城市,四季分明,气候湿润。由于老年人容易生病,因此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无疑是其在选择居住地时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成都自然有优势,其拥有以华西医院为代表的近20家三甲医院,医疗水平在国内堪称一流。

大连市位于北半球的暖温带地区,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大连有各类养老机构200多家,其中提供异地养老服务的约有30余家。这些养老院不仅环境宜人、设施齐全,配有专职大夫、护士,而且费用并不高。

大连:快乐城市

昆明:消费最低,环境宜人。

昆明的物价相对较低,确保了昆明人能在收入水平偏低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生活水准。此外,昆明交通便利,而且还拥有完善的医疗和基础设施。据悉,到2015年末,云南将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养老服务体系,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25张床位。

青岛:气候宜居

从城市化周期的角度来看,烟台仍然处在郊区城市化与中心城区升级并存的阶段,且由于旧城改造等多方面问题,郊区城市化的速度远远高于中心城区的升级速度。但从世界经验来看,未来10到20年,烟台将逐步从郊区城市化阶段进入到中心城区复兴阶段。

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可以说厦门是全国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除了自然风光优美,厦门的城市环境也非常整洁,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

厦门:全国环境最好城市

苏州:诗意栖居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不是个夜生活十分丰富的城市,粉墙黛瓦,小巷幽深,处处流露出安然与闲适,生活成本不太高,是个比较适合生活,尤其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城市。苏州市区目前房价与旁边的杭州相比,还算可以接受。

2006年,扬州成为第7个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中国城市,全市共有6处天然氧吧,空气质量十分好。“早上无碳健 身 , 晚上悠闲 逛街,出门不堵车,街上风景好,逛到哪里都能买到好吃的”,是扬州人一天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在扬州买房置业,作为自己的度假之地、养老之所。

春季垂钓最适宜 篇8

钓鱼可以调畅情志。由于现代人工作节奏快,常常处于紧张之中,如果连续工作时间太长,会使人感到疲劳,记忆力、创造力下降。在紧张工作之余,离开嘈杂的城区,来到幽静的旷野,屏息静气地抛钩垂钓,一边呼吸着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一边欣赏着青山绿水、白云蓝天的美好景色,还不时有鱼儿上钩,使人感到无比舒畅,悠哉乐哉。中医认为,春季肝木偏盛,若临河垂钓可调节人的情绪,得以平肝潜阳,有益养生。

钓鱼还可以去除人的思想杂念,舒缓神经。钓鱼时要求脑、手、眼配合,静、意、动相助,置身于此,种种杂念均弃于九霄云外,它对提高人的视觉敏感力和头脑反应力都可起到积极作用。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认为,垂钓能解除心脾燥热。尤其是春天垂钓,有美丽的景色和新鲜的空气相伴,是一种很好的自然疗法手段,不仅对高血压、神经衰弱、失眠、消化不良等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对其他疾病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实为一种很好的自然疗法手段。

适宜环境 篇9

丽江垃圾填埋场地质环境影响因素及适宜性评价

丽江是滇西北一座生动而非凡的名城,它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三项桂冠于一体,是“荼马古道重镇”,“南方丝绸之路”要塞,特色鲜明,开发投资潜力无穷.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选址涉及多方面因素,该文通过对丽江市生活垃圾填埋的.历史与现状、填埋量、填埋场分布等状况的分析,用层次分析法对正在使用填埋场进行适宜性评价,文章分析了导致污染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对已污粢填埋场的治理和未来填埋场的选址具有指导意义.

作 者:石泉 朱杰勇 Shi Quan Zhu Jieyong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系,云南,昆明,650093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9 34(4) 分类号:X323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   生活垃圾   地质环境   适宜性评价  

杂交鲟鱼苗适宜盐度范围 篇10

有关盐度驯化鲟鱼的研究,杨德国等[4]采用每5d阶段性递增5个盐度的方法,对体长105~149 cm尾,体重5.8~15.0 kg/尾的中华鲟亚成体进行了驯化,较大规格的中华鲟亚成体可适应盐度为23,驯化成功率达93.9%。方彰胜等[5]通过连续性递增盐度和阶段性递增盐度对史氏鲟和中华鲟进行了盐度驯化实验,中华鲟规格为1.0~1.3 kg/尾,史氏鲟规格为0.2~0.6 kg/尾,死亡率分别为1.7%和5.8%。胡光源等[6]通过连续性递增盐度和阶段性递增盐度对史氏鲟、达氏鳇、杂交鲟三种鲟鱼进行了盐度驯化实验,鲟鱼体长20~28 cm,阶段性递增盐度下,三种鲟鱼的死亡率分别为6.7%、3.3%和5.0%。这些实验都以大规格鱼苗或者大鱼为研究对象,虽然成活率高,但所需的成本大。杂交鲟为鲟科属、种间杂交所得。常见的杂交亲本有:史氏鲟和达氏鳇杂交、小体鲟和欧洲鳇杂交、欧洲鳇与史氏鲟杂交、俄罗斯鲟与西伯利亚鲟杂交等。杂交鲟已经成为我国淡水养殖的重要品种。关于盐度对小规格杂交鲟鱼苗的驯化,国内外还没有相关报道。

实验采用欧洲鳇与史氏鲟的杂交鲟鱼苗为研究对象(驯化前为纯淡水养殖),开展盐度驯化实验,以期了解小规格杂交鲟鱼对盐度生物学适应性,拓展杂交鲟鱼的养殖范围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实验用杂交鲟苗种来自广州市先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水产养殖车间。体长为4.5~9.0 cm/尾和15~20 cm/尾,体重1~5 g/尾和15~30 g/尾。实验在养殖车间内进行。选择2.0 m×2.0 m×0.5 m水泥池10个,并分别编号为1,2,3,4,5,A,B,C,D,E 10个组,每组50尾鱼苗。1~5实验组为阶段性递增盐度其中2组为对照组。A~E实验组为连续性递增盐度,B组为对照组。对照组2和B采用纯淡水养殖。

1.2 方法

1.2.1 阶段性递增盐度

每5 d递增5个盐度梯度为一个阶段,达到盐度10后,保持该盐度作为最终实验结果。具体方法是:在换水时,将驯化的实验鱼苗用拉网集中到驯化池的一侧,排掉池1/2的底层养殖水,将配置好的盐度为15的盐水在驯化池的另一侧慢慢加入,当水深到达15 cm左右时,用盐度计检测,若低于盐度10,继续少量多次添加盐水,若高于盐度10,可加入曝气的自来水进行调整。

1.2.2 连续性递增盐度

采取每天递增2个盐度,到达盐度10后,保持该盐度5 d作为最终实验结果。具体方法(以盐度2变为盐度4为例):在换水时,将驯化的实验鱼苗用拉网集中到驯化池的一侧,排掉1/2的底层养殖水,将配置好的盐度为6的盐水在驯化池的另一侧慢慢加入,当水深到达15cm左右时,用盐度计检测,若低于盐度4,继续少量多次加入盐度为6的盐水,若高于盐度4,可加入曝气的自来水进行调整。

1.3 日常管理

采用静水养殖,水深均为15 cm左右,暂养5d,所有鱼苗摄食活动正常后开始实验。采用气石充气,池水溶氧量保持6~8 mg/L,pH值7.8~8.1,水温14~16℃。每天6:00、12:00、18:00和24:00用北京友谊饲料喂食4次,遵循定时定点、少量多次的原则,投喂量根据鱼苗的摄食情况适当增减。喂食时停止供氧20 min,30 min后进行排污,用特制的小纱网将池中的残饵粪便捞出,排污后及时换水,换水量为总水体的50%,重新加入配置好的相同盐度的盐水。

鉴别高盐度导致鱼苗死亡的方法:将翻腹但尚未死亡的鱼苗放入低于盐度5的养殖水中,如果鱼苗12 h内可以恢复正常,则说明是由于高盐度导致其死亡。

2 结果

2.1 阶段性递增盐度实验

以每5 d阶段性递增5个盐度,实验组鱼苗分别在盐度5和10时开始死亡。第2组由于采用纯淡水养殖,自然死亡2条。实验组引起鱼苗死亡的原因除了高盐度以外,还有由疾病、气泡等其他因素导致的死亡(表1)。

注:死亡率=死亡条数/50;“-”表示该组为纯淡水养殖,无该盐度存在。

2.2 连续性递增盐度实验

A~E组进行连续性递增盐度试验,以每天连续性递增2个盐度,在盐度达到10后稳定5 d,4.5~5.0、6.5~7.0、7.5~9.0、15~20 cm/尾试验组鱼苗分别在盐度6、8、10、10时开始死亡,见表2。实验中采用小幅度的盐度调整是比较合理的。

3 讨论

鲟鱼有洄游性和江河定居型2种。实验采用的杂交鲟鱼苗,亲本为欧洲鳇和史氏鲟。欧洲鳇主要分布于里海、黑海、亚速海、亚得里亚海水系以及地中海东部水域,而史氏鲟主要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等地[7]。实验结果,以每5 d阶段性递增5个盐度,4.5~9.0、15.0~20.0 cm/尾实验组鱼苗分别在盐度5和10时开始死亡。以每天连续性递增2个盐度,在盐度达到10后稳定5 d,4.5~5.0、6.5~7.0、7.5~9.0、15~20 cm/尾实验组鱼苗分别在盐度6、8、10、10时开始死亡。鱼苗的规格不同,耐受高盐度的能力也不同,导致了阶段性递增盐度实验组和连续性递增盐度实验组各池鱼苗死亡数和死亡率均出现了不同。相对而言,鱼苗规格越大,对盐度承受能力越强。小规格鱼苗仍具有一个适宜其生存的盐度,采用小幅度的盐度变化进行杂交鲟鱼苗驯化是比较合理的。此外,实验还发现,在适宜生存的盐度下,杂交鲟鱼苗比同条件下纯淡水养殖的摄食能力更强、生长更快,但一旦超过其适宜生存盐度,鱼苗就会陆续死亡。

许多淡水鱼类经过逐步驯化可以提高其对盐度的耐受力,并且逐步适应在高盐度环境中生存,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盐度的变化[8]。所以在驯化过程中,应采用小幅度的盐度变化。盐度一旦超过适宜的浓度,敏感的鱼苗立即出现游动缓慢、沉底少动、尾巴弯曲变形、抽筋似地晃动等症状,严重的出现翻腹和死亡,且鱼苗规格越小,越容易对盐度变化作出反应。我们认为,造成这些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杂交亲本的关系,欧洲鳇生活在海水中,史氏鲟生活在淡水中,两者杂交而产生的杂交鲟,均得到了亲本的遗传,具有在一定盐度范围内生存的能力,但不能和亲本欧洲鳇相比,加之多年的纯淡水养殖,已经将这种能力大大降低。试验中我们发现,随着盐度的不断升高,杂交鲟中偏向于史氏鲟特征的鱼苗往往比偏向于欧洲鳇特征的鱼苗更容易对盐度变化作出反应,死亡相对更快,且同等条件下,偏向于史氏鲟特征的鱼苗摄食和活动能力也相对较差。

摘要:为了解小规格杂交鲟鱼对盐度生物学适应性,拓展杂交鲟鱼的养殖范围提供基础资料。研究采用阶段性递增盐度和连续性递增盐度的方法,对杂交鲟鱼苗(亲本为欧洲鳇和史氏鲟)存活率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以每5d阶段性递增5个盐度,4.5~9.0、15.0~20.0cm/尾试验组鱼苗分别在盐度5和10开始死亡。以每天连续性递增2个盐度,在盐度达到10后稳定5d。4.5~5.0、6.5~7.0、7.5~9.0、15~20cm/尾试验组鱼苗分别在盐度6、8、10、10时开始死亡。由此得到,采用小幅度的盐度调整是比较合理的。

关键词:杂交鲟,盐度,驯化

参考文献

[1]石振广,王云山,李文龙.鲟鱼与鲟鱼养殖[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01

[2]魏青山.发展我国鲟鱼业的探讨[J].华中农学院学报,1985,(2):23-31

[3]冯广朋,庄平,章龙珍,等.我国鲟鱼类养殖现状与发展前景[J].海洋渔业,2004,26(4):317-320

[4]杨德国,朱永久,危起伟,等.淡水人工培育中华鲟亚成体的海水驯化试验[J].海洋水产研究,2007,28(3):120-124

[5]方彰胜,王昀,李建军,等.鲟鱼咸化实验[J].水利渔业,2004,24(2):45-46

[6]胡光源,李育东,石振广,等.三种鲟鱼盐度驯化试验[J].黑龙江水产,2005,(5):1-12

[7]Zhuang P,Kynard B,Zhang L,et al.Overview of biology and aquaculture of Amur sturgeon(Acipenser schrenckii)in China[J].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ic,2002,18:659-664

上一篇:民间借贷SWOT分析下一篇:打造幸福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