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县四篇

2024-06-17

四川达县 篇1

关键词:乡村债务,税费改革

日益增加的乡村债务, 扰乱了乡村财务管理秩序, 削弱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影响了党群、干群、政群关系, 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基层政权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之一, 直接危及农村社会稳定, 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新的不良债务的产生, 多渠道、分类别化解乡村债务。

一、乡村两级债务的现状及特点

1.乡村两级债务的现状

截止2006年底, 四川省达县乡级债务总额46211.1万元 (不含学校债务) , 一是直接债务45909.3万元, 其中一般公共部门债务32038.4万元, 财政部门债务1232.4万元, 国土部门债务13万元, 文化体育部门债务137.3万元, 医疗卫生部门债务2931.5万元, 农林水部门债务1328.2万元, 交通部门债务430.9万元, 其他部门债务7797.6万元。二是担保债务301.8万元, 其中一般公共部门担保债务259.4万元, 医疗卫生部门担保债务15.9万元, 其他部门担保债务26.5万元。全县村级债务总额13846万元, 其中村社道路修建负债2846万元、村“普九”负债1524万元、合金会村收村兑负债852万元、村下欠乡镇政府债务2234万元、村社干部垫交税费2514万元、下欠村社干部工资837万元、下欠银行及信用社贷款1489万元、下欠单位及个人借款1283万元、其他债务267万元。

2.乡村两级债务的特点

(1) 负债金额大。

2006年底, 达县乡镇平均负债722.1万元, 负债最高的石梯镇已达1262万元;全县村平负债17.4万元, 负债最高的江阳乡两角村高达195.9万元, 全县除河市镇河龙村、店子村没有村级负债外, 其余的村均有债务。

(2) 增长速度快。

2006年底乡镇债务总额46211.1万元, 比2002年审计锁定乡镇债务32316万元增加13895.1万元, 年均增加3473.8万元。2006年底达县村级债务总额13846万元, 比2002年审计锁定村级债务7396万元增加6450万元, 年均增加1612.5万元。

(3) 偿债能力弱。

达县是一个典型的“吃饭型”财政, 乡镇政府无财力、财源、财产等来化债。村集体经济收入“空壳”村多。因此, 乡村负债有增无减, 旧债还没有化解又增添了许多新债, 沉重的乡村负债象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有些乡村的日常运转和经费支出还较困难, 化债基本是空谈。

二、乡村两级债务形成的原因

乡村债务的形成原因有制度、体制等宏观方面的因素, 也有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短缺、举债办事等微观方面的原因。一方面, 公共品供给国家一直向城市倾斜, 很少惠及农村, 于是本该由国家提供的农村公共品, 却让乡村基层组织来承担, 加之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称, 乡村只有负债经营, 举债办事, 从而导致长期债务的形成。另一方面, 由于制度的惯性, 虽然国家实施了税费改革, 取消了农业税, 让“皇粮国税”成为历史, 但是, 某些制度弊端仍然在乡村组织运转中起作用, 惯性作用不可避免。总之, 形成乡村两级大量债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

1.兴办公益事业是形成乡村债务的主要原因

前些年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前, 乡镇不切实际的大搞政绩工程、基础设施、公益事业 (包括乡村学校、道路、植树造林、医疗卫生建设等) , 向上争取资金比较困难, 向农民集资只筹措到一小部分的钱, 大部分资金缺口只有通过借款来解决, 使得乡村公益事业建设不实事求是地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 没有资金只好大量举债, 背负了很大的债务包袱。如交通道路建设, 达县垫付工程款1115万元, “普九”达标举债4600万元。

2.盲目投资兴办乡村企业形成不良债务

改革开放后, 上级大力提倡兴办乡镇企业, 不切实际的招商引资、引进项目, 并纳入考核奖惩。一些项目便盲目上马, 举债办企业, 最终由于管理不善、生产技术、产品质量、营销渠道等原因, 造成企业倒闭, 血本无归, 投资无法收回, 债务无力偿还。仅此就给乡镇政府造成了债务1580万元。

3.垫交税费是导致乡村负债的重要原因

过去税费征收过程中迫于任务压力, 各地想方设法通过乡村干部借、垫、贷的方式、上级财政也通过扣减预算指标等办法来完成税费的缴纳, 采取借贷、拆东墙来补西墙等办法为少数欠帐的农户垫交税费形成乡村负债。达县有3414万债务属垫交农业税、统筹款形成。

4.沉重的利息负担导致乡村债务不断增加

据调查, 乡村债务由乡村干部在民间高息借贷的十分普遍, 借款年利率一般是10%至15%不等, 高的甚至达到20%左右, 且每年换据结息, 息转本, 本生息, 基本上是5至8年债务本金要翻一番。沉重的利息负担, 使乡村债务陷入了恶性循环。

5.财政供养人员剧增、经费开支缺口是产生乡村债务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 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增加过猛, 政策性增资因素较多, 使得支出急剧膨胀。但是, 乡镇支出基数较低, 支出预算缺口较大, 人均可用财力少。以2005年为例, 按全县财政供养人员计算, 人均可用财力18000元, 乡镇预算经费严重不足。津补贴、公务费、三保一金等政策性口子支出缺口人平约3000元, 此项财政支出缺口约3036万元。农村税费改革后, 办公经费尽管通过上级转移支付得到了一定弥补, 但也非常有限, 维持日常运转缺口较大, 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后, 财政收入渠道更加变窄, 硬性支出又必须保证, 加剧了乡村收支矛盾。

6.农村合作基金会关闭政府兜底负债

达县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政府兜底专项贷款5600万元。目前尚有近2000万元个人股金没有兑付。

三、乡村两级债务带来的负面影响

1.严重影响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

由于债务过重, 乡村干部为乡村集体垫支了日常费用, 有的多年以来没有领取过工资, 手中握的是欠条, 难以调动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少数村级组织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2.严重影响干群关系和政府形象

在实施借款举债时, 大都是乡村干部以组织、以党和政府形象在还款时间、利息等方面作出的承诺, 由于到期偿债资金不落实, 无法兑现还款计划, 致使干部的威信和信誉下降, 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和政府形象。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不断来信来访乡村债务问题, 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每年就乡村债务问题也提出了很多建议、意见和提案, 群众反响十分强烈。

3.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由于债务较大, 资金没着落, 农村教育、敬老、广播、公路、水利设施的维修等公益性事业无力兴办, 严重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4.严重影响基层组织建设

部分干部特别是离任离职干部由于欠他们的钱, 他们对政府怨声载道, 不相信政府, 根本不认真工作, 政府因无钱兑现他们的欠款很难对其进行调整, 导致基层许多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四、化解乡村两级债务的对策思路

乡村债务的形成, 有较长的历史过程和较为复杂的社会背景, 解决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 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 必然会导致旧债未还又添新债。本着“不操之过急、不增加农民负担、确保农村稳定”的原则, 按照“禁增新债、化解旧债、分类处理、逐步消化”的思路, [1]在政策、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 大胆探索各种有效的化解办法。

1.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加强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 充分认识化解乡村债务的重要性, 把化解旧债、制止新债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加强领导, 坚持依据政策法规、依靠人民群众、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 加大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力度, 务求抓出成效。县乡村要建立健全债务监管机制, 坚决控制新增债务, 防止出现边还债边举债的不良现象。要教育广大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 要树立不借新债、减少旧债也是政绩的观念, 把制止新债、化解旧债列入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业绩的主要内容来考核, 确保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化解乡村债务的思路

(1) 全面清理核实乡村债权债务。

“化债”的基础是“清债”。为此, 全县要统一组织财政、农业、审计、监察等部门的专业人员, 集中时间清理核实乡村债务, 摸清底数, 锁定旧债, 制止发生新债, 积极探索化解债务的措施和办法, [2]采取封帐查库、追根溯源、登记造册等措施对乡村债权债务逐乡、逐村、逐社、逐笔清理, 做到家底清、情况明, 以便实施分类处置。

(2) 盘活资产偿债。

以盘活集体资产作为化解乡村债务的重要途径。要对乡村集体长期闲置和经营不善的资产, 特别是合乡并村后的闲置资产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采取变卖、出租、入股等多种方式盘活, 以资抵债;对乡村的集体企业, 招引能人租赁承包, 也可采取群众愿意的其他方式进行承包或拍卖, 所得收入可用于偿还旧债;对集体的机动地、荒地、荒山、荒坡及堰塘等, 可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经营权等形式, 获得收入还债。

(3) 清收债权还债。

对于农村债权的清收工作, 应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对单位和个人拖欠乡村集体的款项, 要积极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的方法进行清收。对农民欠交的税费尾欠, 要分门别类, 妥善处理。属于违反政策规定的集资、摊派和违规超收的税费尾欠, 应予以核销;对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尾欠, 要严格按照税法规定进行, 以保证基层财政收入和税法的严肃性;对符合减免规定的税费尾欠, 要给予减免;不符合减免条件的, 要依法逐步清收;对各类企业承包款, 应按合同、协议据实清收。总之, 在不利用强行手段的情况下, 回收农户往来, 偿还乡村债务, 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政策的连续性。

(4) 核销债务减债。

对于乡村集体债权单位已撤消、债权人死亡或主动放弃追债要求的, 可在完善手续的基础上进行核销。对乡村集体所欠的民间高息借款, 在清理核实的基础上, 双方协商, 从锁定债务之日起, 按照金融部门规定的同期同档利率计算。对乡村集体历史上形成应还金融部门的不良贷款、财政部门的专项贷款和不良债务, 符合核呆条件的, 要积极争取给予核呆, 以减轻乡村债务。[3]

(5) 设立财政专项化债资金。

县财政除每年安排合金会专项兑付款外, 还应建立化解乡村债务工作专项资金。由于乡村债务数额较大, 在目前乡镇财源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尚未发展壮大的情况下, 除乡村自身努力外, 县财政每年预算一部分专项资金, 用于化解乡村因垫税、“普九”、修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债务。偿还债务时, 由债权人提供有效借款依据, 经县、乡财政确认并报县政府同意后, 列入偿债专项资金使用范围。通过5~10年的努力, 争取将乡村两级公益性债务基本化解。

(6) 加大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力度。

县级财政、教育、交通、水利、农业等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国家化解乡村债务方面的优惠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 加大对乡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为化解乡村债务积极争取上级帮助。

3.强力制止新的非正常债务发生

(1) 建立新增不良债务责任追究制。

对不按程序擅自借贷形成的债务, 按照“谁举债, 谁偿还”的原则处理。要严格落实政策规定。在乡镇开支上做到四个“禁止”, 即禁止举债搞基础建设, 禁止购置豪华办公设施和小汽车, 禁止举债办公益事业为名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禁止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搞超越实际的工程建设。在村级开支上做到六个“严禁”, 即严禁举债兴办公益事业, 严禁举债垫付各种税费, 严禁举债用于村级支出, 严禁超出规定订阅报刊, 严禁超村级定额补贴标准发放报酬、补贴, 严禁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以任何名义从金融机构贷款或为企业提供担保。

(2) 加快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县对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要合理界定乡镇的事权与财权, 明确乡镇的支出责任, 实行“乡财乡用县管”方式。二是进一步加大对乡村公共支出领域的财政投入。要按照“财力向下倾斜, 缺口留在县上”的原则, 县级财政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从财力上确保乡村基层政权运转需要, 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农民生活环境改善等公共领域的投入力度。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政策。要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四是要制定和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规定, 明确乡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建立集体资产出售、登记、报告制度, 明确债权、债务责任。

(3) 加强乡村财务管理。

通过创新财务管理制度, 实行村会计委托代理制, 强化乡镇级监管, 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农村财务混乱, 杜绝胡花乱支行为。在坚持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前提下, 大力推行“村财乡代管”制度。严格财务开支审批制度, 所有开支要有经手人、民主理财小组、主管财务负责人签字或盖章才能入帐报销。实行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 加强民主监管。强化农村财务审计监督, 促进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防止新的不良债务产生。[4]

(4) 落实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要提高乡村债务化解工作的透明度, 各乡、村每年底必须对债务的增减变化进行公示, 接受群众监督。要落实乡、村领导干部离任债务审计制度, 实行先审计后离任的办法。乡村两级干部在离任时必须进行审计, 并将审计结果作为其继续使用和升迁的主要依据。对任期内债务大量增加的干部不得继续使用、提拔;对任职内积极化解债务、债务明显下降的干部应优先考虑使用。

(5) 以发展来增强消赤减债后劲。

在发展中化解乡村债务, 没有经济发展, 就没有还债的资金主渠道。要把加快发展作为化解乡村债务的根本举措来抓, 努力为乡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当地农民、投资商及外来投资者到乡村投资经商办企业, 加大场镇开发经营、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及销售等力度, 着力培育和壮大乡镇经济。要充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 做好有关资金和项目的积极争取工作, 实现乡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促进增收化债。

参考文献

[1]王佩君, 谭博.关于村级债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 2007, (07) .

[2]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Z].中办发[2007]1号文.

[3]王郅强, 文宏.免征农业税后乡镇债务问题思考[J].农村经济, 2006, (10) .

四川达县 篇2

一、强化了组织领导, 搞好面积落实

为切实抓好我县2011年水稻高产创建项目, 达县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副县长李育林为组长, 县农业局局长孙洪旗、县财政局局长尹枫为副组长, 相关部门和乡镇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 层层落实责任, 为项目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2011年, 在麻柳、檀木、万家、福善、大风等7个乡镇建立亩产700kg的2.2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其中:亩产750kg的展示片在麻柳建2 000亩、檀木1 000亩、万家1 000亩、福善800亩、大风200亩、石梯100亩、大树50亩, 在麻柳、檀木、万家各建100亩攻关点, 实现亩产800kg的高产目标;在米城、堡子、龙滩、青宁、金石5个乡镇建亩产650kg以上的2万亩优质稻示范基地, 其中米城6 000亩、堡子4 000亩、龙滩3 000亩、青宁4 000亩、金石3 000亩。辐射带动全县稻田61.7万亩。基地内良种推广率、主推技术普及率、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100%。

二、强化了宣传发动

2011年2月28日至3月2日, 麻柳镇、檀木镇和万家镇分别召开了农技站技术干部和示范村的村社干部会, 传达了省创新团队水稻专家组关于水稻高产攻关和新品种展示、万亩示范工作会议精神, 加强宣传, 印发技术资料, 让示范点的农户支持水稻高产创建工作, 让每一个农户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宣传培训把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

三、强化了技术服务

成立技术领导小组, 由达县农业局局长孙洪旗任组长, 局属各部门及相关乡镇农技站负责人为成员, 负责制定实施方案、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测产验收和项目总结等具体工作。技术专家组制定了《达县水稻集中进行旱育秧实施方案》, 编写了《达县水稻高产高效技术规程》, 印发了技术宣传资料10 000多份到示范农户。

四川达县 篇3

商品房适用《消法》的问题刚解决,奇谈怪论又转到汽车之上。

曾有经销商卖车有诈,消费者要求双倍赔偿,官司打到法院。受理的四川省成都法院一审、二审的判决书竟都白纸黑字地写着“汽车是奢侈品,不适用消法”的字样。法官如此言论,一时舆论哗然。四川省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刘亚兵秘书长甚至把此判决称作“笑话”。后来,我见到曾任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的最高法院苏副院长。聊起此事时,他说那时他已离开了成都中院,他要在,“决不会让这样的判决书出台”。

消费有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之分,即使是奢侈消费,也属于生活消费的一部分。在《消法》中,消费品没有贵贱之分。不管这种商品和服务价格有多高,只要消费者为生活所需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其权益一旦受到侵害都应受到《消法》保护。

汽车消费属于大宗消费,一旦车辆出现问题,消费者支付的代价就更高、潜在危险更大,消费者很容易受到心理和经济上的双重伤害。对于汽车消费,法律更应对其有严格的要求和惩罚措施,汽车生产销售商更应背负更重的社会责任。如此,才不会出现《消法》只保护得了小额消费,却难以保护汽车等大宗消费的怪事。

解铃还需系铃人,2004年在四川达县发生了一起事故车当新车卖的双倍赔偿案。

2002年8月,四川西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达州分公司隐瞒真相,将一台修复过的广州黑色本田雅阁2.0轿车当作新车卖给消费者朱敏,车款共计28.5万元。2004年3月,朱敏获悉所购车辆曾发生过交通事故,遂以达州分公司有欺诈行为为由,向达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达州分公司退还购车款并双倍赔偿损失以及承担其他相应损失。经四川省达州市达县人民法院一审、四川省达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审,三级法院均认为朱敏购买车辆用于生活消费,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判决达州分公司承担欺诈消费者的双倍赔责任。

2006年12月28日,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成立。成立大会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大审判厅举行。成立大会一结束即转到阶梯会议室,在那里,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召开了首次3.15论坛—汽车消费维权研讨会。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承办上述案件的女审判长张蜀俊首个发言,介绍办案体会。张法官还特别跟我说看了我在一家省级电视台对此案的点评。

本案系汽车消费的首例加倍赔偿案件,加上又有前段时间汽车消费不适用《消法》的奇谈怪论,因此媒体格外关注达县法院的判决以及二审的走向。一审后,重庆卫视《拍案说法》栏目约我点评此案,我说当然支持达县法院的判决。一般案件终审前我不向媒体说三道四,但那次却破例赴渝。

2007年初法院总结时,张蜀俊与我通话。她说她跟领导说到北京参会介绍此案应该加分,庭长说此案又没获奖怎么加分。我说,获奖还不容易——设个3.15案例奖给你们评奖。

2007年3月2日,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在人民大会堂宾馆五层第四会议室召开第一次会长办公会议,会议决定每年发布“3.15维权案例”。3月14日,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召开《弘扬3·15精神暨3·15维权案例发布会》,四川省达州市达县人民法院的法官到京参会领取了三级法院的《“3.15”维权案例》奖。

四川色达县旅游资源开发与设计 篇4

色达县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地貌复杂多样,自然景观丰富,既有辽阔的.草原、雪山冰川,又有森林峡谷、奇峰怪石、湖泊沼泽.旅游资源开发应结合当地实际,紧跟时代步伐,亲近自然的个性化旅游设计是未来旅游的方向.以发展旅游经济为基础,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陈小涛 谢启兴 CHEN Xiao-tao XIE Qi-xing 作者单位:四川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西北地质队,四川,绵阳,621000刊 名:四川地质学报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CHUAN年,卷(期):29(2)分类号:P53 P963关键词:旅游资源 旅游产品 甘孜州色达县

上一篇:欧阳予倩下一篇:新时期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