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环境十篇

2024-07-01

危机环境 篇1

一、我国的能源危机

(一) 能源结构亟待优化

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 分布地域最广的能源。据世界能源机构的评估, 世界煤炭可采资源量达4.84×104亿吨标准煤, 占世界化石燃料可采资源量的66.8%, 世界煤炭探明储量为9090.64亿吨。我国是世界上煤炭储藏量第三大国家, 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中国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国内能源供应结构以煤为主。我国平均每年消耗15亿吨煤, 且消耗量逐年增长, 依据此增长趋势, IEA (Ene rgy Inform ation Adm inis tration) 预测我国到2030年煤炭消耗量将达45亿吨。然而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 终将消耗完尽。而且燃烧煤炭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毒的含氮、硫氧化物。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 引起生态破坏, 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二) 能源资源受到制约

虽然我国煤炭储存量丰富, 但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匮乏。我国油气资源并不丰富, 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只占世界总量的1.3%。21世纪初中国的石油储量大约有29.5亿吨, 探明储量为世界第13位, 大约占世界的2%左右, 但人均储量十分匮乏, 仅为全世界平均值的十分之一, 位居世界倒数25位。中国的天然气储量也并不是很高, 约为2万亿立方米, 仅为世界第15位。而且我国的天然气的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3.3%, 远远低于煤炭的69%。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保持了近30年的两位数增长, 在经济的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中国对石油的消费量也与日俱增。中国每年的石油消费约为4亿吨, 但是每年的原油产量只有2亿吨, 其余完全依赖进口。由于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匀, 中国地区石油匮乏, 因此为了保证国内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早在2008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就超过了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和石油消费国。除此之外, 我国能源资源存储东部匮乏, 为了满足东部发展的需求, 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大批量、远距离输送格局。地区资源的不均衡性, 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 中国的能源局势依旧十分严峻。

(三) 清洁能源发展速度滞缓

中国为了保持GDP每年以两位数的高速发展, 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改变。但必须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污染, 实现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使用就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和当务之急。对于减少煤炭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 应大力发展清洁燃煤技术。通过对原煤的脱硫脱硝, 采用燃烧过程中石灰固硫法, 从而减少氮硫有害气体的排放。除此之外, 应该大力发展以风能、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虽然我国正在大力新建水电站、核电站, 但这些能源发电的总量却不到全国用电的15%。与此同时, 核电的高风险性也令国家在核能的发展上有所迟疑。自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 中国变停止了建造核电站计划, 从而阻碍了中国核电的发展。为了解决我国当前的能源危机, 发展清洁能源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的环境危机

狭义上, 环境问题指的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使自然生态失去平衡, 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广义上, 环境问题又指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问题。近几十年以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与此同时, 我们对能源的使用量也达到了前人无法想象的高度, 而这些能源是我们社会不断进步的前提和必要的保证。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不尽的污染。当前,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我国由能源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一) 酸雨污染

大气中的硫元素和氮元素有自然和人为两种来源。如果只有自然一种来源, 比如微生物活动与火山活动, 这两种元素的数量大体上是均匀的并且是无害的。但是在工业革命以后, 随着社会的进步推动着能源的使用, 煤炭石油的燃烧, 各种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造纸等工业活动的逐步扩大与进行, 对这两种元素的人工排放量逐步上升到大自然难以消化的地步, 从而导致一些灾害, 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就是酸雨了。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巨大, 能够导致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死亡。同时酸雨也能够溶解建筑物, 加快建筑物的腐蚀, 危害人类的健康。

(二) 大气污染

细粒子是大气灰霾现象的重要诱因, 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 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能见度的下降指示了霾天气的分布, 变化和严重的程度。当前我国东南部几乎所有区域的年平均能见度较60年初期都有约7km~15km以上水平视距的损失。

中国城市PM2.5污染十分严重, 北方城市和区域 (如北京及周边省市) 颗粒物细粒子PM2.5浓度高达0.08~0.10 mg/m3, 超过美国标准年均限值 (0.015mg/m3) 5~6倍, 南方城市和区域颗粒物细粒子PM2.5浓度高达0.04~0.07m g/m 3, 超过美国标准2~4倍。雾霾天气严重地危害了人类的健康, 容易引发一些呼吸道疾病和肺炎, 我国如今的癌症高发率也与大气污染有着重要联系。

三、解决危机的方法

1) 我们需要实行节能优先的政策。我们经济虽然这几年发展迅速, 但是从长期来看, 我们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的粗放式管理使用上的, 随着能源的不断紧缺, 我们这种发展方式势必会被淘汰, 因此, 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2) 调整能源结构, 促进对绿色能源使用的研发。我们需要对那些清洁、高效、低碳环保型能源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以确保对他们的更有效更合理的使用, 化石能源终有用完的一天, 我们对绿色能源早一天投入研发, 我们就早一天占据领先地位。

3) 促进对节能的法律建设。我们需要把对能源的节约从道德高度提高到法律高度, 从而督促公民和企业对能源的节约, 毕竟法律在约束人们行为时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数据摘自中国数据网.

[2]数据参照中国能源网.

危机环境 篇2

在2013年广告主生态调研中, 被访广告主认为最先曝光该危机的媒体类型, 涵盖了网络媒体、报纸等平面媒体以及电视媒体, 但网络媒体占比最高, 达到了60% (参见图1) , 较2012年的48.1%仍然有大幅度提升, 网络媒体持续成为广告主危机曝光的重灾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开始意识到新媒体在危机预警、危机处理以及危机修复方面的重要性, 于是也有更多的广告主将新媒体作为危机公关中, 与公众沟通的平台。

一、新媒体环境下, 危机公关遭遇挑战

当下新媒体形式不断涌现, 危机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 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 立场不同和关注点迥异的媒体承担起对同一危机信息共同传播的责任, 因此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 新媒体环境下, “危机信息漩涡”的威力也更大。新媒体的角色也由以往危机信息的传播者, 向危机披露的首发人转变;由沟通工具, 向事件参与者的角色转变。在新媒体环境下, 企业危机管理挑战重重。

(一) 新媒体环境下, 企业危机的源头增多

新媒体增加了企业危机爆发的源头。首先, 传统媒体时代, 受众只是信息的接受者, 很少做出反馈, 信息传播的渠道也是单向的、单一的;但新媒体时代, 信息传播渠道多元, 也变为了多对多的网状传播, 而每一个节点都可能对信息有新的加工与处理, 危机爆发的隐患增多。其次, 信息的不确定性增加, 网络环境下人人都成为可以自由发声的媒体, 每个人都可能既是消息的传播者, 又是消息的产生者和加工者, 大大增加了发布信息的不可控性和随意性, 任意一个潜在的触点都可能引爆企业危机。而网络、手机等时效性更强的媒体形式, 更加快了危机传播的速度和传播的范围, 又加剧了这一状况。

如2013年10月多名网友微博爆出国航发放过期的牛肉烧饼事件, 乘客与乘务员沟通, 并要求其告知尚未吃烧饼的乘客请勿使用, 但遭乘务员拒绝, 然而在发餐后不到半小时的时间, 机上乘客开始出现上吐下泻、肚子剧痛等症状。一时间国航被舆论包围, 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围攻”, 国航的品牌受创。而由网友首发的企业危机事件呈现增长的态势, 企业危机爆发的源头大大增加。

(二) 新媒体环境下, 企业面临的噪声增大

新媒体增加了人们辨识信息的难度。信息更替与传播的速度加快是新媒体的显著特征, 人们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很难细致分析、去伪存真, 导致危机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受到流言、谣言的影响, 企业在处理危机中面临的噪声也越来越大。实践表明, 手机短信、微博等已成为流言、谣言传播的重要渠道。

曾经, 一条“四川广元‘蛆虫柑橘’的谣言”短信充斥全国, 原本的正常病虫害, 在新媒体的病毒式传播中被演绎过度, 导致价格猛跌, 柑橘企业损失惨重。而去年夏天, 在杨梅成熟的季节, 网上流传“浙江余姚慈溪杨梅喷洒膨大剂”的消息, 同样引起消费者的恐慌。接连不断的谣言之所以能“一呼百应”, 自然有新媒体环境的影响:大家的话语权多了, 但是责任感少了, 不加追究对谣言进行传播, “病毒效应”的影响也更为严重。毋庸置疑,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正面临着更大的噪声威胁。

(三) 新媒体环境下, 企业面临的次生危机增加

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元, 网民的力量被放大, 企业一旦发生危机就会被公众聚焦, 而关于该主体的各种信息就会被再次被深挖并传播, 企业的“信用历史”就会被轻易曝光。因此, 一旦企业发生一则危机就会立即引来相关信息的高度曝光和聚合, 并引起一连串反应, 增加次生危机出现的可能性。

2013年2月, 苏泊尔被贵州工商局抽检, 有部分燃气灶不合格, 企业及时发出声明表示抽检产品是假货。然而危机远没有停息, 随后苏泊尔锅具锰超标、苏泊尔电饭煲保护装置不达标等负面事件再次被媒体挖掘出来, 加之“贵州抽检燃气灶半数不合格”令人唏嘘的抽检结果, 使舆论质疑苏泊尔管理漏洞, 并怀疑其委托一些小工厂贴牌生产, 以至对品牌造成负面影响。

(四) 新媒体环境下,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更复杂

新媒体环境下, 各个利益相关方都会利用媒体争取话语权, 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并努力让危机向着有利于本企业的方向发展。迈克尔·里杰斯特就曾说:“要善于利用媒介与公众进行传播沟通, 以控制危机[2]。于是在现实生活中, 一方面企业为转嫁危机, 往往会将行业中同类企业牵扯进来, 以转移公众视线, 从危机中抽身;另一方面, 公众也“由点及面”, 进行联想, 同类品牌面临被“挖”, 于是“群体性”行业危机增多,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也变得越发复杂。

“传承湘西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 独创中国白酒馥郁香型”的酒鬼酒曾经遭遇“塑化剂”危机, 门户网站首发该消息, 微博纷纷转载, 专业社区讨论热烈, 引起网民的极大关注。在食品安全不容乐观的环境下, 单品牌出现危机, 一旦经由公众关注, 最终很容易发展为行业危机。“塑化剂”事件也沿袭了以往行业危机的发生模式, 在随后网友的送检中, 茅台被查出指数超标, 并卷入其中。而“塑化剂”风波的冲击远不止这两个白酒品牌, 酒类股集体下跌, 群体效应极为明显, 白酒行业告别“黄金时代”。

(五) 新媒体环境下, 企业应对媒体的难度增大

当下, 媒体种类繁多, 尤其是自媒体蓬勃发展, 企业在危机处理中应对的媒体数量增多, 应对的难度也增大。对于广大草根的自媒体用户而言, 自媒体成为其表达个体利益和价值的窗口, 企业应对危机的过程中, 更应该增加对该阶层的关注和尊重, 稍有大意就会造成极大的恶果。

2013年年初, 奢侈品牌D&G可不好过, 在其海港城店面由于禁止香港顾客拍照, 允许大陆游客拍照而被热议, 也由一件单一的消费者与商家的冲突事件发展成为区域歧视的话题。而后消费者以千人拍照的方式集体抗议, 要求该店公开道歉。显然, 在事件的始末, D&G都忽视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且不当的回应策略使其遭遇品牌危机。

二、新媒体在危机公关中价值分析

(一) 让新媒体成为防火墙

新媒体背景下, 任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危机都可能是微不足道的蝴蝶翅膀, 轻轻煽动都可能最终引爆飓风。在这样的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新媒体阵地, 看重新媒体的舆情管理的功能, 通过有效的舆情监测, 建立防范危机的防火墙。首先, 有效的舆情监测可以防火, 打造企业信誉风险管理之堤, 防患于未然;其次, 有效的舆情监测可以灭火, 帮助企业第一时间发现危机并处理;最后有效的舆情管理也是企业积极主动并且低姿态地与公众沟通, 潜移默化地树立企业正面形象的有效手段。

兴业银行就通过新媒体建立了舆情监测的危机防火墙, 与此同时还有效维护了与投资者的友好关系, 树立了正面的企业形象。兴业银行非常注重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建设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为了保障沟通畅达, 准确传递关键引导性观点, 2012年兴业银行着重建设网络沟通平台, 打造“一站式”服务, 方便消费者了解各项信息, 维护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并及时处理负面舆论, 密切跟踪市场动态和媒体动向, 因此可以及时排除潜在的事件引爆点。

(二) 让新媒体成为着陆舱

新媒体环境下, 受众无需再通过求助传统媒体达到维权目的, 社会化媒体可以让他们在瞬间将企业犯错的行为告知天下。但是新媒体在企业危机中的角色远远不止这一个, 只要是运用得当, 新媒体还可以成为企业危机事件的着陆舱, 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极大地缓冲公众对企业的负面情绪, 为企业构筑减压带。首先, 企业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快速、高效特点, 第一时间将企业对待危机的态度公之于众。其次, 新媒体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危机回应平台, 企业可以结合门户网站、社区、论坛、专题网站等不同网络媒体的个性、特点, 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 使回应既有权威性, 同时还有亲和力, 使企业有效地引导舆论, 为进行后续的危机处理奠定基础。

2013年10月20日, 星巴克被央视痛批, 称在中国的售价最贵, 成本不足4元的中杯“拿铁咖啡”, 在北京卖27元一杯, 比伦敦贵将近3元, 比印度孟买则贵了近乎一倍。星巴克面对此危机, 在央视报道后的黄金8小时内通过自己的官方网站和微博都做出了回应。相对于官方书面声明的正式, 星巴克在社交媒体上的回应则有更多的嘲讽、戏谑的意味。星巴克的高价危机不但没有对其销售造成影响, 其股价反倒逆势上涨至历史新高, 并发生了全民排队买星巴克咖啡的“奇观”。

(三) 让新媒体成为润滑剂

新媒体环境下, 企业处理危机不仅仅需要传播的意识, 还需要管理意识, 更需要战略高度。而真诚、透明的态度永远是赢得消费者, 平稳过渡危机最有效的润滑剂。回应公众的消极评论, 企业首先要放低姿态, 本着着眼于为消费者解决问题的态度, 而消费者只有看到了企业的诚心, 才能信任其能真正落实行动。反之, 企业和品牌一定要避免删帖、水军或者对消费者恶言相向, 一旦有类似的回应, 企业和品牌一定处于劣势, 最终会被网友群起而攻, 其后果一定是品牌形象受损。

农夫山泉“标准门”, 曾引发旷日持久的争论, 最终导致其北京工厂关闭。而农夫山泉在这次危机事件中的回应实在是乏善可陈, 面对《京华时报》对其水质执行标准的报道批评, 农夫山泉不但没有真诚回应, 却出人意料地把矛头指向了其竞争对手怡宝, 本想转移视线、“围魏救赵”, 但是却引来了网友的更多指责、质疑, 以致天价诉讼、宣布永久退出经营多年的北京桶装水市场。如果给农夫山泉的行为一个解释, 就是其傲慢与自负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相反, 一些企业在危机中凭借诚恳的态度, 赢得了公众的认可。2013年3月, 支付宝被央视财经微博披露“启用手机支付宝容易遭盗刷”, 面对此负面信息, 支付宝短时间内在其官方微博上迅速回应, 从技术的角度给消费者解释, 详尽且平实, 支付宝的诚恳态度得到业内和网友的一致认可。由此可见, 真诚的态度往往可以得到公众的理解, 而一味坚持企业的立场, 最终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新媒体环境下危机公关策略分析

危机如火, 水火无情, 新媒体环境下, 如何应对企业危机, 已经成为每个企业的必修课。当企业利益点遇上危机点, 暂且不说企业如何“转危为机”, 仅仅从降低危机可能遇到的风险和带来的不利影响来说, 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已经至关重要。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2013年广告生态调研对企业危机公关传播的调研数据显示, 被访的广告主认为与消费者或者利益群体的沟通挑战最大, 占70.7%;其次是与媒体的沟通, 占68.3%;再次是企业危机处理机制和经验及危机后的品牌修复, 占48.8%和46.3%;接下来是与公关公司或者广告公司的配合, 占4.9%。尽管广告主在处理企业危机时, 挑战重重, 但是在新媒体相对成熟的今天, 也出现了不少应对危机的成功案例。通过对其成功要素的分析, 也不难总结出危机公关的要点。

(一) 建立企业新媒体危机预警机制

春秋时期名医扁鹊曾这样划分医生标准:上医治未病之病, 中医治将病之病, 下医治已病之病。新媒体时代的企业危机公关也是这样, 危机预防优于危机处理, 危机处理优于危机补救, 因此企业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防患于未然才是最明智之举。而“安全经济学”认为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大大高于事故整改的“产出比”:如果投资1元钱进行前期预防, 就相当于事后处理危机的5元钱;反过来, 如果当年不做这1元钱的预防投资, 那就得在危机爆发后投资5倍的资源[3]。由此可见, 建立系统化的危机预警机制是企业应对新传播环境的必修课。

2013年10月22日, 网曝三星手机有设计缺陷频陷死机, 一场“字库门”风波悄然发生。更让消费者气愤的是, 三星在售后维修上以不同的待遇对待中国消费者, 而这种差别对待瞬间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消费者在多个门户网站、论坛、社区上对三星可谓骂声一片。其实在一年以前, 已经有部分消费者出现了上述手机质量问题, 但三星并未及时处理, 还以多种理由对还处于保修期内的手机收取维修费。直至问题大范围曝光, 三星才做出正面回应。三星并没有意识到消费者零星的产品与服务反馈竟然会爆发如此大的企业危机, 后知后觉的结果只能是品牌形象受损。设想三星能提前意识到该事件的严重性, 未雨绸缪, 将风险前置把控, 其结果可能就是有效规避由于产品、服务导致的企业危机, 同时还可以通过倾听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建议, 不断改进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使看似的危机变为潜在的契机。

(二) 学会倾听, 与消费者形成联盟

网民舆论非理性, 同时媒体接触碎片化, 新媒体的强势地位日益凸显, 因此企业在应用新媒体处理危机事件时, 应该放低姿态, 更乐意倾听消费者的声音, 用合作而不是对抗和逃避的方式, 疏导负面舆情。与此同时, 在危机公关策略选择上, 协同消费者, 追求第三方联盟, 并以消费者为纽带, 让其带动并影响其周围的人, 形成有利于企业的更大的联盟。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社会化媒体, 增加与消费者的沟通, 通过互动、讨论及时解决危机隐患, 与消费者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

BP做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石化公司, 曾经在应对石油泄漏等危机事件中都有不俗的表现, 其通过设立巨额赔偿金, 并提交第三方报告评价漏油修复工作来修复石油泄漏的危机。BP公司还通过在互联网上购买关键词, 链接针对该事件的专题网页, 随时接受公众的监督。应该说, BP在漏油公关危机中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其忽视了社会化媒体在危机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给危机的修复带来了不小挑战:石油泄漏数天后, 在Facebook上抵制BP的公众快速增长, Twitter上抵制BP的粉丝也超过了11万, 专家分析其网络危机处理模式只是信息更新、回复、声明、简报、通知、新闻稿发布、推送等, 但是缺少了如下几个关键词:倾听、互动和融合、参与讨论、参与对话、理解。由此可见倾听消费者, 参与消费者关注的话题讨论对于危机的应对意义重大。

(三) 对消费者开展情感引导

新媒体环境中的消费者, 在生产信息和传播信息时有非理性的特征, 他们往往仅凭个人好恶和直观感受作判断、下结论, 容易围观、起哄、扔砖头, 新媒体往往成为其宣泄情绪的平台。同时网络言论门槛低, 负面情绪交叉感染, 给企业应对危机增加了挑战。但是, 企业在新传播环境下的危机处理的铁律是:温和的语言胜于雄辩, 在危机的沟通中, 一定要注意到危机沟通对象的情绪, 关注内在的情感, 而不是强烈的辩解。同时, 情绪化的网民往往同情弱者, 即使企业再有理, 网民也会同情处于相对弱势的危机受害者。因此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中与消费者沟通的方式不妨人性化、轻松化, 用朋友一样的平等对话的态度与其沟通,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可以缓和消费者的负面情绪, 并将其注意力转移到企业如何解决本身存在的问题上。

加多宝与王老吉的商标之争, 曾经非常瞩目。2013年年初, 法院裁定加多宝禁用“改名”广告的禁令, 加多宝面对此危机, 在其官方微博连发四条主题为“对不起”的自嘲系列文案, 卖萌自嘲、叫屈、哭诉以博同情, 并配以幼儿哭泣的图片, 引发上万网友转发。加多宝官司输了官司, 但是不能输了志气, 通过这种娱乐化的语言手段, 以退为进博得网友的支持, 不仅有效化解了败诉危机, 还是一个很好的品牌营销的广告。

(四) 新旧媒体整合传播

新媒体有传播速度快, 使用便捷的优点, 但同时也有信息发布真假并存, 鱼龙混杂的不足, 与新媒体相比, 传统媒体更有权威性和公信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各自的传播优势, 因此企业应该整合使用新旧媒体。一方面应该利用传统媒体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公信力强的特点发布信息, 赢得公众的信任;同时, 还要有效利用新媒体, 第一时间与公众沟通, 表明立场, 以真诚和负责任的态度赢得公众的支持。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2013年生态调查数据显示, 2013年被访广告主认为危机发生时, 企业对外沟通中最有效的媒体类型分别是网络媒体, 占61.8%;电视媒体, 占17.6%;报纸等平面媒体, 占11.8%。网络媒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便于企业在第一时间内解决消费者产品与服务中遇到的问题, 使品牌直接与用户对话;而报纸与电视的权威性, 可以增强企业的品牌背书, 赢得公众对品牌的信任, 进而增强企业处理危机的能力, 因此整合新旧媒体, 发挥其合力才是广告主在新传播环境下的合理应对之策。

数据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主研究所

每年的3·15晚会总有一些知名企业上黑榜, 2013年大众汽车不幸入选。而大众汽车在此次危机事件中的媒体应对策略节奏鲜明, 效果明显。在被曝光汽车DSG变速箱存缺陷、动力消失等问题后, 其首先在微博上致歉, 赢得最宝贵的时间;而在随后的危机处理中, 大众汽车又通过在央视等传统媒体上致歉, 增强致歉的影响力。经过其努力, 不少网友赞扬其反馈快速, 态度上值得肯定。

(五) 后续问题的跟进, 持续修复危机

危机事件平息, 并不代表危机管理的终结, 因为危机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依然存在, 甚至由此可能导致次生危机的爆发, 危机修复是一个更长的过程。而危机修复的目标首先是削弱危机的负面影响, 其次是恢复与重塑正面形象。新媒体环境下, 品牌的危机修复需要更细心的维护, 因为后期危机修复稍有不慎, 就可能引爆网民的集体暴动, 企业更需要通过正面形象的持续塑造, 来修复受损的品牌形象。

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已经过去3年有余, 但时至今日, 丰田通过各种不同的招数一直打造“负责”的品牌形象, 持续修复危机的影响。首先成立了“质量特别委员会”应急之举, 随后展开大规模的促销活动, 并通过开展持续性的公益活动, 实现品牌的缓慢复苏。从高密度的“爱心图书室”的建立, 到支援希望小学建设, 到共植绿化林, 再到增殖放流鱼苗活动……丰田汽车在短期通过诚挚道歉, 成立“质量特别委员会”以及召回产品减少负面报道, 保证短期销售不下滑;长期内通过社会责任建设来修复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

四、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 企业危机公关遭遇挑战, 企业危机的源头增多、噪声增大、次生危机增加、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更复杂, 企业应对媒体的难度大大增加。带来挑战的同时, 由于新媒体沟通的互动性、传播时效性以及受众的自主性等特征, 新媒体在危机公关中又发挥了防火墙、着陆舱、润滑剂的作用。

不论怎样, 新媒体环境下给企业的危机管理带来严峻的考验, 谁能把握新媒体的特征, 了解新媒体在危机公关中的不同价值, 谁就能在危机四伏的传播环境中转危为安。

摘要:本论文基于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总结新媒体带给企业危机公关的挑战, 分析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企业危机公关中的价值。并从成功案例中借鉴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公关的应对策略。论文的意义在于为企业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提供可以参照的一般方法, 希望给相关工作人员更有效地处理危机提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新媒体,企业,危机公关

参考文献

[1] .罗子明, 张慧子.新媒体时代的危机公关·品牌风险管理及案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2] .谢耘耕.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3] .唐钧.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4] .彼得·山克曼.微时代的危机公关[M].钱峰,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5] .林益楷.从BP危机处理看“全媒体时代”的企业危机公关[J].国际石油经济, 2011 (8) .

[6] .案例分析:兴业银行的战略性舆情管理, 美通说传播[EB/OL].http://www.prnasia.com/blog/industrial-banks-strateg ic-management-of-public-opinion.html.2013-04-17.

环境危机猛如虎 篇3

工业化以来,人类对资源的攫取日益加快,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人类生产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尽管目前人类的环境意识有所加强,并采取了一些积极的行动,但就整体而言,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频发,使环境变得愈加脆弱,灾害风险正在加剧。环境安全,已经成为人类无法回避的话题。

中国的环境形势同样严峻。近年来突发环境事件数量居高不下,次生环境灾害明显增多,对民生安全形成了严重威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对环境保护缺乏积极的态度。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仍然把环境保护视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紧箍咒,能躲就躲,政策红线躲不过去的,则以最低标准去应付,完全缺乏积极主动的意识。对于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可能导致的次生环境灾害,更是缺乏和周全的考虑,一旦问题发生,往往措手不及。本次日本核泄漏的教训告诉我们,所有侥幸心理和不负责任的承诺,面对环境危机时,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其次,是对环境危机的后果估计不足。就企业而言,一次环境危机,就可能导致多年奋斗积累毁于一旦。日本核泄漏危機,直接导致日本电力行业的龙头企业东电频临崩溃,即便危害止步于此,仅需用于农民的赔偿也高达上百亿美元,这种代价是所有的企业都难以承受的。就政府而言,环境危机对于地方经济和民生的影响是持续而深远的,局部性的环境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很容易演变成大范围的环境危机。日本核泄漏危机,不仅对当地及相邻地区的工业、农业、渔业造成了严重顺势,对当地的形象和未来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范环境危机,必须围绕环境安全这一核心,从多个方面消除可能存在的隐患。首先要建立环境安全的长效机制,解决影响环境安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其次是加强自然灾害的防范,采用与推广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加强专业队伍的培养,防止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次生环境危机。

应对环境危机意识的加强,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众多机会。围绕环境监测技术、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技术、区域清洁空气关键技术、污染土壤/场修复技术、化学品风险控制技术等五项关键性技术展开的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值得地政府和企业引起高度重视。

地球环境危机作文 篇4

我生气了,抓起一根木棍“咚咚咚!”上面的裂口更大了,“哗!”的一声,一大股脏水泼洒下来,淋了我一身,我仿佛洗了一个凉水澡,浑身湿淋淋的。“啊!我的衣服!还有我用五百元买的裤子呀!”我又生气又伤心的大喊着。机器人看着我这狼狈不堪的样子说:“主人,您知道为什么水会这么脏吗?那是因为你们乱丢垃圾,水都被你们污染了,所以才会那么脏的”。

我恍然大悟,跑到窗户边一看,啊!太可怕了;外面飞沙走石,河水从清澈见底变成了浑浊无比;水里的鱼都死了,只有一些生命力顽强的水草还勉强活着,但很快就奄奄一息了。田野上到处都是垃圾,枯草,枯树。一副死气沉沉的画面摆在眼前。

我急坏了,赶紧提上包就要走。“慢着主人,今天有酸雨,请装备好泡泡防护罩”。“好吧”。我用“时尚泡泡机”吹出了一个大大的泡泡,我钻到里面去,提上包就去上班了,一路上全是垃圾,真的很恐怖!

危机环境 篇5

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得整个舆论环境随之改变。近年来一系列的企业公关危机案例表明,传统的危机公关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新的形势,同时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公关危机管理呈现出新的特点,相应的对策也成为企业直面的新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公关

1、更高的关注度。

网络给予了群体更加强大的力量,企业一点点的负面信息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全民风暴”。网络上危机事件几乎无一例外成为传统舆论媒体争相关注的焦点,网络力量越来越不可忽视,而舆论关注度更是前所未有的增大。

2、更突出的传播度。

危机一旦发生,它就会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网络中迅速扩散开来,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危机会以极快的速度在舆论中散播。网络之于传统媒体,无异于磁悬浮之于传统火车,甚至更快。网络传播的群体基数及传播速度是无法估算的。

3、更快的信息反馈。

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网络使得一个企业信息调查变得更广泛、深入而快捷,而且成本低廉。运用网络公关进行社会调查和信息监督往往是企业成功策划与竞争制胜的法宝。

4、更深入的沟通协调。

在e时代,网络公关成为企业与内外公众沟通的主要方式,企业与公众是一对一的关系,采用的是“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危机公关的及时管理调控。但,这更容易使得危机来临之时,企业形象在危机中进一步受损,负面效应的爆发式扩大。

二、公关危机管理的网络新模式

在这样新型的网络环境下,企业更应该尽可能地将危机控制和消除在萌芽状态,为企业的发展扫除障碍.那么,企业在遇到公关危机时该如何面对呢?笔者根据近年来一系列网络危机公关事件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新模式的建构:

1、企业——掌控第一时间的舆论引导

1)建立健全网络公关危机预测和应急机制,防患于未然。在舆论形成初期,尚有一段意见累积阶段,网络危机预测的目的在于充分重视潜在的企业危机议题,及早采取对策,可以通过主流网络媒体消解、转化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网络预测是建立在对网络舆论监控的基础之上的,企业由专人对重点网站进行监控。对当前网络信息中高频字和媒体报道等进行分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积极预测可能存在的网络舆论危机和突发事件。同时,企业应制定好一套对应舆论危机的有效应急方案,一旦舆论形成,也能在舆论高峰出现之前掌握主动,化解危机。

2)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积极设置议程,先发制人。一个重要途径是举行新闻发布,通过新闻发言人表达观点和立场,这是媒体和公众全面了解企业的重要渠道,同时这也符合传播学中“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因此,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发布最新的消息,发挥新闻发言人的作用,从而以权威性和真实性影响公众舆论,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新闻媒体引导舆论。

3)建立企业与公众之间的平等交流平台,真诚对话。学者胡百精认为,建立在平等与互信基础上真诚对话是解决危机的有效途径。尤其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危机公关事件的酿成常常是在于信息暧昧不清,而对话缺位。由此可见,在舆论危机的形成初期,积极构建企业与大众的对话平台,建立互信,方能有效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

新闻发布制度已被证明是十分有效的对话方式,进一步完善这一交流,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平台,意义重大。建立企业网站,以及论坛,BBS和博客的方式,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积极建立信息公开,平等交流的网络平台,是化解既成的公关危机的有效途径。

2、媒体——危机公关的有效力量

1)积极设置网络议程,主动出击。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假设。这一理念实际涉及的问题是,传播如何围绕特定的目的设置议题,使之达到影响社会、影响公众舆论的效果。网络媒体可以通过议程设置引导网民的议题,所设置的议题可以对网民产生影响和诱导,从而及时介入企业的危机事件,影响“意见酝酿”和“意见表达”,对正面意见进行引导,对负面意见进行控制,最大可能地将负面舆论的消极影响控制在萌芽状态。

2)培养意见领袖,强化主流言论。意见领袖的概念,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传播学者提出的,通常信息都是首先从某一个信息源 (如某一个候选人) 那里通过大众媒介达到所谓的“意见领袖”那里;然后再通过意见领袖把信息传播到普通民众那里。网络意见领袖对网民分散的意见进行整合,促成了意见的最终形成。意见领袖发挥网络影响力的主要舞台是论坛和网络评论,通过他们发布的评论和最新观点,使得网民意见归于统一。为此,企业应当主动寻找一批掌握信息的网络意见领袖,如专家、优秀评论员,通过他们在网络上的意见传播,树立权威和主流,引导意见方向。

3)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动,合力引导舆论。研究表明,在网络上积极兴起的议程,在一段时间后会转化为传统媒体的议程热点,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传播效果。传统媒体在引导舆论方面,有着历史悠久的主流影响效果,加强传统媒体与主流网络媒体的舆论互动,对网络舆论共生和谐的舆论场,更好地发挥网络公关危机管理的巨大功能。实现舆论立体化引导,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效果,二者的有效互动,可取得1+l大于2的传播效果,更有利于企业控制并扭转广泛的舆论危机。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1版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研究 篇6

一、新媒体环境下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应对危机公关的高素质人才

虽然我国的政府和企业都有相应的应对危机公关的部门和人员, 但是这些部门的设立大多都还停留在应对传统媒介环境中的危机公共层面, 缺乏针对新媒体环境而产生的危机公关高素质人才。应对公共危机事件, 对人才的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人员能够掌握新闻传播的规律, 熟知舆论传播的规律, 掌握信息发布的最佳时间和地点, 具有新闻策划的整体和大局意识, 还要具备对本行业专业知识熟悉的能力, 能够利用自身积累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公关活动, 在目前政府或企业的危机公关应对现状中, 急需这样能够对危机公共的信息传播进行有效控制的高素质人才。在我国现行的体制当中, 一些危机处理机构处于一种临时设置的状态, 导致了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 危机公关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 遇到危机事件时也不能很好处理。还有一些企业的危机公关人员由新闻媒体工作人员临时担任, 这些人员对企业的信息掌握不全, 遇到公共危机事件时, 很难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情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策略。

2.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信息传播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跟上现实情况的发展, 而处于一种被动的脱节状态中。在目前我国的法律范围中, 缺乏专门的应对危机管理的法律, 各个地方也没有专门的危机管理法规, 只存在一些应对各类危机事件的管理制度。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发挥做支撑, 这就使政府或企业在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时, 很难按照相关的危机管理条例进行危机公关, 也不能更有针对性地依照法律依据去处理危机公关中的具体问题, 使很多依靠新媒体环境而产生的信息渠道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地步, 增加了危机公关处理的难度。

3. 危机意识缺乏, 处理方式不当

受到传统处理危机事件方式的影响, 我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尤其是基层政府官员, 在处理危机事件时缺乏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意识, 还存在着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去控制危机公关事件, 这明显不符合新媒体传播环境的现实需要, 不但不利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 还会加剧公共危机的破坏程度, 促使公共危机事件的进一步破坏性传播。一些危机公关应对人员缺乏与新媒体打交道的经验, 对新媒体缺乏足够的认识, 不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信息的发布和传播, 在危机事件发生时不懂得利用新媒体引导舆论的发展, 从而使危机事件的发展带来越来越大的破坏力。

二、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的应对策略

1. 制定危机公关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严格完善的危机预警和控制体系, 紧跟新媒体发展的环境变化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危机公关事件发生时能够有法可依, 从未减少因公共危机突发事件而带来的各种损失, 保证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各项工作能够在法律范围内进行。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危机事件处理, 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 从而构建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 使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够更加清晰化和明朗化。

2. 增强相关人员的危机公关意识

只有在平常的工作中注重培养危机公关意识, 才能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 能够更有把握地应对, 尤其是对政府官员来说, 良好的思想观念和危机意识是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得力保证。政府官员要注重培养危机公关意识, 要学会善于利用外部资源对其危机公关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 可以聘请专业的公关公司或高素质的危机公关专家, 对政府官员进行危机公关应对策略的培训, 提高政府官员的网络引导、局势控制能力, 增强自身的危机公关意识和能力。政府内部还可以定期组织对成功危机公关案例的研究活动, 分析和总结危机公关应对的技巧和规律, 提 (下转第23页) 高相关人员应对公共危机时的处理和应变能力。

3. 提高应用新媒体技术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

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 都要提高应用新媒体技术处理危机公共事件的能力, 要改变传统的公共危机事件应对观念, 变革不适应新的传播环境需要的思维方式, 提高对公共危机事件的预测和控制能力。政府和企业都应建立相应的新媒体信息传播渠道, 注重对新媒体传播平台的维护和管理, 保证新媒体传播平台信息的及时发布, 充分利用好新媒体互动功能强的特点, 增加和网民的互动程度, 赢得网民的信任和支持, 这样一旦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 能够很好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和平台, 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 及时发布最新的事实消息, 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面对网络谣言的盛传, 政府或企业可以充分借助新媒体发布渠道及时发布最新消息, 使用恰当的语言鲜明地表达对事件处理的态度和原则, 最大程度上挽回公共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失。

4. 提高危机公关人员的专业素质

公共危机事件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不可回避的社会现象, 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应对, 更需要政府和企业注重对危机公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使危机公关人员能够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时更有能力从容应对。危机公关人员要不断提高危机公关意识, 注重自我素质的提高和管理, 当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 能够做出全面分析, 迅速找出公共危机存在的根源, 面对公众的质疑时, 要采取真诚的认错态度, 本着对受害者负责到底的原则, 实事求是勇于承担责任, 赢取公众的了解和信任, 将危机公关的细节工作做到位, 从最大程度上降低公共危机事件带来的损失, 还要注重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形象重塑工作, 努力将危机转化为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玉.网络舆论对政府危机公关的影响[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02)

[2]邓景.政府危机公关中的话语艺术[J].人民论坛.2012 (20)

[3]赖明忠.论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危机公关管理[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报.2009 (01)

[4]金星.舆论新格局下的企业危机公关[J].新闻传播.2013 (07)

[5]骆永寿.浅谈网络时代背景下企业危机公关[J].新闻研究导刊.2013 (09)

危机环境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人力资源,员工归属感

08年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全球, 其影响也慢慢向我国蔓延, 面对资金无助的窘迫, 企业纷纷通过调整人力资源战略以求突围。与发达国家汹涌澎湃的裁员大潮遥相呼应, 我国不少企业也加大了裁员、降薪的力度, 试图以此来降低成本, 抵御寒冬。企业的信心不足, 令职场动荡不安, 人心遑遑, 个个自危, 反过来又让企业军心不稳, 战斗力下降。

“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 行业不景气、人才流动加剧, 反而对一些有实力过冬的企业会带来更多的机会, 一边坐享危机“洗牌”中对手倒下的快感, 一边图谋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边大肆低成本网罗平时不敢奢望的人才。挑战的另一面从来都是机遇, 从某种意义来看, 这场经济寒冬或许正是人力资源业新春的开始, 是H R们大显身手展示价值的难得机遇。

一、金融危机下, 企业人力资源环境

自从2008年10月以来, “经济危机”、“裁员”等已成为网上热度窜升最快的词汇, 关于知名公司的裁员新闻沸沸扬扬。近来又有数家欧美大型企业宣布裁员消息, 咖啡连锁企业星巴克公司宣布裁员6700人并关闭300家分店;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决定今年将减少1万个工作岗位;全球最大企业管理软件厂商德国S A P宣布, 今年将裁员3000人以上。如今“金融危机”已成为无数企业、个人心照不宣的痛。公司倒闭、重组的信息屡见不鲜。这样的消息无论对在职者还是求职者都是沉重的打击。

现在的上班族整天诚惶诚恐, 小心翼翼地揣摩公司的政策和上司的脸色, 工作效率和热情大打折扣, 极大的降低员工的归属感。对企业来说, 裁员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营成本, 但实施起来也并非百试百灵, 另外, 采取不同的裁员策略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效果。

二、金融危机下更应增强员工归属感

1、盲目裁员严重打击员工的归属感

刚刚实施不久的劳动合同法一直以来限制了企业随心所欲的“自由”, 有些企业认为可以借此次机会大展身手大刀阔斧地进行裁员。笔者认为, 此类企业必须要认真对待裁员, 因为它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裁员不但严重地伤害了企业商誉, 更重要的, 它还会影响企业内部员工对组织的情感。组织内部长期工作的员工, 他们是企业传统、经验、知识的载体, 许多人还具有强烈的组织归属感。

2、适当的处理方法反而使人心更稳

对于不得不通过调整薪酬福利待遇、裁员减岗来降低成本的企业, 应通过自身专业的法律知识、公正公平的绩效考核、高效的沟通技巧, 从法、理、情等各方面巧妙周旋, 避免劳资纠纷, 把矛盾冲突消弭于无形, 化干戈为玉帛, 让降薪者无怒, 让被裁者无怨, 让留用者安心, 让管理者放心, 使减员降薪工作顺利进行而不致引发冲突。

某周报记者对截至2009年2月26日发布年报的1 0 2家上市公司进行调查发现, 这102家中2008年高管薪酬增加的有74家, 占比高达72.55%, 有10家公司高管薪酬增加1倍以上。这102家中有49家公司业绩出现下滑, 但其中有32家公司2008年对高管进行了加薪, 换句话说, 65.31%业绩下滑公司高管2008年也都获得了加薪。可见, 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妥善处理企业员工的情绪的重要性, 并已采取有效方法安抚员工情绪, 增加其对企业的归属感。

3、金融危机是企业储备人才的大好时机

对于国内许多处于高速发展的高技术、高风险的新型企业来说, 中高级管理、技术人才一直是它们渴望而不可及的。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国际金融机构普遍受挫, 海外巨头普遍忙于裁员, 相信在裁员过程中肯定有大量人才被流放至失业大军中, 其中不泛高级人才, 潜质型人才, 这无形中为国内一些有实力和远见的企业及机构提供了争夺高端人才的绝好机会。

猎头行业有关人士透露, 现在国内部分企业都已经开始行动起来, 通过猎头寻求自己心仪的人才。雇佣那些暂时失业的人才不仅可以从他们身上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及知识, 也能从他们身上吸取世界一流企业失败的珍贵教训, 调整企业文化、战略等, 更能大大提高这些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

三、总结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人力资源是当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 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可持续性, 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物质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通用汽车公司前总裁史龙﹒亚佛德说过:“你可以拿走我全部的资产, 但是你只要把我的组织人员留下来给我, 五年内我就能够把所有失去的资产赚回来”。这深刻地说明了物质资产易得, 人力资源难求的道理。人员的安排是否妥当、掌握设计是否合理、激励措施是否有效、考核提拔是否公平等问题, 将直接影响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进而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呼啸而来的金融风暴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企业要在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转变观念, 补偿被裁职工使其无怨言;感化留下员工使其愿意共度难关;吸引外来优秀人才使其将自己的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通过这三条途径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使他们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 真心实意为企业工作, 必将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王萍萍, 徐雄飞.从企业文化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08, (15)

[2]、郭宽友.浅谈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J]. 现代企业教育, 2008, (08)

[3]、肖才林.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启示[J]. 商场现代化, 2008, (31)

[4]、邓寿鹏.有挑战更有机会[J]. 通信世界, 2008, (42)

危机环境 篇8

海牛患上乳头瘤病毒

不久前,美国佛罗里达的兽医兼海洋动物病理学家马克·洛德为一头患溃疡病的海牛清理完疮口,将组织样本送到佛罗里达大学海洋动物研究所标本检测中心鉴定。化验结果让他和所有的同事都大吃一惊,是乳头瘤病毒。这是以往从未发生过的事,原本就已濒危的海牛,岂不更是亟亟可危了?

乳头瘤病毒可引发疣状物和良性瘤,具有传染性。在人身上这种病毒有100多种类型。最可怕的是,妇女一旦感染这种病毒,可引发宫颈癌。全球每天因此感染癌症的妇女有上千例,是女性癌症中的第二大致命疾病。

早在7年前,马克就在奥兰多市“海洋世界”一头名叫“凯格”的海豚身上发现过这种病毒。马克使出浑身解数挽救“凯格”,遗憾的是,3个月后“凯格”的疮口转成了鳞状细胞癌,4个月后“凯格”出现了极度贫血现象,是癌症病毒转移到了骨髓。以后又陆续出现过乳头瘤病毒感染其他动物的报道,但是感染海牛却是人们从未想到的,因为海牛具有超一流的抗感染能力。“海牛有高度完善的免疫系统,强大的免疫力使它们不会死于普通病症,它们通常死于衰老或人为原因。”马克说,“就连那些被摩托艇锋利的螺旋桨几乎劈成两半的海牛,经过抢救都能活过来。”可是小小的乳头瘤却会轻易置海牛于死地,同时可能使人类保护海牛的几十年的努力顷刻间前功尽弃!

海牛是种什么样的动物

海牛既是海洋中的稀有动物,又是海兽中的最小家族,总共才有4个品种。它们以海藻为食,与陆地的牛非常相似,所以动物分类学家称它们为“海牛”。海牛体型庞大,行动迟缓,常年生活在浑浊的环境中。繁殖能力又很低,小海牛的哺乳期2~3年,每年有30%的海牛死于人为的意外事故,而小海牛的成活率还要低于这个数字。所以海牛成为濒危动物是很自然的事。

一头大海牛足有1400公斤重,每天要吃掉近100公斤的海藻。坚硬沉重的骨骼不仅用来支撑庞大的身躯,还能在潜水时克服肥厚脂肪的自然浮力,起到下潜的作用。海牛的性情温和乖巧,很愿意与人类亲近。研究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教会了它们配合自己的研究,如它们会听话地抬起胸鳍让人采集血样,还会打滚和往标本杯中排泄等。

因与过往的渔船、快艇发生碰撞,每年都有数百头海牛死于非命。为了探明海牛的聚集地,以限定船只的最高时速,科学家在20头野生海牛的尾巴上安装了一个套,从这个套上伸出一条硬挺的系锁托住在水面上的一个电子发报机。这个发报机会发送电子信号给人造卫星,这样科学家就会清楚地了解海牛在哪里待的时间最长。

经过深入研究,科学家逐渐掌握了海牛的其他秘密。它们不仅不具备像鲸鱼、海豚那样的回声定位系统,视力也很微弱,基本上就是瞎子。不能听又不能看,那海牛是靠什么寻找食物的呢?

原来,在海牛身上散布着3000多根触毛,每根触毛的毛囊上都有20~50条神经纤维将外界的信息传达给大脑,而一般的哺乳动物的毛囊上只有5~10条神经纤维。尤为神奇的是,海牛脸上的触毛比身体的其他部分多30倍。嘴和鼻子多肉的宽大空间叫口区原面,此处散布着大约600根粗壮的触毛。马克·洛德在研究中发现,每当寻找食物时,海牛就让这块口区原面紧绷发光,然后闭着眼摸索。马克说:“如果它们喜欢感觉到的东西,它们就会像婴儿那样试着嚼一嚼。味道如果不对,就吐出来。”生长在上下唇的较长较硬的触毛还能伸出去抓东西,就像嘴边长着几双小手一样。

有了这些触毛,海牛就不用看也不用听,毛囊周围的神经纤维会清楚地告诉它们水下压力波的运动,而这种压力波就是海牛的耳朵和眼睛。

稀疏而灵敏的触毛能够帮助海牛感觉水流和潮汐的变化,分辨靠近自己的动物、食物和礁石等活动的或固定的物体。具备这些简单的功能已经足够了,因为海洋中像它们这么大的食草动物,根本没有具有威胁的竞争者。

海牛的致病因竟是经济衰退

海牛命运最悲惨的时期是20世纪初,肆意捕杀、频发的与船只的碰撞、钓线的缠绕及防洪闸门的挤压几乎让它们消失殆尽。后来美国等国家发起拯救海牛运动,制定了严格的相关法律法规,其中包括对故意伤害海牛的行为严加惩处、在海牛活动的水面限制所有船只的航行速度等,才使海牛的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就在人们对海牛的命运稍稍松一口气时,突然传来海牛感染乳头瘤病毒的消息,让人们还未放下来的心一下子又悬了起来。

美国的海洋生物保护机构立刻聘请以马克·洛德为首的专家组着手调查海牛染病的原因。让很多人没有料到的是,造成海牛厄运的竟是美国的经济衰退。

原来,在海牛的体内早就存在乳头瘤病毒,它们与海牛共同生长进化恐怕已有成千上万年的时间了,在海牛保持正常体温的情况下,它们共生共存,互不干涉。后来,经济衰退导致一些发电厂和造纸厂关闭,而过冬的海牛恰好是依靠这两种工厂排放的热水来保持体温的。(也正是这种人为的温暖,改变了海牛过冬迁徙的习惯。)于是意外的寒冷导致海牛体质虚弱,病毒便乘势而发。海牛的最佳生存水温为25℃,23℃还能勉强对付,一旦低于22℃,它们身体器官的功能就会明显减弱。每到这个温度时它们便会挤在一起相互摩擦,借以取暖。乳头瘤病毒是传染性很强的病毒,一头海牛在另一头海牛身上蹭的时候,病毒就会通过伤口或擦痕传播。不仅如此,马克认为只要一条鱼在某头海牛的疮口处咬上几口,然后再去咬另一头海牛同样会造成病毒的传播。

危机环境 篇9

一、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概念和原理

(一)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概念

对于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就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危机势头进行预先的警报,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危机发生前早期的控制活动。危机预警是企业经营中矛盾关系的一种连接,随时的对企业的运行进行监督,当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或是发展中有危机因素存在,危机预警机制就是对其进行及时的控制处理,为企业发展排除干扰,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二)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原理

饮料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都是在危机和安全中来回的变化。危机的发生会随时的对企业经营造成重大的损失,危机预警就是提前的对这种潜在危机隐患进行控制,避免企业陷入困境。

二、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内容

危机预警管理的内容主要分为预警和预控两个部分,然后将这两个部分进行细分,比如预警就划分为监测、识别、诊断、报警,而预控的划分相比预警来讲更加的简单,主要是组织准备、风险的控制及危机处理计划的制定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预警

预警的监测是危机预警处理的前提条件,监测的内容主要是对饮料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及时的监测,侦查有无危机因素的存在,识别主要是根据监测的目标的具体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识别的指标是在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经营趋势上升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一识别的结果和企业的外部环境相结合,就可以具体的进行危机因素的判断,诊断的`任务是比较复杂,它是在很多的危机因素下寻找到主要的矛盾因素,并对其产生的矛盾因素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判断结果,最后对可能的危机发展的趋势进行准确的描述。预警就是对于危机因素达到事前设定的预定值后进行及时的警报处理,根据危机因素的存在,主要是将危机分为轻度警报、中度警报、重度警报,因此,从警报的程度就可以判断,对企业造成危害的大小。

(二)饮料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预控

危机预控的组织准备是危机进行预警的前期基础,组织准备是非常重要的,组织准备包括对危机处理人员进行集中的任命、进行任务安排和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来确保危机预控方案的正常实施,危机控制就是对于预警中的警报进行监测,对潜在的危机进行有效的控制,在饮料企业的内部若是哪个管理部门出现了问题,就对其部门进行纠正处理措施,防止部门问题的扩大,另外若是危机因素的危害已经蔓延至企业的各个部门,则就需要企业上下进行一次大的调整动态,来保障企业的安全运营。危机处理计划的制定比较简单,就是将危机控制中的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处理,这时候危机处理计划就是危机控制的管理的领导,整个危机处理计划的有效实施,不管对于危机控制,还是企业危机因素的消除,都非常重要。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经营危机预警机制的发展

随着饮料企业的发展,随之出现危机因素也会增加,这也是很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危机因素对于企业的发展会进行无限的放大,导致企业难以发展。危机预警的存在就是将危机因素进行消除,使企业得以不断的发展,此外,面对现在高科技网络环境,危机预警可以和网络环境进行相互间的融合发展,这样能更加有效的处理企业经营中的危机,在现今的发展中,饮料企业也可以在网络环境的监督下,不断的进行经营管理的改善,将危机因素消灭在萌芽中,这样一来,网络环境反而成了企业发展的助力器,使饮料企业在竞争中牢牢的占领市场,从而推动饮料企业长久的发展。

四、结束语

危机环境 篇10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传播特征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形态,其确切定义目前学界和业界尚未达成一致。蒋宏和徐剑认为,新媒体是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新型媒体[1]。匡文波认为,新媒体就是指借助计算机传 播信息的 载体,包括互联 网和手机 媒体[2]。笔者倾向采用李丹丹的观点: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用户可以双向选择和沟通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3]。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在信息传播上主要有以下新特征:一是传播速度的快捷性。新媒体传播是一种借助互联网的数字化传播,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不受传统媒体印刷、运输、发行等因素的限制,信息上网的瞬间便可同步发给所有用户。二是传播主体的多元性。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介入信息传播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任何个人只要有一个新媒体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采集和发布信息,人人都成了自媒体,使得传统媒体时代“把关人”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三是传播对象的互动性。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一般是单向的,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无法有效进行双向沟通。新媒体则具有人际传播的互动性,受众可以对接收到的信息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受众者之间也可以就某一观点或事件进行多对多的交流互动。四是传播内容的多样性。新媒体是一种多媒体传播,可借助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同时还具备信息检索功能,对受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格局,对高校危机管理也是一把双刃剑,若运用得当,则对危机处理有很大的帮助,若不能充分利用或运用不当,就会对危机处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管理面临的机遇

1.危机信息的监测与收集。传播学理论表明,大众传媒具有与生俱来的环境监测、文化传承、宣传和舆论、协调社会以及给予地位的功能作用[4]。在新媒体环境下,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线下的危机都会在线上体现,而线上的焦点也都具有引发线下对抗的可能性。高校管理者通过充分运用新媒体的舆情监测功能,在危机事件发生前,能够敏锐地监测到危机征兆或风险信息;在危机发生过程中,能及时关注危机的发展动态,掌握师生对危机信息的反应和心理动态,尽早采取相应措施,从而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甚至避免危机的发生。

2.正面信息的传递与沟通。信息通常有先入为主的特点,当正面信息未及时向师生和社会公众发布时,错误消息、谣言、偏激的言论及观点等负面信息就会乘虚而入,影响师生和社会公众的正确判断。在危机发生时,出于生存和安全需要,人们往往都希望在第一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关于危机的信息。为此,高校应充分运用新媒体,通过学校门户网站、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平台、校园BBS等及时、准确、客观地发布与危机相关的各种正面、权威信息,满足师生和社会公众对危机相关信息的需求,减少认知中的不确定性,从而避免危机的进一步扩大。

3.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化解。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网络舆情的引导非常重要,如果引导得力,危机会朝着有利化解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给高校危机处理带来负面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通过“议程设置”和培养“意见领袖”,在网上营造积极向上、理性交流的氛围,取得舆论主动权,引导师生和社会公众对某一“事件”或“问题”进行理性、客观、公正的审视,形成正确、理性的观点和看法,使舆论朝着有利于危机化解的方向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管理面临的挑战

1.新媒体传播的超时空性加快了危机形成的进程。新媒体传播作为一种数字化传播,其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时效性强,还能实现同步传播与异步传播的相统一,超越了时空的羁绊。新媒体在为信息传播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引发高校危机事件的风险信息借助新媒体,其传播范围就会急遽扩大,瞬间便会天下尽知。随着利益攸关方泛化致使参与人数迅速增加,在网络舆论的煽动下,会导致“事件”的不断升级,大大加快了危机从点到面爆发的进程。

2.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加大了危机爆发的强度。与传统媒体只能单向传播不同,新媒体可以双向甚至多向传播,改变了受众只能接受信息而不能传播信息的局面,使得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的这种互动性使得“把关人”传播信息的权利被大众分享,加之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匿名性和监管的缺失,使得人人都可成为具有较大自由度的信息发布者。高校聚集着大量运用新媒体的青年学生群体,这个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够客观和全面,思想容易偏激,极易被隐匿在校园内外的所谓“揭幕者”以及后续的“造谣者”、“煽情者”这些危机事件的重要推手所影响和利用,出现网上言论和网下行动的高度互动,继而导致学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爆发,严重破坏学校正常的秩序。

3.新媒体传播的扁平性增加了危机控制的难度。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事件能否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危机事件参与人和危机事件管理者双方信息搜集、交流以及反应的速度。作为包括危机事件的引发者、动员者以及行动者在内的“参与人”群体,他们之间借助新媒体平台,可以实现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零距离”、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扁平化链状传播,大大加快了危机事件的发展进程。而对于高校危机管理者群体,科层化的组织体系使得危机信息的传递和任务的传达通常按照层级进行且很少越级,高校危机管理者很难迅速了解变化着的事态信息,加大了及时做出正确决策的难度,以致难以有效控制危机的进一步升级扩大。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管理的应对策略

著名的危机管理理论大师巴顿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 大的伤害[5]。新媒体环 境下,高校危机事件呈现出的新特点,使得原有的危机管理模式难以有效应对。高校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针对危机潜伏期、危机爆发期、危机消退期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创新危机管理策略,对危机进行积极有效干预,从而达到预防、控制或消除危机不良影响的目的。

(一)危机潜伏期的预警机制

1.建立舆情监测机构。高校应对传统的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及其工作组内部架构进行调整,成立专门的舆情信息监测工作组,建立一支专业、精干、高效的工作队伍,及时把握各种新媒体中有关危机的动态,对舆情信息进行全时监控,对相关舆论进行综合分析,对有害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将危机事件的苗头化解在萌芽状态。

2.完善信息沟通机制。高校许多危机的发生,与师生利益受到侵犯后找不到合适的诉求表达渠道或渠道不畅有关,致使他们转而借助媒体或用不恰当的行为来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或发泄自己的不满。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利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校园信息平台、QQ群、电子邮件等在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之间建立便捷的信息连接通道,针对师生的利益诉求与思想困惑,第一时间做出恰当回复并适时解决,避免由于沟通不畅、信息误解而引发危机。

(二)危机爆发期的引导机制

1.通过“意见领袖”引导舆论。“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意见领袖”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的两级传播。在危机发生时,高校应通过安排“意见领袖”和优秀网络写手在网上发表观点、言论以及与师生进行在线交流来引导舆论,以此来强化主流言论,弱化非主流言论。师生和社会公众根据“意见领袖”提供的观点和看法进行价值判断,通过相互讨论或与“意见领袖”进行沟通交流,逐渐形成客观、公正的观点和判断,进而调整自己不理性的态度和行为。

2.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危机发生时,正确一致地传达组织对外发布的信息非常关键,因此,建立统一、权威、规范的信息发布渠道就显得非常必要。高校应选配经验丰富的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学校新闻发言人,借助新媒体或者传统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发布“官方”信息。新闻发言人通过对群体性、负面性、突发性事件予以快速回应,及时主动表明学校的立场、态度以及相关工作进展,主动寻求多方支持和信任,从而防止因网络舆论倒逼式的回应或挤牙膏式的信息发布使危机不断升级。

(三)危机消退期的恢复机制

1.高校形象再塑。危机会导致形象和声誉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高校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形象再塑的功能,通过民意疏导以及正面宣传,实现高校形象的重塑。一是做好民意疏导。对危机中受到不良影响的个人或群体,要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及时疏导情绪,消除当事人内心的阴影,防止因心理异常导致新的危机产生。高校可设立专门针对师生心理问题的网站,或者建立心理知识交流和心理咨询的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灵安抚,帮助他们尽快走出阴影[6]。二是加强正面宣传。高校通过主动联系校内外媒体跟踪报道学校危机处理的善后情况,坦诚地表明学校应对危机的各种举措以及工作中的失误与不足,让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了解整个危机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学校在危机事件中的责任和担当,取得师生和社会公众的谅解,使学校的名誉和形象逐步恢复。

2.危机事件的总结反思。危机事件过后,高校应借助校园论坛、贴 吧、QQ群、微信平台 等新媒体,组织管理人员、师生代表、专家学者、相关家长,通过在线交流、论坛跟帖、访谈等形式,共同参与对危机的事后评价。师生及社会公众通过新媒体,全方位地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对校园危机事件的起因、过程和处理对策等进行评论。高校管理部门借助新媒体平台接受师生及社会公众反馈,对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对危机事件解决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总结。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危机管理体系,确保今后危机发生事前能有效预防、事中能高效处置、事后能尽快恢复。

摘要:新媒体传播具有方便快捷、主体多元、互动性强、内容多样的特点,对高校危机管理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校管理者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危机预警、舆情引导、形象修复等方面的优势,创新危机管理策略,构建适应新媒体时代特点的高校危机管理应对机制。

上一篇:关系协作下一篇:课件制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