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人口三篇

2024-06-12

失业人口 篇1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我国城镇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仅2003—2009年年均创造非农业就业岗位1600万,年均新增城镇就业1000万左右[1]。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巨大转变,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目前劳动年龄人口虽仍在增加,但增速正逐步减缓,预计会在“十二五”末期停止增长。劳动年龄人口的这一变化趋势意味着劳动供给的总体压力在不断减弱,但由于城市化水平相对于工业化的滞后,非农就业比例滞后于非农产业化水平,因此我国的就业压力仍然十分巨大。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和新的劳动供求形势下,掌握我国劳动力市场发生的变化对于未来制定正确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和方针有着重要意义。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虽然不是专门的劳动力市场调查,但其关于就业和失业的定义基本遵循了国际标准(国际劳工组织),这就为本文提供了较为全面、准确的数据来源。本文主要运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通过对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特征的分析,从中发现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二、基本状况和特征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整体呈现劳动参与率高、失业率低的状况

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得出,2010年我国总体就业率为68.92%,劳动参与率为70.96%,失业率为2.88%。

劳动参与率方面,如表1所示,2009年发达国家德国、韩国、日本、美国等国的劳动参与率都保持在60%左右,而欠发达地区如泰国、巴西的劳动参与率基本高于70%。原因主要是欠发达国家工资和

收入长期保持极低的水平,一般家庭单凭一个人的工资收入难以供养一家人,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进行劳动,劳动参与率水平被推到较高状态。我国的劳动参与率为70.96%,在世界范围内相对较高。

2010年我国整体失业率为2.88%,相对其他国家来说失业率较低。对比张车伟(2003)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2000年城镇失业率达到8.27%[2],2000—2010年10年来,城镇失业率下降迅速,2010年城镇失业率下降为4.84%,就业压力得到极大缓解。当然,张车伟对城镇失业率的估算是以15岁以上人口为口径进行统计,本文是以16岁以上人口为统计口径,对结论有一点影响,但影响不大。本文认为,城镇失业率的快速下降与我国快速转变的人口结构有一定关系。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虽然仍在增加,但增长速度正逐步减缓,联合国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也将在2015年前后达到峰值10亿人左右,2015年后,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占总人口比重都将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这一变化趋势意味着劳动供给的总体压力在不断减弱,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势的减缓,城镇未来劳动供给的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乡村失业问题严重,隐性失业率高

分城乡来看,如表2所示,我国城镇就业率、劳动参与率无论是总体水平还是每个年龄阶段均比乡村低,特别是24岁以下年龄组和55岁以上年龄组。低年龄组的乡村劳动参与率较高,说明农村年轻人较早进入劳动力市场而没有进一步接受教育和培训。高年龄组乡村劳动参与率较高则说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不得不继续参与劳动以维持正常的生活需要。尽管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大学生仍然属于社会的优势群体,而乡村16~19岁年龄组劳动参与率已达43.22%,近一半的青年人提前进入劳动力市场。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和经济技术的发展,这些年轻人在缺乏高等教育的背景下能否顺利融入未来社会,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不仅对他们个人来说是一个严重问题,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是重大问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出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较低导致农村居民放弃教育提前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事实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而55岁以上的乡村居民劳动参与率过高反映的社会现象也不容忽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乡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从表2看,乡村65~69岁年龄组的劳动参与率仍然高达51.49%,反映出农村老人的就业意愿较高,而城镇在这一年龄组的劳动参与率仅为15.49%,反映出城乡在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障上的巨大差异。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在城市安定下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也正面临瓦解和崩溃,农村老人“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状况十分严峻。

从失业率看,城镇失业率保持在4.84%,而乡村失业率仅为1.21%,几乎不存在失业。但是农村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这是公认的事实,而如何测算隐性失业量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近年来,学者们为考察我国农村隐性失业率提出了各种方法,比较典型的有国际标准模型法、调查抽样估算模型、农作物播种面积法、简单国际比较法、刘易斯估算法以及乔根森估算法等。

根据农业就业的定义,农民在有效生产时期内从事生产并取得一定报酬则属于就业,而在生产周期外又无其他能够取得收入的工作定义为失业。冬季一般属于生产淡季,大部分农民都闲置在家不从事生产(少部分农民从事大棚作物可以忽略),从这个角度本文计算出仅从事农业生产人群一年的失业率。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抽样调查数据,我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为279万人,占乡村就业人口的70%,而占城乡就业总人口的39%,我国的就业率为68.92%,也就是说乡村从事农业的人口占到全国经济活动人口的0.39×68.92%=26.88%,由此可以计算得到由于农业的季节性产生的摩擦性失业率为26.88%×0.25=6.72%(0.25为不能从事农业生产的冬季)。理论上失业率是指愿意就业的劳动力总数中那些还没有被雇佣的劳动力比例,按照这一标准我国农村由于生活水平低,相当部分的农村人口是愿意参加工作的。照此计算,我国农村的失业水平还要更高,农村失业问题相当严重,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待进一步转移。

(三)男性劳动参与率高于女性,女性失业率高于男性

2010年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达到63.73%,除泰国外,如表1所示,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不仅高于高收入国家,还高于中低收入国家。从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差异来看,我国男性劳动参与率比女性高7.23个百分点,男性就业率比女性高14.42个百分点,而女性失业率比男性高0.31个百分点。

分年龄来看, 不论男女失业率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在下降过程中,分性别来看,女性的失业率普遍高于男性,在20~50岁年龄段,女性失业率均高于男性,只有2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女性失业率接近或低于男性,这就需要把失业率的变化和劳动参与率的变化结合起来观察。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远低于男性(见表3),除20岁以前,几乎在随后所有的年龄段上,男性劳动参与率都要高于女性,总体高出14.42%。其中,50~59岁的男性劳动参与率高出女性约27个百分点。女性劳动参与率在40~44岁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且49岁以后下降的速度更加迅速,其中50~54岁组的劳动参与率与45~49岁组相比,下降17.64个百分点。男性劳动参与率虽然也在45岁以后开始下降,但下降幅度要小得多。其中,55~59岁劳动参与率仍然能达到80.40%。劳动参与率的年龄性别差异意味着女性在50岁以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速度加快了, 失业率的性别差异基本上能够解释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失业率高是影响劳动参与率的重要因素。

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在2010年为67.9%,比“六普”得到的数据63.73%要高出不少,但前者统计的是15岁以上女性劳动参与率,本文统计的是16岁以上女性劳动参与率,但从趋势上看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在1992年达到73%的最高点后呈下降趋势。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对于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现阶段全球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情况下,劳动供给受限于人口的老龄化,增长乏力,而女性劳动参与率又呈下降趋势,这严重影响了女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单位:%

数据来源: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分年龄、性别的 16 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状况"计算而得,本表数据均为城市、镇、乡村数据总和,下同。

(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反而就业率更高、失业率更低

一般来说,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培训水平越高,失业的可能性越小,但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最高失业率出现在高中、大学专科这一教育水平上。大学专科男性的失业率达到5.23%,高中毕业女性的失业率达到6.94%;其次是大学本科失业率在4%左右;研究生以上和高中以下学历失业率较低;其中失业率最低的是未曾接受过教育的人和上过小学的人。但是结合劳动参与率来看,未上过学的人劳动参与率非常低,这类人群很难在劳动力市场上找到工作,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就自然退出了劳动力市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受教育程度非常低的人失业率也低这一现象。另外,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初中文化的劳动者劳动参与率最高,且失业率也较低,这与我国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的经济产业结构有关,这一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供需相对平衡的状态。对比初中教育阶段和大学本科教育阶段的就业率、劳动参与率和失业率,“六普”数据为现阶段“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提供了有力证据。

虽然从现阶段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来看,受教育程度与劳动参与率并不呈现标准的线性关系,但总体上讲,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也越高,而且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与男性就业率上的差距也在缩小,因此提高受教育程度是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实现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转型、缩小劳动力市场性别差异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一)农村青年和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畸高

一系列城乡分割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村户籍人口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一方面,农村青少年放弃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权利,过早进入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农村居民老无所依、老无所养,这些都造成了农村青年和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畸高。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既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公平的体现,也是我国难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乡一体化的最大原因。打破影响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公平与效率的重要途径。针对农村青少年过早放弃学业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一现状,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让农村青少年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而且,因为他们的社会资源较少,在大学毕业寻找工作时,与城市生源学生相比处于一种不公平竞争的状态,国家和社会应该对农村生源学生予以关注,提供更多的帮助,不能让贫穷和落后代代相传,否则必将影响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对国家的长治久安造成不利影响。

单位:%

(二)农村隐性失业依然严重

虽然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我国乡村的失业率仅为1.21%,但这一数据并不能准确概括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状况。仅按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的隐性失业率来估算,我国农村的失业率就达到了6.72%。面对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和劳动年龄人口在不久将出现的负增长,大家要清醒认识到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城市化依然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城市化的实质就是人口的城市化以及人口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力市场供给的源泉仍然是农村剩余人口,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的有序转移不仅是解决农村隐性失业的最好办法,也是实现我国城市化战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

(三)城市化的滞后发展造成城镇失业率不断上升,同时也影响了持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我国目前的人口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非常不匹配,2010年,我国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是10.1%、46.8%、43.1%,而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为36.7%、28.7%、34.6%。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错位说明我国目前仍处在重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单位劳动力装配的物质资本存量不断提高,产业扩张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相对被压低。同时,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城市中最主要的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因此,要加快有质量的城市化进程,让市场来有效配置资源,发展民营资本,发展第三产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调整政策,顺利实现经济和产业的结构升级。

(四)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持续下降和女性失业率偏高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要增加对女性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女性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其次,要促进技术进步,促进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女性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从而促进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再次,鼓励家政服务行业的壮大,既能增大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又能减轻女性在家庭中的负担,使其能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最后,要提高女性工资待遇和升迁机会,缩小与男性的差别,甚至有所照顾,让她们增强劳动意愿,实现社会价值。

摘要:本文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城乡、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多角度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失业及劳动参与现状和特征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我国乡村人口特别是青少年和老龄人口劳动参与率畸高,城镇失业和乡村隐性失业比较严重以及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失业人口 篇2

关键词:结构性失业 失业原因 兰州

中图分类号: F121文献标识码:A

一、兰州城镇人口失业现状

兰州市失业人口从劳动力来源看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①城市剩余劳动力;②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部分;③其他劳动力来源。

(一)劳动力年龄结构与失业率

兰州城镇人口失业率中,出现了两个失业高峰:16-19岁和20-24岁两个年龄段组成的一个大高峰,其失业率分别10.63%和10.11%,远远高于总人口5.12%的失业率;其次是25-29岁年龄人口组成的小高峰,其失业率为6.51%。其他年龄段人口失业率呈现出一个典型的区间:即30-59岁阶段,表现为失业率处于2.54%-4.73%,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人口失业率呈下降的趋势。

(二)失业人员结构构成

数据资料显示,在城镇调查失业人员中,被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失去工作的占到29%,在所有失业问题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数据显示:毕业未找到工作的失业人员规模达到19%。且学历层次也逐步升高,甚至包括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在众多的失业人员中因本人原因导致失业的占到10%。

(三)城镇失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兰州市城镇失业人员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达78%,且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失业率呈现绝对性的下降趋势。

二、兰州人口失业原因分析

兰州市城镇人口失业的原因错综复杂,总的来说分为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的矛盾、劳动力市场分割明显、人才培养方式不利、个人主观性原因等。

(一)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和结构性矛盾

劳动力供给的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是兰州城镇人口失业的深层次的原因。我国城镇劳动力的供给包括三部分:城市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部分,其他劳动力来源。劳动力供给的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是兰州城镇人口失业的深层次的原因:

1.总量性矛盾

资料显示兰州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13.14%;15-64岁人口占78.09%;65岁及以上人口占8.77%。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3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23个百分点;而建国后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出生的婴儿,目前正处于16-24岁之间,且这一阶段的劳动力的供给量在快速增加,但同时处于这一区间的劳动力人口的失业率却是在所有各年龄阶段的失业率是中最高的,分别为10.63%和10.11%,是平均失业率5.12的两倍左右。

人口规模的增长,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人口增长15.07%。在劳动力较快增长速度的情况下,兰州经济增长并没有呈现出同样的快速增长的趋势,而是出现了较少的就业增长。

2.结构性矛盾

兰州市劳动力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地区分布等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适应,存在突出的结构性失业。

(1)不同性别失业人员不同年龄段失业原因差异

①男性在不同年龄段所体现的失业主要原因在不同年龄段中以16-29岁年龄段的登记失业总人数中由于毕业后未工作原因在该区间中所占比率均较高,因此毕业后未工作是这一阶段男性人口失业的最主要原因。

据资料显示在30-44岁年龄段登记失业总人数中由于单位和本人原因导致失业成为男性在这一年龄阶段失业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男性失业原因中因料理家务而失业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和登记失业总量中所体现的30-44岁年龄段料理家务是导致这一年龄段失业的主要原因存在明显的差异,所以总量中所体现的在这一年龄阶段因料理家务原因导致失业的主要原因,实质上是造成女性失业的显著性原因之一,而非男女共同的;45-59岁则呈现出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的显著性特征。

②女性在不同年龄段所体现的失业主要原因中因料理家务原因导致失业的原因在整个女性就业阶段16-55岁存在显著性特征,成为影响女性失业的最为持久的主要原因,且呈现出典型的高峰期即25-39岁段,其中尤以30-34与35-39岁最为显著,表现出了高达52.82%与44.13%比例。

③不同性别的失业人员失业原因差异

男性与女性在导致失业的原因中,存在较大差异的为料理家务这一原因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男性只占到影响失业的所有原因中的2.05%,而女性则高达32.2%,这说明导致失业的原因存在由于性别差异而表现出的显著性特征。

(2)不同教育程度失业人员失业原因差异

据资料显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兰州城镇失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之第五次人口普查虽然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教育程度在大学专科以上人员毕业后未工作原因在所有原因中最为显著达到了40.87%,其次才依次为单位原因的19.06%和本人原因的11.04%,这一群体体现的毕业后就业困难折射的是高等教育体制的问题,它集中的表现在供求结构矛盾问题上,而非数量过剩问题。

高中程度的人员最为突出的失业原因为单位原因,表现为38.83%,表明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这一群体因处于夹心层的特点,企业用人对这一群体的态度也处于较为尴尬的局面,导致造成这一群体失业的主要原因。

初中及以下程度的人员失业的原因主要是有两方面的原因:即因单位原因导致的失业占到26%和因料理家务导致的失业占到24.71%。而导致失业的各种原因中因单位原因导致的失业人员最多,占到所有失业人员的28.78%。

(二)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的矛盾

正面看产业结构的演讲会推动兰州地区经济增长,而经济总量的增长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且随着三产间比重的此消彼涨,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将吸纳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使经济步入良性循环,从而改善就业状况。

负面看产业结构变化将导致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因不同产业的技能要求不同,所以劳动力在产业间转换时,由于专业技能短期内无法达到,这使得劳动力的供需脱节;且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由资本密集型产业取代,导致劳动力需求下降。因此,产生了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的矛盾,进而失业出现。

(三)个人主观性原因

1.个人就业期望值过高

在求职时过于追求那些高工资、晋升快的热门专业,不愿接受那些普通的低工资职业,尤其高学历的求职者。

2.择业技能低且观念落后

从兰州市的情况看,一方面,大量产业工人普遍不重视职业培训,与此同时,部分失业人员尽管自身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等条件较差,但他们对工作性质、工作条件、工作报酬要求却很高,对职业的认识有偏差;另一方面失业者择业观念落后,与市场体制不相适应,也是造成失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完善我国失业人口统计体系的思考 篇3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大,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失业的现象在所难免,现行的有关失业人口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存在一定的漏洞和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尤其是统计系统里不包含农村的失业人口,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可以改善我国在失业人口统计的体系,从而使得社会更加和谐。

关键词失业人口 统计体系 完善措施和建议

我国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统计为接近13.5亿人,在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里,由于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和调整和转变,失业的人数会越来越多,失业人群也将逐渐成为国家的一个负担,如何合理的解决失业问题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因而对于失业人口的统计必须准确,保证这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风向标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一、失业的相关概念

在进行失业统计之前,一定要明确失业与就业之间的界限。在经济学上失业的定义就是劳动力处于闲置的状态,劳动力运用生产资料进行有效的生产劳动。而失业人口就是在人才市场上没有得到相应的劳动岗位,在寻找或者等待劳动机会的群体。有效的分类就是:(1)因劳动合同的终结或者中结,当下正在寻求有报酬的岗位的人;(2)没有受雇工作过,正在找工作的人;(3)已经退休的人员,想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工作,在找寻有报酬的工作的人;(4)当下没有工作,但准备在一定的时期后开始新工作的人;(5)暂时的被解雇,但没有得到薪金的人。在我国的劳动法中规定失业人员的定义是,户口为非农业的成年人,达到法定的劳动年龄,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但没有就业,并在所在地的就业服务机构中心进行了求职登记的人。

二、我国现行的对失业人口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现在对于失业人口的统计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改进,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主要体现在事业统计的体系中不包括三类人群:农村户口的失业人口;老年人口;城市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首先,在我国的劳动法中规定了只对城镇的失业人员进行统计,而对农业户口的失业人员采取忽略的态度,但事实是不做统计的失业人员占到社会失业人口的一大半,这样使得我国的失业队伍表面上开起来很小,但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的劳动力占到国家人口总数的70%,由于现在农村耕地的减少,生产方面对技术的要求提高,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下降,使得我国的很多地区的农民闲置,这导致农民工市场的泛滥,形成大量的潜在失业人口。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当下我国的劳动力拥有的平均耕地面积是4.2亩,而根据当下的生产力水品来计算,应该拥有的耕地面积应为8亩,这就代表我国农村需要将1.5亿的剩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另外,根据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相关政策导向,农村今后每年会增加五百到六百万的过剩劳动力。 其次,在老年人口的方面,我国劳动法限制是男至60岁,女至55岁,这种规定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已经需要进行改变,超过规定年龄的人口不进入失业统计的范畴,这样将失业人口的规模进一步的缩小了,国际上在失业人口这方面只限定了年龄的下限,没有上限,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劳动能力可以维持的年龄已经超过的规定的年龄。再者,曾经在国有企业工作过的下岗之后,并没有纳入失业人口的统计范畴,下岗是在我国经济体制变革过程中必经的.过程,这部分人只是从原先的单位领取所谓的救济金,基本的生活费用,根据我国的研究表明,在下岗的职工中,大约有75%需要再就业,因而他们也应该纳入失业统计的范畴。

三、改进现行失业人口统计体系的有效措施

失业的问题既是社会问题又是国家问题,关乎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保障。只有做好就业的相关工作方可杜绝社会不和谐声音的出现。我们需要做的是建立合理的科学的统计制度和手段,能够为政府及时而准确的提供相应的数据。

★ 关于完善财务分析体系的几点思考

★ 完善我国税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 完善我国民事优先权制度的立法思考

★ 完善我国水资源流域管理制度

★ 浅析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

★ 完善饲料标准体系确保饲料安全卫生

★ 试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缺失及完善

★ 我国合同法第的完善论文

★ 我国域外送达制度的完善

上一篇:吉利集团下一篇:建筑安全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