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认同十篇

2024-05-02

教师专业认同 篇1

一、教师教育者专业身份认同界定

“实现教师认同, 是培育教师最基本的任务与前提。”[1]“教师的专业认同是指教师对自身专业活动的理解、接受与认可。”[2]有研究者以高文对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连续统一体的观点为依托, 提出了“客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和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划分”[3], “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并不认为教师教育的目标是一种来自外部的硬性规定。这种目标必然指向教师的内在心灵世界, 并且它的存在对于教师教育而言更多是一种牵引和导向, 主观主义教师教育范式的目标追求是构建‘信念’和‘认同’”。概括而言, 身份认同就是教师教育者自身与外部社会对教师教育者角色期待在认知、情感、意志各个方面达成的双方统一。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身份认同是教师教育者从内心了解并赞同社会与个人对于教师教育者的角色期待, 其中不但包括了理性认知, 更需要情感归属以及专业身份认同坚守或发生变化时所需要的意志力支持。但是, 就目前国际范围来看, 教师教育者群体内的专业身份认同还远未达成一致。

二、高等教育机构教师教育者专业身份认同

( 一) 高等教育机构教师教育者的来源

从目前世界范围看, 教师教育者的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原来的中小学教师转变为教师教育者, 一是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等教育从教的人员。

在欧盟国家中, 荷兰是教师教育者研究相对比较成熟的国家。荷兰的高等教育为双重系统, 包括了以科研为主的大学和不将科研作为主要任务的专业大学。荷兰的教师教育主要在专业大学, 教师教育者一般具有本科或硕士学位, 只有近年来才被鼓励做研究。荷兰有三类教师教育机构: 培养初等教育师资和培养初级中学教育师资的均是专业大学, 培养中学高段师资则在传统大学。在专业大学里, 占据比例较大的教师教育者是从中小学教师转变为教师教育者的, 他们往往拥有比较丰富的基础教育从教经验, 但学历并不高, 一般对他们也不做科研的硬性要求。但对于比例较小的在传统大学里任职的教师教育者, 则在学历和科研方面要求较高。

在其他国家中, 美国是依托专业组织研究教师教育者的代表性国家。美国的教师教育与大学化的关系演变经历3 个阶段, “教师教育与大学的分离、教师教育与大学的联合、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制度化”[4]。到20 世纪60 年代, 独立的师范院校基本已经消失, 绝大多数师范学院演变成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 教师教育成为了大学教育的一部分, 因此教师教育者自然也都提升到了大学教师这一层级, 对于他们的学历、科研等要求与一般的大学教师的要求保持了一致。由于美国对教师教育已经开展了比较长期的专业研究, 因此对于大学里承担教师教育的教育学院也往往已经形成一定的专门要求。比如关于这些学院的师资队伍的要求, 美国的全国教师教育认可委员会 (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Accreditati- on of Teacher Education, NCATE) 作为美国教育部和美国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所认可的全国性教师教育的评估认证机构, 在20 世纪50 年代提出的要求只适用于直接负责教师教育计划的专业教育的大学教师, 关注的是大学教师的数量和教学工作量, 到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关注大学教师的学位要求以及学术和专业特长, 并强调与中小学校之间的联系, 到了20 世纪90 年代, 不仅对大学专业教师还对大学实习指导教师以及参与实习指导的中小学合作教师分别提出了要求。

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轨迹与国际上很多国家比较相似, 从独立师范院校的设置到这些院校逐渐的瓦解、合并、升级、开放, 从业人员也跟着发生一系列变化。不过我们国家教师教育者主要还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高等教育的人员, “大学在中小学建立培养自身师资队伍的做法还没有很好的机制保障, 以至于大学教师下基层学校学习锻炼少, 同时引进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的中小学教师进入高等师范院校执教又面临职称评定等问题, 这样理论和实践失去了很多很有意义的互补”[5]。就我国而言, 不仅教师教育者队伍的多元化专业建设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即便高等教育机构里的这部分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也有待完善。

( 二) 高等教育机构教师教育者的专业身份认同

首先,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身份认同建立在作为高校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基础上, 但又需要关注自身专业身份的独特性。教师教育者本身就是高校教师, 因此高校对于研究者的身份要求对于教师教育者的影响是最大的, 他们需要在研究中积累个人的学术资本。教师教育者在涉及新知识的生产与运用时, 如果想要在学术层级中取得比较高的地位, 就需要提升研究课题的学术水平。如果教师教育者满足于具备与其他高校教师一样的专业身份认同, 又或者他们不把教师教育作为自己首要或主要责任的时候, 他们的专业身份认同是不完善的。大学里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等独特的文化氛围深刻影响着教师教育者的专业身份认同。就具体的研究领域而言, 即使很多大学里的教师教育者都在做研究, 但他们的研究主题往往是与高校教师身份相联系的, 而不是聚焦于作为教师教育者的身份。因为大学里的晋升主要是看他们的研究层次以及发表成果的数量与质量, 因此很多研究成果并不以有助于教师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 长此以往模糊了教师教育者专业身份的独特性。

其次, 强化教师教育的实践性特质对于高校教师教育者的专业身份认同造成了新的困惑。当前教师教育更为关注教师教育的实践性特质, 使得教师教育必须面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改变原本只侧重高等教育机构内开展教师教育课堂培养模式的倾向。教师教育者不能再停留在象牙塔里, 向准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 他们不仅仅是在准教师见习实习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接触中小学实践, 而是需要站在教师教育整体建设的高度, 认识到教师教育的实践性特质, 主动保持大学与中小学的联系, 使自己的教学、指导与科研等工作始终与真实的中小学教育保持紧密联系, 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可信度。

再次, 教师机构对于专业身份认同的引领程度影响着教师教育者。教师教育机构有职责推进教师教育者认同自己的专业身份, 而且推进的途径应当配合机构内制度化的保障。近年来我国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机构设置与人员调配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比如“有的在教育科学学院和各文理学院之外再单独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管理和开展教师教育活动的专业教师教育机构 ( “教师教育学院”或“教师发展学院”) ; 有的将“教育科学学院”改名为“教育学院”; 还有的学校是“教育科学学院 ( 或教育学院) ”与“教师教育学院 ( 或教师教育研究院) ”、“两块牌子、一班人马”。但这些机构的教师教育者虽然达到了高校教师的基本素养要求, 很多人却缺乏学科或中小学教学经历的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认识乃至认同自己的专业身份仍然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是从中小学教师转变而来的教师教育者, 其专业身份认同也面临很多困惑。由中小学优秀学科教师转变为高校教师的教师教育者, 虽然中小学从教经历是他们从事教师教育时候所依赖的优势, 却也成为他们在高校里被区别对待的根源。这类教师教育者很多新的专业身份角色认同是建立在原有教师身份基础之上的。比如虽然高等教育机构会要求他们从事科研, 也提供了比较多的奖励, 但他们出于原本中小学教学经历的影响, 仍然比较关注自己教学、传授的角色, 也就是比较关注自己作为中小学教师的角色, 这样的教师角色与教师教育者的角色并不矛盾, 却并不完整, 需要进一步实现角色转换。此外, 师范院校学术格局的变化使得教师教育专业反而被边缘化, 教师教育者所赖以生存的组织环境质量反而下降, 如果要强化教师教育者的专业身份认同, 教师教育机构需要出台专门的措施加以推动。比如入职教育中的专项培训, 积极组建教师教育者团队或专业共同体, 组织探讨教师教育者共同面对的专业身份与职责问题。因为大学具有较大的自主权, 教师教育机构的领导首先需要高度认同教师教育者的价值, 采取措施主动推动教师教育者对于专业身份的认同。

三、中小学中教师教育者的专业身份认同

尽管高校里的教师教育者首先需要强化专业身份认同, 但随着教师教育实践性特质的强化, 原本就应属于教师教育者的一类人———中小学指导教育见习实习的导师更凸显专业身份认同的必要性。

如果说高等教育里的教师教育者因为从事教师教育工作, 不管主观上是否认同, 都会与教师教育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中小学导师的专业身份认同则需要专门的关注与推动。中小学教师的首要工作是面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他们在承担了中小学教育工作之外, 还有多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另一个专业任务即教师教育上, 这是很成问题的, 更不用说专业的投入了, 即使像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英国的教师伙伴学校等专门配合教师教育所设立的学校其实也还是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需要促使中小学承担教师教育职责的教师关注教师教育并将教师教育作为自己一项主要的专业活动或专业职责, 尽快实现教师教育者的专业身份认同。

从专业视角分析, 除了时间、精力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外, 这类教师教育者一般没有正式的认证, 很多时候选择依据就是他们是优秀的教师, 但优秀的教师与称职的教师教育者之间并不等同, 再优秀的教师如果不能认同作为教师教育者的专业身份, 又缺乏专业意识下与教师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掌握, 同样无法完成教师教育赋予的基本职责。以英国为例, 20 世纪80 年代英国的教师教育研究认为学校经验是准教师培养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已有的教师教育者都被要求重回学校“更新”教学知识。到20 世纪90 年代前期, 强制推行教师教育与中小学学校的合作, 教师教育需要特别处理的是中小学教师成为准教师的导师这样一个问题。20 世纪90 年代是英国教师教育的历史性低迷时期, 教师教育者身份不明、界定不清, 高等教育层次的教师教育者与中小学学校层次的教师教育者之间界限模糊, 因此中小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身份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重大问题。此外, 中小学里的教师教育者与高等教育里教师教育者之间缺乏基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基础上的合作, 往往得不到高等教育里教师教育者的支持, 只能自己摸索如何开展对准教师的指导, 结果只能提供有限的支持而不是促进准教师更专业更系统的学习。

综上所述, 以上两类教师教育者都需要专业身份认同, 如何促进他们的专业身份认同则涉及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创设双方面的努力。“自我认同是个体在特定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对自身经历的不断反思形成的自我认知, 帮助个体清晰地了解自我生活经历、个性倾向、社会期待及人生理想等, 实现自我要求与社会期望的整合; 既具有结构性、确定性又充满建构性、权变性。”[6]教师教育者的主观努力建立在教师教育者对于自身专业地位与专业身份的认识, 以及在此认知基础上情感与意志的保障, 从而实现对专业身份的认同。外部环境的创设意味着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等一系列外部因素的积极投入, 来推动教师教育者的专业身份认同, 最终实现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

在推动教师教育者专业身份认同方面, 欧盟曾经提出的相关支持政策很有借鉴意义[7]。

1. 提高教师教育者质量的关注度及所采取的一般措施: ( 1) 关注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化; ( 2) 提供促进教师教育者质量提升的建议; ( 3) 由相关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提供教师教育者质量方面的建议。

2. 正式的措施: ( 1) 设立有关教师教育者的国家立法; ( 2) 将教师教育者的质量纳入认证机制; ( 3) 建立教师教育者标准; ( 4) 将教师教育者的质量纳入问责制; ( 5) 建立教师教育者的伦理规范。

3. 教师教育者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 ( 1) 进入专业的筛选标准; ( 2) 提供新教师教育者的正式教育 ( 部分课程或完整的教育) ; ( 3) 提供教师教育者的入职教育; ( 4) 提供持续专业发展的资源和要求; ( 5) 强化教师教育者专业性以及流动性的相关措施; ( 6) 参与 ( 国际) 网络沟通。

4. 研究和知识发展: ( 1) 教师教育者的实践知识基础的确立; ( 2) 教师教育者质量的研究。从以上这些措施可以看出从国家层面、教师教育机构层面一直到教师教育者层面, 不同层面在教师教育者专业化建设里都需要做出相关的努力。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不但是教师教育活动能否达到专业水准的重要条件, 而且也是影响教师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但当前教师教育者往往没有经过正式的培养, 也很少或没能得到专门的专业发展支持。建设教师教育者这个专业, 并推动教师教育者的专业身份认同, 迫切需要制度建设, 使教师教育者的专业身份与专业资质的建设得到制度保障, 并逐步强化教师教育者的主体意识, 让这一专业群体真正接受自己的专业价值, 成长为真正的专业人员。

参考文献

[1]陈永明, 等.教师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21.

[2]舒志定.教师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207.

[3]周成海.教师教育范式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23-163.

[4]靳希斌.教师教育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268-269.

[5]林相标.从基础教育新课程看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缺失[J].上海教育科研, 2011, (2) :61.

[6]杨跃.谁是教师教育者——教师教育改革主体身份建构的社会学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73.

教师专业认同 篇2

一、我国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教师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育职业在内心承认其价值和意义, 并对其充满信心和职业情感, 能把自己所承担的职业角色和职业期待合二为一, 并从中得到乐趣的过程和状态。“过程”是指地方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师能从自身的教育教学经历中逐步厘清自己的职业认同度和教师的角色定位的过程。“状态”是指地方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师在目前对自己从事的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职业认可程度。较高的职业认同程度能够促使地方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师尽职尽责, 关系到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同时也关系到高校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

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 它不仅关系到教师本身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 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的深远影响, 使得学生在树立专业理想和职业信念时能够有正确的法律价值观。作为地方高校的法学教育来说,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高校教师本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知识和人文素养都要高于社会的一般水平, 同样, 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也应该高于社会职业的平均职业认同水平。拥有较高的职业认同度可以使得地方高校的法学专业教师将法学教育教学工作看作为自己职业的坚守态度, 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随意更改, 这种职业认同的信念感无疑也会给学生以无形的榜样作用, 同时也有利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最优化。

二、提高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教师职业认同程度的途径

提高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其一, 在地方高校教师的甄选中, 关注个人的职业认同问题。如何把具有优秀教师潜质的新人选拔进来, 是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要具备专业的法学理论知识外,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较高的职业认同程度能促使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教师更加积极主动的投身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同时职业认同的评价性特征和职业情感特征也更能体现教师本身的职业价值。实现高校的育人使命, 教师是关键, 因此, 地方高校在选拔新教师时, 要密切关注法学专业教师个人的核心自我价值评价, 关注职业认同程度也是增强法学专业教师人格特质选拔的效度的一个有效途径。

其二, 增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教师职业认同的内动力, 促使其明确职业目的和方向, 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大多数的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同并不是很差, 他们有着较好的教学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 职业责任心也很强, 但是这一类教师比较缺乏的就是对于高校法学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缺乏创造性。我们都知道,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作为职业认同主体的高校教师, 应该充分发挥自己能动的意识性, 在实际法学教育工作中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主动追求职业发展的动力。这是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教师自我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程度的根本举措, 也可以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激发起对于工作和学生的内动力。当一个教师对职业认同有其自身的认同感和目标感, 并能按照这个目标逐步的学习和创造, 就能从法学教育教学和科研本身体会到成就感和幸福感, 从而享受到作为高校法学专业教师的职业尊严和职业情感, 而这些又反过来可以促进教师职业认同程度的进一步深化, 并更好地投入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其三, 对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 从客观上提高其职业认同程度。通过对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教师职业认同程度的认知和培训, 可以激发其对于高校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 并全身心的投入到法学教育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中。从实际出发, 完善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防止紧张或者懒散的情绪影响到教师本身, 培养教师责任感和职业精神。这也进一步要求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教师拥有不断进步的进取心理, 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课程和教学活动, 同时树立好自己的科研研究方向, 同时及时更新法学专业的教育理念, 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课程风格, 在科研过程中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科研实践和调查进行总结, 使自己在教师职业认同的发展过程中日益成熟。

总而言之, 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教师在职业认同程度上的提升, 既可以促进其对教师职业的深切热爱, 又可以创造性的建设自己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和科研实践活动,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 实现自我更新和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嗣廉, 韩力学.中国师范教育通览[M].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教师专业认同的建构及意义 篇3

【关键词】教师专业认同;自我价值;提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认同可以提高自己教育水平,有利于教育体系的发展。站在教师的立场上看,教师认同可以把教师的作用发挥极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增加了他们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具备健康的身心,才能教育出更多积极向上、乐观、健康心态的学生。能够更深地了解自己和体现自己的价值是教师专业认同的核心所在,其可以有效地把生活与工作的质量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改善我们的教育体系。

一、教师专业认同

(一)教师专业认同的含义

教师能够理解自己职业存在的意义是教师专业认同的含义,教师履行了自己职业的职责,提高教学质量,承担教书育人责任,并忠诚于教育事业,把自己的职业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从某个角度来看,教师专业认同也是个人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教师专业认同既是对自己身份的确认,也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可,是一个教师在教育时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

(二)特点

按照认同具备的各种特点和教师专业的性质分析,教师专业认同的特点有三个,即:

1.自学性。教师专业认同是受某些因素自发而引起的,如: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的情感因素,是教师主动明确自己身份以及树立正确的人身价值观,也是对个人主体的意识与能动性结合的表现。教师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能够深入理解教师存在的意义,潜意识把“我是一位教师”逐步变成“我要成为怎样的教师”。

2.建构性。把规定性的要求变成自愿的需求,如在教育中,规定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但教师自觉和主动地去提升自己,教师把被动变成主动,以便在实施教育教学时,建构自己的专业认同,同时有利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教师专业认同的角度来看,其是强硬的制度与教师自己对专业认可的理解下慢慢形成和建构的。

3.动态性。教师专业认同具有动态性的特征。教师需要与时俱进,避免自己受外部环境的干扰,自觉地去建构自己对专业的认同,不然无法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从而造成没有明确的目标,人生会感到迷惘,在工作中毫无上进心,不利于教育的实施。教师专业认同会随着许多因素的产生而改变,如不同阶段的教育环境,都可以让其表现出不同的含义与特点。

二、教师专业认同的建构和发展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在教育中不断创新与发展,是教师专业认同的建构和发展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专业认同的出现、保持与变化的过程。我们可以在制度和学校组织上出发,与教师本身各个方面来解决这个问题,把教师自我认可和构建里不断发展和改善。

(一)重视教学的个人主体

教师的工作是其自觉履行自己的教师职责,教师专业认可是建立在个人的情感上,教师对自己的认可和个人的情感也是构成教师在教育时实践的重要原因。教师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对自己个人形象的认可都和自我有关。因此,学校要重视教师的主体性,让教师把握自己的主控能力,重视教师自我创新和自我探索的精神,并让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水平。为教师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满足教师在教育上的需要,让教师在最佳的状态下,努力实现教师专业的认同。

(二)重组教师工作的环境和结构

如今的教育体系正处于转型阶段,我们要抵触科层主义里阻碍我们发展的不良因素,把合作型教学当作我们主要的教育手段,努力为教师创造平等话语权的环境,让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自我实现,同时创造一个利于教师发展的空间,让教师主动去创新与探索,促使教育体系的完善,实现共同的专业成长,构建彼此的专业认同。

(三)唤醒教师的内在力量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去追求自我,教师在工作里才能找到作为教师的意义。因此,就要挖掘教师内在力量,跳出规定性的要求来使教师自觉进行改变,发挥教师自我的内在能力,唤醒教师潜在的能力,让教师专业认同不断完善,从而用坚定的信念来支撑教师存在的意义。

三、教师专业认同的意义

专业认同是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寻找作为教师的意义。也是教师把生命奉献于教育的一种表现。

(一)有助于发挥个性教学,完善教育体系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教学,而是在于激发、挖掘与创新,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个性的教学方式去教学。为满足个性化的教学,教师就要具备专业认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除了对学生传授知识以外,还要对学生全方面的了解,了解学生的需求,为满足学生的需求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把教育有效落实。自由地教学也称之为智慧地教学,这有赖于教师的专业认同。

(二)有助于恒定教学信念,推动自身专业发展

国外已有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认同是应对教育转型期、教育体系改革的基础,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合作交流的一个方式。面对为什么要选择教师这个行业的问题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教师的专业发展大部分和自身的因素有关,因此,教师要随着教育的改革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有助于引领学生成功,增强自身能量

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能给教师带来幸福和满足,对教师来说,学生成长是对教师价值的实现和生命的肯定,而不是对教师生命的剥夺。教师在行使教育神圣的使命时,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自身认同是教师提高教育能力的基础,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的探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核心,在教学的同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引领学生走向成功,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欢乐地畅游。

教师专业认同 篇4

1.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1)职业认同。职业认同的概念是由心理学自我认同(自我同一性)概念发展而来,“认同”是人们对自己同一特性的意识或自我界定,是指个体与他人或个体与社会之间建立的某种情感联系。而“职业认同”则是指个体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活动过程中,对其职业目标、社会价值、个人意义及其他因素的认识、看法、完全赞同或认可。[1]职业认同既是一种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又是一种内心状态,它在人一生的职业发展生涯中有重要的意义。

(2)幼儿教师职业认同。针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根据研究的需要在概念上有不同侧重,有的学者将教师职业认同与其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相联系。也有的学者认为“教师作为个人和职业者,在生活和工作时会受到教师内外和学校内外的因素和条件的深刻影响。”[2]幼儿教师职业认同一方面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幼教职业目标、情感、内容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指除幼儿教师群体外的社会、他人或群体对幼教职业的情感态度和评价等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形成的影响。[3]幼儿教师职业认同从理论上包含六个因素: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技能、职业期待和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2.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特点

(1)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是一个动态、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与终身教育理念一致,幼儿教师的发展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一位职新幼儿教师成长为专家型的幼儿教师,在发展过程中,他对职业的看法和评价也是变化的。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更关注的是“未来我想要成为谁”,而不仅是回答“现在我是谁”这个问题。

(2)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具有明显的个人特征。个人的生活经验、教育背景和社会期望、社会要求以及他人的观念都会影响其职业认同的形成。但是幼儿教师个体不会简单地吸纳社会既定的职业特性,他们对职业本身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能够促使个体与社会情境中的认同保持一种和谐关系,形成个体独特的教学文化、教学风格。

试论教师的职业认同 篇5

一、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认同一词, 源于拉丁语“idem”, 意为“相同的事物”, 认同的英文概念本意就是“身份”。在心理分析文献中, 认同是指一种特定的情感联系。在西方, “认同”概念最早是由威廉·詹姆斯和弗洛伊德提出, 詹姆斯曾用“性格”一词表示他的认同感受:“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可以在精神或道德态度上看出, 当这种情形突然发生在自己身上时, 他会感到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弗洛伊德则把认同“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 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 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对于教师职业认同的定义, 理论界并没形成共识。研究者往往结合自身的研究问题, 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定义。有些强调教师职业认同的情感特性;有些考虑教师职业认同的认知性与情感特性;还有些人则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状态, “过程”是说, 教师职业认同是个体自我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说, 教师职业认同是当下教师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虽然教师职业认同的定义不同, 但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定义都反映了教师职业认同的两大特性: (1) 教师职业认同反映的是一种关系, 是教师自我概念与教师职业之间的一种关系。 (2) 教师职业认同是以教师自我为中心, 按照教师的自我标准对其自我身份的确认与寻求, 教师职业认同是从教师职业那里折射出来的教师自我。

二、教师的职业认同的重要意义

教师对其职业的真正和充分认同, 本质上反映了教师与其职业的“双向”选择, 因此, 教师的职业认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教师行业需要从教人员有着较高的职业认同程度

教育事业对于一个社会来讲, 是一种基础性的事业, 它对于社会所发生的效应并非立竿见影, 而是长效性的、潜移默化的。同时,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树人, 是培养社会未来的建设者, 要求受教育者要具备优秀的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从这种意义上看, 教育的质量和实效如何, 直接左右着社会的未来。因此, 作为教育及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教师本身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知识、人文素养等都要高于社会的一般水平。同样, 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也应高于社会平均水平, 甚至更高。

(二) 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到教育及教学的质量

一个教师获得了对其所从事的教育及教学工作的较高的职业认同程度, 就会与之所从事的工作融为一体。这种从职状态有着两方面的优势:一方面, 由于教师对其职业有了较高的认同程度, 与其职业合二为一, 从而使得教师在心目中确立了从事教育事业的伟大使命感。它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因素而随意改变自己的从业选择, 因为那是对自己生命价值取向的选择。教师的这种对信念的确立以及对信念执着的追求, 无疑也会给学生以无形的榜样作用, 使学生在确立人生理想、信念时受到较大的、现实的影响。另一方面, 较高的职业认同程度使得教师能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动力。事实上, 动力又可分为主动力和被动力。主动力的发挥才能真正地、充分地调动一个人的身心潜质和能力,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 如果一个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了较高职业认同程度, 他就会满怀热情地去工作。也可以说, 此时其身心处于一种最佳的和谐状态, 具有较大的主动力, 其从事工作不是一种被动和应付, 而是进行着创造性的劳动。这样, 他就会开动脑筋去进行新的教学方式或课程的改革, 对教学内容进行删繁增新等活动, 对学生的知识框架的最优建构进行思考, 从而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创造性充分发挥, 做到更好地培养人才。

(三) 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息息相关

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都是教师, 二者都与教师的职业活动有关。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高, 就意味着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性质、功能、意义认识深刻, 其在职业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必然是积极的、对自己工作的成就期望必然是高的。由于知是情、意的基础, 在职业认同情况下, 教师对工作任务的完成就比较积极。教师若是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感到能够胜任, 又对自己工作的成就期望高, 教师就会对自己达到比较高的工作成就充满信心。这样, 就会较少有调动工作的倾向和较少离职倾向, 所以也意味着教师工作心态比较稳定, 从而也就有较多精力用在职业活动上。同时, 教师若是有较高的职业认同度, 就会把教学看作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 视教学为生命, 自觉采取行动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提高教师队伍职业认同度的途径

(一) 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营造和谐的教师工作环境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生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受人尊重、得到肯定、被人尝识和获得发展的渴望。如果无视这个动机, 漠视这种渴望, 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程度就缺乏有力的心理支撑。高校教师是一个文化素养高、独立意识强、富有创造潜力的群体, 也是一个渴望得到理解、信任、尊重、赏识和发展的特殊群体。改善学校管理, 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从关心教师职业成长, 提升教师素质出发, 创造一个能满足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教师工作环境, 是高校加强教师职业认同建设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有的学校领导习惯于用发号施令的方式管理教师, 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管理教学与科研, 教师被强制性的量化管理法则控制成为量化管理的打工者, 被商品交换的市场法则退化成为知识商品的销售者, 教师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教师职业认同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弱化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学校管理方式, 必须彻底改变。

(二) 引导教师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提高其职业发展的指向和动力

一般来说,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职业生涯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确定合理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 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 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 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人生需要规划, 生命因设计而光彩。教师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加深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 促使自己为实现确立的职业目标做出有意识、有计划的努力, 注入职业持续发展的动力。首先要进行自我分析和教师职业分析, 即通过科学认知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分析, 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劣势与不足;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的价值, 考虑教师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 教师职业角色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其次, 要确立合理的职业奋斗目标。一般为争取成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和名师。第三, 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根据深化教育改革对教师职业角色的定位要求, 将已有的知识和吸收的新知识科学地重组。第四, 培养教师职业角色需要的各种能力。即培养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和学科专业技能。第五,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通过加强学习, 投身教育实践, 严于解剖自己, 自省慎独, 心理调节等方法, 认识教师职业是一项极其崇高的事业, 对社会发展有特殊作用和贡献。第六, 因人而异, 突出重点。青年教师要警惕懒散、紧张情绪, 培养崇高的教育理想和强烈的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尽快贴近角色、适应角色、胜任角色, 实现向合格教师角色的转型。中年教师要警觉弃变求稳的职业懈怠情绪, 长保强烈的进取心态, 在反思中进行教学活动, 依靠科研实现自身的发展。老年教师要提防终途泄劲的消极情绪, 坚定积极向上持续进取的心态, 在传承中探索创新, 总结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实现向科学实践的转变, 构建自己独特的教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 要注意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同化能力, 获取教师职业更多更美好的体验和认知, 增强更多更美好的情感, 找到更多更美好的乐趣, 从而不断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程度。

(三) 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忠诚的牢固程度

首先, 学校应通过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 抓住师德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 包括: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如何尊重学生人格、如何尊重教师劳动等, 使广大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增强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其次, 要进一步完善职业道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第一,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体系, 将教职工职业道德考核纳入年度考核, 并作为晋升职称、聘任教师的主要依据;第二, 重点抓好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建立培训制度和谈话制度;第三, 对教师和学生中反映出的师德师风问题、学术腐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加强监督、严格管理。最后, 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形成党委领导、宣传部门牵头、各党政部门配合、工会教代会等组织积极参与、基层党组织抓落实的齐抓共管局面。

总之, 职业认同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多种角色动态平衡的过程, 是教师自我形象与教师必须遵循的各种角色之间的动力平衡过程。历史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师的职业认同。教师必须提高自我认识, 努力寻求自我实现, 增强自身成就感, 加强对自身工作的认同, 另外, 家庭、学校、社会也要给予高校教师充分的支持, 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各种竞争、挫折、压力, 帮助他们解决不利于其职业认同的相关问题, 升华其职业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广文, 魏淑华.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01) .

[2]马雷.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队伍稳定[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04) .

[3]郭韶明.职业认同:教师成长的内动力[J].教师博览, 2006, (12) .

[4]姜勇, 钱琴珍, 鄢超云.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结构模型研究[J].心理科学, 2006, (01) .

高校新生专业认同的问题与出路 篇6

专业认同是对专业价值的一种认同, 专业认同的程度对接纳本专业的意识态度与思想行为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也是影响学习适应性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 由于相当一部分的大学新生在入学之前对高校中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缺乏了解,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会有一定的盲目性, 因而在入学后产生了专业认同上的一些问题。他们对所学专业价值、专业前景不甚了解, 非常困惑;再加上大学阶段的学习内容专业化程度加深, 难度加大, 课堂教学信息量大, 课程进度快, 一些大学新生感到不知所措, 出现了学习适应性不良的状况, 致使许多高校每年都会有一部分新生因为缺乏专业认同感而提出了转专业的申请, 甚至重新参加高考再次选择专业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 笔者对高校新生专业认同上的困惑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对新生而言, 入学后的转专业提供了一种新的专业选择, 但频繁大量的转专业申请不仅浪费了行政成本和行政资源, 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也对一些新专业的认同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尽管当前已有不少关于大学生专业认同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但直接针对高校新生专业认同的深入探讨的文献却还较为缺乏, 尤其是在一些高校新兴的专业中, 如何培育大一新生的专业认同, 使他们更快地适应新专业的学习, 依然是教学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因此, 本研究将致力于挖掘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探讨新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这不仅有利于维护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 同时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二、高校新生专业认同中的问题

(一) 高校新生专业认同的基本情况。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推动了各部门专业化水平的逐步提高, 而大学阶段成为专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一般而言, 专业认同 (Professional identity) 是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 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探究, 表现为学习者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 在诸多专业中将某一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 而将其他专业视为它者, 甚至希望自己成为该专业杰出者的人一样的反映。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国高校毛入学率从建国初期2.1%增长到2010年的24.2%, 但在规模如此庞大的大学生中, 并不是所有的新生都能对所学专业产出认同感。而缺乏对所选专业的认同, 不仅严重影响到大学新生的学习情况, 甚至影响以后的就业。大学新生正处于青春期转型的关键阶段, 自我认同容易出现混乱, 而其人生规划与职业理想的不成熟非常容易出现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低下。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高校新生专业认同现状堪忧。例如, 北京大学“首都高等教育”学科群项目组发布的《2007年首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调查》中的一组数据显示, 有35.9%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有52.6%的高校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在部属高校和市属高校中, 该比例分别为42.7%和60、3%。

(二) 高校新生专业认同中存在的问题。

大体而言, 在高校新生专业认同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在专业选择上, 盲目崇尚热门专业, 对冷门专业嗤之以鼻。

由于受到当前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许多高校新生对与市场相关的专业极其崇拜, 如IT、金融、管理、经济、销售、律师、物流、传媒等大加追捧, 而对一些冷门专业心存排斥。然而, 专业发展是因人而异的, 已有研究指出, 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 当他们进入到该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才发现, 该专业实际上并不适合他们的需要, 与他们的性格也不相符合, 与他们当初的梦想产生了很大的差距。盲目地追捧热门专业使这些专业出现了一窝蜂的状态, 一段时间过后便不再有新鲜感, 进而对所选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出现了茫然感, 由此产生了专业认同的危机。

2. 在专业认知上, 对新专业认识不足, 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在一些高校中开设了一大批相对较新的专业, 如文化产业、数字媒体技术、能源化工、物联网、社会工作, 等等。这些新专业有些是社会上的热门专业, 有些则被归为冷门专业。一方面, 由于专业刚刚设置, 许多学生对新专业的就业前景存在疑虑, 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因而在对专业认同上摇摆不定, 对职业目标产生模糊感, 出现了专业学习的盲目性;另一方面, 新专业的知识内容比较新颖, 一些院校对新专业的办学经验不足, 在课程设置和专业实践安排上还比较含糊, 降低了大学新生对该专业的认同感。

3. 在专业学习上, 存在方法缺陷与信心不足, 滋生挫败感。

大学阶段的学习与高中阶段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内容上, 高中阶段有固定的教材体系, 而大学阶段则是开放多元的, 知识信息量庞杂, 大多数高校老师并不会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在学习方法上, 高中阶段为了应对高考, 更多的是采用题海战术, 老师授课也以灌输知识为主, 而在大学阶段则以自主学习和研讨为主。许多大学新生由于没能及时转换学习方法和调整思维方式, 跟不上学习进度, 对专业学习产生了厌烦和怠学心理, 导致很多同学内心滋生了挫败感, 进而极大减弱了新生的专业认同感。而专业认同感低又是导致部分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高校新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上述分析已经指出了当前高校新生专业认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实际上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影响专业认同的因素, 如社会文化、市场需求、国家政策、家庭因素、学校环境和大学生个人的因素等。为了更好地理解影响高校新生专业的背后因素, 本文以下主要从市场需求、社会文化、学校和大学生个体四个维度来做进一步的分析。

(一) 市场需求因素。

市场因素对高校新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市场中的人才需求可以说是一个专业发展的晴雨表。当市场人才需求量大的时候, 相关热门专业的发展就越快, 其获得的认同度就越高。高校新生对大学阶段学习需要一定的适应阶段, 他们对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尚未有完全的认识, 对专业的看法深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尽管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但专业却有冷热之别。在市场经济当中, 社会舆论对专业的评价往往是以该专业的就业前景为基本指标, 专业认同与就业率有了密切的关联。这一点, 我们从每年高校招生过程中对就业率的强调就可以看得出。已有的调查研究也指出, 就业率高的专业, 就越能够获得高校新生的认同度, 反之, 就业率低的专业, 其认同度明显要低很多。从这里可以看出, 高校新生专业认同度的高低取决于市场的就业前景, 而这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那些市场需求量小的但又是基础学科发展必不可少的专业认同度受到严重侵扰。

(二)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对专业选择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能够塑造一个专业的形象, 并针对职业等级的声望进行排序与建构, 从而影响人们对该专业的认同与评价。如传统社会中“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 对管理类、社会效益高的专业认同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 而对技术类、服务类专业认同则带来了不少的偏见。再比如, 传统性别文化也会对专业认同造成重要影响, 如对幼师专业、护理专业、社会工作等服务性的这一类专业中, 男生的认同度明显要低于女性, 而对于行政管理、金融、经济等专业中, 男生的认同度则相对较高。

(三) 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对高校新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是复杂的。这首先体现在学校层次 (如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 上, 在同一个专业上, 不同学校层次的新生认同是有差异的。已有的调查研究指出, 重点院校学生相对于一般院校学生, 对所学专业的行为性认同、价值性认同、情感性认同、认知性认同和适切性认同程度, 以及对专业的总体认同度明显更高。此外, 学校在人才的培养模式、学科设置、专业结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及方式等方面, 也对新生专业认同有显著影响。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大学有一种美好的憧憬, 把大学想象得过于完美, 但进入大学后发现理想与现实有太大的差异, 上述几个方面的不足往往降低了新生的专业认同。

(四)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是影响高校新生专业认同的最直接的因素, 上述三个外在于个体的因素实际上也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作用于个人, 进而影响了专业认同。对个体而言, 家庭背景、城乡背景、性别、民族、兴趣、自身经历和价值观均会产生不同的专业认同。例如, 在个人兴趣上, 部分高校新生由于对本专业兴趣不大, 对专业相关知识缺乏足够深度的了解, 导致专业认同不稳定, 也不积极主动去增加对专业的认识, 这样茫然的处境让这部分大学生对专业认同度普遍低。在价值观层面上, 有些专业是需要某种特定的价值观的, 缺乏相应的价值观, 则必然不会有深刻的专业认同。如社会工作专业, 是需要一种“自助助人”的奉献精神和价值理念, 这又不同于义工。有不少新生缺少这样的价值观, 因而其专业认同度也不高。

四、培育高校新生专业认同的路径

缺乏对所学专业的认同, 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 最终影响的不仅是专业成绩, 而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命历程。因而, 在当前高校新生中专业认同感普遍存在尚有相当大提升空间的背景下, 对于大学教师和教务人员来说, 如何切实培育高校新生的专业认同感, 提高专业学习的动力与适应性是一个非常紧迫且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针对上面两个部分对专业认同中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思考, 本文拟从社会心理、学校教育和个人发展等三个不同层次提出培育高校新生专业认同的路径。

(一) 在社会心理层面上, 要培育理性对待冷热专业和新旧专业的健康心态。

的确, 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决定了专业认同的冷热。然而, 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变迁之快, 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 也许近两年很冷门的一个专业, 突然间就热了起来, 而一直以来很热门的专业, 突然之间因为已经达到市场饱和就冷了下来。因而, 高校新生在申请转专业时切不可盲目地迎合市场的需要而做出非理性的抉择。有时候, 选择一个相对较冷的专业, 扎扎实实地学习与研究, 多做一些基础性的积累, 反而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样的, 对于当前高校中新设置的一些专业, 也切不可“一窝蜂”地去追逐, 更不可一味地以市场前景不明为由而拒斥新专业。对于高校新生而言, 选择专业或者申请转专业时, 最好是能够多方比较与分析, 在对该专业的知识体系、就业方向有个清晰的了解的基础上, 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尽量地克制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保持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

(二) 在学校教学层面上, 应重视对新生始业教育和专业认同的启迪。

始业教育对高校新生来说至关重要, 它是大学教育的第一步, 它有助于新生从思想上、心理上、行动上更快更早地融入到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来。高校新生也正是在始业教育阶段才开始真正接触和了解专业学习的基本情况。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 一是专业热情高涨, 全身心投入专业学习中, 一是像被泼了冷水一样, 专业热情急剧消退。其实, 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 都需要对新生对专业认同的启迪。在当前学科发展背景下, 既不能固守在一个专业的寸土之上, 更不能丢盔弃甲、望风而逃。学院和老师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专业学习的内容、方法、学科体系、价值观念等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启迪, 做好专业评估, 完善专业建设, 灵活选课制度, 既要尊重新生的专业选择, 更要注重减少新生的专业困惑,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

(三) 在个人发展层面上, 要着重加强对新生专业情感的培育。

只有深厚的专业情感, 才能有强烈的专业认同, 也才能铺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笔者认为, 大学阶段的学习应该是广博而专业的, 在“广博”方面, 又要预防出现朝三暮四的现象, 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见一个专业爱一个专业, 更不能蜻蜓点水似的浅尝辄止, 也就是说, 要在“广博”知识面的基础上, 对一个专业有深入的认识和学习, 才能培养出良好全面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因此, 在培育新生专业认同上, 首先要培育他们的专业情感。而培育专业情感, 则必须消除在专业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恐惧感、挫败感和失落感, 从这一点来说, 应该鼓励大学新生积极面对学习与生活, 增强抗压能力, 提升自我调控能力, 明晰专业发展前景和专业理想, 如此才能建立牢固的专业情感, 进而产生高度的专业认同感。

摘要:专业认同是对专业价值的一种认同, 是影响学习适应性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从专业选择、专业认知和专业学习三个方面指出了当前高校新生专业认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从市场需求、社会文化、学校和个人四个维度揭示了影响专业认同的主要因素。最后, 文章从社会心理、学校教育和个人发展三个层次提出了培育高校新生专业认同的一些路径。

关键词:高校新生,专业认同,大学教育,个人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顶明, 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2].北京大学高教课题组.2007首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调查概要[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 2007

教师专业认同 篇7

随着高等体育院校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专业认同这个词语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它主要说是个体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中,通过了解、认可、接受,并依据自己的专业选择职业,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而且愿意与专业相关的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的一系列情感、认知或行为。体育学院开设特教专业为残疾人体育事业和残疾人运动康复领域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只有山东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4所体育院校设立特殊教育专业,培养人数较少,已有研究表明,特教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真正从事特教直接相关工作的人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就是其专业认同水平较低。因此,了解特教本科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可以为高等体育学院特教专业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故研究中以本科学校——山东体育学院特教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山东体育学院本科2008级、2009级、2010级和2011级特教专业学生,采用网络和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0份,回收率91.7%。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06份,回收问卷中有效率96.4%。被试的具体情况如下:男生女生各53人;一年级38人,占35.8%,二年级24人占22.6%,三年级23人占21.7%,四年级21人占19.8%;户籍在村、乡、镇的学生为63人占59.4%,户籍为县城的为22人占20.8%,户籍为县城以上级别(包括县级市、地级市、省、直辖市)为21人占19.8%;录取形式上第一志愿为55人占51.9%;第二志愿为9人占 8.5%,调剂录取的为42人占39.6%。

2.2 研究工具

根据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和前期调查,修订了《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调查》。问卷共46题,1-10题为基本信息,11-36题为专业认同问题。专业认同问题分为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专业期望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5-6个条目,问卷采用Likert-5分评分。本问卷共有26个有序变量条目,专业认同最高分为130分。按照沈之菲评分标准:每个条目的得分在1-2分认为不认同、大于2分小于4分为一般认同、4-5分时为高度认同。那么,总分在26-52分的则为不认同,大于52小于104分的为一般认同,在104-130的为高度认同。

研究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特教大学生专业总体的认同情况

根据对特教专业认同各维度的分析得出,专业意志维度得分最高,专业情感维度得分最低,专业认同得分的平均值为95.663(见表1)。依据沈之菲的评分标准,特教专业认同情况为一般认同。

3.2 特教大学生在人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以性别与年级为主

3.2.1 特教大学生专业认同在性别上差异分析

性别在专业认同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男生显著低于女生。具体到各子维度,即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技能上,女生均高于男生;在专业期望维度上,男女生差异不显著(见表2)。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3.2.2 特教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具体来说,在专业认知维度上,大一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大二专业认知得分最高;在专业意志维度上,大一低于大二大三,大四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在专业技能和专业期望维度上各年级差异不显著(见表3)。

4 讨论

4.1 特教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从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在调查的120份问卷中,男女学生比例相当,没有出现体育学院其他专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也没有出现非体育学院特教专业女多男少的情况。

在106份有效问卷中,农村户口的学生占到了一半以上(59.4%),有66%的学生家庭收入低于1500元,这可能与选择专业学校有一定关系,因为家境较困难的学生多数能吃苦耐劳,故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大多不会选择成本较高的专业,也不会太多考虑特殊教育专业的辛苦和枯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特殊教育专业的只有51.9%,第二志愿和调剂的占到48.1%,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特教专业没有被大家所了解;(2)特教教师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3)当前师范类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4)特教教师的工作繁琐以及低成就感使学生没有信心学习特教专业;(5)各地市对特教事业的发展不够重视,没有给特教教师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4.2 特教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分析

从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特教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属于一般认同具体到各维度上来说,专业情感维度和专业技能维度得分较低,专业认知维度得分相对较高,这与政府是密切相关的。首先,政府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教薄弱的现状,各地的政府大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其次,在“雷声大”的环境下,政府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开展地方性的特殊教育,即使开展,也不够重视,造成现在特教学校大部分师资都来源于普校老师的现状,从而导致大学生们对特教专业的热情与感情也会逐渐地降低。

4.3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特教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分析—以性别与户籍为主

4.3.1 性别的影响

调查显示,性别在专业认同上表现显著差异,女生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各维度上都明显高于男生。女生对特教工作的认同度更高,更愿意从事特教相关工作,这可能与男女生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社会对性别的传统定位有关系[1]。在性格上,女生往往比男生更细心、更有爱心、更有耐心,因此更适合从事特教相关工作。其次,社会对男女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认为女性重视家庭,相夫教子,适合较轻松稳定、没有太大压力的工作;而男性应以事业为重,适合更有挑战性、待遇更高、更有成就感的工作。因此,女生更多地认为自己适合从事特教,而男生则会主观地认为从事特教相关工作没有成就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故认为自己不适合从事特教工作。

4.3.2 户籍的影响

研究表明,户籍在专业认同上差异表现不显著,每个维度的差异也都不显著,但在性别与户籍的交互作用检验中可以看出,农村户籍的女生专业认同得分较低,各维度上的得分也都低于其他同学。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农村女生从小在农村的生长环境和自身经历与初来城市进入大学读书的经历反差很大,会使他们产生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应,不适应城市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故自身心理不稳定,影响其学习专业的态度和精力。其次,农村女生和城市女生在生活条件上,衣食住行上,以及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的使用上有些差距,致使有些女生产生自卑攀比的心理,影响其情绪,同时影响其学习。第三,农村女生初来城市生活,可能会被城市的繁华和各种娱乐场所吸引,会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解新鲜事物并不断尝试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比如网吧、夜店等,都会影响其专业的学习。

5 建议

1. 加强特教专业思想教育和特教教师的职业指导

专业思想教育、职业指导教育应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但不同年级的方法和侧重点应不一样,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及想法,分层次、有规律的地进行,构建全程专业指导体系。( 1) 大一学生从外部了解到的接触到的特教可能会和所学的特教专业有很大差别,所以正确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同时由于大一学生接触的特教专业的课程、教学、教师较少,应多采用学长、教师座谈或专家讲座等形式,引导他们逐步认识本专业。( 2) 大二专业课程较多,学生专业认同增强,应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将特教教师职业指导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形成和巩固学生对特教及相关职业科学合理的认识,为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奠定基础。( 3) 大三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更深刻,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专业特点及专业内容,同时多与学生沟通专业方面的知识,定期举行专业知识竞赛和沙龙。从而深化对特教专业及教师职业的理性认识,形成较为稳定的专业意志。( 4) 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同时面临继续深造或者直接就业的双重压力,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也会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的阻碍。此时应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理性地分析自己和当前形势,从而选择好自己人生的道路。

2.专注形成专业,专业成就事业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四个年级的同学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得分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很平稳,这表明,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较低,且从开学到毕业没有质的提高,特教专业性很强的,需要学生有很强的专业基本功和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应该加强对特教专业的重视与支持,加大对特教专业的投入并完善特教实验室及残疾人体育相关的器材与场地,鼓励学生积极选择与特教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并努力获得实习机会,为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这对学生了解特教专业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让学生对特教的热情回升,专注度加大,从而在特教专业上开辟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孟万金.全社会都要关注残疾儿童教育—一论残疾儿童教育公平[J].中国特教,2006(9):3-5.

[2]胡志海,黄和林.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间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6):1498-1501.

[3]Thomas,L.Student retention in higher education: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habitus[J].Journal of Education,Policy,2002,17(4):423-442.

[4]王雁,顾定倩,陈亚秋.对高等师范特教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04(4):55-60.

[5]徐美贞.特教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教,2004(2):64-67.

教师专业认同 篇8

【摘要】空乘本科学生的专业认同表现为对专业的认知和情感归属。本文从学校、社会和自我三个方面调查了空乘本科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结果表明,空乘专业的自我和社会认同感较强,学习积极性与情感认知呈中等水平,本科培养方案认可度有待提高。最后,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角度提出了改进空乘本科培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空乘专业 本科 专业认同

【基金项目】本文受重庆师范大学教改项目(201428)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20-01

我国本科层次空中乘务专业培养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2003年,南昌航空航天大学在全国首次开设了空乘本科。截止2013年底,国内有20多所高校设置了空乘本科专业[1]。由于专业的特殊性,空乘本科生往往存在专业认同模糊的问题。分析专业认同的现状,并提出改进措施,对空乘本科专业培养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1.相关概念

弗洛伊德《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一文中使用了认同(Identity)一词,它是由人的潜意识下的欲望或内疚激发的对他人的模仿[2]。威廉·詹姆斯则认为认同是一种“性格”[3]。国内学者认为,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4];认同是社会化过程中个体对他人的整个人格发生全面、持久的模仿学习[5]。

关于认同的研究热点有文化认同、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等,但“专业认同”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外学者海宁等人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对专业的主观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核心保持一致和平衡的程度[6]。国内学者杨晶认为高师学生的专业认同表现为学生从内心喜欢本专业,对本专业有积极的情感和评价,并愿意把本专业作为职业发展目标[7]。本文认为,专业认同是学生在认可所学专业基础上,愿意将本专业作为奋斗的事业的态度和决心。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重庆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空乘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00份,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

3.研究结论

3.1学习积极性与情感认知呈中等水平

调查中有学生46.7%的对学生持积极态度,仅有6.7%表示不喜欢本专业,有46.6%的专业情感不明确,而学习兴趣则由低年级向高年级呈下降趋势。

3.2培养方案认可度有待提高

45.6%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比较完善,38.0%的学生认为很不完善,只有5.6%的学生认为“很完善”。学生认为学分制硬性规定选修学分偏多。实践教学中的硬件设施未充分利用。

3.3空乘专业的自我认同感较强

如有机会78%的学生仍会选择该专业;46.67%的学生乐意从事本专业工作;多数同学相信通过专业学习和训练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空乘人员。总体上,空乘专业学生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

3.4社会是影响空乘专业认同的宏观因素

60.0%的学生认可空乘本科学历未来的就业价值;85.0%的空乘学生认为非本专业人士对空乘专业“很羡慕”;89.2%的空乘学生认为社会评价是自己认同本专业的最重要因素。空乘专业的社会认同度是比较高的。

3.5学校是影响空乘专业认同的基础性因素

62.0%的学生认为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而轻课堂管理;尽管有47.69%的学生认可专业实习的重要意义,但38.97%的学生认为实习环节未达到应有效果,且部分学生以旅游的心态实习。学校的培养目标与部分学生自身目标不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认同度。

3.6学生自身是导致专业认同差异的内部因素

由于新鲜感的下降和认知水平的提升,专业认同度随年级增长有下降趋势。乐意推荐亲朋填报该专业的倾向为一年级57.5%,二年级12%,三年级31.67%,四年级26.67%。54.36%的学生不确定未来职业方向,26.67%的学生目标很明确,愿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是不断变化的过程。

4.提升空乘专业认同感的建议

4.1学校从多角度鼓励和关心学生,完善课程设置和实习机制

加强入学教育,让学生熟知本专业的办学特点、发展方向及师资队伍情况,增强专业信心。加大企业进校园的力度,邀请民航资深人士以报告或课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学工队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外,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改革培养方案,扩大情景教学内容,增加实操学分。组织教师进修学习,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建设。

4.2企业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国家加大对空乘教育的投入和关注

学校与航空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巩固实习基地建设,创新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合作企业定期选派内部优秀管理人才和员工入校授课和企业文化宣讲。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对国内空乘专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制定和实施办学优惠措施,以适应我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需求。

4.3学生主动培养专业兴趣,提高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通过广泛宣传,使学生和家长在填报空乘志愿时,对该专业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在校期间课堂内外兼修,多渠道了解与掌握专业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多与专业教师沟通;做好职业规划,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冬颖,路紫.我国本科空乘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以国内21所开设本科空乘专业的高校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4):48-52.

[2]Mackenzie W J M. Political Identity[M]. London: Penguin Books, 1978:37.

[3] James W.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M]. Cambridge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02:85.

[4]费穗宇.社会心理学词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15-16.

[5]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3-14.

[6]Henning S O. Professional identity as learning Professes in life histories[J].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 2001(13):7-8.

教师专业认同 篇9

为例*

福建农林大学苏真真,周彬娟,张霞,钟晓军,翁斯源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陈小琴 副教授

摘要:高校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成为近年高等教育研究的关注点。本研究在界定大学生专业认同内涵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同状况有些差异,男生认同度略高于女生,农村生源略高于城镇生源,调剂学生低于自愿报名学生,专业认同对就业影响显著。文章最后提出增强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同

我国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人们不只是在注重能不能上大学,而是更加注重学什么专业。欧美国家大学生可以自由调换专业,专业认同问题不突出,但中国大学实施的是专业分类学习,转专业存在较大制度障碍,有一些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低。这就涉及到大学生对专业的一种认同,由此大学生专业认同成为研究的新热点【1】。

【2】1 国内大学生专业认同相关研究 目前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认同的内涵、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杨晶

龙喆等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内涵进行研究。秦攀博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的研究。张田

慧【5】【3】、杨宏、【4】、张弘、孔等研究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不同专业认同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也是有所区别的,我国的很

【6】多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专业研究。针对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同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是相对比较匮乏的,其中胡志海、黄和林对旅游

管理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结论是专业认同性别差异显著。现今正是旅游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学识文化,更要求在实践方面能够独挡一面,做到服务第一,但在旅游行业就业中却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与地位,这就使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存在着与其他专业有较大不同。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涵义

国内学者对有关高等学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内涵的定义各有说法,具体来说,“专业认同”指是否喜欢所学专业,依据专业选择职业,认可专业及职业的价值,感到在专业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愿意接受专业及职业规范,希望把这一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目标等,这些层面的和谐统一称之为专业认同。(安芹、贾晓明,2006)由此得出的专业认同包含有四个维度:对专业的了解或认知;对专业的态度和情感;积极学习专业的动机及其引起学习的行为;以及由以上维度而产生的良好的专业学习的效果【7】。(张田、孙卉,2008)也有学者认为专业认同包含有三个维度:认知;情感;持续。认知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情感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心理上的安全和情感愉悦满足,持续是由内在情感上的愉悦满足而直接导致积极的行为动机和外显的行为效果。(王顶明、刘永存,2007)另一类认为专业认同属于“社会认同”。(黄作者简介:

苏真真(1989-),女,福建农林大学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周彬娟(1989-),女,福建农林大学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翁斯源(1990-),男,福建农林大学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张霞(1988-),女,福建农林大学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钟晓军(1989-),女,福建农林大学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

涛,2008)“专业认同”考察的是专业社会化和发展,是一个社会学习过程,包括在专业角色下根据新的价值观、态度和自我认同成分的发展而必须习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8】

。杨宏、龙喆认为“大学生专业认同”

是大学生个人对自己的专业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最终和该专业达到“同一”状态,具体包括 专业身份、专业价值、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学习五个维度。

本文相对认同杨宏、龙喆的概念界定。专业认同的实质就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态度。根据态度的心理成分,大学生专业认同应包含三个维度,即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专业认知是大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师与同学的认识与评价;专业情感是大学生对专业好、恶等情感反应;专业行为是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行为倾向与表现。福建农林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研究

3.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是福建农林大学本科专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分别是经济与管理(旅游)学院、金山学院以及东方学院。共有在校生568人,参与调查的有551人,其中一年级的有142人,二年级的有133人,三年级的有166人,四年级的有110人。性别方面,女生占78.77%,男生占21.23%;生源地方面,来自农村的学生占70.42%,城镇的占29.58%;录取志愿方面,11.25%的学生是调剂的,25.41%的学生是第二、第三志愿录取,63.34%的学生则是按照第一志愿录取的;倾向于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占60.8%,有39.20%的学生倾向于非旅游行业就业。

3.2 研究方法

调查时间为2011年4月-6月期间,在学生课余时间展开调查,总共发放568份问卷,回收551份,无效卷为17份,有效率为97.01%。因作为无效问卷的样本只有少数几个题项上没有作答或者遗漏,为了不浪费许多有用的信息,故而运用spss17.0中的置换缺失值的方法,将少数几个没有作答的题项置换成较有可靠性的数据。因此此次问卷的有效率为100%。课间时间与部分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所在班级的情况以及学生对本专业的看法、意见与建议。3.3 问卷检验与统计结果 3.3.1 问卷检验

用克朗巴哈α系数对问卷进行信度检测,检测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到进行信度分析时有效观察值为551,被排除的观察值为0,全部观察值为551。表1:克朗巴哈α系数

条目数N

可信度 551 排除值 0 总共

551

百分比%(α系数)100.0 0 100.0

表2:信度检验 克朗巴哈α系数

0.906

条目数N 39

根据克朗巴哈a系数,表2为该问卷内部一致性a系数,其数值等于0.906,表示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佳。一份信度理想的量表,其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至少要在0.800以上,一份好的量表或测验除了要有良好的效度外,其信度系数必须达到最基本的指标值,若是量表a系数值愈高,表示其信度愈高,测量误差值愈小。3.3.2 统计结果

运用spss17.0对调研数据进行描述统计、交叉列表分析、平均数分析、成对样本t检验等,统计结果见表

3、表

4、表5。

表3:年级与就业的交叉列表分析 指标

研究对 象情况

就业倾向

非旅游行业 旅游行业

66 38 41 220

95 101 331

166 133 142 551 合计数

所 在 年 级

四年级 三年级 二年级 一年级 合计数

从表中可以看到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旅游行业的人数是相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而低年级的学生是向往将来在旅游行业工作的。但是总体上还是有60.07%的学生愿意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的。表4-1:专业认同及其各维度上得分状况 指标

专业认知

条目数 最小值 最大值 合计数 均值 标准差

认同维度 专业情感 551 1.00 5.67 1771.92 3.2334 0.55384

专业行为 551 1.73 5.00 1929.82 3.5152 0.53561

551 1.23 4.92 1937.62 3.5229 0.5014

4福建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总均分及各维度上的均分如上表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高校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程度在总体上不高,处于中等稍偏上的状态。表5:专业认同度vs年级 指 标

研究 对象 情况

认同维度

条目数 N

专业认知 专业情感 专业行为

三年级

专业认知 专业情感 专业行为

二年级

专业认知 专业情感 专业行为

一年级

专业认知 专业情感 专业行为

110 110 166 166 166 133 133 133 142 142 142

最小值Min

评价指数 最大值Max

合计数Sum

均值 Mean 3.4531 3.1774 3.3694 3.4653 3.2139 3.4407 3.5326 3.1345 3.5489 3.6342 3.3899 3.6825

所 在 年 级

四年级 1.23 1.00 1.73 2.00 2.17 2.36 1.85 1.92 1.91 2.54 1.92 2.36

4.62 4.58 4.73 4.69 5.67 4.82 4.92 5.00 5.00 4.77 4.83 4.91

379.85 346.33 370.64 571.77 527.08 564.27 466.31 413.75 472.00 519.69 484.75 522.91

由于问卷中量表的设计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可将专业认同的评价标准分为四级,即分值区间[1,2﹚表示非常不认同;分值区间[2,3﹚表示比较不认同;分值区间[3,4﹚表示比较认同;分值区间[4,5]表示非常认同。

从上表可得,四个年级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的分值置于分值区间[3,4﹚,可见四个年级的学生的专业认同都处于比较认同的程度。而且四个年级之间的差距也不是很大。可见专业认同水平不高的现象存在普遍性。

表6:专业认同度与性别的描述性统计

下表反映的是专业认同水平的性别差异。由表中数据可知,不同性别间的专业认同水平在总体及各个维度上均呈极显著差异。女生相对于男生而言,其专业认同水平较高。

指 标

研究 对象 情况

认同维度

条目数N

专业认知 专业情感 专业行为

434 434 434 117 117 117

评价指数 最小值Min 1.92 1.75 1.91 1.23 1.00 1.73

最大值Max 4.77 4.50 5.00 4.92 5.67 4.91

3.5204 3.2102 3.5111 3.5325 3.3210 3.5304 均值Mean

性 别

女生

男生 专业认知 专业情感 专业行为

表7:专业认同度与生源地

成对1 成对2 成对

3乡镇 & 专业认知平均分 乡镇 & 专业情感平均分 乡镇 & 专业行为平均分

个数 551 551 551

相关 0.012-0.062-0.013

显著性 0.787 0.148 0.763

上表为成对样本间的相关统计量,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专业认同、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的显著性概率值分别为0.787,0.148,0.763,均大于p=0.05,达到显著水平,与乡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即学生生源地对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影响甚高。表8:就业倾向vs专业认同度

指 标

研究 对象 情况

就 业 倾 向

旅游

认同维度

条目数N

最小值Min

专业认知 专业情感 专业行为 专业认知

217 217 217 334

1.23 1.00 1.73 2.00

评价指数

最大值Max

均值Mean

非旅游 行业

4.62 4.58 4.55 4.92

3.3041 3.1502 3.2551 3.6649

行业

专业情感 专业行为

334 334

1.92 2.18

5.67 5.00

3.2877 3.6815

在年级比较方面,由表8可以看出,将来有意向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的专业认同度都低于将来从事非旅游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专业认同、专业情感还是在专业行为。福建农林大学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研究结果分析与建议

4.1 统计结果分析

从以上统计结果来看,本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对旅游管理专业认同的总体状况比较好,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大部分学生对专业的评价在一个中等及中等以上的水平,也就是说本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还是比较认同的,对自己专业的前景比较看好,态度较为积极。但从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到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下面结合学生的一些访谈进行简要分析。

从专业维度看,专业情感会相对于专业认知和专业行为比较低。专业情感是大学生对专业好、恶等情感反应。专业情感主要包括学生对专业认知所作出的反应,即对专业教材、专业课程、专业教学方式、专业前景等等一系列相关专业的喜好程度。这是个相对综合的情感表现,对其中几项的不肯定就会出现相对不满意的负面情感。要有好的专业情感,都必须从专业认知的提高着手,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

专业认同、专业情感、专业行为对就业倾向影响比较显著。将来有意向从事旅游行业的学生的专业认同度都低于将来从事非旅游专业的学生,无论是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还是在专业行为上。4.2 增强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建议

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对提高学生就业率,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十分重要。就学校层面而言,要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同,改变教学模式,福州市内的各休闲旅游点都可以作为教学场所;加强专业课教材建设与教师队伍的培养;班主任与专业教师应该认识到有意识的专业引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实习岗位安排需要实习基地与及其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配合【9】

。但是要想改变大学生对旅游相关职业的认同,光靠学

校专业认同感的培养恐怕不够,更需要的是传统社会观念,企业管理制度与用人观的转变,对职业评价角度的多元化,最为重要的是学生要深刻了解本专业,清楚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积极树立自身的专业目标,增强专业认同感。参考文献:

高职护生专业认同和学业倦怠分析 篇10

关键词:自我评价 (心理学) ,心理卫生,统计学,护理教育研究

护理专业认同是护生承认自己是护理学生以及将来的护士身份, 认可专业的价值, 从心底接受这个专业, 并对护理专业的各个方面作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1]。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又不得不为之时, 就会感到厌烦, 从而产生消极对待学习的活动, 这种状态称为学业倦怠[2]。专业认同和学业倦怠作为学习心理两个重要指标, 不但反映学生的学习现状, 而且会影响学生的成才。目前国内对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或学业倦怠的研究已有少量报道[3,4],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笔者通过对其进行专业认同、学业倦怠现状调查, 旨在为护理教育改革及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 选取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全日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以年级进行分层, 在每个年级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样。共抽取一、二、三年级学生1 100名, 均为女生, 年龄15~19岁, 平均 (18.0±1.2) 岁。所有受调查的学生均知悉本研究的目的并自愿参与。共收回问卷1 100份, 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 025份, 问卷有效率为93.2%。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1) 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年级、就读原因、担任职务、是否为社团成员、是否参加过比赛 (创新大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护理操作比赛) 。 (2) 专业认同调查问卷。采用胡忠华[5]编制的量表, 包括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专业技能、专业期望6个维度, 30个条目。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6, 采用Likert 5级评分, 总分为25~125分, 25~50分为不认同, 51~99分为一般认同, 100~125分为高度认同。 (3) 学业倦怠调查问卷。参照连榕等[6]的量表自编“高职学生学业倦怠量表”, 共计21个项目, 分为情绪低落、成就感低、行为不当3个维度。采用5级评定, 得分越高, 表明护生的学业倦怠程度越重。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1。

1.2.2 调查方法

于2012年5-6月, 由研究者本人担任调查员, 采用统一指导语向调查对象详细说明研究目的和问卷填写方法, 护生匿名填写, 研究者当场收回。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设置逻辑纠错, 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直线相关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以P<0.05或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职护生专业认同情况

专业认同总分为 (98.24±10.82) , 其中一般认同709人 (69.2%) , 高度认同316人 (30.8%) 。一年级专业认同情况均高于二年级和三年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担任职务、社团成员、参加比赛的护生得分均高于无职务、非社团成员、未参赛过的护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不同就读原因学生专业认同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7.739, P<0.01) 。见表1。

2.2 高职护生学业倦怠情况

3个年级高职护生学业倦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971, P>0.05) ;担任职务、社团成员、参加比赛的护生得分均低于无职务、非社团成员、未参赛过的护生。不同就读原因学生学业倦怠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865, P<0.05) 。见表2。

2.3 高职护生专业认同与学业倦怠的相关性

专业认同和学业倦怠呈负相关 (r=-0.323, P<0.01) , 专业认同各维度与学业倦怠各维度间的相关性见表3。

注:*P<0.05。

3 讨论

高职护生专业认同总体处于一般认同水平。年级、就读原因、担任职务、是否社团成员、是否参加比赛及就读原因是高职护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学校承担了执业护士考试、护理技能比赛和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的辅导、训练任务, 加强了对护生专业课程学习和生涯发展的指导, 学生展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增多, 对护士职业和生涯发展的认识加深, 专业认同增高。 (2) 一年级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主要是书本和入学时的正面宣传教育, 以及《专业入门》课程的学习, 对护理专业存在理想的看法, 认同水平较高;二、三年级开始接触临床, 对专业认识开始理性思考, 认同水平降低。 (3) 专业情感和专业期望得分较低的原因可能与就业形势严峻、学历偏低、护理工作辛苦及社会地位不高等有关。 (4) 有研究证明, 内在兴趣动机越强, 自我认同越强。调查对象中88.26%护生就读护理专业不是自己选择, 其专业认同水平低, 自己喜欢护理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度高于其他学生[7]。

高职护生总体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业倦怠现象, 学业倦怠各维度中行为不当得分最高, 与张传月[8]的研究结果一致。护生的学业倦怠情况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绝大多数护生入学分数较低, 学习方法、学习意志较差, 班级普遍没有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2) 护理专业课程学习要求高、难度大、任务重, 使学生心理压力加大, 缺乏自信, 出现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等。 (3) 专业兴趣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调、学生管理方式缺乏针对性等。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护生的专业认同和学业倦怠呈负相关, 即专业认同感越高, 学业倦怠情况越低。学生只有从内心认同自己所学的专业, 视现在的学习是为未来的工作打基础, 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从而降低学业倦怠。反之, 专业认同低的护生对专业无兴趣, 遇到学习困难时, 容易出现倦怠、厌学等情绪, 甚至出现一些不当的学习行为。

综上所述, 学校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要将“以学生为主体”的职教理念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专业思想教育要强化学生专业学习动机, 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要渗透专业认同教育, 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方式、手段, 有效开展职业生涯和技能比赛, 以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水平, 减少学生的学业倦怠。 (2) 树立专业型榜样偶像。护理教育者通过正式的课堂教学和课后交流、指导向学生传递专业价值观、影响学生的专业认知[1]。教师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态度和言行都直接影响护生对护理专业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学生学习风格的形成。因此, 应加强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教师与临床教师共同做护生的专业角色模范, 引导护生对专业的认同和学习。 (3)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风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倾向, 或者说是群体中典型和多数个体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代表群体主流的态度和行为倾向[8,9]。优良的学风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条件,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10]。针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 学校要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增强对社会、家庭、自身的责任感;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黄超群, 陈先华, 任海蓉, 等.护理本科生专业认知研究进展[J].医学与社会, 2008, 21 (1) :58-59.

[2]韩艳荣, 夏倩.我国高职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12) :191-192.

[3]龚银清, 李红, 张斌, 等.大学本科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的关系[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9, 18 (8) :753-754.

[4]刘建波, 李章章, 黄俭强.重点大学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研究[J].护理研究, 2010 (12) :3316-3317.

[5]胡忠华.四川省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 2007.

[6]连榕, 杨丽娴, 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 2005, 37 (5) :632-636.

[7]李燕, 金胜姬.本科护生专业认同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10) :5-7.

[8]张传月, 黄宗海, 莫华善.高师学生学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 2008 (2) :27-28.

[9]龚芸.对高职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J].职教论坛, 2010 (9) :83-85.

上一篇:多元化考试方式论文下一篇:牧区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