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十篇

2024-09-13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1

1. 结合空气污染及其防治的教学, 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一般说来空气的成份是比较固定的, 这对于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大气有自净作用, 进入大气的污染物, 经过自然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作用, 或是向广阔的空间扩散稀释, 使其浓度下降, 或是受重力作用, 使较重离子沉降于地面, 或是在雨水洗涤下返回大地, 或是被分解破坏等从而使空气净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是一种自净过程, 因为在此过程中既耗用二氧化碳, 又向大气补充氧气.当大气污染物的数量超过其自净能力时, 即出现大气污染.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改变了空气成分, 造成了空气的污染.被污染了的空气含有多种环境激素严重地损害了人体的健康, 影响作物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以及建筑物等的破坏.在发展生产的同时, 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注意消除污染源, 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保护自然资源.启发学生一定要学好化学知识, 在今后的工作中, 都应该从各自的岗位上, 承担起保护环境的义务.

2. 结合水污染及其防治的教学, 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还有什么物质在重要性方面可以与空气相比呢?只有水.课本《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节, 学生在了解水的重要性基础上, 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节水与防止水污染的意识上.虽然地球上的总水量很大, 但是淡水资源却不充裕, 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 而且分布很不均匀.水并非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是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水污染又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世界各国都很注重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水资源短缺, 土壤沙化, 沙尘暴频繁, 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造成了水体污染, 被污染的水含有大量的环境激素.环境激素能干扰生物体内激素, 损害生物体尤其是人类的生殖机能或引发肿瘤等, 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 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因此, 全人类必须节约用水, 防治水体污染.珍惜水、保护水, 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3. 结合温室效应危害及防治的教学, 培养学生环境意识.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基本上保持相对稳定.但是近几十年来, 由于工业迅猛发展, 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 排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以前的水平.而另一方面, 由于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 大量的建筑和开发, 使农田、湿地植被减少, 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物质的条件.同时地表水域也在逐渐缩小, 降水量大大降低, 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溶解, 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 从而导致温室效应增强,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严重恶果: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 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 沙漠化面积增大等等.

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 一方面需要加强环境立法监督, 人们生活尽量节俭, 不要贪图物质享受, 倡导“低碳”生活.因为各种生活用品如电器、汽车等生产及使用都需要电能 (因为发电烧煤];生产各种建筑材料如水泥、钢材、砖瓦等也需要能源;生产各种化工材料如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也需要能源.另一方面保护好森林和海洋, 不乱砍滥伐森林, 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保护好农田、湿地.植树造林, 不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 节约用纸 (造纸用木材];多吃素, 少吃肉, 过度放牧不仅会破坏植被还会污染环境;不践踏草坪等等.人人用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 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二、结语

环境污染即环境激素给人类带来严重灾难.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之一.因此, 加强环境教育, 提高人的环境意识使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 是解决环境问题, 保护人类生存的摇篮———地球的根本途径.青少年是未来的主人, 更需加强环境教育.教学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感到环境问题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摘要: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在世界各国人口不断增长、社会生产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人们对环境与生产发展的关系认识不够, 以及对废弃物处理不当, 使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之一.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合理的利用所致, 这种损害环境的行为又是人类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 把环境保护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化学,环境意识,环境保护,环境激素

参考文献

[1]胡美玲, 李文鼎, 冷燕平, 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九年级上、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圣海, 向肉食者说NO,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9, 11 (1) :89-98;132-135;249-251.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2

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一种教育形态,提高人文精神教育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有良好的引导作用,人文教育核心价值就在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和渗透。[6]

人文教育强调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教育应以人为本,实施全人教育,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教育方法的因材施教。(2)应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伦理判断,确保其在社会中保持正确的行为。(3)注重对大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对民族的责任感、对别人的责任感的培养。(4)在教育中应注意人性化观念的全程渗透,如在教育中实施人性化管理,在教学中体现人性化理念等。

2 大学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推进,人们对大学体育的认识产生了很大变化,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仍有很多人包括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仅将体育作为一种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工具,即使已经认识到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但却不能够正确的对待、运用体育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因而导致了大学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2 . 1 缺乏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关注

虽然当前我国各高校都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但在本质上仍没有很大的突破。大多数体育教学过程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即在统一的教学标准下,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填鸭式”教学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情况毫不理会。这种情况不仅降低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身心情况进行教育,也就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2 . 2 教学组织形式缺乏人文性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等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在“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又不断探索,推动了一系列先进的教学模式的的产生,然而这些教学模式虽然对于教学组织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却没有体现现代大学体育教育的人文性,因而造成了大学体育教育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缺乏人文性。

2 . 3 教学内容不能体现人文性

(1)当前大学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大多只局限在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部分运动技能的传授上,很少提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相关内容。

(2)大学体育所选用的教材也大多是全国统一的,内容并未体现出区域性和特殊性,只是一些运动项目、运动训练的简单累加。

(3)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与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脱节趋势,这一方面影响了学生以后的工作和锻炼;另一方面也对学生将来的工作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 . 4 师生关系中缺少人文关怀

不同于中学时期师生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形,大学师生关系显得十分淡薄。教师往往一星期只上一两节课,而且大多是上完课就走,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很少,因而彼此间也就缺少人文关怀,这一方面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

3 大学体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由于家庭、学校、社会、交友等诸多原因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而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十分必要。大学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能够在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方面发挥突出的优势,因而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大学体育教育中就十分必要了。而这种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大学体育教学不同于一般理论课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获胜欲望,能够让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而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大学体育教育中也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2)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在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构建健康、合理的“三观”,从而为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奠定基础。(3)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内容,能够帮助大学生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4)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在“以人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健康的体育教学,从而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 大学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4 . 1 创造体育人文环境

重视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转变体育教学的观念。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在人文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训练轻人文关怀,重技术测试轻学生个体特征的弊端,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学体育教师应进一步加深对大学体育教学的目标的认识,深入了解到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锻炼学生体魄,更应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因此大学体育应重视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转变体育教学的观念,将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作为体育教育的重点,重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将传统体育教育中的“技术为主”转变为“以人为本”,将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应注意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4 . 2 创造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

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仍存在重视体育训练和测试,轻视学生主体意识的情况,这就导致了“以教学而教学”状况的出现,造成大学体育教育环境的僵化,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娱乐需求,而且也是体育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而我们知道,体育活动具有娱乐性,所以大学生能够在体育教育中得到放松,获得娱乐享受,因此将人文教育融入大学体育教育中就需要发挥出体育的娱乐性、健康性特征,以免失去体育原本的特色。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体育应结合学生的娱乐需求,创造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这样才能有利于人文教育融入大学体育教育中。具体而言,大学体育教育应努力创建轻松的教学氛围,形成体育教学中健身与娱乐、室内与室外、运动与放松协调发展的人文环境,在这种环境下,通过多种多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协调和统一才能帮助大学生排解心中的烦恼,获得身心协调发展。

4 . 3 确立以学生为核心的体育价值观

以学生为核心的体育价值观实际上也是“以人为本”观念的体现,是运用体育手段达到育人目标的体现。确立以学生为核心的体育价值观,首先必须确立大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将发展大学生的体育素养作为体育教育的首要认为。其次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维护大学生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身心健康为己任,努力改变传统体育教育的弊端,推动现代大学体育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4 . 4 增加人文关怀,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近年来的数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实在令人担忧。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的生理特点所导致的,如大学生处于青年期,身心都不成熟,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等;另一方面也是由我国社会发展造成的,如大学扩招导致高等教育质量良莠不齐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体育教育不仅要担负起锻炼学生身体的重任,而且应担负起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任。这也是将人文教育融入大学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加强对大学生的心里指导和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内心的关怀;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家庭背景、学习状况等,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要予以及时纠正和疏导,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文教育;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045-01

一直以来,在学校教育中,“将人文精神贯彻到教育中去”的理念在一定意义上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同样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实行教育改革的今天,体育作为“全面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本质特征体现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和身心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而融入“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基本发展理念,把体育和人的幸福、自由、身心和谐统一、终极价值科学地联系起来,是未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一、我国学校体育中的人文教育

1、近现代学校体育忽视了人文教育。

无论是一百多年前传入我国并成为当时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兵式体操”,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增强体质,我国学校体育的主流一直是注重其生物学方面的发展,学校体育教学始终在增强技术、技能方面做文章,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生理负荷、心率、脉搏曲线;最终出现全国体育教育工作者无不量脉搏的可笑局面。虽然对体育早就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认识,但是在实践操作层面,最终还是陷入了轻前者重后者的境地。

2、人类对健康的追求要求学校体育重视人文教育。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TO)提出: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更包括道德层面上的健康。只有在这四方面的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而与人类健康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的学校体育势必要从简单的发展体力的狭隘区域和政治漩涡内走出来,改变以往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的种种狭隘认识,更多地从人文的角度考虑学校体育,实现以人为本,走向以国家利益为重、关注个体和人类发展的立体层次。而原有的学校体育教学对人文教育认识的不足和实践中对学生人文教育的缺乏导致体育教学的偏失。

二、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基本特征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性人格。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健身性、休闲娱乐性,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实用的、休闲的现代健身方法和理念;培养学生主体的创新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能适应日益多样化、全球化的社会生活。

1、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主体和对象是学生。

从教育主体和对象看,体育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其目标、内容、形式、活动方式等都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合适并体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来实践和体现。

2、学校体育人文教育是学校教育公共的、基本的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

学校体育人文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德育、智育、美育等共同构成学校教育,并在其中居于基础地位,因为体乃心之基、人之本,育心育人都离不开育体。校园文化是由学校人文体育设施、制度、精神在内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其中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的人文体育是校园文化之躯和践行之道,是实践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能集中而鲜明地展现校园文化,体现精神,以及校园文化的其他方面形成有效互动,并且通过这种互动而发展。

3、学校体育人文教育内容广泛,科学教育为依托。

学校体育人文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的文化世界”中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是关于认识整体发展的应用科学,是追求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科学,是具有极大社会影响和哲理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一门融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为一体兼有自然、社会、人文等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并广泛渗透于自然、社会、人文各学科,从而和自然科学教育、社会科学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以它们为依托利用学校的各种特有资源开展教育活动。

4、学校体育人文教育的主渠道是体育教学和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

学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人文体育教育实践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和途径。体育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启迪,领悟体育人文精神,并内化到自身素质中去;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学中做、做中学,有效地获取体育人文知识,增强体育技能,提高身体素质。校园文化环境也是学校人文体育有效实践的主要渠道和基本保障,具有熏陶、导向、激励凝聚等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5、学校体育人文教育具有综合教育优势和功能。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4

通过学习冯建军教授的《生命与教育》第二章“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与反思”,我深有感触:当前我们学校教育过于重视科学技术教育,忽视了人文教育,其原因是目前功利主义教育和唯科学主义教育盛行。功利主义教育使社会、家庭、教育者在对待孩子教育的评判标准上达成了惊人的一致性: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人”,而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将来的“材”和 “器”。社会评价教育是否成功往往注重毕业生是否能掌握一定的技术,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所以现在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中国的当代教育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家庭评价教育是否成功往往注重孩子能否凭借一技之长来该变生存状态,诸如某某人家小孩考取了清华、北大,某某人家小孩现在在外资企业工作,年薪几十万;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个学校教育是否成功往往只注重学校的升学率如何。这一切导致教育脱离了生命的本原,使教育成为社会需要的工具,导致了人性的虚无,导致人本体性的存在价值完全被抹杀,导致目前社会道德水准和人文精神的急剧下降。即使现在学校教育中普遍被公认的人文学科,诸如语文、历史等学科的教学也已经严重脱离人文的轨道,成为应试教育的帮凶。学校教育重视人文教育迫在眉睫。作为学校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学科——语文学科,它承担着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任务,更承担着传递文化、陶冶人性、建构人格、唤醒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成长和完善的重任。因此,改变只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而忽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一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自己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谈一些语文教学重视人文教育的不成熟的想法。

一、立足课堂教学,挖掘人文教育的元素

1、挖掘教材的人文性元素。

语文教材是学生成长的导师。我觉得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就非常重视人文性,而淡化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有利于我们教师帮助学生从一个单元的学习中领悟诸如尊重生命、珍惜真情、弘扬个性、关注民俗、积极进取等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新教材中这样的课文比比皆是。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的意义》、季羡林的《幽径悲剧》、莫怀戚的《散步》、刘心武的《错过》、刘绍

棠的《本命年的回想》等等。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好的语文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2、重视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以现代文学“鲁郭茅,巴老曹”六大家为例,他们的作品命名和笔名的选定,就是中学生人生教科书。譬如:《呐喊》、《子夜》、《雷雨》等作品集的命名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和象征符号;范仲淹、欧阳修少年时的磨难铸就他们高尚的情操,诸如此类的人文资源,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学习必要的文学常识,了解相应的写作背景,为学生阅读名著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文学背景,有利于他们在课内课外更好地鉴赏和品味文学名著,掌握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和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

3、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人文教育往往贯穿于认知教学中以体验感悟主要活动的教学环节中,所谓“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我们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结合相关历史、社会背景,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去品味经典范文,在细嚼慢咽、反复吟咏中,体味、玩赏语言。学生只有对语言这个工具掌握好了,才能有助于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才能使人类文明的精华流淌到学生的心田,进而塑造学生心灵,哺育学生成长。

二、重视课外阅读,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读书上,读古诗读古文,读时文读名著,读传记读人生。真正感受文本,感受语文。

1、诵读古诗词。唐诗宋词中,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友好和睦、忧国忧民、建功立业、坚持和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和投降、英勇献身、安邦治国、鞭挞黑暗、同情人民、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热爱自然、珍重友谊、珍惜时间、人生哲理、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等,这些思想精神,与学校的德育内容是一致的。学习唐诗宋词能让学生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感化。

2、关注当代名家名作。当代作家如贾平凹、莫言、叶辛、余华、苏童、刘震云、史铁生等,大都显示出大师或准大师的手笔。他们的一批代表作品,视角独特,主旨深邃,语言鲜活,是不可多得的人

文景观。近年中高考选用了许多的文质兼美的散文、随笔等作为阅读材料,这些作品关注人文,颂扬善人、善行、善事、善德,崇尚美、热爱美、赞扬美、追求美„„因此,语文教学应贯注进文学的当代性,树立当代意识。同时,更重要的是将当代文学更多的引进到语文课堂,援引当代文学的例子,用这样的语言活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鉴赏能力。

3、广泛涉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除感性的文学形象的潜移默化外,还须拓宽视野,阅读纯文学以外的书籍。《标准》“附录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列出的书单,包括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等,此外还提及“科普科幻读物和政治、历史、文化各类读物”,推荐的倾向性是明显的偏重文学。缺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所谓“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只能是残缺不全的。

三、密切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师生交往是学生人文精神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激活、丰富、浸润的过程。教师是人文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在课堂内外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情感交流。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个性。绝不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总是以欣赏的、亲切的态度激励、夸奖学生,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具有人文精神。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5

一、人文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人文教育,指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中国传统中早有表现。孔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指明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在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以人为本。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理想境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人文教育强调自我觉悟和心灵纯洁,使人理解和重视人生的意义。大学英语属于基础的人文学科,是一门特定的语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门外语, 能够用英语进行语言交流。语言学科是人类文化的主要载体,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英语教学不仅局限于语言层面的教学过程,其实它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从国际政治到环境保护、从贸易经济到世界地理,可以说英语教学包括人类社会生活与文化的方方面面。大学英语是一门实用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它让学生在掌握语言交际工具的同时,也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大学体验英语》是配合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顺应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实情、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系列教程。在教学理念和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上都有创新性。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践

1.扩展人文知识。《大学体验英语》是一套立体性的教材,每一段文字、每一张图片都有可挖掘的人文信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应该充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不应只局限于每单元两篇阅读文章之中。例如第三册第二单元Nobel Prize Winners中Write About It部分,其中介绍了三名著名的诺贝尔获奖者,学生熟知居里夫人和杨振宁的生平事迹,但是只有个别学生对第三张图片马丁·路德·金有所了解,这说明学生对美国民权运动了解甚少。老师就书中图片及右侧相关文字进行文化扩展,具体介绍了美国种族歧视的历史渊源、美国的民权运动的过程、马丁·路德·金的生平及其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并向学生们推荐课下观看经典电影《密西西比在燃烧》和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叙述了根据所罗门·诺瑟普所著小说《为奴十二年》改编的同名电影的情节,辅助学生理解美国种族歧视和种族斗争的历史和现状。虽然这些内容与第二单元的主题并无关联,但却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环节,这些深刻的人文背景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助于学生在考试中抓住重点。很庆幸的是在课上给学生扩展的《为奴十二年》的电影内容成为2014年12月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中听力短文中的一篇。实践证明教师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补充人文知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应试都是具有帮助的。

2.树立人文意识。道德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环节。道, 是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德,是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的行为。道德是人本能的东西,更是后天养成的合乎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东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品性。以《大学体验英语》第三册第七单元Drug Abuse为例,老师以“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的虎门销烟这一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作为引入,强调了毒品败坏社会风尚、摧残人民心智的严重危害。并在课上自由讨论环节让男生做作为毒警察,女生作为戒毒所护士,分别以这两个角色的工作经历和所见所闻为背景,探讨毒品的危害。 通过这一环节,老师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到“珍惜生命,远离毒品”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将生命价值投入到有意义的方面。

3.重视传统文化。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能够发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都值得称赞和传承。然而《大学体验英语》教程过于重视目标语国家文化却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授课过程中应该注重向学生传达这方面内容,这不仅仅是为了迎合四六级考试,更是为学生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奠定基础。第四册第二单元Culture中提到了端午节,老师在此基础上依时间顺序和学生共同归纳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内容和历史渊源。再如,第三册第六单元Travel Around the World中,老师在介绍国外风景名胜的同时, 还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很多老师自己游览中国名山大川的图片,并通过老师的实际见闻向学生们讲述各地的风俗传统。 通过这种形式在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学生们领略到一个立体的中国。

三、结语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6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所谓人文教育, 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 其实质是人性教育, 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是广义的“人文教育”, 将其放到基础教育中思考, 人文教育就是针对中学生在特定年龄阶段表现出的独特性进行正面而积极的人性教育, 这是狭义的“人文教育”。“特定的年龄阶段”是指12岁至18岁这一阶段。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 他们的思想、性格、情绪都呈现出独特的变化。我们大致可以将他们在这一阶段表现出的独特性分为四个方面:个性、领悟力、情感和创造力。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这一阶段各方面的独特性, 并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进行合适的教育, 是基础教育阶段“人文教育”理念的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1.更新语文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由于旧观念的根基很深, 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 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 但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是语文教学进行人文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人文教育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而且语文是民族之根, 国家之魂, 所以教师首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要上好每一堂课, 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知识渊博是情感丰富的源头, 一个知识贫乏、不善说话的语文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 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无形中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 有助于语文教学。其次, 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变化多样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师要学会说话, 敢于说话, 并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 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声望。善于结合与学生实际相关联的事例, 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 让学生笑得前仰后合, 将学生之心紧紧系住。丰富的语言可以为学生带来欢笑, 一个有幽默感的老师不仅会为学生带来快乐, 而且会让学生感到很亲切。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阳光、雨露与土壤,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设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和态度体验, 从而主动学习的教学心理氛围。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上才能张开思想的翅膀, 自由地飞翔。语文教学要给学生心灵“松绑”, 还学生心灵的“自由”, 容忍他们的“出格”, 鼓励他们质疑追问的勇气。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有了安全和愉悦感, 才会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 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 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 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课堂上才会充满欢笑与激情。学生在充满爱的和谐氛围中, 潜能如花绽放, 个性自由舒张, 潜移默化地受到美好的人文熏陶。可见语文课堂教学应以生活中的人为本, 始终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 我们应更新观念、调整视角, 在课堂上体现人本主义理念。

3.调整语文课程安排。首先, 首先要善于挖掘课内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点。让学生了解生活, 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底蕴。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 挖掘教材中人文教育的思想和内容, 把人文教育、人格塑造与培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和教学内容的方方面面。其次, 开放课堂内部系统。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学习媒介的开放的语文课程体系, 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体验, 教学摈弃指令性, 完全由学生凭借学习和经验, 独立思考, 自主发现, 答案不求统一,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于自己的见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大胆质疑, 大胆想象。最后, 要把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 延伸到家庭、社会中, 形成一个更大范围的、理论与实践经常有意无意结合的大语文教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 教材也不再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唯一材料,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新课程方案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设置, 打造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的各类语文课堂。

4.进行师生情感传递。语文课堂上除了传播知识外, 还要传递情感。学生学习了课文, 未必明白这篇课文除考试以外对自己还有哪些用处。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明白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带领他们读懂课文的真实意义。比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 学生可能只是停留在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变化上, 而很少体会到自身也有可能与父亲有这样的情感变化, 因为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 对情感的体验还不够深刻。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带领他们感受这种父子关系。如果这种情感教育在课堂上取得成功, 那么学生的情感将会与课文的情感融为一致, 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就会更深刻。更重要的是通过种引导, 学生学会了感受生活, 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产生新的认识。这种感受可能不会反映在试卷上, 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探究 篇7

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守卫本土是动物的本能,这成了有思想的人类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党的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则更激发青少年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永恒实在意义。

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入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怎样让学生养成人文品行?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

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客体融而为一,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

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以往的教师节,学校都要要求学生向老师献一点爱心,亲自制作个小礼品什么的。今年,我们组织教师节演讲会。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做法。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8

第一,要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贯穿情商教育。高情商表现为以下特点:自信而不自满,很乐观,很幽默,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做事不怕难,心理承受能力强,能应对大多数的问题。高情商是一位语文教师能尽心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目的是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能够感受他人、理解他人,能从多方面来综合考虑问题。课本当中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思想与灵魂的展现,要引导学生去探寻作者的心理历程和情感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抓住作者的思想灵魂,让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对话,获得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塑造学生心灵的目的。

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首先得用教师的高情商来感染学生,因此老师要钻研教材,深刻领悟作者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丑恶的憎恨,教授一篇课文,教师要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写作意图等方面有充分的认识,与作者进行对话,设身处地地为作者着想。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老师创设的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去感受学习内容。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先用一段抒情的导语将学生带入学习氛围当中,并结合配乐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将文字当中的情感读出来,通过声音将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以境入情,触境生情,最后通过课文回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终达到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情商的目的。而在讲授课当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例如教师通过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高低、体态语言、板书、甚至多媒体呈现方式综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在体会教师情感变化的同时引起自己情感的变化,从而使自己受到教育,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情商的目的。

第二,要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语文教学“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语文课程标准》)不能将语文教学变成应试的工具,语文学习也不能一味地以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要启迪学生自我完善、自我美化。语文教学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内容,更要注意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更在于让学生通过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完善个性。

审美需要是人生命的需要,语言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学就是美的传播者,语文学科具有丰厚积淀的审美魅力,语言教学最容易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语文教育要在感化、陶冶中使学生素质和品格升华,让学生乐于发现美、亲近美、创造美,从而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养成美的性格,完美美的人生。

第三,要在语言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历经坎坷发展至今,其精神文化大部分凝结在文学这种形式上,语文在传统文化的孕育、发展保存和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天学习语文,也就是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传统人文精神。要学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语)的面对各种不利遭际坚持骨气、泰然自若的精神,要学习“日日参省”、“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学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语》)的超然、旷达、淡泊、宁静、虚融的精神;更要学习魏征《谏太宗十思书》,欧阳修《伶官传序》等,让学生接触古典诗词,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并受到思想的熏陶。

第四,要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格教育。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是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传授,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这个活动是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创设育人环境,从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实现健康人格的塑造。教师要让学生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生活中学会明辨是非,懂得爱、憎,从而远离低俗与丑恶。

第五,要在语文教学中贯穿感悟教育。语文是生活的艺术体现,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习生活,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素材,养成观察习惯、写作习惯,提高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的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学习。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9

本文通过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提出了在大学英语特别是高职英语教学中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教育;大学英语;人文素质

韩愈在《师说》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此处的“传道”不仅是指教师要传授学生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其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承载着太多的希望和责任。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给语言学习者“授业”和“解惑”,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和挖掘英语这门语言的文化和内涵,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给学习者“传道”,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机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以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人文的定义及其意义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

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

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

而且,其核心是指先进的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则是指先进的规范,对于社会而言,尤其是先进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于社会成员而言尤其是先进的道德和习惯规范,对于青少年来说,首先体现在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

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其集中体现是,以人为本,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素质则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即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传承人文精神为手段,以提升灵魂,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的教育。

二、大学英语中的人文教育现状及必要性

1、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

由于当前开放的社会环境、应试教育占主流的教育体制、人文教育途径的欠缺等现状使得当前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某些方面缺失。

首先,个人自觉的纪律修养不高。

有些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对纪律的严肃性缺乏应有认识,行为自由散漫,对校纪校规置若罔闻,上课迟到、旷课时有发生,上课吃东西、接手机似乎也不以为然。

其次,诚信缺失。

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平时不认真学习,经常以生病等原因缺课、逃课,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表现出严重的诚信缺失。

第三也是同样重要的,感恩意识缺乏。

有的学生认为见老师打不打招呼无所谓;更有甚者对父爱、母爱以及感恩节嗤之以鼻。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感恩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是一个人责任心、爱心和自尊心的综合体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如果我们的学生不会识恩,不知感恩,不懂报恩,不愿施恩,我们怎么能期望他们对他人的宽容与友善,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对学习的勤奋与认真,对社会的回报与奉献呢?

2、大学英语人文教育定位的缺失

多年以来,英语主要是作为一门与世界沟通的语言工具出现在教学中的,无论是在英语教育者或者学生的印象中,英语无非和日常的笔纸和车船一样是一种实用工具。

在教育部高教司10月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这一要求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将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从本科压缩型英语教学的束缚中摆脱出来,然而相对大学英语“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的教学目标来说,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似乎把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去除掉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无论是大学英语还是高职高专英语的教学,当前的教学重心多数还是放在应试教育上,从大学英语的四六级到高职英语的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仍然是教师和学生心目中的主角。

这也难怪近年来对于英语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也有很多人呼吁给英语热“降温”,取消英语等级考试等。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英语只是一门交流工具的思想在很多人的脑力还是根深蒂固的。

在《北大英语精读》的序言中编者写道,“英语专业应清楚地界定为大学的人文学科之一”。

也就是说, 英语教育应该是以启蒙为定位的, 英语不是一门实用学科, 不能作为一种工具。

“学生应该尽快接触到具有文化影响力的好文章”。

3、在大学英语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尤为必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制约着语言的发展。

大学英语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习这沟通中西方文化的重要桥梁。

单纯的工具式的语言训练或者是盲目的文化灌输都不利于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化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熏陶,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种途径

1、在文化导入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合适的导入是课程成功的重要开端,成功的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很多英语教师的安排导入的内容的时候,往往根据授课内容,通过问题、背景知识等来进行。

因此,在文化背景导入的时候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探讨和教育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途径。

比如说笔者在讲授“We are family”这个单元的时候,就先用两个问题引入主题: “What is the meaning behind the word family?”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ouse, home and family?”

笔者在课堂上提出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学生感觉到很好奇,什么是家?家有什么含义?问题虽简单但是却是我们平时经常忽略的问题。

在学生讨论回答后笔者用几句话归纳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House: a build, a place to live”

“Home: home is where your heart is.”

“Family: 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通过对以上三句话的内涵讲解,让学生了解到了家的深层次含义,然后进一步给学生讲解了中西方文化中人们不同的家庭观念。

通过这一导入的设计,不仅能够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更能激发和唤醒学生的爱。

2、在课文讲解中渗透人文教育

教师在课文讲解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所反映的政治历史、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意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 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传授相关人文知识。

特别是那些包含着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优秀篇章, 更值得学生去思考, 引导他们从中感悟情感的世界, 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 体会客观世界的奥妙, 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比如在讲解“LOHAS”这篇课文的时候,不仅要学生了解LOHAS是一种健康和环保的生活方式,还要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才能成为LOHAS一族,正如课文最后总结说的:”Try to be good to yourself, try to be good to others, try to be friendly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hen you will be LOHAS”爱自己、爱他人、爱环境是LOHAS一族的核心,同样也应该是我们现代社会倡导的一种良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再如讲到名言名句中Hale, Nathan 的“I only regret that I have but one life to lose for my country”的时候,在面对现代社会诸多的诱惑、自私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当我们听到“我很遗憾我只有一次生命可以献给我的国家”这句坚定的话语的时候,作为我国未来接班人的大学生,我们是否也要有如此觉悟为这个国家的发展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呢?

3、通过教材建设渗透人文教育

在大学英语教学渗透人文教育,教材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

教材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载体,英语教材的建设是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成败关键因素。

因此教材建设在合理安排语言知识和内容的基础上,还应该注意教材范文的选择。

首先,有着地道语言的英文原版文章对英语学习有很大帮助,但是我们在选择原版文章的时候,需要对涉及西方的腐朽思想、价值观或者具有悲观注意的内容进行过滤,吸纳西方国家中积极的、健康的观点,正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第二,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在英语学习中不应该把本国的文化精髓割裂开来,对于我国古今的经典文化著作应该逐步引进到英文教材中来,在引入的时候还要注意其英文版本的准确性和可学性。

4、通过教师素质提高保障人文教育

教师是在英语教学中给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传播人和执行者,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人文素质教育有效开展的必要保障。

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仅应该具备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需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

所以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 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 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为学生树好榜样, 当好示范。

教师在做好行为示范的同时, 还应引导学生学会鉴别真伪, 判断优劣, 学会自主学习, 自我管理。

四、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潮流, 也是深化英语教学改革的基点。

作为外语教学工作者, 要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实施科学人文素质教育, 尊重学生, 关爱学生, 挖掘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情感因素等, 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高品位的人文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 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 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兵,李刚.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咸宁学院学报,(07).

[2]李冬梅.高职高专应用英语教学法初探[J].考试周刊,(26).

[3]陆艳,顾卫华.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

[4]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赵一宇.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11).

体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篇10

1人文教育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必要性

1 . 1人文教育有利于完善高校学生的人格

我们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老师都十分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技术,提高技能,但是对本专业无关的知识很少教授,认为是其他老师的事。特别是体育专业,老师认为是一门公共课,不是学生的专长,在教学中,只对学生进行技术教学就可以了,而对于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那么,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比如,有些大学生上大学就开始尝试吸烟、酗酒,甚至有的学生学会了斗殴。也有的学生上大学离开了父母的教育,言谈举止不再注重修养,生活情趣不佳。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谋求一个好的职业,而是培养他们的伦理与道德、情感与责任。如果人文精神好,他们的综合实力就会更强,特别是体力、智力、情趣、伦理等各方面综合起来成为一个综合实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后能更好地发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给社会创造财富。

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让全校的学生都受益,这样有利于促进全民人文素质教育,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素质。我国《教育法》对人教育的解释中就指出,教育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人们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校也进行大力的改革,不仅要有学习成绩,也要看这个学校的文明程度与培养出来学生的文明程度。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成为衡量高校体育成绩和进步的标准,以教育教学计划中,要从培养学生的全民族的素质这一根本出发,看培养出的学生是不是具备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1 . 2人文体育观的实施有利于推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智力的要求加强了,但这并不与重视人们的体育人文精神相矛盾。为了适应社会进步,跟上时代的要求,要有适应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新的生活方式,不仅要发展智育,要重视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重视智育的同时,把更艰巨的任务体育摆在面前,要体育来完成这项任务。通过公共体育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爱护身体、锻炼身体、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意识,在体育活动中也要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会博爱、勤劳、民主、自由等人道主义精神。在长久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得出,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体育,甚至对体育有了一定的依赖,不再否认体育对其的影响,这也是对体育价值的一个肯定,使高校体育教育在高校中有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2人文教育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运用策略

2 . 1体育老师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

公共体育老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的知识来源于老师,所以,要想对学生进行体育人文教育,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在体育教学中,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要把公共体育认为是让学生玩一玩、放松一下,要认真备课,上课做到精神饱满、情感丰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对自己的教育典范。在讲解时要形象、直观,课堂组织生动活跃,与学生一起参与活动,给学生留下一个积极进取、充满激情的好老师形象,这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形成有着很深刻的影响。

比如,在学习太极拳时,老师为了使学生对太极拳有一个好的认识,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要穿着漂亮一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给学生演示太极拳,做到示范动作准确、飘逸,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并讲解学习太极拳的好,这样的开始,让学生对老师有了好的印象,也对太极拳产生了兴趣。在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当老师动作不符合标准时,老师要耐心地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做到有问必答,对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老师要鼓励,这样,他们就不好意思辜负老师的好意。老师教学的认真,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修养,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老师的人文关怀,逐步向老师的修养靠拢。当然,一节课的内容学生不一定都能记住,但是,记住了老师的人格魅力、学识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这些都是学生所要学习的,也是给学生的宝贵财富。

2 . 2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由于社会的发展形势,在校的学生多以独生子女为主,这些孩子多受到良好家庭的影响,物质上没有受到挫折,在教育时,独来独往的性格也多一点,还不能很好地与社会接轨。在大学里,他们更应懂得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较完善的人生理念、具有社会责任感等。但是,如果步入大学后,学生还没有接受这样的教育,他们的心理社会化还是不完整的。所以,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我们体育老师就要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老师学好心理学,利用“利他取向”的教育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学生懂得合作、懂得为别人着想、懂得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最终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才。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让接近成年人的学生在一起学习交流,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在体育课上诸如篮球项目激烈的对抗竞争,也有集体项目的定向运动、游戏等,让学生学会了合作,这些都是学生成为“全人格教育”的有利的条件。在体育活动中,有老师的表扬,有来自同学的相互鼓励,也有自身的学习经验,这些,都能激发学习的动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已经是一个栋梁之材。老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光是学习上的,也有做人的评价,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评价的方式方法,在评价中互相激发学习的兴趣。

2 . 3创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高校的体育文化给人一种心灵的净化,师生的情操得到熏陶。所以,高校体育文化可以借助校园文化来培养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让学生能在形象、生动和切实的体育实践中形成良好的优秀思想文化。学生在优美的、民主的、活泼的体育教育环境,形成勇敢、顽强、果断、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身心全面发展。

上一篇:现场校准系统下一篇:加工状态